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

第1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当前高校教育关注的一个问题。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并指出一些方法和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全国高校生的心里健康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高校就读的学生身心发展正处在一个比较关键时间段,非常容易产生很多的心里冲突;第二,现在的高校随后已经认识到了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实际进行教育的方法并不恰当,宣传工作也是力度不够,一般情况下都是口号响亮,但是执行力很弱,由于教育方案的不合理,导致有很大的操作难度,最后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心理承压能力弱,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

大学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相比中学变化很大,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差,不会主动学习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不知道如何学,考试也常挂科。

(二)生活压力

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贫富差距,价值观世界观的冲突加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和自卑心理。

(三)交际压力

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一些学生从小备受宠爱,任性,自私不懂得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进入大学以后不习惯集体宿舍生活,表现为交际困难,自闭。

(四)心理书籍和杂志阅读量不够

现在的大学生,上图书馆的频率已经逐年下降,而且上图书馆要么看的是专业书籍,要么是考研自习,要么是看趣味书籍,很少有人去看专门的心理方面的书籍,而且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一些好的案例的杂志也很少。因此,主客观原因导致大学生专业书籍及杂志的阅读量不够,甚至很少。

三、心理专业图书和杂志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帮助

要解决心理问题首先要敞开心门,需要精神的沟通。图书馆特有的馆藏以及相关文化拓展活动,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乃至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会起到深远的作用。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无论你贫贱富贵,自卑还是骄傲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恰当的阅读能驱逐孤独让人领悟,净化。诗人但丁说过:“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得到的不仅是慰藉,而是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要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样”。

四、如何发挥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一)多预定相关心理专业杂志和书籍

2011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与心理健康分委员会开出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对症书目”。书目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门别类,有减轻求学焦虑的,有超越困境、激励志向的,有克服交际困难的,有认识和享受孤独、寂寞的,有令人流泪减压、平静心态的,还有减轻抑郁症的。

201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内很多图书馆都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心书推荐――大学生常用“心灵书方”百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对症书目》以写真图在图书馆“书香驿站”上墙。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举办了以“博览经典图书,点燃智慧人生”为主题读者书活动,期间进行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对症书目》宣传推广和主题征文活动。以上所举活动中涉及的杂志跟书籍等对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可以成立心理书籍和杂志的专柜

图书馆是汲取精神粮食的圣地,图书馆的环境应布置得温馨宁静。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成立心理书籍和杂志的专柜,配备一个具备心理保健知识的馆员,他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面对自卑抑郁或者焦躁逆反的学生应该询其所需,主动向他们推荐一些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富有哲理的书,用真挚爱心去帮助他们。

(三)邀请学校心理专家定期到图书馆讲座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基地应该经常举办一些讲座。很多名人像李开复、杨澜都在大学校园内举办过讲座,他们的人生智慧照亮了无数学生的心灵。不过名人讲座毕竟是阳春白雪。图书馆应该多请一些心理专家,教授、医生,包括校园内的优秀辅导员,老师给学生们传播心里卫生知识,指引人生。从我在书库工作的观察来看,心理学书籍流通呈上升趋势,如果再有心理科一线的专家为大家解疑排惑,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卫生知识,这样不但帮助了自己,关键时刻还能拯救他人。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总结,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所作为,如果认真对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缓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也可以减少大学心理健康办公室的工作压力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济纯,陈玉民.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天下,2011.8

[2]王传旭,姚本先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价值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学习问题。在大学阶段,一些大学生还普遍沿用高中阶段机械式的学习手段,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氛围,从而在学业上出现了逃学、厌学的现象。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低下或由于各种原因报了学校生源不足的冷门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自己以后的学习前途暗淡,倍感消沉。

第二,恋爱情感问题。面对大学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爱情问题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敏感话题。大学生在享受爱情所带来的甜蜜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一系列的复杂、独特的心理困扰。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做事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简单,因此容易将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恋爱问题。这种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不仅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更严重的会引起心理障碍。

第三,人际关系问题。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不仅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因而导致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严重的被动地位。还有的大学生缺乏交往技能,猜忌心理强,往往不会正确处理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久而久之,会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交往。

第四,生活适应问题。进入到大学学习开始,高校的生活对大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在大学中,有的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无规律,不按时起床、用餐、睡觉,并且暴饮暴食;有的则养成了吸烟、酗酒的不良嗜好;更有的思家、念家,离开父母后难以自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五,就业压力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面对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与入学时对未来工作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特别对大学中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失落和不安的感觉,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举措

