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航天事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雏鹰计划:2010年8月,学院推出的第一个品牌项目――“雏鹰计划第一期:新入院员工入职培训”成功打响了学院专业化培训的第一枪。从品牌初创期、提升期、成熟期到2013年的升华期,“雏鹰计划”已经成功帮助3069名新员工完成了从学生到航天人的转变。“雏鹰计划”是目前学院师资阵容最强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培训项目。
铸魂工程:2011年10月,学院正式启动“铸魂工程――井冈山理想信念教育轮训”工作,计划历时3年,对全院总计2908名党员领导干部和骨干员工实施理想信念教育轮训。“铸魂工程”因历时长、跨地域、覆盖广、组织工作复杂等特点,成为目前学院培训难度最大的培训项目。
一、倡导学员自我管理,突出学员主体地位
由学员自主推选产生培训期间自我管理组织机构,如“雏鹰计划”的学员自我管理委员会、党校类培训的临时党支部、常规培训的班委会。这些机构在培训期间帮助学员进行日常学习和班务活动的自主管理,以提高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雏鹰计划首届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主席冉振华在“雏鹰三期”闭营式上的发言节选:
在院领导的关怀下,“雏鹰三期”首次成立了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管会”)。自管会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为宗旨,充分发挥了广大学员在培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了培训组织方和学员的联系,促进了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教职员之间的团结与沟通,及时反映了学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打造“我们是航天事业的接班人”的良好团队形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共同进步。
作为“雏鹰计划”开展以来的首届自管会,我们积极探索了以自管会和教官为主、学院和各单位领队为辅的管理服务新模式。培训期间共协助学院完成了13次讲座、2次外出参观、2天军事训练、2天素质拓展,并组织了“航天一家亲”、演讲比赛、联欢晚会等3个活动,圆满完成了“雏鹰三期”的所有培训计划。
以自管会所有成员为基础,我们形成了连、排、班三级信息传递机制,充分贯彻了“把学员作为培训活动主体”的管理思想,及时发现并反馈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二、创造多元化学习方式,调动学员积极性
除了面授这一传统教学方式,学院还综合运用了拓展、参观、座谈会等方式,达到了“用专业教育人、用事例感染人、用先进激发人”的培训目的。
学员感言节选:
从初来乍到时的新鲜、好奇到军训阶段的辛苦、烦躁,再到名师授课后的任重道远,航天这条路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责任和压力也源源不断地加载到了我的肩上。
雏鹰计划 战术武器事业部 吕瑞
在培训中,我每天都被感动着、感染着。这里凝聚了一批热爱航天、立志航天的人们。与这样的同事共事,我愿做“融入大海的一滴水”,共同托起航天的大船,远洋。
雏鹰计划 18所 杨玉洁
三、搭建多渠道展示平台,促进学习交流和成果分享
为促进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和成果分享,学院搭建起了多渠道展示平台,充分展现了学员才华和魅力,真正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的培训目的。
(一)雏鹰计划―“三赛一歌一誓词”
“三赛一歌一誓词”活动:通过“走进航天 心怀责任”征文比赛、“我们是航天事业的接班人”演讲比赛、板报竞赛、入院宣誓等活动,抒发了新员工热爱航天、献身一院的情怀,促进了新员工对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理解,强化了培训效果,加速了新员工从“知”到“信”再到“行”的转化。
优秀征文节选:
超越梦想,一起飞!
天津火箭公司 刘子玮
我们愿意继承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成为祖国腾飞之路上一块稳固的基石;
我们愿意继承航天人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向着更高更广阔的太空不断前行;
我们愿意继承航天人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
我们愿意继承航天人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愿意继承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哪怕作为航天事业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会为了我们的理想和骄傲努力奋斗,成为航天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演讲比赛节选:
我们是航天事业的接班人
周思演
面对未知的明天,我们也许会期待,也许会紧张,抑或无所适从,甚至会有些许恐惧。面对恐惧,我们必须成熟,必须独立,必须坚毅,必须善于反思,必须负有责任,最重要的,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航天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一定会像一个航天人那样去战斗!因为此时此刻,航天在我们眼中,等于使命!
