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摊经济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2003年2月,英国工贸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况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国内一些省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因此,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展状况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云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产业的支撑。
按照低碳产业概念,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产业是低碳产业,电力产业中水电也是低碳产业,云南五大支柱产业中有三个半属于低碳产业范畴。矿产业也在积极寻求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1)烟草产业
烟草业是一个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行业,但基于国家和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烟草业自身的改良也在不断进行之中。抽烟产生的有害物质有4000余种,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那么如何降低卷烟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成为烟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燃烧一支香烟,最终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90mg,二氧化碳约为135mg。05年我国销售香烟19328亿支,因此,由于吸烟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17.4万吨,二氧化碳约为26.1万吨。一氧化碳进入空气最终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43.5万吨。新品云烟“如意”是云南红云集团成立后回馈消费者的第一份厚礼,其在烟标上首次印有环保标志,根据国家局有关规定标注:烟气一氧化碳量13mg。以此类推,如果我国销售的香烟都为“如意”,那么,云南省将为全国每年减少37.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电力产业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约4240亿立方米,抽采1亿立方米用于发电,可实现节能量9.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21.375万吨的二氧化碳;“十一五”期间,示范完成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示范工程1600项,其中完成600台高效节能电机替代落后低效电机,600台套风机、水泵低压变频改造,50台套高压电机变频调速改造。目标是年节能1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31.5万吨二氧化碳;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计划年节能22万吨标准煤。云南省电力产业40%靠火力发电,如果采用节能改造工程,将年减少4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矿产业
云南地质结构复杂,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都十分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因此,也是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单位。矿产的冶炼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与电力产业一样,矿产业同样采用了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将减少49.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例如:1)钢铁行业:完成昆钢控股有限公司余热发电示范项目,年新增发电量11.4亿千瓦时,折合14万吨标准煤。2)水泥行业:完成云南瑞安建材48兆瓦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推动昆钢嘉华、红塔滇西水泥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全省50%新型干法水泥窑实现装机发电,年新增发电量8.14亿千瓦时,折合l0万吨标准煤。3)焦化行业:在焦炭主要生产地曲靖示范完成两个焦炉煤气发电项目。回收60%焦炉煤气发电9亿千瓦时,折合11.061万吨标准煤。4)黄磷行业:在有条件的黄磷生产企业示范完成两个黄磷炉尾气发电项目。5)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蒸汽蓄热器项目,实现每小时回收100吨蒸汽冷凝水,年节约能源1.44万吨标准煤。每年共可减少至少82.1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林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即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指发达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源的排放和增强汇的清除项目,产生的减排单位可以出让和买卖。简单来说就是发达国家从中国的清洁能源类项目中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量,抵冲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现阶段可计入cdm减排项目的林业活动限于造林与再造林,即林业cdm固碳项目。
由国家林业局与保护国际(ci)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按照有关国际规则设计和操作程序,正在云南和四川,结合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林业碳汇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发展森林多重效益,包括生物多样性、碳汇、及社区发展。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一是筛选出了玉龙、隆阳、腾冲、双江4个县市区为森林多重效益项目(fccb)优先发展县;二是召开了fccb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及设计报告会;三是成立了碳汇信息管理中心,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及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促进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这些资源使得云南能源结构的转变成为可能;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浓厚的民族风情,为低碳经济的代表——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云南排碳少(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碳多(森林资源丰富)的经济特点,大大降低了发展低碳经济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云南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各个产业,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呢?1.烟草产业随着人类环保及保健意识的增强,烟草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衰退,云南省的烟草业已经发展到顶峰,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对于贮备了大量资金却不知如何使用的云南烟草业,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其他具有低碳竞争力的产业,如旅游业,生物质能产业,实现共赢;二是积极研发烟草的其他用途,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烟草蛋白具有食用价值。烟叶富含蛋白质,烤烟烟叶在10%左右,晒烟和白肋烟可高达20%。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蛋白尤以烟草叶片中可溶性蛋白(fi)含量高,fi蛋白中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仅均高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蛋白制品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标准,而且其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亮氨酸都超过该标准1倍左右,比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而且烟草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多次收获,烟叶产量高,利用鲜烟叶提取蛋白,其亩产量可超过大豆。
烟草具有药用价值。烟草中所含的泛琨10是目前治疗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特效药物。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具有使精神兴奋和镇静两方面的温和作用。最近的医学研究又发现,烟碱可以缓解托瑞特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和注意力缺乏症;而且烟碱制成农药可防治农作物害虫,剩余物质可用作饲料和肥料。
2.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开发产业
生物产业是以再生性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市场需求规模巨大,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低碳经济的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国际国内资金的支持。世界银行,各大投资性银行以及国内银行都对低碳融资采取着非常积极地态度;二是大力发展乙醇燃料。云南省
主要采用木薯、甘薯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而且现有的生产企业并未占用耕地,所以云南的发展前景看好。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以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
3.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旅游业同样是典型的低碳经济产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竞争压力的不断扩大,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将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要做的是,借助低碳之风,进一步壮大生态特色旅游。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拆除景区违规建筑,恢复生态原貌,积极推进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的建设,提供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饮食和采用节能设备的住宿;二是积极开发新的景点,在创意上结合环保,策略上注意与其他景点的斜街,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人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4.其他非支柱产业应如何应对低碳的挑战除了以上支柱产业,其他产业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减排二氧化碳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应鼓励非支柱产业的兼并与合作,发展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展壮大,很难在践行低碳的过程中得到政府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技术引进及结构转型中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难关,根本谈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推行低碳方式,培养职工低碳意识,开发企业低碳精神。
5.直接的经济利益
以上都是间接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能否形成一个产业,其是否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至关重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使我们看到了契机,它可以直接带来资金的收入,完全可以发展壮大为一个产业。
三、小结
发展低碳经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不仅能够促进解决国内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2]何燕.昆明低碳经济情景分析[j].科学环境导刊,2009(1).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19-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05
一、主要国家低碳战略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2012年以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了“巴里岛路线图”,当前以欧美为主要发达国家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德国政府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欧盟以外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低碳战略。日本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成为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美国政府分别在2005和2007年实施《能源政策法》和《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联合国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于1988年与世界气象组织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2008年联合国将世界环境日的口号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显示了对低碳经济的高度关注。
二、低碳经济发展与国际金融市场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在联合国框架下签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成为控制碳(CO)排放的一个全球性制度。它给出了“工业化”国家企业在一个具体时间范围内降低气体排放的目标。同时,提供了3种灵活减排机制:“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这些机制及全球对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认同催生了相对应的金融行为。
(一)碳交易市场中介
碳交易可分两大类:一是配额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欧盟配额。二是项目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CDM下核证减排量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的减排单位。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有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E)和英国的UK ETS。在排放交易流程中,金融机构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登录、交易与结算三个部分。
(二)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基金的传统投资方向主要是IT产业、生物和新材料领域。但是新的动向表明风险投资或国际机构投资者正积极参与碳经济发展新领域。以英国碳信托为例,其投资于离岸风力发电场,虽然目前的技术成本昂贵,但在政府支持下,有望至2020年减少60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提供流动性
如美国银行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控股股东气候交易公司(CLE)成立了一家合资机构,出资1000万美元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该公司,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该行将扩展现有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向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3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四)创新环保概念理财产品
