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当前,在全国上下都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十二五”规划草案的编制,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尤其是省、市委做出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战略部署,如何把握发展规律,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质量,推动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是我们基层县区面临的重大实践性课题。
近两年,我们按照中央实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推进非均衡化发展战略和省委“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决策部署,立足“工业立县、牧业强县、招商兴县”的发展定位,围绕“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差异化考评,配套化推进”的原则,依托资源、产业、区位和园区优势,探索实施了“四区一带”发展模式,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载体,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切实举措,深入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通过完善载体、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强化措施,集中精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着力推进奶牛产业区、规模工业区、生态农业区、商贸服务区和生态文化民俗旅游经济带建设,积攒了发展后劲,加快了发展步伐,壮大了综合实力。2010年1至9月,共向上争取项目110项、6.4亿元,招商引进项目56项,到位资金23.32亿元,同比增长65.27%。今年重点推进的大项目44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投资104.53亿元,重点谋划的大项目1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26.4亿元。在大项目的拉动下,截至2010年9月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亿元,同比增长21.2%。财政收入完成33 875万元,同比增长106.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4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6亿元、增加值7.9亿元、税金8 69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3.3%、66.8%和31.9%。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结合县情,明确主攻方向,举全县之力招引大项目。推进项目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急需破解的问题是,围绕什么上项目,上什么样的项目,怎么样上项目。结合县情实际,富裕县推进项目建设的主攻方向是:紧紧围绕“三大”、“三新”产业,突出酒、乳、纸、风四大产业优势,采取向上争取要项目、招商引资上项目、内部挖潜扩项目、优化环境引项目等手段,开拓思路,拓宽渠道,拓展空间,全方位谋划项目,多维度引建项目,多举措推进项目。一是向上争取要项目。县域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别是在自我积累发展实力不足,内生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向上争取投资、争取项目支持是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的发展途径。抓住国家继续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政策以及省委建设“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所带来的扶持政策,深入谋划、精心储备和主动争取一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投资重点、投资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招商引资上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核心措施,研究招商规律,明确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门槛,既注重项目建设的规模和质量,更注重项目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眼光盯在三个“五百强”和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最大限度地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以政策为导向,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通过全力招引,我们与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实现了零的突破。三是内部挖潜扩项目。坚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在积极扶持招商企业的同时,全力支持本土企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通过加大项目争取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富裕老窖、光明松鹤乳业等企业走低成本扩张之路,走裂变式、协作式的集团化发展之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市场销售、争创名品名牌,提高对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制定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本,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入更宽领域、更多行业,鼓励乡镇创办民营经济实体,使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四是优化环境引项目。把环境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抓手,下大决心、花大气力,着力改善软硬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提升服务水平。尤其是在软环境建设上,加强政务中心建设,继续实行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推行了重点项目和企业挂牌保护,杜绝各执法部门乱检查、乱执法、乱处罚现象,通过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放大“洼地”效应,增强项目吸引力。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发挥优势,突出战略重点,举全县之力建设大项目。推进项目建设、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项目拉动,实现由传统产业独占天下,向支持产业多元化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大发展,促进经济新跨越。按照生产加工、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项目分类,依托资源、区位、产业、园区等综合优势,在抓项目上突出了“五个重点”。一是围绕区位优势上项目。为承接齐齐哈尔市半小时经济圈辐射,制定了“四区一带”发展规划(奶牛产业区、规模工业区、生态农业区、商贸服务区和文化民俗旅游经济带),以规划为方向,招引相关项目,分区摆放项目,分类建设项目。对争取来的项目资金,整合资源、打捆使用,向重点产业、相关乡镇和龙头企业倾斜。利用区位优势,重点承接招引城市龙头企业裂变项目,招引大型加工企业协作配套项目,特别是围绕富裕老窖工业游和世界知名的三家子满语活化石、克尔克孜东迁节、站人习俗等资源,招引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类项目,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旅游产业。二是围绕资源优势招项目。围绕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和天然矿泉水资源,招引资源精深加工项目,拓展产业链,提升产业化,推进资源深度开发、转化增值。尤其是针对畜牧业精深加工断档等实际,千方百计引进皮、毛、肉,骨、血、衣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招引企业入驻,发展吃配协作,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规模效益,做强配套经济。三是围绕产业升级扩项目。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创企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围绕酒、乳、纸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全力招引项目,提高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全力打造优势产业基地。即:发挥富裕老窖品牌优势,强化与黑龙江大学校企合作,利用黑龙江省农科院与富裕县院县共建这个平台,以科技支撑打造有机绿色白酒,扩大生产规模,做大酒类产业基地;以产品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推进光明二期、明翔二期投产达效,力促光明三期、明星四期、科菲特研发中心尽快开工建设,积极招引上海延华科技奶牛营养中心、万头现代化牧场等项目签约落地,做强乳品产业基地;依托晨鸣纸业集团优势,加快技改升级,开发高端产品,引进新建四季风纸业深加工项目,并带动县内包装、印刷企业更新设备,实现配套集群发展,做精纸业产业基地。四是围绕新兴产业育项目。把以风电为代表的“三新”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切入点,以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医药为重点,在完成国华风电二期建设,抓好华能风电一期、中水投风电一期开工,争取风机塔筒项目签约,打造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打造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做成“三新”产业基地。五是围绕园区建设聚项目。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吸引项目、承载项目、发展项目的重要载体,抓住成功列入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有利契机,按照“产业化-产业链-产业群”的发展道路,围绕“省内一流,市内最好”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建设层次,通过加快“七通一平”建设,搭建项目集聚平台,吸引更多产业项目落户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化、模块化发展,力争把工业园区打造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服务优良、产业突出、项目集聚的一流示范园区。六是围绕民生改善建项目。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在加快产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力抓好道路硬化、管网铺设、街路亮化、绿化、美化等市政工程,重点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并积极谋划、争取和建设一批民生项目,重点争取铁路跨线桥和引嫩入城项目,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强化大型集中供热站建设,启动天然气入户工程,全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第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强化领导,健全推进机制,举全县之力服务大项目。