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合同管理制度,自其概念被提出以来,便成为企业良好运行的保障和秘诀。从合同订立开始,到最终的终结,其中每一次变更,每一次转化,都需要通过合同管理的不同手段进行监控和调整。合同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全过程性。合同管理贯穿合同成立,变更和终止的全过程,从整体上调控着企业的经济发展。第二,系统性。合同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系统和成熟的机构部门来运行。只有系统完善了,管理效果才会上升。第三,动态性。合同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每一次具体交易中各有侧重,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不同时期,在保证整体一致的前提下,也都各有细节上的不同。
一、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合同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将从法律层面,经济层面和管理层面具体分析。第一,从法律层面来看:当代社会,提倡法治。即依法治国。经营企业,尤其需要关注法律,万万不可触犯法律,而法律的规定又往往多而繁杂,在合同订立和实施的过程中,处处是法律。有效的合同管理,能使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放心大胆的向前发展,若与法律有所冲突,便进行干预和调整,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第二,从经济层面来看:市场经济,最重要便是风险二字。风险,是在投资,消费,交易过程中的附属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果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则能使利益最大化。相反,则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合同管理,事实上也是企业用以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企业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合同得以存活和发展的,高效管理,有效管理,能使企业的发展进步神速。更甚者,企业的信誉得到树立,也能从长远的角度促进企业的发展。第三:管理层面。所谓合同管理,其最终还是需要回归于管理的本质。在企业中,能使合同管理制度顺利实施,也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反映出企业的良好前景和管理潜力,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后备军,后备力量养好了,自然不用担心后续发展。
二、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够
这是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于许多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来说,法律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或日常经营中的必需品,因此,对其重视度不够。而合同本质上是法律约定,是双方当事人将权利义务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意思表示,是完完全全的法律问题,因此,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够,会导致企业的管理出现漏洞,也不利于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保护。许多企业人认为,法律并不能完全对一个企业产生决定作用,是的,它只是一部分,然而,在法治进行到了一定的程度,社会处于优胜劣汰的巨变时期时,能否紧跟时代的脚步,能否意识到法律的重要约束作用,是企业能否顺利生存下去的必然判断标准。
(二)企业缺乏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
前文提到,合同管理归根结底是管理的问题,需要系统化,专门化。目前在许多企业中,找不到一个专门的管理合同的部门,许多企业人也不重视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的形成,从而使合同管理陷入一种鸡肋的尴尬境地,有它不多,无它不少。
(三)合同管理效果不明显
企业管理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们希望付出了就有收获,然而合同管理的作用往往是幕后的,不明显的,便会让管理者对其的真正效果产生怀疑。
三、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一)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对症下药,企业整体的法律意识不高,究其根源,终究是因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因此,企业需要在员工选择和培训两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员工法律素养。在员工选择上,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实习生,都需要具有基本的法律常识,从源头上进行筛选。在员工进入公司后,需要对其进行入职培训。在入职培训中,除了对其本职工作的教授之外,还需要对其法律意识进行再次强化,以提高其法律素养。
(二)建立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
再三强调的观点,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对于合同管理的有效运行十分重要。具体的建议是:在企业中设计单独的合同管理部门,将合同进行专门化管理,也可将权力分散,一个部门有主动权,其他部门负有监督权。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需要的是独立的运行权和其他部门的合作,将合同管理真正提上日程,既能使员工的合同管理意识提高,又能使整个体系得到巩固。
(三)及时处理合同管理中的问题
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问题自然是有的,而让其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则是最佳的方案。众所周知,问题并不会大而化小,小而化无,而是积累着,积累着,等待爆发的那一天。在出现问题的那一刻,便使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既不会使问题变得更大更难以处理,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后续的计划。
四、结语
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无疑具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从法律层面来看,有效的合同管理能解决企业在法律问题上的后顾之忧,从经济层面来看,其规避风险的作用有效而显著,企业无非为了盈利,良好的合同管理能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利润,最后,从管理层面来看,回归本质,使企业有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结构形态和管理模式,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自然是免不了各种问题的出现,这是正常的,只要出现了问题能及时有效的解决,便无伤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合同管理,能从最根本,最源头上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王建东 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
参考文献:
[1]郑金河.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J].中国市场,2015(13):35-36.
