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研究范文

低碳经济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经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经济研究

第1篇:低碳经济研究范文

1.河南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与基础建设全面推进的阶段

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不断地增长、工业化需求量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性建设逐年深化以及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升级都亟需大量的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持续性大规模不合理地消耗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地不断增加。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年~2030年在可选择政策情况下,中国一次性的能源需求,每年平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与能源相关的排放CO2年的比例将每年平均增长3.3%和2.2%。在各个情景显示下,2010年后,中国都将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河南省的情况更为突出明显。

2.河南省能源资源状况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河南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位于全国首位的有8种,位于前3位的有19种,位于前5位的有26种。煤炭、铝、钼、金属、石油、天然气等储量较大,其中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自建国后河南省启动工业化始,煤炭便是生产及生活的主要燃料,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将长期存在。

3.河南经济传统发展模式惯性束缚低碳经济的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河南经济发展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的为主,高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投入。国家在“九五”计划中提出要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于河南长期的历史因素与种种不合理的体制根源,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得到改变。

4.河南经济贸易结构亦是制约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因素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居于高端位置,他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期,他们进口原材料或能源,出口科技含量高的传品,以此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我国产业处在低端位置,我国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较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时往往处于下风。在国际贸易中,以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商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先进国家在进行自我产业升级的同时向外部转移相当大一部分高污染、高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以河南省发展经历为例颜毓洁梁赟(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集型产业,中国承接了一部分类似于这样的产业。我们在为我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自豪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国家因为发展此等产业直接性或间接性地出口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并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产业以机械生产、食品加工、化工材料、建材纺织等为主,这些都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二、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发展低碳农业,调整农村生活用能结构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对吸收温室气体,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发展低碳型现代农业。河南目前存在大规模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了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现代农业,低碳农业应运而生,这是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与迫切要求。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在生产中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含量;其次,对农业剩余物(如秸秆、麦秆等)要循环利用,可以用它们来生产沼气,既可以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又可以推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坚持优质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向。积极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大规模商品粮基地、有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工程。大力完善政策引导与政府支持,集中建设开发粮食生产主要区域。实施旱作农业、植保工程与沃土工程,强力打造稳产高产的基础农田。依据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实行“种、养、加、销”四业配套,大力提升农业整体的生产力与农产品的竞争力,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规模调整中,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农业循环性经济发展。

2.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均属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河南省应积极开发上述能源,并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推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与消费结构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大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河南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前进。

3.以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循环型工业体系的发展以低碳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充分利用河南的自然资源优势,以目前工业体系为基础,推广应用工业循环清洁生产技术,消除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弊端,逐步推动河南省工业发展从粗放型模式过渡到效益型模式,从而实现河南工业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化、信息化与高效益。大力整合全省煤炭、天然气等重要资源,果断淘汰落后企业,促使资源向技术水平高、管理体系先进的企业优先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资源能源。落实循环经济理念于矿产资源开发中,开采过程中严禁粗放型作业,注重主矿开采的同时进行伴生矿的开采利用程度,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采利用率。部分尾矿、采矿废石同样具有利用价值,进行回收之后生产新型建材。在生产过程环节,积极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对于建材、钢铁、化工等能源资源需求量巨大的行业,鼓励循环使用电力热力,努力杜绝不必要的消耗,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在废弃物产出方面,积极开展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对废弃物排放数量较大的行业,鼓励积极识别废物的可利用价值,运用新技术对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发展循环工业,关键在于企业。各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循环工业的要求,积极变更观念,努力革新技术,创新管理体制,综合合理地利用能源资源,降低物耗和废物排放。从生产到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4.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实施法律政策确保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系列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和谐快速发展。河南应在吸取自身几十年发展教训同时借鉴外省乃至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尽快地制定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予以规范,以积极完善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等方面立法限制高污染产业发展,适度在法律方面对低碳产业一定倾斜;完善低碳产品标准,使公众了解低碳消费品从而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立法打击伪低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净化市场秩序,维护低碳产品信誉度。

5.设立“低碳经济试点区”,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途径

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转型发展潜力大的的地区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试金石。郑东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大,可以作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区。郑州新区西起郑州市主城区的中州大道,东至开封市边界,北起黄河南岸,南至航空港区。下辖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产业园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等“五区一县”。郑州新区应该大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并注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向全省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模板。