以荷兰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对各类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开展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远好于股市综合指数,于是选择这些公司为样本股,设计了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并推出收益与上述指数挂钩的气候和水资源环保理财产品。这两个产品推出后深受欢迎,仅通过欧洲一家大型超市便卖了3000万瑞士法郎。
(五)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
《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控股有限公司在2008年3月17日正式推出了碳期货及期权的首批产品,分别为:欧盟排放配额(EUA)期货和期权,经核证的减排量(CER)期货,季节性氮氧化物排放额度合约,年度氮氧化物排放额度期货和二氧化硫排放额度期权合约。[1]
三、金融风暴下各主要国家减碳行动
2008年金融危机给各国实现减碳目标带来了挑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扩大内需方案中不乏再生能源建设等低碳科技投资,韩国、日本、中国在美国之后也相继推出相似计划,以下为美、韩、中在绿色投资上的相关措施。
(一)美国的减碳行动
美国将投资清洁能源经济和创造500万的新工作机会,在未来十年将投资1500亿以提升新一代生质燃料与硬体设备、促进再生能源商业规模的发展,资助低排放燃煤电厂、投资高技术的制造业等,确保美国拥有第一绿色科技所需的技能。①
(二)韩国的减碳行动
韩国将在未来四年投资400亿美金在环境计划上,包含能源保存、再回收、减碳、预防海水淹没、发展国家四大河流和保存森林资源等,透过“新绿色方案”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近百万的工作机会。②
(三)日本的减碳行动
日本政府提出的“新绿色方案”,计划透过各式各样的方法,从目前五年70兆日币增加至100兆日币(约1.06兆美金)用来扩大绿色投资及工作的市场,投资在住户的低碳电力装置和低碳汽车等,而该措施将会在这段期间内增加80万到220万的工作机会。③
(四)中国的减碳行动
中国政府将此轮经济危机看成是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机遇,加大了投资刺激。中国4万亿刺激经济投资中,有2100亿属于低碳经济生态环保投资,占全部投入的5%;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每年1000亿元的节能减排信贷投入。④
四、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情况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于1998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批准了和《京都议定书》。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承担减排责任,但仍积极行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计划均设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7年6月,中国政府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年,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国家发改委制订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2007年11月,中国政府成立了国有政策性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建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中国政府再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领域的一项创举,不仅是资金使用方式的新机制,更是落实节能减排的行动新机制。[2-3]
(二)金融介入情况
一是碳交易。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2008年4月23日,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宣布在华注资200万美元,投资新疆和四川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购买其31万吨的二氧化碳补偿额度指标,这一数字约占其全球业务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一半。⑤二是节能减排投融资。国外投资银行和从事碳交易的风险投资基金已进入中国,对具有碳交易潜力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投融资。如成立于2007年3月的沛雅霓资本公司,旨在投资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沛雅霓资本公司在中国的启动资金高达4亿欧元,主要业务是向中国的减排项目提供资本和技术支持,以减轻全球环境的压力,它专注于通过投资可持续发展项目实现良好回报以及碳信用的管理。①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一是信贷产品创新。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能效贷款并非只是提供信贷产品,而是深挖节能减排行业的供应链,除了向节能减排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外,还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并帮助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企业发现碳交易价值。二是理财产品创新。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美元1年期“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产品,除了高达15%的预期最高年收益率颇具竞争力以外,该产品系国内首个注入“控制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概念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投资期限1年,投资实际收益将取决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月度平均表现,预期最高年收益率可达15%。[4]
五、国际经验对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启发及建议
全球众多金融机构已经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开始利用金融力量解决以地球温暖化为首的各种环境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应该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应借鉴国际经验,提前做好准备,通过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其它行为主体。
(一)建立相关法规制度
目前,低碳经济还是一个崭新的、幼小的经济领域,其最大风险就是政策风险,有了稳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理性而有序引导资金走向。政府在制定一系列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时,应考虑金融方面因素,引导金融机构捕捉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发展。通过制定《节能减排贴息贷款管理办法》方式,明确金融扶持政策,实现信贷资金对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支持制度化、持续性。
(二)培养中介市场
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以支持低碳发展的资金需要。中介市场是开展CDM机制的关键,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可利用既有交易平台或交割平台的专业知识与技素来规划相关交易制度,提供未来建构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同时参与购买或者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DM项目。
(三)加大信贷资金投入
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金投向引导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一方面加大对技术改造贷款的投放,支持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新技术的研发,扭转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简化对小型汽车和小排量汽车贷款程序等手段,引导消费观念改变,推行低碳消费理念。
(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研究开发环境和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创新。如偏向于环境相关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环境金融市场中的对冲基金运作、养老基金长期投资的环境金融产品选择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低碳项目贷款以及环境信贷风险评估等、政策性银行大型项目环境结构性金融支持、主导和参与全球多边参与基金的设立、绿色金融和企业债券的发行等等。应加快形成价格发现的碳交易市场和机制,并开发相应的衍生环境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2]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3]鄢德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思考[N].金融时报,2010-3-22.
[4]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①数据来源:陈伟.新的美国总统,新的能源计划[J].科学新闻,2008,12(1).
②③数据来源:项平.减碳,世界在行动[J].新湘在线,2010-02-22.
④数据来源:邓丽.中国向世界承诺减碳计划[J].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02.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环境气候
1.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和内涵
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理念以来,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
2.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能源方面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并且能源利用效率低和能源结构不合理现象并存。能源消费以煤碳为主,出现“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这使得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煤碳中含有大量的碳,在消费煤碳的同时,势必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2003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67.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41.5个百分点。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来自燃煤。2006年,我国煤炭消费的比例上升到68.5qo,二氧化碳排放跃居世界第二。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0%。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
2.2环境方面
中国从1999年进入重化工时期,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以及固废产生量也进入迅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8.5%和17%。综合官方的和专家的判断(2006),中国的环境形势大致是: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流经城市的河段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其中40%基本丧失使用功能。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头”等现象。
2.3气候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冰川融化、水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使人类面临新的挑战。1986-2006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1个全国性暖冬,据2006年底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3℃。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各国就减排达成新的协议。我国要完成到2020年单位CDP=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气候问题,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环境保护呈倒U型关系,而我国正处于谷点的左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使我国提前进入谷底,最终迈向U型的右边,即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同时,环境状况也得到改善。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建议
3.1 加快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的转变
我国能源的使用以高消耗、低效率为特征,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必须积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和碳基能源的依赖。如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风电太阳能等清洁高效能源建设。以此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我国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应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第一、二产业的比例,加快发展服务业。另外,还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如发展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的产业,将农作物的秸秆用于发展沼气等。
消费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改变人们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如倡导人们出门使用自行车或公共汽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家中使用节能家电及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等,渐渐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的生活方式。
3.2加大研发力度,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新技术,降低企业采用低碳经济所需的技术成本,保证企业的技术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标准。由于低碳技术是一个新领域,抢先发展具有先发优势,一方面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还应发展清洁能源机制(CDM机制)建设,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CDM是当前发达国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义务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CDM项目有利于获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减排额度,并实现低碳技术与资金的引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低碳循环。转贴于
3.3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宣传
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如: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高碳产业排放量的征税力度;积极引导扶持低碳产业,对低碳产业的税收予以减免。完善市场体制,健全排污权交易机制,促进产业之间的竞争,扩大碳交易市场,如碳汇较多的省可以按一定价格向碳汇较少的省购买碳排放额等。通过植树造林,种植草皮,治理沙漠等措施增强绿化面积,增加碳汇储备。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
[1]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2).
