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艺术治疗 发展性艺术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
一、艺术治疗的原理
心理学家认为表达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活动中的表达来达到身心和谐。而艺术治疗正是“以艺术活动为媒介,以心理理论和艺术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咨询师、来访者和艺术作品三者关系来发挥作用。”
艺术治疗(art therapy)最初仅包含绘画等视觉呈现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研究者逐步将范围扩大至音乐、雕塑、舞蹈、沙盘、心理剧(角色扮演)、即兴创作等各类形式,此为广义的艺术治疗,统称为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therapy),其中又以绘画和音乐两种最为常用。由于人们的思维大多以视觉为主,一些被压抑的创伤性经验用语言无法提取[1]。这成为降低言语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作为非言语治疗(nonverbal therapy)的艺术治疗很好的突破了言语表达的限制。
早期的艺术治疗主要以治疗性为主,常用于精神疾病及严重心理问题的康复中,如医院、精神卫生康复中心、特殊学校等。随着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发展和实践,艺术治疗开始分化为治疗性和发展性两种取向。本文中的艺术治疗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与潜能开发为目标的发展性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重视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与解读,认为从事艺术活动的人会将情感和内心冲突投射至艺术成果中。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绘画分析技术,如续笔画、学校动态图、画人测验(DAP)、房-树-人测验(HTP)、八张卡片重复绘画测验(8CRT)等。通过对绘画作品比例、布局、线条特征、色彩使用、阴影描绘以及细节的分析来解读人的心理状态。而艺术治疗理论学家Eidth Kramer认为,即使不对艺术治疗的成果进行投射技术的解释,艺术治疗操作过程本身也能导致积极的改变[2]。如大声的歌唱与呼喊、对柔软沙具的抚触和摆弄、颜料的倾倒与挥洒、对硬质材料的折叠与搓揉等,从事艺术行为本身在较安全的氛围中使来访者重新面对冲突,重新整合人格,通过领悟与升华释放压抑的情绪和原本不太明了的思绪。
二、艺术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教育部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中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性艺术治疗正向、积极的取向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立足教育和发展的目的十分契合。
艺术治疗在国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应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显示出独特魅力。上世纪70年代美国首先把艺术治疗理念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干预性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采用绘画教学为主的艺术治疗,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日本则为辍学儿童提供绘画、雕塑等艺术治疗,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并回到校园[3]。
目前艺术治疗在我国发展较缓慢,部分教育者开始尝试在特殊学生群体中进行艺术治疗,包括情绪障碍、经历创伤以及自闭倾向的儿童。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认为艺术治疗有助于受到创伤儿童的情绪稳定并促进意识行为的发展[4]。易红等的研究显示绘画艺术治疗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改善社交功能[5]。将发展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较少,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与模式。
发展性艺术治疗能够通过表达促进个体对自我的探索和领悟、对情绪的觉察和调控,提高人际交往及环境适应能力。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表达、支持关系安全稳固、情绪体验与认知思考整合等特点,填补了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空白,是对以语言为最主要载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
小学低年级学段或学力不足的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理性思维能力、情绪体验能力发展不完全,即使主动来访也无法准确的描述事件和表达情绪,笼统、含糊、抽象的语言较多,缺乏“具体化”常令心理辅导老师无法判断。艺术治疗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能够帮助低龄学生较快的澄清问题。
此外,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学生的认知中走入学校心理咨询室意味着心理或“精神”不正常,因此主动来访的情况较少,多是由班主任或家长带入心理咨询室。在这类情境下学生的防御心理非常强,言语类咨询效果不大,甚至会起到反效果。艺术治疗平和的表象和有趣的内容能够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有利于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发展性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
艺术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发展性艺术治疗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辅导内容、不同社会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儿童与青少年[6]。
把艺术治疗引入常规心理活动课,可以发挥艺术治疗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任和支持的氛围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艺术治疗还能以活动渗透的形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个体心理辅导、朋辈辅导中应用。在艺术类课程、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等各类德育活动中,也可融入丰富的艺术治疗元素。在学校教育背景下,艺术治疗还具有融入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优势。这不仅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符合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功能与价值实现。正如鲁道夫所言“艺术治疗同时是一种艺术教育”,如音乐治疗常用的“热身-聆听-分享-重构”环节就与音乐课堂学科教学模式不谋而合。
1.学业困难
在学业困难学生的辅导和提升中,艺术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孟沛欣等的研究认为艺术活动的各项环节可以提高注意力、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等认知能力[7]。
同时,艺术治疗包含表达、创造等元素,在从事艺术活动时,心理健康教师常能发掘平时不易发现的学生性格与能力的强项。如果能够及时鼓励强化,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建立自信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的自信心及获得的情感支持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事件中。
2.自我认识
青少年阶段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自己。而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由于自我认识偏差引起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较常见。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分化与整合、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自我是此时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之一。
艺术治疗作为有效的心理测验和咨询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防御机制,引导学生对自我的深入思考和顿悟(insight),改善自尊水平,主动发挥内在的积极能量,实现自我价值[8]。如“自画像”的创作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认识自我的不同角度,引发对“现实我”和“理想我”的思考。
3.同伴关系