6.大力推进公众消费模式转型,宣传提倡低碳环保观念

第2篇:低碳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智能电网;低碳经济;特高压

应对气候变化,对电网现有经营模式和技术等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电网的构建是低碳经济实行的基础。在传统意义上,分散式电源并网难的问题很难得以解决。全球范围来看,各国电网大都不支持大规模间歇性电源与分布式电源接入,因为在传输中的损失很大并且对电网的稳定运行不利,所以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电网发展的要求。“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中的跨越式突破,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智能电网就好比人体的大脑,各个电力企业利用传感器、计量表、数字控件和分析工具,自动监控电网、优化电网性能、防止断电、更快地恢复供电,消费者对用电情况可以具体到每个用电设备上。积极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世界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去年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原董事长刘振亚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这也是我国国家电网首次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以信息通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化控制为手段,构建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现代供电网络。只有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才能支持各类型电源的友好接入,并与各种不同特征客户的智能互动。使之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进一步完善电网功能的同时,使电网的结构、运行、管理、调度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集先进的电子科技于一身的智能电网,具有“自愈、互动、兼容、安全”等功能,可不间断的实时的对电网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快速提供解决方案,消除故障威胁。如有故障发生,智能电网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事故点位隔离,从而能够减少对整个区域电网的冲击,避免大面积停电风险的出现。智能电网还能适应不同的电源种类和电力能源的储存方式,满足电力市场化交易需求,整合电网资源及功能提高电力使用效率。中国拥有特大现代电网运行技术、先进的电网控制保护技术,保证了中国电网是目前世界上安全水平最高的大电网。中国在智能电网技术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是世界上新能源接入规模最大的电网。目前,中国的现代电网技术,包括特高压、智能电网技术,为今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可再生能源基地,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了现实可选择的方案。通过智能电网发展低碳经济并且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正在探索智能电网的发展路线,并通过大量技术革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智能电网上下产业链长,覆盖范围广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集中各方力量协同发展。智能电网还能解决相关清洁能源的入网消纳问题,增加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电网与经济、环境的一致发展,用智能电网打造低能耗经济型社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经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国清洁能源比率约占35%,计划到十四五末达到55%以上。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舒总表示,国家电网公司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已经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以四川水电基地溪洛渡—浙江金华特高压输电工程为例作了说明。溪洛渡—浙江金华特高压工程占地仅225亩,却能输送800万千瓦的清洁电力至浙江,线路输送容量占浙江平均负荷的15%以上。未来实现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更大规模接入电网并有效消纳,需要在能源技术关键领域加强研究,取得突破。建设现代智能化配电网,更好地服务分布式电源和微网的发展,在用能领域进行结构性改革,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大力推广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提高低碳绿色能源的比重。智能电的网建设期间大约会带动总值为万亿的相关产业需求。十一五期间特高压建设已经促使相关设备需求急速增长,相关企业如中电装备、许继与平高电器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十二五期间传统变电站将全部由数字化变电站所替代,带来330亿左右的市场需求,数字化变电站的市场规模也将提升至五层以上。因而智能电网的深入应用将对我国低碳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央企CDM潮:低碳经济不止于赢利.

[2]证券日报:低碳经济再受关注.四板块串起2010投资主线.

[3]国家电网报.发展低碳经济.电力作用重大.

[4]北极星电力网智能电网:创新打造“低碳时代”.

[5]新华网:建设智能电网有利低碳经济发展.

第3篇:低碳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19-01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2003年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

一、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在其《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国内早期研究低碳经济的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革新和政府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谢军安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低碳经济是相比于基于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第二,低碳经济是对于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最后,低碳经济是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人为解决碳通量增加引起的地球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全球的碳中性经济。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重点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李建建、马晓飞(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本质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范建华(2010)认为需要从五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的内涵:第一,在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规律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二,在主体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在发展内容上,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第四,在目标上,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使得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最优化,使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节能减排。

综上所得,正是由于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低碳经济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拓展。也就能看到我们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领域来看待和发展低碳经济。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其根本内涵是大致相同的,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这“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考虑

不管用什么指标去评价当今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得出的结论肯定都是不达标的,如何来解决当今中国低碳水平不高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要迅速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去全方位立体的推广。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公共政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谢军安(2008)认为当今中国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高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特征以及工业化比重不平衡等因素制约着中国从“高碳”转向“低碳”的步伐。所以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中国的产业化转型和技术革新;第二,加快建立我国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从发展战略和长期目标,从国家层面到企业甚至个人层面,全面实行社会经济生活低碳化;第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第四,在全力推进科学技术革新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第五,积极推进碳信息平台的建立,构建中国的碳平衡交易平台;第六,推进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紧跟时代风向标;第七,促进低碳经济立法,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推进。

李友华(2009)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只有科学的运用好政府政策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需有一下几个对策: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第二,加大经济投入,促进低碳经济的技术改革和国内国际间合作;第三,制度的创新,尽快完善碳排放的贸易制度,创造条件建立碳基金;第四,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可分为区域性,行业性示范区;第五,发展低碳能源体系,例如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第六,关注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农村是碳源的大户,解决农村碳汇,对全世界的影响极大。

可见,在低碳经济政策上面,基本都是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金投入,技术革新,金融财政创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的,同时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比如碳税,碳交易平台等等。从国家政策层面来推广低碳经济的效果是肯定的。如何在使各个层面的公共政策之间相互配合,产生最高最好的效率,还需要我们深入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庄贵阳.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第4篇:低碳经济研究范文

【摘要】低碳旅游业发展在当前有着迫切的意义与要求,但是在目前条件下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点,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低碳旅游实质分析,针对当前低碳旅游业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旅游业发展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内涵 问题与意义 措施途径

一、低碳经济旅游实质内涵

2016年9月中国正式加入《巴黎气候协定》,这意味着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又进入新的阶段,气候问题也将进一步得到关注与解决。低碳经济这一观念提出是人类解决气候问题的一次重要突破,这将会造就新阶段治理格局与理念的革新,作为一种发展形态,也作为一种新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两者之间依存的平衡点,探寻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中国正处于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过渡,旅游服务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大有成为新时期服务业主导支柱性产业之势,发展新型低碳经济旅游业也是顺应时势的举措。

