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主要环境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境污染;诱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在我国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同时国家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都是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环境污染问题还是困扰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中,环境问题无处不在。本文宽泛的分析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诱发原因,并针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以期提高大家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提升环保意识,共同创建美好的环境。
1.环境污染的诱因分析[原因分析,1.1是生产活动,增添1.2,如生活原因之类的]
1.1生产活动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元凶,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特别如今人类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生产活动更是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1.1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是当前环境污染的诱因之一,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一些重、轻工业如化肥厂,还有食品加工,造纸业,煤矿加工,石油提炼等比较容易污染环境,其中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污染非常严重,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污染上。
1.1.2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同工业生产一样,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其中农业大面积垦荒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环境净化系统受到破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中化学成分对土壤,水体,空气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长期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和化肥,致使农田中鸟类、青蛙、蚯蚓等益虫、益鸟数量大量减少,河流内鱼虾遭受毁灭性毒害,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依赖农药的恶性循环,和城市环境多污染相比,农村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破坏,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诱发环境污染。
1.1.3经济开发和生活垃圾
环境污染的诱因大多与经济开发有关,经济利益的诱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为了经济利益而对土地或是资源进行不合理开发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对土地的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植被的开发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对资源的开发造成污染如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化学物质的泄漏造成空气污染,植被破坏等等。除此之外,由于人们环境意识淡薄,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不将垃圾分类,或当地政府缺乏对垃圾管理工作的细化,造成工作中存在问题等都会诱发环境污染的问题。
1.1.4电子垃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因素诱发环境污染问题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子垃圾,电子垃圾具有危害大,毒性强,扩散广,治理难,不易察觉等特点,例如一个电池泄漏后可污染六十万升水,其中重金属毒性非常大,对人体造成危害巨大,填埋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焚烧则会污染大气。
1.2[增加此点,使文章结构完整]
2.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
2.1统一思想,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战略
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环境保护,当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又有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大方针明确的情况下,应该从上到下深刻理解并落实环境保护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密切与企业进行配合
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工作是关键,不能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转变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地方企业必须严格限制,对于重视环境问题,在生产中注意环境保护的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完善地方环境发展管理。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其次,加强环境问题的宣传,掀起环境保护的绿色风尚,鼓励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针对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动态的管理,加强政府监督工作。
2.3加大科技投入,利用清洁新能源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是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或各地政府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来处理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污染的处理,例如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来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的能源如煤炭等即使经过处理也难以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开发新能源例如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4环境保护,从个人做起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在生活中不随意丢弃垃圾,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实际上就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之一,看似力量渺小,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会让环境保护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总 结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污染的诱发原因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相[这句话正好与上面两点相对称]关,过去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了经济发展,但短期经济的发展不能掩盖环境问题中我们犯下的种种错误,于是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思,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必须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这其中除了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措施的出台,企业的配合,认识与响应,还有广大普通群众从我做起的环境意识,相信随着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 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50-56.
