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发展村级经济范文

如何发展村级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发展村级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发展村级经济

第1篇:如何发展村级经济范文

将发展壮大村经济作为任期目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内容是生产发展,村委会应当在任期内注重发展经济。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是发展种植业还是发展养殖业,是种植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村委会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将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作为任期目标,切实行动,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可和全体村民的支持。即使是在短时间内不能见效,也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一个地方,假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道路不通、信息不灵、用水困难、用电无保障,经济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十分重要。我曾在几个乡镇任过职,都是在最边远、最困难的村驻村蹲点,每到一处听得最多的就是村民要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和村两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带领村民新修、维修公路,建设水库,拉通电话等,村民对此十分拥护。有个村的公路竣工时,村民自发地敲锣打鼓庆祝。公路修通后,收购商能够进来收购农产品,减少了村民的运输成本,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村委会要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资产和资源发展经济,尚未利用的山场、水面、林地、草地、滩涂、土地等,都可以作为利用的资源。村委会既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也可以发挥集体优势,组织村民共同参与,还可以以租赁的形式对外招租,促进经济发展。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班子上任后,积极利用本地石材资源,引进外商开发,村集体收入逐年翻番,一举甩掉“空壳村”的帽子。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可为了发展经济而“病急乱投医”,对那些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要拒之门外。有个村看见邻村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非常着急,恰好此时有人想来该村搞冶炼业,结果由于污染严重,村民意见很大,后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关闭了。

因地制宜,积极扶持地方优势产业。村委会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应当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地方优势产业的产品,在质量或产量上占有优势,在市场上能够畅销。当然,有的地方优势产业明显,有的不明显。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呢?一是发展适销对路的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能够延续下来自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二是借鉴自然和基础条件类似的地方的经验,发展同样的产业,使之规模发展;三是聘请技术专家深入实地,根据本地土壤、光照、温差、气候等环境特征,结合市场因素,现场分析指导。

村委会可以通过宣传发动、能人带动、奖励促动等多种形式,积极扶持具有地方优势、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项目。笔者曾经蹲点的一个村村民收入十分有限,看到邻村村民种植高山蔬菜效益可观,笔者就鼓励当地村民种植高山绿色蔬菜,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周边地区有了影响力,那几年每天都有几辆外地大卡车进村收购高山蔬菜,村民直接受益。

第2篇:如何发展村级经济范文

【关键词】当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建设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农村社会融人城市化进程已不可回避。基本农田保护问题,被征地农民的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集体资产的保护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成为各级领导关切、社会各界关注、广大农民关心的大事,农民权益维护将进一步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为农经工作提出了新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农村经济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推进,农业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努力拓展农经工作的新领域,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引导扶持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现在农业基础设置相对比较落后,农民也迫切的希望改变这一现状,所以政府在针对农村工作的时候需要重视这方面的内容,致力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想办法让农民增收,争取在这几年的努力之后,让农村从生产到各项基础设施的覆盖都有明显的变化。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单纯的空口谈,应该从规划、投入、组织等等方面落实清楚,用实际行动来说明。

2、科技兴农

目前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都相对比较落后,要发展农村经济就需要对农民进行改造和教育,让他们学会科技兴农,掌握现代化耕作技术。第一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执法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参与法律知识学习的形式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第二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现代先进的务农设备推介给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这些高新设备,利用这些设备来增收增产,并且组织农民到现场参观,让农民明白要想致富就需要用科技来武装自己。第三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过去的农民一般生产都是为了自给自足,很少有市场观念,通过各项设施的引进,像是电脑、网络等,让农民掌握资讯,能够把握住市场,根据市场的动向来进行农作物的耕作,提高农民的收入。第四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优化产业结构链,避免相同产品的过多重复,应该让畜牧业、果林业、水产业均衡发展分部。最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不要让相同产业覆盖,控制好经营规模和区域划分。

