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智力发展
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本人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同仁的探讨,研究,根据近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关键词:入学教育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新生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2]刘鑫.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4期.
例如,2016年2月14日,发生的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北大学生弑母。该学生是在仅有母亲的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成绩优秀,以高考状元身份考上北大。在这起事件的追踪中发现,该大学生弑母的原因竟只是因为发生口角。而在弑母之后,他竟然用塑料袋封尸,安装监控,用已逝母亲的名义申请贷款。这起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这起事件的恶劣性,在指责该学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该学生的心理问题,让这起惨痛的事件成为敲响我国推进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该学生的单亲家庭环境很可能使他心理长期处于压抑、暴躁的状态下。尽管成绩优秀,但可能其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为这起事故埋下祸患。近期遇到的其他问题或者压力点燃了这个祸患,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
虽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由这起个例结合往届的历史案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都伴随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自20世纪初,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青少年学生心理,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概率。
但事实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大重要的调节机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法制教育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法制教育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
在这些学生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拥有特殊的群体特性,即拥有特殊的群体心理和行为。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中高层技术人才的学校,但学生往往具有学习成绩并非十分优秀,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与学生思想主流有一定出入等特性。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程度呈现多层面特征。这一切都导致在我国推进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中等职业学校当作一个特殊的部分单独研究。
在心理学的大范围中,影响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因素中,性别、爱好、家庭、年龄、地区差异、性别等都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同样如此。冲动、爱好游戏打斗、家庭出现多方面问题、地处偏远的学生总是占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中的大多数。心理出现问题往往伴随违法犯罪行为。这些学生中,中职学校学生又占据多数,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中,60%的学生为在校中职学生。
这些大量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是不懂法,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不懂法的原因是当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薄弱。因此,推进法制教育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我国当前需要考虑的同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双机制的又一条道路。
推进法制教育,帮助学生用法律手段构造安全心理环境,有助于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在上面有提到,法制教育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由于家庭纠纷、财产纠葛等问题导致的学生心理出现异常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而法制教育中,《法律》常识、《经济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能直接给予学生法律工具来帮助其保护自身人身、财产安全,从而可以极大地预防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外在因素可能性。
心理学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倾向性或反应性的一种状态。因此,接受法制教育形成学习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过程。因此,此职能法制教育是基本地、直接地、有效地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及行为的职能。
法制教育不仅仅对学生个体有影响,对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程也有重要作用。
法制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基本目标,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北大弑母事件再次敲响全国推进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警钟一样,每一年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学校,都会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这些看似无止尽的事件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力,以减少同类型事件的再次发生。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将违法犯罪事件出现概率无限制降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而法制教育的直接效果同样是无限制降低违法犯罪现象。因此,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普遍法制教育,从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
法制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例。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关数据,研究这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内部客观规律,以期望从源头规避犯罪行为。这个过程中的产物是各类型的案例。这些案例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例支撑支柱,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显然,有了丰富的个体案例支撑,心理健康教育的说服力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也会相应地提高。
法制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法制教育相较于许多教育而言,更加强硬,其对外教育形式也很呆板。同时,在法制教育过程中,为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内在本质,需要充分运用符合时代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说,在法制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运用到符合所处时代、最先进、最有科学性的心理学知识。这种对优秀、先进心理学知识的渴求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除了上诉这些之外,法制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法制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各种各样契合社会当前发展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法律法规表示我国十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在不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因此,法制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及实践证明,法制教育对中等着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时代的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但又不局限于中职学校,需要大力加强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探寻两种调节机制二合一共同施展功效的途径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85-02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is still a far distanc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talent. Despite of 20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higher education is in a short history.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n the hope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du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China’ s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Problems
从几年前的“马加爵事件”再到最近的美国心理医生自杀事件,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发展不是很长。因此,还有部分高校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重视不够的现象。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途径的观点是远远不够的,应将其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理念。
心理健康对我们每个人都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比较落后,亟待提高。从总体上看,尽管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增强。但是仍有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摆设,来应付上级的监督检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往往是迫于形势而临时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次,大学生自己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心理健康问题被当作一般的思想问题加以简单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它和我们常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联系也有区别,不遵循这种规律,完全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怎样才能改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呢?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给学生诊治心理疾病,也不能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等同于精神病患者,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各所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起来。其次,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激烈竞争和急剧变革的重要保证。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的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把心理健康问题医学化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咨询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现象。许多高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局限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局限在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治疗,把心理障碍等同于心理疾病。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原本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危机而走上了绝路。这种以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为主的医学式诊疗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它不同于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
