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思考
伴随着教学新课改的加深和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的质量和效率也在慢慢的得到了提高,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难以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们就先来简要的谈谈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往往过于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导致主次不分,从而忽视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而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就造就了小学语文阅读低效的局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给学生的阅读教学课前准备缺乏针对性,在当前的备课形式中,多数都是老师以教学用书为依据来写出教案,有的甚至是把教材抄成教学方案,没有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备课,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案是没有操作性和可测性的。
存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又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适合、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因为受到传统语文教学课堂的影响,他们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手段也较为陈旧,没有满足新课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最后,存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堂中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要载体。而在现在的教学状况中,很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仍然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太少,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学习效率也较为低下。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浅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增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合于任何一个学科,学生只有对那学科有兴趣了之后,才会全心全意的去学习,达到学与乐的统一。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这就要求了课堂中要积极的创设问题情境,想办法让学生积极的进入到阅读课堂中来,进阅读的天地,去感受语文阅读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建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的学科,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的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把学生平培养成一个思想活跃、道德高尚,具有审美情趣的新时代人才。而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例如在对文章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对文章内容来探讨文章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从而以此来影响学生的情感、情操和情趣,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阅读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模式是比较单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维的不断开拓,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特征,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就是对小学生的这两个方面进行训练。其次就是以文章的段落、重点段、中心思想等方面来进行细致的讲解,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再次,我们还要做到讲练相结合,如让学生对句子进行扩展和仿写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还可以根据小学语文的特点来适当的补充一些语文信息,进一步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合实际,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
语文是来源是实际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所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加强课堂内外的交流,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来找出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唤起学生对阅读的主动探索,让学生在阅读中升华自身的体验。
(五)、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优化阅读目标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单元和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认真的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深入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找出课堂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进而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和目标,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寻找到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积极的探索出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从而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学梅.试析新课改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目标教学[J].新课程学习(小学)
“主母语根脉,工具人文同题;阅天下精粹,民族世界共读。”这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士文为育才小学语文“1+2”主题阅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撰写的联语。联语上下句首尾连接,恰好是“主题阅读”四字。何为主题?立足母语根基,思接千载,融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如何阅读?遍览锦绣文章,视通万里,悟民族的、世界的文化精髓。
一、 阅读课改探新路,梢头独占一枝春——“主题阅读”的真义
“主题阅读”,即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阅读、感悟多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
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积累语言和知识,更在于打下“精神的底子”。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聚焦于阅读方式的转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如美国教育部曾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在我国,一些学校、教师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广东深圳黄田小学“新语文主题阅读”,山东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在这种背景下,育才小学提出“主题阅读”主张,意在探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纷繁复杂的“万物”发现“道”。语文的“万物”是什么?是“文本”。语文的“道”是什么?是“主题”。“主题”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主题阅读”追寻的不仅仅是“万物(文本)”,也不仅仅是“道(主题)”,而是一种“万化归一”的哲学的智慧境界。
二、 抽枝长叶含风露,万朵摇曳蕊初成——“主题阅读”的实施
“一二一”——这是“主题阅读”提出的新要求。
“一”——一个高境界的教学主题。一个高境界的教学主题,既是“文本集成块”——不同文本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的有机整合;也是“师生共振点”——来自师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容易激起师生强烈的共鸣。当学生的兴奋点被“主题”唤醒时,课堂就进入了一种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状态。
“二”——两套高品位的校本教材。主题必须依托于文本。而“一套教材”(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足以承载主题,所以育才教师在“一套教材”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两套读本”:《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这两套读本,为“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一”——一个高效益的教学范式。“扩容”呼唤“高效”。课堂的容量从“1”到“1+2”,教师也从“主讲”变身为“导读”。继推出“精读品悟”“略读感悟”两种课型后,育才教师又明晰了“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学习“1”——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再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到“2”——《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阅读内容由“点”变成“圆”:以主题为圆心,以文本为半径的圆。
案例1: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是“心中有祖国”。“1”指的是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精读品悟篇目:《我们爱你啊,中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略读感悟篇目:《郑成功》《古诗两首》。“2”指的是拓展阅读的四篇现代美文和要求背诵的四篇古代诗文。现代美文阅读篇目:《中国魂》《可爱的中国(节选)》《炉中煤》《祖国啊,我的祖国》;古代诗文诵读篇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题临安邸》《泊秦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 漫撒清香风送远,朵朵花开溢芬芳——“主题阅读”的成果
“主题阅读”为什么清香风送远,朵朵溢芬芳?因为它带给师生的,是“由内而外”的变化!
