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第1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模式运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小学语文关注的重点内容,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同时更加强调一些其他内容的教学,比如说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意识的锻炼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以外,同时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现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努力做好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一种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1.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外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人文底蕴,帮助学生树立起真正科学的精神。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尝试和理解,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单纯的依靠理论讲解来帮助学生去理解文化,同时更加需要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去感受人文,感受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让学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让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自主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让学生自主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有勇气为个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规范自己的学习成绩。只有让小学生勤于思考,愿意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建立必要的独立学习技能。其次,要引导学生用语文来影响个人生活,达到身心发展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与文章的互动,与作者的互动,更好地理解自我,个体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规划未来生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健康人格,学会自我管理,帮助学生自主发展足够的权力。如在文章《珍珠鸟》的解读中,教师从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通过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课堂介绍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在导入环节课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鸟类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并且喜欢的鸟类,并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积极学习,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获取信息。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教学反思自己,并思考他们是否在生命中保护了小动物,以及是否像作者一样爱鸟和保护鸟类。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尊重自然观,有利于初级核心素养内涵丰富,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拥有更健康积极的生活。

第2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取得一定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逐步向职业能力转变。职业能力指个体的态度、技能及所学知识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类化迁移,逐步整合形成具备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任职资格能力;职业素质能力;职业管理能力。不仅直接决定个体的择业方向,还客观表明个体在该职业中的成功可能性。1下文针对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试作探究。

一、高职院校培养职业能力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还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相较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教育着重于培养管理、制造及生产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有助于学生以自身职业能力为优势,具备适度的职业流动性,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学生仅掌握单一的职业技能,无法从事该专业的其他岗位,即不具备岗位迁移能力,不仅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要求,还难以发挥其真正的职业能力。2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

同时,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双方共同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语文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将教学任务与专业特色相融合,便于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3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为理科院校。4受就业压力及院校性质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就I率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相较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办学水平及学历均存在明显差距。为了弥补“先天性”差距,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一种“意识”,即学好专业课程,巩固专业技能,有助于毕业后更好就业,现有的语文知识水平能满足日常交际。造成教学双方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不仅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还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以就业为主,以服务为辅,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学位学历偏低,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教育部的要求。5语文是语言及文学文化的简称,属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文教师的知识面、灵活度及文化底蕴的要求更为严格。6受高职院校对于语文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投入不足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师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工作积极性,无法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三)信息化水平薄弱,教学效率低下

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差,缺乏学习兴趣及主动性。语文教学,文学性强,知识复杂,教学难度大。7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以注入式教学方法为辅,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信息化水平薄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

(四)教学材料过于混乱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专业需求,甚至,少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与专业需求大相径庭,与专业内容无法产生情感共鸣,使用过于混乱。8同时,市场上,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及专业特色的教学材料太少,大多数语文教学材料与高中语文教学材料类似,过于重视知识点练习,针对性不强,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3.1以职业能力为切入点,拓展教学内容

结合相关资料发现,我国高职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职语文,指以学生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利用教师引导辅助,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岗位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历偏低。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以职业能力为切入点,拓展教学内容,将职业技术与语文知识相融合,便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解决更多问题,有利于教学双方共同成长,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量少,学生过于被动,易造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过于枯燥乏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逐步成为语文教学的“小主人”。同时,要求高职院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创办校内文学刊物、举系列文学讲座及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及文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我国高职语文的教材内容,道德性强,思想性强,均出自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因此,要求相关教师,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材料内事件及人物,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主观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的基本人格,助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及思想品质,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强化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为了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学原则,要求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例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熟悉教学规范、知识点理解透彻、知识面渊博及文化底蕴强等,将语文知识的工具性与教学方法相融合,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水平,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五)加快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点及记忆能力的考核,同时,为了提高考核的通过率,教师要求学生一味背诵长篇知识点,无法提高学生的自身文学素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人才要求。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转变传统理念,加快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以职业能力为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模式,丰富考核方法,提高考核效率,逐步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考核评估体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逐步成熟。然而,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来看,受传统因素影响较为严重,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信息化水平薄弱,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材料过于混乱,不仅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学生流失。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转变传统理念,加大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步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增强自身教学水平,积极引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现有的教学方法相融合,为推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1胡晓蓓:《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析》,《科技展望》,2016年第1期,第277~279页。

