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

第1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农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到来有了变化,人们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了规划调整,通过各个方面知识的整合,加强并丰富了有关的管理概念。

一、农业经济管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所以说,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农业经济管理就是根据国家现今发展形势、政策方针、社会环境等情况进行管理。根据当地的具体发展情况,确定相应的经济管理形式及目标,计划协调农村的生产、分配、消费等,使农村经济发展走向正轨。

二、现阶段的管理现状

新形势的社会下,农业经济没有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不仅与社会发展结构不适应,而且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一些管理上的缺陷给还会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管理人员对管理的忽视

我国对农业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拥有一系列有关农业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但是落实的效果差,制度到地方农村后并没有的到人们的重视,执行力度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在: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偏低,对管理的方法与制度结合不到位,国家下发的政策没有执行到位,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没有渗透到管理人员的思想中。

3.管理人员缺乏执政能力

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导致管理结构单一,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产业化发展得不到满足。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管理的水平也要得到相应的提升,使其不断的发展。

1.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

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走上了轨道,这种管理模式渗透到农村经济的各个部分,这种管理主要针对农村经济加工产业链,对深加工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使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得到改变。

2.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了变化,其中也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深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借助科技手段转变农业生产力,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不断加强我国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能够将我国的农业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3.产业化管理

产业化的形成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产业与其他组织合作,能够更加迅速的扩大发展,其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也有高速度的发展,通过将这些联系起来,产业机制整体性发展。一些大型的企业带动农业产品发展,能够使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生产更加标准。

4.管理制度改革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制度的存在有很大的意义。管理制度的改革仓噺能够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清除,使发展更加健康。对经济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就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对现阶段问题的解决措施

面对在管理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式。

1.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

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对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将管理的内容规范化,将管理职责分配到人,做出相应的部署。并且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教育学习,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到管理的意义,这样才能使管理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2.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建立完善

在对农村的建设中,首先要对农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再去根据规划内容一步步发展,所以在规划时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得出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制度,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呼应。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制度让人们心中对农业发展有新的认识,农业结构的转型得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然后要解决农产品的方面,利用加工手段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最后要通过科技的手段对农业经济加以提高,使农业生产更加安全,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不仅提高了竞争力还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3.对群众利益完善维护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保障农民的利益,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机制,能够有效的将矛盾、权益、利益等权衡协调,得到统筹,使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制止损害利益的行为。同时也要提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群众服务部门的能力,有效保障群众的利益。

4.对管理队伍的有效建设

管理队伍的思想水平影响着地方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果,对管理人员的挑选与后期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个具有高业务水平、超强责任感、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管理内容的培训活动,使其业务管理水平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明确国家下发的各种农村经济政策,适应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

5.对农业经济实行产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经济增长,在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还能够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发展农村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使整体效益提高。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体系,全面推进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2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SPF实验动物环境工程建设投资高,能源消耗大等问题的分析,介绍了净化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认为空气定向流技术是SPF实验动物环境工程净化空调节能技术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净化空调 空气定向流 节能

1 SPF实验动物环境对净化空调技术的要求 2 SPF实验动物环境净化空调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3 净化空调节能技术在SPF实验动物环境中的应用

第3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30-01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概述

世界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步伐,从制造业贸易向服务型贸易转移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机遇,近些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量持续呈现贸易TC指数变大的趋势,所谓的TC指数指的是贸易中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我国早在2003年的TC指数值为负值,在2004年转变成为正值并开始持续上升达到0.07,美国常年保持在0.2左右,而欧盟持续在0.8左右,这些服务贸易出口大于进口的数据证明我国未来的服务贸易发展,很大程度还倾向于扩大未来的服务出口量。中国的服务贸易总体上供给不足,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世界上的地位与我国货物贸易不同,服务贸易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于市场的竞争力强大。我国服务贸易行业已经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12个大类中的11个方向,在160个细节分类中涵盖了100个小方向。在我国大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内部的发展中,需要将服务贸易的市场进一步打开,从而获取更好的服务贸易信息,拥有广阔的服务贸易前景。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与竞争力

当今国际产业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发展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面临历史性机遇,发展服务贸易前景广阔。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的发展主要有几个大的方向:第一、重视高等教育和文体教育、以及对外医疗和信息技术的出口发展,第二要发展以中国特色为主的服务贸易体系,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平稳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要建立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框架,出台服务贸易法,进行服务贸易法律化建设。

