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1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防治对策;农村环境质量

前言

农村环境常常被人们称作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撑点,但是却也是城市污染物的接受点。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改善城市环境,重点放在污染大的厂区的迁移以及城市内部的绿化面积的扩大,却将污染转移到了农村,特别是在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发达地区的周边农村,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诸多问题中,烈性农药的使用以及化学农药的滥用;工业上的废水,废气,废渣未经处理后随意排放;难降解的塑料的使用以及塑料用品的增加;人畜粪便等生活污水的混杂和排放等问题最为突出。

1.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分类

1.1 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造成的污染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的投入比重逐年增长,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已经接近极限,因此绝大部分地区都采取对农耕地施用化学肥料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农药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严重的白色污染还来自于塑料地棚的广泛使用,在大气中、河面、植被、土地上随处可见,削弱了农村降解消化的承受能力。由于农药等化学品的滥用,只有少部分被土壤吸收,大部分则随着雨水的冲刷和温度的改变逐渐分散在大气,地下水源和土壤和农产品中,影响着人类的安全,不断累积之后,极易造成土壤砂化,农产品质量下降,水源净化能力减弱,水体富营养程度加大,以及对牲畜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威胁。

1.2 重污染,排放高的企业由城市向农村迁移

由于绿色城镇的生态建设目标以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重污染,排放高的企业逐渐由人口密集的城市向人口稀疏,劳动力价格低的农村迁移。这些企业大多数是进行技术含量较低,且不具备全面的三废处理系统的粗放型“高污染,高能耗”生产,由于管理和监查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三废处理的成本较高,使得农村污染的控制和治理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加重了农村环境的负担。工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三废污染,未经及时有效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比较严重的污染源头。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一些个体小砖窑作坊在我国农村地区随处可见,其产生的烟雾和粉尘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健康。伴随着农村自然资源的不断耗损和工业排放的加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需要人们的关注。

1.3 家禽集中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

在家禽集中养殖过程中,家禽的粪便以及有机饲料的乱排,污染了水质;且家畜饲养时的不及时清理,发生分解后产生的刺激性气体污染了周边大气,还可能引发雨水PH的下降,近而造成一系列的连锁问题;由于大多数农村的饲养条件较为恶劣,人工饲养更容易引发人畜传染病,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由于一系列的危害,容易造成家禽集中养殖地周边的居民产生反感情绪和不断投诉等民事纠纷问题。

1.4 农村生产中产生的秸秆问题难以处理

在农耕过程中,农作物的秸秆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成为又一重要的污染源。将秸秆移除,土地的养分会流失且单位面积的收率将下降;将其弃于河里,则又易造成水源的污染;采取焚烧的方式,则产生大量的烟雾,难以散去,污染空气;采用沼气循环装置,成本过高,可行性较低且适用范围窄。

1.5 农村公共设施不够完善,政府和居民环境意识淡薄

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没有广泛普及,很多地区都还很落后,农村环境问题长期处于无人负责,无人治理的状况,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够明确,这些都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困难。相比于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淡薄,政府往往一味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略对当地生态的长远影响。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在这些地区难以宣扬,并且很多针对城市污染而采取的解决方法和经验措施对农村环境问题都不适用。并且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远远跟不上实际上的需求,每年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资金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已经治理出成效的地区发生了二次污染,以致恶性循环。

2.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2.1 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国家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指标中,可以建议将农村污染物排放量包含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进一步督促政府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投入,明确各部门对于农村环保工作的分工,抓好农村环境问题的监督和治理工作,增强环境监管体制的约束力和公信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 加大农村环保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在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资金这一环尤其重要,污染的预防和治理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时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都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政府的工作人员经常对农村居民进行环境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深刻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树立保护环境,创建和谐新农村的思想意识。

2.3 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污染小,产出高的生态型农业

引进国内外农村环境治理示范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不断试验新的方法,对症下药,找出适合本地区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的最佳手段,不盲目模仿。与此同时,努力发展科技下乡,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污染重,产出低的原始粗放的农耕手段,代之以生态型农业种植的方法,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家禽粪便,塑料地棚等废弃物合理进行回收利用或处理成对环境无危害或危害较小的物质。定期对土壤,水源和大气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4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尽量选用小剂量的优质肥料,并且选择效益好,无公害的农产品。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在投入种植之前,对农产品的生长过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淘汰落后的农业装备,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出率,降低物质消耗、资源消耗和水资源的消耗,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搞好农业科学技术示范点的建设,组织农村居民开展农业攻关,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以及机械化肥,努力减少滥用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

2.5 进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对污染重的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和处理,关停一些不合格的项目。禁止三废的任意排放,尽力提高用肥和水分的利用率。努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建立布局合理和产业结构合理的乡镇企业。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经营来提高农村防治污染的能力,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元元,沈敏东,余杏生,陆华兵,徐康.谈新农村绿化需注意的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 2008(5):60.