关键词:煤炭地质;环境保护;监控治理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经济的中高速发展对于能源有着极大的需求。煤炭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也是一直以来我国开采、利用最多的能源之一,在我国许多的省市,煤炭资源都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煤炭资源在我国得到了大量的开采,随着煤炭开采规模的扩大,其对环境造成的反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产生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不仅对矿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还容易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与国家提倡的绿色持续发展相违背。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煤炭地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更好地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1煤炭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
煤炭资源不合理的开采、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引发了不必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不相一致。在进行大规模的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地表下存在的各种有害的物质会向周围的环境扩散和传播,从而污染了矿区的环境。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也与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生产有着极大的联系。除了污染空气外,矿区周围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也会受到污染,给当地居民的人身健康造成损害。其次是产生资源破坏问题。由于以不合理的方式大量的开采和生产煤炭,导致岩移以及大量的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矿区所在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水的水质下降和缺失。岩移也导致了煤层受到损坏,从而造成煤炭资源不必要的损失。最后是导致了矿区的地质灾害。煤炭资源的不正当开采和产生会带来的地质灾害分为地表灾害和井下灾害两种。地表灾害主要是因为开采煤炭破坏了地表的原有生态环境和植被所造成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井下灾害则主要是瓦斯爆炸、矿井突水等灾害。由此可知,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严重污染环境,对于周围的居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不利于煤炭企业的发展,更加无助于建设美丽中国。
2当前我国煤炭地质环境问题的状况
大量的开采地下的煤炭资源,同时缺乏合理的开采规划和设计,使得矿区的地下采空,破坏了地质构造,引发了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根据有关机构在2014年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由于采矿导致了近200处的塌陷,产生了近2000个塌陷坑洞。而由于采矿塌陷造成损害的城市就有30多个,每年由于塌陷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近5亿元。每年由于采矿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就有近15万吨,由于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治理和再利用,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开采煤炭和煤炭、废渣等固体物的堆放,每年的堆积量都持续的增加,直接侵占和污染了大片的土地。煤炭开采生产了大量的污染废水,在我国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上达到了10%以上,绝大多数的废水都没有经过加工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了江河湖海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破坏。煤炭资源开采排放的废气极大的污染了大气环境,引发温室效应、雾霾天气、酸雨等环境问题。因其污染造成的酸雨地区面积就达到了我国国土面积的近5%。许多企业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不关心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随意砍伐树木、破坏地表植被。而我国粗放型的开采方式,极大的浪费了矿产资源,我国的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还未达到35%,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3煤炭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3.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管理工作
当前,我国在煤炭地质环境管理上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管理上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往往是在出现了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导致损失已经产生,治理过程也更加的艰难。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以此为煤炭资源开采和生产的最高指导原则,在理念的高度上指导企业的工作。加大对煤炭资源开采的科学投入程度,提供煤炭资源开采的技术,减少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制定严格标准的环境检测和评价规范,提高我国煤炭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水准。在煤炭的开采中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提高进行具体的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加强矿区的绿化工作,尽可能地减少煤炭开采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改善矿区周围环境的空气、土壤等环境状况,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持续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生产道路,真正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2科学、全面的调查煤矿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
要想准确、高效的解决煤炭地质环境问题,就有必要对矿区开展科学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明确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可能产生的各种灾害和具体的特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首先,要全面的调查了解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问题,像是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会造成重大破坏的问题更加需要详尽的进行了解,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危害的程度等,并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其次,调查矿区的深层地质情况,掌握矿区内瓦斯的分布情况和特征;再次,了解矿区的水文状况,掌握矿区内地下水的储存状况;最后,对于矿区内已经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调查。
3.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地质环境检测机制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们处理地质环境问题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预防地质环境问题,首先应当建立地方的群众性地质灾害检测网,预防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其次,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严格征收补偿费、污染费等费用。最后,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保障企业按规定进行开采工作。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煤炭地质环境保护问题形势较为严峻,由于煤炭的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和事故较多,不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利芳.浅谈我国煤炭地质环境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3:129-131.
