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旅游安全管理范文

智慧旅游安全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旅游安全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旅游安全管理

第1篇:智慧旅游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云南;旅游;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59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3002

1引言

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信息资源共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以更加及时、准确、智能的方式为游客、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化应用和服务,以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们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根本目标,所形成的一种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1]。

云南省是一个拥有着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大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1980年以来,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29.9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4.3%,2010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约为7%,初步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体系,旅游业成为云南省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2]。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云南省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它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云南省的经济收入,加强了对内对外的交流,增加了云南省的国内外知名度等。但是云南省旅游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因为地处偏远地区,其交通发展还不是很完善,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牵制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云南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2011年昆明市园林局与中国移动合作的“智慧公园”项目中的特色应用:“风景在线”功能在翠湖公园进行了试点,使得翠湖公园成为国内首个智慧型公园。

2011年8月,全国唯一以移动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政府管理部门、旅游服务企业和个人提供旅游文化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移动电子商务综合信息平台”在香格里拉启动。

2011年12月,云南省旅游局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加强旅游信息服务能力、扩大旅游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加强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和智慧化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全面推进云南旅游信息化建设[3]。

2012年9月,西华公园开始建立示范“智慧公园”。随后,昆明市各大公园为实现“风景在线”功能都已安装“电子眼”。而云南省旅游局与中国移动双方合作“三步走”的战略中,第三步正是通过手机客户端、手机导游、景区实时视频监控等方案,全面加强云南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和智慧化[3]。

2012年11月份,云南省旅游局与纵横壹旅游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智慧旅游”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云南省智慧旅游信息查询平台项目正式启动[4]。

可以看出云南省智慧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刚刚开始进行,因此智慧旅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其智慧旅游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云南省作为国内旅游大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加之目前自助游、背包客的盛行,游客对个性化旅游的追求,更加促进了云南省智慧旅游的发展。

3云南省智慧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

3.1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根据2009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调查显示,云南、内蒙古、宁夏、贵州等13个省或自治区网络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云南等省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和通信基础设施是比较滞后的[5]。由于发展智慧旅游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造成数据的传输能力和预期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从而成为制约智慧旅游发展的瓶颈。

3.2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

云南大部分旅游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大部分企业对旅游信息化和智慧旅游建设的意识不强,使得对于网站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都不愿投入太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3.3网络营销与服务的水平比较低

在网络营销方面网上交易的支付平台没有普遍建立,网络交易的法制法规不完善,导致网络支付不安全,目前在线交易大多还采用的是“网上交易,网下支付”模式。另外云南省对于旅游信息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参与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从而造成旅游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3.4缺乏既熟悉信息化又精通旅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智慧旅游的发展涉及到旅游网站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智慧旅游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能力、电子商务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扎实的旅游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文化美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但目前大部分从业人员能力比较单一,或者是计算机专业或者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两者合并的综合型人才,对智慧旅游的迅速发展造成困难。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要大力推动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支撑产业快速发展。首先要增加宽带网络覆盖率,使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覆盖各个城镇和乡村;其次提高物联网设施建设水平,建设覆盖城市的身份识别感知网络、位置感知网络、视频监控网络和环境感知网络,实现城市动态实时监控;最后还要加强旅游门户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得信息化成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和支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6]。

4.2增强智慧旅游发展建设意识

云南政府和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应大力宣传智慧旅游及其带来的各方面效益,使旅游企业及单位意识到智慧旅游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重视智慧旅游的发展,加大其建设力度。

4.3提高网络营销与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各种方式,快速构建畅通的立体化网络营销渠道,提高旅游网络营销能力。同时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教育培训,从而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4.4重视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要大力培养既熟悉计算机操作,又精通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将这两方面综合运用的人才。同时大力引进该方面人才,并将其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7]。

5结语

面对智慧旅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云南省要根据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找到智慧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要实现云南省智慧旅游的快速发展,必须紧密结合该省的实际情况,全面建设云南旅游信息化,以增强云南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涛,徐晓林.智慧旅游——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旅游业发展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7~19.

[2]陈庆勇.云南数字旅游产品开发与发展对策[D].云南:云南大学,2011.

[3]辉.智慧旅游正当其时——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无线城市”建设应用之旅游篇[N].人民邮电报,2012-12-19.

[4]陶园园.云南省启动“智慧旅游”项目[N].昆明日报,2012-11-25.

[5]牟从华,黄齐朴.云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1,7(28):86~87.

第2篇:智慧旅游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慧旅游城市;张家界;策略;动因;支撑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233-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lligent Tourism and intelligent tourism city has become a trend in tourism industry,and many tourism cities have carried on construction renovation.The paper begins with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tourism cities in China,discussing the reasons of intelligent tourism city and supporting technologies,and taking Zhangjiajie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relevant counter 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tourism city.

Key words: intelligent tourist city; Zhangjiajie; strategies; motivation; supporting technical

1 引言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旅游业也逐步由信息化旅游转型为智慧旅游,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就是走“智慧旅游”这条道路。早在2008年“智慧地球”这个概念就被IBM公司率先提出,此后,“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区”等理念也相继出现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延伸与发展,是高科技和智能的旅游信息化。以满足个性化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智慧推荐和相关旅游配套解决方案为最终目的的“智慧旅游”,贯穿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基本六要素的每个方面,充分最大化的发挥了旅游资源的效益。旅游业及其相关的配套行业的资源通过“智慧旅游”的平台得到整合,优化了旅游产业链和旅游组织协会的关系;然后再运用现代的技术通讯手段,使涉及旅游的各方面信息得到充分的传播和运用,从而实现整个旅游业的转型优化发展。

张家界市作为优秀的旅游城市应抓住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机遇,转型建设智慧旅游城市,逐步消除旅游资源中信息不对称。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加惊喜的体验,提升游客的互动性和自主性,张家界市应该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旅游产业链涉及的各种旅游资源和信息包括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和旅游管理的数字化。从而使整个旅游业焕发出新活力和经济增长点,建设更具有智慧性,效益性,整合性的旅游业。

2 智慧旅游建设运用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到我国的旅游业,并未达到大规模的普及,大多只应用于中外合资的企业中。1999年携程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旅游“电子商务”时代。随着2001年国家启动“金旅工程”,是国家实现旅游信息化的重大决策,最大限度地整合旅游信息资源与旅游城市相关配套设施进行深度协调和衔接,将旅游业发展成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

2010年由江苏省镇江市提出,并率先开展“智慧旅游项目”的建设活动。2011年10月,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信息"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5月,北京,武汉,成都,南京,福州,大连,厦门,苏州,黄山等18个城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我国在2014年开展了主题为“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这进一步推动我国智慧旅游涉及的配套建设。

3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动因

3.1 城市转型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人们对于旅游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自然资源耗损量将越来越大,有可能导致枯竭。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环境破坏,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所能承载的容纳力将会聚缩。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攻坚期,发展与挑战并存,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也相继出现各种问题,人类日益增长的欲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科学开发自然资源,在保证开发的同时做好当地环境的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此次论文写作目的之一。所以要解决不断出现的"城市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是必然要选择的道路。

3.2 自助游已成旅游主力军

随着旅游业的空前繁荣,游客自行安排意识的日益增强,游客的消费理念也正在改变,交通的便利和互联网的成熟,使散客自由行成为了一种潮流,然而我国旅游城市还停留在团队接待的模式上,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在欧美主要旅游国家的成熟的旅游体系中,自由行旅客占到客源的三分之二以上。接待散客的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实力的重要标准。所以我国旅游业急需进行智慧化转型,打破信息化壁垒,与国际化的旅游信息标准接轨,为旅游市场体制的完善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使旅游市场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建立通畅的旅游信息网络和高品质的旅游信息服务支持,将其建成高满意度的现代服务业。

3.3 国家大力倡导智慧旅游

2009年国务院就《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41号文件指出我国旅游业的两大战略目标是将其发展成经济支柱型产业和高满意度的现代化服务业,而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也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之智慧旅游所需要的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技术,智能数据和移动终端技术等物质基础已日渐成熟,在技术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双重促进下,智慧旅游势必会给整个旅游行业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和新的有活力的发展道路。随着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不断前进,信息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集成,更加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的旅游服务业。

4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支撑技术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需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和大数据等多种“智慧旅游”先进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结构,和政府管理的应用,将旅游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高度系统整合和深度开发,来满足游客来满足游客在旅行前的规划和安排,旅行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旅行后的评价和反馈。具体来说,其支撑技术有以下几种:

4.1 云计算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提供方便的随时的共享的计算机资源服务。智慧旅游的云计算侧重于将海量旅游信息进行整合并将其储存数据中心,供旅游者获取,存储,处理,交换,查询,分析,利用各种旅游应用,如信息查询,网上预约,支付等。充分利用和共享社会资源和旅游资源使资源得到集成和优化。

4.2 物联网

物联网是指射频辨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瞄器等信息传感技术设备,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对象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形式。在旅游业应用中可以将物流技术应用景区安全管理,客流及时测定,游客消费行为研究等方面。作为游客进入物联网的景区,通过游客手中的移动手机终端定位游客位置,随着游客的移动,实时播报景点信息。

4.3 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使得信息技术的旅游应用从个人计算机为中心向携带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旅游者为中心发展,体现了以散客为服务对象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移动通信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运用将极大改善旅行体验和品质,满足个性化需求,提供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服务。

4.4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使电脑生成三维的模拟现实,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模拟,让使用者身临其境。对于旅游业商家来说,利用虚拟技术来展示的产品和服务,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和归属感。

4.5 大数据

旅行大数据建设可建设旅游信息的海量收集,处理和存储的需求,实现各类旅行信息的查询。能为游客提供实时,动态的信息服务;为旅行机构各部门提供数据支持,满足相关旅游机构的管理需求,来规范市场的运作。如,利用大数据预知客流趋势,相关部门可提前做好疏导工作准备。利用大数据推断游客的喜好,开发符合习好畅销的产品和服务。

5 张家界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5.1 张家界市进行智慧旅游城市的进展

张家界作为优秀旅游的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倡导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号召,将自身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托型的传统旅游业向现代化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智慧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张家界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总体架构大致是由一网――张家界旅游资讯官网,两平台――行业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一终端应用――张家界官方旅游App组成,再结合张家界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规划,符合张家界市实际转型需要,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甚至是整个旅游城市的发展。

早在2009年张家界市森林公园与大学合作进行了智慧景区建设规划编制,之后依据规划完成了一个旅游门户网站(张家界森林公园官网),两个内部信息网络(景区管理内部局域网和景区互联网)建设,并实现了全国首个指纹IC卡身份识别自动化门禁系统以及平安安全保卫和景区防火监控系统。目前,防火监控系统已接入湖南省防火办信息平台。