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关键词:低碳经济 旅游业 4E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23-02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温室气体的排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一个时尚的口号,也必将成为全球各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低碳经济将极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业将得到大力发展,这必将给旅游业带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有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所谓的低碳旅游的概念,强调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发展方式。笔者认为,低碳经济给旅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还比较粗放的今天,进一步调整旅游业发展思路,选择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必要。而可持续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必须要强调规划开发的生态化(ecological)、旅游生产的节能化(economize)、旅游管理的精细化(elaboration)和旅游消费的环保化(environment-friendly),由于其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都是E,所以简称其为旅游业4E发展模式。
一、规划开发生态化
旅游业是以招徕吸引客源地居民前往旅游地游览观光,以满足旅游者审美或愉悦的需求而获得利润回报的产业,而要构建旅游吸引,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开展业务的条件。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我们却遗憾地看到,不少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或者急功近利,为了追求单一的经济利润目标,盲目地进行探索式或掠夺性开发旅游资源,过度地接待游客,违背了生态学规律,造成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不仅使旅游产品质量、品位下降,旅游者的游乐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还造成旅游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持,没有了发展潜力和后劲,甚至对目的地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有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单位也不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办事,在景区大量修建楼堂会所或者索道等辅助设施,甚或修建现代化的定居点,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生态或文化生态,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黄牌警告、勒令整改。而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划的错误带来的是开发建设的错误,而这种错误或已被整改,或必然被整改,而那些错误决策的“战果”就是对资源、能源极大的浪费。当我们看到景区整改,大量建筑被拆掉的时候,不仅要扪心自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所以,科学的规划是减少浪费的基础,也是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是科学规划的核心与基础,所谓规划开发的生态化就是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要用生态学的理论进行科学布局,在实现规划区内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最优的前提下,使规划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有效利用,并把开发和利用程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使开发建设的景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要遵循以上原则,只是要把生态学理论扩展到人文科学领域。生态化的规划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开发思想和态度,更要有科学的生态学指标和资源规划开发的科学技术做后盾。要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减少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使用,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能源使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生态化的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与传统的统一,旅游者、当地居民、开发商、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带来的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展需求满足和未来发展需求满足可能性的有机统一,是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旅游生产节能化
这里的生产包括酒店、景区等硬件建设,交通、餐饮、购物、游览、娱乐、住宿等依托有关设施提供的旅游服务以及旅游商品的生产、流通等过程参与企业,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为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原料、服务和半成品供应的供应商系统在内的整个旅游产品供应链。旅游业被认为是“无烟工业”,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替代其他产业,达到既能节能减排又能促进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饭店方面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物现象还相当突出。尤其是酒店奢华之风盛行,极大地增加了碳排放。据有关资料显示,一座中等规模的三星级饭店,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向空中排放至少4200吨二氧化碳、70吨烟尘和28吨二氧化硫。旅游开发中大量的工程建设也很粗放,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许多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严重不足,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也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旅游交通中形成的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危害更是严重,比如喷气式飞机载客飞行100公里会排放23公斤二氧化碳,汽车每行驶100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近18公斤。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低碳经济要求旅游业要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使产品生产实现节能化。首先要转变过去那种贪大求洋、贪多求全、豪华奢侈、大拆大建、粗放发展的思路,要靠自然、靠特色、靠文化、靠服务来丰富我们的产品,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而不是奢华的设施条件。要大力推广新的运输技术和清洁能源,加速包括飞机在内的运输工具的更新,让低效能的设施或落后的运作模式退出行业。酒店要进行建设技术改造和管理改革,倡导使用节能建材,推广节能电器,实行能源回收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倡使用新能源,特别是要推广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旅游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供给单位都要注意加入生产节能化的行列,共同为我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宏伟目标努力。
三、旅游管理精细化
一方面旅游经济要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要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一方面要投入科技力量,用先进的科技装配服务设施设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另一方面就要靠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同时我们旅游业也要向管理要可持续发展。由于管理的不慎,造成资源浪费、能源消耗,污染严重的例子比比皆是,有资料显示,精细化的管理可以降耗40%以上,因此,低碳经济条件下管理必须走精细化道路,精细化管理是达到旅游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双实现目的的必然选择。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其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通过提升改造员工素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整体效益。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的管理模式,多被用于企业的微观管理,但是政府宏观管理也要倡导精细化。要强化行业规范,明确工作标准,加强行业督导,切实做到部署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执行到位,做到目标分配量化、具体化,监督考查严格化、细致化。要继续实施绿色饭店行业标准,加大督察力度,使酒店企业切实按照节约能源、环境友好的方式经营。要细化对降能降耗指标的分解和分配,加强对旅游业及其上游产业、辅助产业和衍生行业的监管力度,严格管理措施,深入开展零盲点管理。另外,还要在广泛调查、全面论证的前提下在政策、税收、信贷等方面对节能减排成效好的项目和企业予以支持。从旅游企业微观管理的角度来讲,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方式要改变,努力从“低、小、散”的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转变。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管理细节上下功夫。要注意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推广使用节能电器,避免使用或少使用包括一次性筷子等在内的一次性物品,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把一次性使用变成多次使用或调剂使用。要注意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要推广使用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比如用纸质或布料的手提袋代替塑料袋,用纸餐具代替塑料餐具等。要在精细化的要求下强化设施管理、原料管理和加工服务过程管理,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用电,高效能工作等活动。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强调管理责任的落实,每一个管理者的责任都要具体、明确,要突出责任的量化、细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必须尽职、到位,要实行适时考核制度,使每件事情都有人负责,及时发现问题,严格追究责任。要注重管理的细节,把节能降耗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使生产和服务活动真正做到“精、准、细、严”,以达到包括饭店、交通和景区在内的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真正由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四、旅游消费环保化
不仅通过对规划开发、建设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改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这就要求旅游者树立环保消费的理念,增进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进行引导,使消费者能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以实现低碳旅游。旅游者要尽量选择低碳旅游方式,避免过多的碳排放。比如可以不乘飞机或者少乘飞机,乘直达飞机,减少飞机的起降,乘飞机少带行李;减少自驾游,尽量使用小排量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增加步行和自行车在旅游活动中的使用。住宿时挑选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旅游物品,选择淋浴、洗衣服自然晾干而不用洗衣机甩干,旅途中少使用空调,不用一次性餐具,自觉捡拾遗弃垃圾,维护景区清洁卫生,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商品等。倡导旅游者在旅游行程结束后计算自己的碳排放,通过植树等方式进行“碳补偿”来为缓解气候变化做贡献。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绿色教育”还有待于普及和深化,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等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我国的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环保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环保知识和环保旅游的行为方式知之甚少,自驾车旅游潮流风起云涌,在旅游活动中诸如乱刻乱划、乱攀乱踏等破坏资源与环境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主动放弃“享受”标准,选择低能耗、低污染旅游产品的意识还不强烈,而颇为时尚的“碳补偿”对于广大旅游者来说更是雾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如果说旅游企业的开发建设、生产服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比较容易达到的话,而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理性消费,使自身行为符合低碳旅游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要求政府的旅游、环保等部门做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大众传媒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知识,旅游企业及相关人员要把教育、引导旅游者进行环保型消费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的布局,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备包括服务特色的取向等都要体现环保消费的导向,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强化旅游者的生态教育,使旅游业从传统的大众旅游时代走向生态旅游时代。
参考文献:
1.梁平,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
2.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7)
3.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4.王娟.低碳化:旅游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N].中国旅游报2009.9.23
5.刘啸.论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2009(5)
6.刘德艳.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变革..
