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不必否定
众所周知的“中国四大发明”为: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这是三百年来西方科学家、思想家为中国古代科技总结出来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四大成果。自培根、史密斯,到马克思、恩格斯,都是这么提中国的四大发明,当然最有影响的,要算是撰写《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者、英国的世界级科学家李·约瑟对中国四大发明的描述和传播了。
有人提出:中国古代科学智慧和科技发明中,有许多远远超出上述四大发明价值的成果,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就总结出中国明朝以前有1600多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其中就有不少价值远高于“四大发明”的成果,因此必须改变、否定,甚至废除西方人为我们界定的“中国四大发明”,而要重新评选、确立更有权威的“中国四大发明”。
本人认为:现有的“中国四大发明”,虽然是西方先贤为我们提炼的贡献给世界的四大科技成果,但却是出自于世界眼光关注、关怀中国科技的一番善意,虽非最佳,但却最早;虽然不尽准确,但却约定俗成;虽然挂一漏万,但却被世界公认。以至于如今,我国的中小学课本都是一直这么表述、传承的,可谓妇孺皆知。故此,既定的“中国四大发明”的内涵,不必否定。甚至值得我们感恩。
今天有关方面组织研讨“中国新四大发明”,重新梳理一下中国还有哪些最具世界影响力和贡献度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增强国人信心,推动今人创新。很有价值,很有必要。
二、界定发明、发现
与创建三大成果类型
有一位研究、实践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大师级人物,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的一次讲座中,率先提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概念,那就是:易学、中医、风水学、天相学。他认为这些中国古人的四大发明比西方给我们提出的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无论是对人类的贡献、还是对世界的影响,都大多了。
本人原则上赞同这位大师的意见,既不否定原有约定俗成的“中国四大发明”,又要评选、提炼出中国“新四大发明”,还要弘扬中华优秀的本原的科学文化瑰宝。不过,这其间牵涉到概念的内涵、外延界定与表述的学术话语问题。譬如中医,它是一种中华先贤独创的科学文化理论体系,既包含了某种认知人与天地万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辩证哲学思想与方法论;也包含了某些人体与外部世界关系和人体内部关系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发现;还包含了诸多运用这些规律造福人类健康的技术发明。这就必须掌握评选、确立“中国新四大发明”的一个前提,那就是:界定发明、发现与创建(科学文化理论体系创建)三大概念的区格与关系,在此基础上评选、确立中国新四大发明、发现与创建三种不同类型的成果。
发现,即科学发现,是对客观自然存在的天、地、人乃至宇宙万物生灭、运行、发展、互动、循环的客观规律的率先认知与总结。客观规律不能发明、创造,只能发现、认知、总结、适应、遵循和运用它,更不可违背它,否则便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发明,即技术发明,是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率先创造的用于造福人类的器物、技术与方法。
创建,即科学文化理论体系创建,是人类率先创立的认识自然、社会与人乃至天地宇宙万物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体系,它指导并包含了科学规律的发现,也可指导并包含技术、方法与器物的发明。
要评选、确立“中国新四大发明”,就必须给予上述概念的界定与确认,同时评选、确立中华古代四大发现、新四大发明和四大创建。对此可设定五条标准为:
1.对造福人类贡献度最大的;
2.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
3.人类至今还在分享、传承或在其基础上创新发展的;
4.对人类未来认识世界和造福自身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的;
5.中国古代的,即清朝及其以前的。
三、中华四大体系创建
中华四大体系创建即中国四大科学文化思想理论体系创建,本人推崇如下四大体系:
(一)中华第一大体系创建:易学体系
易学,是中华圣祖先贤创建的认知天、地、人与宇宙万事万物生灭、运行、发展、互动、转换、循环及其规律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理论体系,揭示了宇宙与人万事万物的密码,提供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发现规律、探索真理、造福人类自身的系统方法,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类已经作出和正在作出、并且还将继续作出巨大的贡献。
从8千年前的中华始祖伏羲察天俯地、一画开天,发现了万事万物皆有阴阳,因而用图像描绘和创立了太极阴阳和合、四象八卦变易无穷的认知天文、地理及其人本身的太极阴阳和合理念,形成了中华易学思想的基础和萌芽;到5千年前流传后世的揭示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及其数理的河图、洛书以及再后来的九宫图;到3300多年前的周文王在狱中用文字全面、系统解析、演绎了先人的图文易学阴阳八卦及河洛数理思想,著述而成了中华文化的“六经之首”——《易经》(亦称《周易》);再到2500多年前的“太上老君”老子,对伏羲、文王以来的太极阴阳互动和合天道思想进行了天才的集成与提炼,留下了解密宇宙天道、追求天人合一理想的指南《道德经》;还有接踵而来的“至圣先师”孔子,对《周易》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注释、解读、阐述和发展,撰写了指引后人学习、运用《周易》的宝典《易传》,因而数千年中华先祖共同创建了完整、系统的易学思想理论体系,永远启迪和造福着后人与世界。