在攻击、人际交往困难等行为问题的干预上,艺术治疗比传统心理咨询中使用的正强化、创造良好环境等方法简便,比单纯的说教和惩罚有效。毛丽娜关于艺术治疗对儿童攻击性的干预实验显示,绘画、音乐可以起到宣泄恐惧、焦虑、冲突等负性情绪的作用,戏剧、故事讲述的艺术治疗则通过直观展示人际交往过程提供儿童习得和模仿人际交往技巧的机会[9]。
团体艺术治疗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间的人际互动、观察与合作,丰富交往手段和表达方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同伴交往产生的问题尤为适合。长期进行的艺术治疗团体可增进团体内成员的交往。在校园生活中较难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群体归属感和稳定的心理支持,自发地助人自助。另外,艺术治疗活动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宣泄负面情绪(如愤怒、敌意、悲伤)的方式,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人际交往而引起的同伴关系问题。
团体艺术治疗能够丰富朋辈辅导、主题班会等活动的形式,其中心理剧已被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剧取材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迎合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对内心世界的洞察,体验到了不同的反应方式,有效促进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理解与接纳,从而改善同伴关系。
4.家庭关系问题
Kwiatkowska在20世纪70年代将艺术治疗引入对家庭关系问题的治疗中,认为家庭是学生的来源及归属,孩子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立项课题研究显示,绘画艺术治疗具有促进单亲家庭亲子交流的积极意义[10]。
当前中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家校联系,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亲子关系最为关键。将艺术治疗融入亲子活动,创造了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探索的机会。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以积极的态度引导亲子沟通,在共同完成绘画、泥塑、剪纸等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形成新的关系,体验新的乐趣。
发展性艺术治疗主要讲视野聚焦在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上,期望促进个体的自我领悟和自我完善。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较常用的焦点短期模式相比,艺术治疗需要较长的周期。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尽快的回到常规的学习生活中,因此要避免冗长的讨论与分析,尽量达到“短时高效”。
由于艺术治疗理论基础和实践活动起源与西方,在我国中小学应用中需避免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和活动内容,而应致力于“本土化”,探索更贴近中国学生思维习惯和审美取向的艺术治疗活动。东方文化自古就有修身养性、身心和谐的概念,传统文化中绘画、音乐、建筑等东方元素都为艺术治疗在学校的应用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此外,虽然艺术治疗可应用范围广泛,但仍是专业性较高的工作,对参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活动场地、器材等有较高要求。在活动前需根据学生的学段、认知水平、团体动力等确定活动目的和理论基础,选择合适的艺术活动内容,活动中也应根据个案的变化灵活处理,避免艺术治疗过程的僵硬化,切忌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魏源. 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型研究回顾[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8(27)
[2] Kramer E. Art as Therapy with Children. MA: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1.
[3] 钱初熹. 国外心理治疗取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及其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7)
[4] . 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 社会福利, 2007(6).
[5] 易红, 王祝康. 绘画艺术治疗在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干预中的应用[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2).
[6] 陶琳瑾. 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1(17)
[7] 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 心理学报, 2005,27(3)
[8] 蔡宝鸿. 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2007(29)
关键词: 年轻护士;护理健康教育;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75-01
随着护理理念的转变以及人类健康概念的更新,健康教育作为传播卫生知识建立卫生行为增加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手段,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护理人员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病人获取健康知识的具体操作者。护理健康教育是由护士针对病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而实施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1]。所以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力。而年轻护士更是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和新生代,提高年轻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更是不容迟缓的重要任务。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现代护理不仅要求护士对病人的疾病提供治疗和护理,还要为促进病人的健康提供服务,教给病人与其疾病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使其对疾病防患于未然,增强防护意识,提高其生命质量。护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因此,年轻护士必须转变观点,提高对护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对健康教育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对患者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责。
2 加强护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
教育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首要条件,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大多数年轻护士没有接受过较系统、规范的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训练,她们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为此我们加大培训力度,开展了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如健康教育学习班、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一帮一互助组等,并在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由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老师给予具体指导。让80、90后的年轻护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及技巧,懂得如何分析和评价,具备一定能力和水平。
3 加强临床实践,提高年轻护士的健康教育技能
3.1 加强知识的更新,不断学习,提高年轻护士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由于目前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掌握与健康有关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康复、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伦理学等知识,掌握护患沟通技巧,对宣教对象提出的一些专业问题以及技术咨询等要能有较好的解答,以获得病人的信任。因此,年轻护士要加强知识的更新,不断学习,补充吸取新理论、新方法,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
3.2 掌握并合理运用护理健康教育基本技巧,保证有效的健康教育。