一是观念的变化。“世界上两件事最难: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这句话从侧面说明改变观念的不易。语文课堂存在“少慢差费”的教学现象,根本问题还在于语文教师没有从课程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没能让自己成为课程(教材)的重构者、践行者、创造者。“1+2”主题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摩、教学设计、编写教材、教学研讨等活动,从课程(教材)的“奴隶”升格为课程(教材)的“主人”。
二是课堂的变化。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课堂“容量少、讲解多、提问多、练习多”的问题。自从推出“主题阅读”,课堂上听到更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学生默读思考的沉浸,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丰富的课堂阅读量,有阅读方法的习得,有语言素养的提升,有丰满人格的塑造。
案例2:
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寒冬已至,瞧——(配乐、出示雪景图)看到这样的雪景,你眼前立即浮现出了什么诗句?我们来赛一赛描写雪的诗词。
生1:《夜雪》 唐·白居易
生2:《江雪》 唐·柳宗元
生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生4:《雪》 唐·罗隐
生5:《沁园春·雪》
虽然吟咏的是“雪”,可课堂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教学;流程;实施;特点
引言
2011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语文老师们应该将科目的实践性及综合性充分表现出来,并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纳入他们思考的范围之内,重视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并将四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结合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增强学生语文素质。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
(一)单元语文教学的概念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备课方式以及教学观念,也就是说,单元整体教学主要是依赖于语文书本,老师们从中择取教学内容、习题内容,并依靠丰富的外界资源,做综合考虑的教学。
(二)单元语文教学的三个特点
1.整体性,该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全局把握教学内容,而不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搭配,换而言之,在把控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文中表达的主题及情感,结合每个单元的特点,研究课文的内容及表述方式等,最终展现出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
2.连贯性,这里指的连贯性是每个单元中的内容和内容是存在紧密联系的,每个单元的连接具有连贯性,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只考虑一个单元,而忽略它们之间的连贯性,及单元之间的联系。
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教学主要的针对对象是学生,将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团结、研究的学习习惯视为最大目标,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着重教会学生怎样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教会学生怎样查阅、选择、处理资料。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流程
预先环节:这一环节能够使得学生们对课文及该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熟悉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划分易懂的地方及难懂的地方。
内容理解环节:本文认为这一环节应该要完成两项事情,第一尝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理解,第二是深情体会课文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文中不懂的地方读懂,并做到独立描述、解答课文,并有自己的心得。
领悟表达环节:本文认为这一环节中应该要完成两项事情,第一是读懂整篇课文后在对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讨论,第二是读懂整篇课文后客观对课文的体裁、描述方式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探究课文的表达方式,知道课文的体裁及描述方式,这一环节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
语言交流和习作环节:老师们在对人教版中描述的口语交际、习作等词语进行深刻的理解后,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书本阅读探讨环节:书本的择取不能脱离教课书中的单元,要么与教课书中单元的主题类似,要么与教科书中单元的体裁类似,要么与教科书中单元的内容类似,在择取书本的时候,应该从相似点入手。
实践活动环节:“实践活动”和“实践”两者是存在的差异的,前者是以后者为主而开展的活动,活动中如果学生们的参与人数多,活动因素多,那么学生们便能够在这次活动有所收获。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
(一)单元整体教学要建立单元整体备课基础上
整体备课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整体备课是否充分,直接会影响到整体教学的效果,目前整体备课的一般模式是先自己备课再集体备课最后复备,整体教学对上述模式中不同的环节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目标。
自备阶段,寿险读懂教材,其次,该环节的内容应包含有陌生词汇的解释,文中主题、描述方式、课后习题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框架做到心里有数。
集体备课的引导方针应是“因学定教”,单元的划分多少则应根据教学的实施方案而定,不同的老师的备课主题是不一样的,集体备课的时候,应该由每个老师在上面讲,其他老师则依据课文描述的内容、主题、习题、表达方式等进行补充,集体备课完成后,老师们则应根据其他老师的补充内容,针对自己班上学生的情况,重新备课。
(二)单元整体预习决定单元导读课的内容侧重点
在单元整体预习中,预习内容的多少与学段有着很大的关系,低学段的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较高学段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就要少,质量低,老师们应该综合考虑学段及预习进度,来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也就是说,学段不同,那么要求第一节课的任务量也就不同。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问题应顺应学情利于自主学习
整体教学要求每一节课都要有收获,要求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核心问题,要求课堂环节的连续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在这里强调的核心问题应具备2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激发性,在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求知欲望,教书教的好的老师会在课堂上使用这种方法来增强这节课产生的效果,第二个特点是综合性,核心问题的解答,要求学生们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四、结语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强调不再是单篇教学而是单元教学,强调的不再是以往的内容解析,而是能力锻炼,强调的不再是书本而是实践,强调的不再是老师的作用而是学生自主学习;总之,教学改革不断在进行,从目前来看,改革的方向没错,改革的想法具有创新性,因此我认为整体教学是能够使得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丛丛.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93-01
小学语文是学生的初级学习阶段,有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对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着非常大的影响。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作了探讨。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自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教师过分注重于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忽视了课前的准备工作,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收益随机产生,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对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来说,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
