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区经济发展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空间扩展;地域-经济-社会空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图分类号: F127.9, 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3.013
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可利用土地空间严重不足,“城市病”问题愈发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产业和人口职能为寻求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急需向地区转移扩散,该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城市空间及空间扩展的模式、动因做出了解释[1-11],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空间扩展开始的标志和最显著的方式,开发区在政府政策、跨国公司、市场、科技创新和社会文化五种作用力的综合推进下,在城市内部的需求与支撑、开发区的极化与扩散、投资主体的方向选择等机制的影响过程中,对城市空间的规模扩张和功能扩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城市、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中心[12,13]。但是,当前关于开发区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往往过多地考虑用地规模和相关经济指标,忽视了对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以致系统研究相对不足。鉴于此,本文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研究总结开发区对地域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综合影响,以期为城市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1 研究区域概况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9月批准设立,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城市开发区。位于辽东半岛东南端,与金州区接壤,南濒黄海,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东与金州区登沙河镇相连;西接金州蜂腰部,与甘井子区大连湾镇毗邻(图1)。开发区以中国北方最具开放特色的城市大连为依托,以东北地区为腹地,成为东北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火车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4年和2008年分别将金石滩国家旅游渡假区、双D港合并到区内,2010年4月,开发区与金州区合并为大连金州新区。合并后的大连金州新区面积1040km2,海岸线长285km,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现代核心产业聚集区和东北地区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并通过重点提升产业高端化、环境现代化、城市国际化及社会和谐化水平,力争打造成为辽宁省第三大经济体和远东地区走向世界的门户[14]。
图1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示意图
2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
开发区对城市地域空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规模、空间结构形态以及新城区的建设发展等方面。开发区发展催生出多种组成要素的快速集聚,为城市新中心的形成提供条件,从而加快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按照空间布局来看,开发区一般分为城市中心布局、边缘布局、卫星城式布局和拓荒布局等类型[15]。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主城区邻近地区,属于城市边缘布局型。这一类型可在充分利用主城区原有基础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减少一定的开发成本,方便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可依托母城,补充完善城市职能,增强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在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模式,结合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建立起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使土地开发率和建成率分别达到100%和93.37%,工业用地率53.38%,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位居全国各试点开发区之首。
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上形成的金州新区,符合当今开发区扩展演变的趋势,其发展战略与大连市总体目标相一致,始终贯彻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力争打造为中国最佳开发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借助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和先进的科技,新区规划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建设十大产业园区(表1),投入发展资金21.5亿元,规划总用地738.7km2,占金州新区总面积的71%,最终目标是建成东北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辽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北重要集成电路产业集散地[16]。同时,新区建设也有力地推动了大连城市的基础设施、生产要素、重大项目北移和城市化战略深入,成为进一步拉动大连市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
表1 大连金州新区十大产业园区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node_69914.htm和大连金州新区百度百科整理得到。
注:十大功能园区投入发展资金21.5亿元,规划总用地738.7km2,占金州新区总面积的71%。
3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城市经济空间的扩展
[论文摘要]对于资源富裕的区域,伴随资源逐渐开采和技术进步,必然产生就业率迅速下降的问题。如何通过产业内和产业间分工建立一条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途径,本文试图从熊彼特竞争的标准演化模型出发,提出一个初步的模型。这一模型强调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日越复杂的劳动垂直分工的出现。有助于理解基于知识和自然资源的区域增长与发展的过程。
一、引言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和区域应该按照它们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例如,一个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地区应该专业化于木材生产。但是,随着木材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失业率上升。除非能够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在这里,一个首要问题是能否创造出与当地丰富的资源禀赋相关的新的就业机会。
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制定政策过程中,在新古典理论、熊彼特的研究及投入-产出分析之间的交叉地带,出现了以资源为基础的增长和发展理论。对于这一被广泛运用于诸如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而言,它对政策制定并没有很大帮助,相反,在研究地区和国家中以资源为基础的增长问题时产生了当的混乱。
本文概括了上述主要理论,并且试图在演化经济学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资源的增长和发展理论。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促进增长和发展的资源是知识而非任何自然资源。但是一种自然资源可以作为建立一套复杂的增长能力的起点。这一结论和其它结论可以为制定政策提供新方法。
二、马歇尔的区域发展理论
马歇尔指出:“当一个产业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地点,它很可能长期待在那儿”。(马歇尔,1949,225)对于这一点,他发展了一个“产业区位”理论。这一理论应当被看作整个增长和发展理论的一个特例。根据这一理论,虽然资源可能是一个产业长期区域化的最初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企业,作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应当是技巧、相互依赖的企业网络和支持制度的集合。
区域发展理论最重要的部分是,长期竞争力以技巧和能力的演进为基础。对技巧的持续的市场需求刺激了训练的努力。市场也存在对知识进步的需求。在产业区域内,“机器、生产过程和一般商业组织等方面的发明和改进有着被即时讨论的优点。”因此,创新能够迅速传播:“如果一个人开始尝试一个新想法,这个想法会被其他人吸收并且与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并且因此成为更进一步的新思想的来源。”(马歇尔,1949,225)
虽然马歇尔强调在产业区域内辅助产业的出现,但他并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一主题的细节。区域中企业间复杂的分工模式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首先,可以在给定的劳动分工条件下集中分析系统的功能,这个分析可以通过标准的投入产出分析来做。其次,可以研究这个复杂系统如何生成。这方面研究必须强调企业专业化决策及创新活动的顺序。但是企业的某些专业化和创新会从根本上扰乱企业静态的投入产出过程。这两个方面显示了研究静态结构的经济学家和研究企业家创新(或打破旧结构)的经济学家之间的分裂。但是只专注于静态或动态特征可能妨害对区域发展的真实过程的理解。
三、演化经济学
上述讨论强调了在研究区域化增长和发展的演化过程时,目前的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新演化经济学的两位先驱,尼尔森和温特(尼尔森,温特,1982,19)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它建立在这样的假定之上,“经济演化的文字表达似乎可以自然地转化为一种Markov过程虽然它可能处于一个相当复杂的状态空间。”在某一个时间点t,一个产业演化过程的状态用资本存量和每个企业的行为规则来描述。这种状态被用来决定产业的短期行为及在时间t+1时新的资本存量和每个企业新的行为规则。它是企业行为规则的变动,这种变动表明了一个静态Markov过程的全部演化特征。
典型的尼尔森-温特模型处理生产同质产品的产业中生产技术和行为规则的演化。这个模型描述了在给定当前阶段的产业状态(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时,这个状态在下一阶段会如何演变。首先,当前状态被用于定义在已知市场份额、价格和企业利润的产业中短期内经济演化过程。其次,投资决策被看作是企业扩张其收益能力。第三,企业的创新和模仿过程。企业持续地寻找新的生产技术,或复制其它寡头竞争者的技术。如果他们成功,就会增强竞争力。创新也可以由产业外部引入。如果创新成为主流,就会不断提高集中度,即使模仿和大企业的垄断会抑制集中的速度。
四、演化经济学和区域发展
很明显,需要特别设计一个演化经济学模型以研究区域中企业间的劳动分工问题。为了建立这个模型,我们以尼尔森和温特的企业理论开始。根据这个理论(尼尔森,温特,1982,chs.4-5),每个企业都是以大量互相依赖的惯例和由职工执行的任务为基础。在熊彼特竞争的尼尔森-温特模型中,所有这些组织内的多样性被简化为一个单独演化的生产技术和一组固定的决策参数。但是他们关于企业内部复杂性的文字叙述实际上可以被用来对企业创造市场进行研究,这里的企业被特别看作演化过程的结果。在企业层次上模型的动态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化的案例来描述。一个企业拥有一片森林,产品是木料。起初,企业只能雇用全能的工人,但是逐渐,它发展起了越来越复杂的劳动分工,包括伐木工,运输工人,苗圃工人,制造特殊用途的工具,等等。可以说,它的劳动分工的发展象一棵越来越多分枝的树。如果该区域中其它企业也发展同样的劳动分工,很明显有一个正在扩展的市场,推动企业的专业化,以一种更低廉的方式供给产品或者供给产品比森林所有者能够提供的产品质量更高。当企业建立以后,它们可能要寻找区域以外的市场以实现扩张。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充分描述演化模型的运行方式。这个模型说明了一个产业部门经济“迂回”的变动程度,即在不同类型中间产品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劳动的垂直分工。虽然这个模型是在尼尔森和温特的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引入“奥地利经济学”的迂回概念极大扩展了研究议题,包括生产结构创新,中间产品市场的出现及功能,应对上游产品市场的不稳定性的方法,一个上游产业创新效果的传播,迂回程度和整体生产能力的测定。
现在,问题是企业的劳动分工为什么及如何出现。从模型的逻辑和后熊彼特学派的观点两方面,可以认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是涉及特有产品和生产性活动的创新。因此,一次专业化的原因可能是一种方法的创新(涉及一种中间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力的改进),产品创新(一种特定产品质量的改进)和结构创新。
中间产品市场的创造,发展和消亡过程表明生产的迂回过程的演化并不是一个直线向前的过程。一个已经完成一个重要产品或过程的创新的企业家要判断在一种有重大创新作用的中间产品的生产上专业化是否可行。如果一种专业化相当有利可图,则潜在的购买者被要求给出一个最高价格和所需数量。如果总需求量足够利用企业家的能力并且最终购买者的价格也是合意,那么专业化就会出现,并且产品将以最低价出售。此后,企业家的专业化就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其它企业可能会进入它的“产业”。企业家(及其伙伴)只能进入次级树。