3.2.1 护患关系技巧: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为了治疗性的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医院诸多人际关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中,要求护士态度和蔼,诚实守信,热情微笑服务。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愿意接受护士传授的健康教育信息并主动参与健康教育的全过程。
3.2.2 护患沟通技巧:护患沟通是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它包括提问、倾听等语言沟通技巧和体语、触摸等非语言沟通技巧[2]。在进行疾病知识教育时,针对患者知识的接受程度,身体状况,学习动机等,因人、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沟通过程中不要使用医学术语,讲解要缓慢,讲解的内容不可过多,随时反馈确认知识是否被对方理解和接受,正确使用躯体语言,如表情、身体姿势等,注意说话声音及语调不能太过大声或小声嘀咕,以免造成沟通无效。
3.2.3 知识灌输技巧:知识灌输是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掌握知识对形成健康行为十分重要,而教育对象健康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护理教育人员的健康教育服务。常用的知识灌输技巧分为讲授、演示和阅读指导等,其中包括对文字教材、图画教材、板书教材、立体教材等常用教材的选择技巧,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以及电脑多媒体视听教具的应用技巧等。
3.2.4 行为训练技巧:在护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为了帮助教育对象建立起有益于疾病康复的健康行为,护士必须掌握行为训练的技巧,以便教会病人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行为训练技巧通常包括自我护理能力训练技巧、住院适应能力训练技巧以及康复能力训练技巧等。例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指导其有效排痰及缩唇、腹式呼吸方法,并督促其有效训练每日4-5次,直至患者自觉遵行之。
4 做好效果评价,确保有效的健康教育
我科采取定期进行专业理论考试,操作方法示范,现场宣教考核,评价年轻护士健康教育的能力。加强监督,定期检查,及时反馈,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每周进行不定时护理查房1次,直接与患者交流,了解护士健康教育实施情况,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年轻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努力通过各种措施、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年轻护士的服务理念得以更新,服务态度得到改善,健康教育能力得以明显提高,使她们真正懂得护理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的内涵与重要性。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教育活动, 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符合护理工作的现代观念。
1 门诊病人的特点
1.1 门诊病人的流动性大 ①每日门诊的就诊业务量无法估计,每个病人的疾病的病因,病种,愈后各有差异。②就诊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的希望,需求,无从知晓。
1.2 门诊病人相对停留时间较住院病人要短得多。
1.3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 凡来就诊者最关心的问题: 自己究竟患了什么病,能否很快治愈 ,有什么特效药? 希望明确诊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争取早看完早离开,最好不要住院治疗。
2 门诊健康教育的对策
门诊病人的特点是门诊的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为了掌握门诊健康教育的主动权,减少和克服被动的局面,护士须做到:
2.1 要因人、因病、 因情况实施健康教育。病人是求医而来,因而健康教育要伴随医疗活动的全过程。门诊中有什么样的病人,就应该以这些病的防治宣传为主要内容。
2.2 健康教育内容要十分精炼, 形式新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注意克服求全求细的系统性教育。
2.3 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答复,态度要和蔼,以减少或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
3 门诊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3.1 候诊教育 既可安定病人情绪,又可向病人及家属传播一些卫生科学常识,自我保健措施。帮助病人了解增强个人和人群健康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栝: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知识;营养卫生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家庭常用药品和健康保健物品的使用和管理;计划生育知识;精神卫生知识等。针对中老年人的健康知识;儿童保健知识;妇女健康保健知识等。①口头讲解 有护士对病人个体或集体进行健康知识教育。②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防治知识为主。形式力求美观大方,内容短小,字迹工整 ,语言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便于记忆。配上有关插图,做到图文并茂。
3.2 接诊教育 它是门诊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以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随时与病人进行面对面交谈,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及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重要问题,不失时机的进行必要而简短的解释、说明、 指导、安慰。
3.3 门诊咨询教育 我院农村病人居多,其中老人、小孩占很大比例,我们采取护患之间面对面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热情地给予解答,满足病人及家属对求医求药的需要,提高防治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二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对上海市黄浦区18岁以上育龄妇女,作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2006年10月,我们在全区每个街道随机抽取1个居委,再在该居委随机抽取90名妇女,共计450名妇女进行干预前抽样调查(社区诊断),回收有效问卷420份;2008年9月,以同样方法作干预后抽样调查,随机抽取850名妇女,回收有效问卷799份。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以生殖健康理论为依据,确定孕产妇保健、婴幼儿保健、生育调节、生殖道感染4方面内容为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内容。并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对社区中存在的生殖健康问题开展生殖健康教育。除在社区展出生殖健康板报(12期),分发各类生殖健康小册子(8种6万余册)、向居民提供生殖健康普及信息外,还对孕妇、婴幼儿家长等重点人群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载体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如“孕妇学校”、“父母学校”、“控烟与家庭健康”主题活动、“三H(健康Healthy、快乐Happy、和谐Harmony)”俱乐部、“亲子活动”、“心系新生命”系列活动。有16 358人次参加活动,举办各类健康讲座23次、培训班24期,有2 816人次参加讲座或培训。
1.2.2 评价方法 根据生殖健康促进的4方面内容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自制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表,采用转移或借代等方法对问卷中所涉及的敏感问题进行技术处理,并对调查表作预调查与重测信度测量(重测信度系数为0.7152)。调查员由妇幼保健医师担任,并作统一培训,当场回收调查资料。调查结果录入Excel数据库,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另对社区志愿者、社区医务人员和社区管理者进行访谈。
1.2.3 工作步骤 在项目开始初期进行社区诊断,其间作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问卷抽样调查。以社区诊断的结果为依据,开展社区妇女生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结束前再次对项目区域内妇女进行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问卷抽样调查。
2 结果
2.1 社区健康促进对妇女生殖健康知晓率的影响
在社区健康促进干预前,妇女对不同内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略有不同,妇女对生殖道感染知识知晓率最高,为80.48%,孕产妇保健知识知晓率最低,为74.05%,总体为70%~80%。干预后,除生育调节知识的知晓率为84.11%外,其他3方面的知晓率均达到90%左右,其中孕产妇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幅度最大(表1)。