旅游业在给我们带来经济收益与利益之时,同样也是影响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联合国现有的气候变化框架下,低碳旅游被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应对新时期气候变化的新型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低碳旅游已经提上到战略角度上进行探讨,具有了更深层次、更长远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旅游包括从宏观、微观角度出发,发展一种低能源使用消耗、低污染排放水平的新型旅游新模式。在前期充分规划能源、资源利用模式、消费引导机制以及划定生态文明政策底线。过程中充分并合理使用低碳处理设备,通过有效控制管理,完成旅游过程中新型能源处理模式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环境景观,促成人与自然友好型旅游产业结构。后期完善低碳旅游水平评估,确保低碳旅游政策的具体落实,及时处理改正过程中的问题,正确处理资源效益与环境保护,切实转变低碳旅游理念,绿水青山同样可以成为经济中的金山银山。

二、实施低碳旅游的必要性与意义

当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与应用模式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并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缺乏,改革开发以来,主抓经济建设,经济水平的的确确带来了大幅度的跃升,而在这种粗犷的发展模式中,盲目开发利用资源,不注重环保理念,缺少合理规划与总体把握下,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旅游产业形势同样严峻,自然景区过渡开发,人为商业化严重破坏了景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缺乏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未形成合理的资源环境运用策略、低碳经营治理模式。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一,各地的人文环境同样差异并存。在旅游产业崛起的过程中,各地盲目借鉴优势先行标榜,未做充分的理论研究,不顾特色差异,旅游特色景观一体化趋势明显存在。在这种低层次理论依据依托下发展,旅游产业正在逐渐丧失其魅力与吸引力。

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所在,旅游业以其独到的自然优势,更能够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它同样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保证,针对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治理形势也愈发严峻,党和国家同样对低碳旅游产业颇为重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来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基于低碳经济旅游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一)划定旅游生态红线,加大处理力度,落实政策法规

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旅游业宏观调控的管理者与倡导者,必须严格并科学的制定低碳环保的政策与制度,划定新时期旅游产业的生态红线,高度重视低碳旅游政策法规的决策意义,依据当时当地生态环境的区域承载能力,考虑经济发展要求,进行合理规划与评定,并充分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在必要的条件下制定生态文明法律规章,加强宏观管理能力,惩治违规现象,并积极引导企业、政府协调运转,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率效益,保证低碳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调整旅游经济发展的结构,促进低碳经济旅游合理转型,为低碳经济带来不竭动力,确保生态问题不加剧,环境治理有保障,判定处罚有依据。

(二)构建合理有序的旅游产业分布层次

针对粗犷的发展模式中盲目开发利用资源、丧失其魅力与吸引力等问题,新时期旅游产业有必要再一次进行结构布局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自然资源、环境优势、人文景观、历史风俗等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保护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将传统文化、地域风情融入当地的自然景观,从战略高度把握低碳旅游业进程,培育新型旅游产业,尤其是要构建科学的低碳旅游分布格局,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经营模式,注意旅游的层次结构,确保低端、中端、高端服务旅游业有序前行,使沿海、内陆、山川特色充分展现,加强国内外景观区域联系,将新时期低碳旅游产业转变为一体化但却各有特色的新型产业。以新型低碳旅游业为中心,协调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从单个的旅游运营转变成为经济联动型产业体系,使其他济产业同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三)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水平

低碳理念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引领,在新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社会应当推崇低碳旅游理念,倡导全民低碳绿色旅游消费。运用现代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民众,讲解当前绿色低碳旅游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强环保意识,努力使社会养成低碳旅游消费的新风气,这是从无形中促进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全民生态文明的素质水平最终还是会落实到具体个人行动当中,政府社会给予的外在引导力或者约束力都会逊色于个人内在的控制力,所以说在低碳旅游业实施当中,个人才是推动理念行动转变的中坚力量,务必要拥有自省力与自控力,全民活动,凝结个人的行动意识,养成低碳旅游的正确价值观。

四、总结

低碳经济下的旅游业的必要迫切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不能急于求成,新模式机制的实现需要时间、经验、条件等多方面的积累,并且新模式机制并非从一而终,要依据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旅游产业与低碳经济结合,培育新型旅游事业,完成低碳蓝图。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

[2]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减排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

第5篇:低碳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经济评价 气候变化

一、低碳经济的起源

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低碳经济的起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气候变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

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并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 年2月24日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的,并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英国将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N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气候变化谈判机制和时间表,确定了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成为“后京都时代”谈判的最后关口,制订出一项新协定,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的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国外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首次出现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术语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1]。

莱斯特・布朗(2003)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 ,它是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进行学术和方法论阐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2]。

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2.国外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是“脱钩”指标评价,以及关注如何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