2张莉:《分析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9~10页

3张娟:《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122~123页。

4陆琦:《职业能力需求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企业导报》,2016年第16期,第135页。

5韩秋:《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5期,第153~154页。

6李金平:《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技术与教育》,2015年第1期,第41~44页。

第3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一、关注学生兴趣。打开学生心扉

经常听到有老师感慨:自己的课堂常常是“一言堂”,学生却是“万马齐喑”。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老师的上课内容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自然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名家教育家在经验中得出真理,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关注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有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时能拥有一颗童心,尽量与学生保持一致。教师要试着去爱、去学、去关心学生的爱好。关注学生兴趣,打开学生心扉,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二、从学生阅读体验出发。找准备课最佳契合点

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备课不仅仅备教材,更是备学生。学生课前预习自主阅读带来的体验,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手好资料。有经验的教师会整理这些问题,将浅易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再提交班级集体讨论,形成重点问题。

如赵富良老师执教《紫藤萝瀑布》,就很好地找到备课的契合点。课堂上放映了一张张注有学生名字的幻灯片,有优美语句的摘抄,有对句子的理解,呈现了学生预习的成果。学生们兴奋地寻找自己的名字,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赵老师放下教学设计“理想化”的姿态,真正从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发去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呈现。从赵老师的这一教材处理来看,可以这样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正因为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适时引用课外资料

于漪老师在《我和语文教学》一书中说过:教师要从习惯的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才能挖掘学习的潜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段话,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的技能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

广东碧桂园学校谢飞燕老师执教《武陵春》,W生在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能说出其中饱含着丈夫之死等变故带来的愁苦,但由于生活阅历浅,难以体验到句中表现出来的心头之痛。谢飞燕老师引入一段有关文字资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段资料弥补了学生生活阅历浅的不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完这段佳话,对比往昔,也体会到清照内心的空荡无依了。教师可将课文教学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践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体验学习乐趣。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才能使教学思路更加连贯,也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第4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一、新时代下的语文新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语文课程标准中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课程,从而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当然,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要面向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着手于现代的科技手段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扎根现状,着眼未来,面向世界,从而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语文教学要根植于“大语文”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的基础上学好语文。

二、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新形象

(一)新教师新形象

教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步骤,因此,新课程改革就需要教师扮演新角色、新形象。新形象的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规范教学纪律,还应该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学习,引导他们的学习方向。新形象的教师应该与学生有最近的距离,与学生以真心换真情,心与心交流,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并在知识的传授中与学生一起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

(二)新教学新观念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高,所以,教师在以新课程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程的教学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自身需要和特长进行独特的施教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从而使自己的语文修养得以提高。

(三)新概念新课程

在我们以新概念传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有机体,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有机地把教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让教与学更加融合,也更加强调教与学的质量。教师要充分展现“新概念新课程”,改变以前传授知识仅仅局限在课本内的格局,以新的方式开展教学。

(四)新思路新学生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要以新的思路、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前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造的,每个学生身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潜质。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其特质,培养其兴趣,并总结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把握其规律性,立足未来,扎根现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以新课程引导初中语文教学

(一)以创新引导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今后教育的主流,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今后教学的主要目的。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新型语文的概念融入课堂,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富有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的语文教学,首先要与现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地使用教材;其次要以探索学习规律性为前提去引导语文教学,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把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以创新引导教学,以创新促进教学。

(二)以教与学结合的形式带动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在教学结合的过程中应探索学习的规律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以教促学,教学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对待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传播知识,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让教学互动,学生互动,塑造一个心与心之间沟通的和谐氛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加和谐友爱,进而创造一个更加融合的学习环境。

