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农业投入存在的问题
农村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财政投入和农户投入。在财政投入方面,虽然财政投入在逐年的增多,但是其投入的力度远低于发达国家,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严重的阻碍农业的收入,而且在财政投入资金本来就少的情况下,还存在普遍的挤占挪用资金的情况,这样使得资金的利用率很低。在农户投入方面,因为农户自身的经济实力不足,则在农业的投入上则相对较少,这样导致收入的可靠性降低。
2.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转移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目前农民进城主要是以流动人口的形式,工作的保障性较低,遇到农忙就回家种地了,没有实现真正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劳动力素质偏低方面,因为劳动力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技能型的还不多,长期的体力劳动使得农民不愿意一直呆在城市,所以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解决农民的收入的问题是较为复杂的,只有不断的优化农业结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在优化农业结构方面,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优化产品的结构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农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建立起可以调控的农产品结构,并且需要扩大优质粮食的生产,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种植当地特有的作物。其二,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因为每个地区的气候等原因的差异,各个地区的种植优势也不一样,所以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建立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并结合当地的旅游,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其三,规范农产品的加工标准,使得农产品能够通过世贸组织的这个机会走出去,农产品走向国外无疑能够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充分的利用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可以组织农户进行专业化大规模的生产,不仅仅可以降低劳动成本,而且可以有效的提升机械化水平,可以使得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提升。其二,建立多元化联接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并且完善相应的合同,保障双方的利益,并且根据发展进行不断的完善。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为劳动力的转移奠定基础,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使得较多的剩余劳动力投身于城市的发展中去,获得相应的技能,这样就能够逐渐的在城市中扎根,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的转移。其二,拓宽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吸纳大批的劳动力,所以大量的发展非农业产业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三,劳务输出来达到转移劳动力的目的,目前,劳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劳务公司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保障了农民的权利,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其四,加强制度的建设,保障转移的劳动力的利益。其五,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得到可观的收入,但是根据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培训的力度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规范相应的制度,并对培训机构进行相应的扶持。
3.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
因为我国土地的制度和国家性质,导致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缓慢,所以要实现土地所有权的有效的流转,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建立相应的中介组织,完善合同,并对其中的条款内容进行明细,对土地所有权的流转进行规范。同时国家需要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的行为,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打击不规范的行为。对于土地流转中介,国家需要给予扶持,但是不能够有政府机构直接代替,需要投入资金建立固定的工作地点,但不对中介进行干涉,使得土地流转中介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4.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投入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经济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23―01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更加专注于农业组织化建设,特别强调加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双阳区政府积极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充分的肯定,助推“三城一区、幸福双阳”建设进程,为双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动农民快速致富
农业专业合组织是一种秉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生产方式和经营分配管理采取合作制度的经济合作组织。此组织能够充分同现阶段的农村经济条件、以及特有的农产品相结合,将特色农产品作为合作基础,并且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深加工,进而将农业生产同当地市场合理结合起来,最终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下平稳运转。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本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数量,同时能够实现城乡文化需求的互换,满足各层所需。在实际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中,能够加强各项科学技术的交流,丰富农民知识掌握程度,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完善发展,市场会更加活跃,农民技能会更加牢固,农民收入会更加增多。
1.2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能够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对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组织,进行重新的塑造和创新,在市场、农民、以及政府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首先,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能够发挥工作职能,实现对农民的指导和引导,将国家惠民政策和产业政策具体落实到每一环节,避免出现生产中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其次,农民可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下,将自身需求及时有效的想政府反映,同时能够及时获取政府的有效答复,以及相关农业政府和科技方法等信息,进而有利于实现政府对农村经济的针对性、以及实施性调控。合作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和合作性,有效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双方能够优势互补,进而将服务覆盖所有的生产、流通阶段。
1.3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农产品形成规模效应
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能够积极利用闲暇时间,对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和方针进行解读和学习。在学习阶段,农民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以此提升自身农业科学知识,同时能够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进而找寻处促进农产品销售、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拉近农民之间距离,帮助农民掌握市场营销信息、以及农业种植技术,以此扩展农民视野。
1.4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加果农业发展无法同市场经济具有一致性,将会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提高农民的实际经营手段,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是由于农民力量有限,只有充分结合所有农民的力量,加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才能提升农民抗风险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于,在农民进行生产的基础之后,对农产品的经营活动全权负责,将所有农产品进行统一销售,以此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以此提升农业的整体经营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帮助按照市场行情进行农业生产,防止出现生产的盲目性,使农民处于经济发展的有利位置。
1.5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
