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儿童电子书;互动;现状;瓶颈;前景
培根曾经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从竹简木牍到纸质书籍,再到当今的网络多媒体电子书籍,人类文明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断言:电子书将改变全世界的阅读方式。的确,当今集成了声音、视频、动画、实时变化模块、交互模块等要素的多媒体读物,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大规模地蚕食传统印刷书籍的领地。而在儿童阅读这一领域,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儿童电子书,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风起云涌,波涛汹涌,以势不可挡的魅力,席卷儿童阅读市场。
一、我国儿童电子书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这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儿童电子书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在发展着。儿童电子书市场的目标儿童年龄是4至12岁。在美国,拥有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家庭数量接近2500万,在中国则是1.3亿。《2011年儿童网民规模及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有51.2%的5~12岁儿童使用互联网,其中67.7%的儿童认为互联网是最喜爱的媒体形式,当年中国5~12岁的儿童网民数量达到了8958.2万人。中国的儿童电子书从最初单纯磁带式的有声儿童读物发展到光盘式的封装型电子书再到单机非联网模式的电子书阅读器,再发展到当今依托互联网的互动儿童电子书,短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能够吸引儿童读者兴趣的电子图书,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公司。位于广州的AppleTreeBooks迄今为止已近百本iPad儿童电子图书,并且还有作品闯入美国图书类销量排行的第一位。此外,国内专注于儿童图书的禹田文化和已经建起网上可听可读数字图书馆的儿童之(ChildRoad)公司都已经进入iPad儿童互动电子书市场。
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儿童电子书市场而言,我国儿童电子书市场还处奔前的起跳阶段,还缺乏专注于电子书的航母式的大型集团,虽然一些国有大型出版集团也已经涉足儿童电子书领域,比如中国少儿出版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等,也有一些省级出版集团试水儿童电子书市场,但是他们的主要财力和精力都专注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电子书业务只是他们的适应时展的一个补充,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主要业务支柱。因此,我国儿童电子书市场还存在着不少的发展瓶颈。
首先,儿童电子书产品内容过于单一,这种现象和版权保护有着极大地关系。因为大量的儿童电子书的内容来自于传统的纸质儿童故事和小说,当初的版权协议并未涉及电子书领域。而专门为新型电子书而原创的能够吸引读者的故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凤毛麟角。
其次,儿童电子书过多的华丽外表和声光电表现形式往往使缺乏控制力的儿童沉溺于感官的刺激,反而降低了对于内容的理解,阻碍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大量的绚丽多彩的动画使得故事本身相形见绌,使儿童读者忽略了情节本身,这对于儿童性格和情操的培养熏陶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好处。
再次,由于儿童互动电子书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为儿童构建了一个视觉和听觉相融合的多感官的虚拟世界。这既是儿童电子书的优势所在,但物极必反,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儿童来说,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儿童在阅读互动电子书时全神贯注久坐不动产生一直难以自拔的上瘾感,从而忽视户外活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乏这样的个例。这种情形对于家长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因此,儿童互动电子书在创作和设计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但是,目前来看,显然做的不够,导致大部分家长对儿童互动电子书持有一直相对保守的观点,不敢过于放纵自己的小孩大量阅读互动电子书。
儿童的特点决定了儿童阅读行为受到了家长的指导和鼓励,而家长最为看重的是儿童互动电子书能否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能否开发孩子的智力水准。因此,儿童读物、故事、儿歌、童谣、益智类APP是家长最为亲睐和看重;外语、古诗类、儿童百科类APP也是家长经常向孩子推荐的互动电子书籍。
最后,儿童电子书的赢利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赢利模式。对于网络下载,人们习惯于免费,一旦收费,就会出现用户大量流失,再去寻找其他的免费产品和途径。这种消费习惯阻碍了儿童电子书市场的发展,也妨碍了优秀的高质量的儿童电子书产品的问世。
二、儿童电子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经济全球化;外国直接投资;体制转轨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2-0088-05
国际经济学理论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系列的动态经济效应,如资本积累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就业促进效应、市场竞争效应以及社会制度变迁效应等。实践证明,大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实现哈萨克斯坦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具有互动效应,即两者之间呈现为一种同向的均衡发展态势。
一、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历程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哈萨克斯坦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演变
1992年哈政府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将“引进和有效地利用外资与发展哈萨克斯坦”作为其主要目标之一;“哈萨克斯坦希望能够得到西方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吸引更多的外资,带动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P762)1997年哈政府在2030年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将“吸引外国投资”确立为国家的“一项长期任务”,并把“引进外资”与“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1998-2000年国家最优先发展的方面。[2](P145)为了进一步增进吸引外资力度,哈政府专门设立了直属于内阁的利用外资委员会,并由哈第一副总理兼任国家投资委员会主席。为了更好地规范和鼓励引进外资,1994年12月27日哈政府颁布了《外国投资法》,并于1997年2月28日再次通过了《国家支持直接投资法》,同时还积极建立各种经济特区以更便捷地吸引外资,如“阿斯塔纳”、“阿拉木图”和“克孜勒奥尔达”等经济特区。2003年1月8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投资法》出台。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2004年国情咨文中曾明确指出,“共和国极其关注提高立法以保护投资者权利”,“哈萨克斯坦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
(二)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量分析
独立以来,哈方国内投资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哈方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政局的相对稳定为吸引FDI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1993-2008年,哈萨克斯坦共累计吸引FDI达896.717亿美元(参见表1)。总体而言,外国对哈方直接投资呈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参见图1),投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程度逐渐加深,但各年份之间波幅较大。从2004年起,标准普尔等三家著名国际信誉评级机构均将哈萨克斯坦列入“投资级”,进而极大地增强了外国投资者对哈方的投资信心,外国直接投资实现了较快增长。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哈方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亦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但2008年哈方在吸引FDI上仍继续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98.09亿美元,为1993年的15.6倍,相对于2007年增长了7.4%。同时,据哈方国民银行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3月,哈方吸引FDI的整体增速已明显放缓,累计吸引FDI仅为33.40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0.5%,尤其受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外国投资者对哈方国内能源领域投资仅为8.7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0.3%。
(三)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分析
自哈独立以来,世界上共有110多个国家、地区及各种国际组织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投资。1993-2008年,累计投资排名居前十位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金额占哈方吸引FDI总量的76.15%。其中,美国投资占哈方所吸引FDI总量的1/5以上,达到180.717亿美元(参见表2和图2)。美国官方人士曾进一步表示,再过15年美国向哈方国内经济建设的投资将有可能达到800亿美元。[3](P3-10)自2005年以来,荷兰一直作为哈方海外投资的第一大来源地。
(四)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分析
根据哈方国民银行统计资料显示,1993-2008年,哈方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是能源部门(石油、天然气)、机械加工制造业以及商业部门(金融不动产等);从国民经济产业格局分析,三次产业所吸引的FDI极不均衡,具体表现为:流向第一产业为0.605亿美元,所占比例相当小,仅为0.07%;而流入第二产业的FDI为443.115亿美元,所占比例为49.42%,其中,流向采矿业的外国直接投资金额累计达331.72亿美元;第三产业为452.997亿美元,所占比例为50.51%。