(二)中华第二大体系创建:中医体系
中医,即中华医学科学文化和医疗技术体系,是中华民族圣贤创建的系统认知和调节人的身心及其与外部世界相互关系并使之达成平衡、健康、和谐状态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体系,既包含了认知与调节人的身心内部运行、变异的规律及其与外部世界相互关系的阴阳辩证方法、五行生克平衡的易学哲学思想体系;也包含了率先对人本身客观存在的、至今人体解剖学尚未能发现的诸如经络、穴位及其运行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发现;还包含了运用客观规律率先发明了一系列救治患者、调节健康的自然疗法(诸如针灸、气功、推拿等)、生物疗法(诸如以动植物为主体的中草药治病等)。
从5千多年前的中华圣祖炎帝神农,为试验疗效、救治病人而尝遍百草,同时代的中华圣祖轩辕黄帝,运用伏羲创立的阴阳辩证和合互动的哲学思想,殚精竭虑地领衔探索、认识、调节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谐的规律与方法体系,后人传承、记录整理出中医学的第一部“医经”——《黄帝内经》;到2500多年前的“医祖”扁鹊、1800多年前的“神医”华佗、1300多年前的“医圣”孙思邈,乃至数百年前的明朝“药圣”李时珍撰写系统囊括、阐释中草药的药典《本草纲目》,等等,他们共同创建了中华医学科学文化体系,至今并将永远成为人类健康的福音!
(三)中华第三大体系创建:堪舆学体系
堪舆学,民间俗称风水学,是中华智慧先祖创建的勘察、勘测和选择顺应地气、磁场及地球运转方位的适宜人类的阴阳宅居与场地的传统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是系统探索、勘测宇宙磁场、地球磁场和人的主体生命磁场天、地、人三重磁场与运行方位相互感应关系及其正反效应的中国古代传统科学体系,至今被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及东南亚各国等世界主流国家的科学文化界所认可、传播和运用(据报载,不仅中国的故宫,而且美国的五角大楼、英国的白金汉宫、韩国的总统府等,都是运用了中华堪舆文化原理和科学技术体系勘察、设计)的学科体系,它不仅蕴含了中华太极阴阳和合辩证哲学思想的内核,也率先发现了天、地、人客观存在的气场、磁场及其方位、运行的客观规律,并且运用这些科学规律率先发明了勘测磁场、气场方位,指导人们优化出行、居住等满足生活、工作和健康需求的罗盘等器物和技术、方法。“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便是指导人们出行(包括航海)的方向、方位磁场的罗盘器物中的一个部件。至今,这些堪舆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仍在指引和造福并将继续指引和造福人类的生活、健康与事业发展。
(四)中华第四大体系创建:天相学体系
天相学,即中华古代天文学,是中华圣贤与智者创建的观察、认知日、星、月、地及宇宙时空的运行规律,并据此确立历法周期以及日月星辰运行对地球人类的影响的科学文化体系,包含了中华星相学、阴历历法、赤道坐标系以及二十四节气等等,也包含率先发现的月亮与地球海潮、人的经血来潮关系及其周期的地月感应互动规律等,还包含了运用天文规律率先发明的浑天仪与地动仪等观测天体运行、预测地震等天灾的器物和技术方法。这些中华古代天文学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方法体系,至今仍在并将继续造福人类的生活、生产与健康、安全,还将持续和永远启迪人们探索宇宙时空奥秘、预测和防治生态灾变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
四、中华四大科学发现
从上述中华四大科学文化理论体系的辨析中,便可看出中华四大科学发现的端倪。在中华先贤无数的科学发现中,本人认为以下四大发现的人类贡献度和世界影响力为最:
(一)万物阴阳五行及其运行规律
中华古代圣贤在太极阴阳和合为内核的易学思想体系指导下,几千年前便率先发现并总结了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且遵循金、木、水、火、土五种气质和元素相生相克运行、发展、互动、循环的客观规律,并由此奠定了中医辨证哲学和科学理论体系的内核。
数千年后的今天,当代国际物理学也认为:宇宙万物大到星云、星体,小到电子、粒子,都有阴阳,连物质、能量都有阴物质和阳物质、显物质和暗物质、阴能量和阳能量、显能量和暗能量之分,只不过科学界对阴物质、暗物质和阴能量、暗能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和应用。
(二)人体经络穴位及其运行规律
中华古代先贤运用易学和中医思想体系,率先发现了肉眼不能看到的人体客观存在的经络、穴位路线、方位及其运行和对人的五脏六腑乃至生命健康关系的客观规律,并由此率先发明了合理刺激、调节经络、穴位来治疗人体疾病、提升人体健康的针灸、推拿、气功、按摩、点穴等一系列器物、技术和方法(后将详述),至今并将永远造福人类。
现代西方解剖学至今只能发现、观察到人体的血脉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还没有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到经络穴位系统,然而它又是一种客观存在,故今西方医学家感叹中医的神奇。不过,美欧、日本西方现代科学已经能运用科学仪器检测到经络、穴位及其调节其运行的气功客观存在的磁波、电波数据和指标了,这将对于进一步科学研究经络穴位运行规律并造福人类健康,开启了巨大的空间。
此外,有人认为,西方当代医学科学发现并可检测的人体微循环系统,可能与中医先贤发现的经络穴位运行系统有关联。
(三)天地人气场磁场及其运行规律
中华智慧先贤运用堪舆学思想体系率先探索并发现了客观存在的天、地、人三重磁场和气场,即宇宙磁场和气场、地球磁场和气场(简称“地气”)以及人的生物磁场和气场及其运行和相互感应关系的规律,并运用这些客观规律率先发明了勘测磁场、气场及其方位、指导人们确立出行方向、优化居住环境、勘测地下资源等满足生活、生产和健康需求的罗盘、指南针等器物和技术、方法,至今依然且将持续助益人类生活、健康和事业发展,并启迪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究和运用宇宙、地球和人体磁场、气场的奥秘造福人类。
