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

经济发展的质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的质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的质量

第1篇: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 地方经济 影响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切实履行社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做到四个结合:坚持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未来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把转变思想观念与创新机制结合起来;把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与增强基础建设结合起来;把自身发展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质监事业与当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1、质量技术监督的重要地位

对产品质量技术实行监督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中国产品质量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以正确的质量观为和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以引进、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基础,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为重点,从而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有效性。

国家作为一个宏观调控的杠杆,应该发挥其经济管理的基本职能,为市场的产品做好质量监督工作,确保恢复市场一个健康和谐的竞争发展环境。尤其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也逐渐的融入了世界市场当中去,所以,未来的中国经济面临国际和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无论是何种形式和范围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商品质量和技术竞争

2、对现有质监事业现状的总结

(1)质监的实际效果

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效果: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的目的是规范市场,防止没有生产能力的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是规范不成熟市场的一种补充。行政许可本身的缺点是如果生产许可获权较难,而生产企业又很少时,获得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就会获得垄断地位,而造成损失;政府运行成本的增加,政府要制定准则,事前控制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诱发腐败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从而掩盖了行政许可制度本身的优点。

质监的检查效果:国家监督抽查是技术监督部门开展的各种抽查中最重要的一种,但所占比例却最小。抽查效果能否达到应有的作用,主要是看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工作是否有效果,而在现实工作中,后处理工作力度随着国家、省级、地市级抽查的级别降低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企业整改率偏低,造成产品合格率处于偏低的地位。

行政执法的效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的每一项打假工作基本上都是运动式的,农资、建材、食品、棉花各种专项打假工作每年都要安排数十个,其效果都是短期行为,这也是每当一起恶性事件发生时,在某位领导批示以后,打假效果只能够短时显现的原因之一。

(2)质量技术检测水平有限

正规的质量技术检测机构应该具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但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检测机构的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许多地方上的质量技术检测机构检测水平更是不足与之相比,根本没有能力对所有需要检测的项目实施检测,因而只能对部分项目检验,更恶劣的是,有些机构直接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严重影响了质量技术监督的实效性和市场规范性。

(3)认识上的不足

人们对质量技术监督及其实效性管理的目的认识不足,认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出具的检测数据是评价部门业绩的惟一标准,相关部门为了保护地方业绩,不惜伪造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以实现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的实效性,所得数据也不能真实反映出产品的真实质量。其实监督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意义是通过监督,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是从整个社会和消费者的立场上考虑,而不是某些地方部门谋取业绩的手段。

3、加强质量技术监督的有效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

监管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责任、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目标量化到岗位、确定到人头,为各项质量监督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质量监督队伍,可以采取外送、内部、岗位练兵和集中等多种培训形式,分级负责、分层实施,让每名质监员都能参加一次以上的业务学习,并定期召开质量监督讨论会和分析会,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全面提升专、兼职质量监督员业务素质。

(2)坚持贴紧中心,认真履行职能

通过强化培育帮扶,使名牌战略得到新进展。实施名牌战略是质监部门履行职能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一项突出的战略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把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牢牢定位在培育名牌、创建名牌和宣传名牌上,对列入培育计划中的企业在政策及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免费为其开展质量培训,帮助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帮助企业走上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3)实行质量奖惩制度

为了全面提高企业对质量提高的认识和积极配合程度,国家应该对于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企业或者企业管理者进行相应的资金、优惠政策上的奖励,鼓励他们保持正确质量观的良好风气;同时对于严重违反质量要求的企业要勒令其限期整改,对屡教不改的企业可以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根据违法程度给予不同的惩罚,让其对自己的不法行为负责,切实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4)倡导正确的质量观

质量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国民素质的体现,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的形象和效益问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政治大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首要职责是在全社会进行大力宣传、倡导、推进先进的质量文化,消费者也应该形成正确的质量意识,不要贪图经济上的优惠而选择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滋生不良的市场消费观念。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应结合质量技术工作实际,研究和探讨质量技术监督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创新质量技术监督新方法。

(5)加高市场准入门槛

严格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把市场准入关。对高风险的产品,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质监制度,严格资格审查。要建立生产许可后续监管制度,实现与发证审查制度的对接和互动,形成完整的生产许可监管链条。要加大对关系健康安全、公共安全、国计民生、农民利益产品的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建立质监部门与相关执法部门联席机制,定期通报情况,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执法合力。

(6)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宣传是一种低成本、效果好、成效快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方法,是有效的抵制不正规企业的有效手段,只有加大对监督检查不合格企业的曝光力度,才能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制度对那些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制售过程具有隐蔽性及对抗性等特点,不宜被发觉,因而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大家共同努力,从而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实效性管理。

4、结语

对产品质量技术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是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市场规范运行的有效举措,也是保证地方经济正常运行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施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做到科学、公正,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切实履行好自己的监管职责。

参考文献

[1] 艾艳红.浅谈如何提高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实效性[J].科技资讯,2008,(1):42-43.

