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满意度 新型城镇化
一、背景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们具有农村户口,基于生活的需要,外出到城镇打工,[1]大部分从事着基层工作,薪酬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权益保障缺乏。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对生活的追求更高一层,从一开始的“养家糊口”开始向“扎根城市”转变。
近日,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了2017年春运期间“空城指数”。[2]成都市虽然没有纳入前十“空城”,但从我们实地调查的数据来看,在成都市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成都市以外的其他城市,主要以四川省内城市为主,并且他们基本上在成都市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在春节期间,大量农民工返乡,成都市也会出现“空城”的现象。试想,城市的清洁卫生没有人维护,餐厅没有服务员,建造行业请不到工人等该是何种景象?可见,大城市的发展,必定离不开农民工。而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又是农民工的主力军,深入了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因素,探索他们的心理诉求,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从“候鸟式”到“扎根式”向城镇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分析新型城镇化下,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对策,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意义重大。[3]
二、调研内容与样本特征
本文以就业满意度为切入口,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工资、技能水平、子女教育、工作条件、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了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了38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包含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包括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类型、来源地、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拥有情况等;第二部分是工作情况,包括了外出务工原因、外出工作时间长度、换工作单位次数、换工作原因、换工作途径、找工作难度、工作类型、月收入、工作是否保障基本生活、对收入的满意、月存储、公司福利、每天工作时长、工作强度、工作环境、职务、与同事相处状态、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等;第三部分是就业保障,包括了就业方式、就业培训、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作拖欠情况、合法权益受侵害的解决方式、参加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情况、对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满意度、急需政府解决的问题、希望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等;第四部分是城市生活c展望,包括了住房、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度、加入城市户籍的考虑、未来期望与规划等。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发放问卷,并着重对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进行调查。在2016年7月~ 2016年9月在调查区域共发放了250份,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为94.8%。受访者中,男性124人,占52.3%,女性113人,占47.7%;受教育方面,小学学历4人,占1.7%,初中学历67人,占28.3%,高中或中职学历99人,占41.8%,大专35人,占14.8%,大学及以上32人,占13.5%。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接受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学学历占1.7%,初中及高中学历占70.1%,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占28.3%。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拥有初中和高中学历的农民工占据绝对部分。[4]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工作满意度越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其更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及未来的发展。[5]
(二)职业证书和培训情况
在获取职业等级证书方面,55.7%的农民工没有职业等级证书或者上岗证,从事的工作技能水平较低。此外,被调查者在入职前或工作时接受公司培训的比例不大,积极性不高,有44.7%的被调查者从未接受过公司的培训。
(三)工作情况
对于外出打工的目的,66.2%的被调查者选择“挣钱”,10.1%的被调查者选择“刚毕业,想锻炼自己”,5.9%的被调查者选择“学一门技术”,另外17.7%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这表明出于生活的需求,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仍是以挣钱为目的外出打工。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换工作的次数较少,工作稳定性较好,从未换过工作的占27%,3次及以下的占到82.3%,这可能和他们开始工作的时间较短有关。而选择换工作的原因多是因为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工作劳累。
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上,62%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己寻找工作,而依靠亲戚好友以及职业中介的有30%,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的途径上亲戚朋友以及职业中介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多数依靠自己。他们的社会资源较少,而身边的亲戚朋友大多和他们一样处于社会的弱势,所能提供的帮助较少,因而不会去寻求帮助。[6]
在寻找工作的难度上,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困难以及困难的有56.6%,而有43.9%的认为一般,认为容易以及非常容易的有20.7%,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以及公司福利满意感到一般,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16.9%,2001~3000元的46.4%,3001~4000元的24.1%,4000元以上的只占5.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月收入三千对于在城市没有固定住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除去基本的生活费用,每月并不能存下多少钱。据调查,6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收入勉强保障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非常紧张。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较长,8小时以下的占15.2%,8~12小时的占72.6%,有12.2%的甚至工作12小时以上。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职务大多都是一般工作人员,就业层次较低,从事管理工作的只占了17%,比例较小。除去加班的情况外,普通职员一天上班的时间一般为8小时,但是从数据上看,一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就占了84.4%。也就是说,农民工一天除了工作之外,很少有时间进行其他娱乐性的活动,生活比较狭窄,长期的压抑,使得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都大大地降低,甚至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对目前的工作,10.5%的被调查者满意,61.6%的基本满意,23.6%的不满意,4.2%的非常不满意。可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他们目前的工作还是基本满意的。
(四)就业保障情况
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有59.9%的被调查者签有书面合同,29.5%的被调查者口头约定,但未签书面合同,另有10.5%的未有书面合同也没有口头约定,如果发生劳动纠纷,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维权较困难。[7]
在就业保障上面,没有任何社会保险的有47.7%,参加社会保障率较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并未享受到城市生活的福利保障。
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38.6%的被调查者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29.1%害怕受到报复而不投诉,13%选择采取暴力解决,还有9.3%选择其他解决方式。可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选择正确的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能找到正确的方式解决。
在政府方面,政府提供的服务有待改善,75.1%的被调查者从未参加过政府提供的就业技能培训,对于政府目前的就业服务,53.6%的被调查者不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12.7%的被调查者满意政府目前的就业服务,19.8%的被调查者基本满意,2.5%的被调查者很不满意。可见,相当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并不了解,这可能是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是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信息的渠道太窄,无法准确获知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信息。[7]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上,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各类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很大程度影响着农民工的就业水平。
