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课程 改革

[作者简介]陈龙图(1969- ),男,河南漯河人,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理论。(广东 江门 52909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27-02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应对生活及成长发展过程中各种困难挫折心理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严重时还会导致极端性事件的发生。

高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成立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外,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2010年4月23日,在河南开封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就认为:五年多来,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机构的健全、人员的配备、心理危机的化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的成绩

1.课程地位得到提高和重视。大学生都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朝气蓬勃,才华横溢,富有理想,充满激情,又是高考的幸运者和天之骄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心理应当是惬意和无忧无虑的。但实际上,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也会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和烦恼,进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还将面临更多的现实问题和压力,此种情况下,他们也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问题。近些年屡屡发生的大学生极端性事件,足以说明这方面的问题。高等院校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把课程由选修变成必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在高校已得到显著的提高和重视。

2.教学内容全面、形式灵活多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再到就业整个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主要心理问题。比如,新生入学适应、学习心理、恋爱心理、人际交往心理、个性心理、心理危机干预、就业心理等。并且,随着内容的不断拓展,还逐步涉及了现代生活中的休闲心理、消费心理、网络心理、社会认识心理、职业心理等。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也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有的采用专题式,有的采用模块式,还把学生关注的热点心理问题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教学方式方法也一改过去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变为活动教学型,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不少学校还编制出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并把它打造成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

3.专业师资力量和队伍不断壮大。心理健康教育课最能体现较好教学效果的是活动教学,不少高校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依然采用常规班级教学,意味着这方面需要相对较多的师资。由于不少高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近些年的努力,他们基本上建立起以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外教师兼职为辅,学生辅导员协助参与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咨询辅导的需要。而且,随着专业技能学习与培训的不断开展,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课程开发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教学成效进一步提高。

4.课程作用与效果得到认可和肯定。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普遍感到有兴趣,甚至不少学生对此还抱有较大的期待。他们渴望通过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他们普遍欢迎专题活动式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安排具有针对性,切合他们的实际,能够让他们主体参与,也能较好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不少调查就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满意度是高的,他们很多人还希望以此为基础,在今后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不足

1.功利化倾向。有的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只是把它看作一门普通的选修课,不仅安排的教学时数少,还采用大的合班教学,这与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要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他们对建设稳定专业性师资队伍的投入也不足,缺少对师资进行专门专业性的学习和培训,甚至还存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

2.协调性不强。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有所不同,由此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也会呈阶段性集中,例如新生入学时以心理适应问题为多,而学生毕业时则以就业心理问题为突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若能与大学生心理成长实际需求相配合,将会发挥最佳的促进作用。有院校曾尝试把每个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分阶段在不同学期进行,但也遇到排课麻烦,班级、时间、地点经常变换,给老师上课带来极大困难和不便的问题。于是,不少高校干脆一次性按班级轮流把课程所有内容集中在一个学期上完。这种安排尽管省事省力,但却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实际受益。

3.渗透性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单靠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本无法完成,还需要各科教学协调配合,共同渗透。因为各科教学本身就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名言、警句、哲理性内容,或者一些故事、案例、辩证法思想等。由于一些高校教师本身就欠缺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要他们在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并非易事。正是这种各科教学渗透上的不足,恰恰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大的效力。

4.针对性不足。大学生都有渴望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维护好自我心理健康的共同愿望。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性不同,参与程度不同,得到的收获也会有较大的差别。那些课堂上比较活跃、主动参与而又敢于敞开心扉表露自我的同学,往往收获较大。而那些羞涩、矜持、自卑乃至封闭的同学,往往因顾虑多,参与少,尽管他们内心也有许多心理问题等待解决,却失去问题解决的时机,这在客观上显示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5.传统学科教学特点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多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德育方面的老师转任或兼任,不少高校还聘请辅导员来兼课。由于他们之前不见得都接受了系统正规专门专业性的学习和训练,因而容易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会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变成以传授知识为主,成为事实上的心理学课或者德育课现象的出现。传统学科教学特点明显,不仅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也使得一些同学对心理健康课由最初的热望变成最后的失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开设,绝不能仅仅视为是学校为应对和避免学生日益复杂多样心理问题的一时之举、被迫之举、功利之举,而是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目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既要大力推进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等在内的学科建设,也要注重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强,教学和咨询辅导经验丰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和教研制度,协同学生心理咨询辅导中心构筑学校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与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怎样,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任教师。一要充分认识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性,确立科学的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发展方案;二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包括安排教师进修、学习、培训,参观访问,教学交流,学术交流,教学示范课等;三是搞好团队建设,以团队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四是借助优质课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研和科研活动推动;五是协助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了解学生,积累经验,增强教学针对性。