第2篇: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 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29-02

近几年来,面对世界性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已经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我国政府于1994年就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资源丰富的中国,全面提升经济质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境资本经营,实现其资本收益的回收,即生态经济化;二是产业经济部门的生态化经营,彻底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输出、大量废弃的低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环境资本收益流失或环境资本经营亏损问题,建立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资源―产品―资源化产品―环境加工―再生资源”的系统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生态经济增长方式,即产业生态化。

1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内涵

1.1 产业生态化

1.1.1 产业生态的概念

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中,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实现产业生态化要求我们在生产中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倡导绿色环保消费。

1.1.2 产业生态化精髓

产业生态化的精髓是实现产业流程的生态化再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产业经济流的生态化再造,通过建立绿色可持续国民账户,科学评估反映生态经济效率、生态可持续能力、财政运行可持续性、代内平衡与代际平衡等质量经济指标,实现环境资本收益的回收。(2)产业代谢过程的生态化再造,通过投入产出的分析、生命周期分析等方法重建产业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以及资金流动的生态化网络系统,实现系统成本最小化、消费最小化、效率最大化的产业生态实体。(3)产业集群布局的生态化再造,通过资源循环、互补与共生的内在流动规律,实现关联关联产业的生态化集群,最大限度地利用该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创造价值,实现整个系统低成本高效率的经济产出。

1.1.3 产业生态化的作用与意义

产业生态化是为了经济走向质量与循环的优先发展道路,而不是狭隘的以保护生态来遏制经济发展,因此这要求以质量经济为最终目标的经济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这就是说产业生态化并不是简单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而阻碍经济发展,而真正要强调的本质是实现以低耗、优化利用生态原料资源的产业经济系统,强调生态资本货币价值最大化的生态产业经济化系统、重新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这个系统在实现低耗优质的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同时,更能够实现生态资源经济化的资本化经营实践,这种发展系统正是与科学发展观要求是相一致的,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安全、社会发展的稳定、经济发展优质的循环经济发展系统。

1.2 生态经济化

1.2.1 生态经济化概念

生态经济化就是采用合理经营和适度利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环境资产的真实价值,合理回收环境资产的增值,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制度和国民账户体系,真正建立环境资产资本化经营机制,实现环境资产的有机生态循环以及环境资产持续考虑的价值供给和增值(亦即还原环境资产的资本性本质)。

1.2.2 生态经济化本质

生态经济化就是认为:环境是资产,是一种特殊资产。作为资产,它能够通过交易发生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拥有者(企业)带来利益。作为特殊资产,一则体现在它与人力资本并列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典型方式包括:一是通过有形物质转移实现价值或价值增值,如矿产、水、森林、土地以及各种生物等环境资源性资产;二是通过无形生态服务实现其价值或系统网络外部性价值的增值,如区域性生态环境的生态净化、生态舒适度、生态美度等环境功能性资产。尽管这些环境资产有诸多差异性,可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传统经济方式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强度的增强,环境资产愈加稀缺和有限,甚至形成环境悲剧。

2研究现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产业生态化”产业经济发展思想,正是因为它与人类生存安全和真正富裕的质量经济的需要相一致,随后,很快就由概念转化为指导产业设计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回顾其早期的研究与实践,“产业生态化”仅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产品和流程的产业设计中,目的是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消费的优化,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随后发展到运用原理革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以此来指导产品和产业过程设计,指导生产和消费赖以存在的经济制度的设计,并指导人们深入分析经济系统中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规律。如同Cantlon的研究结论:将生态原理融入文化和制度革新,融入产业与政治经济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经济中,才是令人满意的、可持续的系统。

3存在问题

显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如何真正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对于生态环境资源价格的制定缺乏一定的标准、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职能部门。(2)没有形成良好的自然生产要素市场。(3)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化和价格扭曲。(4)传统的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方式存在弊端,没有将生态环境的贡献纳入其中。(5)对于如何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相互融合,仍然存在缺乏成熟完善的措施。

4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相互融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4.1 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前者是产业过程的变革,后者是生态系统的价值化与货币化。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化和经济化,实现社会的真正富裕。