由于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学校方面

第一,狠抓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关键在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对高校辅导员的训练,让他们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借鉴和提高,从根本上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诸如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创办交流报刊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使广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缩短大学阶段的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地心理状态。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工作。一方面,新生入学后,高校应对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建立相关的心理档案,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定期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对于在调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让患者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解决好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五,加强学生所在学校与其家庭的信息交流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在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行为以前,他们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常的状况。如果学校和家庭能够及时的交流信息,从根本上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更有利于预防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生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在生活学习中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估计,善于接受现实,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情绪与意志,避免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第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主动寻求心理支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应该坦然的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但是当感觉到自己背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或者有强烈的孤独抑郁和心理失衡的感受时,应该立刻采取措施进行自我调节。当自我调节的效果也不显著时,要积极向学校师生或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争取早日走出低谷。

第三,积极进行人际交往,踊跃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际关系的交往不仅可以交流相互间的思想,而且可以分享很多隐秘的情感,例如内心的感觉、神秘的冲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梦想等。因此,大学生积极参加人际交往活动对自己是十分有益的。在交往过程中,学会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孙智凭,初凤林,柳建营.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8.

[2]蔺桂瑞,杨芷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8.

第3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网络心理 高校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信息流量的急剧增加,网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作为新鲜事物的引领者和追随者的大学生的加入。近年来有关调查显示:95%以上的大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网络,并且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和应用,而且随着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一比例还将逐渐增加。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上心理教育因其极强的平等性、保密性、隐蔽性、快捷性及实时性,可以消除来访者在面对面咨询时产生的各种顾虑,“使得任何人都能够通过网络真正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隐私”,暴露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及处理。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探索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形成分析

伴随着网络生活的渐行渐近,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大学生这个高认知能力但心理相对脆弱的群体中,一种新的疾病――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正悄悄的蔓延开来。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综合症的10条标准:(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3)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燥不安;(5)一旦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6)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9)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10)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目前认为,上述10种情况一年间只要有过5种以上,便可判断为网络成瘾综合症。对大学生而言,由于学习能力较差或成绩不好容易导致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而网络成瘾又加重了他们的学业不良及其他情绪或社会适应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建设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目前,各高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形式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接受教育的对象只是部分学生,学生接受的只是单一方面的心理知识等等。而网络的信息开放性和信息承载量大的特点,可以克服上述不足。在网上开辟心理知识学习园地,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上网,就可以为大学生获取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成功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开辟新途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应有三个层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层面、大学生服务层面、网络科技文化内化为人文精神层面。只有首先占领网络阵地,然后通过服务大学生,从而内化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才能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网络时代得到保护与发展。

2.加强系统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尽快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研究,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工作、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做好学生心理咨询的面谈、信件咨询、电话咨询等各项咨询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及时高效的心理支持,与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咨询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传播面广的优势开设网上心理咨询;二是抓好学生上网的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虚拟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比较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确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强的网络心理咨询方案;三是由专业的理论专家、思想政治工作者介入BBS,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参与BBS上的讨论,发表文章,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专业人士的知识、管理特长;四是利用E-mail进行心理咨询。

3.端正上网动机,促进网络心理健康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快捷友好的界面操作,引人入胜的刺激情景,对于大学生来说,易成为一种不可抵抗的诱惑。但在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的同时,网络黑洞也吞噬着不少人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这一点在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今网络道德建设还不理想,大学生心理中所具有的自我克制能力差,意志薄弱,从众心理强,容易迷恋新鲜事物,对网络认识不全面等都是引发“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一方要对大学生加强上网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端正其上网动机,增强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识,避免“网络成瘾”现象出现。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心理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网上垃圾,以避免其对大学生心灵的污染。

4.塑造健全的人格特点,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倾向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包括:首先培养大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使大学生形成利导性思维倾向;其次培养大学生愉快的情绪倾向,引导大学生体验生活的幸福感;再次教给大学生排除强烈的内心矛盾冲突的有效方法,使之人格健全。因此,对上网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及时掌握有关的网络心理卫生知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发觉心理上的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立即停止上网,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应当承认,自身实际原因,网络心理教育大多只是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解决的多是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较严重的性格障碍者一般很难在网上得到治愈,故网络心理教育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现是一种十分有针对性的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事物,它具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易遵尧.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运用的意义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2]刘璎瑛,邵金梓.关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高等农业教育,2005,3(3):93-95.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5,(5):53-55.