继中华先贤智者千年之后,西方科学家方用现代科学仪器发现和检测到宇宙、地球和人体三种磁场和气场,并逐渐形成了宇宙磁场学、地球磁场学、人体生命磁场学以及场论等相关学科,推动了磁场、气场科学的发明与运用。
(四)地月感应互动及其运行规律
中华智慧祖先运用中华古代天文学(天相学)理论体系,勘天测地探究宇宙奥秘,率先发现了月亮与地球(海潮、气候等)、月亮与地球人类经血来潮的关系及其周期等地月感应互动规律,并且运用月亮与地球海潮、气候等关系的运行规律,预测风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变,指引人们安全生产与生活,运用月亮与人的经血来潮等关系及其规律,指导人们调节经络经血运行的时空点,把握治病、养生、锻炼的时机与方法,造福人类健康。至今,仍有科学家在运用地月感应互动及其运行规律,研究发明预测地震、风灾、水灾的系列科学方法。
五、“中国新四大发明”
我们今天要研讨的”中国新四大发明”,是相对约定俗成的古代“中国四大发明”而言,即中国古代“新四大发明”,不是指中国当代的“新”发明。
其实,从上述中华四大体系创建和中华四大科学发现的研析中,便可引伸出中国古代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本人依旧抛砖引玉,从中提出以下对人类贡献度最高、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古代新四大发明”:
(一)“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针灸
中华圣祖、先贤运用中医科学思想体系及其发现的人体经络穴位等运行规律,率先发明了一系列治病救人、健康养生的器物、技术和方法,如诊脉、针灸、气功、按摩、推拿、点穴、火罐、刮痧、拔毒等等。但比较而言,自古及今,对医疗界运用最广、对世界影响力最大因而对人类贡献度最高的,应属针灸。一根轻如鸿毛的小小银针,根据受者病症和体重,运用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气血运行规律,几下轻轻扎入,便往往针到痛止、手到病除。至今犹令世界尤其西方医学界感叹“神奇”。
(二)“中华新四大发明”之二:罗盘
中华智慧先贤运用中华堪舆学体系及其发现的天、地、人三重磁场和气场感应关系与运行规律,率先发明了得以勘测宇宙、地球和人体三重磁场与气场及其运行方位的罗盘及其技术和方法,用以指引人们出行路线、优选优化居住环境和工作场地、甚至勘测地下资源等满足人类生活、生产、工作和健康等需求。至今依然在全世界广泛运用。数百年来被世界叹为观止因而公认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只是其罗盘的一种类型的一个部件而已。
(三)“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三:阴历历法
中华圣祖观天察地,运用易学、天相学思想体系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以月亮与地球运转关系为依归,根据其运行时空周期规律,创造性地独家发明了中华阴历历法,用来计算、衡量和记载人类社会历史纪年、年代和年、月、日、时、刻的时间运行,成为中华数千年来记载年代、计量时间的历代公认标准和共同方法。同时这套颇具中华特色的时间计算标准和方法体系即中华阴历历法,包括立春、冬至等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定位,还能应用于掌握气候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和衣食生活的安排,因此又称之为“农历”,至今仍在中华大地和东亚地区广泛运用,并与世界统一使用的阳历历法(以太阳与地球运转关系为依归而发明、制定的历法,亦即公元历法)同步对应使用,相得益彰。
(四)“中国新四大发明”之四:浑天仪与地动仪
2000多年前的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运用中华天相学体系(即中华古代天文学)和中华堪舆学体系(即中华古代磁场学),总结和运用天体运行规律和古来地震、山崩的规律,率先发明了能够观测天体运行状况和能够事先预测、感应地震灾变的浑天仪与地动仪。据记载,浑天仪与地动仪历代多次成功预测预报了地震的发生,挽救了无数人群的生命财产。其方法和原理,至今仍在启迪着中外科学家进一步研发地震预测预报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器物,永远造福着人类与众生。
六 、中华四大创建、发现
与发明的关系
上述中华四大体系创建、四大科学发现和四大技术发明,其间具有一种特殊的渊源关系。可以以下图表简约显示: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华四大体系创建之一——易学体系之中,产生了中华四大发现之一——万物阴阳五行规律;中华四大体系创建之二——中医学体系,产生了中华四大发现之二——经络穴位运行规律,而运用这个发现的规律,产生了“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针灸;中华四大体系创建之三——堪舆学体系,产生了“中华四大发现”之三——天、地、人三重磁场与气场客观规律的发现,而这个规律结合“中华四大发现”之一——万物阴阳五行规律的运用,综合产生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三——罗盘;中华四大体系创建之四——天相学体系,则产生了中华四大发现之四——地月感应互动规律,而这个规律的运用,结合“中华四大发现”之三——磁场气场运行规律的运用,综合产生了“中国新四大发明”之四——浑天仪与地动仪。
中国历史上的发明家排名前十
1.鲁班
鲁班字依智,人称公输盘、班输,尊称公输子的春请求时期鲁国人,在2400多年间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均集中在其一人身上,并先后制作出墨斗、多种木工师傅的手工工具、农业机具、锁钥、伞等作品的中国土木建筑鼻祖。
2.蔡伦
