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

旅游经济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经济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1篇: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旅游英语 ; 经济; 国际旅游

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引起的,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相应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服务,而旅游者给付一定报酬,从而形成了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安排好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需要同有关其他企业或部门发生经济联系。这些经济联系便构成了旅游经济的内容,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部分。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中国旅游产业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与国际旅游市场荏苒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软件上,不仅是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差距,还有营销体系、政策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通往世界旅游强国的道路上中国依然有一段路要走。现时期的中国旅游业应该着手改进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营销体系,改善环境,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体系,这都需要政府、组织、以及公民的共同努力,另外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高级、中级、初级管理人员以及普通服务人员。

二、旅游英语对开展国际旅游的重要性

据WTO的报告称,下世纪不仅旅游业将成为最赚钱的行业, 且中国将于202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旅游的热点。据测,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接待游人的速度将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旅游目的国,旅游人次将达到1.371亿,其次才是美国, 法国位居第三,西班牙第四、中国香港第五。从长远看,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光明,但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我国旅游业的优越地位,以为凭着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不必花太大的力气,就能保证旅游业长久的兴旺发达。但是我国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困扰我国对外旅游发展的重要难题。旅游英语发展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我国对外国际旅游的发展。

三、旅游市场国际化对人才的需要

一名合格的旅游业管理人员必须首先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必须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高等教育学历;必须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开拓精神;必须善于协调和善于沟通,勤勉敬业,诚实守信。因此,要大力培养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在旅游企业,也需要一批能从事应用技术的英语高级人才以及在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服务管理和服务经营的人才。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比较,这类人才在知识、能力、专业面及深度上都应有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在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都需要提升,这也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之中,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涉外宾馆酒店旅行社都为高级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旅游英语教育对英语高级人才需求负有时代重任。如英语导游首先要能熟练应用中外两种语言,口笔表达能力要强,口齿清晰度要好,反应速度要快,声音要亮,具有健全的职业心理素质,包括工作时做到不紧张, 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高效解决问题,正视各种挑战,对自己的缺点和失误有清晰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演讲才能和组织能力,在各种复杂的场合要有果敢的处理能力。

四、培养旅游英语产业化人才途径

(一)课程设置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力求做到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

为适应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从事旅游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应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和现场管理、导游等技能,就业后能很快上岗并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一是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发展个性。课程模式的目标去向是“人格本位”,即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素质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二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破旧的传统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技能形成为根本,将整个教学内容模块化。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可分为四大模块::即英语课程模块、旅游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

(二)培养途径要实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

针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其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产学结合。因此除了加强实训室,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外,还应根据社会岗位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同时对学生进生国际旅游知识的培养,使他们不仅外语过关,而且还充分了解当前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快的适合国际旅游工作。

小结 旅游英语的发展是符合国际旅游发展趋势的,只有充分培养好专业旅游英语人才,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旅游的发展,为我国旅游经济提供充分的动力。使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慧.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 2009, (26) .

[2]唐红梅. 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10)

第2篇: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

1搞好科学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规划是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依据。各级政府部门在发展云南省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8]。二要分析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及周围环境。制定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特色品牌。三要重视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及生态的破坏。四要重视乡村民俗文化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上的快、效益好。政府要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当地有为农民青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田园风光旅游景点,开设农家乐,促进农民增收,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9]。

2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缺乏旅游开发资金是只有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乡村旅游应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10]。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可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金的竞争性项目,政府应从其投资领域中退出,发挥投资引导的作用。可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积极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的软环境,优先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和大型企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财政支持,从微观的角度为具有竞争潜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或企业提供必需的信贷保障;此外,要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节气、民俗等文化资源,筹划并举办民俗文化节,展示民俗文化以吸引企业投资、外商投资及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业投融资体系。要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充分吸纳民间资本,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盟乡村旅游建设。建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标准,从资源、市场、服务、交通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管理;加强人员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使他们提高修养,崇尚科学。此外,要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拓宽营销渠道,与周边的旅游景区相结合,扩大市场。

3结论

第3篇: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创建的旅游项目中,农业生态旅游是放在首位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当地生态作为主体,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农业,两者同时进步。农业生态旅游是最近新生的发展方式,是把生态环境当作主体,在农业生态发展时,和其它旅游项目一起发展,将农业和旅游业综合起来,它的特点就是让旅行者旅游时可以欣赏秀丽的风景,也能看见当地的田园风貌,不但能够尝到特色的农家小菜,还能够亲自看到当地的农业活动,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体会,亲身尝试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这种特色旅游业,即能大幅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加民众收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虽然在最近很受人们青睐,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三农”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经济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来发展的,经济很难跟上,基础差。这是影响农家游的一大原因。