[2]徐斌.浅谈我国煤炭地质环境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3:14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治理策略;环境保护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的桎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影响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长期以来,过于追求经济的发展和GDP的总量,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亦是如此。农村环境在长期的滥砍滥伐,和家庭作坊式的微小企业过量排放的影响下,已经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果不立即纠正长期以来对环境的错误作法,未来农村的环境或将无法挽回。在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农村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根据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定定义有两层涵义:第一,是需要,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第二,是限制,对当前需要和后代需要的限制,限制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甚至破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持续发展的能力。
1 我国农村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逐渐向农村转移,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农村乡镇企业或企业在农村建立工厂的特点是,规模小、能耗大、污染高、技术含量低,因此给农村环境带来较大影响。近年来,在农村越来越多地开办各种水泥厂、建材厂、铸造厂等,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废气大量排放,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些企业甚至将有毒的重金属废水采用深挖地下井的方式直接向地下排放,造成了许多地区地下水体污染,给当地的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河北、江浙一带频频出现癌症村,许多都是因为当地的企业向地下排放重金属污水所致。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塑料污染和家禽家畜污染以及农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等。此外农作物污染、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归根于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化学物品在现在农业中的过度使用。农村固体废弃物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随处可见,这些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了:塑料、废旧电池、快餐盒、啤酒瓶、农药瓶等等[1]。农村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是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过度使用引起的。化学、化学品的过度使用同时也引起了农村土壤环境铯污染。废水、废渣、废气“工业三废”导致了我国土地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加剧,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严重、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是农村伴随着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耕地水土流失、农药化肥的滥用导致的污染、农业生产用塑料、农村垃圾燃烧、生活垃圾及农村工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等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归纳为生态环境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水土流失、外来物种入侵及湿地减少归结为生态环境问题,而农药化肥的滥用导致的污染、农业生产用塑料、农村垃圾燃烧、生活垃圾及农村工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归结为环境污染[2]。
2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
2.1 提高我国农民的环保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在当前我国农村面临诸多环境问题的背景下,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路径,持续改善农村环境,首先应当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也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地区的生活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意识较差。许多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滥砍滥伐,将山上的树木砍伐去卖,从而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或水土流失;一些农民见河里的沙子能够卖钱,于是使用大型挖掘机等设备在河中大量采砂,从而导致了河流改道、农田损毁、村庄被淹。此外由于滥砍滥伐导致的土地荒漠化,以及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等环境污染和土壤土质下降的情况十分严重。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讲解、宣传让农民意识到环境一旦被破坏、生态一旦失衡对农村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从而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2 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路径,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重点是搞好水污染的治理。农村的饮水大多依赖地下水或水井,因此必须防止农村的乡镇企业随意排放污水、严禁向地下水中排放污水。同时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当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止过量使用农资对水体造成污染,人畜粪便等废弃物不随意往水体中排放。对于随意排放污水的企业或个人,乡镇或村委会应当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一经查处必严肃处理,对排污治污不达标的企业要坚决关停,不能因为当前的蝇头小利,祸害子孙赖以生存的环境。
2.3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在农村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优化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对于农村工业化中的耗能企业的污染环境的企业应当及时关停或调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对于污染小、生态效益高的农村新兴企业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和引进力度。合理开发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观光、风能、太阳能等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从源头上对农村的环境进行保护。此外政府应当引导农村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绿色种植和有机种植,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持环境的友好发展[3]。
3 结语
总之,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产业结构应当及时调整,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当提高环保意识,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使我国农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廷友,林振山,谢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06):05-07.
一、考题例析
例1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30题)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图1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西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小,所以东南地区产生的镉、汞、铅等重金属土壤污染物比西北地区多,因此土壤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态势。与东北相比,西南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分布较多。
第(2)题,读图中综合污染指数折线可以得出矿冶区污染最严重,其次是居民区和商业区,城市绿地和风景区污染较轻,开发区污染最轻。
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是铅和镉,主要是因为矿冶区在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较多,工业污染严重。
第(4)题,土壤污染会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继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为防止土壤污染加剧,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加强宣传,提升环保意识,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等。
【答案】(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例2 (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40题)图2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污染物浓度曲线可以看出,水污染的变化特点为呈“W”形变化,其形成原因要结合降雨量和河流流量进行分析。