制度建设与推进项目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导思想应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通过破除阻碍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为加快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进度,我们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实行企业激励机制。按照“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该给的给,该放的放”的原则,修改完善相关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政策的灵活适应项目的需要,以无形的政策寻求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把政策的空间拓展到位,把政策的优惠放宽到位,把政策的引力作用发挥到位。积极开展银政银企合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项目,争取更多银行信贷支持,扩大项目融资规模。探索设立财政支持企业发展基金,针对项目类型、投资额度、建设速度,合理确定奖励额度,科学设定签约奖、当年开工建设奖、投产达效奖、跟踪服务奖和创税增收奖等不同奖项。认真做好土地调整、用地申报和土地收贮工作,预留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不符合产业规划和布局的项目,坚决实行退出机制,确保今后项目建设用地需要。二是实行全民招商机制。探索建立由政府招商部门、对口行业管理部门、专业投资促进服务机构和引资主体四方共同参与的投资促进工作体系,大力推行以商招商和专业招商模式,组建专业招商队伍,选派专业招商人才,实行定向定位招商;鼓励机关干部外出招商,向发达地区派驻招商员和招商组,落实招商指标,限定招商时限,拨付招商经费,严格考核奖惩,增强招商引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社会能人和中介机构招商,重奖有功人员,全力营造人人想招商、人人议招商、人人能招商的浓厚氛围。三是实行工作推进机制。成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项目谋划生成办公室、环境建设办公室和督促考核办公室。推行“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套人马、一个制度、一抓到底,对于亿元以上大项目,分战线确定责任县领导和包保部门,全程跟踪推进,直至达产达效;实行例会制度,每季度听取主管县领导一次项目情况汇报,定期研究项目建设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进进度,并按项目进展情况排榜公示;实行现场办公制度,重点企业和项目的包扶县领导和部门定期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建设和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调度,确保经济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四是实行干部激励机制。树立了“通过项目锻炼干部、透过项目评价干部、抓好项目重用干部、抓不好项目撤换干部”的用人导向,将项目建设作为培养和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将项目建设成效作为评贡献、论政绩、定进退的主要标准,大胆使用上项目有本事、抓项目有业绩的干部,真正要把既会抓项目、又能抓成项目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努力建设一支熟悉项目、会抓项目、能抓大项目的干部队伍。五是实行严格考核机制。出台了富裕县“四区一带”发展规划及项目建设、财源建设、工业经济等考核办法,突出把项目建设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提高考核分值比重,尤其是把新上产业项目投资总额、新上亿元以上项目、财政税收增加等作为主要指标,对于超额完成当年目标的乡镇党政班子和承标部门的主要领导,按比例给予奖励,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政治上给予重用,经济上给予重奖;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低于规定分值的,对党政主要领导提出调整意见。
关键词:城镇化;县域经济;城乡一体化
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而城镇化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进程,从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一、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和收入来源的现实途径,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1)城镇化与工作化相互作用,是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城镇化滞后。只有实现城镇化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收入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必然聚集大批企业和商贸市场,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必然吸纳更多的农村的剩余劳力入城就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2)城镇化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促进了县域商贸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全国范围看,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仅消费40%的商品,农村近3个人的消费只相当于城镇1个人的消费。因此,扩大县内有效需求,除了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之外,推进城镇化则是一个有效途径。推进城镇化可以促使农民进城建房或购房定居,这将有力拉动建材、建筑、电力、供水等许多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会促进县域商贸经济的发展。
(3)推进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缩小城乡差别,从而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小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对于缓解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对于提高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小康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规划尚欠科学。在全县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在有些城镇不同程度的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
(2)支撑力量不强。经济指数始终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指标,脱离经济的迅猛发展谈城镇化建设无异于痴人说梦。目前,全县的主导产业并无强大优势,大型的集约型的企业群甚少,对引进企业缺乏长远谋划,城镇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3)配套政策尚不完备。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土地流转、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但目前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备,在可操作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但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的国内国际形势,给县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和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一,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一是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市组团、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协同发展。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加强城市新区建设;二是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提升县城发展水平;三是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率先推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城市近郊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一组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第二,强化产业支撑,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动力。一是加强要素聚集与辐射,壮大城镇经济。要抓住我国经济总体转型、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全面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努力扩大中心城镇和镇域经济的总量。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二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1.切实落实县(区)的管理权限。凡省下放到县的管理权限,市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县。凡市能下放到县(区)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对已取消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市批事项,一律不准继续审批,违者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市保留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一律进入市政务中心,实行并联审批,三级联动,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积极探索项目代办制,逐步推行“网上审批制”。
2.完善垂直部门管理体制。凡在县(区)延伸机构,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考核,事先征求并充分尊重党委、政府意见。对不作为、消极作为、乱作为等影响地方发展的垂直管理部门负责人,县(区)党委、政府应及时向其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要及时予以调整。
