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1篇: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化农业服务业研究》一书是由尚慧丽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农业经济类图书。本书以我国黑龙江地区的发展为例,分别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食品产业、农业及服务业三元化产业的融合及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了黑龙江地区现代农业及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历程,讨论了现代农业服务业与绿色食品产业的内在发展关系,并基于黑龙江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及黑龙江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指出了黑龙江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问题指出了促进黑龙江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发展对策。

根据《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化农业服务业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促进智慧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结合食品工业旅游的发展,首先,可以构建“食品工业旅游+农家乐”的农村旅游典型经营发展模式,将乡村旅游业、食品工业同农家乐形式进行结合经营,有助于推动亲子游、研学游及公司团建等工作的全面发展。智慧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依据游客参观乡村旅游景点的进度,农家乐提前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餐饮、住宿及体验活动等进行安排,并通过AI技术建立AI果园或者AI牧场等虚拟体验场所,通过智能化技术为游客展示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对于农作物及动物的生长影响及信息反馈,并通过AI技术等人工智能化技术为游客营造各个季节的场景,使得游客的旅游不再受季节的限制;智慧化在食品工业旅游中的应用,游客可以通过网络预定、网络支付等手段迅速预约,节省了游客的预约时间,使得游客能够随之随地地通过网络技术预约食品工业旅游,控制中心也可以通过网络预约信息及时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安排及通知,此外,通过智能化技术进行旅游预约,还可以使相关人员迅速快捷地与游客确认旅游时间及旅游信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照而出现一系列误差事件,游客在旅游途中,还可以通过扫描各个地区的二维码,获得各个地区的语音讲解信息。

其次,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建立乡村旅游与食品工业旅游资源数据平台。收集整合乡村旅游与食品工业旅游数据资源,建立智能化乡村旅游与食品工业旅游资源数据平台,可以根据游客需要对乡村旅游资源及食品工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匹配,并通过大数据技术根据游客的网络浏览相关数据,为游客推荐符合游客爱好的乡村旅游路线,并通过大数据技术为游客推荐符合其兴趣爱好的各类乡村旅游配套旅游项目,从而推动智慧化水平在乡村旅游结合食品工业旅游的发展资源,突出智慧化旅游工作的方便性、自主性及个性化发展。

最后,可以通过使用虚拟视觉技术促进乡村旅游结合食品工业旅游的综合发展。其一,乡村的食品工业部门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及卫生问题,许多乡村都不便于使游客随意出入食品加工部门,因此,为了使游客可以观察到乡村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又保证食品加工的安全性及卫生性,在开发乡村食品工业旅游的同时,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使用VR技术向游客展现食品工业旅游,使得乡村旅游类型更加丰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及对于乡村食品产业的信任感;其二,使用VR技术或者三维环幕技术,为游客再现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节目及农耕情景,使得游客能够随时随地领略到乡村旅游的风土人情及独特魅力;其三,将智慧化信息技术同乡村旅游产业及食品工业旅游产业进行结合发展,可以使得游客能够在国家或地区相关旅游网页上观看与乡村旅游及乡村食品工业旅游资源相关的VR视频资料,游客可以使用VR设备再现旅游场景及旅游过程,实现乡村旅游与食品工业旅游产业的线上线下交流交互智慧化发展。

第2篇: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解放思想,就要有敢想、敢闯、敢试、敢干的精神,就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超前谋划、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作为新兴城市,发展更加迫切。近期发展、长远发展、农村发展、城市发展、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各个方面都要综合考虑,全面实施。

解放思想,要敢于超前谋划。我认为*应为省管县提前谋划。包括人事调动要有所思考;项目建设要有所思考;如红河、柳江、黔江交汇处建港口非常重要。行政区划要有所思考;如迁江、凤凰、红河农场与石龙及金鸡整合、合山市这四个区域都可考虑设立城市新区。中心工作要有所思考;如强化主城区建设,突出发展现代化工业城市。

解放思想,要真抓实干。工业方面,关键是抓直供电,这一问题解决了,我们冶炼企业就能做强做大。招商引资,项目安排都要注重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有了产业集群,就可降低成本,企业就容易发展壮大。农业方面要抓龙头企业,用龙头企业带动,抓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抓桂中治旱,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要抓好规划,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要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今年通过的新的城市规划,标准很高,我们要抓好规划的落实。张书记提出三年内要建几十栋20层以上的高楼,这就是发展的高质量。今年,我们要完成60亿元的城建项目,这样的速度前所未有。*是新建市,路桥建设要加快步伐,要尽快拉开城市框架,形成规模,让土地升值,增强城市发展后劲。要搞好美化绿化、提升城市品位。我们实施的大种树,种大树和引水入城工程,非常必要,十分迫切。这项工作务必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解放思想,要敢想敢干。如解决城中村问题,需要我们大胆去干。以人为本去做拆迁工作,以人为本去整理市容市貌,以人为本去解决进城农民建房难问题,都需要我们有大的智慧、大的胆量、好的办法。我认为,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又统一立面的前提下,进城农民现住平房的可批准他们建楼房,已经建设成楼房的给他们办理相关手续,这样,既体现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也突出发展主题,改变市容市貌,增加城建投资项目,拉动内需,为财政税增收作贡献。

第3篇: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镇 智慧城市 瓶颈 时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30-04

一、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城镇

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逐渐被应用于城镇建设。住建部在2013年1月公布的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区(县)有50个,镇3个。“智慧城镇”由此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智慧城镇”以网络化、数字化、生态化、幸福感为出发点,为城镇居民提供可以居住、生产、休闲、工作的便利环境,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支持城镇创新和低碳发展。

“智慧城镇”是“智慧城市”的延伸。二者的相同点在于,“智慧城镇”和“智慧城市”都强调信息技术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都倡导借助信息手段“智慧”地进行城市或城镇管理,都主张智慧建设应“低碳、环保,以人为本”。不同点在于:两者智慧建设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来说,智慧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解决现代的城市病问题。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城镇来说,并没有出现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密度过大等问题,因而智慧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发展,如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系统的发展。应结合自身特色,同绕自身功能定位,打造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如特色制造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等。以为未来大量的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真正实现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二、智慧城镇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目前的19249个,数量上增加了17076个,再加上1.8万多个乡集镇,城镇的人口、地域和规模显著增长。经济总量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正在成为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建设“智慧城镇”意义重大。

(一)提高城镇化质量,引领城镇发展方向

智慧城镇建设代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一是智慧城镇最能体现资源节约、环保节能和绿色经济本质。智慧城镇可避免造城运动等各种弊端。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智慧城镇“以人为本”,不仅具有优美的环境,便利的居住条件,还具有良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社会体系,因而能够有效吸引农村人口顺利迁移到城镇来安居乐业。

(二)支持经济转型,有助于构建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城镇体系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功能。现在进城人口的50%要靠城镇吸纳,将来农业人口的25%~30%也要靠城镇转化。我国有两万左右的小城镇,如果1/3,甚至一半的城镇能发展为智慧城镇,不仅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可以给国家带来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呼应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智慧“城、镇”交融发展的新局面