第2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一、城市建筑施工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城市建筑施工中的噪声污染。

城市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指的是在城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周围生活环境有干扰的声音。一般的建筑施工工地都混杂在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住宅之间,在其施工的各个阶段和使用的各种建筑施工机械设备,比如在土方施工阶段中使用的推土机、挖掘机,基础施工阶段中使用的打桩机,结构施工阶段中使用的振捣棒、搅拌机,装修施工阶段中使用的砂轮机、电锯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并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噪音污染,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的声环境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城市建筑的夜间施工,产生的强烈的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了工地附近民众的工作、休息以及生活,进而危及民众身体健康造成大量投诉。由于建筑工地本身的流动性以及其施工阶段的突击性,造成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强度高、分布广和难以控制等特点。

2.城市建筑施工中的扬尘污染。

在城市中的旧楼房拆迁过程中,无论是使用的是人工拆迁还是定向爆破技术,往往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扬尘污染,特别是在天气比较干燥的情况下,空气环境的扬尘污染就显得更加突出。根据空气中扬尘颗粒的大小可分为三种:即降尘、飘尘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空气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就是扬尘污染。在我国城市空气中的扬尘污染物主要由煤烟尘、建筑扬尘以及风沙尘组成。其中形成建筑扬尘的主要因素是:建筑施工中渣土的挖掘与清运;在外的堆料;在拆迁过程中自上而下随意抛洒的垃圾;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等。

经过多年努力,城市中的煤烟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的风沙尘,随着城市道路硬化和绿化工程的逐步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进一步加快,城市的人口也越来越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也日益激烈,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建筑扬尘对城市空气的污染。

二、城市建筑施工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城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

首先,建筑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工地申报制度。但凡是需要在城市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其排放的噪音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音排放标准的,施工单位有责任在建筑工程开工的十五天之前,将该建筑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工程场所、施工期限和设备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施工单位所采取的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情况等申报给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以促使环保部门对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

其次,严格限制施工单位的施工作业时间。原则上禁止施工单位进行夜间也就是晚十点到次日早六点施工,建筑单位夜间施工也严格禁止使用打桩机、混泥土搅拌机以及电锯等建筑机械设备。建筑单位确实因特殊原因需要夜间施工时,应提前按照相关规定请示环保部门的批准,并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工地周围的民众居住区张贴施工告示,以取得周围居民的谅解。

最后,建筑施工单位还要积极的不断更新建筑施工设备。对建筑施工中的噪声污染的控制主要就是对噪声源的控制,只要噪声源得到良好的控制,那么城市声音环境质量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因此,各地环保部门就要积极督促建筑施工单位对落后的建筑设备和技术进行淘汰,引进新的技术和噪音相对较低的建筑施工设备,比如在建筑施工的桩基施工阶段,要使用静力压桩机代替传统的打桩机,促使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噪声污染的有效控制。

2.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的防治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同时加强各地环保部门的各种执法监管权。国家相关部门对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的通知和最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都从宏观上规定了环保部门对城市扬尘有统一监管的权利,可是却将扬尘污染违规的处罚权赋予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也就使得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的约束力不足。因此建议政府部门以法律或国务院颁布条例的形式赋予环保部门对扬尘污染的监督和处罚权。

第3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关键词:环境噪声;污染分布;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TB5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现已成为影响广大市民身心健康的“元凶”之一。因此,噪声污染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全民减噪呼声也空前高涨。本文对怀化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10-2012年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阐述其噪声污染分布现状、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1 怀化市鹤城区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分析

怀化市鹤城区域环境噪声以500×500网格布点,核定有效点位162个,控制面积为40.5K m2。其中:1类居住文教区20个,2类居住、商业混合区97个,3类工业、物流区21个,4类交通区24个,监测频率为每年秋季一次,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评价,怀化市鹤城区各类标准区噪声污染状况见表1,其结果表明:怀化市鹤城区2010-2012年间1类区测点20个,占总测点个数12.34%,其噪声源主要来自生活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无一超标,声环境质量整体水平维持在较好状态,但平均等效声级值呈不断上升趋势;2类居住、商业混合区测点个数占总测点的59.87%,其噪声源主要来自社会噪声和建筑噪声,整体平均等效声级无一超标,其声环境质量整体水平处于较好状态;3类工业区及四类交通区测点个数分别占总测点个数的12.96及14.81,噪声源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交通噪声,声环境质量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4类交通区污染尤为明显。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怀化市鹤城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呈加重趋势。1类居民文教区和2类混合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呈上升趋势,工业区有污染现象,交通区噪声污染加剧,各功能区环境噪声污染超标情况依次为4类标准适用区>3类标准适用区>2类标准适用区>1类标准适用区

2 怀化市鹤城区环境噪声污染产生原因分析

怀化市鹤城区环境噪声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是个难点,虽然经过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整治有所缓解,居住、商业混合区噪声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污染程度没有得到根本好转,近年来尤以交通区噪声污染严重。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要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从表1看,鹤城区各功能区超标现象主要体现在交通区及工业区,分析原因如下。