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不足

农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农业生产相加为特点,建设风景区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这些旅游资源,必须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让观光者更好的游玩、体验。由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难支持这些基础投资,所以这些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虽然很想做到却无法实现,所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有很大困难。

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土人情也很丰富,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好河山风光秀丽,每个地区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农家游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模式单调

特色农家游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特色历史、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如果建设的构想都一样,这样就让农家游的模式显得单调,没有一点创意,每个地方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特点来规划建设,无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这就使得一些农家游无法保持应有的热度。

2.本土民众加入少

在许多发展特色农家游的地区,当地农民没有加入到旅游业的想法,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地农民很少加入,外地人口加入的较多,让许多来此的旅游者认为这是过度商业化,这不但没有让当地农民受益,生态农家游也没带领经济快速发展,反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引起本地农民的意见。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还有许多的发展农家游地区,是开发商直接购买或者租赁获得的,所以损失了许多耕地面积,还有的地区,政府为了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过度的开发建设,这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因为当地没有认真规划,不符合当地环境发展,使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建设的农家游景区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景区建设的投入太大,不仅使当地民众失去了土地,还无法获得补偿,于是导致当地民众对发展特色农家游不再有信心,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改善农业生态旅游

政府可以颁布生态旅游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宣传,这样来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

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定制旅游产业的法规,来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全国的监督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使特色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开发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不断创新生态旅游业的玩法,让特色农家游保持活力,不断的发展下去,那就要不断增加吸引力,并且能够让当地的民风名俗、生产方式、生活特点这些方面具有特色,让这成为当地景区招牌,吸引全国的旅游者。

五、结语

第4篇: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空气质量下降,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相关统计表明,近些年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雾霾天数逐年增加,受到雾霾影响的城市数量也在逐步扩大。关注低碳发展,实现产业低碳化,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关注第三产业的低碳发展尤其正处于蓬勃发展期的旅游业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换句话说,低碳经济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是低碳经济的题中之义,能源技术创新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是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为支撑、低碳政策制度为保障,通过创新低碳管理模式和发展低碳文化实现社会发展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二、旅游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6443亿元人民币,其比例占到GDP的7%,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不仅仅能够促进其行业的发展趋向于绿色和可持续,也可以对其上下游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旅游业通过实现相关上下游产业的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必然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创造绿色GDP。

旅游业本身依托于旅游资源优势而发展,很多旅游资源极其珍贵且具有不可在生性,旅游业一旦因循原有的发展道路,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模式,给我们都带来的损失便是无法估量的。

三、张家口市旅游业低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处京、津、晋、蒙四省市交界处,该市四季分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享有塞外明珠的美誉。张家口市各地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崇礼滑雪场、蔚县古城、赤城温泉、张北坝上草原等等远近闻名,张家口市的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颇具影响力,由旅游带动的上下游相关产业基本完善,然而该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传统问题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张家口市旅游业起步较晚,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意识不足,同时资源观念落后。片面追求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景区的经济发展,而对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尚无足够的重视,其主要反映在: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在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同时由于调查缺失开发出来的旅游景区效益甚微,既造成环境的破坏同时又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

(二)旅游业粗放式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随着新的旅游模式的开发,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农业、轻工业、文物、通讯、零售业等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旅游业中然而,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承包商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如宾馆饭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等日用品,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都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导致风景区内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四、张家口市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对策

(一)合理规划生态承载量

一定时间内,在旅游地域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称为生态承载量。旅游地生态承载量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旅游污染物的净化与吸收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量。生态旅游承载量作为旅游者、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社区居民及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接口,对于实现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统筹选择低碳运营模式

各地旅游资源都有优势和劣势,应根据本地的经济地理交通市场等条件,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张家口市的旅游业才能朝着多样化、专项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小城镇旅游、温泉旅游具有特色的专项旅游。积极推进三农旅游旅游业,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道路的同时,利用这些天然的潜在资源,合理开发,实现清洁生产机制,必定会大力促进旅游业低碳发展的进程。全面推进一些县市的生态旅游,因为生态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

结论

旅游业低碳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在一年两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整个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去努力和探索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统筹各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寻求适合的低碳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更好的促进总体经济的低碳发展。(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发展战略,2008(4):53-55.

[2]庄贵阳.低碳经济中国之选[J].中国石油石化,2007(13):11-13.

[3]李劲松.浅析旅游业在30年中的定位与功能[J].当代经济,2009(1):10-14

[4]李敏.论我国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保护策略[J].中国旅游,2008(11):23-25.

