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摘 要:语文是知识传承的桥梁,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传统初中语文学的许多弊端得到消除,但不可否认,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对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个人发展存在不利影响。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误区;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充分发挥初中语文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正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予以改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和自身能力的不足,教育观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局限于考纲,只把与考试相关的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语文丧失热情,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此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存在部分教师课堂准备不够充分、讲课内容模仿或照搬教学参考书等问题,这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足

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过程,仅靠“粗放式”教学下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学生也盲目追求考试成绩,急于求成,只关注语文知识,而忽略了去感受语文的内涵与美感,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注重教学的整体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虽然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完整实施,却不能保证各个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掌握课堂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各种问题和困惑的累积将影响其学习语文的目标和方法。

3.缺乏课堂交流和互动

受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教师对学生一对一式的提问。这就使得语文课堂过于枯燥和呆板,学生很难提起兴趣投入到其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且,学生一味机械、被动地学习和自我表达的缺乏使其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只按照自己的n程计划传授内容,不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脱离了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容易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抵抗情绪。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误区的改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顺应课程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充实语文课堂。此外,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和学习初中语文的教学经验;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唤起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课堂内容,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给学生带来新的课堂体验。

2.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居于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这样往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改善这一局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该重新确定师生的课堂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见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来。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应当从不同学生的表达和反馈中了解其思想和水平,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正确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效果。

3.进行启发式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探究的观念引入课堂,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设置不同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和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进行自我表达,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应当将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贴近实际,在实践中感受语文,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正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误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自主、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推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教育改革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主题是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这种新局面,教师不仅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应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文化修养,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新教学。

一、对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有哪些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初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岗位责任不明确

语文是学校教学课程的主要科目之一,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应该严格把守对语文教师的征集条件。然而,在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中学,由于师资匮乏。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同时兼任数学教师、历史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这样一个多重身份的职位,会使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责任表现出混乱与不明确的现象。

2.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评估、自我检讨、自我改进

对于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很少主动进行教学的反思、检讨、评估和改进,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学效果考评以及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比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面对教学课堂上学生反映少,课堂提问不积极,作业上效率低,遇到学生迟到旷课或是考试成绩下降等问题的时候,没有去反思教学模式是否出现问题或是学生是否适应,也没有去找出改善出现状况的方式方法,而是任之发展。同时,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不善于自我反思,很难准确掌握学生的动向及进行自我提升,这导致语文教学质量较低。

二、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反思等方面着手,从而推进初中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

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2.转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对许多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束缚。而作为教师,应该发现问题同时转换教学模式,通过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角色性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媒介及高科技产品与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拉近师生关系。通过以上努力,除了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外,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

3.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有时候都没把握准方向和重点,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讲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三、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适应改革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笔者结合10多年教学经验,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学习兴趣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作文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学习方法的衔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对学生评价的衔接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英语写作课堂上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构想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论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预算》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春风化雨:浅议中职学生的情感教育

浅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研究

高职自动控制课程教学中软件工具的应用探索

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几个问题——兼对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组织领导工作的建议

《离心泵检修安装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浅谈对学生化学学法的指导

论高中物理审题能力的培养

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的几点建议

数学教学实践与浅识

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语言教学

基于学困生的新理念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论《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文以载道,课以立德——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注弱势群体学生,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浅析新课标中语文教师行为和角色的转变

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开学第_课

分析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其解决方法

如何全方位提高高中地理学教学质量研究

曲棍球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思考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构思探究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让历史课堂生动起来

以“本”为本远离“题海”——谈新形势下课本习题资源的利用

浅谈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咏华山》教学案例及评析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与困惑

初中写人记叙文教法初探

听说读写,构建和谐高效初中英语课堂

让英语写作轻松起来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中小学校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几点做法

小议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生物教学

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构想

论学案导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CAI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生态课堂:唤醒沉睡状态的生命体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小学数学如何塑造开放式课堂教学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探究

试析小学数学新课标中“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初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怎样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

浅谈如何开展年级教研活动

浅谈语音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点滴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百分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

尊重学生学习起点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关于“打造魅力课堂”的思考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互动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交流、互动的过程,只有做好课堂的互动教学才能够使得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采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置、教学情境的营造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前提: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辅导者、引导者、知心朋友。当学生思维受阻、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作为一名辅导者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当学生困惑迷惑的时候加以引导,使其掌握学习和生活的正确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学生生活、心理方面面临困难的时候,教师是一个倾听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换位思考,以使得学生的精力不被分散。

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而和谐。“居高者”只会使得教师脱离学生而孤独存在,“中间人”不仅能够让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激情。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帮助能够使得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来学好这门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与学生做朋友能够从根本上找到学生的需要,用学生的建议来优化整个语文课堂教学。

二、关键:课堂互动教学活动的设置

调查显示,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活动主要有这样两种:

1.课堂朗读互动活动

课堂朗读,以读带讲,让重读来加深记忆并且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但是这种互动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以自我的主体性特征完成自主性的互动学习。教师所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动口,必要时动手,但是动脑的程度相对较低。这种朗读一般运用于诗歌、散文、文言文、生字词语的记忆中。

解决的方法有三种:开展互动性比较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句子、疑问句、感叹句等进行小组讨论,自我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朗读模式的运用。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对文章已经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自我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能够培养学生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进行自主性学习。 转贴于

2.课堂问答互动教学

课堂问答教学一般分为:

①开放性问答,即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回答。语文是一个思维的结果,每个人都有个人独特的思维。开放性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形成自我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

②悬疑性问答。悬疑性问答又称为推理性问题,这种问答方式主要是采取悬疑问题设置的方法使得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不断的连续性提问,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③评论性问答。评论性问答主要分为两种:评价性问答和辩论性问答。这种类型的问答不仅要求学生对文章本身进行理解还要进行延展性的思考,分辨出文章思想的利弊并且根据自我的实际对课文的主旨和内容进行深度性的思考。这样的问答方式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筛选,让学生自主投入到课堂的互动中来。

三、多媒体情境式合作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多媒体的多向互动性教学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例如:在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教学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小说中的风雪进行展示,之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风雪情境描述的作用,并通过讨论、辩论、问答的方式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展示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来丰富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四、结束语

互动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发展学生主体才能够使得教师的机械讲授变为学生的主动性接受。总之,语文教学必须讲究方法。互动性教学不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更是教学的一种艺术,师生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谐相处是教学得以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但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更好地开展互动性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英 漫谈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引言

当前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为困难的,由于大部分农村孩子父母都不在家,缺少有效的监督,平时读书较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进而缺乏阅读兴趣,觉得阅读很无聊,不愿意阅读,同时看到难题有畏难情绪,在答题上常常词不达意,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农村语文教师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需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立足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我将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浅谈农村初中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引进高效的辅助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已经成为了课堂上教师的得力助手,并且从阅读教学的特点来看,利用多媒体系统能够实现阅读资源的扩充与教学环境的优化,有着显著的运用优势。但是由于农村初中建设相比城市要落后,需要学校结合相关部门的辅助,引进这样高效的教学工具。在多媒体系统的帮助下,农村初中的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将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由于教学方法的漏洞,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成效打折扣。那么现在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系统引入多样的素材,构建一个生动的教学环境,桃花树下,幽静深远,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教学推进,教师借助多媒体系统播放相关的讲解视频与伴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当遇到难点时,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观看讲解视频来理解,直观地感受到桃花源仙境般的环境,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的教学,多媒体系统为教师带来了重要的帮助,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阅读学习,并理解好其中的要点,实现自主学习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不同于以往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自主二字,要求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尤其在农村初中,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使得教学方法未能得到有效的优化。针对这样的情况,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就以《背影》的教学为例,在过去教学中,教师总是一人担当全责,先将文章的脉络进行分析,再将全部的内容进行逐一地讲解,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背影中感受无言的爱。但是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现在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地略读,了解基本的文章大意。随后考虑到农村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同学们,在你们其中一定有很多爸爸妈妈是外出打工了,一年很难见到几面,每当看到父亲母亲离去的背影,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也请你们来阅读这篇文章,一起来思考文中的背影和作者的情感又和你们的实际感受有怎样的区别?”。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已经被激发,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来领悟作者的所思所感,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的感受与情感投入自主阅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阅读能力。

三、培养自主的阅读习惯

阅读不同于其他内容的教学,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能够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拿起一本来阅读,感受阅读的魅力,了解生活中未曾接近的诗与远方。针对农村初中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教师和学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学校结合财政部门以及相关机构,完善对学生图书馆的建设,使学生有一个能够自主阅读的良好环境。由于在农村,家庭教育的氛围不够浓厚,因此对学生来说,个人拥有的课外书籍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阅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其次,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仅限于正面积极的书籍。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有限,很多情况下不能判别书籍的好坏,有可能对于书籍就是一网打尽,不能实现科学有效的阅读。那么现在教师要在每个阅读周期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同时聚集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学生来谈一谈最近读了什么书,有怎样的启发,或者是分享一些精彩的文段。通过这些举措,学生的阅读习惯得以培养,不再需要教师的过分强调,学生能够自主投入阅读,增强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在初中教学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良好的阅读教学能够显著提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所以在农村初中,学校必须要结合有关部门,统筹各方力量,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结合农村教学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并且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自主性的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从而推动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我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的意思就是问题是学习的开始。问题是积累知识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凝聚思想智慧、掌握技巧策略的动力,是促进新思想、新知识以及新方法产生的催化剂。在我国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许往往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和解决结果,会忽视学生的质疑。这样做虽然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但是对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效果甚微。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问题意识的含义及重要性