这里提出的模型只是研究产业动态过程的起点,它完全不同于尼尔森和温特的标准模型。在标准模型中,企业在完全相同的小环境中竞争。但是为了理解完全不同类型的经济行为的,我们必须突破这种演化模型限制。在我们的模型中,通过引入大量能够被单独创新的不同的生产任务,创造了一个多空间竞争系统,这个系统允许大量行为变量存在。企业能够专业化的原因在于:当一个企业针对它的一个任务进行创新时,它要决定是否在完成这个任务方面专业化。如果它决定专业化,就会以较大规模开发创新。然而企业创新任务的结果作为中间产品,还面临为之创造市场的问题。
五、结论
基于区域资源的增长和发展理论作为对新古典理论的补充已经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许多地区中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就业率迅速下降问题,这一理论有助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考虑是否及如何改进这一问题。马歇尔一派的理论特别强调发展首先是以知识为基础,其次才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他的理论也有助于将研究聚焦于区域化的劳动市场和企业网络。后熊彼特学派的增长极理论和发展锁定理论有助于促进对企业间的联结进行贴近的观察,这种联结可能在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最近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强调在不同产业中决定创新过程的不同的技术范式的作用,它也聚焦于在促进创新方面产品的供给者和使用者之间联结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工业化;产业聚集;彭泽
[中图分类号]Q988;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5-0074-05
[作者简介]周 锋(198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金融管理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省建国以来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目的是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①。2011年5月2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若干意见》适时出台,旨在全力推进新一轮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支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九江市辖县、市、区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份,生态经济区共含38个县(市、区),九江就占了12个,其中沿江开放开发区范围内有7个,包括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开发区、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和彭泽县,沿江开放开发区划范围面积5143平方公里,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区划总面积的10%。九江沿江开放开发这一举措把准了九江发展的主脉胳,利用长江沿岸152公里“黄金岸线”的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聚集,大力推动了九江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规划指引、政策扶持、建设配套把九江打造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新引擎。
以此为背景,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畔的千年古县彭泽,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以来,抓住机遇、深修内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以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城市发展,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通过研究彭泽的发展方式、剖析其发展问题、总结其经验不足对于九江乃至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县域城市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彭泽县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彭泽县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中下游,九江市东北角上,素有“七省扼塞”、“赣北大门”之称。辖区面积1544平方公里,人口38.5万,总体地貌概括为“五山二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彭泽县在沿江开放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迅速推进。
(一)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全县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了54.2亿、121.3亿、76.2亿、17.8亿元,分别是2005年度的3.2倍、15.0倍、8.2倍和3.0倍,分别比2011年增长11.5%、42.5%、35.8%和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水平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24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突破9亿元,同比增长39.5%。
(二)工业化快速发展。全县201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9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3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利税7.7亿元,同比增长50.9%;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7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家,投资超10亿元的企业7家。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4.8:33.0:32.2达到了2012年的21.7:57.5:20.8,由此可以看出,彭泽县的工业化推进速度相当迅猛。①
(三)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彭泽县在沿江开放开发中,坚持强工兴城战略,在推进工业大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城镇建设,通过对山南新城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城市框架,形成“两城”带动、齐头并进的形势,一改彭泽县一条“扁担街”的历史,为县城长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县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28.6%增长到2012年的43%,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二、快速崛起的做法和经验
(一)主攻工业,打造产业集群。彭泽县抓住沿江大开发大开放的机遇,重点打造彭湖湾工业园和矶山工业园两大临港工业园,通过大投资,大建设,搭建大平台,引进大中型企业,带动全县工业大发展。彭泽县工业园总规划面积达43平方公里,投资20亿元,彭湖湾园区和矶山园区落户项目分别达到22家和28家,2012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亿元,逐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矿材为基础的四大支柱产业体系,临港产业集群效应初显。②
(二)扎实搞好基础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基础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底子,彭泽县坐拥长达46.5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是其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彭泽县通过大力推进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公路交通建设方面,彭湖沿江大道于2012年底全线通车,全县“三纵两横”的路网已基本形成;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园区内水、电、路网工程基本建成,启动矶山二级综合污水处理厂和工业集中供水项目,完成9700米的园区排洪渠系改造工程,改善园区环境,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在能源电网建设方面,红光220千伏变电站正式运营,矶山10千伏双回路电路架设完成,全县配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竣工。通过搞好基础建设,为彭泽的开放开发打开了新局面。①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软环境。彭泽树立“优化发展环境,一切为发展服务、一切为项目服务、一切为投资者服务”的理念,促进政府职能转型,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的一流服务软环境。为了让所有落户企业无顾虑投资、零障碍发展,该县推出许多服务举措,如实行四套班子“四级调度”机制,所有领导干部到一线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举措无疑对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全国各地商户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改善民生。工业化和城镇化不仅是财政收入增加,也不仅是城镇人口比例增长和城镇面积扩大,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全民素质提升。彭泽县在开放开发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共进的同时,抓好各项惠民工程,积极创造就业机会,2012年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5190万元;加大社会保障力力度,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869万元、大病救助金1105万元;通过财政配套资金1.1亿元,完成了六大类67项民生任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新建维修校舍面积2.7万平方米,改建增设农村幼儿园41家。②
三、推进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彭泽县在推进沿江开放开发战略,促进城市快速崛起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为了取得快速发展,步子太急,迈的太大,环境容忍标准降低,由此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要素资源浪费、产业结构失衡等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园区产业布局不甚合理。具体在园区招商过程中,引入的企业呈现乱、杂、微现象:如彭湖湾工业园布局了包括纺织、造船、水泥、机械制造、新能源、酿酒、金属冶炼、塑胶、汽配等行业在内的众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另外,全县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很少,没有一个超过50亿元的大项目,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聚集效应,缺少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些小微企业占用了大量的沿江岸线土地资源,不利于沿江持续、有序开发和利用。
(二)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彭泽工业园区缺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新型工业化程度低。彭泽当前的四大产业体系中的纺织服装和造船工业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力,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面临严峻考验;作为彭泽工业支柱的水泥行业也是面临行业产能过剩,存在巨大压力;由于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彭泽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压力。
(三)资源要素紧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土地和资金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富足可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三者的紧缺则造成城市发展的瓶颈。
第一,土地问题。由于国家控制、省级统筹安排,2012年彭泽的新增用地指标为450亩,然而根据彭泽县的安排的各项工程要求,如迎宾大道工程、彭泽天然气利用工程、茂华物流有限公司、禾益化工有限公司的建设需求,总计需用地指标达6811亩。这个数据足以反映彭泽用地紧缺的现状。另外,如前文所述,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小微企业占用了大量用地指标,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缺。