[5]吕学都.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J].商务周刊,2007(10):40-47.

[6]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7]陈诗林.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论坛,2010(3):18-17.

第5篇: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前景 发展 体育旅游经济 河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代旅游业迅速崛起,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国在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体育事业也蓬勃发展。作为旅游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的一个新的领域,体育旅游是现代旅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河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体育旅游业在振兴河南经济中作为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体育旅游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影响

(一)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河南省经济增长。体育旅游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为满足人们追求刺激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兴经济行业,是一种较高的消费方式,其发展、更新速度要高于其他消费,经济作用不可小视。体育赛事,特别是有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都是激发旅游动机的强大吸引物,体育界的赛事也同时是旅游者的盛会。近年来河南省也看到了发展体育旅游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力,先后开发了一些体育旅游产品。除了体育旅游的直接收入可观外,由直接收入衍生出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也影响着河南省的GDP,推动了河南省的经济增长。

2.有利于扩大河南省劳动力就业的机会。体育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岗位层次众多,它要满足体育旅游者在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相应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许多服务岗位的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即可胜任,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员工手工操作,而且需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因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是河南经济旅游收入之外的重要目的,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许多体育旅游胜地都在偏远的山区。随着旅游地的开发,贫困地经济收入增加,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率扩大,居民有了较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的增长,税收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又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助于当地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使当地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消极影响

1.引起当地物价上涨。旅游者的收入水平是比较高的,而体育旅游本身更是属于高消费的阶层。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能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食、宿、行中所需要的物品。所以难免会引起旅游地的物价上涨。作为发展中地区的河南省,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劣势,这势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

2.造成产业结构失衡。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会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旅游设施的建设会导致对土地需求的扩大和土地价格的上升。此外,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收入比务农的收入要高,大量的劳动力就会放弃耕作农田而去从事旅游服务业,而另外因建饭店、旅馆等也会占用耕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严重损害了农业的正常生产,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保证近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发展体育旅游可能致使产业结构发生不利的变化。

3.影响经济稳定。体育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和依托性极强的产业,体育旅游的高度依托性决定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要受交通、电力、通讯等相关行业的严重制约,这是体育旅游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旦这些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将会导致体育旅游需求大幅下降,甚至整个经济都将受挫,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

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态势

(一)河南体育旅游的资源

体育项目、体育场地和自然资源。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人文景观丰富,依托自然人文特色开发体育项目、培育体育旅游基地的条件初步成型。如:小浪底景区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拓展训练基地,可满足大众休闲运动和健身的需要;嵩山、龙门、鸡公山、云台山等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可开展登山、汽车拉力赛等体育旅游活动;白云山、石人山、石曼滩等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宝天曼、黄河古道湿地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可利用山林优势开展登山、定向等活动;伏牛山区的石人山、白云山、老君山等 ,可开发汽车旅游、登山旅游、探险旅游、森林旅游等体育旅游项目;太行山的太行大峡谷、云台山、王屋山等自然景观,是开展攀岩、滑翔等专项旅游的理想旅游区。“豫南明珠”南湾湖、被誉为“人工天河”的林州红旗渠等水域,是开发龙舟、皮划艇、摩托艇、划船、滑水漂流等体育活动的理想场所。

体育旅游人才资源。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需要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懂旅游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在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目前河南有些高校已率先开设了休闲旅游及体育旅游专业,举办了短期的休闲旅游、体育旅游业务的培训,根据河南省体育旅游的特色,加强专业结构设置的研究,为河南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及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

特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可以丰富体育旅游的内涵。河南是仰韶文化的故乡。夏商周三代文明,河南独领。西汉魏晋,河南依然举足轻重。唐至北宋,隋唐东都洛阳城、北宋开封东京城,反映了河南在我国古代文明中最后的辉煌。众多的历史遗迹、文化名城,为河南开发特色文化体育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游客能够参与具有浓厚河南文化特色的造型展示、乐舞表演、古战场打斗、古代游戏等体育旅游活动。

(二)发展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基础

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河南省居民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水平提高较快,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出体育休闲、旅游的次数呈上升趋势。而体育旅游恰好迎合了新兴的大众需求,以其改善体质、健身强体、融入自然、放松身心的强大功能,从一开始就倍受欢迎,为河南的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市场需求增加。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迅猛,假日旅游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据统计河南省近年来假日旅游场景火爆。就参与活动内容来看,旅游者更青睐于一些能够促进身体健康,释放紧张情绪的体育旅游项目。