3.减轻县(区)财政支出压力。除中央明确规定或省政府批准的规费项目外,市直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县(区)集中收费性资金。省政府未批准的各类建设项目不得要求县(区)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禁止和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达标升级活动。
4.加大财政支持县(区)力度。积极协助县(区)争取省财政间隙资金借款的方式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认真落实省财政对县(区)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比上年增长部分,按增长额(年增长率超过30%的按30%计算)的20%,奖励给县(区)作为发展资金的政策;积极争取省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三产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逐年提升支持我市县域经济的比例。市设立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农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资金支持县(区)的比例,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加。
5.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在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的同时,支持县(区)尽快完成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制度改革。支持*市农村合作银行、徽商银行*分行早日挂牌。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典当行、拍卖行、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发展“三农”保险。
6.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县(区)通过安排预算资金、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和引入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补充和增加担保机构资本金。支持开发区创造条件,利用自身的资产组建担保机构。鼓励企业间开展互担保。改进社会中介服务,简化评估、公证、抵押、登记手续,实行最低标准收费。协调金融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分散担保风险,简化合作手续,降低合作门槛和成本,提高信用放大倍数,充分发挥担保作用。
积极推进县(区)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积极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7.依法保障项目建设用地。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优先保证“861”、“443”重点项目、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和工业项目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鼓励各类建设项目特别是新上建设项目使用现有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旅游项目用地实行“只征不转”。通过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在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村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的前提下,报经省国土部门核准,节余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依法流转。
8.完善用地收费管理。规范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供地等审批程序。认真落实皖发[*]1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耕地开垦费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凡项目用地已做到耕地占补平衡的,在土地征收审批时不收取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就地缴入国库,实行先缴后分;耕地占用税县(区)级分成部分,即征退返。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9.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县(区)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享受县级待遇意见》的规定,省级开发区(含比照执行的专业园区)管理机构的行政级别可根据开发区的发展情况确定,负责人可以高配。
10.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优先规划建设,优先推荐为国债项目,优先帮助争取政策性贷款。提高城市维护费、土地出让收入等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份额。省财政设立的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11.实行入园工业项目奖励政策。凡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新上工业项目投资(包括土地、厂房和生产性设备)在1000万元~5000万元、项目建设周期在一年以内的,竣工投产后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次性奖励3万元;投资5000万元~1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在三年以内的,竣工建设周期在五年以内的,竣工投产后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奖金由开发区或园区所在县(区)财政支出。
12.加大全民创业扶持力度。加强产业政策引导,降低市场准入,认真落实我市鼓励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照有关法规政策带头创业,参与招商引资,辞职经商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就业。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支持县(区)建立创业园区(基地)、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创业服务机构,加强创业培训,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范围和担保基金规模。对进入创业园区(基地)的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在开业、收费、房租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13.掀起旅游发展第三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提升旅游产品结构、打造知名品牌为关键,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全面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力争早日把*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把*市建设成为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使*真正成为“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
14.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以及林权制度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皖政[*]96号),整合资源,重点扶持省级龙头企业和我市六大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一批旅游观光型、工业主导型、商品流通型、外贸促进型、综合发展型的小城镇。
15.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选准、配强乡镇党政正职,每年选拔一批乡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锻炼。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从*年起,选择100个示范村和10个社区进行试点,完善相关机制和配套政策;*年到2010年,每年选拔1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社区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16.保持县(区)领导班子相对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19号文件有关规定,注意提高县(区)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的成员比例。县(区)党政正职原则上要在同一县(区)任满一届,除工作特别需要或特殊情况,届中一般不做调整。
17.加大县域经济考核力度。
(1)对县(区)的考核。①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综合指数(或动态指数)位次前移5位以上的县,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连续两年前移5位(或一年前移10位)以上的县,除给予通报表彰外,给予县委书记、县长各奖励3万元,并在建设用地指标,市级支农资金和工业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区可比照考核)。②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进入“十快县”的县或达到“十快县”标准的区,给予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各5万元奖励,授予“发展先进奖”称号;年度考核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县或达到“十强县”标准的区,给予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各8万元奖励,授予“发展标兵奖”称号。③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位次(动态指数)后移5位以上的县,市委、市政府给予党政主要领导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后移5位(或一年后移10位)以上的县,除给予通报批评外,并调离主要领导岗位或责令其引咎辞职(区比照执行)。
(2)对乡镇的考核。以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为重点,制定乡镇经济发展考评办法。年度考核综合指数和动态指数前十位的乡镇,授予“十强”或“十快”乡镇称号,对党政正职给予奖励。年度考核动态指数后移五位的乡镇,对党政正职给予通报批评;对连续两年后移五位或一年后移十位的乡镇党政正职,调离主要领导岗位或降级使用。
(3)对市直部门的考核。以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服务县(区)等为重点,制定市直部门的考评办法,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业绩突出的前三名进行表彰,后三名给予通报批评。