2.1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怀化市交通建设不断发展,交通干道纵横交错,交通干线噪声直接影响着两侧区域的环境噪声;交通噪声的影响既呈线状分布,也呈面源分布,随着机动车流量的逐年增加,交通噪声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2.2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带来的噪声面源污染影响加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噪声污染源不断增加。

一是第三产业产生的社会噪声屡禁不止;

二是方兴未艾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建筑施工噪声,给区域环境增添了大量噪声源;

三是城市规划中的失误,造成布局不合理带来了一定的噪声污染隐患。

2.3噪声污染治理力度不够也是导致一些区域内噪声污染有增无减的原因

一是噪声治理资金投入不够,如城市绿化建设、道路隔声屏障设置及道路消音建设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二是城市管理及环境监察执法力度不够,如对超标排放噪声源的第三产业、敏感区内建有影响大的噪声源、各类建筑工地等未实施严格监管执法。

3 形成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原因

一是环保观念淡薄,法制意识不强;

二是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城市功能区规划和布局欠佳,建成区存在居住,商业混合的问题,造成了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范的难度;

三是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不够,对噪声污染行为人处罚较轻,没起到预想的效果;四是人为噪声污染严重,如居住区广场舞高音喇叭肆无忌惮的播放,噪声扰民严重,其污染纠纷时有发生并呈激化趋势,严重时导致警方介入调查处理。

4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4.1合理布局,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

严格划分每个区域的社会功能,使居住、文教区远离强噪声源,确保城市居民生活区域免遭噪声污染,积极推进市区工业企业入园进区。

4. 2加强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

一是搞好交通建设,特别是在交通负荷重、噪声污染大、地处敏感区域主干线上架设立交桥;

二是广泛推广消声路面,降低车流噪声;

三是对车流量大且较敏感区域设置隔声屏障,以达到隔声降噪的作用;四是加强交通管理,保持道路交通畅通,采取过境车辆分流、敏感区域车辆禁鸣等手段降低噪声污染。

4.3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防治

主要途径有:一是加强宣传,促进公众参与,充分利用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噪声危害和噪声污染防治知识,发挥媒体对各类噪声扰民的舆论监督,加大噪声违法的爆光力度,营造一个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共同防治噪声污染的良好氛围。

二是合理规划和布局。主要是对老城区的噪声污染源进行专项整冶,对噪声污染严重、整治无望、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企业,要坚决依法关闭;对新城区要严把审批关,严格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声环境影响评价,明确改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要求,严格项目“三同时”验收管理,未通过验收的噪声排放项目,一律禁用。

4.4加大城市管理及环境监察执法力度

加强施工噪声日常监管,强化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夜间施工审批限定施工作业时间等管理制度,严历查处施工噪声超标排放的环境违法行为。

4.5加强声环境质量管理,改善声环境质量。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不断扩大噪声达标功能区面积,提高功能区夜间噪声达标率,促进城市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第4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防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61-02

1.引言

宿迁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素有“江山第一春好处”之美誉。近年,该市虽然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和“环保优先”方针,重拳治污,强化执法监管,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两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金字招牌.但因大气“雾霾”而饱受困扰。2015年市区大气达标天数242 d.达标率为67%,与2014和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2%和5.9%,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61.08 ug/m3,分别比2014和2013年下9.55%和17.6%,减降幅度和浓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瓶颈指标。为切实改善提升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加快推进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现状研究。有效治理系列细颗粒物(PM2.5)源污染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污染成因分析

2.1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不明显,工业布局不合理

2015年宿迁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3:48.5:39.2与(2014年)国内平均水平10.0:46.6:43.4差距大.与世界平均5:31:64距离更遥远。虽然工业化率突破40%,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跨越,但是一般加工工业增长加快而基础工业发展滞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速度慢,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从工业布局情况看。“企业围城”现象突出,市区主城区除西北方向是骆马湖外,其余方向都有工业集中区,且均在以市政府为圆心半径25 km距离内,部分钢铁、化工及平板玻璃等企业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直接影响市区空气质量。

2.2以燃煤为主要能源结构重,煤炭消费量大

宿迁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能源消耗仍处于上升期,近几年来工业企业能源煤炭用量一直维持在70%以上,2015年燃煤消耗量减幅小,以燃煤为主的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占全市废气总排放量46%。而工业园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集中供热覆盖范围不大,工业企业清洁能源使用率不高。

2.3工业企业废气治理不到位

重点工业企业10蒸t/h及其以上的燃煤锅炉中.除国电洋北电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娴粉尘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外,其余燃煤锅炉脱硫工程、脱硝工程或除尘提标改造均存在不完全配套现象。10蒸t/h以下的燃煤小锅炉在农村乡镇整治进展慢。无组织有机废气治理刚刚起步,化工企业、包装印刷、汽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需要全面治理。

2.4扬尘污染严重,防控措施不到位

全市300多个工地(含建筑工地、房屋拆迁、市政工程、道路施工、园林绿化)、60余家商品预拌混凝土公司、30余个码头装卸作业、数百辆物料运输车扬尘以及2000余家小餐饮油烟等扬尘产生源.由于责任主体唯利是图,逃避扬尘防治责任,同时政府在执行力和工作落实上存在监管力量不足现象,致使现有控尘措施落实不彻底、易反复.影响城区空气质量。

