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的主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课改方案的实施,作为相对薄弱和相对边缘的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引起领导、专家和老师的重视,并进行一些很有见地的探索。笔者也不揣简陋,就有关健康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目的。健康教育有其学科的独特性,理论性较强,学来枯燥。如果单靠教师单一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索然无味之感。因此,健康教育教学时必须重视一个"趣"字,而抓好情境创设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如:我在教学《龋齿》一课时,采用精彩动画课件导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课件内容是:在一片森林里,森林王子鹿鹿生下来,长着洁白的牙齿,引来动物们啧啧称赞。有一天,森林王子来到一座糖果屋,吃了很多糖,它的牙齿开始变坏了,疼得它直打滚,人们也不再理它了。这是为什么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索龋齿形成原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如:《常见止血和包扎方法》可以一次意外事故为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火灾现场如何逃生》一课可以一次火灾事例为情境,提供学生思考。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艺术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情"。
二、重视实践体验,主动获取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创建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如:教学《龋齿》时,学生对龋齿形成的原理理解不透彻,我引导学生操作酸腐蚀鸡蛋的实验:把一只鸡蛋浸泡在醋酸里,几天后取出与没浸泡的鸡蛋比较。学生分组观察、敲、压,亲自演示、比较,发现被醋酸浸泡过的鸡蛋颜色变灰了,壳变软了,敲击时,声响不清脆。原来鸡蛋壳被酸腐蚀了。同样的道理,酸也能腐蚀我们的牙齿。这比老师繁琐的讲解效果好得多。又如:《香烟的自述》一课,为了证明香烟中尼古丁对人体的毒害性,教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在装有鱼的杯子里放入一支烟丝,鱼不到几分钟就死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吸烟的危害,自觉远离香烟。再如:《.常见止血和包扎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掌握包扎要领。《噪音的危害》、《保护母亲河》等课可让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学会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把竞赛、抢答等形式纳入课堂,活跃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而从中明白道理,发现真知。
三、重视课外延伸,拓宽教育渠道。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逐渐受到体育教师及教育部门的重视,且面临巨大地挑战。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但是,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主题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够透彻,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学观念比较老旧,欠缺创新,教学方法也比较片面,需要改进。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理论依据;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40-01
一、高中体育教学开展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体育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体质都不应忽视,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同时也对高中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指导思想,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以确保其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及各自的需求情况,从而使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有所收获”。根据以上观点,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不够重视,教师看重的都是一些运动技能,忽视了学生是否想学,是否对体育有兴趣。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高中体育教育的高度,一直坚持以前的旧观念、旧思想,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和观念,同时不利于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健康作为首要思想,不仅要认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更要端正教学态度。想要使学生喜欢体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给学生创造愉悦的环境,和学生共同进步,真正使自己爱岗敬业,爱学生,进而影响学生们的心态和观念。
2.步骤程序、方式方法。
(1)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应该设置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而不单单只是讲一些动作要领,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第一点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找到可以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知识点或是体育新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点就需要教师们在讲课的时候要动情,语言要优美,动作要足够有吸引力,可通过自己示范及一些音乐伴奏来提高体育课堂的活泼性等,可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会让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最后一点,促进教师和学生感情升华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在课余,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结合体育教学进行交谈,这样会加深师生之间的信任。学生们喜欢体育,自然会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对体育课程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训练,进而促进高中体育健康课程的有效开展。在疲倦、劳累的文化课学习中,引导学生多多参与体育运动对学生们的终身教育意识是有极大好处的。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教育的根本,所以高中的体育教师不仅要重视体育的学科知识,更要注重一些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专业知识的加强。师资力量加强的有效途径是: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行自我充电;组织校内课赛或参加更高层次的教学比赛等。在培训、自我充电、课赛过程中,锤炼自我,积累教学经验,才能更好地落实体育与健康教育。目前,我们缺少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所以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积极参与培训或教学比赛,多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身体状况,学校不仅仅只重视文化课,更要坚持贯彻落实好健康第一的原则。
(3)把学生发展当作根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高中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为重点。要进行开放性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想法,在体育运动中教师和学生要展开互动,与教师共同探讨体育与健康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体育健康课程深层次地理解,以及动作的准确性。教师更要主动去理解学生的想法,以寻求他们的探究点。还可以通过学生互动,模拟体育运动中的情境,使学生亲身感受,增加兴趣。无论是在体育课堂上还是在生活的任何方面,想要调动起主动性都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有了主动性,更要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尊重学生思想、让其有最大的空间发挥,从而感受到体育运动是快乐的,是受尊重的,更是美好的。为了更好地实施体育健康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巧设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活力和激情。
