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几年我国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工点种,牛耕田”的传统耕作方式,再加上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一些特殊机械、设备、设施的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没有其他更好的就业方式,人闲着不挣钱,不合算;二是政府部门指导思想有些偏差,重工轻农倾向依然存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工作重视不够;三是多数农民收入低,购机有困难;四是机械适用范围小,配套指数低、价格高,满足不了一机多能的要求;五是推广力度小,目前仅仅依靠农机推广部门一家组织落实该项工作,从人员、设备到社会影响力等诸方面,也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实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在我国是对我国传统耕作方式的一次改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强有力的改进和提高,各级各部门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到议事日程,并根据当地情况下大力气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各个技术环节落实到位,确保该项技术迅速推广普及。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加速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应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领导,积极宣传
首先有效地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大力宣传普及发展保护相耕作的技术及重要意义,力争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次,各级领导首先提高认识,层层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强化领导合组织,把加速普及保护性耕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标,作到任务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地块;三是实实在在抓好县乡村三级保护性耕作试验田、示范田、对比田,举办培训班,召开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等,让农民亲眼看到保护性耕作的效果,让活生生的事实说话。
二、政策引导,多错并举
2004年以后,国家开始实行对农机具补贴的政策,虽然补贴资金量小,不能实现普惠制,但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鼓励作用,所以必须利用好这些资金。一是对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补贴款保证专款专用,农机经费入农户。二是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金融部门多方筹措资金,用于保护性耕作的机具的购置。三是以抵押贷款的形式,鼓励农机大户、专业户购机。四是提倡社会多方集资,以国家拿一点、大家凑一点的方法,积极兴办股份制农机服务公司或农机协会。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部门联动,服务到位
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在主动与计划、财政、金融、科技、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搞好协作,争取更多支持的同时,加强对农机生产商及农机产品的监督管理,对假冒伪劣的农机产品进行严格查处,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优化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市场环境;督促农机研究部门尽快研制出一机多能、质量过硬、价格合理、适宜农艺的机具,最大限度降低作业成本。
农机主管部门要加速普及力度,结合极具生产厂家及农机培训学校,抓好购机者、使用操作手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与指导,传授机具使用、维修、保养知识,以提高作业质量及机具使用寿命。
作物良种培育供应部门,要抓好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品种的繁育和供应。如培育抗倒伏,早熟高产适合机收作业的小麦、玉米等作物良种对推动保护性耕作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四、健全队伍、提高素质
1.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整体素质不高
在农业技术推广的道路上,存在的问题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问题,他们普遍并没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在科技、管理以及技术人员方面的人才都比较欠缺,这就直接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中遇到问题却很难解决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1.2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知识接受力低
实施农业推广的主要地区基本都在农村,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但人口数量反而很多,这就造成了人多资源少的情况。由于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缺乏,对很多现代化的种植技术不了解,接受的速度缓慢,就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困难。
1.3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不到位,项目上缺乏必要的支持
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应该贯穿在整个农业生产当中,是一个长期不间断型的工作。对于这样的工作,应该给予项目和工作人员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补助,物质上的保障才能决定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效率。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过程当中,资金的支持很难到位。比如农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很多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现在的月工资还不足2000元,生活上难以保障,工作的开展就必然会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所以,如果重视农业生产,想要让农业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给予工作人员和技术设备等在资金方面的保障。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严重不足,推广的技术手段落后
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在试验、示范以及推广这3个方面都付诸行动,这些行动的最基本支持就是资金的支持。事实上,推广的经费非常短缺,在科研、教育、推广成果以及技术人员的工资等方面都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2.2管理体制不健全,方法不灵,机制不活
现有的管理体制是中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从中央到乡镇的5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种体系使得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各部门都不能够认真负责。在推广方法上依旧采用“技术加行政”的方法,导致了推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有效地监督。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坚持统筹规划,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体效益
农业技术推广既包括了大范围内的整体性,也包括了小范围内的区域性,而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的整体性。农业技术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了农业机械、种植、水利、土壤等多方面的内容,想要使推广工作获得整体的效益,就要把这些零碎的技术统筹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预期效果。
3.2搞好宣传,广造舆论,培养农民的推广主体意识
推广自然离不开宣传,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加强对新知识的传播,包括新的农业技术、新的农业机械等,要善于运用网络、电视等大众可以经常接触的媒体,把农业推广的相关信息传播给每一个人,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可知性,提高其在社会当中的影响。
3.3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既然资金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要在资金上满足其要求,加大推广经费的投入,优化基础设施、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最基本的保障。
3.4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队伍建设
