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远离家乡到城市务工,导致一部分儿童短期或长期地离开了直接监护人,成为农村的一个特殊人群———留守儿童。据统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了50%以上。由于留守儿童处于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亲情饥渴”,一部分孩子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同学性格内向、孤僻,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别人来往,不善于交流;有的同学因隔代管理,导致性格倔强,暴躁任性,存在破坏或攻击行为。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养成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作为农村小学,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如何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情况
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档案。要安排专人,深入各个班级和相关家庭调查清楚全校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落实清楚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等,要掌握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QQ号码和微信号,利用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等方式,及时同家长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思想表现、性格及优缺点。只有建立了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档案,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深入分析根源,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学校要借助于网络,从互联网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主渠道,发挥多媒体设备功能,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强化心理素质。同时要指导各个学科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要督促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中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正确对待,帮助走出消极、落后的误区。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设施,安排专人,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问题干扰。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农村小学可能会缺乏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组织老师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研修,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要大量收集、整理网络上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帮助教师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辅导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苦恼、烦闷、急躁、焦虑和孤独,可以通过播放心理健康辅导视频或序列化的集体辅导讲座形式进行。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个体心理问题,要区别对待,寻找合适机会同留守儿童谈心交流,从根本上摸清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和根源,进行细致、对应的指导,达到真正走入留守儿童心灵,纠正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目的。
三、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营造健康成长氛围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切实营造和谐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和爱心。要运用好学校网络教室、留守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和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且要多把活动机会让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顺利跨越心理障碍,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学校还要借助于网络信息渠道,同社区、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联系,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填补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带来的空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爱,解除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困扰。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建议与对策
自从“留守儿童”这个名词在我不经意间看到,我便不断的留意相关报道。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提倡和谐社会、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很多媒体包括报纸、电视都对农村的留守儿童有所关注。据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么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这样一位农村教师正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背景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时候,绝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让他们继续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 “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等。
2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留守儿童存在的情绪问题。出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所迫,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一方面,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在情绪方面极不稳定、固执、孤僻、为人处事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仇视一切。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的开始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承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如“我们为什么那么穷?怎么才能挣到许多钱?”在经历由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的一系列过程后,孩子的心理变的比同龄人敏感、早熟。因此经常产生消极情绪。
2.2 留守儿童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部分孩子在父母双方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一段时间里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既使隔代监护或监护,这些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的心事无处说,只能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的问题,这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自惭形秽,怕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的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别人遗忘的角落里。这样交往问题就导致其他心理问题,内向一些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
2.3 留守儿童存在的自卑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他们总觉得是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处于深深的自责之中,这样也导致极度自卑。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没有求助的对象,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出现错误和问题后,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
2.4 留守儿童存在的逆反心理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缺乏自身安全感, 对周围一切充满了怀疑, 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拒人于千里之外,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了不信任感, 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 常表现为“不听话”、 “不礼貌”、“不谦虚”、 “恶作剧”等, 凡事喜欢背道而驰。
3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就我这就年对留守儿童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3.1.1 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内容。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人,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3.1.2 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农村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加以利用,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各科教学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敌对性、焦虑程度上都高于正常儿童,加之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排解不畅,往往会有严重的情绪困扰。在所有教师中普及心理知识,以增加他们的倾诉途径,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3.2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正如前面的原因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虽然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学校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
3.2.1 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如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
3.2.2 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留守孩子。学校可以把退休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组织起来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力量,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开设关注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热线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合力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Guy R.Lefrancois著,王全志,孟祥芝等译.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苏燕霞.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J]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4] 关于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EB/OL].
[5] 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EB/OL].
[6]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谢高桥.社会学[M]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6.