蔡伦字敬仲,是于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的东汉宦官,在位尊九卿兼任尚方令后开始总结人们以往的造纸工艺,改进造纸术,并最终制成蔡侯纸,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后世将蔡伦奉为造纸鼻祖。
3.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也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隆中的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除了创作过出师表、诫子书的散文代表作,还先后发明出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是中国传统文化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马钧
马钧字德衡,是出身贫寒的家境,有着口吃的毛病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并且在魏国担任官职时,先后还原指南车、改进织绫机、发明龙骨水车、制作轮转式发石机、制作水转百戏图,改制诸葛连弩的发明家。
5.僧一行
僧一行这个唐朝著名的圣人,本名为张遂,是有着大慧禅师谥号,博览经史,并通晓阴阳、五行之学的唐朝著名天文学家和释学家,最主要的成就就在于编制大衍历,并在制造天文仪器、管泽天响、主持天文大地测量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
6.毕升
毕升是在杭州书厮中专事手工印刷的北宋发明家,是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汲取前人的经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的发明家,而这个传奇人物的事迹也仅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
7.张衡
张衡是举孝廉出身,先后出任太史令、侍中等职位的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也是先后创作出灵宪、浑仪图注、归田赋、二京赋等作品,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对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技术有着杰出贡献的汉赋四大家之一。
8.苏颂
苏颂字子容,是出身闽南望族的北宋中期著名官员、天文学家和药物学家,是于1042年登进士第,入朝后长期广涉古籍,留心医学,对算法、地志、山经、本草等学术无所不通,并主持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了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
9.杜诗
杜诗字君公,是于光武帝时期入朝,成为侍御史,于建武七年担任南阳太守时创造了水利古风器、水力传动机械等设施,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的东汉著名官员、水力学家和发明家,并因使得郡内因此富庶起来而被后人冠以杜母的美称。
10.黄道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祖国的成长》。
我们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在最初的蛮荒时代,人类没有美丽的衣服,没有统一的文字,也没有统一的过度。可是古老的中国人民却用自己的智慧为文明添上了灿烂的一笔,他们创造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曾惊讶地说,在太空上看地球,只能看到两样东西。一是荷兰的梯田,二就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由此可见,早在XX多年前,勤劳的中国人民早已把足迹印在地球上了。中国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你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人民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生活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上,我闻到了空气中飘荡的墨香,看到了古人们智慧的结晶。还有那些耳熟能详、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中华五千年文化将由我们传承。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宋词则是一种词歌,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等,其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访小调”。明清小说则是一种小说,其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四大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韵,与历史争奇斗艳,历史与四大诗歌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则是中国古代科学家们的智慧。这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四大发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1、最早的纸在2200年前,西汉初期已有了纸,但还是很粗糙,不被广泛应用。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后,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莎草纸”并不是现今概念的“纸”,它是对纸莎草这种植物做一定处理而做成的书写介质,而中国所发明的造纸术,打破了植物纤维的原有排列,使之重新无规则交叉排列,这样制作出来的成品,才能叫做“纸”。)
