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刘琛婉

参加语文教学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师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师的只有上好课,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我认真阅读众多的语文专业报刊杂志,吮吸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师长们的教学方法,寻求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厌其烦地翻阅大学中学过的《教材教法》课本,获得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经过努力,渐渐地形成了自己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应灵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来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吸收了语文教学领域中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并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来愈感到自己所谓的好课标准还有好多不足,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总是难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我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课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课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著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文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著是“难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难书”!所以,学了课文之后,我几乎就停滞不前了。我现在的语文课,除了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游泳”之外,课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课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文,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课本。教师在教好课文诉基础上,超越课本,收集课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手法,可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不敢超越课本。

三、不敢超越“教参”。《教学参考书》本来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也只是照“教参”宣科。我刚毕业经验不足所以许多东西我自认为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不会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个“擦边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也不敢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不少课文,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着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超越“教参”,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参”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签名稀里糊涂,蒙混过关,让学生去自由理解。

总之,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敢超越课堂,不敢超越课本,不敢超越“教参”。

我希望我的同行们不要存在类似我这样的困惑,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发展自我;只有学会超越,才能使学生发展;只有学会超越,教育事业才能大踏步前进。

我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文章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训练的各类语文练习题也偏重内容的把握。这种呆板的教学与让学生主动学习相违背的。

语文,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课文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视野,构成了该学科独特的人文气息与强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这么想,语文在他们的眼睛里究竟是什么样的?被世人称为“误尽天下苍生”的语文教学也随着历史的车轮,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进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对学科体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为了满足学习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语文教学专家所言的一样,以往的语文教学对人的关注是比较疏忽的,缺乏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情感的关注。是学体本位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大多是按照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根据接受者的心理发展需求。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也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制定方案,而忘记了我们所从事的对象——学生的需求。换一种思路: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听听主角——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否可以从孩子的视角来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语文教学 问题 思考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

相比城市初中丰富的图书资源,农村的图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学生缺乏阅读意识,缺乏主动阅读的兴趣。然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初中是一个迫切需要丰富阅读量的阶段,阅读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良好素材,也能改变学生阅读理解得分低的现状。但是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及父母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的阅读量过小。例如:城市里有很多图书馆或者书店,学生可以直接在图书馆或者书店进行阅读,也可以购买之后在家阅读,然而农村很少有书店,即使有也大都是教材,想找到一些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书籍特别难。

(二)学生的主体性缺失,教育模式死板。

在农村依旧存在这样一种教育观念,那就是老师是用来教的,学生是用来学的,所以课堂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一直不停地讲课,学生在讲台下不停地记笔记,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然而学生还要通过课下复习才能对课堂知识有所理解。这种课堂的模式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性缺失,一些老师和学生的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教学氛围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例如:农村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就拿课文《桃花源记》来讲,农村学校现在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上课拿出教案就开始给学生翻译,先把课文串一遍,再把重点讲一下,这堂课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也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教学功利化,老师以成绩评价学生。

在农村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差就是差学生,这种传统的以学习成绩评定学生的方法存在很大弊端,导致一部分所谓“差生”出现厌学情绪,老师过分追求教学成绩,不注重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能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例如:老师拿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这个学生考了99分,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那个学生考了79分,那么那个学生就是差学生,而没有注意到即使是考79的同学也有做得好的地方,没有对学生作出有效评价。

二、教师应该做的反思与改进

(一)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一些农村初级中学是没有图书馆的,那么老师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呢?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室的角落摆放一张桌子,成立一个简单的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书籍拿出来供大家阅读,那么这样无形中大家阅读的书就多了,而且不需要成本,对于初中生的阅读的培养和写作的素材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就像那句话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咱们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咱们交换,一人就拥有了两个思想。”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辅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想我要学什么,我想从这堂课上得到什么知识,这堂课我觉得重点应该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我学什么,老师要我记什么。老师要放弃部分,由学生决定讲什么,而不是看着教材决定讲什么。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老师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预习,讨论文章主旨,决定教学重点,然后在学生预习完之后,根据学生的疑惑再参考教材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比老师单纯依赖教材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方式要好很多。