(五)城市生活与展望
在住房方面,被调查者有3.8%借住亲戚朋友家,38%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里,44.7%选择自己租房住,有8.4%是自买房,还有5.1%是其他。各方原因使拥有自买房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多,住房条件较艰苦。从事着基层工作的农民工,工资收入低,房租是他们的一个大支出,他们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廉租房,改善住房条件的问题。
对于是否考虑加入所工作的城市户籍,63.7%的被调查者没有考虑过,30.4%的希望加入,仅有5.9%的已经加入,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城市户籍的仍只有小部分人,城市户籍门槛依然很高。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交叉分析
(一)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交叉分析
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满意度方面有明显区别,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高于男性农民工。女性中选择“满意”与“基本满意”的比例占81.4%高于男性的63.7%。联系实际,本文认为原因可能是男女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导致的,男性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从事的岗位多集中在建筑工人,运输工人,一般生产工人等。压力大,工作强度大,升迁困难,薪酬低,并且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青壮年,面临着成家立业,赡养父母的压力,而女性相对压力要小一些,各方面因素造就男性农民工在就业满意度低于女性农民工。
(二)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交叉分析
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叉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其就业满意度也越高。[8]大专及以上学历选择“满意”与“基本满意”的比例占85.1%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67.1%。文化程度高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岗位优于文化程度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拥有的知识更多,在劳动力市场更有竞争力,职业选择空间更大,更易获得工作环境好,收入高的工作。例如,在对受教育程度和所从事的岗位的交叉分析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多从事管理,技术方面的工作,而大学以下学历的就集中在建筑工人,生产工人,一般服务人员,销售人员等。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他们从事的岗位,从而影响他们的就业满意度。
五、问题分析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研究发现,工资低、工作强度大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为初高中水平,他们从事的多为体力工作,受教育水平不能支撑他们从事依赖脑力的工作。他们为了在城市里谋生,大多从事着基层工作,例如,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等,这些工作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低。这种长期收入与支出不对等的情r,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因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应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农村教育水平落后,降低了他们整体素质。一般企业在员工入职之前,都会有专业的培训。但是这些往往不够,入职培训,仅能够把工作完成,不能满足他们高效、精准地把工作做好。所以他们更需要的是企业能够提供多样式的技能培训,加强绩效考核,给予可上升的工作空间,不仅能使工作高效完成,还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人员流动。
其次,政府应当规范社会体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为新生代在城市就业提供就业保障。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网络,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并且保证就业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政府还应该加强农民工工作的工时管理,合理分配人力,营造比较轻松的工作环境,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
最后,农民工自主学习。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农民工的主力军,无论从精力状况还是学习能力,比起老一辈农民工,都要强。[9]所以他们有能力且应该从自身开始去转变。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与人交流接触,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二)健全就业体制,加强维权组织建设
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来解决问题,但是关于农民工拖欠工资的问题仍然是其中一个没能解决的难题之一。
2017年,国务院工作部署、国家国务院办公厅正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派出督查组到各个地区实地督查。到现在为止,新年已经过完了,但是很多农民工的工资还没有到位。拖欠农民工工资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国家难以解决的重大难题?
第一是讨薪难。从表面上看,是包工头拖欠了农民工的工钱,但是背后有可能是开发商拖欠了包工头的承包款;第二就是维权难。不管是农民工是以暴力解决问题还是向劳动部门投诉来保护自己的权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的推诿也会让农民工讨薪这件事难上加难。维权之所以难,它暴露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矛盾,劳动监管应有的原则性、刚性和劳动用工现实的脆弱性之间的失衡。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就要从社会体制规范着手。首先,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来加大企业信用体制的建设,联合相关的部门对于欠薪案件高发行业的企业备案在册,全国联网。对于那些严重欠薪的企业,银行、工商部门将其拉进黑名单,暂停其贷款等,在经济层面让这些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恶意欠薪的老板,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经济和法制的双重制约下,有助于抑制故意欠薪行为的高发。提高企业欠薪的风险,企业就不会铤而走险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
(三)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生活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如今已经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常年在外打工的他们,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关键年龄,在城市里也需要一个“家”,这个家,指的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还是一个精神的港湾。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父母孩子也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加上低收入,支付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居住需求,和亲人生活在一起成了奢侈,就连在城市里租个好些的房子都困难,更谈不上在城市扎根落户。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属于自租房的占据很大一部分。由于收入不高,房租大大加大了其生活压力,生活环境不好,住房条件差,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就业满意度。
2017年初,北京市新出台一份公租房政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与评价标准》,在这份标准中,放开了公租房“最小不得低于22平方米”的面积限制,允许15至22平方米的小户型出现。[10]并且标准中建议这些住房优先选择交通便捷,公共设施齐全的区域。这个政策改革,不仅能够节省城市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个租金比较低廉的房子,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难的问题,要放开住房政策,创新社区管理体系,加强公共设施保障。
对于不同层次的农民工,政府应当制定不同的住房政策。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工作性质等的不同,在收入上也会有不同的级别,对于教育程度低、低收入的人群,应当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近两三年来,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深入调查,精确帮扶,尽管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但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政策真正有意义而不是一纸空文,国家花出去的钱能落到实处。
六、结语
新型城镇化下,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他们在城市就业满意度和我国城市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紧密联系。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国家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制度落实相关政策,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空间和舒适的生活空间,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就业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挝晃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S]. 2010.