第4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网络文化视阈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网络作为现代科技文明的象征和标志,也像其他人类所发明、创造的科技文明一样,在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信息处理、情感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危机。互联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伴随着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出现而提出的。简单的说,网络心理健康就是人们在使用网络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离线时能够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较好地把握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以现实性为主导,在线时和离线时能够保持人格的统一,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二、网络文化视阈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成因管窥

健康心理,表现为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行为适应,而人在对环境的良好适应中,个人能力得到发挥、发展、完善了自己的健康心理特质。

(一) 网络文化视阈中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网络孤独,自我封闭

一些学生由于青睐网上交往这种匿名、隐匿性别和身份的形式,常常上网向网友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要,容易加剧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感,从而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人性的异化。

2、 人际关系障碍

不少大学生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与同学交往小心翼翼;另一方而又迫切希望参与社交,得到友谊。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高校学生来说,必然会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

3、 网络迷恋,学习动力不足

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所学知识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三是缺乏进取心、畏难情绪严重;四是学习行为不良,逃课、作弊现象频繁;五是学习观念保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

(二) 网络文化视阈中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易受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善于正确处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容易主观、片面、固执、过于自信地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情感发展方面有较大的情绪性和波动性;意志水平的发展也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在处理关键性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往往优柔寡断或草率或盲目从众等。

2、虚拟的网络世界角色混乱,造成了人际情感的疏远和缺损

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从而阻断了社会情绪体验的渠道,使自己在人与机交往中逐渐变成了情感冷漠的机器,造成了情感的迷失,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的匾乏和冷淡,进而产生各方面的焦虑。

3、网络沉溺带来的人格障碍,影响了大学生的独特个性

有些大学生因沉溺于网络游戏,以寻求精神慰藉和内心宣泄,会诱发大学生的人格障碍,脱离了现实社会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沟通,上网的大学生最终还是会感到孤独、寂寞,上网不但没有减轻紧张,反而会更加焦虑,对现实社会更加冷漠,最后必将被机器所同化,正常的个性更无法形成。

4、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道德失范,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

网络中人扮演了一种虚拟的角色,在网络交往的平等性得到强化的同时,必要的道德特征却遭到弱化。网络信息传播的超地域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网络交往也可能造成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网络中各种信息、垃圾也使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大学生因好奇心强、易冲动、自律性较差而造成的道德失范现象和问题日益显现。

三、网络文化视阈中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面对新时期日益严重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调整思路,拓宽视野,才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既要注重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及其素质培养,着力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和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另一方面,又要加强领导,保持网络优势,大力开发德育信息资源,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工作,大力加强校园网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一)澄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误区,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不少误区。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所谓的“调适”、“治疗”,而是通过有效的危机干预排除心理障碍,着力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二)积极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注重对大学生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培养网络心理教育的主体。网络心理教育主体包括网络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的教育、转化和引导工作,帮助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心理变化,注重启发和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心理帮助与服务的能动性,引导他们成为自我心理教育的主体。

二是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展心理教育的空间和渠道,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开辟网络论坛、举办网上征文等网络心理教育活动,直接让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2、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塑造和培养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素质培养,应采取如下措施:开设心理学选修课程,根据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举办心理培训班;加强高校心理咨询的投入和研究,学校应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建档案,进行跟踪服务;校园网站应建立“学生心理在线”网页,开设“网上心理测试”等栏目。 3、大力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素质,还必须借助网络载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的主题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各类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学生对网络的理解,从而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必须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下力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其次,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教育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气质特点。

(四)大力加强校园网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1、完善制度,建立网络安全体系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11部与信息网络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对规范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高校必须加强进一步管理,及时有效的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暂行规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等管理办法,并严格贯彻落实,建立校园网络安全体系,适时有效地对网上的各种信息进行监督控制,及时过滤筛选过时的和不真实的信息,保证校园网络的健康有序运行。

2、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自职责

根据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宣传、网络信息、保卫等部门参加的网络宣传教育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工作的职责与权利。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网上宣传教育上作的顺利推进。

3、强化法制意识,规范上网行为

要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的宣传教育。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法律基础课等渠道,对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学生的网上行为,增强学生在网上的自律性,强化法制意识,教育学生在上网时要注意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在虚拟世界中同样要遵纪守法。

4、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本身是一种技术、一种载体、要做到趋利避害,关键就在于加强管理。在网络管理方面,一是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开发能够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加强对国际互联网出入口通道的管制和监督。二是建立健全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3]熊礼杭,罗湘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01).

[4]钱兵,翟媛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02).

