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城县规划;适应性;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乡规划法》、《物权法》的实施,我国城乡工作面临着新的政策、法律、和人文环境的压力,因此,各地行政规划部门都要面临着上级领导、纪检监察部门、社会群众的质疑,例如现行的政策法规是否适合当地城乡规划现状,是否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等等。城乡规划布局的适应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法律也好,技术也罢,是否适应地区的发展建设,如何建立一个城乡规划依据的框架,始终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城乡规划布局的现代适应性问题思考
1.如何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规划”是“计划”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必然产物,这是对城乡空间资源的规划引导,而不是计划性的安排和规定。所以,城乡规划应该强调规则的制定,对已经实施的规划项目纳入工程设计反手,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由此可见,城市规划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与空间规划方面。进一步说,“规划”是规范的市场机制对城乡空间资源规划中的规则,是一种属性或者说是公共政策,是城乡规划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市场起到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城乡规划并并不是一种“规则”,只是单纯的工作计划,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造成城乡规划空间混乱,影响群众正常生活。
2.城乡规划不符合客观规律
城乡规划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必须要符合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城乡规划问题会迎刃而解,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城乡规划则会陷入泥潭,无法实现规划的最终目标,甚至会适得其反。当前,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为了追求政绩,不顾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追求政绩,造成很多城乡建筑,基础设施不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群众不适应规划之后的地区生活。城乡规划在规划之初就没有考虑到适应性的问题,最终造成规划之后的种种问题至今难以解决,严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老旧城区开发力度过大,不适应环境发展
很多城市的旧城区人口密集,在规划过程中,城市绿地被大量毁坏,居民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城市人流、交通、工业三废大量增加,但是城市绿色植物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下降,增加了城市污染问题。
4.乡镇建设散乱,不适应城乡总体规划布局
乡镇建设是城乡规划布局的重点规划部分,但是目前很多乡镇地区建设混乱,既不利于生产,也不适合生活。乡镇公路建房随意,占用群众土地,破坏城市环境,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如果乡镇建设不适应总体城乡规划,就无法实现城乡规划的最终目标。
二、对城乡规划布局的现代适应性改革建议
城乡规划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城乡规划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规划是否适应当代城市发展,如果城乡规划不适应当代城市发展,对实现现代化只能起到反作用。所以,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规划是否适应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环境发展,居民是否适应城乡规划之后的生活等等,只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城乡规划布局的整体水平,进而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1、区位分析,适应城乡特征
城乡规划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城市,一方面是乡镇。从城市角度来说,城乡规划局要保证城市的发展建设,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不能因为城乡规划忽略城市建设。从乡镇角度来说,城乡规划同样是在乡镇原有基础上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兴建公路交通,美化乡镇环境。城乡规划布局不是要乡镇居民完全放弃原来的生活,而是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房子更美观牢固,道路更畅通,购物方便,不比耗时耗力“进城”置办物品。总体来说,地区进行城乡规划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条件,政治政策,文化发展和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与其他方面发生冲突,影响城乡规划整体发展。
2、完善相关政策,适应当代城乡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法》对城乡规划控规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明确了控规的法律地位。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必须控制好城乡规划布局的详细信息,并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才能为城乡规划布局提供法律保障,保证城乡规划顺利进行,尽快实现规划目标,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3、加强城乡规划布局的灵活性,适应城市发展的可变性
用地性质确定及土地规划划分是城乡规划布局的重要内容,规划主要是在开始建设施工之前进行的,具有预见性的活动,对土地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灵活性。城乡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土地的使用功能不仅反映着土地使用的性质,同时还表现出一种相对兼容并处的状态。规划过程中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用地性质兼容,辅以兼容比例,以此来适应城乡规划中可能存在的市场调节需求及不确定性。
4、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虽然有权利对土地及空间利用进行规划,但是在城乡规划中政府工作绝对不是“一刀切”。对某一地区的土地和空间进行规划利用之前,必须考虑到该地区的市场发展前景,开发建设成本和建成之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掌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才能对土地和空间进行规划建设。政府的作用是宏观调控,掌握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但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行对土地和空间进行规划。
5、多元化发展方向,适应不同类型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我国提出的一项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政策,但是我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每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城乡规划布局是国家提出的一个总体发展方向,具体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还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此外,城乡发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不能为了实现现代化而忽略了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规划布局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总结