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他在论文《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载于1995年《教育研究》第10期)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他在论文《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载于1995年《教育研究》第10期)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问题意识的强烈,也是创新精神的一种表现。学生若具备问题意识,他们的大脑中会产生一种剧烈的思维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学生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和定义,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发展和重组。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受到社会的青睐。问题意识作为创新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成败。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探究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在个性品质上也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发展。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带着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学习,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很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语文学科是一种有着很强主观意识的学科,它注重的是情感体验和感悟。然而在语文的考核中,考试内容的评价标准限制性却很大,学生在答题时需要按照出题者的思路进行作答,不能主观的发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传统语文教学的考核制度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法枯燥乏味,而且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所占用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得不到提问的机会,下课之后也很少会主动的找老师提问。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第三、学生的畏惧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少会产生一些自卑和紧张的心理,他们“害怕”提出问题会被老师或同学取笑。虽然一些学生明明已经产生了问题意识,但是由于这种“自卑”、“紧张”的心理在作祟,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没有很好的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没有很好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究。如何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初中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十分旺盛,对于新鲜的事物存在着极强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师需要营建一个适宜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依然很大,他们较为习惯有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很少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课堂上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真诚的情感去交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学生最大的潜能。

第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活动空间、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当前学生问题意识没有很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自我发现问题,也就觉得没有什么好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教师要经常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他们原有的知识框架进行重新的改造和重组,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质疑,是学习的源动力,是思维发散的导火索。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

结束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讲求一定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教学;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与创新已经进入了一定阶段,相较于以往注入式教学模式,经历了课改之后的语文课程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教学功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践行素质教学新模式中因思想认识不足,导致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只有将语文教学问题加以分析,并进行教学模式改进和改良,才能更好地为初中生提供优质学习空间。

一、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分析

新课改中就“教”与“学”两大语文课程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的调整[1]。即将主教,转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结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而实现相关语文知识的内化。然而,部分教师在语文课程执教工作中并未真正领悟这一教学标准的实际内涵。通常,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材内容设定完问题之后,便将接下来的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安排与处理。在学生自主探究期间,教师基本上是放任不管,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也未能提高关注。这样,就导致部分过于调皮的学生钻空子,不仅不会积极参与到语文问题的探究讨论,甚至还会做出扰乱语文课堂秩序的不良行为。其实,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新教学标准存在误解,虽然推崇主学理念,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引导与辅助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此外,当前,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表现的学习状态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教师未能掌握好教与学课堂作用的调整,导致大部分阅读时间都被浪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还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改教学相关问题的策略思考

1.合理分配语文课堂时间并适当监督,维护语文课堂秩序

课堂秩序的有效性,是决定语文课程教学进度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2]。而对于教师来讲,如何在更加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下维护好课堂秩序,是一项比较难的教学问题。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与执行者,教师的任务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又要确保规定好的课堂任务能够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合作教学环节实施之前,应就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安排。在课堂上,教师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完成课程导入并提出问题。在接下来的15-2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教师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虽然不再担当知识灌输角色,但仍要以引导者的状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氛围当中。最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组间探究结果分享以及教师总结。教师将课堂的45分钟时间优化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并以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自主探究中。

2.践行动与静双向阅读教学,实现思维与实践能力共同进步

针对语文课程,传统形式下过于静态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及部分课堂中呈现的极端动态化探究模式,都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快速提高。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够实现学生在掌握阅读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读与说技能的转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堂阶段,设计不同的阅读执教手段。阅读初期,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排除语文素材中的生词生意,提高文章阅读的流利程度。进入中期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就阅读素材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时,朗读完成之后,应先鼓励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此时需要保持课堂气氛足够安静。以便学生能够就素材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在文章情景以及情感的感悟上有一个正确认识。最后阶段,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将自身看法与他人见解相结合,从而加强阅读文章解读的深度。

3.正确认识学生乱发问现象,引导学生走出知识盲区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能够就语文课堂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当然,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上所表现的素质基础也各不相同,在所提出语文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上也有所差异。教师所要做的便是要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语文困惑,或者关于语文学习的见解,以一颗包容、理解的心态正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思维引导和行为鼓励,以充分调动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发问学生进行言语鼓励,如“你表现很好,善于提问是好的,只有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证明学生是真正的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来。”然后,便要就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分类分析以及归纳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提问题,判断学生的语文学科思考方向是否有误,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如若是比较有建设性作用的问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就该学生提出的具体语文问题进行互动探讨。在训练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实现语文知识的高效传递与共享[3]。以学生为主的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是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问题的摄入,加强师生之间语文知识感知上的交流。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综上,语文学科在初中生的文学涵养,以及理解与交际能力提升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为了解决当前语文课改探索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务必要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并就初中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就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式加以优化。以促进初中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实现语文课改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武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J/OL].中国培训,1. 

[2]王建.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6):149.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 衔接 教学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3.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是以颁发五角星、小红花等以示鼓励,初中教师可以借用这种形式,用表扬栏里的红旗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对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渡与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