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

第1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曾院珍(1986-),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尹江霞(1979-),女,湖南衡阳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与生命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LSZ053)、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其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3RSLX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15-02

近年来,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学生数量不断上升,自杀案例成倍增加,凶杀事件不时见报: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室友血刃事件,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这些伤害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更多关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但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桩桩轻视、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也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视。许多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缺失和淡化才是大学生各类伤害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鉴于此,本研究以全新的生命视角,审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并试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生命质量,为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大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一、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意义治疗创始人V.E.Frankl认为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最基本的原始动机,生命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心理学家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从表现形式来看,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更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1]黄希庭(2004)认为,心理健康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完美人格三个层次,其中,完美人格属于高层次心理健康,表现为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2]从这个层次上看,关怀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报告表明,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李旭、卢勤(2010)指出,学生对生命越热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未来期待”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3]生命目的和生命控制是预测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赵晴(2008)在对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的调查中得出,生命意义感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5]王丽敏(2005)等人在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中得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6]由此可见,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生命意义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长足地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但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过多地关注学生消极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视角透析,教育的初衷是关注人的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注重生命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关注的是每个人,应通过积极的一面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就此而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工作重心的偏差――重心理问题解决,轻生命潜能发掘

在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人们往往列举出许多数据来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各类机构在考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时也总会以心理问题的多少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更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上,以医学化模式为主轴,却忽视了每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获得专业指导,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大学生活质量。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容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消极、不良的一面,也就很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另外,根据V.E.Frankl的观点,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自杀行为的出现都源于生命意义的缺失,[7]是一种存在性的心理病症。[8]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在涉及危机干预问题时才会面对“生与死”的主题,对大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相对较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治学生的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激发积极潜能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教育内容的偏重――重矫正,轻发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虽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情感等大学生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在内容编排上主要是相关概念的内涵、特点、不良问题的表现及调节方式,在教授过程中也更偏重于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作为生命而存在的人,都渴望寻找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积极能量的激发,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人际关系、情感、生涯等日常生活事件,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如何顺利度过、不受困扰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这些问题虽不构成心理问题,但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除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与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3.教学方式的偏失――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

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偏重于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体验,使得心理健康课程并未起到指导行为的教育作用。虽然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下,心理课程尝试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增加了案例分析、讨论、活动体验等形式,但由于教师的缺乏,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多数采取大班(100人甚至以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实践体验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知识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无情地削弱了学生对于心理学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应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知道改变这种不良状态的方法,但没有改变的行为或者在改变的过程中稍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缺乏坚持的动力。究其原因在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最后的体验。在课堂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还能获得同伴的支持和相互影响,这对行为的改变和巩固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

三、生命意义视域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生命意义视域下,反思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重新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在成长中寻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提高生命质量。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命教育”的要求,生命教育不应该独立于其他课程而存在,应该始终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专业课等各种教育和课堂内外。从生命视角看,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强调生命与知识的有机结合,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增长,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生命意识。[9]

为了实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激发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品质,不断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质量,回归到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这个终极教育目标。

2.正视死亡教育,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生命是一种矛盾性的存在,生与死伴随着所有人的生命。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死亡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对死亡的回避也使得中国的死亡教育长期缺失。实际上,英、美、日等国家的实践证明,死亡教育可以让人们科学地看待死亡,辩证地理解生与死的关系,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无限的价值。在人生道路上,总难免遇到挫折,特别是对于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更应该重视死亡教育这一问题,应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3.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拓宽教学方式

传统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但由于没有体验,就很容易出现知情剥离、知行脱节的现象。而体验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强调知、情、行三者之间的整合,这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在近十年的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也提出并实践了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但知识的传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并未真正达到改革的目的。要使学生达到知、情、行合一,就必须将体验式教学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情境,为学生充分创造自主探索、协同伙伴探索的学习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分享,并督促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李虹.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9(3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

[4]彭霞,王鑫强,郭成.重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9).

[5]赵晴.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6]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

[7]贾林祥,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第2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指导思想;内容;策略

我国大陆地区教育界直到2000年前后才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而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体系则从未充分发展。因此,提升大学生命教育,构筑较为科学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

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关系个人生命生活质量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

1. 在“三观”定型的大学阶段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将使学生受益一生

当代社会环境发展变化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和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危险因素也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因此,高等教育中知识教育和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迫切需要进行生命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驾护航。

2.生命教育必须由学校主导,整合家庭、社会等多个合力共同推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各个环境融为一体、方方面面共同参与的综合教育。一方面,高校既要通过显性课程来传授知识,又要适时地运用身边的隐性课程来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对于生命的切身体悟。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生命的存在和活力,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将视野扩展到家庭、社区甚至是整个社会。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社会事件,认识人类发展历程和社会现状,形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宽阔胸怀,加深对生命的理解。