城乡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建设性工作,其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不断翻山的过程。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布局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这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要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速度,另一方面要追求建设发展质量导致的。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城乡规划布局面临着新的挑战,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我国一定可以顺利实现城乡规划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雷,韦柯筠,陈凯. 强制性与适应性:快速发展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福建建筑. 2010(09)
[2] 张志斌,戴德胜. 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 现代城市研究. 2007(10)
第一,创新发展理念,重视和加强学习,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去更多强调的是抢抓机遇,追求发展速度;现在必须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好”字当头,更多地注重“以人为本”;掌握渊博的知识和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是对政研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为了适应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需要,我们要善于与时俱进地学习,敏于观察形势,勤于思考问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融入为领导决策服务工作中。
第二,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过去讲解放思想,更多地强调要树立敢想、敢干、敢冒精神;现在除此之外,还要增强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认识,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合乎规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要着力变革思维方式,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观察、研究未来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那些一维性、凝固性和僵化性的传统思维亟需变革。当前,在推进区域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把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视野,敏锐地捕捉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着重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思考,努力提高对区域经济联系、协调发展的认识。
第四,创新调查研究的方法。在开展调查研究、服务领导决策的长期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这些方法感受直接、体验深刻、互动性强、人情味重。当前,政研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克服调研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灵活、研究思路缺乏创新、调研成果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在坚持原本行之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运用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方法,为调研和决策提供快捷、可信、全面、翔实的信息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加工,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和质量等。
第五,勇于超越自我。过去主要是纠“左”;现在主要是针对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出现的问题,如民生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等进行解放思想,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水利区划是从投清自然情况,分析自然规律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不同地区的水利开发条件,水利现状,综合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_各部门对水资源开发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的农业水利发展方向、战略性布局和关键性措施,为更好地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利规划提供依据.在这里,主要属于认识客观世界的范畴。流域规划和地区水利规划则是根据自然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研究一个地区除害兴利,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原则,从技术经济论证入手,拟定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景设想,着重于确定技术措施、建设规模、经济效益和综合利用各项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力、物力和投资的估算与投资来源分析,拟定工程开发程序和实施方采.在这里,主要属于研究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要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首先认识客观世界。我国五十年代早期进行水利规划,虽然没有把区划作为一个阶段划分出来,实际上也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过程.进行黄河流域规划时,就曾根据调查研究资料,对西北黄土高原按不同侵蚀类型分类划片,分析干支流关系,因地制宜地拟定治理措施,为规划报告的编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江苏省主要水利工程其所以在布局上基本合理,主要原因就是从六十年代开始,他们在农业区划中考虑了水利区划间题,重视了区划、规划和典型样板试点。他们在水网地区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内外河分开,高低片分开,灌排分开,控制地下水位等治理途径,使水网地区粮食平均产量达到l,00。斤/亩以上.
他们在制定苏北地区水利规划时,分析了长江水资源丰富,淮河水可用但不可靠,沂、沐、洒三河平时无水,汛期洪水来得猛退得快等特点,水利建设从分流域治理发展到跨流域治理。同时,他们在流域水系复杂的地区,根据水利区划,突破流域界限,把三大流域串通起来,统一洽理,建立了一个“挡得住,排得快,降得下,灌得好,能控制,能调度”’的综合治理的范例,既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发挥了备流域互调互济的有利条.件,但有些流域规划与地区水利规划,往往着重于骨干工程的兴建,忽视整个流域面上的治理,因而有些地区的水利建设,不但水资源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还造成了不少浪费、失误与损失.这说明水利区划是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规划工作关系十分密切.
