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资源县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行为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资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一)地理条件优越与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植的品种新、效益高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三)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资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够,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市场。

(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四)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不足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不力,农户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及有关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本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五)树立品牌培育意识,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工作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35

1 自然概况

和庄镇总面积86km2,辖31个行政村,现有9412户2.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3478人,占90.3%。和庄镇有耕地面积1809hm2,人均0.0046hm2;有林地4800hm2,人均0.184hm2,其中,经济林果地1599hm2,人均占有经济林果地0.061hm2,主要种植红冠蜜桃、核桃、板栗、梨、杏、李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035hm2。

2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和庄镇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依托资源和区位等优势,扩大红冠蜜桃、七彩花生、有机绿茶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加大对家庭农场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实践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围绕1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和庄为中心;走好2条路:促农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建设3大基地:特色民居基地、优质林果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实施4大战略:产业兴镇、工业强镇、生态建镇、农业富民战略。

2.1 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

和庄镇初步形成了以横顶村和南麻峪村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产业区、以上佛羊村为主的有机绿茶产业区、以青石关村齐长城为基地的生态旅游区、以205国道为主线依托的奇石产业区。

2.2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打牢红冠蜜桃种植基础。全镇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沙石土壤为主,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林果业。近年来,和庄镇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成为红冠蜜桃生产基地。

狠抓七彩花生产业发展。和庄镇四季气候明显,属半沙半土地质,水源丰富,适宜彩仁花冠、彩仁红冠、白色、紫色、红色、黄色、黑色七彩花生生长。加之此地山清水秀,肥料采用绿色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能够达到零农残无公害标准。麻峪村成立注册资金900万元的金来粮疏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覆盖10余个村,入社社员600余户,固定生产七彩花生基地1005hm2,覆盖本乡镇20余村,拓展发展茶业口镇、大王庄镇、高庄镇、牛泉镇、口镇、里辛镇等10余个镇268hm2。

狠抓有机绿茶产业发展。和庄镇上佛羊村,作为淄河、汶河支流源头,水源充足,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是茶叶种植的理想区位。

3 主要措施

3.1 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和庄镇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15项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思路。

3.2 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扩推规模;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当中;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变粗放为精耕,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出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

3.3 积极扶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按照和庄镇“1234”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4 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受地理条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生产原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

5 工作目标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为和庄镇“三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强力推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大力培植组建各类专业农业团体机构,提升农技推广站服务水平。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着力推进特色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第4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 昆明市宝珠梨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市东川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官渡区绿化苗木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昆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景谷县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昆明市网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区域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骅市冬枣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张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36-39.

第5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葡萄;现状;发展

1 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

中国优质葡萄之乡——大兴镇地处县境中西部,距县城核心区直线距离3.7公里,是重庆绿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璧山县农业产业集聚,产业结构优化。葡萄产业以大兴镇莲生村为核心的万亩风情葡萄园最为典型,由本地引进、培育和发展起来的蜜莉葡萄在已被评为“中华名果”称号。

近年来,大兴镇把发展葡萄种植作为全镇农业的主导产业,按照璧山县建设三万亩葡萄基地的规划,结合农业开发政策,着力打造万亩葡萄风情园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

1.1 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产业基础。

1.1.1 重庆 1小时经济圈定位为城郊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璧山葡萄的产业优势、文化内涵以及突出的政策区位优势为发展璧山葡萄创意产业奠定了基础。璧山是重庆主城区近郊县,璧山葡萄种植历史悠久,位于大兴镇境内的茅莱仙境、燃灯古寺等名胜古迹,是发展葡萄产业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毗邻璧山的大学城,让万亩葡萄风情园成为了大学城师生浪漫休闲的后花园,为璧山葡萄带来庞大的消费人群。

1.1.2 璧山县葡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今璧山县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年产量达到3万吨,年产值3.6亿元,是重庆市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也是重庆市唯一荣获中国优质葡萄之乡的地区。蜜丽优质葡萄比市场上常见的葡萄品种提前20天成熟,每年6月中旬上市,葡萄便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同时葡萄具有观赏性、易采性、易食性和易酿性,能够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为做靓璧山葡萄特色产业奠定了优越的产业基础。

1.1.3 现代观光农业成为投资热点 近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变化,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开发成为社会资金寻求新投资领域的关注对象,并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特色直接受到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优惠,加之其开发选址所需的土地价格及相关投入,相对城市或其他旅游景区低,可以利用启动资金少,分期投资、逐步开发、滚动发展。

2 做靓璧山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形式下的产业形态,目前璧山县在发展葡萄产业过程中,在政策保障、基地发展产业配套和文化挖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2.1 相关配套政策缺乏 旅游观光农业在重庆起步较晚,近几年才逐步兴起,各级政府将其纳入总体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关的政策资金及保障措施缺乏,使该产业发展仍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财政支持。

2.2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由于缺乏公司化运作,加之璧山县葡萄种植户多为各自经营为主,小农意识强烈,葡萄生产缺乏合理有效的技术引导,农民在生产时往往只重视葡萄产量,不注重葡萄品质,这就形成了滥用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导致葡萄品质低下,市场接受能力逐年降低,并且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身体伤害。另外,璧山葡萄成熟期不均衡,采摘时间短,观光人次少,既限制了农民增收,又不能满足市民对观光采摘的需求;加之控产栽培避雨设施、成熟期调控、节水灌溉等先进实用技术采用率较低,园区内路沟渠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高标准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制约了葡萄产业的发展。

