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贯彻落实《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高土资源的保障和服务能力,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日,土资源部下发了《土资源部关于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主要包括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土资源基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共19条具体措施。
一是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主要内容为: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支持内蒙古以新一轮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加快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加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倾斜力度;保障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用地。支持内蒙古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快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鼓励合理使用未利用地;支持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二是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内容为: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支持内蒙古完善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按因素法分配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继续对给予倾斜;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鼓励内蒙古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内蒙古列入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项目,适当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支持内蒙古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确保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到位并有效利用;支持做优做强工业园区;严格执行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三是加强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主要包括: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将内蒙古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土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立中央与自治区基础地质工作相互衔接、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相互促进、地质勘查力量和资金协调配合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加快实现内蒙古地质找矿实现新突破;支持内蒙古开展重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优先部署重点成矿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及区域重力测量,全面提高内蒙古地质矿产工作程度。支持内蒙古在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河套平原开展战略性地下水勘查,在黄河上游(内蒙古段)经济较发达区域和重要矿区开展环境地质调查;支持内蒙古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大具有资源潜力的缺煤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支持内蒙古在整装勘查区,开展铀、铁、铜、铅、锌、金等多金属矿产整装勘查;加强与周边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作;推进优势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重点支持内蒙古运用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开展煤炭、稀土、铁矿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白云鄂博稀土、铁及铌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支持力度。加大对资源枯竭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支持内蒙古申报中央财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四是加强土资源基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十二五”期间为建立6个家级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支持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建设,施测一等水准网、高精度大地控制网和重力基本网,精化似大地水准面,优先安排测制1:1万地形图所需的航空航天影像资料;加强信息技术研发应用。支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信息系统;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土资源部与内蒙古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制度,促进土资源干部队伍建设,在基层土资源管理所建设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年终金融部门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与各位行长和经理一起,总结一年来我区金融工作,肯定成绩,分析不足,共同研究与探讨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作用,切实有效地扩大信贷投入,促进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刚才区发改经贸局童局长代表区金融办通报了2011年度金融机构考核结果,并分析了全区金融运行情况,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各家金融机构负责人也都结合本单位实际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希望各个银行互相借鉴学习,扎实做好今年工作。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再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肯定金融工作显著成绩
过去的一年,全区金融系统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抢抓有利机遇,加大工作力度,金融工作成效显著,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并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存贷款余额大幅增加。2011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3.96亿元(含准金融机构),比年初增加40.97亿元,同比增长30.8%,存贷比为79.6%。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67.81亿元,比年初增加40.25亿元,同比增长31.6%。与此同时,2011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8.48亿元,比年初增加47.13亿元,同比增长27.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17.08亿元,比年初增加46.68亿元,同比增长27.4%。总之,过去的一年,在全区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存贷款余额均保持了高速增长,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增强。2011年底,全区存贷款余额存贷比达到79.6%(含准金融机构),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工业贷款为93.98亿元,占人民币贷款的58%,占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重点项目、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等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我区平台建设,为我区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一是旧馆木业协会与杭州民生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有效缓解了我区旧馆木地板加工企业资金压力。目前杭州民生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达1.5亿元。二是我区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长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顺利开业。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434笔,发放金额10.17亿元,有效缓解了我区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三是在省经信委大力支持下,区政府与省工商银行合作构筑了全省首个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木地板产业集群融资平台。该平台在2012-2013年3年间,将为木地板产业新增10亿融资规模,同时还将在融资价格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实施融资让利。四是农村合作银行顺利完成股改并开业,成为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
总之,一年来全区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在保障经济发展资金支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大力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金融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通过在座的各位向辛勤工作在全区金融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全力提高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实现互利双赢
2012年全区金融机构要切实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针对国家政策的微调,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理解政策,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持续推进金融创新,努力提升金融整体素质,为我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年要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要实施大产业培育计划,壮大国家级木地板、省级电梯、市级电机以及金属材料、新型纺织“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增长20%以上。要全力加快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区块和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四大工业功能区建设,努力提高平台承载能力。因此全区各金融机构要继续落实好相关货币政策,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金融服务的持续性,切实增加信贷有效投入,为促进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扩大信贷资金来源,积极向上级行争取在信贷规模、审批权限和存贷款比例控制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并通过其他多种方式努力增强资金供给能力。尤其是区确定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各金融机构要把握基本方向,创新风险意识,坚定不移地给予贷款支持。同时,要进一步深入推进银企合作,积极与企业、项目加强有效对接,对一些具有成长性但目前面临资金困难的企业也要给予相关信贷支持,共同致力于我区融资环境的改善,确保全区经济运行资金链的畅通。
(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区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各金融机构要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调控要求,在信贷投放上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要大力优化信贷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支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缓解融资难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融资难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过去的一年各银行投入工业的贷款增幅较大,但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是个难题。为此,各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市场意识,主动了解企业,积极做好服务,以降低信贷门槛等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争取在服务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财政政策调整取向的原因