每年的11月16日,是我的生日。但从今年开始,我的生日将会和一个特殊的人一起度过。并且,我会为那天也过生日的他送上一首歌:为让中国龙遨游太空,我们愿把歌声和汗水洒满大地!祝福你,航天一院!
(二)铸魂工程―“铸魂百篇”评选
为加强井冈山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轮训工作深入开展,在更大范围内充分发挥该项目的熔炉效应,深入推进井冈山精神与坚定二次创业信念的融合,学院搭建了多渠道的展示平台,综合应用报纸、电视台以及有关刊物进行广泛宣传。通过设计、举办“铸魂百篇”评选活动,提炼阶段成果,号召参加“院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轮训”的学员结合所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交流心得体会。首次“铸魂百篇”评选活动共评选出优秀论文百余篇,充分展现出航天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业激情。
“铸魂百篇”优秀论文节选:
久怀铸魂志,初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迹,赤心映山红。满目青山绿水,更有红歌绕梁,豪气冲云端。重走挑粮路,此行不虚度。
红米饭,南瓜汤,换人间。八十五年过去,弹指变新颜。可上九天对接,可下五洋驱贼,嫦娥绕月还。转型创业事,我辈敢当先。
10所 苗树喜
坐在八角楼窗前,走在挑粮小道上,站在烈士墓碑前,我们感受到“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听伟人后代讲故事、进行主题研讨、打起革命的旗帜,有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0年11月18日下午,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成功举办。那么你们知道关于第十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第十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五篇,欢迎参阅。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一我爱祖国的航天事业也许是父母给予我一个特殊的“符号”—陶嫦娥,所以从小的我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女孩,我幻想将来有一天我能像嫦娥一样飞上天空,能在浩瀚的苍穹和无垠的宇宙中有一个舒适而温暖的家。小时候,我总缠着妈妈给我讲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妈妈告诉我,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2003年10月15日,我在电视的屏幕上看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这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这又是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时刻,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神舟六号”再次将两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送入太空。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于17日凌晨4时顺利着陆,这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看了《我的祖国》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航天的感人事迹。第一个令我热泪盈眶的故事是万户飞天的故事,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两排47支的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巨大的反冲力将他送上高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随着一声巨响,第二节火箭筒在空中发生了爆炸,顷刻间,他变成了一团火球,坠落在地。万户牺牲了,万户为光荣的航天事业做出了伟大的奉献,他那勇于探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使我不得不为他所折服,在人们的心中,会永远记住万户这个响亮的名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为“万户山”,而在我的心中,万户已成为了在我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一种鼓励,一种坚持,更是一种激励我进步的理想。
第二个是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建设中,广大科技人员、工人、解放军官兵做出的贡献: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老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所以我要从小培养与同学团结合作,遇到困难要有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一颗爱国之心,我相信我一定能的。我爱祖国的航天事业!温泉小学:陶嫦娥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二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代航天器将人们带入了崭新的航天时代。我热爱宇宙,更热爱航天,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航天事业的战士,乘着载人飞船去遨游太空,探索宇宙。
我对航天的理解很浮浅,认为飞机、火箭飞上天就是航天,实际航天领域研究的东西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奥,不管我对航天认识的深与浅,但我非常喜欢航天。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给我买的玩具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飞机,现在家里还有两架遥控飞机模型保存的好好的;还记得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和爷爷一起做了一支火箭模型,并在全幼儿园观展;上了小学我参加的是航模兴趣小组,在小组里我做了六架飞机模型。当我制作的飞机模型飞在天空中的时候,我想起了杨利伟叔叔,他乘着我国自己建造的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一创举在全世界面前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露了脸。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我对航天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了,同时脑子里的疑问也一个一个的接踵而来,如:火箭没有翅膀是怎样飞起来的?人造卫星在天上会不会掉下来?再如:载人飞船为什么能遨游太空?……带着这些问题我买了一些有关“宇宙、太空、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到:火箭是利用发动机向后喷射高温高压的燃气产生及作用力以获得前进推力,并由此向前运动的飞行器,它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三部分组成。人造卫星和太空探测器是无人驾驶的航天器,它拥有高度精密的自动控制装置,迄今为止它们已先后对月球、金星、火星、哈雷星等近距离或实地考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人类称它为“宇宙信息的侦察兵”。人类除了派人造卫星和探测器到太空考察外,也希望自己能够飞上太空,载人飞船就是人类遨游太空的工具之一,它一般由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装置等部分组成。座舱是飞船的核心,轨道舱内装有各种实验仪器,服务舱则是为航天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地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并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联合飞行。我国自行研制的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于11月3日凌晨1时36分首次空间对接成功,这是在美国、俄罗斯进行首次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我为之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也更加热爱航天了。