2013年9月29日,张家界市旅游局和中国电信集团签订了关于张家界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旅游官网平台项目》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电信集团要协同张家界旅游局在张家界市的旅游网站,移动终端App应用,内部行业管理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智慧旅游数据等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深度合作。

5.2 张家界市建立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议和措施

5.2.1 建设智能旅游系统

张家界市对智能旅游系统建设规划可以简要概括为“一库,两端,三网”。“一库”指的是大数据中心库,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中心库是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社交网络每天更新个人信息,帮助游客处理各种由移动终端所产生的图片和视频等个人信息,实现个人资源的实时的分享,增加游客的互动性。“两端”指的是服务端和客户端。服务端可以向旅客提供各种旅游的信息咨讯及相关服务。可帮助提前制定自己的游览计划,进行网上购物,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客户端主要是使用移动终端上网和公共服务终端进行旅游信息搜集的旅游政府,企业和个人。现在的携带客户端的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pad等。“三网”只要是指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使其客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与物之间,达到物物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目的。互联网,移动信息通信网4G,蓝牙,Wi-Fi旅游信息等技术,把电脑,智能手机,电子显示屏以及其他终端电子产品等融合在一起,为游客获取旅游在线网络支持与信息交换服务。

5.2.2 政府支持为主力,多方共同协作

将张家界市建设为智慧旅游城市,是能使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服务业向更高层次转型,摆脱同行业的同质化竞争,有利于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满足游客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继而出现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开创更高更开阔的旅游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难得一遇的发展机遇。但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涉及太多的行业,相关机构和相关利益体,因此只有由政府牵头形成主力,然后带动全民参与,然后全力以赴,进一步汇集全市资源,促成张家界市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5.2.3 优化优秀人才保障体系

张家界是要在人才引进,资金保障和科研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应出台有力的鼓励政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要创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投资中心,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支持等保障体系。

5.2.4 制定旅游信息标准

加强张家界市智慧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保障智慧旅游建设中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张家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标准应该与国际接轨,参考国内各地区在制定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标准的优异之处。国外先于我国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其中不乏优秀的建设成果和经验,我们应该予以借鉴和学习,并将其运用自身建设中。国内的旅游发展十分繁荣,但由于各旅游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各省设定的内部考核标准不同,往往出现同一级别的景点,但旅游服务却有着十分大的差距,张家界市应取优秀的“智慧”建设城市加以学习,促进张家界与各地区的相互学习与良性竞争。

制定旅游信息标准,与国内,国际标准衔接,争取数据的交互。为旅游行业的管理提供智慧化,标准化的平台。

5.2.5 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张家界市进行智慧旅游建设,增加建设和提高公共设施,优化公共服务。第一,实现全市无线覆盖。无线城市是支持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载体,游客在张家界市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旅游的信息,给终端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所以实现全市无线覆盖对自助游客来讲是十分必要的,也逐渐成为一个旅游城市满意度的重要考量标准。第二,开发张家界旅游手机客户端开发,大致应该包括“导游”,“导览”,“导购”,“智能推荐”4个模块的功能。能帮助游客GPS定位导航到目的地,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实现网上旅游产品的购物。张家界已开发出几款自己的旅游APP,但只是张家界某一个景区的APP,并没有进行集成,相关功能的实现不完善,有待提高。第三,实现旅游一卡通,能满足旅客在张家界市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基本需求并得到相应的游客折扣,是全市旅游产品的形象和优惠体系标志。

6 结论和展望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未来大势所趋,张家界通过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从旅游企业角度,能逐渐做到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服务品质,提高对游客需求的响应能力,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从政府角度实现旅游管理模式的转型,由被动化主动,运用现代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过程管理和实施管理。从旅客角度来看,利用移动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自身所需的相关旅游信息,提升旅游好感度,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海霞. 昆明智慧旅游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5:25-30.

[2] 张有山,刘岳峰. 秦皇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探析[J].区域经济.2014(12):1-2.

[3] 迟紫境. 优秀城市的转型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14-15.

[4] 余洋. 旅游电子商务[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

第3篇:智慧旅游安全管理范文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成为最具活力的生产力,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产业、创新应用正在孕育新一轮社会变革。“十二五”以来,北京市抢抓机遇,继圆满完成“数字北京”建设任务之后,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智慧北京”的新目标,2012年市政府实施《智慧北京行动纲要》,统筹实施行动计划。

经过3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处于全国前列。但是,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智慧北京”建设仍任重道远,比如在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仍有明显差距,城乡间、区县间区域发展并不平衡;电子信息产业在挖掘并满足市民快速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信息化在缓解交通拥堵、保护生态环境、创新民生服务、优化城市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巨大能量还未充分释放,利用“智慧城市”治理“大城市病”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因此,“智慧北京”建设要进一步实现创新突破,走创新、集约、务实、安全的发展道路,进而推进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突破“城市病”

今后一段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服务城市管理,进一步明晰“智慧北京”建设路径,聚焦治理大气污染、节约资源能源、缓解交通拥堵、严格控制人口等重点工作,在全市统一指挥调度下,各部门分工配合,全力打好“攻坚战”,充分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加快建设人口有序管理、交通智能监管、生态精准调控、安全切实保障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在调控人口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完善统一的实有人口资源数据库,实现对人口变化情况的实时动态监测,为相关部门实施人口调控措施提供支撑。加快推进市民卡工程,使之成为市民身份和享受公共服务的重要标识,实现“记录一生、信用一生、服务一生”,进而实现对户籍人口、无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的分类管理。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依法采集、披露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推进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生产自动化改造,减少对一般产业工人的需求,打造一批无人工厂。

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大力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整合交通指数、实时路况、自驾车路径导航与公共交通导航系统,合理化引导出行,探索推广汽车分时共享服务,加快速通卡的省际联网,最大限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加快网上办事服务的推进步伐,大力推广网上审批、网上缴费、视频会议、网络购物、远程办公、远程医疗,最大限度减少交通出行压力。构建全市停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接入路侧停车、P+R停车系统、封闭式停车场等停车动态信息系统,实现基于位置的停车信息和诱导系统,最大限度缓解停车难问题。

在服务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加快建设反映全市生态环境的监测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等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分析预警,找准污染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生命线管理体系,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地下各类管线的实时勘测,防患于未然。推广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和供热计量器具的应用,实现能源安全供应和动态智能管理。

建设 “智慧北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依托“智慧北京”建设,解决“大城市病”也绝非一日之功。在明确新时期“智慧北京”建设努力方向的基础上,要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资源共享、模式创新、应用示范、安全管理等六大方面加以保障,逐步推进,持之以恒,直至任务目标的完成。

发挥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机制作用。“智慧北京”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发挥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作用,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做到“四个注重,四个避免”,即注重统筹推进,避免各自为战;注重顶层设计,避免零敲碎打;注重资源整合,避免“信息孤岛”,注重应用实效,避免“盆景工程”。

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宽带北京”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部署基于IPv6网络基础设施。继续扩大光纤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光纤覆盖全部城镇家庭用户,并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推动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促进政务网站尽快全部完成下一代互联网改造,鼓励商业网站向下一代互联网迁移;加速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动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资源共享,提高移动宽带接入能力和质量;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及异构网络的融合应用平台,使北京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标准。

加快建设统一的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法人、人口、空间、经济、交通、教育、医疗、资源能源等重大基础信息数据库,推动基础数据“一表化”、“一口式”采集和应用。升级市区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最大限度满足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完善法人统一认证服务平台、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和电子证照库,促进各种公共服务流程和标准的有效衔接和集成,支撑重大应用的后台统一认证服务。加快建设电子政务云,不断集成和整合网上政务服务,带动全市各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政务流程的协同。

改革创新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运营模式。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开放国有单位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市场。鼓励采用政府投资、公私携手等投资模式建设公共信息化项目,推广BT/BOO/BOT等模式。政府部门要逐步开放可让社会利用的原始政务数据,鼓励企事业单位开放其掌握的公益类信息,加快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网,以利于IT企业进行大数据深度挖掘,繁荣首都经济,服务民生需求。

选准突破推出惠及民生的重大应用。加大医疗、社保等领域应用整合力度,尽快整合多种卡,推进一卡多用。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环境监测等工程,提升就业、养老、旅游、食品安全等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产业运行监测、财政收入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在全市范围内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以养老助残、“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为着力点,整合社区资源,为市民提供服务,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

第4篇:智慧旅游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慧景区; IT能力; 服务感知; 游客服务

收稿日期: 2013-03-18; 修订日期: 2013-11-13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 “基于Web 2.0的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决策机制研究与应用”(SZ201311417001)

作者简介: 陈建斌(1970-),男,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商务智能等。郑丽(1966-),女,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电子商务。张凌云(1960-),男,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旅游地理与旅游管理。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提出了“智慧地球”战略①后,得到全球产业界的热烈响应和快速推广,从而引发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系列概念的诞生。2009年11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决定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我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它的智慧水平决定了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并极大地影响着产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一般认为,智慧景区就是结合景区特点,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集成起来构建信息与决策网络,增强人类感知、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更加精细和动态地管理景区,达到“智慧”状态(李洪鹏,等,2011) 。智慧景区受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各地景区的重视,在国内掀起了建设热潮。但是,由于智慧景区的研究刚刚兴起,其权威性阐释尚未树立,建设理论尚未完善,并且这些关键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导致实践层面的形式化和无序化。本文从“智慧”的本质出发,首先探讨智慧景区的实质内涵;然后以企业IT能力理论为指导,构建智慧景区的IT能力系统框架;最后,提出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系统,用于支持智慧目标的实现。本文力图在理论层面阐释智慧景区的概念和能力建设的本质要求,为景区信息化建设和向智慧状态的演进提供指导。1智慧景区研究现状关于智慧景区的研究尚不多。国外与“智慧景区(Smart Famous Scenic Sites)”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景区的智能服务系统,如为旅游景区提供决策支持、行程规划和解说服务的专家系统(Venturini,Ricci,2006;Kramer,et al.,2007) 、目的地的推荐系统和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动式旅游服务系统(Fesenmaier,et al.,2006;Martin,et al.,2011)等。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智慧景区论文仅有数篇,主要是探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邵振峰,等,2010;党安荣,等,2011)、从数字景区向智慧景区的转型探索(李洪鹏,等,2011)等。关于智慧景区的内涵,党安荣等(2011)认识到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景区全面、系统、及时的感知与可视化管理;李洪鹏等(2011)进一步明确智慧景区是利用最新技术“增强人类感知、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实现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景区,达到智慧状态”。显然,这些理解已经注意到了“智慧”的实质是能力的增强。张凌云等(2012)进一步围绕能力建设,提出了智慧旅游的CAA框架:智慧旅游的能力(Capabilities) 、属性(Attributes) 以及应用(Applications),定义了智慧旅游的核心能力模型。该文虽然明确提出智慧建设是能力建设,但对核心能力的讨论并未深入。