2、华夏殷商时期,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春秋时期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产生了纸。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充分开发历史图册这一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课程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而在历史教学中,地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历史填空地图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比较,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各种变式事例中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点;通过比较,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区别各种变式事例中不同事物间的本质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二、合理利用历史图册这一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固守某一种课程资源,而应该多种资源综合利用;不能只利用热门资源,普通资源有时候更有效。比如与教材配套的《历史图册》作为课程资源就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赵恒烈先生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在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我试图给学生介绍详细的四大发明资料,但查阅的资料总是非常繁琐,不好讲解,而《历史图册》上每一项发明都有相应的考古图片和想象图,还附了一定的文字介绍,我发现学生只看《历史图册》就能对四大发明的人、事、物有较为直接、形象的认识。加之图册上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播路线图》和《四大发明向外传播时间表》,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四大发明,而且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成就有了更多的感悟,比起自己空泛的讲解来,有效多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一课中,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五大书法字体在《历史图册》中也都有相应的实物图片,配有简练的文字说明,都编排在同一页,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各种字体的魅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五种字体进行对比研究,让学生对各种字体的特点有更深入的把握。比起课件动态展示时学生无法集中精力来真正体会书法的魅力这一弊端,《历史图册》的效果明显占了优势。在此教师可首先布置感知的任务:在预习正文内容的基础上,仔细读图,展开合理想象,然后陈述当时浮现于脑际的观念。运用这种方式的教学,一方面给了教学对象以想象的广袤空间,激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因为回答的需要而进行了精心的语言组织,则又使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三、强化教学中历史图册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图册中的图片是对历史知识的某些片段、侧面的状态和形貌的“写真”,是对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和历史现象的“空间描述”,是形状化、立体化的历史教材,它和教材文字叙述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完整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插图教学,不仅可以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教学效果就好。而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影响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语,是众多导人法中的一种,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历史插图再现历史现象或事件,使抽象的历史概念更加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教学《秦朝的统治》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旒,身着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指点江山。从而激发了学生了解秦始皇的兴趣,同时也为突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重点奠定了基础。
强化教学中历史图片的问题设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别能力
如现行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54页的《时局图》。该图绘于19世纪末,是一幅寓意深刻,具有警世作用的政治性漫画。据该图进行如下问题设计: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各种动物的寓意是什么?