从目前大学生的发展状况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健康的,学生的问题大多数是伴随着其成长的发展性问题,真正的障碍性问题只是少数。所以学校应尽快改变现状,突破医学式诊疗模式的限制,建立以预防性、发展性教育为主,矫正性、诊疗性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金、专业队伍匮乏
一项工作的开展,是需要有机构、经费、人员等多方面的配置。没有充足的经费、精良的团队,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据一项调查表明,70%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德育教研室、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23.4%挂靠在心理系、教育系等业务部门;6.6%挂靠在医院、医务中心等部门。[注1]一些名牌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也严重不足,最多的也就二三十万,有些学校甚至仅仅投入几万元。资金投入的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前进的步子。
同时,缺乏足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是制约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瓶颈之一。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他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欧美国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要求很高,必须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但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现在主要是一些德育教师、政工干部和医务工作者,并且他们大都是兼职,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缺乏心理学知识和临床心理实践经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存在心理问题归因不准、教育效果差等现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往往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注2]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人,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仅凭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建设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才能逐步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位边缘化、体系缺失、科研之后的窘境。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辅导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注3]
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社会严重脱节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学校在“单兵作战”,而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是一个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教育方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固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心理成长历程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是传授知识和品格培养的主力,然而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启蒙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所以家庭对学生的教育熏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事实上,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学长大成人了,又不愿管或者认为孩子不在身边想管也管不了等心态。甚至有的父母把大学神圣化,认为任何问题学校都能解决,因此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
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迅猛发展,但为什么在高校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是那么多?显而易见,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问题。高校在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所以,说我们的学校应该建立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使学生家长们了解孩子的相关信息,进行适时的家庭的教育。同样学校和社会也是密切相连的,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会在学校得到反映。但我们不能因为怕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就要封闭校园,让学生与世隔绝。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生存,最终都是要走上社会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全局性的社会问题,学校理应争取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尽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着若干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明天,心理健康教育必将为人们所重新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春天必将到来!
注 释
1 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8
2 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6~29
3 王宏宇.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和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128~130
参考文献
1 黄 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策略浅析[J].教研探索,2008
2 牛 M、陈春萍.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
3 谢彦红、徐季红.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4 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2006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在全面推进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对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巨大变化,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引发诸多心理问题。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可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甚至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鉴于此,本研究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一些院校定期组织和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心理健康相关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演讲等活动。但是就现实效果来说,仍然不是十分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简单地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混为一谈。有些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将之简单地归类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学校则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归结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箩筐。无论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都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心理教育,无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明确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确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2机构不健全,管理实效较差
据调查,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没有落实,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工作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学校领导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认为它是软任务,只要能防止学生出事,走极端就行了。一些院校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口头上、文件里,没有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没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缺少基本的工作经费。在管理体制上比较混乱,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举措,从而导致其实际效果缺失,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1.3片面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的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缺乏互动性和连贯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忽视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心理教师更多地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不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性,不注重技能性的培养,造成学生对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过分依赖的现象。应当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是由教育者决定的,而是由被教育者决定。因此,亟需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协调社会和家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和连贯机制,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4教育方法、渠道单一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而在学生管理中侧重于“刚性管理”原则,强调建立全面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高校良好的教学、生活和内务秩序,使学生养成团结、紧张、严肃的优良作风。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仅仅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的层级分明、上施下效的刚性管理在实践中很难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管理中产生排斥心理,容易产生更多问题。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001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紧接着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根据上述理念,要培养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全校党政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将其制度化,对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部署和安排,包括组织领导、教育教学、咨询辅导、危机管理和保障机制等五个部分,并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