3.重视课程建设与特色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存在有德育化、学科化、形式化倾向,应当加快课程改革,尽快改变这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设计滞后的不利局面。教材编写要体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模式符合课程特点与需要,教学过程反映学生多层次个性化要求。还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发挥课程网络资源作用,方便学生学习和师生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性体验学习的特征,还必须体现自身的特色性。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也要注意运用团体与个别、课内与课外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学习;既要紧贴学生发展要求的实际,也不回避学生关注的热点心理问题。

4.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众多的心理问题,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限的课时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尤其是不同学生存在的个别心理问题。因此,还需要向课外进行拓展和延伸。要根据学生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学校各种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最大限度使他们成长受益。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具备调节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也要重视自我教育和学习,特别是实践体验式学习。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有效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5.加强合作交流,共享教学经验与资源。各个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为课程共建共享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高校之间完全可以开展合作,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和网络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开展教学交流和教研合作,相互借鉴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联合开展课题攻关等,以此实现互利共进发展。高校间有了这种广泛的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优势资源,通过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实力,整体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心理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大胆改革,敢于创新,多方结合,不断完善。要始终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争取把课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活动教学法;优势;应用;教师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推广心理学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以传统讲授法为主,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

作为公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是常态,学生人数多,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参与。教与学脱离,影响教学质量。

2、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偏离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二级目标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三级目标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后两个目标只针对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影响,常忽视最重要的一级目标:预防教育,侧重以学生问题行为预防和改正为主,偏离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产生学生共鸣

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其目标更注重学生参与与真切体验。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班制教学、教师缺乏活动型体验式教学经验,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脱离。

二、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指出: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决定了活动教学法的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此目标只有给学生充足自,让其进行充分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才能实现。一方面师生间包容接纳的态度对创设安全探索氛围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师生间乐于分享个人体验和感悟,以诚相待,对创设真诚交流氛围十分重要。而活动教学法体验式特点,在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有得天独厚优势。

2、活动教学法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中不可或缺

活动教学法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心理成长,此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切身经验的获得,因而最适合选择活动教学法。但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制教学,适宜将讲授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特殊性决定了活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根据教学方式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分为两类:传授性知识和体验性活动。传授性知识教学若只流于表面说理或个案推论,则很难满足心智发达、自我意识和思辨能力相对成熟的大学生的求知需要;体验性活动教学若满足于照搬硬套,则易与学生实际需求出现偏差。而活动教学法是完成体验性活动教学内容的得力方法。

三、活动教学法的应用

活动教学法运用了很多心理咨询的技巧,通过设定的特别活动,用讨论法进行分享交流、自我反省与觉知,达到个体成长与适应。

根据心理活动目的和操作方法,心理活动可分为三类:暖身活动,心理成长活动及心理训练活动。

暖身活动用来打破人际隔阂,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滚雪球”“大风吹”等活动。一般用在主题内容前。因其交流分享相对较浅,对参与人数限制宽泛。

心理成长活动通过特别情景使学生进入自我探索和反省,并通过学生间分享加速个人内心感悟和改变,如“价值观拍卖”“我的生命线”等活动。一般用在主题内容深入一定程度后。因其交流分享较深入,对参与人数有一定限制。

心理训练活动是塑造学生新认知和行为方式的心理调节技巧和素质拓展技术。这些技巧技术经过一定强度练习才能习惯成自然,如“自信心提升训练”“放松冥想”等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进而激发其改变的决心和自觉练习的动力。

将活动教学法灵活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合理组织各类型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验。

四、活动教学法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因其教学目标、方法及内容上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学上对任课教师能力有特殊要求。

1、将真诚理解学生放在首位

如在讲解“大学生性心理发展”一章,大学生对未婚同居现象较敏感,不愿听成人的说教。教师是站在道德立场上劝说还是站在朋友立场上客观分析,消除学生认识上的盲点,信任学生个人选择能力,便是对教师教学态度的一种现实考验。

2、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活动教学的暖身活动、心理训练活动、心理成长活动三类活动的操作要领不同。暖身活动和心理训练活动操作性较强,但过程相对简单,需要教师用愉悦的心情带领学生共同活动。心理成长活动主要在于引领学生进行深度自我反思和交流,心理成长活动对学生触动最大、对教师应变和同理心能力要求也最高。其次是就地取材、因势利导、通权达变也是活动教学法达到效果的灵通办法,如要根据教室布置、班级人数及学生组成等灵活选择活动类型。如针对心理健康课作为全校公选课,班级人数多,学生层次差别大,如果在开课早期过多安排自我探索和隐私性较强的活动便不太合适;而对在同一院系、同一年级上课,可充分利用原有班级和谐基础,以组为单位安排有一定深度的心理成长活动,不仅能更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也更能增进原有班级凝聚力。

3、注重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积累

在活动教学方面,每个活动都包涵心理学原理或技术。如,“自我探索之窗”源于精神分析,“情绪调整技巧”从合理情绪疗法变化而来,“制订行动计划”直接取于行为主义疗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会更高:不仅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熟知三类活动操作程序的基础上,掌握各类型活动的理论根据,才能让三种类型活动不拘禁于套路形式,抓住核心。

五、结语

总之,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不怕“麻烦和费事”,真正从教学效果和以学生为本上去认真对待,重视活动教学法,只要用心去尝试,相信肯定能取得想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小明.活动教学法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51-54.