从相关文献来看,多数智慧景区的理解存在着技术驱动的偏好,少数文献涉及IT内化为能力建设的必要性。智慧景区建设,并不仅仅是技术及其系统的堆砌,而是需要从技术到人到企业运营管理的全面的变革,特别需要强调人的重要地位以及流程变革的关键作用。2智慧景区建设理论

2.1智慧景区的内涵阐释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智慧景区,当然强调的是景区具备了对旅游资源和游客及其活动等要素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因此,本文认为,智慧景区是指能够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景区资源,在游客感知、决策支持和游客服务方面具备了独特的企业能力,从而提升景区竞争优势、实现景区战略的高度信息化的景区,是基于数据集成、流程优化后实现了“以游客为中心”管理模式的景区。智慧景区的实现路径必须遵循信息化建设理论与方法。利用IT整合组织资源,建立竞争优势,这是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能力理论核心思想。

2.2企业IT能力理论基于资源理论提出的“IT能力理论”认为,每个企业的IT资源和IT能力应该是独特的、复杂的、难以模仿的。并且,已有学者提出,信息技术发挥效能的关键在于集成(彭赓,霍国庆,2004)。单一IT能力成分,可以轻易被竞争对手获取、模仿,不符合战略性企业资源的特性。相比企业的其他能力,IT能力更强调各成分的协同效应,更强调IT资源和能力作为一个紧密的系统被使用。因此,“企业IT能力系统”是企业IT资源与能力的集成体,反映了企业IT能力的个性特征和竞争力特性(陈建斌,等,2010)。根据Bharadwaj(2000)的分类,IT能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IT基础设施、人机综合资源和无形资源。(1)IT基础设施(IT Infrastructure)属于有形资源,包括计算机、通讯产品与其它共享技术平台以及数据库。(2)人机综合资源(Human IT Resources)包括技术性的信息技术技能(Technical IT Skills)与管理性的信息科技技能(Managerial IT Skills),前者是指系统分析设计、编写程序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后者指企业信息部门的管理能力、统合最终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必备的管理与领导技巧。(3)无形资源是指信息技术内嵌的无形资源与能力(ITEnabled Intangibles),可分为顾客导向、知识资产、协同效应等3个维度。协同效应(也称“综效”)指的是企业内资源与功能能够实现跨部门的共享,知识与信息的共享使企业能够更迅速地响应顾客需求。相应地,IT能力系统可以包括3个层次的能力:IT基础设施能力、IT人本能力和IT驱动的无形能力。其中,IT基础设施能力更可细分为共享能力、服务能力和柔性能力(张嵩,等,2004)。

2.3智慧景区IT能力系统企业IT能力理论为智慧景区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信息化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必须与业务紧密融合和集成,才能发挥其技术优势,铸造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智慧景区本身需要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技术装备性能的提高。在技术采纳和效能的浸延过程中,人作为能动要素发挥关键作用,所以,在IT能力系统中,有专门的人本能力体现。智慧景区强调景区在履行各项职能过程中表现出足够的“智慧”。因此,景区信息化的过程,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景区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从而实现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实现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其中,智能化强调景区结构化、程序性决策的自动化;智慧化强调决策的柔性、灵活性和主动性。景区信息化的过程,是景区IT能力不断培育和成长的过程;智慧景区的形成,是景区IT能力成为一种体系、对景区管理和服务实现高效支持的结果。

2.3.1智慧景区的IT能力及其系统框架智慧景区的IT能力主要包括以下3种能力。(1) IT基础设施能力 IT基础设施能力是智慧景区的IT能力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景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基础条件。IT基础设施能力包括以下3个层面。第一,共享能力,反映IT基础设施覆盖的物理区域和信息范围。覆盖区域由计算机和传感器网络的配置和布设范围决定,反映景区能否实现部门内部、部门之间、景区与游客、景区与供应商、景区与政府和其他合作者的连接;信息范围反映能够处理的信息类型,如门票信息、办公文档、设施实时状态信息等,反映业务信息的数字化、结构化程度。第二,服务能力,反映IT 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表现为服务的数量和深度。从服务数量来看,一般包括业务系统管理、通信管理、数据管理、IT培训与教育、IT研发与管理、安全管理、体系结构与标准管理、渠道管理等IT治理层面的内容;从服务深度来看,表现为选择性提供和广泛性提供,即某种服务是所有部门都需要的,还是部分部门选择性使用的,反映了这种服务的需求强度。第三,柔性能力,反映IT基础设施应用层面的灵活性,与业务流程紧密相关,也是某个景区具有个性和竞争力的IT应用层。其中应用逻辑(业务逻辑) 的组件化及其之间接口的标准化是关键。IT基础设施柔性的程度依赖于每一项IT基础设施应用所包含的业务流程的特征。(2) IT人力资源能力 景区的IT人力资源能力包括IT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两个方面。IT的技术技能是指景区信息技术部门或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员工所掌握的IT技能,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的软硬件技术方面的能力,如数据库管理能力、程序编写和修改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能力、服务器及各种网络产品的使用能力等。它体现了景区通过建设业务信息系统或电子商务平台,提高景区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能力。IT的管理技能是指景区规划、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和提高景区服务能力的技能,如景区信息管理部门的战略规划能力,与顾客、供应商互动整合其需求的能力,以及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所具有的管理与领导能力(战略分析能力、技术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业务需求识别能力、跨部门协调能力以及各种业务管理能力等)。上述两者,技术能力是基础,管理能力是关键。一般说来,企业信息化与管理标准化是互相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智慧景区的建设,实质上是景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保护、管理和服务”三大职能持续改善的过程,最终表现为景区管理的高度智能、服务的高度智慧和保护的高度有效。因此,IT人力资源能力中,管理能力是最重要的,体现在管理业务的嵌入性。游离于业务流程之外的人力资源,无法形成企业能力。(3) 基于IT的智慧能力景区基于IT的无形能力可以称为智慧能力,是集中体现景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层面,也是实现技术应用与流程变革协同效应的层面。基于IT的智慧能力可从3个方面进行考查。第一,客户导向能力。包括对游客偏好的挖掘与跟踪能力、整合各部门信息满足游客需求的能力、IT部门与业务部门合作决策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景区建立客户导向的管理机制,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景区的获利能力、收入以及游客满意度。第二,知识管理能力。是指衡量信息技术推动景区各种知识的集约、应用、传播和创新的能力。景区的智慧性,更重要的是决策能力的智慧性。决策依赖于对游客行为的准确感知和对游客需求的正确把握,这些都属于游客知识。而游客知识更多地分布在一线员工头脑之中。智慧景区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高效的知识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并把知识管理融入业务处理,建立知识密集的景区服务与管理流程。第三,景区协同能力。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及时沟通、跨部门协作,低成本高效率研发新产品/新服务,高度响应游客需求的能力。协同是指系统的各个个体通过协作导致新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成的过程或状态(Haken,1978)。基于IT的景区协同,是在景区战略指导下,实现了技术应用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后,把景区相关资源全面集成一体,构建成一个以游客需求为驱动力的能力系统,实现了全面的时空和功能重构,表现为高度智慧的经营实体。这种景区协同能力,由诸多IT资源与业务资源全面整合形成,具备了战略竞争资源所需要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等特性(陈建斌,等,2007)。

2.3.2智慧景区的IT能力系统框架景区的功能有三大类:资源保护、运营管理、游客服务。景区三大功能决定了它必须具备3个核心能力,即资源保护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游客服务能力。而IT能力则是服务于3个核心能力,并高度嵌入这些核心能力,最终实现景区的高度智慧化。智慧景区的IT驱动的整体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智慧景区IT能力框架

3智慧景区的建设内容智慧景区的建设内容应该遵循能力建设路径,着重于“智慧”能力的培育和加强。智慧是一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是“迅速、灵活、正确”的理解和解决。那么智慧的景区,就应该具备突出的理解游客、服务游客的能力。理解的前提是敏锐的感知和深邃的思考,服务的前提是快速的反应和有效的实施。因此,本文认为,“游客感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游客服务系统”是智慧景区的建设核心。

3.1游客感知系统游客感知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灵敏性要求较高的神经网络,既要把“神经末梢”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伸展到游客可能到达的各个接触点,也要把游客信息尽可能全面和及时地传递给数据中心和决策中心。这需要基于位置信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游客行为进行详尽分析,并进行全面的信息资源规划和感知网络建设规划。游客感知系统包括由传感器感知旅游资源的ID、属性、状态、位置等各类信息的神经末梢、由无线传感自组网络技术与互联网传递信息的神经网络,以及GIS、商务智能、信息资源整合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再利用的大脑系统组成。景区对游客的感知,可以分为游前、游中和游后3个阶段。游前,游客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查询和预订,能够让景区感知到游客的基本身份信息和游览需求;游中,根据移动通信、GPS、RFID等,可以感知到游客的来源、游览路线、交通工具和关注的景点、游览内容等;游后,可以根据游客反馈获得游览的体验信息和改善信息。

3.2决策支持系统景区的决策支持是景区信息化研究的热点,成果比较多,如景区的专家系统、推荐系统、导览系统等(Venturini,Ricci,2006;Kramer,et al.,2007;Fesenmaier,et al.,2006;Martin,et al.,2011),应用范围主要有旅游监测和预测(杜军平,周亦鹏,2009;江兵,等,2011),也有面向游客的规划系统(李强,等,2008)。其中,人工智能是智慧旅游用来有效处理与使用数据、信息与知识,利用计算机推理技术进行决策支持并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张凌云,等,2012)。智慧景区的决策支持,应该包括景区管理决策和游客个人决策两个方面。这两层决策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因此,智慧景区的决策支持系统就是集成应用多种决策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与OLAP、Agent技术等),基于多种数据(传感器数据、移动通信数据、网络访问数据、景区资源)建立景区游客行为模型和管理决策模型,并根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和实时监测系统,动态响应游客的个人决策请求(预订决策、路线决策、购物决策等),并辅助景区管理者做出调度决策(客流控制、资源调配、应急救援等)。智慧景区的决策支持系统是大脑中枢,负责集中处理游客感知系统采集到的大量数据,根据算法和模型进行仿真、挖掘,并驱动游客服务系统实施决策结果,为游客行为决策和景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它是智慧景区的核心。

3.3游客服务系统游客服务系统是一个高集成度的信息系统,既包括基于互联网的旅游信息查询、个性化推荐等数字服务,也包括为游客提供实体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如门禁系统、导览系统、解说系统、餐饮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住宿管理系统、娱乐设施管理、购物管理系统等)。游客服务系统是游客实际游览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实体服务的神经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1)高度集成性。即以“游客”及其行为为主体,通过建构游客全生命周期模型,集中管理和调度景区资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一致性的跟随服务。(2)高度智能性。即由于有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内核驱动,服务系统具备了一定的“智能”性,能够感知到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3)高度响应性。即通过广泛分布的游客信息感知单元,能够及时感知和响应游客需求并实现快速调度设施和服务,让游客感受到无所不在的即时服务。4结论与展望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智慧景区的实现,与信息技术应用效果、面向游客的流程重组、景区信息化的努力程度和科学态度密切相关。智慧景区并不是技术构架起来的物理系统,而是一个由“人、机、物、活动”构建起来的包括制度创新在内的社会系统。智慧景区的建设要点是,IT投入以后的景区智慧能力的培育与增强,以及各种IT资源和能力集成后形成的协同效应,从而构建独有的企业IT能力系统。本文从企业IT能力理论出发,初步探讨了智慧景区的能力内涵和IT能力体系,并提出了围绕智慧能力需要建设的3个核心系统:游客感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游客服务系统,为智慧景区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关于智慧景区建设能力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以及建设内容的细化,或许是智慧景区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建斌,方德英,汪惠.企业IT能力系统动态演变的分析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10(3):6368.