3 做靓璧山葡萄产业对策及建议

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农民得益、产业互动、整合资源、突出特色、融入文化、提升产业的总体发展原则,做靓璧山葡萄创意产业:

3.1 领导重视 现代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形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增收就业、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2 科学规划 立足传统葡萄特色产业,挖掘葡萄文化,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做靓璧山葡萄创意。具体发展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打造葡萄风情园,主要建设葡萄种植区和游乐区。种植区主要实施葡萄生产种植、体验精品采摘等功能,游乐区建设水上葡萄园、长廊酒庄、星级农家乐、葡萄博物馆、文化广场等,实施游乐功能;第二步是打造葡萄风情小镇,小镇以丹凤场镇为中心,以葡萄园为景观,以葡萄市场和葡萄配套加工产业相结合,进一步做大葡萄产业,聚集人气。

3.3 提高科技含量,提升葡萄品质 首先是加快葡萄品种更新换代培育和引进鲜食葡萄的名特优新品种,均衡产品成熟期,尽量延长葡萄上市和观光采摘时间,以吸引更多的游人;其次是打造亮点示范工程,由政府扶持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品种搭配合理,技术措施先进,栽培管理得当的高标准葡萄采摘生产园示范基地,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走现代农业高科技栽培管理模式,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4 持续举办葡萄旅游文化节、加大对璧山葡萄的包装打造和对外宣传力度 通过举办以葡萄为主题的文化节会,进一步发展葡萄种植、拓展销售市场,广泛提高璧山葡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6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凯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五结合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33 ― 03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层次低、效益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带动经济增长〔1〕,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说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地区经济振兴。郑长德教授等专家学者指出新时期民族地区应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度,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2〕,这说明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必须依靠转型发展战略,而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在人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功能就是为当地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能否根据当地经济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事关生存发展大计。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自二十一世纪初相继成立以来虽然发展较快,但仍然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的困境,造成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院校定位趋同、人才需求与培养错位等原因(夏明忠,2011),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发展及地方经济人才需求等因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机制(赵新亮,2015)。关于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杨钋(2015)等学者通过对国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立足地方经济,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雷德荣,2015)已经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识。其中龚晓(2015)等学者从就业岗位需求能力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邓志勇(2015)从具体专业角度分析了如何优化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王志丰(2014)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视角分析了地方经济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要求。而以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为背景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研究仍有待完善,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生存发展之际对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尤为重要。

一、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资源消耗和投资依赖型为主〔3〕,形成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战略〔4〕。贵州省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近年来通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等先进产业转移来优化产业结构,这必然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必须充分掌握所引进先进产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产业承接转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培养一批能经营管理先进产业的人才;二是要求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能将先进产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对所引进先进产业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较快投入工作当中,进而将承接产业在民族地区经营的更有特色,进一步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并重

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决定了民族地区资源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实现健康持续的增长〔5〕,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揭示了民族地区只有通过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产业,走创新创业之路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贵州省对先进产业的承接转移也要求民族地区能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生产创新、技术创新,将引进产业转化为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先进产业,这就必须具备一大批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具体而言:一是民族地区广阔的欠开发市场需要善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来开发,从而创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二是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具有创新与创业能力的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直接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群的建设,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型转换为创新驱动型。

(三)善管理与懂市场双向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民族地区通过承接先进产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水平落后的状况。但管理是第二生产力,主要指的是人才的管理能力,先进的产业没有善管理懂市场的管理者进行经营也创造不出良好的效益。所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需要善管理与懂市场的人才提供支撑。善管理一方面是指能够掌握所承接先进产业的生产运营流程,实现生产与现有资源的最佳匹配,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指能结合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开展计划、控制、沟通、协调等基本管理职能,能将先进产业与当地民族文化实现融合发展,是管理艺术的创新。懂市场一方面是能够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对先进产业的需求现状,能根据民族地区群众需求生产出适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是能结合民族地区消费能力现状进行市场开拓,实现先进产业在民族地区留的下、留的好的目标。

(四)通用型人才与特色产业人才全面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振兴要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6〕,而特色产业发展除了需要通用型人才以外,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特色产业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众多,以贵州为例,烟草、茶叶、中药材、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市场需求旺盛,但有关烟草方面的学科专业,贵州省高校中仅贵州大学有烟草相关专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均未设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其他特色产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类似问题。特色产业发展没有专业型人才提供支持,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特色产业的发展。

(五)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均衡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建筑文化、风俗习惯等特色文化资源是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传现象〔7〕。因此要实现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离不开真正了解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本土型人才。本土型人才对民族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更为了解,更利于为转型发展出谋划策,但事实是本土人才外流比较严重,比如,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有一部分毕业后选择留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导致本土人才流失。同时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还需要留住外来人才,一方面是因为外来人才有着较为先进的发展理念,利于推动特色文化转化为经济成果,另一方面是外来人才有利于弥补本土型人才的不足,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凯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凯里学院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以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是该州唯一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黔东南州是少数民族人口聚集地,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27%,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黔东南在面临经济发展转型之际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凯里学院作为该州唯一的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身定位脱离民族地区人才需求