呈现如上特征主要是由于外国投资者在进入哈方市场时更多地看重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储量及巨大的社会市场潜力;[4](P10-11)同时,与哈方政府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也是密不可分的,[5](P170-171)独立初期,哈政府为实现其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制定了“油气兴国”战略,并给予国内能源部门诸多优惠政策,进而吸引了国外大量能源企业进入哈方从事开采、加工各类自然资源。尤为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持续飙升,更是进一步刺激了外国投资者对哈方国内能源领域的投资。
二、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势
1. 持续的经济增长。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国内曾出现“转型性经济衰退”,并一度跌入经济低谷,直至1996年经济下滑势头才得以遏制,当年国内经济首次出现了0.5%的正增长。自2000年以来,哈方国内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超过9%,在独联体国家中名列前茅,成为了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008年在全球经济因金融危机影响而普遍衰退的状况之下,哈方国内经济仍然保持了10.3%的高速增长,以1989年为基期100,2008年哈方国内生产总值综合指数已达到144.2。诚然可见,持续、高速的国内经济增长为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投资预期。
2.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哈萨克斯坦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保障。其中,钨储量居世界第1位;铬和磷矿石储量为世界第2位;铜、铅、锌、钼和磷的储量居亚洲第1位;铁、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也较为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00亿t,煤储量为39.4亿t,天然气储量为11.7万亿m3。[6](P62-66)承上所述,十余年来,外商投资动机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哈方国内丰富自然资源的浓厚兴趣。诚然,基于哈方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储量,可预见,哈方在进一步吸引外资方面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 独特的地缘政治。中亚地区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战略通道,自古以来就备受世界各大国的青睐。在中亚地缘战略权衡中,哈萨克斯坦则是重中之重,“在五个新独立的中亚国家中,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最重要的两个。哈萨克斯坦是本地区的屏障”。[7](P142)哈方独立后,积极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西方发达国家也竞相与哈方发展经贸联系借以巩固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对哈方直接投资是外商参与哈方国内经济和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4. 广泛的政策优惠。独立以来,哈政府积极实施体制转轨和经济改革,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给予了诸多政策支持,并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和保护外资的法律和法规,建立各种经济特区及对外商实施诸多优惠的税收政策。基于哈方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哈方政府会继续加大实施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此,外国投资者在继续看好哈方国内经济发展前景的同时亦将逐渐增强双边投资合作,加大投资力度。
(二)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劣势
1. 经济发展水平仍较落后。尽管哈方自独立以来实现并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复苏与快速增长,但总体而言,哈方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仍然较小,综合实力在世界各国排名中仍较后,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公布的《2009全球竞争力报告》,哈萨克斯坦在参评的57个最具竞争力国家中排名第36位①,尤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差甚远,根据结构需求理论,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将制约了投资合作程度。如长期以来,第三产业作为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产业,在哈方也具有巨大发展前景,但因哈方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该产业在吸引外资方面却相对不足。
2. 基础设施落后且不配套。哈方自独立以来,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时间短,起步晚,总体经济实力仍较为落后,严重地制约了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极大地影响了外商投资范围与深度。从哈方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状况可见,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一些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却长期得不到正常发展,而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又常常因为外资过度发展而存在吸收消化上的种种弊端。故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各项配套工程将是未来吸引外资尤其是国内落后地区发展的关键步骤。
3. 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哈方独立后,选择了市场经济作为自身的转轨方向与目标。十余年来,哈方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而言,其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尽管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但市场经济的各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建立仍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与过程。鉴于此,继续深化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将会大幅提升其吸引外资的竞争力。
4. 腐败泛滥与行政效率低下。哈方独立以来,国内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相对缓慢,地方官员腐败行为尤为突出,各种乱收费现象层出不穷;同时,政府机构办事效率较为低下,各部门之间责任不清晰,常常是遇到利益便相争,而遇到责任便相推,政出多门而相互冲突,常常使得外国投资者无法适从,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外商投资的预期和信心。
三、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发展趋势的实证预测
承上所述,随着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与日臻完善及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哈方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必将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1993-2008年哈方吸引FDI的原始数据观察可发现,该数据呈指数增长的变动趋势,因此可进一步考虑使用趋势外推法对该变量进行实证预测分析(所有的相关运算过程均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中实现),令预测模型为:
其中,y为被预测变量,t为由1开始的自然数时间变量,?琢、?茁分别为参数。
根据原始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SL)可得到FDI预测模型如下:
Log(FDI)=1.7709+0.2095t+e
其中,式中e为回归模型的残差,根据此模型得出FDI预测结果如下:
通过对上述预测模型的残差e的进一步分析发现,e是平稳序列,但不是白噪声序列,因此可以对其建立ARMA模型②进行预测(在预测理论中,该方法被称之为“博克斯-詹金斯”预测法)。对残差序列建立ARMA模型如下:
e=-0.6171AR(1)+0.9561MA(1)
式中AR(1)表示一阶自回归,MA(1)表示一阶移动平均。由此模型得到残差e的预测结果为:
根据预测理论,最终预测结果应该为上述两预测结果的代数之和,故2009-2011年哈方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最终预测值如下(参见图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继续大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不断优化外资结构、努力提升利用外资层次及进一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将是哈萨克斯坦在新世纪中实现经济腾飞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步骤和重要内容。
注释:
①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哈萨克斯坦国家竞争力排行第36位,见。
②ARMA模型(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 Model)主要是研究时间序列的重要方法,即由自回归模型(简称AR模型)与移动平均模型(简称MA模型)为基础“混合”构成。
参考文献:
[1]郑羽.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赵常庆.哈萨克斯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维佳.几个主要国家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情况[J].中亚信息,2007,(7).
[4]谷维.跨国公司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影响[J].中亚信息,2005,(7).
[5]于洪君.在苏联废墟上的艰难求索[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
[6]李自国.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与哈萨克斯坦的对策[J].国际问题研究,2009,(1).
[7]【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Study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Prospect of Kazakhstan Absorbing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Zheng Guofu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Guangxi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 532400,China)