1、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很容易忽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对课堂学习内容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浪费了一部分的课堂时间。所以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方法。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些教学方法,比如,合理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使他们提前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从而节省课堂时间;指导学生学生用不同方式,搜索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对预习效果进行课堂检查,对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奖励。采取这样的方法,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教师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要强调合作研究与独立钻研、集体备课与自主备课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该深入地了解教材内容,把握和感悟教材内涵,对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从而研究设计出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师提前做好备课工作,有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工作有序地进行开展,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以下几个方面严格把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第一,教师应该建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根据班级情况、课时和教材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第二,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课堂中的动态变化对预设目标进行恰当地调整,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第三,教师还应主动的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评估。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到的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作用。同时,如果没有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学生就很难获得自主发展,所以,教师也是进行自我专业素质成长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共同、和谐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角色感。
3、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
合理的教学结构应该是将组块教学设计和线性教学设计结合起来。组块教学设计是现代新型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习单元或教学模块的方式来构建课堂教学的结构,一堂课可以是一个教学模块,也可以是多个教学模块,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体现了主题学习的风格。线性教学设计是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教师的教作为出发点,教学主线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步骤具体且细致,教学设计也比较严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多地受制于教学方案。教师在提倡多元化的组块教学设计时,也不能全面否定线性教学设计,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更好地提高。
三、其他措施
1、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配合
语文教学是我国的母语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应该打破课堂与生活的壁垒,将学习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只有净化社会语言的环境,将社会语言中的优秀内容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抵制不良的社会语言,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让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配合,可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2、改善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单纯的以学生成绩或学生升学率作为教学效率的评价标准,对教学质量评估缺乏深入的研究。这种单一教学评价机制,单一的评价标准,不仅让教师不得不围绕着分数转,还让家长和学生也以分数为标杆,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以分数为目标,从而偏离了教学的正确方向――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改善评价标准,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标准,对四个评价项目,五个评价指标和十七个评价要素进行严格把控,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长期努力,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在摸索中不断地前进。本文主要从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方面分析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丽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J];黑河教育;2010年04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堂教学
近年来,小学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加强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总体素质,特别注重加强构建高效课堂[1]。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小学教育只能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理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信息。因此培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摆在我们小学教师面前一个严重的问题[2]。为此我简单探究了我国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与如何培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1.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由于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的不重视,以及教师积极性的消退等原因,当前我国大多数校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以及考核成绩,均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现状如下:
1.1 实用主义。随着小学教育几十年的发展,不少学校的教学条件已相当优秀,但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的压力,竞争的激烈,不少学校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思想和行为。实用主义一种是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认为教会学生会写应用文,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就可以了[3];第二种是将“实用”理解为专业技能技术的实用。目前在小学学校出现了小学性和技能性至上的实用主义的思潮,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走得过远。