(二)在农业区划中的作用
水利区划是综合农业区划的组成部分.”方面它和其它专业区划提出的农业技术改造措施一起,对综合农业区划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也要求水利措施与之相适应。农业布局不当,必然导致水利措施不合的,随着工业理,而水利建设不遵守客观规律,也必然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例如,目前我国有些地区水资源比较缺乏,农业生产似应以早作物为主,而过去却不适当地发展用水较多的水稻,从而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有些地区盲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影响水资源的涵养和调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等等.这些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农业水利区划,主要是根据水资源条件、水利建设现状和水利开发方向等因素划分的.而综合农业区划,则是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气象、农业种植和农业技术改造措施不足,使等因素制定的.水利区划虽然与综合农业区划有密切的关系,是农业区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因而水刊区划又保持了本身的科学体系.
(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观点看待发展。***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二、解放思想,发展创新,个人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解放思想,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多点公心,少点私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想事,看事,做事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患得患失,只有这样,思想才能获得解放。人们不常说吗,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就是舍得官位,舍得财产,舍得生命。
(二)、要以***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
发展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顺应时展,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切不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主观臆断,脱离实际,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
关键词: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TL75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
环境与经济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后,面是协调发展,互为促进。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指标间也互相联系,并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经济形势很大程度上自接体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环保工作也只有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才能体现环保参与宏观决策、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揭示了环境质量与收入间的倒U字型关系,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科学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环保部门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综合管理职能日益凸显,参与政府宏观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是在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结合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以规划目标、统计数据和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统计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发展趋势预测提出相关对策和措施。
开展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对环保部门及时把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形势,适应政府宏观调控新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现阶段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已成为环保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的客观需要。
图1
二、 基本思路
1、总体框架
形势分析应结合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按照“透过经济看环保,透过环保看经济”的要求,全面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数据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客观研究经济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准确把握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总体框架见图1。
2、重点分析的几个问题
1)注重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
主要是分析体现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绩效的关键指标,并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进行趋势预测,就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内容见表1
表1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处理好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2)重点关注污染减排进展情况。
污染减排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环保焦点。准确把握污染减排形势,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形势分析要在分析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进度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对减排进度滞后地区实施预警机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
从经济发展全局判断污染减排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等方面;
重点减排工程落实情况,重点梳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火电企业脱硫脱硝、重污染行业整治等工作,按照年度减排计划和实施方案,对工程完成情况和减排效益进行分析,对没有按进度完成的工程和地区,可建议行督办、通报和约谈;
环保监管情况,包括减排核查和各类环保专项行动情况、管理减排各项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等。
3)客观判断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环境质量是检验环保工作的最终标准。形势分析应对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进行判断。重点关注地表水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空气质量、县级以上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M2.5以及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主要指标等,可按十年或五年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客观判断本地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对部分恶化趋势较为明显的指标,要从减排进展、环保工作力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气候因素、主要污染产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对改善较为明显的指标,也可从上述几方面阐述是属于阶段性改善还是趋势性改善。同时加强对重点流域和重要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分析,主要从总体水质、满足功能要求断面比例变化情况、水质下降断面分布主要区域、主要变差指标等方面查找原因。
4)着力体现阶段性环保工作重点领域。
环境保护阶段性重点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面有所变化。从宏观层面,环境保护已逐步进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要作为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环保工作本身,环境保护已经从重点开展单领域的污染防治到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新的污染防治重点领域不断出现,由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阶段性环保专项重点工作日益增加。形势分析应准确把握客观形势和宏观政策要求,科学把握工作节奏,理清轻重缓急,切实体现阶段性工作重点,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