3.结合学科教学、道德教育、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手段多种多样,某种意义上,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被看成是德育的一部分。而生命教育又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从哲学层面开展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属于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德育中很多特殊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中涉及到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又要通过生命教育来实现。体育在保障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培养他们的规范行为、健康心理、健全人格都具极大的意义。几者在教育人的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人,能够学会简单、安静的生活,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1.培育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要让学生深刻地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尊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只有对生命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对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抱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才会懂得关注生命、欣赏生命、从而成全生命。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却常常被人忽视。

2.解析生命价值

人为什么要活着,为谁而活,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在许多大学生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就是不知道生命价值之所在。知道人生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去做是极为关键的,这也是让学生对生命充满期待的根本保障。当前的高等教育十分强调目标性,培养出来的人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却缺少了“人之为人”的教育,缺少了对生命尊严的认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生命价值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所在,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肯定自我,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

3. 应对生活挫折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一点可能每一位大学生都懂。但是教育欠缺的恰恰正是对生活挫折如何应对的能力培养,学生难以学会有效的自我教育与调节,心理问题得不得及时解决时,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了断。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辨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是自然法则。对于挫折,只有从容面对,才会有峰回路转的时机。要教会学生用法律和合适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习如何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方法,提高建设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要教会学生一些摆脱困境的方法,甩掉恶劣心情的措施,如:多运动,全身心投入学习等,特别是要学会找人倾诉。也可带领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行生命体验。如:对病人或生活困难的人的换位思考体验,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阅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4.担负生命责任

现在的一些网络游戏、动画片、影视剧中充斥着反向生命教育,是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产生误区。弗兰克认为,生命是一连串人终身必须回答的课题,人对于这些课题,必须加以抉择并负起责任,亦即生命最终表现为一种责任感。无论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探求还是向生命目标的奋进过程,其根本上都是在生命责任感的驱动下进行的,活着就意味着责任和付出。生命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唤醒这些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让每个大学生明白其作为生命个体所应有的责任感,担起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而养成对对自己、他人、社会乃至人类及其他物种负责任的行为方式,最终在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中,成全生命,实现生命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

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打破以培养政治人、社会人为目标的一元化价值观,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采用、教育效果的评价等环节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追求;二是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要从加强队伍建设、突出特色教育、拓展社会资源等方面出新招、实招、硬招,使生命教育深入人心,深入到教育与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

2.整合教育资源

一是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做到定师资、定课时、定教材,并使生命教育课享受到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的优待。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在高校所有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可能也最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因而有着其他教育管理活动不可比拟的优势。三是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美育、专业课等多种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综合教育的合力优势,实现多种学科教育的有机统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教育的贯彻与实施最终依赖教师来完成,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和关爱,缺乏教育和感化,就可能会造成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因此,加大对相关教师的生命教育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生命意识、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 以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4.彰显人文关怀

高校管理当以学生为本、应当人性化,必须彰显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制度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不要在制度上要求太死,而要以思想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让要学生感到在学校这也不能,那也不许,生活枯燥乏味,动不动就挨批评、受处分。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生活没意义。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要从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将生命关怀的意识融合在课堂、班级、校园文化中,当学生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感到家庭般的温暖。

5.开展生命体验

第3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

(一)实施生命教育是高校生命教育缺位的纠偏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少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及相关的教材严重匮乏,大多数高校的生命教育仅仅是参插在心理健康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之中,其所占课时较少,且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系统的综合教育;学校开设的相关实践活动本应该是大学生感悟和体验生命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课程,但目前高校的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更多趋向于专业教育、技能训练及一些文化素质教育的专题活动,很少突出生命教育的主题。同时,生命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活动,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远未形成。因此,种种原因造成的生命教育滞后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对自我的迷失和对生命的漠视,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亟待提上议事日程。

(二)实施生命教育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对生命价值错位认知纠偏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重要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高技能提供了多元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对出现困境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大大降低,甚至个别人萌发漠视生命的极端行为,近年大学生中发生的自杀、自残、杀害别人、践踏生命等触目惊心的案例就是这些极端行为的典型代表。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长期以传授知识为首要任务,大学生成长过程的情感教育、健康教育和个性尊重往往被忽视,致使部分大学生只知勤读、苦读、拼命读考试科目书本,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稍逢挫折往往就陷入困惑与迷茫之中,而此时又缺乏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极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造成对身体和心理的极大伤害,甚至造成终身的心理阴影,危害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对大学生在这一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实施生命教育是这一特殊时期的迫切需要。

(三)实施生命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本质所向

生命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巴鲁赫•斯宾诺莎曾说:“一切竭力保持自身存在的努力,不是别的,而是他的实际本质”。教育要做的,就是以它充满人性与期待的方式,激发人对生活真正的热情,去理解并融入生活,从而不断使生命的本质得到肯定,意义得以呈现。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因此,教育应转变以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的理念,应重视生命基点的教育,以回归生命、生活的本真,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和价值,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体验生命的意念,增强他们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大自然每一生命个体,珍惜生命,把握生命存在的独特性、多样性,把握生命存在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提升个体生命的内涵。