三、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服务贸易法制不健全、缺乏监管力

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拥有较长的历史,国际货物贸易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服务贸易的法律监管缺乏相应的创新与完善,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欠缺完善,其中包含很多相关行业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也都相对缺乏,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这其中包括银行业、运输业、保险业等相关产业,服务产业是众多产业的集合体,所以对于不同产业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要具有差异化的管理,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也处于雏形阶段,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在服务贸易行业中卫生、展览、工程承包、证券、金融、保险等都缺乏相对应的管理措施。

(二)服务贸易产业化程度低,地区性发展不均衡

我国服务贸易产业在国内发展中拥有一些产业化程度不同的行业,比如说餐饮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行业等传统行业市场化程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化发展。我国地区经济分散较大,南北差距悬殊,农村落后于城市,内地落后于沿海,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程度与西北内陆存在差距,导致了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使服务贸易的地区性发展不均衡,非均衡的地区性发展会造成服务贸易发展的经济畸形。

(三)服务行业的垄断发展过于严重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很多行业一直没有完全开放式发展,还是由我国政府进行支持与维护发展,从而形成了在国内的垄断势力,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完全竞争机制的正常发展与运行。我国很多服务业部门尤其是医疗、教育、环境、金融、通讯、交通等部门的行政性垄断现象仍然非常突出,影响着我国市场贸易正常化发展,贸易可持续化运行的健康机制,制约了我国的服务行业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发展水平。

四、解决我国服务贸易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我国要提高服务贸易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就要加强服务贸易的监督与监管,提高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发现新的服务贸易发展契机。服务贸易法律法规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的服务贸易法律原则。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还要充分考虑国际法律法规建设的标准,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严格监管。

(二)均衡发展服务业贸易,实现地区均等性

我国服务业贸易由于产业和经济模式饿分散性太大,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我国需要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基础,实现服务贸易的国内正常化合均衡化的发展,要实现地区之间的经济价值与利益的对等,保证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政府要大力扶持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服务贸易,引导东南沿海地区的资金向西北地区转移。

(三)鼓励良性竞争,打破服务行业的垄断

我国因为政府扶持和行政垄断性质的特殊,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市场中医疗、环境。教育、通信、金融、交通等部门的内部激励与刺激性发展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妨碍了服务贸易行业发展与市场拓展,影响了我国经济与市场的自由竞争模式,不仅仅是降低了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而且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受到市场与价格歧视,我国应该尽早放开政府垄断,仍由国企、央企等一系列的服务贸易产业自由化发展,参与市场竞争机制,形成自主生命力,与国际市场中的服务贸易产业进行有效的竞争,让消费者和居民享受更多的福利待遇。

结束语:通过研究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作者总结出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在了解了国际经济发展中贸易的重点从制造产业转移到了服务贸易产业,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我国发展服务贸易也必须紧紧跟随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向。作者在文中研究了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策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做出了理论性的探索。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建国.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0(22).

第4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规制

一、前言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现从“速度”向“质量”转变、从“制造”向“创造”转变、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优先型转变、从一般要素的比较优势向创新要素的动态优势转变、从粗放发展模式向低碳集约模式转变,建设科学发展新特区。我国贸易结构已经经历了三次转变。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特区的建立拉开了经济起飞的序幕,同时开启了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的历程。第二次是从1995年起,抓住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第三次是从2005年起,以“十一五”规划为蓝图,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物流、文化产业,精心培育了新能源、生物、互联网等战略性产业。

二、贸易现状与不足──以深圳市为例

(1)发展现状。2011年深圳市进出口总值超过4100亿美

元,已连续19年位居国内第一位。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深圳实现了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根据钱纳里工业化不同阶段划分标准,深圳在2008年便在珠三角区域内率先由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跨入后工业化阶段。深圳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高度,由以工业型经济为主转向服务型经济为主,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51%,2009年占53.2%。(2)发展不足。一是对外依存度过高。近十年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了200%,2011年达到232.53%,高于全国和广东省平均值。2000年到2011年深圳市对外依存度总的变化幅度不大,但对外依存度较高,均超过200%,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广东省和全国的平均对外依存度,甚至高于上海和广州。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化城市的标准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和先进造业的发展水平。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城市平均水平相比要落后近20个百分点,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也要落后10个百分点以上。首先,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二产业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现象。深圳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轻工业为支撑,而高新技术产业又主要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传统工业又主要是服装、玩具等日用消费品产业,这两个产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其次,从产业链看,也存在关键缺失环节和向高端化延伸的问题。再次,从产业组织形态看,总部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国内影响力不足;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和竞争实力不强。从制约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因素看,当人均GDP达15000美元左右时,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不足就会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深圳2011年人均GDP高达23400美元,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近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三、政府规制政策

