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教育发展纲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发展纲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发展纲要

第1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关键词: 发展教育 英语阅读 交际教学法

英语阅读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英语书面语言、获取信息、建构意义的能力。阅读不仅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或外国语(ESOL)课堂的核心课程,对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学科知识、掌握文化信息的重要任务。在二语课堂与一语课堂之间有一类起过渡衔接作用的中介课程。这类课程便是发展教育英语阅读课程。

一、发展教育学的概念

发展教育学(developmental education)是指“高等教育学内的一个理论与研究领域,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成人学习理论基础上,面向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学习者,针对个体差异与特殊需求,因材施教,以促进学习者的认知与情感发展”。(http://省略)本文对发展教育的名词概念作这样的处理:作为教育教学理论,称为发展教育学;作为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活动实践,称作发展教育或发展教育课程。

发展教育学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美洲殖民地时期。当时学校的课程是用拉丁文及希腊文讲授的。没有掌握这两种语言中任何一种语言的学生要进补习班学习。(Arendale,2003)1849年,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成立全美第一个大学预科系(college preparatory department),开设阅读课程。(Boylan,2003:8)而发展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于美国社会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教育主体的自身需求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发展教育学以阅读及学习策略(College Reading and Study Strategy Research,Flippo&Caverly,2000)为其主要学科研究方向。笔者在美国大学攻读研究生时,曾修读有关课程。

(LRC 696A College and Adult Literacy,Anders,2000),并在国外教学实践中,有机会接触到发展教育英语阅读课程大纲及教材。本文是基于研究生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对交际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发展教育课程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属于大学预科层次课程,一般开设英语阅读、英语写作、数学三个基础科目,学习时间通常为一至三个学期。发展教育的对象以边缘群体的非传统型学生(non-traditional students)为主。这一群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因主客观原因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却未达到大学入学水平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二是从国外移居到美国的学生;三是踏上社会后,重返校园,继续深造的成人学生。发展教育课程可以说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或专业都离不开的“基础的基础”,是修读大学层次课程前的“岗前培训”。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资料数据(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996)显示,美国大学近三成入学新生至少要修读阅读、写作、数学三个科目中的一门课程,因而几乎所有的公立二年制高校(主要为社区学院)都开设发展教育课程。公立四年制高校中开设此类课程也达80%以上。

二、发展教育英语阅读技能的结构体系及特点

阅读教学在发展教育学中具有关键的地位。由于阅读往往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最严重的障碍”(most serious barrier),(Wirt,Choy,Rooney,Provasnik,Sen,&Tabin,2004,cited in Wilson,2004:26)发展教育的首要任务定位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学业(academic)交际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本,如何用符合学术规范的语言表达思想。

本文所讨论的英语阅读技能的范围限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展教育英语阅读测试技能纲要(Reading Skills Summary for Florida State Exit Exam,by D.J.Henry,2001/2006)。作为全美移民人口最多的州之一,佛罗里达州发展教育规模巨大,学生族裔背景多元,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纲要将阅读技能划为

概念(concept)、结构(structure)、语言(language)、推理(inference)四类。每类技能包含三项子技能,整个纲要一共由十二项阅读技能组成(具体内容列于表一),体现了阅读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纲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技能之间的联系。阅读技能划分的标准不是绝对的,未划入某一类型的阅读技能不等于与此类技能毫不相干。比如,词汇在纲要中划入语言技能,但词汇也代表概念、信息,与概念技能有内在联系。第二,阅读技能类别与意义层次的对应关系。每一类别的技能既包含字面意义,又包含隐含意义。例如:概念技能所辖的语篇大意和写作意图在文中有以明示的(stated)、中心句(topic sentence)形式表示的,也有暗示的(implied)、无中心句的情况,这就涉及隐含意义的推导与解读。

发展教育英语阅读技能纲要既是考试要求,也是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与测试的统一性。它的主要特点有:

1.技能纲要最大的特点是建立了一个以技能为线索的教学组织体系,以取代课文(lesson)为中心的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体系。

2.技能纲要建立在语篇层次理论基础上,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结构及各部分与主题的联系。

3.技能纲要兼顾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资料来源:D.J.Henry.Reading Skills Summary for the Florida State Exit Exam[R].Addison Wesley Longman,2001/2006.