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州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需求不足问题,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每年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鉴于目前我国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又并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当前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的,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二、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涵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即中性财政政策,主要是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稳健的财政政策其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其主要内涵如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赤字,但继续保持一定财政赤字规模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总理2005年3月5日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000亿元,比上年减少198亿元;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比上年减少了3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保持上述规模财政赤字和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主要是为了加大对"三农"、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薄弱环节的投入,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还有一部分在建项目也需要国债资金继续予以支持。另外,国家财政部2005年3月5日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关于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2005年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下降到2%,降低0.5个百分点。
(二)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把更多的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五个统筹"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必须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在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发展。并使财政支出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和困难基层倾斜,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向改革创新倾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资金支出的具体安排上,一是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二是缓解部分县乡财政困难;三是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四是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五是继续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六是积极推进各项改革。
(三)推进改革,不再主要依靠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腾出财力用于体制和制度创新
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要致力于推动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要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腾出一部分财力,用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首先,从财政自身来讲,要在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制改革。我国现行税制在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完善、不合理之处,影响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要通过完善税制,让市场主体即企业得到的收益更多一点,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建立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不仅比政府直接投资效果更好,也符合我国税制改革与国际接轨要求和发展趋势。具体来说,当前必须做好四项工作: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二要积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三要改革和完善农业税费制度;四要继续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企业需求中高层管理者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人才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做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这就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中层管理者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去向不够明确,定位不够清晰。绝大多数的学生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但学校并不明确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造成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于市场经济环境的了解不准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紧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实践性较差。课程内容设置上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关联性较少,应用性的指导较弱。工商管理专业教材的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度不高,人才缺乏实践的基础。绝大多数的人才对于理论的掌握由于缺乏实践,人才在遇到问题时运用理论的能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高校参考国外的工商管理的经验和理论,结合当前市场环境编排课程内容。但其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升级转型的需要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抛开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而言,课程设置中应该积极地融入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安排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商管理专业关联性不强,课程基础为后续课程更新不足,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逐渐的得不到深化。然而由于后续更新课程滞后,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的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的关联性不足,缺乏专业特色和教学的特长。
3.课程实践教学匮乏课程实践教学匮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倾向于理论化,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而且没有形成实践与理论体系化教学。专业的理论成果和理论教学的测试较多,相对的实践教学的测试较少,实践的观念还没有深入到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中。加之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工商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力度不足,实践教学成为一种虚设,硬件设施的滞后,使得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难以开展。绝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其实践能力不强,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必然受到影响。就是对于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缺乏实践经验,致其对实践教学的认知较少。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存在的问题的修正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也就是说高校校对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反的对于理论教学的评估较多。
4.缺乏创新培养能力缺乏创新培养能力。高校培养的学生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导致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中,缺乏实践的经验,缺乏创造力,人才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各种因素导致实践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得人才在实际的解决工商管理的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不足。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强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培养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学校加大图书硬件设施的投入,引进相关的书籍、数据,人才通过广泛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来源,创新资料的查询。并加大对工商管理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创造更好的硬件设施保障,工商管理学生的不断的加大投入,学生实践的力度,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实践课程,提供实践的基础设施支持。
2.优化高校师资结构优化高校师资结构。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丰富自身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科边缘化建设,鼓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广泛的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并将融会贯通的知识传授于学生。并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工商管理相关内容的交流与会谈,了解前沿的信息,帮助中青年教师加速提高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不断的强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与社会环境的接轨,丰富教学内容从教材理论到实践经验的修订,满足实践的需求,尽量保持教材内容与实践的紧密联系,通力合作,促进教师与实践内容的融合,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
3.构建校企合作体系构建校企合作体系。转变高校的教学观念,拓展办学思路,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建设,不断的增强高校办学的能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训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人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实践的体验,并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要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方案的制定。监督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为其解决高校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改革高校教学评价机制重视,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应用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激发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制定严格的高校人才培养指标。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评估制度,对于高校输送人才的质量进行评价,关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去向,构建科学严谨的就业反馈机制。进而促进高校按照工商管理社会需求的质量监控进行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实现与经济发展成功对接。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1.创新是培养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关键创新是培养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关键。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次可以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以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培养能够支持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构建开放型的专业调节系统优势。创新高校教育模式,培养工商管理的高端人才,走人才可持续发展道路、创新道路。实施人才的战略化、品牌化经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实践型人才的良好对接。
2.特色化培养之旅特色化培养之旅。以经济的发展特色为核心,对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载体,体现经济发展的方向,体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遵循发展需求驱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课程的设置,培养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发展市场化战略。增强校企的深度合作,以企业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建立双方互信、互惠的合作关系。加深对于专业的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面临着挑战。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高校对管理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的方法,以及实践的设备基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滞后,相应的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投入以及特色化办学的能力不足。
参考文献:
[1]刘丽娟.从劳动经济学视角解析我国“民工荒”现象[D].北京交通大学,2006.