(1)产业生态化为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把产业活动纳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以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2)生态经济化是扫除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障碍的重要手段。当前许多公共资源产权不明,价格扭曲阻碍了产业生态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因产权不明而导致的资源无价、低价,因补贴而造成的某些生产资料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等。生态经济化就是通过制定规则,对污染量进行定价,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价格进行正确评估,从而有效地利用价格效应,进行市场交易。在市场价格效应下,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会激励厂商企业节省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以求利润最大化。

因此,要使我国强大的环境资本成为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稳定、高效率增长的循环动力,就一定要革新高耗、低效的滥用环境资源制度,必须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以确保资源性资本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4.2 实现有机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1)制定环境价格。价格是引导行业行为的有力杠杆。我们要根据一定原则对生态环境资源实行定价,以便所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主体都因损害了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而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任何保护环境的产业都能因其恢复和增加了生态环境资源价值而得到丰厚的报偿。(2)完善产权制度,提出完整的产业体系政策指导,加强环境立法。产权界定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许多生态环境资源是可以事实产权界定的,如森林、山林、草原、流域、湖泊等,可将限定用途的使用权交与一定的主体加以产业化经营和管理,并且赋予其不受污染破坏的权利。有的环境要素如大气、海洋等不好进行产权界定,则需要采用立法的方式加以保护。(3)建立一个新的要素市场―― 自然生产要素市场。企业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才能获取这些要素,它们可能造成的外部成本就事先被内部化了。这就势必使企业尽可能节约利用资源,推动产业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经济化与产业生态化的有机融合。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生态经济化与产业生态化是一致的。我们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度上多下工夫,要在产业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的进程,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发展的同步。(5)转变观念,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纳入政绩考核之中。我国在长期加强政府职能以来,认为环境产权公有,甚至认为生态环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忽视了它们是人类生存之本的重要性,或者是由于为了政绩、为了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与破坏。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宣传教育,转变人们的观念,并且将环境保护与经济质量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加快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结合。(6)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和国民账户体系,利用绿色GDP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绿色GDP=现行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充分体现生态环境资源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量。

5结语

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加强宣传教育,强调协调发展,提高经济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从而达到产业生态化过程中的资源高效利用、产出经济化与最大化、排放最小化与生态化的循环经济,质量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

关键词:哲学;指标;经济发展

从哲学理论的意义上讲,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幸福、更有价值。总理曾说过“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经济发展指标水平与社会发展程度未必是成正比的,甚至还可能使这个国家在发展之路上出现异常。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设置评估标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正确参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反思和批判,因此,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社会的事物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经济发展衡量指标进行客观的思考。

一、从哲学角度审视经济发展衡量指标

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的核算体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亚当·斯密的教条是:“每一个单个商品——从而合起来构成社会年产品的一切商品(他到处都正确地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或者说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个教条可以还原为:商品价值=v+m,即等于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剩余价值。”他的错误在于把年产品价值和年价值产品等同起来,认为全部收益,全部总产品,对一个国家来说都可以分解为纯收益,即认为商品价值最终会全部分解为收入即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也正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核算体系的问题,它并没有反应出价值是从哪里创造出来的,而且将一些重复的、无效的劳动也累加进去计入经济的增长。例如,政府组织一批人把钱埋在地下,然后再雇人把它挖出来,以此来求得一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在一个现实经济中,一笔初始的投资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使社会的经济总量发生成倍的增加,这就是乘数效应。但是这种做法是有大前提的,那就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社会有大量闲置资源。如果在资源已经充分利用,没有闲置资源,社会发展布局仍然参照“把钱埋在地下”、“破窗经济”这些创意,就将成为画蛇添足的徒然损失社会财富的事情。因此,当前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严格意义上说是违背了哲学的部分原则的,没有全面、发展地看问题,还有可能给经济发展的布局给出错误的指引。应该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则,让经济的发展评估更加科学。

二、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现状在哲学体现上的不足

第一,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客观、全面地反映。即使是一些微小因素的变化,或是被忽略的行为,都会影响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的数据,使得这种数据的客观反映出现一定的偏差。比如,农民在家自给自足的生产劳动、不法分子进行的地下交易、走私活动以及其它隐性经济都很难在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中体现出来,这很可能会导致主观判断和客观实际不符,最终引起决策的失误。又如,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不能反映人们对社会多元文化的要求,不能反映出幸福指数、教育质量、医疗保健、安全感等,并将这些客观因素遗漏在经济的边缘,而这些正是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指标。

第二,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没能体现出经济进步与社会代价的辩证统一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在此过程中,一直坚持着先赚钱后花钱、先浪费再生产、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反映出了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却不能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这种指标体系所反映的问题是不全面的,即使经济取得显著成就,但是却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污染了环境,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没有兼顾经济增长的长期性与短期性、没有重视劳动的有效性和无效性的统一,这会导致经济发展衡量指标走向恶性循环的道路。