在脱钩研究方面,sturiuson(2002)认为脱钩指标虽然有很多缺点,诸如缺乏与环境容量的自动联系,难以兼顾各国国情以及受环境压力的最初水平和使其选择的影响等,但脱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研究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国家差别,发现环境与经济脱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OECD国家中并且环境与经济的进一步脱钩是有可能的,从而得出结论:在OECD国家,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己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在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可以预计,在不遥远的将来,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3]。

TaPio(2005)利用“脱钩弹性”(decoupling elasticity)的概念,进一步将脱钩指标由原有的初级脱钩(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即能源与GDP的脱钩)、次级脱钩(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即CO2与能源的脱钩)、和双重脱钩(同时达到初级脱钩和刺激脱钩)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连接、脱钩和负脱钩三种状态,再依据不同弹性值,进一步细分为弱脱钩、强脱钩、弱负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衰退脱钩与衰退连接等类,使得脱钩指标进入新阶段。该指标的优点在于对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力指标的各种可能组合给出了合理的定位。

此外,国外许多学者都对本国及世界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检验。Panayotou(2003)认同对部分环境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呈倒“U”型关系的论断,并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角度解释了原因: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此时,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服务成为正常品,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减缓乃至消失[4]。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与评价研究为我们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国家差异的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尚无法直接套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方法。

三、国内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1世纪以来,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才逐渐增多。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方面。付允(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金乐琴(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黄栋(2009)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方面。(2009)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金乐琴(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一是发展阶段。二是发展方式。三是资源禀赋。四是贸易结构。当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减排空间大。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三是减排的成本低。四是技术合作潜力大。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对策。鲍健强(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建设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任力(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

2.国内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赵云君等(2004)通过选择多个单一国家的不同样本,发现有些指标的实证结果相互矛盾,从而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论断。赵一平(2006)根据“脱钩”和“复钩”的思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对“脱钩”和“复钩”的概念模型,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能源弱“脱钩”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主要矛盾进行识别与分析。脱钩指标研究初步显示出其重要价值。谭丹,黄贤金,胡初枝(2008)首先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近十儿年来的碳排放量,并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测算工业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变化,分析了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现有低碳经济理论和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可以总结出几点结论:一是近年来(下转第9 页)

(上接第 4页)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正悄然兴起,但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有关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文献则鲜有见到;二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对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完善,而并没有应用指标体系对区域或者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与实践应用操作尚有一段差距;三是在低碳经济评价方面,多限于某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缺乏对多个城市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没有体现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M]. London:TSO,2003.

[2] Stern 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 OECDSG/SD,2002.

[4] 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8(3):14-19.

[5] 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 2009(8):10-13.

第6篇:低碳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碳金融交易;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一、碳金融的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一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创新转型、开发清洁能源等多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是金融业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在传统金融模式上进行的创新,即“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碳金融”是为了更加高效发展低碳经济而产生的金融创新活动,给二氧化碳标上了价,将“碳排放”这一实质性的行为抽象成了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即“碳排放权”交易,而进行这类交易的市场便是碳交易市场。“碳金融”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协定书》作为支撑,利用金融投融资手段在碳金融交易市场中完成减排配额、减排项目及其金融衍生品的买卖。

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1.全球碳交易市场整体呈持续良性发展态势

自1997年,以抑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延缓全球气候变暖为目的的《京都协议书》应时而生,促进了低碳事业的发展,碳金融也由此诞生。2008年以前,全球的碳金融市场交易突飞猛进、涨势迅猛。2006年,全球共有近50亿吨碳信用交易达成,以平均19欧/吨的价格,达到了62.58亿欧元的碳交易市场规模。2009年,因金融危机而造成的经济低迷蔓延至碳金融市场,碳信用交易额同比下降32%,平均价格从19欧元跌至11欧元。由于哥本哈根会议并未就2012年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协议,全球碳交易额略有下降但仍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013年仅欧盟碳市场交易量便是102.6亿吨,交易总额占全球96%;各国也相继建立碳交易市场,如澳洲新南威尔士体系(NSw)、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日本自愿减排体系(J-VEST)等; 2014年全球碳交易量至96亿吨同比增长3%,中国国内碳交易额突破5亿元。2015年,仅中石化的碳排放交易额便已达1.4亿元。

总的来看,国际碳金融市场基本形成并保持者持续发展的趋势在2016年万众瞩目的中国杭州G20峰会上,绿色金融也首次被纳入了会议议程,为碳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我国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碳金融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碳交易的稳定性、有效性、流动性上都需要有所创新。

首先,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原动力(资金)不足。碳金融具有较长的回报周期,由于市场趋利避险的本质,我国民间的闲置资本的投资热情不高,民间集资短缺。目前我国发展碳金融市场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完成集资,因为缺乏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鼓励支持,大多低碳项目无法直接融资,导致交易主体的集中化、单一化;

而且我国金融产品的使用率低,投放面窄,市场流通性较差,所以中国碳金融产品的推出也迫在眉睫;而在发展低碳经济项目过程中我国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民间的资本也不愿投资高风险项目,这些都在资金方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其次,我国金融业对碳金融的认知不足、碳金融市场流动性差。碳金融在近年才走入投资者视野,我国金融业对碳金融领域的认知不足、缺乏经验,市场本身充满未知的风险,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此类项目的支持甚微、贷款条件严苛等对投资人的心理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企业不愿主动参与、金融业畏首畏尾,整个国内的碳金融在各自地域成独立“块状”发展,使得碳交易规模小、交易形式落后,市场流动性差,难以形成规模。