我是一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知道宇宙间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航天领域里还有许多难题在等着我们去认识和攻关,因此,为了实现自己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美好理想,长大后为我所爱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牢牢掌握过硬本领,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初一:祝朝遐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三航天航空,是一个大国崛起的标志,是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正因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及人类的求知欲,才有了今天的航天航空。航天航空是世界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关系到世界科技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航天航空,我们更要支持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因为有了航天航空,才有了中国的腾飞。
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中国的繁荣富强;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世界科技的腾飞;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基础;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将古老神话变成现实的能力……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向往着太空,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嫦娥一号升天,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飞船系列,从北斗导航卫星群到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中国的航天航空目标致力于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为开展载人登月等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等。
因为航天航空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它的发展基础必须是:综合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水平高,有一定的财政支持,有一批从事航天科技事业的骨干人才队伍,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这样才有可能发展航天航空事业的腾飞。有了航天航空,才有中国的腾飞。
因为航天航空技术是科技密集综合性尖端技术,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多个领域的成就;发展航天航空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航天航空的发展能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为地球人类造福;航天航空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因为人类可以通过航天航空的桥梁,转移到其他星球居住和生活,开发出更美好的生活空间,这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航天航空促进了新学科的形成、新材料的研发、新资源的探测、新民用产品的生产。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充分开发太空的旅游资源,让进入太空旅行成为一件平常事,让人们更进一步地与太空有亲密接触。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进入太空奠定了基础。在未来,我们将能用我们
的双眼看看神秘的太空和美妙的仙境以及我们的美丽而浩瀚的家园—地球。太空之旅将不会是遥不可及,因为有航天航空。不久,人类将主宰太空,实现人类发展的革命。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怀有探索浩瀚宇宙的决心和勇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航天航空的发展做贡献,为航天航空事业的腾飞而努力。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航天航空,航天航空的发展更需要我们。
航天发展,中国腾飞!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四尊敬的各位评委们,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我们心中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能让我们的中国梦飞上蓝天,绽放绚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我的中国梦——航天梦。
一个国家的梦想是什么?用国泰民安四个字来概括比较贴切。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史的国家,从古至今,名垂青史的人物有很多,他们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我想:为什么我就不能为伟大的祖国也尽一份力呢?因此,我从小心中就有着这样一个念头——当一名宇航员。
我十分向往宇宙,只得说,我与星星有缘。打从我记事起,每到晚上,我就爱趴在屋檐下看星星,那一颗颗闪烁着微弱光芒的星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后来,我长大了,通过学习《科学》这门课程,我才渐渐明白,地球是多么庞大,星星是多么可爱呀!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才觉得,那些亲自登入月球的宇航员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8岁那年,本来不爱看新闻的我,却跟着爸爸这个“新闻迷”看起了新闻。因为我被一则新闻吸引住了——“中国神舟七号登上月球”大家知道是谁这么厉害吗?就是航天员霍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霍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能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他们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此时,我多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登上月球,在星星的海洋里飞翔啊,看看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上面会不会有嫦娥、玉兔、和吴刚叔叔?
不过,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光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光有念想,没有实际行动一定是不行的。所以,现在我的饮食、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要实现我的中国梦呢?