[8]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200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08-01
一 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献研究就越多。但目前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比较肤浅。有的作者称这群特殊的孩子叫“留守孩子”、“留守少年”等各种称谓。但笔者认为“留守儿童”更加准确恰当。在年龄上也有很多争议,有人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群体”。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留守儿童年龄标准方面有逐渐达成统一的趋势,以《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年龄为准。经过对各种文献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就是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需要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委托人监护,抚养的年龄未满18周岁者。
二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儿童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发展最快。也是人格、态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父母长期的缺位和隔代抚养的局限性使留守儿童的认知、情感、道德、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教育,从而造成心理发展上的缺陷。
1.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自卑感。由于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对外界敏感,缺乏安全感,易陷入自我责备中,表现为孤独感、敏感自卑等。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最多的情绪体验,自卑是留守儿童群体的代表情绪感受。大多数学者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并指出留守儿童和父母沟通较少,让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感,变得孤单、自卑。
2.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影响一生的重要环节。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接触,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人格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3.留守儿童在交际上存在问题。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差,尤其是同伴交往能力。他们有一种孤僻的心理,即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等。多数学者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留守儿童的交往问题显著地受父母在外打工时间和回家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时间越长影响越重。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女生比男生在交往交流问题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三 留守儿童的特征
1.放任型。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较富裕这些孩子的零花钱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一团也是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
2.外强中干型。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和教育,渴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依赖。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当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马上就会有情绪低落、急躁易怒,仇恨父母等情绪。这类孩子的学多不够稳定,受情绪影响很大。
3.天天向上型。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不算错的收入,为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节俭,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四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摆脱留守现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将子女带到身边打工所在地的学校就读,摆脱留守的现状。
2.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学校要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更应承担起这个重要责任。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调解能力。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并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留守儿童,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
3.激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与教育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普及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唤起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与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通过增加沟通次数,见面时间等方式提高沟通效果,增进感情交流,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发挥主要作用。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首先不要溺爱孩子,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最无能的表现。,教孩子明辨是非。其次要赏识孩子,坚信自己的孩子能行,要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尽可能为他创造经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孩子的品质和智力是密切相关的,人类最能震撼心灵的是感情。生活中要教育孩子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家长也要以身示范。
五 小结
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也才是儿童心理良性发展的良好环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前进,但背后确有很多问题的产生。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经变得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国家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及关心。
留守儿童被留守或产生很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这都需要国家去关注去解决。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J].人口研究,2005,4(1) : 29-36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3]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 : 466-467
[4]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封闭式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环境不稳定,使得他们没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从而孤立自己,喜好独来独往。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缺少心灵的港湾、情感的依靠,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击,对生活感到无助、失落,不爱与同学交流往来,期待真情真爱,渴望亲情。
自卑心理。與其他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及游戏,尤其是亲子活动。亲子活动的开展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手拉手,看着别的父母正在鼓励和安慰他们自己的孩子时,留守儿童的心里是很难过的,因此会形成不愿参加任何活动的心理。留守儿童在伤心难过或做错事的时候,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便没有心灵的“顶梁柱”,没有坚实的后盾,没有自信,产了自卑。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知识的缺乏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然而,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得到弥补的。不健康的心理是摧残留守儿童的“定时炸弹”。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尽可能创造和利用相关方面的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室,精心挑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再如,学校可以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灵需求,为他们做备案,建立一人一档的档案材料,跟踪调查。联系他们的监护人或者直接联系他们的父母,告知他们孩子的情况,采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教育与引导,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阴影,让“留守儿童”享受被关爱的阳光,让“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合理、及时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慰问与引导。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首先开设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应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还可以开通“悄悄话”邮箱,通过“悄悄话”邮箱传授相关的知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可倾诉、无处可倾诉的痛处,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其次,教师一旦发现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和行为有偏差时,应及时处理,防止学生的心灵重创加深,要防微杜渐。教师在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应多运用鼓励性、赞美性、商量式的语言。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学生的情绪才可能稳定,学生才能积极配合工作,学生才可能敞开心扉,最终才可能顺利解决相应的问题。