经济快速发展下乌鲁木齐市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总体物流成本偏高
由于我国的物流的行业还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物流成本比较高。而乌鲁木齐的总体物流成本和全国较发达地区相比更高。同时,由于物流企业人才匮乏、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导致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等物流作业过程中的无效环节的增加,物流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加大,从而导致了乌鲁木齐总体物流成本的偏高。
2.物流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服务功能单一
乌鲁木齐的物流企业基本上以运输或仓储为主,对客户多样性需要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差,基本上不能提供定制化的物流增服务。缺少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能形成引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龙头效应。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对物流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物流成面上,未能建立起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乌鲁木齐市物流产业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乌鲁木齐的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新的形势,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目前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经济发展对物流提出的要求,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对于今后物流业的发展采取以下措施:
1.谋划中长期发展战略,注重提升发展
在抓紧落实国务院《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体现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并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划2011~2020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议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城市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内竞争力甚至于国际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转变。根据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大力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积极培育适应客户需求的物流企业群体,并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国家物流业标准促进企业不断提升,不断发展,出现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2.重视区域、城乡和国际物流,推动集聚发展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交换的基础,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活动过程。公路交通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为灵活方便的运输方式,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路交通的优势体现
公路交通的优势,包括它的潜在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它在国防、开发边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公路属于公共、半公共产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公路使用者获取的经济利益,是优良资产,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经济有重要影响, 是社会长远发展的物质基础,甚至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就会增加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国际经济发展表明,经济、便捷、快速的公路交通和尽可能完备和应用基础设施,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运输方式,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二、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目标
公路交通的规划首先从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交通在服务功能上的要求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研究构成区域公路交通体系的各种公路交通方式所形成的整体功能,对公路交通整体发展和结构调整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决策,使区域的公路交通系统在功能上和能力上得到有效的协调,使公路交通建设控制性与合理性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整体规模。
1、促进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
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的首要选择,而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则是比较优势的发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生产要素空间配置的角度来说,为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带来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而获得利益,各个地区应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形成比较优势以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转变。要带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公路交通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带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公路交通为平台,以提高区域发展的竞争能力,在更为广阔的市场里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体系,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强区域间的协作
区域间的协作能够促进各地区的共同发展,有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地区间的协作应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畅通的生产要素流动渠道实现共同发展。公路交通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到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建设区域经济圈, 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带动经济落后地区,资源优势地区带动资源匾乏地区,相互促进和推动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和效率,以逐渐缩短区域经济发展的距离。
3、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把促进国家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全体人民生活福利的提高、缩短地区发展差距和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从而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能源和工业产品的自由流通做出积极贡献。公路交通应对这一战略要有支撑保障和服务的功能。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保持区域间协调、公平发展,保持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实行掠夺性的开发,不破坏生态环境。首先公路交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在规划交通线路、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所以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类社会长远发展来换取眼前的短暂发展。