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家族,每一个儿女心中,都有着一个小小的梦,小梦连着大梦,一个个小梦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梦,这,就是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请大家不要放弃自己的小梦,每一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资格!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五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公馆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奉贤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有的同学不顾集体利益,一心只为自己。例如他在拌种来回走动,看见一张桌子跌在地上,他不但不把桌子弄好,而且还残忍地踢上一两脚,是桌子雪上加伤。又例如是拔河,内部不团结,那肯定是全军覆没。
在航天系统中,合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航天系统的仪器采购、技术开发、保密协定都离不开合同管理的范围,合同管理包含了全部航天系统的各个方面,对航天系统的整个实行有着控制和安全保障的作用。合同管理是航天系统的核心,如果航天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缺乏合同意识,航天系统的运作就没有目标,缺少合同管理,航天系统就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会造成效率不高、预定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3]。
二、现阶段航天系统合同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航天系统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知识和认知
航天系统合同管理人员在制定合同的流程中所参与的过程太少,大多根据多年的经验而不是因地制宜的对合同进行签订,对当前项目合同缺乏经验,缺少实质性的认识。另外,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除了签订合同的当事人,其他相关工作者很少接触合同文本,导致大多数管理者不清楚合同流程,从而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工程进行指导管理。在航天系统中一些小的项目很少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没有根据工程对合同进行妥善保管,加上大多数航天企业并没有设立单独的合同管理体系,合同不单单是阅读一遍了事的,一份合同可以分解成多份,要由不同的人来参考。航天企业人员大多都是专业的科研人才、研究人才、行政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合同的专业人才。
(二)航天系统涉外合同中的风险
对于大多数外协合同中所需要采购的仪器以及仪器周边配套,没有精通仪器的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对合同约定中的不稳定性因素进行合理评估;对于外协加工、外协采购、劳务外协等合同的签署缺乏双方的认知度,存在盲目签订等风险度较大的弊病。
三、航天系统合同风险的防范
(一)对合同文本实行推广
合同是航天工程管理的科学指导和总结,有利于对双方行为进行规范。对于合同,整个航天体系自上而下都应认真了解、认真阅读,避免发生违背合同规定的事情。完善工程管理制度,坚持做到工程跟着合同实施的原则。
(二)确立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并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无论是中小企业或像航天企业这样的巨头,都应该设立专门合同管理人员,小至一人,大到设立一个分部。集中相应人才,并对相关人才实行培训,提高专业素养,杜绝缺少管理人才、或管理人才知识水平不高、素质过低等现象[4]。
(三)建立并完善外协合同签署管理制度和技术研发合同保密制度
一直以来,在企业外协合同以及采购合同签署过程中,存在着对所采购仪器操作不熟,缺乏相互认知以及盲目对对方信任。完善外协合同管理制度,确立以合同管理为中心,从根本上围绕提高企业效益和经济利益等目标来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有效、合理化的对外合同签署制度。对涉外合同签署过程中出现的主观风险提高警惕,加强对合同的认知程度。在研发合同方面合理争取权益,委托方定时对对方进行必要检查,双方做到依照合同约定参与研究开发工作,并对研发成果保守相关技术秘密,并提前确立风险承担责任,以免技术开发失败造成较大损失[5]。
四、结论
古之君子之畏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敬畏”之言,古已有之。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诚如前人大家所言,古之敬畏,亦即君子之畏。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如“战战兢兢”之态。
现代民之无畏
现代人无畏自然。自人类从猿人发展到现在,是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生命,以及发展,无畏的现代人却在用他们所谓的科技肆意破坏自然母亲的一切,大自然的天空不再是蔚蓝的,大自然的湖水也不再是清澈透底的,甚至大自然生长出的食物也变成了有毒的。现代人可谓是无畏自然,无畏未来啊!