[2] 360春运迁徙大数据[DB/OL].新浪财经,http://.cn/stock/t/2017
-02-06/doc-ifyafenm2810751.shtml,2017
-02-06.
[3] 姚植夫,张译文.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北四省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08):46-55+78.
[4] 景勤娟,宋绍富,卢砚青.新生代与上一代农民工就业差异及满意度研究――来自河北、山西、陕西三省356位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05):71-77.
[5] 陈科宇.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6] 赵蒙成.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SZ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案例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6 (02):48-55.
[7] 刘养卉.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社科纵横,2014(01):35-39.
[8] 汪昕宇,陈雄鹰,邹建刚.超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评价及其比较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6(05):84-95.
关键词:大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001-03
在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的大背景下,农业作为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产业,自然成为了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十”以来实施的一系列“重农固本”国家战略,更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与2016年4月15日农业部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均认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以对接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为服务宗旨的农业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全面提升其支撑服务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升级专业定位,尤其是重构涉农专业体系,通过打造特色专业群与行业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特征
1.1 创新驱动发展 农业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装备的采用、管理理念运用和生产组织模式等。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基本具备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运用现代农业、节水灌溉、信息化和生态环保等集成技术的生产示范基地的大量出现,采取规模化、合作化、网络化等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以及成本效益与人本至上等现代农业管理理念的运用,已是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
1.2 生态智慧化发展 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看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主要经过了三次转型升级:第一次是“低效”的粗放农业优化为的“高效”的精致农业产业结构;第二次是实现以“高产”为核心的“高效农业”向以“优质”为核心的“绿色农业”的转型升级;第三次是突破农业发展资源瓶颈,发展资源节约型、各产业和谐发展的“智慧农业”。不同阶段的农业发展目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一致的,在传统农业阶段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食品需求是其发展的唯一的、基本的目标,在现代农业阶段则“保供给、促增收、可持续”为并行不悖的三大目标,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也将朝更高的目标发展。
1.3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其他产业不断交融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是加速了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速度。比如,借力“互联网+”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村服务业,使其产业链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的挖掘,促进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功能的拓展,使三次产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产融合”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4 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与产业人口转移的矛盾更加凸显 在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称为“产业人口”或“农民”,他们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从业者称为“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的载体,是需要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的思维方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产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在不断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业人口的有序转移速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由于历史与产业发展的原因,近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方面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致使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
2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1 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 近20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出现了严重滑坡,与此同时,有大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意愿的农民却得不到培训,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一是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分散,专业体系不完善,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匹配;二是办学规模小,人才培养能力与产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三是专业建设滞后、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现代三产融合的生态智慧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尽快补齐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短板,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培养适应“大农业、大食物”新理念的复合人才 由于三产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已远远超出种植与养殖业范畴,美国的农业称“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称“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加拿大称“农业及食物产业”,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都是涵盖了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产业。201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提“大农业、大食物”新观念,提出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创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其实质是适应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湖南将按照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洞庭湖生态农业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大湘西山地农业区的区域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预计到2020年,新增农业经营主体20万个(种养大户15万个,家庭农场5万个),需要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现代农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3万人。加强高职农业专业建设,适应农业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发展需要,培育一代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场主,聚焦现代生态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既是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农业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能力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3 “大农业”观下的农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大农业”体系是产业的融合,与之对应的是“复合、创新”技能型人才观。“复合、创新”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两个基本要求,即高职教育既要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从第一个基本要求来说,因为培养者在目标和动机上存在不同取向与被培养者在需求取向上存在多元化,如纯文凭取向、技术与能力需求取向,或兼顾而有之等,使得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技术的传承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微观个体发展层面上的关怀责任,所以“复合”成为了客观需要,使得农业高职教育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大”而“全”,与某些行业教育的“专”而“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第二个基本要求来说,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得培养适应农业与装备、技术、信息、生态、文化深度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比单一生产技术型人才更受产业青睐。
3.1 培养目标综合化 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定位,目前通用的提法是培养适应农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实,这里已经明确表达了综合、复合的观念,包含着技术观、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服务态度的定位。技术型人才强调的是综合应用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动手方面掌握核心操作技能与将现有技术进行组合并创新的能力,是实现效率与效益最大化的设计者,是比单纯技能型人才更高层次的人才。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可以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者、科技成果的转化者、生产组织者,也可以是农业的投资者和生产者,如家庭农场的创业者和接班人,现代农业企业里的投资者、从业人员,新兴农业服务组织中的经营管理人才,还可以是自谋出路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当然,这些职业或岗位对于在校生而言只是就业的假设,但他们却是农业教育专业作为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
3.2 专业体系化 本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高职以专业群建设为中心,它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割裂农牧之间天然的有机的联系是学科建制培养人才的弊端,专业体系化,打造特色专业群,是克服涉农专业面窄、内涵不丰富、不适合大农业现状的需要。高职的农业专业往往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农业专业面宽,比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就涵盖本科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检疫检验”、“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专业领域。某些高职农业类新专业的拓展空间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尤其是在二产和三产上应加大专业开发力度,更能打造特色专业。因为社会职业流动和就业市场的更新和升级使职业教育不断遇到新的职业,将新职业及时引入专业以成为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使某些专业成为针对某一农业职业岗位群的大专业,是农业产业化对“农、工、商”或“一专多能”复合式人才的要求,也是对农业高职教育的一大挑战。
3.3 素质、能力综合化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所谓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是指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一技之长”到“能力本位”,再到“素质本位”,再到如今的“就业导向”“工作导向”“行动导向”等变化。从“一技之长”到“职业技能”的改变,体现的是素质、能力综合化发展的要求。这也适应力现代农业从第一产业,走向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向“一专多能”转变的需要。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的农业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步转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3.4 课程综合化 按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核心工作。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职业知识的专业性、实践性、科学性、发展性及过程性。现代农业产业化及专业体系化、能力和素质综合化,必然要求课程内容综合化,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为兼顾为产前和产后服务整个产业链的课程体系,这是当前高职农业专业课程内容变化的主要趋势。
3.5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大农业”背景下要实现复合人才的培养,单靠学校资源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利用社会一切教育资源办学,按照无界化办学、融合教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显得尤其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结合、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因为农业行业生产的多样性,注定了农业高职教育不是一种模式所能包纳的,要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全面推进在线网络课程建设,适应学生与新型职业农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需求,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生态,打造升级版的“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33):37-38.