三、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公用基础产业具有投入大,回收期长,受益广泛等特点,属于公共品、半公共品,对经济有较强拉动作用,其发展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同时,基础设施具有资产的特性。公路交通是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公路运输和其他运输方式一样,是属于基础产业和生产力范畴的物质生产部门。在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建设投资相对较少、建设周期相对较短的特点,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物质交流等大量客货运输任务、甚至铁路、港口、机场、管道等建设工程,也往往需要先修通公路而后才能开工建设。至于在国防、军事方面,汽车运输具有机动灵活、迅速方便,公路交通更是国防现代化和部队机械化、快速化的重要条件。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越来越明显,人们已经清楚的看到它在国防、开发边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公益性
公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能为使用者获取的经济利益,即创造的社会效益。同时公路属于公共、半公共产品,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对未来经济有重要影响,是优良资产。国际经济发展表明,决定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尽可能完备和应用基础设施。公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拥有这种物质基础就会减少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经济、便捷、快速的公路交通,已经成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运输方式。
2、公路交通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按照经济活动分类可以公路交通行业划分为公路建设和客货运输。公路建设属于建筑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客货运输属于运输业,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从国民经济行业看,二者在提供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的同时,本身也都创造了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生产净税额等组成的增加值,对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做出了贡献。
3、公路交通行业创造就业机会
公路交通行业的建筑和运输活动,因消费增加而扩大生产的经济活动、中间投入的产品的生产活动等,都必须有人力的参与。因此,在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的工程中大量就业机会被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从而使公路交通行业成为接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部门。
4、公路交通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交通运输为经济活动提供空间联系的环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中,它是经济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变的主要条件之一。自然意义上交通所需时间和费用,会因为交通距离的改善而缩短和减少。从经济内涵上衡量距离的尺度不能只用表面上的长度单位去衡量距离,而是是时间和费用。人类从事交通运输、克服空间距离阻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演变,它是一项无时不在、无地不在的任务,而表现出不同的运送手段和对象、空间范围和运输的规模及强度。全面认识交通运输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能说明经济地理系统空间结构关系改善的条件,从对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从时间、空间和结构几个角度更好地解释。
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其他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交通运输业要先行,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新泽,姚智礼.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 (35)
关键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中好的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及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采取科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农业市场的需求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调整农村经济扩大产业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 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既要实现我国家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信息联动避免农产品过剩,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要保证农产品质量,解决好农产品污染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制规范,严格规范上市农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意识和观念。
3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 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要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理依据。
3.2 全面的技术支持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了使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召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克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品种培育等技术,提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文化可延承性发展,制度经济学,西部开发,扶贫政策,电子政务,上层 建筑
一、西部少数 民族 地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2003年,我们带领 哲学 系应届毕业生到贵州省雷山县千家苗寨 实习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苗寨。同学们带着体验苗族淳朴民风的期望,走进苗家。其中几个同学,带上礼物,到一户苗家作客。东道主非常好客,摆酒上菜,待同学们吃完以后,户主却出乎意料地要收费,同学们顿觉古风无存。在这些崇尚古朴民风的学生眼里,在这些赞赏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学生眼里,这是一件坏事,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衰败,是势利的金钱文化腐蚀了少数民族的朴质、豪放和好客的优良品质。但对当地人们来说,这是经济社会进步中的一个必然结果——接受商品经济新观念、接受 市场 经济产品交换的形式。当地苗族人民学会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户主是在经营“农家乐”。这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设想这世界最大的苗寨,其独特风格的吊脚楼村寨变成了一般城镇随处看见的砖瓦房怎么办呢?是维护苗族人民住上现代化砖瓦房的权利,还是维持他们的安全卫生水平落后但独具风情的山寨生活呢?
我国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化保护和文化变迁的矛盾。其一是经济发展可能使得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不复存在。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强烈冲击下,一些弱小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衰退和消逝[2],文化学术界因此极力呼吁在经济建设中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3],和对少数民族 语言 的拯救[4]。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又严重阻碍着现代化发展,必须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旧观念和旧思想[5],改变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由自然经济进入市场经济[6]。
