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邓爱民,男,1971年10月生,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委员、旅游管理系主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MTA导师组组长。1990年9月―1997年6月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本科和硕士生学习;1997年7月―2002年6月湖北省旅游局工作;2002年6月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2006年9月―201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湖北省“两访两创”先进个人;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顾问、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顾问、黄冈市旅游局顾问;同时还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产公司投资与经营顾问。
二、研究领域
邓爱民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规划、饭店管理,长期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地产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邓教授主讲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旅游哲学研究》;硕士生课程:《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本科生课程《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世界遗产与旅游》。
三、研究成果
邓教授出版专著7部;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等权威刊物上100多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修订了《湖北省旅游条例》、《武汉市旅游条例》和《武汉市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主持了《武汉市宗教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水乡旅游城总体规划》、《新疆博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100多项,课题费累计达600余万元,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
主要承担课题包括:《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2011LJ042,湖北省社科);《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11047,武汉市社科);《基于低碳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综合体联动机制研究》(13021,武汉市社科);《湖北省旅游条例》修订,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制定,武汉市旅游局;《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宗教旅游总体规划》,武汉市旅游局;《武汉水乡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楚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湖北省武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穴市旅游局;《湖北省黄梅县旅游发展规划》,黄梅县旅游局;《武汉市江夏区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武汉市新洲区乡村休闲游专题规划》,武汉市新洲区旅游局。
四、主要论著
1、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务,化工出版社,2012年。
3、世界遗产旅游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长江流域的文庙书院――长江文明之旅,长江出版社,2015年。
5、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
6、关于“三结合”旅游教育体系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7、中国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财贸经济,2003年第12期。
8、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论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9、武汉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
11、我国旅游投资研究综述与展望,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12、旅游企业的投资环境层次比较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13、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14、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及其策略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15、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6、旅游规划“创新内核”的一个探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17、武汉市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18、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1981年率先成立旅游系以来,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近年我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管理学科也持续成长。与研究生和专科层面的培养目标不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德才兼备的、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从事服务管理及咨询的中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财务管理作为从会计学中衍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是会计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的有机结合,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财务管理课程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操作性也很强。要想做好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手段。
一、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兴趣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生源多为理科功底相对薄弱的文科生,而且从专业冠名的角度看,该专业的针对性很强,学生容易在思想上重视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学、旅游英语等专业课程,而认为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等仅为辅修课程,不予重视。
所以,在财务管理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就应该向学生阐明财务管理对于旅游管理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以首先指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虽然有的学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途径就业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从事旅游中职教育等,但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去向仍为旅游行业中的企业,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旅店、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或者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等,而无论在哪种类型的旅游企业就业,本科毕业生都不应将职业前景局限在导游或者普通业务员层面,而应定位于成长为企业管理人员。而财务管理作为在一定经济主体的整体目标下,对投资、筹资、用资及利润分配进行管理的一种专业活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财务管理课程对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只要充分激发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地去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就不会被看成是枯燥的公式、繁复的计算和深奥的理论的代名词,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就能见到实效,教师的教学工作就能事半功倍。
二、在教学内容上加强财务管理课程与先修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
财务管理课程不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必须有一系列先修课程做铺垫,这些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初级会计学、统计学等等。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在修过相关基础课程之后再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中去理解财务管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比如:结合管理学原理中的管理流程来介绍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结合财务管理的数据来源来阐明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会计提供的相关数据,财务管理工作成果依靠会计工作披露出来;在讲解货币时间价值计算、资金需要量预测、利润预测等内容时,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基础知识在这些知识点上的运用等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找到先修知识的用武之地、增加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理解。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且案例应紧扣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纯理论教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紧扣实际的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下果断决策的能力。
为此,教师首先应精心选择旅游行业中的企业案例,比如旅行社、度假村、游乐场、酒店等,并结合这些企业的经营特点,设计恰当的财务管理问题,提前将材料发给学生;然后在案例讨论环节,由师生共同营造出轻松的讨论环境,并让学生成为主角,使学生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小结讨论情况,指明案例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接着,学生还应撰写分析报告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应在注重分析过程而非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分析报告打分,并将其与平时成绩挂钩,从而为案例教学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在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上,应充分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不能过分倚重期末考试分数
不同的评价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很多学生在经过了长达12年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学习训练之后,已经形成了比较顽固的思维定式,即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这种思维定式必然对其大学阶段的学习产生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当中也一样存在。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中不再自发地死记硬背公式和机械做题呢?教师大力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和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该在成绩综合评定方面加大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比重。笔者认为,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中各占50%是适宜的。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细分为“课堂展示表现”、“师生交流”、“小组讨论表现”、“出勤”、“作业”等多个项目,给各项目赋予不同的权重,并且有的项目由教师评分,有的由学习小组评分,有的则可交给学生自评。这些措施可使学生的平时表现得到客观的量化。而期末考试也可不采用闭卷的传统形式,而采用开卷形式,在题型设计上可摒弃偏重考评记忆能力的填空、名词解释等题型,而多采用注重理解、运用能力考评的论述、案例分析等答案呈开放性的主观题型。这样就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到注重理解和应用的方向,从而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受琼州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生活必需品。面对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旅游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对就业情况影响很大,而实施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培养。[1]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应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不断的改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学校及社会两个角度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检验。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类专业教材欠缺,专业课程教材雷同