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人的作用不能够忽视,因此,应该多引进有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同时要对老技术人员加强培训和学习,让他们适应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更新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工作队伍。
4总结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农业种植中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对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保护植物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俨然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所造成的安全事件日益增多,已被人们广泛关注。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解决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使国力增强,同时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因此,采取有效合理措施对植物进行保护,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农产品达到无污染、绿色标准,真正做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联系
(一)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植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完善了病虫害防治体系,强化了病虫监测保障工作,很大程度上减少与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同时也有效地开发了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从而有效缓解了我国农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做好植物保护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与实现对植物资源的保护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在农业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向前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应注重食物安全生产,同时有效利用与保护农业生产的资源、生态及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应对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实施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强化植物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要想落实相关措施,就要强化相关从业人员及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并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全社会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从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地区、季节与作物的不同及生长情况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较合理的植物保护保障体系,并完善相关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采取更加适宜的植物保护措施,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二)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加快新型农药与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要想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使用各种化学农药时,要对其化学特性、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规律等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所以,进行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并加快与重视对新型农药的研制,以及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新剂型、新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做好适用性、安全性评估。
(三)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与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联系,这是获更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与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包含植物保护)的一种农业生态体系,其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合理性与科学性,所以对生态农业要大力建设与推广。
(四)提倡生物防治
人们对害虫防治的方法无外乎两种方式: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虽可以快速彻底,但对自然生态平衡会造成较大破坏。相反,采取生物防治,以配合其他相关防治措施,既可改变以往定期施药的状况,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同时还可降低农业成本及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四、结语
2.3机遇
研究表明,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_个重要趋势,将受到更多游客的欢迎。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给文化体验旅游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这为黔西南州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指明了方向。2012年《黔西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也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兴新支柱产业,推进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的跨越。"
2.4威胁
2.4.1外来文化冲击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得以发展,首先在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必须看到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外来的强势文化将会给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年轻人不愿学习并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导致一些颇具价值的民族文化如传统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2.4.2州外的竞争
当前,州外许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以及经济基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深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制定与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且积极调游,竞争会曰趋激烈。其中,省内黔东南的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已取得良好的成绩,在国内外广大游客中颇具影响力。附近的云南省在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发展方面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州外一些地方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的成功发展,对于还处于旅游发展初期的黔西南州而言无疑是重大挑战。
3总结及相关建议