7.魏小安.低碳经济带来中国旅游发展重大机遇:低碳旅游.省略/showtopic.aspx?topicid=93865.
一、国外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经验
低碳贸易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公认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不少国家或地区积极助推经济贸易的低碳转型。通过归纳比较国外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外贸低碳化政策实践可以发现,有关区域所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虽然有所差异且各具特点,但其核心举措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引领,推动低碳转型。在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纷纷制定与实施了各自的低碳经济贸易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或推行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引导、规范并推动各国或地区外贸的低碳化发展。
英国是世界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早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英国就确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都相继提出各自的国家低碳发展战略或规划方案。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更为重视节能减排,2008年提出的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国家战略的正式形成。为了更好地推动低碳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关国家还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典型的有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等。
美国是唯一未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且未形成明确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却已经把与低碳发展有关的内容纳入法律,主要包括:《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及《绿色能源法案》等。这些法案的颁布牢牢确立了低碳发展在美国重要的法律地位。
2.研发创新,促进低碳转型。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且能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倘若一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即可获得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制高点;此外,低碳标准和低碳技术的推广也将给该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因而,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英国政府对于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扶持政策措施较为全面。在该领域,英国不仅给予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还通过创设专门银行,建立碳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低息甚至免息贷款,以降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成本。此外,还积极兴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或研究所,提供合作平台,以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并为企业提供可快速获得高质专利的通道。美国则实施了多种措施以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的进步。如为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按照低碳技术的成熟程度,给予研发项目持续性资金补助;不断出台低碳领域的优惠贷款等举措,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筹集资金。德国也同样出台了强有力的研发支持政策,其每年的研发总预算超过550亿欧元。日本政府则采取了所谓的综合性措施与长远计划,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低碳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装备直接投资或对投资企业给予资助或补贴,以推动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3.财税政策,激励低碳转型。根据政策指向不同,用于激励低碳转型的财税政策大体可归为两大类:一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其形式主要有:对低碳技术创新与研究投资项目的财政补贴、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扶持、税收优惠或减免以及贷款利息优惠或免息等措施;二是抑制高碳产业产品生产及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比较常见的有碳税、生态税及能源税等手段。
为了推动并激励对外贸易低碳转型,许多国家积极运用财政补贴、一般性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或成立碳基金等财税政策进行激励。不同国家政策操作具体措施大致相同:或直接对能源投资项目及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生产或消费行为进行财政补贴(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或按额定的比率对企业购买的专门用于提高能效或开发低碳技术的设备予以折旧加速,或给予所得税抵免,或免征进口税(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国);提供专项资金,创建碳基金或公共利益基金,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及便利,或给予相应的利息优惠(如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也有较多国家通过征收气候税、能源税或碳税,来规制激励贸易产业的低碳转型。能源税或碳税不同于一般税种,其征收目的不是为了税收收入,而是为了刺激相关贸易企业减少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税收收入往往又通过调低企业雇员的国民保险金或是强化投资补贴项目等措施返还企业,以减轻企业的负担。能源税或碳税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率先实施于北欧一些国家,随后被逐步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目前,开征能源税、碳税或类似税种的欧洲国家有丹麦、芬兰、挪威、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以及荷兰等国。
此外,英国还实行碳预算这一独特财税政策。目前,全球唯有英国将碳预算直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之中。在英国,每年有大量预算内财政资金直接投向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领域,主要包括:节能低碳技术研发、能效示范项目投资以及支持低碳产业与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其中,为吸引民间投资,拓宽低碳技术项目的融资渠道,以种子投资的方式而投资建立的世界上首家专门为低碳项目融资的国家银行绿色投资银行,也可算是碳预算制度引致的一个特色产物。
4.市场规制,诱导低碳转型。国外运用市场规制诱导低碳转型发展的典型政策举措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推行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主要目的在于,运用该机制倒逼企业进行节能减碳,间接带动低排放、高能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权的最佳配置,从而减弱排放权限制给经济造成的扭曲,并最终实现经济贸易向低碳平稳转型的目的。该机制通常的做法是,对各贸易企业核定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发放排放额定量许可,倘若企业排放超过额定量,就必须通过交易部门购买超额部分的碳排放,否则就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罚款。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碳排放交易的国家,早在2002年,英国就已开始实施该交易机制。其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推行了相类似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只不过在实施时间与配套政策上略有不同而已。意大利则实行所谓的绿色证书及白色证书制度,但具体做法与碳排放交易机制大同小异。
二是实施碳标签或碳认证制度。所谓碳标签是指为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而以产品标签的形式,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量化的指数在标签上标示出来。其施行目的旨在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并促进低碳排放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碳认证与碳标签的目的及做法基本类似。多数国家认为建立和完善国碳标签制度可以引导消费者购买碳排放更低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使得生产商或销售商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进行自愿性温室气体减排,进而实现贸易产业的低碳化。也因此,碳标签制度或碳认证制度在美国、英国及日本一些国家先后推行开来。其中,又尤以日本的碳认证制度最为完善。
早在2009年,日本政府即开始施行碳认证制度,明确了碳认证的具体准则,为符合认证规定条件的产品授予碳足迹标签,并通过组织开展调研考察、研讨会等方式,主动寻求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此外,为了该制度的顺利开展,日本政府还配套建立了许多专门的组织机构与项目,如碳足迹产品的领导委员会、研究委员会、联络组织以及碳足迹核算与管理的专门项目等。通过上述有关措施,日本政府建立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碳足迹认证体系。
三是直接推动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亦即通过施行持续性或突发性的扰动产品需求的有关举措,在刺激低碳产品需求增长的同时,抑制高碳产品的消费,从市场需求方面,直接规制诱导企业积极生产与销售低碳、环保产品,推动并促使企业主动向低碳、环保方面转型。当前,有些国家推行的政府绿色低碳采购制度,即是直接刺激低碳产品市场需求的一个典型举措。其通常做法是,通过积极构建政府绿色低碳采购计划体系以增加对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从而促进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及销售。早在1979年,德国就推行了环保标志制度,规定政府机构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自1990年以来,美国亦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低碳采购计划,如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此外,美国还在《政府采购法》、总统行政命令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明确支持进行绿色低碳产品采购。欧盟委员会则于2004年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成立了欧洲绿色采购网络组织,并建立了采购信息数据库,以指导成员国的采购决策及其实施。为更好地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战略,韩国于2009年规定其政府所属部门需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
二、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