[2]庞小燕.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大学,2008.
[3]丁胜.奥肯定律在中国适用性的探索[D].安徽大学,2006.
[4]陈于.私营企业劳资冲突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人事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去年,全市人事编制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队伍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招才引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事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人事编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该说,人事编制工作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此,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今年,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面对国家和省在新形势下对人事编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人事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是加强人事编制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事编制工作的重点是管理人才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利用人才资源,其目的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如果没有人才谈不上发展,如果没有发展“以人为本”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加强人事人才工作,才能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二是加强人事编制工作是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必然要求。做好“开发、开放”两篇文章,加快“三带十区”和“七个百亿元产业”建设,实现更大更好更快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利用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三是加强人事编制工作是深化改革维护稳定的现实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势在必行,无论是哪一项改革,都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处理得好与坏,都会直接影响稳定大局,所以我们要站在改革稳定的高度来加强人事编制工作。
二、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做好今年人事编制工作
今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为关键的一年,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人事编制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人事编制工作。
(一)全面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要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做好人才的引进、储备工作。不断提高我市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引进的载体上,一是利用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吸引人才。围绕能源、矿产、化工、基础原材料等七个百亿元产业建设,围绕多宝山铜矿、电石化等51个项目建设,制定人才规划和政策,吸引人才。二是利用园区集聚人才。结合西南工业园区、五秀山俄电加工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引导、鼓励人才到园区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在引进的对象上,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面向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地区引进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力争今年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30名左右。在引进的途径上,一是靠政策引进。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处偏远条件较差,要不惜重金,不惜代价,通过优厚待遇吸引人才。二是靠招聘引进。采取现场招聘与网络招聘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招聘方式,引进高学历人才。三是靠节会引进。通过举办推介会、洽谈会、人才交流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专业人才到落户。在做好引进人才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提高。
(二)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国家和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前不久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从我市看,目前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有8600人,就业任务非常艰巨,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是要通过扩大“三支一扶计划”规模,派送一批,今年全市计划派送100人;二是通过引导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力争实现创业100人;三是通过提供平台,见习一批。目前我们正在制定《XX市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实施方案》,准备在全市选择1000名籍大专以上毕业生,有计划地安排到机关事业单位见习,既能解决单位和部门人才短缺的问题,又能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对大学生自身而言,也是一个增加阅历的过程,是一个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过程。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大学生见习工作。
(三)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要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紧紧抓住职能转变这个中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积极做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准备工作。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合理划分事权,理顺市县关系。修改完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对市直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科学设岗。并按照省里的统一要求,适时启动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四)严格控机构编制增长。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要求和新一轮改革在即的形势,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机构设立、升格和人员编制增长。原则上在新一轮改革前,对超编单位实行只出不进、只减不增。对公务员的录用实行总量控制、缺额控制。对新增机构年底前不再进行研究。
三、加强领导,确保人事编制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事编制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摆上日程,准确把握工作的原则和方向,及时研究解决人事编制工作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人事编制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牵头部门的职责,主动为政府决策出主意、提建议,当好参谋助手。组织、劳动、财政等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支持人事编制工作,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
(二)要增加资金投入。改革需要投入,人才培养需要投入,人才待遇奖励需要投入。所以,我们要多方筹措资金,政府要投一块,行业主管部门要配套一块,效益好的企业要资助一块。通过建立投入机制,设立“人才开发基金”,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教改联合体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面向所在地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主动适应区域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将区域内的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所在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资源,既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价值所在,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作为一个教学研究型大学,同时又是省属重点高校,浙江工业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何在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地带”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方式,既是一个从教育理论上亟待回答的问题,更是一个富有时代挑战性的实践课题。
