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原则;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在中小学教育中,相关院校更加注重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创新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改变以往的静态、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和人才建设,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做好铺垫。在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适量性原则

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讲究孰能生巧,因此,教师通过大量的作业布置,巩固学生们的知识学习,但是,此种布置作业的方式给学生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学生们没有时间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和考试的机器,对于日常生活和常见问题的解决能力较低,只有分数而没有了能力。新课程理念讲究的是素质教育,让同学们进行劳逸结合,注重知识的拓展能力。

(二)开放性原则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由于没有较多的生活经历,脑海中的束缚较少,对同一种事物能够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的想法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要深化儿童的此种天性,不用严厉性的教导方式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泯灭学生的个性。在语文作业的预留中,要结合当前的学习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趣味性的话题,进行自主讨论,开放学生们爱思考、爱联想的天性,并配合教师一步步正确的引导,掌握语文的学习能力。

(三)灵活性原则

布置作业的灵活性,不仅要体现在内容上,还要体现在作业的形式上。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纸卷类的作业方式,创新交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现代化的学习能力。对于讨论性话题和表演类的节目,可以进行影音视频的录制;对于文字类的阅读题等,可以建立公共的作业平台,小学生在家长或自主登录的基础上完成作业,另外,在作业平台中要增加讨论平台,方便师生能够及时的沟通疑难问题,作业平台还要依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生动的设计,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依据小学生的天性,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传统的纸卷类的作业形式不仅减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约束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形式中,教师要创新教学作业的安排,提高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买椟还珠》这一课程的安排中,可以让同学们进行课前预习安排,并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们的思考,分析人物的特性,故事起因和结果的组成,再通过教师对课程的讲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课程讲述后,教师可以做进一步的教学作业,对《买椟还珠》进行深层次的表演,也可以进行同年级小组比赛,通过语言和神态的表演,即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堂生活,还提高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还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实现作业的多元化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长,现代化教育的理念中,学习成绩不再是评定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只要小学生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乐观的学习,就有培养综合素质的资格。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作业安排中要注重多元化的设计,分析每个学生们的性格提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作业布置,亦可以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回答。这不仅丰富了课程作业的内容,还创新了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训练,还能够促进特长的发展,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题西林壁》的学习中,喜欢音乐的小学生可以寻找相关中国风的音乐进行伴奏阅读,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将诗词中的描述意境用画笔描绘出来,喜欢书法的同学,可以将诗词以文墨的形式呈交上来。这些提交作业形式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学习习惯,创新了学习方法。

(三)利用好互联网教学技术,布置互动作业

利用互联网建立小学语文教学平台,能够让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完成与评价中。比如,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字、词、句的教学设计一个问答小游戏,利用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参与到竞技游戏中,从而实现课下在教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一起完成课后作业。

三、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秉承适量、开放、灵活的原则进行,运用趣味性游戏设计、多元化作业设计、计算机互联网设计等策略进行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设计水平,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拓展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一、新课程下聋校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已经成为现如今社会信息传递最基本的方式,但是对于聋校的学生来说,首先他们的语言和听力方面就有障碍,只是靠手语并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接受者也不会完全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所以,聋校的孩子对于文字能力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聋校的孩子来说,接受能力要远远不如正常孩子,他们受到一些条件的束缚,不能完全的理解教师所传达的意图,对于聋校教师来说,教授聋校孩子也会比教正常孩子要辛苦的多,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在心理上也会有一定的劳累。因此,在新课程下,聋校语文教学该采用哪些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变得尤为重要。

二、现如今聋校语文教学下的弊端

(一)教学素材不能紧跟时代要求

在我们普通的义务教育中,学生的教材可以说有了几次变化,但是在聋校的教育中,教材还停留在很老派的版本,不能及时跟随社会的变化,由于教材老旧,聋校的学生所了解的知识有限,这便使聋校的学生不能很快的融入社会,形成更严峻的弊端。而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往往把时间都用在了分析课文上,而忽略了语言教学上的基础教学环节。例如,在聋校语文第十四册教材中《飞机遇险的时候》,教师往往都是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而忽略了文章的重点语言发音和飞机遇险时所要做的求生方法。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1,教学模式老套