(四)实施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当教育背离其教育本质时则表现为将知识的积累简单视为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将教育和素质等同于知识教育体制,表现为迎合社会需求,满足于眼前利益的功利,其结果使人的最基本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被忽略。高校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则应帮助大学生做好各种准备,包括心理与生命层面的准备;而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大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系统的教育方式,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丰富生命价值,以促进身体健康和安全,促进其身心和谐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大学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建构全方位、立体化、常规化的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调配合的长效教育机制,形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合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一)明确生命教育地位,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甚至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极少涉及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的师资和教材更加缺乏,高校难以系统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和开展生命教育,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方式。首先,需要高校管理者深刻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其次,需要培养一支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编写生命教育教材。高校中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可以以专门课程和课程渗透两种方式开展,专门课程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为独立的课程,独立计算学分,通过该课程进行比较系统的生命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课程渗透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活动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品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增设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改善和提升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质,形成生命质量的综合性视角,从而促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专门课程教育是一些欧美国家的普遍做法,这样能更加突出生命教育的地位,取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笔者以为,我国高校应积极建立生命教育专门课程,这是生命教育开展最主要的方式。此外,积极拓展生命教育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如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关爱生命”和“人与自然”等与生命相关的专题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生命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的形成,达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挖掘社会资源,营造生命关怀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努力挖掘校内外资源,应将高校、家庭、社会的力量融入其中,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完整体系,营造社会对大学生生命关怀的和谐环境。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生命教育的新载体,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教给他们有关青春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加大环境伦理与全面发展的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生命关怀的环境。其次,通过家庭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诞生的神圣和伟大,感知父爱和母爱的重要性,感知家庭对其成长所付出的一切,潜移默化地开展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挫折教育,使之学会负责,学会感恩,学会换位思考。再次,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动员起来,配合高校举办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精神。如积极邀请社会名家开展生命教育主题讲座,利用名人名家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更好地传播和示范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如何使生命更富有价值;开展关于生命价值的电视辩论赛,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教育,用实际行动践行生命教育;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全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增强生命教育实效,创新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

第4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

众所周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缘起,是对教育的忧思,即是对大学生出现的异常心理,甚至轻生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等问题而展开的。但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都会遇到一些相似的情况和困顿,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解决大学生心理更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优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呢?可以说,生命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为破解这一困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与方法。一定意义上讲,同样缘起于对当前教育忧思的生命教育,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其教育的进一步拓展、深化与升华。也就是说,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把握其心理病理,予以心理疏导;更要关注他们的生命观,了解其思想认识,予以人文关怀,培养其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方可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病理”的极端,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教育本原。正如有关专家谈到的,“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正确的人生观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

从这一层面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生命教育也正好是其教育的补充、拓展与深化。为了促进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内容与方式上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回归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价值和快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突破原有的学科架构,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重新回到关注学生的价值和潜能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来。实践证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根本破解大学生心理异常与疾病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等突出问题,真正使大学生珍爱生命的美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再从相关理论分析来看,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心理异常虽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在面临大学生“三观”方面偏差而产生各种错误认识之时,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显示出有些无奈与无力。对此,学者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当事人中心疗法”。这一理论最突出的是,要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的力量。这即是讲,对其当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误时,要运用人本的理念与技巧,对其首先能够理解与接纳,然后促使当事人去自我反省,进而促使他能够逐步趋于积极的方面而不断进步。显然,这种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学,也就是最高认识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考量。超个人心理学一样关注人的生命与精神世界。这一理论在诊治心理问题时,在很多方面与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别是其提出的要极好地诊疗人的心理问题,必须直面人的思想认识,也只有在精神层面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人”才能够产生本质性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从这些理论分析可见,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标,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并将其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想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就不仅要适时地拓展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吸纳与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宽。众所周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学生的贫困与就业的压力、学习与交往的困顿、前途与情感的迷茫、现实与责任的逃避以及对生活的悲观、对生命的漠视等,但二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极不相同的。对于这些问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认为是心理问题,并会相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使大学生有了进行心理疏导的路径和破解心理症结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它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问题,如压力所引起的生命价值问题、困顿所引起的生命意义问题、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责任问题、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权力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更凸显了教育的本质与本原。为此,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吸纳、拓展与充实其相关的内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何破解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其具体内容来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面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问题以及择业、择偶和学业问题等。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别重视当前直接迫切的现实问题的情境下,恰恰忽视或轻视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的主题教育内容。

从二者教育的本质与相关性来看,只有以生命为主线和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贵,明晰生活与生存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进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高校教育的实践也说明,当学生从内心感悟到生命教育与自我人生共振时,就会使他们油然产生对生命强烈的敬畏与尊重,进一步在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长与生命产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与反省,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与解决自我所遇到的各种心理的或现实的问题。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更根本的教育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深化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与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生存、生活与生长,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内容机械地搬过来,硬塞进去,而是为了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颇,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心理理论与技能的片面性,使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进而使科学理论既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地了解与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积极地追求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生命教育还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展的内容,比如休闲与养生教育、生命的尊严与权利教育、生命伦理与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似乎离题很远很偏,但仔细分析一下,它其实是很近很正的。在一个凸显人文教育的当今时代,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压缩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对大学生的现实,并从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凝练教育材料,致力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的生命意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与完善。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为参照