2.2 社区健康促进对妇女生殖健康态度的影响
社区妇女的生殖健康信念(态度) 的正确率,在健康促进前、后发生变化。健康促进干预前,生殖健康信念的正确率在60%左右,其中对婴幼儿保健信念的正确率最低,为59.76%;健康促进干预后,生殖健康信念的正确率均有提高,其中,孕产妇保健提高的幅度最大,正确率达93.24%,而生殖道感染内容信念正确率提高的幅度最低,仅为69.84%(表2)。
2.3 社区健康促进对妇女生殖健康行为的影响
社区妇女生殖健康行为通过社区生殖健康促进干预有明显的提高,其中生育调节健康行为的正确率提高幅度最大,由干预前28.33%提高到干预后的63.08%(表3)。
3 讨论
在项目开展前经社区诊断发现,被调查的社区妇女人群对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总体正确率分别为77.14%、61.67%、36.73%,社区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不到80%,生殖健康的行为准确率仅为36.73%。我们在社区访谈中了解到,近半数被访者不知道怀孕后几个月应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孕妇保健;40%以上被访者对婴幼儿的合理营养一知半解,1/3以上的访谈者不十分了解自己的月经生理周期;大部分的访谈者只知道安全套、宫内节育环等一些常用的避孕方法,而不了解更多的避孕知识及避孕知情选择;还有30%以上被访者不知道和没有感受到,甚至有10%的被访者可以容忍经期性生活。这些表明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普遍较低。在访谈中得知,社区妇女日常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大众传媒,但是,由于受生殖健康知识(尤其是涉及性健康知识)的隐私及“羞耻感”影响,在涉及此类知识时,其内容观点的完整性、准确性及科学性不容易把握,获取的机会也较少。因此,运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促进社区妇女人群的生殖健康活动尤为重要,社区诊断为开展社区妇女生殖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在项目干预中,运用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使社区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总体正确率分别提高至88.99%、77.85%、59.89%,表明社区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对提高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正确率有效。同时,本次调查显示,不同的生殖健康内容社区妇女人群的认知也是不同的。由于项目事先进行社区诊断,对一些社区妇女人群较缺乏的生殖健康内容,如生育调节健康知识、信念、行为问题,在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干预上作了重点关注,采用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法,从而使这些原来知识、信念、行为较差的生殖健康内容有了明显提高,使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知、信、行”理论是近几年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常用的理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健康促进项目干预前还是干预后,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的正确率都呈递减的状态。根据“知、信、行”理论,建立一种健康的行为是一个从灌输有关知识到改变不良行为的完整过程,要达到形成健康行为的目的,必须有知识和学习作为基础,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信念作为动力。健康的知识和信息是改变不健康行为的必要条件,但是人们从接受知识信息到行为改变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可能会因教育、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终止在某一阶段。因此,开展干预前的诊断评估有利于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通过社区妇女生殖健康教育与促进,能提高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正确率,进而提高社区妇女生殖健康,达到满足人们基本健康需求、实现健康权利。
4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朝着实现国际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加速进展的生殖卫生战略\.日内瓦,2004.
[2]林益强,顾玉珠,臧贤玲.黄浦区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社区诊断分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3):31.
[3]程怡民.生殖健康流行病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中国妇幼保健,2002,17(6):380.
[4]彭迎春,常文虎,沈艳红.如何测量问卷的信度\.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6):383-384.
1参与性方法的定义和理念
参与性方法(participatory method)是一种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它强调以参与者为中心,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协助者,促进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在教学或活动中,应用各种有趣的教学形式,促使参与者动手、动口、动脑,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和组织大家参与教学活动的评估,并不断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善教学活动的效果[5]。
参与性方法基本的理念是倾听、分享、非评判和多种思维。
1.1倾听
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听取他人的发言,注意听取他人对事物的看法、经验、意见和建议。在倾听过程中,还需有语言和非语言的关注,其中还可以体现倾听者的态度、尊重、修养等个人素质。倾听是参与性方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充分体现个人交际技巧的重要保障。
1.2分享
从参与性的观点出发,认为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对集体有所贡献的,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的意见或观点,每个人都乐于去听取并有义务向大家谈出自己的看法、本小组的观点、本部门的意见等。目的是让他人能够明白自己的看法。
1.3非评判
参与性方法在促使人们充分交流的同时,还认为每一个人的观点、看法都有他的道理或相对正确性,差别仅在于认识的不同。那么,我们的任务不是过多地去评判他人的观点或看法的正误,更多的应当是去转变、提高他们的认识,在转变过程中非评判的理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如果在收集学生对某事物的看法时,学生讲一条,老师评判一条,批评一条,那么最后收集到的这些观点并不是学生的观点,而是老师想要得到的观点。非评判并不等于不评判,由上述观点可以得出,非评判实际上要做的是,在充分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后,去落实如何转变和提高它们的认识,关键是做好引导工作。
1.4多种思维
在参与性教学、培训和活动中,极力推崇的是多种思维的理念。人脑中存在多种思维,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收敛思维、发散思维等,成功的创新需要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变换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变换看待事物的视角。这种理念有利于改变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建立起评判性学习的习惯,不盲目崇拜权威和传统。
2参与性方法的具体形式
2.1创造性活动
有作画、写作、即兴表演、演讲、辩论等形式。目的是调动参与者的参与积极性;充分挖掘参与者的想象、推理、逻辑思维等能力;利用学生的这些能力,为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服务。
2.2游戏法
游戏法是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参与性教学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寓教于乐、引发兴趣、促进参与。根据教学需要游戏可设计为两类,一类是与主题有关的游戏,如拼图游戏,可用来提高兴趣、促进思考、引入正题、开展讨论;另一类是无关游戏,可用来打破僵局、激发兴趣、消除疲劳,通常安排在正式活动开始前或者课间休息后进行。
2.3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参与性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和氛围,激发学员们参与的积极性。可促进学员之间和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促使态度的改变;也可提高学员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快速反应法