4、完善法律法规,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让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农村因为其特殊性,更需要重视法律的建设和普及,让农民有依法致富的观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为相应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经法规制度体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农经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5、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民生产和生存的必要基础,也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所以要发展农村经济是在盘活土地资源这一大前提下完成的。面前的家庭承包经营不能动摇,但是有需要在这个不变的情况下,对土地资源进行有序的流转,去开发和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盘活土地资源,是建立在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上面的,只有稳定的盘活关系,才能够让农民有信心去生产,才能够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一些负面和不良影响才不至于出现。另外,土地资源的流转不能是盲目的,没有规范的,应该是建立在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上的。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人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6、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矛盾是各户农家分散经营与市场的变化莫测之间的矛盾,这样农产品无法揣摩到市场的真实需要,这样市场和农业生产就会脱节,在销售上也是零散销售,不能进行集中整合,过多的分散就导致了相互之间的价格战,最终损害的就是农民的利益。要让农村产业链有序的链接起来,并且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打破现有的局面,采用由一些龙头企业打头阵的形式,将一些分散的农户和大市场有效的链接起来,这样从生产到销售能够形成有序的流程和渠道。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7、确保党的农村政策落实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历来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人全局、立足多子、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3篇:如何发展村级经济范文

一、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大农业是高度产业化的社会化生产,农业企业化的经营对资本的需求量大,融资形式多样化,新的农业技术研制和推广也要借助金融的力量。同时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季节性、周期性闲置资金,农村社会的各种游资也需要金融机构吸纳形成资本,推动农业经济不断成长和农村经济增长。金融介入农业及农村经济不仅起到融通资金的媒介作用,还发挥了经济调节的职能。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村信贷资金质量低下与支农资金需求面扩大的矛盾

农村金融组织高比重产生不良贷款严重地制约着支农资金量的扩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速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实体的发展壮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增加的趋势。目前,我市扩大了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推广优质畜产品和特种养殖,确立和规划了主导产业,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出了增加技术含量、扩大经营规模的目标,这一切,都需要农村金融组织注入大量的资金。但由于信贷资金质量低,使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制约着农村金融组织支农信贷投入的加入。

2、支持农业产业化与寻求安全信贷的矛盾

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过去农产品短缺年代的单纯追求数量,转移到调整和优化结构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上来,把农产品变为最终商品推向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而黑龙江省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在某些方面还比较薄弱,产业化条件还不够充分,结构调整需要巨大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投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有相当多的农民仍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不知该种什么和养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上马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有可能导致效益不佳,资金风险大。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的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增强,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客观上也产生了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全方位的需求。如“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拓宽了龙头企业的业务领域,其对结算、票据贴现、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只要求农村信用社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再生产环节提供全过程信贷、结算等服务,甚至还对农村信贷人员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实用农业科技指导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信用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层央行要加大窗口指导力度,疏通货币政策传播渠道,引导信用社不断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存量和结构。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扩大和增强基层信用社信贷支持力度,加大信贷营销力度,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在坚持信贷原则前提下,不惜贷、不惧贷,主动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增强信用社风险防范意识,努力盘活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资产比例。

2、优化金融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要发挥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在结算、汇兑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理财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搞好市场分析,了解金融政策,提高经营决策水平。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涉外业务,减轻企业负担。要积极推进城市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地方信用社扩大规模,增强资金实力。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吸引民间资金;要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和培育优秀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3、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健全贷款营销激励与约束机制。信用社要制定科学的、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客观评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要逐步建立和推广贷款办理时限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信用社在完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要建立信贷营销激励机制。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信贷人员发放、回收贷款的综合考核办法,客观公正地评价信贷人员的工作业绩。对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且成效显著的信贷人员,要给予与之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和保护信贷人员主动拓展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以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为动力,创新信货支持手段。要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积极开发“量身定做”的新的贷款品种。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还贷有保障的优质中小企业允许办理“借新还旧”。积极探索采用企业股权、出口退税税单、应收账款等多种抵押方式,解决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以适应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数量少、次数多的特点。允许中小企业比较活跃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小额农贷需求的前提下,适当集中资金,积极扶持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4篇:如何发展村级经济范文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条件下,农村的收入也大幅提升。但从区域和城乡之间比较来看,城乡及区域间农民的收入差异较大;我国农民的纯收入依然较少,贫困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较高;农民收入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整体上看,农民的收入依然是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与世界的平均收入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环境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极为缓慢,在现有的经济及社会环境下,我国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因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下,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结合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下五点重要因素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