如上所述,以认识、尊重、完善、成全、呵护、超越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更具有教育的原本性与基础性。为此,改进与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其教育目标与内容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和导向,而且其教育方式也需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具体来讲,就是注意与强化下面几点。首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属于不同的系统和模式,在理论基础上,前者侧重心理科学,后者侧重人文社科;在指导思想上,前者侧重科学规律,后者侧重社会价值;在指向对象上,前者侧重个性差异,后者侧重群体同性;在注重问题上,前者侧重心理行为,后者侧重思想精神;在措施方式上,前者侧重训练咨询,后者侧重教育关爱;在达成目标上,前者侧重健康的“心”,后者侧重完善的“人”。由此对比,就可以显明地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明显偏重于心理理论的教育,而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及心理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甚至轻视或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与关怀,尤其是较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以至对心理教育造成误解,将其理解和定位于不良心理的治疗。为此,开展与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意纠正以往对心理知识讲授上的偏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质与关怀,促使大学生积极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维护生命的尊严,追求生命的价值。其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体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轻视与忽视的现象是,教育者往往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上,而没有注意课堂的交互作用以及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从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其教育的症结在于,学生面对心理健康课堂,自己清楚自己的问题何在,同时也晓得怎么样去克服与改变目前这种状态,但是在实际行动与行为上没有切实的转变。分析其成因,即是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体验环节,学生没有真实的感受。

第5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质量;《WHOQOL- 100量表》

大学阶段是个体由青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与工作的需要。科学、系统地综合评价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是大学生健康维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然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也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甚至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做出极端行为。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社会适应能力等影响健康的问题日趋上升,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对该人群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于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将有其积极意义。本研究对我校学生的生命质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将为预防、控制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科学方法提出依据。

生命质量又称生活质量或生存质量,通常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度。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命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与其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生命质量涵盖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适应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抽取杭州师范大学不同学院的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

1.2.1一般情况调查

一般情况包括学生性别、年龄、专业、来源、家庭经济状况。

1.2.2 生命质量调查

系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量表〔1〕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6个领域24方面的100项问题,包括:

生理领域:疼痛与不适,精力与疲倦,睡眠与休息;心理领域:积极感受,思想、学习、记忆和注意力,自尊,身材与相貌,消极感受;独立性领域: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对药物及医疗手段的依赖性,工作能力;环境领域:社会安全保障,住房环境,经济来源,医疗服务与社会保障(取得途径与质量),获取新信息、知识、技能的机会,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机会及参与程度,环境条件(污染/噪声/交通/气候),交通条件;社会关系领域:个人关系,所需社会支持的满足程度,性生活;精神领域: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

1.3 样本的抽取与资料的收集处理

调查是在校内随机抽取班级、学生,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填写,然后再由工作人员收回。经调查人员核实评分后,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本次调查在杭州师范大学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94份,有效回收率为97.0%。

2.2大学生总的生命质量根据量表计分要求,每个领域理论上最高分为20分,最低分为4分。此次调查实际得分以及经百分制转换后的得分见表1。得分越高说明生命质量越好,从表中可以看出杭州师范大学学生的生命质量一般〔2〕。

表1 杭州师范大学194名大学生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 x± s)

注: 百分制得分= ( 原得分- 4) × 100/16

2.2 性别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见表2。从表中看出, 男生与女生在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4个领域得分比较( x± s)

2.3 不同来源的大学生生命质量的比较结果见表3。从表中看出, 省内、外大学生在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生命质量已成为评价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杭州师范大学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六个个领域得分可以看出, 杭州师范大学学生的生命质量处于中等水平, 与舒剑萍〔2〕对大学生, 赵静波〔3〕对研究生的研究报道一致。调查还发现学生在独立性领域得分相对低,生活独立性是个人独立性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作为即将正式迈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显得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4〕本科生独立性的强弱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对其个人的前途有着重大影响力。生活独立性的内涵及现状 生活独立性是指个体不依赖于他人而自主地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或特征,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自力更生、不受别人支配的品质倾向。它相对于依赖性而言,又称自主性或自我完善性。它在思想观念上集中地表现为自我意识;在具体行为上表现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以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

表3省内、 外大学生各领域得分比较( x± s)

不同性别大学生生命质量调查研究表明,男生在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皆高于女生。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女性脑内多巴胺较少,易发生抑郁, 心理相对男性比较脆弱。男生比女生更善于在大集体中进行社会交往,而女孩子相对比较喜欢小集体。男生更具集体性,女生更具个人性。女生的心理较男生更为细腻,容易因些细微小事而在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女生对于家庭、他人的依赖心理较男生更强。不同来源的学生调查发现,省外学生在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得分皆高于省内。选择去外省完成学业的大学生与选择在本省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相比,在心理方面更为成熟稳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独立自主性更强。

4.建议

鉴于当代大学生生总体上存在独立性较差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以增强大学生独立能力、提高大学生独立性。