2.5机动车船尾气污染,助推“雾霾”天气形成

2015年底,市区汽车保有量近50万辆.其中货车10万辆,而黄标车以及不合格车辆达15%左右。按年增长最高30%测算,直接排放的气态污染物PM及二次有机物产生量近4万t/年,新增氮氧化物约6万t.碳氧化物等其他污染物30多万t。宿迂市区运河每日船舶运输量约50万t,货物周转量相当于3条铁路的运输强度,过往船舶柴油机燃油品质难控制,船舫废气加重了空气污染。此外,秸秆焚烧以及燃放炯花爆竹排放废气,都对大气污染产生贡献。

3.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3.1优化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实施市区退二进三战略,实现“关小上大引新引强”日标;开展现有工业园区布局研究,逐步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对市取企业逐步实施搬迁改造;加强环境准入与产业政策的高效配合,严把环境准入“闸门”;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动钢铁、水泥、化工、平板玻璃、铸造、混凝土等传统产业转型改造、提档升级;深入开展化工、铅蓄电池、电镀等行业的污染专项整治,坚决遏制产能过剩、工艺落后行业企业的盲目扩张。

3.2推进工业废气深度治理,控制燃煤总量

实施区域连片整治,加大宿迁生态化工园区“三废”治理力度,对38家重点企业废气收集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实行“一企一策”,有效解决化工废气污染;开展洋河片区酒糟逸散异味整治;加强宿城耿车片区废旧物质行业清理整治,消除空气环境异味污染。对全市重点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行业企业进行深度治理。建立重点企业无组织废气监测与应急响应系统,建成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制订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管理实施方案,严控耗煤行业煤炭新增量。扩大市、县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禁止新、扩、改建燃用高污染燃料设施项目,对10蒸t/h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实现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热电联产机组替代或淘汰。在燃气管网和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全面实施天然气改造工程。

3.3实施“绿色施工”措施,开征建筑工程扬尘排污费

建立健全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机制。对市区建筑工地、房屋拆除工地、市政工地、园林绿化建设及管养施工、储备土地泥地等城市扬尘污染源,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文明工地建设和规范化作业,建立健全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切实做到建筑工地达到“十有、六无、六个100%”、房屋征收拆除工地达到“八化要求”、道路施工场地达到“六个必须”、混凝土搅拌厂(站)达到“一硬化、两干净、三封闭”。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扬尘污染重点区域和单位实行在线监控,提升扬尘监控水平。按照“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原则,开征建筑工程扬尘排污费,对拒绝申报或拒缴排污费的建筑施工单位,依法进行处罚。

3.4加强油品质量监督,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严格成品油流通企业的市场准人,加强对成品油经营企业经营资质的检查,保障高品质燃油供应。对辖区内所有油库、加油站点和重点沿运河岸线船舶燃油供应点,严禁销售未达到国V标准的汽、柴油。对加油站点的购销台帐制度、油品来源情况、证书有效期限及基础设施等是否符合有关规范加强检查,对违反规定的依法进行处罚。对在限行区域内行驶的无绿色环保标志车辆依法进行处罚。加强对环保检测机构的日常监管,依法对“冒黑烟”机动车进行查处。推行城市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降低城市道路拥挤,有效控制尾气排放。

3.5加强城区绿化建设,发挥生态系统调节功能

在市区开展“土不露天”绿化植树。推进道路绿化、办公居住区绿化、空间立体绿化、房前屋后绿化、庭院绿化,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所有储备土地的表土按要求落实扬尘管控措施。进行覆盖、临时绿化或铺装,做到见缝插绿,土不露天。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缓解PM2.5污染压力。

3.6依靠科技支撑,制定财税激励政策

设立PM2.5防治专项资金,以奖促治。加大工业PM2.5减排技术研发与示范;加大对行业提标改造、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油气回收治理等工作扶持;落实鼓励秸秆等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支持力度,与高校联合在确定源解析、特殊气象条件下,建立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预报预警模式,配置先进的在线与现场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实现监测预警常态化。

3.7引导公众参与,拓展社会监督渠道

通过各种媒体普及PM2.5知识,引导公众客观理性认识PM2.5,以单位、社区、家庭、企业、学校、商场、宾馆、旅游景点为单位,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能习惯、不随意焚烧垃圾秸秆,不燃用散煤、少放烟花爆竹、抵制露天烧烤等,倡导低碳生活。拓展社会监督渠道。

第5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 我国蔬菜大棚种植区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初探 库尔勒市库尔勒香梨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新疆库尔勒市―开展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锦州市古塔区环境污染状况及对策建议 湖州市南浔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盘锦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 大棚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蔬菜大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大棚蔬菜种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化市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 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葫芦岛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风险调查及对策研究 佛山市南海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惠州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新疆库尔勒市的香梨产业及建议 库尔勒市非户籍人口定居意愿研究 张掖市甘州区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 城市居住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探讨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3—29。