关键词:外债规模;适度规模;偿还问题。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世界上许多不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经济的起飞,大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的经济,这就形成了借用外债来发展经济的模式。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初,就吸引外资,引进设备和技术,利用我国的原料和生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使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冲向世界,使我国成为利用外资的成功经验,多年来是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产值的持续增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外债并不只是显示它有利的一面,同时外债也有极大的风险性,所以说外债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外债的潜在威胁会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带来巨大的风险。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的外债开始由于规模小还没有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 1994 年开始,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使外债规模呈现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最大债务国。2012 年 6 月末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 3 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 7512.61 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 4801.61 亿美元,企业间贸易信贷余额为 2711 亿美元。从债务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 4128.80 亿美元,占 85.99%;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 672.81 亿美元,占 14.01%。因此,有计划有步骤的利用企业利润进行偿还债务,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外债现状与外债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近年来的外债规模现状。
从我国外汇管理局网站的信息得知,2012 年我国的债务期限结构来看,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 1935.59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 5577.02 亿美元,其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占 48.61%,银行贸易融资占 26.50%,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 75.11%,主要与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从债务人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 2448.37 亿美元,占 50.99%;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 1371.58亿美元,占 28.57%;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 545.91 亿美元,占 11.37%;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以及其他机构债务余额分别占 7.81%、1.23%和 0.03%。上述数据是我国债务的现状,这些数据的掌握有利于掌握我国外债的存、流量,同时有利于适度的分析和掌握,这对于我国的外债的借贷和偿还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对于一个国家的外债存量是某一时段的国家外债净流量的累积数额,也反映出该国对债务的负担能力。
(二)对我国近年来外债规模扩大的原因分析。
在 2007 年-2009 年暴发了世界的金融危机,这是影响到全球的一场金融风暴。它源于美国房屋信贷的危机,使美国的广大投资者对按揭失去了信心,这才引发了美国的流动性危机。导致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虽然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巨额的资金,但最终也没能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世界经济发展的动荡。到了 2008 年 9 月9 日,这场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就开始失控,开始波及到整个世界,并导致许多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为了不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混乱只好由政府接管,稳定市场经济的动乱。由于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这场世界级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小,虽然是好事,但也有值得深思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在国际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下,经济形势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我国出现了外债来源充足和国内经济发展对外债需求两旺的局面,这也成为提高我国外债规模扩大的根源。近年来,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快速的增长期,是我国 GDP 的年均增长量高于同期全球经济的增长率,这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得到深化和提高,使我国市场经济的投资取向和市场环境更加稳定、透明,增强了海内外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赖。为国际资本流入到中国创造了较大空间。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需求旺盛,但由于我国的储蓄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难以吸引广大投资者的热情,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只能寻求境外贷款来解决建设资金缺口。
二、关于对我国外债规模的适度性的研究。
适度外债规模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需要的,对于外债确切地说是指一个国家在它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期,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度的外债规模是可以被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实际吸收,并具有偿还能力,同时不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时的利用外债的规模。对于一个国家外债应该是多少才是适度的外债规模,这取决于国内经济发展对资本的客观需求、国内资本的积累能力、国际资本的供给状况和国内经济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其中衡量外债适度规模最重要的原则是本国经济对外债的吸收消化能力和偿还能力,即外国资本流入能否保持国内财政、信贷、物资和国际收支的综合平衡能力。
(一)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外债规模。
对一个国家的外债规模应处于何种水平为适度和合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从经验来看,难以进行确切的定量分析,只能寻求一个适度性的规模。国际上流行的评价指标及国际警戒线值得我们认真借鉴。这些指标较多,在这些指标中,偿债率和债务率是两项最重要的指标。一般而言,国家的债务率突破 100%和偿债率突破 20%,就有可能发生偿债困难。但是偿债率和债务率等项指标作为考察国家对外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其适用和有效范围是有限的。因为一个指标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债务状况和偿债能力,而不能反映问题的所有方面。其他经济因素甚至非经济因素都会对国家的偿债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情况下,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的急剧变化,金融创新手段的飞速发展,对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对国家的外债形势造成更多的不可予测的因素。
(二)一个国家如何利用外债加速经济的发展。
在国家利用外债加速经济发展中的实践证明,如果有效的利用外债,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否则,将会加重国家的债务负担,影响国际收支平衡,阻碍经济发展,甚至危及国家的经济主权。因此,建立适度外债规模指标体系,研制早期预警系统,对于防范债务危机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切实把握影响外债规模的因素,必须形成外债适度规模的评价体系。第一,是国家对外债承受能力的指标。这类指标是外债的总量指标,它反映出外债余额和国民经济实力的关系,具体可分为负债率和债务率两个指标;负债率是指国家对外债务余额占 GNP的比重。债务率是指国家外偿余额占当年商品与劳务出口创汇的比重,反映国家创汇能力对外债的承受能力。第二,是国家对外债偿还能力的衡量指标。反映每一年还本付息总额和经济实力的关系。主要有偿债率、还本付息和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和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率。外汇储备是衡量国家对外经济实力的标志,外汇储备量可以标志国家对外偿债能力的强弱。第三,是国家对外债结构的衡量指标。这类指标是在外债规模既定的衡量指标。
通过债务内部的各种对比关系反映举债成本,并预示偿还时间和偿还能力。
三、结语。
一个国家的债务结构和外债规模之间是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因此,任何国家在发展中都可以采取适度的外债规模,保持合理的债务结构,这对于快速的发展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讨我国外债的适度规模及偿还问题分析时,应对比分析我国的外债现状,提高对债务危机的预警能力。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后,由于受到 WTO 组织的制约,资本流速加快和汇兑限制已经放开,未来影响我国偿债能力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如贸易收支、资本收支、外汇储备、利率、汇率等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债务规模过大就可能出现较大风险。
因而,在今后的外债规模管理方面,更应该合理控制外债余额及外债规模,并对已有的外债制定适宜的还债计划。
参考文献:。
[1]李广舜。我国外债规模的现状及其适度性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 2008-08-15.