4.技能纲要突出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阅读材料内容选自原版学科专业教科书,语言输入的语域(register)集中于说明文体(expository),有利于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

5.发展教育阅读课程实施分级教学,每一级技能要求基本同构,学生无论从哪一级阅读课程开始修读,在阅读技能上接受的是相同一轮的训练。

三、英语阅读技能在语篇层次分析中的应用

阅读技能教学究竟应该按分类体系逐一讲授,还是把它们融入语篇讲解过程中?换句话说,阅读教学是采用“分法”好,还是“合法”好?国内外语言教育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的原则是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每一项阅读技能分门别类地讲授,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技能定义的识记及对整个阅读技能分类体系的认识,缺点是容易将语言教学概念化、理论化,无形中造成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技能本身定义的记诵上。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2003)指出,语言习得(acquisition)与语言学得(learning)是两回事,后者不能代替前者。习得是经过大量实践,潜移默化(subconscious)而形成的一种能力。它与通过有意识(conscious)的学习而了解知识,有本质区别。下文从语言习得理论出发,提供一种结合语篇内容,讲授阅读技能的教学方法。

语篇分析,首先是语篇结构层次的分析。解读相应层次的语篇信息,需由相应的阅读技能。因而,阅读技能可以充当语篇分析的工具。阅读技能与语篇结构层次的对应关系反映了语篇自身的构造受写作与阅读需要的制约。下文以“Stress”语篇为例,对语篇的结构及信息,从阅读技能角度加以分析。为方便起见,语篇中每句话前用序号(S-1,S-2,S-3等)标出。

(S-1)Stress,in itself,is not a bad thing.(S-2)Generally,stress is only a reaction to a change in our environment,which is composed of situations,events,and people.(S-3)The demands, or stressors,of the change call for a response.(S-4)The change creates feelings,thoughts,or actions.(S-5)The thoughts,feelings,and actions are known as stress:anxiety,worry,withdrawal,preparation,or motivation.(S-6)Though we think of stress as negative,and one of the most negative stressors we face is the death of a loved one,stress can also arise from positive changes such as a job promotion,or change.(S-7)Whether the stress arises from a positive or negative change,the impact of stress is intense.(S-8) Rapid and vast societal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our lifetime. (S-9)For many of us,change can create a brain chemical imbalance known as over-stress.(D.J.Henry,2001/2006:1)

大意:压力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一般而言,压力无非是对包括情景、事件,以及人在内的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由变化而产生的需求,或称为压力因素,要求人们加以应对。变化引发种种感情、思想及行动。这些感情、思想及行动构成所谓的压力,表现为焦虑、担忧、退缩、应激、动力等。人们把压力当作负面的经历,比如人们可面临的极端负面压力因素之一是所爱的人的去世。但是压力也能来自如升职、结婚等正面变化。无论压力来自于正反哪一面的变化,压力的影响巨大。人的一生中经历沧桑巨变。对很多人而言,变化会形成大脑中化学物质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即称为压力过度。

从宏观角度上看,语篇围绕stress一词的定义展开的,篇章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pattern)为下定义(definition)。语篇的写作意图(purpose of the passage)是说明压力的成因。语篇信息基本是客观的因果分析。采用的论据以事实(facts)为主。作者的个人观点(bias)是压力本身不是一个贬义词,压力可来自于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经历。