(4)改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对学生的发展要坚持全面、个性、发展。不偏重“好学生”,而忽视了了一些所谓的“差生”。科学、合理地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实践证明,正常情况,假如一个人的水平只能发挥到百分之三十。如果受到正能量的激励,水平就可能发挥到百分之九十或全部完美表现出来。一方面,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口头上的夸奖。比如,对于一些课堂上不是很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这样激励“你最近不是很活泼,我们一起努力可以吗?”教师说出这句话会让学生心里感觉很温暖,感觉教师一直都在关注着自己,而不是眼里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对于一些学习积极性本身就特别高、参加运动也很积极的学生,可以再次鼓励一下,“你一直都是一个认真努力的学生,有创新精神,不畏苦难,希望你继续保持,继续努力,戒骄戒躁,学会帮助其他同学,老师看好你!”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与努力教师一直看在眼里;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政策,笔者在此提到的物质激励,不是说金钱激励,而是教师亲手制作的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小礼品,手工制品等。
(5)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宋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在课上所表现出来的长处是不同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但也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教学方法。对一些个性比较明显的学生要进行差异指导,制定出适合特殊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让自己不仅有健康的身体,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钱利民.体育教学中利用“差异现象”进行因材施教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3,(6).
[2]汤霞敏.身体素质训练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途径和措施[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6).
[3]王军.甘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45-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由于受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及动作难度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胆怯、恐惧、焦虑等心理,加之教师未采取有效的帮助与保护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要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与保护。
一、帮助与保护的方法
1 帮助的方法。帮助可分为直接帮助和间接帮助两种。直接帮助意指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及其技术动作特点,灵活采用托、顶、拉、扶等手法帮助学生完成技术动作。如,在体操倒立技巧练习中,当学生因腹部力量不足,难以顺利完成倒立动作时,教师可采用托、扶等手法予以帮助。间接帮助是指教师不直接对学生施以助力,而是利用信号或标志物来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使其深入理解技术动作要领,把握正确的用力顺序和运动节奏。间接帮助一般适用于学生在体操、田径等运动项目练习中的巩固阶段。如,在蹲踞式跳远练习中,教师可把用竹竿、排球、网兜做成的标志物举到适宜的高度,要求学生在做腾空步技术动作时努力用头去顶空中的排球。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腾空步技术动作的认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
2 保护的方法。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保护主要分为自我保护和借助器械保护两种。为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应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详细讲解相关的技术动作要领,进行准确的动作示范,并教给学生必要的自我保护方法。(1)顺势坐在地上。如,在篮球对抗训练中,跳起投篮的学生在落地时有时会踩到其他同学的脚,此时被踩脚的学生应顺势坐在地上,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踝关节的损伤。(2)抓住器械并改变动作的性质。如,在低单杠骑撑前回环练习中,当学生发觉自身技术动作出现明显失误且头部朝向地面时,应立即用骑撑腿的膝盖弯曲挂杠,同时双手紧握单杠,待身体停止晃动,双手正握单杠后再下杠。(3)利用惯性顺势做团身滚动、滚翻等动作。如,在跳马项目练习中,当学生因起跳速度过快、踏跳用力过猛而造成双手未接触器械,失去支撑点的情况时,其可利用惯性顺势做滚翻动作,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头部、颈部和其他部位出现损伤。借助器械保护是指在学生练习期间,教师利用一些辅助器械,如,海绵垫、海面包等,对其予以保护,以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技术动作,避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应在课前对所要使用的辅助器械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要确保所用器械能够正常使用。在学生练习之前。应把要用到的辅助器械置于合理的位置。
二、帮助与保护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增强健康教育信息传播和处理的有效性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信息不能直接导致明显的行为,个体要经过感知、注意、理解、记忆、思考到行动并坚持下去的复杂过程,才能将信息转化为行为。所以,为了使幼儿将幼儿健康教育的知识转化为坚持,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重视信息的正确性。因为幼儿观念的建立往往先入为主,观念一旦形成,或许将影响幼儿的一生。同时,信息传播的正确性也影响着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为养成幼儿临睡前不吃零食、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养成这个好习惯有什么后果,而不能简单编造一个让孩子恐惧的理由来促使孩子遵守规定。
2.增强健康信息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这对激发幼儿学习健康教育内容的兴趣,帮助幼儿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思考与巩固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开展的以日光、空气、水进行“三浴”的锻炼中,水浴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内容。但如果锻炼中不加以教育、指导,到深秋或初冬季节时,孩子就可能对水浴产生畏难情绪,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二、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合适
1.要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一般来说,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比如,教师要求幼儿“不偏食、不挑食”,就不能直接跟孩子谈“营养均衡”,而要通过对各种食物的分别介绍,让幼儿了解一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明白不偏食才是有益于健康的。
2.要与幼儿所受社会影响同步。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可针对社会治安问题,教给幼儿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护策略,如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随便跟陌生人走等。针对家庭的现代化,有必要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防电、防火的粗浅知识及简单技能。