现在的聋校教学中,基本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教,学生听。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都是一味的灌输,而没有了解到学生是否理解并且学到了相应的知识,是否能通过自己来进行独立的思考。正所谓“因材施教”,有些聋校并没有做的因材施教,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导致聋校学生迷茫,不能完全掌握知识,并得以运用。

2,教学方法混乱

我国现在的教学方式中,国家要求以口语为主,这就对教学设备及教师的耐心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这也就使聋校的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所以,现在很多聋校的教学依旧使用手语教学,而口语教学少之又少。另外,教导手语的老师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大大的影响了聋校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评价单一死板

目前,聋校的语文教学在教学评价上存在很多问题,如评价标准单一,教师评语没有创意,形式问题严重等等。教师也只是注重自己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自己的板书是否规范,教师对于学生的评语也只是一些简单的“认真听讲”“上课积极”等,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程度进行评价和疏导。

三、新课程背景下聋校语文教学的设计

(一)教学素材及时更新,时刻掌握时代需求

正所谓“知识的世界就是不断发现的世界”。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不断进步,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特点。对于聋校的语文教学素材来说,要及时的更新知识,时刻了解社会新闻,紧跟时代脚步。对此需要教育部门和国家相关部门极力的配合和维护。

(二)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方法

1,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上面我们提到了教学模式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老师教内容,教方法,但是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老师应该多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走向讲台,体会不一样的感觉,并说明自己的感触和想法。从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主角。

2,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由于聋校的孩子先天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角色,从身临其境中理解课文所讲诉的含义。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培养聋校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自主性

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多与教师进行沟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提高聋校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认为,学习语文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四、结束语

第3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动态生成;预案设计;策略措施

近些年来,我们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如互动生成、合作探究、民主和谐、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等,这一切看起来与教师无关,但其本质特征却无一不与教师在教学中的课堂动态生成预案的设计密切相关。为此,每个教师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中,都必须要对课堂动态生成预案的设计和实施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

一、通过激活学生的期待视野来奠定课堂生成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会读文章、读懂文章、会写文章是师生共同的期望。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有创意地去阅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批判,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阅读的期待视野,是指学生在对文本阅读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心理期待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在阅读作品时就越能进入情境,就越能够被故事情节所感动,对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也会更加准确。其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实践表明,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差异,对文本的理解就不相同。例如,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想办法查找有关徐悲鸿的资料,了解徐悲鸿的绘画创作经历。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有的介绍徐悲鸿的生平,有的介绍徐悲鸿的画作,有的介绍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新课之前,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阅读体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从而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奠定基础。

二、利用课堂设置教学模块,预留弹性生成空间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预设,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学生不同,课堂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情况就会存在不确定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块时,就要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空间,这种富有弹性的空间是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假如没有富有弹性的预案设计,就没有精彩的课堂生成。近年来,各地推行了“六模块3+X”教学模式,其中的X是一个不定项,非常富有弹性,在模块上留有余地就给学生留下了探究的极大空间。教学中教师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和共同探究,创建了预习先行、问题导学、合作探究、意义构建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共同合作,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进行脑力劳动,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者一个解释,那么知识的获得就不是消极被动地掌握,而是去获取的。”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有许多动态生成,教师要抓住各种生成要素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以进一步调动、引导学生。

三、仔细研读作品的文本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现在的语文教材,不论哪种版本,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美文,内容丰富,语言精美。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些例子?利用这些例子教给学生什么?课文设计了怎样的语文能力训练?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教师细心研读教材和深究文本的内涵来解决。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在理解文本语言内容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了文本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所谓吃透教材就是要细读作品的文本内涵。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有丰厚的收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自然地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深究其内涵,产生思想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语文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本身就预示着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很多动态生成,教师对学生的生成必须要有所预设,在精彩段落处学生会有疑问,教师应当提前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如《三峡之秋》一文语言优美,顺序明晰,结构合理。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三峡一天之内的美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早上、中午、下午、夜晚”几个关键词语领悟文章顺序,抓住“明丽、热烈、透明、宁静”几个中心词语感悟不同时段的美景描写。师生通过感受文本中所描绘的美景,来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进而内容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