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农村居民一般文化素质不高,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生活、成长,定会受到影响。因此,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提高农村人民素质势在必行。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农村可以设立一些有趣味性的、技能性的、休闲性的、乐器性的兴趣小组,让留守儿童生活在、玩耍在一个高文化、高素质的环境中,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园,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从而才能弥补家庭关怀的不足,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者整天忙于劳作,文化程度不高,无暇顾及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正在青春期的他们思想还不成熟,做事情欠考虑,自我保护意识低,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不良风气所感染、左右,心灵比较脆弱,从而形成叛逆、我行我素、抽烟酗酒、泡吧游戏,容易被社会不良人士带坏。因此,学校应加大校风校纪的宣传力度,杜绝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对未成人的影响,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大家共同携手为留守儿童铸造一个爱心“暖巢”。
“孩子在,父母游”,留守儿童已成为各大网络新闻媒体的焦点,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期待、渴望的眼神反复出现。这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父母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养家糊口进入城市务工,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积极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学校自古以来就承载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以健康的心态勇敢面对现实,让留守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情感,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08-02
留守儿童因为无法得到父母精心的抚养、教育,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双亲留守儿童(即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孩子)由于长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约束,往往心理问题也最为严重。对双亲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我校是寄宿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人数较多。为了帮助他们成长,我校成立了相关课题组,分别在2014年6月和2015年3月对他们进行了两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我校12级、13级双亲留守儿童,2014年有207人参与调查,2015年有233人参与调查。
(二)研究方法:抽样调查,采用的调查工具是我国心理学家王板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MSSMHS)。
二、结论与分析
第一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7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75%;第二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33份,收回有效问卷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3.5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2级双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等方面,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率较高;部分双亲留守儿童在“敌对”方面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见,这个年龄段的部分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敌对的心理因素加重,不易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而随着学业的深入,许多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压力倍增。相对于13级双亲留守儿童而言,12级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症状有一个潜伏和积累的过程。经过一年多的心理辅导,我们在2015年对12级、13级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调查。下面以12级双亲留守儿童心理调查情况为例,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表2,我们不难看出,12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等方面。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成效最显著的是改善了留守儿童“强迫症状”“抑郁”等几个因子的心理问题,下降幅度达到或者超过了40%。成效比较明显的是缓解了“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其他心理问题也有所改善。这说明我们这一年多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目前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无暇顾及;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大多偏低,教育理念滞后;三是家长对教育的功能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认为学校能管理好学生的一切;四是家长欠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没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二)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设备
目前许多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一些学校的重视,但是许多农村学校仍然没有正规的心理咨询室与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
(三)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初中双亲留守儿童正值青春期,面对父母外出打工、教师批评、考试失败或父母离异等挫折事件,应对能力缺乏。
四、应对策略研究
(一)强化教育与管理
1.“人到”。人员配备到位,建立双亲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从2014年9月起,我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双亲留守儿童管理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班级、家庭住址、父母务工地等。课题组成员对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作好记录,长期跟踪记录其成长轨迹,并根据心理健康状况分类进行区别对待,分为十个不同的心理因子学生群,分门别类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2.“爱到”。①活动中关爱。在元旦班级文艺表演、青年节游园活动、9月份校园篮球赛等活动中,我们发动并组织了一大批平时比较边缘化的双亲留守儿童参加,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②生活方面关爱。如周末组织全班同学到留守儿童家中做客,帮助留守儿童做家务。③心理方面关爱。重视对留守儿童青春期的教育,讲授生理卫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做到自尊、自爱。④关爱叛逆留守儿童。广泛、深入、仔细地了解学生,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注重情感教育,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3.“吃苦耐劳抗挫折”。对适应不良的留守儿童早打“预防针”,加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的历练。早上开展长跑运动,让学生通过跑步增强体质。
(二)加强亲子间的情感沟通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父母的艰辛。例如,每年在母亲节都会组织学生写母亲节贺卡,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儿童学会感恩。
