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宛转蛾眉马前死范文

宛转蛾眉马前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宛转蛾眉马前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宛转蛾眉马前死范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和容若的故事,是从花柳繁华的帝都相府而始的。在那浓荫曳曳的藤架下,他一袭素衣蹁跹,清隽的面容被暖色艳阳打出一片淡金的光晕。对面有如水伊人倚桌临帖,娴雅温淑。敛眼,他于醺然中静静凝望着那挚爱的女子,眼角眉梢情意绵延。“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香尽,人逝。卢氏的死,让得那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日子一去不返,茫茫后路只留容若孤身一人独对阑珊。酒醒何处,无论今宵。悼亡,是一种追念,回忆越深情越刻骨。正是这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成就了容若在清代词坛上的巅峰,而他从此簟纹灯影的寂寥,更是惘然了我的整片柳绿桃红。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提到容若,就想起那名震一时的木兰词,继而又忆了玉环和唐明皇。“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骊山一行,是相遇的初端。因失去武惠妃而黯然神伤的玄宗,在行宫之畔,被那一个百媚横生的回眸勾去了所有的心魂。烟雨陌巷,半纸韶华。“后宫佳丽三千人,千宠爱集一身。”谁说英雄铁血?不过是未到用情深处罢了。而面对如此倾世容颜,即便是唐皇这天纵的英才,也沦陷了。爱美人,不爱江山。开元盛世的辉煌过后,又是由谁来主掌沉浮?“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三郎,我此般爱你,又怎忍你皇图霸业转瞬成灰?也只望千军齐发,护你早日回京!“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曲雨霖铃,半冢红颜骨。大明宫宠盛之时,又有谁料到了这生死如河,悍然相隔的结局?惋惜,悲叹。命运伸出手来,我,无能为力。

看见过义山和华阳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感慨过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是惊异于少游的“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以字承情,以纸载忧。于诗词翰然中体味前人的情仇爱恨,离合悲欢。毕竟,在俗世里翻滚的人们,又有谁不是心带惆怅的红尘过客?

第2篇:宛转蛾眉马前死范文

诗人歌德就曾说:人如果把自已变成青色的,那么就一定会被羊吃掉。这话,让我学会了在火样的红色里退避,在阴郁的蓝色里谦卑,在空洞的白色里低调。

突然就渺渺茫茫,很想找块石头坐下来,坐进秋天,随物赋形,想一份幸福的色彩。

也想另一些不着边的事物。

就随性地将眼前的风景在视线中删繁就简,于是红尘落尽,乱云不再,只有少少的几笔欲念在低坐着的头顶上缓慢盘旋,就想着,是不是还有一片天空安静到从没被飞鸟掠过?是不是只要拥有一双翅膀就能避却所有的沟壑?是不是脱线的风筝也能随一阵狂风放胆飞翔?

是不是-----就这样静坐着托腮凝视,思想却信马由缰,这才确认:内心才是最大的乱世。

好在我崇尚简静,习惯于在内心忙碌。

我不会刻意地邀请谁走进我生命的主场,不会在梦醒时分还去幻想能与谁能展开一次精神上的生死联袂。我会用目光收拾残局,用双手抱紧寂寞,理论上,我应不断地感谢自己,能长年穿越乱石驾定足音,能在缭绕的七彩中排编梦想,能在黑夜里谱几首心曲,点一盏心灯,让生命在亮色中生动地打滚、翻身。

是的,我该感谢我自己!