第二,资金问题。一方面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沿江开放开发以来,彭泽县虽然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基础建设大跨步前进,但对路网的建设、工业园区的建设、拆迁的补助等仍然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根据县政府统计主要工程共需4.96亿元,相对于县级财政来说,无疑是相当紧张;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供血乏力。市政工程、企业建设需要的资金支持很大一部份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例如大部分企业的建设和运营都需要向银行贷款,且适度的负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5%。当前,彭泽县所有的金融体系由8家银行和1家小额代款公司构成,2012年年末银行的存贷比仅为40%,大大低于国家限定的红线75%,资金的紧缺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四)生态环境面临恶化风险。西方老工业城市发展是走末端治理路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代价和影响难以估量。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摆在发展的第一位。然而中国很多县域城市为了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彭泽县在开放开发的过程之中,就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彭泽部分企业和个人依托县域沿江运输成本低廉的优势,将一些土山碎石运往其他城市加工抑或是铺路垫基,这是一种低层次、粗放式的经济,既浪费资源、又破坏城市路网、城市环境,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彭泽沿江的矶山工业园有众多医药、印染等化工企业,如果管控的力度不够,可能对水资源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县政府已经制定了园区企业管理制度、基本建成了管网、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但偶发性排污超标现象仍难以杜绝,一旦处理失当,后果将十分严重。
(五)农业现代化进展缓慢。彭泽素有农业大县之称,但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产业不成规模。彭泽是有产量居全省之首的棉花籽、油籽,有“中国鲫鱼之乡”的彭泽鲫,有口味俱佳的瘦肉猪、人工饲养梅花鹿、东升豚、葛粉等诸多特色农副产品,如此众多的当地优势资源,却无法形成品牌,没有一家驰名的农副产品生产企业。
四、对策和建议
为建设“四化”同步、健康发展、绿色崛起的城市,针对彭泽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拓展战略眼光,打造核心竞争力。拓展战略眼光,就是要发展壮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一方面,按规划布局临港产业的同时,着力引进节能环保、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建立产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招商引资上,要从大招商变为招大商,引进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以点带面地加大产业聚集力度和规模经济效应;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及服务业配套,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具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激活民间资本的多重效果。彭泽县在民营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从政策上、体制上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例如通过建立外出人员联系常效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对在外人员的联系和宣传;设立专门办公机构,负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开通民营企业审批绿色通道,加大技术指导和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全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三)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彭泽县在农业资源上拥有天然优势,具备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底子,可以借鉴安徽省当涂县农业综合发展的经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整合小、散企业,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养殖,支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扶持企业龙头,做大产品品牌,要有把产品做成品牌,品牌做成名片的决心,力争在几年之内产生2~3家全国性知名企业,形成3~5个全国知名品牌。①
(四)建立健全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县域发展最缺的就是资金,要对接项目和资金,就需要有健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要改变过去那种“什么样的地方就需要什么样的金融”的错误认识,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首先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建设,发展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综合建成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要重点发展商业性金融,建成有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社区融资机构以及民间金融组织共同组合的县域商业金融组织体系;其次,要创新金融服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着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五)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供求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土地集约式利用。一是要严格按照规划引导进行项目建设,防止滥用、浪费、闲置用地;二是通过实施低丘缓坡荒滩等土地复垦,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加用地指标;三是要尝试用指标置换等方式解决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四要重点引进大型企业,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值,为大型企业项目留地,争取重大项目用地特例特批。
(六)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青山好处惟彭泽”,彭泽县素来风景迷人,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生态景观不胜枚举,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是图一时利益,而损害生态环境,终将得不偿失。一要淘汰弱后、低端产业,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要重点保护沿江区域生态环境,制定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加大企业排污监管和违规处罚力度,严控工业三废,提高污染处理能力;三要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布局,形成工业区、生活区、行政区三区相辅相成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城市道路,提升环境承载能力,打造人口宜居城市。
关键词: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沈阳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密集区开始大量出现并逐渐发展成熟。但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城市密集区带来了资源环境恶化的困扰,人口密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显著的系统性、区域性、复合性和长期性等特征。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源承载力研究在城市密集区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资源承载力既是一个区域性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确定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核心区,沈阳经济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面临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城市密集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对区域健康和谐发展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也对区域开展各项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 资源承载力和相对资源承载力相关论
述 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他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丁任重, 2005) 。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土地和水资源两个方面,其中我国学者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比较普遍和丰富。
而相对资源承载力是指通过选定资源承载力的理想状态作为参照区, 以该参照区人均资源拥有量为标准, 将研究区与参照区的资源存量进行对比, 从而确定研究区内资源相对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
在相对资源承载力方面,我国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有:董晓晓的《青岛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分别以全国、山东省及沿海省市为参照区,对青岛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及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亚森·排吐力、程胜高的《乌鲁木齐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选用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分析参数,分别以全国和新疆为参照区域,计算出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并对乌鲁木齐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
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也比较丰富:陆田、陈正峰的《长三角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把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主要的承载资源,以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承载资源的指标,选取全国和东部地区作为参照区,分别计算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并对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资源承载力与竞争力研究》(谈家青等),选取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参照区域,从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计算,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竞争力。
3 沈阳经济区概况
3.1 研究区域简介
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区域面积7.5万km2,占全省50.8%,是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核心区。2010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3.2 沈阳经济区生态环境现状
3.2.1 大气环境
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8城市的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营口一级天数超过100d。城市环境空气中3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沈阳和鞍山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由超二级转为符合二级标准,全区未出现酸性降水。
3.2.2 水环境
流经区域的主要河流中浑河和太子河的源头为Ⅰ~Ⅱ类水质,辽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7.7%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由重度污染好转为中度污染,处于199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3.2.3 生态环保
经济快速增长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表现在土地、森林、草场、植被等方面的生态问题仍然存在。据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沈阳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为优的区县有抚顺、新宾、清原、桓仁、本溪和宽甸等6个县,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的区县有康平、法库、新民等。
4 基于资源承载力的沈阳经济区可持续