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凯里学院前身是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几十年来为该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教育类人才,但在升本之后自身的发展定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定位脱离自身实际。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地方经济,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凯里学院在发展定位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追求科研型、学科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等问题,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其他非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区别不大,同时也出现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千校一面的局面。二是人才培养定位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时缺乏对黔东南州人才需求状况的周密调查,导致黔东南州的一些特色产业发展出现人才断层,比如苗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酒文化等特色产业的学科专业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课程体系脱离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需求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凯里学院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传承黔东南苗族、侗族等33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人才,从而为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软实力人才。目前凯里学院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课程体系雷同现象严重。该校本科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借鉴其他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甚至是照搬过来,导致课程体系出现雷同现象。二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有关课程缺乏。以管理类专业为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当地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应该设置有关黔东南民族特色文化相关的课程,但实际只有贵州省情课程,该课程对黔东南民族文化介绍较少,缺乏系统详细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对当地民族文化知识的欠缺。

(三)双创教育脱离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要求

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是民族地区经济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发展的关键。凯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问题主要是,一是理论学习多实际操作少。创业教育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讲述创业有关的理论及案例。创新创业比赛一是举行次数较少,二是参与学生规模不大,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较低。二是创业教育普及率低。创业课程主要是采用选修课方式进行,先有老师申请创业课程,然后由学生选择,且每个学期只有大约200个学生名额。三是创业教育没有融入课堂教育。黔东南州众多的特色产业急需开发,创业教育却较少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业、文化产业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导致创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作用不大。

(四)科研服务脱离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对地方经济的方方面面开展科学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凯里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还需要深入黔东南州各行各业开展调查研究,但实际是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多是通过查找文献、到有关部门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具体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程度偏差,最终导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较弱。

三、“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结合承接产业培养新技术人才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承接发达地区先进产业转移,凯里学院应主动对接当地承接产业,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先进产业在黔东南州的人才需求。具体来说:一是主动与政府机构等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该州所引进产业的类型、人才需求专业及规模;二是根据引进产业人才需求状况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或是采用到先进产业企业当中跟班学习、实习等方式学习先进技术的理论及操作技术要点,提高学生对先进产业的工作能力;三是及时充实先进产业相关的师资力量,大力培养先进产业所需技术人才。

(二)结合民族特色产业培养专业型人才

特色产业是黔东南州经济转型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之一。黔东南独特的中药材、饮食、旅游资源近年来呈现了较快的发展趋势。凯里学院应立足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专业型人才。一是明确黔东南有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类型,比如中药材等产业;二是打造特色产业专业群,比如设置中药材相关专业群;三是建立稳固的特色企业学生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特色产业的生产运作流程;四是优化订单培养模式,积极对接当地特色产业企业,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文化产业培养本土型人才

黔东南州独特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属于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黔东南在经济转型之际,发挥好独特的文化资源至关重要。凯里学院应结合特色文化大力培养本土型人才。一是积极申报基于当地特色文化的学科专业,比如针对独特的苗侗文化申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针对独特的民族服饰开设服装设计专业,让学生能传承民族服饰文化精髓;二是选择黔东南州本土学生定向培养,选择了解黔东南民族风情的学生结合工作单位开展定向培养;三是选择特色文化产业的代表人物到课堂讲课,让特色文化贯穿课堂,培养传承民族文化人才。

(四)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同样离不开创新,凯里学院作为黔东南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一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摸清黔东南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需求;二是结合地方经济创新需求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创新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实践当中;三是大力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更多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五)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培养全能型人才

“上兵伐谋,规划先行”同样适用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凯里学院作为州内唯一本科院校,主要功能就是为黔东南州各个产业培养人才。一是积极了解黔东南州及各个县市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比如要深入了解黔东南州十三五规划当中优先发展支持的产业有哪些,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二是结合黔东南未来发展规划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尤其是人才培养方向的规划,要做到人才培养规划与黔东南发展规划协同发展,培养更多全能型人才。

民族地区要想走出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怪圈,必须依靠发展转型战略,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而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一定要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转型的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 考 文 献〕

〔1〕李声明.论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依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04):178-180.

〔2〕郑长德.“十三五”时期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103-111.

〔3〕丁如曦.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缺陷与新时期战略转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93-99.

〔4〕孙泰岩.浅析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J〕.商,2015,(02):42.

〔5〕李向阳.民族地区资源型区域经济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4,(11):169-172.

第7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全市科技奖励大会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科技特派员服务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积极性,加快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加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意见》安排,结合我市科技工作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做好新时期科技特派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主导产业创新和推动移民科技致富为重点,广大科技特派员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资金、带管理,深入生产第一线,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服务、技术承包、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直接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者,成为党的方针政策、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播普及的重要力量。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广大科技特派员坚持活跃在生产一线,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形成了科技创业、服务的新机制,全市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受到广大群众和科技人员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拥护,成为有效提高区域新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认真做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对于认真做好市委提出的“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美城市、做实民生”五大主攻重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总体要求

当前和“十二五”时期,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次党代会和市第次党代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目标,以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以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业实体建设为核心,以创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突出面向农民,面向企业,强化培训宣传,优化服务管理,鼓励科技创业,促进科技特派员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积极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建设制种、大棚蔬菜、棉花、葡萄、枸杞、酒花、孜然、甘草、肉牛、肉羊等方面的科技特派员创业实体,积极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全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向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引进新品种,加速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特色产业科技装备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扶持科技型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先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积极引导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的农村科技型企业及各类利益共同体。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内容,带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引领广大移民科技致富。积极推动移民区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加速提高移民科技素质,加快移民区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推动移民人均收入较快增长,促进移民科技脱贫致富。