>> 县域经济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浅析 建宁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其出路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出路 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开拓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建宁县均口镇两系杂交水稻 建宁县建莲蜜蜂授粉效益比较试验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探析 浅析小微企业融资出路 对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全南案例)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 对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的现实思考 合肥县域小微企业融资和民间借贷发展情况调查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最新 财政视角下的辽宁县域经济均衡发展路径选择 关于推动睢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县域小微企业融资现状、成因及对策 民间资本支持对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10.13
[9] 戴国强.融资方式与融资政策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0] 张金友,周建富.香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立足区位优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EB/OL].,2012.4.23
[11] 张志元.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路径微探[J].商业研究,2011(402)
[12] Claude Austrian Ginza Reis Vega.what the effects of the old and the new enterprise expansion Little firm evidence.2006
[13] 李丽霞,徐海俊,孟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4] 尹永健.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交通财会,2009(267)
[15] 佟光霁.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6] 金容.国务院扶持小微企业[N].中国中小企业,2011(11)
关键词:赣州;客家民俗;旅游;县域经济
一、民俗旅游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涉及农村经济的问题,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所谓县域经济,就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当地特色结合起来,必须围绕地方,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县域经济不同于国民经济,不能去实现小而全的经济,而是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赣州作为江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具有发展客家民俗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沉淀,其造型独特的客家建筑、美妙的客家山歌、风味独特的擂茶等客家饮食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节庆活动无不吸引着大众目光。赣州客家民俗旅游,不仅能满足大众“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更能让客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继承,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赣州客家民俗资源的开发价值
赣州客家地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客家“新、奇、特”的民俗差异性,形成了赣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赣州的客家民俗经过漫长的沉淀和积累,在赣南地区形成了丰富的极具特色的民俗事象,盛大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古朴的婚丧嫁娶习俗、古老的宗教仪式、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民间歌舞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服饰和手工艺品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赣州独特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如客家山歌,有爱情山歌、劳动山歌、革命山歌、感叹身世山歌、戏谑娱乐山歌等。一曲《十送》便是从兴国客家山歌中演化出来的,阐述了客家人的革命胸怀。
1.从文艺民俗的视角来看,赣州客家民间文艺内容非常丰富。丰富多彩的灯彩,山歌对唱,唢呐表演。采茶戏、舞龙灯、舞狮、打花鼓、踩马灯等丰富又独特的文艺民俗。客家文艺在旅游中有很高的价值,在内容上更接近客观现实,易于游客接受。它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又可以陶冶情操。因而,赣州客家文艺民俗可以开展多种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客家文艺民俗的独特魅力,满足审美和体验的需求。
2.从饮食文化旅游价值来看,赣州地区有品种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文化。赣南的擂茶别具一格,盐鸡、酿豆腐、梅菜扣肉等都是久负盛名,至今传盛不衰的传统食品。
3.从民居建筑的开发价值来看,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别致,造型奇特,内涵丰富。“围屋”大多依山傍水,讲究风水和园林绿化,它们是客家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符合中国传统哲学“天圆地方”、“天人合一”观念的独特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除此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农耕习俗、婚嫁习俗、特色民俗服饰、传统手工艺纪念品制造等,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从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来看,具有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客家围屋多集中于龙南、安远、定南等县;宗教庙会活动多集中于石城、宁都县;门榜多集中于上犹县;客家山歌、唢呐多集中于兴国和于都县;客家食俗、婚俗等则在各地又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加快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可大大促进赣州县域经济发展。
三、赣州客家民俗旅游发展现存的问题
1.阶段赣州客家民俗旅游优势表现不明显,与梅州客家民俗旅游、成都洛带古镇客家民俗旅游相比,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够高,特别在交通、住宿等基础旅游接待服务硬件设施上存在很大差距。客家传统节庆活动、婚嫁习俗以及农耕作业的游客参与性活动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受到景点相似度和交通因素的影响,游客会首选其他地区的客家民俗旅游,另外,配套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不完善也是影响二次旅游的动因。
2.除主要知名客家建筑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外,其他偏远地区或私人建筑除主人自己修葺保护外,没有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不少客家民房被遗弃和破坏,特别是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宗祠建筑破坏明显。
3.赣州客家民俗旅游在当地受到外来文化入侵明显,民俗民风有淡化趋势,由于赣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粤、闽、湘地区临近,因此外出务工人员多,返乡后带来的外族文化对本地客家民俗影响也很大。
此外,由于赣州地区盛产橘子和柚子等水果,农家乐旅游发展很好,当地居民对客家民俗旅游开发观望明显。在宣传方面,赣州地区对发展客家民俗旅游力度不够。
四、加快赣州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得有效完善赣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手段,政府和相关企业(特别是政府)应该加大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有效保持原汁原味的客家民俗风情,同时加强邻近区域的旅游合作,政府的大力宣传力度,加大对赣州客家文化品牌的建设。
1.不断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由于赣州客家地区多处在山区,经济较为落后,交通设施不发达,因而制约了客家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要发展客家民俗旅游,就必须把进入景区、景点的路修好。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为了使客家地区的民俗旅游持续发展,加大景区的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2.加大赣州客家文化宣传。客家大本营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客源主要集中在福建、江西、广东的潮汕、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部分国家。不少海外的华侨客家人来到大陆客家地区祭祖、寻根,是一股重要的旅游客源。对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者来说,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在这方面,政府已经有了实际的行动,如最近在中央电视台里就有“赣南老家,梦里故乡”的广告宣传。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固定的节庆活动,制作一批品位较高,各具特色的宣传图画或手册,向海内外广泛宣传推介。
3.加大对客家民俗风情的传承和保护。在对赣州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理应突出传统性、古朴性、乡土性,真实反映客家民俗的历史和文化。
4.加大资源的开发,满足游客参与体验。亲身体验民俗风情是民俗旅游的最大魅力,开发赣州客家民俗中个歌舞戏、庙会活动、擂茶的制作、手工艺品的制作、种植和采摘瓜果、节日民俗活动等,让游客参与到故事中去,同客家人共同游戏、生活和劳作,让游客在客家山村、山寨、围屋中小住数日,从而对客家人的衣、食、住、行有亲身体验,对客家人的文化加以了解,过一次异乡情调的生活,让游人流连忘返。
此外,加强闽粤赣区域合作,避免景点相似及重复性建设带来的景点吸引力降低,避免恶性竞争造成的内耗,为游客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客家民俗旅游服务。
总之,赣州各县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加大对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断改善相应的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加大旅游品牌建设,可促进其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强.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J].赣南师范学院报,2004.