通过SWOT分析可以发现,黔西南州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具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少发展瓶颈并面临_些挑战。黔西南州应抓住良好机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破解难题,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对于发展劣势,应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旅游可进入性,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努力打造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精品。至于存在的威胁,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过程中,可考虑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同胞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并从中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确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此外,还应考虑旅游发展的区域合作问题,加强与州外其他地区的合作,共同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市场。整与优化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1农业经济可持续的理论基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1种旨在让全球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一可持续农业被正式提出。研究者G.道格拉斯于1984年提出了可持续农业是环境的重要性、食物的充足性以及社会的公平性之间的相互结合;1987年,学者BJ.布朗则提出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持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联合国粮农组织则认为,可持续农业是不会导致环境退化,在技术上适宜、经济上可行,而且能够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的_种农业发展形式,强调的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农业生态生产间的相互协调,且这一协调一定要建立于持续、发展、公平以及共同性的基础上。持续性就是应当保护农业发展中的资源基础,从而让农业建构于生态可持续基础之上。因此,可持续农业理应成为再生农业,是各类让环境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实践的过程。对于发展来说,应当提供充足且可靠的农产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鉴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人类所具有的消费水平也应当不断地提升,消费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公平性与共同性则是指应当确保人们在农业资源的利用、农产品消费的占有与收入分配上能够尽可能地实现机会上的均等与公平,主要包括了代内与代际之间的平等。
2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_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十分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注重化肥却忽视农肥、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森林的覆盖率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业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
3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3.1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业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业废弃地,从而巩固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业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之保护。
3.2落实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_是要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要积极控制农业污染废弃物排放的总量以及单位产出造成的污染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产出效率的提升,合理运用环境的容量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进而实现双赢目标。
3.3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措施选择上,要切实遵循适宜性与可持续两重标准。前者是指选用合理的技术。要依据不同区域中的资源、生态、技术以及投资等具体状况,选用合理的技术类型;要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为先导,优先选择富有实效性的传统农业技术、工业式农业技术以及可替代农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合理结合。要跨越单一化的农技科学,从而实现多和学科领域中相关技术的组合以及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指农业技术的选择应当具有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低污染或者无污染,并且有助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型农业技术,使用较少或者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盐碱化等副作用的农业技术和其他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良好技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消费品利用成效的技术以及能够提升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
3.4健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
_是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与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机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更为配套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资源科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环境所进行的定期普查、动态监测以及信息化管理机制、农业资源产权保护制度、农业资产管理制度等;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以及消费管理机制等。二是要健全农业发展规划与政策。要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综合性发展规划,包括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市场以及农产品消费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使其能够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依据;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我国现代农业政策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了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区域性政、加快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等。三是要健全行为准则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现代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习俗与常规等基本行为准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是和现代文明进步保持_致的,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加以弘扬;还有一些非正式制度因素是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离的,将会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3.5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_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农业的发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上。所以,在农业科技工作当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健全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改进与优化农业科研系统结构,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为有效的农业科研应用机制,真正做到农业机构的轻型化、农业队伍的精干化、农业成果的产业化、农业企业发展的集团化、农业运行机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据现代农业发展之所需,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科技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加以对待,通过财政拨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来推广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注力度,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业产出的效益。