(三)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监护类型 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B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社会现象也变得愈来愈普遍。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的身份,可将其监护类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自我)监护四种,其中单亲监护又可分为父亲监护和母亲监护。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问题近期才开始得到重视,黄爱玲(2004)对99名留守儿童和117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人际关系和强迫症状等方面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且男生比女生更严重;李宝峰(2005)对271名留守儿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吴艳(2014)对21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断裂,心理失衡、生活目标模糊、不良行为习惯凸显以及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综合以往研究可发现,大多数研究用SCL-90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而SCL-90的测量对象包括初中生至成人,且大多用来测量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并不适合于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另外以往研究大多也只是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对比,很少涉及到不同监护类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因此,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大连市周边地区,用信效度较高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对比研究。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104名大连市周边地区儿童的监护类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对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比较。
1.1研究被试
从大连市周边地区(庄河、瓦房店)抽取2所小学,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四、五、六年级小学生共1104人为研究对象,男生649人,女生455人;四年级308人,五年级435人,六年级361人;非留守儿童869人,留守儿童235人,其中父亲监护类型留守儿童36人;母亲监护类型留守儿童140人;祖辈监护类型留守儿童59人,本研究中无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被试的年龄范围为10岁到16岁(12.3?.01)。
1.2研究工具
1.2.1自编留守儿童一般资料问卷
自编留守儿童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年级班级、性别、监护类型等条目。
1.2.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于1991年翻译并修订的,量表共100道题,适用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测查。它由一个效度量表与八个内容分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构成。该量表的信度为0.91,效度大于0.516。八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一个效度量表用于测查所答问卷是否有效,若效度量表的得分在7分以上,可考虑将该份答卷作废,效度量表中第84、94、96题为反向计分。
1.3研究过程
主试仔细阅读问卷指导语,然后逐一阅读问卷题目,被试被要求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1188份,根据效度量表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核审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取有效问卷1104份,回收率为92.9%。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与讨论
2.1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
大连市周边地区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如图1,图中数字均为该类型儿童人数所占总被试人数的百分比。
由图1可知,大连市周边地区留守儿童的人数占总儿童人数的21.29%,其中母亲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占12.68%;父亲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占3.26%;祖辈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占5.4%。
2.2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差异
对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进行One-Way ANOVA单因素变量分析(将不同类型的儿童作为自变量,各因子得分作为因变量),同时对三种类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其中得分越高,表明在该因子上的症状越显著。
由表1可知,四种类型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身体症状上四者得分达到边缘显著;三种类型留守儿童在八个量表中的得分均大于父母监护类型的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达到显著性水平,在身体症状上的得分达到边缘显著(p=0.066)。
2.3四种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多重比较
对四种类型儿童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LSD)结果如表2,表2中数据分别为父亲监护留守儿童、父母监护非留守儿童、母亲监护留守儿童、父母监护非留守儿童、祖辈监护留守儿童、父母监护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的得分。
由表2可知,祖辈监护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均显著大于父母监护的非留守儿童,在过敏倾向上的得分达到边缘显著(p=0.051);父亲监护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监护的非留守儿童在八个量表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在冲动倾向上的得分大于父母监护的非留守儿童。
3建议
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儿童在童年期就与父母或父母一方长期分离,缺失父母的关爱与支持,缺失与父母正常的感情交流,那么对儿童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祖辈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可能因为祖辈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能力普遍较低,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观念陈旧,祖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代沟,且祖辈监护人能为儿童提供的大多局限于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照顾,疏于对儿童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的培养。而父亲监护类型和母亲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相对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是特别明显,说明父亲或母亲一方监护要比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祖辈监护情况好。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
在学校方面,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采用开设讲座、举办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应聘用心理教师并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另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做“临时父母”的活动,动员教师积极扮演缺失的“父母”角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在家庭方面,父母应增加与留守儿童联系的频率,研究表明,每月4次以上的联系频率可以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有利于降低其各种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此外,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由于是隔代抚养过度可怜儿童对留守儿童采用溺爱型教养方式,他们甘愿自己受苦受累也尽量满足儿童的要求,儿童出现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予以正确指导,长此以往,儿童便养成骄纵任性、自我中心等(下转第7页)(上接第5页)性格特点;也有很多监护人受父母之托认为应严格管教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要求儿童唯命是从,按照自己固有的观点和期望要求儿童,对于儿童应有的奇思异想给予否定,这样,儿童在监护人的管制下逐渐失去了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性,更不会在探求和思索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很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缺乏主动性、不诚实等性格特点。显然,这两种教养方式均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监护人应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处理好限制与自由的关系,充分尊重儿童,给予儿童积极的指导。
在社会方面,各社会工作者应对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和支持。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托、入园、入学问题不要制定一些歧视性政策或提出苛刻的条件,而要为其提供便利,制定优惠政策,使儿童尽可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4结论
祖辈监护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显著大于父母监护的非留守儿童,在过敏倾向上的得分达到边缘显著(p=0.051);父亲监护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监护的非留守儿童在八个量表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在冲动倾向上的得分大于父母监护的非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 刘晓慧,王晓娟,杨玉岩,哈丽娜,李秋丽,戴秀英.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
[2]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4-301.