1、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群体多从事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其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而城镇居民则大都从事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或者是信息行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其收入水平自然也比较高。这种墨守成规的二元经济结构无法使农民从低生产率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因而其收入水平迟迟得不到明显的提升。

2、现行制度规范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金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城乡就业制度等,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这些不足与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就农业投入问题来讲,我国对于农业投入的总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水平,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而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收入的增长水平非但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反而会因市场竞争力不足而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制约。

3、技术及劳动生产率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我国,因科技水平的不足以及劳动生产率偏低的影响,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通常比较高,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使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进而对农民的收入及其收入的增长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4、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都普遍偏低。根据我国GDP的统计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始终都处于较低水平。农村消费水平的普遍偏低则影响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也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

5、农民个人素质影响着其收入的增加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8年,也就是说,我国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基本维持在中学水平,受教育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对各种新技术的了解、熟悉、学习与应用。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无法通过个人能力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具备走出农村外出打工的能力。因此,其整体的收入水平无法得到快速提升。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基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收入无法得到明显增加。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观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行进一步的均衡,进而在现有环境下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

二、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民的收入增速加快。首先要对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从产业布局入手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农民的支出结构进行合理控制,尽量减少不明非消费性支出所占比重;最后,我们还应当积极加快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或者是大城市转移,让农民走出农业生产的领域,通过对二、三产业生产活动的参与,提升自身的收入水平。但要实现这三点转变,所进行的将是系统性的调整工程。

1、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方式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对我国农业的产业布局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快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同时也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便于在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的同时实现对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促进。

(1)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优势的主导产业。对我国农业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加快对优势产业的培育,首先要紧紧抓住粮食生产这一主线,通过增加科技与技术投入的方式,提升对农村低产田的管理,根据地区土地及气候特点,积极推广良种与良法的应用,以便于对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实现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进而在增加效益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在把握粮食这一农业生产主线的同时,农村经济还必须着力于农产品及畜牧养殖等行业的发展,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2)加快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发展。产业化发展是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的主要力量,是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所以,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方式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就必须加快对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借助于区域龙头企业的影响力,为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农业基地的建设,不断对农业生产的产业规模进行扩展,以便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

2、减少农民的非消费性支出

从某一角度上看,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实际上就是要对其非消费性支出进行必要的控制与减少,以便于从比例上增加农民可支配性的收入。而从市场竞争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进行有效制约。

近几年,我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居高不下,因此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要切实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首先需要从政策上对农业生产予以必要的支持与补助,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同时,要加强对整个农业市场的监管,在保证农业生产资料有效供应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控。但要从根本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必须通过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提高生产资料使用效率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率的提升,进而推动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农业生产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还必须对各种风险成本加以关注,建立各种灾害的预警机制,做好防灾准备,防治因灾害防范不到位或者是不及时所导致的农业生产效率的降低;同时,相关部门还必须加强对农作物价格的保障制度,避免因粮食价格的浮动幅度使农民的收益受到影响。

3、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当然,以上两种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方法与途径是以基本的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农民所从事的依然是基础的农业生产,不管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其收入水平依然无法超越第二、三产业。因此,从脱离农业生产的基本前提来看,在实践中有效提升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我们还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所谓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主要是指让农民走出农业生产的领域,通过走出农村、走进城镇或者是走进大城市的方式,参与到第二、三产业的生产当中。这不仅仅可以最快速、最直接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进行适当地调节。因此,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加快农民的劳务输出,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发展城镇经济的同时,积极地扩展农村就业的新渠道,从而实现农民个人素质与收入水平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或者是城市的转移,参与到第二、三产业生产中的农民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能力,获取更多的农业生产之外的知识。长期的学习和经验的积淀,可以提升农民的自身能力,使他们将城市先进的生产模式带到农村,进而在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我国农民收入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武彦君: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索[J].现代农业,2011(5).