3.6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的核心系统之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子系统的各组之间虽然具有一定联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循相互依存与制约的生态学规律。为此,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调控的原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原理、彼此依存与制约原理以及生物竞争性原理等来安排与组织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具备比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性以及可塑性。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_项重要途径,而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则是我国当前与今后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 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 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 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 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 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 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 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 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 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 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 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 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 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 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 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 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 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环境;投入;社会经济体系;耕种系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经济发展,重视代际之间需求的持续满足,让环境、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路径,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和粮食安全的隐性危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通过本文我们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农业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投入系统和各种耕种制度。以高效农业为目标,围绕它们建立了农业可持续的方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维度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和道德责任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以不损害环境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可持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指土地和土壤这种自然生产因素,随着环境问题的重视,农业废物管理也成为农业可持续的重要环境因素。
(一)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一方面,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土地利用。我国土地绝对数量大,但人均土地拥有量少,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压力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侵占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现象日益凸出,这是相对于高数量人口我国土地稀缺的必然结果。农业内部土地利用也存在不合理现象,随着经济作物效益的增加,更多农业生产者选择种植经济作物,放弃传统的粮食作物。除此之外,农村违法占用耕地乱建住房的现象比较多,这都影响土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土地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资源,维护其一定结构和保持土壤质量至关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气候、地形模式和区域分类,建立农业生态区,把农业生态区作为土地资源群,对土地使用进行规划和限制,为土地的持续利用设置一定的计划,发挥土地潜力,限制进一步退化。
(二)农业废物管理
农业废物是农业生产残留的有机类物质,会通过多样化农业活动生成。农业废弃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农田上的废弃物和加工后的废弃物。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在作物生产成倍增加的同时,联同的废物和作物残留物相应增加。我国农业在生产加工方面的废弃物较少,更多的是农田上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大部分废弃物被当作垃圾丢弃和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将来的农业生产首先要改变理念,重视农业废弃物,从政策法规加以约束,建立关于农业废弃物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农业废弃物的管理体制和监测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水平,把农业废物作为一种资源加以有效利用,通过经济的方式有效使用农业生产和联同的废物,开发先进技术重新利用或回收发挥废物的价值,提高其商品价值。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维度
农业可持续发展除了受自然环境影响之外,还受社会经济体系的影响。社会经济系统首先强调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稳定获得水资源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因而建立储水系统、高效灌溉系统最为重要,特别是对一些缺水区域,投资在微灌技术上将带来良好的水储存和利用。在我国由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资金综合效益不高、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基础设施投资还需增加并加强监管。同时可通过建立安全贮藏生产的基础设施减少浪费。
此外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效益和风险管理。让农民通过科学生产和管理提高收入,如采取最佳的种植、可用脱粒、存储和加工措施获得经济效益,鼓励从植物或动物每部分的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不仅导致农产品质量提高,也有助减少食物供应链中农产品的浪费。对于可持续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要由政府或者專业组织给予奖励或者建立稳定的财务机制达到长期激励。因为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利益是他们生产考虑的前提因素。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入维度
投入对于农业生产是基本的,它有利于更好的作物生产。投入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包括肥料、农药、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和农膜、农机和农业工程设施设备等农用物资产品。农业既要营利又要持续发展必须依赖非农投入,而且还要保持非农投入适当的比例,以不损害环境为前提,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非农投入中,最重要的是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它们会消耗较大的能源,其使用要考虑环境的要求。
第一,化肥对于农业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满足作物的营养需求,为土壤提供氮、磷、钾,当施用时有些能被作物使用,有些保留在土壤中,会从水体表面冲洗掉或丢失到空气中。当肥料超过安全限制时他们会污染土壤、大气和水体,直接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第二,农药具有特性,可作为引诱剂、驱虫剂、化学杀菌剂、激素类药物。它是用于预防、控制、摧毁或减轻任何病虫害的物质。虽然对病虫害有效,但施用农药后一些杀虫剂仍会停留在土壤中,这些可能会影响到非目标生物。在很多情况下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使目标生物对杀虫剂会产生抗药性,导致农药用药量的持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第三,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对农业持续发展也有间接影响,首先机械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会解放劳动力,减少农业劳动者,造成劳动力流动,使劳动力结构变动,影响农业生产。机器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因为机器在耕作时会放大土壤,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更容易流失。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种维度
耕种系统包括土壤、作物模式、作物和气候等因素。耕种系统内部有一个稳定的农业生态体系,包括作物类型、种植方式、田间管理技术等。耕种系统是最直接的实践活动,最小化的耕作风险和良好的耕作种植系统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针对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现实,对于农业耕作系统,最重要的维护和保持耕作种植系统、甚至以少耕和免耕提高农业生产率。