一、应变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包括就业体制在内高等教育体制转型,我国大学逐步完成了其自身作为被动计划的部门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机构的角色转换,同时大学在现代社会中日益重要的意义推动了大学人才培养与经济产业结构、社会职业结构的耦合过程,其结果是改变了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在内的现代大学形态,使之与其说是一种传统的相对独立的、自主的学术机构,不如说是多少被嵌入特定区域经济、社会结构中的受动型的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机构。
与大学受动社会的变化进而形成压力不同,我国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转型则构成了大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高等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展转到内涵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到质量提升,这样一个阶段转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高校学生规模已经实现“量”的扩张之后,如何实现“质”的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成为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可以说,是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快速的大众化进程将人才培养问题推到了研究的舞台中央。问题是在近1800所普通高校、700余所本科院校中各高校如何定位,确定各高校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校系统中的主体,地方本科院校有着不同于部属大学的特殊性,都“依托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同时又由于所在区域不同、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的不同,各自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基于对当前教育的理解与认识,主动适应区域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已成为影响高等学校和所在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这一客观规律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和根本依托。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较快的发展,人才培养规格呈现多样化,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日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但由于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处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中间地带”,定位不清,许多地方院校存在着机械照搬重点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现象,专业设置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盲目地追求学术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缺乏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不能紧密联系经济、产业、科技发展需要,按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始终是“固化”的,毕业学生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灵活性较差……正因为如此,我们培养了很多“千人一面”的理论型、知识型人才,却少有结合实际需要培养的人才。即便培养,也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长于动脑、短于动手,这也使得我国在许多领域不缺先进技术但缺把先进技术转化为产品理念、把产品理念转化为现实产品、把现实产品转化为畅销名牌产品的工程技术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脱离自己的“地方”特色,缺乏针对性,而只能走向恶性竞争。
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而言,愈是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愈是强烈。近年来,浙江市场经济发育相对完善,是民营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发达、最典型的省份。民营企业遍布城乡,近年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兴企势头强劲、区域特色经济显著、第三产业日新月异、外向步伐越迈越大,但同时面临着提升技术竞争优势、进行管理创新、转变经营方式、国外贸易壁垒不断的问题。以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浙江经济总体上在发展模式、体制模式和结构模式等的转换方面进入了新的阶段。相应地,其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促使所属地方高校适应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浙江工业大学,作为浙江的省属重点高校,在浙江这一经济走在全国前列而尚无相应前例明确借鉴的环境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人才培养体系融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体中,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创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共建与合作:浙江工业大学建立校企教改联合体的个案分析
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多种途径。在这个多解命题中,找到它的合适答案本身就是个创新过程。多年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深入进行的实践告诉我们:与企业建立教改联合体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也是与企业自身发展内在需要相契合的合作途径。它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自2002年建院伊始就立足于学校和杭州高新区共同建设,以培养可以与软件企业“无缝接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借助杭州国家软件园的企业集聚优势,采取多种途径推动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生、企业、学校和社会多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1.以机制为核心推动校企教改联合体的可持续运行。学校积极推动、建立了由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领导与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既有权威性,又了解产业的需求,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模块确定、实习与毕业环节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在软件学院内部成立教学实践部,积极关注企业动态、了解企业需求,实施符合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个性化指导、管理需要的导师制,建立了学生实习、兼职教师、导师制、实训中心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规范、促进以企业为主体考核学生实习方式。
2.以教学环节为链条构建校企教改全程合作体系。学院与企业的教改合作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已从第一课堂合作延伸到第二课堂的共建,利用企业兼职教师开设实践性或领域性较强的课程,安排4~10个月(1+1)时间的企业实习或毕业设计(企业毕业设计已超过50%);在职业素质培养、课外科技竞赛、学生创业和学生专业类社团指导等校企合作方面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3.以专业方向模块为平台共建多样化培养方案。为动态适应不同企业多方向个性化人才的需要,学院与软件产业中技术上有典型性并代表发展方向的软件企业探索共同建设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多地考虑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企业从制定培养方案开始就参与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企业技术骨干和高层主管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教学工作。目前已经探索并实践的专业方向模块有以下几种类型(见下表)。
4.以课程开发为平台融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通过亏企业合作,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目标的需要,引进、开发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专业课程或案例,并以选修课、必修课、实训或创新学分等多种形式纳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如:成立思科网络学院,引进了思科网络认证课程:引进了微软、SUN系列认证课程和IBM软件学院课程;与INFORSYS合作,引进了INFORSYS系列课程:引进了恒生公司的项目案例。通过引进、开发这些直接源自企业内在需要的课程,使得学校的职前培养和企业的职后培训一体化,形成一个有机的培养体系。
5.以双向构建为桥梁形成理论、实践结合型师资队伍。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成了一批由理事单位企业高级主管或项目经理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实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师资基础。软件学院已经聘任来自17家企业的40余名兼职教师,在2006年度学院教学中承担1600余学时教学任务;为持续有效、保质保量完成合作教学任务,出台了企业兼职教师聘任、考核管理办法,出台了一系列提升兼职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举措,如职称评定、教学研讨会、兼职教师评优等。