大力培养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建设一支500人左右的科技特派员队伍,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重点企业和全部乡、村,基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三、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促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双向选择、利益驱动”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开展。一是积极拓宽科技特派员委派入口。积极引导全市各级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创业。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乡土人才和复转军人等,参与科技特派员基层单位创业行动。积极鼓励懂管理、会经营的行政机关干部服务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努力尝试跨区域选派科技特派员的新模式。二是大力发展服务特色产业的科技特派员创业团队,积极培育以事业单位、经合组织为主体的法人科技特派员。三是对全市科技特派员实行市、县两级委派,分别发放证书,一派三年,逐年考核,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

四、以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为核心,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市、县两级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在制种、大棚蔬菜、棉花、葡萄、枸杞、酒花、孜然、苷草、肉牛、肉羊等10个方面,创建科技特派员实体。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业项目,集成转化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按照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对农业产业链合理分工,支持科技特派员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创业和服务。以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实体为载体,将信息、科技、金融等生产要素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并进行有效集成。大力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支持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创业组建专业协会、合作社和企业,培育壮大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链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培育和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

五、以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

进一步加大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搞好配套服务,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度参与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把基地和园区作为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的重要建设内容,建设成为共性关键技术探索研究、集成示范推广科技成果和建立利益共同体,发挥规模示范效应窗口作用,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平台。进一步加强农村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影像、声讯等现代化手段,搭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信息平台。采取“点”上抓大户、“线”上抓科技服务组、“面”上抓行业的方法,支持鼓励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搞好教育培训、科技示范、典型推广,加快发展示范户、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彰显科技特派员工作活力,加速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辐射带动广大农户科技致富。

六、建立健全培训体系,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创业能力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把科技特派员纳入人才纲要培训计划,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对科技特派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选择一些工作成绩突出的外出参观学习,及时为他们充电,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培训内容,重点开展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财税政策、金融保险等全方位的创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科技特派员的发展后劲,把科技特派员队伍培养成为一支精业务、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扎根基层的科技队伍。依托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发挥科技特派员传、帮、带的作用,开展对农民科技致富能人、农村科技示范户、经纪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农民技术员等乡土科技带头人及高校毕业生,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的继续教育,提高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

七、完善扶持政策,为科技特派员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意见》(政办发[]133号)精神,对委派为科技特派员的公务人员保留原行政职务,保留原工资、福利、奖金等待遇,保留原单位编制。市上对业绩突出、创办显著、引领有方、考核优秀的科技特派员每人每年奖励2000元,考核管理办法由科技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对于成效显著的特派员优先聘任专业技术职称,优先提拔重用。对法人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创办的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规定享受国家相关支农优惠政策。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财政投入,以政府财政投入和各级科技计划为引导,带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项目、资金等各类科技资源向科技特派员倾斜,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积极搭建金融机构和科技特派员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投资支持体系。

第8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实施城郊农业综合开发,围绕优势农产品建设和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坚持集中投入,片规模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优势产品,形成特色产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城郊农业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城郊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围绕发展高效外向农业要求,根据各区资源特点和区域比较优势,坚持统筹规划,规模开发,突出重点,分年实施,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品、特色产业,做到开发一个项目、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二是注重效益。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结合各地的资源特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城郊农业的特色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高效外向农业发展,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产业带动。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城郊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城郊农业综合开发,兴办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运项目,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使农民群众从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中得益受惠。

四是依靠科技。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放大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含量,增强开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提高开发效益。

五是保护生态。坚持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推广各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减少化学农药及化肥使用量,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保护环境,实现开发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城郊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产业

城郊农业综合开发要围绕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突出经济林果、特色蔬菜、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快科技开发、产业开发、规模开发,提高开发利用水平。

(一)经济林果。大力发展应时鲜果、优质茶叶、花卉苗木,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用材林。加快构建经济林果良种繁育体系,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果品分级、包装、贮运,建立优质经济林果出口保鲜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扩大宣传,形成规模,打造一批拳头产品、特色产品。

(二)特色蔬菜。加快城郊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特色蔬菜品种、蔬菜育苗、合理间套作、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推进蔬菜产地商品化处理,加强加快推进蔬菜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高蔬菜加工水平。

(三)生态观光农业。充分发挥城郊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购物于一体,具有特色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发展以高档特色种养业为基础的农业观光园和参与性、体验性强的农家乐休闲景观。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资源,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结合城郊民俗文化,积极推出不同季节和时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节日,加快开发利用城郊果茶种植、野生动植物驯养、珍稀食用菌种植和竹园林木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城郊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区。

三、推进城郊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城郊地形地貌复杂,要在充分保护自然植被、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植树造林,进一步开展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城郊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蓄水、供水能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二)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各地实际出发,加快发展各种高效设施生产。在水源、温光充足的岗坡地,要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鲜切花或盆花,推广应用设施栽培专用新品种、新型覆盖材料、立体高效设施栽培技术、目标花期调控技术和新型栽培基质、专用药肥、生物制剂。在应时鲜果基地,要着重发展反季节设施水果、棚架梨树和葡萄避雨设施栽培。茶区要大力推广网纱覆盖防冻、微喷设施,提升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高效优质。