以三网融合平台的建设为例,小城镇的智慧建设更容易超越利益集团的分割,产生更加统一、更加集成的示范性智慧城镇建设方案。目前国内很多城镇,如辽源、迁安、镇海、乐从、周浦、张浦等,在“智慧城镇”建设上都呈现了很强的生命力,这些经验一旦被应用到国内其它城镇,将带来发展的裂变效应,我国的智慧城镇建设也会快速呈现城市和城镇相互交融、全面铺开的新局面。

三、智慧城镇建设的瓶颈

2009年以来,中国智慧产业蓬勃发展,如2010年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总产值为1900亿元,2012年就达到了3600亿元以上,年增速接近40%。智慧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智慧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智慧城镇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

(一)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智慧城镇建设还存在一些制度层面的障碍

目前社会上有关智慧城镇发展的意义、怎样发展等问题认识不尽一致,导致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分散,国债发行和银行贷款等偏向地级以上城市,形成不了合力。制度层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扶持政策缺乏协调。各地支持建设的智慧城镇,大多集中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很难形成协调联动的合力。二是规划管理水平偏低。镇一级规划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现象。省、市、县、镇各级规划有欠衔接。三是地方财政配套困难。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一般都会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地方财政风险偏大,社会资源利用不足。四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乡镇传统管理模式涉及行业广、部门多,正在探索的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减免,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很难适应城镇改革所带来的人、财、物等管理模式的变化。

(二)资金、技术、人才、行政权利上的固有瓶颈,成为智慧城镇建设的阻力

我国许多城镇的智慧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初步尝试。而且案例大多在大都市周边或经济发达地区,指导意义还很有限。全国众多中小城镇在智慧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不少。如城镇依据其自身特色设计了独立的发展思路,而城市希望开发出统一的信息平台,城镇所建平台需要上级单位(市级)批准,平台所需资料也得向上级单位申取,不完全按照上级单位的步骤实施,城镇在具体建设时就会面临两难的局面。

(三)顶层设计和数据标准的缺失,将导致智慧城镇建设的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典型城镇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镇”建设方案,很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这也表明了智慧城镇建设顶层设计的缺失。目前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多头推进,包括发改委、经信委、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镇建设的不同项目,缺乏统一的建设主管部门。

智慧城镇建设还普遍存在数据标准缺失的问题,包括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和服务标准。如同智慧城市一样,智慧城镇建设的信息系统也是由不同的厂商负责实施,由于缺少相应的接口标准和体系规范,它们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从而形成“信息孤岛”。尽管元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和解决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数据融合,但是部门间的横向数据协同标准还存在行政体制区划的制约。

四、推进智慧城镇建设的对策

我国的智慧城镇建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需要基于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建设应由点到面、量力而行。延续城市标准、部署的基础上兼顾特色

鉴于目前的制度障碍和资金、技术、人才瓶颈,智慧城镇建设不宜一开始就把面铺得过大,或者进行超出城镇现有能力的盲目建设,应注重提高质量。智慧城镇建设应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实力强、城镇区域密集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此外,考虑基础、数据、平台、业务、运营及安全等网络服务的规模效应,智慧城镇建设应以顶层设计框架为蓝本。延续城市的智慧部署,同时还应考虑到城镇自身在地域、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智慧城镇建设应在坚持标准化的同时兼顾多样化,即在与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共性标准的前提下,围绕自身功能进行定位,建设能够体现城镇特色的“智慧城镇”。如表1所示。

(二)实施ASP服务外包,解决智慧城镇建设的资金、技术、人才难题

城镇可通过实施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的简称,意为“应用服务供应商”)服务外包来获得各种信息应用服务。ASP模式可以集中为城镇政府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城镇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服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投资成本小、风险系数小。尤其适合小城镇的信息化建设。

需注意的是,在实施ASP业务外包方式时,应由城镇的上级人民政府根据地方城镇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要求来作统筹安排,以延续城市部署,同时实现网络服务的规模效应。

(三)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镇主管部门。通过建立体制机制架构体系,确保智慧城镇顶层设计的高品质规划

智慧城镇的顶层设计必须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镇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镇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可以由工信部或住建部组建城市信息化发展监管工作组,履行政府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即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协同其他政府部门整合发展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发挥智慧城镇的顶层设计作用。这样,一方面可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智慧城镇建设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还可通过顶层设计搭建公共信息平台,统一城镇各管理部门的软件、接口和标准体系,提高城镇内的信息共享效率。顶层设计思路具体如下:

1 构建四层两翼的机制架构:即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四层架构,并且设立审计监察机构和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明确各方机构的工作职能和衔接关系,既保障顶层设计的全局性,又能够形成机制落地的支撑。

2 打破政府以具体部门职能为边界的现状,从服务社会公众的视角重新梳理政府业务,建立业务架构。业务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在实施信息化时,不同部门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业务的,可以彼此构建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减少重复投资,增加信息沟通的机会和能力。优化业务服务过程。

3 从信息化基础、组织效率、公共效益和公众满意4个维度,建立一套绩效评估标准框架。评估政府活动的目标实现度及其延伸效应,从而帮助政务部门根据评估标准合理高效地开展智慧城镇建设,确保各政务部门从战略高度更好地管理业务。

第4篇: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根据《宜春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和宜阳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要求,本调研组就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开展调研。通过征集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局、宜阳新区招商局、经济发展局等市直和新区相关部门,以及园区企业关于发展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并组织调研组座谈会讨论和研究解决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探索不够、效果不明显的相关问题。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2017年8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宜春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大数据产业强市”,并将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重任交给宜阳新区。此外,宜阳新区中心城市建设职能基本完成,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发展智慧经济产业是推进全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最优路径。为此,新区管委会举全区之力完善基础、配套政策、加速推进。两年来,新区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强素质、塑形象、优环境提升化企业服务,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在全区上下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下取得了喜人成绩。

(一)突出产业规划围绕“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发展目标,邀请中国信通院的专家团队高层次、高起点规划编制了《宜春市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科院人工智能首席教授张文生、中科院季统凯博士等10余名专家担任智慧小镇发展顾问,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2020年底,计划年引进培育30-50家大数据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000人,年营业收入突破60亿元。到2025年底,大数据企业累计100-200家,引进培育2家以上十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2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300 亿元。到2030年底,引进培育2家以上百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800 亿元。

(二)突出平台建设1、产业承载平台

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为核心承载平台,大力推进“两中心两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规划用地2万余亩,分三期实施:第一期1350亩,聚焦智慧城市和产业转型,重点建设“两中心、两基地”即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其中赣西云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2.7亿元,占地面积约74亩,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按照国际最权威机房认证体系T3等级,将安装4000个8千瓦的高密度机柜,特点是密度最高、等级最高、颜值最高,是华东区域最大的云数据中心,一期1000个机柜将于10月底投入使用。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4.36亿元,占地面积约280亩,建筑面积44.6万平方米,今年10月底可投入使用14万平方米。第二期5360亩,位于高铁站西南侧,聚焦产业创新,将重点建设产业创新基地、产业实训基地、知识产权中心及落地智能制造基地,目前土地已完成征迁工作。第三期1.6万余亩,位于一期东侧,聚焦应用研发,将重点建设应用研发基地和检测认证中心,落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