第(2)题,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主要从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
【答案】(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人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答三点即可)
二、考点归纳
1.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图3。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如图4。
【误区警示】
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表1)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与乡村主要环境问题的差异(如表2)。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如表3)。
4.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如表4)
【方法技巧】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和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和随意排放有害物质等。另外,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问题要准确、全面。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在回答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遗漏。
(4)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等。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三、命题预测
高考对环境问题的考查集中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不同区域某一环境问题的统计图表、文字数据等切入,结合区域图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以当前我国或世界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某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结合重大工程考查相关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分析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联系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考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将特别关注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及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呈现信息,选择题、综合题并重。从能力考查上看,注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及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对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四、强化训练
(原创)图5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5中a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2.图5中a、b两地区人地矛盾尖锐的共同成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过度获取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B.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的工业污染
C.经济发展水平高,非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
D.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多发
3.图5中a、b两地区生态建设的共同措施是( )
①改良红壤,治理中低产田②封山育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③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④改变过去单一生产粮食的现象,进行多种经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改编)图6为我国规划中的粤赣运河漫画。下列关于粤赣运河,叙述正确的是( )
A.连接了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
B.可发展航运、养殖等,有百利而无一害
C.穿越巫山山脉,有利于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
D.占用沿线大量的土地,延缓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7为我国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与图7中甲、乙对应的是( )
A.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
B.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C.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
D.土壤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6.解决乙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①南水北调②退耕还林③治沙治水④节约用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改编)表5是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在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越多,表示危害越严重)。据此回答7~8题。
7.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分别对应的类别是( )
A.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B.Ⅳ类、Ⅰ类、Ⅱ类、Ⅲ类
C.Ⅱ类、Ⅰ类、Ⅳ类、Ⅲ类
D.Ⅱ类、Ⅳ类、Ⅰ类、Ⅲ类
8.M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海南
B.浙江
C.山西
D.吉林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2013年3月4日起,北京等地严重的灰霾天气,令公众对PM2.5的关注急剧升温。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教授表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去解决PM2.5的问题,全世界都少有先例。”
材料二 大气中PM2.5主要来源示意图(图8)。
(1)我国城市大气中PM2.5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美国城市大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治理PM2.5将面临哪些困难。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 a地区是黄土高原,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轮荒);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开矿。
2.A b地区为南方低山丘陵,a、b两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过度获取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D a、b两地多有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应封山育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变过去单一生产粮食的现象,进行多种经营。
4.A从图示及其名称上可以看出,粤赣运河就是连接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A项正确;运河建成后,可以发展航运、养殖等,但是对沿线土壤、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可能是百利而无一害,B项错误;南岭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因此该运河应该穿越南岭,C项错误;运河会占用沿线大量土地,但是也会带动当地农业、航运、养殖、旅游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发展,因此会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
5.D大水漫灌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蒸发旺盛的条件下会导致土壤出现次生盐碱化;该地区降水总量少且蒸发旺盛,加之工农业用水量大,易造成水资源短缺。
6.D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跨区域调水是解决该区域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7.D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广东酸雨、新疆荒漠化问题突出,四川水土流失、酸雨问题较严重,可得出D选项正确。
8.C M省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寒潮,综合选项中的各省份,山西省符合题意。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建议
一、环境会计及其披露