(1)加快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建设。发挥珠三角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圳市融入珠三角,面临两方面机遇,首先,广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划加速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2010年广东省政府印发了《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和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其次,珠三角的交通路网日趋完善,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完善的水上航线,道路和轨道交通网络,实现珠三角的“一小时经济圈”。(2)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贸易方式转变中的作用。首先,加强环境建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环境建设,包括政策环境、制度环境、要素市场建设等。其次,推进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进一步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完善自主创新机制,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的出口。再次,优化投资结构。掌握政府投资的领域和规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投资应向自主创新能力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倾斜,促进创新型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最后,推进空间布局优化。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建设,促进对外贸易服务的转型。

参 考 文 献

第5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相关热搜: 广告学  广告学教学  广告学专业

2011年,发展广告学在大陆悄然兴起。一群学者以学术沙龙的方式,多次聚集作专题研讨。参与讨论的学者,已涉及大陆的近10所高校。从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来看,意见尚见仁见智。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究竟是什么?应建构起何种科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应采取何种科学的研究路径?概言之,发展广告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又应如何努力达成这一目标?因此,发展广告学是发展视野下的广告研究,其现实背景是世界广告发展的不平衡,其核心问题是后发达国家的广告产业如何实现对先发达国家广告产业的赶超。资源与制度是发展广告学的基本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建立的两大基点,国家案例研究、中国案例研究,是中国发展广告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研究路径。

一、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

在既往关于发展广告学的讨论中,学者多以为发展广告学是建立在“发展”概念的基础之上的,重点是研究广告与广告学发展的问题。而笔者常为此疑惑。“发展”是一个包容性极广的概念,如此理解发展广告学似乎过于抽象。广告与广告学发展问题的研究,本就是广告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又何以再提出发展广告学这一问题。因此,关于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的确定显得十分重要。

(一)发展经济学及其他“发展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大部分地区迎来了久违的和平。这时,诸多新兴的独立国家和落后国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快速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发展”这一词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

   在诸种“发展X X学”中,发展经济学创立在先。20世纪40年代,罗森斯坦罗丹发表的论文《东南欧工业化问题》和曼德尔鲍姆的著作《落后地区的工业化》使发展经济学登上历史舞台。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体系中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分支学科”。它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诞生的,“是一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发展经济学的创立,旨在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因此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成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

随后,“发展”理论范式和更多的具体学科发生了结合,于上世纪50年代起,先后在不同学科领域内部形成如发展社会学、发展传播学,发展新闻学等学科,都是借鉴了发展经济学“发展”这一学术概念而尝试建立的。如:发展社会学就是在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给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道路上予以指引;发展传媒学关注了传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传媒手段,有效地帮助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问题;发展新闻学则关注于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间的问题。

它们的问题我们可以置而勿论。但就发展广告学而言,毫无疑问,所借鉴的依然是发展经济学“发展”这一特定学术术语。

(二)关于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的思考

发展经济学里的“发展”不是抽象的、无边界的,更不是泛化的,而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后发达国家所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的一种关照®。我们有必要明确,当某一概念作为学术概念来使用,并上升为学术术语时,必然有其特定学术范畴与学术内涵的规范。

当我们使用发展经济学“发展”这一特定学术术语,在当今世界广告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来讨论发展广告学问题时,我们是否可以指认:发展广告学的特定学术内涵,就是讨论世界广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力图解决的也是世界广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发展广告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

对发展广告学及其研究与分析框架的思考,我们依然可以回到发展经济学的问题上来。

(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

从20世纪40年代起至今,发展经济学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1.关注资源与资源配置问题

在发展经济学初始阶段,经济学家们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多归于资源问题。资源占用的不平衡,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假设和基本研究结论。资金、基础设备、人力资源等资源的占用不足,被认为是经济欠发达的重要原因。研究强调了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人的驱动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只要占有充分的资源,经济就会快速发展。