项目建设是王珉此次调研的一个重点。在柳河县,王珉考察了修正药业集团正通药业及修正化妆品项目、柳河县红石石棉制品有限公司无石棉刹车片生产线建设项目,并详细了解了工业集中区建设情况。在通化市,王珉考察了华润雪花啤酒(通化)有限公司新建年产20万吨啤酒项目、通化・义乌国际商贸城综合项目。在集安市,王珉考察了集双高速公路集安至通化段、下临二级公路三道沟至下套段工程方案,望江楼电站、长川电站项目及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参开发项目建设情况,听取了工业集中区建设情况介绍。在集安市,王珉还考察了云峰湖旅游项目、新博物馆建设项目,详细了解了当地旅游文化建设情况。
王珉十分关心民生问题。在柳河县,王珉考察了振兴大街贯通工程、人民大街改造工程、世纪广场改造工程、金典花都花园小区棚户区改造工程、修正药业阳光城棚户区改造工程及和兴大桥建设工程、城区防洪建设工程、沿河绕城路工程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情况,并考察了县城环境建设情况。在集安市,王珉考察了盛鑫家园棚户区改造项目,考察了城市建设情况。
在调研中王珉指出,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是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变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是在新形势下保增长的关键之举。要加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站、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推进民营经济腾飞。要按照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的要求,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要切实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观光旅游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
2007年,西安市在加快区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贯穿一条主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把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注重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从而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四区一基地”对口支持区县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市上将一批重点中心城镇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并在全市城建资金中,专列用于小城镇和区县城市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二是确保2007年全市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高于2006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要有较大幅度增加。
――力促三个创新。一是综合改革创新。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投入办学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2007年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普及农村义务教育,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专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配套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权债务清理化解工作,遏制乡村新的债务发生。二是金融支持创新。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解决农村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遇到的贷款难问题。鼓励在区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通过建立政府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三是保障措施创新。成立五大主导产业组织协调机构,发挥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成立“四区一基地”组织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对口支持区县加快经济发展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市、区(县)领导干部包抓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范围,切实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责任;市上将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纳入市督查落实重点工作考核范围。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提升区县园区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经济实力为重点。二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三是以产业富村富民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四是以农村社会公共事业为重点。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
――实施十大工程。
1、区县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以加快11个产业园区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推进全市区县域经济发展。
2、小城镇建设工程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供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绿化和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两个全国级和20个市级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指导,全面实施试点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继续开展11个发展改革试点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抓好小城镇经济开发示范项目的策划、包装、争取及实施工作。在西安周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壮大、竞争力强的小城镇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产业带动工程
按照西安市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要求,一抓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抓龙头企业发展。三抓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工作。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成为省内、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名牌。
4、水气路田基础设施工程
着力抓好一批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快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落后面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重点抓好农村用水安全、农村道路、农村沼气、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试点、以工代赈、西骆峪水库除险加固水源工程和节水增效等国债项目建设;实施10 个灌区改造及旱塬区水源工程,启动周户37万亩黑河引水灌区节水灌溉工程。解决农村安全用水20万人,新建农村沼气用户8000户,新修农村公路120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
5、社会公共事业工程
加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和农村中小学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
6、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一是抓好重点市场建设。要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支持农产品集散地的农村市场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抓好粮、菜、果、畜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让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形成市有监测中心,区县有监测站,基地、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有检测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两级三层”网络。四是搭建形式多样的推介平台。要组织、策划好农产品广告宣传和推介工作,继续实施农产品质量万里行活动,利用媒体、网络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为我市农产品搭建销售推介平台,必要时还可组织筹办西安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加强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解决好农产品市场销售难问题。
7、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蓝田县红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大绿”工程,启动林业坡地富民、泾渭湿地保护区、周至自然保护区三期、秦岭植物园和新农村村庄绿化建设工程。积极做好利用亚行贷款“丝绸之路”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秸杆综合利用和焚烧秸杆的监管,策划一批利用秸杆发电、肥料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抓好周至县瑞威再生能源秸杆发电、长安区德宽秸杆产业化开发基地建设项目。