从微观角度上看,语篇中用了不少以如situation,event,anxiety,withdrawal,preparation,motivation,overstress的专业词汇来描述压力成因与机制。在句际关系(relationships between sentences)上,形成了以前指关系(anaphor)为主导的多条语篇连贯与衔接链(cohesive chains),(K.Goodman & Bird,2003:163-168)如以stress为主位信息(theme) (Halliday & Hason,1976)、分布于S-1,S-2,S-5,S-6,S-7等句中的语篇衔接链;以stress为述位信息(rheme)、分布在S-6,S-7等句中的语篇衔接链;以change为述位信息、分布在S-2,S-3,S-4,S-8,S-9等句中的语篇衔接链;以stressor为主位信息、分布在S-3和S-6句中的语篇衔接链;以thoughts,feelings为主位信息、分布在S-4和S-5句中的语篇衔接链。在句内关系(relationship within the sentence)上,体现了多种逻辑关系的结合,如S-1中stressor or demands之间的同义关系、S-3及S-9中call for,creates,and can create等动词与后接宾语之间的因果关系,S-5中known as前后成分之间的同位关系,S-6中由though所引导的转折关系,S-7中whether引导的让步关系。句际及句内逻辑关系有通过关联词显现,也有无关联词而依赖语义及语境形成的隐性关联。(张源中,1999:76)

语篇的结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分布的层次性上。D.J.Henry(2001/2006:1)在佛罗里达州发展教育阅读技能纲要中提出的RECAPS方法,是一个分析语篇信息分布的有效工具。除中心思想外,语篇内容有表示原因(reason)、例子(example)、特征(characteristics)、分析(analysis)、人物(people)、地点(place)、感觉(sense)的信息,将表示这些信息的每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合在一起,就构成RECAPS。下面我们应用RECAPS方法,进一步对上述“Stress”语篇的信息分布加以分析。从提纲分析看,语篇的信息基本遵循总起―分述的方式分布,居于文首的是语篇中心,支撑语篇中心的细节包括特征(S-7)、因果(S-8;S-9)、分析(S-3;S-4)、例子(S-5;S-6)等类型的信息。

RECAPS提纲分析

I.Introduction:(S-1)Stress,in itself,is not a bad thing.

II.Body:

A.Main Idea(语篇中心):(S-2)Generally,stress is only a reaction to a change in our environment, which is composed of situations,events,and people.

B.Supporting Details(具体细节)

1.Event(事件):

a.People(人物)

b.Place(地点)

c.Sense(感觉)

d.Characteristics(特征):

i.(S-7)Whether the stress arises from a positive or negative change,the impact of stress is intense.

2. Comment(评论):

e.Reason/Cause(因果列举):

i.(S-8)Rapid and vast societal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our lifetime

ii.(S-9)For many of us,change can create a brain chemical imbalance known as over-stress.

f.Analysis(分析):

i.(S-3)The demands,or stressors,of the change call for a response.

ii.(S-4)The change creates feelings, thoughts,or actions.

g.Examples(例子):

i.(S-5)The thoughts,feelings,and actions are known as stress:anxiety,worry,withdrawal,preparation,or motivation.

ii.(S-6)Though we think of stress as negative, and one of the most negative stressors we face is the death of a loved one,stress can also arise from positive changes such as a job promotion,or change.

四、发展教育英语阅读技能纲要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发展教育英语阅读技能纲要结构严谨,分类明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交际英语读写教学提供了以下三方面的经验。首先,发展教育为英语读写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课程背景。发展教育面向社会大众,强调教育机会的均等性,重视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突出学习技能和学习态度在学业成功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发展教育的理念是以个人素质发展与提高为根本出发点,重塑学习者的社会角色。(Alvermann,2003)在这一点上,发展教育与我国倡导与实施的素质教育有共通之处。作为建立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的教育创新产物,发展教育体现教育的社会与人文价值。

其次,发展教育英语阅读教学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阅读技能分类体系,突出了书面语篇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业提高的重要意义。二语习得研究表明以听说为主的基本人际交往技能(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简称BICS)在短期内可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以读写为主的认知学业语言能力(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简称CALP)的提高一般需要经过要五至七年的时间。(Cummins,2000)因而,要正确处理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吴棠、蒋楠、刘骏,1992:337-344)在注重听说训练的同时,对读写不能偏废。

再次,发展教育英语阅读技能纲要虽然是单一语言技能纲要,但在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突破阅读障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发展教育英语阅读课重在“点”上下功夫,可以作为综合听说读写等多项语言技能、主要在“面”上做文章的如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或外国语(ESOL)等语言课程的延伸与补充。

参考文献:

[1]Alvermann.D.Preface[A].In Eric J.Paulson.Michaeline E.Laine.Shirley A.Biggs.Terry L.Bullock(Eds.).College Read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Articles from the Journal of College Literacy and Learning[C].Newark.D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2003.