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成长,经济学家发现资源的占有并没有带来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在取得资源的占有后,资源配置问题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角。通过研究,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最致命的要害是没有效率,因此,如何提高经济效率水平,成为发展经济学家广泛注意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能稳定均衡发展。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假设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是理性经济行为,其资源要素是流动的,供给曲线富有弹性,而制度的影响是有限的。它将资源没有优化配置的原因,归结为竞争的不充分,以及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而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多结构”性,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计划去干预经济,应加大制定发展计划,提倡由政府进行社会资源配置,以避免市场失效。他们认为经济起飞最重要的前提是政治方面,而市场机制的均衡力量不会自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结构主义所强调的,是政府制定的“计划”,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制度层面的问题还未受到学者注意。

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人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们认识到,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信息不完全、高交易成本、市场不完善、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规模报酬递增、多重均衡和路径依赖等现象”,市场失灵的范围超出了之前认为市场可自动调节或通过政府干预的程度。因此,这一基本研究结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于是,发展经济学进而关注制度问题,力图从制度层面来解读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关注制度问题

对制度问题的关注,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目前正经历着的一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实践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存在许多结构性矛盾和制度上的缺陷。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政治体制、土地制度、金融机制等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经济学家一直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要按照工业化、城市化等模式推进,就能实现充分的市场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但由于“制度性”的缺陷和不足的存在,它们成为了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

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让发展经济学从中得到借鉴。在这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家以制度要素、知识要素为核心,借用各种技术性分析工具对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虽然资本积累、技术引进和创新、产业结构变化、人力资本投资等资源因素仍应得到关注,但研究发现,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要素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制度要素包括:“政府的组织与运营能力、社会的政治适应性、公平分配与再分配制度、规范与非规范的交换协议、激励机制的设计等等”®。经济上成功的国家往往拥有一个有效的、稳定连贯的制度,因此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制度创新、设计来满足它们相当大的制度需求弹性。

资源与制度,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的两个核心基点。

(二)关于发展广告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的思考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与分析框架可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框架建立的重要借鉴。

1.资源问题的分析

同为资源问题,但经济发展资源与广告发展资源的资源要素却是不同的。发展经济学关注的资源问题,重在传统经济学重点关注的土地、人力、资本等重要的生产资源要素。然而就广告发展而言,最基本的资源要素却是经济资源和市场资源,即经济总量与经济潜量,市场总量与市场潜量。其他还有企业资源、媒介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正是上述各重要资源要素占有的差异,造成世界各国各地区广告业发展的不平衡。

其实,世界范围的广告研究,早已开始关注类似的问题,诸如各国各地区广告业发展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就是诸多资源占有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资源问题的分析,毫无疑问应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2.制度问题的分析

正如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经历的一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占有优势,并不必然形成发展优势与竞争优势,这里有一个资源创新与资源优势转化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制度。广告发展同样如此。西方发达国家,除美、德、法等国外,以英国为代表的广告业的发展,日、韩包括台湾广告业的发展,印度、巴西、俄罗斯广告业的发展,都值得我们从制度层面去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广告制度造成了不同的广告产业发展现状。制度经济学以为,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制度安排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制度问题的分析,同样应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的又一重要维度。

资源与制度,同样是发展广告学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建立的两大基点。发展广告学诸多问题的讨论,都应置于此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之中。

三、发展广告学的国家案例研究

在梳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历程时我们发现,国家或地区案例研究是发展经济学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最基本的研究路径。

(一)发展经济学的国家案例研究

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当我们在解读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时,涉及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以及对这种差异的解释。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外部环境条件都有所区别,因此很难把全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纳人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结构中讨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经济学家就开始注重所谓“类型学”分析,即:“对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根据它们的具体情况,寻求不同的发展道路”。发展经济学家试图在国家或地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归纳整理和理论抽象,以此来修正过去研究存在的缺陷。

这样的研究就是要求经济理论更加密切地与实践相结合,实证的案例研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功能、市场与政府失灵和发展的政策效果研究将成为今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这种描述性与阐释性的研究,都是宏观层面的。需要指出的是,当经济学从微观走向中观、宏观时,经济学依然遵循和谨守其实证研究的传统。发展经济学中的国家案例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实现着传统经济学实证研究传统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延续。

(二)发展广告学的国家案例研究思考

如前文所提,发展广告学重点研究的是世界广告发展不平静的问题。假如这一前提成立,世界广告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的案例研究,似乎也应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研究路径。唯其如此,方能有效规避如此宏观问题的研究过于空疏化,方能有效实现宏观问题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互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接,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话。