也可理解为“快速联想”、“即兴发言”。可分组进行或全体参与。一般用开放式的问题提问,并立即征求学员们的意见,对大家的回答如实记录,不进行评判,不讨论,最后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
2.5案例分析
又称个案分析、情景分析。通常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虚构的情景为事例,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员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2.6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参与性教学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学员们可亲身体验在实际工作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景和问题;改变学员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3同伴教育的定义和理论背景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在尚无有效治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模式,已广泛地应用于公共卫生的许多领域,包括劝阻吸烟、戒毒、预防犯罪、计划生育、性教育和营养学教育等。1988年,澳大利亚专家首先将同伴教育方法运用于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及安全行为教育[6]。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这一研究,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7]。并将其推广到了青少年、妇女及许多特定人群[3]。
同伴教育是具有相似年龄、背景或生理、经历、体会、社会经济地位及相同性别等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教育者唤起同伴的心灵共鸣,以实现教育目标[8]。艾滋病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同伴比成年人更容易接近青少年,谈论敏感话题更自由。在青少年中开展同伴教育通常是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作为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其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同伴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同伴教育者与目标人群有着相同经历、相同背景,更了解他们的特点和兴趣。因此,同伴教育者在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以自身或周围同伴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烦恼、困惑以及解决办法以同龄人所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缩短了教育者与目标人群的心理距离,容易引起共鸣,使他们在愉快的交流中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9]。目前,面向青少年的同伴教育已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我国也在北京、四川、云南和上海开展了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各项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教育,目标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18]。
同伴教育模式运用了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同伴榜样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过程。由同伴构成的社会网络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伴间相互交流的平等、对称、互惠的特点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提供了特殊的学习机会,他们的行为受到同伴这个团体的行为准则的影响。同伴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而非师生关系,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19]。
4同伴教育的形式
同伴教育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① 从某一群体中选择一部分人加以培养,然后回到目标人群中进行教育。国内外多采用这种形式,因其能保证同伴教育者的培训;② 目标人群自由讨论;③ 两人或多人间交流信息、观念和技能。一些项目采取正规教学的方式,如面向全班同学讲授或进行小组讨论;另一些则在非正规的环境里采取非正规的教学方式,如一对一的讨论和咨询[20]。
同伴教育形式的选择取决于项目的目的,一些同伴教育项目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而有些则只采用一种形式。如云南省减少需求和预防艾滋病的同伴教育,利用了小组讨论、示教、游戏、辩论等多种形式[21];王克利等人在上海市徐汇区初中生性教育中采用了小组活动的形式[22];施榕等人在上海市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中则采用了由医学生向其他大、中学校学生授课的形式[23]。
5参与性方法在青少年同伴教育中的应用
5.1应用于同伴教育者的培训中
同伴教育者的培训是一项同伴教育项目最终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培训不仅影响到同伴教育者传授知识和观念的精确性、全面性和技巧性,还影响到受教育者对他们的信任和对知识观念的吸纳、内化。由于在青少年中直接选出的同伴教育者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基础,很难在短期内全面、深入掌握艾滋病基础知识、防护技能、拒绝诱惑等大量内容,因此,在同伴教育者的培训方法上大量应用了参与性方法。如李晓亮等在云南开展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中,采用参与性教学方法,认为“这样的方式很有趣,一点儿也不枯燥”,认为这一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24];施路华等人在云南省艾滋病预防青年同伴教育项目中,对青年主持人的培训采用了讲课、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在轻松、和谐、幽默的气氛中既懂得了相关的艾滋病知识,又掌握了各项相关的生活技能[25]。
5.2应用于同伴教育活动的开展中
同伴教育者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与同伴们交流和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在青少年这个年龄层,轻松、快乐的教学方式最受欢迎,参与性教学方法由于改变了单纯“教”与“学”的关系,使教育者和每个学员都能平等地相互学习和提高;使每个学员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共同分享、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的过程,来提高学员对艾滋病的认识,使预防艾滋病成为自觉行动,从而改变行为。澳大利亚红十字会在云南开展的校外青年同伴教育项目中,通过培训后的9 166名同伴教育者采用适合青年人的参与式方法向20余万人传播艾滋病知识和相关技能,实现了通过行为干预提高青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目的[26];仇玉兰等人在上海开展的大学生同伴教育中,由医学生担任同伴教育者在培训中运用了大量的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参与性教育方法向目标人群传授艾滋病相关知识,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这些参与性方法在同伴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13,22,27,28]。
5.3应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评价中
小组讨论是参与性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同伴教育项目的评价中,它往往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对项目开展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由于小组讨论使用开放性问题,可较深入地、广泛地收集每个人的观点,弥补定量分析评价的不足。如李晓亮等在云南开展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中,采用参与性教学方法中的小组讨论对各个项目学校的同伴教育者、普通同学和学校老师、领导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同伴教育模式的看法[24]。Wolf 等人在加纳开展的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促进项目中使用了多人半结构式的访谈来收集信息,对同伴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相似性进行评价[2]。
6参考文献
[1]UNAIDS. AIDS epidemic update-Special Report on HIV Prevention[R]. WHO,2005.