度,比较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农业的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此种制度在一些方面具有局限性,不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以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但是由于产量有限,在经济收入方面不够理想。因此,可以采取规模化经营,农民的自有土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掌管,负责统一的经营和管理,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有利于提升土地使用率,保证农民收入。
2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几项建议
2.1双阳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重视起来,将核心设定在《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上,严格规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推动其发展。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基础,将主导产业视为纽带.以“民办和民营以及民受益”作为中心原则,对“基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推广并实施,依据各地不同的有利条件,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心放在特色农业的发展和优势资源的创办上,鼓励各地农民加入到专业合作社中去,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建设专业合作社。
2.2重点关注培训方面,将培训基地的建设提到日程上来,对农民合作社社员的培训学习加紧完善。
2.3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尽量发挥各个社员职能的作用。依照各个专业合作社不同的特色,将对应的组织结构建立起来,并保证该结构具有合理的运行和决策机制。
2.4在政策方面,要将扶持力度加大,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法律素养。此外,因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要给予合作社宽松的环境。并且国家相应的法律应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保护。因此,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和提高社员的法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农村 民营经济 发展 思考 建议
1.当前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1合作主体关系不顺
现在乡镇大都有一些经济实体,但是到了村一级,往往村委会就是“经济合作社”的代言人,并签定各类的经济合同。作为行政村,主要是进行村务的行政管理,不能以“经济主体”的身份来发生经济往来。但乡村也要发展,怎么办?只好形成了这种政企不分的现象。理应由村民自行组织,形成一个经过审批机关批准的合法经济组织(公司或是经营部或是经济合作社都可以),明确一个法律主体的地位,理顺村委会和“经济合作社”的关系。
1.2集中于传统行业,缺乏技术人才
经营范围局限于商业、零售业、小型加工业、小商店、小饭店、小批发等。高科技领域涉及少,新品种、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种植、养殖业也很少。传统行业多,新兴行业较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科技密集型企业较少,加工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市场份额少,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做强。
1.3思想理念落后,管理人才匮乏
一是农村由于长期封闭、文化素养等原因,在做企业、搞经济方面,农民意识时有出现,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经营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营销方式落后,生产经营不稳定,常常发生低层次恶性竞争。三是部分投资者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经营中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偷漏国家税收问题比较突出。四是企业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不高。很多企业仍然是家族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人才的引进和竞争,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创新、管理升级、规模扩张。
1.4创新能力不强
农村民营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量”,即要素的投入和投资的拉动,而不是通过技术管理的创新。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起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都苦于人才,技术、资金等的缺乏,创新能力非常弱。
1.5产业集群层次不高
目前农村民营企业大多以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的传统产业为主,发展特色与当前产业政策相矛盾,集群企业开发能力弱。此外,高素质人才缺乏,家族式管理也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1.6“问题”企业不断增加
一是在全民招商的大背景下,一些乡镇为了政绩、为了完成任务而招商,这样招来的企业一般由于项目把握不准,盲目投资等原因而成了“短命”企业。二是农村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往往会走弯路,相当数量的企业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三是不少乡镇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硬是招些客商,结果只图一个数字,引进来的企业产生的税后利润又被企业从乡镇长手里要回(因为企业与乡镇事先有约定,企业到乡镇来投资必须给予奖励)。这些原因导致了某些地方民营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真正的大企业并不多,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很低,农民真正能得到的实惠也非常少。
2.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瓶颈
当前农村民营经济的现状是由于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难题,阻碍和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1传统观念的束缚
重农抑商和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念,使得许多人不屑或不愿从事和投身于经营管理办企业;安贫乐道和求稳怕变的保守心理限制和约束了农民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使农民求稳不求变、求同不求异,面对新事物、新观念和外来文化持怀疑和排斥态度;眷恋故土和自我封闭观念,眷恋故土就是乡土性,不愿流动,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保守性,表现为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落后;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倡导和为贵、中庸之道,对于大胆竞争、争强好胜、出人头地等行为,往往予以贬抑或排斥。上述传统价值观念除人际和谐外,其余大多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成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桎梏。尽管这是非正视的制度因素,但其影响却是根深蒂固、广泛而深远的。
2.2市场准入限制条件过多
由于立法不统一、政出多门,现在一些行业准入政策,要么不允许进入,要么准入成本极高,使农民望而怯步。这样的政策显然使农村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阻断了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如申请个体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证件需要在多个机构办理多道手续,经过多次审批,限制太多、门槛太高。六合区横梁镇农民张某手上有一些闲置资金,他想搞一个小型的化工厂,一打听才知道办个化工厂竟然要通过安监局、环保局、消防大队、工商局、质监局、国、地税局等众多部门,而且办个《安全生产许可证》竟然要到省里审批,还要参加半个月左右的安全知识学习,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2.3金融体制问题致使融资难
一方面由于农村民营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缺乏不动产抵押,又难以找担保单位,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而且贷款手续繁杂,贷款额度低,归还期限短,贷款利息高,这些政策都无疑限制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金融资本与生俱来的“嫌贫爱富”的特质,所以其信贷行为表现为“扶强不扶弱”,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基本上变成了农村资金的“抽血器”,而邮政储蓄是只存不贷,更是抽走了大量农村资金。农村信用社也是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乡镇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注入,而居民个人的储蓄存款、民间资本又处于沉睡状态或流入城市。从表面上看,这是融资渠道陕窄,深层次原因则是制度的障碍,就是现行金融体制和管理体制在政策制定上还没有落实中央的要求,没有充分考虑到九亿多农民才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
【关键词】沼气建设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一、引言
广西是农业大省,GDP的26%来自农业,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2%,而且广西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属于喀斯特地形,农村地区传统能源缺乏,农民的生活用燃料主要是柴火,能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近年来,在沼气国债项目和“生态家园富民计”的推动下,广西大力推广“猪-沼-稻”、“猪-沼-菜”、“猪-沼-蔗”、“猪-沼-茶”、“猪-沼-花”等三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把沼气技术推广与养猪、养牛、种菜、种果结合起来。截至2009年6月,广西已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约344.9万座。沼气的使用不仅缓解了废气对农村大气的污染,同时还满足了农民炊事、照明对能源的需求,缓解了广西农村的能源矛盾,沼渣回田下地,也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加快了广西新农村建设。