在中国内地发展广告学问题正式提出之前,诸多内地学者就已开始着手于世界广告发展的国家或地区案例研究,譬如:美国广告业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研究,日、韩广告业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研究,港、台广告业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研究,等®。这些典型国家或地区的案例研究,将成为今后发展广告学研究继续深人、拓展的基础。当然,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但内地学者在此方面的努力,却是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的。

四、发展广告学的中国问题研究

中国问题研究,自然是发展广告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并非像有学者所主张的只应注重中国问题的研究。一个学科的建立,自应有世界普适意义。如果发展广告学只专注于本国问题研究,那就失却其本应具有的更广泛的学术价值。

发展广告学的中国问题研究,是发展广告学典型的国家案例研究。只有各国学者都重视本国经验的研究,才可能为发展广告学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证资源与实证经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世界广告研究,较少有学者展开本国广告业的发展研究,在这一领域,中国大陆学者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欧美的广告研究,引领着世界广告研究,但在研究内容上,仅局限于“广告本体”,对广告进行“产业”层面的研究,至今阙如。中国学者近年的广告研究,从“广告本体”推进到“广告产业”,并在全球视域下,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下,着重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的研究,此应视为中国广告学者对世界广告研究的一大贡献。中国广告产业研究起步于2004年,通过对广告产业相关研究论文整理后发现,至2011年底,中国广告学者就此问题在广告学、传播学的重要期刊上达413篇。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广告学者对此关注最盛。学者的关注视角主要集中在广告产业发展升级、产业结构、产业制度、产业竞争力以及广告市场研究这几方面®。广告产业的研究既回应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极大地拓展了世界广告研究的范畴,丰富了世界广告研究的内容。

1979年,大陆广告市场重开,30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至2010年,大陆广告市场巳居世界广告市场第三位。2012年,中国广告市场营业额同比增K了30%以上,突破4000亿元®。然而大陆广告产业却存在低集中度和外资化倾向等严重问题。大陆广告产业的现状是:高度分散、高度弱小的本土广告公司面对着强势的外资广告公司的竞争。经计算,大陆2010年广告业行业集中度CR4-15%,CR8=22.41%,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113,这些数值都表明大陆广告市场是低集中度的竞争型市场。

这样的产业现状为学者们多从制度安排的层面来检讨问题,并着力探求大陆如何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超越提供了研究背景。广告产业的研究既回应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极大地拓展了世界广告研究的范畴,丰富了世界广告研究的内容。大陆学者此一领域的研究努力及其成果,堪称世界广告研究的一大重要贡献。

五、结语

第6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点滴体会。在此,对《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使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后续人才。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要注重充实新内容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新的事物、现象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并无东亚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而东亚共同体正随着“10+3”进程的推进在逐步构建中。中国是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的一员,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讲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时,只是依照课本引用2004年的数据就没有说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数据。必要的数据更新,需教师花费精力去寻找,应尽量使用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以保证新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

(二)跳出“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模式,加强理论分析,做到上下游课程的关联

相当部分的《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甚至不少论文,常常体现“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格式——在陈述观点之后,即以数据加以佐证,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学中,为了对论点进行展开分析,用数字来加以佐证,确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复“论点加数据”的模式,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当用经济理论进行剖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学进行理论升华,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游课程的关联性,融进邻近学科的知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教学中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剖析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课程与《世界经济概论》的学习联系起来,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藉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学习中,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另外,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因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相结合

讨论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讨论课上,让学生陈述观点,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头”与“笔头”,即便一个人有许多创新的见解、缜密的逻辑思维、搜集了翔实且丰富的资料,但最终要通过“说”与“写”表达出来。经济类专业严格地说应介于文理科之间,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锻炼“说”与“写”的能力。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说”的能力,书面作业或者小论文则是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课程作业或小论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在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都不用粉笔,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诸多好处,如方便快捷,特别是针对一些烦琐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教师的讲解。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感觉像放电影,记不住。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力求简单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不可全盘用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申请一个共享的信箱或者网络U盘,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六)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

我们是中国人,因此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好些。如谈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七)教学离不开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学之中

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不能脱离科研,科研可充实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一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研究过的问题,讲起来不仅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讲起课来总觉得十分别扭,费力并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作为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师,要重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并将其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以上仅仅是本人从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由于世界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碧玉.“世界经济”教学改革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3-65.