实践类教材选择的合适与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执行效果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任何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目前,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都纷纷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旅游学概论》、《休闲旅游》、《导游基础》、《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通过比对所选教材的章节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各门教材从目录到具体章节的内容上,都存在多处雷同,而市面上针对以上课程专门的实训类教材要么过于浅显,要么不够专业,要么就是换汤不换药的生搬硬套凑字数,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一定程度的阻碍了任课教师教学的主动性。
(二)教师引进机制不合理,对专业性质认识不够
目前,许多旅游管理专业院校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尤其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受教育的条件,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则存在了许多问题,从而直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受众(学生)的课堂互动。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门槛有待提高。在过去,旅游管理类的高素质人才奇缺,各院校片面的理解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层次,大多数人认为此专业进入门槛低,要求少,许多非专业人士经过短期的所谓“进修”或“实习”即可胜任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学院专业教师招聘的过程中未能严格把关,仅用所谓的“高学历”来决定人员的去留,这种执行方法直接导致许多对旅游一知半解的人员进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队伍中来。其次,任课教师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度欠缺。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待相关课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涉及教材表面意义的理解,加之自己本科或硕士或博士所学并非对口的旅游专业的学习,同时欠缺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匆忙上阵,错误解读教材深层的含义,实践教学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强的案例,忽视课程的性质及学生的课堂反应。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旅游管理教师授课普遍存在实践课程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步骤、实践教学报告设计缺乏的问题。首先,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中,仅满足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及个人在讲台上的“自编自导自演”式授课。其次,在进行相应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真实性有待考量,加之专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对某些案例的讲解,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最后,许多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形同虚设,教学手段缺少变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及动手实践的权利。总之,由于缺少直观的现实感受,学生动手能力低,实践操作技能差。[2]教学效果欠佳。
(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需要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进而游客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趋于高标准化,相应地,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依然注重理论人才的教育及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仅仅是一句口号,部分实践教学也存在内容缺乏新意,实践设计单调,不能与时俱进的跟进市场需求输送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从而直接导致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很长时间无法胜任工作。正因如此,旅游企业面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纷纷感叹“专科可用可留,本科难用难留,研究生不敢用不敢留”。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严格教材征订审核,组织人员编写实践教材
教材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选择切合实际的相关实践教材是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即将开设的每门课程名称进行严格的考量和定制,并结合地方旅游特色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其次,教材征订应先由任课的专业教师呈递教材名称,再由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汇总,并呈交专业课程总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方可下订单。尽可能选择出版日期较接近现阶段的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再次,定期举行教材征订研讨会,借鉴兄弟院校或名牌旅游管理院校的教材征订书目,结合自身院校的发展实际,征订适用的实践性教材。最后,针对个别特色课程,面对市面上可选教材不多的窘况,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教材编写或组织人员对国外的相关专业实践教材进行翻译、集结成册出版,进而为本院校所用。
(二)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既有完备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其有旅游相关行业的阅历和经验。旅游就业的门槛低,并不意味着旅游专业教师队伍进入的门槛低。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实践型师资队伍。各旅游院校应拓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灵活的人才聘用条件,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界人士加盟教师队伍。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丰富实践知识,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还应为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定期不定期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或知名的旅游企业学习进修或进行学术访问。可引进或聘请国内外具有较高理论素养、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者兼职教师,提高教师对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明确教学目的,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首先,严格规范上课制度,要求任课教师每堂课都必须制定详细的教案,教案内容应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参考资料等。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精心制作课程设计,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并激发学生课堂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兴趣,形成自觉实践的良好氛围。其次,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应积极与旅游相关企业、旅游景区联系,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尽可能在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课外专业见习,由专业教师带队,事后布置学生撰写专业见习报告,对报告进行评选,对得奖的同学给予鼓励并将其报告、经验作为范本供同学们交流学习。再次,在校园内积极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或利用专项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开展专业性强的、操作性强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商务导游协会、旅游商品协会、会展协会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旅游接待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并激发其对本专业的热爱及自豪感。最后,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专业技能竞赛,加强与同类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精进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
(四)了解市场需求,培养特色型人才
密切留意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院校所在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培养“适销对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忽视市场需求盲目的照搬照抄,必须找准院校所在城市的旅游定位,开设对口的专业实践课程。例如,著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三亚,因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频率的大型国际赛事而享誉海内外,那么在三亚的旅游院校则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以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诸如《游轮经济》、《游艇旅游》、《高尔夫挥杆原则》、《高尔夫球场设计》、《会展管理》、《海洋经济学》等课程。其次,建立长期、规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校内外实训基地双管齐下,努力培养专业性、应用型、特色型人才。再次,实行班主任责任制,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动态,建立校友数据库,培养和增强母校情怀,并利用校庆等特殊时期积极联络校友回校参观、指导,增进校友情谊,利用校友中的明星学长、学姐的成功事迹,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增强母校自豪感与校友间的凝聚力。最后,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相关院校应主动争取所在城市旅游相关活动的承办权或参与权,多方面的拓宽渠道,增强在校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结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应紧随市场潮流,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结合旅游院校所在城市的特点,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调整,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引进,为学生在校内、校外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培养符合新时期旅游业需求的特色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文,陈国生.论高师旅游管理本科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85-88.
[2]王志芬.对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1):8-9.
一、旅游专业硕士
现阶段,国家在旅游方面的政策是重点扶持:入境旅游;一带一路海洋旅游;旅游+互联网;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融资投资;国民休闲度假旅游;为此急需人才表现为新业态、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和领军型人才
海南旅游发展重点是国际旅游岛战略、旅游目的地营销、一带一路、旅游+其他产业,而急需人才表现在新业态、行政部门旅游管理者、高级旅游管理人才、技能型旅游人才等方面。为此,三亚旅游业结合本地特点,发展重点为:提升旅游品|、旅游新业态、乡村旅游、完善住宿业格局(中档酒店、客栈、产权酒店、特色酒店等),而为此目的,重点需要培养的旅游人才为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包括高品质中高级管理人才、技能服务人才、旅游专门人才。
旅游的高级人才培养主要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MTA。目前全国共计72家院校拥有MTA学位授予权。集中在高校集聚及旅游发达区域。在MTA指导性培养方案框架内进行,每4年进行一次评估。
我们选取几家高校,对其MTA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发现其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向多是在旅游管理层面,对旅游服务和矛盾协调方面涉及不是太多。
南开大学开设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地产与度假村管理、国际会展管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管理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等8个方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设的有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会展管理、旅游公共管理和旅游新业态等6个方向。中山大学则开设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酒店与俱乐部管理、会展与节事管理等3个方向。