二、沼气建设的生态环境效益
1、广西农村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空气、生物及其产品造成的污染。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畜禽粪便污染问题,这成为当前农村面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6%左右,其中,畜牧业总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6%左右,大量养殖的畜禽排放的废便形成庞大的污染源,畜禽粪便大多是露天存放或随地排泄,既不卫生又污染环境。其次,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和农药。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经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他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广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大事,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2、沼气建设可有效防治农村的面源污染。沼气建设可有效防治农村的面源污染。首先,沼气建设可减少垃圾、粪便对气、水污染和病菌的传播。农村建沼气池后,垃圾、粪便、渣杂等有机物可作原料投入池制沼气和沼肥,这既增加了沼气发酵的原料,又使垃圾、粪便得到了科学管理,环境卫生也就随之改观,蝇蚊等失去了滋生条件,减少了疾病传播,减少了臭气对人畜的危害,病菌和虫卵也在沼气池中被杀死。其次沼气建设可减轻烟雾对大气的污染。再次,沼气建设可减少农药化肥对水、气、土和食物的污染。农村燃料紧张导致的有机质还田少和植被减少,引起地力下降和害虫天敌减少,迫使多施农药化肥,加重了环境污染。最后,沼气建设是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沼气作为洁净能源可解决炊事用能,而沼气渣、沼气液中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氮、磷、钾等营养成份及氨基酸、维生素、酶、微量元素等生命活性物质,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利用沼液、沼渣作为水稻、蔬菜、水果、蘑菇等的肥料或养料,不仅大大减少了化肥的用量,而且增强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少用或不用农药,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生产出无害化的农产品,逐步实现生产无害化。沼气建设不仅能有效防治环境污染,还产生正的生态环境效益,农户用沼气作家庭用能,可以避免对林木的过度砍伐;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利用沼液与沼气渣在荒山上种植果树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区域小气候、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释氧、吸尘、保持空气湿润清新等)。另外,沼气池的建设有利于美化农村面貌,建设有沼气池的农村或小城镇是干净、整洁的,而不再是苍蝇漫天飞舞,各种家禽粪便比比皆是的目不忍睹的场景了。
三、沼气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
据调查,从建沼气池的投入成本看,根据一般一个家庭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将各项费用――材料费、人工费等计入,一般情况最多花费1500元左右,将后期的维护费计入200元,也就是建造一个沼气池的总成本为1700元,以后每年将3-5头猪的粪便作为发酵原料投入到沼气池内,便可满足沼气池的需要,沼气池建成后,每年都可产出同水平的沼气,可作为农家燃料和照明的替代品,基本上能满足一个农民家庭的炊事和照明用能需要。如果没有沼气,一家农户要获取相当量的有效能,就需烧掉1500千克的薪柴,因此沼气为农户节约薪材和电费约1200元,据有关统计,一般正常投料的8立方米沼气池年可产沼气420立方米,相当24瓶石油液化气,产沼肥27吨,相当尿素300公斤、磷肥500公斤,钾肥200公斤。由此算来,可为农民节省肥料花费600多元,同时还可以减少农民的农药购买费用200元,因此从总的看,建一个沼气池的总成本最多1700元,而一年后沼气池的年收益最少2000元,一年便可回收总成本,而沼气池至少也可以维持10年左右,那么沼气池每年在较低的维护成本下,可以给农民带来很大效益。
四、广西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沼气建设资金缺乏。广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户建一个沼气池需人民币1500元左右,同时农民建成沼气池之后需要完成改厨、改厕、改圈等配套设施,又需要资金1500-2500元。列入项目建设村的,国家对每口沼气池扶持资金也只有800-1200元,剩余的资金全部由农户自负。这使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方尤其是贫困村,在经济上无力承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沼气建设的积极性,沼气建设的推广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2、沼气建设技术落后和建后管理滞后。广西在发展沼气工程的过程中,在户用沼气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到2008年,全区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300万座左右。但是在沼气池建造过程中工艺类型多,效率普遍不高。大部分地区都是用土法建沼气工程,发酵温度低,缺搅拌,沼气产气率低。其次是产品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广西建沼气工程以处理废弃物和生产能源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充分利用资源为出发点,在工艺设计中对产品的应用重视不够,包括有机肥的生产、沼气发电余热的利用等。同时受限于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普遍采用传统的现场加工安装的方式,没有实现工程的设备化和标准化,传统安装方式工期长,难维护,不便于检修,质量难保障。同时进出料方式落后,手动操作管理,不但需要人工较多,而且效率极低。由于沼气建设的专业技术力量和实际操作经验仍然较为薄弱,造成广西的个别地方沼气池建成后无法使用。而有的地区沼气池建成后,管理却十分滞后,大部分农村地区拥有少量的维修点或是没有维修点,没有普及相应的后期管理组织,许多已建沼气池由于得不到正常维护或是买不到相应的配件,逐渐成为病池和废弃池退出使用,严重影响了其他未建沼气池农户的积极性。
3、沼气建设没有实现产业化发展。在广西的沼气池开发方面,大多还是处于“一户一池”的状态,每家每户各建一个小沼气池,建有沼气池的农户,一般配套养几头猪,猪粪入池发酵沼气,沼气用于炊事和照明,沼液和沼渣则作为农业耕种的生态有机肥。而大型沼气工程的开发则较少。沼气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则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增加,对沼气产业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4、沼气综合利用知识缺乏。由于受技术的限制,一部分农民对发展沼气,信心不足。他们认为搞沼气建设只能照明、煮饭,现在农村都通了电,用上了煤,甚至用上了液化气,没有必要再进行沼气建设。并且对沼气建设在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中的作用缺乏了解。
五、加强广西沼气建设的对策
1、加强资金投入。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反映当前农村沼气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国家提高项目补助标准;同时,尽力整合各类资金,缓解一次性投入过大的矛盾,尽量减轻建池农户的经济负担。
2、加强沼气技术研发。当前,技术是制约广西沼气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政府应加紧沼气推广技术研发工作,加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培训,招揽一些拥有精湛的沼气建设和维修技术的人才,有计划地培训一大批农民沼气技术人员,以适应农村沼气建设的需要,确保建池质量,全面提升沼气建设的技术含量,以满足广西各地沼气建设的需要。对于影响沼气未来发展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应由自治区林业局牵头,联合区内科研单位以及国内外一些科研院校,进行重点集中技术攻关,政府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为确保这些重点攻关的技术能迅速转换成生产力,建议建立广西沼气中试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就地研究、就地成果转换,成熟后向全区甚至全国推广。建立广西沼气中试基地,对于目前还没有专业的沼气研究机构的广西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保持广西农村沼气在国内的领先优势也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3、加强后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后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沼气农户需求、沼气发展潜力、技术力量配备等因素,建立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服务体系,以提高沼气池的使用率,及时解决农民在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解决建池农户的后顾之忧。政府应鼓励发展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服务模式,确保沼气农户受益,充分发挥农村沼气的长期综合效益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广西农村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农村的畜牧业发展受限,农村“一家一户”的沼气池形式不能产生相应的功效,因此在农村的沼气推广不应局限于户用沼气池,而是开发多户用的中型沼气池以及大型沼气工程,特别是以秸秆原料集中发酵供气的沼气工程,所产沼气供给周围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实现沼气商品化,对于大型沼气工程,可以试行沼气发电,使我区的沼气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赵朝圣:建立沼气后续服务协会的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0(1).
