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也正是建立正确的三观的重要阶段,面对着外界众多的不良因素,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于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揣测学生的思想,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循序渐进的思想灌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的洗礼。并且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品质与人格得到有效的磨练。那么我将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浅谈如何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1引导学生参与情感体会

人类都是具有情感的动物,也正是因为情感,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在生活中有许多情感是值得学生来体会的,尤其在青春叛逆期,学生正是因为缺乏对情感的体验才造成种种矛盾。于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情感体会,就以《背影》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父亲那无言的厚爱。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敏感,常常认为父母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他们的爱,也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远。那么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再过多地纠结于字词的教学,而要通过一步步地深化,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学生会发现,父亲年轻时那伟岸的背影已经不在了,那到底是什么压垮了父亲的背呢?学生这时会思考,其实父亲并不是不爱我们,而是有来源于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必须要更专注地投入工作,为家庭的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学生就这样一点点地理解父母那些无言的爱,不是不爱,只是厚爱无需多言。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结合自身的生活进行思考,从而情感的力量解决青春路上的各种困难。

2引导学生养成爱国情怀

学生担负着国家建设的大梁,是国家的接班人,可以说青少年的发展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命运。于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养成爱国情怀,能够心系祖国,肩负祖国发展的重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很多诗作都是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爱国情怀。于是教师可以从这些作品出发,开展一次主题探讨会。教师将主题定为“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学生则要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收集,全面地了解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又体现了怎样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探讨会上,学生可以进行即兴的演讲,上讲台来讲一讲自己阅读了哪些材料,又从其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爱国情怀,这便是深化理解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而是深入其中进行探究,领悟其中爱国情怀,感染自身获得力量。

3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修养

开展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修养,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大纲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优秀人物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优秀品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就以《陋室铭》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中的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自身的修养相比外在的环境更加重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美德,而不过分将就外在因素。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一句名句作为教学核心,开展主题教学。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陋室铭》的创作背景与中心思想,并且全面地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而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则不再过于重视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同时结合古代良好的风气,借助作品的引证,向同学们展示古人注重内在的良好品德。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结合时代背景,要求学生谈一谈现代学生要怎样做才能提升内在修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深化了核心思想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品质,提升自身修养。

4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在初中教学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完善人格魅力与养成与品行的端正。而初中语文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让学生接受文学作品中正能量的洗礼。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可用资源,采取科学的策略渗透德育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思想的端正与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刁淑颖.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1)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在讲读中渗透德育。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和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例如,针对学生认为《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火中救朝鲜儿童这一动人场面不值一提,我引导学生注意战士救人时的一系动作,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战士不怕危险救朝鲜母女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气概惨烈的场面,使学生震撼,借此我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在别人身处困境时勇于上前相帮。

2.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读,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3.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只有学生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亲手去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才有感染力。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机会。例如:在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活动中,我布置了一系列作业:一是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人,了解祖国改革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二是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试着用柴火做饭、用煤油灯度过夜晚、徒步上放学等,感受祖国今昔的巨大变化。三是写作活动。有的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巨变的认识,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有的学生写出了诸如《写信与打电话》、《我家搬新居》、《柴火做饭与液化气做饭》等文章,表达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激起了对祖国变化的赞叹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作用

1.营造美的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熏陶学生,使他们产生感情共鸣,使德育融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诵读文章,会唤起学生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使他们在读悟中体悟沉淀。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才会对真理有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2.培养学生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苏州园林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有效策略;研究;分析

引言:

德育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语文是门基础学科,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工作整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去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打消他们的成长顾虑,方便后续人才培养计划的高效实施;另一方面可以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灌输指导”“死板说教”的弊端现状,从新的角度出发,引用趣味的元素,优化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体现以生为本的价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下面,笔者针对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有效渗透做出了简要的研究。

一、创设情境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最忌死板说教,一直提倡以情動人。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就要摒弃应试的教育观念,放弃固化的授课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高涨的热情[1]。另外,初中语文还应熟悉各种情境的创设方式,精选课文中的德育素材,以形象化的手段、直观化的表达,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创设情境达到德育有效渗透的目的。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课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家乡大容山、铜石岭、会仙河、望君山等风景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接着播放环境恶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要爱护大自然,爱护身边的环境。又如,《背影》一文记叙作者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播放事先做好的课件,让学生抓住文中对父亲为儿子买橘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经典细节刻画,听着课件的乐曲,看着课件展示的画面,听着录音有感情的朗读,从而被文中父子间的骨肉之情深深地打动,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顺势引导,让学生感知父母之爱的恳挚无私、弥足珍贵和伟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才能创设出逼真而又充满感情的课文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喷薄的激情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二、突破阅读渗透德育