[2]李研妮,冉茂盛。我国外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预测。2011-05-27.
[3]金雪军,邢自霞。我国外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J].财贸经济。2008-05-15.
一、绪论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对外贸易,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利好帮助我们国内经济也跟着迅猛的腾飞。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达到了历史最好的时期,不管是经济发展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对外贸易所间接带动的利益链条,也帮助我国实现了各方面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说,对外贸易经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发展大趋势下,我国已经从单纯的进出口关系发展到了更多种类的交流关系,过去从商品进出口的单纯输出或者输入,已经实现了各种经济交流活动,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通过一体化的进程进行交流,这是人类实现共同进步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方式。
我国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需要进一步认清关于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且作为主要的战略方式将一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腾飞,目前我国必须做好多方面对外贸易的交流,实现扩大规模和获得更多效益。这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际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的进程,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这不仅是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在某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体现。不论是地区性质还是全球性质,经济一体化都是一种的必然方向,在这种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方向下,我国的首要目的就是利用一体化进程帮助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腾飞依靠的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势,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在借鉴和利用一体化的优势时,也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利于我国国内的发展,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目前全球一体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各国及地区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的,这是历史发展毕竟一个重要阶段,其必然性也是因为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关联而促使的,这是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一体化的国际市场。为了能够明确一体化遵循一个有序且明确的发展道路,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建立起一个体制完善的规范,让各国延续正确的战略步骤进行合作,让国际市场更加的繁荣且高效。
2.区域一体化是有不同国家的个别地区进行经济的交流,参与的不同国别或者地区需要监理其一个有序的条约或者是协定,再有政府授权进行经济交流活动。通过国内指定相关的经济政策等形式,进行贸易活动,这样可以有利的避免地区与地区之间出现阻碍经济贸易的情况,真正实现互惠,真正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这种经济超越国别的集体是有着高度经济协调性的,比如欧盟或者亚太一体化组织等,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
3.贸易的自动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都是世界市场发展的必经趋势,这是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的产物,而贸易实现自由化则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
三、对外贸易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是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避免的社会共同进步,而我国对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则需要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利用这样的对外贸易机会,将我国国民经济带动且快速发展起来,这主要包含着以下两个方面:
1.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国际经济一体化可是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目前的对外贸易形式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需要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形式,由于目前经济发展并不成熟,特别是对外贸易方面,这就需要我国借助一体化的发展进行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进程,依靠更多的跨国公司发展的机会,学习跨国经营的成熟模式,这对于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多样化的资金引进可以帮助我国经济发展的更加快速,这对于更多的经济资本具有着吸引力,由于一些新兴的国际陷入金融危机,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开始下降,这会导致其外资数额也跟着下降,而目前我国的情势比较平缓,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竞争力。
其次,这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扩大和分工更加趋于合理细致,帮助我国实现更加优化组合结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在加入WTO之前,我国的竞争力并不强,但是随着深化加入WTO,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市场的热潮中,在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我国的剩余资本以及劳动力等,都逐步和其他国家合作,并且也因为交流获取了更多先进的科技和知识,这样进一步的提升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的增强,我国的开放程度也不断的提高,这使得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加的迅猛,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已经顺利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依然保持着每年7%左右的经济增长水平,而对外贸易的占比也逐步的提高,目前已经贡献了2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对外贸易带动了我国经济增长的20%。
总之,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来看,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也帮助我国实现了贸易占比结构更加合理化的需要,加快了国内资本的流动,在国际晋级交流过程中,对外贸易的发展条件更加的充分,也更加合理。
2.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国际经济一体化除了有利的一面外,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其不利于发展的一面,这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也是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挑战,所以我国需要认清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且有效的规避不利的因素,真正走向正确发展防线,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的方面有:
首先,在对外贸易发展的问题上,其主要困难是引资的困难,我国都知道,充足的资金才是经济贸易的基本,而招商引资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最根本问题,但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要实现对外引资其实是有一定困难的,其一是亚洲的整体经济已经步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其区域的主题竞争力在世界上并没有足够的优势,所以面对一些真正的发达国家,很难起到很大的吸引力,这也就引发了发达国家对于亚洲的贷款和投资变得更为谨慎,真正投入的资本也会变少,这就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问题。其二是,很多新兴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引资的队伍,市场供需结构更加不利于我国引资,这也促使我国资金难以支撑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其次,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日益的增多,这样国际间的经济活动就会更加的容易引起波动,容易造成关联形式,比如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等等,这种波动会延伸到一体化经济下的任何一个国家。由于我国的发展并不十分的成熟,所以一旦发展这种冲击,就会对于我国影响非常的大,由于经济主体结构不够稳定,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国政府改变经济政策,利用政治经济开帮助国际度过难关,但是如果无法及时的做出调整,那么就很容易使得我国陷入经济危机的情况。而面对日益紧密的国际市场情况,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是我国国内的市场如果收到了冲击,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甚至要退出市场,而我国的经济安全甚至也会受到一定的威胁,这会到我们脆弱的民族产业和市场竞争力造成非常沉重的打击。
最后,伴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而产品的科技含量则决定着其市场竞争力,这对于我国这种劳动密集的经济结构国家而言是不利的,也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所以在大力发展科技的趋势下,我国应当将信息密集型发展结构作为首要的发展方向,由于服务贸易信息化程度低,这限制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当前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我国应该跟随整个国际贸易的走向,加快实现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变,使得我国更加适应目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样将大大提高我国竞争力,实现我国大规模经济发展的目标。