1.福建省对外贸易低碳化发展起步和尝试。如前所述,发展低碳经济已被认为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采取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伴随着各国低碳实践的不断深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及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也悄然产生了一些变化,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碳规则越来越多,低碳贸易壁垒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中国亦高度重视低碳发展,近年来,积极采用总体经济规划、法律法规制约、开展低碳试点及实施激励性政策措施等手段,以规制引导和推动国内各省域的经济贸易向低碳方向转型。福建是我国经济外贸大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2013年约为47.800)且贸易结构高碳特征明显,矿物燃料、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机械及运输设备等高碳排放产品在福建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依然高达50%以上。困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福建省对外贸易的低碳化转型发展,已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来,福建致力于推动节能减排,布局低碳化,促进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及低碳发展相关研究已在着力加强或积极开展;促进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亦在逐步建立之中。福建各地市也加快了低碳发展的步伐,早在2009年,泉州市即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泉州产业的升级转型。厦门则于2010年入选国家发改委低碳发展的第一批试点城市。但从全省总体发展情况看,福建省仍然处于低碳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推动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激励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完善与补充。
2.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低碳发展是各国或地区经济贸易产业转型面临的共同挑战,不少国家或地区通过积极饯行,已成为贸易低碳发展的先进区域。福建省的低碳转型起步较晚,低碳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低碳发展的配套性政策措施也还在探索完善阶段。已有的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前行中的福建省外贸低碳化转型实践有着较为深刻的启示。
(1)积极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在低碳发展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关国家的外贸低碳化发展实践经验已充分表明,有效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确完备的低碳经济政策规划可以指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与实施步骤;强有力的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则有利于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积极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除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及有关法律规定之外,福建省目前与低碳经济贸易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比较缺乏,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阶段。因而,当前应结合国家提出的低碳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立足于福建省情,加快制定与国家颁布的低碳发展有关法律相配套的、细化的法规和政策,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福建省经济外贸的低碳化发展。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基础上,具体做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积极推进政府组织机构创新。可考虑设立省级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专门机构,以统一领导全省低碳经济贸易转型,及时协调并解决低碳转型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统筹兼顾促进低碳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构建产学研联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省情的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二是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规制、监控及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省域低碳标准体系,严格限制或强制淘汰三高一低的行业或企业;建立健全行业或企业的碳排放信息监控体系,定期收集企业排放信息,并实施奖惩制度,依法对低碳转型发展较好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奖励或税收优惠,对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则给予相应处罚,或加重税负或提高信贷门槛,加大该类企业成本负担,以迫使其进行低碳调整户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社会监管体系,积极倡导社会公众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参与,畅通信息反映渠道,让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接受社会的监督。
(2)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低碳技术对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受到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普遍高度重视。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先进区域无一例外地通过政府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以及其他一些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福建省作为一个尚处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起步阶段的省域,在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还比较薄弱且缺乏实践实验。在此情况下,为了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福建省应积极借鉴参考国外的有效举措,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
在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考虑到福建省低碳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部分财政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项目,以直接促进低碳技术发展;也可以直接给予企业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及税费优惠,诱导企业积极主动地投资于低碳技术领域;在低碳技术发展的融资方面,应着力加强融资平台的建设。相对一般投资而言,低碳技术的投资风险要更大一些,也因此导致低碳技术项目在筹措或借贷资金时面临更大的困难。借鉴国外的已有经验,福建省可以通过成立低碳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为低碳技术项目贷款提供担保或贷款贴息,向低碳技术企业注入参股资本金等方式,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其推广方面,则应积极推动并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的建设。利用该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主导与协调下,有效地整合省内现有的技术资源,集中省内产学研各方面的研发力量,以形成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区域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低碳技术知识共享及低碳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运用,进而有效地降低低碳技术创新成本与风险。
【关键词】:流动摊位;存在特征;发展趋势;合肥市火车站广场附近
Abstract: In this paper, Hefei City train station flow booth near the plaza as example,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stat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booth plaza near present Hefei train station, summed up the reason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zed the stall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odern life in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but also attempts to explore in near the train station is a special area, the futur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tall.
[Key words: flow booth;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rend; Hefei city near the train station square
中图分类号:TU24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调研背景
合肥的火车站承载着展示合肥美好城市形象的重任,站前广场因为地摊的乱象丛生,严重影响来合旅客对合肥城市的第一印象。那么此种情况下,研究火车站广场附近的地摊的存在特征及今后的发展趋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是我们规划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对象界定
流动商贩:“经常变换位置,现买现卖的小商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个定义不足以概括现有流动商贩。部分商贩具有经常变换经营地区的特性;部分则是在较为固定的一片区域内活动;还有一小部分商贩则表现出在具置也相对稳定的情况。为此,我们将调查对象界定为:不在固定构筑物内现买现经营者。
三、地摊存在的必要性
1. 摊主的谋生手段
作为摊主的谋生手段,流动摊位有其优势是——摊主流通费用低。不用购置固定资产,不用租店铺,运输和薄记费用极低,几乎不用纳税,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做小本买卖。因此,完成同质同量商品的交易,地摊与正规商店相比,即使售价较低,也有利可图。
2. 方便居民的生活需要
火车站地段有其特殊性,人流量大,周围饮食类商店类型单一,只有麦当劳肯德基,价格贵并且供货速度慢,而周边的大排档,小吃既便宜又快捷且品种多样,对于匆忙赶车的旅客,他们更愿意在摊位上买吃的,另外,一些低收入者阶层购买力低,只能多消费低档次商品,这也是地摊生意所以红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地摊对广场周边环境的影响