总之,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全面的反映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哲学层面客观地、全面地去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以找到更科学的方式来弥补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的不足之处。

三、从哲学角度研究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哲学层面研究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对作出科学的政策决策、客观全面地把握当前局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哲学角度研究,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找出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地方。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是有限的,它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生态的浪费、污染、损害情况。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作为评价体系,需要大量的数据作支撑,而这些数据对于现实真实的反映是有偏差的,这就会直接导致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所反映的结果是与现实有出入的,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实际情况。决策者在参考经济发展衡量指标过程中就会出现主观能动性失误,最后会造成举措上的失误。因此,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可以找出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地方从而进行纠正。

第二,从哲学层面研究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可以更好的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一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只有经济的良好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整体发展。但是要想使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还必须兼顾政治、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展的不好,都会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利用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所反映的情况来把握整个社会发展的矛盾所在,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并兼顾解决次要矛盾。

第三,从哲学层面研究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有利于政府官员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政绩观。当前我们的政绩评价体系主要看经济的发展情况,有的地方参照经济增长率来作为评判政绩的标准,这也让许多干部官员对政绩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也导致有的干部为追求短期经济的增长,不惜以污染环境、损害生态、浪费大量资源为代价。甚至为了自己的政绩,不惜弄虚作假,在基层的统计数据上做假,玩数字游戏。这些做法直接导致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数值出现严重偏差,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相符。因此,政府在评价官员政绩时应该以社会总体发展目标为评价标准,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发展衡量所反映的情况,从而引导政府官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政绩观。

总之,从哲学角度研究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利用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的指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

【关键词】数据挖掘 发展经济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43-02

发展经济学课程体系庞大、理论丰富、学派林立,表现为海量的、模糊的、随机的信息。如何在教学中改进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处理,以便对教学质量监测系统更加科学、客观的设计、控制和评价,实观对教学质量监测系统的优化,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 发展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由于教材、开设时间、教授方法、教师水平等诸多原因,发展经济学教学一度停留在“浅显易懂”的范围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多数发展经济学教师是在其所学经济学相关课程,如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以及经济思想史等的基础上开始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所以未经过发展经济学系统学习和训练。其次,教学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高校的发展经济学课程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以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也有少数教师采取专题讲座和案例讨论方式的,教学中,教师把备课、教学的重点及主要精力用在了概念的界定、逻辑推理和追求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上,而较少关注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这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1.2 学生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领悟程度不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再加上大班化授课,人数多,间接带来学生上课纪律不好,存在迟到早退乃至旷课现象,不认真听课及做作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就学生的专业基础而言,大学四年级是最佳学习时机。但是,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安排充裕的时间,而大学四年级的课程安排一般很少,专业课程的教学已经结束,其原因在于,大学四年级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寻找工作单位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些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在这一阶段还有发展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便出现了学生专业基础与发展经济学教学时间安排上的矛盾。

1.3 教材方面

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发展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多年不变,有的发展理论、经济发展政策己与当代先进的理论、政策明显不符,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现实不合。发展经济学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国经济实践中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教材建设远远没有跟上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步伐。

2 在提高发展经济学教学质量中的数据挖掘

本文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提高发展经济学教学质量途径。数据挖掘流程可分为四个模块:数据收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挖掘模块和数据表示应用模块[1]。如图1所示:

2.1 数据收集模块

在学校的各部门中积累了大量的影响发展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人事处、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等各个部门除了利用这些已有数据,还必须把更多的因素考虑在内。包括:(1)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2)教师的学历、职称、培训经历、现代教育观和信息意识等。

2.2 数据处理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处理的信息包括:解决语义模糊性,数据库按照元数据标准对数据进行清理、集成和变换,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将数据整合成能被采掘算法利用的数据,最后存入数据采样库。

2.3 数据挖掘模块

数据挖掘模块:在友好的导航界面引导下,使用合适的算法通过关联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和序列模式分析对经过处理、转化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处理,得出结果并输出给数据表示与应用模块。

2.3.1 教师信息的挖掘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的信息进行挖掘:(1)课堂教学信息挖掘:通过对教师、学生的分类分析、关联分析找出数据间中隐藏的关联网。根据教师、学生的行为占有率、行为转换率得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图。(2)对教师教学风格、特点的信息挖掘:包括对教师语言特点、提问的比率、提问的开放性程度、与学生的互动能力等主观性因素进行量化,可视化。

2.3.2 学生信息的挖掘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进行挖掘:(1)思维状态:看学生是否对教师的提问,提示信息作出积极的反馈;学生是否主动提出问题、发表见解。(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2.4 数据表达和应用模块