四、结语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个国家都需要跟随这个潮流,实现自己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一直趋于平稳,通过大胆的增强对外贸易的占比,帮助国内经济的提升,说明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体化的进程中,如果不提高自身竞争力,就会直接被市场淘汰,所以我国必须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以及综合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站稳脚跟,帮助国家向更大目标迈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变动;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1.3
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提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途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指的是国内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提高经济发展适应能力的基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加强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策略的研究,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1.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产业结构系统整体上的不合理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各个产业相互间的联系及各个产业的比例,构成了经济产业结构,加强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有利于优化我国经济的系统化发展。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73104亿元,比起初核实数增加了22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则仍为9.3%。2011年第一产业的农业增长值为47486亿元,不变价增速为4.3%,占GDP的比重为10.0%;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为220413亿元,不变价增速为10.3%,占GDP的比重为46.6%;第三产业为205205亿元,不变价增速为9.4%,占GDP的比重为43.4%。总体上分析,2011年国内三大产业都表现出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通过对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和所占比重来分析,三大产业的结构增长不够科学,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的增长。
1.2 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程度较低
在世界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目前,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技术领域,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技术和产品,如飞机发动机制造业。与此同时,在我国的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对新科技技术、生产工艺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造成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1.3 产业结构相互间矛盾突出
国内经济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当前产业结构同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发展的矛盾。因为受到我国传统经济制度的长期影响,国内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次表现为国内新增加投资与已有资产存量相互间的矛盾。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种投资的速度在不断的提升,当投资达到一定数量的情况下,经济产业结构的刚性会出现反复沉积的现象,导致资金运作困难。
2.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性的策略
2.1 完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
当前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处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我国经济来讲,处于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期,经济制度的调整和升级,成为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作的关键。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政府首先要加强公平竞争环境的优化,加强对外资企业的规范管理。在国内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经济管理与职能部门,要帮助企业创建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构建完善的经济法规政策,实现企业的平稳生产和运行。与此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管理,以实现国内资本发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避免因为不正当竞争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发展压力。其次,要不断的提高投资制度的科学化程度。再次,加强对政府职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转变的研究,政府要积极改变行业垄断的现状,构筑一个合理、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来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2 多方努力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度
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重要措施。加大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首先,政府要提高对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意义,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第二,要加强自主创新团队的建设,通过建设资助创新团队,来攻坚克难,为我国高新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智力基础。再次,作为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各个企业要不断的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通过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来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
2.3 加大对产业过剩的调控力度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为了获得更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需要政府等部门加大对产业过程的实践调控力度,通过有效调控,来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要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在实施调控时,降低因为产能过剩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二,通过以节能降耗为调整目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企业以能耗降低为出发点,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化程度。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处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我国经济来讲,处于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期,要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制定和实施适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策略。通过科学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控、建立健全经济法规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向修海,杜延军.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研究:一个扩展的RBC框架[J].软科学.2010(09)
[2]姜塍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1(02)
关键词:国际收支不平衡;产业分工;内需不足;产业政策
1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际收支不仅在总量方面规模快速增长,而且开始出现了以“双顺差”为特征的结构性转变。从1999年到2006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八年“双顺差”,经常项目特别是商品贸易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
2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根源
2.1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方面主要表现为储蓄过剩,资金闲置以及资金利用率低等现象。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0663亿美元。相对于如此之多的国家储备,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观念的差别,使得在政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储蓄,微观经济主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私人储蓄。政府对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也使得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医疗、教育成本预期的上升,进而减少即期消费,增加了私人储蓄。