[2]Wolf RC, Bond KC. Exploring similarity between peer educators and their contacts and AIDS-protective behaviours in reproductive health programmes 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in Ghana[J]. AIDS-Care. 2002, 14(3): 361-371.
[3]明中强.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5):15-18.
[4]张涛.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 2005,32(8):1015-1018.
[5]韩云涛. 参与性方法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卫生, 2005,26(5):438-439.
[6]吕姿之,高源. 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J]. 中国健康教育, 1999,14(11):5-8.
[7]Tumer G, Shepherd J. 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 peer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999,14(2):235-247.
[8]Bond KC, Wolf RC. Social network and peer promotion programs: method logical advances[M].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1998.
[9]Strange Vicki, Forrest Simon, Oakley Ann. Peer-led sex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of peer educator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n them of participation in a peer education programme[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02, 17(3): 327-337.
[10]张涛.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1015-1018.
[11]Campbell S. Using peer education projects to prevent HIV/AIDS in young people[J].Nursing Standard, 2005, 20(10): 50-55.
[12]Ergene Tuncay, Cok Figen, Tumer Aygen, et al. A controlled-study of preventive effects of peer education and single-session lectures on HIV/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urkey[J].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2005, 17(3): 268-278.
[13]Borgia Piero, Marinacci Chiara, Schifano Patrizia, et al. Is peer education the best approach for HIV prevention in schools? Finding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5, 36(6):508-516.
[14]Sloan Nicola M, Myers Jonathan E. Evaluation of an HIV/AIDS peereducation programme in South African workplace[J].South African Medical Journal, 2005, 95(4): 261-264.
[15]Parwej Saroj, Kumar Rajesh, Walia Indarjeet, et al.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rial[J].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5,72(4): 287-291.
[16]Ozcebe Hilal, Akin Levent, Aslan Dilek. A peer education example on HIV/AIDS at a high school in Ankara[J]. The Turkish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4, 46(1): 54-59.
[17]Caron F, Godin G, Otis J, et al. Evaluation of a theoretically based AIDS/STD peer education program on postponing sexual intercourse and on condom use among adolescents attending high school[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04, 19(2): 185-197.
[18]Tsurugi Yoko, Yamamoto Mieko, Matsuda Shinya. Peer education by medical students in a public health course[J].Japan Journal of USEH, 2002, 24(3):
257-269.
[19]詹永红. 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艾滋病同伴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 2003,19(10):773-775
[20]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 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 2004,20(5):429-430.
[21]黄红. 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中国儿童保健,2004,12(4):324-326.
[22]王克利,王作振,钱序. 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05,21(2):129-131.
[23]施榕,朱静芬,蔡泳,等. 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过程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2001,13(1):18-19.
[24]李晓亮,李建华. 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探索[J].昆明医学院学报, 1999,20(3):96-99.
[25]施路华,Audrey Swift,李玲,等.艾滋病预防青少年同伴教育项目[J]. 卫生软科学, 2002,16(5):21-23.[26]施路华. 在青年同伴教育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省略.cn/articles.php?id=149.htm. 2000-12-01.