2、产业运营平台

为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和建设、管理、运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成立了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和领导小组,设立了大数据运营公司负责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运营和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大数据运营公司拥有员工30多人、5个职能部门,承担起了大数据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后勤保障、企业服务、招商引资、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等重任,完成了大数据产业园临时办公区、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大塘变电站、智慧党建中心、呼叫中心示范基地、蓝海彤翔渲染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突出产业配套1、产业政策配套

为推动产业发展,宜春市出台了《宜春市关于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宜春市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人才“双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市大数据管理局出台了《宜春市 “企业上云”云资源服务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在此基础上,宜阳新区细化出台了《宜春市宜阳新区关于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从数据产业、数娱产业、总部经济、外包服务、企业培育等11个板块为企业提供落地扶持,入驻企业可享受税收奖励、生产设备购置补助、企业上市奖励、总部经济开办奖励、著作权奖励、营收上台阶奖励、高管个税减免等多维度的政策支持。

2、产业服务配套

根据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特点,在配套服务方面,采取“4+2”的配套体系,即4个平台、2个中心。

四个平台:一是创新平台,大数据产业园获得了省级、市级众创空间授牌,目前申请的“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正在审批中,同时与网易合作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孵化基地;二是金融平台,设立了30亿元的大数据发展基金,将建设10万平方米的金融中心,用于落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人才平台,大数据产业园和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并建立了网上企业服务超市,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从工商注册、纳税申报、记账、法务咨询等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两个中心:一是居住中心,已配有390套人才公寓,并将在小镇一期再建人才公寓,为企业人才提供生活保障;二是商业中心,在园区内将建星级餐饮、休闲广场、绿地、电影院、健身房、咖啡厅、酒吧、24小时便利店等生活、休闲、娱乐设施,搭建“产、学、活、乐”全生态,满足企业人才高品质生活需求。

(四)突出产业招商

围绕能够品牌效益的智慧经济、能够带来海量数据的数据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总量的环保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总部经济四个方面开展招商引资,以数字娱乐、人工智能、VR/AR产业为发力点,逐步导入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用一年多的时间,签约各类项目95个,48家企业注册运营。

今年上半年,抢抓“招大引强‘百日千亿’攻坚战”的契机,先后外出招商23次,对接项目76个,签约项目41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亿一集团儿童动漫城项目投资金额40亿元,今年4月已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5月正式投产运营。截至目前,2019年新签约孵化项目35个,注册率达75%。并且,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借11月份开园契机,将集中包装和签约近200个线上线下企业,全面激活产业园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

(五)突出产业融合

以大数据应用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引擎,紧抓公共服务数字化、本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这三条主线,宜阳新区加强与宜春市其他各县市区的联动,实行1+N产业空间布局和“131”工程。以公共服务数字化为突破点,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政务大数据、民生服务大数据与城市治理大数据应用。将公共服务数字化工作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由政府牵头引导,加强县市区联动,提升宜春各县市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汇聚公共服务领域数据资源,开展公共服务领域创新应用。以本地产业数字化为需求侧切入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两线齐进。从产业发展需求侧切入,切实推进锂电新能源、中医药、传统制造业、绿色农业、文化旅游业等本地支柱产业大数据应用,推进无车承运物流、安全生产服务等本地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以产业数字化示范应用项目提升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并吸引大数据企业汇聚宜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宜春实体经济的融合。

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跨越发展,宜阳新区全力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突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高效推进智慧经济产业招商引资及产业培育,虽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分凸出。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探索不够

宜阳新区围绕智慧城市、游戏娱乐、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大力开展招商推介工作,建设了“两中心两基地”等一批大数据基础性设施项目,引进了华为、网易必创、蓝海彤翔、华洋、灵猫有数、康灿科技、太城、影呼、中华网库等一批大数据企业,有序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生态发展不平衡,产业领域发展探索不够充分。尤其表现在产业招商仅限于大数据的存储、应用等领域,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交易等领域缺失;产业培育重点关注大数据关联产业的企业引进,有潜力、有需求的本地大数据产业孵化滞后;产业发展专注解决智慧城市、智慧应用等问题,忽视了未来消费级大数据产业规划和建设。(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

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实体经济融合效果不明显。智慧经济产业要纵深发展,需要与全市县域实体经济深度结合,需要各县市区及工业园区的深度参与。当前,宜阳新区全力打造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与各县市区联动不强,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重视不够、参与较少,未能有效推进大数据平台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二是智慧经济产业品牌影响力不明显。当前,全国各地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百花齐放,省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宜阳新区发展智慧经济产业起步晚、基础差,目前尚未成功打造省内外知名的产业品牌。三是智慧经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截止目前,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没有一家营业额过亿或纳税超千万的大型企业,大数据产业园区所有入驻企业2018年纳税总额不超百万,经济效益回报速度较慢。

(三)智慧经济产业专业人才短缺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要素。宜阳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奖补政策,但是由于地缘、薪资、政策配套等因素,外部高端人才引进缺乏足够吸引力。目前,大数据公司及园区其他企业现有的人员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尤其是技术类人员缺口较大,有相关企业因专业人才招聘不到位而难以开展业务。若无长期人才培养和输出机制,大数据产业园将长期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制约智慧经济产业发展。

(四)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

当前,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正处于投资建设期,云数据中心、双创基地、孵化基地、呼叫中心、金融中心等产业承载平台尚未投入使用,发展资金投入较少、政策力度小、融资能力弱,且大数据产业园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市场核心竞争力较弱。

三、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宜阳新区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今后宜阳新区应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围绕“产业发展”,打造多元化产业链

发展智慧经济产业,需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完善智慧经济产业链,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数据为王”战略。利用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资源优势,围绕数据存储、智慧应用等关联产业板块,开拓企业“两化”、企业上云、智慧应用运维等业务,打造好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快速汇聚海量数据。二是坚持做好“数据加工厂”,做好数据的挖掘、分析,形成旅游服务、电商服务、数字文娱等消费级的大数据,抢占有效数据交易市场。三是坚持做好数据应用,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做好软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产业。四是坚持发展重点智慧产业,围绕游戏动漫、影视娱乐等关联业务板块,大力推进云渲染、游戏开发、游戏运行、电竞赛事等产业发展。

(二)围绕“产业融合”,打造统一平台

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与企业、各县市区联动,全市一盘棋打造统一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大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数据与本地优势资源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医药、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宜阳新应区大力推进“大数据+N”的的发展战略,打造锂电新能源、中医药健康、新旅游等大数据平台,促进智慧经济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是大数据与各县市区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中医药、烟花爆竹、运输、陶瓷、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全面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同时入驻宜阳新区智慧小镇“双创基地”办公,宜阳新区负责提供云服务、大数据研发技术支持等,加强县市联动,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态势。

三是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应用融合发展。建议由宜阳新区率先启动城管、供水、供电、交通等智慧城市应用的“两化改造”,为智慧城市应用服务企业提供软件项目研发、技术支持,同时集中展示、集中推广智慧应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培育全市智慧城市应用的良好生态和发展基础。

(三)围绕“产业品牌”,打造区域特色

宜阳新区应结合本土实际和特点,走差异化发展路径,着力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智慧经济产业品牌。

一是大力创建新品牌。建议:做实、做强已有的“江西省锂电大数据中心平台”“中国VR电竞产业共建基地”“江西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打造成行业标杆和示范;围绕VR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大健康、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试行,争创“江西省VR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西省传统产业数字化创新示范区”、“江西大健康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区”、 “全省大数据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特色品牌名片。