三、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有趣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会自然地暴露其内在的心理冲突以及用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的情感,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轻松地感受和学习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习惯,从而得到良好的心理体验。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指导幼儿运用某些玩具和情景,根据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进行分析,将无意识的体验变成有意识的体验,提高自觉性,逐步实现自我控制,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康态度和行为。
四、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1.要积累扎实的幼儿卫生科学知识。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强调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要帮助幼儿增加对人体的认识,教师就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知识,充分了解人体各器官、各部位的名称、构造、功能及其保护方法。
2.教师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是幼儿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头脑中对“今天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重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并预先设计好教学语言。
3.统筹安排活动序列,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对于同一主题的活动,可以系统地在三个年龄段分别进行,但要注意分配好各年龄段的侧重点,呈现既有铺垫又有深度的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4.善于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增强健康教育效果。幼儿健康教育涉及许多卫生知识,教师如果能将这些知识利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地呈现出来,必定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一、缺乏针对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超越了学校和学生这个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会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数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例如,我们引进的心理测量量表远远超过我们自编的,有些量表引进后甚至未经修订就开始应用,可信度很低,不适合我国国情,不适合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脱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泛过滥,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
实际上,心理教育伴随人的一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工程”。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应该结合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纳国外的心理辅导理论、技术、方法。我们应该充分研究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就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目标、途径、内容、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形式化倾向
学校通过加强对学生全面的心理教育,来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但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切入点。当前,以我国的实际状况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而实施的,有着极强的时效性。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可能积淀而成为心理障碍、心理疾患。
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形式上课,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冷淡,效果并不好。应该肯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来丰富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当只是某种学科的知识体系,而应当是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高心理素质。
同样,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对于那些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困扰是必要的。但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咨询技术还没有掌握好,难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好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只有少数有条件的学校才能设立心理咨询室,聘任专职心理教师。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条件,所以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名存实亡,甚至摘牌散摊,这也反映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三、简单化倾向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以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其内容和形式必须围绕着学生已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而制定。有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不鲜明,缺乏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雷同;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毫无二致;还有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片面理解为心理诊断和治疗,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来测量、诊断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够健全,缺乏具体的指导,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缺少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规范,效果不够明显。
四、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人认为学校只有建立心理咨询室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绝大多数的学生,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对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调适性心理咨询,及时予以解决是必要的,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又轻视或不知如何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结果多数学生心理素质没有得到提高,新的甚至同样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实际上,通过发展性心理辅导既能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进一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地发展自我。
实践表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一切教育内容、目标、计划、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最终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个具体学生。只有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别问题。
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