[关键词] 健康教育;精神病患者;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a)-114-02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缺乏自知力,往往被强制住院,抵抗治疗和护理,给护士实施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而精神病又是一种慢性病,它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用健康教育的形式来解决。例如:患者对疾病的否认,夸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对治愈疾病失去信心等。通过护士的健康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进一步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以及与疾病有关的内容,解除其思想顾虑,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这样护理工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沟通,是护士通过有效的沟通把保持和促进健康的知识传递给患者。如果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健康教育就无从实施。精神病患者一般说来呈现较多的人际关系冲突和心理问题,如对家人及同事的不满,对医护人员的敌视和抵抗等。此外,由于精神症状的干扰,如抑郁患者的悲观失望,躁狂患者的兴奋躁动,分裂症患者的幻觉猜疑等,严重地妨碍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精神科护士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敏锐地体会患者的感受,熟练地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交流,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乐于接受护士所传递的健康知识。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由于患者的病情、年龄、生活阅历、知识层次、家庭条件等不同,对健康的要求和理解就不一样。因此,实施健康教育时要因人、因病、因时采取各种灵活的教育方式。
2.1口头式教育
口头式教育是健康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交谈。正式交谈是选用适当的时间,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可用个别教育也可用集体教育。非正式交谈是随时随地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2.2书面式教育
可采用黑板报、墙报、住院须知、探视制度、出院小结等一切可以让患者看得见或者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可看的资料。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疾病知识
向患者宣讲精神病的有关知识,包括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危害,怎样预防复发、治疗和护理的措施等。
3.2药物知识
包括治疗疾病常用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服药方法、注意事项、药物副反应和价格等。精神药物的副作用无论是在急性期治疗还是在康复期巩固治疗,都是无法避免的。重要的是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这一点,即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副作用与病情复发的利害关系,同时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开始前,向患者及家属宣讲可以预见的副作用,使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克服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提高依从性。
3.3心理指导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指导他们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应急事件,如何配合治疗、预防复发等支持性的心理辅导,同时请恢复期的患者讲授自己的实际体会。会客时间、各科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医生查房、吃饭、洗漱、就寝、自由活动的时间等内容。还要训练患者克服不良的思维和习惯,增强心理防卫能力。
4 健康教育的过程
4.1入院初期
包括入院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生及主管护士姓名、会客时间、各科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医生查房、吃饭洗漱、就寝、自由活动的时间等内容。此时,患者处于急性发病期,不一定能接受护士的宣教,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宣教,而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等到患者病情控制后他就能理解宣教内容了。
4.2住院期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出院的具体问题进行宣教,如有的患者想家,不安心住院,有外走的可能,还有的患者有冲动、伤人、自杀等行为。我们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外,还应向患者讲解安心住院的意义及重要性,劝导患者既来之则安之,家人及医护人员不会加害于他,使其能安心修养,利于疾病恢复。
4.3出院前期
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复诊的时间,地点,指征,内容,目的,联系人,所服药物的名称、服法、注意事项,病情观察和预防复发的措施等,并针对不同的个体,给予适合其情况的咨询指导。
4.4加强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指导
精神疾病的复发一直是围绕着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而且,残留的精神症状和药物副作用严重地影响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与患者出院后的沟通,指导合理用药,讲解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式,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患者随时提供技术、情感、信心、知识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患者对各种治疗康复手段的依从性和对人际关系、社会压力的应对能力。精神科护士不能把患者的出院作为我们健康教育工作的结束,出院后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访谈,随时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和康复指导,最大限度地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5注重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达到临床痊愈后重返家庭和社会,但并不代表治疗和护理的结束,出院后仍需家属提供大量的护理照顾、支持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如何督促和检查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合理安排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调剂好娱乐和休息,帮助患者解除生活和工作压力,进行生活和工作技能训练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
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向他们宣讲精神疾病的有关知识,使他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让他们主动参与治疗的全过程,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认识到住院治疗和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缩短疗程。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过分夸大
当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因此夸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己经到了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小学生身上确实存在养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川。同时,由于人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把握不一,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一取样不当,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统计结果有许多是相互矛盾的,这不利于体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小学生身心全而发展的评价。
(二)缺乏相关辅导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辅导内容。市场上和网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芬不齐,内容过于随愈,往往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小学老师要在短时间内编写教材难度又很大,且科学性存在着很大的疑问。这些都不利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有时候会带来副作用。
(三)缺少必要的活动场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也没有规定的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和领悟。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情景体验法、讨沦分析法、游戏活动法等。这需要有一个与平时上其它科目不一样的环境。比如,桌椅板凳的摆放、一些必要的设备等。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在本班教室进标一些活动很难顺利成功地进行开展,受到一定空间上的限制,也不能保证侮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去。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体验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含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活动的设计就将流于形二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就七法达到。在组织活动时应给学生的体验过程留有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
二、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从其心理调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细致的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对于家长以及教师的教诲,抵触心理非常强,如果无法从其心理特点入手,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会造成与其相反的不良结果。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教师会选择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在总结了调查结果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与帮助,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国家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己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尽管如止匕仍然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的认识还在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或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是心理专家和医生的事,或简单地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