[2] 冯莉.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 [J].教育与职业,2013(8)144-145.

[3] 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P95-98.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1.1 课程形式不统一

各个高校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必修课、选修课、心理讲座、网络视频课等不同形式的心理课程。在开设心理必修课的学校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8个学时,仅仅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选修课一般是随机组班,每位学生四年内只能学习一学期,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各个专业,其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各不相同。任课教师选择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学生需求的课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影响课堂效果。心理专题讲座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开设的场次可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缺乏连续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网络课程缺少现实课堂的互动和心理体验。

1.2 教学教材滞后

心理健康课程是知识传授与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的综合课堂,目前教材内容多是理论概念学习,忽视互动实践环节。同时课程教材内容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不足,某些教材内容固定化,不能及时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虽然目前众多学者依据实际应用编制新教材,但由于标准不统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1.3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某些由具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的辅导员或教师担任,由于未受过专业心理训练,在运用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在运用心理知识和技能与学生沟通方面,在觉察学生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心理案例分析、心理体验等课堂互动融入到知识教学中等方面不是很熟练,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1.4 课堂设计缺乏实践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侧重在心理知识普及,忽略了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等心理技能培训。同时在教学方法多的选择方面,多媒体教学,单向知识传输,缺乏互动。

1.5 课程效果评价单一

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传统考试时发现,难以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独特性,将其改为考查课,但是由于考查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大学生心理是变化性,发展性的,在课程效果评价方面亟需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2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建议

2.1 设置合理的课程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要求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2.2 选编优质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在听取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各高校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师,依据实践教学经验编著合理的具有实性的教材,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3 提高师资素质

组成授课团队,课前进行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学习,定期进行培训,学期结束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培训和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拓展。

2.4 设计合理的课堂内容

近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课程内容主要由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以及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部分组成。 大学生心理随着年龄增长、经验阅历的增多,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也会不断变化。课程的内容依据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有所侧重。例如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侧重学习和掌握在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方法,学习思路的转变等技巧。大二和大三学生关注情感问题、生活琐事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大四个人发展的思考和就业压力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

2.5 改进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授内容设置互动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将教师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执行助人自助的理念。适合心理学专业授课特色的讲课方式有课程讲授、心理测试、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活动、情景表演、团体训练角色扮演等。例如在讲授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主体,在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首先是通过课堂讲授,运用案例导入法,通过现实案例,使学生直观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第二步通过科学测评法,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将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设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模拟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在模拟仿真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学会预防心理危机,珍爱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也可以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各类心理活动作为补充教学形式。

2.6 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价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普及知识、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依据课程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将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可选择考虑平时表现加最终考核的方式。在日常的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可以将学生课堂出勤、参与的程度、课堂提问情况纳入平时考核。最终考核内容更倾向于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身边同学中普遍存在心理适应问题给出自己的有效建议等。与此同时,对于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加分。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关键词:心理量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 教学质量 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并且应充分的认识到,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心理量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广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一、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心理量表的分类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心理量表主要有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且以自陈量表为主。自陈量表在课堂上主要通过纸笔测验要求学生自行回答关于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或感受等问题的条目,对每个条目的同意程度进行打分,最终对结果进行统计与解释。投射测验则是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不防备的情况下,采用一定的刺激探测其内心真实状态。投射测验不像自陈量表那样拥有标准答案,更容易反映个体自己内心的想法。[2]

2.心理量表的选择

目前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这主要是由于自陈量表的条目比较具有针对性,其评定简单易行,同时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知力,能够根据条目的选项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投射测验评分缺乏客观标准,测验的结果难以解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而涉及到学生内心深层次的想法时,预防学生因防御心理而有所隐瞒,则可以采用投射测验。

无论是采用自陈量表还是投射测验,教师在选择量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哪一个心理量表首先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毕竟心理量表其最终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第二,时间适度。课堂上的心理量表时间长短要适当,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一般来说,心理量表所占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第三,符合学生兴趣。课堂上的心理量表要能引发学生兴趣,否则学生会不配合教师进行测量。教师可以从二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心理量表,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另一方面是选择针对性强的心理量表,让学生感觉到该心理量表对了解自己有帮助。[3]

二、心理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实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调节个体的方法与技巧,最终去完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础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让大学生联系生活,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培养自我调适的心理能力。它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课程,它所追求的是学生学会知识后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如何去排除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烦恼,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当前大学生基本是90后,他们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对纯理论课兴趣不大,这更要求我们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由于心理量表是在符合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下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合了实际,实用性比较强。