[2]吴雪芬,周英,李寿田,等.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6(2):5-10.
[3]张淑贞.对高职人才培养专业定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1):28-29.
关键词: 机械化;烟草种植;影响
引言
我国自1982年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以来,烟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水平持续提高,为烟草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通过现代农业机械化种植烟草使烟草种植效率和面积带来了空前的全面提高。用现代机械化理念引领烟草的生产,用科学技术改进烟叶生产,在烟草种植的技术上的改造和质量品质上得到提高,使烟叶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实现烟叶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优点。
1 烟草农业的概念
烟草种植是农业的一部分,烟草农业表现了农业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用机械化进行烟叶生产,用现展理念引领烟叶生产,培养新型烟叶生产,使用机械化生产,使烟草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使烟草农业的质量和品质得到提升。
2 烟草种植机械化
2.1 机械化种植的重要性 现代烟草种植过程中机械化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有: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机械化承担了人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解放了人力的负担,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以提高农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化能提高土地的使用率,不仅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能节水、节肥等以降低生产成本;机械化能够改善农民生产时的工具,对于播种、施肥、收获和大规模的防治病虫害等环节机械化都能够完成;机械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机械化既推动了农村生产发展、还能提高农民生活地不断富裕又促进了农村乡风建设和农民素质也不断提高,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等等。从中所述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2 机械化烟草种植的特点 机械化烟草种植的特点有: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烟草种植过程中完全靠手工及简单的工具来完成,烟农的工作量比较大,由于烟草的种植期较短,要在短期之内栽下烟苗对于烟农来说是难度很大的工作。通过发展机械化生产,可以有机械种植来代替人工种植,大大提高烟农的工作效率,减轻烟农的工作量;不仅不影响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还能大大缩短烟草收获时间。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烟农经济收入。传统烟草种植都是人工来进行栽种,劳动力投入较大,而且在种植过程中烟农的生产效率得不到保证,烟农的很大收入都投资在种植在烟草上,所以发展机械化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还能降低大大的成本。机械化种植率也比较高,大大的提高烟农的经济收入。
加快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烟草农业机械化,可以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烟草生产,大大减轻了其负担,不仅可以使多余的劳动力进行其他农业生产,还大大加快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或进行二三行业的投入,使二三行业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使其快速发展。
3 机械化种植烟草的意义
3.1 能够有效的解决农业资源与发展的矛盾 中国农业发展现在面临很大问题,如耕地的不断减少、水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脆弱等等许多问题。而烟叶种植却需要优越的环境,所以机械化生产不仅能改变这些缺点,还能对烟草种植业得到快速提高,保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烟草种植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3.2 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现代烟草业的发展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时期,通过机械化生产,可以有效地完成完整的产业链。
3.3 减轻烟农的劳动率 机械化的大量普及,不仅能提高烟农的生产水平,还能提高经济的收入,以促进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提高烟草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机械化生产不仅能提高烟草种植的效率,还能提高烟草的质量,已达到国际的销量和竞争力。
4 结语
烟草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烟农的生 产效率,还可以提高烟农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烟草行业提高竞争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代烟草烟草种植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烟草农业机械化可以带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烟草业的快速发展,还能提高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明.广西靖西县烤烟生产现状与发展研究[D].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07.
[2]张文友.优质烤烟生产实用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 术出版社, 2006:60-86.