我国农业生产一般是使用传统的耕作种植系统,主要是田间作业,它能兼顾农作物的生命特征,有利于精耕细作,科学的耕作种植系统核心是要实现作物模式和作物多样化。作物模式即粮食布局是耕作系统最基本的因素,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科学的作物模式。首先,要选择适合耕作系统的作物,根据各种生物的特性,考虑地域土壤、阳光、降雨等因素,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有利于最大提高生产率。其次,选择种植方式,可以通过多样化技术作物轮作实现,混合种植、双种植、间作、也包括生物固氮的作物。农作物多元栽培如农作物轮作和使用土壤覆盖作物可以减少杂草和降低害虫(昆虫、真菌及其他生物)的攻击、保持土壤健康、增加水土保持,最终增加产量。我国农民长期采取低水平的粗放耕作方式耕种,频繁翻耕,作物模式单一,农作物单一,农业现代化虽然在推进,但我国农业生产大部分还是以家庭小农场和分散的小农为主,只有一些发达地区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但落后或不发达地区仍然是传统的耕作方式。中国的农业耕作系统在长期发展中需把保护自然、生态和高效兼重。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要点,上文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维度:自然、社会、外在、内在维度,都离不开系统的分析方法,介于此,思考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农业系统内部和农业赖以生存的自然人手,探讨其出路所在。
(一)农业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审思
农业系统要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把农业和其他有关组件放在一起,从而帮助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管理,其必不可少的组件包括土壤、水、牲畜、劳动、资本、作物、耕作制度以及能源和融入。这一切基于一个前提,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在经济和社会框架之内必须审慎地使用资源并关注其带来的变化。随着有效资源的大量利用,相关的能源相应减少,它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农业生产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内部组件的能源消耗,把资源的维持和利用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
农业系统要求以更有效的劳动力投入,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耕作制度,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使作物和牲畜良性生长,努力防止和扭转资源退化。把能源管理作为重要任务,使世世代代能够享有所有资源带来的受益。利用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的最大可持续潜力,把太阳能和风能用于沼气的混合组合,并利用新的通信和计算技术像遥感和其他空间卫星输出,为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管理提供详细的地理信息,使农业系统或土地使用可持续。
(二)自然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载体
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自然系统指以天然物为要素,由非人力的自然力形成的系統,如气象、生物、生态等,其重要的因素指水和土地,在维持水土的前提下,减少农药对作物的伤害,获得作物的营养。可持续的作物生产强调要使用适宜品种、有效的土壤和水的使用,我国农业生产正面临品种参差不齐、水渗透、水质量下降、土壤盐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种情况。
水是自然系统重要的资源,是生命所必需的自然元素,可持续水管理对于作物生产、人类和动物是必需的,大气现象的反常和城镇用水量的增加使部门竞争加剧,导致减少的水分配到农业部门,而事实上水在农业部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国灌溉技术落后,这可能导致水危机。相关部门要增加农业用水分配量,提高灌溉技术,减少技术落后导致的水渗透和湿气遗失等。建立应对干旱气候的储水和用水设施,避免因为水的压力作物减产或者消除。在农民中提供知识、高效和有效的工具和技术,激励农民维护自然系统,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84-1
我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的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业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土壤与肥料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基础,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年来,土壤和肥料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所谓农业可持续发展, 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对农副产品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农副产品的需求构成威胁的农业发展。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含义: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
2 土壤肥料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养分缺失,土壤的质量下降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和复种指数得到很大的提升,人们逐渐忽略了有机肥的使用。为了增加产量,人们开始大量的使用化肥,且使用方法不当,导致耕地的质量不断的下降。其主要表现是土壤的基础肥力下降,土壤的物理状况下降,缓冲能力下降,土壤的各种各样的污染剧增。据调查显示,我国有55%的耕地是缺磷的,55%-65%的耕地是缺钾的,这极大的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化学肥料与有机肥的施肥比例不均衡
在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磷钾的施肥比例是不均匀的。钾肥的施肥比例相对于氮磷的施肥比例来说是比较低的。单质化肥、低浓度化肥的施用比例高,高浓度的化肥施用比例小。而且,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过多的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施用的比例较小,这也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2.3 不科学合理的施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施肥,比如说氮磷,从而导致地表水产生富营养化的现象。没有腐熟的有机肥和含有铬、氟等有毒元素的化肥,很容易造成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金属片、玻璃碎片、塑料薄膜等很容易破坏土壤原来的结构,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3 解决土壤与肥料问题的有效对策
3.1 使用微生物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肥料的种类有着新的认识与见解,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微生物化肥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微生物化肥包括:
氮肥: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内部的氮素与作物氮素营养,比如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蓝藻等。
有机磷细菌肥、综合性菌肥:它可以分解土壤有机物质,提升土壤的肥力。
钾细菌、无机磷细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矿物质。
抗生素:可以防治植物病害,刺激植物的生长。
菌根菌肥料:可以增加作物根吸收营养的能力。
菌肥的使用:在播种时,一般作为种肥来使用,固氮菌肥和有机肥料可以混合使用,一般不和杀虫农药混合使用。
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轻土壤的压力
该技术是利用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转化有机肥料产业化关键技术、作物秸秆作为设施基质原料关键技术、作物秸秆生产秸秆板材关键技术、作物秸秆作为猪饲料原料关键技术,研制复式混合高温发酵菌剂,使得作物秸秆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高效的发酵,变成有机肥,提升土壤的肥力。
3.3 增加有机肥料,培育高肥力的土壤
保护耕地、提升耕地土壤肥力的关键是提升土壤均衡供应各种养分的能力。因此,在土地贫瘠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机肥的资源,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进而提升土壤的肥力,加快土壤内部物质能量的循环,提升土壤的肥力。
3.4 加强对土壤肥料的监测与研究工作,提升土壤肥力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土壤肥力的监测工作。例如,可以建立国家肥料效益试验网络,实时地掌握土壤内部氮钾磷的分布状况和对作物增产所产生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