有人大声疾呼“为什么中小学不设立专职的心理教师?”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到中小学的寥寥可数,二是由于评职称的时候没法归类,学校没有心理教师这种编制。且不说心理系毕业生改行教其他课,即使心理系毕业生都当心理教师,在几年内也满足不了北京市的需要。从全国范围来看,问题就更严重了,在我国1000余所高校中设有心理学系的学校少的可怜,每年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寥寥无几。面对我国上万所中小学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如果以每所学校配备一名心理教师计,即使让我们近二十年培养的所有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种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班主任队伍中蕴含的巨大资源,培养一大批能够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 健康教育 住院病人 护士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士针对住院病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我院自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实施健康教育已收到很好的效果,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保健意识,有力的配合了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同时也因护理队伍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及专业素质等原因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就护士在做好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1 护士角色的转化
1.1 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士作为具体的施教者,应该成为主要的、互动的角色,护士要有明确的为病人提供最佳服务的信念,使护士逐步形成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前提下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1.2 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士不能把自己只看成是单纯的施教者,同时也在扮演亲人、朋友的角色。在教育过程中态度要热情诚恳,语言要亲切,树立高尚的医德形象,真正做到从病人身心两方面出发,体现整体护理中“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2 注重语言的通俗性、艺术性、科学性、保密性
2.1 注意语言的通俗性 使用病人容易理解的语言,避免使用病人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以免造成与病人沟通的障碍,语言要通俗易懂。
2.2 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护士在与病人的语言沟通中,使用生动、鲜明、幽默的语言,易为病人所接受,有益于改善病人情绪,活跃病房气氛。
2.3 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在涉及到病人的诊断,治疗,病情和预后等方面的问题时,护士必须使用有理有据,真实可靠的语言,不要不懂装懂,说些模棱两可及不负责任的话,否则就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影响双方的沟通,还易引起医疗纠纷。
2.4 注意语言的保密性 语言的保密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病人的权利中,病人享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护士在施教时一定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譬如一位患有性病的人,护士就不该当着众病友的面向病人宣传性病方面的知识。而应个别指导。另外对于一些绝症患者,护士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展工作,如果患者文化层次较低,心胸狭窄应避免说些与疾病有关的刺激性语言。
3 施教的多样性
3.1 护士在具体施教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宣教方式,如集体宣教,使用教育手册、画册、专病小册及电视教育等方式。这些辅助方式可以让病人掌握基本的教育内容,对不理解的内容可通过个别指导解决,这样既可以让病人主动参与学习,又易于评估病人教育的效果,做到按需施教,节省教育时间。
3.2 因人而异实施教育 对小儿应采取直观形象带有故事性教育方法,有些内容应让家长了解并掌握,老年人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反复强调。文化层次高的可采取书面教材,讲解及征求意见的形式;文化层次低的多用讲解和示范教育形式。性格开朗多讲道理,对自己疾病不在乎者,重点讲明疾病的危害性及预防的重要性;对性格抑郁内向者,语言要适度,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
3.3 掌握施教的随机性 除采用个别指导,通过画册电影进行教育外,施教的随机性也很重要。所谓随机性是指护士不失时机向病人宣传宣教内容,这样做不刻板又灵活。病人记得快、记得牢。譬如在给高血压病人做晨间护理时,在询问病人的睡眠后,就可以很随意地向病人传授保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心境及清淡的饮食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性。
4 施教的阶段性和系统性
健康教育贯穿于病人从入院至出院及出院后的全过程,护士在施教时切不可填鸭式的向病人灌输全部内容,而要依据全程分期教育模式进行施教。如在外科,要从病人入院、手术前、手术后、出院前及出院后5个阶段进行连续性教育,这种主动性,系统化需求趋势为医院转变职能,实现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广大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1]。
5 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大多数病人需要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病情现状和预后,疾病控制情况,并发症的预防。希望医务人员在怎样配合治疗、检查、用药、饮食方面综合指导,对心理疏导、卫生保健常识的需要也是强烈的,根据病人的不同需要,我们展开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自觉、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也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维度和若干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横向构成的角度应由认知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意志教育目标、个性意识倾向目标和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标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每项子目标又都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的教育要求;从纵向构成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每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个性教育四个方面都有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准确把握与达成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所有课程教学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比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强的学习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词汇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并加以传达的能力;口头表达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与灵感等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能力得到锻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这里的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有所不同,语文中的逻辑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而数学中的逻辑是数学符号的逻辑,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转贴于
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但自然学科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自然学科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学科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