[关键词]现代农业;金融;城镇化
[DOI]10.13939/ki.zgsc.2016.38.242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不断加快的态势,在这一过程当中,金融业有效的承担了资源配置的作用,对于城镇化发展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当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业并没有发挥出其在城市建设当中的优势,自身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说,通过加强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思路研究,能够为现代农业金融作用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证,更好地发挥出其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当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代农业概述
城镇化与现代农业作为目前城市进程当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两者的协调统一发展,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城市化的水平,还能够为稳定国内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就现代农业而言,指的是通过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以及现代工业等手段,更好地促进社会化农业的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在为现代农业发展当中提供着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将金融、货币、信用以及农村经济结合起来,保证农村市场当中资本的流通与合理分配。在农村市场当中,通过对货币资金的融通整合,更好地保证整个资本市场的安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问题
2.1 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所以开展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与此同时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这就变得尤为重要。尽管在近几年,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受基数较大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总体投入力度存在差距,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来说,数量有限的资金扶持很难从根本上来改变当地的农业发展现状。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70.86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08亿亩,但是这些资金大多是用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平原地区,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扶持力度远远不足。
2.2 金融服务不足
在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中,农村的自营资本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就需要相应的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但是就目前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来看,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有限,许多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导致项目的流产,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河北省某一山区农民想承包山地用于果树种植,所需资金大约为30万,但是由于资历不足,通过银行贷款只被批准一些小额贷款,贷款金额只有10万左右,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使得该农民的果树种植不断被搁置。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许多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并没有将这些地区囊括进去,导致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落后,对于推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十分不利。
2.3 银行准入门槛对发展农业金融的制约
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大部分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都是通过银行渠道获得。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银行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来对服务对象进行筛选,从而保证自身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在2015年出台的相关文件中表明,银行准入门槛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总资产30%以上,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超过净资产50%”的企业。但是在农业金融的发展中,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等因素制约,往往无法达到银行的准入门槛条件,最终难以获得银行的金融支持。在这种银行准入门槛的制约下,农业金融无法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 在城镇化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金融的措施
3.1 构建完善的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金融的发展,就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通过高效率的农业金融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出现代农业金融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当中的作用。在完善的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体系之下,相应的金融机构就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促进自身投入力度的提升,保证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与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相适应,更好地发挥出金融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所以说,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现代农业金融的作用,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体系,从而使相应的金融服务更加的规范与科学。
3.2 丰富银行支持形式
在目前的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当中,除去国家的资金支持之外,银行是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在目前的大多数银行当中,多数的金融服务都是为城市相应行业发展制定的,农村金融服务的形式十分有限。所以说,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银行在促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当中的作用,就必须要丰富银行支持形式,通过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更好的与现代农业多样化的发展方式相适应,进而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保证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银行机构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实地考察来制定出最为恰当的金融服务产品,更好地发挥出其在促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
3.3 降低银行准入门槛
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银行在促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当中的作用,必须要适当地降低银行的准入门槛,从而为更多的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是在降低银行准入门槛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在保证银行不亏损的情况下,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现代农业的扶持与服务力度。特别是应该降低相应信贷准入门槛,为需要资金的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文件,鼓励银行机构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服务,更好地激发出银行机构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热情,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 结 论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金融业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十分明显,通过高水平的金融业发展,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因此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当中,充分地发挥出金融行业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保证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所以说,通过加强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思路研究,能够为现代农业金融作用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证,更好地发挥出其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当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诚.国外农业信贷制度的考察与借鉴[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
1思想和谐是农机事业发展的基础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近几年,中央1号文件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应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而提高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坚定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决心和信心。涉及农机事业的人员很多,包括相关政府官员、农机管理人员、农机生产销售商、农机操作手、广大农户等。这些人员虽然各自履行的职责不尽相同,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共同的目的,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就要求做到群策群力,万众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不能为谋求自己单位和个人利益而贻害三农。思想和谐要求的是,要求的是团结协作,要求的是求实创新。政府官员要重视农机事业的发展,积极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农机管理人员应立足农机,情系三农,搞好推广、监理,提供技术指导;宣传人员要利用广泛的形式宣传国家的助农政策、农机产品及农机技术;生产销售人员要确保农机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与技术革新,农机操作手和农户要积极拥护农业政策,努力学习农机知识,树立农机就是生产力的思想,积极保证安全,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农机事业。思想和谐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标准。倘若农机事业的相关人员不重视农机事业,不安心进行农机工作,认为农机工作没有前途,不积极探索创新,反而怨天尤人、懒散懈怠,将使农机事业发展受滞、断链,而根基不稳,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2行业和谐是农机事业发展的要务