[2]Anders.P.Syllabus for LRC 696a College and Adult Literacy(Fall 2000)[Z].University of Arizona.Tucson.Arizona,2000.

[3]Arendale.D.R.Exploring 19th century preparatory academies: A precursor to developmental education[Z].Paper Presented at College Reading and Learning Association(CRLA)36th Annual Conference. Albuquerque.New Mexico,2003.

[4]Cummins.J.Language,power.and pedagogy:bilingual children in the crossfire[M].Buffalo.N.Y.:Multilingual Matters,2000.

[5]Flippo.R.F.&Caverly.D.C.(Eds.)Handbook of college reading and study strategy research[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25-42.

[6]Goodman.K and Bird.L.On the wording of text:A study of intra-text word frequency[A]In A.Flurkey&J.Xu.On the revolution of reading: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enneth S.Goodman[C].Portsmouth, NH:Heinemann,2003:139-171.

[7]Halliday.M.&Haso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8]Henry.D.J. Reading skills summary for the Florida State Exit Exam[Z].Addison Wesley Longman, 2001/2006.

[9]Hunter.B.Developmental education:What’s it about?[A]. In N. A. Stahl & H. Boylan(Eds.). Teaching developmental reading:Historical,theoretical.and practical background readings[C].Bedford/St. Martin’s,2003:1-10.

[10]Krashen.S.D.Exploration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se:The Taipei Lectures [M].Portsmouth.NH:Heinemann,2003.

[11]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Developmental Education(NADE)http://省略[EB/OL].

[12]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1996).Remedial education 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fall 2005(NCES 97584)[R].Washington,D.C.: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13]ing through the open door:A student profile[A]In Keeping America’s Promise:A Report on the Future of the Community College[C].League for Innovation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25-27.

[14]Wirt.J.Choy,S.Rooney.P.Provasnik.S.Sen.A.&Tabin.R.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04.(NCES 2004-077)[R]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Washington,D.C.Available http://nces.省略,2004.

[15]吴棠,蒋楠,刘骏.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地位与关系[A].瞿葆奎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1949-1989)教育学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第2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就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然而,目前的应试教育的浪潮却愈演愈烈,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很多人认为,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导致了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如果没有高考的统一选拔,下面的中小学又怎么会统一考试、统一选拔呢?现在的教育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考试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考试的选拔功能,使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许多农村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内容对于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用处。一考定终身,一俊遮百丑,为了好的分数可以不择手段地竞争,学校的声誉也是在考试分数面前排队。教师认为,学生的成绩好了,在本年级组内就会排在前列,与其他学校评比也会名列前茅的。这样不但自己脸上有光,而且绩效工资也高啊。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好了,就有好学校上,就能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找到好的工作。

这样就造成了片面地追求高分的局面,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是高分低能。他们虽然能考得高分,但是他们的思想道德、专业技能却很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太需要改革了。我们的教育部门也确确实实是在不停地研究改革方案,各式的教育专家也确确实实是在不停地提出改革的建议。然而,我们的教育部门单一地把所谓的教育改革的重心放在了“怎么去改革考试形式”和教师的课堂教学上,却没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专业技能、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重视过。

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了教育的改革要以体制的改革为重点。《教育规划纲要》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方针,指明了方向。然而,应试教育何时能真正被“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所替代,这恐怕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的教育部门是否能以《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指导方针去改革,改革的力度有多大,我们殷切地期盼着。

第3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学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面简称“纲要”)中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信息资源的收集、分析和提供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是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和开发者;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是终身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同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与教师进行思想和心灵地交流,才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如果教学活动单纯反映教师的愿望和要求,把学生搁在一边,就会陷入生硬灌输的境地,学生的思路得不到疏通,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重在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纲要”指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现代教学重视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既使学生学到应学的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做到:

1.教师应备好课。教师应把握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设计好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还应把握学生情况,包括学生自学、预习的情况,分析哪些内容学生熟悉、了解,哪些内容需要讲解,学生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2.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潜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充分、自由、自主和全面地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各方面。