现代人无畏生命。古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之。生命何其宝贵,父母给了你生命,你不单是为自己活着,还要顾及亲属的感受。如今媒体报道不是大学生自杀,就是高中生跳楼,更有甚者小孩子也热衷于轻生游戏。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他们对生命的不珍惜,以及带给他们亲人的无尽悲伤。现代人可谓是无畏生命,无畏父母养育之恩,无畏责任。
现代人无畏法则。无规矩不成方圆,遵纪守法看似受到约束,实际是维持了公共秩序,而人类生存是离不开秩序的。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如今犯罪率的频繁化、年轻化,无一不是由于现代人无畏法则、忽视法则造成的。从小偷小摸起步,到频繁违反法纪,进而由量变到质变。现代人无畏法则,扰乱社会运行。
“敬畏”与“科学”
“敬畏”可以励志,“戒惧”可以担责。这是古之君子之畏的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是人类的一种态度,一种信念。而如现代人之无畏,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蔑视自然、无视生命,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只有长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
“科学”,何谓之“科学”
中科院等机构的权威专家完成的《中国科普现状调查报告》表明:我国两人中有一人迷信求签;四人中有一人迷信星座;五人中有一人迷信周公解梦。2003年,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占1.98%,而2000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重已达到了17%。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因此,有人提出,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制定《全民科学普及行动计划》。此处所讲“科学”、“科学素养”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理解以及掌握水平。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此类科学发展到现在,任何一个学科的一个小小的分支都足够一个人用尽一生的精力去钻研,在科学的大门前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感到自己的渺小,值得自己去敬畏。
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武装和思想建设,注重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倡导领导干部要懂得敬畏文化、尊重文化,懂得敬畏科学、尊重科学,提高对学习科学重要性的认识。此处的“科学”是指社会科学,对社会历史形态的变迁,政府机构、法律的建立的客观认识,分析研究。
“科学”不是单指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某一方面,“科学”应该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体,也是二者矛盾的平衡点。如今网上大肆评论敬畏自然就是反科学,更有大量的不法商贩利用现代科技去残害生命,无视生命,这都源于对科学的误解,以及对科学的无畏。
我们应该常以君子之畏对待科学,认识到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社会发展。
“敬畏科学”与“献身飞航”
敬畏科学,就是以敬畏自然和生命、敬畏历史和文化为终极使命,以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爱护自然、保卫国家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正确认识科学,运用科学。航天科学作为一门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多学科综合的科学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众多领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作为航天工作者更要正确地认识科学、运用科学,而献身飞航,则是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对敬畏科学最好的诠释。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欲新一国家,必先新一国之国民。”假如一个航天工作者迷信鬼神,敬畏神明,或是打着敬畏自然的口号反科学、反对政府法律,或是高举敬畏科学的旗帜无视自然、生命,那么这个国家不是在祈祷神明保佑中消亡在敌人的枪炮下,就是滥用枪炮毁灭生命,最终毁灭地球,还谈何建立现代化国家呢?
一个航天工作者,不应该敬畏神明,因为神明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无益于社会;不应该打着敬畏自然的口号反科学,因为科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现代航天科学的发展,代表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防能力的壮大;历史上由于忽视科学技术,导致国防能力落后,最终造成朝代更替、国家消亡的不在少数,航天工作者如果盲目地反对科学,不但阻碍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步伐,更是置国家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一个航天工作者,不应该高举敬畏科学的旗帜无视自然、生命。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吃果冻了,请舔一下皮鞋,如果你想喝老酸奶了,请舔一下皮鞋,如果你感冒了要吃药了,请舔一下皮鞋,出得厅堂,下得厨房,2012皮鞋很忙。”这段话,既表达了人们的无奈,也说明了,科技是在进步,可是人们对科学的无畏,导致人们滥用科学,破坏自然、生命。现代航天科学既是保家卫国、建设国防的基础科学,却也是毁灭自然、戕害生命的利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核武器的一锤定音,虽然结束了战争,但战场中的人间地狱又何尝没有科技的因素呢?航天工作者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科学,运用科学,便是将地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如果自然、生命都毁灭了,那还谈何发展,谈何进步?