群众体育基础深厚。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健身,在河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就起源于我国古代的蹴鞠,温县的太极拳、少林功夫为代表的中国武术,更是深植于中原沃土。“功夫游”已成为河南省最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正逐渐成为河南体育旅游的一大卖点。

(三)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体育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与开发投入、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产业运作模式,体育旅游资源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河南省地大物博,体育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大部资源处于起步阶段,以发展体育旅游为切入点,实现河南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有较大的发掘潜力。河南各地专题旅游活动丰富多彩,与体育巧妙结合、联姻发展,不仅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创汇多,而且显示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及双赢效果,也为河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使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由长时间的驻足不前逐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前景分析

(一)影响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因素

政府因素。政府对体育旅游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体育旅游经济的壮大程度。政府重视,体育旅游业从政策、资金、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大力扶持,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会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体育旅游经济就会得到较大发展。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着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体育旅游业是一种高消费的休闲产业,只有河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有了进行锻炼和旅游的愿望和需要、时间和资金的保障能力,体育旅游才能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体育旅游经济才能成为河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因素。社会的安全程度是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河南各地民众对旅游者的亲和程度、包容程度,体育旅游方面的领导、管理、技术指导、安全保卫、理念导向、资源开发、综合接待、全面服务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体育旅游者的愉悦和信心程度,各类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领导和管理人才等更是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旅游自身因素。河南发展体育旅游业,应当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众不同的民俗和风情、历史与文化,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以及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等。此外,河南体育旅游业是否有后劲,能否可持续发展是影响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二)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

未来几年河南省体育旅游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旅游提出更高的要求;行业竞争日益加大;外出打工人员数量持续增加等。

而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存在一定优势。首先,河南政府给予体育旅游业以高度重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制定了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将体育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之中,逐步对全省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努力建立全省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其次,河南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具备了发展体育旅游经济的物质基础。第三,体育旅游具有参与度高、专业性强等特点,带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危险性,河南省已经建立了经营者及导游的资格审查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对体育旅游的设备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第四,河南具有独特的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

总之,开发体育旅游对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虽然河南省在体育旅游这个新的领域中略显滞后,但河南省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新阶段,提升之路,在于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多方位的渗透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体育旅游这种新的旅游业态,正逐步成为一种受大众追捧的时尚的消费方式。只要审时度势,对河南省体育旅游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体育旅游品位;丰富体育旅游内涵,塑造中原民间体育主题公园;使体育与其他旅游形式有机结合,就会为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2007(5)

第6篇: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佛山市;旅游经济;发展

佛山市位于广东中部,毗邻广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随着旅游业被确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佛山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如何在保持量的增长的同时、实现质的转变,做大做强这个产业,改变现今与周边城市相比相对滞后的尴尬局面呢?是佛山未来在广东旅游经济格局中立于重要地位的关键。

一、发展旅游的优势

(一)佛山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旅游资源是影响旅游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佛山具有丰富的地文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人造文化游乐景观,有5000年的沧桑变迁和文化沉淀,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这里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众多,市区的祖庙、梁园、仁寿寺、南风古灶、西樵山、清晖园、西山庙、胥江祖庙、文昌塔、灵龟塔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同时佛山还享有武术之乡、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等美誉:武术名人黄飞鸿、李小龙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佛山的陶瓷工艺品名扬天下;佛山还是粤菜发源地之一,“食在广东,师出佛山”早已美名远播。

(二)旅游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目前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佛山旅游业,各项旅游服务设施正日益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基本成龙,全市拥有综合性旅游点,度假区68个,各类旅游宾馆酒店120多家,其中五星级9家、四星级18家、三星级49家;全市有旅行社95家,其中出境社18家;现有旅游业从业人员达三万多人,形成一支颇具规模和素质的旅游业大军。此外,民航、铁路、公路、航运的改革和发展,广佛地铁的建设对接、“四纵九横两环”公路网的建设和交通收费站的撤并使佛山市内的交通格局产生了较大的改观,大大改善了景区通行状况,中外游客出入佛山变得更加方便。

(三)政府大力支持和扶持

佛山市有关领导多次对佛山旅游业作出指示,今后政府将加大对旅游宣传推介投入,比去年增长40%以上。在此基础上,佛山正酝酿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佛山的旅游项目投资,其中也包括在5星级酒店建设方面要取得新突破。

二、发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济的地位不突出

目前,我市旅游经济收入仅占全市GDP的5.2%,比例较低,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旅游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不清,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地位尚未确立,大旅游的思想认识不够。