目前,我国融资方式仍然以贷款为主,很多金融机构没有主动投放资金在低碳环保企业,节能减排的项目中去,企业募集资金的渠道很窄。要满足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对资金的需求缺口,就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最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严重限制碳金融的发展。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建立只有短短几十年,很多制度大多参考西方,与我国国情有出入,以至于存在一些疏漏。另外各金融企业人员配置参差不齐、缺乏制度保障、监管力度不足,造成金融企业和实际运营企业脱钩,信息不对称。一些好的环保项目未得到重视,而且现有金融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目光短浅,而我国过去只注重工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历史欠账过多,导致我国减排任务艰巨。“七五”期间,我国政府在全国的环保投资1.2亿元; “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累计达到1.5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社会的环保融资达到4.2万亿元,约占“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5.4,但仍然与国际上一些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的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四、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1.拓宽碳金融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

资金问题是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第一大难题,一方面,政府加大财政拨款、整合有效资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应针对致力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状况的低碳企业和低碳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过P2P平台融资,吸收大量的私募基金投入到环保项目,以及技术革新企业,加大供给侧改革。融合保险基金、社会闲散资金对重点低碳经济项目建设投入,且给予这些投入的资金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政府把环保项目的立项、审核、贷款发放、还款期限、信用担保、利率提供支持,给予政策上的补贴,这样有利于低碳项目的有力进行,还可以吸引资金的投入,同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实现金融企业和环保企业、节能企业共赢,让资金更好的为低碳经济服务。

2.完善碳金融投融资制度保障

“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形成一个严谨、没有漏洞的法制和监管系统。为了应对碳金融市场中固有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碳金融投融资制度保障,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安全、共赢的“放心市场”。

3.推动产业创新,构建激励机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产业创新、政策创新、产品创新是碳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措施激励低碳产品改革者或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低碳创新,增强碳金融产品多样性,吸引更多资金投入,更好更高效的发展碳金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追求高产能、高效率、高利润,而是合理的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企业的生产方式,去除过去高效能、高损耗的产品,加大环境保护,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政府给予优质环保企业提供资金担保,创建减排环保基金,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企业员工可享受国家给予的的医疗补贴。

碳金融经济在投放的过程中,结合欧洲发展的先进经验融合本国的国情,在资金的比例上多投放一些在周期长、见效比较慢的企业上。以点带面,拓宽金融产品,吸引外资、中资合力投入,增加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建立长效的管理激励机制,5年、10年、30年的发展计划,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全面构建新的碳金融体系,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体系,以此推动世界金融体系的改革,借此契机推动我国企业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格局重新规划。

4.与国际密切交流,营造“双赢”局面

在碳金融交易市场方面,国际社会已经提供了充分优秀的借鉴。我国在碳金融方面和世界各国充分合作,与各种国际组织加强联系,密切沟通,建立有效的运行法则,共同维护世界经济。在寻求经验帮助的同时,推动国际金融市场稳步发展为全球碳金融发展出一份力,关注贫困、弱势的国家,加大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把先进的经营模式、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科技技术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实现经济发展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安国俊,《发展碳金融市场,助推低碳经济》,《金融时报》,2010年第4期.

[2]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环境经济》,2010年第4期.

[3]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

[4]李欢,《论我国网上商业银行经营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现代商业》,2010年第12期.

[5]何悦,黄卫红,《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7期.

第7篇:低碳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1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碳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故我国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因受到相关因素制约。

1.1 能源供给结构

近年来,因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资源压力迅速增大,资源供给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而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恰恰是煤炭,占全部能源消耗70%以上,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而煤碳密集程度较高,所以导致资源消耗较高、污染排放强度大,进而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

1.2 低碳技术水平

由于我国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高,降低碳排量的现有技术水平比较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如氢能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与燃料电池技术等。

1.3 温室气体减排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长量不断增加,约占世界总增长量27.3%。如果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节能减排发展目标的实现。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衡量低碳经济指标不健全

研究表明,更清洁的能源结构能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优化能从整体上促进社会经济各部门碳产出效率,倡导绿色消费的模式可以从终端遏制对能源的需求,减少人均消费的碳排放。上述方案及方法都离不开制度与环境的配套以及政策工具的推动。而目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公众低碳经济意识等方面较为欠缺,体系不健全。

2.2 高污染能源消耗未消除

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社会现状,导致环保与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燃煤火电、核电,都存在着“高碳”(本质)、“高污染”(环境)、“高毒”(人)、“高辐射”、“超高的隐形社会成本”、“高电价”(含纳税人额外的成本支付)、“高度僵化的应变能力”、“高度垄断”、“高投资”、“高风险”、“高冲突”。低碳微排电网的新体制,不光对民生有利,而且能富国,让新兴产业勃勃生机,是“金砖五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健体之本”。