[2] 朱涛、李泉临:推广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沼气,2001(1).
[3] 杨菲菲:农村沼气建设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04(4).
[4] 阎竣、陈玉萍:西部户用沼气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以四川、陕西和内蒙古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3).
[5] 吴坚、利锋:南方农村沼气发展新模式的环境经济分析[J].生态经济,2008(3).
为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规模经营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家庭承包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根据我市人多地少实际,顺应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投资效益农业的趋向,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实现“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业现代化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提升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在发展效益农业中的引导、协调、服务功能。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经营的进展较慢,流转行为不够规范。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种田效益提高,土地流转难度增大。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加大扶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规模经营,使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农产品优质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全面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工作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原则。在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时,不得改变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承包方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转包、租赁或入股形式进行流转时,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
(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必须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流转双方必须协商一致,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受让方必须有农业经营能力,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或扣缴。
(三)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应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必须与当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区域特色相适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三、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经营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消除基层干部、群众的疑虑,形成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共识和内在动力。同时,要树立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的先进典型。从明年起,市政府每年将评选20个左右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力度大、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先进镇、村进行表彰。
要鼓励农户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要重点围绕当地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结合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积极引导从事二、三产业和小规模的兼业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来,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要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或个人投资效益农业,连片开发农户流转的土地。积极引导各规模经营主体吸纳流转农户的剩余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形成土地流转吸引大户开发、大户带动土地流转的良性循环,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规模经营水平。同时,要积极鼓励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对季节性闲置的土地进行季节性流转,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在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把规模经营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市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规模经营率应达到80%以上。
要围绕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要继续鼓励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进行合作生产,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流转土地的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土地流转基本条件不够具备、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地区,要充分发挥种植大户、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等经营服务组织作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以服务为载体的规模经营,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生产质量标准、统一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四、加强管理,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有序流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农户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指导和管理,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有序,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各地必须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对在集中连片开发过程中,个别不愿流转的农户,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在不影响其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地块调整等办法解决,不得违反农民意愿,搞强制流转。流转双方要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明确流转土地的面积、四至、流转的期限和起止日期、流转土地的用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流转合同到期后地面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的处理和违约责任等内容,流转合同应报发包方和镇(乡)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委托发包方或中介服务组织流转的,应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注明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有委托人的签名或盖章。以转让方式进行流转的,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并经发包方同意。镇(乡)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村经济合作社或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应及时向达成流转意向的承包方提供统一文本格式的流转合同,并及时做好签订合同的指导工作。流转当事人可以向镇(乡)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申请合同鉴证。时间较长、面积较大或标的较大的流转合同,可以向公证处申请合同公证。受让方将承包方以转包、出租方式流转的土地实行再流转的,必须经原承包方同意。在指导流转合同签订或流转合同鉴证中,发现流转双方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约定,要及时予以纠正。
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村经济合作社对承包方提出的转包、出租、互换或其它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要求,应及时办理备案,并报镇(乡)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镇(乡)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登记册,落实专人负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登记、流转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对目前已流转的土地,各县(市)、区和镇(乡)人民政府要组织人员在年底前开展一次全面的清理,对流转手续不全的,要尽快补全;对合同条款不清、标的显失公平的流转合同,要通过说服引导、利益平衡的办法引导双方签订新合同,并及时做好备案、登记和归档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仲裁,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五、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制约因素多,工作难度大,各地必须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每年都要安排一定额度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鼓励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建设镇、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各级涉农扶持项目应向土地流转度高、规模经营好的地方倾斜。
(二)实行信贷支持和用地优惠。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允许规模经营主体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各县(市)、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要积极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对规模经营主体因生产需要建造简易仓库、晒场等临时性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土地管理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同时要加强管理,防止改作非农用地。
(三)进一步强化服务。镇(乡)人民政府、村经济合作社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要积极为流转双方提供流转土地供求信息、政策咨询、指导合同签订和流转协调等服务。农业、农机、科研等部门要与规模经营主体建立定点联系制度,优先为他们提供适用农机具、优良品种和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农资部门要千方百计满足规模经营大户对农资的需求,优先供应,保证质量。
(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并把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对已形成规模经营的地方,有关部门要优先立项。
(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的培训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六、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的领导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07
0前言
目前,海南省正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想要整体加快海南省经济发展,相关单位机构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对农村的经济转型。只有将农村的经济水平拉上一个新的高度,才能真正实现海南省的全面经济转型。农村相较于城市来说,发展环境更加复杂,所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更多。对于农村经济整体改革来说,需加快农村的金融制度的创新,将金融机构服务进行大规模强化,将存贷比、涉农贷款比提高,并且创立相关的金融组织机构。通过具体手段的实施,将大大提升农村整体经济转型速度。农村经济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农村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出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生产经营专业化、金融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在这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海南省的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不完善、金融产品种类单一、金融服务缺乏创新能力、缺乏有效的保障制度、金融服务效率较低等。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有效的发展。