在民族团结问题上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影响了民族团结和 政治 稳定[7],因此要积极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为此要消除“贫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壁垒”[8], 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的宗教和其它文化冲突[9],而这些冲突又会影响民族团结[10]。但是,我们如果保持少数民族现有文化,则很难实现经济迅速发展,因此会使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也影响民族团结。保持少数民族文化而经济难以发展会影响民族团结,发展经济却又扭曲了少数民族文化也会从而影响民族团结,这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两难困境,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文化可延承性经济发展”概念的理由之一:没有文化可延承性的经济发展,就难以有西部的高速经济发展,而东部与西部社会和经济水平的差距也就无法弥合。
二、地区主体式开发模式是文化可延承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能够发展,文化又能要得以延承,那么,经济发展就必须以地区少数民族为主体。只有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发展,才能维护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使西部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并在发展中增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10。要以西部地区当地人 民主 体进行西部开发,就必须转变目前国家政府作为西部开发主体的形式,让国家和政府只是作为提供帮助、扶持和服务的开发客体。
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需要对外来文化引发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冲击,有一个理解、吸收、消化和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对外部 环境 的适应过程[11],是一个文化社会面对对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广义文化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只有根植于当地 地理 环境,并以特殊的定位与外界环境交流,才能发展成独特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这种根植于当地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总体发展,只能由本土内源性的创造力来完成,因为外源性的发展缺乏地方少数民族拥有的地方性知识。所以只有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才能在吸收现代化先进科技的同时,充分发挥长期积累的民族文化的智慧与精华,实现文化可延承性发展。
“延”有伸展和延拓的意思,用到“ 文化 可延承性”,就是强调了文化的演进、进化、进步。但是,延也有延续的意思,就是强调了文化进步的平稳连续地传承基础。
人类 历史 上有许多非延承性的文化进步,其路径是强势文化以战争形式消灭弱势文化。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克里特文化消逝了,中美洲和安第斯文化也消逝了,因为它们被后来的优势文化所取代了。文化的非延承性进步,不单会造成人道主义灾难,而且会造成 社会 资本的损失和人类文化的损失。以强势文化替代弱势文化,或消灭弱势文化重建优势文化,都要付出沉重的社会 成本 及毁灭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本[12],都不能为今天的信息时代所接受。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在少数 民族 地区 经济 社会发展中,渐进式的文化演变是既能够缩小东西部差距又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唯一选择,是我们时代进步途径的 道德 选择。
在以往人类文化进步历程中,每每以牺牲弱势文化为代价,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社会资本损失,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影响文化变迁的各方面因素,以制定出文化可延承性的发展策略。
马克思把社会经济发展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 矛盾统一的社会运动过程[13]。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我国改革开发以来,都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政策目标,如今,已经使生产关系由公有制经由、自负盈亏等转变到股份制,并促进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如 宪法 的修改,法制的健全,精神文明和 政治 文明的建设等。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由于旧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区域性的本土社会上层建筑,如习俗、观念、信仰等,如果不能连续地从传统模式演化为现代模式,那么这一区域经济就难以高速发展,或者其高速发展以民族文化的毁灭消逝为代价,两者必居其一,这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原则所决定的[14]。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必须走文化可延承性发展道路。
制度 经济学 把社会经济发展看作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各种制度形态持续演进的历史过程。制度经济学定义的正规制度的产权、货币制度、 合同 权利等制度实际上就是理论中生产关系概念的一部分,而宪法、婚姻等制度是上层建筑概念的一部分[15];制度经济学中的非正规制度,则都属于理论中的上层建筑概念,如意识形态、世界观、习俗、信仰等[16]。制度变迁理论以古典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分析为工具,认为只要制度变化的成本低而收益高,则会诱发制度变迁。而收益来源又分为四个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费用。就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如果政府政策和 法律 建设可以降低贫困 人口 进入 市场 经济的风险,降低交易费用,那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就有可能找到现代化的对接口。而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必须对西部软 环境 有较大的投入,对法制建设有较大的投入,这样才可以使文化可延承性发展成为可能。
人类学家把文化系统分为技术、制度和观念三个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各自有三大类。技术系统被分为以物为操作对象的自然技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技术和以概念为对象的思维技术;制度被分为以信仰为纽带的宗教制度、以权利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和以财产为纽带的经济制度;观念被分为信仰观念、理性观念和价值观念[17]。政府促进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进步也要从这三方面着手: 传播 技术用以促进技术更新、法制的建设用以促进制度变迁, 教育 培训用以增强理性并促进观念更新。为了文化的可延承性,这些工作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尽量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观念解释现代化现象,或以科学理性重新解释传统观念以使其与现代观念接轨。政府绩效考核,要以调动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的程度为主要绩效考核,以地方自身努力取得的成果为最终绩效考核。
文化的演变有三种途径:进化、传播和涵化[18]。人类七个初始文明中,只有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就是西南弱小少数 民族 文化 所面临的日益开放的 环境 。
五、制度创新内生是文化可延承 经济 发展的决定因素
从制度 经济学 角度来看,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最主要因素这一,就是东部文化鼓励更多的制度创新而西部缺乏制度创新机制[21]。由于东部和西部这一制度创新能力的差距,造成东西部经济 社会 总体水平日益扩大。那种将西部落后的原因,归咎于西部缺乏资金、缺乏 地理 优势、缺乏基础设施的观点,虽然不能说没有理由,但至少也可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如果这些理由都成立的话,那么这些理由也同样可以成为
西部开发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落后贫困面貌,为了 文化 可延承性发展,为了少数 民族 由开发客体变为开发主体,扶贫政策应贯彻相应的文化可延承性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把面上扶贫原则改为现代化边界推进式扶贫原则。我国在扶贫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大力度扶贫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形成了某些地区等、靠、要的依赖文化[39],甚至产生“自愿贫困” 人口 [40]。所以,扶贫政策要有相应的阶段性修正,就是扶贫目标不是谁贫扶谁,而是谁有意愿朝现代化多迈进一步,政府就应该给予合理的帮助扶持。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原则:张三比李四富有,张三想采纳新技术而李四没有劳动致富意愿。政府仅有有限的扶贫资金,不能同时扶持张三和李四。按迄今的面上扶贫政策,应该先扶李四,因为李四更贫穷;但按照现代化边界推进原则,就应该扶持张三。应用这一原则有以下几点理由:其一是主体开发原则,扶助张三是因为张三为开发主体,扶持李四则主体是政府,客体是李四;其二是示范外溢效应,张三的进取会促使李四产生对未来的期望,看到劳动致富的奔头;其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维护 市场 激励机制,消除造成返贫的贫困文化;其四是政府有限扶贫资金,扎扎实实地产生了区域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的效果,积累了 人力 资本和社会资本,改变作为贫困根源的“贫困文化”。不按现代化推进原则的扶贫,往往会由于缺乏贫困人口本身改变现状的意愿而失败,如发给的良种被吃掉。