今天今天上午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里四、五、六年级的全体师生观看了由神州十号飞船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在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给所有中小学生上的一堂课。
此次太空授课意义非凡,不仅体现出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关爱和我国在航天事业进步很大,证明了中国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
这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任主讲,聂海胜任助教,张晓光任摄像员。三位宇航员配合十分默契。王亚平老师面带微笑,讲的绘声绘色,十分动人。有时还会说几个小笑话,让我们更能理解其中的奥秘。有时又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让们亲眼见证了地球上与太空失重环境奇妙的差别,各种各样奇妙的实验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太空授课的成功,是宇航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密切合作的结果,是以进的航天技术为保障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重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去探索发现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奥秘造服人民群众。让全世界都能倾听到中国的好声音,让中国梦伟递到更遥远的地方。把中国变强大起来,不再被别的国家所欺负。
通过这次的太空授课,我不仅认识空中奇特的物理奥秘,还让我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自信。谢谢王亚平老师的精彩授课。
六年级:万志凡
――梁启超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这段话早已广为流传,而如今“少年强则国强”的论断再次得到了验证。
2011年9月29日晚,备受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它将在太空中静候“神八”飞船的到来,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的“初吻”。这次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初吻”已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全程控制和监控下完成,不仅如此,它也是太空中高速飞行的“天宫一号”和“神八”与地面沟通的惟一纽带。
很多人不知道,承担如此重大任务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世界三大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中是最年轻的。同样的,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挑大梁的大多都是“80后”,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1岁,也是世界上最为年轻的一群航天人。
青年挑大梁 勇于承担
从发射进入准备状态起,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就显得格外安静。年轻的工程师刘世勇目不转睛地监视着显示屏上的各种数据,了解和掌握运载火箭、天宫一号和发射场区设备的技术状态,判断着火箭飞行轨迹的状况。
30岁出头的刘世勇是载人航天工程轨道专家组较年轻的专家之一,也是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的总体技术协调人之一。尽管刘世勇并不直接承担具体的计算和控制任务,但他的工作重点是完善对各过程的计算分析能力,以保障与各相关单位顺利开展测控通信总体技术协调工作。
“10、9、8……点火!起飞!”21时16分,积蓄已久的力量瞬间喷发,伴随着摧枯拉朽的轰鸣声,“天宫一号”刺破苍穹扶摇直上……
“天宫一号”升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管室从发射那一刻起,就开始承担起严密监视、精确控制的重任。作为飞管室一员,泰兴籍小伙儿徐红兵已经在这一重要岗位上连续工作了数十个小时,接下来将是更多的不眠之夜。
徐红兵是从泰兴市分界镇开绿村走出去的年轻人,今年33岁,大学毕业当年就被北京航天指挥中心选中,很快成为一名业务骨干,并于去年起担任飞管室副主任。在“天宫一号”起航任务中,徐红兵和他的团队一直坚守在飞控中心。
于天一,飞控中心软件室工程师,1980年生;乔宗涛,飞控中心指挥大厅总调度,1982年生;张宇,飞控中心轨道室工程师,1979年生……与刘世勇和徐红兵一样,在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科技干部中,一线操作岗位几乎都是“80后”挑大梁,和欧美同行相比年轻了15岁左右。
对此,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说:“目前国际上能够对载人航天器进行飞行控制的航天中心,只有美国休斯敦航天飞控中心、俄罗斯莫斯科飞控中心以及北京飞控中心。1996年组建的北京飞控中心,在世界三大飞控中心中是最年轻的。”
严师出高徒 身经百战
曾经有人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看到在一线操作的基本上都是充满青春朝气的“80后”时,充满疑虑地询问前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这么重要的工程,由这些年轻人“挑大梁”,你放心吗?
戚发轫嘿嘿一笑:“我当然放心了。因为‘领头雁’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同志’,他们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有他们把关,让我们对他们充满信心。”
袁家军、尚志、张柏楠、杨宏、刘宇、荆木春、查学雷…・目前,执掌载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很多都是从“神舟一号”干到“神舟七号”,他们戏称自己是载人航天工程队伍中“骨灰级”人物。丰富的型号管理经验,不仅练就了他们灵敏的大脑、心细如发的思维,更是结下了浓厚的“载人航天情结”。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曾介绍说,中国用十几年时间培养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很年轻,但他们这十几年里一直在一线工作,积累了经验,增长了知识,现在都能够挑大梁了。
此次一院、五院、八院参与“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试验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7岁、34岁、36岁,他们中的80%以上的人员都是第一次来发射场执行任务。能够一工作就能直接接受“载人航天工程”的历练,很多年轻人坦言这是自己“航天职业生涯的幸运”。