2.有利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得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觉得课堂很轻松,在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知识也深入人心。一堂课的设置应该一张一弛,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应有一些小活动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放松。当前有很多教师将心理游戏运用到课堂中,但声音比较吵,这需要教师有比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否则将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周围班级的教学环境。心理测量则是以个人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同时也让学生的紧张度得到一定的缓解,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事半功倍。个体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是否能够激发出来,而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是充满着探索心的。心理量表则让大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主动自觉地认识自我,而不是被动学习,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自我,并且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可以掌握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3]。心理量表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量表知晓自己的心理状况,而教师对测评结果的解析则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测量结果,并提供指导的方法与技巧。如在关于自信心的量表测试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原本我以为自己应该是自信心比较强的,结果才发现自己实际上比较自卑,感触很深。因此在解析引导的环节中,同学们对提升自信心的方法与技巧都很关注,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程美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146-148

[3] 刘宁宁.心理测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2);204-206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障碍

一、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群体存在的弱势分析

1.专业弱势。受传统观念影响,城市生源不会报考农科专业,农村生源上大学就是为了能跳出农门,绝大多数也不愿再入“农门”。同时,受社会因素影响,目前农科仍是高等教育中的弱势学科。在农业院校中,农科是主要学科,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而在综合性大学中,出现强势理工科更强、弱势农科更弱的局面,更加凸显农科的弱势,让农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承受更大的压力。

2.生源弱势。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生源的平均录取成绩是高于同批次农业院校的,但却是综合性大学各院系中最低的。就读农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非第一志愿或调剂的,甚至还有的把农科专业作为进名校转专业的跳板,这样的弱势生源是不可能有稳定的专业思想去学好农科专业的。

3.管理弱势。在综合性大学中,历史积淀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模式,农业院校的并入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原来管理独立建制农业院校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要求,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模式又难以形成。管理弱势既影响了学生的培养、发展和成长,又得不到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另外,农科专业教师同样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因为其地位、待遇、声誉和发展在学校都是底层的,同样会产生心理失衡,因此难以安心为学生解惑和服务。

4.就业弱势。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一个大学实力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学科的盛衰。综合性大学的农科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不愿意到低收入的农口单位就业,大部分以第二专业就业,致使超过半数的学生丢弃农科学历,但在与其他学科学生竞争中他们又处于劣势,这就形成“学农的不爱农更不务农”的怪现象,自己的强势不利用,以弱势去竞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就出现了表面上的就业弱势。

二、各类弱势导致的常见心理问题剖析

1.自卑心理。生源弱势造成农科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中(体育竞赛除外),农科学生明显处于劣势,自卑感油然而生。另外,农科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与城镇学生的相比,差距明显,日常生活的相对寒碜,也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抑郁心理。农科学生由于就业前景不乐观,专业思想不稳定,不少学生整天就琢磨如何转入其他专业。结果往往是少部分学生转入了其他的专业,不能转专业的学生容易与之对比形成的反差,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觉得前途渺茫,以至没有了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抑郁的心理。

3.焦虑心理。一些学生不愿毕业后在农业行业工作,想转专业又转不成,因此,想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来补救,毕业后从事辅修专业相关的工作。而辅修第二专业,势必造成学习内容的大大增加和上课节奏的大大加快,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就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使农科学生承受着较大的思想压力。为了考试过关,他们比一般的大学生学习更刻苦,加深了精神紧张和焦虑的程度,进而引发焦虑的心理。

三、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学生难以自我调适。多数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一门选修课来开设,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其心理问题难以自我调适。

2.亲人难以及时帮助。大多数学生在外求学,家长关心生活较多,关注心理需求较少,学生的心理困惑难以得到家庭的帮助。

3.教师难以适当引导。学校政工队伍成员绝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的缺失,制约良好心理素质引导能力的形成。

4.专家难以及时解惑。虽然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其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一些参与咨询的教师并非专家型的,所以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加上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往往都有一些顾忌,以致学生有了心理矛盾,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

5.领导难以引起重视。学校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农科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因此不会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

四、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加强职业规划引导,稳定专业思想

1.加大对农科专业的宣传力度。首先,应积极宣传党的基本政策。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学生毕业后在农业行业是有广泛发展天地的。其次,应该加大对农科专业就业状况的宣传,纠正学生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缺乏深刻的认识。要想改变他们在认识上的偏见,只有让他们亲自去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才能亲身感受农科专业深刻的内涵,加深对农科专业的全面、完整理解。

3.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与其有相似经历的榜样更能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通过定期请优秀的校友回校开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更加具体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激发学习动力,为自己以后人生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二)加强就业指导,畅通就业渠道

1.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要面向社会需求对口培养人才,围绕国家提出的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做文章;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等设置相关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专门人才。