②化学农药(人们习惯称之为农药)是指经过机械粉碎、混合或稀释制成粉状、乳状和水状的化学农药制剂。包括化学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原药,化学农药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水剂等混合农药制剂。但不包括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2012—3—29。

③库尔勒英下乡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种植人员99%为外来汉族务工农民,在当地租种土地修建蔬菜

大棚,种植蔬菜为业。.2012—2—26。

④生物农药有五大优势:一是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农药低。二是选择性强,它们只对目的病虫和与其紧密相关的少数有机体起作用,而对人类、鸟类、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无害。三是低残留高效,很少量的生物农药即能发挥高效能作用,而且它通常能迅速分解,从总体上避免了由传统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四是不易产生抗药性。五是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IPMP (Inergrated pestmanagement programs)的一个组成成分,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http: //baike.

/view/54305.htm.2012—3—29。

参考文献:

[1]孙肖瑜,王静,金永堂.我国水环境农药污染现状及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07): 649—652.

[2][3]唐东民,宗贵仪,唐勇.农药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及其生态风险[J].四川环境,2011,30(02):115—118.

[4]丁素明,张晓辛.农药使用的污染因素及控制途径[J].中国农机化,2010,227(01):32—37.

[5]宋宁慧,卜元卿,单正军.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01):49—57.

[6]孔朝辉,张慧芳.中药中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94—4898.

[7]刘冬梅,李雨.农业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J].世界农业,2008,346(02):21—24.

[8]王玉霞等.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生物整治措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69—70.

第6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海洋运输承担了90%的国际贸易量,由海洋运输引起的环境污染主要是船舶污染。为此,国际海事组织先后制定了《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和相关各类补充文件。《1973年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是为保护海洋环境,由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有关防止和限制船舶排放油类和其他有害物质污染海洋方面的安全规定的国际公约,是旨在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国际公约,也是人类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国际公约。它包括6个技术性附则: 附则i---防止油污规则;附则ii---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附则iii---防止海运包装形式有害物质污染规则;附则iv---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规则;附则v---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附则vi---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基本涵盖了主要类型的船舶污染,包括油污、有毒液体、有害包装物、污水和垃圾等。后来的《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主要是对1973年公约的《附则ⅰ防止油污规则》进行实质性修政和补充,其他几个附则没有多大变化。该公约以其详细和全面的船舶污染防治规范,成为各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典范。

法案出台背景

澳大利亚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其海岸线长达37521公里,其对外贸易运输主要依靠海运,海洋就是澳大利亚的生命线,因此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澳大利亚制定了大量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并不断修改完善,仅仅自2010年以来,澳大利亚就在联邦和州的层次上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多次。

2010年11月9日,澳大利亚联邦通过了《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该法修正了《2008海洋保护(船用油污染损害的民事责任)法》和《1983海洋保护(船舶污染预防)法》,给2008海洋保护法增加了一节新的内容---响应者免责,以保护那些在燃油溢出事故中给污染受害者提供了合理帮助,并因此而拥有良好信誉的人员。而对1983海洋保护法则修订了一些条款,如对含硫燃油的使用要比本文由收集整理指定限值更高;要求澳大利亚海事部门同意安排一个在船上以外的地方,专门放置船上燃油供应簿。还要制定相关条款,要求保存关于损害臭氧层物质的记录,并在记录本中规定虚假或误导性条目的惩罚。此外,维多利亚州也在2010年9月28日通过了《2010海洋安全法》,该法修订了1988年的《海洋法》,目的是以一种更现代的安全管制方式改善海洋安全状况,其中包括防治海洋污染造成的安全问题。

同时,这也是新南威尔士州(以下简称新州)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防治环境污染的一个大趋势所致。2011年11月,新南威尔士州通过了《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该法案针对那些有引发污染事件风险的组织应该准备遵守法案所带来的变化,包括增加报告义务,应对增大的处罚,要求制定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计划和公开环境监测数据等等。

法案主要内容

2012年3月7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会通过了新的《2011海洋污染法》,这部法律借鉴了《1973年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澳大利亚联邦2010年刚刚修订的《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和新州刚刚修订的《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法案的主要修订内容是禁止向国家水域排放有害包装物,排放污水和垃圾,如果有这些违法行为,则公司可能面临最高数百万美元的罚款。这部新法律也引入了一种更为全面的紧急计划和海洋污染报告制度,使得海洋污染事故反应和岸上污染事故的反应机制更为一致。

思考和借鉴

对由于海洋运输船舶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加入了《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遣成污染公约》和《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73/8防污公约”,73/78marpol)等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的国际公约。

目前我国最新的海洋船舶污染防治法是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该规定是中国政府履行《73/78防污公约》,确保公约的各项要求得以严格执行,使现行规定与公约最新要求相一致,与公约全面接轨的具体实施,对提高我国的履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船舶污染预防制度体系,包括船舶污染物的排放与接收、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及其有关作业、船舶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和违法的相应法律责任等内容。明确了海事机构管理职能和船舶有关作业活动范围。明确了船舶污染防治管理的一般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管理制度。明确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拆解、打捞、修造等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污染防治管理要求。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尽管该法在2010年颁布并在2011年得以实施,但我国的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事故仍然非常严重,考量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颁布的最新海洋污染法,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借鉴:

1、程序和实体并重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立法中同样重要

我国船舶污染海洋立法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轻程序,重实体。《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均设定了防治船舶污染的相关制度,但没有明确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必须的操作性规定,《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弥补了这些不足,制定和完善了操作性规定,但这些规定多为实体性规定,对程序性规制明显不足。如对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该规定只明确“船舶应当将不符合规定排放要求以及禁止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排入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港口接收设施或委托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应当落实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制度。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并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防止污染物溢漏。”但审视该条规定,对船舶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之间的污染物交接程序并未规制,从而可能导致交接上的混乱,以致污染物遗漏。而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要求船舶针对造成的石油和有毒液体紧急污染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并随船携带。该应急计划的必备条款中就包含报告紧急事件必须遵循的程序、和主管机构合作应对的程序,特别是和船上负责通讯的人。在法定的垃圾处理计划中,也包括收集、储存、处理和处置垃圾的程序,包括使用船上设备来执行这些程序。

转贴于

2、信息披露:污染船舶负责报告,全程信息公开

在澳大利亚新州的海洋污染法针对船舶污染的防治规定中,关于信息披露和公开的法律规范非常多,特别是关于污染紧急事件应急反应中的信息公开。如对船舶污染海洋事故的报告义务:不仅要求污染船舶报告涉及石油污染和有毒液体污染事故,还要求船舶必须报告涉及丢弃废弃包装物,或者大船舶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或失灵,导致未经处理或者未充分处理的污水排放。污染船舶报告的时间要求从“一旦有条件就报告”转变为“无条件的立即报告”;而且必须把污染事件从始至终的最新信息告知最高可达6个相关的主管当局;同时,设定政府的通告义务。如该法案授权部长发出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通告,包括:海洋污染清除通告、海洋污染预防通告和海洋污染禁止通告。

我国虽然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任何船舶和民用航空器对海上排污或污染事件的报告义务,并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其后又专章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其中也专门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报告制度,交通运输部的《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重复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船舶污染的报告义务,但这种表面上宽泛的报告主体范围,实际上导致报告主体的不明确,同时由于没有明确报告的污染物种类,也造成善良的可能报告人无法确定是否属于该报告的污染。信息披露的主要责任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尤其是在污染的处理阶段,政府作为监管部门,应该成为主要的信息公开来源,这也是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中,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立法缺位。

3、法律实施:对污染船舶的处罚力度和对政府的监督

船舶污染海洋防治法的有效实施,主要依靠命令-控制手段,即一方面依靠政府严格公正执法,另一方面依靠强有力的处罚。然而,政府是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人”组成,政府官员也可能权力寻租,或为机构俘获,因此,对监管者必须设立有效的制约,同时要有力震慑潜在的违法者,处罚必须充分引起被处罚者的充分重视,这只能依靠加大处罚力度。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为保证政府的监管效率,在立法中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如通知义务、持续的信息披露义务,再如对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监管内容公开,以接受公众监督,即环境保护机构必须在其公报上公布与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相关的数据内容:包括强制性的环境审计内容,污染研究和污染减轻方案,和/或发给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处罚通知等。

第7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结合。

关键词:机械化生产;环境污染;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078-02

1 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存的环境,然而21世纪下的机械工业的不协调发展,导致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机械工业化的污染导致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生存于该环境下的人与物受到外界恶劣环境的影响,出现病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据相关分析显示,我国相同GDP产值带来的环境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其中污染排放量已经严重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可能达到60%以上,因此,工业污染带来的经济效率是微不足道的。在这样一个机械化大生产背景下,合理地控制和调节机械化污染和做好一定的污染治理工作是必要的,本文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机械化生产下的污染治理策略分析。

2 机械生产污染分析

机械化生产一般指的是机械化生产下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及各种噪声等,其中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较大。

对于水污染问题,近些年来,国家环保局公布说明,我国70%的江流湖泊均有一定程度的轻度水污染,水污染导致鱼类以及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水污染成分大多以有机物污染为主,污染程度超过了水净化容纳能力,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物质较大,虽然近年来有一定的回落,然而变化波动不大,对于氮氧排放量基本持平,然而整体废水排放量逐年递增,2010年,我国的废水排放量已经达到600亿吨。

对于大气污染问题,由于一些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不仅造成局部地区大气的污染,而且影响到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目前对大气质量的监测主要是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悬浮颗粒物(主要为PM2.5)等的浓度,然而还有一些废气物,例如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等,大气污染常见的污染是酸雨的形成、全球温室效应等。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先是快速的增长,到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缓慢地回落,回落幅度较小,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在这期间有略微的回落,整体趋势导致大气污染仍然较严重。