四、努力创设教学的和谐氛围,联通课堂对话通道

生成性课堂的前提条件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师生的倾听和分享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师生在平等交流中能够获得学习成果的分享,在分享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要融为一体,只有这三方面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地对话,学生对文本才会有多重理解,才能获得独到的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才能精彩纷呈,从而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五、及时捕捉课堂的生动细节,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第4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课程目标 设计方案

口语交际构建要素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谈吐能力和语音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运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进行交流活动;逻辑思维能力则注重培养敏捷的思维;谈吐能力讲究言谈举止;语音能力要求语音标准、语速舒缓得当。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学生的母语基础,培养学生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口语交际课程的价值功能。本文将简单介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构建要素,分析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并从创建良好的口语情景、设计多元化交际课程话题、融合写作教学法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探索口语交际目标设定方案。

一、口语交际构建要素

口语交际由四要素构成,分别是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谈吐能力和语音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叫作语言组织能力,其基本含义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描述某一事物或者与人交谈;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在与人交流时应具备敏捷的思维与反应,一旦大脑产生能动反映或者对别人的语言做出内隐的符号性反应会立即用语言进行描述;谈吐能力主要是指说话时的措辞和风度,举止应端庄,用词须得当,态度应和善;语音能力要求交流时吐字应清晰,发音须准确,而且要处理好语速。

二、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

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以口语交际为前提,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巩固学生的母语基础,让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学会控制自身的语速、语调和声度,逐步形成温文尔雅的态度和举止。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有四大基本功能,分别是认知功能、发展功能、交往功能和价值功能。认知功能是指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属于一种认知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掌握标准的母语发音和语法规则,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与此同时,教师能够在开展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功能是指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品德的发展虽然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认知过程不能包括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是实现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最佳方案,可以说发展过程是比认知过程更为根本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逻辑思维能力,控制语速、声调和音色,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语言素养。交往功能是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的主要功能,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以交际活动为载体,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平等,提倡自由、和谐、民主,互相理解的人际交往关系,强调平等交往、互动、协作以及合作成果的共享。价值功能也称作价值论或者价值说。这种功能被赋予了哲学的内涵,主张开始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时应该引导学生追寻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并努力实现价值目标。在这种教学理论的引导下,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活动逐步形成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和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发展。而且,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逐渐呈现出多质、全面与综合的特征。

三、口语交际目标设定方案

(一)创建口语情景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口语情景,让学生从视觉领域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看图发现》这种关于口语交际活动的话题,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为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图画,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像《离群的小鸡》《谁起得早》《师生情》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口语应用能力。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展开口语交际活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合作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团结合作意识,享受口语交际活动的快乐。例如在让学生讲《谁起得早》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根据图画内容,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鸭子、鸭妈妈、牵牛花、公鸡、小花猫等不同的角色。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等待学生分组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再次为学生做了更为全面的总结,告诉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应学会控制语速和语感,把握好礼貌、谦虚和高兴的语气。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兴趣,实现听话教学与说话教学的过渡,培养学生的语感。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活跃的口语交际课堂气氛,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谈见解的重要因素,学生可以在愉悦、乐观、积极向上的交际环境下发挥聪明才智,培养良好的感知能力和交往能力。

(二)设计多元化交际课程话题

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具有多质、全面与综合的特征,教师应该根据这三大特征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交际课程话题以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发挥口语交际活动的作用,辅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合作交流小组,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有趣的话题,例如“天安门为什么是选用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琉璃瓦”“鸟为什么会飞”“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等,或者为学生组织辩论赛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开卷是否有益”“小学生应该带手机吗?”等有探索价值的话题。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实现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活动的基本目标。在开展“鸟为什么会飞”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结合科学知识,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如可先让学生分组折叠纸飞机,并观察纸飞机的飞行轨迹,然后告诉学生小鸟的飞行原理和飞机相似,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鸟为什么会飞”,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由教师为学生总结答案,告诉学生鸟是双重呼吸的动物,在飞行的时候会消耗很多能量,身体的收缩和舒张能够帮助小鸟扇动自己的翅膀。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调查分析法来完成口语交际课程作业,例如在探索天安门为什么是选用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琉璃瓦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总结小组的分析结果,再利用网络资源、从建筑学的角度来收集资料,最后在课堂上展示调查结果。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列举各种有探讨价值的猜测,例如在探索“香山宾馆这座建筑为什么要大面积选用白色”时,教师可以用课件为学生总结不同的答案,在秋天时,香山以灿烂的红叶闻名中外,白色的建筑掩映在红叶中,色彩美感鲜明;在春天和夏天时,白色的香山宾馆处于绿色的林海之间,更加清静幽雅;北京的冬天白雪皑皑,白色的香山宾馆融入雪景中则是那么的相得益彰。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教育质量。另外,教师可以针对这个话题让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香山宾馆的建筑史,并在课堂上分享调查结果,从而实现知识共享。