2.该图的作者认为当时清政府的统治状况如何?
3.在此情况下,中国还有一支怎样的力量?他们的反应如何?
4.作者“不言而喻”,观者“一目了然”的“时局”是什么?
通过设问,对插图进行观察、分析、解答,初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透过历史事物的现象,抓住其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进而构成立体式、网络状的历史知识结构。这样既加深了对中国这段屈辱历史的理解,又巩固了对其具体历史知识的记忆,还可达到以史为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北宋时,我国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13世纪则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四大发明;经济文化;世界;启迪
在历史定论中,我国的科学技术上在两宋之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两宋时期将其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谈到宋代的科技成就时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学史料时,往往会发现他的焦点在宋朝。”不仅如此,国学大师陈寅恪也曾经评价到,“中华民族之文化,历经数十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从中外历史学者的高度评价赞扬中,或许,我们对于宋朝的印象会被打破甚至颠覆。
翻查宋代所取得的诸多科学成就,我们会发现它的科技成果涉及了包括农业,医药学,数学,天文,地矿等诸多领域在内科学实用成就(其由沈括主编的《梦溪笔谈》中对宋代科技成就做了详细介绍)。而,在这令人咂舌的成果之中,又以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四大发明的重大完善和突破为代表。他们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历史性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状态和联系。
首先从印刷术说起,两宋时期,社会上广泛使用雕版印刷术。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至今,宋刻本仍被当代收藏家视为珍品。随着北宋的平民艺人毕昇发明了胶泥焙烧而成的活字印刷的技术之后,该技术从中东传入欧洲,1456年欧洲人才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制第一本《名登堡圣经》。这比欧洲早了400年左右。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印刷业和文化传播业的发展。书籍发行量的增多,使得更多的人学习文化知识,丰富宋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前面提到活字印刷术所带来的印刷业的繁荣也带动了造纸术的发展。宋代的造纸术广泛使用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作成的“纸药”,纸浆变得更加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极大的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种类更加繁多。在印刷术和造纸术改良的双重作用之下,交子的出现在技术方面已完全可能。而下层普通平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成本和机会,也更低,更多。
其次是指南针,我国古代先人在战国时期发现了磁铁的指向性,并使用天然磁石发明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但硕大的司南置于地面不仅摩擦力大,造成指向不准,而且天然磁石制成故又极其容易失掉磁性,弊端诸多,到了宋代,不知是海洋贸易的需要促进了指向工具的跨越发展还是指向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海洋贸易的发展,或者是二者相互促进,亦或是其他因素。总之此时的人们创造性地发明了人工磁化的方法,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利用天然磁石磨钢针的针锋,使其获得磁性;其二则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将铁片剪成适当的形状,并用火烧红,将其尾部对准北方,迅速放入冷水中,最后放入密闭的磁性匣子。在北宋时期指南针一开始用于军事,主要用于在黑夜和大雾环境下指示方向,再到后来指南针演变为罗盘(磁针和方位盘连成一体的罗经盘)。到了1125年也就是北宋后期,指南针用于航海,而后来的南宋将其推而广之。他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航海贸易,是当时的海上商路极其繁荣,关税成为了当时南宋税收的重要一部分,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同时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
火药的改进和使用也同样意义重大,火药其实在唐代就被一群追求长生不老的道人们在炼“仙丹”的时候发现并记载下来:将硫磺,硝石,碳混合在一起,一旦遇火就会燃烧或爆炸,这种最初的黑火药,起初仅用于节日欢庆的烟火,而“火药”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年间的《武经总要》,据其记载,当时的已有较大改进,形态由原来的膏状变为固体,并且添加量更大的硝石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火药的威力更加威猛。其实在唐末的战乱中火药已小范围使用,而到了宋代,由于火药本身配方的改进以及用火药制造的兵器也取得巨大进展如“铁火炮”’“突火枪”等,大大提高了杀伤力和破坏力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军事战争中。
其实在这里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宋代军事上固然处于积弱局面,但正是由于在当时如此精良的武器装备,极大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或许大宋王朝也在一定程度上靠这些武器延长寿命。可令人惋惜的是:面对潜力之巨的火药,宋朝以后的统治者并没有大力发掘,反而用他们制造供贵族们娱乐的烟花爆竹,而在欧洲,他的命运却大有不同,他们用此制作先进的洋枪火炮,且资产阶级最终用它们将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打出历史舞台并建立资产阶级制度,最终在开拓世界市场和海外殖民的道路上用这些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除了上述的四大发明外,在宋代的天文历算中,出现了世界上最糟的天文星图之一——《天文图》;世界上第一台“水动天文钟“以及在历法中的《统天历》确定的回归年与现行的公历长度丝毫不差。数学以秦九韶的《九章算术》为代表。医学也留下了《政和本草》与《洗冤录》等经典著作。
正如斯塔夫理阿若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所说的:‘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经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提高了传统的工业产量。’就是在这样的技术突破中,宋代的商品经济火速发展,并使得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而科技的发展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有效地载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宋代有个更加的发展也更大范围的走进寻常百姓家。