(三)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合作经济组织、生产企业、专业大户参与城郊开发,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城郊开发机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实施“场地挂钩”、“产销衔接”,推动农产品超市销售。通过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新闻会及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强产品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培育壮大技术含量高、质量安全、诚信度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城郊特色产品品牌。

(四)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城郊具有明显的自然生态优势,丰富的文化遗存,发展观光农业条件优越。各地要结合实际,大打“山水”牌、做足山水文章,围绕青山、绿水制定发展规划,有机整合山水农林、特色产业、土特产品、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农业旅游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实现观光农业与传统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促进城市与城郊之间的生产要素互动,拓展产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农业经济板块。

四、加强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和水平

城郊农业综合开发参照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一)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

在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上,围绕《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根据“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规模开发”的原则,按灌区、流域或某一相对完整片的耕地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开发治理。做大规模,做强产业,构筑具有综合竞争能力的农业经济新格局。

在项目安排上,按照“总量控制、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的原则,将财政资金的投入与各地基础资源条件和工作绩效考核情况相挂钩,通过公开透明选项、立项机制,竞争招标和专家评审,选定项目,不搞投资指标分配制。严格执行项目管理规定,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项目公示制。完善项目检查验收的方式,强化区级职责,加强市级督查。

(二)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对城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严格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及时落实和拨付资金,保证项目建设需要。按照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要求,建立健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禁止截留、挪用。市财政局、农业资源开发局负责对项目和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创新开发机制

1、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项目建设机制。城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确立,要以“农民要办”为前提,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采用民主的方法,把一家一户农民想办但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办实办好,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2、积极推行项目公示制。通过在新闻媒体或设立公示牌、公示栏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城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有关内容,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备界监督。项目立项未实行公示的,不予立项。项目单位不执行公示的,可以调减其项目投资。

3、全面推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实行招投标。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和农口相关部门参与招投标指导监督。

4、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监理制。城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单项工程均应列入监理范围,对工程实行监督管理。监理委托单位应通过招标方式,在具备相应建设监理资格或监理能力的单位中择优选定。

城郊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加强协作,相互配合,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五、城郊农业综合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目前城郊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着良好机遇,具备了全面开发、提高水平的条件。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统一思想认识,将加快城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区级农业资源开发、农林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结构调整、产业开发、技术指导和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城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第9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推进“四个对接”符合竹溪发展实际,干群一致拥护

面对“调结构、保增长”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作出了“推进工业与农业对接、田间与车间对接、企业与市场对接、产业与项目对接”的科学决策。“四个对接”发展方略的提出和实施,尤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县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乡村积极行动,企业积极响应,农户拍手称快。在调查中,乡村干部、企业法人和广大群众一致认为:

(一)推进“四个对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一统三分”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竹溪作为全市“一统三分”发展战略试点县,通过实施“四个对接”可以改变过去农村办农业、搞原料生产,城镇办工业、搞原料加工,城乡两分割、工农两脱节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加速县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二)推进“四个对接”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选择。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中央、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从竹溪特殊县情出发,以实施“四个对接”强特色产业发展之基,固兴工强县富民之本,促进人口的内聚外迁、产业的内聚外拓和资金的内聚外引,全面提升农业工业化、工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乡村城镇化水平。

(三)推进“四个对接”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升级的必由之路。通过实施“四个对接”,可以突破传统的区域界限,改变过去小而全、杂而散的局面,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业关联度,建立优势产业带,促进特色产业向原料专用化、加工精深化、企业规模化、产品功能化、质量标准化、产销一体化、资源高效化方向发展,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走出一条“小基地—大板块—专业县—跨县经济区”的逐步升级之路。

(四)推进“四个对接”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强县富民的必然途径。强力推进“四个对接”,能够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农民把山间、田间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按照工业品的生产规范来管理和经营农产品生产,把农业后续车间的利润返还到第一车间,建立工农“双赢”的利益共同体,达到山间与田间对接、产业与工业联姻目的,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破解“三农”难题,使广大农民依附产业链条脱贫致富。

二、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起步工作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听到最多的是乡村干部谈论如何实施“四个对接”,县直部门怎样服务“四个对接”。在蒋家堰镇看到是的千余干群齐心建设桑蚕基地的大场面,在中峰镇庙耳沟看到的是乡镇干部和群众一道正在栽植和管理金银花及花卉苗木,处处呈现出创新发展、竞争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产企对接基地建设积极主动。各乡镇抢抓春季有利农时,围绕全县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设柚子、桑蚕、黄姜、玄参、魔芋、辣椒、石榴、核桃等优质原料基地2.5万多亩。

(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正在起步。县河生态农业示范园、水坪循环农业示范园、城关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中峰产企对接品牌农业示范园、蒋家堰多功能农业示范园、鄂坪观光农业示范园六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如中峰产企对接品牌农业示范园涉及庙耳沟、双河口、青草坪3个村,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道路畅通、塘渠配套、设施完备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花草相映、林果共存、环境优美的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集花卉、经济林、水生菜一体化种植和新良种、新技术推广示范的现代科技农业示范中心。目前,示范园内已栽植香橼500亩、金银花100亩,栽植各类花卉苗木100余亩,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初现雏形。