(三)融合写作教学法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提高口语交际课程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必须结合写作教学法,教师在开展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活动时可以先为学生设计新颖的话题,像《我最喜爱的玩具》《自然界的奥秘》《探索与发现》《植物王国》《未来的月宫》等,然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写练笔或者短篇作文,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展示。某教师曾经以“我的兴趣爱好”为话题让学生写小作文,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文章,同时予以相应的表扬与指导,引导学生发展高雅的兴趣爱好,亩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构建四要素分别是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谈吐能力和语音能力,所谓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含义是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与人交流;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交际过程着重培养敏捷的思维;谈吐能力注重说话时的措辞与风度;语音能力要求在发音标准的同时要把握好语速和节奏。开展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母语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口语交际课程的功能。拟定口语交际课程目标,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口语情景,设计多元化交际课程话题,融合写作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好.多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中职语文口语教学有效性[J].科教文汇,2015(1):110-111.

[2]廖静.从听话到说话――浅析高年级语文口语教学的新模式[J].语数外学习,2013(06).

第5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

一、研究背景

作业是语文教与学的重要环节,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发展学生智力及整体素质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语文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进生活中,解决现实的语文问题,了解语文的意义,体会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现在大部分的语文作业还是沿袭着传统的作业观,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遏制了思维力和创造力的进步,也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旧式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语文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现行语文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探索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应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语文作业现状分析

笔者经过对100位来自不同小学、不同年级段的小学生(18人为1~2年级,30人为3~4年级,52人为5~6年级)及21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初步得出现在小学语文作业存在如下问题。

1.作业量普遍过多。为了“检测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往往会采取题海战术,类似于《每课一练》、练习卷等,让学生叫苦连天。在调查中发现,有76%的中高年级小学生反映每天要用30到40分钟来完成语文作业,而部分基础不好或是写字慢的学生则用时更长。低年级小学生由于能力有限,作业则相对较少。

2.题目质量偏低。①内容局限,形式单一,没有趣味。调查结果显示,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口头作业少,动手作业更少。内容中大部分是带有简单记忆性质的知识巩固题,应用实践题寥寥无几。最常见的题型有:抄写、默写,组词,造句,填空,背诵等,有些学生甚至一听到“回家作业”,就说:“又是先看‘拼音写词语’,然后‘比一比,再组词’、‘选词填空’、‘按课文内容填空’、‘照样子改写句子’……”学生对题型倒背如流的现象也折射出现今语文作业的单调和重复,这些机械枯燥、要求简单且有标准答案的作业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日复一日地消磨掉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文的热情,而且也是一种事倍功半的低效劳动。很少有学生能通过这样的作业练习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技能。②作业布置一刀切,缺乏相对层次。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差异,不管是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天赋较好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同一分量、同样内容、同等难度的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少,得不到符合自身实际的锻炼和提高。③作业内容多为现成的。86%的学生反映目前所做的作业主要是教材和练习册上的;95%的教师平时会布置配套练习册上的作业,只有10%左右的教师经常会自编习题。现成作业虽然为教师省时省力,可对于学生来说,并非始终有益,首先市面上的教辅或练习册质量良莠不齐,当中的题目时常会出现过难题、过易题,甚至错题、超纲题等;其次设计作业必须做到结合重点、结合难点、结合学情,而现成题形式单一呆板,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设计,不能预计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另外这类题基本都是学生独立做,学生互动交流、分工合作的机会不够。④应试教育色彩浓,传统作业观根深蒂固。受调查的21位小学语文教师几乎都承认,他们的作业都会涉及到需要考试的知识点,目的也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解题能力,69%的学生认为做作业就是为了考试能考好一点。当然练习设计是应该考虑考试要求的走向,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完全以应试的标准对待作业的观念实在需要改变。另外根据观察和访谈发现,尽管小学生对于传统的作业感到厌倦,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做这类作业,当笔者设计了一些新式的题目,如实践活动题、续写故事等,学生纷纷表示不理解、不明白,带有较强的消极、抵触情绪,从他们的完成质量上看,也是非常的不如意,鲜有出彩的作品。天真活泼的孩子沦为没有个人思想的“做题机器”,要扭转这种畸形的态势,需要长时间不懈的努力。综合来看,小学生的语文作业量大,内容乏味重复,缺少创造活动和思维训练,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探究性和互动性,应试色彩浓厚,学生厌烦,教师无奈,失去了作业本真的意义和效果。