[2]陈建斌,方德英,黄爱华.多元化企业IT协同能力的构成及其形成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2631.

[3]党安荣,张丹明,陈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9):1521.

[4]杜军平,周亦鹏.基于数据的旅游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自动化学报,2009(6):834840.

[5]江兵,刘健康,胡崇德.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8):28972900.

[6]李强,卫海燕,王威.面向游客旅游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西安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测绘科学,2008(6):211213.

[7]李洪鹏,高蕴华,赵旭伟.数字景区转型智慧景区的探索[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7):112113.

[8]彭赓,霍国庆.企业信息系统进化中的信息集成轨迹[J].管理评论,2004(1):1520,63.

[9]邵振峰,章小平,马军,邓贵平.基于物联网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J].地理信息世界,2010(5):1217.

[10]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4.

[11]张嵩,李文立,黄丽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IT基础设施能力的构成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1):14591465.

[12]Bharadwaj A S(2000).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March,24(1),169196.

[13]Fesenmaier D,Werthner H,Wober K(2006).Destination Recommendation Systems:Behavioral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MA:CAB International.

[14]Haken H(1978).Synergetics[M].SpringesVerlag,Berling Hoidelberg,NewYork.

[15]Kramer R,Modsching M,Ten Hagen K(2007).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context driven,mobile tourist guid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3(4),378399.

[16]Martin D,Alzua A,Lamsfus C(2011).A contextual geofencing mobile tourism service[C].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191202.Vienna,Austria:Springer Verlag.

[17]Venturini A,Ricci F(2006).Applying Trip@dvice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 to [C].4th prestigious applications of intelligent systems(PAIS2006).The 1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rticial Intelligence,Riva del Garda,Italy,Aug 28thSept 1st.

A Study on the IT Capability Model of Smart

Scenic Area and Its Core Components

CHEN Jianbin1, ZHENG Li1, ZHANG Lingyun2

(1.Busines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2.Tourism Institut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5, China)

第5篇:智慧旅游安全管理范文

Jungo Smart- 精工智能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智能卡为核心不断创新,持续研发投入,在智能卡核心技术、软硬件平台,以及行业应用方面积累深厚。公司以高标准和高质量的智能卡生产为基础,以“智能卡数据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竞争力,确保为客户提供绿色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形成以木(交通)、火(电力、通信、广电)、土(政府&社保)、金(金融)、水(医疗)为基础的智能卡行业应用产业布局。

公司于2014年斥资建造符合VISA、MasterCard国际信用卡组织标准的“成都智能卡及数据生产中心”,立足成都,深度服务西南地区,辐射全国,主要定位为高端智能卡的生产、制造和研发,实现智能卡芯片封装、IC芯片信息个人化和行业数据应用等。在工业4.0智能卡制造标准的指引下,公司研发并生产可视卡、指纹卡、“双界面+RFID”等采用“一卡多芯”特殊封装工艺的智能卡产品。公司还是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立的分中心。

Jungo Smart- 精工智能已经建立了生产高端智能卡的机制,以便更好地配合公司在智能卡应用市场的发展。公司拥有符合各政府部门、银行相关标准的具有金融功能的金融社保CPU卡、市民卡、居民健康卡、ETC卡,以及移动支付IC卡等智能卡标准产品,为未来的智能卡多应用发展添砖添瓦。

Jungo Smart- 精工智能专注于智能卡的研发。公司主要研发人员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智能卡大型企业。经过几年的积累,公司已经培养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研究与开发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公司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已同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公司目前已获得129项软件产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和专利授权。

以客户为中心,这是Jungo Smart- 精工智能一直坚守和遵循的原则。公司作为“城市一卡通”和“智慧城市评价标准”的主编单位,连续3年荣获物联网10强企业奖,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军民融合重大建设项目承担单位。公司总裁朱琳琳在带领Jungo Smart- 精工智能一步步走向在智能“芯”生活愿景的同时,也被科技部评为2015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奖,荣获十大魅力女川商、四川省创新创业导师、成都物联网行业领军人物等多项荣誉。Jungo Smart- 精工智能将“信息安全”视为公司生命线,并成为VISA、万事达、银联、住建部、交通部的入围企业和合作伙伴。

Jungo Smart- 精工智能努力为客户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以让智能卡用户尽情享受智慧、安全、便捷的“芯”生活为使命,已经成功地在智能交通、智能电力、智能建筑、智能营业厅,以及国家三金工程建设中部署了多项应用,受到客户好评。公司注重技术合作与创新,已与全球知名的芯片卡半导体公司德国Infeineon(英飞凌)、韩国领先的智能卡应用企业KONAI(卡诺爱),以及中国领先的集成电路企业北京华大、复旦微电子、大唐微电子、国民技术、同方微电子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Jungo Smart- 精工智能视客户为生命,一切资源围绕客户需求配置。公司采用贴近客户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创新性地推出“智能卡+平台+应用”的客户服务方式,而不再是简单的智能卡制造企业。同时,Jungo Smart- 精工智能还建造了安全的数据生产中心,大大降低了多应用数据加载和管理的难度,减少了时间。

相信就有,从行业应用到智慧生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Jungo Smart- 精工智能的业务已经从单一的通信智能卡扩展到大数据、移动支付等领域。JJungo Smart- 精工智能的团队在生活中积极寻找智能卡应用的价值,深度探索行业间的融合与叠加,让企业拥有“相信就有”的奋怀。

近两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智慧城市的建设从概念规划全面走向落地和实施。Jungo Smart- 精工智能不甘于只做传统的智能卡企业,而是另辟蹊径,围绕“引领智能卡行业应用”的战略,致力于提供智能卡和互联网多应用解决方案。

在提供先进的智能卡产品的同时,Jungo Smart- 精工智能更关注智能卡应用给用户带来的便捷与安全。Jungo Smart- 精工智能自主研发的“UKer-慧生活”平台,采用国际领先技术,构建了灵活、开放、安全的智能卡民生应用服务管理平台。它以智能IC卡为核心,通过NFC技术实现多应用的空中动态管理,可以灵活删除或加载多应用,同时采用VC技术,可以将实体卡功能虚拟到手机,实现便捷、安全的支付和其他更多功能。“UKer-慧生活”平台可以按需定制,并可广泛有效地整合民生应用资源,方便用户自助下载使用,真正实现了“一卡多用,无所不能;智慧生活,无处不在”。

“UKer-慧生活”平台的推出解决了智慧城市市民卡系统建设和运营的难题,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小的投入(甚至是政府零投入),实现智慧城市市民卡一卡通天下和移动支付,同时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数据池,为政府和行业决策提供依据。“UKer-慧生活”平台集合了16大功能模块,在攻克多个IC应用技术难点的同时,整合多项亮点功能,是智能卡多应用的一个里程碑。

同时,“UKer-慧生活”平台也是一个资源合作和利益分享的汇聚和共赢平台。“UKer-慧生活”是提供给智慧城市运营方的底层能力平台,运营方可以根据城市运营和行业的特点,在平台上做二次开发和产品包装,还可以叠加自己特色的行业应用等。用户可以基于“UKer-慧生活”平台进行灵活开发,最终形成具有城市自身特点或行业特色的交互功能界面。

“UKer-慧生活”平台的特点:先进性――采用满足国际标准的TSM、HEC系统,支持灵活的跨行业、多应用的整合;便捷性――行业应用自助加载能力,通过NFC手机和APP完成卡片应用自助加载;汇聚能力――整合银行、运营商、公共事业和物业等行业资源;统一性――强大的业务管理能力,实现对各参与方、用户和相关服务的统一管理;安全性――通过密钥管理和OTA(SCP02、SCP80)等安全通道协议,进行平台的安全管理。

公司的核心应用产品包括:以“UKer-慧生活”平台为基础打造的应用于智慧旅游的“享智游”旅游通卡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应急管理系统、应用于智慧医疗的“易医通”@医疗院院通掌上医院、应用于智能交通的“E交通”城市八达通及便民城市一卡通公共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于智慧园区的“芯生活”园区智慧管理系统、便捷实惠的精工“汇卡”汇卡合一积分缴费通充值兑换平台。

Jungo Smart- 精工智能的未来之路,需要更多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的有识之士加盟。Jungo Smart-精工智能正在大力招募合作伙伴。

“UKer-慧生活”作为智慧城市建设零成本的能力提供平台,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更小的代价、更强大的功能,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有效整合资源,而不改变各资源的原有商业模式,帮助这些资源提供方拓展新用户,实现资源共享,还能为市民提供简单、便捷、安全、智慧的城市生活。

Jungo Smart- 精工智能将与合作伙伴一起,让“UKer-慧生活”在中国得到普及。

专注技术创新,引领智能卡“芯”时代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2313.4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国内近八成的芯片依赖进口,其中高端芯片进口率超过九成。芯片也超过石油成为国内第一进口大户。芯片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对于中国厂商的自主创新来说,拥有国际视野十分重要。Jungo Smart- 精工智能与全球领先的韩国、法国等优秀的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先走过技术的盲点,从模仿到创新,厚积薄发,打造自身的技术与品牌。