发展对策4.1 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基础上,调整用水结构,大力发展中水回用、海水淡化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由于区域内河流流域较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兼顾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需求,保证各条河流的生态用水流量。同时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必须科学地确定坝下的最小泄流量。确定各功能区可开发利用的水量限值,按照可开发利用的水量发放取水许可证,建立一种取水许可证的市场交易机制。区域间的水资源调配还要在促进调水区与用水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能够良性运转的水权管理体制。
沈阳经济区农业养殖和种植的污染量需要得到大幅度削减,主要措施有:合理规划,使养殖业的密度控制在土地消纳容量范围内;定点屠宰场和规模化养殖厂要实现污染达标排放;提高农村粪便还田和平均综合利用率;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等。区域内一些发展相对靠后的城市,如铁岭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仍占较高比重,因此全面实现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
4.2 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加快实施绿化工程,努力扩大城市绿地和水面,严格控制城市施工、灰、料、垃圾堆及地面扬尘污染,通过建立防护林,加大城市周边的防沙、固沙力度,降低沙尘暴等不利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目前,沈阳与铁岭两市的环保部门已经签订协议,共建三北防护林生态屏障。
从资源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的功能。对于铁岭这样农业比重较高的城市,发展绿色、高效的生态农业是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等重工业密集的城市,加大重点污染企业的搬迁和改造,在高端环节上着力发展旅游、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既保证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使工业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制约性相对减小。
4.3 环保政策的协调
从整体协调发展的实际出发,开展全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完成区域生态建设规划,确定需要协调开展的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并严格组织实施,各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编制规划应重点考虑3个方面:首先,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各城市要努力与整个区域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其次,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相互协调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本质要求,最终是要促进区域整体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人口数量和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郑古蕊,梁启东.沈阳经济区环境保护与环境合作初探[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12):124~126.
[2]陈英姿,景跃军.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口学刊,2006(1):41~45.
(安庆市环境监察支队,安微 安庆 246000)
【摘 要】安庆市位于长江沿岸,城区内山体、河流湖泊较多,生态环境较为敏感,但是市区内的化工产业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威胁,探讨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制约;规划;对策
1 安庆市城区生态特点
1.1 概况
安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严寒期短。全年主导风向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安庆市城区紧邻山体、四周水网密布,南面长江、北靠龙山、临近破罡湖、西有皖河、石门湖、东有长江。城区大地构造属扬子古生代褶皱带的长江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步降低呈三级台地,西北山丘地面高程20~700米,东南大片圩区地面高程9~13米(56年黄海高程,下同),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岗地和阶地,东南为长江冲积平原,其间湖泊广布,岗冲起伏,沟港迂回。
1.2 生态功能分区
依据全国及省生态功能区划要求,安庆市城区属沿江平原区中沿江平原湿地生态保护与洪水调蓄生态区、沿江重点城镇人居保障功能区。面朝长江,中部有限的土地资源将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反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将对于生态保护用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
1.3 主要保护目标
1.3.1 风景名胜区
大龙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庆城北,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其中山岳面积12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2平方公里。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1.3.2 森林公园
安徽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庆市北郊,包含原大龙山国有林场及周边五横乡、罗岭镇、杨桥镇等共计七个村的部分山场,公园东西约9.0千米,南北约9.6千米。2013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复,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获准扩大经营范围2572公顷,使该园总面积目前达到40.18平方公里。
1.3.3 自然保护区
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包括泊湖、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白荡湖、枫沙湖和陈瑶湖,总面积50332公顷,核心区15822公顷、缓冲区8328公顷、实验区26182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水禽。
长江安庆段长吻鮠大口鲶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面积4200公顷。核心区特别保护期为3月1日~7月31日。保护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江段,包括皖河口江段和皖河七里湖段。
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建立于2007年,是市级自然保护区。安庆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的3个核心区分别设在宿松县新坝至杨湾闸10km江段、大观区的双河口至皖河口10km江段、枞阳县铁铜洲三江口至石矶10km江段。缓冲区指除核心区外的安庆其它江段。
1.3.4 水源保护区
全市水体共划分了2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其中长江流域1个,石塘湖1个。其中长江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区位于长江左岸安庆开发利用区,起始断面位于海口镇张家大马路,终止断面位于安庆市二水厂下1km,共计河流长度10.5km,石塘湖饮用水源保护区位于石塘湖宜秀开发利用区,涵盖整个湖区面积19.8km2,在《安庆市水功能区划》中确定。
2 城区发展环境制约因素及规划存在的问题
安庆市位于长江沿岸,境内湿地、河流湖泊较多,生态环境较为敏感,但是市区内的石化产业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大气环境、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未来安庆的发展,必须考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确保城市水环境、大气环境的安全。
2.1 城区布局不完善,工业围城
安庆市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厂城一体的重化工城市,由于布局规划不甚完善,造成了工业区环城,安庆工业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老区、经开区罗冲工业园、经开区新城东区),长江大桥开发、迎江工业园区(包括迎江工业园起步区、迎江工业园拓展区)、石化园区、化工园区(包括山口化工园区、凤凰化工园区)。从已有规划的拼合可以看出,安庆中心城以工(产)业主导城镇开发形成了“工业包围城市”功能布局形态,一旦工业园区发生事故,无法进行有效隔离,直接影响安庆居民生活区;安庆市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化工原料基地及国家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城市,近年来,一大批重污染高风险的企业落户本市,进一步加大本市环境风险。
2.2 厂城一体,卫生防护距离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安庆市城市布局不合理,中石化在沿江中上游炼化企业当中唯一一家集炼油、化肥、化纤、发电四位一体的特大石化企业——安庆石化,位于安庆主城区西部。其生产区域与中心城区一体的格局,给中心城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环境风险和污染影响。静风等极端气候条件下,生产装置产生的工艺废气难以扩散,影响整个主城区,而其卫生防护距离内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用地作为石化特别政策区,用地性质规划中尚未明确。
2.3 饮用水源安全存在隐患
安庆市现有饮用水源取水口位于长江干流城区中段,取水口上游的化工产业群已逐渐形成规模,一旦发生水污染事故,将直接威胁市区饮用水安全;规划中新建四水厂取水口位于工业用水区,与《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安庆市市区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办法》等要求冲突;同时安庆市无城市备用水源地,饮用水源安全堪忧。
2.4 环石门湖区域产业规划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冲突
水域面积2.8万亩,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石门湖上游支流源水较小且无径流调节,完全由长江水倒灌,随长江水位变化而变化。自安庆市西门外皖河口进口,由杉木洲后经小新桥进入石门湖,石门湖直接通江,夏季,水域一片,冬季,湖滩显露,具有典型的湿地特色。而环石门湖区域正围绕安庆集中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石油化工等相关产业,是城市未来重点产业发展区域。正在建设中的安庆化学工业区的产业定位是:以炼油和石化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线,以煤化工和生物质化工为两翼,重点发展清洁油品、合成材料、精细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及合成材料加工等产品,成为长江沿线上又一综合性国家石油化工基地。
虽然规划中化学工业区初期受污染雨水由企业收集后送区内污水处理厂,无污染雨水经管网汇流后通过主排水干管自流排至周边水体石门湖和皖河。但这并不能避免事故情况下,大量污水排入皖河及石门湖,这种事故从安庆西小湖频发的污染事件中可以预见,为此市政府不得不拟规划在花亭大沟上游建设10公顷左右的应急净化水体,将石化生产装置区的雨水管网全部联接至应急水体,让暴雨季节的大量地面冲洗雨水经应急水体缓冲后有限制地通过市政管网排入长江,避免含油污水进入城市地表水。
由于皖河、石门湖位于安庆城区饮用水源地上游,因此其地表水环境隐患直接威胁安庆城区饮用水水源安全。同时长江安庆段长吻鮠大口鲶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均处于该水域范围内,一旦发生事故,对安庆长江段水生生态及饮用水安全将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3 建议与对策
3.1 以大安庆的视角布置化工产业拓展带(下转第258页)
(上接第227页)从城市环境规划角度而言,化工产业应布置在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或侧风向,河流水系的下游,枞阳以东地区,处于长江安庆段的下游,而且该地区用地较为平坦,可发展空间大,同时水路、公路交通方便,同时该地区发展工业,对周边地区来说,相对污染最小。因此,应以大安庆的视角布置化工产业拓展带,枞阳沿江地区可以作为沿江产业拓展带,适宜布局安庆未来产业重点发展区。而安庆中心城区定位为区域性综合性中心城市,未来安庆主要发展综合服务功能,包括物流、经济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等,中心城区产业逐步向外疏解。这需要投入较大的基础设施成本,但这是在安庆市特殊空间发展条件、特定发展时期需要迈出的战略性的一步。也是安庆城区规划布局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
3.2 石化特别政策区用地性质亟待明确
石化卫生防护距离内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用地作为石化特别政策区需要尽快制定规划方案,在厂界与城区之间建立绿化长廊,形成物理隔离带,吸附、阻挡部分臭气等污染物,减少石化生产对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规划应拟围绕安庆石化厂区开展生态防护带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绿色”长廊、“服务”长廊和“文化”长廊。在紧邻安庆石化周边区域建设宽度200米,总长7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以高大乔木为主的绿色长廊,形成生态隔离带,近期以“绿化隔离”为主,远期达到“美化、香化、亮化”的效果。在绿色长廊与城区之间,整合仓储物流资源,打造生产服务设施,形成生产服务业长廊。结合安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将现有分散安庆石化周边的焚烟亭、古城墙、大观亭、谯楼等景点串联,建成兼具开发性、保护性、观赏性的文化长廊。