[2] 邢红星:关注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J].中国外资,2011(2).

[3] 成飞燕:解析当前农民收入提高受阻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J].山东纺织经济,2011(1).

第5篇:如何发展村级经济范文

一、村级集体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规范。个别村组集体经济的合同签订不够规范,发包费、租金回收不力,造成集体虽有经济收入,但收入太低,有个别承包者长期拖欠承包费,村、组收取承包费困难。个别村委会只考虑当前,对长远发展考虑不够,土地低价出租等资源长期发包、收入提前消费等情况突出,缺乏具有“造血功能”的集体经济项目、收入,造成后来班子无可开发利用资源的被动局面。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近郊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村办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远郊的多数边远乡村,既无村办企业,又无土地(含水面)资源,无自主创收能力,收不抵支。

3、是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导致集体资金使用不当。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有少部分集体经济收入较高的村委会不把资金合理用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而是用在吃喝玩乐上,致使集体经济无从发展。

4、思想落后。有的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不善于因地制宜发展本村的集体经济;有的村干部忙于“中心工作”,还要顾及自家的生产和生活,很少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上;有的村干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发展集体经济不热心,不主动去想点子,找路子;有的村干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容易满足于出租房屋、土地、林地等微小的租金收入,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路。

5、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6、整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我县大多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高,村委会办公益事业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各乡镇普遍存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委会收入高,发展较好,偏远乡镇发展滞后。

二、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区乡村组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尤其是乡(镇)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把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资本积累、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作为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通过抓创新、抓发展、抓项目、抓效益,不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并从信息、资金、政策、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帮助,真正实现农村基层组织“有钱运转、有钱办事”。

2、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一方面是由于昭苏地处偏远,气候条件恶劣、信息闭塞等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和村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眼界不够宽阔、观念陈旧造成的。因此,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村干部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要努力使村干部牢固树立四种思想观念:一是树立村富民富、村民共富的思想观念;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观念;三是走出去、引进来的市场经济观念;四是集体主义观念。要加大对村干部的宣传力度,通过会议、广播、电视等各种渠道,提高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继续深化和实施“三百工程”,加大乡村干部“走出去”的力度,通过到发达省市学习观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第6篇:如何发展村级经济范文

一、充分认识村级班子建设面临的变化。

当前,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农业税费改革和加入WTO以后,农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村级班子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

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人口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年轻的劳力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进城经商,在一个村里年轻一代相对减少,选择适合的年轻力壮的人进村级班子比较困难。

2、现行的村级班子成员不少是从黑发干到白发,村级班子成员逐步老化,缺乏活力,缺乏创业精神,满足于现状,没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3、近几年来,虽然对农村干部的待遇有所提高,但与现行社会的发展相比,待遇还是很低,而且招干无门,参工无路,从岗位上退下来后,生活难保障,影响在职干部的积极性。

4、村干部的工作涉及全村家家户户,诸如邻里纠纷、建房造屋、植树造林、计划生育、发展产业、税费收缴等都要管,既要有刚也要有柔,把握不好,还会得罪人,更为严重的是打击报复村干部,使得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不想当村干部,造成了一些班子能力下降。