5)及时呼应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新诉求。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网络资讯、微博等信息快速传播手段的普及,环保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及新闻媒体频繁聚集的焦点。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核辐射影响,到PM2.5的问题,都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迅速关注的热点,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形势分析要紧紧抓住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新诉求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注重分析环境投诉举报和形势,广泛收集舆情,对群众关注较多的污染企业和污染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3、主要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是建立在专题分析基础上的,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流域等环境质量指标和GDP、工业投资、用电量等经济指标的专题分析。对某些变化较大的指标和敏感性指标,如减排指标和环境质量指标,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集成,并与目标进行比较,对数值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与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总体形势判断和预测,提出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对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的专题研究是提高形势分析深度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和发展趋势。定量分析是一种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表征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实质是专家经验、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计算机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探索复杂性系统问题的途径。简单的说,“保持稳定、趋势向好”就是定性,结合环境统计、监测等数据信息实现目标内容的可视化就是定量分析。
3)定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
定期对环境与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如季度分析),可准确把握一定时期内重大宏观政策(包括环境和经济领域)的走向与调整,迅速做出分析与研判,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增强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时效性。远期分析可根据多年环境与经济数据的比对,探索两者之间的规律,有利于统筹谋划本地区环保工作的节奏和重点。
4)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
纵向分析是对各阶段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环境基本情况各指标进行研究,获取其数据变化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研判发展趋势提供支撑。横向分析是借鉴相似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或者借鉴现有环境经济分析模型,预判本地区环境指标走势。通过纵向和横向分析的有机结合,可以正视差距,正确把握阶段性特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结束语:
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了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但总体面言,该项工作尚未全面铺开,各地形势分析的深度也不尽相同。同时形势分析工作也由于缺少技术方法的有效支撑,容易使分析成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要进一步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必须在全面掌握环境及经济形势数据的基础上,摸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更
多地运用科学工具实现定量预测与定性研判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撑。.
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详细的论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116-02
经过国家部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的不断摸索,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会议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策略。只有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因此,正确地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所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略,以便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
1 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策略的重大意义
近几年,我国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的不同就决定了发展方式的不同,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断地去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迫切地要求我国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迫切地需要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的发展初期起点很低,而且经济的基础相对较差,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经济刚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对我国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这就导致了经济的发展逐渐受到了资源的制约,因此,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迫在眉睫。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响应了我国近几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而且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以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为代价,严重地损耗了我国的资源储备,所以,经过我国国家部门的探讨,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势在必行,要将以前的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的方式转变成低能耗、低投入、低污染的方式,要以最少的能源消耗以及最低的资金投入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的响应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策略,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向前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的综合国力也越来越强大,经济也不断的迅速发展,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然而,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始终以粗放型的高能耗、高投入以及高污染为代价,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资源储备、能源储备大大地减少,尤其是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大量的资料显示,我国经济的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是欧美各国的几倍之多,当今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环境以及资源的限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高度损耗,使得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我国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能源,这必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体现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就必须统筹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时刻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传统模式的高能耗、高资金投入、高环境污染以及低经济效益转变为现代化的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小、高经济效益、高技术含量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将经济发展方式与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起来,重视我国的环境保护,最大程度的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1)大力促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节能减排。促进节能减排,就必须要制定出强有力的对策,充分的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我国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包括化工业、电力行业、有色金属的冶炼、石油加工等,对于这些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出一套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超出规定的能源利用以及超量的排放污染的企业要进行大力的整顿以及严厉的惩罚,以便有助于节能减排的推进。
有一部分企业由于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不完善,尤其是缺乏必要的处理污染的设施,所以,购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处理污染的设备,并且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是极其重要的,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污染物的排放。企业生产力的落后必将会导致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这些行业的生产力的提高,并且对这些企业给予必要的援助,以便于推进企业的节能减排。