转变社会观念,保持发扬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花大力气对大学生进行增强独立性的训练。倡导家庭、学校、社会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其在成功中增强独立能力。加快改革现在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做那些应该做且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学校主管部门应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尊重、信任、积极进取的成长环境, 培养贫困生的健康人格,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立体意识。抓好常规工作与建设,打牢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从总体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及帮助大学生有掌握心理调适道理和方法等基础性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重在建设,立足教育”。成立杭州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委员会,各高校之间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经常开展专题研究,统一协调指导;我们还将比照科研招标、项目建设等方式,对部分学生网瘾问题、厌学问题、特殊家庭学生的人格问题等进行重点攻关。

参考文献:

[1] 郝元涛, 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表中文版介绍及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8 ( 4) ∶ 1127.

[2] 舒剑萍, 何宏宝, 李景玉.大学生生命质量调查〔J〕.医学临床研究, 2002, 11 ( 6) ∶ 401.

[3] 赵静波, 解亚宁等.军医大学研究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 ( 1) ∶48- 50.

[4]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稿――《论教育》.

第6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意义;思路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25-0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促使其身体健康和安全,促进其身心和谐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生命教育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丰富生命价值,实现生命的整体性发展。

2.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涉及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但是,目前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迷失,缺乏生命责任感和生命健康与安全的科学防范知识,致使他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能力不足,意外事故频发。仅2011年2~7月全国大学生登山被困遇险事件就连续发生10余起;或者轻视生命,自杀现象异常严重,据2009年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统计,上海当年大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占非正常死亡人数的80%;或者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甚至践踏生命,一系列校园伤害等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恶性案件接连不断,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和河北传媒学院“李启铭案”等,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有这些,不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背道而驰。痛定思痛,使我们认识到,对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教育的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的失职和不幸。

3.生命教育是对高等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完善和补充

受应试教育和现代社会“科学化、技术化”教育价值观的影响,目前高校教育“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明显。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认为,近现代教育的深刻危机在于它已经抛弃了它的本真性,而成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工具或手段。教育根本不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实践活动,而仅仅被理解为达到现实功用的一种有效手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高校把就业作为学校育人的终极目的,课堂教学仍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课外的各类活动也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主。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缺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缺乏明晰的、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死亡缺乏认识、理解和接受;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意义思考得少,对“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等重大问题深感困惑。对此,鲁洁教授也曾进行了深刻剖析与批判,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在目标,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仅仅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

4.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社会物质与精神失衡现象日益严重,在现代文明生活的外表下还存在着生存危机和许多丑恶的社会现象。例如,自然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青少年热衷于“死亡游戏”、吸毒成瘾,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由于缺乏健康的性教育和性引导,大学生婚前同居导致人流等随意处置生命的现象频频出现。所有这些都是缺乏生命意识的体现,也是大学生缺乏终极信仰和关爱情怀的体现。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思路

叶澜教授指出,人的生命性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1.教育理念人本化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位的教育,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改变以往科学至上、技术至上的教育价值取向,把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学校教育计划。

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二是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其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三是着眼于学生建立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

2.教育内容系统化

(1)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唤醒生命意识,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进而促使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加强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教育。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和处理危机的方法,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生命安全观;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培育“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生命健康观。

(3)加强生命情感教育。要在学生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进而提升生命意志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生命和谐。

(4)加强生命价值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升和发展生命;懂得人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社会的存在,人的生命除了自然性,还具有社会性和超越性。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坚定信念,树立崇高理想,以此更好地发展生命,不断提高生命的责任感和意义感。

3.教育途径多样化

(1)通过课堂教学强化生命教育。当前,我国大陆多数高校尚未对大学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仅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涉及生命意义、价值、健康和安全的教育。因此,我们不仅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为基础,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而且还要通过其他课程强化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形成系统的生命认知。如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讲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哲学中讲解生命的元认知和物质基础;在社会学中讲解生命从属于社会的本质

属性;在心理学中讲解物质生命机体的有限性和精神(心理)成长的无限性;在伦理学中讨论生命存在的伦理(道德)意义与价值存在等,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不断通过课堂教学强化生命教育意识,使学生获得有关生命的知识,深刻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努力使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内化为实现生命价值的积极行为。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渗透生命教育。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我们可以根据他们这一特点,并结合其生活经验、成长需要和社会实际,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实施生命教育。如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到社区、到边远山区参加扶贫济困、法律知识宣传、义务家教等社会公益活动,到地震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体悟生命、感受生命,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而学会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同时,联系学生可能遇到的不良诱惑、潜在危险、非法侵害等,通过逃生、救护演练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护和自救的技能。

(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的心灵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的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高校生命教育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学校要以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美好青春生命的舞台。如组织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既能锻炼大学生的体魄,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生命的和谐,又能使大学生感到身心愉悦,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举办一些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讲座,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预防艾滋病、远离等主题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增强保护生命的意识,形成对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