2.4.1 数据表达。挖掘发现的知识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如树、表、规则、图表、交叉表、矩阵或曲线等多种形式表示,使内容易于理解能够直接被人们使用。

2.4.2 数据应用。数据挖掘在教学质量监测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学习。1)学习者特征的可知性分析。根据学生的注册信息和需求纪录,系统可以向学生显示那此可能引起学生特殊兴趣的新知识。2)分析需求趋势。分析每个学习者的访问模式,通过挖掘对应的访问历史记录,系统向不同的学生提供符合其访问习惯的页面信息,预测学习需求。(2)自动答疑系统。系统解答与对学生提交的问题是同步并发的过程,用户在页面输入提出的问题,提交给计算机处理,系统对输入的问题进行分词和提取关键字的预处理。(3)教学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都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数据挖掘可以帮助实现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J.Han and M .Kamber 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谭祖谊.发展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93-96.

第5篇: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

关键词:高职职教育;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机制;

自1985年建校以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始终围绕服务业开展专业建设,服务面向明确,办学目标定位是立足湖北及武汉,面向现代服务业,以管理学为主体,突出服务业管理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具有独特的优势,该校学科专业建设优势明显,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已经成为行业的知名品牌,同时,顺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对接湖北及武汉的优势、支柱、新兴产业,该校及时设置了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专业,该校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院在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中起到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笔者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为例,就高职教育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问题谈点浅见。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的走向

    (一)酒店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截至2010年,我国星级旅游饭店共14639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酒店535家、四星级酒店2057家、三星级酒店6215家。我国现有星级酒店14639家,比1999年的3856家激增280%,近11年来年均增幅25%,可谓增长速度迅猛,由于饭店总量的增大,近些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维持在10%以上,但是每年新开酒店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尤以高档豪华饭店的投资升温为明显,如五星级酒店从1989年的3家、1999年的77家,再到如今的535家,预计2015年我国的五星级酒店将达到或超过1000家。从2000年到2011年,国内仅五星级酒店的投资额就增长了361%,四星级饭店投资额增长312%。

总体来说,全国酒店行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高星级酒店发展迅速;酒店集团化进程加快和规模不断扩大。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已经进入我国市场,40多家集团的70多个品牌进入中国,共管理近千家饭店。2010年中国国内饭店管理公司(集团)规模均实现了增长。其中,锦江国际、山东蓝海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94.5%、178.0%。锦江国际、港中旅维景、首旅建国客房数量均超过2万间,南京金陵客房数量也已逼近2万间,这4个集团共拥有客房151169间,占全国29家饭店集团客房总量的42.5%,在规模上较其他集团有一定优势,形成了我国本土饭店集团的第一阵营,规模向国际水平进一步靠近。

从湖北地域酒店行业来说,2009年全省星级饭店602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11家、四星级60家、三星级226家、总客房52586间,总床位96476张。由于全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酒店行业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旅游酒店总量持续增长,高星级酒店继续增加。2011年全省星级酒店7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6家,四星级80多家。我校所处的武汉市截止到2011年,现有酒店企业500多家,挂牌五星级酒店有12家;四星级酒店有26家,另有三星级酒店50家。高星级酒店中,香格里拉、华美达光谷、新世界、马哥孛罗、明珠豪生等5家年收入破亿元。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从对武汉市酒店行业的调查来看,年龄结构上,21-30岁这一年龄段的员工最多,占36%;31-40岁的占25%;20岁以下的占17%,41-50岁占12%,50岁以上的最少只占6%,从业人员以青年为主,从性别结构上分析,女性占59%,男性占41%,整个中高级管理层以男性高学历者居多;从人员层次上来看,整体员工队伍中,高中或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28%,其次是大专占11%,初中居于第三占18%,本科占9%,其中50%以上著名本土酒店总经理、总监级管理人员和部门经理级管理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了50%以上;从人才类别上看,酒店行业需要经营部门的服务与管理人才、职能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如厨师、财务人员)、营销策划人才、综合性营运管理人才(如酒店筹备、设计规划),其中职能管理人才(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如厨师、财务人员)、营销策划人才中80%是非酒店管理专业出身,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为酒店服务与基层管理人才,而综合性营运管理人才(如酒店筹备、设计规划)是十分匮乏。