(二)旅游资源零散,缺乏整体规划

全市3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景点丰富有几十处之多,但零零散散的景点之间缺乏合作,这些旅游资源没有大型核心的景点支撑,导致群龙无首的松散局面,对外宣传时,缺乏统一的整体形象和深刻的印象。

(三)旅游产品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借助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文物古迹成为佛山旅游资源的主体,佛山旅游籍此得以起步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思维定势:一“古”就灵。作为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为今用”的旅游构想当然可行。但我们的局限在于:将复古做为发展佛山旅游业的唯一之路。旅游业贵在创新,出奇制胜。佛山是一个历史名城,更是一个日趋现代化的城市,而佛山现存的旅游格局中至今没有一个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旅游景点。

(四)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资源市场过于集中

分析佛山的旅游客源市场,区内和省内客源较多,而省外客源欠缺,省外游客只知广东有广州、深圳和肇庆,而不知广州的近邻――佛山,许多游客来到广东只到上述几个城市,而对毗邻广州的佛山却是忽略而过,这种状况不利于佛山旅游业的发展。个中原因在于佛山的旅游宣传只限于省内,很少跨出省门宣传,导致省外游客对佛山丰富的旅游资源知之甚少,抑制了他们的旅游愿望。

(五)旅游产业市场定位不明确,旅游整体形象特色不鲜明

佛山市虽然旅游资源赋存条件比较优越,但缺乏鲜明的市场形象,品牌效应无从体现。无论是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视觉形象,还是行业的服务与管理形象均缺乏创意性策划,不能构建起完整而特色鲜明的个性形象。上规模、多功能、大容量的旅游区较少,也缺乏有带动性和影响的大型龙头项目。

三、发展对策及措施

(一)规划整合,统一宣传

佛山应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借助大学或旅游科研部门的智脑为佛山旅游规划出谋献策,加强对佛山旅游项目规划整合,并借此向外界推广。要制定科学长远的营销计划和市场营销战略,加强与媒体合作,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促销之路,提高佛山旅游的知名度,树立健康、文明、生态、安全、优质的旅游新形象。同时应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政府和旅游部门积极走向市场,采取各种方式开展促销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以资源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积极推动资源互补,客源互动、市场互动,在挖掘本地客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外地客源市场,促进佛山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借助传统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特色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业只有借助特色才能具有持续不断的魅力和生命力。佛山既是一座千年古镇,又是一座经济发达的现代化都市。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我们要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现代新兴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地方特点,丰富产品内涵,推出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如抓好梁园二期工程建设动工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扩大南风古灶景区,形成以陶文化为主题的陶瓷博览区;更要推动东方广场建设成为集商业、旅游、娱乐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旅游集散地;建设好一批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同时推出一批特色线路和产品,如历史文化、南国武术、产业观光、商贸会展、休闲度假、美食购物游等。根据市场和顾客需求,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

(三)深度开发文化品牌

佛山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形成了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区和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舞龙、醒狮、龙舟是岭南文化中最具特色三大活动,在佛山有深厚的群众活动基础和市场;灯色、剪纸、陶艺等民间艺术示了佛山工艺美术的实力和魅力;祖庙、南风古灶和高灶等文物古迹较好的发展传承了岭南文化,而广东粤剧博物馆、黄飞鸿纪念馆、鸿胜纪念馆、叶问堂、李小龙纪念馆相继建成,不仅弘扬了粤剧和南派武术文化,也提升了佛山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据《2005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报告,佛山文化竞争力排名全国第四,佛山应丰富并深化以岭南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景观与文化景观的融合,加强文化的体验性,扩大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四)做好商贸旅游

随着广佛同城效应的不断扩大,佛山应在广佛同城的发展战略中,紧跟广州的步伐,广州要实现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必须与周边区域进行联合与整合,共同拓展旅游市场空间。佛山更要主动承接广州的辐射,借助广州的经济优势和影响壮大自己,提升自己,通过区域资源的整合与合作,推动两地快速发展。广州做为亚州最具活力的会展中心和商贸中心,为广佛地区带来更广泛休闲、商务、会议游客,并吸引海外旅游投资和国际旅行社进驻与合作。

(五)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旅游市场

旅游管理部门应发展电子政务系统,加强网上宣传推介,全力建设“佛山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为国内外的游客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旅游信息服务,为旅游企业提供市场营销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渠道有利于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种取得先机。

(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让旅游者有旅有游。

我市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尽量延长旅游者在佛山的逗留时间,拉动佛山经济的发展。在星级饭店投资建设方面要有新突破,以适应我市建设广东省第三大城市的需要,让旅游者既能参观游览,又能享受餐饮住宿购物所带来的乐趣,真正做到有旅有游。