1海南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近况分析
海南省近几年来为了加速农业经济发展,在农业品牌影响力方面积极推进,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尤其是热带高效作物和特色种养业发展迅速,提高海南省农民收入。海南省政府同时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从金融层面看,目前,海南省政府把农村金融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实行农业发展优惠政策,政府参与发展或政策性补贴,激励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在加快信息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等众多项目,海南省涉农贷款每年也在逐渐增加。这也是海南省连续七年增长。农林牧渔业是海南省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据统计,2015年来海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6亿元,同比增长了9.5%。农林牧渔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不少的财政收入。
随着海南政府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和市场指导、财政补贴,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强牵动能力的农业企业。在这些农业企业的带动下,建立了如香蕉、龙眼、荔枝、甘蔗、橡胶等农作物产供销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市场越做越大,而且还建立了大型的生产加工基地。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村也开展了养殖业发展,这也将会是全省经济的增长亮点。海南省各市农村信用社对相关农业企业进行调研,并且对企业的资格进行确认,对于通过资格认定的企业给予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同时也将持续关注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快与畜牧部门合作,主要支持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农业企业的发展,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这将极大的提升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2金融支持海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目前,海南省各个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网点少之又少,而存在的网点主要也是存贷款业务,许多金融机构并不从事农业贷款或主要业务并不在农业上,现在对农业提供金融服务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以邮政π钜行和农业银行为补。还有一些国有大型银行为组成的金融机构。从事一些小的贷款,远达不到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供给的金融机构过于单一。截止2015年末,全省三家主要银行机构贷款余额超过全省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50%以上,供给与需求及其不平衡,这也是海南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海南省正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与相关金融机构也在着力对农村经济资金的投入。从金融方面的需求来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上的支持,海南省农业对金融需求有以下方面:第一是政府的需求,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业产销一体化项目。虽然近几年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解决不了资金短缺问题。第二是农户与企业的需求。每年在海南省都有许多新增的农业企业,规模平均达到十多家,面对庞大的新增企业,资金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对金融产品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第三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在政府支持下,农村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最后是金融需求额度扩大化,近几年来海南省在农业方面投入力度加快,每年投入技术研发和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不断增加。对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
3农村金融主要存在的问题
3.1金融体系未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不容乐观,以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经营方向也开始转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正逐步从农村收缩业务,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农村资金出现短缺严重,农业企业和农户出现贷款难、资金外流等问题,有些信用度高的地区得到金融服务并不全面,而有些地区甚至得不到所需要的金融支持。许多地方金融机构正属于整改阶段,不太愿意尝试涉农贷款。主要在这几点:一是许多金融机构在整改期把农村的经营网点关掉,呈现出乡镇无网点的趋势,金融服务供给逐渐变少。二是农村金融贷款流程过于复杂化。三是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授信制度。四是农村得到的金融服务逐渐减少。五是金融产品与农村经济不配套。
3.2资金跟不上农业发展
目前的农户和农业企业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的企业面临倒闭的危机,也只能获得一点政府补贴和少量的信用贷款。在这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环境里,即便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由于缺少有效的抵押物,也只能从其他渠道得到资金上的帮助,比如向亲戚朋友等借款。农民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比较大,都乐于把闲钱存到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里,从而实力较强的各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将所吸收的资金用于支持城市建设的发展,没有用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来,如此循环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邮政储蓄网点虽然遍布农村地区,但业务范围转移,将在农村地区所吸收来的资金都转移其他行业。也没能直接的支持农业发展。正当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从农村收缩业务后,地方性金融机构也没发展起来,乡镇商业结算网络并不健全,农业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造成资金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现象。
3.3农村信用社发挥有限
目前,许多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当中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支撑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随之而来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逐渐将从农村收缩业务,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在海南省对农业进行贷款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支持不明显,信用社资金十分有限,一时间很难支撑企业和农户的资金短缺,同时信用社还属于转型当中,对非社员不提供贷款,资金出现经常性短缺,农村信用社很难发挥单挑大梁作用。
3.4缺乏金融支持农业体系
目前,海南省在金融支持农村经济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许多农户和农业企业正面临着资金短缺,再加上贷款难、金融业务范围单一、服务网点少等。影响农业企业的资金周转,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很少对农村地区进行贷款,即使是农村信用社在对农业企业和农户进行商业性贷款方面也十分有限。从根本上是解决不了企业资金短缺,而且现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把重要的业务向城市转移,较少风险和经营成本,这是海南省所面临的金融体系动能。
3.5农业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现在海南省各大金融机构为了有效的规避风险,降低运营成本,对农业金融产品的开发创新逐渐减少,反而不动产抵押担保过于依赖,使得许多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融资受到阻碍。而由于金融产品的单一性,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形式为主。许多农户和企业贷款大部分是宅基地、林权、房屋、农机具作为抵押,但这些抵押物的价值偏低、难兑现等特征,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接受;或者有些厂房并不符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所需要的要求,因此许多企业和农户得到金融方面的支持可能性很小。
4海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对策与建议
4.1调整农村经济适应金融支持
政府调整农村经济适应金融支持,首先,在农业方面,应引进技术,向农业现代化步伐迈进,在各农村地区建立更多经销一体化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其次,在金融方面,金融机构要不断自我完善,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在经营过程降低成本。在承担风险方面积极学习先进有效的防范理念。同时也要加大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寻找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新产品,使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正确引导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转型。
4.2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支持农业发展
目前,海南省农村企业和农户面临资金短缺,同时大量民间资本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民间资本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在这方面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制度上加强管理力度,设立相关民间资本的法律制度,使得民间资本经营合法化。加强金融监管,监督民间金融正常运营,防止民间金融套现。其次,设立民间金融管理制度,培养合法有效的民间金融组织。最后,降低农业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在利率方面要逐渐实现市场化,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方便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民间金融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4.3加快金融创新
海南省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创新,才可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种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研发更加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海南省除了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外,还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种类少。要加快金融创新,研发多种类、多类别的金融产品,比如,进出口押汇、买卖信贷、打包放款等金融业务。在担保方便,对贷款担保实力不足的农村经济主体,可以提供房屋、林权、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贷款。对知名度高的企业试行以企业无形资产、动产提供质押。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与证券、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等单位合作,扩宽金融服务范围,正确引导农户和企业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同时也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5结论
从当前来看,海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有以下问题。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风险防范难以到位、发展模式处理不当、无法满足农民的各种需求。对海南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制约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建设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和加强宣传金融服务理念、改进金融支持模式、加强农村及可持续发展建立,加强监管和完善法律法规,才能实现海南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鹏.进一步深化黑江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相关建议[J].学术交流,2014,(3):910.