(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客观评价。

我们常说再不好的事物也有好的一面,再美的珍珠也难免有瑕疵。老师不能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客观综合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例如:老师在讲解晏殊的《浣溪沙》时,有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老师在课堂上询问这句词的含义时,有的学生就可以准确地答出来,老师要进行表扬。有的学生答了但是没有答对,老师也要对其进行鼓励,而不是直接说不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不会被挫伤,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农村现有的体制下,初中语文教学确实存在很大局限性,语文老师和学生家长的一些传统观念没有转变过来,硬件设施没有跟上,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入手,去改进,去培训,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对话”;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68-1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沉寂的语文课堂热闹起来,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成了语文课改课堂最亮丽的风景。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这种所谓的对话教学出现了很多误解,违背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的真实意图,很多教师由于理解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不作为”。

我们也发现在很多语文课上,少数能说会道的尖子学生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频频地发言,教师也乐于让他们尽快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其他学生则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至于少数“差生”更是与对话无缘。在小组谈论时,他们常常只有静静地看着组长滔滔不绝地分析;在班级交流时,他们也只有傻乎乎地听着其他同学口若悬河地汇报,从而让平等对话变成少数优秀学生的独白。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更需要机会去训练他们分析、思考、表达问题的学生,这样的课堂反而让他们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对话的机会严重缺失。从而使他们越发地心灵封闭,思维枯竭,表达无力,并最终沦为这种所谓平等对话教学模式的“奴隶”。

笔者以为,既然是“平等对话”,师生双方都应有所作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应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并非形式上的师生问答,而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它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人与文本的对话和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建设性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提问与回答、交流与探讨。由于自身的经验、学识和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不免会遇到障碍,无法建构起自己对文本意义的阐释,或者是对话出现偏差,或者是对话过于肤浅,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使之顺利地“对话”文本。同时,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会有许多独特的感受,创造性的理解。通过师生对话,也能够给教师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开展的对话也十分重要,通过对话,他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促进;可以增强动机,吸取力量,相互分享,学会合作。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教育改革;语文教学;反思

一、学习语文的态度不端正

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侧重点,中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是关于对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然而,这阶段学生的年龄还较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容易受教材以及课程的内容所左右,可是现阶段教学中所采用的传统教材已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学生对于语文提不起兴趣,长时间的兴趣缺乏,造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越来越不端正。具体表现为:

1.漠视语文

具体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想不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至表现为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

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能回答上来。这类学生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习语文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二、合作讨论成为形式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后,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往往以分组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资源与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完善并扩展知识面。但是分组讨论的运用不当及形式化使得合作讨论变得没有意义,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应付而讨论成了阻碍课改发展的屏障。其具体表现为:

1.讨论的内容不合理

没有含金量的讨论内容没有思维价值可言,没有价值的讨论只是对时间的浪费。

2.讨论时间安排不合理

其一是讨论时间不足,学生讨论蜻蜓点水般开始,没有深入便被叫停,这样一来,讨论成了花瓶。其二是讨论时间过多。讨论结束,老师没有别的安排,学生没事可做,松散的课堂成了学生休闲聊天的场所。其三是讨论中分工不明确。

三、学习语文的外部环境缺失

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语文德育越来越被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四、信息技术的不合理运用

现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其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为经济发展做支撑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了许多新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1)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同一个教育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其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和其它各种能力都会有很大变化;再者,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特点也不相同,如果以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结果会导致教学低效。

(2)不断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用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是单纯靠书本知识所能学到的,必须经过教师反复探索、实验和总结才能获得。

(3)不断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社会在进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适应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4)练好基本功。课堂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板书字体规范、工整、大方,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能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就放弃了书法艺术的教学和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好普通话,以有丰富内涵、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美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

二、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且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1)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学生由于背景不同,个体的爱好、兴趣、习惯、动机和需求都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教案的设计到教学的实施,都要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

(3)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机会。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表现的机会。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从而构建全新的认知体系。在作业设计上,尽量留一些开放型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1)巧用媒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积累词句的积极性,可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开展成语接龙、漫游古诗乐园、好词句大比拼等比赛,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有趣的语文活动逐渐养成自觉积累词汇的习惯。同时还可通过播放电视散文,投影课外读物让学生欣赏,或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进行优秀作文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结合视听,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感悟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逼真地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悟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享受美好的视觉盛宴;又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音乐配乐的课文朗诵,给学生优美的听觉享受。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春》,这样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90-1