一是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仍然很低,只有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改变生产的落后状态;二是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发展农业机械化既解除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也增加了收入,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各种类型的农用机械、电力设备,多层次的农机供应将促进农机制造、销售、修配、电子、电力等部门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其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及水利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正如一个人体,它既有外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有其自身各器官系统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必须和谐,否则将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农机事业不能孤立发展,它与社会中诸多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生产销售行业以及农业、财政、交通、水利、安全行业等。农机行业与这些行业间正如鱼和水的关系,行业之间必须相互沟通,分工协作,组合优势资源,才能取得最大效益,一旦缺少行业间的支持与协作,农机具就不可能广泛推广,即使到了农户家中也只能是一堆废铁。农机工作本身也千头万绪,行业内部需要遵从科学,注重实际,要不断规范和完善,不能盲目攀比、附和。购置推广农机具要根据国家政策,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其品种和数量要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要有不均衡性,每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人口素质、密度、农业结构特点等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农机具的品种、价格要适应当地农村特点。这种名义上的不均衡,正是和谐的要求。根据地区的经济差异、农业产业结构、人员结构情况合理配置或购置农机资源。具体来说可采取自购、合资采购、租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成立农机租赁公司,成立农机作业服务队,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切不能片面地认为农户家中的农机具越多,农机推广就越成功,农机事业就越发展[3-4]。农忙时,经常看到很多大型农机具纷纷驶出城镇,深入乡村,大展雄风;农闲时又回到城镇保养。这种城乡结合的新型农机推广模式值得借鉴,从某种角度上讲,收到了节约人力、物力,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现在的农村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留下老弱病残缺乏劳动力,因此,要根据农村家庭发展的趋势,积极探讨农机推广的新方法、新途径。机手的配置要合理,既要做到全民皆兵,又要做到一专多能;既要发挥散兵游勇的灵活性,又要提高群体协同的战斗力,让农民真正从传统的刀耕火种中解脱出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这才是和谐之极致。
3生产和谐是农机事业发展的保证
农用车坠河、收割机卡人、切藤机绞手等一个个血的教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生产和谐是农机事业发展的保证。没有了安全,农机具便成为致命凶器,不但不能让人致富,反而使他们背上沉甸甸的经济负担,身体致残,甚至命丧黄泉,农机事业的发展便会严重受阻。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颁布了许多有关农机安全操作的规章制度,每一台农机具也有其自身详细的操作规程说明,在确保农机具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农机作业安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安全思想警钟长鸣;二是安全教育常抓不懈;三是安全操作严守规程;四是安全监理紧跟生产;五是安全保养绝不放松。各级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要站在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思想,共筑安全之堤,共谱和谐之章。
4结语
农机工作者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参考文献
[1] 袁国明,贲志军.如皋市常青镇农机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335-336.
[2] 骆伟阳.加强沿海经济发达乡镇农机事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福建农机,2011(3):33-35.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 现状及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36-01
农业转变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生产新科学技术不能被有效利用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为了能够尽快缩短转变周期,就需要清楚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农业产品结构现状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量有了很大提升。家庭承包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粮、油、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几年来我省粮食产量一直在加速增长,且位于全国发展的前列,不仅解决了本省以往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可以外调一部分粮食来支援外省。然而,在产品结构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主要表现是现行的农业机构与市场需求机构不能够符合,不能满足农民对提高经济收入后对于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在种植业中,优质的品种与国外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对于需求产品多样化的提升,我省传统主要追求产量的生产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仍保持传统的模式,就造成了单一产品过剩的现象,即低档和普通产品较多,高档和深加工产品较少。
2.农业技术结构现状
农业技术结构是指服务于农业各行业和各环节,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构成、技术配置的总和。目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省的农业产品技术含量仍然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比较弱,农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对于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仍有一些差距。同时,我国在现阶段农业结构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化学等生物技术发展较快,机械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其次是农业生产中领域技术发展迅速,产前和产后的技术发展滞后。三是种植业比较多,养殖业比较少,传统类农业多,高新技术型少。产量技术发展快,质量技术水平发展慢,开发应用技术多,治理和恢复性技术少。
3.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我省农村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体系,如果这些资源可以被有效的利用,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省人力资源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化水平较低,经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少,而且文盲现象也普遍存在。二是农业技术水平低。全省大部分农民劳动者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农业技术素养偏低。三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许多农民有着传统旧思想,小农意识比较严重,不具有发展的长远特征,因此不能对自身的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认清问题的根本和本质,从而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措施可以重点从以下几点做起:调整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农业技术结构和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等 。
1.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首先要打破传统旧观念和小农思想,接受新的思想理念。由于我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因此,传统思想比较牢固。农民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不能很好接受新事物,缺乏创新意识。对于耕作过程,也仅仅是为了生存,没有竞争意识,只会遵循传统耕作观念,安于现状,所以要想调整我国农业产品结构就要转变农民的观念,消除小农意识,使农民能够勇于担当产品调整结构的风险,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其次,对于农产品生产工作要推行标准化作业,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业是调整我国农业产品结构必备的条件,也可以为进行食品工业化生产提供优质原材料。农产品需要通过加工得到增值,而加工食品想取得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规格化和标准化的优质原材料。
2.调整农业技术结构
目前,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化技术,安全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要想使得农业技术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将提高产品的产量作为主要研究目的向提高产量和品质并重的提下、以优质为主要的导向转变。随着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结构和层次的转变,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和营养的农产品则成为了农业结构需要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二是要注重产中技术为重点向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技术研究转变。三是从一单项技术为重点的研究向配套技术研究进行转变。农业技术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有几个单项技术组成,需要建立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四是以单方面以农业科学为重点向农业科学与其他科学门类相融合作为重点的方向转变。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是单一农业作物优良品种和农业耕作制度的转变,而需要环境、资源、人口等综合因素的调整,必须同经济、环境、人口等科学有机的相结合。
3.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优势,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一是致力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建设农村科技、教育、经营等多方面人才队伍,使农村可用人才的数量与技术水平与农业结构调整及转变方式相适应,从而切实对于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二是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好义务教育问题,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三是建立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提高农村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以此来提升农民思想认识,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和水平都优秀的实用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08-2
1 现代农业的主要体现
一是体现在对资金和农业科技的集中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明显体现在了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以及水和其他资源的产出率,特别是在将资金与技术的集中投入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农业独特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特点。二是体现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影响农业资源配置的诸因素中,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求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关键和主导作用。三是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务工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四是体现在农业产业经营的高度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产供销服务的社会化,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 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途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和趋势,也符合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设施的装备逐步得到现代化的更新和改造,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得到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用科学的现代经营管理形式和现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 加强山东现代农业建设应把握的要点