8、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
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拓展就业空间,实现农民收入稳步持续增长。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对现有的73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资源整合,实施“农民绿证培训”、“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农民职称培训”、“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创立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劳务品牌,提高我市劳务外在知名度。推行订单定向培训,“实行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要广泛培育劳动力市场,继续扶持引导农村劳务服务中介组织的发育,使其就业服务覆盖城乡。健全全市、区县、乡镇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降低就业风险。要加强全市劳动力市场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工作,重点抓好西安市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和区县农村劳动力服务专业市场建设。
9、农家乐建设工程
“农家乐”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派生的一个新兴产业,是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又一个亮点和渠道。加快制定全市“农家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引导、明确标准,切实改变目前“农家乐”自发的、无序化的发展状况,加大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引导、鼓励城市三产服务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家乐”建设,向庄园化、规模化转变。要抓好试点,做好示范推广工作,提升我市“农家乐”的水平和档次,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环境卫生整治,增强“农家乐”对城市居民的持久吸引力,满足城市居民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我国已经加入WTO,县域经济必然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未!雨绸缪,扬长避短,沉着应对,完全能够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我认为必须把国际经济发展"走势"、国家宏观政策"大势"和本地客观情况的"实势"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工作定位,选准发展重点,做到敏于谋势,善于造势,敢于借势。
第一,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面对入世,要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和传统的"内陆意识",树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大市场观念,树立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大生产的思想,大力加快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步伐;进一步破除与市场经济体制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严重背离的各种形式的地方或行业保护主义,树立促进公平竞争,遵循市场规则,依法实施保护的新观念;进一步破除各种"人治"和"权大于法"的思想,强化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县,依法规范各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要规范和管理好市场秩序,积极营造与WTO接轨的市场环境,在创造规范的法制环境、诚实的信用环境和周到的服务上下硬功夫。加强商德教育,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防止商业欺诈、恶意拖欠及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的发生。把"人人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落到实处。
第二,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要根据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和产业转移趋势,着力扶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吸收、运用现代科技来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体到我们谷城县,重点抓好车桥公司、东银公司、银纺公司、石纺公司和骆蓄公司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要以石花镇"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车桥公司"国家级星火技术区域性支柱产业承担单位"两块"国牌"为龙头,用足用活有关政策,重点支持铝合金系列材料规模生产、抓好皂素新技术应用、双密度聚氨酯泡沫垫材专利产品开发、无污染再生铅技术开发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建设。
二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集团化的趋势,积极引导企业走联合、集聚的道路。鼓励那些分散、零星的企业向"工业产业园区"集聚,鼓励他们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鼓励县内中小企业向县外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协作配套、松散联合、加盟重组都可以。具体到我县,今后主要是以资本联合、市场联合、生产联合、技术联合为纽带,积极推进以车桥、骆蓄两大集团为核心的兼并重组和协作配套,扩张新和公司规模,抓紧组建南河流域水电集团、纺织工业集团、纸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竞争能力。
三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区域化特点,进一步巩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县域农业必须打破封闭型结构调整和有限开放型结构调整的陈旧思维,大胆改革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积极探索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农业的新流程。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增加用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粮食安全储备、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等方面的补帖。要增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理念,力争在"入世"过渡期内,把我县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县和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抓住"入世"有利于畜禽水产品出口的机遇,发展以牛羊、肉鸡、特种水产为重点的养殖业。
四要根据国际国内文化消费市场变化,大力发展区域文化消费产业。要真正把文化特别是旅游、服务等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来抓,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我们谷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要尽快把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这是我们今后主抓的工作重心,创建全省旅游先进县。
第三,以城镇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入WTO后,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更加突出。要保证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经营强镇。用经营城镇理念来指导和推进城镇建设,把城镇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彻底改变城镇建设政府投入、无偿使用的旧模式,实施以城建城、以城养城。县级可组建城镇开发总公司,选择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出让土地使用权、项目建设经营权、户外广告标牌、冠名权和产权,走经营城镇之路。二是产业兴镇。有业才有镇。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使小城镇建设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三是人气旺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现行户籍制度对农民进城的束缚和阻碍问题。实行城乡内外平等择业,允许进镇农民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