第5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逆反心理;对策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师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很多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有剧烈的抵触性和顽固性,本文将简单分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成因,并从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探讨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成因

目前,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四种特征,可以概括为抵触性、顽固性、盲目性和极端性,其抵触性和顽固性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不认真倾听思想政治课,上课期间经常会写本专业的作业,因为备考英语四六级或者计算机二级而专攻英语和计算机资料,或者看小说、杂志、睡觉、聊天、玩手机、故意迟到和旷课等。对于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学生懒于互动。面对教师的善意批评和提醒,学生更是不以为然,部分教师反映在讲课期间,越是要求学生们保持安静,学生的聊天声音越大。其盲目性和极端性表现在学生很容易曲解思想政治知识和教师所讲的内容,经常会不自觉地否定和攻击先进事迹。例如对于主席的“”这一革命观点,很多学生会曲解文意,把自己和教师以及同学的僵持关系看作“”,故意长期和教师作对或者和同学闹矛盾。

导致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的原因有三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思想压力很大,他们所面临着来自学习、就业、家庭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准备等级考试、面试工作,或者为了缓解压力,他们没有心情倾听思想政治课。第二个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尚未发展成熟,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很强,不愿意接受教师和同学善意的批评,不能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知识。另一个原因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缺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解决对策

(一)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时,应注意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汲取教材资源,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缓解心理压力,克服抵触性和顽固性等不利因素,正视思想政治课程,处理好等级考试、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的矛盾,遵守校纪校规,尊重师长和同学。例如在解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时,教师应注重细化课程内容,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和教育,指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增强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抵御不良习气的影响,引导学生恪守并践行社会公德,直面挫折,客服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课堂的文化娱乐性质、组织跳跃式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在课前让学生在匿名纸条上写自己的心理困惑,然后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整理到课件中,并结合《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等思想政治知识,为学生传授缓解压力、克服困难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插入《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欣赏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增强学生的精神动力和自信心,树立学生的乐观信念,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思想政治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

大学生虽然都已经成人,但是思维意识和心理素质并未发展成熟,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该借助思想政治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学习《基本原理概论》,用哲学观点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坚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克服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缺点。用法治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理性思维。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教师应注意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本教材和多种教学方法来完善当代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课堂凝聚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轮流试讲,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文化活动。例如在解析“思想”时,让学生以“红色之旅”为话题写论文,在讲解《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为学生举办演讲比赛“我的理想”,这样可以为思想政治课堂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读《思想概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本教材时,教师应注意运用概念图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复杂的思想政治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反思精神,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另外,教师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来传播思想政治知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技术组建思想政治知识库,例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讲堂》、《思想典籍》、《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群体》等,为学生搭建多模态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教师和多媒体、学生和多媒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借助网络桥梁与学生一起探讨教育方法和政治新闻,从而全面促进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呈现出抵触性、顽固性、盲目性和极端性等四大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思想压力很大,心理和思维方式尚未发展成熟,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不完善。因此,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注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融合,引导学生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参考文献:

[1]战英策.浅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矫正对策[J].才智,2012(2):319-320.

[2]赵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2(26):84-85.

第6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性健康;促进对策

【Abstract】In today's social environment, the sex health education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ge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In order to clearly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nd related problems systematically, the author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tatus in Sex Health at six universities to survey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tatus in sex health among 600 university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it was learned tha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lacking of sexual knowledge, and could not get sexual knowledge in correct access. For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e society,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targeted sex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let them enjoy a better university life and grow into a psychological healthy person.

【Key words】Normal students; Sexual health; Promoting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志码】A

1前言

在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现代社会,青少年生理发育期提前,与此同时国内外多元化价值观和文化的冲击,以及商业化网络传媒为吸引眼球而对性色彩信息的滥用,都使青少年的性观念、性态度以及变得更加开放和活跃。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日趋成熟,对性的渴望和理解成为其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一项对711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有过婚前的占3826%。” [1] 还有调查显示:“未婚青年对性知识了解较少,有的认识不科学或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2] 因此,性健康对于大学生尤其对师范生具有重大意义。师范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将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性健康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健康成才以及未来的家庭幸福,也将会对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故笔者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性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对师范生性健康现状有更为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和了解,为师范生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内容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 绵阳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等6所师范院校在校师范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分别从每一所师范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抽取一部分师范生进行调查 。共发放47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率为9433%。其中,男生185人,女生264人,符合师范生的性别比例;文科生298人,理科生151人;独生子女205人,非独生子女244人;来自农村的303人,城镇146人;有恋爱经历的206,没有恋爱经历的193,说不清楚恋爱经历的50人;平均年龄197岁。

22调查工具

我国性科学家对性健康界定为:“在身心和谐、人性丰满的基础上,通过密切人际交往和建立爱情的方式,达到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协调和圆满。”[3]西方研究者认为“性健康是指具有的人在躯体、感情、知识、信念、行为、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4]因此,性健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本研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5],根据性健康的多方面内涵(性的生物、心理以及社会三重属性),结合情境性访谈记录,自编《师范生性健康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共三个大部分,有36道封闭式题目,5道开放式题目。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是否独生、成长背景、家庭关系等);第二部分包含3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12个因素,共36个因子;第三部分是5道开放式题目。问卷在广泛听取性教育专家和学者、高校领导和教师、辅导员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形成。