未来,Jungo Smart- 精工智能将秉承专注做事,专业和深度服务行业的理念, 在工业4.0时代,通过创新提高核心技术能力,让作为硬件产品的芯片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Jungo Smart- 精工智能为满足行业客户的需求,将开启智能卡数据的深度行业应用,打造从智能卡数据来源、分类、加载到智能卡生产、发行、应用和营销的一条龙服务。Jungo Smart-精工智能通过自主研发的全渠道聚类用户营销数据系统、互联网营销推广系统等多个平台,服务各行业的客户,并能有效地将用户进行多用途交叉转换和转移,最终汇聚在“精工UKer-慧生活”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多创新的互联网或智能卡多应用解决方案,让客户尽情享受智能多应用带来的智能新生活的同时,也能成为领先的智能卡民生应用互联网平台提供商。Jungo Smart-精工智能已经成功地打造出一条“研发、生产、智能卡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数据和互联网应用叠加、客户数据服务”5段式的完整的智能卡产品产业链。

第6篇:智慧旅游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 5A评估标准 创建工作 丽水瓯江景区

一、正确对待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正确分析丽水瓯江景区存在的问题

国家旅游局今年新修订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关于5A标准的得分要求,共有三个细则,一是《资源质量与市场影响力评分细则》,总分100分,必须达到90分以上;二是《设施与服务质量评分细则》,总分1000分,必须达到950分以上;三是《游客意见评分细则》,总分100分,必须达到90分以上。根据专业机构的评估,丽水瓯江景区关于《设施与服务质量评分细则》的自评分仅有713分,和5A标准相差了237分。景区与该标准存在的差距主要在于:

第一,旅游交通:城区、高速至景区公路沿线两侧的环境,需要进行景观提升,确保美化整洁;旅游班车专线还未开通,1000个停车位及场地还未达到要求,外部公路标识还不明晰。

第二,游览设施:游览与咨询服务、多语种导游、3A级厕所、环境卫生、住宿布局容量等,还要进一步增加完善以达到相应的标准。

第三,综合服务:游客中心涉及分值在评定标准中高达150多分,然而画乡的游客接待中心还未启动建设,古堰游客中心的设施还需提升,游客中心内部布局尚待提升完善等一系列的游客服务功能还未齐全;景区的标识系统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及环境卫生和服务还要进一步提高。

第四,特色文化:景区特色文化与主题还有待挖掘、提升、提炼;文化展示还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体验活动还需进一步开展。

第五,信息化:新标准增加了单列的信息化部分,景区的信息化管理、旅游智慧系统还待建设完善,信息化服务覆盖不够;电子商务普及还待加大比重。

第六,旅游安全:游客容量管控措施不够;安全管理措施有待加强、安全及设施设备存在不足。

第七,旅游管理:员工培训需要强化,从业人员旅游服务品质需要不断提升;门票游览图应更加精美,景区对外和网络宣传营销要进一步加强;处理游客投诉及意见内容要及时;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深化形成;周边的区域经济、居民的共同发展能力都要进一步加强。

第八,资源环境和保护:通济堰、景区镇区古民居、铁工厂恢复等古迹文物需要修复完善;景区出入口的环境、建筑与景观风貌需要进一步协调;管线下地、立面改造工作等还要不断加大。

二、把握重点,强化举措,扎实做好丽水瓯江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相关工作

根据5A景区创建“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思路,丽水瓯江的景区创建共分四期:首期创建与申报的核心范围确定为7.82平方公里的古堰画乡景区,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创建;第二期扩大到九龙湿地公园景区;第三期扩大到南明湖景区;第四期再扩大到南明山景区。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最终使瓯江生态旅游景区范围的各项指标都达到5A级评定标准。

一要紧盯得分抓落实。5A创建过程中,要仔细对照得分要求,制定得分方案,确保分分必得。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分轻重缓急、环环相扣,科学安排好项目、时间节点、落地项目等方面;相关配合实施单位要主动做好实施方案分配的各项工作落实;涉及的相关审批部门要想方设法、减少压缩前期和审批环节时间。

二要围绕提升优环境。5A的创建,是提升区域环境、景区质量、发展旅游的有效工作平台和载体。要通过该创建过程,推动区域环境整体面貌的改善,形成产业体系,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全域化旅游战略目标。

三要完善基础抓配套。要加快主生态停车场的建设和其他停车场景观的提升;加快画乡、古堰游客中心的建设改造;完善智慧景区及信息化工程建设,成为全省智慧旅游景区样板;加快镇区立面改造、管线下地,镇区及周边要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提升。尤其应抓好通景大道改造提升、旅游专线开通、南明湖至古堰画乡六级航道通航疏浚、公路水路外部标识系统等项目的建设。

四要针对游客强体验。按照打造“乡愁艺术小镇”的目标,顺应市场需求,加大游客体验性、参与性项目的设置,建设一批如船帮文化园、水利博物馆、大自然营地、百工百艺体验、农事体验活动等休闲游览类项目,以丰富旅游活动供游客互动参与。古堰画乡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特色,孕育了其独具魅力的艺术氛围,要积极为画家、摄影爱好者、写生群体提供方便,使古堰画乡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的交汇地,成为各类“创客”的创业平台。在景区创建过程中,要使各类游客群体都参与进来,共同丰富和完善景区。

五要优化服务抓管理。要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为基础,加强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规范、监督与管理。通过5A景区的创建,营造起景区的旅游发展氛围,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使从业人员的素质再提高。

六要扩大市场树品牌。随着丽水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近期高铁的开通,要不断地加强景区宣传营销力度,通过外出营销推介、节庆活动、网络推广等方式,将丽水瓯江景区特色旅游品牌树立起来。

七要以点带面推动瓯江景区全面发展。以古堰画乡首期的5A景区创建为“龙头”,把瓯江景区的九龙湿地、南明山、南明湖等景区同步提升上来。九龙湿地景区要加快配套工程建设,做好开园的准备工作,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南明湖景区要积极开发水上旅游,尽快活起来、亮起来。南明山景区要依托欧洲旅游体验小镇项目,做好规划调整等前期工作,加快配套建设,做好景观的改造提升。

三、强化合力,加强督查,以决战的姿态打赢丽水瓯江景区5A创建攻坚战

第7篇:智慧旅游安全管理范文

智慧中国的发展趋势

“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SC)”的确切定义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借助互联网、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和3G(4G)等传输网络,利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智能决策(IDSS)等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乡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政务、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并对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进行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国家。

智慧中国总体架构

智慧中国的“树形”架构

如果把中国喻为一棵结满果实的“果树”,那么构建“智慧中国”,就是构建以智慧新设施为“树根”、智慧新技术为“树干”、智慧新产业为“树枝”、智慧新应用为“树叶”、智慧新生活为“果实”的智慧中国“树形”框架。据此,通过认真学习吸收美国、欧盟各国、韩国、新加坡等智慧国家的先进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开发一批智慧新技术,创造一个智慧新生活“五个新”的建设构想。“五个新”构成了智慧中国的完整体系,相互之间又密不可分。首先,新设施是智慧中国的基础,为新应用(面向政府)、新产业(面向企业)、新生活(面向公民)提供无所不在的网络;其次,新技术是智慧中国的支撑,为新应用、新产业、新生活提供发展动力。新应用、新产业、新生活是智慧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植好智慧中国“树根”。一是大力推进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城市大数据信息库、一批国际云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推进光纤到户、无线城市、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等宽带网络工程,提升中国信息通信枢纽功能。二是加快推进国家重要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重点实施智能交通、智能港区、智能空港、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气网、智能供气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工程。

突破一批智慧新技术,养好智慧中国“树干”。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智能终端、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拥有一批国际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壮大智慧中国“树枝”。培育发展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一批名牌智能产品,实施企业扶大做强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能物流、智慧金融,打造网络商都;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推进生产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和节能环保应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

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丰满智慧中国“树叶”。大力推动政府网上行政审批,建设政府智能化办公决策平台;建设各级和各城市智能化管控中心和智能化视频监控体系,实施公共安全智能化工程,推进城市规划和地下管线管网智能化,建立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城乡综合管理体系。

创造智慧新生活,结出智慧中国“果实”。重点推进智慧人文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人才等民生服务工程;通过建设生态环境感知监控、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工程营造智能化生活环境;推进智慧城、智慧岛、知识城等智慧示范区、智慧港、智慧乡镇、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多样化的示范样板建设,以此带动智慧中国结出丰硕的果实。

智慧中国总体框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智慧中国的建设采用如下总体框架:

智慧中国空间发展路线:智慧中国的建设是从智慧示范园区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省市区建设—智慧中国建设这样一个从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全过程。

智慧中国生态系统建设愿景:智慧中国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三大部分。通过智慧中国生态系统建设,使中国达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产业绿色、信息通衢等美好蓝图,使中国具备生态系统一般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智慧中国生态系统组成:智慧中国生态系统由产业体系和应用体系两部分组成。产业体系是供给方,应用体系是需求方,产业体系支撑应用体系运行,应用体系带动产业体系发展,两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的智慧中国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是供给方,主要包括智慧中国建设支柱产业和智慧中国建设带动产业两大部分。智慧中国建设支柱产业带动智慧中国建设带动产业的发展,同时,智慧中国建设带动产业的发展支撑着智慧中国建设支柱产业的发展。应用体系是需求方,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等几大层次。

智慧中国运行体系:智慧中国运行体系是智慧中国建设过程中规划、融资、实施、运营等全生命周期过程。

综合保障措施:包括政策、法规、行业准则,这些措施便于企业的建立和运营,促进上层体系的规范化发展。综合保障措施是整个智慧中国的基础,保障整个智慧中国建设的正常运行。

智慧中国技术架构

感知系统:包括资源层和感知层,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乡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互联互通系统:包括网络层,实现人与人的互操作,人与物体的互操作,及物体与物体的互操作,达到城乡要素中“人—机—物”之间全面的信息联通与共享;

智能处理系统:包括中间件层、核心服务层和智慧应用服务层,整合并创新应用先进科技实现敏捷智能响应城乡生活需求,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更加宜居的城乡生活环境。

智慧中国应用推进体系建设

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

围绕中国城乡管理、产业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五方面的智慧应用,建立全面立体感知、安全可靠传输、智能高效处理的智慧中国基础支撑体系,完成智慧中国各个领域应用支撑体系、专用网络、支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到五年末组织完成智慧应用项目的建设。强化行政部门对城乡的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公民生活,使公民出行办事更加便捷,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安全;服务企业发展,使企业沟通与协作更加顺畅。

智慧中国的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中国建设过程凸显的问题表明,智慧中国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评促建,亟需能够全面系统、突出中国特色、权衡地区和城乡差异、促进问题解决的创建指标体系。因此,在综合比较国内外智慧国家建设现状及考虑我国信息化成熟度和区域特性等背景的基础上,广泛参考《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国家发展规划,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特点,特提出创建智慧中国评价指标体系,即评价“智慧中国”的指标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决策和应急能力,主要体现在面向领导的决策信息服务、综合和专项应急指挥等方面;二是城市运行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智能交通、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市政市容、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方面;三是经济活力与产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工业运行、绿色农业、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信息产业、节能减排、旅游、信用等方面;四是公民素质与生活幸福指数,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养老、社区安防等方面;五是信息化统筹管理与服务能力,主要包括基础支撑平台、基础和共享信息资源、基础网络和计算存储设施、信息服务门户,以及容灾备份等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统筹管理能力。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也基本上涵盖了“智慧中国”的方方面面,将有力推动“智慧中国”建设全面铺开、顺利开展。