(2)充分的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只有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稳固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必要的内容。只有创建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之路,才能有效地推进经济方式的转变,这就必然要求在经济发展当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这些创新型人才的不断努力,降低经济发展中能源的消耗,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推动我国的创新建设不断前进。国家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科学的创新体系,不断地鼓励科学技术的创新,充分高效的利用资源,使创新型人才主动的投入到我国经济建设当中去,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3)不断的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发展的。迅速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就要不断地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变革,减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过多干预,加强我国市场在资源的配置当中的重要作用,最终目的是形成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变的体系。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要以市场为引导,不断的规范我国市场的竞争,创建出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市场的供求情况、能源是否短缺以及环境的污染程度的体系,要制定出有效的鼓励措施以及惩罚措施,对一些节能环保企业进行鼓励和奖励,对于一些高损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以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还要对财税体系进行有力的改革,政府应该对开征环境以及资源利用进行合理的征税,以促使各行业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不断的改革行政管理体系,不断的加强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让政府充分的服务于社会。在经济发展当中,要以市场中的企业为主体,并且采取有力的措施来鼓励各企业对能源的节约、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对环境的保护。
(4)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对能源的损耗、环境的质量、人口的结构以及生活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的加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全面考虑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通过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来带动我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一、西藏经济学的功能
西藏经济学同其他经济学科一样,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功能。由西藏经济学特殊的研究对象所决定,使其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西藏经济学承担着西藏经济蓝图设计者的重任
西藏在我国属欠发达地区,这是指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的整体落后性。如,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及观念较为保守,产业发育不健全及相互关联度低,产品价值含量低及竞争力不强,资源——特别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低,对外经济交流的范围较窄及力度较弱,对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些现代经济观念接纳及认同的速度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国民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太弱,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等等,以上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勃勃雄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根据西藏的具体情况,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及的方法,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设计、制定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资源配置方向及经济发展速度等),以及实现这些蓝图规划的行为准则、原则和实施步骤等。
(二)西藏经济学承担着社会启蒙的重任
社会启蒙教育,就是指导人们利用科学知识,特别是现代经济理论知识在经济建设活动中,进行是非判断、优化选择、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进而明白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等。就西藏而言,如果人们光懂得必须加快西藏经济的发展步伐及如何加速发展西藏经济等,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西藏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选择的模式及前进的方向;什么是值得争取发展的目标;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遵循什么原则及其调整优化的方向是什么;如何开辟西藏的财政收入来源及如何正确处理西藏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西藏在开发当地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模式;西藏各民族在保持和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如何不断调整和优化消费结构;宗教感情与科学精神及原则的关系如何处理;西藏各民族应如何确立自己在西藏社会经济振兴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对待和认识像西藏这样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等等。
西藏经济学的社会经济设计与启蒙教育功能,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就其作为社会设计者的功能而言,如若不能在明辨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是非与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和构建,不能充分地说明一种方案、一个规划、一种经济行为是否会有利于西藏人民,是否有利于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是否有利于西藏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那么,该设计将不可能起到推动西藏国民经济沿着持续、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同样,尽管西藏经济学作为社会启蒙教育的功能,会告诉人们如何评价及选择一个目标、一种方案、一种模式,但如果不发挥其作为设计者的功能,那么,即便是多么美好的目标及诱人的前景,也会因为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而成为海市蜃楼。
二、西藏经济学的内容与任务
西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创的经济类学科,它的特殊功能便决定了它的研究内容与任务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一)西藏经济学的内容
西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1、西藏社会主义经济奠立于其上的社会生产力前提与自然环境。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性质及状况,都是对在此以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社会革命可以砸碎旧的“社会机器”,但却不能拒绝旧的社会生产力。西藏的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也一样,是在接受和吸纳该地区原有生产力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营造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的。所以,我们在研究西藏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时候,就必须从西藏的历史着手。同时,人们的经济活动过程,从原本意义讲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流和结合的过程,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着这一交流和结合过程的不同特点与内容。这一性质便决定了在探讨和研究西藏经济的运行规律时,必须认真、客观、详细地和认识西藏的自然环境,全面和准确地把握这个特定的环境对西藏社会经济运行过程所产生的。
2、西藏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特点。西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过程因受特殊背景的,而呈现出了与国内其他省市!区"不同的运行轨迹,在西藏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之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其经济运行因受到了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使该地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起步、、方式、特点诸方面及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历程中,都受着特殊的支配而表露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一块是西藏经济学的一个重点区域,由此表明西藏当代社会经济运行过程是该学科的重点研究内容。
3、西藏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人的因素。历来认为,在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劳动者)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解放和保护生产力,最根本就是要调动、激发、保护和提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能动因素。西藏作为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中国藏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在全西藏260多万人口中,藏族人口占到近95%),此外,西藏区内还居住着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和汉族。根据历史唯物论原理,由于人口比例的关系,使藏族人民必然地成为西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活动中的主要构成力量。但是,对于在什么样的原则下探讨这一及如何调动西藏各族人民西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性等问题,都必须能够首先从上予以研究和论证。
4、西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西藏国民经济的社会规定性决定了它与全国经济运行的组织方式等一般特征,都必然地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和同一性。所以,为了能够确保西藏国民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的转变,就必然地要根据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和西藏人民的愿望,对经济运行的速度、结构比例、人与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和主要关系进行规划和设计,尽可能地为该地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可供的操作原则、依据等。