二、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确立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理念。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对农业、农村的要求,我们必须找准着眼点,抓住着力点,把村级班子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要把着眼点放在坚持“四个方向”上:一、要市场化方向,突出班子建设要善于应付加入WTO以后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懂得市场经济、懂得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农业,如何把农村的经济全面发展上去。二、要坚持民主化方向,班子的建立要在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的基础上产生,充分代表农民的真实意愿。三、要坚持科学化方向,突出村级班子建设的规范性,村级班子的结构如何优化,村级班子的干部如何从农民或党员中选拔,要坚持《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四、要坚持专业化方向,突出村级班子建设要懂得农村工作,是农村发家致富的能手,懂得如何根据当地情况发展农村经济。

要把着力点放在树立和增强“三个理念”上:一是发展理念。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要务,也是村级组织带领农民共同奔小康的第一要务。要把能否发展作为评判村级领导班子强弱与否的根本标准。二是创新理念。围绕“朝气蓬勃,奋发有力”目标要求来优选村级干部,村级班子是否有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这个班子是否勇于创新、奋发有为。三是人才理念。围绕“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思想来吸引、培育和用好人才。把村级后备干部是否大量涌现和层出不穷作为评价村级经济是否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以此来尽快扭转村级班子在人力资源上的滞后状况。

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求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有新的举措。

随着农村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放在“四个一”上:即“一个扩大、一个提高、一个优化、一个增强”。

第一在选拔农村班子成员和农村后备干部上,要不断扩大农村干部的来源,以此来增强领导班子的能力。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理顺这些问题,关键在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把选拔农村干部和培养农村后备干部放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新形势下,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农民再苦再穷也要送孩子多读点书,因此,新一代农民中高中、中专、甚至大专文化程度在农村青年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青年农民,人年轻,有文化,敢干敢闯,也是农村干部的最佳人选,复员转业军人和在外务工经商的优秀青年,并对一些在企事业单位中工作已下岗的人员,都可以有意识把他们召过来,安排他们、培养他们。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把他们召回来,安排他们适当的岗位,有目的开展一些知识、技术的培训,条件一旦成熟及时选拔到村级干部岗位上来。

第二提高村支部书记的能力,是解决班子能力建设的关键。

实践证明,一个村级班子能力的弱与强,支部书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在支部书记的选拔上,我认为:1、能自己带头致富;2、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3、年龄最好是30岁到45岁的中青年人;4、要有理想,要有奉献精神。在支部书记的能力的表现上看:1、要善于抓住全局,全村一盘棋思想;2、要能找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富民之路;3、要会带领班子其他成员协调作战;4、要有创新、创业精神。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建设好一个村级班子,必须选好和使用好一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

第三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尤其是支部书记与村主任这一对搭档,是建设好班子的内因。

农村工作针对千家万户,复杂而琐碎,如何使班子每个成员都发挥好作用,把农村工作全面抓上去,就是优化班子结构问题。我们要建设的班子是1 1>2或1 4>5,而不是相反。在优化班子结构上,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这一对搭档起着关键作用,首先是要配强支部、村委这一对搭档,就象部队中的连队一样(连长和指导员),连长要能在业务上、训练上、军事上冲锋在前,同时指导员要在把方向、把大局上下功夫,协调做好思想工作上下功夫。支部书记与主任同样也是如此,书记是扛旗指路,主任是拉马吹号拼命干,对各自工作要认真负

责,又要紧密配合。支书与村主任,我认为最好不要一人兼,这样不利于工作,其次,在配其他班子成员时,要考虑年龄结构,个人特长及在农村工作的经验,群众威信等综合搭配,尽可能使班子人员年轻化,有活力,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具有整体战斗力。

第7篇:如何发展村级经济范文

一、认为可有可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人的集体意识逐渐淡薄。有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挣钱,只要民富村稳,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也有人认为现在国有企业都改制了,各级都在放手发展个私经济,再搞村级集体经济不合时宜;还有部分村干部认为,现在国家给农村的优惠政策将越来越多,农村基础建设基本上都由国家投资兴办,村级组织只要抓好计划生育等常规性工作就行了,无需去费神、花力发展集体经济。