(三)以互动的形式活跃语文教学

新时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活力的、热情的。因此,我们在创新授课的同时,也应该正确把握知识的传授方法、技能的教授形式,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求知、共同进步,并创造环境让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沟通,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众人之长,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全面。

4. 以效率的高低衡量语文教学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当然是注重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让教师教得更容易,让学习更积极,让效果更明显。高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个性化的前提下,让每个学生能够主动学、学得好。高效教学就是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了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我们语文教师应在根植现在、着眼未来、面向世界的新课程计划中,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的方式去教、去学,以教促学,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顾海荣.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

第5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开放性教学 学科素养

现代社会呈现出非常显著的两大特点,那就是在日益强调“开放”大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开放型社会呼唤开放型教育,开放型教育催生开放性教学。自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传统封闭型教育的大门被逐步打开,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三中心”的教学模式被逐步打破,以课本为唯一知识源、以教师为知识唯一传授者和以课堂为知识唯一获取地的“三唯一”教学阵势被逐步打消了,整个教育领域显现了生机勃勃的活泛态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语文课来说,积极而又深入地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涵养背景和极具活力的滋润水源。如何在小学语文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科基本素养呢?

1.注重在生活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有着一种不可分割、难以摆脱的渊源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教学活动投放到无比广阔的生活大背景下,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而且能够赋予教学内容及其实践活动无限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断的活力。以认字识词教学为例。“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聪明识字始”。字词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课程活动的始终,从某种程度来说,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应从字词教学开始。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等字词时,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雒妫黄浯危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的感受。有的说“我感觉真的好冷啊”,有的说“如果是我的话,一定要把头缩在脖子里”,有的说“脆躲在家里不出门”,还有说“我想出去滑雪,还可以打雪仗玩”……由此可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开展认读活动,小学生读出的不仅是几个词语,更是各自的独特感受。

2.注重在情境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总是用色彩、形象和声音来进行思维的”。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以形象化思维为主。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境化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情趣,而且有利于他们从中获取更具体、更深刻的情感实践体验。以多媒体情境活动为例。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笔者没有直接进入教学程序,而是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大家直观呈现出一幅“红杏出墙”画面:一枝惹人怜爱的红杏挂在树上,正伸展着身姿,悄悄地探出了院墙,引人注目地跃入眼帘。以此激励学生充分想象墙内春景。有人说“墙院内还有一些刚刚长出的红杏,正在努力地攀爬着”,有人说“除了红杏,还会有桃花、梨花等多种春天的花在竞相开放”,有人说“花园内肯定是色彩斑斓一片”……待到诗文赏析时,正是因为对“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了超前思维,学生们既为自己的合理想象而兴奋,又对自然生命力现象有了实质性的体会。

3.注重在整合性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人类智慧原本是浑然一体的,学科之间的划分却是一种人为现象。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和最基础性学科,它与许多学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多种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活动,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进一步把握,从中攫取“1+1>2”的效益和效应。以《负荆请罪》教学为例。为了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这则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笔者充分借助历史知识元素,把当时七国争雄的社会背景及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引发“将相失和”的历史因素等都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只有这样,才能把“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的重大意义充分地显现出来,才能更加凸显廉蔺二人都“以国家为重,以大义为本”的精神品质。如此,在讲求“文史不分家”的同时,也密切体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从而充分显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4.注重在自主性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观”下,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学科基本素养中的主体核心因素。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在教师的科学引领和有效主导下,积极开展以个体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的自主化教学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而且能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逐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螳螂捕蝉》教学为例,本文内容简单,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非常适合开展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自主化教学活动。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提问如下:(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故事?(2)大臣们与侍奉少年是怎样分别劝阻吴王的?其结果各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结果?(3)从本文学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自主研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总结提炼”中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又获得了情感实践。