第7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对外经济贸易 现状及措施

前言:对外经济贸易对我国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等发挥着重大的积极作用。自 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世情的对外贸易政策,努力加强与各国的贸易关系,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08 年 9 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低迷状态,我国对外贸易大幅下滑。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温还在全球显现,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的态势并没有明显改观。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既面临着外需低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升高、融资难、融资贵、人民币升值、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又面临着发达经济体进一步下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可能持续动荡、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的国际形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充满变数。

1.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逐步增大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经多年努力,我国GDP年增长速率逐渐稳定,每年以9%左右速度不断增大,而对外经济贸易作为对我国GDP有较大贡献的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也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在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总量与顺差均持续、高速升高。相关统计显示,我国2009年进口、出口总值为 22073 亿美元,对外经济贸易顺差为 1961 亿美元,在2010年时我国进出口总值有30%的增长。由此可见,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推动作用。

1.2 贸易格局缺乏有效抗风险能力

目前我国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美洲与欧亚,其中日、美与欧盟是排名相对靠前的贸易伙伴。据统计,我国与这三者的年度贸易额为总额的50%左右,而这一贸易格局致使我国抗风险能力较差。

1.3 国际市场对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有较大影响

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近年来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步萎缩,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他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下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冲击,部分发达国家因自身考虑对进口加以限制,在我国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下,很多国家已将原本给我国的优惠政策取消。

1.4增长方式仍相对粗放

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增长主要依靠于数量增加,在产品附加值上还较为欠缺。这一相对粗放、技术含量较为缺乏的对外经济贸易增长方式会引发能源与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可持续。

2.目前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的诸多领域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就使得与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此便产生了诸多贸易摩擦。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我国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和政策不完善,从而诱发了一些贸易摩擦。在全球经济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前提下,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既要考虑国外因素的影响,又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与能源、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影响了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水平较低,缺乏自主研究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2)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对外经济贸易出口额的1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好的影响。(3)由于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我国企业只是单纯的对技术的引进和模仿,对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强,最终导致了我国是数量上的生产大国而不是核心技术拥有大国,如此一来我国付出了能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的沉重代价,但却没有从世界市场上分得足够多的利润,深深地影响到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长远发展。

3.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应对策略

3.1 对出口产品结构予以不断调整

我国应致力于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有利的出口产品结构,促使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调整及完善步伐不断加快,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予以大力发展,以无污染产品如绿色产品等为开发重点,对世界贸易组织准许的贸易手段予以充分利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快速、有效、有序发展。

3.2 对相应技术标准体系予以不断完善

我国应积极建立国内相关技术标准及技术法规体系,并促使其和国际标准接轨,对国外贸易壁垒给我国产品出口造成的限制予以最大限度缓解。只有不断对国内相应技术标准予以完善,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才可指导国内厂商在技术标准下合理展开生产,确保产品可在国外越过技术壁垒方面的限制;同时,国内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促使企业不断完成技术创新,促使我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3.3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促使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要对行业协会人员结构加以合理调整,促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在贸易摩擦处理方面人才欠缺现象较为突出,各对外企业应不断加强人员培训,确保其可在对外经贸中充分发挥沟通与协调作用。同时,会计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应积极培养并引进对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相对熟练的人才,培养可胜任反倾销等诸多应诉的人才,对我国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维护,为对外经贸企业提供实质性帮助。

结语:对外经济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与主要实现途径,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我们应随时关注国际贸易发展动态,不断总结我国对外贸易情况,勇于抓住对外经济贸易中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积极应对,从而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不断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而持续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第8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投资形势下,我国正以稳定的增长速度,逐步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我国对外投资受到技术、人文条件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整体投资质量并不是很高,并且相对规模较小。在这些制约条件及负面因素影响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之路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我看来,我国加强对外直接投资,不能只看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而应该建立统一的考察投资指导意见,帮助对外直接投资者寻找正确的投资方向。最重要的一点是,努力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技术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应对一些国家的非贸易壁垒中,甚至在经济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的话,外表喜人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只会在一场风暴中化为乌有。在这之中,尤其需要加强对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统筹规划安排。

    跨国公司,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并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国际性企业。根据资料统计,全世界跨国公司母公司数量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20000家左右,而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73000家左右,而子公司数量更是从90000家增长到了近100万家。从数字上不难看出,跨国公司的总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其所占GDP比重正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单项跨国购并规模日益扩大,金额屡创新高,比如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购并金额达到3500亿美元之巨。