二、畏难情绪大。不少人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存在畏难情绪。认为目前村集体资产很多该分的分了、该卖的卖了,靠什么来发展?也有人认为现在农村很多地方有技术、有能力的人都到城市里发展了,村级经济靠谁来发展?总之,认为发展村级经济是无钱、无人、无路。

三、认为很能发展。一些群众对村干部存有成见和戒备心理。认为发展村级经济就是村干部发财,而有的村干部也怕招来不廉之嫌,认为不必发展;有的村干部怕担责任,认为发展好了便罢,可万一赔了怎么办,弄不好还要背个处分,发展村级经济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能做。

所以说,上述看法和观点都是片面而有害的。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担负着带领、组织广大农民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而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系统工程,要建好这个系统工程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这个财力从哪里来?仅靠上面投入?靠向农民摊派?这些显然都不现实,也不可行。首先,村级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办事需要的钱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因而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其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力度,严禁向农民乱收费,从农民那里筹资无路。在此情况下,除了发展集体经济别无他路。只有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才能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这样村级组织才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干部说话才会有人跟随和响应,农村现代化建设也才能扎实顺利地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仅很必要而且也很迫切。而要发展好村级集体经济,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选好人和用好人。“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村“两委”班子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要想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首先要做到“有人办事”。一是要选优配强村班子。通过本地选、外面调、上面派等多种办法,把真正有本事、有能力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推上村级主要领导岗位。二是要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采取专题培训、外出考察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村干部进行培训,不断增强其政治素质、市场意识、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使他们真正成为素质硬、能力强的好带头人。三是要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要建立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年度工作考核制和工作奖惩制,把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等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2、努力发展好村级经济。“兑现不了的债权,偿还不了的债务”是很多地方村级经济难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此,清理债权债务,让村级组织卸下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就显得非常必要。首先,要积极化解不良债务。对村级的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资金要进行全面清理,对长期拖欠村集体债务的单位和个人要采取行政法律手段抓紧清收。对村集体所担债务要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进行偿还。其次,要对村级集体资产进行规范管理。一方面,要建立财务审计制度,每年对村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的清产核算,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另一方面,要建立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集体资产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这样村级组织才能轻松而稳妥地发展集体经济。

第8篇:如何发展村级经济范文

【关键词】村级组织 运转经费

青州辖8镇4个办事处,1164个村,农村人口6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二强。如何保障村级组织部门的正常运转,使村级组织在村级自治、自主管理及农村各项公益性事业建设中履行职责,已成为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本课题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级组织运转存在主要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就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但村级组织经济支撑状况却没有多大改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虽然近几年青州市出台多种政策,增加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比例,但与现在农村实际需求相比,投入的水平和比例仍偏低,保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集体收入匮乏

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调研村庄均没有自己的村办企业。村集体收入平原地区多为村级土地整理出的部分土地的流转费用,山区多为矿山开采管理费用,村集体经济十分匮乏,无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乡村公益事业发展缓慢。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可用土地日渐减少和禁止开采山石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充分显现,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缺口很大且找不到合理的弥补途径。

(二)上级财政的支持欠缺,村级可支付财力大幅度减少

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各种面向农民的收费,农民负担降低了,但同时村级自筹经济收入也大幅度减少。上级财政转移补助资金不到位,每年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村级各项工作开展艰难。村级组织承担着党建、民生、低保、医保、综治、计生、征地拆迁、防汛抗旱以及公益事业等大量社会事务性工作,但却极少甚至没有的得到政府的财政拨款,村干部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又要为全体村民办好实事,即使是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也难免会“举步维艰”,经济实力较差的村更是“捉襟见肘”。

(三)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村级组织运转

由于上级财政支付财力有限,每年政府向农村公益事业所投入的资金相对于当前农村亟待解决大量问题来说,根本起不到实质性作用。目前青州只对村级公路、镇卫生院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其他公益事业如学校、垃圾场、生活用水、居民用电线路整改、休闲活动场所、灌溉水渠等均需村级组织自筹资金。因此受经济收入制约,大多数村公益事业无法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村级组织有效运转。