智慧中国应用体系架构

智慧中国顶层架构包含一个平台、四个层次、两个保障,一个平台为应用支撑平台,四个层次为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层,两个保障为信息安全体系和管理机制。

通过摄像机(IP Cam)、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等技术,实现信息感知,通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实现信息承载和传输,通过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模式实现中国城乡各类应用与服务。信息安全与管理体制是以上路径顺畅实现的必要保障,智能产业与智能应用的融合创新是以上路径实现质量的关键,是智慧中国建设的精髓所在。智能产业包括网络设备、智能型消费电子、网络安全产品、新型显示等智能制造业,特色行业应用软件、中间件和平台软件、智能应用安全软件等智能软件产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文化创意、数字出版、运维、咨询等智能服务产业,以及物联网、云计算、新兴电子、数字家庭等新兴产业。智能应用主要包括感知泛在信息基础设施、城乡智能运转、经济智能创新运营、公民智能幸福生活、政府智能治理等方面。

智慧中国主要建设内容

智慧交通。智慧交通作为智慧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之一,城乡的发展每次进入一个快速的时代,区域的开发、城市化的进程、商业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变等等每个变化必将对交通运输产生新的需求,交通作为国家和城市高效运转的动脉,连接着城乡的人、货及提供服务的群体的核心系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活动能力和城市的运转效率。

“智慧交通”将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运用到整个交通系统中,建立一个更大的时刻范围的综合交通体系。智慧交通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促进交通管理及出行服务系统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水平。有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智慧交通建设是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以各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为基础,建设和完善一个中心“城市交通信息资源中心”,两个平台“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交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部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实时监控、信号控制、交通执法、指挥调度、运营组织、信息服务”,两套体系“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等。

通过运用智能交通技术促进建成高效、安全、智能、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城乡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水平,增强交通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改善交通应急处理与决策能力,大幅度提高城乡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出行者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和便利、高效、快捷、舒适、经济、安全、人性、智能、生态的交通运输服务,为交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和充分的信息支持和信息化决策支持。

信息化基础设施。适应向信息社会迈进的新要求,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和深化应用的新机遇,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智慧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推进传感器全面部署,扩大包括RFID感知、位置感知、视频感知网络、环境感知网络等感知监控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城市动态实时监控。

提高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和效能:一是不断提高宽带网络覆盖水平,使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覆盖城乡。支持运营商建设3G、DTMB、CMMB作为“无线城市”主体网络,以WLAN作为热点区域高速接入的补充技术,全面实现无线互联网在室外全覆盖和室内深度覆盖。提高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在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要提高普及应用。二要提高宽带网使用效能,提高户均网络接入水平,使城市家庭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达到30M以上;提高平均无线网络接入带宽,使室外网络连接的平均实际带宽水平达到5M以上。

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统筹规划和管理三网信息网络资源,支持建设以数字电视为核心、主干与接入实现三网融合的高清互动数字家庭业务商用试验网络。

建设智慧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统一的智慧应用集成平台,实现智慧管理应用的集成和感知网络的统一管控,并为智慧中国公众和产业应用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技术环境。

建设以超算中心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以超算中心为基础,建设统一的城市级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通过高速网络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云计算服务,方便实现硬件资源统一部署与维护。

智慧电网。中国“智慧电网”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共六个环节,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为原则,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自身特征。中国“智慧电网”的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电网断面实时监测与预警,实现全国常规电能输入的总体情况实施实时监测。建立新能源及为网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对多能源供应、多能源互补以及最大化能源的利用。建立对工业企业实时用电数据收集整理系统,实现能量考核管理及能量辅助决策。建设区域一体化电能信息综合监视平台,实现对输电、新能源、储能、用电的分布式优化节能调度和可视化展示。通过向企业提供能效服务,优化供用电模式,建立虚拟能效电厂,通过节能实现项目成本回收,并为城市发展带来可持续和绿色能源公司,具有长久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资源环境领域建设内容

智慧水资源。中国“智慧水资源”是利用现代化通信、物联网、遥测遥感等技术,按照“覆盖到面、监测到线、控制到点”的原则,实现水资源领域的水质水情监测、水资源管理、水利政务、饮水安全等主要业务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水利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其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智慧水资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省市区安装所需的水雨情监测设备、水质监测设备、流量测量设备、压力传感设备以及设施控制设备等,整合完善信息采集设施;完善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各省市区水资源管理云计算平台。

建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时采集区域内的各类水资源相关信息,以现代水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实时调度、优化配置;以远程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对区域内的工程设施进行控制操作;实时监测区域内自来水输水管线、污水和雨水排放管线、输水排水设施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渗漏、破损、淤积及设备损坏等异常情况。

建立水雨情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采集雨量、水位、水量、流量、输排水管线压力等信息,为水务部门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异常事件预警预报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建立水质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在全国各江河湖泊、河港沟渠、水库、入水口,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安装各种自动水质测量设备,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并对污染超标等异常事件提供智能化预警预报。

建立饮用水取水口入侵防护系统,通过RFID、GPS、高清视频、振动光缆、高压脉冲等前端感知设备实现饮用水、水源地等重要取水口的保护,满足居民饮用水资源的绝对安全。通过中国“智慧水资源”建设,调度各省市区周边的水资源,有效提高全国水资源利用水平。

智慧环保。中国“智慧环保”指通过综合运用数字环保和物联网技术,围绕建立与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的要求,构建多元化、智慧型环保感知网络系统。

完善和优化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完善和优化各省市区的水、气、土壤、噪声、固废、生态等环境监测监控设备。重点建设重金属、放射源、固废及危险品转移、尾矿库等监测监控系统,大力推进环境治理设施的建设,开展环境治理设施及监测监控设备的运营服务,保障环境监测、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提升各省市区环境管理能力。

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建立各省市区环境信息数据库,整合所有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建设环境监测数据标准体系,实现管理应用、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一体化功能,提高环境数据管理、分析和利用水平,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其它平台实现方便对接。

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各省市区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由四大分析系统构成:区域排放总量核算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环境辅助决策系统,环境应急预测预警系统。

社会民生领域建设内容

市民卡应用。建设城镇市民卡工程是一个跨部门整合类工程。以市民卡为载体形成市民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实现跨部门市民基础信息的共享互通,逐步形成覆盖城镇的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商业便民服务体系,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城镇管理模式提供有效服务。通过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整合实现城镇市民在交通、社保、卫生、门禁、公安、银行、民政、文化、旅游等部门享受全程一卡通行式服务。市民卡整合系统建设。市民卡系统整合是要对系统的网络、硬件、软件等进行建设或改造,使其与市民卡业务系统无缝衔接,为市民卡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市民卡管理系统建设。市民卡管理系统通过对市民卡的制作、授权、发售、监管等全过程监管实现市民卡全程管理。市民卡运营系统建设。市民卡运营系统通过对各个社会整合领域部门的综合管理,实现对市民卡在注册、支付消费、个人授权等信息与相应领域行业的企业或单位的对应系统进行验证、同步。

市民卡融合平台建设。根据城镇市民服务要求,融合现有“市民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一本通”、“96345”服务信息化社区统一平台、数字城管等现有平台,智慧城市市民融合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要建设“三个平台、四个渠道”,分别是融合服务支撑平台、应用融合管理平台、服务渠道管理平台和“一卡”、“一页”、“一屏”和“一窗”四个渠道。实现一卡通行、一页联通、一屏传递、一窗展示的创新市民融合服务模式。融合服务支撑平台的建设。融合服务支撑平台主要是以现代服务业中各类实物交易、非实物交易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性和共性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集成创新,研发一系列标准化的、可共享的共构件,最终形成集成化的现代服务业共平台,来支撑五个渠道的共。应用融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融合管理平台是从服务应用的层面对应用的运行进行监控、对应用的安全进行管理、对应用的接口进行预留管理、对应用的注册进行监测管理,从而保证市民融合服务平台整体的应用正常运转。服务渠道管理平台的建设。服务渠道管理平台是对“五个一”渠道的应用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使服务渠道在应用层面上互相关联、与平台对接,在今后如果有更多的渠道加入,也可以在管理平台的支撑下,免去不必要的重复基础建设,直接对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开发即可。“五个一”为主的服务渠道整合建设。以市民卡、市民网页、统一呼号、智能屏、市民服务窗口为主的服务渠道整合和建设,将现有的服务渠道进行详细的整合和梳理,并统一在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中,为市民提供统一的服务渠道接口。

智慧医疗建设。建设智慧医疗专网。建设覆盖全国的高速网络设施,满足智慧医疗专网在高并发压力下的海量数据传输,保障数据实时畅通和安全。建设智慧医疗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公民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基础资源库,结合其他相关机构提取的信息,经过加工、重组为各类主题数据资源库,为全国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安全及监管、业务协同、分析决策等业务提供最全面、最科学的数据支撑。建设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规范整合全国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管单位的各类信息系统。利用云技术,建设一体化的全国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全国的医疗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信息传输等各类服务。建设卫生信息业务应用平台。提供面向全国各类用户(包括公民、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的各类应用。实时提供给临床医务人员完整的患者信息和辅助的诊疗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为公民提供便捷、全程、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卫生信息惠民网站,为公民提供健康信息及健康咨询服务。

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社区医疗、社区环保、社区家政、社区微电网等多个社区服务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城镇社区深化服务及全面监控。通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疗信息平台和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使“电子病历”延伸到基础医疗单位,为城镇分析居民健康状况、预测居民健康风险提供全面数据基础;建设社区内和社区边环境监测体系,包括水资源、噪声、空气、垃圾等监测体系,提供老百姓环境投诉平台,为城镇化环境问题的管理提供依据;建设统一的社区家政信息系统,对社区家政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分类和监控,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政服务;未来智慧社区将会构建社区智能微电网,提供社区公共用电需求、智能调节社区用电分布。微电网还参与城镇智慧电网,发挥自身的作用。社区区内自治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社区安保、社区物业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社区自身内部的服务管理体系。在智慧社区中,除目前社区已普遍建设的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周界防范与报警系统,还将增加出入口管理系统、停车管理与诱导系统、门禁系统等系统,以增加智慧社区的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智慧社区物业通过建立社区建筑、物业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的自动监控和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业主信息和工程文件信息集中管理和分析,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三位一体的智能物业管理。远程抄表、基础设施自动报修、视频监控和自动预警等综合服务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社区家庭自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普及智能家居系统的建设,通过灯光控制子系统、窗帘控制子系统、背景音乐控制子系统、可视对讲和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管理等系统实现家具智能化,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