第二个原则是努力与回报均等原则。 在以往公平与效率争论中,公平被分为机会均等的公平权利和收入均等的公平权利两种模式[41]。这两种模式都不利于西部文化可延承性发展。对于弱势文化民族来说,他们在现代化市场中竞争能力不强,机会均等只会使他们失去机会,落后于东部。而收入均等抹杀了市场激励机制,抑制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创新进取精神。故此笔者提出第三种公平原则,就是努力与回报均等原则。这一原则的应用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现代化边界推进原则。如果大家都努力劳动致富,按照机会均等原则,能力强的回报自然就高;能力弱的如果屡试屡败,按照 心理 学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42],就会逐渐放弃劳动致富行为,最终沦为“自愿贫困”人口。所以政府对于能力弱的有意愿劳动致富的贫困人口,应该设法弥补他们能力的不足,提供技术培训、 法律 咨询、信息获取补贴和小额贷款等等。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政府不能用收入均等原则来扶贫,而应该给他们以劳动致富的机会,并帮助他们利用这一机会。人人都有参与市场经济的机会的权利,而且人人都可以经过自身努力致富,无论其能力差别有多大,致富效果要基本与努力程度成正比。致富期望不能高不可攀,必须一步一步小台阶提高,而且每次努力都能有回报,这就遵循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40,培养少数民族创新进取文化,使他们变为西部开发的主体,使西部得以文化可延承性地发展。
六、地方政府 电子 政务的制度供给导向
为了提高西部区域制度创新的能力,提高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能力,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政府与民间首创精神互动的制度更新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进行。
创新的方式之三,是对于重大案件,尤其是经过升级机制才能解决的案件,案件主要负责人必须在结案后写出报告,分析案发原因,提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的具体建议,提出短期、中期和长期解决类似问题的建议。
“案件注册追踪系统”也是政府服务部门绩效考核的有力工具,政府可以根据案件处理量和处理速度两个指标,不断完善和提高政府内部 管理 水平。
“案件注册追踪系统”是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系统,它可以用于如何政府服务 社会 的机构,例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甚至直接设在政府接待室。西部地方政府要在短期内赶上东部政府,
七、结论
西部要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并在发展中弘扬少数 民族 和地方 文化 ,就得在制度创新竞争中走出自己的模式,要走出自己的模式,就得以当地人民为主体,走文化可延承性的发展道路。为此,政府政策性 投资 ,要由以往的固定资产投资为目标转变为以社会资本和 人力 资本投资为目标,建设西部 社会文化 的软 环境 ,建设目标就是要扶持少数民族由开发客体转变为开发主体,为此要实行现代化边界推进原则和努力收益均等原则;软环境建设还要注重产权建设和 法律 建设与宣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可以以电子政务为切入点,寻求跨越式发展途径。
cultural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
with argument on the shift of object of adjustment investments to the west
abstract: 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 facing a dilemma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inority ethnic culture preserv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lemma, the development must be cultural evolutionary. for the culture to be evolutionary, the local people must be the actor of the development, not the subject. accordingly, the government must invest on the buildup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se include improving the legal environment, government reform, and education. fighting poverty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als of pushing the boundary of modernization and equal return on corresponding effort. digital government may be an opportunity to increase the institutionary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keywords: cultural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economics, western development, poverty reducing policy, digital government, upper infrastructure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省长基金《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贵州省中小企业 发展战略 》科研课题项目阶段成果。
[2] 王希恩,《论
,因为没有综合利用的水电开发往往破坏了生态,并造成沉重的移民搬迁 社会 成本 。对于其它自然资源和 文化 资源也一样,要通过合理产权设计和 管理 ,将开发的负面外部效应内部化,才能够发挥西部资源优势,能够有西部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36]王炳梅,《试论 水利 经济 与发展》,《水利经济》南京 1998第4期第4~7,13页。
[37] 章竟,《关于西部资源产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陈育宁主编 《
[38] 徐晓光,《“乡规民约”的 历史 继承与苗族地区 法律 的现代化》,顾朴光主编 《贵州 民族 论从(一)》,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2, 第146~157页。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 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其中,生态文明强调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均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建筑行业中,基本体现为发展绿色建筑经济。
一、绿色建筑经济的基本内涵
绿色建筑指的是一种广义上的环保节能建筑,这种建筑不仅可以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同时还具有节能环保的特质,在建筑的各个环节均实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绿色建筑是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在建筑的前期设计、选址施工、管理运营等方面都体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精神。在倡导环保的现代社会,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类型,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不仅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有机统一结合,而且还会从多方面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经济的优势可以从两方面来阐明。首先,绿色建筑经济在建筑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前期的规划、选材、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其次从空间角度而言,绿色建筑对于周边环境也要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影响,例如对于自然环境、居民的居住环境等等。总而言之绿色建筑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环保经济,以节能为核心,倡导经济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国际上一些发国家早已引入绿色建筑经济的概念,例如欧洲、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以全球经济的发展为契机,打开国际市场,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逐步施行节能减排,将环保理念推行到建筑行业,以此带动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努力发展低能耗的绿色产业,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特色经济的必经之路,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途径。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有益性评价