5.注重在综合类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既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实战演练场”,又是培养他们语文学科基本素养的“最佳制高点”。郑国民教授在定义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提出它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它是语文与生活综合的实践活动。佐藤学在区分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时认为,综合学习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进而提出把处理人生征途中谁都会面临的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现实课题的直接学习和学科学习并行组织。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基础教材中,每一单元不是安排了“语文天地”板块,就是设置了“综合活动”专题。所有这些都是激发并引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向灯”和“铺路石”。

比如教完《题西林壁》,笔者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蕴含各种“哲理现象”的古诗句,并且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认识,通过思辨、演讲、写心得体会、出墙报等多元化形式,谈论并交流自己的实际感悟,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目标。又如教学《与时间赛跑》后,笔者要求收集有关“时间”的诗句名言,开展“我的时间哪里去了”主题辩论活动,实际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我的一天时间”的规划。既锻炼了手口脑互动能力,又对学生开展了惜时的良好教育。

6.注重在个性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所谓个性,是一个人在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体现,是个体赖以存在与发展且不同于他人的自有特质,也是学科基本素养甚至“核心素养”中的最根本元素。小W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铺路工程,少儿时代正处于有效培养和初步形成个性化特质的原始黄金时期。“没有个性化教学,就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从个性化教学和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显得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如教学《负荆请罪》时,在讨论交流环节,就关于“如何评价角色人物”议题,小学生之间形成了不尽相同的个性化评价。有人说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是一个值得崇敬的历史人物;有人说廉颇知错就改、光明磊落,同样令人可亲可敬;有人说赵王是“伯乐”,善于发掘蔺相如这样德才兼备之人;还有人说秦王虽然霸道,但具有爱才惜才的胸怀和品质……对于这些“见仁见智”现象,我们应给予珍视、欣赏和保护。

综上所述,开放性教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有利于涵养学科基本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放性教学既是与时俱进思想理念的客观反映,又是考量教师能力与水平及其师风师德的重要反映,我们应为之贡献心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戴志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策略方法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

[2]乔浩.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3]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08).

第6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蒙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对蒙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运用才是蒙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传统的蒙语文教学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注重对文字和文章的阅读和记忆,注重阅读量的积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由语言的积累向语言的灵活运用转化,注重学生根据对象和场合进行灵活沟通,准确个性化地表达自我的思想。同时,新课程标准突出人文性内涵,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传统的蒙语文注重对语文资料的积累,关注学生能够正确地解读文本的内容,分析文本的结构,核心在于学生的语文分析技能,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关注学生的思想,倡导挖掘蒙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感、道德品质、传统文化等,通过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更加多元化,不仅要求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关注学生个体精神内涵的发展,关注人本身的成长和快乐。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内容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蒙语文的教材由全面统一的单一教材向多元化的教材编排转化,更加关注教材内容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注重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自我知识形成和建构,教材中包含着地域文化、性别文化、民族文化、年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更加多元的文化和内容。同时,教材内容注重处理社会、学生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对情感的自我体验,在教学内容中增入了许多学生合作参与和体验的活动,增加了语言交际和语言应用活动;再次,素质教育要求突破闭门造车,建立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不断发现教育资源,丰富蒙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将蒙语文教学中的内容扩展到生活中进行巩固和提高,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延续性的学习。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解读

蒙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关注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在传统的蒙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是讲授制教学法,教学关注的是教师的传统的知识是否足够丰富,讲解是否清晰,知识的结构是否足够系统,而没有人关注学生,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而言。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和责任感,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等进行自主地安排和设计。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强调学生同伴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解决难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探究学习指的是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不是作为知识容器在不断地接收知识,而是学生发展主体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发展水平。总之,教学方法就是要突破单一的讲授制教学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引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二、职业院校蒙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职业院校蒙语文教学要建立学生主体课程,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索和成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没有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是什么样的,怎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对蒙语文进行灵活地运用,而是关注教师如何把语音语法讲给学生听,如何让学生模仿进行阅读和写作。素质教育背景下,蒙语文教学首先要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一方面,教师要从传统的语言学习集中在语法材料上,转变为适时加入一些情景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语言的学习更加形象化,也使语言的使用更加灵活。