教学反思[1]就是一种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且解决问题的行为,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分析、批判的并且再认证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的反思的目的是语文教学实践中追求合理性,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

一、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1.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经常检查、反馈、分析、调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最终优化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无疑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关注,使教学研究活动得到深入地开展。

2.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二、对新课改教材的反思

1.科学使用教材。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2]。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生活化学科知识,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因此,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内容的体现方式。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到学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可读性。

刚开始新教材不能够适应,笔者曾走到两个极端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由于受旧教材编排学科知识逻辑思路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编排思路时,感觉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识体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课时按旧教材的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也很差,为此,笔者感到困惑苦闷,结果转向依据并照搬新教材,一段时间过后,教材内容进度缓慢,笔者感觉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学任务在规定课时内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笔者意识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当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让教材成为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

2.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贯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树立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价值导向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要重新对自己进行审视,准确对自己角色定位。师生互动交流的动态过程是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目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占有者变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而不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和支配者,使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得到尊重,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学生真诚合作,平等对话,密切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在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依据同学和教师提供的帮助信息,围绕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互协作,最终得到问题的结论,也理解了新知识。这种课堂教学使多种教学方法得到综合运用,即 “情境—问题—启发—互动”的教学模式。运用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实现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升华。

三、新型教学模式的环节

1.创设情境。语文课的生命是理论联系实际,其手段之一就是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有活力的语文教学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形成知识,教师只有通过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与中学生现代生活气息和年龄特征相符合的情境,才可以使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得到激发。创设问题性情境必须认真选择情境材料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文字材料、笑话、电影故事等手段,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由此情境引发出的主观情境。

2.设置问题。以前的语文教学过程大都是填鸭式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被这种粗放式教学方式挤占,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这种信息传递单一、学习被动的教学不能充分挖掘、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和学生的思维。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除了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目的外,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使落后的教学方式得到彻底改变,就必须实施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目标设置合理、科学的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达到学生探究思维得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我们需要提前将问题设置好,让他们带着问题预习并思考课本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启发点拨。教学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引导、指导、激发、启示学生积极地、自觉地思考和学习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点拨他们。启发学生思维和调动学生主动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实质。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开放性,许多问题并不是只有唯一的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指向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过程,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上受到启发。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杜郎口小组合作初中语文反思初一学生应该是初中阶段学习语文兴趣最浓的一个阶段,可是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甚至辍学。除却家庭的原因,我认为语文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也有一定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在课上一言不发,沉默寡言,课下却异常活跃,是不是课堂要求太过严厉呢?语文课本来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呀,能不能把课下的状态转移到课上来,让课堂重新活跃起来呢?

一、我校语文学科传统教学

1.典型“师生问答式”教学,课堂形式单一、缺少生气

师生问答式教学,是我校进行“杜郎口”教学模式改革之前一直延续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语文课堂为例,课堂上的预设和生成,一般都以问题的设置为主要形式,如我校某位语文教师在讲解文言课文《三峡》时,试图让学生回答“作者在写三峡的景色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这一重点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有些学生没有思路,此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①为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第一段和二、三、四段之间的关系。

②总结三峡的景色在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四个季节都突出了哪种景物。

学生在回答了后面两个问题后,就容易回答出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整个课堂都以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为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仅是学生,就连教师也会感觉到乏味吧。

2.教师成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上的“观众”

由于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展示,缺少学生展现学习思维的过程,教师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难题。可以说,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阻碍了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了障碍。

二、“杜郎口”教学模式在我校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2011年,我校开始实行学习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改革,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新的教学模式。

1.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中的预习课

在杜郎口中学有着这样的规定: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同样,没有预习充分的课也不能上,预习上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至少要占到一节课的百分之七十。

语文课上的预习更加重要,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预习好的课,才能更好的展示、反馈。

2.以初一年级的一节语文预习课《乡愁》为例

学案下发之后,同学们按照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老师简单说出一些要求,就为各小组分配了不同的任务。首先一部分同学提炼需要掌握的作家作品常识,其余同学认真观察并帮助改正错误。全班同学很快的行动起来,教室内、外的四块黑板前都站满了学生,学生们的粉笔字熟练、清晰、工整,着实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惊讶的学生们的写字速度和准确程度,大概十分钟左右,教室里的所有黑板上都写满了同学们提炼的重点内容,有的学生还在自己写的文字内容之后附上自己查找的额外的一些相关资料,如“著名作品”“生平事迹”“主要成就”“相关著述”等。