1.2 缺乏知识储备。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仅在课内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必须让学生在课外生活这个大舞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因此,应该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这些知识也可能暂时与当前的学习、考试无关,但它却为日后直觉和灵感的创造构建了广阔的知识背景[4]。但是当前很多小学对于这种基础知识重视不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储备,导致学生后续实践能力缺乏。
1.3 单一性。在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一方面在学习这些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较为注重专业的实践,另一方面,却忽略了语文学科与专业的联系,把语文与专业背景和知识技能完全剥离开来,教师由于自身学科面不宽,也没有引导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设计[5]。
2.新时期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体系的构建
当前语文高效课堂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需要,利用这些内容开展探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1 组织领导。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是主体性极强的学习活动,活动中不仅是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培养,还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在教师指导下,应主要由学生来进行常规组织管理。比如在“感受自然”具体活动中,教师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组长,班干,组员,答题人等。在任务的完成及活动的安全等方面,还需要建立一些保障性的制度。制订高效课堂教学的管理制度,既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习惯,养成规范化的小学意识。如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应规定各环节的基本要求,活动的纪律、成果的保存等。某些不积极参与或者有捣乱心理的学生,也必须要遵守基本的制度底限。
2.2 确定领域。依托教材,依托专业背景,拓宽高效课堂教学的领域,确定开放性的主题。如苏教版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内容不同,体裁也不一样,有写景介绍一个地方的《东方之珠》,有童话介绍一个知识《小露珠》,有写一种植物介绍它生长过程的《石榴》。这一单元的主题不是非常明确,大致围绕感受自然和生活中的美这样一个中心来组织。这样的安排也符合了“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的规律,理科学习它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而母语学习具有非线性、综合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是一个逐步积累、内化的过程,是一个语言模型、思维习惯、生活经验、审美取向、情感体验等多维融合、逐渐建构的过程。
2.3 做出规划。教师对该主题的全过程先有一个规划,学生在开展活动时也要在小组也应该先与一个口头或书面的规划。特别是课外实践,个人或小组要先提交较为详细的活动方案,教师备案,作为日后评估的参考。比如我们在“母亲的恩情”以课就让学生共同探讨了母亲的伟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过程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学生要定期汇报自己活动进展的情况。如果是课内或校内,教师要随时亲身了解,交流,辅导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有学生用幻灯片显示了人类起源的过程,具体的展示方式由各组自主选择,不管何种形式,要求能将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明确、方便地展示给大家。这样由课文中引出、在生活中寻觅、到身边去探究,使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探究有了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效果较为理想[7]。
2.5 交流分享。分享感受、经验在心理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特别关键的一个环节。高效课堂教学的交流分享主要在课内完成,通过班级全体成员的参与,锻炼多种表达能力,建立成就感,吸收别人的间接经验,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小学素质。
2.6 学生评价。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它对于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扩大学生成果的影响面,提高学生的接受评价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高效课堂教学评分应占到学科成绩相当的比重,大约30%-40%的比例。同时在评价中,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规律,并结合职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全面细致、切实可行的评价工作。
总之,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活动中,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肯定会结出丰硕之果的。
参考文献
[1]俞峰.试论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J]
[2]任效峰.浅析新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J]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大屏幕投影 视觉认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大屏幕投影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其图、文、声、情并茂,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以及虚拟现实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和青睐。一幅幅或动或静的画面辅以优美的配音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热情,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小学语文以其重要的地位和丰富多彩的内涵,使得它在应用大屏幕投影方面更为迫切。
一、小学语文大屏幕投影教学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1.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根据皮亚杰学派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小学阶段的儿童(7~12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尽管此阶段的儿童思维已不再受感知动作或表象调节,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是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的。
2.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依据教材,让学生经历一个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3.视觉认知心理学基础
视觉认知心理学研究视觉信息的传递如何引起观者的注意、思维、知觉、记忆等,研究对象是人的视觉的信息处理过程。
(1)信息加工的心理学基础。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构成了视知觉信息加工的上下文关系。在知觉某一对象时,外部信息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时才有意义,与该对象有关的认知结构会成为视知觉信息加工的上下文关系。在设计投影画面时,应充分考虑画面内容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
(2)视觉信息呈现所依据的原则
①最短距离原则。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会把互相靠近的物体感知成一个整体,如果把视觉信息按空间距离分成组,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格式塔,则可缩短感知时间,提高信息的感知效率。