3.3 强化饮用水源地规划及保护
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市政府正积极实施取水口上移工程,拟迁移城区三水厂取水口至城区对江排口上游,距城市建成区上游12 km,虽然该水源保护区内目前无任何与饮用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但由于迁移取水口水源保护区尚未划定,随着城市扩张,其饮用水源仍存在风险。为保障市民的饮水安全,除了科学规划城市取排水规划,修订饮用水源保护区外,应积极筹划安庆市城区备用饮用水源地建设。从规划层面对以近期石塘湖,远期下浒山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地的经济、环境可行性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规划期内,按照水源保护区的要求对备用水源地周边地区进行生态保育与管理,加快取水设施、配套管网和市政供水管网建设,通过提升泵站和管网引水至市区,满足城区应急用水的需求。
3.4 制定环石门湖区域环境规划
摘 要 以“十二五”规划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背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省内体育产业发展整体战略进行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深度分析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省内体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山东省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大致方向,进一步探求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
关键词 蓝色经济区建设 体育产业 发展趋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此时,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如何把握时机,选择正确的发展路线,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在对当前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半岛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性要求,对省内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发展思路进行诠释,从而为体育产业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区域战略发展大环境中把握发展契机,赢得国家支持,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程中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以迎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一、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的格局与现状
(一)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正在实现新的跨越,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本年度我国第三产业投资额达162877亿元,比去年增长21.1%[1]。
同时,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规划纲要统计显示:“2010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早在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公报》,将体育产业正式列为第三产业[2]。随着第三产业在省内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的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我省倡导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育产业属于低耗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如何利用好、发展好,为省内经济社会进步谱写新的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二)省内体育产业的格局分配
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国的体育竞赛市场发展迅速取决于举国体制下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扶持,为实现我国体育水平的更好、更快发展,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在各省市设立体育运动队,选拔优秀体育运动人才。同时,对于观赏性较高的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成立规范的俱乐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逐渐走向自负盈亏、独立运营的模式。大型体育赛事的争取与筹备也是地方政府体育部门工作的重心,2008年青岛奥帆赛、2009年十一届全国运动会,2010年场地汽车越野赛(博山站),2011年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海阳)等一系列国际性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山东省承办体育竞赛的水平不断提高,组织运营能力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表演业一枝独秀领跑体育市场。体育竞赛业的成功为体育用品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互动,省内大型体育运动品牌取得体育赛事赞助权,同时通过媒体效应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多的客户群体。
国际体育经济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体育彩票自1994年上市以来到2005年11年间,共筹集体彩公益金406亿,其中173亿上缴中央财政,剩余部分留归地方支配。山东省体彩全省共建立18多体彩分中心,2010年省内体彩销量53.81亿元,体育彩票已经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体育彩票销售额的50%用于奖金返还,剩余50%中的15%为发行费用,另外35%为体彩公益金。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其它社会公益事业。
健身娱乐业在体育产业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为社会所带来的是非实物形式的服务产品,现今经济社会对产业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服务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如何发展好、利用好健身娱乐市场对体育产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体育健身娱乐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体育作为公益性事业服务于社会大众。改革开放以后,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满足公益需求的同时,追求企业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最初是以简单的、零星不固定的健身场地为主要场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高水平、高档次的健身娱乐场所应运而生。直到今天,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及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体育休闲会所。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经济社会中它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对人们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省内海洋产业体系一体化建设中,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准确定位:“要以打造现代产业集聚为主要目标,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产业核心区、国家体育产业改造变革的先行区和全国体育产业生态建设的示范区”。但依目前形势看,省内体育产业仍旧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传统、劣势体育产业仍占据市场主体地位
按照产业市场发展规律,在体育产业整体体系中,应该重点发展的是体育健身服务业,健身服务市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同时,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山东省内产业体系以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业为主,产品质量仍旧落后,品牌经营意识不够,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不明,众多低端运动服饰、劣质体育器材充斥体育用品市场,短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必然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以及丧失人们对产品的信心。
(二)缺乏统一、有序的管理
在产业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内部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律环境,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内部各自为张、相互抨击,导致市场竞争混乱,从而在国际化竞争中不能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其次,体育产业涉及面广、从业人员整体情况不一,社会基层民间体育自制组织不完善;市场化的高度运行需要体系内部能够健全自身管理,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需要一个善于调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体育资源及其能动性的社会管理新体制。这一新体制的核心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4] 。
三、省内体育产业战略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理清主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首先,体育产业体系的完善需要遵循体系内部发展规律,根据现行市场可行性条件,对于优势项目着重培养,明确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对于劣势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突出培养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产业体系,对于高耗能、低产出,容易造成市场混乱的体育用品加工业及时进行整治,注重产业发展的品牌路线,营造名牌效应,以质量带动效益,以高新技术优势引领企业未来。
其次,充分发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辐射效应,借助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探索启动共享型的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增强产业内部自身经济实力,提升产业品牌形象,使体育产业能够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
(二)统筹规划,上层决策
山东省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对现行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建立统筹机制,对体育产业发展脉络进行深入研究,协调各产业体系内部关系,建立整套的产业运行机制。体育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统筹产业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统筹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之间的关系;统筹体育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顺序。
同时,借助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经验,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体育产业应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为国家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据统计,目前世界每年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美元以上,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5]。作为国家体育产业主管部门应该在新时期重视体育产业发展重要意义,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体育产业优先发展。根据省内人文、地理、科技优势突出产业发展优势领域,因势利导、积极协调产业内部发展关系。