2.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农科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目前,大部分农科毕业生都选择了在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愿意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毕业生还比较少。据调查,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西部地区更低,而发达国家是3%~4%,可见,基层很需要农业科技人员,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3]。其次,积极向学生宣传自主创业的思想,树立到农村去当现代农民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另外,学校应在政策之上再给予适当的倾斜,给去基层、到西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奖励。

3.加强毕业生就业培训,增加农科学生面试技巧。针对农业单位招聘的特点,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如在准备材料、自我推荐、接受面试等方面,举办一些就业指导讲座,传授就业技巧,并通过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充分培养毕业生的自我推销能力。

4.重视农科专业就业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学校就业工作管理部门开展就业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到农科专业的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在就业指导、信息收集、招聘服务、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上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三)促进政工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政工队伍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员,肩负着教育引导育人、管理约束育人、服务支持育人的重任,只有他们具备了较强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重视政工队伍建设,将政工队伍变配角为主角,充分体现班主任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首先,必须把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高校师资培训系统之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其次,要经常送辅导员和班主任外出学习和交流,以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积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普通的心理学理论课,不仅仅是心理学理论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帮助其增加大量的感性认识。

(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聘任专业心理学教师,开设心理咨询专线电话或专用QQ,鼓励学生主动谈出心理困惑。应重视在学生中要建立信息员网络,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主动寻找、筛选、发现有心理障碍或有潜在障碍的学生。另外,学校心理咨询必须从单一和被动的障碍性咨询走向与发展性咨询并存,把现实咨询与学生今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尽力把咨询过程变成一个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训练过程,以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3]。

(六)及时给农科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农科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群体实际情况,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学校在制定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时,要能给农科学生进行适当的倾斜,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减少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各种压力。另外,学校要专门针对农科学生群体,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都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引导学生成才成人。

参考文献:

[1]金海燕,路平,林伟连.易发心理障碍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研究与探索,2004,(3):11-15.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关键词: 课外活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采取了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专题活动等,这些直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很有必要,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上几堂课,听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而应该渗透在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活动中,通过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其中,利用大学生参与面广的课外运动,是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其实践性、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全体性。

大学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发展阶段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历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伴随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伴随的发展性问题,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2.自主性。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都逐步走向成熟,大学生有能力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一次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心理碰撞,能激发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并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调节身心不适,逐步化解心理矛盾,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3.社会性。

大学不是脱离社会的独立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的各种思潮和风气,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不断冲击和影响大学生还不成熟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也正是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矛盾和不适应。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社会的过程中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人格品质。

4.伦理性。

伦理道德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强人们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价值观是心理发展的航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必然的要求。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大都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负责,他们从规划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心理老师的培训等宏观的工作,到学生的团体辅导、个案咨询、活动设计指导具体的工作,开展的工作面比较广泛,涉及层次比较多,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数少、工作量大形成突出的矛盾。当前仅仅依靠专业心理老师的教育难以满足教育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高校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

高校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以其自身的实践性、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延伸。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育人作用,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应用、实施、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有其显著优势。

1.自发性。

高校课外活动多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以自觉自愿为主。正因为学生是自愿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外活动,所以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由于成员之间的兴趣爱好一致,共同语言多,活动往往充满热烈而活跃的气氛。同时,学生主动参加活动为他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创造了良机,让他们踌躇满志的心理得到满足,更快地适应、融入大学生活。

2.群众性。

课外活动的多样性,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将心理康教育渗入课外活动,是进行朋辈心理互助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及时性。

3.自主性。

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组织、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总结,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活动,不仅能让心理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4.实践胜。

课外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能认清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或缓和心理冲突,顺利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可以更多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正是由于课外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诸多优势,因此课外活动成为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应用、实施、推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种活动,能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地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改变,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整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好地融入高校课外活动中

1.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能力较低、性格内向的学生害怕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不敢参与活动或在活动中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应开展具有趣味意义的大学生趣味运动会,采用学生优势的活动内容或趣味性的活动内容,如:拍球进筐、跳绳比赛、背对背运气球、五子棋大赛等,降低活动要求、加强引导,给予鼓励,借助学生的力量,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在趣味活动中成长。还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如:各类晚会、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篮球赛等,营造融洽轻松的活动气氛,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同时要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一定的奖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开展各类竞技性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外活动内容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外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可举行辩论赛、心理知识竞赛、大学生运动会等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在赛前认真组织,赛后认真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围绕相应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在班会、团日中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激励机制,使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努力进取,争取进步。各类集体项目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养成学生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在课外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重点学生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法。

有些学生因家庭和环境的原因产生自卑、畏缩心理,性格内向、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做事缺乏信心,对学习和生活缺乏自信,甚至逃避现实。在课外活动中,应多采取寝室互助式参与,在大型文艺活动中采用集体赠票、集体参与、集体鼓励等方式,引导他们参与一些难度不高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收获与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逐渐树立信心,摆脱自卑、畏缩等不良心理的束缚。