    (三)市场需求情况

从人才类型上看,高技能酒店专业人才是当今酒店业人才需求的主要部分,湖北省现有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的高职院校有34所,在校学生人数11250人,毕业生13730人,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士预测估计人才缺口至少10万,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尤其国际酒店集团和本土酒店集团,对于主管、部门经理以上的中高层管理人才缺口十分大,以及具有营销、信息技术、语言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酒店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例如,当今中国60%的酒店不知道如何制定酒店总体营销战略,55%的酒店不懂营销管理,35%的酒店对定位模糊,40%的酒店对价格难以管理与控制,40%的酒店在整合应用广告、公关、促销策略上有困难。

饭店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巨大的人才缺口问题令业界头疼不已。各大酒店集团都加紧了对中国市场的扩张,但不少酒店却因为人才缺乏而迟迟无法开业,错过了占领市场的好时机。按需求紧急程度依次是酒店筹备及规划设计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等。其中尤其是酒店筹备及规划设计人才及其匮乏,以湖北省为例,每年新增60—100家星级饭店,每家酒店前期筹备管理人才需要10人以上,此类人才需要每年至少为600—1000人,另外全省每年新开业数百家经济型饭店和餐饮企业,每家店也需要酒店筹备管理人才5人以上,每家酒店企业的筹备期多在6个月以上,人才需求保守估计也在3000人以上。目前湖北省34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一方面不能满足服务与基层管理人才需求的缺口,另一方面培养的人才也胜任不了酒店筹备管理人才的要求。目前全省只有两所高校开办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其中一所2011年招生,另一所2012年招生,招生人数只有几十人,远不能满足酒店企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

另外国际酒店集团经理及总监级别人才,副总经理和总经理职务主要由港澳台人员和外国经理人担任,50%的国内本土酒店集团的总经理、总监级管理人员 和部门经理级管理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了50%以上。可以预言,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而且工作岗位集中在高星级酒店。

当前,湖北省“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又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截至2011年,全省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5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省同期GDP的1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600万人;培育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15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0家以上。《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将武汉打造成国际国内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以武汉进入高铁时代为契机,推进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配套建设。

二.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国家已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我国酒店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有着近30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升办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具有专业、课程、师资,以及职业教育优势,可找准专业定位方向,谋求差异化发展,提升办学层次,积极申办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

(一)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酒店筹建管理岗位,并辐射酒店营运管理岗位,培养应用型的酒店高级专门人才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定位要与武汉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一重要战略决策相契合,彰显特色,紧扣“应用性”, 既区别于现有研究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倾向,也区别于湖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定位。比如,华侨大学等研究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本科的人才定位为:培养适应国内、海外、港澳台地区酒店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观、并可从事涉外、涉侨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管理人才。可见综合性大学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定位比较宽泛,到底是哪类管理人才并没有界定。

湖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湖北经济学院的酒店管理(本科)的人才定位为: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学生个人健康成长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文素质良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现代酒店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而目前全国以及湖北省酒店数量快速增长,连续多年增长高于10%,不仅服务人员缺口大,管理人员十分欠缺,湖北本地的众多高星级管理人才都是海归人才或是从沿海城市引进,最急需的是酒店前期筹建规划及后期营运管理人才(前面已对人才需求做了相关分析)。所以本专业具体定位为面向国内外星级酒店,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潜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从事酒店前期筹建管理工作,并能胜任酒店营运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实施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应用性

酒店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原有专科形成了“循岗导教”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办学上对接行业人才需求,按照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包括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等,在培养应用型酒店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有良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校内实训实验、校企合作方面,我们有国家级(酒店)实训中心,有稳定的校外深度合作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应用型本科更应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借鉴到本科的教学中。具体而言,有这么几点:(1)以素质为基础,搞好外语、信息技术等素质教育,夯实学生职业发展潜力,(2)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专业教学的实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3)加强校企合作,开放办学。因此,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性,注重应用型,而不是偏重理论和学科研究。

(三)提升专业办学条件:保障人才培养实施

提升办学条件,一要引进高端人才,不单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更要从行业企业引进经验丰富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形成一批在行业内有影响的知名教授,不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二要加大教学设施投入,为开展应用型教学提供实验实训的设施保障;三是要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王守法;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杨金土;《走出中国自己的高职教育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03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研究项目(2011A053)和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B733号)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第6篇: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

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熟悉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教学思想:

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爱好,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把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学手段: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沉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闻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浇灌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粮食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4.蔬菜的栽培

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下面请同学分成小组,为汉朝人设计菜谱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三、手工业的兴盛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汉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和搀杂了泥土、草茎的煤饼,说明当时冶铁的燃料开始使用煤。(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省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2.冶铜业

秦汉时,冶铜业仍然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美,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指导学生观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这件素纱衣用罗纱制成,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衣长128厘米,折叠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仅49克,可见当时织造水平之高。

四、繁荣的东、西二京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重点讲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新成就,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并总结哪些是新成就。