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6.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竞争等的品质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性;培养意志力,养成良好习惯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各科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发挥教学内容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对字音、字形的辨认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方法;结合组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形成渗透序列。
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发掘方法
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即各种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精心选择和编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因素发掘得比较充分,而对过程和方法因素特别是对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显得十分不够。其中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的影响外,还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显的结构体系构成的,而是蕴涵在认知因素之中并通过认知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认知因素来讲,更为困难。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科学性因素。它与认知因素联系最为明显甚至就是认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渗透在知识因素之中,能够引起学生肯定或否定情感体验的因素。它是靠感染—体验发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关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在教材的认知体系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可以引起学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体系,主要表现为性质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切己体验法。教师认真体验教材的情景,凡是对自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⒉对比法。把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差异;需求
在小班化体育教学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小班教学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育课上学生的兴趣浓了,练习密度也有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拼搏精神却欠佳,同学间的合作意识都有所提高。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一、重视差异,平等参与
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二、重视心理,幸福成长
在小班体育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我们要真正地做到:
1.尊重每位学生,把他看成大些的人
许多老师常常以为学生“人微言轻”,忽视他们的喜怒哀乐,觉得他们还小,不懂什么感情。其实不然,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也和大人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教师应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使学生树立更强的自信心,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和平的交谈让学生懂得他们的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只有尊重学生,以理服人,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2.平等对待学生,让他学会如何做人
教师不是“权威”,不能笼罩着权利与强制,也不能让师生情感处于霸道与无理之中。没有平等,学生容易养成怯懦、自私、自卑、任性等不健康心理。有资料调查表明,一些容易冲动的学生其古怪多变的性情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经常发脾气有直接关系。所以当教师自己心情不佳时,也应尽量克制,对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不好或做错事时,要正确做正面的引导,在小班体育课的教学中,我总是面带笑容对待每位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学校是处于师生平等、同学平等中的,这样他也就形成了平等待人这一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3.加强师生沟通,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小班学生数少,体育教师应尽量和每一位学生多沟通沟通,形成较随和宽松的气氛,在交往谈话中诱导学生说心里话,让学生能直截了当地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上的开放有益于学生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许多人豁达大度、直言不讳、善解人意的性格与他们开放的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胡某某做到了,其他小朋友也一定会向老师道出自己的心声。
三、重视需求,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27—01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将幼儿感兴趣以及应了解、掌握的健康内容融入其中,使他们在有趣、系统的主题活动中,丰富健康知识、学习健康技能、养成健康习惯。
一、健康教育内容要与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相符合
对于幼儿来说,其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只对自己所了解和喜欢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要对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发现幼儿需要,选择适合幼儿的、有价值的主题活动内容。
在开展以健康领域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时,我们非常注重从幼儿身边的事件入手,选取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健康教育内容来设定和开展主题活动。如,小班幼儿的健康观念很模糊,常会出现一些不健康行为,如挑食、流鼻涕乱抹、经常露小肚皮等。因此,教师在选取小班主题活动时,就要从贴近幼儿的吃、穿、情感等方面入手,制定“我是健康好宝宝”主题,在进行过程中选取幼儿容易理解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在好玩的游戏中掌握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强化幼儿的自主健康意识。
二、健康教育内容要从日常生活中捕捉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因而在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紧密围绕幼儿的日常生活,在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捕捉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使其逐步生成为蕴含健康教育价值的主题活动内容。如,在中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发现幼儿对肯德基等食品感兴趣,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开展“美食总动员”主题活动。在这一主题中,教师从多角度切入,从丰富多彩的食物、营养配餐、自己动手做美食等几个方面开展,让幼儿在探索美食奥妙的同时,感受食物的多样性,了解合理膳食与营养配餐之间的重要关系,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
三、健康教育内容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教师往往更加关注的是对幼儿显的培养,常常会忽略隐性的心理健康的问题。《纲要》中明确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时切不可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要重视在一日生活中的培养,也不可忽视集体活动的作用。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他们情绪稳定性差,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因而我们在选择小班幼儿主题活动时,就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稳定幼儿情绪、学会表达及调整情绪作为健康主题活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