2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

3调查结果分析

31师范生性健康状况整体特征

对师范生性健康问卷结果进行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的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师范生在性认识、性价值观、性适应这三个维度平均分上,性适应 >性认识 >性价值观。说明师范生的与性道德有脱离现象。在性认识维度上,生理知识 >性知识;在性价值观维度上,性观点 >性态度;在性适应维度上,自身适应 >社会适应。由此可见,师范生关注自身的性征变化多于关注社会道德规范,与性道德有脱离现象。换言之,师范生容易在性适应环节出现冲动;其次,性观点的得分高于性态度的得分,说明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的未成熟之间存在矛盾,此现状会导致师范生往往不能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周围的人以及自身的种种性现象和。

32师范生对生理知识和性知识了解情况

对师范生性健康问卷中生理知识和性知识作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分析出,师范生对生理知识和性知识了解得不多,而男女差异性显著,生理知识 >避孕知识 >性病预防知识 >生育节育知识。男生在这4个方面得分分别高于女生,这说明了男生比女生更关注相关的知识。受社会传统文化影响,女生在性知识获得方面会比男生受到更多的“限制”。这种不平衡造成了许多女生这方面知识的匮乏,在与现实情况产生落差后会导致不健康性心理的产生和的偏差。

3.3师范生性知识来源情况

从表3可知,师范生获得性健康教育的渠道复杂多样,性别差异性显著,其中男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是网络,其次是向同学求教。这说明男生性知识来源更多是靠“自学”,一旦遇到有关性方面的问题他们更愿意自己上网查阅资料或与同伴讨论分享,而愿意向老师父母等长辈求助的比例很少。而女生大部分是通过学校课堂教学获得相关知识,也有部分女生会选择向父母或同性长辈求教,或者向同学朋友求教。

3.4师范生对性知识需求情况

从表3分析得出,在性知识需求方面师范生的性别差异依旧非常显著,女生比较关心与性心理有关的知识,而男生比较关注或性疾病方面的信息,这说明女生更重视情感的交流,而男生更倾向性生活具体知识。女生主要是在“上大学前对于异往和恋爱的准备不足和入大学后向往和尝试异往和恋爱使恋爱心理成为她们最迫切需要的知识。” [8]

3.5师范生对目前高校性健康教育的评价

师范生对所在高校的性健康教育评价并不高,351名(782%)受访者认为在高校根本没有正规的性健康教育,104名(232%)受访者表示学校是以普通健康教育代替了性健康教育,而仅有43名(97%)受访者表示其在大学期间受到了适当的性健康教育,有23人(50%)认为性健康教育很开放。这进一步反映出了师范生对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要求和期待,他们希望通过学校正规的性健康教育途径,科学的获取性知识[10]。

4建议与对策

根据性健康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师范生在性认知、性价值观以及性适应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社会、高校以及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性健康教育和指导,让师范生更好的度过大学学习生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4.1社会方面

高校师范生性健康知识薄弱失衡的现象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应提高对高校性健康教育的认同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师范生更好的了解、学习、掌握“性”健康相关知识。社会方面的性健康教育应以性道德、性修养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消除公众对性健康教育的误解,防止出现师范生“接受性健康教育过晚”的现象。同时,社会应贯彻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作用[11]。

4.2高校方面

调查显示,一部分高校性健康教育似有似无,性健康教育体制没有建全,师范生获取性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网络等大众媒体,学校性健康教育相比之下非常缺乏。因此,高校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实施,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完善高校师范生性健康教育的制度[12]。

在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的问题上,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开展性健康教育,并且根据性别、专业以及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教育内容。如男性要加强性价值观的教育,女性要加强性知识和性适应的教育,除了树立科学的性观念,还应注意避孕知识等实际问题,同时提供性健康指导以及性心理服务,确保师范生身心健康得到持续的、全面的、个性的发展。或者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开展热线咨询电话和网络绿色通道。通过网络和电话,为他们创建一个相对私密、宽松的空间去学习、交流和寻求指导,也避免不良网页带来的不健康以及错误的性健康教育。而对于性健康教育观的更新问题,也是时展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必然要求[13]。

4.3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身就应具备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的性健康教育理论,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保证了教师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前提下,配合系统、完善性健康教育资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性健康教育资源应从途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评价,即高校师范生获取性健康知识的方法和形式是依据社会条件、实际需求而产生的。如组织人员编写相关教学材料时,应注意选择适合师范生的知识和适当的表现形式;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生理卫生知识[14]。

教学用书之外,有关性健康教育资源还应包括相关刊物、网站和开展的相关活动,利用板报、画展、课堂探讨等形式,提倡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彼此间的接触应该有分寸、有原则、有节制,讲文明,分场合。促使大学生健全、完整人格的形成[15]。