(三)依托国家政策优势,打造山东半岛体育产业集聚群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省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规划将山东省区域发展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先行区,到2015年将山东省建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对外开放经济格局进一步扩大,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省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各企业自身应该争取一切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强化自身体系建设,目前省内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内部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索新的资源、技术共享机制,采取产业集聚的模式来提升企业形象。作为体育产业体系内的其它领域,在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的形势下,以产业集聚的模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由中心到周边的辐射,无疑是目前产业发展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新华社.2012.2.22.
[2] 姜丽等.新时期做大做强山东体育产业的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09.30(10):163-165.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Z].财经网.2011.01.07.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 urban gree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ify sentiment pace city residents but also to achiev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duce and have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desig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城市园林立足点不仅仅局限于花草树木所创造出来的视觉美感,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园林设计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要创造出视觉得美感同时也要创造合理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城市建设及环境建设加快前进步伐。
一、景观园林设计的作用
景观园林设计是根据生态学与美学的原理,对局地的景观结构和形态进行具体配置与布局的过程,它包括对视觉景观的塑造。 景观园林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周围环境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让建筑与自然环境产生遥呼相应的关系,达到整体和谐,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 、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
1、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上来说,景观园林是一种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角色。
2、从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来说,景观园林也是一种社会的、 反应现实生活实景的福利事业,对满足人们休息 、娱乐等物质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3、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强调景观园林的设计与服务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对被设计地域的人文及自然特征的研究,使其成为景观园林形式、 内容及语言特征的源泉;同时,在现代化的园林设计中,还要从人和环境的需求出发,找到景观园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差异,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提高园林设计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
1、保护多样性原则。 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新, 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 包括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 、湿地 、自然河川 、低洼地、 盐碱地、 沙地等生态脆弱地带, 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地引种,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 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
2、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 。只有应用生态平衡原则创建的生态系统才可能稳定, 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协调绿地系统与自然地形地貌的关系, 应用生态位原则, 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避免种间直接竞争, 形成了结构合理, 功能健全, 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应用互惠共生原则, 尽可能将共生植物栽植在一起, 而将生化相克的树种分开种植。
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 环境也跟着日益恶化,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越来越担心居住环境的质量 。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把追求崇尚自然 、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
近年来, 在国内现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城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园林景观, 展现园林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 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园林景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逐步将园林规划放在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上去思考, 并根据气候特点、 自然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等差异, 营造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 当前, 园林景观在规划 、设计、 建设等方面体现出如下特点:
1、 把园林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一些城市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 科学地布局园林景观, 使城市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等得到了均衡发展。
2、完善了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理念 。一些城市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坚持创新发展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依据本市的发展现状 、景观风貌、 历史文化等实际状况, 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 独特, 切实可行性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
3、创造了一批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一些城市从实际出发, 为满足城市规划的整体需求, 通过有效的景观设计突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 完善了园林绿地系统, 创造出了指标先进、 质量良好、 环境改善、 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运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化作品、标志性园林景观雕塑和游乐设施, 在园林系统绿地的布局上形成了包括块状绿地 、带状绿地、 楔状绿地和混合式绿地 4种空间布局和模式, 达到了全面展现城市乡土风情, 提升城市品位的长远目标。
4、引进了先进园林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 许多城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注重行业创新, 不断学习既有的先进工艺, 以多种手段并用, 在园林建设中引进并综合应用电子产品、 霓虹灯、 仿生学 、音乐喷泉等新工艺和新产品, 增加了园林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现代气息。
5、开始了节约园林的探索与推广 。许多城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探索出了节约园林的理念, 在园林建设中推广运用乡土树种、 天然雨水及生产生活污水回收净化利用、 生活垃圾分类循环利用 、RED 及太阳能照明等。
四、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正经历着迄今为止世界规模最大的快速城市化过程 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必然给中国的景观园林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环境下,抓住机遇,把握未来,中国的景观园林设计将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1、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原则
在中国景观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园林设计者们将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纳入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讲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所体现 前些年,很多景观园林的设计者误认为,在设计中增加自然的元素。 结合自然就是尊重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事实上,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还是要尊重景观园林的地域性,在当地、 当时寻求出适合当地的自然灵感和自然元素;同时还要尊重当地场地的特征,尊重它的历史和文化,在设计中保留 、利用这些文化元素,增加景观园林的功能性和审美性。
重视结合自然的设计,倡导全新的设计理念,形成生态设计理念;必须按照生态原则对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更多的运用本土材料将整个被设计体形成一个有机体,最大化的减少人工成本,增加自然的做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不再单纯的停留在表面的美丽上,而是将更加注重园林设计的内在美,将生态价值和生态美从形式走向功能与内涵的统一。
2、 更加复杂化、 高科技化
多元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 伴随着人们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个性化要求的日益增多,景观园林设计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1)景观园林设计必须不断的追求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和精细化发展,满足人们日益繁多的要求;(2)随着现代化城市结构的日益复杂,景观园林设计作为一项大型的综合项目,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结构中,也面临着较大困难和挑战,扩宽园林设计的思路,寻求到创新设计的灵感,是未来景观园林设计者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当今社会已经走向高度工业化的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辉煌,使得景观园林设计也将朝着高科技化发展,运用高端科学技术,采用更加精细的测算仪器,利用计算机绘画技术实现优化的绘图设计,构建模拟城市景观园林,对景观园林设计而言,将是未来城市景观园林的必然发展方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城市绿化、景观园林设计,加快了对改善生态环境,陶冶城市居民情操步伐同时也实现了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产生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园林设计者及专业技术人才应明确努力的方向,以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强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和生态建设,这不仅是园林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广大城市居民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苏俏云. 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2] 邓华,杜威. 关于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 民营科技, 2011,(03) .
[3] 刘洋. 浅谈园林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05) .
[4] 金新琼. 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0,(10) .