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为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在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仍处比较落后。一方面政府没有专门环境会计准则或相关规定,只在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有两处涉及环保问题,且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比例也不高。另一方面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较为被动,而披露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够规范。我国当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与环境会计有关的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有关环境会计问题披露的法律、法规主要限于对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而在年度报告中的具体规范却很少。而尽管我国目前的税法中有对某些企业减免税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企业防治污染,但缺乏进行信息披露的明确规定。所以,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较少。
(二)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重视。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足以体现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通常企业会集中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告中披露环境会计的有关事项,但不会单独在财务报表中设置环境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会将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作为主要的经营目标和社会责任来进行报告。
(三)披露内容存在局限性。目前,我国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零散的和不系统的,公布的环境资料是不全面的。具体表现在:1、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注重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项进行反映。如环境治理的投资、费用的支出以及一些因污染环境产生的赔偿损失等。缺乏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的说明,而这些信息极有可能对企业未来产生一定的财务影响。 2、由于环境会计有关的法规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多是自愿披露。而在自愿披露中,企业处于自身利益侧重于披露对自身发展积极有利的信息,影响决策者的利用。
(四)披露的形式不规范
1、企业披露环境会计的方式既可以在董事会报告中进行,也可以在财务报告等地方进行,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披露形式。2、环境信息披露多为文字性说明,方法单一,缺乏列示一系列环境技术和货币指标的表格和图形等多种方法。3、在企业在当前非货币的表述形式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形下,相同的信息在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给信息的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
三、我国实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环境会计信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无疑是大势所趋。针对我国当前环境会计的问题,笔者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海外各国成功的经验提出相关建议。
(一)完善会计法规并制定具体的环境会计准则。加快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规的建立,逐步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和环境资源协调管理机制。首先制定专门解决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的具体会计准则;然后制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准则。
(二)积极采取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国外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于对环保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给予了支持,因而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意愿较强。但由于我国当前缺少强制力和技术指导,一般企业并不愿意在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方面多做工作。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让企业充分了解到环境问题的成本效益,激励企业充分及时地对外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资金流向和支出途径。
(三)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由于自愿披露中对外报告的标准不一、程度不同,外界很难做出公正的评价和比较, 因此政府有必要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含:环境的财务影响和绩效信息,资源的财务影响和绩效信息。形式主要有:1、是将每个会计要素分为环境要素和非环境要素,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利用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来揭示环境问题引起的财务影响;;2、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将环境绩效作为正式项,通过非货币计量形式加以披露,包括企业环保计划措施和环保认证等。
(四)加强监管。由于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全面、如实地披露,使得信息的可靠性低。因此应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核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市场经济下,会计不仅要为微观经济服务,更要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自身利益,还要兼顾社会利益。绿色会计不只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还要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通过环境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不仅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同时通过环境会计来反映、控制、并向政府及社会报告,使公众了解和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实现真正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江燕,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审计与理财.
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式表现为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环境教育的迫切性。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下,高中地理教材是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着手点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地理知识,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环境教育。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环境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一、营造环境教育课堂氛围
特定的课堂氛围是环境教育的有效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可利用班级文化,为学生营造特定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环保意识。高中生有着较强的选择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地理教材知识,打造“生态教室”。
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负责教室走廊中的环境保护宣传,如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海报、粘贴环境保护标语、绘制环境保护系列画作、张贴环保照片等,打造环保走廊;第二组负责教室内部环境的设置,以环境教育为主,建立班级“环保一角”,设计环境保护的宣传方案;第三组负责教室内其他角落的环境保护宣传,如张贴绿色环保小标识、摆放绿色植物等,打造环保教室。
又如,教师可在重大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主题班会等,陶冶学生情操,传递环境保护正能量,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优化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地理教材包含大量的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识,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并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单调地向学生讲述当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措施,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也无法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环保意识。
教材中的知识是“死”的,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却都是“活”的,因此教师要利用环境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搜集环境保护的资料,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材结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环保意识。