“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们”的严厉甚至是苛刻让手下的“80后”很快就成长起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来到试验队后,看到许多陌生的年轻面庞时,不禁感慨:“现在属于他们(‘80后’)的时代到来了。”
年轻有经验羡煞旁国
9月29日随着舱门的关闭,也预示着张伟和同事们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张伟说,关门的一瞬间,他有一点小激动,等于之前所有的工作、心血都在这一刻封存了。“在我们这个团队里面,我算是最年轻的。”作为天宫一号总体部的主管设计师,张伟从2004年就投身于了天宫一号的总体设计,而到今年,他才只有26岁。
在“天宫一号”的研究团队中,和张伟一样的年轻人利用已有的资料刻苦自学钻研,与老同志交流切磋、共同努力,紧张地进行着研制、测试和试验工作……他们集智攻关,做出了各种应对风险的预案,让“天官一号”尽情在太空中邀游。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必须完成大量技术突破。从“神舟五号”首次实现载人太空飞行到“神舟七号”宇航员太空漫步,飞船进行了200多项改进。而“天宫一号”发射也是如此。仅拿此次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的二号F运载火箭来说,虽然外观上看起来和原先的运载火箭差别不大,但在内容有了很大变化。该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为满会对接任务要求,二号F运载火箭共进行了近170项技术状态更改,其中有5项新技术首次使用。
有些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数量众多的技术突破过程中,一群非常年轻的科研人员发挥了骨干作用。据统计,“天宫一号”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这样年轻队伍甚至引发了外国同行的羡慕,因为他们无论在年龄上,还是结构上都显示了明显的优势。
回顾航天事业这55年的发展,它取得的成绩足以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载人航天工程、探月与登月计划、空间站项目……这一项项成果都是由中国在自身科技水平下,努力所取得的最高成果。中国很早从“两弹一星”发展中就已经认识到自力更生的极端重要性,足够的资源投入和必要的决心让中国航天在一次次取得进展的同时,实打实的让人振奋与骄傲。中国航天拥有的最大财富便是在航天工程计划中已经立下汗马功劳的颇为年轻的人才队伍。一支年轻、有着坚定信仰,同时具有优秀素质与创新精神的航天队伍才会为中国未来航天工程书写无限可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取得成功的动力。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作为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比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形式的桥?”学生经过回忆一下子打开话匣回答出:石桥、铁桥、水泥桥、立交桥……”我紧接着又问:“那么它又有怎样的形式和结构呢?”学生不能准确回答,但都很想知道。我解答说:“要想知道这些东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石拱桥》。”
这样的导入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二、活用语文教材,构建魅力课堂
教材只是我们学习的一种媒介,一种载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年龄特征,照本宣科,肯定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可能早已预习了教材上的内容。所以在语文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将文本的、静态的、僵化的教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展示语文的精彩和魅力。比如学习《真正的英雄》一文时,结合课文介绍一些关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及其失事原因和人类航天事业的进程,包括中国航天事业的进程与前景,学生肯定会感兴趣,使课堂丰富多彩。
三、营造愉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心情轻松愉悦时,感知效率就高,认知心理、情性心理也会和谐共进。学生对学习本身所怀有的积极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学习完全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和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其后果不仅降低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益,更是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意从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我尽量利用幽默艺术创造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四、创造想象空间,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选编大量的文质优美课文。许多的内容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诗歌教学是最适于让学生发挥想象的。因为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决定了它寥寥数句的背后往往包含了千言万语,因而让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比如在讲解王维的诗作《使至塞上》时,我让学生想象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学生的发散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尽情地感受塞外风光的迤逦。
五、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增强学习兴趣
同时,太空探索还有十分“接地气”的一面。正像当年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的技术成果扩散到民间一样,中国也正希望在高远的太空之旅上获得更多创新动力,让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下的民族产业也搭上“宇宙飞船”。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张建启在出席近日于宁波举行的中国航天新材料产业化论坛时说,航天事业在中国是引领国家创新的事业,是带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是提高民生、维护国家安全和培养人才的产业。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忠宝说,中国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要从地球走向太空。而对太空的探索方兴未艾。“中国要从地球经济向太空经济发展。”