4.4学生自身方面

由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性健康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被压制的地位。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师范生获取的性健康知识的正规教育途径(父母教育和学校教育)并没有成为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性健康知识零散,不能够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师范生而言,在接受社会、高校性健康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应自我修养提升。首先,高校师范生要有正确的性健康教育观念,随时展的脚步,摒弃陈旧错误的性健康知识,可有效缓解因为同学的议论,行为上自身的心理约束以及对“性”健康教育知识的羞涩理念等诸多因素给同学个人的心理上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压力。其次,在获取性健康教育知识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判断力,从而形成健康的性价值观,如性健康不是局限于没有疾病或障碍,它包括有能力去理解和评估有关的各种危险、责任、结果以及冲突,并在恰当的时候有能力节制自己;最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有关方面的问题时,应积极向老师及家人反映,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和途径[16]。

参考文献

[1]周向欣,李齐,李文霞.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的和性观念的调查分析.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4):12.

[2]周幸,李红,张仲焰.青少年性知识及避孕服务的可得性.重庆医学,2004(8):48.

[3]张雨寒.中国流动人口未婚女性性健康综述,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8):506.

[4]SRH/WHO. Sexual health-a new focus for WHO.Progress in Reproductive Health Research,2004(67):1-8.

[5]Stephenson JM,Oakley A,Johnson AM,et al. A school―based rand0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eer―led sex education in England. Control ClinTrials,2003,24(5):643-657.

[6]John LP, Ralph JD. Handbook of HIV prevention.New 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1er,2000:96.

[7]齐麟.大学生开展性教育的现状及有效途径分析,中国性科学,2011,20(7):15.

[8]Coeyman M.School stumble over sex education.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tot,2003,95(165):13.

[9]Wang XJ,Luo CH,Tu XW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aceptive knowledge,cognition and behaviors amo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J Reprod Contracept,2006,17(4):239.

[10]姚佩宽.青春期性心理成熟的标志.性教育与生殖健康,2000(8):23.

[11]潘绥铭,杨蕊.十年:全国大学生的追踪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5.

[12]胡珍.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5.

[13]紫薇,佐桐.中国校园性观念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95.

[14]Plaud JJ,BIG W00D SJ.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sexual fantasythemes of college men.J Sex Marital Ther,1997,23(3):51.

[15]彭晓辉.性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9.

第7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1.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前提,是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准确对接职业岗位的重要环节。以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具体参照,经过反复调研和具体论证,专业建设团队成员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分布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目标定位于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三大职业岗位,具体对应七个典型职业岗位。通过各岗位工作任务与过程分析,我们得出相应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并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依据。2.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依据上述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主导、校企结合、素能并举、多证融通”。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就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学年由学校培养,主要学习公共领域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以心理专业的技能培养和教师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体验式学习,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入教学领域;第三学年是由社会培养,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顶岗实习。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进行更科学的课程优化与设置,并逐步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1.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结合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努力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等为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通识类课程以人文素质课和文化基础课为主,专业类课程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掌握心理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技能为主,拓展类课程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学习专业技能。2.核心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以心理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需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蒙台梭利职业资格考试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适当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本专业适时改进课程计划,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将部分课程即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活动设计等列为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三、完善专业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解决心理困扰、优化心理品质的教学总体目标,广泛采纳其他多所高校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整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建设。1.教材建设方面。专业团队成员在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为主线、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原则,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改革做了大胆的尝试。具体说来,本专业选定的教材主要有三类:(1)自编教材。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多年积累,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干性教材。另外,本专业还采用几本由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心理学学习指导》,配合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保证教材既符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面。(2)辅助教材。第二类为辅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推荐教材。以我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操作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教师紧扣社会脉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力求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实践中及时添加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探索教学结构的不断创新。(1)课标及其教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并按照课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方案。(2)教学课件习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达到资源的共享,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着手进行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现已初具规模。同时,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心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心理实验手册等多个方面相关材料的编制,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教材。

四、调整专业教学方法

第8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区域高职教育纵深发展探析

高职单招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专业对口型辅导员对高职生专业意识培养的影响——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当代师范大学生父母认同感现状及教育建议

关于大学生对相亲节目态度的调查研究

民航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探索

高职院校足球战术训练与足球队组建的探讨

“教学做一体化”在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大学生表达与沟通课程探讨

基于UG的电流线圈架模具三维设计

高密度沉淀池+空气擦洗滤池工艺电厂原水净化站的设计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工作的网络化研究

GPS卫星定位系统的研发及其测量原理简述

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实证模型

高职院校健康型组织的特征及培育研究

家庭装修管理之我见

试析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及其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