二是重点打造数娱产业品牌。建议:在机构、资金、产业孵化等方面完善配套,比如:成立数娱产业发展办公室,财政设立数娱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联合市级1+5平台公司成立数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整合资金优质吸引优质数娱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数娱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促进数娱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将数娱产业打造成为宜春大数据产业的品牌。

三是着力创建宜春特色产业品牌。建议:整合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搭建大数据发展平台,加强产业数据分析、统计、应用,以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宜春特色的智慧产业品牌。

四是打造大数据行业品牌。建议:一方面争取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支持,建议发起成立全国性的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产业、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农业区块链应用产业联盟、数娱产业协会等,实现行业内信息共享、资源互推、互惠互利,在大数据产业行业内形成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定期举办大数据产业高峰论坛,把高峰论坛打造成像月亮文化旅游节一样的宜春特色品牌,使之成为市民的节日、企业的盛会、招商的平台,提升宜春大数据产业的知名度、品牌度、美誉度。

五是打造大数据产业标准。围绕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引进锂电、中医药、大健康等科研机构、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汇聚同类大型大数据企业,打造全国认可的锂电、中医药、大健康康养大数据统一标准。

(四)围绕“产业效益”,打造龙头企业

一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大数据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多为分公司、合资子公司等,独自研发、独自生产、独自经营的总部公司较少。建议宜阳新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建设,加大总部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力度,打造一批纳税千万以上的规模性大数据关联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虹吸效益,吸引产业链内的企业快速汇聚,提升大数据产业园的创收能力,带动智慧经济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招商选资。目前大数据产业入驻企业普遍营业额不搞、纳税较少,不能平衡产业的运营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建议招商引资模式应向招商选资模式转变,做好入驻企业的前期尽调和市场反馈情况摸底工作,加强科学研判和决策,选择品牌知名度高、市场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园区的营收和税收能力。

(五)围绕“人才培养”,打造政策洼地

大数据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素。针对大数据产业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建议:

一是有针对性的引进高端人才。针对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中医药大数据等细分行业领域,出台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引进高端人才、产业研究院、标准实验室等方面给予最优最具吸引力的专项政策。

二是重点培养本土人才。以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各县市(区)中职院校为基础,提供特色的教育扶持政策,用三五年时间重点培养一批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

三是加快培训实操人才。发挥好宜阳新区周末学院、大数据沙龙平台,加强一般干部的强化学习;组织新区领导干部及园区企业高管,到华为大学、西湖大学等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强化管理和运营。以园区企业为依托,建设大数据实训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可实用的专业人才。

(六)围绕“产品平台”,打造发展平台

第5篇: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决战交通

破解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

务川处于黔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与武陵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共同辐射地带,也是连接黔中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经济走廊上的“触点”,可承接三大经济区域的产业转移扩散、物流转接、交通延展、项目联动。但务川境内无高速、无国道,尽管坐拥丰饶物产,裹挟广博资源,但因受交通制约,长期以来,这里的百姓过着“守着金山要饭吃”的窘迫生活。

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务正高速列入全省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六横七纵八联”中的第一横。2015年10月8日,务正高速建成通车,打通了黔东北连接渝东南的“黄金干线”,结束了务川无高速的历史。

2015年12月17日,务川至塘口二级路改造现场机器轰鸣、人头攒动,全线10多个标段的上千工人、数百机器上演着一场惊天动地的筑路进行曲。

务川至塘口二级路改造工程,建设里程为45.883公里,预计投资4.6亿元。该公路是务川北接武隆(彭水)319国道的重要通道,辐射务川8个乡镇及重庆市武隆县、彭水县部分地区共30万人,预计2016年5月全面完工。截至目前,务川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0多公里,实现了乡镇100%通油路。

会战水利

解决群众饮水和工程缺水问题

近年来,务川将水利列为“三年大会战”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兴水利工程,初步解决了全县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农业生态用水“望天吃饭”和工业、三产用水极度困难的问题。

“过去,寨子里40多户人家都要到三百多米外的水井里挑水喝,去来往返一趟就要花半个多小时,若遇干旱年,经常没水喝,从去年安上自来水后,就再不愁用水了。” 丰乐镇新场村梨子园村民徐念辉说道。据务川自治县水务局局长向国介绍,梨子园人饮安全工程共投资50多万元,从11公里外的燕龙山引来水源,能确保1100多人的饮水安全。仅2011-2015年期间,务川便投资10425万元,新建像梨子园这样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21个项目点,解决了39.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后顾之忧。

电力扩容

坚实资源大开发动力保障

务川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20余种,地下资源价值4500亿元。其中汞、铝土、萤石、重晶石、煤炭五大矿储量尤为丰富。但全县没有稳定高质量的电源,没有多渠道的电力保障,导致全县丰富的资源优势长期无法转换成经济优势。

近年来,务川县委、县政府围绕供电的质量和效率,着力重点电网规划和电力资源开发,加快电网升级改造。

据务川供电局计划建设部主任唐奇介绍,目前,务川“十三五”2.4亿元电网规划编制通过省级评审,完成镇南堡上110kV输出主体工程和35kV黄涪线、35kV乐居增容工程,开工建设110kV枫香输变电工程,年度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即将完工。环状的电网、多电力的电网、输配结合的电网的初步形成和稳定的电压,为发展大工业供电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信覆盖

为建设智慧务川提供支撑平台

第6篇: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4G通信;技术;特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4G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9日

一、引言

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其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二代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所能提供的综合业务等种种优点。第三代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拥有的各种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外,还能够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能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能实现全球漫游。第四代是移动通信4G技术,其移动通信系统同其他系统如商业无线网络、局域网、蓝牙、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等的无缝衔接并相互兼容。4G应具有更高的数据率和频谱利用率,更高的安全性、智能性和灵活性,更高的传输质量和服务质量。

4G通信即第四代移动通信(The 4th Generation)的简称。到目前为止,4G的定义、技术参数、国际标准、网络结构、乃至业务内容已基本确定下来。但不管人们对4G通信怎样进行定义,有一点能够肯定,4G通信将是一个比3G通信更完美的新无线世界,它将创造出许多消费者难以想象的应用。4G通信技术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并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的。如果说现在的3G能提供一个高速传输的无线通信环境的话,那么4G通信将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级高速公路,这种新网络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

二、4G移动通信特点

4G技术主要是能够在各终端产品间发送、接收来自另一端的信号,并在多个不同的网络系统、平台与无线通讯界面之间找到最快速与最有效率的通信路径,以进行最即时的传输、接收与定位等动作。其主要特点如下:高速率与灵活性强,4G的信息传输速率要比3G高一个等级,从2Mbit/s提高到10Mbit/s。4G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对信道条件不同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信号的正常收发,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兼容性好且用户共存性。目前,ITU承认的移动通信标准有GSM、CDMA和TDMA三大分支,可通过4G标准的制定来解决兼容问题。4G可以使低、高速用户和各种用户设备能够并存与互通,从而满足多类型用户的需求;业务多样性与技术基础好。4G能提供各种标准的通信业务,满足宽带和综合多种业务需求。4G将以OFDM、无线接入、软件无线电等,能大幅提高频率使用效率和系统可实现性;4G技术可以随时随地的移动接入与自治的网络结构。4G网络将是一个完全自治、自适应的网络。可自动管理、动态改变自己的结构以满足系统变化和发展的要求。