“我们从小就有飞天的梦想。中国正在开展月球探测,下一步要去火星,单程差不多就要半年。如果到太阳系的边缘,恐怕光去就要30年左右。太空开发的机会才刚刚开始,我们永远都在路上。”李忠宝说。
参加论坛的多位航天界人士和企业家都认为,航天是最能激发人类创新的领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创新很多都是来自于好奇,以及对疑问的不断探索。人类以前认识世界的范畴很窄。就算站在高山上也就看到几十公里。但是卫星到了3.6万公里的高度,看到的太空和地球就不一样了。视野上的变化,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境界,也带动了创新。而航天工程带动了很多新材料、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李忠宝说。
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助理蔡建强说,航天产业往往会成为国家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这也是国家大力投入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航天不仅仅是发展火箭、卫星、飞船这些航天器,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这些尖端装备,带动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从而造福民生。
这次论坛上,航天人介绍了航天技术转换为产业后,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妙用。
中国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世英介绍,该研究院基于航天技术,开发出了应急救生、人工影响天气等产品。他说:“我们的陕西中天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人工影响天气企业,其技术在30个省区市广泛应用,为农民的生产,增雨防雹,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也应用到了奥运和国庆阅兵中。我们还成了国产自主安全品牌的安全气囊第一大供应商。我们还为煤矿救生提供大型供氧系统,为瓦斯防爆器材,为油田增油提供服务。”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物资部副部长陈健说,该研究院发开发出了新型锂电池,与上汽集团、东风集团、申通地铁等进行合作。汽配产业形成技术专业化,制造规模化等优势,已经进军宝马等采购供应体系。
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瑞强说,乐凯基于航天图像信息技术,开发出热敏纸,“现在,中国的高铁动车票都是用我们的技术生产的”。
在这次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向宁波1300家从事新材料技术研发生产的民营企业推出了30多项涉及高性能金属、有机高分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新材料和技术,引起企业家们的广泛兴趣。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巴日斯说,目前中国的航天技术向国民经济的转化还远远不够。民营企业有资金但缺技术,如果把航天的技术和民营经济以更贴近市场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将会对国民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他说,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参与也会促进航天的发展。一些民营企业在某些领域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他们的一些新材料、技术,我们过去也没有用过,我们有合作的空间,有可能转嫁到航天领域。”
各国纷纷挺进“太阳系”
在深空探测竞赛中,美国不甘落后,与俄罗斯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深空探测竞争。细算起来,美国共组织过10次对金星的探测,而苏联进行了32次,欧洲航天局进行了1次。总体上来讲,俄罗斯获得了较多的金星成果,属于百折不挠型。
最近几年美国在深空探测上很有感觉。2006年,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器,目标是行星冥王星及更远的太阳系边缘;2007年,发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将对盘踞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尤其是谷神星和灶神星两颗最大的小行星进行探测,以研究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的情形和演化过程。美国的太阳系探索计划,对它航天超级大国的促进,丝毫不比登陆月球来得少。
此外,欧洲也加快了深空步伐。与此前美俄深空探测相比,欧洲的探测起点很高,定位精准,对月球、火星、金星、彗星、太阳都有探测,尤其是它和美国合作的“哈勃”望远镜,极大的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日本也和欧洲一样,不发展载人航天,很重视的也是深空探测。2003年,日本发射了“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取得的成就包括利用耗能低的离子引擎,电离氙气喷射提供动力,实现了长距离运行;近距离的拍摄了小行星的照片,研究了小行星结构,以及从小行星上抓取了岩土样本等。此后于2006年,和美国合作,发射“日之出”太阳探测器。
中国的深空探测:勇于面对挑战
作为日本的紧邻,此前中国因为航天事业重心和他国不一样等原因,深空探测一直没怎么开展起来。直到今天的嫦娥工程才算迈出了深空探测第一步。
从“嫦娥”2号的技术水平来看,中国的探月水平上升很快,但是更长远的深空探测计划不明朗。只有一颗小卫星“萤火”1号打算跟随俄罗斯的火星探测器“福布斯”飞赴火星。
“萤火一号”是中国自行研发制造的首个火星探测器,身长、身宽均为75厘米,身高60厘米,太阳能帆板张开时为7.85米,体重110千克。而美国“勇气号”、“机遇号”为180千克,今年美国计划发射的新型火箭车体重达600千克,与它们相比,“萤火一号”是火星探测器家族中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和“轻骑兵”。
承担发射任务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将中俄联合探测器送至圆形地球停泊轨道;在停泊轨道上飞行2圈后将转移到过渡椭圆轨道上,飞行1圈后被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在转移轨道上经过10―11个月的巡航段飞行后到达环绕火星轨道。
约3.8亿公里的行程中,“萤火一号”主要将带“四大件”探火星――等离子体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磁通门磁强计、掩星探测接收机,还有两台摄像机。
中国深空探测计划必须要长远考虑了,未来航天趋势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航天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关注与支持,获得真正的魅力,获得经济动力,值得中国思考。
编后语:“中国梦”呈现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