上述环节完成后,全班学生开始自由诵读课文,而后老师在说明要求后,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诵读诗歌比赛,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诗歌诵读一个比一个精彩。诵读过后,学生按照教师下发的学案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每个组员都由组长布置不同的任务,思考3~5分钟之后,每组派出一名学生表述本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和其他组员进行评析、解疑并提问。

课程的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预习情况和每个组及每个组员在本节课的得分情况(总结后汇总到学生各项得分总表,每学期末进行量化评比),并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问。

杜郎口式的语文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语文课堂,它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杜郎口式的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每个学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学习、借鉴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找到适合本校的最好的教学模式。对于杜郎口教学模式中不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要认真的反思,并改良、优化,使之发挥最优的效果。

三、针对我校学习杜郎口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现状,提出的优化策略

1.减少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将原来展示课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个环节减少到明确目标、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反馈检测四个环节,这样操作起来更加简单、有效。在减少课堂教学环节的同时,对预习课的过程也进行优化,问题的设置不再全部由学生生成,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预设一些重点问题,减轻学生的预习负担。一般情况下,教师预设的问题是符合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的,是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学生首先预习教师布置的预设问题,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完成教师预设的问题之后,再由学生根据教学过程中自己的思考,自主生成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样,依旧可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果运用得好,学生预设的问题还可能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并对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再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升华。

2.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课堂纪律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而不是任何一方的独角戏。杜郎口在倡导学生自主、个性发展的同时,无限地放大了学生的活动,学生自由言论,想说就说,随时随地,这就造成了课堂纪律的混乱,而教师又无所适从。这可行吗?学生再健谈,再主动,也是学生,学生要遵守课堂的纪律,学生要尊敬教师,所以教师应重视并强化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扎实有效地引导课堂学习,让课堂内容真正的生动起来,而不是只有表面的热闹。

3.真正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避免流于形式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一、教学手段的反思

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效,而且也为语文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活力源泉。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教学手段仍然比较单调与落后,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现有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教学手段,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可能。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座谈式、游戏式、表演式以及问答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中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积极地说出自己对本课学习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布置“回家为父母做一件贴心的事”的家庭小作业,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中学习到其中的精华;其次,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炙手可热的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魅力,为语文教学增色。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程之时,单纯地依靠讲解是无法让学生体味到其中的景象的,依靠多媒体技术,让苏州园林的整体景观以立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并且搭配上怡人的音乐,让学生仿若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不仅学习到了语文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

二、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的反思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阶段作为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更是要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其一,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小组,不仅可以方便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和交流,而且也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适时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去支配,比如在《皇帝的新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课堂中将其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热情与兴趣,而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拓展了他们对本课的理解;其二,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展示他们在课堂中的小主人地位,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语文课堂“搬出去”,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带领学生进行踏春、参观景区以及环保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其作文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素材,也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好强而有力的铺垫。

三、师生关系的反思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活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经常性地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以平和的态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与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获得一箭双雕的成效。比如,在教学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的真谛,教师可以先讲述自己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的,进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彷徨与迷茫,在类似谈心交流会的课堂环境中走近学生的内心,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学生的拥护。还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教师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通过海量的书籍阅读、网上资料、信息的查阅、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见解和看法,并且对于学生所感兴趣的生活内容要有所熟知,以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除了平日必要的家庭走访、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外,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实时的学习主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诸如亲子活动、拓展训练营活动等,鼓励家长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将班级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培养心理上更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融洽的氛围中让学生、家长、教师的关系更加稳定。

四、结语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阶段比较基础性的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但时代和新课改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反思,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出初中语文的教学功能,让初中语文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素质教育普及等方面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苏丽.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J].教师,2012(16).

[2]杨正龙.浅谈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改研究,2013(11).

(编辑:陈 岑)【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完善,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更好地满足最新形势的需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而教学反思则为教师教学的顺利性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保证。在最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合理的反思,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尚存在非持续性的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导入管理学相关原理与模型,实现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提速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133229.CoM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