关键词:区域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岗位
作者简介:夏志华(1976-),女,河北涞水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张德田(1981-),女,河北满城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河北 保定 0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保定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适应保定经济的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编号:114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79-01
地方高职院校的招生主要面向地方,其主要就业面向是区域。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工业第一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生产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和适应市场经济管理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是高职教学的主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专业设置与保定区域经济特色相吻合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示范专业,是结合保定区域经济特色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专业。保定市形成以新能源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三大工业板块为骨架,以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等五大产业基地为主导。保定高新区依托“中国・电谷”的快速发展,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呈几何级数递增。同时随着长城汽车公司自动化程度的发展,对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约为200人。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每年有70%以上的毕业生在“中国・电谷”所属企业及汽车类企业工作,为保定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现代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电气自动化专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企业高职毕业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延展能力,实现毕业后能够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尽快融入到企业生产中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问题。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研究保定及周边地区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及应具有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的,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为基础,构建模拟企业工作真实情境,确立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逐次进阶为特点的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以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为基础,将企业资源整合融入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确定培养方案;根据企业技术服务要求,对接企业先进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引入企业质量评估标准,完善现有的质量监督和教学管理体系;借鉴企业管理流程融入教学过程与学生管理;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职业认识与定位。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利用现有的天威班、中兴班、长城班等试点班级,进一步推动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三、构建适应保定经济的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行业,与天威集团、长城汽车等一批骨干企业合作,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以校企共建专业为基础,以岗位(群)需求和工作任务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理实”一体化的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
1.开展社会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要,分析人才需求,得到社会、行业对岗位的需求情况及职业能力要求,特别是分析重点企业的规模、性质,主要产品、设备情况,工作环境以及具体的工作岗位,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表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工作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电力线路设计测绘岗 1.电路分析与绘制;2.电子线路识图与绘图;3.电气识图与绘图;4.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5.室内照明及动力电路配线;6.现场总线应用技术;7.软件图库的熟练应用和元件库的创建;8.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
电气系统设备安装岗 1.电工工具及仪表使用;2.绝缘常规试验及分析能力;3.组装较复杂的试验仪器和设备能力4.绘制测试接线图;5.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法能力;6.电子元件选择与质检;7.电气元件选择与质检;8.常用低压电器的拆卸与组装;9. 基本继电控制电路的配盘
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岗 1.电力变压器运行维护;2.电机拆装与故障检测;3.典型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4.单片机系统的程序设计与接口电路;5.PLC程序设计与接口电路的连接;6.通用变频器面板操作及I/O接线;7.通用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8.常用电机驱动器件使用与维护;9.传感器的安装与调试
自动化生产线运行维护岗 1.PLC系统组态设计;2.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检修;3.自动生产线动力电机的运行维护;4.自动生产线控制器的运行维护;5.自动生产线检测部件的运行维护;6.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维护与运行;7.单片机系统的组态设计
继电保护岗 1.正确填写继电保护检验报告;2.常用继电器的检验;3.互感器试验要求及接线;4.继电器-接触器基本环节设计与调试;5.电力负荷参数确定;6.微机保护定值整定及现场调试;7.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与维护;8.继电保护系统的参数整定
企业供用电岗 1.变电站电气设备巡视;2.直流系统操作和检查、测量及维护;3.变电站自动装置运行及维护;4.变电站工业监控系统使用
2.由典型工作任务构建相应行动领域
依据校企的深度合作,参照企业专家研讨意见,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学习性设计,参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归纳形成12个行动领域。见表2。
3. 依据行动领域设计学习领域,构建课程平台
对行动领域所对应的工作过程进行逻辑化转换,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注重搭建可在相关专业群实现共享的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课程平台。见图1。
4.校企合作,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进一步推广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将工作过程引入教学,学习领域表现形式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在学习情境中得到体现。根据企业的工作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企业的工作过程相对应,构建学生学习的六大步骤,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过程职业化、考核标准企业化。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教学做一体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四、健全完善的实训体系是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条件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求培养企业生产一线具有实践操作和分析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操作,节省企业培训时间。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在校内外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已达到技能训练的要求。
1.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
我院建有的电工电子实训中心,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以后专业能力的强化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开展社会及企业人员电气设备安装、电子设备安装等相关电气技术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工作;自动化与电力技术实训中心的建立,可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强化技能的实用性、生产性。同时开展社会及企业人员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子设备安装工、配电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等相关电气技术工种从中级工到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工作。也可面向社会承接部分供配电系统和调速设备的设计与模拟运行;PLC实际应用的模拟控制与编程调试及单片机系统的开发等实际生产性项目。还能面向企业开展自动化领域先进技术的推广培训和为教师科研服务提供平台,使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提升区域内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
2.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围绕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与保定地区龙头企业合作,在重点加强现有8个校外实习基地的软件基础上,再与保定天威英利、保定风帆集团、中航惠腾、三伊电子等部分企业合作,新建5个校外实训基地,到2012年建设成配套衔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软件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专家做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锻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实验实训条件软件建设
在注重实训基地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重视实训基地软件建设。探索并制定适应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课程体系的各种管理措施与办法;加强对实训设备进行再次开发,编写实训教材,充分挖掘设备潜能;制定技能标准,强化技能考核措施;改革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实训质量;适应技术发展及企业行业岗位需求,开发新的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项目,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针对保定“南车北电”的区域特点,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为途径,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境,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学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大力发展和建设本专业面向教学与生产技术的技术服务平台,主动面向本地区,以本地区的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为服务重点,充分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品牌优势,通过教育合作、技术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研发功能,在促进教学、生产、培训、研发一体化的同时,增强面向职业院校、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区域对口支援功能。
参考文献:
[1]宋建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0).