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问题,并让学生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措施、防治的方法等进行自主探究、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环境教育,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实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将环境保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去除两种“泡沫”
在当前,有两种提法值得警惕。一是武断地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二是错误地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这两种说法均不科学,是当前“循环经济”热中的两种“泡沫”。
第一种说法的不当之处有三:一是从物质流角度看,在“资源”、“生产与消费”、“废弃物排放”三个环节中,大体有五类环境保护技术,即:资源替代,资源恢复,资源耗用减量化,废弃物安全化或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仅是其中之一,并且在这五类环境保护技术之间,不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二是循环技术能否在实践中使用,要受到理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诸项条件的制约。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和技术上可行,如果在经济上不可行,即它的“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那么在实践中也难以采用或大规模地采用。这在我国或在世界各国,已不乏其例。三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不可能是“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这不是生态学的观点,更不是生态系统的特征。所谓的“封闭循环”,如不考虑太阳能,只能在“地球”的空间尺度和“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它不可能在人类社会本身实现,如同不可能在某一物种种群实现一样。第二种说法的不当之处亦有三:一是这种说法是或明或暗地建立在“全封闭”、“零排放”、“完全循环”等想象基础上的。二是从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看,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在解决当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时,并不能取代其他非循环技术途径,也不能成为惟一的或主要的方式。三是循环经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可能性上,均不能成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那种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的说法,既将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简单化了,更将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简单化了。
抓住两个关键
在国际上,德国正在实施“循环经济”,日本正在实施“循环社会”,他们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但不能照搬。因为我国正经历着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同的“环境―经济”形势。这就是说,现时我国的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环境问题尚未缓解,而且有些方面仍在继续恶化,以及经济结构转换加速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我国循环经济的实施应抓好两大关键领域。
一是重污染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产业。由于它们又是资源依赖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在这些产业实施循环经济,既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能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因而更具技术经济优势,也有着更为紧迫的优先性。这些基础产业中实施循环经济,将不只是在单个企业层次上,它有可能发生于多企业、多部门或行业、多地区层面,也可能发生于“循环”与“非循环”技术途径的合作上。这样,它将可能引发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变革。
二是城市废弃物回收领域。这不仅包括日常生活垃圾,也应包括服务业垃圾、办公垃圾、机电消费品垃圾,还应包括生活污水等。这些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对于解决中国环境问题具有优先性。它将显著降低城市环境负荷,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又能够减少资源消耗。
制度建设纳入市场轨道
目前,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对实施循环经济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规划、法律法规、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标准或指标的制定与监测、绿色核算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基本沿袭了我国在实施生态经济、清洁生产时的思路和做法。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就教训而言,我国的“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等效果并不理想,行动也未能持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忽略了市场机制,过于仰仗政府,难以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生态经济”、“清洁生产”作为“经济”和“生产”,如不能获得市场收益而靠政府资金的支撑,又怎能称为“经济”和“生产”?更广泛地看,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与市场脱节,也是众多污染问题(如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与根治的重要原因。
农村 环境保护 现状
农村环保资金缺乏
对于我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投资资金,没有找到直接数据依据,所以通过中国环境治理投资总额来间接反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认为:要使中国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环境保护投资需占GDP的2%以上;环境问题基本解决,环境保护投资需占GDP的1.5%;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环境保护投资也需占GDP的1%。我国2001年到2012年的环境保护投资需占GDP的比例大致呈逐年增长趋势,在1.15%~1.67%之间,属环境问题基本解决。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政府难以保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自上而下决策”的供给制度下,环境投融资机制难以建立起来,导致目前环境保护投资不足,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并且有些污染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银行商业融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较弱,环境保护投资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资金大部分由政府投资,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还没有专项资金,再加上农村地域污染源分散,污染治理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我国农村地域目前普遍经济规模不大、平均利润率不高,吸引资金力量不强,融资困难。我国现阶段环境投融资机制在城市地域难以建立,在农村地域更是步履维艰。
农村环保制度缺失
我国现有的国家制度在面对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中存在着空缺,这使得本来问题就非常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不但得不到丝毫缓解,而且已经呈现了变本加厉之势,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面源污染严重性的忽视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追求经济发展和GDP增长成了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和政绩考核的标准,整个社会对于环境问题都没有很重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污染。即使政府逐渐重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逐步出台一些政策、采取一些措施应对环境问题,也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而没有关注到农村的环境现状。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其对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村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边缘化的双重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面源污染的严重性没有给予充分认识和应有的关注。
(2)国家在资源分配、政策出台和制度安排上的缺失
纵观我国数十年来的发展史,“三农问题”产生和加剧的过程也同时是国家在资源分配、政策出台和制度安排不公平,向城市倾斜的过程。牺牲农村利益重点发展城市导致了农村多方面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已经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在资源、政策和制度上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突出表现为农业税的免除等政策措施。但我们还没有从政策和正式制度上给予农村环境问题以足够的重视。
(3)研究上的不足