6.以合作企业为依托构建校内外实习基地网络。为把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与资源优势,软件学院建立了适应软件学院实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以理事单位为主体、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习基地网络,其中校外基地有:联合浙江大学等4所高校及10余家知名动画企业,依托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建立了“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教育实训中心”;另有理事单位企业实习基地32家,非理事单位实习基地20余家。在校内,与杭州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全面模拟企业管理的“浙江工业大学恒生软件实训中心”,由企业派遣技术管理人员负责运行、学生以“企业人”身份参加实践。
三、问题与启示: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展望
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通过与企业共建教改联合体、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在学生就业上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院连续三届毕业生呈现出的签约早、签约率高(连续三年100%)、就业层次高等特点,进一步从实践上验证了与企业共建教改联合体是地方本科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有效培养模式。但同时以下深层次问题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往往要照顾企业当前的现实人才需求,那么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引领行业、社会的作用?一方面要有效吸取企业技术发展的有效营养成分,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在引领企业技术提高、产业发展方面作出贡献,需要有进一步的探索。
2.在与企业共建专业方向模块中,如何让企业需要的动态性与学校教学的相对稳定性相衔接?让学生既让受到扎实的理论基础教育又进行充分的实践能力培养?
3.如何进一步把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与资源优势?可以在将企业潜在的实践能力培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教学优势的途径方面、合作平台的资源共享与提高使用效益方面有着更为有力的措施。
4.在教改联合体中,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之问如何达到各自关注的平衡?尤其是学生在联合体中的地位、意愿应该得到充分体现。
金融和实体经济从来都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实体经济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叶茂;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通畅,实体经济才会活力四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党的十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步提升。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新形势下,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需求结构升级,但供给体系没跟上,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导致实体经济循环不畅。金融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为抓手,连接供求、组织资源,在修复国内经济失衡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要转变方式、优化结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上规模、拼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老路已走到尽头,金融业要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转向内涵式发展,在供给侧更加注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靠竞争力吃饭。要下决心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打造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链。直接融资要补短板,把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多层次市场体系;间接融资要调结构,加快完成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完善中长期融资制度,满足准公益性产品和基础设施融资需求。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要聚焦主业、强化服务。金融是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聚焦主业是金融业安身立命之本,强化服务是金融业发展壮大之道。各类金融机构应当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做优主业,做精专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价值和利润。要继续降低金融机构收费标准,坚决治理“不服务、只收费”现象,清理规范中间环节,缩短资金链条,避免以“通道”“名股实债”等方式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努力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要审慎创新、稳健发展。创新是推促金融业前行的动力,但创新必须依法合规,不能打着创新的名义,盲目铺摊子,大搞资金体内循环和脱实向虚,更不能搞金融诈骗。要扎根于为实体经济服务,围绕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需求进行金融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的一大教训,就是如果金融机构处于病态,很难为实体经济服好务。要促进金融机构规范运营,保障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自身健康,解决好金融机构在内控管理、资产质量、服务水平、竞争能力等方面不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真正以源头活水浇灌实体经济茁壮成长。
2010年,云南省金融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精神,以建设绿色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为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增投资、扩消费,转方式、调结构,重民生、建和谐,快发展、上水平的思想,保持信贷投放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创新,服务改善民生,强化协调服务,进一步做好防风险、保稳定的工作,努力推动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具体说来,就是要在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基础上,在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上下功夫,确保全年信贷增量1600亿元以上、力争1800亿元(其中新增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分别达到500亿元和600亿元),直接融资和保险资金运用分别超过250亿元和50亿元,保险保费收入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为全省实现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全省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等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2010年,金融工作仍然要努力保持信贷投放规模,与此同时,把握好信贷投放的重点,保持信贷投放合理均衡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增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性,不断提高金融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金融办仍然要继续加大银政合作协调融资力度,积极落实好省政府与各金融机构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力争完成省级银政合作协调融资150亿元的目标。金融办将继续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培育一批上市后备资源,重点培育1-3家企业上市,实现我省在创业板上市的新突破。金融办还将不断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加快签订省政府与中国保监会的战略合作协议,扩大与国内主要保险机构的合作。
金融办还将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和中小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引导和鼓励各商业银行组建村镇银行,加快推进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步伐;积极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帮助富滇银行实现二级行达标;加快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步伐,积极引进包括私募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