2.2要促进内容转向,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按照贴近大学生的心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的原则,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和多元化的相关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分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例如,一年级主要是适应、自我和学习心理辅导,二年级是交往、情感和恋爱心理辅导,毕业班侧重于就业和成才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该意见还明确指出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途径,即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人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管人员、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争取配备专职人员,这样才能在知识、技能、时间及精力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4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个体本身或大学生之间实施的教育和维护的能力,它是相对于教师的教育指导这种外在影响而言的。学校要坚持尊重、信任、理解、关心相结合的原则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在此基础上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理论及方法,并能自觉地去实践,通过实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自我构建科学化;树立榜样,特别是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大学生能够找到活生生的效仿对象,把自我设计与榜样相联系,以提高自我教育的效果;选拔一批学生干部进行心理保健知识培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让他们负责帮助周围同学适应环境,调节心理问题等。
2.5促进氛围营造,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心态的调整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取代的。如高校要经常组织和开展主题明确、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校园心理文化系列活动,诸如心理科普宣传周、心理征文、心理沙龙、心理辩论赛、心理电影、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互助或自助活动。同时,关心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象,着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通过多种宣传媒体和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在大学校园里积极营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使之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亮丽的风景线。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扎实有效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下很大工夫。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在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发展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晓波.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5(12).
工作。
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社会和时代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时常发生不良事件,这些不良事件的成因均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缺陷所引发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人生目标指明了方向,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有利于更好地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艰难性并存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由于各高校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不同,使得该项工作取得的效果差异很大。因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素质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也存在差异,加之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使得全国范围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全面有效的成果。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事件频频曝光,如多起“宿舍投毒”案件的发生,这些事件使得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频频升温,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针对此问题的探索和实践也不断加强。教育部于2011年3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为全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艰难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
加严峻的挑战。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仍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阶段,传统的说教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瓶颈。在当前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日益增多,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关照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成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
二、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提高
1.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人生目标
我国当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都根源于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植根于缺乏具体的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从异常紧张和忙碌的高中生活直接过渡到自由而轻松的大学环境中,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落差,面对诸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极易空虚倦怠,迷失人生目标和方向。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自由散漫,盲目恋爱,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最终导致其学业荒废,更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得消极负面情绪逐渐战胜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危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和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生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特长和能力,在日后毕业之后能够少走弯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做好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确立和实现人生目标。
2.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真实的自信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自主生活的能力,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害怕毕业,不敢想象自己毕业之后独立面对社会所要面临的挫折和挑战。对社会既充满渴望同时又充满恐惧的复杂心理使得他们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焦虑和不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及时掌握应对各种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建立起真实的自信,既不消极自卑,又不盲目自信,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实践中发展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以及日后可能面临的挫折和挑战,通过社会实践逐步消除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恐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3.社会实践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促进自我学习
因为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学校这种集体生活的大环境之下,有相当一部门学生会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很多学生一旦发生或发现问题,都急于从对方的身上寻找原因,而不及时检讨自身的错误和不足,这就使得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其不利。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更好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及时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应对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当代大学生的性格,有利于不断加强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4.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改善无知与偏见
大学校园创设了一系列类似于社会的部门和活动,如学生会、社团等。学生会的成立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增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社团的创立,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更富多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提高其适应能力,更好地锻炼和提高自己。这些部门和活动虽然类似于社会环境,但是毕竟不是真实的社会实践环境,参与的人数也极为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成才。而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真正地接触社会,弥补大学生对社会的偏见,使其正确地认识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就是极端的黑暗,充满了消极因素,因此惧怕进入社会。但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可以改正这种心态上的错误,以一种全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去迎接社会生活中的挑战。
5.社会实践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个人能否成功与其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息息相关,意志品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我国当代大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缺乏持之以恒和艰苦奋斗的老一辈革命者的优秀品质。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应对挫折和挑战,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己。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现实的残酷,才能够不断积蓄应对挫折和挑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学会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三、切实加强社会实践,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举措
1.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从理论教学到素质拓展训练到社团指导再到个别咨询的过程,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而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社会实践真正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去。
2.学校各级部门大力支持,确保三个到位,完善支撑体系
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做到与时俱进,对工作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能够及时合理地应对和解决。除了要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教育委员会之外,更要具体到院系和班级,在学院和班级内部都要设置心理辅导员,形成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同时,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四、小结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由于各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社会实践使传统的“纸上谈兵”式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更加具有时效性,实践环节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加强社会实践,为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警修.加快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J].福建理论学习,2007,(06).