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引起社会对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充分关注,现有的学术研究对于农村具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也提供了有效的智识支持,但是现有对于农村面源污染的研究,要么关注宏观的治理对策,要么是零散的现状描述,鲜见有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这客观上阻滞了对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
农村环保治理效果低下
农村面源污染具有污染面广、隐蔽性强、控制难度大、表现不突出的特点,可引起地下水和河流水域的污染,且量大面广且难以治理。部分地区已经制定治理措施并实施,总体来说效果不太理想,如个别地区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缓和一段时间,还会“复发”;个别乡镇和部门对农村面源污染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农村面源污染的污染源分散面广,防治及监管难度大。国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想通过改变农业生产习惯来达到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目的,但我国农村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由于某些限制原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困难重重。同时国家在农村地区推行沼气建设,某些农村地区发展的沼气池建设只是解决了部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农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还是无法得到根本治理。
农业发展方式不适合农村环境的保护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还是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这种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合农村环境的保护。面对农村面源污染逐年加重的趋势,急需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少公害的目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村落众多,不同农村情况各不一样,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再予以改进。同时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實。
关键词:新农村 环境问题 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并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农村环境进行治理,保护农村环境,对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意义
1.制定有关政策,保护农村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政策及研究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关注不够,尽管从宏观上已经明确这类污染是影响社会发展乃至产生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但具体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情况不明,难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也就是说,当前针对农村的环境政策,尚不知道解决什么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
2.提出问题解决的资金渠道或资金来源
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需要中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我国对农村环境治理额投入本来就很有限,而这有限的投入还没有注意分区域分类别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特别重视资金投入的方向。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欠缺的。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村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的政策和方案。
3.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基础体系建设问题
过去,在农村环境问题上政策和投入没有跟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环境监测和统计在农村地区存在明显漏洞,甚至根本就没有这种监测和统计资料,这也是农村环境的具体情况好像明白又不清楚的内在原因。广大的农村和乡镇这方面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这使我国农村环境问题难以得到准确及时的反映。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来源
1.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时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由于面源污染难以有效控制,会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使之失去生产和生活的使用价值,面源影响的严重性因此逐渐显现出来。除此以外,面源污染还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食品污染。另外,农用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和华北地区农村的秸秆和垃圾燃烧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危害。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方面明显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这种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甚至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改善,对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污染
受乡村社区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近10年多年来,工业化畜禽养殖业又成为新的污染源,在河网密布地区这种污染甚至已经超过工业污染。
三、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分析
1.农民低下的知识水平造成农村环境问题
从以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来源看出,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更多的是因为农民的知识水平地下,缺乏相应的知识造成的。以目前最为严重的化肥和农药污染为例,在目前状况下,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中是必要并且可行的,但是,其使用必须合理,否则将造成对土壤、水体和食品的直接和间接污染。
2.农村环境治理严重经费不足
环境治理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来自政府。但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当地政府即使有资金,也会投入到急需的或者是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活动上,而国家现在也不可能把较大的精力投入到农村环境治理上。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除了一些经济比较好的农村地区能自筹资金进行环境治理外,大多数农村环境治理的经费不足。
3.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与城市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对农村外源性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依靠农村自身的措施就可以实现上的,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如果城市的垃圾不能得快在城市内部消耗,就必然会向农村地区扩散;城市工厂产生的酸性气体如果得不到严格的控制,就必然会产生酸雨等有害物质等,对农村的环境及生态造成不利影响等等,都说明农村环境问题与城市密切相关。
四、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还不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的国策。抓住农村产业调整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农村环保工作,把控制农村污染面源,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局的主要任务。
1.强化政府的环保职能
除了需要政府投资,最主要的职责是做出适宜的制度安排,包括诱发性制度安排和强制制度安排,以诱导和强制企业采取预防和治理污染的措施。政府管理环境的主要任务是:规定生产过程中必须达到的环境标准,为生产者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通过发展公共品,解决企业自身难以解决消除的外部不经济问题。
2.努力提高农民环境意识
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政策标准的选择是企业产品与环境损害之间权衡的结果,政府不会为了免除环境受污染而关闭企业。由于各个乡村的发展阶段不同,即使有整个社会的环境衡量标准,政策本身也存在可执行性的问题。因此,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当地领导阶层和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
3.加速生态农业发展
在生态农业中,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农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农村环境问题的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
4.引进先进技术推广到农村中,减轻环境污染
例如推广沼气技术的运用,既可以减少人和畜粪便散污染,又可以起到资源再利用的效果;沼气供能,既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和木柴的燃烧,防止了森林的破坏和大气的污染,又为农民节约开支;沼液和沼渣,是高效有机肥,对农作物具有抗逆性,可减少农家对化肥和农药的用量,进一步起到环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