对于固体废弃物而言,包括PM2.5、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废渣以及其他废弃物,工业废弃物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在街道马路上的堆积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我国的工业产生量和排放量是逐年递增的,到2010年,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已经达到25亿吨,然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是递减的。固体废弃物的大量堆积,一段时间,随着雨水等外界风化作用,部分固体废弃物消融于土壤中,导致土壤的污染,农田等用地出现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饮食安全。

我国能源以煤炭资源为主,然而在大阔步地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应该合理地协调配合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社会效率,实现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走生态工业道路。

3 污染防治分析

机械化大生产必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应该怎么合理地防治环境污染是当务之急;污染防治问题归因于如何排放破坏环境的污染物,污染程度取决于污染物的排放量,因此,从政策上出发,可以考虑关闭一些严重污染的小型企业,然而这个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是举步维艰的,需要一定的硬条件和软素质。

硬条件包括企业的技术实力、环境防治的资金投入等。污染物排放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有效地减小污染排放物的危害程度以及化废弃物为我们所用成为有效治理污染的举措。现在企业机械化大生产,生产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量很大,归根结底是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能力不够,缺乏技术创新、开发创新,没有新资源、新能源、新设备、新产品取而代之那些污染物。对于资金的投入是重中之重的,资金的投入,促进人才技术的创新,促进环境防治工作有序的进行,使得环境效率更加的突出,而且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来源于企业的资金情况。

软条件是国家的调制机制、制度、法规等,国家的调制机制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国家鼓励技术创新、严格控制污染排放量,促使大中小企业注重环境防治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工业化生产浪费。国家由此可通过经济激励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指标体系,加强监测和企业的污染排放报告制度等。国家通过规划,促进生态管理规划,一定程度上约束机械生产行为。国家从根本上考虑环境防护,促使各大小型企业引起重视,国家政策的调控是机械化大生产下的指挥棒,机械化生产有别于其他非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一套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防治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人类生活在大气里,洁净大气、饮食、饮用水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济增长的急速增大,地球上的污染日趋严重,其影响也日趋深刻。近30年来,我国工业化生产发展迅速,然而三废排放量逐年递增,尤其是2000年以后,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上升明显,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的发展,造成环境破坏付出的代价更大。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实现机械化大生产同污染之间的“双赢”的目的,有机结合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社会效率,促进机械化大生产背景下的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 张小蒂.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

[2] 中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中国环境保护部,2001~2010.

第8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关键词】辽源市;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对农业和农村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市辖两区、两县。其中的东丰、东辽两县是吉林省重点粮食产区。辽源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涉及到的环境保护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全面胜利。农业对自然环境有依赖性,同时农业又是对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者”。近几年,辽源市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辽源市政府的关注,解决好与否关系到辽源市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同时也关系到实现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局问题。

1.辽源市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当前,辽源市的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其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排放畜禽粪便、农田废弃物处置及耕种措施不合理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已经成为重要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1.1水环境污染

1.1.1水污染

辽源市的农村乡镇工业污水、农村废水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废水包括村庄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两部分,未经任何处理自然流入附近沟渠后排放、渗漏、农灌或流入附近河流。

1.1.2污水灌溉

由于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造成农业用水危机,辽源市的部分农田用水从河流中提取,在部分乡镇及城市下游的河流水质严重超标,污水灌溉对农田土方、地下水和农产品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

1.2土壤环境污染

1.2.1土壤退化

由于土地施肥的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而忽视有机肥对土地的作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反过来又促使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使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并造成对环境和农业的污染,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城镇化建设中,辽源市农村大量优质耕地被转为非农业用地,难以补偿,也使耕地土壤质量下降。

1.2.2农用薄膜对土地的污染

近年来,地膜广泛推广应用,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废地膜的不易分解,分散性强,造成农田土地污染。

1.2.3农残物的危害污染

化肥、农药及其他农用化学品的施用使乡镇的水体、土壤、农业产品及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残留量日益增加。

1.3固体废物环境污染

辽源市的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垃圾,二是人畜粪便,三是农业固体废弃物。

据调查,辽源市每个村民小组均建有2-3个简易垃圾收集坑,垃圾由专人运送附近的垃圾填埋场。有部分生活垃圾散落于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及田间地头。农村畜禽养殖主要为分散式家庭养殖,畜禽粪便主要来源于一家一户,除了大部分用于农业生产用肥,尚有约10%-20%的畜禽粪便乱堆乱放。每个村庄的厕所多为村居户外独独的厕所,散落于村内及农田附近,卫生条件极差,无人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

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分析

辽源市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包括历史形成,管理体制,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2.1村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辽源市的各村、屯均未建设生活污染与农田弃水收集及处理设施,污物乱排乱放。生活污水多以明渠排放或渗入土地为主,成为农村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活垃圾的处理措施极其简单;废旧塑料袋及废纸随风飞扬,雨季垃圾渗滤液流失。

2.2能源结构不合理

辽源市的农村能源使用主要以煤为主,部分村庄使用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但使用率达1%左右,使用率偏低。农村生活能源的使用成本较高,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2.3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低