4.教育要素综合化

首先,社会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为大学生的生存和生活提供舞台,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和生命教育课堂。因此,要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在全社会为学生营造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社会氛围,将生命教育融入环境保护、法制宣传、义务服务等社会工作之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唤起每位社会成员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其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实际上,家庭日常的生活时时处处都蕴藏着生命教育的因素。家长不仅要关注和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既要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直面人生,快乐成长。

第7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认知; 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正日益成为社会和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课题,关于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增多。本文尝试对近十年来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将“生命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发现,最早有关“生命认知”的记录是1992年3月,到2012年3月为止这十年间的文章共有88条记录,可以看出有关方面文章数量较少。而将与“生命认知”相关的主题“生命意义”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发现从1961年10月—2012年4月的文章记录共有4705条,但是把“大学生生命意义”作为主题词输入却只有32条记录。同时,把“生命意义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得到2000年10月——2011年10月的文章记录只有6条。再者,将“生死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得到2008年5月——2010年9月的文章记录为4条。总体而言,有关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研究较少,但是鉴于该研究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有必要将该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便。

1 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内容

1.1 概念与结构的探讨。

在徐晓滢和李丹的文章中,他们认为“生命认知”一词囊括一切与生命和死亡相关的内容,是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整体认知。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从无到有、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演变和深化的心理品质,可从“知”、“情”、“意”三大取向对其进行划分:“知”是强调个体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情”是注重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体验和感受;“意”则指个体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探索和领悟[1]。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中,章坤认为生命认知就是对“什么是生命”和“生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回答,是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核心和基础[2]。而贾林祥根据台湾学者何英奇编制的“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大学生生命认知进行研究,认为生命意义认知包含六个维度:意义意志 、存在盈实、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和死亡接纳六方面的认知[3]。对于“生命认知”的定义及其所涵盖的内容并未得到一个清楚的界定,当然这与“生命认知”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概念有关。国内,在“生命认知”方面的研究多围绕“生命意识”、“生命意义认知”、“生死认知”等展开。而国外,则用死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来作为“生命认知”的主要内容。

1.2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因素既与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关,也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情况有关。由于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独特性,他们主要会遇到5 种心理挫折。分别是学习困难型、经济拮据型、人际关系障碍型、情感缺乏型、理想与现实冲突。一旦他们不能正确处理这些挫折,会严重影响生命认知,进而产生消极想法,甚至导致攻击他人或自杀行为。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物质的追求,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物质过分追求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李忠红的调查中发现“关于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是否有压力问题”的回答中,98.88%大学生表示“有压力”。[4]

第三,缺乏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以及社会变革情况下,极易出现生命认知偏差。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缺乏更是加剧了这种局面的严重性。我国生命教育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真正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非常少。大部分高校只是在公共课中提到了生命教育,然而由于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忽视,效果并不理想。

1.3 生命认知现状。

在“当代大学生生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中,吴磊在对“你是否同意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这一问题调查时发现同意的占90.1%,说不清的占7.3%,不同意的占2.6%。在“大学生自杀是漠视生命的表现”的调查中,有65.5%的调查对象持肯定态度,23.3%的调查对象觉得“说不清”,11.2%的答案是否定的。关于“遭遇挫折时,是否有结束生命的念头”,“从未有”只占可怕的5.4%,“经常有”和“偶尔有”共占94.6%。在涉及“是否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征、规律、价值、真谛等相关知识”和“遇到地震、火灾、车祸、洪水等灾难时,是否具备最基本的自救和他救能力”时,“非常了解”和“具备”的选项仅为42.1%和39.6%。关于“如何看待死亡”的调查,72.4%的人认为有生必有死,不可避免,但要珍惜生命。10.5%的人对死亡充满恐惧感,不敢去想。10.7%的人表示说不清[5]。

李忠红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生命认知进行了研究。其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生命的基本常识、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自我与社会、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他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活状态总体还是积极向上的。关于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是否有压力问题,几乎所有学生(98.88%)都表示“有压力”,只有1.12%的学生表示“没有压力”。[6]这说明当今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有学者采用考察了大学生的生命意义的认知,发现 男女大学生在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男=138.34;x女=143.02 F=5.039 P

另有林静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正确的,体验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多数人渴求知识,积极对待人生。但是,有少数大学生认识不到位或有欠缺[8]。这说明当今多数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是正确的,但有少部分的学生对生命认知不正确甚至扭曲的现象。

1.4 干预措施。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关键在于学校生命认知教育的开展。

首先,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生命认知教育的课程。200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选取该校145名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痛苦的9项危险因素中,8项出现了下降趋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生命认知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对生命认知有基本的认识,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打下基础。

其次,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生命认知教育。把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心理学讲座和各类生命教育的内容主题相结合,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比如2002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对学生进行生命认知教育,组织了一场“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一次属于你的生命”的大型讲座,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除学校外,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正确看法,同时适当的与孩子讨论死亡,使孩子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进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2 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集中