(二)西藏经济学的任务
笔者认为,要破开区域经济发展的前进难题,深化地方行政改革,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凤凰涅槃,就只有把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让政府、市场和企业一起协同发力达到和谐共振,才能打破经济发展的僵局,开拓出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促进经济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力,厘清政府职责边界,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让政府的“有形之手” 挖掘出适宜产业经济成长发展的一汪“清泉活水”。这就要求加强制度的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管,警惕部分基层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风的腐化,铲除掉“拦路虎”滋生的土壤。
促进经济发展,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力,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发挥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断完善法治制度,保障公平竞争、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尽快建立健全起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体系。
2011年12月11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将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根据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热点设问】
1. 指出,中国“入世”十周年来,货物贸易额由全球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出口额跃居全球第一;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68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试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知识揭示我国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
【分析】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表现为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我国“入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紧紧抓住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
2. 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同时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试分析其中蕴含的经济学道理,并提出应对策略。
【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生产力发展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流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如经济全球化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使得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世界各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身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策: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我们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出口优化升级;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武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面对机遇和挑战,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和空间;始终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
3. 试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我国政府应对“入世”带来消极作用的对策。
【分析】 我国政府要坚决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始终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抵制因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带来的不良思想侵蚀。
4. 试运用《当代国际社会》中关于国家利益的相关知识为我国“入世”提供政治依据。
【分析】 国家利益世界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高价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入世”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5. 指出,我们多次郑重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试分析其中蕴含的政治学道理。
【分析】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体现了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互相尊重和、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伴随着中国“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外来文化大量涌入。试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分析】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7. 说,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与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该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
【分析】 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不仅在于中国自身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离不开世界各国友好合作。
整体占统帅地位,起决定作用;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这表明了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原创新题】
材料一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12月7日发表《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出口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还比较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进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1) 试分别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应当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华丽转身?
材料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 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2) 请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哲理分析我国集中清理和修改法律的理由,并分别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对“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的理解。
材料三 入世10年,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国内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和国际环境影响下,推动中国持续高增长的红利要素逐步衰减,对外开放面临一系列新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应在“竞争力”、“影响力”、“话语权”这三大关键词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的竞争能力、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能力和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3)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的?
【参考答案】
(1) 经济生活角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我国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生活与哲学角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使我们经济发展措施和政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需要注意量的积累。
(2)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我国集中清理和修改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相适应的法律,体现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从经济生活角度来看,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手段中适当减少国家的行政手段,突出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从调节经济的手段来看,就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政治生活角度来看,就是要求政府在履行职能时不能“包办一切”,该管的要管,而且要管好,但不能越权;要求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
(3)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分析中国入世10周年时,在看到我国经济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我国经济在当前存在的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