在国际上对于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观点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必然关系(罗宾逊、卢卡斯),有的观点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金融发展(单俏颖),还有的观点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消极作用(戴蒙德、库格曼),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国特殊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下,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有所助益。根据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在我国,农村金融主要通过储蓄银行的存款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规模特别是存款规模的扩大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资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地区的存贷结构比例失调使得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可用资本相对减少
农村投资的产出效率也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
(三)农村投资效率一直不高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外流导致的,资金外流致使农村的整体投资额增长缓慢,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资金肯定也会减少。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金融要更好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就必须对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助益。
(一)明确农村金融的角色定位
以前,农村金融的定位通常是为城市经济输送农村的剩余资源和资本,在农村经济高度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今天,农村金融的作用更多地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还要吸引城市资金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当中去。所以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民间小额信贷公司等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更加有活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
(二)选择正确的农村金融发展政策
农村金融目前的发展重点不在量的扩大,而是质的提升,目前农村金融中的资本利用效率底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颇有不利,为了提升农村金融的资本利用效率,应该使用较为合理的手段与政策提高农村市场上金融机构的贷存比率,从而有效防止农村金融机构造成的资金外流,从而使资金流向实现正确的导向,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产业发展的促进发展效率,有效吸引和巩固农村的可用资本。
(三)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建设
针对三农问题,要通过政策和财税的扶持增强农村的技术设施建设,引入更多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合法权益,使其在法律法规上有一定依据,从而在农村市场站稳脚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经济文化;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1―0083―04
一、问题的提出
山东省拥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大量的农村人口,是全国农业大省,但是与浙江等省份相比,山东省农村经济活力远远不够,农民大多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也大多来自于农业生产,非农产业纯收入仅占纯收入的24%左右。相比之下,浙江省是全国(除宁夏、台湾及海南外)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典型省份,但是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非农产业纯收入占纯收入的50%以上,乡镇企业处处可见,成为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典范。针对这一问题,有关学者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基础设施、政府扶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很少探究经济发展背后的深层动因,即经济文化因素。经济文化落后或称经济文化贫困是某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经济学家所定义的经济文化是指那些对个人、单位及其它机构的经济活动有影响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探讨经济文化变迁对于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而推动山东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国外,虽然众多学者强调了行为方式、文化资质、意识形态、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经济文化”这一概念直到21世纪初才得以正式提出,为后来经济文化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经济哲学家阿马蒂亚・森强调指出,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依赖、彼此加强的过程,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依赖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认为创新者行为模式、与个人财富积累有关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变迁等这些文化因素在深层次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在国内,有关学者针对农民文化素质、观念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高帆认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形式催生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观念文化状态,这种经济形式和观念文化状态相互渗透、彼此强化,致使农村长期陷入经济落后、思想守旧的状态。于金富指出,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使农民的观念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成为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王世勇、薛川论述了鲁文化对山东商人经营风格以及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传统文化造就了山东商人重情义、诚实守信等优秀的精神品质,同时传统观念导致的惰性却长期阻碍齐鲁人走上市场。欧人、王世勇深刻勾画了山东人的性格与心理。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山东人形成r特有的商业观念、商业心理,在看到这些观念能够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消极的影响。李伟考察了山东近代的农商观和义利观,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山东省的农商观与义利观开始陆续发生了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比较缓慢,但却是山东人向现代化迈进的表现,必将推动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然而已有的研究中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不足。经济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拟采用格兰杰分析法检验经济文化变迁是影响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的变迁
长期以来,山东省农民主要在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平安康乐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以中庸精神为特征,主张安于现状,自然经济在农村经济中仍然占有相当的优势。这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主体所应具备的商业精神,导致商业活动在农村的开展举步维艰,很难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山东人能够千里迢迢去闯关东,不辞劳苦的耕种出与故乡相似的村庄,延续着与故乡相似的生活方式,却不能楫舟远航,开拓出崭新文明的原因之一。
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逐渐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随着的推行农民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生产权和经营权,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农民对物质利益的渴望,农民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开始由市场经济的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随后,乡镇企业的崛起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自由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陆续涌现出通过市场经济发家敛富的例子,并起到了示范效应,冲击着小富即安、重农轻商的传统价值观念,农民的冒险精神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提高,启发了农民的开放意识和能动精神,商品经济所倡导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开放意识逐渐形成。特别是2004年之后,中央明显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此时,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山东省农民在多元开放的价值观格局中逐渐培养了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加强了自担风险、自谋生存、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朝着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变,价值观开始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变迁呈现出趋利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农民对物质利益的极大关注和热切追求,价值观明显向利益倾斜,行为更趋于功利性。
三、经济文化变迁影响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山东省经济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1.变量的选取
创新性和冒险性是描述区域经济文化的两项主要指标。本文采用山东省农村全员劳动生产率(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与农村劳动力投入的比值)作为衡量农民创新性的指标(L),这是在综合考虑农村经济文化难以量化的特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创新的关联度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之后作出的选择。同时,山东省农村年底贷款总额反映了农民的贷款需求,体现了农民的风险态度,因此,本文选取山东省农村年底贷款总额作为风险指标(F)来衡量农民的冒险性。农村经济发展则用农民年总收入(I)来衡量。