②类似原则。相互类似的部分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③突出主体原则。图形与背景的反差愈大,图形越突出,越容易被感知。突出主体时要充分利用大小、明暗、色调、形状、线条、虚实和动静的对比以突出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感知时间、增强记忆。
④合理简化原则。人的心理总是遵循简化原则进行信息加工的,因此,在进行画面设计时抓住事物主要的、本质的特征而省略某些非本质的次要的细节,使之简单明确,对于感知和理解都是有好处的。
⑤按视觉习惯安排画面的信息分布。人们长期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观看习惯,使得对画面各部分的观察频度有不同的数值。在画面设计时应遵循视觉习惯,将重点内容安排在观看频度高的区域,次要的内容安排在频度低的区域。
二、大屏幕投影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通过大屏幕让学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大屏幕投影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封闭式的教学状态,通过丰富的视觉素材,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重现文字描述的景象。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想象能力,拓宽思维空间
大屏幕投影可以使学生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有效信息的接收量。这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笔者以《菜园里》一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为例,具体介绍大屏幕投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三、大屏幕投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1.《菜园里》教学设计方案
《菜园里》是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识字(二)中的第3课。本课有9个词语(茄子、萝卜、卷心菜、辣椒、黄瓜、南瓜、豆角、西红柿、白菜),1首儿歌和1幅彩图。词语是菜园里9种蔬菜的名称。儿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其中6种蔬菜的特点。彩图描绘的是菜园的一派丰收景象。
2.教学实施过程
(1)预备阶段:情境导入,揭示课题。投影展示9种蔬菜的图片,创设出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激发兴趣,并引入主题,指名让学生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为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图片,应运用色调和线条简洁、单纯的背景来突出主体。当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时,仿佛感到这些蔬菜此时就摆在他们的面前。
(2)提示阶段:激发兴趣,学词识字。投影展示词语以及拼音。点击相应蔬菜的名称出现该蔬菜的图片或视频,这样学生结合图片或视频认知字词,使之更具体形象。同时学生借助图片和生字上的拼音自由读屏幕上的词语。
(3)比较阶段:指导方法,自主识字。投影展示生字,并根据汉字特点教学生自主选择识字方法。①“加一加”法:“采”字加上一个“草字头”就是“菜”;“口”字里面加一个“元”就是菜园的“园”。②“减一减”法:“卜”是“下”去掉上面的一横。此外,投影播放“心”“风”书写的Flas,引导观察新笔画“卧钩”和“横斜钩”以及笔画顺序。
(4)总结阶段:自读儿歌,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5)应用阶段:拓展延伸,自主识字。请学生课后跟家人去菜市场、菜园里认识更多的蔬菜,并用彩笔把新认识的蔬菜画下来,再写上它们的名称。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生活是学生课外自主识字的源头活水。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拓展学生的识字空间,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大屏幕投影的建议
有了大屏幕投影,教师授课的手段更先进,教学内容更丰富有趣、更准确,信息量更大、更流畅。但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课堂中恰当运用大屏幕投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投影课件的形式一定要准确反映教学内容,做到内容、形式的统一。
2.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投影画面设计的色彩、字体、字号来把握小孩子的兴趣、注意力。
3.充分利用大屏幕集图、文、像、动画于一身的特点以及形象、生动等优势,更好地发挥大屏幕投影这一视觉媒体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DB/OL].省略/course/yejk/webcourse/PAGE/0405.htm,2010-3-17
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教学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依据现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三维设计。三个目标互相映衬,互相促进,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在讲课之初,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规划,要制定好学期目标,月份目标,周目标等,同时要把教学目标细化到每节课,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里。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小学语文课程,不应该仅仅把视角放在语文成绩的提高上,更应该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1.对话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语文也是表达情意,传递信息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听”与“说”的能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说”的能力是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同时也是学好语文的基本能力。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养成,更是影响到以后学生的发展。
2.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过程中,合作学习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效果也非常明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建立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首先,语文学习小组的设置要比较合理,有效分组指的是,小组成员之间应该水平因素分出层次,性格特征也最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样才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交流,防止出现一个小组只有个别同学发言,这样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同时,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也要有效进行探讨。发言的形式和发言的内容都非常重要,教师在鼓励学生发言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和教学内容有关,有利于能力培养的发言。在小组合作中,要形成爱学、乐学的良好氛围。这就为有效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春版小学语文《夏日的海滩》一课,作者描写了夏日海滩的美好景色,景物描写优美,文字的运用也非常准确。在进行分组学习时,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目的明确的去学习课文:(1)在作者的几部分中,你最喜欢那一部分描写?说说你的理由。(2)你说一些作者描写比较有特色的句子和词语,等等。通过这样设置明确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回答。这样学生在共同的话题下,会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气氛往往是比较活跃的。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有效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有效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同时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逻辑严密。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一些无效时间的出现。同时讨论的问题应该难度适中,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过于简单的问题,会导致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觉得没有探究的劲头,会逐步失去兴趣。而过于深奥的问题,也会导致一大部分学生没有探究的能力,最终也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具有明确的目标,是有效探究和合作的保障。