(二)对教学内容的创新

现阶段,职业院校蒙语文学习的内容仍然体现为以教材为本,以大纲为本,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改变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吸收生活中的重要教育资源,注重对内容的创新。一方面,要关注教学中教材的整体内容和层次化结构。蒙语文的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法和单元主题本身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将主题进行扩展,联系到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使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素质教育背景下,关注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的讲授制教学法很难营造好的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够表达出来,才能够有同伴思想的碰撞,发展学生的语言创新使用能力。在蒙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需要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各种语言材料和素材的引入,利用这些素材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创设和喜欢的情境中,结合生活内容进行广泛和真实的交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只有这样才会使用真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材料,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进行全面的思想调整,认同学生的能力,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的参与更加积极和主动。

参考文献:

[1]包金全. 积累与运用,让高年级蒙语文教学更具活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3:90.

[2]唐红梅. 优化蒙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J]. 中国民族教育,2010,06:27-28.

第7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主导来构建的,教师作为传道解惑的主体,有着绝对的权威性,学生所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的安排,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主动性完全被教师的教学所掩盖。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对教师和学生都做出了新要求和新期望。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特别重视学生思维培养和主动性的培养,做好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工作,更需要调整好教师、学生的地位。

一、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教学体系中,教师所处的角色,直接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手段的选择。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教导者,所以对待学生主要以严厉为主,注重自己权威性的培养,教学手段也多是以知识输出为主,接受学生质疑的较少。但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输知识就够了,更需要启迪学生的思想。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能只是严厉的教导者,更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做学生的朋友和帮手,共同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

(一)从严厉的教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生长在现代社会的学生,个性色彩十分突出,叛逆性也很强,传统的教师权威性减弱,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传授知识的权威者,还需要一位思想的开发者和引导者。如果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依然只是严厉的教导者,只负责知识的输出,那么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只会适得其反,甚至连基本的知识输出都做不到。所以,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地位,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学,把更多的主动权下放到学生的手中,改传统的知识输出为输出与引导相结合。调节课堂氛围,培养出一个宽容的、友善的课堂气氛,以便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良性竞争的舞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从讲台上的权威转变为讲台下的朋友。教师的权威,不应该由职业和年龄来树立,这样学生不是因为认可你,所以接受你的知识,而是因为畏惧你,才不得已接受你的教导,这样的教师是走不进学生心里的。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受了来自外部的诸多压力,需要一个可以信任和倾诉的对象,教师作为长者,理应承担起这一角色。在倾听学生心声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和学生的交流,这样才会慢慢地走进学生的心理,学生才会逐渐认可你。

二、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课目的最终效果要回归学生本身,取得了何种程度的效果,都需要在学生身上去检验,但这种效果不可能立即强烈地表现出来,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想要获取更高效率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改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获取知识。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开发智慧,培养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单纯地依靠教师教学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学生去主动地探索,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学生主动地学,才能及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妥善解决。在突出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能记住基础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在新课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强调了学生对语文的整体感觉,需要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一种语文意识,是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新要求。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尝试教学新方法。老旧的教学模式,是教与学的单向的模式,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融预、教、学、问于一体的双向的教学。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加以预习,然后在教的环节中既可以是教师来教,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尝试去做分享式教学。学的过程是丰富多样的,它可以融进问的内涵,既可以是单人发问,也可以是小组讨论。

三、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他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学生只是处于一种从属的被动地位,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教与学来实现的。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教”可以说是沟通两者交流烦人少数手段之一。但是,不同的时代对师生关系的要求也不同,老一套的师生关系明显不符合当下的课堂需求,现在的时代是一个追求个性、彰显平等的时代。在新课改的推行之下,教学环节里的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他们也开始了寻求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

新课改之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按是一种平等友爱、和谐共进的朋友关系。这种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并不需要学生拥有和教师一样丰富的知识储备,而是强调学生能够站在和老师对等的地位上共同探讨问题,对老师教学过程中存在质疑的地方也可以大胆的提出来,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一起进步。教师也不再需要通过地位和年龄来树立自己的威望,而是可以通过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凭借业务能力和人格魅力来使学生折服。这正是新课改所强调的,也是保证语文教学新课改能够长久推动下去的基础。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的发展,在语言上、思维上能得到长足的进步。积极处理好教师、学生等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才能做好新课标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工作,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永年县第七中学牛晓炜.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语文教学[N].学知报,2010-06-29,A03.