(三)乡镇开展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中峰镇按照打造溪城人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的产业发展定位,制定了推进工农对接、促进产业升级的实施方案,着力加快“双万吨”(万吨有机贡米、万吨魔芋面)产业发展。蒋家堰镇按照“高山魔芋低山茶,南种黄姜北植桑;开发稻田养龙虾,调整坡地栽木瓜;风险共担以工促农,利益共享以农强工”的整体布局,着力加强以关垭子多功能生态农业观光园、小坝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和鄂陕工业园区为主的“两园一区”建设。

(四)工业园区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围绕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百亿农民工业园,正在着手开展“一园五区”(医药化工区、绿色食品区、新型建材区、煤电一体工业区、能源林产品加工区)规划布局、项目策划、企业引进工作。园区企业也根据各自实际开展了产企对接起步工作,湖北银松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创艺皂素化工公司分别采取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的方式,在水坪镇船形寨村、双竹林场建起香橼基地2160亩,在蒋家堰镇莲花村新建黄姜基地500亩,顺溪豆制品公司在中峰镇联姻建设辣椒基地100亩。

三、推进“四个对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农特基地初具规模,区域聚集效益初步显现。年,全县以茶叶、烟叶、魔芋、蔬菜、药材、洋芋、干鲜果等为主的农特板块基地总面积达到50万亩,农民人均1.6亩。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县现有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年农业加工增加值7.5亿元,农民人平从农特产业中获取收入1000多元。华驰公司今年一季度投资3500万元实施二次技改工程,8条双烯生产线、6条沃氏生产线、600吨皂素生产线已建成并投入生产,顺溪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二期“2500吨腐乳加工”项目于月下旬开工建设,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茶微粉项目也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投产将大大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3、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品牌开发成效明显。以茶食品、茶微粉、黄姜皂素、魔芋食品、中药饮片等为主的产业深加工取得成功,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龙王垭”、“梅子贡”、“亲家母”、“顺溪”、“采皇木”、“双竹”牌魔芋面条、“竹溪贡米”等多个品牌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龙峰茶”、“竹溪贡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4、产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过去的产业建设实践中,我县有过发展茶叶、烤烟、蔬菜等特色产业的成功经验,也有发展油茶、生漆等失败教训。通过调查,烟叶产业在我县发展成功在于:一是有可靠的投入保障机制。从种苗、肥料等生产物资到烟水、烟电、烟路、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或烟草企业都有产业政策及资金扶植,不需要农民投入;二是有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烟叶产业在收购环节中由国家指令性收购,有合理的收购指导价格,农民有稳定的收入,财政有可靠的税收,实现了县乡财政增收、群众致富、干部受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干群发展的积极性;三是有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烟叶生产过程中,烟叶企业有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为烟农提供免费的生产技术服务,确保了产业健康发展。茶叶产业发展成功在于:一是农民有种植的积极性;二是有退耕还林政策支撑,基地面积得以上规模;三是有龙头企业带动,茶农有收入;四是有品牌支撑,产品有一定市场;五是有科技服务支撑,新产品开发有保障。

(二)不利因素:

虽然我县工农对接有了良好起步,但目前总体发展格局是:“有基地无块头,满天星星无月亮;有品牌无规模,守着金牌仍受穷;有加工无原料,工农脱节两分离;有产业无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有市场无效益,农民增收难上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与农业脱节、田间与车间脱节、企业与市场脱节、产业与项目脱节。

1、农民难组织。由于受区位条件限制,长期的农耕习惯,我县在农业产业发展规模上是“版图的大块头,经济的小个子”;在产业发展结构上是“小而杂、品种全”的散放,没有“拳头力量、经济柱头”的集约;在产业发展效益上是“品牌有名”而“收益不大”。目前,由于信息、市场、技术服务不对称,全县又缺乏统一的产业建设总体规划,产业、企业、农户、市场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各乡镇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比较盲目,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小、批量小、效益低,产企各自为政,市场风云不定,农民收入不稳,出现了政府号召农民不响应的尴尬局面。如水坪镇梧叶沟村一方面正在发展桑蚕,而有极少数老百姓却在挖过去发展的桑蚕。面对市场风险农民怕上当,自身素质低,科技水平低,小农意识,小富即安,土地产出率低,农民对土地依附度大大降低;种植与收购脱节,市场紧俏时,企业抢着收购;市场供过于求时,龙头企业拒绝收购,企业承诺不兑现,农民一朝遇蛇咬,十年怕井绳。

2、企业怕参与。一是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全县目前只有省重点农业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8家,龙头企业总量较小,农特产品资源转化率低。这些龙头企业中“小龙”多,“大龙”少,农产品加工程度还不到30%,比发达地区低5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龙头企业实力小、带动力不强。我县大多数企业加工的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带动力不强,税收贡献率低。例如,龙王垭、梅子贡目前仅能辐射带动水坪前进、汇湾等周边茶园,兵营、县河等大批茶叶新区缺乏加工车间,基地利用率低。云浩药业主营药品批发营销,中药饮片项目未成规模生产,无法大量吞吐中药原材料。科玛协力处于停产状态,本地鲜芋基本由蒋家堰、天宝个体户收购,经简单粗加工后销往外地。三是园区企业真发展、大发展的意识不强。当前,已入园企业“真迎检,假发展”的现象较为普遍。少数业主本着“真占地、套项目、谋私利”的想法入园占地,不把心思放在如何做大做强企业上,如何研发产品、开拓市场、创建品牌上,如何提高素质、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上,而是天天谋划如何套用国家项目资金,如何侵吞国家土地,如何偷漏减免国家税收上。对工农联姻,就是指望政府牵好床(建基地),自己上床睡觉(坐收渔利)。