3.使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忙,就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单纯是教师忙,课堂上死气沉沉,这节课是不成功的。教师要精讲巧练、设问、质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动笔,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教会学生学习。陶行知曾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大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阶段,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除了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涉猎知识的能力。

5.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他人(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合作学习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教学模式。

6.培养学生的智能。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环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设计有梯度性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目标。启发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问要有启发性。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通过学生的答题发现存在的问题,教会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智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7.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学生智力的重要成分,如果缺乏想象力,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也会缺乏发明创造的能力。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成长为想象丰富、有发明、有创造的人才。

8.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纲要”指出: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应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讲知识时突出重点,动手操练时严格要求、人人动手。

9.培养学生的情感。“纲要”指出: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医学生将来要面对病人,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看法、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病人是做人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给学生打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基础。

10.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能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使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要全面掌握制作高水平多媒体课件的技能技巧,适应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教师要自觉运用教学新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课堂教学技巧,刻苦钻研业务,适当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而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静,《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刍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

2.覃雄,《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199.3

3.高丽,《关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4.杨高峰,《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方法改革》[J],《新西部》,201.22

第4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总书记对**提出的“314”总体部署为导向,以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突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以下简称发展纲要)实施的重难点指标,解决妇女儿童生存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努力提高妇女素质,加强儿童教育,努力开创我县妇女儿童工作的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一)切实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继续加大女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力度。各街镇乡(办事处)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继续抓好培养选拔女干部特别是女领导干部工作,努力为优秀女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在配备干部时要继续坚持男女干部条件相同时,优先选用女干部;干部职数缺额时,优先考虑女干部;调整、组建新班子时,优先配备女干部;进一步加强女后备干部的队伍建设,加大正职、经济主战场女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后备女干部不低于后备干部比例的20%;要加大基层女干部的培养力度,提高村委会中女性干部比例。

预防和控制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进一步加强婚前医学检查的宣传和回访力度,加大三级网络联动,开展婚前保健宣传教育、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力争做到人人都在监测中,确保出生缺陷全覆盖监测。有效提高妇女儿童医疗卫生条件,在妇女儿童中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有效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势头,减轻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

改善农村妇幼卫生工作。借助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个平台,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妇幼卫生工作,切实增强农村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妇幼保健条件;继续开展妇科病普查、筛查工作,争取两年开展一次对退休、困难老年妇女妇科病的免费普查;有效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继续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加大贫困救助力度和救助范围,确保年内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7%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100000以内;切实做好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将流动妇女儿童卫生保健纳入本地妇幼保健管理系统,争取年内农村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85%,城市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3%,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1%以内,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达到93%以上,切实保障全县妇女儿童身心健康。

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各街镇乡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今年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内容,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政府统筹、有关单位联动、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加强学校管理、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教育培训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等各种方式,切实解决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和人身安全。

进一步解决女性就业问题。妇儿工委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探索就业途径,提供就业渠道,帮助更多的妇女充分就业。县妇联要加强就业工作的协调管理,将相关成员单位就业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底妇儿工委工作目标考核。以家政服务为重点,依托县三级职业介绍服务平台,引导和帮助妇女实现就业;立足家庭创业,有针对性地寻求适合妇女创业的项目;继续搞好妇女再就业培训工作,立足观念引导,帮助广大妇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旧城改造和征地拆迁中,要组织街道、职介中心和用人单位为搬迁改造户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帮助被征地拆迁妇女实现就业。

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完善三级维权网络,切实发挥法律援助中心妇联工作站的作用,及时有效地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促进妇女平等就业,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和服务,提高妇女自身素质,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机会,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各项任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做好孤、残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开展医疗、住房、教育、司法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一系列专项救助,完善临时救助、社会互助等措施,加强县人力资源市场及其周边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力度,研究制订防拐打拐行动计划,依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违法犯罪行为。

努力改善妇女儿童生存环境。认真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工程(即修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确保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继续实施饮用水工程,解决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缓解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