4.开展主题性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周、教育月,举办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心理影片赏析等系列活动,在校园内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影响,积极投身到学习生活中。

学校还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互相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把学校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2]李宏国,周彬,王成山.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探.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何少颖.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4).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5-0098-03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必修课程以来,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完成了角色转变,也在授课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转变和成长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大家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践行。

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和成长的意义

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和成长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角色转变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角色转变,就是尝试用心理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这需要教师自己不断获取心理学相关知识,注重心理学方面的体验和实践,利用心理学的视角看待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角色转变是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需要实践和历练,需要时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来成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的努力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心理学家杨凤池说过:“将来有一天不仅有问题的人找心理学家,没问题的人也想请心理学家给自己做一个心理顾问,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状态。”几乎人人都需要心理学的帮助,要想幸福生活大家都要懂点心理学。

心理学自诞生之初就肩负三个使命:一是治疗心理疾病,二是让普通人更加幸福,三是开发和培养人的潜能。一百多年来,心理学一直致力于治疗心理疾病,但是近些年来心理学开始致力于让普通人更加幸福的伟大使命,所以掀起了普及心理学的热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授课内容主要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普遍和突出问题,重在应用和解决问题,且在教学过程中普及心理学相关知识,让学生获益,增加自我认知和幸福感。教师也会在授课过程获得收益和成长,具体体现在:

(一) 教师学习心理学会让自己更加幸福

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的教师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生困惑,尤其是年轻教师,也许会面临和学生同样的人生困惑,如人际关系、爱情、情绪管理、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困惑,学好心理学有利于个人生活和工作,提高个人幸福感。授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要不断积累和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及其应用,也完成对自己心理学的普及,多了一门渠道增加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解决学生人生困惑,教师获得职业价值和成就感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体验和应用,所以授课过程中学生的人生困惑因为教师引导和陪伴,得到了关注甚至是解决,学生心情愉快,甚至对教师充满了感恩之心,这可能是作为教师最开心和最有价值和成就感的时候。

(三)教师解惑大学生烦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成年早期这个人生阶段,即将面临人生众多角色的转变和适应,这个阶段自我认知、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恋爱、学习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指导。每年到心理咨询中心来咨询的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是宿舍人际关系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恋爱问题,有一部分是职业规划与发展以及学习问题,这些问题都与自我认知、心理调适、心理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普及心理学对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恋爱价值观,甚至对学生未来为人父母,教育下一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耐心陪伴,使学生更加平稳地度过大学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人们常说身心一体,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且是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动态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道德健康在笔者看来,是对社会规则适应极其内化。健康的四个方面相互依存,改善其中一个方面,对其他方面必将有着重要影响。倘若学生能够心理健康愉悦,身体就容易健康,抗挫折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就会增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必然会对社会道德规范有着良好的适应,否则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1]。

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倘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热爱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够良好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学生的就能够更平稳地度过大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更有成效,@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工作追求的重要目标和价值之一。即使学生尚不能够应有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但是会因为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对心理健康问题有着比较客观、中肯的了解,关键时刻能够向周围的人求助,平时更加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体现了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和成长

(一)了解教师成长的规律,完成角色转变,耐心成长

教学成长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一般是先顾及教学内容的适当选取,然后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储备和教学资料的搜集,当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后,往往才能够放开大胆地探索和使用众多的教学手段。仅教学内容的选取一项就要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这个过程中或许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笔者曾经在讲人际关系章节的时候就遇到类似的挫折。备课内容在男女生都有的系里讲,同学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挺高的,但是到了另一个全是男生的系,学生就对教学内容提不起一点精神,笔者为此大大受挫。在调整好自己心情之后,赶紧搜索更有趣、实用的教学素材,以后类似的教学窘况再也没有出现过。

当教师对教学素材调整到位并适时更新以后,最重要莫过于能够灵活运用了合适的教学手段了,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老师只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准学习和熟练,不注重教学手段的应用,这在高职高专学生的课堂上,上课效果会大打折扣。高职学生对知识理论不感兴趣,但是思维灵活,乐于和教师互动。教师灵活应用可以互动的教学手段,比如提供视频案例,提出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探讨,因为足够务实和具有针对性,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够将心理学知识活化到日常生活中,足够地接地气,是上好这门课重要条件之一。

曾经有人对新人在新的知识领域的成长时间规律做了总结,1-3年是新手,3-5年是老手,5-8年是专家,十年磨一剑。一个教师,尤其是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教师,如果又恰巧还很年轻的话,掌握教学内容,了解自己和学生心理,学习使用教学手段都需要时间,所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教师要能够耐下心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慢慢成长。