三、4G移动技术主要应用趋势

4G通信不仅为人们提供沟通的自由,并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其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

(一)在智慧家庭中的应用。4G会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级高速公路,这种新网络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位空间虚拟实境连线。4G通信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流畅,特别是构建一条人与机器之间自由交流通道,推动整个“智慧家庭”朝着综合化、智能化、全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基于4G移动技术,“智慧家庭”将采用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相结合,构建先进的有线、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信息,保证高速外网数据通道的环境下内网信息流高效、灵活地传递。

(二)在移动医护中的应用。移动医护通是面向大中型医院提供的基于移动医疗服务模式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该应用通过在院区内铺设WLAN网络及互联网专线传输通道(同时完成医院现有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集成平台搭建),协助医护人员通过智能手持终端(如iPad或行业定制终端)完成临床诊疗及护理工作。移动医护通通过信息化手段辅助医护人员减少工作差错,实现随时随地随身共享信息,提升医院人员的工作及服务效率。

(三)在智慧课堂中的应用。智慧课堂基于中国移动无线网络和教育云服务,结合中小学学习特点专门研制的互动教学学习软件,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实现全新互动式教学。智慧课堂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校内外学习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创新教学和学习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对学生学习轨迹的跟踪分析,对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四)在电视直播中的应用。3G/4G方式费用低,使用便捷,传输距离长,设备廉价,有运营商铺设的大规模网络,城镇区域盲点少,可以大范围快速移动。可见,电视媒体进行突发类新闻直播(传输),或者在交通、供电条件恶劣、地形复杂的地方进行的直播(传输),采用3G/4G方式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五)在研发中的应用。一些企业和单位已经开始了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目前在高速互联技术上已经取得质的突破,研发的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文学、图像、视频和话音的高速传输,对不同种类放入工作和不同类型的业务有了初步的应用:在多点通信技术方面,采用了不对称设计,实现了手机、计算机、互联网之间相互自由通信和多点控制等功能。

(六)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十分复杂,条件千差万别。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嵌入式通信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农业领域,面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开展农业信息高密度、高速度、高准确度、低成本获取技术的产品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因地制宜地在田间地头解决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推动粗放型农业向智慧型农业转变。4G移动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更精确的信息化服务,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管理为主要对象,利用智能通信技术嵌入农业知识,进行智能推理,提供各种信息管理方案,同时具有信息查询诊断功能、覆盖面广、信息含量大、信息与知识的先进性、及时性强,可根据用户各种要求,进行查询诊断,提供各种解决方案供选择,能够提供大量的管理实用信息。

(七)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利用4G可在语音通话的同时双向传递资料、图画和影像。4G手机可根据环境、时间以及其他设定的因素来适时地提醒手机的主人此时此刻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事;4G手机可以将电影院票房资料直接下载下来,包括售票情况和座位等情况;使人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在线购买电影票,可以在4G手机上根据自己需要直接购买车票和机票。

(八)其他应用。通过4G网络可接受4G信息并传输到游戏设备中,并在射频测量技术抗洪抢险和地震灾害中发挥作用。

总之,4G移动通信技术是在前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高速、抗干扰和更兼容的优势,是通信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不久的将来,4G移动通信技术将会实现商业化运作,通信行业应对4G移动通信技术有清晰的认知,了解4G移动通信技术的结构和技术关键,对4G移动技术的性能加以预测和评估,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相应的行业展望和技术准备,抓住4G移动通信技术推广、普及和商用时机,大力推进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四、结语

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让信息化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迅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通信的主体也将由人与人,扩展到人与物或物与物,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通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和传感器网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发展趋势。真诚的期盼我国4G技术能快速发展并为国民提供一条更快、更好的生活享受网络之路,同时也希望早日能由3G转换到4G,更好地去服务人民。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都能和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长期以来,这都是人们的美好幻想。现在,4G技术使之成为可能。虽然4G系统的发展道路是坎坷的,但是随着新技术和新需求的不断出现,4G必然会成为未来移动通信领域的主导,使未来通信前景更美好。

主要参考文献:

[1]柳宏楚.4G移动通信技术探讨[J].计算技术与信息发展,2009.10.

[2]周云鹏.“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概念[J].通信技术,2010.9.

[3]姚彦.无线通信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101-03

[作者简介]王玉霞(1978-),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互联网背景下辽宁农产品流通渠道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7lslktyb-090);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物联网背景下大连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XJLXYB003)。大连市鲜活农产品极为丰富,多种产品的供应量位居我国前列,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对鲜活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提出了新的挑战,培育和创新基于物联网的大连市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产品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遥感技术、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数据采集、处理、融合,信息交换,智能化跟踪、定位、识别、监控、管理的过程。[1]

农产品物联网是以食品安全为出发点,通过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GPS定位技术、电子产品编码技术等跟踪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使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及时了解产品相关信息,保障消费权益。

二、物联网技术在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应用

(一)生产环节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已经得到初步运用,如物联网中传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数据的储存、实时采集和远程定时报送,通过无线传感网络监测土壤含量、空气温湿度、土壤类型、降水量、气压、光照度等物理参数,为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实现大幅增产的目的。

(二)加工环节

鲜活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利用本地RFID系统对产品进行包装、编码,加工企业通过读取本地RFID系统将农产品的深加工信息增加到电子标签上,对环境要求严格、价值高的鲜活农产品使用单个RFID标签,而对价值比较低的产品标签加在包装大托盘上,单个产品使用条形码,并且配送车辆也要配备相应RFID电子标签。此外,物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应用到农产品深加工设备中,计算机视觉识别系统可以运用到鲜活农产品的品质分级,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远程与智能化监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运输环节

接到运单,智能终端利用GIS、Emap等物联网系统提供的数据自动查看车辆信息,自动分拣货物,制定最优的运输方案,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每辆运输车辆都安装RFID读写器和GPS装置,实现农产品流通系统信息的实时传递,方便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实时定位,实现可视化物流。对于进出口的货物可以一次性读取多个商品信息,每次读取只需01秒,大宗货物可以短时间之内迅速完成,实现通关无障碍。

(四)仓储环节

智能化的仓储系统包括商品入库、出库、盘点、调拨、退换货等都能被远程感知与控制,还可以检测货物的位置以及周围的温度、湿度,有效地防止火灾等突l事件,在鲜活农产品的智能仓储中,主要利用RFID、条码、传感器、红外、激光、蓝牙、语音及视频等技术对产品进行识别、定位、分拣、计量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化仓储将在多个仓储中心之间达到信息互联,实现真正意义的物联网仓储,使货品“自己”知道要到哪里去,存放在哪个位置。

(五)零售环节

物联网技术可以优化鲜活农产品零售企业的库存管理,及时补货实现零库存,及时监测运输车辆和货品的移动,提高效率。如物联网技术下可以自动识别发生移动的贴有标签的物品,及时上报系统进行处理,RFID标签涵盖了大部分的商品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大大减少了商品的损耗。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标签识别商品的生产运输等环节,甄别选择并放心购买,零售商也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消费者的收购行为进行跟踪回访,提出整改建议,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大连市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主要模式