参照旅游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旅游社会工作应该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辅助,应该关注旅游服务层面,重点在旅游矛盾的协调,这是旅游专业硕士培养的一个短缺,也正是旅游社会工作存在的意义。
二、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进入行业的一个重要尝试,且表现出来很强的适应性。社会工作在医务行业最初起源于英国的济贫法时代,主要形式是医疗救助,主要任务是探讨帮助生活贫困者的形式。1905年,美国在卡铂(Cabot)医生的提议下,在马萨诸塞州州立医院成立社会工作部门,被认为是全世界医务工作的开端。在西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完善,我国由于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尚有局限,最早出现应该是首都医科大学,在广东省有些医院临床也开始尝试。医患矛盾在医疗体系中一直是棘手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较强的矛盾协调功能,其成功经验值得旅游社会工作借鉴。
全国有103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其中七家设有医务社会工作方向,但是只有两家人才培养计划比较完备,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这里以厦门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厦门大学的招生要求是本科毕业后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或大专毕业后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经验且达到同等学力报考条件、或已获硕(博)士学位后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者方可报考。研究方向:1.员工关系方向;2.社区社会工作;3.社会管理;4.心理辅导方向。主要教材要求为:1.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学概论》。2.社会工作实务。3.心理辅导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心理学综合能力提升与应用,例如: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精神健康服务。
总结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两家学校的培养内容,大概按照这样的模式:教学内容包括: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课程设置:精简原来的社工教育内容,同时增开医学基础课、医务社会工作、医学心理学、卫生等课程,并根据培养方向增开医学专业相关课程。
三、旅游社会工作
由于社会工作可以介入旅游矛盾协调机制,在旅游领域,根据社会工作组织的作用和影响,设计出以旅游为主线,进一步设计和尝试,并建立可行的工作模式。目前根据行业已有的尝试,社会组织在三个方面将表现出适应性。
(一)矛盾协调
在旅游领域,社会各个阶层表现出的矛盾很多。经统计,2014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4789.08万人次,35%目的地为三亚;2014年海南省有记录非诉和旅游诉讼案件1.1万件,其中旅游景点24%,旅行社和导游67%,交通工具9%。
法律介入是政府目前采用的处理旅游矛盾主要方法。过程为旅游者提出诉讼到相关部门调解,通过法律程序进行调解,旅游部门的执法大队和法庭是主要的解决机构。由政府或法律部门采用自上而下的解决诉讼是,就直接造成了旅游者和从业者的冲突。双方本不应该属于对立阶层,所以解决矛盾的首选方式就是协调机制,尤其是代表双方利益进行调解的第三方,应该最有利于民众内部矛盾解决。因此社会工作组织进入协调机制是旅游矛盾解决的一个途径。
社会工作在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方面,主要表现在根据人性弱点设计安排治疗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就可以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在服务或治疗过程中,工作对象却等真正发生有意义变化。当然,在这种人性变化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如何把握得失刚柔进退,社工本人自身的心灵体验也是更为准确和丰富,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理解能力,同时提高自身的工作修养方法技巧,发现与修正自身一些不良意识行为甚至思维方式,社会工作互动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发生了。
(二)旅游地弱势群体的开发和支持
在旅游社会工作的设计中,如何开发和支持弱势群体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海南旅游服务为例。海南岛,已经作为国际旅游岛,旅游地已占大面积领域业,岛上居民生活有所变化,因拆迁的地域很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和改变,很多问题不断涌现。经过调查,在心理和客观生活方面表现出旅游拆迁地居民产生的问题。
客观生活方面,表现为旅游地开发后近4成居民面临无业,基本生存需求、征地补偿款规划、生活变化和权利维护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征地补偿款的使用方面,出现很多不确定性,需要专业指导和法律保障。
心理方面,表现为旅游地居民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例如,相对剥夺感、仇视心理、自卑和妥f心理和生活满意度低等,尤其是在原住民与搬迁居民融合方面,由于种族传统固守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的需求,使居民心理上出现大量的不适感。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走进居民生活区域,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在生活安排和心理调适方面为居民们提供服务,提供依附感和亲切感,对搬迁移民间的融合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三)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起源于日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入台湾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中国还刚刚起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罗家德教授认为,社区营造就是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是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和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区的集体社会资本,达到社区自治理目的。
四、旅游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设想
参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现有模式,旅游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服务内容:旅游服务,矛盾协调,旅游社区营造。
生源与就业:在职人员与应届生,旅游管理系统,社会公益机构,旅游相关企业。
教育内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旅游管理知识、公关与人文知识。
课程设置:社会工作核心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旅游服务概论,现代服务与管理,公共关系,旅游者行为与心理,消费心理学等),旅游市场相关专题课程。
资金争取的对象主要是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国内主要是指卫生主管部门、医院、社会公益机构、高校的社工专业主管部门,国外主要是指海外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课程设计 项目化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邓梅(1981- ),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职业教育、区域旅游经济。(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餐旅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教指委教改课题“高职高专餐饮服务与管理课证通融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LJZW20112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34-02
一、课程分析
“旅游概论”是旅游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外语等)的基础课、入门课,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专业必修课。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的基础理论、结构框架。课程以旅游活动为出发点,研究旅游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和关系,介绍我国发展旅游的方针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旅游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可以系统把握旅游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后续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翔实,涉及旅游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各个方面,条目庞杂,理论和实践环节信息丰富。一些跨学科和专业的边缘概念历来界定不是很清楚,理论条目较为深奥,各个层次旅游教育专业老师小心规避。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旅游概论”的课程教学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为主,课堂作业练习为辅,互动性差。这种教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强制灌输色彩浓,学生被动接受,对一些较为深奥的理论概念、条目难以理解,对旅游活动场景缺乏直观的认识,很不利于以后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的开展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果不明显。笔者主张突出旅游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区别高职旅游专业理论教学与基础理论教育旅游理论教学。为此我们对旅游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分析以及与企业密切合作,进行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边做边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职教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坚持“以应用为目的,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尽量多安排实践和实训,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际技能。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服务行业”的基本思路,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突出能力目标,精心设计项目和任务作为载体。在深入企业调研后,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知识、信息和技术资源。聘请行业专家深入课程与教师一起将企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和实施教学。我们获取了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岗位的工作内容、方法、工具、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行业专家一起将“旅游概论”课程的教学定位为工学结合教学的实施的起步阶段,教学目标确定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原理,包括旅游的本质、特征;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业的几大领域;旅游活动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效应。能力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旅游、认识旅游业;让学生了解熟悉旅游专业,帮助学生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尽早地给自己确立一个发展方向。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旅游、爱旅游的旅游情结。然后秉承“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思路设计,构建了这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将该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项目,设计一个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在项目教学中,突出“教、学、做”“教、学、用”合一,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以能力需求和岗位任务为要求,强调的是知识的必要性、理论的可用性以及信息的新颖性。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做了不少工作。
一是删减部分尚未成熟、还在探讨之中的以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例如旅游者的需求心理、旅游的供给规律、旅游的需求与供给调控、旅游规划等。二是结合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旅游活动类型,包括新兴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反映旅游业最新动态和成果。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入较多的实例介绍,将湖南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典型问题融入教学中。如世界遗产组织对张家界的黄牌警示、黄龙洞“定海神针,亿元投保”、黄包车重现西湖等,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四是增编典型案例和讨论题库(包括音像案例);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库,比如旅游小常识、景区图片库、著名旅游网站链接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视野。五是根据长沙乃至湖南的旅游经济特色,制定了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案,编写了实践课指导书,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安排一周的专业见习活动,让学生尽早地接触旅游行业。另外利用学生旅游协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现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和课外延伸,并根据“导游从业人员资格证”的认证需求和“旅游概论”课程作为旅游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起始阶段教学需求,增加相关教学内容,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2015年01月11日(星期日)