山东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当继续遵循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一下三个要点,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紧紧围绕合理增加资金和物质投入这个要点,通过增加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有机构成比率。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耕地质量。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不断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紧紧围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要点,大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平。应着力推广良种、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的科技水平,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深化现行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整合现有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构建新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努力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紧紧围绕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要点,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科学管理形式。重点是发挥产业优势,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精心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完整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紧紧抓住转变发展观念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用现展观念指导农业的水平。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大生态的理念,树立和运用提升城市的理念提升农村、用管理工业的理念管理农业、用培养产业工人的理念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实现形式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要突出以下七种有效实现形式:
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最有效手段。设施农业的效益是传统农业的十倍甚至数十倍,应加大对设施农业的重视和投资建设,围绕区域名优农产品大产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大棚菜、设施池藕及设施林果等产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质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应重点投入,集中力量,围绕特色和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对粮食、蔬菜、果品及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品产业集群,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高、抗风险、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符合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品牌农业。品牌农业事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事关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增收。要重视对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大力提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水平,努力争创国家级,甚至世界级驰名品牌,进一步提升山东农业的地位,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循环农业。要重视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进一步抓好对农村沼气池建设的推广和应用,大力提高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把发展循环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推广建设循环经济户、循环经济村、循环经济乡镇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域。继续抓好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的推广工作,从根本上制止秸秆露天焚烧,变废为宝,开发形成新的产业。
观光旅游农业。山东观光旅游农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蔬菜之乡”寿光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上大作文章,突出体现田园菜香和生态农业,精心打造出了 “蔬菜之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今后要进一步结合各地区域优势,大力整合观光旅游农业资源,集中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观光旅游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山东的知名度。
出口创汇农业。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为前提。要注重吸纳外资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大力建设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优化农产品出口创汇的税收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和壮大出口创汇企业的实力,膨胀规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目前山东已拥有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今后要继续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继续扶持现代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5 因地制宜,强化措施,构建山东农业产业新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的上述思想是从全国和山东全省范围内讲的,三个关键要点是现代农业的内涵,具有普遍性,七种有效实现形式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强求一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的快一些,某些行业、产品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围绕上述思路,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优势发展战略,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带。大力调整蔬菜产业,重点规划建设菜、果、菌设施栽培优势产业带和蔬菜出口创汇产业带等特色产业带。强化扶持力度,大力创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对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要重点用在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上,同时积极改进和创新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的补助方式,积极奖励农产品创优和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支持多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的扶持范围,逐步形成运作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富民和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先进技术的入户率,增强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山东农业信息网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向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延伸,积极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新内容。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A].人民日报,2006-04-7.
[2]李娅,刘慧.基于效率的发展现代农业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国土资源情报,2007,(5):47-49.
[3]夏显力,赵凯,王劲荣.美国农业发展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与借鉴[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28(4):467-471.
[4]高万龙.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科技论坛,2007,(8):104-108.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县、乡(镇)、村、农户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首先乡县以上的单位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健全;乡(镇)一级也大都建立了服务组织,但多属于兼业型,严重影响作用发挥;第二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要。原因在于现有的服务组织数量少、服务组织的服务项目少,不能满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农村多数只有机械耕地、灌溉、脱粒三种服务项目,而防治病虫害、优良品种选育等服务项目开展较少。第三服务人员素质差异明显,年龄老化。市、县两级服务人员大都受过专业培训,乡镇一级部分受过专业培训,但村级服务人员素质明显偏低,仅有少量人员具有较好的农技知识,基本胜任工作,大部分无法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相关调查资料反映出的情况看,总体服务水平不高,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与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相差很大,还存在如下需解决的问题。
1、服务机构分工不明,经费严重短缺
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中,各种农业服务组织通常对自身的部门职能及职责不够清楚,在遇到问题时经常出现踢皮球的相互推诿现象。对于盈利性组织的管理都想插手分一杯羹,而对公益性较强的部门则比较冷落,关注度较低,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淡薄。
2、农业社会化中的龙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及服务意识
企业在进行社会化服务时经常出现供给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够,定位水平较低等问题,不能够全面的承担起企业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政府的所制定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因种种原因落实力度不够;因为农业的季节性很强,在生产旺季时,企业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常常陷入流动资金短缺的境地。
3、大量农民涌向大城市发展,留存劳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经济原因,我国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向沿海发达城市转移。甚至造成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农村几乎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只有留守妇女及老人孩子,出现有地无人耕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农业社会化的壮大发展,还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等。
4、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普遍存在为农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较差的问题。甚至有些组织“唯利是图”,片面追求利润,加重农民的负担,更有甚者,经营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骗农,严重损害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信誉。