(二)和学生一起在体验式教学中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上心理课过程中是在用生命和坦诚与学生对话,在心理层面师生是平等的,在人性层面师生是相通的。这个课程中有知识的传授,有态度的传达,更有人生体验的分享。教师想要和学生在同一频道上,那就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先于学生体验课堂让学生体验的东西。“体验”和“知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举例说明,我们人在会说话之前就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我们都记不起来了,但这些记忆并没有消失,以感觉、情绪等方式存在我们的身体和记忆里,可能还会在不自觉情况下被触动,莫名其妙地影响人的生活,心理学把人们这部分意识上不自知,但是却又经常影响人生活的这部分叫潜意识。正因为潜意识能够悄然影响人的生活,很多时候又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所以体验就显得极其重要,就像你用再多的语言形容梨子的滋味,也没有直接尝一口梨子来的印象深刻一样的道理。尝梨子的过程就好比心理中的“体验”,而对梨子滋味的语言描述就更像知识。举例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写“二十个我”来了解自己,让学生写二十个我之前,教师就应该自己先对“二十个我”进行实践体验和思考。

(三)尊重学生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个窗口,学生要了解人与人有着共性,更有着独一无二的个体差异性需要了解和接纳。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教不但传达这样的理念,还要践行这样的行动,让学生体验并接纳人与人的差异性,开阔心胸,增强适应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师成长应注意的事项

(一)自下而上开放的教学态度,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在学识上一定程度上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并不是说老师任何地方都比学生强,而是在某些知识和领域中比学生知道的早一些,因为精力和时间的投入比学生在某些方面知道的多一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学生的人生阅历可能会比教师少一些,但是信息知识的获取量不一定比教师少,某些领域可能比教师知道的更多。心理课是教学相长的课堂,尊重学生的知识,接纳学生差异,平等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了解自己,探索自己。

(二)关系大于教育,重在关注和陪伴学生,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无论是在师生、夫妻还是亲子关系中,都提倡关系大于教育。教育中常说“亲其师,信其道”,生活中学生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教授的课程的例子比比皆是。上课过程中不评判学生,营造融洽安全的学习氛围,是教授心理学的教师格外要注重的地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和陪伴学生的过程当中,和学生一起多探索、多体验,让学生在课程中悄然改变和受益,改变学生的可能不是知识,而是和学生的关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或许是老师求真务实的态度,或许是老师浑身散发的善意,或许是一句鼓励的话,一次私下的聊天,就能四两拨千斤地悄然改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记得有一年给建筑工程系学生代课,最后有学生写课程感想,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一星期最开心的就是上一次心理课,课上可以放松,可以和老师一起开心地笑,能够不知不觉解决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烦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上课时间只有三十多节,不能奢望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多么深入地了解心理学及其知识,但是作为心理学的启蒙和普及形式,能够在学生最好的年华里陪伴学生一段时间,或许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十分值得教师为此花费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徐 瑛.成长从心开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3-4.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3-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浙江理工大学从2012年9月开始面向全校4300多名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其中,4A网络课程平台的辅助教学在2012年教学开展实际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以其信息快捷、共享方便、符合90后大学生心理接受和发展机制的特点,深受师生好评。

一、课程开发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目标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情商、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一)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重视教学内容呈现,有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实现资源优化;尊重课程特色,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课程的网络电子资源,通过网上教学和辅导,积累素材,使网上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本课程的电子教案、自测练习、电子书、课程录像和网络自主学习资源等教学资料进行共享;将网络课程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和凝练,上升至理论高度,从而公开发表和推广。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网络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研究,解决网络课程教学的几种教学方式;网络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提出解决分层、自主、协作学习方法;利用学习活动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网络课程的SWOT分析。具体:

第一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或优质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资源,即整合现有资源、添加自制资源,进行新的网络自主学习区学习资源配置,并有效监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活动。

第二步,广泛征求授课学生意见,边使用网络课程边优化调整,即结合课程内容的需求,设计习题、测试题,并上传到网络课程中;设置网络作业和测试,同时在网络课程讨论区设立讨论主题,吸引同学们积极参与进来。

第三步,总结网络课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经验教训,提炼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和教学改革模式成果,同时撰写相关教研教改论文。

二、课程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托4A网络平台很好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优化共享与交流,也是公共必修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符合课程实践性、体验性、自的互动特点,有效提升了公共必修课的效率和课堂实效。实践、探索证明,基于4A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课程契合学生发展需求实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讯,集优、丰富的专业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拓展成全程的学习资源,网络平台以心理专题学习型社区的形式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四年一贯制”心理课堂成为可能。教学资源在平台空间不仅是直接的积累和传承,师生成了教学资源的共同创造主体,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创新。