09:00-11:30
14:30-17:00
09:00-11:30
14:30-17:00
A020105 金融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3 会计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7
市场营销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20215 电子商务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28
物流管理 11178 物流管理基础 08094 仓储学 03997 采购与供应管理 07802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A030301
行政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40101 学前教育 00383 学前教育学 00386 幼儿文学 A040103
小学教育 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 A040106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50102
秘书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80777
通信信息管理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6032 电信业务与管理 A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02394
房屋建筑学 A081208
应用化学 02070 微生物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475 环境化学 08220
定量分析化学 A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82214
工程造价管理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A100701
护理学 02113 医学心理学 02998 内科护理学(一) C030112 法律 00261 行政法学 00245 刑法学 C050114
汉语言文学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C050207 英语 00596 英语阅读(二) G020106
金融 07250 投资学原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8390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G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7250 投资学原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60 审计学 G080806
建筑工程 02446 建筑设备 06568 房屋建筑概论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02394 房屋建筑学 G081707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086 工程监理
06287 结构设计原理(本) 02407 路基路面工程
05497 基础工程
06528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06523 线路工程(本)
07259 土力学及路基工程 06519 工程流体力学
06527 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及概预算
07258 结构设计原理(三)(专) G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624
工程经济学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Z020140
财税与金融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5
人力资源管理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166 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Z020207 市场营销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9
旅游管理 00191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0194 旅游法规 00190
中国旅游地理 Z020211
饭店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0194 旅游法规 00201
饭店餐饮管理 Z020212
企业财务管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Z020215 电子商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28 物流管理 11178 物流管理基础 08094 仓储学 03997 采购与供应管理 07802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Z020242 会计电算化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60
工程财务管理 07103
现代企业管理法 00041 基础会计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5289 项目投资管理 Z020313 销售管理 Z030112 法律 00261 行政法学 00245 刑法学 Z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0272 社会工作概论 00273 社会工作实务 Z030301
行政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82 公共关系学 Z040101 学前教育 00383 学前教育学 00386 幼儿文学 Z040103
小学教育 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 Z050114
汉语言文学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Z050207 英语 00596 英语阅读(二) Z050220
商贸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Z050442
服装设计与工程 00677 服装材料 Z050444
环境艺术设计 00673 素描(二)(人物线描为主) 00674 色彩 00688
设计概论 Z050445
动漫设计 00673 素描(二)(人物线描为主) 00674 色彩 04744
网页动画设计 Z071601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2118 信息检索 Z080704
电子技术 02595 高频电子线路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340 线性电子电路 Z080725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03785 创意图形设计 04342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 0519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小教) 05918 数据库原理与程序设计 Z080744
数控技术应用 05787 数控编程 05789 数控机床操作 04068 机械制图及AutoCad 02561 机械工程材料 Z080752
电子信息工程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Z080777
通信信息管理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6032 电信业务与管理 Z080786
移动商务技术 Z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02394
房屋建筑学 Z080802
道路与桥梁工程 06279 道路工程制图 04624 工程经济学 02405 道路勘测设计 02411 道路施工与管理 Z081208
应用化学 02070 微生物学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475 环境化学 08220
定量分析化学 Z081305
烹饪工艺 02528 烹饪营养学 02527 烹饪化学基础 02525
烹饪原料学 Z081306
应用生物技术 02070 微生物学
02537 发酵工艺学 02533 普通生物学 02072 生物化学(一) 12521
酿酒工艺学 Z081701
交通运输 05105 民航货物运输 04570 民用航空法 05106
民航旅客运输 Z081716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528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07259 土力学及路基工程 06519 工程流体力学
07258 结构设计原理(三)(专) Z081717
交通运输管理 02571 铁路站场
02575 货物运输组织
07267 道路运输组织 02573 旅客运输组织
07263 运输企业管理 00365 交通工程
02569 运输设备 02570 铁路行车组织基础
07266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 Z081725
汽车维修与检测 06921 汽车机械基础 05875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06904
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2
汽车概论 Z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82214
工程造价管理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Z082230
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 03894
施工项目管理 03887
建筑工程基础 03891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合同管理 Z100701
护理学 02113
医学心理学 02998
内科护理学(一) Z100801
药学 03027
植物化学 03026
药理学(二) 03034
药事管理学 Z100803
中药学 02972
中医基础理论(一) 03037 药用植物学 02974
中药学(一) 03040
中药鉴定学 B020104
财税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233
税法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106
金融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110 国际贸易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B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B020208 市场营销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10 旅游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99 中外民俗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89 旅游与饭店会计
00200 客源国概况
06124 旅游文化学 B020216 电子商务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B020222 物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5674
物业信息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29 物流管理 07725 物流规划 07114 现代物流学 07726
物流经济学 B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261
行政法学 B020232 劳动和社会保障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B020279 工程管理 06086 工程监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B030302 行政管理学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320
领导科学 B040102 学前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B040107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40112 小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B040302
体育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01 体育史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99 体育游戏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02 体育管理学 00497
运动训练学 B050104 秘书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320 领导科学 B050140
对外汉语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840 日语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B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4489
室内装饰材料 04026
设计美学 B050418 数字媒体艺术 07219
数字摄影技术 07227
电脑动画 07231 数字影视合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B070102 数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2009 抽象代数 02013 初等数论 B071602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33 信息政策与法规 021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B0803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2213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02204
经济管理 02207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 B08061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8182