三、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针对以上调查、观察结果及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几条策略,以提高目前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

1.精简作业量。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老师布置太多的作业,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学生会因为作业过多而产生烦躁情绪,做作业也是应付敷衍,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有51%承认不能坚持认真专心地完成作业。著名的学者洛克曾说过:”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对于作业也是这样,做得越多,效果却不一定越好。因此,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适当、适量,单科作业不要超过15~20分钟,同时要注重学科间相协调,以保证达作业总量的适度。特别地,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在保证他们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使他们易学、乐学,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加学习的信心。 转贴于

2.提高作业的质量。①形式要多样化。整合多学科,具有趣味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学习的持久。因此,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所以要从单一的“写”中走出来,把听、说、读、写、做、唱、画、演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将多学科的知识渗透于语文作业之中,同时将单独作业与合作作业相结合,这样既符合儿童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又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陶冶了情操。讲究发展性。40分钟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课后作业应引导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阔的生活,可设计延伸阅读:如读完叶圣陶的《荷花》,可以去读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两篇文章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可创编课文:教师可依据课文特点,设计续写、改写、仿写等小练笔,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又开拓了思维,丰富了想象力。如笔者将《小鹿的玫瑰花》课后作业设计为改写故事,导语是:假设小鹿没有把脚跌伤,而是亲眼看到了栽种的玫瑰花开放,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你可依据课文描述,也可凭自己的经验描绘一下玫瑰花怒放时的样子,并想象小鹿此时的心情、感受、行为等,写一段话。②作业设计要突出层次性。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独特的个体,知识基础、学习需要、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等都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教师可把作业分等级:A类作业比较基础,浅显易懂,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属于必做题;B类作业相对较难,可设计一些观察探究、动手操作方面的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体现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是探究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做,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③教师最好能亲自参与设计作业。因为只有教师能准确地了解和认识授课情况、学生特点,所以任何教辅、练习册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给学生布置作业,也决非从教材和练习册上随便找几道习题让学生做做而已,笔者认为,教师最好能亲自参与设计作业,认真地自编题目或是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选择。教师应充分注意作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重点选择那些能够紧扣教学重难点和极易被学生忽视或做错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一道或几道题而掌握一类题,尽量减少同类题的重复,提高作业效率。④巧妙改变应试类的传统题。由于目前考试依然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最关键标准,所以增强学生的应试解题能力还是非常必要,而且学生也无法立刻适应新式题型。所以也要关注传统题的设置,但要注意与素质培养相平衡,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尝试。常规作业与特定作业相结合。常规作业意图在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完成时间可灵活安排。内容是每天花一定时间阅读课外书并做好词佳句的摘抄,背诵几条格言警句或谚语、歇后语,每周能至少熟记一首古诗或词。特定作业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进度布置的配套练习。两者相结合,若能长期坚持,集腋成裘,必有丰硕的收获。改变传统题的展现方式。比如造句,一直以来的形式都是直接给出某个词语,学生常常会为理解词义或创造一个怎样的语境而想破脑袋,所以造出来的句子过于简单或是干脆使用错误的现象屡见不鲜,像“忽然,天下雨了。”(用“忽然”造句)“我家门前开过一辆火车,况且况且况且。”(用“况且”造句)等类似的例子让老师捧腹的同时也颇为无奈。笔者觉得可以将造句题做一些改良,如: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的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第6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作业;作业设计策略