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的内涵建设与理论分析

解析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自顶向下设计

略论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主导模式的构建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现状透视及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探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探索

高职院校班级日常量化管理初探

“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分析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课程教学探讨

模具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的探讨

教学行动研究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行动研究在高职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英语听力障碍中非知识因素改进策略

英语记音与记形学习效果的研究

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策略

空客330高原机场着陆技术分析

地效飞行器动力增升系统安装位置的实验研究

高压线路电流差动保护的研究

学习力与文化力——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无形支柱

强化内涵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示范性院校建设工作回顾

科学发展观引领通识教育融入高职教育

香港职业教育的启示

澳德加三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比较研究

关于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走专业化道路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工学结合”特色在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中的体现

行动研究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行动研究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走出高职高专外语专业教学的困境

B757-200飞机刹车活塞密封失效分析

飞行器在地震防灾救灾中的应用探析

空中乘务员心理素质测评量表的编制

基于现场总线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构建

MasterCAM后置处理文件的优化及其应用

沙盘游戏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诊断和治疗

聚乳酸的合成及其改性

第9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77-02

【关键词】 爱恋;婚姻;健康教育;学生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他们产生了恋爱和婚姻的需要。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从而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因此,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婚恋观的涵义

婚恋观是个体对婚姻和恋爱问题总的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对待婚姻、恋爱的态度和行为,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爱情是婚姻和恋爱的感情基础和重要内容,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1.1 爱情的内涵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1]。的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人的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现代的爱情是两性间的一种特殊社会精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特征:自由、平等、强烈、持久、排他、以互爱为前提。

1.2 婚恋的定义 婚恋即婚姻和恋爱行为。婚姻是指依法确立夫妻关系的行为,是指男女两人通过合法的结婚手续在性生活、社会生活及经济等方面过着共同生活的关系,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3]。美好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按进程可分为初恋期、热恋期和恋爱质变期(失恋或结合)[3]。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较少涉及结婚,因而大学生婚恋的研究主要是恋爱心理研究。

1.3 婚恋价值观 婚恋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涉及婚恋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姻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3]。由于婚恋价值观对婚恋行为所具有的评价、指导和选择作用,使其在婚恋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1.4 婚恋道德观 婚恋道德观是个体反映在婚恋中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规范的观念系统。婚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交往方式,必须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制约,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3]。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被认为是高尚的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反之(如婚前、非婚同居等)会受到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及良心的谴责。婚恋道德观对个体婚恋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2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婚恋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以《大学生心理学》为代表,大学生爱情心理被正式列为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研究[4]。最初的研究一般为大学生婚恋心理的现象描述,以理论和思辩为主。近年来的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多角度的比较研究逐渐增多[5-10],信、效度有了很大提高。笔者对有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5-10]。

2.1 恋爱时机 在校恋爱,普遍赞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随着身心的发展,已进入恋爱年龄阶段,他们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对异往有强烈要求。相关调查表明,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恋爱“很正常,是大学生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约30%认为是“一种人生体验”[11],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是“寻找婚姻配偶的最好机会”和“可以促进学习”[12]。总的来说,80%以上(有的研究显示为97%以上[8])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赞同在校谈恋爱成了大学生的普遍态度。

2.2 恋爱动机 多元取向,相对积极。恋爱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追求某种恋爱目的内在动力。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导致大学生对恋爱目的的认识分歧较大。黄希庭等[3]的调查显示,80.2%的男生和75.2%的女生认为恋爱的动机是“为了寻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胡利人[8]以相同的问题选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1.94%的男生和74.70%的女生赞同以上观点;王香婷等[13]的调查显示,50.9%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了“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同时,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是“两情相悦”、 “寂寞、无聊、空虚时有感情寄托”、“随大流”、“想证明自己的价值”[11]。近60%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的认识上尚属积极,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是因为寂寞、空虚、攀比、虚荣甚至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且比例有不断上升趋势。

2.3 婚姻观念 重视爱情,向往婚姻。婚姻的本质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伦理关系,其根本点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婚姻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的婚姻价值评判体系。胡利人[8]调查表明,关于“恋爱是否为婚姻的基础”,84.87%的大学生持肯定或基本肯定观点,67.44%认为“结婚一定要有爱情”,女大学生持肯定观点者更多。董晓璐[14]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婚姻是幸福的。韩广梅[12]调查发现,70%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结婚是幸福的”。但是,董晓璐[14]调查也发现,近10%的学生认为“婚姻是坟墓”、“最好是只同居,不结婚”、“独身要比结婚好”。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很重视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对婚姻持积极、向往的态度。