大连市鲜活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流通主体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批发零售市场主导型、农协/合作社主导型、龙头企业主导型三大类营销渠道。

(一)批发零售市场主导型

大连市大部分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零售市场进行销售,这种营销渠道是农户将农产品直接运进零售集贸市场销售,或者通过批发商进行销售,主要满足大连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大连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四个,包括双兴综合批发市场、三星果菜批发市场、机场前果菜批发市场和南关岭果菜批发市场,数量与规模有待创新。

(二)农协/合作社主导型

近年来,大连市农民合作社发展不断壮大,依托特色项目和优势产业,形成“农户+经纪人+销售”为一体的供销专业合作社营销模式。截至2015年,农民合作社已达到2700多个,其中大连宇泽果品专业合作社、瓦房店市万领果品专业合作社、大连和玉果业专业合作社、大连鸿炜果菜专业合作社、大连小南果蔬专业合作社被评为2015年辽宁省省级重点示范社。大连农民合作社建设虽然初见成效,但是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三)龙头企业主导型

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供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以一定规模和品牌知名度的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或批发零售企业)为载体,采取“农户+基地+企业”的营销模式,经营一般为品牌产品,直接供应大超市或出口。大连现有的农产品品牌除“獐子岛”、“咯咯哒”等少数品牌知名度较高,其余品牌多为区域品牌,个性不鲜明、附加值不高。

四、基于物联网的大连市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

(一)鲜活农产品智慧供销网络构建

首先,智慧供销网络构建高度依赖物联网系统初始化的状态,所以在物联网营销渠道构建的初期,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应该构建和谐的有利于鲜活农产品智慧供销网络构建的基础网络和监管系统,这类政府主导型智慧营销渠道构建将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其次,广大农民应积极发展联合合作社建设,将互联网、物联网、物流信息网进行有效连接与整合,使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实现共享。再次,将农户、农业合作社、承运商、供销商有机的联合起来,建立大型供销网点,构建智慧供销网络体系,及时反馈销售行情,使各大供销主体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跟踪市场动态,抵御市场风险。

(二)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

对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生a、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产生的“大数据”运用到物联网平台,发挥信息共享、创造更多价值(见图1)。[2]

首先,从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第一个环节出发――农户进行数据采集,把农产品生产、加工、农药监测、质量情况、土壤情况、农户相关信息录入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数据实时更新,为营销渠道的其他环节提供指导。其次,鲜活农产品中间商对生产、物流、需求等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将数据信息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终端进行,及时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再次,构建消费者监测终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根据电子产品编码可以了解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相关信息,保证高质量农产品销售无障碍,同时批发商、零售商应该建立商品质量安全监测对比系统,消费者通过网络可以清晰掌握要选择的商品信息,做到放心购买。

(三)鲜活农产品安全检测系统构建

农业与农产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国内外经常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醒学者专家应该重视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营销渠道环节的思考,所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鲜活农产品的安全进行检测至关重要。物联网系统通过智能化的食品安全测试仪、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对鲜活农产品各个环节的安全系数进行检查,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到食品安全溯源公用服务平台,各级承运商和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掌握关于农产品原材料、生产日期等信息,做到责任到位,安全意识贯穿始终。食品安全溯源公用服务平台包括食品安全溯源、内外信息、预警与应急处理、数据访问安全控制、统计报表和数据挖掘、企业信用评级、趋势预测分析、设备接入管理等。[3]用户可以通过查询机、手机、PC等多种客户端进行查询,该系统很好的连接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保障消费权益。

(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构建

大连市鲜活农产品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市场规模小等原因,导致其营销渠道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损害了农户及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建立鲜活农产品智慧绿色物流信息网络,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流程如下:将鲜活农产品名称、类别、产地、日期等信息写入电子标签,置于产品表层或内部;在流通过程中,附带标签的产品受内部或外部能源作用,将信息通过天线传输于阅读器,阅读器经过解读把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通过网络计算机把信息传输给物联网系统,实现实时更新;最后通过与网络连接的识别系统或打印设备,及时为用户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孙其博,刘杰,黎h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1-9.

第8篇: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一、工作目标

以改善环境质量,在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考核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排名为目标,根据市攻坚行动总体部署,坚持“四减四增”源头防控,产业、能源、运输和农业投入结构持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坚持问题导向,以环保督察、上级督查、各类巡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为抓手,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整改;针对影响夏季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类治理,采取超常措施,通过攻坚治理迅速解决我街道存在的环境问题,推动街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坚持目标导向,全街道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控制到64微克/立方米、10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到60%及以上;坚持冬病夏治,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夏季VOCs、二氧化氮、臭氧等污染因子产生或排放,稳步提升我街道空气质量排名;省控重点河流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按计划完成2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削减32%、33%、11.1%、14.2%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二、工作任务

(一)落实《省煤炭消费压减工作总体方案(2019-2020年)》,扎实推进市政府下达的煤炭消费压减任务。(经济发展办牵头)

(二)落实《关于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非所在地区唯一、不可替代民生热源燃煤机组及配套锅炉关停计划的通知》要求。(经济发展办牵头)

(三)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在完成超低排放的基础上全部完成节能改造。(经济发展办牵头)

(四)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按照《市成品油网格化监管试点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全街道成品油市场专项检查治理,严厉打击黑加油站点等违法犯罪行为。(环保所、安监站、派出所、各管理区牵头)

(五)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按照《2020年固定污染源发证清单》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7月底前,发证和登记率不少于60%,9月底前基本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配合做好货运专用线建设,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投用。(重点项目办牵头)

(七)推进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确保到2020年底前,完成上级下达的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城市建成区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出租车全部为新能源汽车,实现全覆盖。(交通安全办、交管所牵头)

(八)交通干线等线性工程要实施分段施工、湿法作业,拆除现场实施湿法作业。施工现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现场配制砂浆。(交通安全办牵头)

(九)对国、省、市、县、乡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积尘进行全部清理清洗,实行定期保洁、机械化清扫制度,降低道路积尘负荷,路面范围内达到路见本色、基本无浮土。开展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等重点道路两侧路域综合整治,对道路两侧土地、破损路面进行绿化或硬化。(交通安全办、环卫所、公路站、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城管大队、各管理区牵头)

(十)车站等物流园区堆场应当采取苫盖、喷淋、道路硬化、车辆清洗等措施。(交通安全办牵头)

(十一)加快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推进我街道钢铁、焦化等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工作,“一企一策”抓好落实,确保按时间完成上级确定的有关任务。(经济发展办牵头)

(十二)加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工业企业物料堆场,应按照“空中防扬散、地面防流失、地下防渗漏”的标准建设扬尘防控措施,易起尘物料堆场应采取防风抑尘网与喷淋相结合的措施,火电、钢铁、焦化、有色等重点行业企业建设密闭储存场所。(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三)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细化行业整治标准和要求,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四)推进油气回收治理,确保全街道所有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加快推进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并与上级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环保所、安监站、各管理区牵头)