校本教材主要指我们初中生的语文书和自读课本,这对有效彰显德育元素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并推荐读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让学生充分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如学了《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后,学生都被又聋又哑的海伦而感动了,对她很是佩服,于是我因势利导,把目标指向了她老师的老师(一个普通的清洁女工)的文章《一个人所能改变的》,希望学生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德育熏陶。让学生懂得人生不只需要珍惜,更需要自信。

三、作文教学渗透德育

(一)作文立意训练

在作文的立意训练中,首先要教育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实的爱憎分明的情感。社会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要通过作文,歌颂真善美的人与事,批评假丑恶的东西;其次要培养学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关注热点问题,训练和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理解社会、感悟社会的能力,在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此外还要通过作文来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感恩意识、独立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敬业精神,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和人生感悟去思考“快乐”、“宽容”、“尊严”、“自信”、“责任”等问题,如用《学会宽容》《学会感恩》等命题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作文选材训练

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贴近生活,思考生活,用日记来记录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关注热点问题,还可就其中一些社会问题或人生问题等让学生自选角度去写话题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主张。

四、社会实践渗透德育

人要有责任心,就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真诚的爱心。学生的心地犹如一张白纸,一块净地,你在上面画什么或种什么,便会有相应的收获,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思想单纯朴实,这方面的教育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2]。现在的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有许多是我们进行爱心教育的好蓝本。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唯利是图与约瑟夫的纯真形成鲜明对比。菲利普夫妇对于自己的亲人,自己的亲兄弟是用金钱来衡量“亲”的,对于于勒以前犯过的错,他们没有宽容心,对于于勒今天的遭遇,他们更没有爱心。而纯真的约瑟夫“我”却认为“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怀着的是纯真亲情,且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以表自己的爱心和亲情,换回来的是“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轻的先生”的祝谢。我们可由此引申到现在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要有宽容和爱心。然后由爱心延伸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上,教育每个学生要有一颗宽容心和爱心,既关心亲人,又要关心国家和社会他人,负起社会的责任,自己的人生才有意义,人生之路才宽广。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渗透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近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被“功利”包围,为升学所左右,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据报道,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而从各大媒体上得知全国各地青少年自杀或杀人的案例是不胜枚举,这些现象体现了我们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缺失。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因此,学校教育应在各学科中迅速渗透生命教育。而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程,具有熏陶学生思想感情的文化功能,语文教材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育素材,因此语文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一)创设生命教育情景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心灵的传递,是思想的碰撞。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首先,教师以自身的言行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得到的生命的尊重,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同时全身心地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做学生的朋友,深入了解学生所想,化解学生的心结,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并理解生命。其次,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景,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并以此感染学生。例如,在学习《松鼠》、《绿色蝈蝈》课程中,教师可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走入“情景”,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得以沟通,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备课,查找与之相关的影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导入,使学生被松鼠、蝈蝈的可爱的姿态吸引,随后进行声情并茂地讲解,教会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

(二)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使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初中学生涉世未深,思想单纯而美好。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内涵,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例如,在《生命的舞蹈》课程中,教师可以“尊重生命”为主线进行教学,以红舞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残疾夫妇用舞蹈展现出的生命的张力,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世,都是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的,都是充满着韧性的,从而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和剖析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同时将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会学生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三)激发学生远大的理想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教师可让学生明白生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人的一生就是逐渐的接近死亡,也可让他们了悟古今贤人对生死的超越,让他们明白“死而不朽”“死而不亡”的道理。即臧克家的名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只要我们有远大的理想、敢于拼搏的精神,我们的意志就不会被辱没,死神也就变成我们铁拳下跪地求饶的小丑。这样,学生面对挫折失败也将更加坚强。例如,在鲁迅的作品《故乡》中作者对闰土和自己不同的人生际遇的思考,表达作者对理想的坚持:只要不断努力,是可以创造新的道路的。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人生,树立自己的理想,教会学生认识并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著名论断反映了语文德育渗透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中我们可有效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各取所需。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积累,让学生每接触有生命意识的文章或人物都在精神层面有所领悟,一点一滴地积累正面效应以此抑制负面效应,德育渗透的过程是长期渐进的过程。同时,指导学生摘抄名言警句,让学生搜集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影视作品,例如路遥的《人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通过无机的重复强化学生的正面思想,使学生在自我阅读时实现与作者生命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激射出生命的火花,从而达到的一种“水到渠成”的自我教育的状态。其次,引导学生时常进行自我反省,孔子说“见贤思齐焉”,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千古名言告诉我们要通过反省自我,相互比较,及时审查自己的得失,促进进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学生保持自身生命之流长清的内驱力,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总之,生命意识的培养都是一个复杂、长期而且充满反复的过程。为此,语文教学的人性美熏陶、教育,还必须尽可能地与学校教育的其他方面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并持之以恒,使学生以鲜活的生命,丰满的灵魂在在现实生活中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