(一)数字化资源建设情况

全景开发,课堂内外资源有效衔接。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充分开发4A平台技术功能。着重做好课件、教案、试题库、视频、电子书等教师团队备课资源库的建设,打造与课程主讲同步的网络课程体系和内容,打造学生轻松预习、复习的精品自助学习平台。同时,建设师生课程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师生一起围绕课程主题寻找、丰富、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开发课程讨论区、作业管理、资源库功能。在平台发起课程相关讨论、研讨话题,作业设计、布置,学生练习,教师答疑、批改等全线无障碍网上交流。同时借助资源库,深化讨论成果,共享研讨资源。

项目建设完成相对完整的集课程导航、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课程互动于一体的网络互动平台。教师团队拥有教学资源交流互助空间,学生有学习资源共享创新平台,师生互动、答疑很好实现。

(二)教学应用情况

1.实现全校性公共课的有效辅助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辐射普及4000多名学生,教师团队成员也近60人。4A网络平台很好实现了辅助教学作用,所有学生选修网络课程、所有教学班级纳入网络平台管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把控。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步建设,也体现了课程开放性、发展性、普及性的教学理念。基本教学内容(含大纲、教案、PPT等)通过平台权威,建有规范练习题库,所有考试题目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课程作业统一提交平台批阅。

2.实现第一、第二课堂无缝对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商实践环节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心理健康主题调研、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实践、心理健康讲座等,要实现4000多新生的信息同步和实践指导、质量把关,4A平台可以发挥很好作用。首先,可以作为学生公认和优选的信息、获取平台,所有讲座、活动信息上网公布,所有调研主题、成果,活动进展和总结上网共享。

同时,平台提供了学生课前复习、课后自助学习的资源共享平台,也是固定的心理健康学习、服务社区,是课程结束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触角的有效延伸和拓展。

3.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把控和教学反馈。以网络平台为抓手,全部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过程累积完整,可以方便查阅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和教师批改情况,把控教学质量。所有学生主题调研报告的汇总上传也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和针对性教育策略的制定。平台也可以作为师生互相反馈教学经验、教学评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沟通渠道,有助于良性教研氛围和创新教学实践的生成。网络互动辅助教学也符合90后学生学习接受习惯,良性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优化循环。

三、课程创新和特色

(一)4A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个性化课程定制功能,有灵活的自测策略支持和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并能实现多模式的教学和智能化答疑,非常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种一门课程几十个教学班级的现状,有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也助于教学交流和质量把控。

(二)课程在4A网络平台上进行教学活动以来,一年多的建设和使用,就已有近万名师生直接受益。网络资源共享模块初具规模,相关教学课件、资源已全部上网;课程专题讨论区初具人气,师生畅通交流心理健康话题;课外作业互动平台初现成效,全部学生作业上传,教师答疑均在网上实现。网络课程基本内容也已比较完善,练习系统已经形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互、资源共享的网络学习环境。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其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基本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实际配备了专业的教育教学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能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工作。高校也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学年教学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一是适应能力问题。特别是大一新生,第一次远离家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面临的就是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对生活的规划问题;其次,面临学习的问题。有的学生高中的成绩优势不存在,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会规划学习生活,导致学习和生活一团糟等等。二是人际交往困扰问题。比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懂得也不敢去主动与他人交流,有的同学感觉与同学、与室友相处不融洽等等,这些问题造成学生的心理不适。三是情感问题困扰。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感情的困扰,比如在校期间是谈还是不谈恋爱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恋爱的问题,如何把握交往分寸的问题等等。四是就业压力问题。面对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学生在一入校就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以上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在大学生入校起就通过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认识大学生活,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好学业。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矛盾,合理宣泄情绪,主动参与咨询和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为顺利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不健全。根据要求,各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般都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但由于受编制、场地等因素限制,一般专业从业人员较少,工作职责和任务不明确,工作内容与形式单一。另外,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工作的规划性不强,常常处于为了开展活动而搞活动的情况。由于宣传不到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参与咨询和活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专业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很多学校的专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比较少,一般校级心理健康中心有几位专业教师,而院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一般都是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管人员组成,专职人员较少,基本都是兼职。这些学管人员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方面比较缺乏,仅能宣传一些心理健康常识,对于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心理矛盾等问题无法解答,专业水平不足。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而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高校仅仅在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给学生订购教材,课程内容由辅导员下载一些心理学基本知识的课件宣讲,与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相差甚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学针对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选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偏重于知识性、理论性的陈述,侧重于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更像是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老师教授内容枯燥乏味,而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具体心理问题涉及不多,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课程的考核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试,也缺少相应的实践环节。

三、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积极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要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成立自上而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要认真研究,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年级情况对教学内容和安排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要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和总结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利弊,通过评教、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及时改进课程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大学生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积极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和环境,遇到问题,积极调整心态,挑战自我,锻炼自我,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三)明确课程定位,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必修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视频、图片等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渗透到大学生各类教育活动中,与课外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健康电影、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等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