当然,更多时候会自我肉博,当精神与肉体分道扬镖时,我会要求彼此妥协,尽管不具体“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美,总也有一份自我解困的辽阔,好在总有一份恩情的点醒,让我在疲软中重塑灵魂,让内心能再度磅礴,好蕴酿一份更为庞大的声音,就等候着那一声炸响。 世界是如此广阔,我却不敢大声哭泣,我坚信,这不单是我的叹息。

隐隐约约似乎听得见卢梭的深刻感悟:人类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由此看来,谁都有一根束缚自我的长绳,作茧自缚,其实是人的特性。

远兜近转,依旧想扯上爱的话题,爱是女人的宗教------这样的说词,十分妥贴。

总感觉能放下爱的女人一定是佛,幸福却不喜悦,恋上爱的女人是仙,喜悦却难保幸福,爱情的障碍大多来源于对的索取,自私与计较,提防与严守,猜疑与对抗,是大多数人爱的方式,爱到荒芜是唯一的走势。

那不如说,爱与秋风,象一场琴声,一飘而过。

秋风自然是有备而来,那些下落不明的情感可能被乱风吹刮到某棵树上,让我有了与一棵枯树长久对视的愿望,与一片黄叶惺惺相惜的悲悯,每当我途经一片枫叶,总会有擦亮一根火柴的冲动,只想将秋色燃尽,就想着:留一小撮的灰烬,兴许是对情感最好的保持。

仍记得《廊桥遗梦》里的那句经典对白------爱情并不遵从我们的想象,爱情的神秘在于它的纯洁与纯粹。

纯洁与纯粹,是爱的要求,也是暗示。

所有的暗示都没有回音。

第3篇:宛转蛾眉马前死范文

相传杨玉环不仅有闭目羞花之貌,还善歌善舞,精通音律。这些都使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如痴如醉。杨玉环喜吃鲜荔枝,玄宗便派人从南方的产地驿驿相传,飞马送来。农历七月七那天,他俩还仿照民间习俗,晚上在华清池摆下香案,双双立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然而,李隆基与杨玉环在华清池结下的爱情之果,早已包含着悲剧的种子。天宝十四年,杜甫途径华清池附近,忧愤于宫墙内外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写下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慨叹,暗示了唐王朝危机重重的社会矛盾。不久,安禄山在范阳举起了反旗,向长安逼进,“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李隆基带着杨玉环仓惶逃离,一行人马行至马嵬坡,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众将士不再前行。要求杀奸相杨国忠以谢天下,杨国忠被戳后,众将士又要求处死杨玉环以平天下怨恨。李隆基为情势所迫,只得赐玉环三尺白绫自缢,玉环死后,尻体又被放在驿庭,陈玄礼等人入庭观后,众人方才“免胄释甲,顿首请罪,山呼万岁。”随后整顿军队,护卫着李隆基向四川前行。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记其事说:“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相传杨玉环闻知玄宗赐她一死,哭成了泪人,走一步,回头一望,悲悲凄凄,跟着高力士向三门佛殿那颗梨树走去。看到门边卧着两个呲牙咧嘴、怒目圆睁的石虎,便自言自语道:石虎-啊石虎,难道你们也象圣上一样寡恩少义,对我杨玉环没有一丝情义吗?话音未落,石虎倏然消失了。至今马嵬一带民间还流传着“常从马嵬过,不知石虎哪里卧”的俗话。这是传说,不足为信,但杨玉环死时心中的凄惨,当是真实可信的。当初她16岁入宫,被册封为李隆基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来玄宗一见,惊为天人,遂以过渡手法据为己有。先让她出家去做道姑,五年后由太监高力士奉旨密召进宫,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此后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海誓山盟相许,杨也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才艺为皇帝增添欢娱。此刻,本是同患难之际,自己却要沦为牺牲品,心中怎能好受。杨玉环死后,鉴于后面叛兵紧紧追赶,玄宗命人在路边挖了个坑草草埋葬,尔后启程离去。一代美人,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杨贵妃墓在明代就列为“百步耕耘之禁”处,历史上曾几经整修,其中以民国26年(1937年)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倡导的一次修复规模最大,今天重修的杨贵妃墓,其门楣上的“唐杨氏贵妃之墓”的匾额,就出自当年邵力子之手,墓园也基本保持了邵力子主修的格局。大门为朱红色,内有献殿三间,过了献殿,便是一个大约三千多平方米的庭院,墓冢位于庭院之中,高三米,呈斗圆形,墓前石碑上,刻有“杨贵妃之墓”五个大字。院内绿树成荫,东、西、北三面围墙前是碑廊、五十多通石碑上,刻有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林则徐等诗人、名士的题咏,林则徐的题诗是之后被贬往伊犁时路过陕西而作的:“六军何事驻征惨,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蛾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清代何承燕诗云:“霓裳惊破太仓皇,掩面君王失主张。七夕盟言忘不得,牵牛要骂李三郎。”诗中“三郎”者,盖指李隆基也。