金融办还将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积极加快富滇银行区域化和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大“引进来”的力度,从而为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提供有力的保障。
金融办还将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全省农村金融全覆盖,确保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进一步做好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积极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为改善民生提供有力的支持。
除此之外,在新的一年里,金融办还将进一步加强金融规划政策研究;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保稳定工作,为金融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于华: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副行长
准确把握货币政策重点变化,抓住时机,用好、用活政策,在2010年继续保持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0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宏观政策的稳定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但也要准确把握货币政策重点的变化,才能抓住时机,用好、用活政策,保持融资总量较快增长,保持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云南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首先,金融部门应该充分认识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其次,了解货币政策从应对危机状况向常态回归是一种趋势。第三,准确领会贯彻货币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要求。第四,管理好市场流动性将是央行今年的重点工作。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金融部门要紧紧围绕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保持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满足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关于如何做好2010年金融工作有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继续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确保贷款新增目标实现。
第二、着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第四、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部门自身发展能力。
第五、防范金融风险,切实维护云南金融安全稳定。
林勇力:中国银监会云南监管局局长
2010年,云南银监局将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开创云南银行业改革发展事业新局面
在举国上下“商国是、议民生、谋发展”的“两会”热潮中,云南省政府及时召开这次金融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
2009年,在银监会党委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银监局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不断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保增长”积极主动,成效明显。二、“促改革”力度加大,深入推进。三、“防风险”重点突出,多策并举。四、“维稳定”措施得力,应对及时。
为防止出现影响经济金融问题的问题,夯实稳健的基础。2010年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以“有保有控”为抓手,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推动经济与银行业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坚持以重点风险防控为主线,增强合规经营意识,促进经济金融稳健发展。
新的一年,我们将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坚持抓重点、攻难点,力求变重点、难点为亮点、为党和人民的满意点,不断开创云南银行业改革发展事业的新局面。
范辉:中国证监会云南监管局局长
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全局的功能,保持云南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良好局面,为云南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全力推进着力拓展资本市场的服务功能,夯实基础,开拓创新,全力推进云南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2009年,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和证监会的正确领导下,云南证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深化对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认识,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云南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不断提高以改革促发展的能力,在发挥市场功能和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上下功夫,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全局的功能,保持了云南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良好局面,为云南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2010年,云南证监局将以“五个着力”为抓手,着力增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着力加强和改进日常监管,提高市场主体规范化运作水平。着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引导和规范市场健康发展。着力做好维稳工作,全力维护市场安全稳定运行。全力推进着力拓展资本市场的服务功能,夯实基础,开拓创新,全力推进云南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华日新:中国保监会云南监管局局长
2010年云南保险要开拓创新,多点开花,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和水平。
2009年,云南保险业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着力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扎实推进“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的各项工作,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9年,云南省保险业努力应对金融危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狠抓落实,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保险业务平稳增长、行业风险有效防范、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市场秩序逐步好转。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农业保险工作取得突破,提高农民财产保障水平,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保经济增长方面:促进经济稳定运行,推动保险资金支持地方建设,刺激居民消费,支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保民生改善方面:大力发展健康保险,积极发展养老保险,探索小额人身保险发展,探索发展政策性计划生育险。保社会稳定方面:火灾公众责任险、高危行业意外险,建筑工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2010年,云南省保险业将在“三农”保险、医改政策、养老保险、责任和意外险、出口信用险等方面重点发展,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和水平。
谭万刚:中国民生银行昆明分行行长
民生银行2010年支持云南中小企业再发力:做成民营企业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提出民生银行要做“民营企业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走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之路。因此,在2010年,昆明分行将尽力争取信贷资金向云南省倾斜,支持云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
2010年,昆明分行计划实现贷款余额300亿元,实现存款余额2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不低于50亿元。在争取民生集团各子公司、各事业总部将资金倾斜到云南省及云南分部的同时,积极推荐优质项目,争取总行信贷直接投放和积极组建省外银团,引进外省资金支持云南省。尤其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农业贷款方面,借助民生银行总行给予了昆明分行在上述领域较宽松的信贷政策,力争2010年中小贷款突破50亿元。
2010年,民生银行昆明分行将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争取总行信贷政策,力争超额完成省政府安排的60亿元的信贷任务,为云南省经济建设的更快发展及金融总量的持续增加多做贡献。
夏蜀:富滇银行董事长
富滇银行2010年将发挥地方融资平台优势,持续、全力、全方位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建设。