二、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的意见和建议

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战斗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堡垒。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标准,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

千方百计发展村办企业,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增加村集体自主收入,弥补村级运转经费不足。村级组织可根据实际,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各村特色的村级经济,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形成稳定可靠的财源体系。市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持、项目支持等各种方式,鼓励、支持各村利用自身发展优势,开辟增收渠道。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组织发展实力,提高各村自我保障水平。鼓励村级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经济实体,通过为经济实体提供服务,增加村级收入,从源头上为村级组织的运转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需要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不应该由村级组织自己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与支出需求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村级补助增长机制。增加村级补助标准,在保证原有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物价水平变化造成村级办公经费增加,以及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支出等因素,科学计算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严格划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范围;建立村级组织最低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将村级组织最低运转需要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9篇:如何发展村级经济范文

创建和谐社会,农村图书馆建设是确保创建工作成败的关键。

村级图书馆(室)是由村委会为投资主体、面向全体村民、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农村书刊流通阵地。1997年中央九部委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以后,各地掀起了建设村级图书室的热潮,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那么,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级图书馆(室)如何建设呢?笔者作了一番调查后得出初步结论,只要领导重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本文试以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发展为例,探讨农村老区、边缘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馆(室)建设。

1、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馆(室)建设现状

1.1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成就

龙观乡在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宁波市来说,可谓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是鄞州区五个抗战、时期革命老区之一。村级集体人均可用资金不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是鄞州区最低的乡镇之一,属于欠发达地区。全乡辖区面积77平方公里,撤并村后辖区为10个行政村。20__年底总人口18000余人,其中户籍人口120__人。为了贯彻落实文化部提出的“知识工程”的建设目标及学习型乡镇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自20__年起,该乡开始实施“村村建立图书室工程”,至20__年6月底全面完成,馆舍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藏书30000余册,年接待各类读者约10000余人次。目前以乡文化中心图书馆为龙头,校园图书馆为骨干,各村、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为基层单位的三级图书馆网络已基本形成,可以说,龙观乡的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事业走在了全区各乡镇(街道)的前列,对龙观乡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发挥了作用。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建起步晚。该乡自撤并村后着手加强了村落文化建设,仅一年多时间,投资200多万元,以建设“三点一室”(综合宣传点、文化阅览点、体育健身点和活动培训室)为契机,加快村落文化建设,目前已建立村级文化公园两座,另外还有四个村正在建造中;村村建立了一条以上体育健身路径、一座综合文化楼和一个以上综合活动培训室。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与其它乡镇相比,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

(2)设置因地制宜。龙观乡制定的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五有”标准是:一是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设施,馆址要求选择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环境较好的地方,馆舍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二是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报刊,开馆时藏书不少于1000册,其中廉政、计生等书刊各在50册以上,少儿图书、科技类书刊均达到10以上,订阅报刊杂志10种以上;三是有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固定的管理人员;四是每年有固定的购书经费;五是有固定的开放时间,每周一般不少于50个小时,周六、周日必须保证开放。

(3)发展快。龙观乡党委政府把建设村级图书馆(室)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下拨专门建设经费20万元,由乡文化站负责落实。经过仅一年多时间建设,至20__年6月底村村建立了图书室,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2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龙观乡,基层图书室的创办,对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老区脱贫致富,普及与提高群众及外来工科学文化知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就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大部分村级图书室缺乏正常的业务经费,发展不稳定。据统计,全乡10个村真正落实图书经费的仅在30左右,存在着创建前轰轰烈烈,创建后冷冷清清的现象。

(2)藏书质量差,有效利用率低。大部分村级图书室由于藏书不能及时更新,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致使每天阅览人数非常有限,有的几乎寥寥无几,各村图书室平均每天阅览读者仅30人次,规模稍大的也只有50人次左右,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外来工。