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运用Eviews软件,采用ADF方法进行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民年总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底贷款总额三个时间序列的原始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三者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这样序列L、F和I具备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分别对L与I、F与I作长期的协整分析,进一步明确L与I、
F与I是否分别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变量L和I、F和I是否协整,分别对残值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2、3可以看出,在不经过差分的情况下,残差全部能通过5%或10%水平的单位根检验,即变量序列L和I、F和I存在协整关系。
4.因果关系检验
表4给出了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农民创新性及冒险性)与农村经济(农民年总收入)之间的Gm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滞后期数为3时,创新性是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滞后期数为4时,冒险性也是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经验分析,经济文化的进步对山东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四、促进经济文化变迁,带动山东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经济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在当今的山东,如果没有经济文化的转化,就无法形成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也无法演化出能够提高效率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投入,也就无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加强农村经济文化转型,是山东省建设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农村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强制度创新
应加快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现今可以彻底取消农村与县城、中心镇的户口迁移限制,鼓励农民进入县城和中心镇务工或者经商,并有计划的鼓励农民在城市就业。同时,在身份管理上消除对农业户口的偏见,对城乡居民平等对待,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可以毫无顾虑的从事二、三产业,为农村先进经济文化的形成扫清制度障碍。另外,山东农村制度建设还应注重福利救济和卫生保健的建设,只有社会保障体制的切实加强,农民的社会自由度、主体独立性和创造性才会得到加强。
2.加大农村开放度
改善山东农村落后的经济文化,需要加大山东省农村的开放度,通过宣传增加农民与外界的交流,减轻或者消除农民对外来优秀经济文化的抵触情绪,引导广大农民逐步认可外来优秀的经济文化,并借鉴吸收,树立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以及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主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3.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
实现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众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为此,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先进的观念文化体系。帮助农民破除旧的保守观念,清除那种易于满足、安于现状的旧观念,树立开拓进取的新观念,勇于探索创新,敢于突破传统农业的道路,从封闭狭隘的旧圈子中脱离出来,建立新的财富观、价值观、经营观和效率观;其次要重视教育,重塑文化主体。山东省亟需加强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教育,重点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创业培训,向农民渗透商业经营知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以及自主创业、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后要保障农民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商品经济时代要求发展农民的独立性,要求农民在生产活动中自主经营。只有农民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人翁,获得独立性,才能增强市场主体意识,扩大创新思维,农民的潜能才能够得以发掘,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得以释放。农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城乡经济并不会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自动趋于协调发展。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协调,需要政府对农村发展给以政策扶持和引导(李树,2009)。近年来,伴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逐渐成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刘健,2008),但其发展速度仍相对缓慢。从2007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到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政府财政支农和金融机构贷款成为国家促进农村经济方法的重要方式。但是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金融机构对农业及乡镇企业的贷款总和仅占总贷款额度的4.96%,财政支农也仅占财政支出总额的6.5%。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金融研究的热点。然而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关系的专门研究却起步较晚。2005年美国《农业金融评论》综述了过去35年在农业金融方面的专题研究,也就是说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对农业金融的专门研究也不过三十多年(曹协和,2008)。在国内,由于学者们采取的方法、选择的变量对象以及时间长度的不同,使得关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结果截然不同(刘健,2008)。
一部分学者认为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影响不显著,甚至有抑制作用。邓莉(2005)借鉴金融结构论的思想,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研究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农业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也不高。谢琼(2009)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非但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反而在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化和农村消费方面存在消极影响,农村金融制度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存在偏差。金融支持除了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外,还包括政府的财政支农。农业财政支出是农村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来源(温涛,2005)。邹小勤(2008)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农业财政支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共产品经济正外部性不显著。温涛(2005)运用中国1952―2002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不仅无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而还起到了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和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双重瓶颈,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决非简单的注入资金的过程。
另一方面,大量学者却认为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李学春(2009)通过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发现从长期看,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功能发挥无关;但短期看,中国农村金融功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也有学者是从特定省份或地区进行实证研究的。王俊芹等(2009)以河北省为例,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有一个滞后期。冉光和(2008)则针对山东省1981―200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说明如果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良好,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陆美娟(200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江苏省13个城市在1996―2005年农业产量与相关金融支持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苏南地区农业总产值总体变化不大,其中苏南每年金融支持量的增长速度缓慢则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苏中、苏北地区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因为金融支持量的增长速度相对比较显著。
尽管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内容各不相同,由于研究视角、模型设定、变量选取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差异。本文将结合典型相关分析和协整分析,首先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初步检验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抽取出能决定性地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支持力度的典型指标,然后运用协整分析,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来考察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的关系。
二、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变量设定
1.金融支持指标