附: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

班级姓名项目

时间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工具

技术经验

水利

冶铁

冶铜

纺织

战国

铁农具的使用

牛耕、施肥、选种

都江堰

生铁冶炼技术

商业城市繁荣

灵渠

西汉耕犁安装________,新型耕种工具________

牛耕普遍使用

___________的

耕作方法

_______、_____大规模治理黄河。水利专家______负责治理黄河

用____作燃料、_____鼓风

两汉的铜器制作精美,如_______、_________

使用_____

织出精美的花纹

两汉的都城

_______、

_______人称东西二京

板书设计

两汉经济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3.粮食作物的种植

4.蔬菜的栽培

5.桑麻的种植

二、手工业的兴盛

1.冶铁业的发展

2.冶铜业

第7篇: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

>>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构成与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及其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新路径:教学学术 高职院校品牌文化及其要素构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及构成要素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使命、要素与逻辑走向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层次及构成要素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初探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 商贸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构成与养成路径 试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建构原则与实践模式 以教育模式改革助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四个能力” 医药类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模式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主体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特色之路的探索 试论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30-33.

[3]王苏琪.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及走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40-142.

[4]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45-50.

[5]汪建云,王其红.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4(1):97-100.

[6]孙卫东,宋砚清.高职开展中外会作办学的路径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4(4):43-46.

第8篇: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

关键词:高职职教育;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机制;

自1985年建校以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始终围绕服务业开展专业建设,服务面向明确,办学目标定位是立足湖北及武汉,面向现代服务业,以管理学为主体,突出服务业管理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具有独特的优势,该校学科专业建设优势明显,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已经成为行业的知名品牌,同时,顺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对接湖北及武汉的优势、支柱、新兴产业,该校及时设置了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专业,该校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院在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中起到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笔者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为例,就高职教育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问题谈点浅见。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的走向

(一)酒店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截至2010年,我国星级旅游饭店共14639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酒店535家、四星级酒店2057家、三星级酒店6215家。我国现有星级酒店14639家,比1999年的3856家激增280%,近11年来年均增幅25%,可谓增长速度迅猛,由于饭店总量的增大,近些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维持在10%以上,但是每年新开酒店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尤以高档豪华饭店的投资升温为明显,如五星级酒店从1989年的3家、1999年的77家,再到如今的535家,预计2015年我国的五星级酒店将达到或超过1000家。从2000年到2011年,国内仅五星级酒店的投资额就增长了361%,四星级饭店投资额增长312%。

总体来说,全国酒店行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高星级酒店发展迅速;酒店集团化进程加快和规模不断扩大。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已经进入我国市场,40多家集团的70多个品牌进入中国,共管理近千家饭店。2010年中国国内饭店管理公司(集团)规模均实现了增长。其中,锦江国际、山东蓝海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94.5%、178.0%。锦江国际、港中旅维景、首旅建国客房数量均超过2万间,南京金陵客房数量也已逼近2万间,这4个集团共拥有客房151169间,占全国29家饭店集团客房总量的42.5%,在规模上较其他集团有一定优势,形成了我国本土饭店集团的第一阵营,规模向国际水平进一步靠近。

从湖北地域酒店行业来说,2009年全省星级饭店602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11家、四星级60家、三星级226家、总客房52586间,总床位96476张。由于全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酒店行业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旅游酒店总量持续增长,高星级酒店继续增加。2011年全省星级酒店7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6家,四星级80多家。我校所处的武汉市截止到2011年,现有酒店企业500多家,挂牌五星级酒店有12家;四星级酒店有26家,另有三星级酒店50家。高星级酒店中,香格里拉、华美达光谷、新世界、马哥孛罗、明珠豪生等5家年收入破亿元。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从对武汉市酒店行业的调查来看,年龄结构上,21-30岁这一年龄段的员工最多,占36%;31-40岁的占25%;20岁以下的占17%,41-50岁占12%,50岁以上的最少只占6%,从业人员以青年为主,从性别结构上分析,女性占59%,男性占41%,整个中高级管理层以男性高学历者居多;从人员层次上来看,整体员工队伍中,高中或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28%,其次是大专占11%,初中居于第三占18%,本科占9%,其中50%以上著名本土酒店总经理、总监级管理人员和部门经理级管理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了50%以上;从人才类别上看,酒店行业需要经营部门的服务与管理人才、职能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如厨师、财务人员)、营销策划人才、综合性营运管理人才(如酒店筹备、设计规划),其中职能管理人才(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如厨师、财务人员)、营销策划人才中80%是非酒店管理专业出身,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为酒店服务与基层管理人才,而综合性营运管理人才(如酒店筹备、设计规划)是十分匮乏。