1.节约能源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优势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就是节约能源。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低能耗,例如通过优化建筑的热功能结构,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经过数据统计,可以节约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电能。在建筑内部的热能调节方面,通过控温材料的使用,减少热量的扩散,有效保证室内温度的恒定,并减少空调设备的使用,采取更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节约基本资源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还可以有效节约基本资源,例如水资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而且人均水资源数量较少。我国工业用水量较多,节约水资源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绿色建筑经济中,通过节水设备的使用,提高水的利用率,并设立污水循环利用系统,最大程度实现水的节约利用。除此之外,绿色建筑还可以有效节约建筑材料。近些年我国建筑产业的高速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量巨大,建筑经济的发展模式一直较为粗放,在施工的过程中也造成了许多浪费。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通过采用先进技术以及环保材料,提高建材的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行业发展对于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3.节约土地资源
节约土地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遵循的基本理念就是最大程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尽量利用已有的建筑进行重新的规划,避免浪费土地资源,其次要保护生态环境,建筑行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时,将建筑的总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探索科学合理的用地结构,不占用生态土地,并努力实现废弃土地的重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三、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性
1.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世界工业飞速发展,同时各个国家也面领着全球变暖的环境危机。因此,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在我国的发展之路上,要持续减持低碳环保的路线,以低能耗为基本核心,发展低碳经济,而不要一味关注GDP的增长速度,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掀起了低碳革命,以各个行业的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为基本内容,实现产业的升级,并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因此我国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建筑行业坚持低碳发展,走绿色建筑经济的路线,这也是我国国际责任的基本体现。
2.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经之路
科学发展观最早由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其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推行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一场绿色经济革命已经展开。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一些产业的能源消耗仍然较大,因此在建筑行业首先进行绿色GDP的推行,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向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上前进。
3.实现建筑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在一些能耗较大的行业上,经济增长方式仍是传统的粗放式,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
建筑行业作为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要实现产业的升级与效益的提升,就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致力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进而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最终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玲玲.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2012(05)
[2]杜少夫.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发展趋势探讨[J].广东建材.2012(09)
[3]刘建军,张.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策[J].人民论坛.2011(07)
[4]黄云敦.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研究.商机.2013(08)
[5]白洋.浅析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必要性与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
[6]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8)
关键词:新形势;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企业;作用;生产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03-02
引言
所谓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以及各产业内部配置,如轻工业与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等。简单地说,产业升级就是从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到利润更大更赚钱的产业结构。比如,从传统的工厂发展为高技术企业。对社会带来的变化,可能在于就业的改变、就业方向的改变。这里面也要认真分析落后国家的特殊条件。我们有什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确实是我们将来要发展的,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可能是我们没有技术优势的产业,而我们有竞争力的行业和将来作为本土市场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行业,恰恰是传统产业。目前,我们能够在国际上卖出去的东西基本上也是传统产业的产品。美国经济有很多东西在往外转移,其称之为夕阳产业。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传统产业的那些市场对于美国来讲,可能不是带动经济的市场,这些年的需求主要都是新经济带动的。
一、产业升级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产业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产业升级的诱因就是生产能力的低下、效率的不足、生产成本高等因素。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能力,为企业能够腾出更多的资金去搞研发工作。目前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很早就已经实现了生产的流水化工作,把更多的复杂的工作以生产流程式的模式通过流水线来实现。单一的操作内容,提高了单个位置的生产效率,从而也提高了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率。所以说,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产业升级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来自于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区间。随着产业升级和调整,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条件。比如国内某个手机厂商,以高配置的手机为市场推广的重要内容,辅以饥饿销售的模式,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现如今,该手机公司已经从当初手机的设计公司,发展为以手机为中心的生态链。重视生态系统建设和发展的该手机公司,在手机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发展的机会,一举打破了外国手机企业近乎垄断的手机市场,为后期其他国产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的例子。所以,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发现企业产业升级和调整的机遇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抓住发展的机遇,积极地推动产业升级和调整,适应现代企业竞争和发展,对于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产业升级可以凝聚企业品牌力量,加强市场认可度