(3)管理不规范,条块分割,整体效应差。村与村图书室各自为政,图书不流通,根本谈不上计算机管理,有的村有计算机也不给图书室用,图书室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和资源共享。政府对创建时较为重视,但缺乏远景规划及巩固发展措施。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图书室成了开关室。绝大多数村级图书室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来源于老协会的老年人或者村里领导班子人员兼职。老年人文化素质低,有的连图书借阅登记都很困难;村里班子人员空闲时开一下图书室,忙时根本管不过来,开开关关是经常的事。

造成上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

(1)经济实力。经济稍好的村对图书室建设投入较多,经济弱的对图书室投入也便少了,有的干脆一分也不投入了。

(2)重视程度。不少村委领导总以经济效益衡量一切,对图书室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图书馆事业及“知识工程”的重要性,未将村级图书室建设列入地方建设总体规划中;缺乏固定的投资计划,在馆舍、人员、藏书、服务等方面无法得到应有的经费;或难以维持,或流于形式,阅览室成了藏书室。

(3)意识淡薄。村民整体素质不高,绝大多数村民仍然对经济效益感兴趣,缺乏最基本的图书馆意识,加之大多数村级图书室主要功能还只 是作为村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未能对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发挥直接作用。因此,村级图书室的存在价值在村民思想意识中显得无足轻重,外来工反而表现较为积极。

(4)被动创建。由于硬性指标规定,不少村建室的初衷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建室仓促,室舍简陋,位置不当,直接影响服务效果的发挥。一些室舍在村委办公大楼内,不少读者尤其是外来工不太敢到图书室借阅,导致图书室与读者产生隔阂,失去了办室意义。室藏书刊也大多数东拼西凑,结构不合理,利用价值低,管理人员随意性大,素质低,缺乏科学管理和高水平的服务。

(5)需求脱钩。一些村室建成后,由于对自身性质、人员、作用缺乏深刻认识,服务内容无法从本地实际出发,为广大村民提供迫切需求的农村经济信息和科技含量,而是一味迎合某些读者的阅读倾向,使图书室与街市租书摊区别不大。服务方式还是等客上门,缺乏主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图书室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应有作用,因而也难以提高基层领导对图书室的认识,难以激发村民利用图书室的意识。

总之,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传统图书室的建设力度,尽快实现建设目标。因此,如何发挥现有村级图书室的应有作用,提高档次,巩固发展,使其良性循环,是摆在各级基层领导和图书室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室发展探讨

2.1树立长期发展观点,确保图书室的经费投入

村级图书室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建筑,不可能不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上层建筑又可以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不胜枚举的读书致富、信息致富事例,以及古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言论,足以说明人们对图书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可以说,经济要发达与村级图书室的存在是相适应的。即使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由于领导对图书室的认识水平不同,图书室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其中,一些创建较早的村图书室,多年来基本未购一册新书,也未订购报刊杂志,所有图书资料均为办室时购入或捐赠。因此,区、镇乡两级财政应当拨出一笔固定经费,作为村图书室的购书及订阅报刊的订购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吸引读者到图书室来。

2.2办好乡镇(街道级)图书馆

村级图书室的生存、发展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而业务支持更是不可或缺。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由以县(区)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图书馆为骨干,村级图书馆(室)为基础,家庭图书室为细胞组成的图书馆网络,其本质是阅读网络,将来可能发展为信息网络。县图书馆没有办好,乡镇图书馆就不可能巩固、发展;县乡两级图书馆没有办好,村级图书室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巩固。实践证明,乡镇级图书馆办得较好的乡镇,其所属村级图书室发展势头就良好,反之,就势头不好。

2.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同样图书馆管理也必须以人为本。因此,有了图书室的专业化管理人员,农村图书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4积极开展业务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可增强人民群众的图书馆意识,保持图书馆的生机活力,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对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作用。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活动的开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村级图书室扎根于农村,开展有意义的读书活动,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当前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具有十分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