笔者将收集的文献进行归纳发现,除关于生命认知思辨类文章外,61.5%的文章采用自编问卷来探讨生命认知有关问题。例如林静采用自编问卷对湖南科技学院490名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进行了研究。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了生命的基本常识,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自我与社会,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天津大学杨燕教授探讨了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水平,她将问卷分为12个方面:(1)对轻生的态度;(2)对生命态度认知;(3)对生命意义的认知;(4)对生命价值观认知;(5)对遇到困难的态度;(6)对生活的态度;(7)对幸福人生构成要素的认知;(8)对父母及家庭关爱的认知;(9)对失恋的认知;(10)对社会竞争压力的认知;(11)对改革开放的认知;(12)对未来发展的认知[9]。而李建伟采用自编问卷《中国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探讨了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生命智慧的关系[10]。周媛婷采用BECH-h、ASLEC、SSRS、TCSQ、EPQ以及自编生命认知调查问卷对368名有不同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医学生进行了生命认知教育前、后对比观察[11]。另有30.8%采用他人已编问卷来研究生命认知,例如贾林祥采用台湾学者何英奇的“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30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王继玉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度量表和孤独量表探讨了生命意义认知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12]。许海元采用《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研究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13]。总的说来,研究方法集中于问卷调查法,尤以自编问卷居多。

3 研究不足与建议

3.1 对生命认知的定义不统一。

综观生命认知的研究发现,李丹、章坤、贾林祥等研究者的定义均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生命认知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概念有关,也与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新点,该研究刚刚兴起有关。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规范生命认知的定义,这是展开应用研究的基础。

3.2 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工具存在局限性。

现有的有关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使用的工具几乎均为问卷或量表,自编问卷尤其多。这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和标准化问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自编问卷中对生命认知维度的划分不统一,使得研究结论也难以统一。更重要的是问卷法都只能得到描述性的结论,不能进行因果相关研究。我们期待能够在此方面有更高级更严格控制的实验法的研究,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

3.3 大学生生命认知干预措施的研究明显不足。

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有关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多是围绕“现状”进行研究,很少有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干预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比较干预前后的生命认知状况,进而得出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只有找出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才能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打下基础,真正使得生命认知研究得以应用,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3.4 研究角度较单一。

生命认知这个概念较抽象,但其本身能影响人的某些具体行为。如王继玉就研究了徐州地区250名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442,p

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现状层面的研究,更要以此为起点来深层次地分析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可行的措施来改变他们错误的生命认知,引导他们拥有一个正确的生命认知,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徐晓滢,李丹.发展视野下的生命认知:研究取向与整合[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202-209

[2] 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9(11):102-104

[3].[7] 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20-421

[4].[6] 李忠红.对高校学生生命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4):111-117

[5] 吴磊.当代大学生生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7-109

[8] 林静.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生命认知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5):382-383

[9] 杨燕,林晓燕,王亚杰等.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水平的调查与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555-560

[10] 李建伟,余鹏.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生命智慧关系的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8-82

[11] 周媛婷,刘翔,周秀莲等.生命认知对医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教育作用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990-992

第8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内涵分析 现状 实施对策

一、生命教育内涵分析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有多种表述。学者赵环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学者刘济良、李晗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2]我认为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最贴切的应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学习并掌握生存的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人文关怀的情操,陶冶健全的人格,引导受教育者激活与生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拓展与提升受教育者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首先,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的情感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心理和生理问题越来越多,甚至不断加剧,严重者出现轻生的现象。天津医科大学马晓明杀亲案件,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人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注和思考。[4]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缺位。生命教育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重视物质生命的存在发展,忽视生命的感悟与体验[5]。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更重视的是物质生命,在周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才值得投入精力,而对自然界的生命的灿烂则缺乏关心和感悟。正是在这种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强调技术手段,呈现出重视问题的矫治,轻视早期预防和未来发展的态势。“你存在情感的问题,我听你倾诉,教你恋爱的技巧;你存在学习的问题,我给你放松,帮你减压;你存在就业的问题,我给你做职业规划指导,授予你求职的技巧;你存在情绪问题,我给你催眠,帮你调节”。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解决了现实问题,使我们的物质生命重新步入正轨,但是它忽视了对人性的陶冶、人格的培养,未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怀其生命成长中的盼望、信仰、愤怒、悲苦、疏离、误解;关心其对生命的理解和欣赏、对亲情的渴望与挣扎、对爱情的激动与伤心。因此,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淡漠了对学生的人性和情感的陶冶,淡漠了人对生命和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得渴求帮助的生命在经历一番努力和挣扎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停留于表面的症结。另一个方面是重视心理功能的分割训练,忽视生命的完整与和谐[5]。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已在人类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和自身发展,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技能和心理能力的培训。为响应这一需求,社会培训机构和学校将这些教育培训列为主打课程,多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合作意识、良好性格等心理功能的分割训练的培养,而缺少了最重要的爱、生命、自尊、自我效能和归因等生命教育的训练,片面追求迎合社会发展的单向分割训练,忽视了感悟生命、欣赏生命,有利于生命完整和谐的生命教育整合训练。