由于内需不足,使得国内资金利用率低。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实际贷款利率明显偏低。而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之下,可以用来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金,大多数被用于生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这些造成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2.2资源不合理利用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经济持续发展不能持续。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最近几年内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并形成了过大的生产能力,超过国内消费的能力,因此相关产业必须通过出口找出路,这是我国钢铁产品、电解铝、焦炭等“两高一资”类产品出口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近几年外商投资持续增加,以机电产品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大量转移,使我国成为部分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国际制造中心。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国内市场需要,这是出口大量增加和贸易顺差等不平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3相关政府政策的不足
以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在该政策出台初期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外部资金,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济活力。但是,这种政策使得我国受资源约束,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出口大量增加。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地方政府政策。长期以来,各地政府为了追求当地的经济效益,往往把GDP的增长作为评估其政绩的主要指标。各地政府的出口创汇、招商引资成为重要的手段,并最终以“双顺差”反映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其中地方政府在各地的投资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吸引外企的政府优惠税收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也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出口退税政策、“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政策等多项税收减免政策,都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型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其全球的利润中心,以充分享受优惠的所得税政策。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形成。
2.4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融资渠道单一也是造成目前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之一。从金融市场发展来看,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发达,融资渠道以银行体系为主,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资金融通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尽管国内积累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通,形成了国内资金流动性、外汇储备、境外融资规模“三高”并存的局面。
3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1)增加政府职能,扩大内需。在贸易顺差巨大的情况下,增强国内消费是消化长期高速增长的投资形成产能的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持续、稳定、合理比重的国内需求是维持GDP长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国内需求也是解决“双顺差”不平衡最根本的途径。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以及教育体系,加快对相关公共设施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和发展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吸引微观经济主体参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通过政府和媒体抵制资源不合理利用。在政府方面,应当在各地政府当中,积极推广并采用更能反映资源稀缺性和体现经济外部性的绿色GDP来衡量各地政府的绩效。通过政府从更加宏观的方面把握整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媒体方面,可以通过媒体来加大宣传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等观念,从人的价值观上来影响微观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引导其更加健康合理地消费。
(3)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征收资源费、排污费,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成本。通过征收资源费(税)、排污费(税),将厂商生产的负的外部效应成本化,也就是将社会成本反映在厂商的产品生产成本中。当前我国价格体系尤其是资源类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这使得企业丧失了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理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5)对于金融市场层面的调节,应当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满足境内外机构的资金需求。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仍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企业融资依然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在我国压缩信贷规模的宏观调控背景下,一些国内企业只能转向境外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需要继续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推动债券、股票等市场的平衡协调发展,并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完成各市场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石油;对外依存度;能源安全;策略与建议
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现状及原因
原油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原油净进口量占本国石油消费量的比例,体现了一国石油消费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
2011年8月3日,我国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了美国,达到55.2%。这是继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连年打破历史纪录之后,首次超过美国的53.5%。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还是石油净出口国。可1992年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经济发展的潜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由此拉动了石油消费需求的急剧增长。
(一)石油对外依存度提高是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国际上许多国家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都随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向前发展,在从温饱到初步小康历史性的跨越过程中,能耗较大的汽车、家电等产品在经济中比重急剧上升,国内对于石油需求大幅提升,石油消费还将持续较快增长。从进口数据统计来看,近几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月度原油进口量占石油表观消费总量的比重几乎都在50%以上,今年更是创出新高,虽然4月份原油进口受市场高价及需求下滑影响有所下降,但进口量占消费总量比重依然达到近57%。而就国内原油产量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天然原油产量基本保持平稳,2012年1-4月国内天然原油产量累计6784.8万吨,较去年同期甚至小幅下降了0.6%。可见,国内原油自身供应增速的下滑是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的原因之一。
从需求方面来看,近两年国内经济的增长及下游行业的发展对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似乎支撑力度有限。尽管受金融危机后国内政策刺激2009年我国GDP增速保持快速增长,但从2010年起随着刺激政策效用的减弱,GDP增速趋于下降。2012年一季度国内GDP增速降至8.1%。从与石油行业紧密相关的石化产业景气指数来看,其表现也不容乐观。尽管2009年下半年以来,石化行业景气指数恢复到100以上,且呈现逐季增长态势,但从2011年起其景气度趋于下滑,2012年第一季度国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景气指数为116.6,同比下降6.4%;化学纤维制造业景气指数为102.4,同比下降29.6%。不过,经济增速下滑和景气指数回落虽然反映了工业经济需求的趋降,但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依然保持平稳运行,对主要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也相对稳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油价波动频繁,且受地缘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为了保证国内石油供应的稳定与安全,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也在不断加快。目前我国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已全部完成,第二期项目工作正在进行中,并将在2013年底前完成建设及储油工作。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显示,第二期石油战略储备完成后我国原油储备能力将增加约1.7亿桶,相当于21天的原油净进口量。这些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完成后的注油过程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当前经济增速趋缓情况下国内原油进口量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原因。
(二)世界石油贸易格局深刻调整给我国进口石油提供了机遇