[2] 张丽仙.简析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如何提高有效性[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10.

[3] 翟利芹.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第8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让学”语感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谓“语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对语言表达的直接感受”。王尚文在《语感论》中指出:“语感是半意识的言语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在“知识中心说”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并在长期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训练促成向能力的转化。即使在新课程背景下,明知“这一说”不对,但在升学压力等诸多功利驱使下,很多语文教师也只能无奈甚至是宁愿坚持着“走老路”,所以语文课堂中的“语感教学”往往只是“公开课的”、“点缀式的”、“随意性的”,而不是“常态的”、“自觉的”的教学行为。因此,如何使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就成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自身的日常语感教学实践,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感想,以抛砖引玉。

一、对语文“语感”教学重要性的再认识

(一)“语感”教学的重要性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的使然

“培养语感”的要求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明确指出的,同时“课标”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也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另外,“课标”在阐述语文的“课程目标”时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均说明了语感教学的重要性。

实际上,“语感中心说”是21世纪语文教学新的路标。王尚文在《语感论》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这与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中提出的观点“语文教育=言语智慧教育=语感养成”是不谋而合的),并富有说服力地进行论证: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其它都是“目”;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它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也难张。当然,他也指出:“语感中心说”并非语感唯一说。在语感这一中心的外层,语文素质还包括:语文知识的积淀、语文情趣的养成、语文潜能的蓄积。他指出: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高品位的语感还能使人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

(二)“语感”教学的重要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标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就是语文学科主要是通过培养人的语感这一途径最终达到“立人”的目的。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学的困难之处也在于它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为此,语文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语感素质外,还必须是一个创造学生语感的工程师,即既是与课文作者心灵的对话者,又是通过课文语言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者。在教学中,把自己心灵中的真善美发掘出来、展示出来,不断否定、扬弃其中的假恶丑,使教学成为语感对语感的发现,心灵对心灵的提升。

为此,在开展语感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贯彻:生活化原则(要直接源于学生的听和说的生活实践)、对象化原则(必须通过优秀的言语作品的言语这一对象才能真正创造出灵敏、丰富、深刻、优美的语感)、同步性原则(①语感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必须与思想感情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同步;②根据言语对象的实际一边学习有关的语文知识一边培养语感)、感受性原则(通过感官和心灵直接感受优秀的言语作品是语感创造的必由之路)、实践性原则(语感的创造只有在言语主体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中才有可能,主要是读)。

二、只有课堂“让学”才能培养“语感”

“让学”一词最早是海德格尔提出的,他说:“教所要求的是:让学。”首先就是让学生不断明白既有自己教自己的必要,又有自己教自己的可能。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这一有关论述后,正式提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

通过追溯王尚文的《语感论》(1995)和《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这两本力著先后出版的渊源,我认为,在开展语感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论是贯彻语感教学的哪一个原则(上文有引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裕时间来进行读读、思思、议议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让”者,“使”也,“使”者,“激励”、“诱导”也。

(一)“让学”的前提是“让时间”

对于学生的读读、思思、议议等活动,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典“定篇”的教学。这些经典中的语言(如《风筝》中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往往是“一句话具有一颗心”(池田大作,《我的人学》)。对于这些语句的品读,在教学中尤其要做到“让时间”给学生。比如,《风筝》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我就是围绕这句话精心设计了“精神虐杀的一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主问题并以点带面展开教学的,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以读读、思思、议议,从而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并对鲁迅身上的那种敢于自我解剖和自我反省的人格精神有比较深刻的感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自我教育。又如,我在教学《绿色蝈蝈》的“自由朗读,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中充分地给予学生读读、思、议的时间(用了5分钟多),结果“精彩不断”,现摘录一些如下:

学生1:我最喜欢的是第3段,从“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这句话里我感受到了绿色蝈蝈们在唱歌(鸣叫)时彼此之间很“默契”。

学生2:从第3段的“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句子里,我读出了:如果那天晚上是我在听蝈蝈的这些“柔和”的歌声的话,那我觉得真是一种听觉的“享受”。

学生3:我从第5段里读出了:要想敢于向强者挑战,必须首先要“打铁还得自身硬”,就像蝈蝈一样,虽弱小,但拥有自己的独门利器: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学生4:我最喜欢的是第10段,因为我对蝈蝈们的“同类相食”很有感慨,我认为蝈蝈们的“同类相食”是在同类死后而去吃它的,所以应该看起来不算残忍。但我们人类社会中有时却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人类比蝈蝈还不如。

学生5:我最喜欢的是第11段中的“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从这句话里,我想到了我们的人类社会当中的那种“自私”。比如,很多人为了一己之利,互相地尔虞我诈,比动物都不如。

学生6:我最喜欢的段落比较多,主要是写蝈蝈“食性”方面的段落,从这些段落里,我感觉蝈蝈就是一位“美食家”,很懂得吃,不仅吃得好,而且吃得多。

这些的精彩收获,如果没有我的“让时间”就是不可能出现的。“让时间”,需要教师改变角色定位(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并相信学生。

(二)“让学”的手段是“让实践”

语文是“汉语”和“文学”的复合,故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两方面。而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语感”的培养尤其强调实践性原则。让实践,一是愿意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不能时时刻刻“牵着鼻子走”,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并相信他们能行。二是要善于教给学生实践的门径和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我采用了“词语替换法”让学生用“度过”一词来替换“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过”一词,并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对比体验,使其很自然地感受到“母亲生活下来的艰难和生命的坚韧,儿子对母亲生命的珍重和儿子对母亲生存下来的自豪感、幸福感”。又如在教学《金色花》时,我采用了“句式变化法”对文中的最后两段的句子进行如下“变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通过反复地比较阅读(包括标点的变化),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了母亲看到儿子后的那种既惊喜又嗔怪的心理和儿子的那种撒娇、得意的童真,也较好地体会到母亲的智慧和对儿子的疼爱,从而很好地感悟母子情深。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的实践”,除了课内的精读、美读、烂读外,更需要课外的泛读,离开了读的实践,语感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让学”的目的是“让热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热爱”,首先要使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处理使其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可爱。比如,我在《绿色蝈蝈》完成“自由朗读,品味语言”这一教学环节后,顺势抛出问题:一个能将大自然中的小虫虫写得如此美妙、可爱、可人并极富人性味的作者,我们怎能不去了解他,走进他呢?并由此介绍“作者的简介”。这一环节的重点是通过PPT呈现有关法布尔的几张图片(在写作、在实验室、在观察昆虫),并让学生谈谈“你从图片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以感受法布尔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对所热爱的科学事业的专注、执著和细心观察、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等等(学生都能讲得出来)。并由此介绍他的作品《昆虫记》。有了前面教学环节的比较好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我呈现的另两张PPT中的“以人性观察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自然的陶醉与痴迷”(有几个学生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诠释)。而且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文章和作者本身的认识也上升到人文的高度,达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

“‘让学’者自己必须是学习的狂热爱好者、身体力行者”,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潜移默化地爱上语言、文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比如,教师要经常地写写下水文。如本学期我就写了下水文《老王》、《一个重要的日子》、《感怀于“老师布置作业时”》,后两篇的下水文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写出真情实感和进行细节描写(主要是心理描写)。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地将自己喜爱的比较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好书介绍和推荐给学生。比如,本学期我重点向学生介绍和推荐了《散文中国2:散文新锐九人集》。