其实马嵬坡之贵妃墓,只是一个衣冠冢,杨玉环究竟葬于何处,还是个谜。据记载: “安史之乱”平息后,玄宗便由成都返回了西安,风景依旧,不见故人,太上皇常常孤灯挑尽未成眠,绵绵相思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令中宫前往马嵬寻觅杨玉环的墓坑,但墓坑挖开以后,却是空空如也,“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中宫无法回去交差,正在发愁,忽有人告知杨贵妃在佛殿前的梨树下自缢时,遗落了一只靴子和罗袜,这些遗物被一个驿卒拣到了,驿卒将此物带回家里交给他的母亲保管,说来也怪,这靴子和罗袜异香扑鼻,远远都可闻到,引得人们成群结众前来观瞻。中宫听到这消息后,以高价买下了靴子和罗袜,然后埋在了贵妃墓这个地方,回去向玄宗交差,而贵妃到底葬于何处,却无从寻觅了。

近年有研究认为,杨玉环未死于马嵬之乱,言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不忍处死贵妃,遂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而杨玉环则在今上海附近杨帆东渡日本,在日本安度后半生,并辅佐孝谦女皇治国,深得日本人民尊敬。至今,日本文津县的二尊院,还保存有杨贵妃的墓地,该处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还在电视上展示了杨氏家谱,声称自己是杨玉环的后裔。至于描写杨玉环在日本的文学作品,近年更是屡见不鲜,日本有,中国亦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位绝代美人的命运还是比较同情的,不希望她死得那样凄。惨。

参观杨贵妃墓的人都会注意到,杨贵妃墓上的封土堆全都用青砖包砌,这是什么缘故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当地有一个又黑又丑的姑娘,嫁不出去,她很苦恼,晚上便独自来到杨妃墓拍打着坟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痛哭,怨老天不公,没有把自己脱生成玉环一样的美人。回去后洗掉沾在面上的土,皮肤居然变得又白又嫩。此事一传开,许多妇女都来贵妃坟取土。为了使坟墓能保存下来,人们便用青砖将墓冢包砌起来,加以保护。此事在《西安府志》上也有记载:“贵妃粉出马嵬坡上,土白如粉块,妇女面有黑点者,以粉洗之即除。”墓地碑石诗刻注解中也说:“墓上生白粉,土人呼之为贵妃粉,能悦颜色,春日游女拾取馈面”。如今,游人无法从坟上取土了,便常在游览之余,从坟的远处撮点土,包入纸中,带回去,当然以之洗面的人已不多,多半是留个纪念,或向未来过贵妃坟的人讲述这个有趣的故事。

第4篇:宛转蛾眉马前死范文

关键词:转喻 外延内涵传承 长恨歌

引言

本文尝试以徐盛桓教授的“外延内涵传承说”来分析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的转喻。《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公元806年。全诗形象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该诗中有大量的转喻表达方式。首先我们简单回顾转喻的相关研究并介绍外延内涵传承理论的发展和相关观点。最后用外延内涵传承理论来解释转喻现象并详细分析所选取语料《长恨歌》中的转喻。

转喻的相关研究

转喻,亦即借代,是传统修辞研究的重要辞格之一,但作为一种概念现象,最先却是由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1]。传统修辞学把转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而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转喻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3]。

转喻作为一种修辞特别是认知和思维方式,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大脑存储的知识可以看做一个网络模型,只要一个节点被激活,与之相关的图式就可以同时被激活[4]。然而,概念激活从根本上是通过概念内涵外延的传承来实现。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当转喻被作为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研究时,它体现为一个概念,概念有内涵和外延。所以,转喻之所以发生的客观基础和深层运作机制只能用徐盛桓提出的外延内涵传承说来解释。