参考文献:

【1】孟丽琴.来宾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104-107

【2】陈新剑.襄樊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5-7

第7篇: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蟹岛模式;启示 随着大众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早期素有“无烟工业”之称的旅游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传统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现实的挑战。而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长期消解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永续发展的途径。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旅游业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旅游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1、 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拓,建立在旅游资源与环境持续利用、物质与能源循环利用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开发和开展,通过资源循环持续利用、清洁生产、旅游重在体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绿色认证、发展循环超市等方式以保护旅游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然后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返回大自然环境,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建立和推行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不但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而且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切实转变过度消耗资源、不断恶化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使我国旅游业科学健康地发展。

2 、蟹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北京蟹岛生态园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境内,紧邻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总面积180 hm2,其中90%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10%用于发展旅游业。为了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蟹岛始终坚持“有机、环保、可持续”的经营理念,以生态农业为轴心,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开创了“前店后园”和“农游合一”的蟹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绿色农业生态旅游

蟹岛依托高科技、无污染的绿色农业,发展了生态旅游。蟹岛度假区内有近133hm2的大田种植区和13 hm2的蔬菜种植区, 蟹岛依托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蟹岛开展了农业观光旅游、采摘旅游等,游客实现了走进乡村,认识有机农业,享受有机食品的旅游体验。农业产品主要用于供应旅游业发展所需,同时,旅游业产生的各种废水、粪便等通过分解处理等再次用于农业生产,旅游业和农业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

(2)水资源循环利用

蟹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污水处理后的循环使用;二是水资源的能级使用。对于园区内的污水,蟹岛对经园区处理后达标的污水排放到氧化塘进行生物净化,经过沙滤后用于灌溉农田、菜地,家畜饲养以及鱼塘养殖。蟹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体现在蟹岛地热资源的使用。对于园区内的水资源,蟹岛把刚出来的水温度高达67℃地热水用来供应洗浴中心、游泳池以及园区冬季时的房间取暖。当水温降至40℃时,地热水则分别进入温室大棚、沼气池以及垂钓中心。当水温降至20℃时,地热水则被排放到鱼塘和农田,用于养鱼或灌溉农田。通过水资源的能级利用,蟹岛每年平均可节约用电170万kW?h。

(3)物质循环利用

蟹岛根据生态学原理创造性的把水稻和螃蟹互相促进的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稻田养蟹,稻蟹二者存在着共生互利的关系。水稻可为蟹遮荫,稻田的杂草、浮萍以及昆虫是蟹的优质饵料;而蟹能疏松土壤和水稻根部,具有除草、灭虫、保肥、造肥、中耕的作用,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达到水稻增产的效果。水稻收割后,把稻草制作成蔬菜大棚冬季保温防寒的保温被,而生产出来的大米供给饭店食用,稻壳、稻糠用于加工酿酒,酒糟则用于喂猪,猪供给饭店用,猪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返还至稻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通过物质循环利用,蟹岛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密切结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物质利用程度,节约了资源,也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4)清洁能源和零排放

蟹岛园区内所用能源主要为可再生能源,包括沼气、地热、太阳能、电能等。此外,蟹岛广泛使用地热资源,使之取代传统的煤或石油成为园区供热的主要方式,消除了使用矿物能源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

蟹岛对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也非常科学。污水处理厂将蟹岛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清洁水。蟹岛的生活垃圾首先进行分类,可回收的垃圾继续回收利用,不可再利用的垃圾直接送到垃圾场填埋,蟹岛垃圾基本实现了全部的资源化利用。

3 、蟹岛模式的启示

蟹岛生态园区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物质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清洁能源和零排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值得具备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区借鉴。园区摆脱了单纯发展种养业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建设,强调建立农、林、牧、副、渔多种产业协调综合发展的大农业结构,真正做到了自给自足,无论从经济、环境还是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发展旅游业不能单纯靠自然环境的供给,蟹岛模式告诉我们综合、合理地利用资源,既能节约能源和开支,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并且,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得以完善。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改善了系统能量利用结构和效率,各子系统形成了在空间上连续。

总之,蟹岛生态园区一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效益,另一方面促进了环保和节能建设,节能减排成果显著,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蟹岛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北京的典范,对我国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

[2]曹艳英,马润花,徐民英.论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福建地理,2004,(3) [3]卞有生、张凤廷:《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第8篇: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

内容摘要:乡村旅游是一种为了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的休闲旅游,提高其文化品味、丰富其文化内涵,可以给乡村旅游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满足游客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产业集群化的实施给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契机,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快速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在分析产业集群化对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契机的基础上,剖析了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优势,探讨了如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乡村旅游,进一步服务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成都乡村旅游 产业集群化 经济发展 机遇与对策