2.4 择偶标准 注重人品,郎才女貌。择偶标准是人们在择偶时的价值取向,是婚恋价值观集中而具体的体现[3]。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有着显著的时代性、多样性,其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品德、审美、才能等方面。黄希庭等[3]的调查显示,男生重视对方的性格(91.8%)、品质(91.5%),女生在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82.5%和82.3%。女生更重视对方的才华(73.8%),男生更重视女生的相貌(77.0%)。韩广梅[12]调查表明,女大学生择偶时把“人品”放在首位,其次是“才能”和“性格”,“外貌”和“气质”居第4,5位。董晓璐[14]调查发现,大学生择偶标准以“人品”和“性格”为重,男生和女生排在第一的都是“人品”,分别占50.2%和70.6%。胡利人[8]调查显示,大学生择偶标准排在首位的是“诚实可靠”,男生“长相好”选择率高于女生。综合以上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普遍注重人品,同时也应了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郎才女貌。

2.5 性的观念 较为宽容,日趋开放。性的观念是人们对待性问题较为稳定的看法和评价态度。当代大学生性的观念集中表现在对、非婚同居、婚前的态度上。黄希庭等[3]调查表明,52.6%的男生和47.4%的女生对“看中恋爱对象的”持不同意或不确定的态度。郑夕春[11]调查表明,高达47.02%的大学生认为婚前是“个人私事,别人不便评价”,43.76%认为“在开放的现代,可以接受”,67.2%对非婚同居持认同态度,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孙景艳[9]问卷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对婚前持认可、宽容的态度。胡利人[8]调查显示,79.35%的男生和66.87%的女生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双方愿意别人就不必干涉婚前”。董晓璐[14]调查发现,21.4%的大学生认为“性是恋爱的内容之一”,36.5%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无须指责”。“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等观点,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认同度,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性的观念较为宽容、开放,且比例呈上升趋势。

3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措施,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爱情的神圣性和婚姻的严肃性,教育他们遵守婚恋的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婚恋心理,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3.1 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个体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向上、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15]。通过人格教育,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层了解,掌握自我价值、人生意义,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婚恋观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加以综合,认识婚恋观中的人格体现,培养其独立、理性、自律、负责的道德人格,使大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任。

3.2 道德教育 婚恋不仅仅是为了,还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婚恋双方不仅要求相互信任、忠诚,还要求互相帮助、负责;否则,两性关系、家庭生活就没有安全感。应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性别角色及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游戏婚恋是极端危险的,不但会使人的道德堕落,甚至有可能毁灭一生[16]。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忠诚品质,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家庭的责任感,强化自身的道德约束力,提高自我选择能力,做一个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

3.3 爱情教育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的最高层次应该是与情爱的和谐与统一[17]。同时,爱情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情的高尚性和神圣性,妥善处理好情爱与、爱情与学业、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为将来的成家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性的教育 传统教育中对性这个问题几乎是避而不谈,或谈“性”色变,使得在校大学生从少年时就缺乏性的常识。大学生经常被性生理和性心理困忧,产生性焦虑与自我否定,一些大学生因为性冲动而导致越轨的[14]。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开展严肃的、科学的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同时还要进行性法制教育,在新生入校之后尽快开设两性教育讲座和课程,或聘请专家指导,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和性观念,面对性冲动时更为理性。

3.5 择偶教育 恋爱是爱情的结合。婚姻是两个人社会关系的结合,择偶不仅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婚姻的严肃性及家庭角色的认同度。要引导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考虑哪些条件更为重要,现在自己或是恋人在人品、性格、智力水平、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对下一代会有怎样的影响,哪些条件更有利于将来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指出男生只注重女生外貌的弊端,突出对女性内在涵养的追求;要对一些女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强调女生对未来婚姻的理智选择。

4 参考文献

[1] 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69-174.

[2] 王传旭,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264.

[3] 黄希庭.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80-208.

[4] 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18.

[5] 阎晓军.中日大学生择偶心理的比较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2,5(4):23.

[6] 阎晓军.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81-83.

[7] 武亦文,孙庆祥,徐康.船员、教师、学生对性角色和婚恋观选择比较.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2):150.

[8] 胡利人.高年级医学生性观念和婚恋观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1,4(3):212.

[9] 孙景艳.对当代女大学生恋爱价值的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1,22(5):30.

[10]徐东芸,张万山,鲁芳.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状况调查及对策.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3):105.

[11]郑夕春.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性道德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5,5(9):56-59.

[12]韩广梅.广西高校女大学生婚恋价值取向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19(9):103-107.

[13]王香婷,刘瑞霞.女大学生思想教育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1):90.

[14]董晓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茂名学院学报,2006,16(2):47-49.

[15]韩云萍.用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看在校大学生恋爱问题.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1):78-80.

[16]唐克军.论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63(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