理论基础:外延内涵传承说

外延内涵传承说是由徐盛桓提出,建立在法国语言学组织Group mu的转喻内涵说以及Osterwalder的转喻外延说的基础之上。外延是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内涵是包含了它所反映的对象事物的一切方面的内容[6]。也就是说,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一切属性特征的总和。外延则是这些内涵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外延可用内涵来识别,内涵可用外延来归纳。

人的大脑中储存着一个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经验经抽象和整合形成的复杂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又又不同的子系统和子结构形成,错综复杂。人们要想对复杂信息进行提取时非常困难的。而且任何一个思维对象的内涵外延都是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的。因此,这种信息的储存必须借助一个清晰的表征方式。也就是本文所说的类层级结构。知识的习得、储存和表征所利用的就是人脑中的类层级结构。语言的生产和理解的过程首先就是一个从类层级提取相关信息的过程[2]。

类层级结构是外延内涵传承模式的核心概念。类层级结构表明它既是分类又是有层次的,分为上位类和下位类。从事物的外延可以分出各种类别结构,而从事物的内涵可以分出整体和部分结构。外延和内涵均可以进行传承。徐盛桓认为,所谓类层级结构,指人们根据对事物分类的规约性认识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既按常规关系分类又按类属关系分层级的结构,是人类储存知识的基本形式;由于常规关系在较高的层次可以抽象为相邻和或相似的关系,因此类层级结构可以体现为对事物以相邻或相似这两个维度所建立起来的概念类层级系统[5,7,8]。本文只就其中的相似维度进行,也就是转喻的类层级操作机制进行分析。

从外延内涵传承模式分析转喻

一、外延内涵传承模式与转喻

外延内涵传承模式从根本上回答了转喻形成的客观基础,也就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含有转喻的话语中,受话人是如何分析转喻并最终理解话语。

徐盛桓认为, 转喻是在表达中借一事物指代另一事物, 二者之间应具有部分-整体或在同一整体内部分-部分的关系, 或者说, 具有类属范畴同一性的关系;转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可以从类属范畴同一性的关系引伸出类属范畴内的事物的外延内涵有传承关系, 从而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相互认定, 实现指代[9]。

转喻就是用源域替代目标域。用内涵外延的传承来解释就是将源域的内涵外延分解并传承,根据语言运用者以及语言运用的语境来选择相关的内涵外延内容,用源域的表达方式来承载目标域的含义。

徐盛桓认为转喻过程中外延内涵的传承可以抽象为四种传承的模式,包括:1)结构和位置传承模式,本体,喻体外延内涵传承的内容主要涉及本体作为某一类事物的外延在类层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2) 特征和属性的传承模式,本体喻体外延内涵传承的内容主要涉及本体作为某一类事物的外延的特征和属性;3) 生成和来源的传承模式,本体喻体外延内涵传承的内容主要涉及本体作为某一类事物的外延的生成和来源;4) 功能和作用的传承模式,本体喻体外延内涵传承的内容主要涉及本体作为某一类事物的外延的功能和作用[6]。

二、以《长恨歌》为例

雅各布森认为叙事诗中多用转喻[10]。下面我们以长篇叙事诗《白居易》中的转喻为例,以外延内涵传承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转喻。首先,我们来看分析《长恨歌》中转喻的特征和属性传承模式: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凝脂、云鬓、花颜、金步摇以及蛾眉都是运用转喻指美人杨贵妃超凡的美貌。转喻机理的运作过程是这样的:从诗人方面,诗人需要为美人杨贵妃的美貌找一个转喻表达方法。他首先从杨贵妃的外延入手,认定杨贵妃是一个美人,进而分析美人美貌的内涵。例如,从美人的特征来分析,从有关的内涵内容中选择和认定雪白的肌肤,浓密而乌黑的头发,美丽如花的容颜,细长而弯弯的眉毛。美人的头饰,金步摇,珠玉缠金,一步一颤的特征也用来转喻性的指代杨贵妃美人的婀娜多姿。