(二)进一步推进发展纲要的实施

各街镇乡、各部门要认真做好2007年度发展纲要的监测统计工作。在收集、审核有关监测统计数据及材料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2007年度新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统计工作,力争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县妇女儿童发展情况,为县委、县政府全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顺利开展**年中期评估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认真开展发展纲要的中期评估工作。县妇儿工委要认真研究、印发监测评估工作方案,部署县级成员单位启动中期评估工作。各街镇乡、各部门结合本部门2007年的监测评估情况,及早做好准备,在发掘本部门妇女儿童工作亮点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自身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指标(即到“十一五”期末还有可能实现不了的指标),要以县级检查评估为契机加以推动解决。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行为,完善工作机制

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县妇儿工委要加强对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将两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加强工作统筹,组织召开全县妇女儿童工作会,定期督查指导,加强沟通协调。各妇工委成员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意见,及时研究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做好事。各街镇乡、有关部门要对发展纲要指标进行具体梳理,把实施发展纲要责任指标列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切实抓好工作安排,集中力量开展一至两件有特色的工作。

(二)加大调研,制定干预措施

目前,发展纲要实施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各街镇乡和有关部门要根据监测评估结果,结合本地区、本系统实际,开展对发展纲要实施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部分重点、难点指标的专项调研工作,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进一步促进这些指标的突破。

(三)加大投入,拓展资金来源

为确保发展纲要未达标指标的如期实现,各街镇乡、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发展纲要实施的资金投入,要将妇女儿童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特别是要加大对实施发展纲要中重点、难点指标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的调度、项目的安排等方面,优先考虑妇女儿童的发展和权益保障;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倡导社会支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金,保障妇女儿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通过新闻舆论、大众传媒,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足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0年)》及涉及妇女儿童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举办“五五”普法、送法进社区、送法进家庭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利用“三八”维权周、“妇女维权岗”、“平安家庭”创建等,加强《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普法宣传的力度,结合两纲中期评估后续工作的开展,积极宣传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努力优化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环境,推动全社会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意识的提高。

(五)加强监测评估,保证妇女儿童工作质量

把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纳入常规统计,形成制度。开展培训,提高成员单位业务人员的性别统计意识,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指导,提高监测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认真研究监测评估数据和报告,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定量定性分析,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定期评定、研讨,形成有效的维护机制。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两纲实施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加快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步伐。对在中期评估中已提前达到纲要(规划)终期目标的静态性指标进行修改和调整;对已达终期目标的动态性指标采取巩固措施,防止反弹。按时完成**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统计工作,并及时更新妇女儿童发展“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进度表,根据进度表的数据提出整改措施,确保两纲终期目标的完成。

第5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进入十月金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是枫叶金黄、硕果累累的秋色,以“国培计划”为主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自2009年以来的国家级培训政策可以说是落实我国教育发展纲要首先实施的措施。从这一点上来看,教育大业、教师为本的当务之急和重要意义通过“国培计划”体现的淋漓尽致。

教师培训,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已有之。但是作为当前国家教育政策的一个大手笔,有别于传统师资培训模式的“国培计划”无疑起到了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积极作用。三年来,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国培计划”投入专项经费26亿,培训中小学教师350万人,其中仅农村教师就超过了95%以上。不仅在直接的教师培训方面收效显著,更在优化教师培训机制、完善培训体系、丰富加强培训成果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当然,在诸多成绩背后,也带来了一些客观问题。诸如培训效果、授课内容针对性、专业化提高目的等等。与其说如何具体去解决这些问题,倒不如首先在“国培计划”的实施者、执行者、受益者之间的价值观认同方面达成一致。

作为一个项目也好,或者一年又一轮的教育工程来讲,投入巨大的“国培计划”是否我们应当可虑一下它的价值?说到价值,又提到投入,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其经济效益。实际上,“国培计划”的最大的价值却是它的公益性,即社会价值而非经济价值。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都看到它对于打造教师专业化队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实际上它更是实现教育发展纲要中有关教育公平的直接体现。教育资源不均衡或者不公平最明显表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而“国培计划”对象95%来自农村的数据就直接说明了这一点。当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也是国培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体现。