自动控制原理(一)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0709 计算机网络 04751
计算机网络安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0713 信息技术教育 01263 数据库VisualFoxpro及学校应用 01265 Photoshop图形处理
07227 电脑动画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3137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B080738 电子信息技术 07874 信息技术导论 06169 电子电路EDA技术 07871
多媒体应用技术 B081209 应用化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066 有机化学(二) 02471 环境生态学 05082 波谱学 B081311 营养、食品与健康 05766
新型食品概论 B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02378
信息资源管理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624
工程经济学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4231 建设工程合同(含FIDIC)条款 B082232
汽车服务工程 08587
汽车服务工程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49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06906
汽车运行材料 02576 汽车构造 04946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B090614 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 02685 园林病虫害防治 02831 林业企业经营化管理
06505 森林游憩概论 06509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06503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 D030106
法律 00259 公证与律师制度 00226 知识产权法 00233 税法 D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D050201
英语 00840 日语 00600 高级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D050305 新闻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Y020106 金融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110
国际贸易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Y020155
文化产业 04140 知识产权概论 04125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04139
应用写作(本) Y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Y020208
市场营销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Y020210
旅游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99 中外民俗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89
旅游与饭店会计
00200 客源国概况 Y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60
审计学 Y020216 电子商务 08395 网络金融与管理 08674 计算机网络基础 Y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06088 管理思想史 0609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8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82
公共关系学
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Y020221
建筑经济管理 02460 工程质量与进度控制 02204 经济管理 01564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Y020222
物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5674 物业信息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227
资源经济与管理 02560 资源经济学 06726
资源政策与法规 06728 资源信息管理 06734
财政与税收 Y020229
物流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7725 物流规划 07114
现代物流学 07117 铁路运输组织学 07726
物流经济学 Y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Y020256
项目管理 11880 项目组织与团队管理 05061
项目成本管理 05059 项目管理学 05060
项目范围管理 Y020261
工程财务管理 06072 企业财务审计 05293 国际工程与建设项目管理 Y020263
现代商务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947 国际商务管理学 Y020279
工程管理 06086 工程监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Y020302 酒店管理 08424 酒店管理 04929 旅游市场营销 06126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06124
旅游文化学 Y020314 销售管理 Y030106 法律 00259 公证与律师制度 00226 知识产权法 00233 税法 Y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5 中国福利思想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 00283 社会行政
00284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Y030302
行政管理学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320 领导科学 Y030405
侦查学 00382 刑事侦查学导论
08027 侦查措施与策略 08031 经济犯罪侦查 08028 审讯学 08030
犯罪侦查 Y040102
学前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Y040107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40112 小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479 当代资本主义 Y040302
体育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01 体育史
09479 健身理论与方法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99 体育游戏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02 体育管理学
09480 学校拓展训练 00497
运动训练学
09478
休闲体育学 Y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67 马列文论选读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
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140
对外汉语 00840 日语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201
英语 00840 日语 00600 高级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Y050206 英语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600 高级英语 Y050218
商务英语 05959 外经贸应用文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Y050305 新闻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Y050310
播音与主持 00504 艺术概论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311
广播电视编导 01181 电视节目导播 01183 电视文艺编导 01184 电视艺术片创作 01179 非线性编辑 Y050408 音乐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9471 舞蹈教学法 04805 声乐教学法 Y050410 美术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4489 室内装饰材料 04026 设计美学 Y050418
数字媒体艺术 07219 数字摄影技术 07227 电脑动画 07231 数字影视合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Y050437
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0709 室内设计 00755 广告设计与创意 04026
设计美学 Y050443 服装设计与工程 03908 服装材料学 01014 针织服装设计 Y070102 数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2009 抽象代数 02013 初等数论 Y070405
生物技术 06708 发酵工程与设备 02066 有机化学(二) 06648 生物技术概论 06705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Y071602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33 信息政策与法规 021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2140 信息咨询 Y080105 石油工程 01135 油藏工程 06340 油气开发地质 Y0803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2213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02204 经济管理 02207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 Y080338
机电设备与管理 08300 机电设备管理 02204 经济管理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2561
产业融合现象在上个世纪6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及企业创新发展的带动下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理论研究体系,而产业融合也被看作是未来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15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互联网+”战略。“互联网+”使得互联网逐渐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新引擎,通过互联网这个工具,将人、物、商品及信息衔接和关联起来,从而产生开放、协作、参与和共赢的局面,而这种效应不单是在行业内部,也体现在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进行创新增值,核心层面就是融合。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其中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家注重旅游产业的优化转型、协调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旅游与其他行业部门之间的跨界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包括与会展行业的融合,会展与旅游同属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但已展示出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和积极的社会效益,而广州是我国的会展核心城市,以广州为例探讨旅游与会展两大产业的融合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关系分析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并提供所需产品、服务与商品的综合性产业,以旅行社、酒店及景区为主。会展产业是指策划和举办各类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节事活动以及为上述活动提供场馆、设施及配套服务以及各种生活接待服务的产业。从定义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同属于第三产业,提供无形产品,食住行游购娱这六大要素是两大产业的重要支撑,两大产业均具有很强的产业联动性,能够带动相P产业的发展。
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会展城市看,会展中心城市在长期发展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纽约、巴黎等会展城市,它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度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另一种是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的城市,如瑞士的达沃斯等,这一点与旅游城市的发展基础不谋而合,广州既有现代化设施,也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及旅游资源,对会展业和旅游业进行整合发展具有明显优势。
作为两大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产业,旅游推动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也极大的拉动了旅游消费。会展业的发展,依赖于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的建设和配置情况,旅游业的主要部门和企业,如交通、住宿、餐饮等,都是会展活动得以举办的必要性条件,目的地旅游业的繁荣必然将为会展活动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从而加速会展业的发展。反过来,会展组团规模大,为目的地带来了更多的现实游客和潜在的旅游消费者;会展游客的需求档次高、消费能力强,因此,会展旅游服务的利润率普遍高于传统旅游服务;会展客人的逗留时间长、季节性弱,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旅游的淡旺季差距,弥补了传统旅游的淡季消费,提高了对基础设施设备的使用率;会展的举办成为目的地最佳的旅游宣传方式,利于扩大目的地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
二、广州旅游业和会展业的产业融合探讨
旅游业和会展业的产业链复杂,涉及主体多,关联产业广泛,与主导产业之间关联度高,因此具有很高的融合空间。无论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还是旅游企业及会展企业,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各机构组织通过沟通合作,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链及更为多样化的企业赢利模式,本文从微观角度来探讨产业融合,主要从资源、技术及人才三个层面展开。