该诗中还有转喻的生成和来源传承模式。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其中的丝竹,转喻管弦乐器。丝竹是指丝绸和竹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该转喻的运作机制是诗人要为管弦乐器找一种转喻的表达方式,从管弦的内涵入手,例如管弦的生成和来源,从有关的内涵中选取和认定制作管弦乐器的材料是竹和丝,因此,将竹和丝作为管弦乐器的喻体。读者能够从竹和丝的外延入手,从竹和丝的功能和作用分析,竹和丝可以用来制作管弦乐器,从而认定竹和丝用来转喻的代指管弦乐器。这样,管弦乐器的外延内涵传承给竹和,竹和丝的外延内涵传承给管弦乐器。我们可以对其中竹的外延内涵传承进行深入分析。“竹”作为植物,它是在某一层级上的分类结构里处于植物类的下位类, 是植物的外延;同时, 它又可以作为一个上位类, 统领各种各类的竹,这些各种各类的竹就是竹的外延;某一类竹( 如茶杆竹) 的总体是由这类竹的一株一株的茶杆竹的单体构成的, 一株茶杆竹就是茶杆竹的外延。不言而喻, 在竹-茶杆竹-某一类的茶杆竹-某一类茶杆竹的一株单体这个层级连续统中,它们具有类属关系,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类属同一性,体现为外延的传承性。同时, 竹又有它的内涵内容, 即有自身的特征属性, 如其外形特性、生物特性、物理特性、功能特性等,这些都是竹其重要程度不一的内涵内容;竹就是由这种种的特性整合而成的,正是这些内涵的全部内容构成了竹的整体,每一种特性都是竹整体的一部分,这就可以建立起以竹为上位的部分-整体类层级结构;换句话说,人们可以说竹具有…特性。在竹-竹的特征属性-竹的某一特征属性-竹某一特征属性的此特性这个层级连续反映了各类特性的类属关系, 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类属同一性, 这就体现了内涵的传承性。每一种特性如功能特性又是由若干次功能、次次功能构成的, 如将竹功能特性作为一个上位类, 其下位类可以包括若干功能, 如可制作、可被当做书写材料等等。可制作一项又作为上位类其下位类可能包括可制作乐器;之下再分可制作萧,二胡,笛子, 又再分可制作萧的管体等, 这样的层层分类,又成了一个分类结构。

《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皇爱美色,希望找到一位漂亮的女子,治理天下多年之中,依然没找到合适的。“倾国”一词作为源域转喻绝色女子,佳人的美貌足以使朝政荒废,灭亡。首句中含有的转喻是用结果代原因。倾国将其内涵传承给美人。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事件“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转指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众人的漠然、绝情。也是因果传承的例子。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寒冷的鸳鸯瓦、冰凉的翡翠衾,以果代因,转指玄宗生活的凄凉。和上面两个例子是相同的传承模式,我们不再赘述。

转喻还有功能作用传承模式,例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鼙鼓是中国军中战鼓, 用在这里指代战争。鼙鼓在在战争中的作用是表示战争的开始。作为战鼓,我们选取其合适的内涵传承给战争。

小结

外延内涵传承理论用来解释转喻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外延内涵传承主要用来解释词语层面的转喻现象。本文尝试运用该理论,采用诗歌中的转喻进行了分析。我们得知:源域和目标域在内涵外延的传承是转喻的核心机制,更是转喻语篇连贯的保证。本文只是试探性的分析,而且由于语料选择的主观性,不能保证结论和解释的客观性。外延内涵传承在其他类型的转喻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何爱晶.“水”为何可以喻”剑”- 从一首古诗说起[J].当代外语研究,2010.

[3] 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4] 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 徐盛桓. 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 2007a.

[6] 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2009.

[7] 徐盛桓. 心理模型和类层级结构[Z] .长沙: 认知语言学讲习班讲课提纲, 2007b.

[8] 徐盛桓. 隐喻为什么可能[J] .外语教学,2008c.

[9] 徐盛桓. 转喻为什么可能[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a.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