(十五)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回头看”,对“散乱污”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发现一个整治一个,确保全部整治到位。(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六)开展特色产业集群综合整治,按照市统一要求,10月底前完成家具特色产业集群提升改造和验收工作。(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七)推进重污染天气应对,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修订2020年重污染应急预案及应急减排清单;加快推进涉气重点污染企业电力监控系统与门禁系统建设,9月底前接入市级环保智慧平台。(环保所牵头)

(十八)强化属地政府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建立全覆盖网格化监管体系,对秸秆焚烧情况加强“定点、定时、定人、定责”管控。(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九)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管理。加快推进工程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实时排放监控装置,2020年底前,新生产、销售的工程机械应当按标准规定安装,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日常监督抽测工作。(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对提交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进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一)加强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督促土地使用权人按照国家有关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并落实管控方案。(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计划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8年以前治理完成的村庄巩固提升达到省生态环境厅2019年验收要求。(环保所、水利站、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三)提升危险废物监管能力。一是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环保所按规定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工作,确保省级评估合格率不低于90%;二是开展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排查整治,梳理问题清单,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督导整改、销号管理,对问题严重、拒不整改的依法严厉打击;三是督促现有危险废物经营企业和2019年危险废物产生量100吨以上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审核验收。(环保所、派出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四)加快清理危险废物存量。对电解槽大修渣、精(蒸)留残渣等历史原因造成的贮存危险废物,加快清理进度,确保年底前历史贮存危险废物全部清零。对新产生的危险废物,规范贮存、妥善利用处置,全面化解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五)加快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建设。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以整合环境管理资源、落实监管责任为重点建成全面覆盖的环境综合监测监管体系。按照“应装尽装,应联尽联”原则,完成2020年新增重点排污企业自动监测联网工作。(环保所牵头)。

(二十六)推进“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体系建设和应用,加快对全街道具备条件的重型柴油车的车载诊断远程在线监控安装工作,实现与上级智慧环保监控平台的联网。(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七)加强工业炉窑管控,梳理工业炉窑整治清单,开展工业炉窑深度治理。(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八)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对渣土、煤炭、石料、建筑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禁行、限行区域和时间的设定;负责城区外的渣土、土方、砂石、垃圾、煤炭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运输车辆遗洒、飘散载运物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交警五中队牵头)

(二十九)运输渣土、煤炭、石料、垃圾、灰浆、煤炭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必须按规定安装号牌,不得故意遮挡、污损,对不符合要求的要严肃查处,并溯源追究运输公司责任。(交警五中队牵头)

(三十)会同环保所联合执法,对非法转运、填埋、处置危险废物构成犯罪的予以严厉打击。(派出所牵头)

(三十一)严格执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对于不听劝阻或制止无效的违法燃放行为,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派出所牵头)

(三十二)加强生产销售领域成品油市场监管。对成品油生产、销售企业开展监督抽测,及时公布油品质量抽检结果,对抽检不合格油品严格依法处理,年底前对辖区内炼化企业、加油站成品油质量抽检实现全覆盖。(市场监管所牵头)

(三十三)做好矿山修复和治理工作。做好摸底排查工作,一经发现问题立即修复治理,并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治管控措施。(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四)开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配合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工信等职能部门梳理2017年7月1日以来的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以及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地块,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配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依据评估报告,核算符合要求的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面积。6月底完成第一轮核算,并根据要求继续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五)严格再开发利用地块准入管理。按照省要求,配合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认真梳理2019年1月1日以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地块,建立清单,严格审核再开发利用地块是否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不符合环境质量的地块,不予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加强对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地块的现场监督检查,防止非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牵头)

(三十六)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煤改气”“煤改电”及集中供热等方式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任务。(村建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七)施工工程扬尘污染整治。建筑施工工地全面落实工地100%实行围挡封闭、出场车辆100%清洗、地面100%硬化、物料100%覆盖、土方开挖及拆迁100%湿法作业、100%封闭运输、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施工工地100%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置100%符合标准要求的密目式安全网或者防尘布“八个百分百”要求。高层建筑施工单位按照要求清运施工垃圾,严禁高空抛撒。暂停施工的现场采取洒水、覆盖、铺装、绿化等防尘措施。(村建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八)市政道路要实施分段施工、湿法作业,拆除现场实施湿法作业。城市建成区内施工现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现场配制砂浆。绿化工程要做好覆盖、洒水等防尘措施。(村建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九)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监督管理。将部门管辖工地所使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情况纳入管理,禁止工地使用不达标或未编码登记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村建办、交管所、水利站、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对辖区内企业进行排查,一经发现有企业涉及库存渗滤液问题,加大督导力度,确保企业按规定处理渗滤液。(环保所、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一)道路扬尘污染整治。街道主干道路采取机械化清扫为主、人工捡拾为辅的环卫保洁作业模式。通过不断提升环卫保洁作业模式,使一级路段达到深度保洁标准,二级路段达到清洁、干净、无扬尘,同时增加对外环路的机械化清扫和洒水频次,降低道路积尘负荷,路面范围内达到路见本色、基本无浮土;加大渣土车经过路段的清扫保洁力度,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恢复污染道路面貌;绿化工程要做好覆盖、洒水等防尘措施。坚决杜绝露天焚烧垃圾、落叶、杂草。(环卫所、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二)加大城区渣土、土方、砂石、垃圾、煤炭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运输车辆遗洒、飘散载运物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牵头)

(四十三)严格执行《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积极巡查发现和劝阻制止违法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安监站、派出所、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牵头)

(四十四)严格落实餐饮业管控,产生油烟餐饮设施必须安装烟道排烟装置与油烟净化装置,达到检测标准要求且正常使用。(城管大队、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牵头)

(四十五)河道整治、水利工程建设要实施分段施工、湿法作业,拆除现场实施湿法作业。施工现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现场配制砂浆。(水利站牵头)

(四十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确保到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农业办、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七)保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态势,2020年全街道化肥使用总量比2015年减少6%,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2020年全街道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63%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农业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保障

成立决胜2020——街道整治突出环境问题暨“夏季攻势”攻坚行动领导小组,由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名单另行下发)。各管理区、村、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时限,做好上下联动,迅速形成“夏季攻势”攻坚行动的新。

(二)严格巡查督查

1.做好自查。各管理区、村、各部门对照攻坚内容分类督导和治理,持续加强监管和整改工作,确保实现攻坚目标。

2.督查组巡查。街道办事处成立督查组在攻坚行动期间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四不两直”巡查;各分管领导根据分工,对分管领域常态化巡查。

(三)强化问题整改

各管理区、村、各部门对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方面的问题要即知即改;对上级反馈的问题,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相关部门进行转办并及时调度整改情况,积极督促牵头部门向市牵头部门申请销号。对上级领导巡查、督查新发现的问题,要对相关问题做好抽查复核。

第9篇: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做法;成效;问题;对策

病虫测报是植保防灾减灾最基础性的工作[1],是政府决策、科学防控、减量增效、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依据和前提。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变化以及高产优质品种的推广等原因,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病虫害监测预警的难度也在加大。因此,提高农作物病虫监测智能化水平、推进病虫测报技术进步迫在眉睫。山东省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立足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的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职能,扎实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行“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着力推进农业有害生物智能化监测网络建设,推动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向标准化、网络化、可视化、模型化和智能化迈进。