2.3 行业和产业污染监管尚不统一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加大环保力度,加强造纸、印染、化工、制革、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十二五”期间,国家环保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污水处理指标主要是污染物在化学需氧量的基础上,增加氨氮检测。政策应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发生重大铅污染,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的地区,将对该区域所在地级市实行区域限批,并暂停该市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对造成环境危害的肇事企业立即责令停产,停止排放污染物。但目前,各行各业污染监管力度普遍存在不足,措施不一。

2.4 低碳经济技术问题

要大力发展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加大低碳产业关键技术投入与研发力度。包括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在家用电器、照明设备、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热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鼓励企业创建低碳经济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重点开展低碳经济技术攻关。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要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

3 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科学创建低碳经济衡量指标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大力发展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则是推动“三低一高”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要大力推动EMC(能源合同管理)模式的机制体制创新。一方面,将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纳入同级财务预算,坚持将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拓展EMC商业节能模式;另一方面,规范EMC机构进入政府机构节能改造市场的资质要求,实行准入制度;编制政府机构节能的项目指南,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节能效果的实现。

3.2 严格监管高污染能源进入市场

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在促进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加大政府质量综合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投入,合理配置行政资源,强化质量工作基础建设,提升质量监管部门的履职能力,逐步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功能区以及产业集中的乡镇建立质量监管和技术服务机构。

3.3 发展可再生能源

积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重要措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强化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其使用比例,并进一步落实政府鼓励政策。积极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并逐步提高应用的比例,降低相应温室气体的排放,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3.4 加大低碳技术研发

专门成立国家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制定低碳技术开发计划,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并以政策调节手段增强减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研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加强国际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低碳技术转让,并整合国内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技术的支撑能力。

3.5 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结合“十二五”规划,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技术政策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导重工业降碳。择机推出碳税、排放贸易机制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政策。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工业能效及竞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的相关企业和个人可享受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此外,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韩玉玲.低碳经济背景下利用政府采购促进服务业创新[J].山东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2]王仰东,范毅,李亭等.低碳经济与高技术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1.

[3]陈玉宝,谢泗薪,吴叶兵.多重视角下高端服务业战略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0.

[4]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

[5]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

作者简介:

第8篇:低碳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是在全球气温日益变暖,气候变化日益无常的背景下由英国政府在其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率先提出的,它是指经济发展要着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以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一、山东发展低碳经济的难点

(一)化石能源消费量过高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环境破坏,目前导致温室效应的主因就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其它类型污染物数量相对较少。我国二氧化碳数据准确性有待考察,另外二氧化碳只是污染环境的一个因素,不具有全面性,故而本文利用数据相对精确且与污染环境密切相关的化石燃料消费量作参考来模拟山东省GDP与化石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1990年到2009年山东省GDP与化石能源消费量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Y=5043.74+0.93*X,R2=0.97。

由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GDP与化石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山东化石能源消费量将持续攀升,这对建设低碳经济是一项基础,在维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能源结构以煤炭、石化能源为主,新能源开发严重不足

近年,山东省一次能源消费中原煤占比基本稳定在80%左右,原油基本稳定在20%左右,终端能源消费中一多半是来自煤炭和石化产。2009年山东终端能源消费来源中33.38%来自原煤,21.68%来自油品,15.42%来自电力,由此看出,山东新能源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提供较多能源产出。2006年到2008年山东新能源产出在35―55万吨标准煤之间,直到2009年突然达到240.9万吨标准煤,反映出山东能源结构还是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利用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山东新能源建设特别依靠大项目的带动,没有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

(三)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山东省万元GDP能耗多高于沿海发达省份,同全国水平基本持平,2005年万元GDP能耗山东是1.28吨标准煤/万元GDP,广东是0.79吨标准煤/万元GDP,江苏是0.92吨标准煤/万元GDP,全国水平是1.22吨标准煤/万元GDP,也就是说山东万元GDP能耗不仅远高于一些发达省份,而且比全国水平还高。这一趋势到了2009年依然没有太多改变,山东万元GDP能耗依然比后两者高,仅比全国水平低0.013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的高水映的是山东产业发展方式的粗放,2009年山东省产值规模前10位的产业中高耗能行业占了一半左右。山东产业发展更多依靠上规模,扩数量的外生增长方式来维持经济增长,而不是依靠掌握核心技术,提高附加值的内生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二、山东新能源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新能源是指以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各种清洁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它们大多可再生,清洁无污染,是人类未来能源消费的主要后备源泉。目前山东省新能源发展既有成绩也有不足。成绩主要集中在太阳能产业,2008年山东省太阳能产品产量占全国的30%左右,且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总产值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发展迅速。全省共有太阳能企业387家,太阳能热水器年产能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位居全国首位。不足体现在其它几类新型能源建设相对落后。据统计,山东风能资源蕴含量达6700万千瓦,可供建设的风电场有38座,但山东目前已装风机总装机容量为43.6万千瓦,已批准建设风电场共9座,分别占理论总量的0.65%和23.68%;山东每年仅农作物秸秆会产生7000万吨,能源产量相当于180万吨标准煤,如果每年有5000万吨秸秆用来发电,则可以产生326亿度电,但目前山东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远远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生物质原材料。