虽然两宋的科技成就如此之辉煌,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理论与实践的剥离。这似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宋带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一定措施奖励科技发明,但社会环境,文科取士的科举,后世封建政府的高压政策以及中国古代固有的迷信学说等在内诸多因素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科技得向前推进以及向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发展,并最终在以后的几百年间被西方反超。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史》.
在谈到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的时候,通常都说是四大科学发明或者四大科技发明。实际上,这四大发明尽管非常伟大,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但是它们都不是科学,而只是技术。由于我们的祖先没有刨根问底地去研究这些技术背后的规律,因此不但没有发展成为化学、电磁学、地球物理、自动化等科学学科,就连当时先进的技术在后来也逐渐被西方超越。
北京大学的晓毅教授最近做客第54期“文汇讲堂”时,引用了一个美国科学家对于中国古代没有研究科学的后果的评论(2012年6月8日《文汇报》),这说明美国人很清楚中国为什么落后,当然也很清楚他们的发展方向。里面有段话是这样说的: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有几句话非常刺激。他说,“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当其他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美国)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李约瑟难题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也比西方发达,但却在人类认识宇宙的七次飞跃中都无所作为。在理论方面,中国古代的天文发展成了占星术,但是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在技术方面,中国古代的天文主要是服务于农业,但是没有产生现代科学。因此就有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并被引申为如下形式:“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技术都远远比西方发达,但是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直到今天都一直很多,对此,我也有一些个人看法。
我曾经听过一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太阳距离我们近,肯定只有一个答案,但是这个故事没有得到这个答案就结束了,而且这个答案中国人始终也没有得到。至于故事里面谈到的现象,本来是严肃的地球大气科学、光学、测量学等科学问题,但是两千多年以来,在中国一直没有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反而作为孔子的笑料。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以诡辩代替刨根问底,以赢得辩论代替追求真理的例子。
TIPS
我的意思不是现在中国人仍然不理解这个问题。我想说明的是,直到西方科学传到中国之前,中国人一直没有认真地研究并解决这个问题。苏定强院士在给本文作者的信中指出,上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的戴文赛先生研究过这个问题并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
“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在中国则是更加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皮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气、日、月、星宿和地为什么不塌,都是严肃的地球大气科学、天文学、力学和地球科学等科学问题,但是两千多年以来在中国仅仅作为嘲笑“不切实际”之人的笑料而广为流传,并没有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这是一个以自圆其说代替刨根问底,以实用主义代替追求真理的例子。
想一想,在我们身边是不是还在不断地发生着类似上面这两个寓言故事的事情:以诡辩或者自圆其说代替刨根问底,以赢得辩论,或者以实用主义代替追求真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实用倾向对中国人的思维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是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严重缺乏科学精神的主要原因。
TIPS
苏定强院士在给本文作者的信中对有关“辩日”问题做了精彩的评论,现摘编如下:“中国古代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年,如果量一下太阳的角直径就会知道,水平方向早晨和中午相同(微小的差别古代人是量不出的),垂直方向早晨的角直径小一点(太阳升起时是扁的),也就是太阳早晨的视面积比中午小一点,得到的结论应是太阳早晨远,然后就会联想到,看起来早晨近(大)是视觉错误。但太阳早晨的视面积比中午的小得不多,不至于引起早晨比中午凉那么多,于是会猜想地面可能存在大气,大气会吸光,早晨凉主要是阳光穿过大气的路径长,太阳形状扁很可能也是大气造成的,会得到好几个科学结果和猜想。如果更进一步,一年四季频繁地测太阳角直径,就会发现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甚至得到运行时相同时间扫过相同面积,如果这种测量在开普勒之前,那就对于地球(一颗行星)而言,我们比开普勒更早得到了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有了这样的结果就很容易推广到其他行星。”