4 结语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增强土壤的肥力是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土壤与肥料是十分重要的农业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合理的使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在保护土壤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宜伦,张许,谭金芳,韩燕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土壤肥料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8,(11).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5
引言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近代农业中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农业已经从原始单纯的小农经济逐渐转化为大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为适应这种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农业的发展中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不但对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而且对人类的身体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上都已经大大的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农药的排放上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就随意排放,从而严重的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业生态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1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1.1植物保护工作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能源以及资源的可供利用的存储量在不断的降低,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能源,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生物灾害,农业生产值因为受到各种外来生物的影响,而不断的下降,对农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针对植物保护的政策不断的推出和积极实施,对农业生产威胁巨大的病虫害得到了有效的防治。同时,随着各种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不仅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态的环境,同时也降低了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为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必须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才能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经过不断的实践发现,必须对食物安全生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予以充分的重视。同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的推行各种先进的技术,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并促进农业生产值的不断提升。所以,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并加以科学合理的利用,是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2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性措施
2.1加强对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
在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农业工作人员必须培养农民群众养成保护植物的意识,大力的宣传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科学了的制定植物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为先进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农业生产管理部门也应该将其职能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并根据实际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植物保护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业作业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不断提高,确保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积极的创新农业科学技术
目前,各N化学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用量仍然较大。虽然化学药剂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但是在使用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残留在农产品中的农药,已经严重的危害到了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所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同时也必须严格的按照规范和要求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药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大各种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力度,利用相关的新技术逐步的替代化学药剂的使用,才能将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2.3全方位、多领域的加强农业生态化建设
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2大威胁就是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引出,必须不断的加大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防治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针对病虫害的防治,则应该从新技术的研究和化学药剂这两方面入手。各种新型防治技术和化学药剂的使用,不仅要可以发挥杀灭病虫害的作用,同时也要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而自然灾害的防治,则主要是建立健全并完善各种监测系统,同时进一步加大各种室内种植技术的研究,最大限度的为农作物的生长创作优良的环境。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政府补贴
[中图分类号]F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8-0019-02
当前,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农业已取得良好绩效。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和国情不同,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中必然存在着不同模式与途径。
美国: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农业。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可持续农业的国家,曾先后提出过“低投入持续农业”和“高效率可持续农业”的构想。其中,“低投入持续农业”的主攻目标是建立一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已在实践中广泛实施的具体模式有:农作物合理轮作模式、种植业与畜牧业综合经营模式、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和主要利用农场内部有机肥的土壤管理模式等。实践证明,此种模式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后来又提出“高效率可持续农业”模式,该模式注重农业的生态原则和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通过合理使用化学制品,来减少环境污染,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农业机械化、化肥化和高收益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土壤和水质污染,自然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上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提出“绿色资源的维护与培养”,开始走上“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道路。该模式主张以有机物还田与合理轮作为基础,通过对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限制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大力开发与应用,把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提高农业生产率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德国:“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德国曾经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肥、农药最多的国家,但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于是,德国提出了“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一是综合农业与生态系统平衡。综合农业的实施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而且必须与生态系统要求的平衡过程相一致。二是综合农业与土壤保护。农业经营要因地制宜,合理轮作,施用钙肥,综合植保。三是综合。农业与水源保护。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农田,避免在水淹区进行耕作。在水域周围建立保护绿地,合理栽培,涵养水分以及实施最佳施肥法等。四是综合农业与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必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来具体实施。