    而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截至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在这么辉煌的成就背后,我国的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我国的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大多集中于“国字头”企业。在中国跨国企业一百强中,民营企业仅仅占了不到15家,而大多数的企业,则是以国有或者国营企业身份露面的,这种现象就造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数据喜人,但是真正应该唱主角戏的民营企业却被挤在角落处,这也是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结构不均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2.我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质量有待提高。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额逐年迅猛增长,但是受到外国技术封锁等多方面条件制约,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和领域大多都集中于采矿、制造等技术含量低的方面,从而造成了我国对外投资基础的不稳定,如果产生经济危机,则这些企业最容易遭受重创,以至于增加对外投资结构的不稳定性。

    3.跨国公司目标不够长远。我国跨国公司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中长期企业跨国购并等形式,对外投资并不是十分理性,往往局限于公司声誉或者眼前对本公司所形成的既得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层面可能对公司发展的风险性威胁,盲目冒进,从而很容易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中,举步维艰。比如,跨国购并的过程中多数跨国公司都会忽视公司文化的问题,而这个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问题很可能导致跨国公司在购并后的发展方向与当初所预计的方向南辕北辙,偏离预期。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也与问题并存,只有真正解决中国对外投资发展之路上的障碍,才能够真正地在对外投资之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使用理论中,小规模技术理论无疑比较适合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导向的理论基础。小规模经济理论主要强调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来自三个方面,即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三个方面的优势。对于我国而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很好地将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优势和民族文化产品的推广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同时,跨国公司应该尽量避免企业“虚荣心”作祟,而应该从实际层面出发,谨慎评估对外投资的可行性,从而避免“得了面子,失掉了里子”。

    参考文献:

    [1][美]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第9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必要性;低碳经济;发展

1.前言

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2.低碳经济的基本涵义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LCE)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避免剧烈的气候改变,减少恶劣气候令人类造成伤害的机会,以此来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效益结合的最佳状态,同时能够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

3.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者,于2003年发表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高举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旗帜,率先成为发展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德国实施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法国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大力发展以核能为主题的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取得了显著成效,西班牙则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瑞典推动全民参与,加强了对环保型汽车的推广。日本内阁会议于2008年7月通过《构建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于2009年4月,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法案,试图强化低碳经济。美国于2007年7月出台《低碳经济法案》,积极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巴西、印度等也努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4.1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使得地球不堪重负,两级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有关数据显示,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74摄氏度,1961~2003年,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1.8mm。哥本哈根会议为全球气温上升2摄氏度目标达成共识。IPCC第四次报告评估的可选择的发展途径是全球排放量要在2020年以前达到最大,2050年排放量水平至少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50%。世界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突破口,试图通过新一轮的国际规则、新一代的先进技术,确保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中国作为发展大国,必须提高低碳意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这也将有利于我国抢占世界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4.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许多矿产资源的消费速度已经超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大宗矿石都无法满足国内需求,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39种短缺的矿产资源;同时,由于我国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2013年初以来,中国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我国四分之一国土受影响,北京PM2.5浓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对人们的出行、工作、健康都带来了诸多不便;预计未来几十年,我国资源面临严重短缺,许多资源不得不依赖进口,这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4.3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家利益存在冲突,碳减排的经济基础和出发点有很大的差异,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各个国家而言,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谁能在竞争中取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加大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压力,2006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总排放量达到60.18亿吨。通过创新低碳技术,开发新能源,完善低碳经济市场机制的全方位竞争中,以此来掌握国际经济领域的主导权,获得国际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

4.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措施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主,导致了大量能源资源的浪费,人均LGP水平方面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社会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就必须提高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优化我国工业结构。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5.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1)注重发展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

国家应组织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工作,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和消耗。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努力提高能源整体利用率。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大力发展以知识、技术和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投入低碳技术的研发,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的完善低碳产业。

(3)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注重低碳管理

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形成一个具有国际意志的低碳经济总思路。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来扶持低碳经济,引导个体、群体、组织从事低碳经济的生产和运营,鼓励微观经济体对低碳经济的战略投资,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借鉴、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低碳发展理念,引进先进的节能、高效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强国际间关于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关于低碳减排的会议,促进在中国发展碳交易。

6.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将低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之中,不仅有利于我国改善环境,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国际政治压力,也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利英.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可行性探究[J].新财经.2013.1(上).

[2]彭欢,孙丽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J].中国化工贸易,2012.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