也正是基于“国培计划”价值体系的上述特征,我们在反思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时,也就不难认识了。在培训过程中,除了大多赞誉之词外,我们也听到了有关培训课程体系没有针对性、培训老师脱离中小学实际、培训体制效率低下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对“国培计划”价值观的认识问题。如前所言,“国培计划”是有别于以往传统师资培训体系的一个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新体系。无论培训的目的还是任务,也无论是培训主体还是客体的改变,更何况培训内容和体系的重构,都是有别于传统师资培训的新篇章。如果没有在这些方面的变化,此“国培计划”无论价值上还是实施效果上,与以往无异。

又是一年国培时,我们希望看到的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称谓上的更新,更希望在重构师资培训体系、内在专业内容逻辑性、培训主客体需求价值一致性等方面展现给我们新的内容。真正实现“国培计划”所言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之目的。

第6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会议指出,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要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通过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镇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会议决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今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一)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均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二)参保居民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政府对参保居民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三)参保居民年满60周岁,可按月领取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内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四)已年满60周岁、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居民,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会议指出,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防治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群测群防,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提高防治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一要全面开展隐患调查评估。二要加强监测预报预警。三要实施综合防治。四要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五要健全保障机制。

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工作和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工作。

会议指出,今明两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着力向教育倾斜,更加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要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二要进一步增加公共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三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四要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

会议指出,必须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一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二要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三要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四要改进对物流企业的管理。五要鼓励整合物流设施资源。六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七要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八要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

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健康、教育、经济、决策与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法律七个发展领域及各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以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法律保护五个发展领域及各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以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制定地方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测评估,确保两个纲要顺利实施。

会议指出,内蒙古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繁荣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7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为推动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街道妇儿工委十分重视和关心妇女儿童工作,把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摆在事关党的事业、事关祖国未来、事关民族兴衰的重要位置,以引领妇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着力点,以加强基层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为保障,加大力度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大力度推进实施“两纲”,加大力度推动解决妇女儿童切身利益问题,带领广大妇女共促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生活,并与经济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为实现辖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发挥职能作用,健全畅通高效的工作机制

,街道妇儿工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一是落实妇儿工委例会制度。以专题例会、成员单位工作会议的形式进行工作部署;二是落实各社区、村汇报制度。各社区、村年初上报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年终报送工作总结,就实施纲要情况进行汇报;三是建立对策调研制度。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在实施纲要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和协调成员单位深入辖区开展调研,反复论证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四是建立督查制度。由街道妇儿工委牵头,年末深入各社区、村对各项指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二、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引领妇女建功立业

切实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拓宽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就业领域,使广大妇女享有充分的就业权利是妇女发展纲要规定的重要目标。随着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入,下岗职工逐渐增加,特别是女职工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街道妇联在努力扩大妇女就业领域,增加妇女就业机会方面狠下功夫。一方面积极开展“巾帼社区服务活动”,依托社区为下岗女职工排忧解难。在社区建立健全了“辖区下岗人员信息网络”、“本地区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信息网络”,发挥再就业供需双方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女职工上岗的推荐工作。建立了职业介绍所、社区劳动保障站、街道劳动保障所,帮助825名妇女实现了再就业。街道劳动保障所及时掌握政策,为辖区143名下岗女职工办理了享有减免一年半税收的“明白卡”,为她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从开始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积极争取资金,重点对妇女低保对象实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基本上做到应保尽保。

三、坚持民生为重,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认真贯彻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平等的财产权利,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进行经常性的督查和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和完善妇女儿童维权机构,从法律角度在社会、家庭等方面有力地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和权益。

深入宣传《法律援助条例》,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未成年人经常涉足场所的管理,一方面加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制止和控制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发生。

充分发挥妇联在妇女维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强对受害妇女的司法保护,街道妇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妇女维权工作新途径,开展多形式、宽渠道、全方位的妇女维权活动。

在广大女干部中认真开展“两法”、“两纲”和其它有关法律的宣传,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教育辖区妇女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建立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组织网络,督促社区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妇联工作点”,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巩固街道妇联在派出所建立的“反家庭暴力110报警中心”和妇女儿童维权岗,完善了街道群众服务站和派出所建立的流动儿童法律咨询工作站。切实做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解决妇女来信来访、咨询等工作,街道群众、来访650件,制止家庭暴力12起。