随着企业产业升级,更多的企业把优质的产品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产品的质量合格、生产管理标准化,会提高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品牌力量。重视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口碑的案例还不少。国内著名的冰箱生产商海尔电器,当初从一个国有的小厂,因为冰箱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怒砸冰箱求质量的案例。从此,海尔人从思想上落实了对质量的意识,加上海尔企业自身的转型和升级,投入很多经费进行附属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在欧洲和美洲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其产品的拓展和销售遍布全球很多地区。后来,其质量为先的生产理念,成为了国内很多企业做质量管理的案例。
(四)产业升级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降低企业治理污染的投入
最后,产业升级和调整,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为环境保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内蒙古关停各类高能耗、高污染的煤炭企业,要求其他煤炭企业向低排放、低能耗的生产转向发展,以清洁能源的发展目标要求煤企彻底的升级产业和优化生产结构模式。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未来更多的企业应该是坚持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模式,告别粗放式的发展而向精细化、低污染、低消耗的生产结构转变,推动现代企业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企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措施和方向
(一)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融合
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转变。传统的产业中,往往重视粗放式的生产和发展,对于精细化的现代生产发展理念不置可否。在企业产业升级和调整的过程中,企业要积极地引入现代科技的发展理念,用先进的技术优势推动企业发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成品良品率和合格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向精细化、优质化、科技化方向l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条的完整
优化产业结构,是把传统产业结构中与现代生产与发展不相符合的条件或者项目剔除掉,引进先进的生产理念和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企业在转型之前做好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出具产业升级和调整的可行性报告与分析性报告。这就需要企业立足市场与产品,结合产业自身的发展前景,突破现有的产业格局,辐射到周边产品的产业链条。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且合作意识强的协调共赢的社会。比如波音公司在生产飞机时,会结合每个国家的优势产业,结合本身飞机设计和建造的需求,把飞机的生产流程拆解化。通过每个国家的优势产业的生产,最后把零部件运回美国组装,这样的生产模式加快了波音公司飞机的制造速度和品质,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可。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产业结构与产业链条的完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动企业产品的优质生产,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效的技术和管理团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这过程中,人才是科技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条件。企业认识到科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应该认识到人才在科技和企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好的科学技术离不开优质的专业人才指导和生产。企业在产业升级和调整的过程中,要切实地重视到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和建立起一支高效的技术和管理团队,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调整。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发展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和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殊属性的文化。现代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这些文化的背后,是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对客户服务的认识、对企业管理的强调和对员工管理的人性化。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沉淀和发展,对于产业的升级和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有利于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情操,端正思想态度,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生活中去。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外的窗口和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客户对产品认可,同时也是对企业管理和技术的认可。
结语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化过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调整势在必行。企业在产业升级和调整中需要充分地结合本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充分地考察和调研,分析和研究产业升级和调整的可能性。如果后期对于产品的需求度小、可替代性产品多,企业应该注意到转型,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生成能力去实现其他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升级、调整甚至转型,都是每个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需要去面对的问题。加快产业升级和挑战,对于企业经济甚至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光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势和政策取向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
[2] [英]罗斯玛丽・哈里森,[荷]约瑟夫・凯塞尔.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M].周金泉,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 高■.城市住房保障与保障对象的就业问题研究:理论分析与杭州经验[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5.
[4] 陈晓文,王海宾.蓝色经济区战略下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基于青岛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2,(3).
[5] 刘扬,陈莹.刘易斯拐点显现期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6).
[6] 赖瑾瑜.论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与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01,(6).
[7] 石柳,张捷.广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3,(2).
[8] 展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来源分布的差异性研究――基于Theil系数和区位熵的视角[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6).