1. 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地摊给周围居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2.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地摊多摆在公共道路等人流集中地段,妨碍了城市交通,占道经营现象严重,给车辆及行人的通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地摊走后的脏乱现象影响道路与站前广场的环境卫生,对市政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地摊摊点形式及设施不规范,卫生差,影响市容。火车站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它周边流动摊贩的布局与规划更是至关重要。
五、城市管理机制的问题
街头地摊的管理混乱,无统一管理机制和专门的法律法规监督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管与摊主——“猫和老鼠”
摊主向城管缴纳部分费用。城管对地摊的管理主要是罚款和没收财物,直接损害了地摊摊主的经济利益与生存。城管与地摊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对立”关系,矛盾重重。
2. 摊主与店主——不亲不疏
店与摊的关系一般为地摊设在店面前的马路便道及马路车行道空间,设在店面前的地摊一般都向店面缴纳一定的费用,且除此之外,还向城管缴纳费用。地摊有时会与店面的经营品种相同,所以地摊与店面之间也存在着商业竞争。
3.摊主与顾客——必要性与问题
认为地摊上的东西品种多而且便宜,有存在的必要。顾客通常会认为这些地摊卫生差、摆放无秩序影响交通且产品质量差,而外地的游客会觉得作为城市的门户空间,地摊上无当地特色产品。
4.顾客与城管——加强管理
地摊的摆放无秩序造成了交通混乱,脏乱差影响城市门户的形象,希望给予统一规划管理。火车站人员混杂,治安条件差,经常有小偷出没,急需加强治安管理。
六、 总结及相关建议
1. 地摊的去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人员流入城市谋生是不可避免的,而城市人群也需要城市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多元化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从小商贩和外来人员的角度,到城市劳动谋生是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考虑到老百姓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摊的保留意义重大。
2. 相关建议
2.1.有限开禁,合理限制
实行区域分类管理限制
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可以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三类:
(1)“绝对禁止区域”,如交通比较繁忙的城市主干道等;
(2)“相对禁止区域”即对城市交通、市容秩序等影响程度较小的区域;
(3)“允许区域”即不影响交通、市容和居民生活工作的区域。
实行时段管理限制
对于相对禁止区域、允许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出时间段,比如避开交通高峰期, 允许流动摊贩经营。
经营范围限制
对流动摊贩的经营范围,城管部门没有权力去设置壁垒,但可以在鼓励和引导方面有所作为。
对于织补、修理类等便民摊点,要鼓励支持;
对于时鲜瓜果蔬菜类摊点,要积极引导;
对于涉及到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摊点,要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监管,进行必要和适当的限制。
从业人员限制
对于进入政府部门设置的疏导点经营的摊贩,在市场准入方面,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劳动保障部门、民政部门、村(居)委会出具证明函等形式,严格把关,尽可能照顾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残障人士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
对有能力进市场经营,却为了逃税、避税、谋利等目的加入流动摊贩行列的人员,必须严格限制。
2.2. 开辟摊贩疏导途径
可在不占道、不扰民、对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影响小的前提下,由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选择适当的场地兴建“钟点市场”,规定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条街“,突出地域性。
将部分非重要交通道路两侧人行便道空间合理利用,将地摊从机动车道改为人行便道摆放。积极引导零散、无序的流动摊贩入市经营,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设施、统一摊点设置、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存放清理,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2.3. 科学规划,退路进厅
进大卖场
(1)方案提出背景
城市政府为了整顿街道空间,保持市容市貌,取缔马路地摊,将地摊一律迁进大卖场。
(2)方案可行性探讨
地摊进大卖场,关系到多方面的利益:
对于政府而言 ,马路地摊进卖场,其利弊体现在:首先保持了市容市貌;节约了城市管理的成本;所引起的社会及经济问题不容小觑。
对于摊主而言,进卖场增加了成本费用;竞争激烈;进卖场后,购买力明显降低, 缺乏街道的人气,影响收益。
对于顾客而言,地摊从街道消失后,一方面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也给外地来肥人员造成了不便。
利用楼底空间及其他适宜空间
(1)方案提出背景
除了进大卖场之外,还可以利用高层楼底一层空间的开放来为地摊提供生存空间。楼底空间的打通开放不仅使地摊得以保留和改造,而且也为高层建筑带来了活力与人气。
(2)方案可行性探讨
将高层建筑的一层空间打通,涉及的问题:
第一:主要解决建筑的结构问题;
第二:对楼底空间环境绿化及设施进行设计。
楼底空间的利用可以起到的作用及效益
第一:增加高层建筑的开放空间。
第二:为地摊提供了生存空间。结合环境布置,改善火车站地区拥挤不堪的现状环境。
第三:将地摊从路边引入楼底空间,改善火车站地区交通环境,解决交通与地摊的原有冲突与矛盾。
2.4 .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1)制定专门的摊点管理条例,解决各项法规中的冲突部分及法规与现实管理的矛盾;
(2)明确管理条例与收费制度(建议收取少许费用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及卫生维护);
(3)如收取象征性费用,统一缴纳避免店面与摊主间的利益冲突,规定相应的经营商品的种类。
2.5. 推行摊贩自治制度
建立摊贩登记核准制度
摊贩的流动性强,交易发展后,如有商品问题或者饮食卫生健康问题,无法查找销售者和原材料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登记核准制度,确定摊贩的基本信息并加以公开,便于后续的追溯。
建立摊贩自律考核制度
引导市民、社团、摊贩、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对促进摊贩经济、城市市容与百姓生活之间的相容和和谐非常必要。
建立摊贩个人诚信制度
从实践情况看,摊点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质量存在隐患和监管困难。在建立登记制度的同时,建立个人诚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对推进摊贩诚信经营、促进社会进步大有益处。
3. 结语
我国的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些城市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诸如流动摊贩是每个城市都十分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只是针对合肥市火车站地区进行的调查分析,提出解决方法,然而每个城市的流动商贩问题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提出的解决意见,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即使如此,该文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流动商贩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了解流动商贩的基本情况。同时,对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荣艳:《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5日;
[2] 李瑾:《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端需求———以城市摊贩问题为例》,载《城市问题》2009年第3期;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安置社区;自发性商业;商业配套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9-29(4)
1 引言: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安置社区
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使原先城市周边的村庄被纳入到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之内,原村庄转变为城市社区,原农民转变为社区居民。这些安置社区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建设,具备一定的公共配套,居民也享受到了一定的社会保障。目前很多的研究围绕这样的农民安置社区,从拆迁安置补偿方式、社区管理、社区产业和经济发展、居民就业保障等方面,探讨失地农民安置社区存在的问题,寻求其建设和发展的合理路径,多从宏观和政策方面提出建议,而对于社区居民入住之后的实际生活状况缺乏关注。
与同样是由于城市用地扩张所造成的“城中村”相比,社区在土地权属、建筑形态、空间布局等方面几乎与城市社区无异,显示出一定的有序性,但是这样的安置社区又提供了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与环境?是否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农民安置社区在有序的空间结构之下,并没有承载有序的城市生活,社区内普遍存在着的自发性商业(包括集市甚至庙会)就是这种无序现象的典型代表。
2 五州社区基本情况
2.1 从村庄到社区的演变
五州社区是随着郑东新区的规划最早建成的失地农民安置社区之一。该社区的前身是圃田乡东周村,又名水磨周,下辖东周、中周、新中周、古城和东西老南岗6个自然村,2002年进行合村并城,在相对集中的、被拆迁的村庄附近选址建设五州安置小区,2006年建设完成。2010年11月,五州社区划归为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都路办事处管辖,村民的户籍身份也从农民转变为市民,在医疗等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相应的城市居民待遇。目前辖区常住总人口有15 000人,其中原村民有3 400人,其余为外来务工人员。
2.2 社区规划与建设
现在的五州社区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东起农业东路,西至黄河东路,北临商都路,南接安平路。社区周边的4条道路均为郑州市的主干道,距离郑东新区CBD和郑州东站均在5km范围内,交通便利,区位良好,周边多为城市中高档商品住宅小区和中高端家具建材销售等商业,社区总面积接近2km2。社区内的主要道路同时也是城市道路,包括永平路、中周路、东周路、万通街、列里路五条,其格局为方格网式,把社区划分成12个相对独立的街坊(居住组团),整体空间形态较为规整,在空间布局和住宅形式方面与周边现代商品房小区差别不大。社区内有五个建材批零市场,一个副食市场,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中学,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家邮局,两家金融机构及上百家零售服务网点,具备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
2.3 社区内自发性商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自五州社区建成,社区内部主要道路万通街和中周路两侧就有沿街摆摊的现象出现。尽管社区自身和郑东新区区域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日趋成熟和完善,但随着原村民陆续入住、外来人口的增多,五州社区的自发性商业街非但没有消亡,反而持续地繁荣,其规模也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作为商业街,它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为一条城市道路,沿路的摆摊设点也带来了交通、卫生等种种问题。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在郑东新区的多个失地农民安置社区内都有类似的情况。在这样的与新城CBD相距不远,且经过统一规划建设形成的新的社区,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沿路摆摊现象?为什么在郑东新区范围内,自发性商业只是出现在这种农民安置社区而不是其他商品住宅小区?与其他社区常见的自发性商业相比,这种社区内的自发性商业又有什么特点?