[2]赵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海, 2007,(06).
[3]盛友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之后对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于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过渡期内,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快速适应并不容易,特别是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对此可能更加无所适从。而在中小学生中频繁发生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或轻生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2009年一位小学生用红领巾上吊的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如花般的年纪,因为心理上的障碍无法消除而选择自杀这一最悲催的方式寻求解脱,当幼小生命陨落的时候,除了扼腕叹息,更发人深省。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让中小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刻不容缓。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诚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学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升学率,而牺牲了学生本该重点予以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或者没有相关课程、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其次,形式单一,课程化倾向严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简单的以为心理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确是极其谬误的。可是这却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所持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通过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用更多的专门师资,在课外对学生心理进行健康引导,要提供随时可以咨询的心理老师,多组织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最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目标不够科学。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分数作为教育目标,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兴趣的了解与测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其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很及时的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疏导、沟通,以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人员。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要不单单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心理辅导,并且积极提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字画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学校还可以专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还可以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应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三,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重点加强其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还要加强其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闻会上说:“素质教育当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是科学素质,一个是人文素质,一个是身体心理素质。我们把心理素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若不及时削除这些心理问题,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但是身体无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此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若不及时削除这些心理问题,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闻会上说:“素质教育当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是科学素质,一个是人文素质,一个是身体心理素质。我们把心理素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的基础。”
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有媒体报道,杭州9岁男孩张毅,是个学习优秀的小学三年级三好学生,还担任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职务,在家里却因为想要姐姐手中的两块糖果,没有得到而上吊自杀。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更是给我们触目惊心的警示。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大多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还存在部分未成年人在情绪、行为、自信心、人际关系、性观念、性格等方面还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因素颇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建议在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忽视
很多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往往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并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了。即使有些家长认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往往苦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孩子心理特点不了解,无从下手甚至越关注越乱,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学校纷纷响应号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经验不足以及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学习等诸多因素也困扰着学校,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始着手培养相关教师,但在短时间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薄弱环节。
3.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尽管我们的和谐社会正羽翼渐丰,但仍存在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自我中心意识、拜金主义、盲目攀比,以及一些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影视、书刊及网络使孩子们迷失了方向。一些腐败现象甚至造成未成年人丑恶不分、是非不明,缺乏正确的处事原则。
三、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们要积极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要根据国情的不同采取必要的取舍。任何一件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检验,不能急于求成。重要的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用社会的影响力来促进家庭心理教育的进步,使未成年人真正拥有一个有利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作为承载家庭、社会和学校热切期望的群体,具有个性张扬、自尊心强、自我要求高、成才欲望强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已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阶段。大量调查表明,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才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四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质量,而且还直接关系着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但难以圆满的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因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上重视不够,目标认识模糊。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高校领导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模和力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为应付检查部分高校“三不一要”(不给人员、不给经费、不给场地,工作还要做好),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性质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其中积极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在工作中,部分高校偏离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第二,专业化程度较低,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提出要求,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依然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整体数量不足,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缺乏相对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微观性、超前性教育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教育内容存在片面性,教育方法不规范。当前,部分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存在课程化和医学化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仅限于一般理论知识的传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文化课程和心理健康治疗;有的则简单的开一些讲座或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既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也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这种简单化和形式化的教育活动不仅没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心态。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