本文所指的金融支持包括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以及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一方面,农业财政支出是农村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来源(温涛,2005)。另一方面,信贷资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而乡镇企业在我国的独特经济运行形式也使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本文选择国家财政支农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费(X1)、基本建设支出(X2)、科技三项支出(X3),以及金融机构农业贷款(X4)和乡镇企业贷款(X5)作为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五个指标。
2.农村经济发展指标
为了相对全面地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本文选择了代表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农林牧副渔增加值(Y1)、反映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产品出口额(Y2)和农产品进口额(Y3)、反映农村市场完善程度和消费能力的农村消费品零售额(Y4)。
(二)数据来源和数据平减
本文1990―2010年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90―2010),财政支农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农产品进出口额、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0)整理而得。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以1978年为基期的平减指数对所有数据进行平减处理,使各指标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
(三)典型相关分析
1.组内变量相关分析
分别对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指标进行巴特莱特球形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
表1和表2的结果表明两组变量在组内都具有相关性。接着计算方差膨胀因子,可以得到两组指标的组内变量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组间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Pilal迹检验、Hotelling―Lawley迹检验、Wilks检验和Roy最大根检验,发现各统计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如表3),因此可以表明组间变量也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可以对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3.典型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利用SPSS13.0对两组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输出结果如表4、表5:
从表4可以看出,四对典型变量中,第一对的典型相关系数达到0.979,属于强相关,而其他三对典型便来能够的相关则相对较弱。这一点从表5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第一对典型相关显著。
表6的结果表明,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线性组合为:
U1=-0.495X1+0.075X2+0.095X3-0.527X4-0.265X5
V1=-0.874Y1-0.448Y2+0.521Y3-0.236Y4
4.冗余分析
从冗余分析结果发现,金融支持变量被自身的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75.1%,被农村经济发展指标解释了72.0%;农村经济发展变量被自身的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82.9%,被金融支持指标解释了79.3%。因此认为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5.结果分析
从典型相关变量的相关系数、显著性程度和第一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可以认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仍主要由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决定,财政支农中对农村基本建设和科技三项的投资与金融支持的相关程度较小,且与农林牧副渔业增长值呈负相关,但是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支出及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及农业的贷款都与农村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即这三项金融力度的加强会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取Y1,X1,X4,X5四个指标继续深入进行协整分析。
(四)协整分析
1.模型设定与OLS回归
根据上文的分析,分别对Y1、X1、X4、X5取对数,并选择基准模型:
LnY1=C+a1lnX1+a2lnX4+a3lnX5+ε
其中C为截距项,ai为相应的弹性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协整检验之前,为了考察前面所讨论的Y1与X1、X4、X5是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首先运用对最小二乘法上述模型进行估计,Eviews5.0运行结果为:
LnY1=4.7527+0.1944lnX1+0.2119lnX4+0.1055X5
(17.6029)***(2.4994)**(3.2423)***(2.2254)**
R2=0.89D-W=0.68 S.E=0.085F-statistic=48.25P(F-statistic)=0
其中括号内为T统计值;“***”、“**”分别表示1%、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从方程可以看出每个回归系数都具有期望符号,各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整体也显著(P(F-statistic)=0)。
2.ADF检验与Johansen协整检验
在具体应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为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首先必须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法检验平稳性。
从表7的检验结果可知,这些变量在5%的临界水平下都是以阶单整的,而其差分均是平稳的,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8。
从表8的检验结果可知,至少存在2个协整方程,说明这些变量虽然是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选择最大特征向量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长期协整方程。由Eviews5.0可以得到协整方程:
LnY1=4.2758+0.1279lnX1+0.3544lnX4+0.0803lnX5
(0.0942) (0.0447) (0.0347) (0.01755)
3.结果分析
可以看到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估计的长期均衡关系与采用OLS方法估计出的回归系数非常接近,由此说明,协整方程真实地反映了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也验证了前面典型相关分析得出的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与财政支农支出、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以及农业贷款呈正相关。同时可以看出,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弱,说明目前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还有待加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以上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国家财政对农村基本建设以及科技三项的支持力度不够,这两项指标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
二是我国农村市场依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依然较小。
三是农村经济增长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出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二)政策建议
1.加大农村基本建设和科技三项财政投入
农村基本建设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基础,科技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我国应该在财政支农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调整支农配置方案,加大对农村基本建设和科技三项的支持力度。
2.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2009年5月,我国农村消费增速首次快于城市,农村消费市场潜能正在逐步释放。因此,抓住当前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大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将十分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
3.鼓励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虽然目前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信贷支持仍然不够,但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乡镇企业的信贷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农业贷款更为显著。因此,应该在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信贷支持的同时,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的科技和地理优势,带领农民科技致富,减轻国家财政支农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俊芹,宗义湘,赵帮宏.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9(2):31-37.
[2] 陆美娟,左平桂,张兵.江苏省金融支持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6-150.
[3] 李树,陈刚.国外财政支农的经验与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9(2):71-73.
[4] 黎翠梅.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9(1):182-188.
[5] 李学春,王家传.中国农村金融功能发挥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3):28-30.
[6] 谢琼,方爱国,王雅鹏.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了吗?[J].经济评论,2009(3):61-66.
[7] 刘洁.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11-13.
[8] 冉光和,张金鑫.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6):47-51.
[9] 焦兵.东、西部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70-72.
[10] 邹小勤.结构失调与效应弱化――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探析[J].特区经济,2008(3):178-179.
[11] 钟文明.财政支农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557-2559.
[12] 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