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形成关爱妇儿良好氛围

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妇女发展、妇女权益、妇女生活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三八”节为契机,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作为重点,通过媒体、宣传栏、标语、座谈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广场服务活动等各种形式进行有效宣传,广泛展示妇女积极参与社会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风尚,表彰在妇女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一步倡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妇女的社会意识。

第8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妇女篇

实现平等就业和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基本实现平等就业。十年来四川省就业人员中女性所占比例均在45%以上,接近劳动年龄人口女性所占比例。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女性比例37.5%,比2000年下降11.6个百分点。

基本获得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2010年末,四川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女性527.6万人,医疗保险女性1002.1万人,失业保险女性192.4万人,工伤保险女性210.7万人,均比2000年大幅度增加。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84.2万人,其中女性217.1万人,占44.8%,比2000年提高8.6个百分点。

保障女职工享有特殊劳动保护。四川省已建工会企事业单位执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的企业3.82万个,占46.5%;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企业4.0万个,占44.5%,分别比2004年提高30.7个和25.4个百分点。针对非公企业女职工和女农民工劳动生产安全问题,已采取措施确保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深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管理

2010年末,四川省女性公务员121138人,占27.4%,比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女干部分别占11.6%、13.2%、18.7%,分别比2000年提高5.1个、2.7个和2.8个百分点(见表1)。

女性有更多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四川男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差异逐渐缩小。2010年末,四川省小学适龄女童净入学率99.3%,小学女童五年巩固率93.8%;初中阶段女生毛入学率110.9%,初中女生三年巩固率94.4%。

女性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2010年,四川省高中阶段女性毛入学率78.3%。本专科在校生108.6万人,女生占50%以上。在校女硕士、女博士分别占44.5%和30.1%。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

妇女终身受教育水平提高。2010年末,成人初中在校女生人数1.3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女生人数15.1万人,占48.1%和50.3%。成人高等学校女性在校生比例由2001年的47.2%提高到2010年的50.3%。

妇女健康得到了更坚实保障

十年来,四川在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保障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加强性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都取得了成效。(见表2)

儿童篇

确保少年儿童的健康水平

降低儿童死亡率。四川省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2010年,四川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6.9‰。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儿童肺炎死亡率、儿童腹泻死亡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提高儿童健康水平。2010年,四川省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80.5%,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均稳定在90%以上。2010年末,四川省各类儿童福利机构数、床位数、集中养育弃婴与孤儿人数分别比2000年增加48个,4419张和2119人。21个市(州)都拥有1所以上具有养护、医疗康复、教育能力的儿童福利院。

教育是儿童发展的核心

巩固发展基础教育。四川巩固发展基础教育成绩显著。(见表3)

重视学前教育。2010年末,四川省幼儿园9483所(未含小学附属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中:公办幼儿园1477所,民办幼儿园8006所;在园幼儿人数188.7万人;幼儿专任教师51909人;四川省已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25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2.5%,呈提高趋势。

努力发展特殊教育。2010年末,四川省特殊教育学校100所,其中5所开设了高中阶段教育。在校适龄残疾学生41767人,专任教师1572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从无到有,已有6所学校开设学前聋儿和智障康复培训和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2010年,四川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63%、98.30%、93.54%,比2001年分别提高2.77个、11.23个和25.11个百分点。

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四川省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开展了青少年尤其是流浪乞讨青少年、艾滋病致孤儿童、闲散青少年、农村留守学生的关爱教育活动;同时开展网吧综合治理、手机涉黄整顿、家庭暴力遏制专项整治。

努力营造文化环境。少年儿童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都保持了逐年增长的态势。文化部门积极为儿童创作演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

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完善救助体系。2010年末,四川省依托救助管理站建立了81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形成了较完善的救助管理工作体系和以10个跨省救助管理站为龙头,以21个市(州)救助管理站为支撑,以县(市、区)救助管理站为依托的救助管理服务网络体系。

维护儿童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

第9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一是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二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明确了未来的工作目标和责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