一、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城市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带动城市很大一部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进一步刺激提品服务的一些相关企业公司的消费,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一种提高,这样也可以提高消费需求,拉动内需。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现实表明,城市交通运输的投资乘数大约在2.5左右,累计的社会总产乘数大约在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家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亿元,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上带动7个亿的总产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大力投入的。
2.城市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周边城市的可达性,使其在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各大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也渐渐在加快城市化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交通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导致的相关部门经济效益增加基础之上,还会引起别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增加,最终引起连锁的反应,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成立,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便于形成统一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经济自己具有的淘汰机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链间的资源调整组合,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经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投资增长,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大大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业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道路两边拔地而起,足以证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区域投资的增长又可以带动边远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像更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见图 1。
2.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生活水平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卫生条件、区域医疗、城镇化水平、 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只有城市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才能让人们的出行变的方便。同时,如果遭遇紧急疾病的话,高速的交通运行速度才能保证人本身的生命安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市区买房子是他们微薄的收入所做不到的,但因为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他们可以选择房价相对便宜的郊区。因为交通发达了,从郊区到他们上班的办公区距离远一些也不是问题了。(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使地区之间的往来更方便,经济与信息的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导致人们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效率逐渐在提高,使城市交通运输沿线社会经济逐步加速发展。原来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出行的变化,城市出行的变化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改变,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社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社会发展进步影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观念上不够重视
首先,职业学校是高等学校录取剩下的学生分数低、学习不好,高等学校常常将职业学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使社会上普遍认为进入职业学校的都是成绩差、素质低的学生。同时,社会上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及福利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劳动用工制度仍将学历作为就业和选才的第一标准,社会认识上不将技术工人视为人才,以致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认可度不高,一些用人单位过度追求高学历,也加剧了社会重文凭轻技能的现象。其次,职业学校学风、秩序较差,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者大多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但动手能力较强,活泼好动,又处于个人心理发展叛逆期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校也只为了混文凭,管理起来不容易,学生旷课、打架、早恋问题相对普通学校较严重,想要认真学习的学生及其家长考虑到学校这样的情况多会选择学习环境更好的高中或大学。再有,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者职业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处于普通教育的从属和补充位置,以至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
2、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在办学经费问题及在投入机制方面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的、有效的、稳定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现行“以学生学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致使农村职业院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缺口很大,办学经费困境引起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在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中,政府拨款不足60%。然而,据有关教育成本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64倍,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有更大的资金投入,而财政拨款的额度对职业学校一般参照普通高中标准,有的连普通高中拨款标准也达不到。其次,在现行农村职业学校中,学生负担的学费一般为2,000~3,000元/年,高于普通高中500~800元/年的学费。而这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大多数职业学校为增加经费只能是扩大招生,造成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下降。再次,农村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达不到国家的要求标准,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工资水平较低,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制约。待遇低、人才难吸引、编制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缓慢。
3、管理上缺乏活力
科学、有序、合理的内部管理是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管理僵化,没有活力。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和普通教育一样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能适应现代事业教育遵循市场化、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模式。浓厚的政治色彩,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办学模式上盲目套用普通高校办学模式,或发展成营养不良的学科型学校,或发展成不符实际的技能型学校。总之,职业教育没有与市场很好地结合。
4、就业跟踪服务不到位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还表现在就业不理想,特别是就业跟踪服务完全缺失。学生从学校毕业,基本上都被学校直接安排进工厂、企业,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就基本上是交人即交责任和义务,更不谈组织毕业生回农村就业、创业,基本上是回农村即又回到了上学之前的半失业状态。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对毕业生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这与农村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有关。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学校,需要对毕业生就业给予更多关心、指导、帮助和政策上的扶持、优惠,要让他们从职业学习到事业发展都有外力的支持和保障。这样才能给予进入农村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和家长一颗定心丸,农村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良性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对策
1、加强职业教育宣传管理
各地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态势,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等,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职教政策,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宣传,使人们重新认识职教的地位和作用。
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实施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改善办学条件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首要性、基础性的问题。政府应扩大面向农村学生,面向涉农专业学生生活费的资助和免学费的力度,吸引更多初中毕业生来学习涉农专业,将国家补贴真正落实到学生本人。另外,应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长,在师资建设、实验实训设备配备及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保证。大力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从而保障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公办职业院校运行机制创新、规范学校办学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职教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真正形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体制。继续支持产学结合等新的办学方式,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吸引民营资本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专业体系与产业和职业岗位对接较好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能接受到职业教育。另外,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利用现代卫星、网络等设备推广农村职业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