秸杆等农用废弃物以及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极低,未形成完整的农村能源建设与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与再生系统,70%的秸杆就地焚烧,造成可再生利用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严重污染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2.4农民生态管理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为各乡、镇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管理维护及运行机制,随地乱倒垃圾、乱排废水,过量投放饲料,过量施用化肥及农药等有害于环境及生态安全甚至食品安全的行为,没有得以控制,农民片面追求高产,稳产,缺乏合理施肥的意识,用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及河流的有机成分增多。

3.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保护对策

3.1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辽源市农村环境减压的有效途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减轻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避免环境超载。辽源重点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非农产业,引导农村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减轻对土地资源的依赖。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争取财政支持,建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把城镇建设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3.2实施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布局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转移,加强辽源市的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目前东丰、东辽两县相继建设了工业园区,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实行污染的集中控制。促进城镇环境基础的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3.3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加强能源综合利用

新农村建设中,在全市农村范围内着重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及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殖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合理确定养殖业的容量。积极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利用辽源市的在建项目“秸杆”发电,发展沼气、节能灶等新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加强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3.4加强环境宣传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充分利用宣传、教育手段,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不仅要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要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加大对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确保环境污染治理经费投入。

4.结论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辽源市的农村环境问题如不及早解决将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要从多方面入手,使辽源市的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辽源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科]

【参考文献】

第9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 enterpri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各地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虽然已达标排放,但绝对量很大,仍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相当多的地区环境和生态破坏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环境污染管理是我国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工作重点。

一、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主要问题

1.企业领导对企业环境污染管理不够重视

目前,许多企业领导的环境意识薄弱,比较缺乏环境政策与法制观念,存在许多思想误区,认为加强环境污染管理就是要制约生产经营,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应付环保行政部门等等。一些企业领导在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更大回报的利益驱动下,有可能钻环保法制的空子或管理上的漏洞,诸如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偷排和瞒报排污数量,甚至转移污染等来逃避环境义务的履行。大量事实表明,凡是领导重视环保的单位,环境污染管理工作都作得卓有成效,同时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

2.资金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工业污染十分严重,治理任务相当艰巨。多年来,虽然年年有投入,岁岁有进步,但污染治理效果和人们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这与历欠帐太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城市整体功能不强等诸多原因有关,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资金使用分散,投资效益低下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按照“污染者负担”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当负责解决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这部分资金主要来自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投资。但是,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大中型企业经营的步履艰难,让这些生产发展尚无保证的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不太现实,这样势必造成投资渠道不佳,工业企业继续超标排放污染物。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我国的工业企业多是依靠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初级加工产业,工艺水平、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较低,也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由此造成资源浪费,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高等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4.员工素质问题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基础在基层,它涉及生产的各个领域,没有广大员工的参与和积极性,企业的环境污染管理是很难搞好的。近年来,我国的员工队伍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较差等问题。

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对策

企业应当对传统的环境污染管理思路有所转变。从经营理念的高度去认识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在此基础上,发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作用,以最有利的方式,真正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政策法规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和有秩序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污染防治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法制的轨道,根据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进行控制管理。工业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是市场机制下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

1.1关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框架的建议

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框架中虽然有一部基本法,但一些重大的环境政策却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根据市场经济国家工业污染防治的经验及其发展趋势,我国的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应包括:实施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的技术政策、发展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政策、技术及产品淘汰制技术政策、废物回收再用的技术政策、工业污染治理处置的技术政策、工业污染控制技术装备技术政策、工业污染防治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些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

1.2加强环境立法

市场经济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一切活动都用法律加以控制、规范、引导,因此,从经验性立法转为导向性立法,在总结现有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经验的同时,着重对一些尚不成熟、正在试行的措施或制度进行科学分析、预测,订出一些引导性的法律。根据目前建立市场经济的进程来看,应加快环境法律体系中的单项法的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单行法规的内容不应当简单地重申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内容,应当将其具体化、尽量地使其有利于执行,以免使下一层次的有权解释发生偏差。市场经济作为权利经济,内在的要求法治,我国应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作法,在完善实体法的同时,加强程序法。

1.3健全和完善环境标准及其实施监督体系

通过对国外环境标准体系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

确定我国环境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使我国的环境标准体

系与国外先进的环境标准体系接轨。建立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选择重点污染行业、按行业特点制定排放标准,其实施易于与行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对行业生管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达到在生产中消除污染的目的。在完善国家环境标准的同时,加强地方环境标准的制订和舆论监督机制。

2.企业实施绿色化管理

2.1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应大力推崇绿色文化,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核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资源永续使用为基本特征。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决策者,应深刻认识经济高速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和环境问题与

企业发展的关系,自觉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增强环境意识和环

境责任感,通过自己的模范行动向全体员工不断的灌输企业的价值

观念,并通过运用管理权威强化员工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认同,提高

企业形象。

其次,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制定企业道德规范,以条

文的形式约束全体员工的行为,激励他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

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再次,确立全员环保意识。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提高环境意识,使每位员工清楚: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环境问题与企业的关系,如何将环保融入日常工作等。

2.2推行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