3、乡镇有难处。一是工作难落实。当前,乡镇出现“班子成员咋分咋干,一般干部少干多看”的不良现象,对发展产业干部缺乏热情,工作安于现状,大事小事一般干。用老百姓的话说:“乡镇书记忙的上跑下颠,班子成员隔岸观火干叫唤,一般干部签了到鬼都难见。”二是经费难保障。乡镇无固定经费来源,正常运转困难。党委书记、乡镇长一天忙于跑项目、跑关系,心事难于集中谋划产业发展上来。三是干部怕担责任。在目前的体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乡镇干部扮演着宣传者、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的多种角色,使原本应由企业、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无形中转嫁于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市场一旦波动,农民把一切罪责都怪到了干部身上。

4、体制不顺畅。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产加销、贸工农相互脱节现象。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管理,表面上看许多部门都在抓农业产业化,但由于缺乏沟通,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产生不了整体效应。同时,有的主管部门职能未转,观念不变,还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下指标”的运作方式,不调查研究,闭门造车,结果造成农业产业化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转。如湖北银松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果汁所需香橼品种与我县今年春季栽植的香橼品种就有差异,符不符合企业生产标准还有待实践检验。

5、服务有短板。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及农民参入“四个对接”没拧一股绳,劲没往一处使。一是没有后劲。政府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县级财力薄弱,用于农特基地发展的后续资金不多(如茶叶管理、茶叶加工机械投入),基本上是撒胡椒面,基础设施建设、基地改造升级、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开发等缺乏资金支持。国家、省、市各级涉农项目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缺乏统筹协调,投入随意性较大,政策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风险大,有效抵押物不足,金融支持乏力,农民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实力较弱,担保成本高,数额小、期限短,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二是难以集约。产业发展必须是集约化种植,而以为主的土地二轮延包、林权制度改革等把村集体掌控的土地、林地资源全部分配到农户,集体再无资源支配权。土地流转等机制不健全,土地、林地流转处于自发的、分散的、无序的小规模状态,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导致乡镇、村组发展特色产业无抓手,土地流转难、集约经营难。三是链条不紧。从全县药材种植、魔芋产业来看,药材有产量没产值,魔芋有产量有产值,但附加值利用不高,属于典型的基地没能与企业对接上,缺乏中介的协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出现田间与车间对接的链条不紧。再如茶叶只有品牌的“官方市场”,没有大路货的市场舞台,只有“官方”送货员,没有“大路货”的推销员,属于典型的企业与市场对接不紧密。四是中介组织不完善。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于年,截止年底,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家,其中:种植业10家,养殖业6家,农业服务业3家,加工业1家。当前,我县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中介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其很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专业协会存在着官办性质、企业参与度低、功能单一、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等问题。

四、对推进“四个对接”的建议

(一)强化对接意识,从思想上率先实现对接。目前,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四个对接”理解片面、认识模糊、行动迟缓。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坚持以“四个对接”统揽工作大局,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工作大落实,以工作大落实促进经济大发展。

在思想认识上,破除五种陈旧观念,树立五种新的理念,即破除坐井观天的小农意识,树立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建设大基地,开发大品牌,扶植大龙头,培育大产业,实现大发展;破除合资合作中怕肥水外流的保守思想,树立竞争发展的新理念,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企业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推广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破除自己不会干、不愿干,还嫉妒别人干的狭隘思想,树立联合发展新理念,企业间开展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农户间开展大户与小户联合,整合资源要素,实现工农相互促进、比翼发展;破除依赖扶持、依赖照顾的惰性思想,树立抢先发展的新理念,开展全民创业,人人争当新兴产业的开拓者,现有产业的排头兵,重点产业的领路人;破除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片面思想,树立统筹发展的新理念,干今天、想明天、谋后天,对认准了的产业要做特做深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逆向思维的方法,以企业为载体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现基地与农户对接、产品与品牌对接、生产与服务对接,扩大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引领农民依托产业发家致富。

在发展目标上,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实现“双百工程”目标,即:按照“南特北茶”产业发展思路,结合产企对接发展产业板块基地100万亩;按照策划大项目、实施大品牌、实行大招商、引进大企业的建设思路,将县工业园区建成100亿元农民工业园,带动全县20万农民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在实施步骤上,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一年打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