(三)利用童话、寓言等故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话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话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肯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叫一以根据小同年龄价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
【关键词】喂养知识;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母乳喂养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为了优化其情况,也滋生了各种各样的护理方式。健康教育能为孕产妇提供较多的科学知识,是对孕产妇常用的方式[1]。我们对167例孕产妇行规律、系统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把2012年后两个月的167例足月孕产妇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抽调2012年9、10两个月的155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年龄20-31岁,平均(25.2±4.8)岁;孕期266-285天,平均(279.5±3.6)天;新生儿体重2.4-4.3kg,平均(3.2±0.6)kg。对照组中年龄20-32岁,平均(25.4±5.1)岁;孕期268-289天,平均(280.3±4.1)天;新生儿体重2.5-4.1kg,平均(3.3±0.8)kg。所有新生儿的阿氏评分都在8分以上,排除母乳喂养禁忌症病例。
1.2方法研究组从入院开始进行规律、系统的强化性宣教;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护理及指导。以24小时、72小时母乳喂养的情况对宣教工作的效果进行判断。
1.3母乳喂养情况的判断标准优:新生儿能吃饱,且还有剩余。良:新生儿能吃饱。差:不能满足新生儿的需要或无奶汁分泌。对比各观察点的优良率,计算方法为优良之和÷各组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里计数资料使用用X2检验V1.61版进行分析,均数资料使用t检验2.0版进行处理,当P
2结果
研究组24小时内优36例,良28例,差103例;对照组依次分别为33例、25例、97例。研究组72小时内优49例,良40例,差78例;对照组依次分别为37例、28例、90例。故两组24小时内母乳喂养情况差别不明显;研究组72小时内的喂养情况稍占优势,详见表1。3讨论
大多数产妇由于对“生育”知识的不了解,使母乳喂养情况多以不理想状态呈现于临床中[2-3]。健康教育是传授相关知识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对167例产妇从入院开始给予规律、系统的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①产前:对孕妇针对喂养知识进行评估,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多与其交流,使其感到放心、信任;为其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并发放相关资料,纠正其对喂养知识的错误理解。②产时:指导产妇生产,讲解产程及注意事项;对其进行鼓励,使其顺利渡过分娩期;根据产妇的情绪对喂养的相关知识适当的进行讲解。③产后:指导其产后保健的方式;告知家属为产妇提供充分的休息时间,并注意饮食的搭配;教会其母乳喂养的姿势;嘱其让新生儿早期进行吸允;对的异常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向其及家属灌输纯母乳喂养的优势;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发现异常时及时进行干预。我们选择同一年里另两个月的只行一般护理或常规指导的155例孕产妇,通过对各自24小时及72小时内的母乳喂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行规律、系统的健康教育的一组72小时内的母乳喂养情况较理想(表1中所述)。因此,我们认为:孕产妇在院期间行规律、系统的健康教育工作,是优化母乳喂养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琼.孕产妇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9):84-8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情感 重要性
中国分类号:B84
众所周知,中职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艰巨的。众多时候是只有苦劳,没有功劳,搞得班主任满腹怨言,苦不堪言。这种现象不是因为我们班主任缺乏耐心、经验,而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有其特殊性,在这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中考落榜的失落心理
中考的失意或许给了他们否定自己,甚至厌学、弃学的理由,这对于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是很大的精神障碍。心理健康要求青少年悦纳自己,正确处理成功和失败。珍惜再次的读书机会,把握现在。要让学生意识到就读中职学校是走向成功人生的另一选择,只要心态积极,立足现实,踏实求学,中职生的就业之路肯定是花开一片。
2. 帮助学生正确定位中职生的角色
传统观念里中职生就是打工仔,就是工人。健康的心理就是要中职生认识到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及社会政策的倾斜方向。劳动创造价值,知识积累财富。在学校中注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以期到社会上能凭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在行业中争先进当模范,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抛开面子问题,找到自身核心价值,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3. 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很多人把网络比喻成鸦片,鸦片毒害的是人的身体,网络侵蚀的是人的精神。中职生缺乏自制力,容易沉溺在手机游戏或者网络里,严重时学生甚至夜不归宿。白天课堂昏睡,夜晚网吧沉醉,班主任苦口婆心也无济于事。班主任可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慎独和享受孤独,不做“狼来了”里的孩子。也可以有效预学生防违法行为,避免误入歧途。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合理分配时间,丰富在校生活,在自我约束中完成人格的提升。
4. 有助于促进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釜底抽薪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态度端正了,班主任做起工作来也就水到渠成春风化雨了。既提高了班级管理的工作效率,又缓和了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使班主任从警察式的纪律维持中彻底解放出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1. 谈话法
谈话法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关键,也是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内心世界,并给予正确的思想、学习、生活指导一种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为了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班主任可以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谈情感、谈学习、谈朋友等,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了提高谈话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班主任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及谈心主题等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时间、地点和场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即严肃认真又宽松和谐的谈心氛围。二是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谈话技巧,用亲切自然,价值中立的态度倾听学生;多用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愿意与您交流,并伴随点头、微笑、关注的目光等积极的肢体语言回应学生。最后须注意,谈话后要把谈话中比较重要的情况以及自己的看法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分析和研究。
2. 故事启迪法
小故事中有大智慧,以故事引入训练主题,加深训练效果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故事启迪法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故事。只有好的故事才具有好的教育意义。在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真。 有真的就不用假的,采用真实的事例,效果更好。
(2)要近。 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
(3)要新。应尽量选择学生没有听过的故事。
(4)要活。班主任应该随机应变,知识渊博,灵活地运用故事。
3.主题讨论法
主题讨论法是在班主任的组织引导下,让全班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的教育方法。运用讨论法班主任应注意:一是班主任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进行发言并发挥组织者、调节者的作用。二是要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并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与意见。三是讨论主题应是精心选择,针对班上出现的苗头有针对性开展讨论。讨论主题如“中学生谈恋爱合适吗?”;“怎么与异性同学正常友好交往?”;“上课走神怎么办”;“失去学习兴趣怎么办”。
4.激励法
用歌曲和名言来激励学生,如“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叫学生自己写激励的语言在班上交流,并选出一些好的贴在教室里。用榜样来激励学生;用身边积极上进的同学来激励班上学生;用物质激励学生;用精神激励学生。
5.游戏拓展法
班主任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举行拓展活动,互动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启发想象力的创造力。
除了上述常用的方法外,还有不少有价值的方法,如调查访问法、情景陶冶法、行为强化法等。由于中职学生有其幼稚和不成熟的方面,其内在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之间并非完全一致,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最好根据辅导对象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配合使用,以增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职班主任是最适宜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我们班主任应该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新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和支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采用适当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阳光、快乐的成长、对学习、对生活充满热情。
参考文献:
[1] 吴恩群.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 北京教育(德育) .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