语文作业,我这里所说的主要是课堂上进行练习的作业。它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当堂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所以,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作业,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语文作业现状及其成因

自从“优化作业设计”的号角吹响之后,“作业”这个词就像一根弦一样在我心底紧绷着。当前语文作业的现状究竟如何呢?笔者对我校的几节语文课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作业存在形式单一,忽视学科综合;来源随意,忽视学习目标;内容单调,忽视学生兴趣;要求统一,忽视学生差异等问题。而这一系列作业现状主要是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考虑学科综合、学生兴趣、学习目标、学生差异等因素,只是在教学时盲目随意布置作业造成的。

二、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设计好语文作业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所以我设计时遵循这个理念尝试采用以下策略实施。

1.紧扣“教学目标”

语文作业题的设计要紧扣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作业功能来看,“检测、巩固、反馈”等功能的实现是基于教学目标的。因此,设计作业时,要想提高作业与目标的相关度,我们就要思考这道作业题可以提升学生哪些语文能力,同时,还要思考怎样在作业中让学生明确自己所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首先,应仔细研读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学习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困难点。然后再斟酌本课时哪个环节知识的巩固和检测需要作业,而语文教学要关注的语言文字,在新教材的“双基”训练中叙述不明。所以,我们分析教材时还要仔细研读教材的设计意图,以及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学习目标。最后再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现象,在学段目标指导下设计作业,使语言训练随着年级提高不断螺旋上升。

2.紧靠“最近发展区”

所谓紧靠“最近发展区”,就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作业。沈大安老师曾提出:“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本。”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要走向生本。因此,语文作业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亲历作业的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方法、丰富语文素养。

3.关注“语言习得”

语文教学只不过是个例子,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言,并进行语言实践。所以,作业的设计一定要考虑这一点,设计的作业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现象进行推敲和揣摩,并充分把握文本中的语言规律,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内化语言,创造性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紧密结合,实现课堂作业的最优化。

4.体现“个性差异”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学习才最有效。而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受年龄差异的影响。因此,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可以在作业时间、难易等方面分层。

5.注重“三纬度”

“三纬度”设计指的是在作业中,一道题目可以培养多项语文素养,使语文三个纬度的目标都有所体现。有效的综合设计,形式能吸引学生兴趣,作业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落实,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它包括内容综合、方法综合和课内外综合。

如,我在《夜莺的歌声》设计了一道阅读题目,体现了这三个综合:

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 )在河岸边上,( )着两条腿。他( )着头,( )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 )着一块木头,不知在( )什么。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读完这些语句,我感到这是一个( )的孩子。

(2)文章把夜莺的穿着、动作描写得多细致啊,请你也模仿这一段话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这道作业将要学习的动词描写、语段体悟和写法迁移进行内容上的综合,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引领学生理解、交流、朗读,再运用从说到写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课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素材再现,而且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综合。

总之,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出发,提倡从多方位、多角度来精心设计语文作业,从而让学生做得兴趣盎然,并在作业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信心,让他们的学海之旅拥有更多的快乐和精彩!

参考文献:

[1]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2.

[2]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张明,鲁晨黎.关于构建开放性语文作业的实践和思考.小学语文教学,2005(3):34.

第7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一、学习需求分析不足

学习需求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学习活动的设计考虑的应当是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学习需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需求分析能力,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以下《海底世界》课堂教学片段。

2012年在江苏盐城市举行的“全国小学作文教学大赛”中,南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二年级写话《海底世界》。她先播放了一段视频,然后让学生说说对海底动物的了解,可是学生的发言内容贫乏。教师又让学生分组,动手画一画,她深入指导,但是学生的发言仍然不够生动丰富,写话质量不高。

课后,她坦言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以为盐城在黄海之滨,学生对大海应当比较熟悉,却不知道实情并非如此。这位老师凭直觉了解学生的特点,凭经验设计学习活动,忽略了只有根据具体情境制定和实施的教学活动才是具有可行性的。学生对海底世界没有了解,当然无话可说。可见,如果对学习需求分析不足,更多地处于主观臆断,从“感觉”入手,停留在经验层面,学习活动就会因缺少适切性而低效甚至无效。