山东境内河流较少,能够建设水电站的流域更少,这一点山东同北方很多省份一样,水资源比较贫乏,特别是胶东半岛,所以山东水能开发几乎空白。而核能受制于国家政策规划,目前山东已凭借其出色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赢得了海阳和乳山核电站的建设,这是山东核电的突破,此举将为半岛地区提供大量清洁能源,替代一定数量的煤电。但是鉴于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核电的开发与发展要在严格安全的前提下审慎开展。

循环经济强调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技术,将物质尽可能地循环、高效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用最大化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山东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2010年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共利用工业固体废物5290.1万吨,利用废气203.9亿立方米,利用废水1286.1万吨,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现产品产值365.1亿元,平均每天1亿元,成果是显著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管理方式落后,不具备循环经济意识;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存在巨大浪费,而循环经济大多要求企业进行重大投资升级技术、更换设备,这就抬高了步入循环经济的门槛,导致很多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不愿按循环经济模式生产;政府或企业内部对循环经济建设实施的机制体系不健全,导致各部门不能协调配合。循环经济是涉及众多生产部门的新型生产模式,保障机制不健全将严重阻碍循环经济的顺利实行,建设现代循环经济山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以新能源与循环经济为基础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建设宜居环境的必经途径,也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山东省应该以新能源与循环经济为基础,紧紧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快步入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根据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

山东风能蕴藏量巨大,约相当于三个半三峡发电的潜力。山东风电场大多位于沿海地区,而这些地区与山东中西部比较,普遍缺少煤炭,大力发展风电将为山东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不竭清洁能源。山东还是农业大省,每年农作物以及牲畜都会产生数量巨大的生物质能原料,充分利用这些原料,积极发展沼气发电、沼气燃烧以及生物质能发电等是对物质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最经济的方式,同时还应加大科研投入,降低沼气运行的经济成本,在更多地区推广。山东已经具有核电设施,结合山东制造和科研优势,围绕核电建设发展相关产业应是下一阶段着力的方向。

(二)以市场为基础,增强循环经济发展后劲

循环经济具有多方受益的特点,居民不再是某些产业发展的受害者;很多原本不具有经济效益的行业变得有利可图,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愿意按照循环经济方式生产的首要原因是追逐更多利润;政府不仅扩大了税收来源,还减少了治理环境的支出。循环经济有其自身运行规律,它本身的优点能够吸引大量社会资源投身其中,不需要政府强行干预。因此,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就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行事,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创新。

(三)提供金融与法律、政策支持

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于新能源行业以及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绿色信贷支持,能源相关产业项目大多投资数额较大,风险较高,单一企业筹集资金困难或担心高风险而犹豫投资,所以,政府、中介组织、应该为企业积极提供金融支持。此外,政府还应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给予新能源行业和循环经济项目支持,法律、政策的实施为新能源行业和循环经济行业提供法制基础,会促进它们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合作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改革自身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径。建设低碳经济社会,要向低碳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学习取经,例如挪威电力99%来自水电,挪威水电技术比较先进特别是地下水电技术;日本在氢能利用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已经逐渐开始了产业化;法国在核能应用领域技术先进、成熟,体系完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示范作用;德国在1994年就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循环经济发展成果丰硕,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扩大交流范围,通过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中介协会等各种组织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发现新的发展观点、新的管理方式应用于我们相关领域;采取技术合作,联合开发新技术为我所用;利用资本合作,共同投资新技术、研究新的管理方式等,将有力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社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陈秀村.山东成立全国最专业的太阳能行业协会[EB/OL].(2009-04-27)..

[3]山东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日均创产值一亿元[EB/OL].(2011-03-08).省略/showcyc.asp?id=7395&cid=12&key=.

第9篇:低碳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零售业;必要性

一、国内外零售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一)国外零售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国外零售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日趋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以英国为例,零售业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百货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网店、以及直销各种业态的出现,形成的是一种动态的较为合理的零售业态格局。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根据调查,英国消费者有85%会在购物时考虑产品的环境成本,约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关于产品碳足迹方面的信息;外资超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不断增大压力,在低碳经营方面已走在内资超市前头,赢得先机。

(二)国内零售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拥有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网上商店等多种零售业态,超级市场是我国零售业的主流,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网上商店等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短期来看,这样的增长在一定的程度上拉动了居民的消费,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我国零售业目前带一种盲目的规模膨胀,零售商之间是一种非良性的竞争状况,大部分分布在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地区,然而人口众多的农村零售业却很少,我国零售业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巨大的消费力还没释放出来,根结在于我国零售业的结构还不合理。随着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的日渐明确,国内超市也逐渐行动起来,认真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措施。一些超市在采购、运营和管理上实践低碳经济理念,采取节能减排、以旧换新、环保购物,取得了一定成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以水电费为例,水电费是零售企业总费用支出中仅次于人力成本和房租的第三大费用源,节能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零售企业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各种零售业态的水电费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从总体上看,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还不够强,能力还较欠缺,水平还较低,距离低碳经济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以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为例,我国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只有20%,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回收利用率则高达70%。而且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尤其不擅于宣传自己,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形象方面与外资企业差距甚大。