富滇银行在2009年积极发挥地方金融平台功能,一方面加大对全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支持,一方面积极引入省外资金,达到近200亿元之多。此外,富滇银行还成立小企业信贷专营中心,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品牌――富业成长,因此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佳商业银行(地方)”。2009年富滇银行在老挝设立代表处,成为全国首家走出国门的城市商业银行。还开办上海黄金交易所个人及法人黄金及白银T+D业务,成为全国首家开办此业务的城市商业银行。
2010年富滇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精神和要求,继续实施富滇银行战略发展规划纲要,以控制全行风险为前提,以提高经营质量,提高监管评级为重点,以完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着力推进结构优化,走内延式增长道路,把保持业务平稳较快增长和加快我行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统一起来,经过一年的努力,使富滇银行达到二级行监管评级水平。
龙泉:中国平安财产保险云南分公司总经理
平安财险云南分公司在2010年将继续提供全面保障,加大与云南各界的合作,致力于打造平安云南。
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特性
在区域开发过程中,通常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性区域和类型区。综合性区域包括经济区、行政区、自然地理区等;类型区包括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自然保护区、蓄滞洪区、开发区等。各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功能,综合性区域的功能较多,类型区的功能较为单一。主体功能区既不同于一般的综合性区域,也不同于一般的类型区。与一般的综合性区域相比,它有一种特别突出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着该区域的发展定位及其发展方向;与一般的类型区相比,在多数情况下,它有着多重的功能。主体功能区是中国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才形成的概念,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相联系。
主体功能区是为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现存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空间单元的开发潜力,按照国土空间整体功能最大化和各空间单元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国土空间按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空间划分而形成的藉以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的特定空间单元。
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性可以概括为:
(一)它服务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在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据不同的原则,划分和确定了各种类型的区域。但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划分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某些领域的特殊问题,或者是为了满足区域某些方面的需求,其功能的实现不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和大思路的调整。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则不同,它是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各区域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对各区域按其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模式加以分类,以便对各区域进行分类管理,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和演变对未来我国国土空间格局的形成、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系统建设等具有长期和重大的影响。
(二)它是实践科学的空间治理理念所依托的区域单元
空间开发结构的理想状态是各区域能充分发挥资源秉赋优势,通过分工协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对各空间单元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开发适宜度进行分类,是通过分类管理的政策引导或规制区域的开发活动,促进形成理想的空间开发结构、实践科学的空间治理理念的需要。
(三)它承担一主多辅的功能
绝大部分区域的要素是多元的,功能也是复合的。主体功能区突出的是区域的主要功能和主导作用,但又不排斥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辅助功能或附属功能的存在和发展。其基本要求是该区域未来的开发目标和方向必须符合主体功能的性质,但主体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并不排斥其他功能及其作用的发挥,关键是其他功能的发挥不能影响和破坏主体功能的发挥,或者说要以不影响和不破坏主体功能的建设为前提。
(四)它在空间整体功能最大化中确定自身的功能
主体功能区功能的确定,以空间整体的功能最大化、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一个特定区域的划分和功能定位不但考虑了该区域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已有的开发强度,还考虑了其在周边甚至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所具有的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是放在一个大的空间系统里来统筹考虑其分工协作关系的。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辅相成,互促共进。在确保全局和整体利益的同时,各种类型区也能够实现各自合理的利益。
(五)它具有多层级性和功能的非排他性
由于空间系统的复杂性和各空间单元规模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区域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层级,另一方面在空间上表现出一种层级交错的结构。因此,划分主体功能区,首先,需要分层次,可以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划分,比如以市县或者乡镇为基本单元,具体空间尺度的选取取决于空间管理的要求和能力。其次,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也需要区别其所在的层级,比如整个区域的或者全国的,次级区域或者省区的,市县以及乡镇的等等。另外,在上一层次确定的某类主体功能区内,其内部可能存在其他的主体功能区单元,比如在限制开发区内部选择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集约式重点开发等,或者在重点开发区内部存在需要严格保护的禁止开发区等。
二、主体功能区的初始划分及其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为了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需要按照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对国土空间进行初始划定。特定空间在初始状态下属于何种类型的空间单元,既取决于其剩余开发潜力,也取决于其比较开发潜力。剩余开发潜力取决于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单个空间单元的资源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强度及其二者的对比关系,其结果表现为空间单元的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开发密度/资源环境容量定义为实际负荷,并通过比较确定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负荷-实际负荷),决定了在封闭条件下空间单元的开发潜力,具有硬约束力。比较开发潜力取决于空间单元的开发条件和在一个区域系统里承担某种功能的比较优势,其结果表现为空间单元的开发适宜度,决定了在开放的区域系统里单个空间单元的开发潜力,是相对的和可选择的。由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开发适宜度即可将所有空间单元初步划分为四种类型: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如图1和图2所示。优化开发区域是开发适宜度高,但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地区。重点开发区域为资源环境容量大,且开发适宜度高的地区。限制开发区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且开发适宜度低的地区。禁止开发区域是不论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低,都不适宜开发的地区。