三、落实有效的教学环节
1.有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实施蓝图,也是教学目标的体现。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提前的精心设计,也就是俗称的“备课”。这是一件看似简单,里面蕴含着大学问的工作。教学设计成功,就相当于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况,教师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应变能力,妥善的解决,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该预设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整体把握,同时也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的甄别,如编者的意图,单元反映的主题,课文教学目标,重难点等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环节。教师要把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要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
在落实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确保课堂教学进行的流畅性,严密性和高效性。有效教学是否实现教学目标,要通过堂堂清去及时检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有效媒体使用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提高,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多媒体教学普遍运用的情况下,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课件展示过沉重,教学环节都是预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陷入一种“放”课件的尴尬境地,中间的衔接往往过于粗糙,基本都用点鼠标来完成了。同时,一部分教师在课件使用上贪图省事,往往使用现成的课件,信息量也比较大,没有给学生留下较为充足的思考、接受的时间。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课件重围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成为一种不利因素。
3.有效教学反思
课堂反思是有效教学不能省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自我提高和成长的重要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一方面,是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让自己在反思中获得提高。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是在观摩其他人的课程之后进行的反思,学习观摩课的长处,成为自己借鉴的经验,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在自己教学中要规避。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骆舒洪.有效教学的理念、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一、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创新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超越性特征。就价值观而言,创新教育提倡“超越”而非“继承”,传统教育通过程序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人,目的是继承和内化前人积累的成果,传统教学的缺点是此方式重在“复制人”,而不是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新人”。创新教育则在尊重学生创新天性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个性差异,结合不同的教育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模式。
(2)创新性特征。就教学观而言,传统教育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评价的标准也是以学生的测评分数作为主要参考物,而较少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创新教育则比较注意学生兴趣培养,创设不同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有取舍的获取知识,有意识的提炼和加工各种信息,探索多种可能的执行方案及问题结果。就学生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继承与模仿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则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富于创造性的学习。
(3)整合性特征。就人才观而言,传统教育固定的模式限制了学生多样个性的发展,而创新教育则追求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所谓人格发展的和谐性,就是注重素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育中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矢志不移的人生信念、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崇高纯洁的道德品质、超尘脱俗的审美理想、宽广深远的文化素养和敏捷灵巧的生活技能等。
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已经落后,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推进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主要障碍。所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注重培养兴趣。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产生灵感,提高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第四,指导学生注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
第五,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突破自己的老师。
三、基于创新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充分了解学生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对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了解学生是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件让他们感到高兴的事。通常新教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新教师对学生了解过于简单。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他们组织成一个性能良好的集体,和他们进行细致的交流,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更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最佳水平,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方法主要有使用现有的记录,挖掘学生新的信息及对所有信息的评估。
(1)使用现有的纪录。学生成长记录袋是记录学生信息较为全面的档案,教师可通过查阅了解学生的个人信息(住址、年龄、特殊兴趣等),家庭信息(父母或监护人的姓名、职业、特殊的家庭情况等),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教师评语等。
(2)挖掘学生新的信息。挖掘学生新信息的方式有观察学生的言行,进行学生访谈、调查问卷、社会测量,从家长和监护人那里收集信息等。
(3)评估信息。在检索及评估信息中,应注意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这条信息对我的研究目标有用吗?这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信息反馈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
只有全面综合的对信息进行评估,才能对学生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语文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