智慧文化教育建设和班班通工程建设。建设技术先进的数字博物馆和数字图书馆,建立自动化管理体系和快速畅通的网络环境,开展一系列、多层次、交互式的文博多媒体资料和文献信息服务,为读者提供具备资源整合和电子导航功能的统一的检索界面和个性化定制服务。文化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城镇文化与教育机构资源的共享、管理和统一服务。文化教育资源与教育协同管理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教育档案系统共同构成文化教育云服务中心的主体支撑平台。教育门户整合教育资源和学习者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网上虚拟校园。通过云计算在其中的作用,大规模共享资源成为可能。平安校园建设。建设平安校园,立足于建成一个能整合多种资源、多业务、多应用的高安全性的平台,采用“灵活分控、集中监控、统筹调度”的平安校园监控运行模式。平安校园系统同时具备报警、智能分析、视频会议、安全管理等功能,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强大的“四化”综合管理平台。

产业经济领域建设内容

智慧制造建设。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底层设计,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服务化、虚拟化、物联网技术,将大型、高端硬制造设备和遗留信息系统接入智慧制造的平台系统,多种制造模式,实现制造生产设备的动态组织、高效共享和协同运行。通过数字化制造设计,实现设计与生产的综合集成。通过PDM和ERP的集成,更好的实现产品数据及相关的信息在两个系统间往来传送.实现及时、有效地信息同步和共享。实现基于RFID的模具管理和生产线物流管理。采用基于RFID技术作为数据源的模具管理系统及利用计算机网络化系统作业,可以有效地对设备进行管理、评估成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控制,达成运作标准化作业目的。

智能物流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改进和优化物流信息流程,建立科学的物流运作与服务规范和信息交换标准,提高物流业务的服务效率和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建立完善、高效、可靠的物流信息系统,为物流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该平台将建设成为物流业的运作中心,集物流信息采集、在线交易、智能配送、运输过程控制与优化、货物实时跟踪、在线客户服务、资金结算、数据交换和信息等主要功能于一体,实现物流运作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和在线客户服务。建设智慧的供应链体系与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智慧的供应链体系: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强调供应链的数据智慧性、网络协同化、决策智慧化。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首先,实现物流配送手段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物流配送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储运设备和运载工具,如立体仓库,旋转货架,自动分拣输送系统,悬挂式输送机等高效,多功能的物流机械。其次,实现物流配送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最后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城市管理领域建设内容

智慧政务建设。智慧政务是以城市级数据中心为载体,构架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业数据库,通过整合政府IT资源,向社会提供公共云服务。打造政府跨部门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政务内网,面向企业及公众的事务处理、事务查询等的公众服务平台;面向公务员的内部信息、培训教育、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使政府工作人员通过各种终端,随时随地登录统一平台达到获取所需信息或服务。建设政务云数据中心,采用虚拟化等新技术,通过整合、扩展、完善,建设政务云数据中心,广泛推行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应用共享服务,实现技术资源整合共享。建设政务物联网数据中心,依托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根据各部门物联网应用扩展需求,建设政府机关统一的政务物联网数据中心,为部门基于物联网的应用系统集中提供网络通信、数据存储、信息处理及系统运行服务,避免各部门分散建设物联网数据中心。整合完善政务网络平台,整合各部门网络,形成政府统一的信息传输管理平台。大力发展内网决策指挥、办公管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各类应用。严格按照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要求,落实安全保密措施,完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责任认定体系,确保内网应用安全。

整合完善网络安全平台,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完善以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防护体系;完善以安全审计、系统监控、接入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移动电子政务平台,根据机关移动办公、移动执法需求,适应手持设备智能化和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规划建设移动政务安全接入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形成有线无线互为补充、安全可靠、统建统管、充分共享的移动电子政务平台。

智慧城管建设。智慧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内容为:整合现有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等新一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建立城市管理各环节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统一平台,在城市公共设施精细化管控、公共安全应急预警、执法管理强化监督、环境卫生网络监测等方面,全面提升和完善城市管理功能。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底层传感网络建设、数据平台建设、系统支撑平台建设、应用及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底层传感网络建设,通过集成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构建底层传感网络。底层传感网络建设,是借助各种智能节点终端实现对监测对象的信息采集,通过传感网关将信息进行汇聚,并上传至核心网络。核心业务库建设,是指通过整合业务数据库、业务支撑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实时数据库,构建数据平台。数据平台包含智慧城管系统的所有数据信息,主要包含业务数据、业务支撑数据、空间数据和实时数据四个部分。多业务平台建设,通过整合业务逻辑功能、数据运算、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的一个信息集成处理环境。是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城管应用系统建设,是指通过整合公共设施、公共安全、执法管理、环境卫生四个方面服务,来建设智慧城管应用系统。系统应用平台面向城管单位提供市政设施主动式监管;市政车辆定位跟踪、统一调度及条件管制;市政人员出勤监管、合理调配;城市环境监测、卫生质量预警;重点地界智能监管等六项服务应用。

智慧中国产业体系建设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智慧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培育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为核心,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与信息技术等产业,培育三网融合、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型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全国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及生产基地和全国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完善配套体系,延伸产业链,培植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渗透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两化融合”示范基地,“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引导工程。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子、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推进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加快“两化融合”。以大型企业信息化为龙头,带动规模巨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协作能力,形成智慧中国建设有利的制造业应用体系。搭建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力度。加快信息化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优势服务业。

第8篇:智慧旅游安全管理范文

一是突出监管重点,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可控。多管齐控,着力提升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管水平。近年来,我局始终将危化品运输船舶作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通过严把现场监督检查关,严格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申报管理和进出港签证管理。利用自行研发的VITS(船舶身份与轨迹识别系统)和GPS等信息化手段,结合海巡艇现场巡航,加强对危化品船舶动态跟踪,使危化品运输全程受控。以NSM为抓手,严把企业体系审核关,目前全省主要水运危化品企业均已建立NSM体系。

标本并重,积极创新乡镇渡口渡运安全监管模式。全力推进撤渡、建桥工作,我省渡口已从2011年的1028道减少至现在的411道,减少60%,惠及近千万农村群众。在全省乡镇渡口全面实施“三心”工程和学生渡口护学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管、渡工负责、学校组织、海事监督”的联动安全运行保障机制和“学生家长、渡工、老师”三位一体的学生安全接送管理责任机制。推进乡镇渡口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建立乡镇渡口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在学生渡口、日渡运量千人以上渡口、省界渡口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

全面防范,全力加强水上风景旅游区安全监管力度。近年来,江苏涉水旅游发展迅速,对此,我局把加强水上风景旅游区安全监管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安全监管新常态的重点工作,制定了《江苏省内河水域游览活动安全管理办法》。

二是创新监管模式,加强源头安全监管。为优化海事监管资源,提高海事监管效率和水平,做到水上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各类海事违法行为。强化船舶在港口、码头等货源地的监督管理,推行船舶签证安全承诺制度。加强新建船舶下水试航移泊作业行为的监管,积极探索航运企业安全管理新机制,加强对辖区航运公司的日常监管和指导。

三是强化专项整治,积极消除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局根据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特点,对一些难点、重点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整治,以维护水上交通安全。在辖区内集中开展“三超一无”专项整治,“危化品船舶、船舶配员、船舶证照及乡镇渡口”四项专项检查整治及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一系列的专项整治。

四是加强预案建设和演习演练,提升应急专业化水平。建立并不断完善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一案三制”建设,建立市级防污应急设备物资库和省级应急资源数据库,各级地方海事部门坚持每年组织、参与辖区危化品运输应急演习演练,并通过演习后评估机制,不断检验、完善预案,提高应急实操能力。

第9篇:智慧旅游安全管理范文

汕头海事局切实加强春运工作领导,突出一线执法,强化应急值班,全面落实春运安全各项工作部署,确保了春运期间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

一是强化工作领导,抓好春运工作任务落实。及早印发了春运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认真抓好节日值班的指导和督查工作,确保春运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春节后继续加大现场巡航执法力度,强化春运后阶段安全监管。二是强化春运工作宣传,积极营造春运安全宣传氛围,大力宣传海事部门春运工作要求和水上交通安全知识。三是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抓好重点船舶和重点工程等的安全检查。加大对“四类重点船舶”等的检查,对投入营运的所有渡船进行“体检”,跟踪整改安全隐患,杜绝“带病上岗”。四是强化现场巡航检查,维护良好通航秩序。春运期间共清理碍航捕捞渔船90余艘次,清理碍航渔网属具约200多个,处罚碍航捕捞渔船5艘次,批评教育119人次;开展为期2个月的整治违法倾倒专项行动。五是强化违法行为查处,保持严查严管严罚高压态势。春运期间全局共实施行政处罚30余件、罚款20余万元,同期相比大幅增加。六是强化应急值班,提高突况应急处置能力。春运期间共实施搜救行动3次,组织、协调各类救助船艇16艘次、飞机1架次,救助遇险人员11人,获救10人,人命救助成功率90.91%。

春运期间,汕头局辖区各类渡口共完成旅客输送量74万余人次;共办理船舶进港签证或报告2823艘次,其中危险品船舶71艘次;出动执法人员1360余人次,海巡船艇220余艘次,车辆340余台次,巡航里程2.1万余公里;预警信息4000多条,发放宣传材料450余份,外部媒体刊登、播报150余篇次,取得了良好效果。(魏泽南)

湛江海事:琼州海峡海上航线运输旅客近350万人次

笔者从湛江海事局获悉,2017年春运期间,琼州海峡湛江―海口航线共累计运输旅客近350万人次,日客运量最大近15万人次,湛江海事局辖区各码头、渡口累计运送旅客456万人次。

2017年春运期间琼州海峡天气良好,尤其是节前节后两个高峰期间,海上客运未受寒潮大风影响,未出现旅客大量滞留现象,海上客流平稳有序。春运期间,湛江海事局严格落实上级春运工作要求和春运工作方案,加强现场检查和动态监控力度,重点检查车客分流、人车分离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查处超载航行、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督促港口严查危险品夹带等安全隐患,全力保障春运期间海上交通安全,确保旅客出行安全、便捷。畅通、有序。

在渡口渡运方面,海事部门协调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广东省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办法》,在节前及“年例”运输高峰期间,加强对客流量较大的海滨渡口、东南渡口、和安渡口、平乐渡口、湍流渡等渡口的现场检查值守,并协助保障登(下)船秩序,保障群众平安出行。