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历来是石油消费和进口的主要力量。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动荡、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继续发酵的背景下,美国国内经济增长乏力,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世界石油贸易的重心随着美欧经济对石油进口的需求持续降低向东亚、南亚转移。此外,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它的一举一动都关联着世界能源市场的起落涨跌。近年来,得益于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突破,以及发展替代清洁能源,美国降低了石油对外依存度,美国石油净进口量迅速回落,迫使中东、非洲、南美的石油输出国在东亚、南亚地区开拓新的石油出口目的地。世界石油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美欧进口石油的下降,客观上带给了中国等亚太石油消费大国加大进口的机会。
二、石油对外依存度提高对我国经济不利影响及政策建议
近年,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对于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鉴于当前国际能源局势复杂变化,净进口石油成本升高对于国内经济也存在不利,能源消费国的脆弱性长期存在。因此,我们仍需认真分析石油对外依存度提高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并做好相关应对预案。
(一)石油对外依存度高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我国与外部经济环境联系越来越紧密,石油贸易随国际市场大幅波动,可能使国民经济遭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剧通货膨胀预期。高油价带动的输入型通胀预期使得真实经济在长期可能遭受更大的负面冲击。2.减缓经济增长速度。随着石油进口成本加大,推动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价格走高,造成消费者压力加大,企业竞争力下降。3.存在能源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战争等意外事件,面临石油供应断裂等安全问题。
(二)相关对策和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国际资源贸易总额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断提升,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相关调查显示,各国国际资源贸易总值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价格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例如,伴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国际燃料贸易出口额逐步上涨,占整个国际资源贸易总额的很大比重。另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国家的工业化得到较快发展,经济体制开始转型,这也给国际资源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下表1是各区域国家资源贸易出口比重图,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国自然资源比重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各国国际资源贸易出口额存在很大差别。
表1 各区域国家资源贸易出口比重
2 不同国家国际资源贸易理论与政策之间的差异
2.1 发达国家的国际资源贸易理论与政策
发达国家的国际资源贸易理论与其经济发展方向有直接关系,生产方式决定国家的社会制度,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充足的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资源在集中的过程中,资源贸易理论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发达国家的资源贸易理论主要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超保护贸易学说两大类,前者包含多种经济学说,后者主要涉及国内垄断市场价格的控制和扩大国外市场两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对国家经济技术和制度进行整合。技术整合主要体现在通过经济技术的提升,从而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技术整合是国家出台经济政策的基础。制度整合主要是指各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政策合力控制各资源的进出易,常见的经济整合政策有经济一体化、贸易环保标准以及技术标准等。
2.2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源贸易理论与政策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分配方式开始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依据。面临着分配方式的转型,发达国家面临着如何整合资源,采用何种资源分配原则等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生产方式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依据的消费和生产,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发展舞台上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各发展中国家针对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自身的贸易条件。进口替代战略是近几年发展中国家使用的国际资源贸易政策之一,该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国外制成品的进口量,增加本国产品的使用数量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发展。另外,为了提高本国经济地位,各发展中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自然资源贸易机会和经济活动的主动权,试图打破国际资源垄断的现状,为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3 国际资源贸易政策措施的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国际资源贸易政策都不受WTO的纪律影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WTO关注各贸易国的进口关税,而各贸易国的贸易政策主要是针对出口关税制定的。另外,由于各国资源分布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国家的国内贸易政策直接取代了国际资源贸易政策。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出口税、进出配额和进口关税三方面对国际资源贸易政策措施的经济效益做了简要分析。
3.1 出口税
为了控制本国资源的出口数量和生产数量,资源出口国通常会采用出口税对其进行控制,以此来影响资源贸易的价格和改变原有的贸易条件。出口税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通过出口税政策使资源出口国的国内价格降低,出口国内的生产者数量也随之减少,从而提高了政府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该国资源出口较小,会存在福利净损失等问题。另外,资源出口国还可以通过出口税政策结合国内贸易现状,改变原有的贸易政策,为本国国际资源贸易提供基础保障。
3.2 进出配额
进出配额政策与出口税政策相比,其经济效益更加广泛。进出配额政策不仅可以降低出口国国内的资源价格,提高资源国际价格,改变原有的贸易条件,该政策还可以增强国内经济基础较差的生产商在国际资源贸易舞台上的地位。从资源出口国的角度出发,进出配额的主要作用是把该国在国际资源贸易舞台上交易的资源价格转移,为资源出口国获得更大的效益提供经济保障。
3.3 进口关税
进口关税政策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通过阶梯关税政策,从名义上降低自然资源的关税率,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关税政策可以减弱出口产品多元化的能力。另外,进口关税政策重视以邻为壑的发展效应,对资源贸易国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企业“走出去”;政策支持体系;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39-04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并逐渐取代国际贸易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各国政府在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于本国利益的重要作用后,纷纷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为维持和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政府应当抓住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制定完善的政策来支持引导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协调发展。
一、中国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要实现跨国经营。政府制定政策支持企业对外投资是各国广泛采用且WTO规则允许的,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政府政策支持的经济效益
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全球性的分工合作,因而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本国企业“走出去”可以使本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1.在全球资源配置中获得先机,保障能源供应
充足、稳定和价格相对低廉的资源供应保障对处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任一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政府通过政策性支持措施引导并支持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抢占有利地位,开发海外资源,对国内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中国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极低的发展中经济大国,近年来,国内经济不断增长与资源供应紧张的矛盾已成为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使得中国必须尽可能地利用国际资源,抢占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有利地位。
2.促进企业成长,争取全球市场份额
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着复杂多变的风险,政府通过在融资、担保、保险、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投资企业优惠措施,能够节约企业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力推动一国对外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可以突破国界的限制将生产经营场所移至生产要素配置最有效的地区,更多的区位选择和国际化的经营方式意味着跨国公司可以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获取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从而争取到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中国企业相对来说在规模、管理、创新等方面国际竞争力薄弱,因而更需要政府的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