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构建实践中必须注意到各省地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差,遵循以下基本思路。一是统一主体思想,即始终坚持服务主体的多元性。二是加快发展赢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赢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有着市场反应快,导向性强,作用显现,覆盖面广,易进易退等优势,要促进其规范发展,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发挥其作用,实现服务利益共赢。三是把握好区域特点和服务行业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行业特点和资源条件,形成分层次、分区域、分行业、分阶段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更具操作性、可行性和时效性的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政、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理顺服务体系内外关系,对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储备设施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继续推进和拓展农村信用体系、农业贷款担保体系和农业风险补偿机制,规范地方金融秩序,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一方面,加大对基层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外出考察等多种途径,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营造一个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防止基层人才流失,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服务队伍,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大力发展合作服务组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工作指导。积极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合作组织。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一批服务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社。
4、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突出抓好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建立起承担经营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体,及时农业政策、招商引资、农产品营销、病虫害防治等信息,服务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需求。
5、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
关键词:果树花卉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岗位需求
为准确把握河北省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趋势,了解当前衡水市大园艺企业及基地一线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特点,根据中职学校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进一步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所在调研小组利用暑期和寒假近三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对调研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笔者学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本地园艺行业的发展,更好地丰富本专业的发展内涵,进行了有效探索,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一、调研方案设计
1.调研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完成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调研组先后走访了衡水市多家果蔬花卉行业、企业,与多名行业管理人员、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人员以及学校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交流与座谈。
一是围绕贯彻学校教学质量工作和中职课程改革相关精神,就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调研。
二是就企业接受学校学生就业和实习的情况进行调研。
三是通过调研了解学校果蔬花卉专业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学生就业实习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听取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调研的思路与方法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涉及果树、蔬菜及花卉三大产业,不同区域发展各有特点,所以为了确保调研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确定如下调研思路。
一是宏观背景调研和微观需求调研相结合。通过宏观背景的调研,了解河北省果蔬花卉主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总需求;微观调研以企业为主体,了解企业目前现有人才成长经历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状况。
二是与该专业中职人才需求的调研相结合。果蔬花卉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把握该专业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全面了解果蔬花卉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
三是与中职教育现状调研相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符合果蔬花卉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要求,以此寻找示范专业建设的突破口。
四是科学设计调研提纲和调研表,准确地反映果蔬花卉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为果蔬花卉示范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调研实施
1.行业、专家咨询
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衡水市农牧局、园林局、林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网络、媒体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并邀请了果树、蔬菜、花卉生产方面的专家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来学校座谈。
2.企业走访
实地调查走访了衡水绮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饶阳县绿科蔬菜种植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发放11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份。
3.毕业生调查
通过网络、电话、现场发放问卷等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近五年的毕业生,就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几年后的岗位变化、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等做了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1.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衡水市委市政府在《2012-2015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菜生产基地。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蔬菜、畜牧和果品三大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蔬菜、畜牧、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县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一批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基地、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天然的生态环保基地,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所有这一切,需要大量既懂果蔬园艺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又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人才,以及能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等的人才。这将为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
2.企业岗位分析
走访调查饶阳县吾固村向阳果蔬专业合作社、饶阳县绿科蔬菜种植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工作岗位有育苗、栽培管理、植物保护、产品保鲜与贮藏、销售、行政管理等,岗位分布情况见表1。
3.从业人员情况
采用发放调查表、走访等方式,对果蔬花卉专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具体见表2、表3、表4。
在企业调查问卷中,将企业对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专业技术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职业道德、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6个方面,见表5。
4.毕业生情况调查
通过对71名学校毕业生的调查统计发现,他们主要职位为蔬菜生产、果树生产技术员,产品营销员,苗圃育苗技术员,植物保护技术员,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技能发展,成为技师;二是管理发展,成为部门经理或经理。毕业生胜任工作时间见表6。
对学校果蔬花卉专业课程意见见表7。表7毕业生及企业技术人员对专业课程设置意见所占比例
四、调研结果与结论
衡水市种植蔬菜180.6万亩,形成区域特色。特别是饶阳蔬菜2009年被评为“中国蔬菜之乡”,201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市果树面积160万亩。随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打造宜居生态湖城的形势需要,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蔬花卉园林苗木生产基地建设迅速兴起。
目前生产一线的员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职称偏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化、园艺产业发展需求。伴随着行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今后衡水市果蔬花卉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五、改革建议
1.专业方向定位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三个专业方向:蔬菜生产、果树生产和花卉生产。
(1)蔬菜生产。面向各蔬菜园区、企业、合作社、蔬菜管理部门等,培养具有蔬菜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识别防治、产品保鲜储运、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2)果树生产。面向果树生产园区、企业、合作社、果树行业管理部门等,培养具有果树育苗、规划建园、果树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品采收与贮运,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3)花卉生产。面向花卉、苗木生产公司、园林局、绿化公司等,培养具有花卉育苗、栽培、养护、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街道绿化及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2.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职业要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果蔬花卉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校企合作为改革平台,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特点为依据,结合衡水市区域农业经济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遵循职业学校学生教育规律,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4.课程体系重构
将专业基础性知识揉进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去,按照生产过程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建立以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5.教学内容更新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6.校本教材建设
以大中型园艺企业岗位需求为切入点,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析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开发、编写适合本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7.评价体系改革
企I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不再是以学习分数高低定义学生,评价学生采用多元考核办法,激励学生全方位发展,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8.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聘请企业生产技术专家指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水平。
9.实训实习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