二、学习起点把握不当

学习起点包括知识起点与能力起点。知识起点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概念;能力起点是指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起点,准确把握,根据起点确定重点、难点,学习活动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课改以来,老师们在学习起点分析上做了工作,但部分老师在认识和把握上仍有偏差,例如课文《家》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诗歌《家》,先听老师读――“蓝天是白云的家……”

(老师泛读,刚读了一句,学生都跟着读起来)

生: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

(老师停了下来,命令学生不要跟着背,然后就自顾自地读起来。读完后,接着按照预设的过程进行,让学生自己去一遍遍地读书……学生有的看窗外,有的则有口无心地读着)

这段教学中,学生课前已经能背出《家》了,这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没有预测到的。面对课堂上的现实状况,教师却无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刻板地按照预案进行教学。因为已经会背了,对学生而言,学习缺乏挑战性,因此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课堂不应只有预设,更应重视生成。教师的预先设计只能是一种设想,学生对文本的反应不可能完全由教师在课前预先设定,教学应该是在现有起点上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教学起点的把握还应是动态的,随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变化着的。

三、思维特点了解不准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就是儿童的思维特点。正确地了解进而分析学习者的思维特点,能为教师具体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选用教学方法提供依据。但是,不少教师的教学准备仍然主要放在对教材的分析上,对学生思维特点的了解与分析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例如以下《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4-12自然段,想想,最让我难忘的是哪两件事?(学生自由读、思考)

生:“我”最难忘的是姥姥“剪喜鹊登枝”和“剪老牛小兔”。

师:问题来了。童年时,我与姥姥生活在一起,发生了很多事情,为什么“我”最难忘的是这两件事呢?

(学生说不出。)

师:不急。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读着读着,有感触的地方,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学生默读课文,圈圈画画)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件事。选择你圈画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我最难忘的是姥姥被我捂住双眼还能剪纸。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师:当姥姥的作品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读?

生:(很平淡地)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师:一种由衷的敬佩啊!谁来读好这个语气词?

生:(略带赞叹地)嗬!

师:语气词表达“我”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我”的惊喜和赞叹。

(学生齐读,但仍然没有读出教师所期待的效果)

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表现有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清楚地表达出为什么“我”最难忘的是姥姥“剪喜鹊登枝”和“剪老牛小兔”这两件事;二是不能用朗读表达出“我”对姥姥高超技艺的由衷赞叹。这显然是与教者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关。

六年级学生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处于过渡期的学生思维特点在很大一部分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仍然与感性经验相结合。教学中,学生只是初读课文,就跳跃到4-12自然段去品读后面的内容。由于对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学生读不出由衷的惊喜与赞叹。《姥姥的剪纸》一文,前文的描写为后文的主题提炼作了充分的铺垫,后文的情感激发有赖于对前文的学习认识。对教学内容变序教学要建立在对学生思维特定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更要因文设定,顺学而导。为什么“我”最难忘的是姥姥“剪喜鹊登枝”和“剪老牛小兔”这两件事?这一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不符,六年级学生能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到“我”难忘与姥姥相处时的具体事件、具体细节,但是要抽象地概括出为什么难忘,这一要求就高于他们的思维起点了。

四、学习兴趣关注不够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它既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也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了解、分析,能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作了解分析以及找不准学生学习兴趣点的问题,例如以下《水》的教学片段。

师: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孩子们在雨中的痛痛快快?

生:我从“奔跑跳跃,大呼小叫”这两个动作中感受到了。

师:感受到了什么?