“乡村旅游”(Country tourism)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等为旅游资源,以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农事劳作方式有别于当地乡村社区居民为目标市场的一种生态旅游(刘红艳,2005)。早在19世纪60年代,乡村旅游就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萌芽,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在我国得以提出,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作用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成都市2008年公布的9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主营业务收入上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将达到7个,汽车产业有望成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成都产业集群以整车(轿车)为龙头,以零部件产业链为主线,以成都经济开区为核心聚集区,使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在产业集群化的大背景下,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发展乡村旅游对成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产业集群化给成都乡村旅游带来的契机

(一)产业集群的城市边缘化效应

产业集群化需要在一个特定区域集聚着一些相互关联的产业,并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从而起到集群化的作用。从空间尺度上看,无论是区位的选择或是集群规模的定位,都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为产业集群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同时,产业集群在空间区位的选择上还要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交通优势,而满足这两个重要条件的就是城市周边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主的地区,这样,产业集群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于这些地区,并为乡村旅游提供契机。

以成都龙泉产业集群基地(成都市龙泉经济开发区)为例,成都市龙泉驿区是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地区,区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134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四川省花果山风景名胜区”,尤以观花赏果为主的“农家乐”旅游独具特色,区内星级以上宾馆10余家,专业市场7个,现代化医院6家,是一个现代化、大规模的乡村旅游发展区。产业集群的聚集使得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为区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游客源。据统计,仅2010年3月在龙泉驿区举行的“汽车文化”主题桃花节前三周就吸引了100余名游客到龙泉驿区赏花游玩,并创下了一个双休日游客30万人次的突破,为当地的乡村旅游创收起到很大促进。

(二)城镇化人口将增加

产业集群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使得大量人口向产业区集中,并舍得这些人居住在城镇,使得城镇人口剧增。据统计,仅吉利公司在经济开发区投资13.5亿元的一期工程将解决2000余人就业岗位。据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成都市的城镇人口近400万。根据2005年成都市统计局的《成都市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的常住人口为1221万人,比2000年的常住人口增加了97万人,增长8.56%。据预计,在产业集群化进程的推动下,2020年成都市城镇人口将达到760万,也就是说要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将360多万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其中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2007年10月美国心理协会发表了一项关于美国压力状况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人认为社会生活压力大,且主要来自于工作和金钱。这一数据比2006年调查的59%有大幅上升。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全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1993年为540万人,1995年为746万人,1997年为1030万人。全国城镇失业率1993年为2.6%,1996年为3.0%,1998年为3.1%,2001年为3.6%,2002年9月底为3.9%。这说明我国就业总量和失业人数都在增加,并且幅度很大。

成都虽然素有休闲之都的美称,但随着产业集群化进程的推进,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就业岗位的饱和将成为一对尖锐的社会矛盾,这就使得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产业集群区工人承受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就成为必然,而这些因素正是成为生活压力增大的重要根源。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

(一)城市人口缓解压力的最佳场所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休闲生活的增加,“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的前提下,休闲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发展休闲经济逐渐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潮流。乡村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聚落景观及文化景观等为特点,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这与城市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独特的民俗风情,参与耕作劳动,感受与世无争的氛围,不但可以调节身心的劳累和休闲放松,还可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

(二)节假日的最佳休憩地

目前我国的节假日主要有黄金周和周末双休日,节假日出游是多数人的首选。就黄金周而言,由于节假日出游人数过多,长途旅游会让人感觉疲惫不堪,因此,很多人都把节假日出游选择到城市周边的农村,这样就可以免去了长途旅游所带来的路途劳累。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周末双休日的游客是其主要客源,一方面,周末双休日的时间较短,人们不可能到较远的地方游玩,城市周边的乡村自然就成为他们休憩的首选地。另一方面,周末双休日的总和远远超过几个黄金周休息日的总和,按照国家规定的休息日,每月有8天的周末双休日,一年内周末双休日的总数可达90多天。由此可见,把乡村旅游作为人们周末的休闲去处具有较大的潜力。

(三)人们亲近自然的最好去处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突出,城市的噪音污染、环境污染等已经使得人们厌烦不堪。与此相反,乡村的清新空气、美丽的自然风光可以让人们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到城郊呼吸一下清新空气,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成了许多城里人休闲放松的选择。于是,这种以农户家庭庭院为依托,集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吃农家饭,看农家景,结农家情”的乡村旅游方式就成了城里人的最佳选择。