3.减缓经济发展矛盾,推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国内经济发展中某些产业由于暂时的高效益往往会引起投资者的盲目投资,造成资本的低效使用,同时加剧经济发展的矛盾。政府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将国内过剩的投资转移到有需求的国外市场,既可以腾出空间、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又可以在海外市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往往意味着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战后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先后经历了引进外资、对外投资、产业机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因而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也应该通过制定战略指引企业有方法有步骤的“走出去”。
4.缓解外汇压力,化解贸易壁垒难题
近年来中国的贸易大幅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已使得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又吸引大量游资入境进一步加剧外汇压力。政府提供融资担保、投资保险等政策性支持既直接消耗了外汇,又鼓励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加速资本流出,缓解外汇压力。同时,直接在目标市场投资建厂将使“中国制造”不必面临出口时的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摆脱对外贸易困境,维护国际市场份额和对外经贸利益。
(二)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但仍需政府支持引导
近十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迅猛发展期(见图1),对外投资流量规模在2011年已经与西方六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规模处于同一水平,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为5 319.4亿美元(截至2012年底),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日本的50.4%。① 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给予企业法律、税收、信息技术、保险、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对外投资。
根据《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与能源资源相关的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等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比较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和居民间存在不少矛盾。种种现象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需要政府在战略布局、产业结构、企业行为等方面给予指导和规范。
二、发达国家与中国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比较
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将面临着比国内更为复杂多变的投资风险,为降低企业国际投资经营的风险,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不同的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具体可分为六大类:(1)战略指引,对投资的行业布局和区位布局等进行合理引导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2)法律法规保障,支持企业“走出去”、保障企业利益,规范企业在海外的投资经营行为、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信息与服务支持,向本国企业提供投资目标国的宏观经济情况、与投资相关的法律框架和管理程序等基本材料信息;(4)直接的财政与金融支持,提供扶持性的廉价信贷资金,设立专门机构为本国公司提供融资便利;(5)税收优惠,通过税收抵免、税收饶让或税收豁免、税收延付、税收损失退算和税收损失结转等方式给予跨国公司税收优惠并尽力协助其避免双重征税;(6)投资保险,为本国公司在外投资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国有化征收、战争、内乱、投资收益会出管制等风险提供担保。自提出“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来,中国政府也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定了一些支持海外投资的政策,但通过以下对比(见下页表1)可以看出中国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中国政府需要大力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间并不长,政府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覆盖法律、信息援助、融资、税收、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性支持体系,成绩值得肯定。但是未来,中国政府仍需在信息和服务支持、税收优惠支持方面向发达国家学习,并尽快完善以下方面的对外投资政策供给:
(一)要抓紧制定对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规划
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的区位布局与行业布局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划,企业对外投资大多是因为参与国际分工中低附加值生产环节的需要而不是产业转移,这也使得企业对外投资盲目而且收益有限,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没有得到缓解。因而政府应该抓紧时间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要求制定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规划:在国内生产成本上升使得企业对外转移生产能力和技术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大的现状下,结合全球经济发展现趋势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对外投资经营区域、行业、市场等方面的战略规划,指导企业避免自相竞争和盲目性投资,从而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跨国经营。
(二)要尽快出台对企业“走出去”的保护促进法律
中国已有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法规效力层级不高且偏重于监管规范企业行为,在保护和促进方面与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趋势和紧迫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政府应该尽快改革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简化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核准手续,制订国家层面的促进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条例,推动对外投资在金融、外汇、保险、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化,并在实践后启动海外投资促进法的立法程序,从法律层面上保护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三)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中国商务部则仅设立了对非洲等发展中地区投资才可申请使用的专项基金,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性融资支持主要来源于中国进出口银行,虽然海外投资信贷业务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内企业在境外缺乏信用基础,国内金融机构海外分支少、运作能力不足,使得金融支持已经成为限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瓶颈。因而政府要加大对企业海外投资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对海外投资信息技术援助机构进行扶植,设立海外投资发展基金、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基金、对国家利益有重大意义的产业投资基金等等;加大政策性银行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资助对象应从境外资源开发等项目扩大为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经验、转移国内过生产能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项目;制定财政金融政策鼓励国内商业银行为企业扩过经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四)要健全对企业“走出去”的对外投资保险机制
中国目前依托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投资机制非常落后,唯一的政策性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支持的对外投资项目有限,抗风险能力弱,保险覆盖面窄,在消除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方面作用甚小。今后,政府应在大力扶植中国出口保险公司的基础上,允许、鼓励其他保险机构参与对外投资保险业务;尽快开发国外投资保险新品种,推进多种商业性、政策性保险;设立国家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增强中国企业快过投资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R].2013.
[3] 高晓雪.入世以来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的演变[J].中国证券期货,2012,(7).
[4] 李述晟.制度视角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机制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A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The Policy Systems of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Supporting Enterprises to Go Out
ZHOU Jie,LIU Er-si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Kunming 65022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