3 对五州社区自发性商业的调研与分析
3.1 经营的种类与时间
水果、蔬菜、小吃、服装等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品是社区自发性商业售卖的主要品类。服装的档次以中低档为主,小吃多为煎饼、凉皮等平民化的类型,价格也较为低廉。
在营业时间方面,社区自发性商业的频率为每天出现,一般在傍晚开始,最晚持续到凌晨。下午4点半,部分摊主已经开始准备摆摊;晚上6点,多数摊主已经摆摊正式售卖;到凌晨12点,大部分摊主收摊。
3.2 空间形态
社区自发性商业多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集中的中小学和公园附近,摊位设在万通街、中周路道路两侧,其中万通街路边地摊经营长度达500m,在中周路长度达200m。摊位多摆放在道路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上,在万通街的部分路段上,摊位甚至摆到了道路中间的机动车道上,再加上顾客的停留空间,自发性商业空间实质上侵占了相当一部分的城市道路空间(图1、2)。
从摊位的具体排列方式来看,虽然各种摊位未经任何设计,不同种类的摊位尺寸各不相同,但在总体功能上有明确的分区:以万通街和中州路的交叉口为节点,中周路南段主要经营蔬菜水果,北段主要经营便宜的服装;万通街东段主要经营衣物服饰,西段主要经营小吃。再加上各种摊位尺度都不大,整体上并没有显得特别混乱。
此外,地摊对与其相邻的沿街店铺经营状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少沿街店铺借助自发性商业吸引人流,甚至对自发性商业产生了一定的依赖作用。
3.3 相关人群构成
社区自发性商业牵涉到各类不同的群体和对象,包括摊主、顾客、社区管理者、沿街店铺经营者等,他们的生活已经和自发性商业密不可分,并且已经在相当长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经营主体:来源较为多样化,但几乎没有五州社区内的原村民。主要包括外来务工人员、附近城郊的村民等,部分摊主在五州社区租房居住。
服务对象:主要是五州社区的居民。
管理者:社区居民委员会,该居委会由原东周村村委会改组而成。
其他受影响的人群:沿街店铺经营者、城市道路使用者等。
3.4 管理状况
社区居委会是由农村自治组织演变而成的城市社区组织,对于社区的管理社区居委会具有一定的自。虽然社区道路两侧设有禁止摆摊设点的标识,但管理者实际采取的是一种默许的态度。管理者将每个摊位都划定了界限,摊主每天需向社区管理者交纳卫生费和摊位费。
在调研后期,万通街上的地摊忽然全部难觅踪影,只有中周路南侧部分摊主出摊,其原因是由于自发性商业已被社区管理者禁止,这一现象表明社区管理者在自发性商业中具有关键作用。
3.5 自发性商业产生的影响
3.5.1 积极影响
①弥补社区商业服务配套设施的不足,方便社区居民生活,满足其日常生活需求。
②带动沿街商铺生意的兴旺,提高社区的人气。
③摊主租住在社区,为社区原住民带来房租收益。
④有助于解决城市低收入人口的就业问题。
3.5.2 消极影响
①影响交通。自发性商业的经营地点不仅在人行道上,而且还侵占了部分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道,影响了行人的正常行走,也阻碍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城市道路空间与社区商业空间重叠,通行车流和购物人流交织,再加上商业经营时间与城市交通晚高峰的时间的重合,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交通拥堵和交通隐患。
②影响卫生。自发性商业所在的中周路和万通街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表现为晚上地摊出摊后,菜叶、果皮、纸屑等垃圾随处可见,而卖烧烤、快餐的摊点更是污迹斑斑,不易清洁,破坏了街道的卫生形象。
③影响部分居民的正常生活。居住在卖烧烤、快餐的摊点附近住宅里的居民容易受到影响,主要分布在中周路以西的万通街两侧。据居民反映,因为烧烤产生的油烟太大,气味呛人,一到晚上都被迫关闭窗户,以防止油烟进入室内,这种经营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4 社区内自发性商业形成的原因
4.1 规划因素:社区商业设施规划布局不合理
社区商业服务设施一般包括沿街商业和集中商业两种布局形式。
从沿街商业来看,五州社区部分街道两侧均有很多沿街商铺,但其业态类型主要是小规模的超市、服装店、小饭店等,没有提供果蔬等居民日常需要的商品。
从集中商业来看,五州社区所在区域内有一个综合型的农贸市场,即五州菜市场,位于农业南路与永平路交叉口,建筑为两层,共有148个摊位,内部较为整洁。该菜市场具有一定的批发经营性质,同时为几个社区服务,规模、服务半径相对较大。对部分居民来说,五州菜市场超出了步行适宜的距离,在五州社区内缺少次一级规模的农贸市场的规划布置。在居民认为路边摊存在的有利影响中,36%的居民认为路边摊能够方便生活。五州菜市场位于社区的东侧,部分居民步行至菜市场需要10分钟以上,不如沿街摊位方便。因此,人们选择路边摊这种就近的方式进行日常的购物,而五州菜市场的经营情况并不容乐观,很多摊位处于闲置状态。
另外从区域层面来说,尽管社区内也有市内大型超市的免费购物班车,但是其便利性不如路边地摊,不能成为居民首选的购物方式。在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建设中,商业服务设施数量的不足和规划位置的不合理,都是导致自发性商业在社区出现的根本原因。
4.2 经济因素:商品的价格优势与社区居民有限的购买力
调查问卷显示,82%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为3000元以下/月,大部分居民属于低收入群体。因此,价格就成为影响社区居民购物选择的重要因素,居民倾向于购买便宜实惠的商品。以服装店为例,社区沿街店面所卖衣服的价格偏高,单件价格普遍在百元以上,而自发性商业的服装则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五州社区内自发性商业的摊位成本较低、经营灵活便利,沿街摊位售卖商品的价格更为低廉。万通街与中周路的摊位费为200元/月(后来变成500元/月),卫生费为2元/月,而五州菜市场的摊位费约为800元/月。经营成本的差别导致的结果就是,与五州菜市场相比,地摊上的蔬菜价格每斤普遍便宜。
4.3 管理因素:对自发性商业的默许
社区管理上对自发性商业的明禁暗许是目前社区自发性商业可以稳定存在的决定因素。明禁暗许的根源,是社区管理部门可以获取摊位费,有利益诉求隐含其中。这种默许和匡正的携手,使得社区的自发性商业自成一个体系,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体现出失地农民安置社区在管理上的自组织特征。
4.4 外在因素:外来务工人员的谋生需求
在五州社区的居民构成中,东周村的原住民在成为失地农民之后属于城市中的待业人群,不得不寻求一些门槛较低的就业渠道;而占五州社区多数人口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多为低技能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就业培训,因此,很多人通过路边的摆摊经营获取生活来源。
5 对失地农民安置社区内自发性商业的建议
从对五州社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社区居民还是比较认可自发性商业经营模式的,并且由于自发性商业长期稳定地存在社区中,居民的生活已经与之密不可分。各类人群通过自发性商业这一平台,谋求生存和生活之需。在当前社区商业服务设施配套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于这种自发性商业可以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社区中自发性商业合法化,作为管理的依据;禁止一部分对居民生活产生严重干扰的经营种类;对自发性商业空间进行优化,如对空间占用的重新划分以及对摊位大小的统一,根据城市道路的重要性和通行能力,合理分配自发性商业空间和通行空间。从根本上来说,路边摊点与城市道路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路边摊点经营活跃充分说明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不足或不合理。建议在调研居民使用习惯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新的农贸市场,市场的位置、建筑和空间形式、规模等,都要充分考虑实际使用的需求。
6 结语
人和地是城镇化的两个核心对象。城镇化不只是土地上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不仅仅是户籍上的转变,还是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五州社区是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一个代表,而社区中的自发性商业现象也正是这些居民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在空间形态上已经与城市社区同质,但在生活方式上却相去甚远的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现状。社区自发性商业折射出了社区规划中配套服务设施的不合理以及社区居民多种多样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只注重数量的社区建设,还是对社区内自发性商业一味地严打取缔都是不对的,应尊重城市中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以及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体察农民安置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在未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可以预见大量新的失地农民安置社区出现,并且在人口构成、居民就业、消费水平等方面,这类社区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仍将会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对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设计,亟需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人性化的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建立社区居民公众参与机制,把社区空间规划与社区经济发展和社区管理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失地农民尽快适应城市,推动失地农民安置社区尽快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1] 王承慧.保障类住房规划的研究缺失与应对[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342-1349.