(一)旅游资源融合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靠近珠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广州既有山清水秀的空间景观,又有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街区,以及历史遗址、风景名胜、古村落,还有颇具地方特色的老字号、传统艺术等民俗风情,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前后,广州市政府又打造了一批城市新名片,如广州塔、花城广场、海心沙公园、新荔枝湾公园、南沙湿地公园等。会展的核心部分是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等的策划和举办,充分利用广州的旅游资源提升广州会展城市的魅力、吸引客户在广州开展会展活动,是十分有效的。比如通过宣传推广等营销手段,吸引企业机构等在广州举办会议,一方面广州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会议设施,同时参会人员可以在会议举办期间,领略广州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既完成会议议题,又可观光休闲。
广州的会展活动丰富多样,有代表性的包括广交会、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广州国际美食节等,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会议,这些活动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构成了广州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行业也应利用这些契机,与相关的会展机构加强合作,比如旅行社、酒店、交通运输公司等通过自身渠道为会展活动宣传,为会展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专属服务,一方面对会展活动本身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将这些活动转变成旅游资源,增加客源,提高旅游消费总量。总之两大产业旅游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信息技术融合
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的一种技术,主要借助计算机及各种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而高科技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因素。旅游业和会展业同属信息密集型产业,广州是信息产业发达城市,在广州,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在两大产业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随着在线旅行社OTA模式的兴起,传统旅行社也在转型升级,适应新形势,通过建立完善的网上平台进行宣传、营销、销售及售后服务,充分运用电子商务手段为游客提供服务。广州是我国国内游及出境游的主要客源地之一,一方面得益于发达的经济,也与便利的信息服务息息相关,人们可以简单轻松的订机票、订酒店、购买景点门票甚至定制整个游程。广州的会展业尤其是展览业更是形成以琶洲会展中心为主的会展集群带,广州的城市名片“广交会”历经几十载,已经成为我国最成功的、影响力最大的会展项目,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是其强大的助推器。广交会每年举办两届,参展商和采购商来自世界各地,通过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客户可轻松完成从获取信息到申请参展、观展以及信息反馈再到参加网上虚拟展览等一系列操作,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会展行业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旅游业和会展业在广州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都促使两大行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盈利方式更加多样化,产品形态更为丰富,客户可获得更为便利及个性化的服务。两大产业关系密切,相互依存,随着不断发展创新,产业间的技术边界更是趋于模糊,无论是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到游客体验,还是会展项目的策划到会展参与主体的体验,两者间的技术基础和平台相似,随着壁垒的消除,达到技术上融合,为消费群体提供“旅游+会展”或者“会展+旅游”的组合产品,而技术的相互嵌入则是产业融合的基石。
(三)专业人才融合
旅游业和会展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甚至是专业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两大产业均需要熟悉企业管理、业务运作以及掌握服务知识技能的人才,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具体来说,旅游产业包括旅游规划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产品分销以及游客体验服务等环节,会展产业包括会展项目立项、筹备、举办及总结评估等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员操作和推动,除了行业规范存在一些差异,两者之间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有很多共通性,有创新能力、精于策划、善于沟通、有服务意识以及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旅游和会展行业所亟需的,随着产业融合的发展,两大行业间应互通有无,了解和熟悉对方的业务领域和操作流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广州的几所高校均开设有旅游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科的专业或相关课程,比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等,两门学科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有很多相似的科目,做为培养行业人才的摇篮,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体现出旅游与会展之间的相互融合。以中山大学为例,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包括会展概论和项目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中包括展览策划与组织、会议策划与奖励旅游以及节庆策划与组织管理,涵盖会展的四大领域以及策划、组和管理三大环节。同样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旅游地理学、旅游概论(双语)、服务运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专业特色课程中包括会议与旅行社管理。两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程相似,有自己的专业特有课程,更体现出旅游与会展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整合,培养具备旅游和会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除此之外,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机构企业也应加强行业间合作,相互输送人才、共同培养专业人员,实现人才的整合。
三、结语
[关键词]旅游基础理论;旅游六要素;旅游学科;旅游结构
[中图分类号]P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加6(2006)04―0018―05
一、问题的提出
“行、食、住、游、购、娱”,被简称为旅游六要素,在今天的旅游业界已是个应用得非常普遍的概念,这还有必要提到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吗?本文的回答是肯定的。旅游六要素无疑属于旅游产业的范畴,从逻辑上说旅游产业的理论依据是旅游学。而旅游学的基本框架又是什么呢?我们翻阅不同版本的《旅游概论》、《旅游学概论》,基本上都是从什么是“旅游”和什么是“旅游者”讲起,然后不可回避地都要涉及到对旅游六要素这一基本内容展开论述,这说明旅游六要素在旅游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已经存在,但长期以来对旅游六要素理论属性的评价则非常含糊。也许是人们感到旅游六要素的提法太通俗之故,其实许多深奥的理论都可以借用通俗语言加以阐述。由于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问题不明确,引发相关的问题是,早先就有学者提出了“真正称得上旅游理论的理论没有形成”[1],就是到今天仍有人认为“旅游理论研究脉络不清”[2],“旅游研究出现泛化倾向,学术群体之间缺乏学术认同感”[3],等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对旅游学理论的认识不到位或缺乏认同感?如果问题果真如此,又怎样解释我国20多年的旅游产业辉煌竟是在没有理论或理论“脉络不清”的情况下取得的呢?如果问题不是如此,旅游学的理论体系又在哪里?笔者认为,人们高度关心的这些问题或多或少与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问题有关,探讨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问题也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此谈谈个人看法,权作抛砖引玉。
二、“六要素”提出过程回顾
为了进一步探讨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问题,这里有必要先就旅游六要素发生过程及其在旅游实践发展指导作用作一简略回顾,归纳以往大体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三要素”提出阶段。改革开放是我国旅游产业的催生婆。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旅游热潮和仓促上马的从业人员队伍,业界急于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旅游和怎样办旅游”的问题。1980年何礼荪先生提出了“旅游三要素”,系指饭店、交通和服务[4]。可能是三要素中的“服务”一词显得比较笼统,另有专家在198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概论》中将“旅游三在素”解释为旅行社、交通、饭店[4]。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们从国外发达国家翻译过来一些旅游著述,如土井原的《旅游业入门》”[5]、M・马特勒的《国际旅游地理》[6]等。这些国外旅游著述中都无一例外地重点论及到旅游业与交通、饭店、餐饮、娱乐业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没有将旅游诸要素提炼出一个简明扼要的综合性概念体系,因而这些著述在理论上的阐述还有欠缺。
第二阶段(1985―1990年):“五要素”提出阶段。1985年黄辉实著的《旅游经济学》中提出了旅游五要素的概念,即“吃、住、游、行、买”[7]。1987年,我国的《旅游学刊》、《旅游论丛》分别由内部试刊转为公开发行,在这两个刊物上,于英士[8]、谢长淮[9]、李治莹[10]、佘培等人各自发表文章,都使用了旅游“五要素”一词:“吃、住、行、游、买”,说明五要素的提法在当时得到学界的普遍承认,虽然流行的时期不长,但已是今天“六要素”的前身。
第三阶段(1991―现在):“六要素”提出和普遍使用阶段。1991年以孙尚清主持出版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标志,提出了“行、住、食、游、购、娱”六要素概念[11]。此后一直沿用至今,并大量出现在旅游专业的教科书中,如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写的《旅游概论》[12]等教材都把旅游六要素摆到基础理论的位置。
通过对上述三个阶段的回顾,进一步能说明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概念提出的滞后性
我国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六要素”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明确提出来的,反映概念的产生滞后于实践,而理论滞后实践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这里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国长期的短缺经济一直对旅游活动持否定态度,造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旅游六要素最初的提出是针对旅游业发展必需要具备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而言的;二是理论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在实践与认识间的反复筛选过程,过程需要时间,六要素的出台也不例外。
2.旅游实践的指导性
“六要素”提出的历史背景正是我国旅游业起步时期,对什么是旅游和怎样办好旅游等基本问题需要有一个通俗的理论来统一大家的认知。“六要素”的提出为指导人们去认识、兴办旅游业发挥了启蒙作用,为人们构架旅游产业链提供了基本范式,所以“六要素”概念一经提出便很快得到普及,它对旅游产业实践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这足以证明旅游六要素完全具有理论的指导属性。
3.体系形成的完善性
今天的“六素说”理论,是由过去的“三素说”、“五素说”发展来的,每进入一个新的“要素说”发展阶段都是以结构性地增加一两个基本要素单元为标志。在“五素说”阶段,“娱”的要素还没有提高到产业要素的地位,造成了对文化产业效益的流失和旅游者对单调夜生活的不满。在“三素说”时期,因缺失“娱”和“购”两个要素,旅游产业效益的流失更大,可见,旅游六要素理论的提出是经过了旅游业不断实践、摸索和完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4.理论术语的稳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后促进旅游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可能还会增加,例如旅游业对移动通信和数宇化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就已经越来越深,有没有必要用旅游七要素来代替旅游六要素呢?本文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今天的旅游六要素已成为代表旅游产业基本构 架的固有术语,出于应用的需要已没有必要修改。
三、旅游六要素具有理论的属性
讨论旅游六要素是不是具有其理论的属性,仅仅回顾它的发展过程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站在理论的层面上研究它的“概念和原理体系”,因为理论就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13]。
1.研究对象
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所对应的学科研究领域及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旅游六要素作为旅游学独有的研究对象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除了旅游学之外,没有一门别的学科能系统地把旅游六要素及其相关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