中国并不缺乏思想家,也不缺乏对整个宇宙的思考。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的关系,并不重视探索统治自然和宇宙的规律,更不重视研究可以实证的规律。中国的传统思想家满足于形成一套可以自洽的思想体系,而不重视思想体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应用,以及预言新现象。因此这些思想体系不能、也没有被发展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基本的科学理念,也就是任何现象都受基本规律的制约。毋庸置疑,中国古代的技术曾经领先世界,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过辉煌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农学、药学、天文学、数学等都曾经世界领先,但是在这些方面强调的是实用性,都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一些实用的知识,而没有对这些知识做出进一步的理性和系统的整理和抽象概括,不曾探索内在规律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因此中国古代科学发展落后,或者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技术极端强调实用性。但是实用性眼光不够远大,设定的发展空间极小,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需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这一点和西方所开创的科学体系完全不同:不以实用为目的,为追求规律而追求规律,这就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空间,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科学革命,而科学革命最终(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这在天文学以及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中都得到了清楚和生动的展示。但是中国在历次科学或者技术革命中都无所作为,甚至是受害者。尽管清朝时中国的GDP已经世界第一,但是仍然没有避免大清王朝的衰亡,并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多世纪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没有刨根问底的惨痛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现在中国的科学落后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前面讨论的中国社会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应该是一个关键原因,而整个社会的状况则和教育密不可分。任何一个社会在某方面的状况总是由该方面的最杰出人才所代表的。比如众所周知,美国现在是国际上科学和技术创新都最先进的国家,技术创新的代表人物就是家喻户晓的盖茨和乔布斯,而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科学创新的代表人物(当然很多诺贝尔奖也授予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比如光纤通信、CCD、全息、综合孔径、激光等重大技术)。中国在科学方面的落后就表现在没有科学大师,而这必然是学校的教育出了问题,因此就有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一、对外交往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
我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这时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由于我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同时造船技术不发达等因素,所以不占主要地位。到唐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因为经济中心南移,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造成交通不便,造船技术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尤其是到明清时期,不管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荷兰侵占台湾都是通过海路。
二、交往的商品由丝绸为主到瓷器为主
在我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的商品中,丝绸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赢得了“丝国”的美誉。尤其在古罗马,来自东方的丝绸一度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备受贵族的推崇,以至于罗马皇帝被迫下令禁止穿着丝绸。但就整体而言,古代交往的主要商品还是发生了变化。唐代之后,瓷器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瓷器的英文china也与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紧密相连。发生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一是养蚕缫丝技术的外传。在汉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就先后西传。二是陶瓷业的发展。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景德镇瓷都的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创造,标志着我国陶瓷技术的发展。正是瓷器制作越来越精美,所以大量的瓷器外传。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群神图》中,画家就把来自中国的青花瓷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格外珍视。三是交通的变化。我国对外交通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在陆路,丝绸因为轻且不怕颠簸运输更加便利,而在海路,瓷器不怕雨水的侵蚀而更适合运输。
三、科技文化的交流历经了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的过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交流的变化主要源自于古代科技地位的变化。由于国家统一稳定,经济发达,教育完善,古代科技在宋元之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此基础上,对外传播科技一直是古代对外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汉代至宋元,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铸铁技术、养蚕缫丝技术、数学、医学等就不断向外传播,从周边国家到西亚再到欧洲、非洲。尤其是四大发明的传播,对欧洲历史的发展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和文化专制政策,导致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能够转化为近代自然科学,在近代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开始落后于西方。一些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如利玛窦、南怀仁。中国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也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就专门介绍了《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收录了西洋红夷大炮铸造法。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传入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
四、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