[2] 周建民.悉心安置、创建和谐安置区与城市小区建设的对比研究与思考[J].建筑与文化,2008,(9):80-82.
[3] 王承慧.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拆迁安置区规划评析——以南京为例[J].华中建筑,2009,(5):114-122.
[4] 陈凤桂,等.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53-58.
[5] 韩潇.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中自发市场的相关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6] 邱晨.济南市失地农民安置区的规划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一、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新的总体布局,即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此举又一次掀起了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研究的热潮。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需要大力发展具有高碳特征的重工业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中部地区赶超东部地区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建设性地从低碳增长的角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由此可见,湖北省目前的发展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低碳发展的约束。国内从低碳视角探讨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多从能源消耗的角度入手。梁少华(2009)从能源边际产出入手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研究发现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能源消耗最少,边际产出最高;徐博等(2006)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降低能源消耗双重目标;邵忍丽等(2006)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的能耗来自于第二产业,且经济活动中能源需求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尹春华等(2003)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刘满平(2007)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的协调性问题,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双重约束下的湖北省产业结构
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的湖北省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等。近年来湖北省的经济迅猛增长,为湖北省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中部崛起的进程。拉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是靠第二产业,即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化工、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是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的,由此可见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不能以人的意志迅速转移,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结构的惯性,另一方面由于诸如房地产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等的发展需要一些高耗能的原材料生产行业的投入,特别是当下湖北省仍处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泥、钢铁等高耗能产品。如今在低碳经济的大浪潮下,很显然老工业基地的“顽疾”羁绊着湖北省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支点的发展脚步。一方面,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但产业发展重化工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向环境友好型优化;另一方面,湖北省应抓住低碳时代所带来的机遇,解决老工业基地摊子庞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等诸多问题。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也为湖北未来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北应把高科技产业、新能源、生物工程以及服务业和商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对于原来老工业,如钢铁、化工(尤其是即将开工的乙烯工程)、汽车、烟草、重机等行业,则要探索一条“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同时还能增加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国际浪潮相吻合的。
三、低碳约束下对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为了促进湖北省在时代潮流下发展低碳经济,加速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1)政策出台及实施力度的加大。我国低碳经济刚处于起步阶段,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这样的机遇下,湖北省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出台更多环境友好型政策,切实落实到高污染产业的治理。(2)建立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以突破低碳技术。大学与科研机构是科研成果与创新的重要源头,政府、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不但可获得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科研机构成果的商品化、研究的市场化。尤其在我国现阶段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低,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不力的情况下,产学研合作有着重要意义和发展潜力。湖北省高教优势突出,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应充分利用湖北省是国内高校密集区的优势,通过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等方式促进低碳经济技术的突破,更好的服务于湖北的低碳经济事业。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已超过了温饱意识,对生存、生理的需求已上升到对安全的需求。但现在我们的食品却越来越让人担忧,食品不安全的事件,频频曝光。各级监管部门的执法检查始终没有停止过,并时常以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仍然不断出现,随时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致使人们在购买食品时,心中无不忧虑的思忖――“有没有问题?”,“那些是我们可以安全食用的?”。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多年来有许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重要意见和建议。直到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已付诸实施,一些争论仍在进行。我以从事食品卫生监督工作20多年的经历认为,贯彻《食品安全法》就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食品安全基本解决,就应该从食品产业链抓起。
食品产业链现状
原料生产:社会要发展、技术要进步,使人类的食物结构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对食品的数量、质量的需求,都必然向上发展。但是:①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及生物技术就会应运而生。即使是目前,农药、化肥仍是增产的有效手段,农残问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解决。②工业化生产必然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在无法有效控制工业化生产污染的情况下,也难以避免对食品造成被动污染。③食品的污染是经历了长期的积淀才形成的,由此类原因造成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往往需要一个相当时期,才能被人类发现和认知。
加工:食品加工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体国情是紧密相关的。我们现在的状况是:食品加工企业规模过小(据统计,90%以上的生产企业为10人以下),设备简陋,生产控制和管理不太严格,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等。这样的现状使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污染,导致产品在储运、流通等过程中腐败变质速度加快。容易出现的问题是:①生产经营者不到有关监管部门指定的供货点购原料,而是私下从未经检测、检疫的种植、养殖户.直接购货。②非法、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有的甚至使用工业助剂。③使用不合格的原料及应用新原料、新工艺,添加有毒物质。④加工场地及设备卫生不合格,如生熟混放、共用砧板造成的交叉污染。⑤食品包装材料不合格,如一次性包装、餐饮用具回收后再使用;食品包装不规范,同一规格(等级)食品有不同包装,甚至是散装。⑥大多生产企业不具备相应的检验检测能力,产品质量不稳定。
流通:受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及消费观念的影响,食品供应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①许多食品以未加工或初加工形式在农贸市场、马路市场、地摊上直接销售;未经检测、检疫及假冒伪劣产品鱼目混珠。②由于食品加工产业化生产,形成跨地区的长距离运输、大范围销售及多渠道、多环节流通方式,导致食品在运送、贮存过程中污染、腐败。
消费:消费环节是整个食品产业链的最末环节,它受消费者经济收入和知识水平的限制。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人口流动增大,食品需求呈多样化、方便化趋势。当前在消费方面主要表现为:①由于食品种类及形式的多样化、加工技术的进步、食品标准不完善、食品标识不规范和标识管理上的混乱,使消费者仅凭借过去那种“观、闻、摸、听”的直观经验方式选择食品,很难在食用前对其品质进行评价,已无法自身保护自己的饮食安全。②消费者对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的品质鉴定和食品销售者的信誉程度的依赖性不断增加。③消费场所硬件建设不合格,有些餐饮业,特别是中小型餐饮店(包括学校食堂、工地食堂,流动食品摊贩),不具备就餐的条件,卫生条件无法控制,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对 策
明确职责:由于监管部门增多,造成监管方面的制约因素也增多。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政出多门、重复执法、重复抽检、管理缺位、监管真空、不作为等现象难以解决。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削弱了执法的力度。难怪有人指责“为何9个执法部门管不住食品安全?”。所以必须规范管理机制,合并相同的监督机构,由食品安全专门机构负责全部食品安全工作,统筹食品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