创新是学生已有的天性,是学生生活的本身,创新的基础需要有自由的环境与思维,自主的探索与验证。合作探究模式教学恰好为学生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从学生创新需求出发,将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完成信息收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合作探究教学在提升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及领导力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从内部实施条件看,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意识、具有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从外部看,需要有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具备适于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有价值的内容。
(三)掌握创新教育下教学评价的常用方法
(1)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语文教学期间进行的评估。这种评估在仍然可能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时提供反馈,根据反馈可以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更加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早期的教学评价多是在教学完成后进行教学目标的评估,这种评价是用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最终判断的,这就是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及能力水平的评价,目的是弄清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特点及创新能力水平,便于更好的选择创新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语文 教师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群众性的教学活动。富有实效的教师集体备课,可以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培养教师的合作、研究精神,促进教学相长。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呢?
一、集体备课的意义
1、集体备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作为一个教师,只是教学中的“个体”,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看法、观点也难免失之偏颇,甚至造成更大的失误,对教学带来不利。因此,应该注重集思广益,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2、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语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既然“有我师”,倡导集体备课,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3、集体备课是推进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教学改革从备课这个环节抓起,这是明智之举,因为备课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备课失误直接影响教学的其他几个环节。因此,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推动教学改革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
4、集体备课是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研究新要求的必然趋势。
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师,教师研究每一个新课往往需要翻阅很多资料,进行反复的推敲,多次的取舍,更需要以一个课题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讨论、交流活动,而集体备课正是这种活动的一种形式。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坚持“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1、“四定”。
每次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在事先写出发言稿。备课时,在中心发言人发言后,其他成员充分讨论和研究。
2、“五备”。
集体备课的基本内容要包括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训练。要明确本章(单元)、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型和相应的课前准备,研究本课的预习内容,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
组织本组教师分工完成本课训练题的设计,做到资源共享。
3、“四统一”。
集体备课最终要达到教学方案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内容统一、预习内容统一。
四、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的策略
1、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
传统的备课观和教学观以“教”为中心,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违背了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求。因此,必须改变。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的研究“教师怎样教”的问题转变为集体研究“学生怎样学”,钻研教材等问题。 语文教师要把从生活中发现的与语文有关的实际现象集合起来,在集体备课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会获得最佳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新课改下首先也要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
2、学生参与集体备课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倡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语文能力。 学生参与集体备课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着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源,而他们往往也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视角。集体备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扩大语文课堂的空间,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3、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备课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要求我们把课内外、校内外、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新课改下,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是一个重大的改革。集体备课除了备书面上的教案之外,我们还应尽量搜集生活中的对教学有帮助的片段材料等作为备课和教学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在社会大语文环境中形成备课生活化的观念,随时搜索生活中的“大语文”。这就能为制作课件、课堂教学提供素材,充实课件、课堂的内容。
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有效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更能体现新课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4、通过试讲完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语文科组的老师集中在小组备课室里关上门讨论完教案和课件就完事了,集体备课的全过程还包括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中心发言人要先上课试讲,其他老师听课。听课的老师要从试教的中心发言人的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再集中提出修正;而对于其优点就要学习借鉴,力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尽善尽美。试教的中心发言人通过课后评课来改正缺点,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语文的集体备课是要通过经验加反思来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