据统计,春运期间湛江海事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800多人次,执法船艇200多艘次,海上预警信息30余条,巡航里程10000多公里,保障了辖区水上春运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张超)

东莞海事:顺利实现春运“三零”目标

春运期间,东莞海事局科学统筹,精心谋划,扎实落实春运各项监管措施,顺利实现了“零事故、零污染、零伤亡”的工作目标。

一是闭环管理确保落实到位。制定春运工作方案,细化58项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责任到人。在安全大检查、春节等阶段,对基层7个海事处开展全覆盖春运督查,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工作到位。二是工作指导确保工作实效。创新举措,制作“春运监管地图”,共标注辖区10大工作重点共74项监管要素,重点突出,措施明确,春运监管实现按图索骥。三是上下联动确保执法精准。春运期间,东莞局共开展“一键巡航”374次、电子巡航789次,发现“重点跟踪船舶”12艘次,发现违章43艘次,开展电子核查3065艘次,签发《联动工作联系单》93份。四是抓住重点确保辖区平安。分门别类召开春运动员19次,督促135家企业开展自查,约谈重点企业、船舶等23次,要求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危险品船监管,对重点跟踪船舶实行到港必查,现场检查危险品船113艘次,立案查处5艘次,滞留6艘次。VTS中心设立返港船专台,加强返港船安全管理,引导有序停泊,落实安全措施。五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悬挂横幅、电子屏播放、派发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春运安全信息和注意事项。

据悉,春运期间东莞局共出动执法人员2018人次,执法船艇312艘次,执法车辆111车次,巡航时间879小r,巡航里程854公里,进出港船舶10705艘次,客流量达667659人次,辖区平安无事故。(潘福泉)

珠海海事:圆满完成2017年春运水上交通安全监管

春运期间,珠海海事局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组织有序、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的要求,做到“早部署、早检查、早落实”,成功应对了冬季寒潮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带来的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2017年春运水上安全监管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制定了《珠海海事局2017年春运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方案》,成立春运领导小组,部署春运工作,并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强化春运前安全大检查,确保船舶安全投入营运。共排查整改缺陷285项。三是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全民维护春运安全自觉性。充分利用窗口、现场巡查、走访、座谈、广播、网络等途径,大力宣传水上交通安全知识和急救常识。四是强化重点部位安全监管,保持高压态势。珠海局抓住辖区重点水域、重点船舶等监管重点,充分利用VTS、智慧海事平台等监控设备,掌握辖区船舶动态。五是开展“蓝盾平安”、“睦舟”行动,助力春运安全监管。行动采用了“海事处主打+机关配合”、“上游通报+下游拦截”、“拖轮驻点+快艇出击”的协作执法模式,分片区、同一时间段开展定点值守。六是防应结合,做好季节性恶劣天气防抗工作。据统计,春运期间,珠海局共气象预警信息7000多条。七是做好应急准备,提高应急能力。

据统计,春运期间,辖区水上旅客运输934542人次,进出港客船12517艘次,液化汽船107艘,油船442艘,化学品船142艘,其他类型船舶4345艘。组织巡航591次(其中夜巡42次),现场出动执法人员1674人次,出动执法船艇123艘次,出动执法车辆427台次,巡航时间373.2小时,巡航里程3884公里,安全预警信息7874条;共检查船舶3140艘次,处罚违章69宗次。

惠州海事:水上货运吞吐量超700万吨

2月22日,惠州海事局春运工作通报,今年春运期间,惠州水上货运量达到776万吨, 其中危险品货运量545万吨,较去年同期数据基本持平;累计办理船舶进出港签证(查验)1135艘次(其中危险品船舶443艘次);安全发送乡镇渡船及其客船客运量39047人次。期间,惠州水域未发生一起水上交通安全事故。

为了保障“春运”期间煤炭、石油等重点物资运输船舶(尤其是原油等危险化学品船舶)的航行和作业安全,惠州海事局积极采取动态现场巡航警戒和静态指挥调度监控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即出动海事巡逻船在电煤船、石油化学品船舶作业现场进行不间断巡航;此外,利用“智慧海事”监管平台,充分发挥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CCTV(高清视频监控系统)、VTS(甚高频无线电话系统)等海事监管设备的作用,对重点水域、重点航段展开24小时不间断电子巡航,实时督促码头作业人员落实安全操作。

同时,春节假期期间,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水上出行、休闲观光的高峰期,滨海游等亲水旅游线路出现“井喷”现象,巽寮湾滨海游、“东江游”旅游船等也成为群众出游选择的“热门项目”。为确保群众节日期间水上出行安全,惠州海事部门成立了旅游船舶专项检查小组,对辖区内西湖风景区、巽寮湾游艇会、海洋城、海之星等旅游船舶公司35艘旅游船证书、消防救生设备、通信设施和航行等设备设施进行了检查。针对惠州20道渡口,21艘渡船,惠州海事部门与地方政府、交通、安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渡船开展全方位“体检”,确保群众登离船以及渡船航行安全。

据了解,春运期间,惠州海事局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29人次,执法车辆79台次,执法船艇85艘次,巡航时间219小时,巡航里程3145公里;安全预警信息10380条次,发放安全宣传单379张,有效确保了惠州水上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河源海事:多措并举做好2017年春运工作

河源海事局高度重视2017年春运工作,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了《河源海事局2017年春运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对春运工作细致部署,多措并举确保了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一是成立了以杨晖局长为组长,叶水峨副局长、赖志平副局长为副组长的春运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春运工作上下重视、扎实开展、监管到位。二是加强宣传,积极营造春运安全氛围。充分利用政务窗口、电子显示屏、宣传单、短信和微信等手段加强宣传,并通过走访航运企业,加强对船公司、船舶、船员等管理相对人的宣传教育力度,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三是分阶段开展企业自查与海事安全大检查的方式,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排查安全隐患,确保投入春运的船舶适航、船员适任。四是局领导带队督查,确保春运检查和隐患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五是加强危险天气预警预报,提醒船员提前采取有效防抗措施。春运期间共有关寒潮大风、雾天等预警信息2431条。六是强化现场监管和应急管理工作,安排精干执法力量充实到现场巡航检查,确保重点水域、重点船舶有效监管,查处违法载客无证快艇1艘。

2017年春运期间,辖区共运送旅客118241人(旅游船客运量73862人),出动海事执法人员人253人次,执法车辆81台,执法船艇101艘次,巡航里程1639海里。(李鸿飞)

佛山海事:圆满完成2017年春运水上交通安全监管

2017年春运期间,佛山海事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做好春运期间安全监管工作的相关要求,并结合佛山局“四季七节”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妥善安排春节期间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各项工作,保障了春节期间辖区水上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

春运期间,佛山辖区共安全运送旅客103万人次,其中乡镇渡船客运量95万人次,港澳客船客运量8万人次,未发生旅客伤亡事故。发放各类水上交通安全宣传品1689份,安全信息160条,在电视、电台、报刊和外网等新闻媒体宣传共计2次。在春运安全检查中,我局累计巡航时间771小时,巡航里程7655公里,局领导带队开展流域巡航6次;现场出动执法人员1958人次,出动船艇382艘次,出动执法车辆178辆,现场检查船舶8586艘次。下达《水上交通安全监督检查情况通报表》7份,提出安全监管建议33项。

据悉,佛山海事局实现了“工作内容细化到岗、工作责任落实到人”。通过智慧监管与现场巡航检查相结合,全面掌握辖区船舶动态,及时做好防范措施。结合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对辖区桥区、码头、航段、船舶等类风险进行评估,将辖区海寿渡口、思贤颉⑷洪奇大桥等二级、三级共30个风险源作为春运期间重点防控对象。特别是加强对易发生群死群伤、火灾爆炸等水上交通事故的安全风险的排查。充分发挥智慧监管优势,对辖区客渡船,船舶集中停泊水域、水上水下施工水域等重点水域实施重点远程监管,并开展源头筛查、分类管理。春运期间,累计开展30余次夜间、周末错时执法,提高非工作时段辖区见警率和查处违章的威慑力。

春运前期,佛山海事局对辖^所有渡船、高速客船实施安检,深入排查客运船舶安全隐患,杜绝船舶“带病”上岗;节日期间,结合旅客出行规律,通过远程监管电子盯防与现场巡航检查相联动,加强对客渡船和高速客船的现场监管,对可能产生非法载客现象的区域加强巡查;对渡运量大的渡口督促乡镇政府在客运高峰期派人值守,做好安全提醒与宣传。

云浮海事:以“五严”实现春运零事故

2017年春运期间,云浮海事局实现了辖区水上交通安全零事故的工作目标。据统计,春运期间安全渡送旅客约22.6万,进出港船舶2642艘次,出动执法人员193人次、船艇60艘次、车辆33辆次,巡航时间213.8小时、里程3249公里,预警信息6231条,发放宣传资料693张。

一是领导严抓,督促安全监管工作做实做细。召开春运工作部署会议,制定任务分解表,将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严查缺陷,加大排查渡船安全隐患力度。云浮市现有渡口65.5道,渡船90艘,考虑到春运期间渡运人数骤增、渡口不集中、渡船数量多等特点,认真吸取马来西亚旅游船沉没事故教训,将工作重点放在对渡船的安全监管上。三是严控现场,强化关键节点重点水域安全。四是严防险情,做好安全提醒和值守应急。通过智慧海事平台、VHF、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提醒过往船舶、锚泊船舶及作业船舶,要求船员时刻保持警惕,落实恶劣天气安全防范措施。同时,严格落实春运值班值守制度,确保人员及船艇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以有效应对水上突发险情。五是严打违章,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春运期间,海事处执法人员绷紧安全弦,弹性巡航,勤查严管,重点打击船舶超载、配员不足及非法水工作业等行为,进一步规范辖区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管理秩序。通过智慧海事平台、CCTV监控和登轮检查等方式,共查获违章船舶7艘。(林灿彬)

韶关海事:圆满完成春运安全监管

为期40天的2017年春运于2月21日结束。今年春运工作中,韶关海事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广东海事局和韶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以客为主、兼顾货运、安全畅顺、高效便捷”的工作原则,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切实加强辖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船舶的现场监管,落实盯防叮嘱措施,严把“船舶适航、船员适任”关,严查水上违法非法行为,确保了春运期间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没有发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

春运期间,我局共投入执法人员218人次,出动海巡艇30艘次、执法车辆59台次,海巡船巡航时间为80小时,巡航里程达392公里,安全维护乘客渡运约16.5万人次,悬挂横幅9幅,向地方政府发送有关春运安全工作函20多份。

潮州海事:2017春运安全监管收官

今年春运,潮州海事局高度重视,及时制定了《潮州海事局2017年辖区春运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紧密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进行周密部署、积极行动,圆满完成了春运期间水上安全监管工作,有力保障了春运期间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