(一)通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文学艺术形象的美。激发学生发现美的事物,培养他们的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借助初中语文教学操作的美学元素,培养、开拓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促使他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按照美的规律总结新的经验,探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生活,设计新未来。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方式

(一)教学语言的操作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语言中音强、音高、音色等不同变化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调动自身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使他们听了“如临其境,如同见其人,如闻其声”。对于一位有理想想成为教育艺术家的初中语文教师说,还需要认识学生的语言特点和心理特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它在教学中达到美育的层次。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应该正确、灵活、巧妙掌握和处理发以下三种语言因素:

1.语言的物理因素

所谓语言的物理因素,实际上就是声音的物理因素。教师要掌握发声的规律,以提高声音的表现力,显示出语言美。如音高、音强、音质、音色、音速等方面的不同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搭配合适就能够显示出打动人心的魅力。如《雷电颂》一课,男教师刚强豪迈的声音特质就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

2.语言的情感因素

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认识活动与意向活动交融一体,而其中的情感更是一个重要因素。“人的思维一开始就与情绪情感有密切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从未完全消失。”

初中学生正处于情感比较幼稚的阶段,教师在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方面能充分表达出教师的真诚、善良、同情等丰富细腻的教学情感。反之,教师内心情感也会引起口头语言产生快慢、强弱、断续等变化。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语速快慢适中,语调高低有别,节奏板眼分明,语言疏密相间。如《,你在哪里》一课,教师应用低速的语调开头,在人们哭泣中寻找,在觉悟中呼唤,在舒缓中怀念。

3.语言的内容因素

教学语言内容的启发教育性表现在可以启发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态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和启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我在教《长歌行江乐府》这首古诗时,先问学生(尤其是学习不用心的学生):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一般都回答喜欢秋季,因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我再问:我们就这样等着秋季的来临吗?启发性的教学语言简洁地使学生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八百八百伤悲”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板书的操作

1.板书应该具有色彩美

不同的色彩能使人引起微妙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初中生偏爱一些具有较强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绿色等明亮色彩,即光谱上的“暖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据此来设计板书的色彩美。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时,就用红色板书课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而突出了文章要说明的主旨。

2.板书应该具有字型美

板书的字型美,表现在用笔和结构上。用笔分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缓等。字的结构,不仅包括字中连贯穿插的点画,也包括点画的空白部分,虚实相间,才是一个艺术品。达到字型美,要做到“一笔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像一座建筑,有栋梁椽柱,有间架结构。西方美学从希腊的庙堂抽象出美的规律来。如“均衡、比例、对称、和谐、层次、节奏.....”比如板书:“多一些宽容”,“我的思念是圆的”等,这样的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教学体态语的操作艺术

1.面部表情语的操作

面部表情通过脸色的变化、肌肉的以及五官各自的动作和谐配合而成。首先是眉毛与前额区的表情语。前额肌肉的运动形成眉毛的运动,眉是可以表情和传情的。教学中,教师的眉毛适于舒展,不宜紧蹙,适于微微上扬,不宜横眉冷对。其次是眼神语。眼神的变化往往可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教师双目炯炯有神会使学生振奋,两眼无光则会降低学生情绪的兴奋性;与学生目光接触会产生你在注意他的感觉;严厉责备的目光意味着对学生的不满;柔和、热诚的目光则流露了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再就是踣嘴部表情语/嘴的开合、嘴角的向上或向下,都能传递一定的信息。在教学中,微笑的老师是受欢迎的老师,微笑往往是爱心的表现。这种表情使教师易于学生沟通,能引起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如真诚期待的目光能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发言,严肃目光能制止学生分散精力,投入学习。