第四,以民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把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是政策支持。取消一切所有制界限的规定,进一步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银行应支持那些经营规范项目好、能按期还贷的民营企业。在经营范围上,应放宽市场准入,一视同仁。除国家明令禁止经营或专营的商品以外,其它放开经营。二是搞好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应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把依法管理与热情服务统一起来。避免对民营经 济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限制。应及时研究和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三是加强引导。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速度、上规范、上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开发起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三高一强"产品,不断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要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兼并、收购、租赁或承包国有中小企业,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增强发展后劲。
1、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乏力
一是县域金融机构锐减。近几年来,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实行扁平化治理,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量撤并。金融机构数量减少。有限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分散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二是县域信贷服务日益萎缩。贷款总额增长缓慢,县域贷款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信贷服务种类少,且大多集中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且目前各县级支行信贷审批权很小。
三是县域金融机构功能逐步衰退。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信贷业务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信贷、融资、结算、房地产金融、代收代付、咨询评估等业务急剧减少,县域网点逐渐演变成了“存款服务所”。
四是县域金融资金实力不足。由于银行在县域的网点在逐步减少,县级农行的信贷审批被上收,邮储及其他商业银行,成了县域资金外流的“抽水机”。县域金融整体处于供给严重不足的状态,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信贷服务的主力,其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上升到第一位。但农信社其因历史包袱沉重,加之治理水平低下,结算手段落后,吸储能力不强,很难真正成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主力军。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比较脆弱。
2、县域规划无序、项目开发零乱,不能有效推动的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无序发展现象较为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协调发展。而县域规划体系的不完善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级政府经济意识的影响带来的相互竞争、互挖门槛、盲目引进、重复布局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发展无序、重复建设的状况。要特别重视在快速城镇化形势下,由于规划,尤其是区域规划滞后造成的无序开发,城乡区域发展、产业经济人口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与县域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不足的状况。
3、县域经济起步晚,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落后,作为借款主体的国有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近年来,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大多借款主体是国有投资公司,但该类借款主体大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难以保证投资后资产保值增值。国家为了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将国有投资公司作为具体实施政府投资行为的载体。这一举措使国有投资公司成为开发性金融借款法人主体,通过公司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进行国有资产资本运营,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以减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国有投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政府,国有资产人虚拟的状况并未作根本转变,对营运范围内的资产产权控制力较弱,从而削弱了国有投资公司的资产保值增值优势,降低了其自担风险的能力,也会将风险转移银行。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只负责融资,没有对项目建设和资金运用的管理权;同时,项目建成后的收益由项目单位享有或直接上缴财政,借款人不能参与分配,这种借款人和用款人分离情况使得银行面临贷款使用失控和贷款归还无保障的风险。另外,政府作为实际的国有资产产权人的特殊身份,使其仍保留干涉企业运营的权利。政府与国有投资公司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委托关系,从而削弱了国有投资公司市场化运作的优势,降低了其自担风险的能力。
4、县域财政力量薄弱,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
在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体制框架下,绝大部分县级财政收入微薄,县乡债务负担沉重,农业税取消后,县乡政府获得收入的渠道迅速萎缩,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农能力严重虚弱,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量十分有限。
5、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匮乏、金融基础设施落后
相对于城市人才队伍建设,全省县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较为明显地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熟悉项目运作与融资规则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匮乏,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提升后劲和竞争力。会计、律师、支付、信用、业绩考核和执法等金融基础设施、基础制度落后;市场不能聚合社会的各种能力和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1)扶持、增加县域金融组织与机构
扶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有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鼓励发展适合湖南县域经济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支持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支持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并在当年向当地增加投放贷款的新增网点给予一次性的开办费补助。
(2)加大对助贷机构的支持力度
开发银行坚持“以政府合作为基础,以助贷机构和平台建设为手段,以风险分担和补偿为保障”的金融运行机制。以“四台一会”(组织平台即合作办、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公示监督平台和信用协会)组织架构为基础,签订合作协议,构建各类合作平台并向下延伸,由助贷机构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担保情况作客观公允的考察评估,再由助贷机构受理开发性金融贷款申请和确定支持项目,并对申请按照合作协议加以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开发银行批准。但由于受到业务特点的限制,开发银行须借助政府协助,才能实现对实际借款人的贷后跟踪监督。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助贷机构进行扶持:一是制定规则,改善外部环境,扶持并监督助贷机构;二是资金支持,政府财政直接出资建立助贷机构;三是对助贷机构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四是分散风险,提供再担保,对失败项目承担补偿责任。
(3)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产品和服务项目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各种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推动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直接面对农户的小额授信业务试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民创业予以贷款扶持。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扶贫小额贷款规模。完善现有扶贫小额贷款实施办法,坚持以扶贫效果为导向,取消扶贫贷款的计划控制,鼓励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发放扶贫贷款。扶贫小额贷款的发放坚持以项目为载体,重点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短平快生产项目、培育特色产业等。
(4)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地下金融“阳光化”
湘西非法集资事件涉及非法融资70亿元。该事件暴露了监管方面的不足,但从另一方面,说明民间资金活跃。为更好的引导民间资金,建议在坚持管理体制不变、县级联社法人地位不变、为农服务宗旨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企业法人入股的银行,以促进和规范地下金融合法化。