(二)科学规划引领,从示范带动上实现对接。

1、科学制定总体规划。规划是龙头,是建设的前提。要聘请资深规划设计单位,着手开展“四个对接”规划工作,对我县产业布局、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综合性、高起点规划。规划要体现出高端性、权威性、连贯性、统筹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四个对接”规划应与《竹溪县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纲要》和《竹溪县“一统三分”发展规划纲要》相对接,充分吸取其合理成份,科学地加以充实与完善,保持规划的一致性与连贯性。要充分考虑“四个对接”在未来发展中的空间和趋势,使区域规划与城镇发展得到了很好衔接。规划一旦制订,县委、县政府要严格督办各乡镇按照产业规划进行产业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各乡镇不得随意调整产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不懈地抓产业建设,促进产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2、抓好示范带动全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以示范带动为抓手,县、乡、村、企业四个层面要分别办出高规格、大规模、高质量的示范样板。县委、政府应将基础较好、行动迅速、积极性高的中峰镇确定为工农对接示范乡镇,将县工业园区确定为产企对接示范园,将龙王垭茶业集团、梅子贡茶食品开发公司、创艺皂素有限公司确定为产品与品牌对接示范企业。在特色基地建设方面,县、乡两级要围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着力建成具有竹溪特色、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县内龙头企业也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分别有选择性的兴办200亩以上的高标准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以示范效应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三)制定配套政策,从工作机制上实现对接。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县委、县政府应尽快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四个对接”统筹城乡发展的决定》、《关于推进工农对接加快建设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的决定》、《关于建设百亿元农民工业示范园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品牌开发、科技服务、政策保障、激励机制予以明确规定,强力推进“四个对接”。

2、建立工作运行机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品牌经营、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的运作方式,初期主要由政府组织引导,为工农对接提供平台和相应支持,按照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网罗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组建各类产业协会,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

3、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竹溪县推进“四个对接”统筹建设委员会,由县委主要领导亲自任主任,下设若干工作组,由县级领导挂帅任组长,分工协作抓好推进工作。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4、建立项目集聚机制。实行“项目集聚、资金捆绑、力量集中、各计其功”的办法,将项目、资金统筹用于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县委、县政府应制定出台《涉农项目及涉农资金统一调配管理使用办法》,明确涉农项目资金的统一调配主体,调拨、管理、监督主体,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涉农项目资金投入渠道、使用主体、使用方向、持续投入年限等,改变过去涉农资金部门说了算、想怎么投就怎么投、想投给哪个乡镇就投给哪个乡镇的不良现象。

5、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在产业发展上要做到县、乡、村、户、企业五轮一起驱动,围绕“四个对接”各尽其责,各展其长,共炒一盘特色菜。

6、建立发展激励机制。一是实施以奖代补,激励产业发展。加大产业建设特色乡镇、特色村、专业大户奖励力度,采取政策性补贴、财政扶贫贴息贷款、以奖代补、项目倾斜等办法,推进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对乡镇和农户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经验收合格的,在种苗投入上给予一定的补贴。每年对乡镇评选推进“四个对接”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工业园区新建的企业、新开工的项目,给予开工开业奖励并在税收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新建特色产业基地和改造老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按其收购农产品的数量和金额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助;对新组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加大激励性政策支持,支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建设。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开发。凡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县政府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对入驻工业园区企业自主建立的研发中心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的,财政一次性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

(四)明确工作职责,从工作手段上实现对接。

1、政府层面:从建设法制政府、服务政府出发,改变传统管理方式,重点抓好“企业办不好、农民办不了”的事情,重点解决农业转型中的市场准入、土地流转、水电路基础条件等问题,为企业跑项目、抓协调、优环境、帮融资,为工农对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企业层面:要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企业不找市场找县长”的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企业的主要职责是研发产品、开拓市场、创优品牌、创新技术、依法纳税,办好产业示范基地。

3、乡村层面:主要做好产业建设规划、宣传、发动、引导、组织、实施工作,着重培植龙头企业、板块基地、中介组织、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产业大户。

4、县直部门:主要做好产业规划对接、项目立项申报、对上争取政策扶持、对口帮扶共建、开展技术服务等工作,从政策扶持、原料生产、贷款融资、财政贴息、项目申报、环境治理、劳动用工等方面做好服务。

(五)围绕发展抓服务,在发展环境上实现对接。

1、规范土地流转,破解土地难题。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土地有序、规模流转,鼓励土地使用向企业和产业大户集中,有效解决产业大户发展无土地、农户种地效益低的问题。要大胆创新能人经济新模式,积极发展农庄经济、专业合作社经济、公司型经济,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水平。

2、拓宽信贷渠道,破解融资难题。要抢抓目前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机遇,降低信贷门坎,简化信贷手续,提高信贷额度。同时,采取政策性贷款、民间融资、信贷担保、就业再就业小额贷款等多种途径,打破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破解营销难题。打破产业、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个体大户、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乡村干部、国有企业、相关部门参与流通,在全县形成农产品多层次、多渠道的营销大网络。建立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凡是对农民有利,对搞活流通有利,守法经营,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的,都应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国民待遇”。

4、抓好农民培训,破解分工分业难题。要坚持“因材施教”,按照受训者的文化程度、学习意愿和接受能力,区别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安排实用技术培训内容,采取基地培训、现场培训、典型示范、电教培训、点题培训、资料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促进农民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由现在的因地种植向因需种植转变,由分散种植向标准种植转变,使农业种养尽快与工业化接轨。

(六)注重处理好几个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1、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经实践检验符合竹溪发展实际、农民种植积极性高、相对收益较好的产业要发扬光大,对新上的项目要充分论证,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2、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农业产业受自然制约的因素比较重,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必须在建设产业基础上下功夫,从长计议,扎实推进,从而保证产业稳步发展。尤其要注重产业后续建设、资金投入和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建设时轰轰烈烈、管理时疲于应付、见效时基本荒芜”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