2.手势语的操作

(1)手势语要注意姿态文雅而自然。兰花指很优美,但男教师翘起兰花指可能会使学生哑然失笑。食指直伸到对方鼻尖,定会使学生反感和害怕。

(2)手势语使用的次数不可太多。动作幅度也不可太大。要适时和谐地配合有声声语言。过多过杂又生硬僵直,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分散其注意力,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3.体势语的操作

体势研究告诉我们,体势可以传达许多信息,它可以显示人的性别、地位、心情等。体势语包括立姿、行姿、坐姿、卧姿、睡姿、蹲姿和俯姿等。其中与教学联系较大的是立姿、行姿和坐姿。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渗透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部改革的主要课题,素质教育的提高有利于学科全面、有效地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符合当今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语文学科作为学科之首,内容丰富、多样,涉及面广,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最佳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整合教学结构,将素质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学科中来。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一、实施因材施教法,渗透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内容蕴涵和体裁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教师应结合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兴趣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朗读,感悟其内涵,即采用的是“朗读自悟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小草偷偷从地下钻出来”中“钻”字的妙用。而讲《济南的冬天》一课时,笔者则采用的是“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知识点,通过交流、互动想象济南的冬天。同样是抒情散文,其内容的形式不同则学习方法也就不同,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

二、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理论性学科,其知识内容广泛,蕴涵着各种形式的人生哲理,渗透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语文学科的内容则是素质教育渗透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实践、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学生命为主题的阅读文本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鲁迅的白话文时,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塑造学生疾恶如仇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实施的。实践证明:语文学科内容中包含了无限的素质教育精髓,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凸显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的基本技能是:听、说、读、写。教师应着重从这四方面入手,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四者相结合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感受这四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有效地把握语文基本技能,凸显素质教育。如:听是说的基础,而说又是对听的一种表现形式;读有助于丰富写的资本,而写是对读的一种体现;读有助于听,而听又能推动写,四者关系复杂,且密切联系。这样相结合教学,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够最大化地凸显素质教育的在语文教学中的和谐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又激活了语文学科的教育形式,两者相辅相成。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在对学生情感态度、审美能力、道德观念的培养上有着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全方位地渗透素质教育,借以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晓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12-30.

[2]吴庆麟,胡谊.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

渗透德育内容,这对学生的思想转变百利而无一害。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学校教学当中,应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这才是教育工作者育人的宗旨。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师者应找准德育与所从事学科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或链接处,力求做到寓德于文、育人以理,避免生搬硬套空洞说教,持“拿来主义”正是基于上述观点,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以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德育思想的渗透法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千古流传、隽永清新的美德篇章和格言名句。这些名言名句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特色的精华篇章, 它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是相当必要的。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名句, 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 的宽阔胸怀”;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有口碑的名言名句, 要求学生牢记并领会其深刻含义,通过讲解名人名言, 加强了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这既让学生学习了语文知识,又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讲授《背影》课文时教师有必要范读动作描写,让学生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这个场面描写为最详,也最让人感动。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感人之处在于巧用动词: 探: 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 写月台的高度,吃力。缩: 两脚无处可蹬,倾: 爬月台十分艰难。教给学生从文本人物的动作言行里去体会真情。然后再把感人的“背影”回放到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更深一步体会感人之处。这篇课文的主旨就是: 父爱子、子怜父的深情。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如何面对生活中真实的自我?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时代特点,“青春年少的我们不懂得享受爱,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更不懂得回报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的思想产生共鸣。对家人说几句最想说的话。学生口头: “我口说我心”、笔头:“我手写我心”它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很直接,也明达。

二、写作上引导、强化德育的渗透法

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社会上各种思潮以及日上生活中在学生的思想上必然会有种种反映。他们都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他们也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获得体悟。而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写作的功底还尚浅。还应该以记叙文为主,但在平时的日记、作文中,很难看到生动有趣、形象感人的细节描写。偶有发现,应打印出来,以备在每周的展示课上展示给学生。优秀作文编辑成作文期刊,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以成功的鼓励。细节描写是文章中最传神的,对作文中的细节描写集中学习,集中训练。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在人物细节描写上,应多侧重人物细节描写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人物细节描写在文章中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选材也至关重要,他决定着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准德育结合点不要吝惜自己的评语,加以评论、鼓励、表扬。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目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及时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结合起来。“文如其人”教学生作文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过程。所以贯穿德育教育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经典的朗读渗透法

朗读教学对德育渗透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见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感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的德育效果。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就比较适合于朗读,如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自己可以先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可以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促使学生深切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反思自己的理解,在朗读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富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如临其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乃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言传身教渗透法

俗话说:“亲其师,方可信其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于教学的潜移默化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上闪光,在学生身上发扬光大。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表里不一,就会失信于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相信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就会形成了。

总之,在教育战线上,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一个出色的人类灵魂的发现者。将学生特点、学科特点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以学生为出发点,围绕语文学科特点将德育教育有机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智育与德育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彬.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 哈尔滨师专学报,1998,( 2) .