(四)消费对象范围广

对大自然的亲近几乎是所有生活在城市人的共同追求,不管是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都会去追求这种即可以享受又可以休闲的娱乐方式,乡村旅游也正是具备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一独特资源而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此外,人们在一边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每逢节假日,人们带着老人、孩子去爬山,或去农家菜地里认识各种蔬菜,让孩子长长见识,让老人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尽情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成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探析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将会导致接待能力的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管理者还缺乏相应管理经验和可持续发展观,导致了对基础设施配置的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许多必需的设备如信息、住宿、交通、水、电等都还不完善。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管理者理念的转变。

(二)突出特色餐饮项目

到农家吃农家菜是乡村旅游者们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如何突出特色餐饮和风味本土化对吸引游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特色乡村餐饮就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成都的美食全国闻名,如何在这样一个高的起点上推出特色的农家美食将会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此外,保持环境干净整洁、卫生安全、价格经济实惠及质量标准化对游客的吸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娱乐项目多元化发展

目前农家乐是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基础设施的不配套和资金投入的缺乏,旅游周期短和旅游项目单一是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相比之下,东部沿海城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如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推出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的民俗风情特色活动“年年有余”趣味钓鱼大赛、陶艺制作表演、织土布表演、摇快船等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因此,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开展多元化娱乐和休闲项目,做到集游、玩、吃、娱乐于一体的开发模式。

(四)推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休闲项目

高度浓缩在自然环境中的民俗风情是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主要资源,而不是凝固的静态景观,因此,文化因素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者只有真正地融于其中,才能体验到这种不同的文化氛围。目前成都的乡村旅游多局限于喝茶、麻将为主的单一形式,与具有文化内海的旅游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成都周边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龙泉驿十陵文物群、温江鱼凫遗址、民俗风情资源中的火龙节、放河灯,安仁镇的川西近代建筑,洛带的会馆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如果将这些文化资源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就可以打造出有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五)加强规范化管理与评定机制规范化的管理和评定机制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5年成都市推出《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和《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两个地方性标准,让农家乐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去年年初,配合国家乡村旅游主题年,又推出并实施了成都市《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办法,依照酒店环境、接待服务设施、服务质量要求、乡村文化生活活动体验、休闲服务项目和附加项目六个方面内容,将乡村酒店分为五个星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政府所推行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乡村旅游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具体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今后应加大对乡村旅游规范化的管理力度,只有建立其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把乡村旅游的发展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红艳.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A].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

第9篇:旅游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渝西经济走廊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140-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由于城市的喧嚣、交通的拥挤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开始怀旧,追求自然和心绪的宁静。如今,寻求安静祥和、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向往、需求和趋向。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开始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既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又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不一定能直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同样,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也不一定能直接带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亦即乡村旅游不等于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两者的互动发展需要一些条件辅助支持,且需要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互动发展模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运用旅游学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两者的互动发展模式展开论述,着重探讨乡村旅游与农村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最佳模式。

一、乡村旅游和农村区域经济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田园风光、人文古迹、民俗风情以及乡村生活情景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

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特点,因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

二、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联接,对于农业产业升级、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户离土不离乡,就地搞接待,对其兼业、转业的技术要求不高;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促进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面貌;沟通城乡,引进城市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三、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业的现状

(一)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欠缺

中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这方面也未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景点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地域上的分散性也给旅游线路在设计上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乡村旅游景点在很大程度上和其他旅游景点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较差,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活动形式单一,产品深度不够

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因对其深度挖掘不够,使旅游活动形式过于单调。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条件较差

尽管各乡村旅游区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四、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对策

(一)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文化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生产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从中得到实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动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乡村旅游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启动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和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性标准的制定,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另外,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探索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鼓励多渠道和多层次筹措资金,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旅游就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和引导规范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在确保农民利益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大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五)因势利导起好带动特色经济

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等土地政策。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探索按照“城乡挂钩、指标周转”的要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在星火计划、863、服务业支撑计划、新能源发展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科技扶持,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科技计划,享受相关政策,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结语

乡村旅游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展的旅游项目,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旅游方式。但各个国家的乡村旅游各有特色,其地点都在农村,内容则大不相同,因各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而异。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认识到乡村旅游产业与发展好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以高度的战略眼光,求真务实,积极奋进,为我国的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孝胜.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生态经济,2004,11(12):62-64.

[2] 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经济年鉴[Z].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3] 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实,2007,(1):42-44.

[4] 白洁.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新农村建设[C].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作品选登,2006.

[5] 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

[6] 杨振之,周坤.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