生:高兴。

生:我找到了“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学生笑)

生:我找到了“尽情享受着雨水带来的抚摸与清凉”。

生:他们仰着头喝来自天空的雨水。

师:从这些词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他们很激动。

师: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请大家带着兴奋激动的感情读好这段话。

第8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向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探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在教学计划中布置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新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预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征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区特征的内容;3.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办法、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功能。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摘要: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非凡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探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课程设计和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探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关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和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喜好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喜好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闻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索、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心得。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有关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有关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功能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练习为主线,由目标系统、练习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练习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练习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索练习”之中。

练习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非凡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练习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练习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练习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功能。教材还应采取办法,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会”,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第9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隐性课程;开发利用

语文学科是中国人的母语学科,同社会文化相连甚密,是学生们学好全部学科的基础。隐性课程是指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之外,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从心理上对学生们进行语文学科的教育和熏陶,向学生们传递学习语文知识的情境,包含了审美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潜隐性。通过对小学语文隐性课堂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1语文隐性课程的产生与发展

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是二十世纪初,当时的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显性正规课堂,还应该呈现出一些隐性的不同的东西。伴随着具体的内容展开学习,让学生们在过程当中产生情感和态度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吸收。这种观念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的,他分析了团体生活和权威结构的特征,认为隐性的学习特征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氛围,让学生们在学习读写算的同事获得动机、态度和价值,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自此,小学语文课程的领域当中先后产生了“无形课程”、“隐含课程”等概念,掀起了隐性课程的研究新风。各大学者争相提出意见,认为隐性课堂是一种对学生们进行的无意识教育,这种课内外的间接内隐性非特定心理会在教育当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待隐性课程,从课程设计的角度隐性课程可以划分为可计划和不可计划的,从实施的主体来看,隐性课程可以分为教师传授和学生无意识获取的,从学习的结果来看,隐性课程又能够分成学术性的和非学术性的,从产生环境来看,隐性课程又能够分成是校内发生的还是在课堂中发生的。这些方向都是需要在隐性课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究的。

2 小学语文隐性课程的构成与功能

显性课程会包括了教材、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和教学计划,都是一些规定性的课程内容,组织比较严格而且联系的也比较紧密。小学语文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不同,它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松散性,涉及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几乎包含了物质、行为和精神等教育环境主要构成要素。在隐性课程中的某些动态因素不仅能够对自身产生教育效益,还能够影响到其他的学科,所以,对于语文隐性课堂的构成与功能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就像孔子的《诗》中曾经指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主张对学生们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性语文教育。

3 小学语文隐性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在语文隐性课程最原始的开发阶段,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都是从语文教材资源外的外显和内隐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经过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表明,隐性课堂的开发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校园环境的建设,第二就是课程氛围的构建,第三是教育思想的创新,第四是外显活动的开展。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这些因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环境,环境优美、气氛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灵感,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之下完成语文素养的充实,校园环境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景观环境,学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主要的因素,其次,在校园内部会设置装饰摆设、艺术雕塑、绘画作品等,这些因素都会在感官上对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情绪造成影响。课堂氛围的构件则是教师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更应该是引导学生们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工程师,要通过事前的设计让学生们能够保持积极和热情,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之外举办一些参观活动、学习性旅行、文艺汇演、电影欣赏等等,让学生们对课堂中有限的学习范畴进行深入的研究。

4 小学语文隐性课程开发主要途径

4.1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一种理论概念,认为在文学阅读的前期和中期,读者作为一个主体会基于一些复杂的因素在心理上会形成既定的观念结构和思维指向,依据这种心理产生的阅读经验就称作期待视野。以期待视野角度对学生们进行语文隐性课程的教学可以从三个层次出发,一层是文体期待,一层是形象期待,还有一层是意蕴期待,比如说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进行作者同期的时代背景研究,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作者情感的揣摩,之后依据这种情感的分析,进行文章大致思想的概述,从而真正地体会文章的主旨,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也丰富了学生们的历史知识。

4.2课后活动

人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是节日庆祝的方式来组织学生们展开一些课后的活动,可以是角色扮演、读书交流、话剧编排等等,让小学生能够学会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和研究语文知识,寓教于乐是与隐性课程十分契合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方法既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又能够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能力。

4.3设备应用

现代化的教育必须要适当应用现代化的设备,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教师内的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视频、演示画面、模拟场景的形式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吸收书本知识,并且拓展了教学的范围,让学生们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很多语文知识通过语言的介绍都是片面的,必须要结合一些演示才能够更完整地实现。

5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传输,教师应该在教辅资料的基础之上积极地探究更多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探索出一条符合师生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苏文森.小学语言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D].湖北大学,2010.

[2]刘D琳.隐性课程课堂开发策略探析――以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3,(6):89.

[3]邱细浪.语文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以小学语文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