[2]黄光慈. 浅谈中专学校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6) .

[3]黄小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广西教育,2011,( 20) .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

一、遭遇青春的“刺”

刘云峰,老师眼中一个最难调教的学生,家长眼中一个最逆反的孩子。作为班主任的我一心想转化他,也曾做过多次努力,然而一切总是徒劳。

那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刘云峰的母亲便找到我,几乎是带着哭腔说:“老师,我管不了他,你帮我想想办法吧。”“谁叫你来的?”母子一见面便是剑拔弩张,“叫你拿钱你不拿,还想向老师告状,门都没有!”刘云峰一面大声呵斥着自己的母亲,一面继续振振有词地说:“管他屁事,他瞎掺合(那个他指其继父)。”“你还想对他出手,他再怎么也是你长辈。”母亲无奈地在一旁插嘴到。“屁的个长辈,他又不是我的什么人!”“那他挣钱供养你,你不知报恩。”“报个屁的恩!”他一直出口成“脏”。课间的钟声已经敲响,他的大呼小叫使得办公室门前、窗前挤满了一个个脑袋。他的眼中没有家长,没有老师,没有亲情。我终于怒不可遏:“刘云峰,收起你野蛮的嘴脸,这儿不允许你撒野,更不允许你这样对一个母亲说话,因为我也是母亲。”“我又没说你。”他低声嘟哝着,继而终于安静了。安静归安静,可你看他那副德行:昂着头,目不斜视, 双腿还不住地颤悠颤悠的,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回教室!”我一面厉声喝道,一面摇头叹息。

这个叫刘云峰的学生,有着特殊的家庭结构:父亲意外去世,便有了今天的继父,母亲和继父可以说都是含辛茹苦地在拉扯他,可他就是不领情,在排斥继父的同时也排斥着自己的母亲。这不,这周因超额向母亲索要生活费,母亲不给,于是当即对母亲出言不逊,继父出面劝解,竟想对继父出手,无奈之下,母亲找到了我这个班主任,希望我可以帮她。于是便有了先前的那一幕。

二、遭遇碰壁的无奈

一边叹息一边思考的我决定和这个逆反的“90后”过过招。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用紧接着的这节语文课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因为时间仓促,我来不及作太多准备,就针对这件事即兴上了一节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课。在这节没有经过准备的班会课上,我大讲、特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要懂得孝道,懂得知恩、感恩。同时,我还列举古今大量有关“孝”的典型事例:汉文帝刘恒,为母亲治病而亲尝汤药;王祥为了了却继母的心愿而卧冰求鲤……课堂上,我费尽三寸不烂之舌,企图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更希望在这些说教中能触动刘云峰。在课上,我不露声色地观察他的举动。可是,我发现我失败了。他一直坐在位置上表现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完全忘记了刚才在办公室发生的那一幕,也丝毫不觉得现在的课堂与刚才办公室上演的那一幕有任何的关系。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 ?甚至到后来他更是表现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我彻底失望了,心跌倒了谷底。面对他的漠然,我觉得自己的力量是那样渺小。

三、与《秋天的怀念》相遇

几天过去了,我一直忧心忡忡。一直在思考着用怎样的办法、怎样的方式才能驯服这头“犟牛”。晚上,我躺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一本课外读物,再次看到了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写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那种田地”的肝癌,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最后母亲猝然去世, “我” 连她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只能给“我””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无私的母爱、伟大的母爱。刘云峰排斥的不就是母爱吗?对,我决定把这篇文章作为突破口,希望能够唤醒刘云峰内心深处的对母爱的理解和尊重,而不要让这份爱再成为伤痛和怀念。于是我把这篇《秋天的怀念》带到了我的课堂上。

扣题探读,创设情景。上课伊始,我以深情的话语紧扣题目,创设一个感人的情境——“21岁,人生中活得最为狂妄的年龄。谁不正有远大的理想?谁不正追逐自己的梦想?但对于因疾病而不能依靠自己的双脚走动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就有那样残酷。然而就在这不幸境遇中,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希望,这个人就是母亲,一个身患绝症的母亲,一个病入膏肓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深沉而又伟大的母爱吧。”

细读课文,感悟母爱。“母亲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了,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可是,当他看到深爱的儿子正因为遭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悲观厌世,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她怎么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怎能扔下自己深爱的儿女?此时,她心里所经受的痛苦,远比肉体上的疼痛痛苦千百倍,这是一个怎样用心良苦的伟大的母亲啊!”