(三)市场需求情况

第9篇: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

关键词: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铁路工程建设的不断加快,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作用逐步显现,铁路监督机构在打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防止质量安全事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面临新形势,尤其是科技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得到应用,如何发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作用,创新监督管理方法,以提高铁路工程的建设质量,更好的服务于运输经营,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中国铁路在突飞猛进、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下一步加以克服,否则,极有可能会影响铁路建设的发展。

(一)标准化管理不到位。部分参建单位标准化管理流于形式,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办法不健全,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主要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导致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不能有效运转,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不能满足工程需要。

(二)参建人员素质不高。一是部分单位投标承诺兑现率低,进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力量薄弱;二是一线作业人员的责任心差,业务水平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三是现场监理配置数量不足,专业不全,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部分存在无证上岗现象,监理现场监控不到位。

(三)管理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个别单位主要领导没有把质量安全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工期管理、投资管理等工作上,甚至分管质量安全的领导也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施工现场。“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管理层对现场质量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了现场问题频发。

(四)技术交底、业务培训工作不到位。部分单位技术管理粗放,技术交底书编制不细不全,技术交底不彻底;岗前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不具针对性。上述工作的缺失或不到位,导致现场作业凭经验、想当然,盲目蛮干,加之现场技术管理薄弱,监理监控不到位,现场大量违反设计、标准的问题重复出现。

(五)对问题整改不够重视。从检查问题看,重复性问题不断发生,说明责任单位对问题整改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存在问题一改了之,对责任人一罚了之,而没有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持续改进。

(六)考核手段单一,奖罚力度不够。问题的重复发生,说明参建各方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好人主义,处罚不严,违法违规成本低。徒有形式的考核、处罚没有使责任单位意识到法规不能为,从而不敢违,反而助长了其违法违规的气焰,造成现场安全隐患大量存在。

二、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质量监督在铁路建设中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抽查”为主的监督方式,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决定了监督管理的局限性。从当前的监督检查来看,各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基础依然薄弱,质量安全问题比较集中。现场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居高不下,常见的“通病”、“顽症”屡禁不止、反复出现,标准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有待加强。

通过分析,只有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创新监督方式,克服目前监督管理的局限性,提高监督水平,规范参建各方质量安全行为,加强质量、安全控制,遏制问题的重复发生,才能提高铁路建设的工程质量,杜绝质量安全事故,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建设工程,为现代化的高科技铁路的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水平,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与升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这是时展的趋势,也是确保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地质矿产、国家资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作用不言而喻。为了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应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十分必要。通过信息系统,可以改善工程监督效果,提高监督和服务水平。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将铁路工程的材料配置、试验配置和施工过程配置、数据的真实性等施工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杜绝弄虚作假、减少工序等不良施工行为,确保现场达到标准化作业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将工程纳入监管标准化,质量监督管理和安全监督管理将有所依托,不再受个别施工现场的假象蒙蔽,而是通过系统进行施工全程跟踪定位监督,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在信息系统中都有记录,有利于责任的落实与追查。

(二)逐步融入国家直管模式来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铁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与安全监督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两大主题,作为受政府委托的管理部门,必须真正认识到“质量重如山,安全大于天”。因此,为了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对现有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渐融入到国家直管模式,国家监督管理机构能够随时在线对企业的任何一个已建、在建、拟建的铁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质量检测报告、施工工艺、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等详细信息进行调出查看,不但时时可以对企业进行管理,也为对其下属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从国家监督的层面上对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进行监督与管控。

(三)利用差别化管理方法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差别化就是针对铁路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将其划分为几个施工阶段,由于每个施工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侧重点也要跟随着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利用差别化管理方法进行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由于铁路工程浩大,施工人员众多,施工队伍技术水平不同,施工侧重点不同,每个施工工艺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也不同,差别化管理要从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工程项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时段五方面进行管理分类。每个方面要制定出有所侧重的监督内容、重点、方式等,从而解决以往监督过程中存在的大而全,不精不细,以及监督机构人员少,不能全面跟踪监督的问题。

(四)建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全员化模式。所谓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全员化模式,就是要求铁路工程的全体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决策人员全部参与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加强人员的自身监督与相互之间的监督管理,人人具有监督的权利,人人具有举报的义务,从而能够从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上将管控与施工融合为一体,能够更好的促进铁路工程质量的提高。

(五)建立动态的监督管理与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有机融合。动态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是指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的时时监控与管理,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是对施工的全过程管控。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够在时时动态监控的基础上,将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有的放矢,将施工管理与施工进度进行配套,更好的促进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关于重新印发《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铁办 [2008]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