最后,事后处理为主,缺乏相应的事前预警措施。这体现出学校和师生还缺乏对心理知识的普及,对心理问题缺乏相应的敏感性,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种种预兆行为,最终让悲剧发生。

三、针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促进高校生命教育尽快实施。

在我国,教育部门并未全面推出“生命教育”课程。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虽然已经开设了“生命教育”,但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遗憾的是,高等学校仍是生命教育的“遗忘角落”,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政策上依然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保证高校生命教育得以落实。教育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指导性的涉及高等学校生命教育各个环节的政策法规,或者组织专家优选一些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有一定经验和已经取得良好效果的高等学校,将其成果进一步提炼、整合,提供给国内各高等学校借鉴,各高校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修改,并交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备案。这样可以使一些好的经验尽快得以推广实施。

(二)增强生命教育的体验性和整合性,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和健康个性。

1.关注生命教育的体验性,丰富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是生命教育的根本途径,生命需要个体的用心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大学生可以多开展实践活动,走进自然,进行生命感悟;学校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可由任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命、美、爱等体验,使学生学会欣赏,让师生、生生间在回归纯真生命的理解和沟通、激励和引导的世界中,进行心灵的真切关怀和叩问。在虚拟世界不断发展的现代,生命体验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让学生像玩网络游戏一般,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角色扮演,并在虚拟行为之后进行生命体验。例如之前有款游戏叫《模拟人生》,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还可以与游戏中的亲人、朋友进行互动,其中每个人都会有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表现。大学生在这种特设的虚拟情境中进行体验,可以做平时不敢做的事,并可以看到事后大家的情感反应。其实很多人自杀时并不能考虑到父母亲朋对其行为的情感体验,也看不到父母亲朋悲痛欲绝的样子,如果他们能提早看到并体会到父母亲朋的悲痛,也许将会是另外一种心境,或许会放弃轻生这条路。

2.增强生命教育的整合性,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个性。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应根据生命整体性的原则,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自尊自信、自我效能、归因等多方面的心理课程辅导,树立个体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的人。

(三)建立校园预警系统,有针对性干预。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一般是被动等待学生前来预约咨询,很少主动出击[6]。可我国人民大多数比较含蓄保守,自己心中的事情不太会喜欢向不认识的人倾诉,尤其是心理咨询这几年在我国也只是起步阶段,真正认识、认可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多数急需心理帮助的人因为以上原因没能及时接受心理咨询而错过了寻取帮助的好机会。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应走出资讯室,走进教室,多为学生上心理辅导课程,进行心理文化普及,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并学习心理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心理问题的敏感度,逐步建立由师生共同组成的校园心理预警系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防止学生走上不归路。

参考文献:

[1]赵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1).

[2]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3]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4)(总第91期).

[4]牛志敏.高校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科技咨询导报,2007.10.4.

第9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范文

1科学设计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教师

大学期间,学校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学生虽然有着十分优异的专业成绩,但是心理健康存在很大问题,同样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要在大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安全防范教育才可以顺利地进行。

2注重提升文化教育水平,深入挖掘大学内在的潜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大学期间的迷茫有关,从这个层面分析,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提高人文化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可以说,在当前大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内在潜质的开发,还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几点要义。第一,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过程。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不仅忽视人的智慧的开发与挖掘,而且忽视人的道德的培养和养成。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粹客体和知识容器,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第二,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过程。教育在实现功利化和工具化价值的过程中,必然把满足外在的生存性需要而产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重点,但不能因此忽略了超越性教育。正如教育人本主义认为的,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在于人的工具价值,而在于其一般本性。它不仅要使人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自由自觉的创造能力。第三,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事业,是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事业。教育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引领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帮助个体不断提高和发展主体性,使之逐步地由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变为能够认识、改造和幸福社会的主体。

3提高对大学生生命、心灵的教育

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让他们更了解生命的本质,对于生活中的困难要勇敢积极地面对。当今社会全球化迅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竞争和压力,因此,高校要适应时展,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重视生命,加强学生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更深的了解,“为何而生”以及“何以为生”,帮助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能够以平静、豁达的良好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怀着健康向上的心态走好自己将来的每一步。教育伴随和发展着每个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教育实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己,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发展自己,在和谐社会的同时幸福自己。教育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现代化而不是物的现代化。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物的教育。教育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人占有物的需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4整合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学生的教育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学校教育。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第二,家庭教育。它能够有力地支撑学校教育,是其坚强的后盾。第三,社会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该问题,各学校可以联合专业的心理医院开设“学校-医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心理疾患方面进行长期的防控合作,开设“学校-医院”24小时心理咨询和辅导援助热线。医院医生和心理专家担任大学的心理教育顾问,接待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专题研究,并培训相关人员,以便于更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让学生多参与活动

教师要给同学们创造集体活动的平台,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学生的心理压抑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从这个角度来讲,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缓解心理的负担,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态度和情绪,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一些社区义务活动、学校内部演讲比赛、辩论赛、创业计划大赛等,这些项目活动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学生的独处时间,对于防范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