然而,特定区域究竟能够成为何种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不仅仅取决于相关规划所做的初始划定。初始划定为限制开发区的地区,可能会由于各种情况的变化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聚集更多的经济活动和人口规模,从而承担重点开发区的功能;而初始划定为重点开发区的地区,则可能会由于情况的变化而变得不适宜于大规模开发,等等。这是因为:第一,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很难事先准确测定,而且随着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变化,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第二,即使能够对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及其发展趋势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说明,资源和环境问题并非经济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甚至并非最重要的要素。经济发展受诸多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决定于特定地区的各项条件,还决定于特定地区利用区外条件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如此。经济发展的历史还说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也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可用资源空间和环境承载力。因而,对于国土空间的初始划定,必须是开放的、动态可调整的,必须考虑技术进步、制度变革、资源配置空间拓展及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另外,对于国土空间的初始划定,要遵循粗细结合的原则。依托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设想,是对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完善,而不是对它的替代。其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对国土空间和区域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增强区域政策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方面的作用。在四类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从范围、功能方面来看更容易界定;设立禁止开发区所要解决的环境生态问题,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主要发挥作用的领域。因而,从政策设计上来看,明确划定禁止开发区更具现实可行性。而对于其他三类开发区,即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规划上既难以做出符合实际的划分,政策上也很难做出公平合理的设计,管理上应当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而其初始划定宜粗不宜细。
特定区域的发展既受初始划定的影响,又不完全受制于初始划定。特定区域的初始状态确定之后,其发展必然受到国家分类管理政策的影响,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变革和一些自然条件的变化,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条件以及在区域系统中的比较优势等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一区域的发展功能定位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但涉及主体功能的性质,也可能涉及主体功能区的边界和范围,甚至带来其在不同层级区域中地位和功能的变化。
三、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
(一)优化开发区
一般来说,各层级的优化开发区都是全国或各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基础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地区。这些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发和龙头地区,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市场化建设、人口和经济集聚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区层面,都存在范围不等的一批具备优化开发区特征的区域。这些区域一方面是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及各种生产要素集中的核心区域,另一方面也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未来在要素集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处于重要地位,但更多地需要依靠结构优化来实现发展。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和国外的同类型区域相比,不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还是人口和要素的集聚程度,我国的优化开发区域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区域开发状态,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潜力仍然比较大,关键是要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来进一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释放资源环境容量,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概括起来看,优化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通过着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建设成为提升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承载全国(或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密集区域,带动全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区域。
(二)重点开发区
总体来看,各层级的重点开发区都是全国或各地区发展条件比较好,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和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这些地区不论是其土地和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区位条件、交通可达性,还是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及在空间系统中的地位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适宜于进一步集中人口和经济要素,具备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能够成为承接优化开发区产业转移和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与此同时,在其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要适应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阶段的要求,借鉴和汲取先发地区的经验教训,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重视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通过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合理布局空间结构,防止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之间的不协调。加强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
概括起来看,优化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依靠发挥区域综合优势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促进人口和要素聚集,进一步壮大经济规模,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成为支撑全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龙头区域,推进全国(或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
(三)限制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域类型多样,主要涉及五大类地区: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水土严重流失地区和其他特殊功能区域(比如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蓄滞洪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等)。这类区域大多地处偏远和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分布相对稀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除森林和部分条件较好的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外,其他区域大多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不适合大规模集聚人口和进行开发。同时,不少区域由于长期以来存在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区域开发强度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导致产生诸如森林减少、草场退化、物种减少、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水系紊乱、干旱缺水、沙尘暴肆虐、自然灾害不断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并危及到其他区域的生态安全。因此,限制开发区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人与自然关系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为解决这类地区的问题,相关部门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不少地区亟待加强规划、保护和建设,同时,也迫切需要通过明确这类地区主体功能,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管理的思路进行综合治理,修复生态,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同时,由于限制开发区域地域面积广,涉及人口数量巨大,也需要妥善解决支持和引导人口有序外迁与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进行适度和有序开发的问题。
概括起来看,限制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依靠政策支持和加大保护力度,通过促进超载人口有序外迁和适度开发,加强生态修复保护与扶贫开发,建设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障全国或区域性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促进人口迁移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
(四)禁止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