母亲“忍”住的是什么呢?母亲忍住的是儿子的自暴自弃和坏脾气 ,就像你们的母亲一样,包容你们所有的过错。

母亲忍住的是自己的病痛。“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得睡不着觉。”“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是母爱支撑着母亲!

母亲忍住的是儿子的病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她想要带儿子去看花,却遭到了拒绝,这时,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想给予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勇气!这是怎样的一份深沉的母爱啊!

拓展思考,回馈母爱。母亲走了,带着她诸多的不舍和牵挂走了,这便成了“我”心头永远的伤痛。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这样写道:“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去了。”我说:“又是一个深秋,一个开得泼泼洒洒的季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述说,真情流露。最后一个举手的是平时很少发言的男生,我们都知道他父亲去年才去世。此时全班同学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给他投去温和和鼓励的眼神,他站起来沉默了片刻说:“妈妈!我来看你了,是和妹妹一起来的 。我带来了你喜爱的。妈妈,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坚决要推我去北海看了,但晚了,还没出门,你就晕倒被送去医院,我没想到你的病已经变成这样,更没想到这一去竟是诀别,连你临终的话语我也没能亲自听到。妈妈,可我清楚你要对我说什么,你是要告诉我要像那样坚强的活着,要带着妹妹好好的活着……”那一声声深情的“妈妈”的呼喊使他已泣不成声,“我也想对我死去的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妈妈会坚强的活着的……”同学们听到这里已经是泪流满面,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这样写道:“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是呀,“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当我们的父母为我们默默付出无私给予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不懂得心存感激并给予他们回赠呢?所以,从今天起,让我们做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好好爱我们的父母吧!

四、他慢慢褪去身上的“刺”

下课的钟声已经敲响,教室里一片静默。我一直注视着墙角的刘云峰,只见他一直低着头。第二天,我再次找到他,只见他坐在我面前,也一直低着头,不敢看我。“老师,我知道我对我妈过分了……”后来他对我讲:父亲是一货车司机,母亲没什么文化,但单靠父亲一人挣钱,一家人日子也还算好过。后来父亲意外去世后,继父住进了他家,他时时处处拿继父与生父相比,觉得继父不如生父能干,母亲还得去打钟点工和他一起来维持家用,而且看不惯母亲对他好,认为他是个可恶的第三者。所以想方设法和继父甚至母亲作对。现在想来,继父对这个家也还是尽心尽力的,对他也没有二心。他表示从今以后,一家人好好相处,尽自己最大努力好好学习,不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伤心。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范文

一、言传身教是德育一个重要手段

在教育中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就是所谓的“言教莫如身教”。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爱可以改变一切,我们教育花园里的姹紫嫣红皆因有爱。

教师每天一进入教室,自己的思想和举止就会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广泛的和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人格体系,让诚实守信、友善谦和、言行一致、坚韧勤劳等美德自然流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作用,进而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其间所蕴含的道德修养会悄悄地渗透到灵魂深处,慢慢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去求真、求善、求美,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在课堂中让德育融入语文教学

古往今来,我们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语文课文带有人文性和思想性,但是,思想不是靠讲解传递的,它是在感觉中、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设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美好情感世界中,让他们在其中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通过介绍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感悟。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德育内涵,但其作者自身的品质、人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为世人称颂,老师在介绍时要加以点拨。如我在介绍朱自清时,就特别介绍了朱自清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

介绍后我告诫学生: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要有骨气,决不做恬不知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三、选取具有人文关怀的作文话题,在作文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作文就是做人,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乐、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语文教学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容易忽略又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它的人文性。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有赏心悦目的美丽风景,有回味无穷的精神世界,有动人心魄的豪迈情怀,有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作文创作激情四射、奥妙无穷。学生们徜徉其间,以情悟情,将心比心。在浩瀚的作文创作空间里,生动活泼的文字跳跃;自由而富有个性的感性和理性表白;激情澎湃的情感宣泄;温婉动人的情节铺张;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这就是作文、这就是创作,这就是雄厚的情感积淀和释放。

四、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 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