2.合成性的原理体系
旅游六要素本质上是指组成旅游产业的基本构架和产业链而言。早在旅游业出现以前,六个要素就各自独立并长期存在了,但有了六个要素不等于自然而然就有了旅游业,在合成以前的六个要素是不能称其为旅游六要素的,所以六要素和旅游六要素是两个概念。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具有以前没有的一种动力能将六要素有机聚合成为现代旅游产业,如同氢、氧两个元素化合成水的原理一样,旅行社把六个要素串起来就化合形成了全新的旅游业事物,相当于由若干基因合成为旅游产业生命的新机体一样,将旅游六要素合成为旅游产业的内在动力就是旅游六要素理论属性的所在。
3.层次性的学科体系
旅游六要素远不是旅游学研究的全部。旅游学科体系结构由三个层次的系统组成(见图1):一是主体系统,旅游六要素;二是动力系统,驱动六要素合成与形成旅游产品的动力;三是支撑系统,由相邻学科和相关部门支撑起来的旅游学范畴。进一步解析旅游学的层次性结构体系,有利于探讨目前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常遇到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觉得旅游学理论提得太多,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多见到的有“体验论”、“经历论”、“产业论”、“文化内涵论”,等等,其原因是只看到系统中的一个动力,而实际上的驱动旅游六要素合成的动力是多元的,各家只强调其中的一个动力,以偏概全,便造成了众说纷纭的局面。
第二是觉得旅游学没有自己的理论,“所谓的研究大多只是简单套用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搬用、介绍国外旅游研究的一些成果”,“冠以旅游××学”名称的书籍层出不穷”[1]。其原因是只停留在上述支撑系统的层面上,同样也缺少对旅游动力及其对六要素合成过程的机理研究。
上述两个问题产生的共同点,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旅游六要素具有理论的属性及其在旅游学中的重要地位,就是认为旅游理论“没有形成”的学者,在我们看到他所提出来的“旅游理论研究内容的框架”时[1],也发现它仍然离不开“旅游六要素”这一母体。“冠以旅游××学”,正是体现了旅游学科支撑系统中各分支学科边缘性研究的特点,和需要邻近学科支撑的一面。
没有相邻学科的支撑就没有今天的旅游学。当我国旅游业由政治接待型向产业型转型时,是经济学给予了有力的支撑,不讲经济效益何来旅游产业?因此,最初一段时间把旅游学放在经济学的范畴之内。之后,因为旅游业是以旅游六要素为载体,提供人为人服务的产业,因此旅游业又转归到管理学的门下。可以肯定旅游学的学科地位今后还将出现新的提升和突破,但旅游学依靠相邻学科支撑走过了旅游经济、旅游管理的发展过程,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超越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内容。
4.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集中体现了旅游学科的应用性质
任何一种理论最终都是要付诸应用,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由要素组合的。为什么旅游六要素能用做一种表述旅游学理论的方法?因为旅游产业的行业覆盖面广,交叉部门多,必然反映在旅游学科体系对相邻学科包容量大和外延性强的特点上。所谓旅游产业的外延性是指真正直接属于旅游管理的部门并不多(如培训等),大量要依托旅游六要素外延到交通、民航和分属于各行各业的旅游景区,方能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生产力,因此,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是顺应产业需求而发生的,同时在根本上又决定了旅游学科的应用性质。多年来专家们对旅游学科体系采用种种不同的联系图解表达,在各种联系图中,旅游六要素始终居于核心的地位,旅游学科的应用性质是学界专家们的共识。采用要素法表述旅游学科的主体成分基本符合旅游学的现状和实际。
四、旅游六要素的结构体系
1.结构体系
结构决定功能。由于“六要素”的本身就是对旅游主体结构的一种表述,六要素构成的变化决定着不同旅游产品性质和类型。
既然六个要素的组成是一种结构关系,就存在六要素结构的优化与协调问题。在六要素构成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缺失,或者其要素量的过大、过小,都会造成整体产品结构的失衡或生产力要素的浪费,制约旅游产品体系的效益型发展。旅游六要素结构理论体系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在指导旅游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提升过程中发挥作用。
也有专家把旅游结构概括成“三体说”[14],这与“六素说”不存在矛盾。“三体说”指的是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地)、旅游介体(旅游交通和接待设施)三者间叠加与合成的部分,构成旅游学研究的核心(见图2)。“三体说”将旅游“六要素”分成了供需两个侧面,既包含了消费者需求的六要素,又包含生产者经营的六要素,所以,“六素说”与“三体说”基本是一致的。
2.结构类型
旅游六要素的构成不是简单的拼盘,是多元素有机的组合和新质量的生成。我们要促进旅游产业六要素构成之间的协调与优化发展,就需要先对六要素之间的产业链及其关联性有科学的认知,我们根据“六要素”关联的组合形式分两种类型:
(1)序位关联式
人们为什么习惯把六要素中的“行”或“食”排在六个要素的最前面?把“购”或“娱”放在后面?显然与六要素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有关,或者说与旅行社安排旅游者观光行为的顺序有关。旅游者乘车出发,先要约好吃、住的安排,中心目标是完成对旅游目的地产品的购买:“游”,其次参加娱乐,最后购物返程。旅游六要素的序位基本上是根据产业链顺序的先后排出的。
(2)主次关联式
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六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等同。其中“游”是核心,是观光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行、食、住”,是实现“游”要素的前向关联的三个要素,“娱”和“购”是“游”的后向关联的两个要素。前向关联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否则就发生不了现代旅游的过程;而后向关联是提升旅游过程质量的充分条件,没有“购”和“娱”似乎也能发生旅游,但后向关联是旅游效益的关键,并在效益构成中举足轻重。因此“游”的建设问题一直成为旅游 学术讨论的重头戏,旅游学界的论文数量以围绕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建设最多,“游”成为带动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诸要素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六个要素在整体结构中各司其职,其中最重要的是“行”和“游”二要素,故称“旅游”。
五、旅游六要素结构系统的主导因素和动力因素分析
旅游六要素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产品的差异。旅游产品为什么分为观光型、度假型、专项型等类型?这与旅游六要素内部结构中所居的主导地位相关。主导因素就是牵动旅游产品发展的内在主动力。在观光产品中,“游”是主导因素,其他五个要素是为“游”配套的。在度假产品中,“娱”换位为主导因素,这里的“娱”广义地包括休憩、休闲、游戏、健身等活动。在度假产品中“游”的主导地位没有观光产品那样突出。在专项产品中,六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可能换位成主导因素,如自行车或自驾车旅游都是因为改换了“行”的手段或方式而成为了主导因素;美食旅游以“食”为主导因素,修学旅游以“购知识”为主导因素,在漂流、探险旅游等产品中,“游”或“娱”都上升成为寻求刺激为目标,等等。
可见,我们提出的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问题,既包含对基础结构层次的分析,也包含对动力机理的研究。由于驱动旅游六要素组合与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可变的,所形成的产品自然也是多样的。专家们从各自专业角度解释旅游的本质时便得出了众说不一的结论,这不足为怪。例如,“体验本质论”难以完全解释商务旅游和公务旅游的主要动机;“经历本质论”难以完全说明探亲访友主要目的,等等。六要素的理论属性包括了其中主导因素及其六要素结构的动力学研究。
未来旅游六要素将不断发展进化,激活动力机制与主导创新将成为旅游六要素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六、结语
旅游六要素在旅游产业和旅游学科体系中均居重要地位。除了旅游学科,没有一门别的学科能系统地把旅游六要素及其相关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旅游六要素有自己的概念和原理体系,决定了它的理论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旅游六要素的提出是人们对旅游实践活动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指六个要素合成后的全新质量的形成,而不是对六个要素的简单罗列。旅游学科体系结构由三个层次的系统组成:一是主体系统(旅游六要素);二是动力系统;三是支撑系统。旅游六要素中主导因素的变化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理性的思路去促使六要素产出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结构决定功能,研究旅游六要素理论更为重要的任务是要开展对旅游结构体系和谐化的研究。随着人类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影响旅游的六要素的理论属性问题一定会在新的实践中发展创新,这有待另文论述。
[参考文献]
[1] 余书炜.论旅游理论研究内容的框架[J].旅游学刊,1997,(4):31―35.
[2] 刘彼秋.重视旅游理论体系构建[N].中国旅游报,2005―06―01(7).
[3] 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5,(1):21.
[4] 旅游概论编写组.旅游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01.
[5] [日]土井原;于学谦译.旅游业入门[M].北京旅游学院筹备处(内部),1979.
[6] [美]M・马特勒;黄国英译.国际旅游地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7] 黄辉实.旅游经济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11.
[8] 于英士.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思考[J].旅游论丛,1987,(1):43.
[9] 谢长淮.认识国内旅游特征制定合理发展措施[J).旅游学刊,1987,(1):73.
[0] 李治莹.注重八闽特色迅速发展福建旅游业[J].旅游学刊,1988,(2):51.
[11]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107.
[12]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91.
关键词:会展会展旅游发展优势前景研究
综合关于中国会展旅游中心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分析,中国正在逐步走入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正因为会展旅游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许多城市纷纷瞄上了会展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议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地域会展中心”的已经超过了30座。本文拟以广州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会展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进行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前景研究。
关于会展与会展旅游的概念界定
关于会展的含义
会展的定义包含公司业务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tour)、协会或团体组织会议(conferenceorconvention)和展览(exhibition)四个部分。英文简作“MICE”。
会议就是围绕某个主题,通过口头、书面文字和电话网络等多种手段,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信息交流活动的临时组织。
展览即将物品陈列出来供人们观看,既具有观赏教育功能,又具有销售推广实效。
关于会展旅游的含义
由于我国会展业还处在形成之中,会展旅游的概念自然也比较模糊。会展旅游是指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特点衍生出来的行为,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属于公务旅游的范畴,包括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等各种出于工作需要的旅游和奖励旅游。狭义的概念是: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馆之外的、且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
中国旅游界将会展旅游界定为狭义的概念。其特点是:旅游主题明确、驻留时间长、经济效益高、影响作用强等。
由此可见,会展旅游不是让旅游业去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而是让旅游业发挥行业功能优势,为会展的举行提供相应的服务。会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和旅游业的六要素形影相随,而且依赖旅游业的参与程度。会展旅游是依托会议、展览、文化旅游节、体育赛事等各类会展活动而兴起的一项旅游活动。会展旅游以其兼容性强、辐射面广、组团规模大、消费档次高和文化气息浓等特性,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并以此作为提高本地区旅游产业质量、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关于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举办会议展览(尤其是国际性的)必然涉及到食、住、行、游、娱、购的旅游六大要素,而各种国内以及国际会展活动的参加者也自然形成了旅游业重要的客源市场。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休闲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这充分说明会展业和旅游业具有密切的联系
旅游业与会展业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会展业和旅游业都为“朝阳产业”,它们与房地产业一起并称为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共性表现在:产业性质都是以资源为依托、服务为媒介的“第三产业”;综合性上都是系统工程、综合经济,需要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特别是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快捷的信息传播服务;产业关联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会展地也可以开发为旅游地,而旅游地经常被作为会议、展览的举办地。
广州会展旅游发展优势