韩国:“亲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韩国的“亲环境”农业是指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作物施肥标准量、适当使用家畜饲料添加剂等,保护环境,生产安全的农(畜)产品的农业。韩国“亲环境”农业之所以最近几年进展迅速,主要是因为这期间韩国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颁布《亲环境农业培育法》,为促进亲环境农业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引进两大制度,即亲环境农产品认证标示制度和亲环境农业直接支付制度,以提高亲环境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并促进亲环境农产品的有效流通。三是实施一系列促进计划,包括《亲环境农业培育五年计划(2001―2005)》。
以色列:“节水型”可持续农业。以色列的60%土地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人均每年可用水资源300立方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0,约为我国平均的1/8。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甚至赢得欧洲“冬季厨房”的美名,这主要得益于全国管水“一条龙”。以色列全国水利工程,从1953年起历时11年建成,耗资1.47亿美元,主管道130公里,共400个扬水站,5000公里输分水管道,每年输水13.5亿立方米。以色列虽然私人经济十分发达,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权却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以色列先后制定了《水法》、《水计量法》、《水井控制法》等一系列法规,并子以严格执行。另外,没有“国家水利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水利政策、分配配额,以及防止污染、研制海水淡化设备、保护土壤和排污等工作。
二、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1.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美、日、法、德、韩等国的共同做法就是把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放在第一位,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生态原则,提倡自然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把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韩国政府在其正在实施的《五年计划》中提出了自然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提倡立足于区域概念的农作、畜产、林业的自然循环发展:促进农作与畜产的循环发展,使农作向畜产提供粗饲料,尤其是安全农产品之副产品粗饲料,为亲环境畜产发展提供条件,而畜产向农作提供有机肥尤其是安全的有机肥,为亲环境农作发展提供条件。促进畜产与林业的循环发展,使畜产为林业提供堆肥、液肥,而林业为畜产提供林业之副产品饲料和生产资料。
2.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美、日、法等国注重运用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政府每年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ARO(农业研究组织)是世界著名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承担了全国3/4。的农业科研任务。以色列斯迈哈・博拉斯父子发明的滴灌技术,有其他灌溉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据称已开发到第六代。发明滴灌技术以后,以色列耕地面积从16.5亿平方米增加到44亿平方米,但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每年13亿立方米,农业产出却翻五番。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5%靠科技。
3.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国家,同时,它也是最早颁布此方面法律的国家。早在1983年,美国就制定了有机农业法规,对有机农业进行了界定。1985年,美国通过了《可持续农业教育法》,1986年又通过了《可持续农业法案》。德国的农业有一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一般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就有8个,种子法和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植物保护法、垃圾处理法和水资源管理条例。此外,德国还根据欧盟于1991年和1994年分别公布的种植业和
养殖业的生态农业管理规定,制定了更严格的生态农业管理标准和规定。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领域管理要领》,并将以自然农业、有机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列入保护环境型农业政策。日本于2000年还颁布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韩国政府于1997年12月颁布了《环境农业培育法》,并在2001年修改时改称为《亲环境农业培育法》,为促进亲环境农业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4.积极的政府补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各国为鼓励本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在实施积极的补贴政策。韩国政府为补偿实践亲环境农业的农民可能遭受的收入减少,奖励农业、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于1999年引进并实施亲环境农业直接支付制度。以2003年为例,旱田中有机、转换期有机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663美元,无农药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563美元,低农药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437美元。水田中各类农产品生产地每公顷直接支付费用分别减少20美元。德国的环保型农业分三个层次,低级层次是在耕作中控制使用化肥和农药,中级层次是再加上土壤和生长调节剂的控制,高级层次是有机农业。不同层次的环保农业,根据农场主减少的收入固定补助标准,由政府从生态农业基金中给予补偿。欧盟、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有机农业的补助每年每公顷总计可达1000马克。日本不但对从事有机农业提供必要的农业专项资金无息贷款(7年内偿还),而且对建设堆肥供给设施、有机农产品装运设施等进行补贴。
三、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启示
1.广泛参与、共同促进。中央政府应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计划和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所辖区域的地域特点,制定和实施本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计划。相关民间团体应协助政府实施具体措施,为会员和农民实施必要的教育、培训、技术开发和指导等。农民应把各项指标落实到生产实践中。
2.积极的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使农业生产者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伦理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通过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等传播、推广环保技术,促进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掌握并使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3.有效的政府管理。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的是通过人们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经营管理方面的转变,缓解人与自然之间失衡的紧张关系,协调并重建人口――资源――发展之间的平衡,为当代人也为后代子孙留下可供其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项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事业。既然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干预)就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任何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都是一样的。从韩国的经验来看,在亲环境农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强化中央政府分担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