2、加强财政资金激励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1)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激励作用
对经金融监管部门和省政府授权部门批准组建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省财政可按其已到位注册资本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服务业务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省财政按其50%给予奖励。对于开展农户小额授信试点的金融机构,省财政按试点金融机构当年发放小额贷款月均余额的5‰给予风险补偿。
对参加省有关部门组织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所发生的培训费用,省财政给予50%的补贴。对于以农业担保为主要经营范围的新设担保公司,如1年内农业项目担保额占其业务总量50%以上的,省财政按其注册资本2%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现有担保公司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省财政按其当年为涉农(含农民创业)项目提供担保月均额的2%给予风险补偿。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以及农村信贷联保体的信贷投放,省财政按金融机构上述贷款新增额的1%给予风险补偿。
(2)发挥财政性资金的组织增信作用,增强担保与补偿功能
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贷担保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省财政每年可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用于鼓励涉农担保业务。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组建担保公司。省财政可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专项支持建立省级再担保体系,为县(市、区)农业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支持。2008年5月中旬,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湖北省政府就明确安排财政专项借款(每县500万元)用于支持县(市、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市县担保机构实力不断增强,近3年注册资本金大多增长1倍以上,担保能力大幅提高。
鼓励各地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尝试和探索建立农村信贷联保体模式,有效分散和转移农业贷款风险。省财政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涉农贷款可能产生的风险给予适当补偿,补偿标准可设为年末涉农贷款余额比上一年度末余额净增额的2‰。风险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准备金。市、县财政也可相应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
3、通过财政性资金撬动贷款资源,利用行政手段体现并实现市场意图,形成最佳配合,实现多赢
财政性资金具有量大、稳定、利息成本低等特点,是最受银行欢迎的资金之一。财政性资金在银行资金总量中占比大小是衡量一个银行与地方政府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调整财政性资金在各银行的存款比例,可促成各金融机构将财政意图与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理念的有机融合,实现多赢。
4、统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分批整合
(1)立足实际,做实县域经济规划
在国家“扩内需、促增长”的大背景下,各县域应根据地理区位条件、资源比较优势、市场需求以及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等方法对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定位,快速提高县域经济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和加快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各县域在编制县域经济规划时,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分别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规划。同时,要立足县域实际,把经济规划纲要和具体专项规划相结合,把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相结合,不受时间限制,要直接编制规划实施方案,突出可操作性。县域经济规划内容上应从产业上划分,以专项(专题)规划为主,重点对全局有重大牵动作用的重大事项进行规划。同时,各县域要加大吸引域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至并购投资的力度,弥补当地生产要素的缺口和劣势,整合构筑“零资源经济”的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区域特色规模经济,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对初具规模的集聚型县域中小企业进行科学规划,组建集聚型县域中小企业的平台企业,通过与平台企业的对接实现县域零售金融业务的批发化
政府可在金融部门的协助下设计参照类似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式,使其在内生地成为平台企业出资人之一的同时,以自身的组织协调优势引导相关企业和个人入股,形成有利于减少同类企业重复投入、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有利于形成共同品牌和打开销路的特色产业平台企业。政府可以现金、土地或标准化厂房等形式注资。平台则可依据公司制设计组织管理架构,建立适应产业市场的组织制度。根据市场化原则,平台企业管理层采用社会公开招聘,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同时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确保平台企业的市场化运作。
由于平台企业连接县域内众多企业或者千家万户,平台企业通过类似高新产业园区企业孵化器和金融租赁的原理,可以降低相关企业具有共性的固定资产投入资金压力。另外,通过预付销售款等方式相当于给产业链上的企业和经营户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这样,通过支持平台企业的方式,可实现用金融批发的模式间接为众多零散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解决县域金融业务低效的问题。特色产业平台企业可以成为开发性金融的直接合作主体。
5、加强县域政府类融资平台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1)整合政府投资资源,增强投融资平台的投融资能力
从湖南县域经济实力来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投融资市场主体,制度安排和资源整合力度,则很难影响资金的流动和聚集。各县政府要像重视项目建设一样重视融资平台的建设,通过融资平台开展引资合资、资本运作和借贷融资,凭借更高的盈利能力和信用等级吸引外埠资金。各市(县)政府可以投融资平台现有盈利性存量资产为基础,通过划转存量国有资产、赋予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权、增加国有资本金投入和提供专项补贴资金等方式,增强投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扩大现金流量,使投融资平台的盈利性资产规模、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符合市场化融资的要求。此外,投融资平台还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债务风险,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经营和投融资管理水平。在完善政府对平台“输血”机制的同时,不断增强平台自身的“造血”功能,并逐步摆脱对政府资源和财政补贴还款的依赖。
(2)政府赋权,创新多种融资模式
以政府赋权的各级融资平台为借款主体,采用“省带县”、“市带区、县、镇、村”和“县带镇、村”等多层级的融资模式。使用该种融资模式,需重点把握、整体推进,逐级孵化、逐级落实;同时要抓住贷款投向、运作方式、还贷机制三个环节;把好申贷项目、申贷额度、贷款决策三道关口;坚持城镇、村镇综合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在探索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的过程中,至少可以考虑以下几种:一是政府融资平台模式。通过建立县级融资平台,整合各种支农资金的资源,建立一个平台、一个信用、一个账户的“三个一”贷款模式,逐步形成由一个融资平台帐户管理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和贷款发放、回收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统一的信用支持和管理模式,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农业资源开发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行业融资平台模式。通过教育、医疗等行业融资平台,将行业部门安排的农村建设资金与开行贷款资金相结合,采取统借统还的方式,重点支持县域民生领域工程项目。三是龙头企业融资平台模式。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以龙头企业的信用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和“万村千乡”流通等项目,解决农民的产品销售问题,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四是融资平台担保平台模式。开行可以间接方式,支持县政府及地方龙头企业建立支持农村发展的融资担保公司。农村担保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担保公司在为农村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的同时,也可扩大开发银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3)政府引导,创新“保增长、扩内需”背景下的贷款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