从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2004年6月举行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为广东的经济发展乃至全国发展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而且《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对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广州将借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更大的程度上扩展自己发展空间。同时,广州成为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城市,对广州的服务业的发展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CEPA的签订与实施为广州会展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已在今年初正式实施,其将为广州和香港的经济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相比之下,广州展览业与香港展览业差距很大,服务业是香港的强项,而广州则相对较弱,展览服务更是需要提高;香港发展会展旅游的经验、所拥有的专业人才以及拓展国际市场的网络和渠道,则恰恰是广州旅游会展所缺乏的。与此同时,相对而言,广州的办展成本较低,市场开拓空间较大。所以CEPA的签署和实施,有利于广州会展旅游业与香港会展旅游业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从广州会展旅游的自身发展分析
举办“中国第一展”的广州进出易会的广州市,一直被视为南方会展业的代表城市。广州是华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枢纽,也是国内会展旅游发展最早、会展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展览的数量、展览面积、展览规模和影响,都位居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州地区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会上百个,其中国际性展览占三分之一。既有“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也有后起之秀的广州博览会、美容美发博览会,广州的会展经济业可以说初具规模。
另一方面,参展企业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国产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据了解,广州的会展业至今已形成大大小小的专业公司400多家。据统计,2003年秋交会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参展比例接近四成,由于这些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强,出口成交占了总成交额的二成七,比上届提高六个百分点。名优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新产品成交势头旺盛,其中,家用电器成为第二大类商品,出口成交比重占总成交额一成多,比上届增长两成七,信息及通讯产品成交非常活跃,增长两成二,扩大出口的潜力巨大。日用消费品中新款式、新面料的服装日用及工艺陶瓷等颇受客商欢迎。广交会业内权威人士表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在“非典”的影响下,广交会到会客商人数和成交量还在持续增长,并屡创历史最高记录。以2003年秋交会为例,这次交易会就实现交易额近205亿美元,也说明广交会具有很强的生机和活力,因而对外商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为今后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从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分析
会展旅游城市往往位于大都市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会展是都市旅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展旅游融商贸、交通、餐饮、酒店、广告、文化娱乐、信息等产业于一体,关联性强,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要求和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高。更重要的是,城市可以通过会展的举办宣传自己,树立形象。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次高规格、影响广泛的会展的举办,可以成为推动整个城市建设、市民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契机。正因为如此,会展旅游已受到众多城市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共识。
广州具有发展会展旅游雄厚的经济实力。会展旅游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实力是会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03年,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体呈现“速度快,动力强,结构优,质量好”的特点。全年广州市生产总值达3466.63亿元,比上年增加465.15亿元,增长15%,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经济增速比全国和全省分别快6.5个和1.4个百分点。据统计,广州的各项指标都居于全国前列,综合竞争力指标排名第4,人均收入指标排名第2,市场占有率指标排名第5,就业与综合生产率水平都是排名第7。广州综合竞争力与其他城市相比优势会持续扩大,因此,广州具备着发展会展旅游的雄厚经济实力,经济的繁荣景况也为会展旅游的相关企业注入强心剂。
广州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地理优势
广州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腹地,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毗邻香港、澳门,连接东南亚,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自秦汉始迄今两千余年一直繁荣兴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贸易口岸角色。同时,广州华侨众多,对外联系密切,其市场辐射能力近至广东省、华南地区,远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广州这种优越的经济地理环境,是发展会展旅游的有利条件。广交会当年在广州创办,正是缘于这种地域和人文关系的优势。
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也是发展城市会展旅游的一大基本要素。纵观广州,其拥有着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和新白云国际机场;其次,广州具备广州港、黄埔港、南沙港、莲花港四大大型港口;再次,广州作为珠三角的中心枢纽,有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最后,广州亦是华南铁路网络的中心,再说,广州已确定在番禺钟村镇建设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这将为广州的铁路运输作出重大的贡献。
同时,广州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据统计,广州目前具有1,441家旅游住宿设施(含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其中涉外宾馆酒店近200家,星级宾馆、酒店有75家;同时,广州拥有140多家旅行社,其中57家是国际旅行社,这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接待设施。再者,广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就旅游景点而言,全市就有70多家,其中像广州花卉博览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番禺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广州长隆夜间动物世界、花都芙蓉度假村、广州动物园、番禺莲花山旅游区、番禺南沙高尔夫球会等旅游景点也是会展旅客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展馆条件
广州原已有6个展馆,展厅面积共29.4万平方米。现在新建成与使用的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首期投资40亿元人民币,占地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该中心拥有30万平方米展示场,可容纳国际标准展位10200个,它将能满足大型国际级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型贸易展览、大型国际会议等需要,是目前仅次于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的世界第二大会展中心。
会展旅游的发展前景研究
区域经济与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发展会展旅游
国际上会展业的产业带动度为1:9,即会展场所收入为1,则相关的其他收入为9。会展旅游的举办和发展带动了城市旅游、商务旅游、饭店、餐饮、购物、交通等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展场所每增加1元营业额,就能使周边地区产生4-5元的经济效益。如广州的一年两次的广交会的直接收入和相关收入之比为1:7。广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会展旅游的深入开展。只有各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沟通,才能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才能培养出广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提升国际化大都市的品位,才能扩大就业领域,才能实现广州经济全面提升的经济目标。
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城市是否成为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准,政府应该重视会展旅游业在广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政府的名义加入国际会展组织,并以政府的名义举办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性会展活动,以提高广州会展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会展旅游也宜结合本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竞争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民族的东西就是越国际的东西。以城市文化功能的22个影响因素排名,广州在全国排名第三,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但与排名第二的上海相比,综合指数相差近4个点,而且存在基础设施(排名15)和本市文化需求规模(排名13)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加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广州的文化地位。
依靠科技内涵提升会展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内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科技与会展旅游的融合程度与广度都越来越得到增大和提升。会展旅游这一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要想进一步和国际会展业接轨,就必须从现在的“劳动密集型”迈进“科技密集型”产业的行列。
在会展旅游的发展历程中,科技的发展、应用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如上世纪60年代CRS(计算机预定系统)和GBS(全球分配系统)的发明及其在服务行业中的应用被认为是一次革命。以广州的会展旅游业为例,科技与会展旅游业的整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会展旅游管理系统。主要是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会展旅游行业数据库。其中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行业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是会展旅游主管部门和会展旅游企业的工作重点。
提高会展旅游的场馆设计与设备配套系统。未来的会展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将具有高度的智能性,符合消费者便利性和舒适性要求,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设施和电器设备将大量使用。如会展旅游中的会议设施与设备,会展场馆的消防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会展废弃物的处理系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技术和节水型生态厕所的建设系统等方面都有待通过科技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建立会展旅游网。以广州会展旅游业为例,利用科学技术建立“广州会展旅游网”、“广州会展旅游公众信息网”等网络,集合广州会展旅游的展示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网络营销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让世界了解广州、了解广州的会展旅游,这应是广州会展旅游今后十年的发展重点,逐步实现“数字会展旅游计划”。
大力培养会展旅游的专门人才队伍
我国会展旅游业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才的巨大缺口。这势必直接影响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旅游业的业内人士都表示他们缺的不是人手,而是高素质的专业会展人才。在人才缺口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会展旅游业的教育培训应该形成正轨,为顺应会展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使会展旅游水平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距离尽快缩短,应该开展各式各样的人才培训项目,如业界人士的论坛、演讲;开设形式多样的会展经理培训课程;还应该有权威的会展管理认证培训机构等等。同时,可以和国际上会展专业开办较成熟的大学联合开办会展旅游培训。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缓解业界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在会展旅游业人才培养中应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国家教育部已把会展列入本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在会展旅游业的几大城市中,要大力发展会展教育,第一步培养“复合型”人才,以解决目前会展旅游业人才紧缺的状况,第二步培养“小而专”的国际型会展人才,以适应国际会展旅游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