李海林先生曾指出:“语感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论范畴,而不是一种操作手段及手法。” 因此,面对语感教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毕竟“思想总是行动的先导”。但正如王尚文在“《语感论》修订版后记”中(“我仿佛对前人关于语感是捉摸不透的“尤物”,无论如何不要涉及“语感的沼泽”这一告诫有所感悟”)所感慨的,“语感”教学“这种工作真难”,但它存活于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虔诚追求和呕心沥血的不断实践中。

总之,“让学”比传授知识、技能要困难得多,因为它需要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好奇心、质疑心理、探究心理,并且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不断地更新自己。但也只有“让学”的过程,才能为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阅读创造机会和平台。只有“语感”没有“让学”只能是“假语感”,只有真正的“让学”,才能让语感教学回归本真,语文的课堂才能有浓浓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1).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2).

[4]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7,(1).

第9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语感培养 语感教学

一 、“语感”的涵义

语感这一概念,最早由夏丐尊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他认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暂且命名这感觉为‘语感’” 。后来,叶圣陶先生又将语感定义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他认为在语文四种能力“听说读写”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语感,语感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听说读写的水平。夏、叶两位都着重于词语,在《文心》中,叶圣陶还专门谈到了“对于词类的感觉能力”,这就是他所说的“语感”。

二、小学阶段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语感与语文素养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知道,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语感能力,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形式的知识,应特别重视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语感。第一,从实践上看,语感实际上左右着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在所有的一言语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离开了语感,人们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信息交流。第二,从语文知识的功能上看,语文知识不可能超越语感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的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培养语感,提升语感水平的重要性

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直觉感知语感强的人在面对语言文字时能够透过字面意义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体悟、感知语言的情味方面有独特见解。同时,让自己的思维想象飞跃起来,充分联想;可以让自己在写作时意到笔随、顺畅地表情达意;甚至形成个人风格和格调,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世界……在这里,蕴积着浓烈的创新潜能,以及无限的思维意识。

(三)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方式的相结合

描述性语言,在学生的脑中呈现出一种再造的想象,就是阅读心理学上所谓的“表象的因素”,在这基础之上,对言语进行概括、抽象,就产生理性的认识,这就是“逻辑的因素”。而语感则是逻辑因素与表象因素的有机结合,因此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课同时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其方法就是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文本的朗读和学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语感却是一种心灵感觉,它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微妙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出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与性质。例如,在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但刻画出塞外风光的奇特壮美,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因被排挤,处江湖之远、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与作者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之中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思想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

三、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与背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童年是人一生最宝贵的时一期,但就语文学习而言,一个人就应在他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学习兴趣最旺盛的年龄里,多朗读、多背诵。朗读和背诵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也在语文学习中占了极大的比例。一部好作品就是一位最好的语文老师。因此,多读书读好书,良好的语感是好书培养起来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感培养影响最大,课外阅读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实践。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引导督促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把孩子从教材这一方小得可怜的“水池”引导到广阔无垠的大海里,让他们在那里见识生活天地的美丽开阔,滋生领略无限风光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中培养起使他们终身受益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三)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语感

写作是一个一言语运用和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锻炼的是语感的遣词造句功能和语感的敏捷性与逻辑性的特点。在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过程中,语感的训练与培养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而在作文教学中,习作训练既是一种语感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运用过程。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一般侧重点在于写景、叙事,少量涉及到一些写人的题材,而且,许多时候是对单元内经典课文的仿写。这个过程就是在锻炼学生的语感,先要把握经典课文的主要脉络,写作方法和结构,学习、掌握要点,在这基础上锻炼学生在经过仔细观察之后,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的能力。使学生练习从多角度对某一事物进行描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叙述事情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语感起了很大作用。

学生能够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经过感知、思考、分析,再重新组合。从感性的认知到理性分析、总结的过程中,语感就像是探险路上的罗盘,给人以方向上的指示。这种敏感的、直观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写作当中得以强化。小学阶段是儿童语感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阶段。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