1智能化监测网络建设总体思路

结合国家植保工程和山东省病虫监测预警能力建设项目,加强智能病虫监测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在全省构建一个符合病虫测报物联网架构的集智能监测终端设备管理、自动监测数据采集、人工数据采集、监测数据挖掘分析、病虫发生预测模型建立、病虫发生分布地理信息系统、预警信息、测报工作管理以及病虫发生远程诊断和会商的病虫监测数据分析系统。全面提升山东省病虫测报工作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植保防灾减灾的作用,实现农药使用减量增效的目标,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2智能化监测网络建设组织与实施

山东省着力抓好3个项目实施,正在加快构建覆盖山东全域的智能化监测网络。目前,3个项目均进展顺利,大多数站(点)已经建成并正常运行。到2020年,1个高水平的省级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中心和900多个设备齐全、智能化程度高的病虫智能监测站(点),并下辖1000个基层测报员的一个完善的山东省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将建成完毕,从而显著提升重大病虫监测预警的自动化以及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有效增强山东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监测防控能力。

2.1山东省东亚飞蝗滋生区远程监控示范项目

自2013年起,山东省组织实施全国病虫测报物联网试点项目“山东省东亚飞蝗滋生区远程监控示范项目”。截至2016年底,8个固定监测站、2个移动监测站建设完毕,数据处理平台软件上线运行,目前运转状况良好。基本建立起一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东亚飞蝗滋生区远程监控体系,建设了山东病虫测报物联网技术架构1.0版。

2.2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能力建设项目

2017年开始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总预算为5400万元,平均每年1800万元。项目计划建设1个省级病虫害智能化监测中心和117个县级病虫智能化监测站。通过项目实施,最终覆盖全省117个农业县(市、区)(不含青岛),从而实现每个农业县(市、区)(不含青岛)建设1个县级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站的目标。各智能化监测站负责监测本地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采集并上报本地病虫发生实况信息和田间环境因子实时信息,是全省病虫智能化监测预警网络系统数据信息的基础来源。

2.3国家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2016—2020年,国家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在山东省共规划建设重大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504个,其中改造升级田间监测点152个、新建田间监测点352个。

3智能化监测网络运行机制

3.1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中心运行

建设1个省级病虫害智能化监测中心,是整个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中心枢纽,开发了“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简称“平台”)。“平台”由山东省病虫害实时监测管理平台、山东省病虫害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和山东省病虫测报数据分析预警平台等3个子平台组成。

3.2县级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站运行

县级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站统筹兼顾粮、棉、油、果、菜,以重大、突发病虫害监测为主,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病虫测报任务。各监测站的智能化监测设备通过病虫监测智能网关连接至省级中心的“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平台”,从而组成1个较为完善的山东省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可显著提升山东省病虫测报工作智能化、信息化和模型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分析预警能力,明显增强病虫害预测的时效性和精准化水平,从而进一步实现对病虫害及时、精准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4智能化监测网络建设成效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分中心和区域站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物灾害预警、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5%、90%、95%以上,每个区域站对突发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有效控制能力达到了1000hm2/d以上,病虫害损失挽回率较以前提高了5%,灾害损失降到3%以下。

4.1测报体系趋于完善

全省已建设省级区域病虫害监控分中心1个,国家级农作物病虫区域测报站51个、省级重点测报站85个,乡、村监测点600个。同时,由于改善了病虫测报手段,提高了病虫害预报准确率,病虫害预报准确率由项目实施前的85%提高到了95%以上。同时,加强与新型经济主体合作,在新兴经济体承包的土地上建立基层病虫监测点,聘请新型经济体中有一定病虫防治经验的植保技术人员担任基层监测点的测报员。由各级植保机构的的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病虫害测报、防治技术培训,探索建立互惠互助的服务模式。结合国家植保工程和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完成121个病虫监测站(点)的建设,健全基层测报员的配备,提高基层监测智能化水平。

4.2数据采集规范化

每个智能监测站均配备各种智能化病虫监测工具和田间气象设备,包括智能虫情测报灯、害虫自动性诱监测仪、智能孢子捕捉仪、田间小气候自动监测仪、土壤环境自动监测仪、病虫发生实时高清图像监测设备以及病虫监测智能网关、太阳能供电系统等,健全系统测报点。除配备各种自动化监测设备外,每个县级病虫监测站还建设5~10个系统测报点,每点设置1名农民测报员,每名农民测报员配备1台田间病虫监测数据调查仪,定时、定点按照测报调查规范开展病虫系统调查,并上报病虫田间系统调查数据。通过实施植保工程项目,先后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了103种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29种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标准、36种动态模式报表。病虫测报调查严格按“国标”“省标”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病虫调查数据的规范性、代表性、可比性和科学性。

4.3数据处理网络化

山东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与全国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目前,全省病虫害模式电报涵盖粮、棉、油、果、菜病虫害以及天敌,建立了共计70种病虫害模式报表。全省所有上报模式报表中,90%是通过山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系统上报到省站。该系统的使用解决了病虫调查数据传递方式多而乱的问题,提高了传递速度,增强了时效性,实现了资源共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2017年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山东省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分析和预警系统”功能。根据《关于加强2018年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关于调整省级重点测报站病虫监测信息上报任务的通知》,全面充实了系统所涵盖的任务范围,基本将目前山东省所有病虫监测数据上报任务纳入系统内,从而大大提高了病虫测报数据填报、汇总和分析的效率。

4.4信息多媒体化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媒体的普及,充分利用“山东植保”微信公众号年均病虫预报、植保情况等各类服务信息260余期,在12316平台和山东农业信息网预报19期,介绍了70多种农作物重大性、突发性病虫害及新病虫的预测和防治实用技术。微信预报已成为山东省植保工作为农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同时,综合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病虫情报,提高信息传递速度,确保预报信息的时效性[2]。

5存在的问题

5.1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

智能化监测网络核心架构每一层的技术接口、协议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同时,智能监测设备种类单一、智能化程度不足[3]。例如,基于性诱原理的螟蛾类害虫设备较多、小型害虫的较少,而且存在重复计数现象。受制于技术和设备条件,设备准确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5.2运行维护有待加强

项目建成后,普遍缺少运行经费,影响功能发挥。我国在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低,传感器购置成本和后期维护费用偏高。个别监测站点建成后管理不到位,出现设备毁坏、无人管理等情况,不能正常工作;同时,测报系统存在电池蓄电能力差、连续阴雨天电量不足、运行不稳定和故障率高等问题。

5.3数据共享利用困难

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和农业气象、水利、土地权属、卫星遥感等紧密相关,但目前部门间物联网数据共享不够,缺乏有效联结机制,大数据有效分析和共享无法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能化监测网络的实际效果。

5.4人才队伍支撑不足

普遍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植物保护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绝大部分测报站点没有专职的信息人员,基本都是兼职人员,其缺乏计算机网络信息知识和技术,因而技术支持保障不够。

6对策

6.1建立完善推进机制

建立完善智慧农业建设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及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和协作。统筹协调各行业智慧、农业信息、平台等资源,形成农业物联网建设合力,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山东省智慧农业建设[4]。

6.2强化网络运行保障

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应将智能化网络运行费用纳入预算,每年提供项目运行经费,确保项目正常运转,并配备专门的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以保障设备正常运行。

6.3加快软件设备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