二、长株潭零售业低碳经济的不足

(一)低碳化零售业状态需要改善

随着低碳商业时代的到来,长株潭零售企业的应对行动较慢,应对力度较小。主要还停留在内部节能减排上,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努力。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长株潭零售企业低碳意识薄弱,一般是节能节水等若干分散的单项措施,缺乏系统性和综合节能意识。通过调查了解,长株潭零售业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排碳主要是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的事情,与零售行业关系不大。其实,仅以耗电量为例,由碳耗用量的计算公式: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可知,耗电量与排碳成正比。而零售企业一般全年无休,特别是为营造愉悦的购物环境,营业期间照明要保证足够的亮度,空调要保证适宜的温度;为保证食品安全,冷冻冷藏设备要保证365天(24小时/天)持续运转,零售企业照明、空调、冷冻冷藏设备等主要部分的用电量累计起来,数额很是惊人。

(二)低碳零售流于表面炒作

由于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标准,导致现有的低碳零售流于表面炒作。有的成为追求额外利润的利器,改变了低碳的原意,成为消费者的负担,没有能够真正落实。一些零售企业利用低碳的公益宣传自己,把原本不属于节能减排的商品都列入低碳范畴。对不少商家来说,“低碳”成为寻找卖点的营销手段。而且,目前低碳经济对于商家来说是把双刃剑,在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很多时候不能兼备,所以不少零售企业只能选择避重就轻的方式去经营。就超市这种业态来看,由于目前低碳超市并没有一个行业标准,缺少一个约束的行规,导致很多企业在推行中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

(三)现阶段的低碳化零售业会影响湖南省的发展

现阶段,零售业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和全球竞争时代,外资零售企业在我省市场呈加速竞争,如何获得竞争优势是我省内资零售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零售业低碳化的实践表明,省内资零售企业的低碳化进程,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根据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这势必会影响到我省内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其与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长株潭零售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

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全球经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发展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替代传统高排放发展模式而展现出巨大潜力。英国政府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且风靡全球。

(二)零售业进入低碳经营时代

全球第三大零售商特易购将建设低碳超市纳入了战略规划,其在全球各地的低碳超市陆续开张,正式运行的朗姆锡特易购超市则实现了零碳排放目标,成为全球第一家零碳排放超市。我国内资零售企业在低碳化经营方面,也大胆尝试。广州是我国零售业比较发达,也是进行低碳化实践较早的地区。可以预料,由全球零售业三大巨头引领的低碳化潮流,将使零售企业的环保行为成为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零售业已经进入低碳经营时代。

(三)长株潭零售业须改善自身形象、提升竞争力

“长株潭”是长株潭城市群的简称,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目前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是"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因此,它更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改善自身形象、提升竞争力。可以预见:长株潭在低碳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节能减排作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手段,必将成为零售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率先实现节能减排,也将会在相关领域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并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尽先机,赢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四)长株潭零售业发展的各环节需要低碳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零售巨头已经在生产制造、产品加工、产品使用、产品回收的过程中做到了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长株潭零售业发展必需要在采用新技术、节约原材料、提高利用效率,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在物流运输方面采用成本低、能耗低、碳排放量低的节能运输设备,采用和可重复利用包装。在消费方面要求消费者树立低碳化消费的观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过低碳化的生活。在营销方面要求企业进行市场调查、产品定价、渠道管理、广告宣传、促销活动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低碳化为理念。

四、长株潭零售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措施

(一)加强管理创新

长株潭既然是改革试验区,就应该更加重视低碳经济发展,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并且分步骤有计划的实施,正确引导社会、企业、市场走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低碳经济转化,加强管理创新。

(二)制定门店能耗标准,完善绿色商品标识体系

政府与行业联合制定门店能耗标准,完善绿色商品标识体系,建立零售业节能减排的绩效考量、指标体系和认证服务体系,对于投入大、周期长的低碳改造项目实行税收减免、补贴等鼓励措施,坚持不懈地实施诸如限塑令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措施,对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实行补贴等,提升长株潭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鼓励零售业加大和采用节能环保新的技术改造

零售业需要采取节能改造、系统节能、智能控制技术这些方面的改造,零售企业要控制空调、冷藏设备、自动扶梯的更新,逐渐推出换风换气系统、冷凝水回收系统,实现整个系统的低能耗。其次加强能耗管理限定企业的能耗指数,制定节能目标,加强能耗考核,提高能耗管理水平。

(四)加强零售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交流,

为了推动零售业进一步向低碳经济发展,应该加强零售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物流方面需要采用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的节能设施,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和技术。在营销方面市场调查、产品定价、渠道管理、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都要围绕维持生态平衡和低碳化理念。在消费方面,引导消费者树立低碳化消费的观念,减少高能耗高排放的奢侈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过低碳化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翟金芝.低碳经济下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对策.经济与管理,2010,5.

[2]吴晓.“低碳世博”映照下的中国零售业.中国商贸,2010,11.

[3]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2).

[4]潘家华.引导消费者行为发展低碳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9.

[5]张鉴民.中国零售业的优劣及其生存方式[J].经济研究参考,2004,(47):1-2.

[6]张海燕.中外零售商业的比较及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3,(18):1-2.

[7]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33-26.

[8]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