[2]王艳君,白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7,(8):70-73.
[3]刘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天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4):162.
关键词:导师;遴选;结构;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51-02
一、前言
青岛大学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学校以城市命名,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大学,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学校最早的历史源头是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创建于1909年。当时被誉为“蒸蒸日上之青岛大学”。随着历史的变迁,学堂的医学教育独树一帜,先后经历了青岛医学校、青岛医科大学、青岛医学专门学校等不同办学时期。学校的另一历史源头是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24年,后来又经历了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不同的办学时期。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合并了青岛医学专门学校,设置了医学院。1956年,医学院从山东大学分出,成为青岛医学院。山东大学于1958年迁往济南。此后,青岛大学于1985年恢复重建。1993年由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新的青岛大学。学校自2000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紧紧抓住国家“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机遇,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现有专业学位类型17种,其中1种博士专业学位类型,16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在学专业学位研究生4300余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2014年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经济新区,青岛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再加上近几年来蓝色经济核心区战略的集聚和迸发,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市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新特征、新需求,为青岛大学带来了发展机遇。近年来,青岛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生态建设,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青岛实施了蓝色经济区域战略,深化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打造蓝色硅谷,争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深入实施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推进海洋特色重点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启动金融中心等千万平方米重点服务业工程建设;培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产值向千亿元规模迈进;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家电、电子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和产能再造,加快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一批产值过千亿元高端制造产业链。为应对这些需求并在服务和解决需求中实现学术发展和实力提升,我校深入实施“育人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三大办学战略,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开放姿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实施导师“四大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负有主体责任。有效发挥导师的作用,可有效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实施“四大工程”建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适应需要,科学遴选;二是优化结构,注重实践;三是重视培训,强化指导;四是注重激励,提高水平。以建立科学的导师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建设双导师队伍、健全激励机制为抓手,引导导师建立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指导方式。
1.适应社会需要,科学进行导师遴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整体规划,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培养要求进行导师遴选工作。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中,淡化是否具有高级职称,注重“三大能力”:一是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能力;二是具有良好素养的带教能力;三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能力。例如在注重职业资格能力方面,我校在法律硕士导师遴选中,将具有业务水平高、从业素质强的青岛德恒律师事务所优秀律师代表遴选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在注重带教能力方面,我校选拔了具有丰富带教能力的中小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注重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能力方面,我校遴选了青岛市立医院、青岛海慈医院的临床医生和高级护理人员,注重对他们临床实践指导能力和带教能力的作用发挥。
2.优化结构队伍,注重实践提升。在导师队伍的构成上,进一步优化结构,采取双导师制,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吸收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相关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或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发挥青岛作为“品牌之都”、“蓝色中心”、“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我校已经从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选聘了700多名高层次管理人员、工程设计人员、研发人员担任校外导师。现有专业学位博士生导师100人、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1000人,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具有较强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导师队伍。这支队伍在整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成果有效推进研究生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4年,经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我校成为全国第一家公共管理案例中心―青岛研究基地。我校的计算机技术、纺织工程、环境工程3个专业学位领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转变指导方式,强化专业训练。学校特别注重加强专业学位导师培训,通过设立“导师学校”,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采取全校集中与院系分散组织的形式,实现师德建设、业务知识和带教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充分发挥优秀导师“传、帮、带”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提高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鼓励校内导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带教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教育硕士学位点的孙盛涛等5人获得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优秀指导教师。教育硕士的导师不断强化师德建设,充分利用学校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等机构,让研究生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做到“注重内外兼修、虚实结合、中外相合等文化探讨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成果就是将知识和道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指导方式上的转变和突破。
4.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指导水平。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管理中,坚持按需设岗,严格导师管理。将导师上岗与招生计划及培养条件相衔接,实现从资格向岗位的转变。综合考虑导师的带教能力、科研任务、经费、指导时间和培养质量等要素,确定指导研究生的限额。完善师生互选机制,尊重和落实导师招生权和学生选择权。学校将专业学位教学工作量和导师工作量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工作量核算体系,在职称评聘、晋升与学术学位导师同等对待。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从事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标准、保障体系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同时,我校每年还组织评选奖励优秀导师,专业学位导师也参与评选。并对学校评选出的优秀导师择优推荐参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目前我校已有12位导师获得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四、关于实施导师“四大工程”建设的启示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现代化发展紧密相关,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也需要与城市发展广泛互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并深深得益于这一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致力于成为主导知识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
2.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带来了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为地方高校平等参与国家战略创新提供了平台,如何在原有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实现更宽更广更深层次的协同创新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研究生导师队伍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艰巨任务,是我国“两个百年”梦想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打造区域经济的升级版,必然要以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升级为基石。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主导,导师要加强自身建设,苦练内功,使用好战略机遇期,为培养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之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钱国旗.青岛大学校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马林刚.从馆藏研究生学位档案的过程管理谈诚信档案的建立[J].兰台世界,2014,(10):67-68.
[3]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