[3]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
[4] 李宝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
[5] 吴燕.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6).
[6] 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1.
[7] 方丽娟.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大观周刊,2012(5).
区属各中小学:
2017年4月是自治区第十三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周,现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工作汇报交流会
(一)会议目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学习交流先进经验,推进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
(二)参会人员:自治区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石嘴山市第六中学、石嘴山市锦林小学)的校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区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以及申报第三批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的校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三)会议时间、地点:2017年4月21日全天。8:40之前到教育厅101会议室报到。
(四)会议要求:所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都要准备汇报材料。汇报材料要体现学校工作特色,突出重点、语言精练,杜绝泛泛而谈,汇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会议采取互动方式进行,参会人员可在现场提出问题,汇报学校要针对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请所有特色学校将汇报材料和PPT,于4月10日前发送至xx邮箱。会议不安排食宿,差旅费回原单位报销。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
(一)活动内容
1.做好弱势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2.做好初中毕业年级考前心理辅导工作
3.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宣传工作
(二)活动地点
区属各学校
(三)具体要求
1.结合师生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
2.深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组织广大班主任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应用;
3.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4.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开展学生团体辅导或训练活动;
5.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讲座活动;
6.组织师生观看积极向上的心理电影;
7.开展心理健康校园剧排演、心理团体游戏辅导活动;
8.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及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引言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于是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逾八成隔代或临时监护,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孤僻、厌恶、焦虑、忧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将可能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了改善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
一、调查设计与样本特征描述
(一)调查设计
据南京市有关部门做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南京市的留守儿童大约有10万多,主要集中在高淳县、六合区、溧水县、江宁区和浦口区这5个区县,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0%,部分农村地区达70%。相对于其他地区,南京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好,孩子的物质需求基本能够满足,但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问题。本次调查在南京市六合区选取了横梁镇、龙袍镇两个样本乡镇,随机抽取了8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8~16岁之间,班级覆盖二~八年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80份,实际回收80份,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样本特征描述
本次调查抽取了80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样本,其样本特征如下(如表1):①性别特征:调查的男性留守儿童相对较多,其中女生36名(占总人数45%),男生44名(占总人数55%)。②年级分布:班级覆盖二~八年级,小学生主要集中于四年级留守儿童的调查,初中生的调查对象分布则相对均衡。具体分布为二年级5名(占6.25%),三年级11名(占13.75%),四年级18名(占22.5%),五年级11名(占13.75%),六年级10名(占12.5%),七年级13名(占16.25%),八年级12名(占15%)。③年龄特征:被调查者的年龄从8岁到16岁,主要集中于9岁、10岁、12岁、14岁留守儿童的调查。样本总体被分为三个年龄层次,分别为8~10岁32人(占40%),11~14岁36人(45%),15~16岁12人(占15%)。
表1 留守儿童的性别与年级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是做好工作的保障。对于儿童而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其智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自身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本研究从自我评价、是否开心、是否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与见到陌生人的表现等方面调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心情愉悦度较低,自卑心理较重
保持心情的基本愉悦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促进自信心的增加,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是很开心的。虽然孩童时期应该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但是调查中只有11.75%农村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一直比较开心,45%认为自己多数时间比较开心,却有27%认为自己多数时间不开心,更有16.25%认为自己一直不开心。而从自我评价方面考虑,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自我评价较低,多数比较没有主见,甚至没有自我肯定的信心。在调查中,仅有11.2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做得很棒、很好,而有70%认为自己做得一般,甚至有15%认为自己做得比很多人差,还有3.75%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成功。
(二)集体活动参与较低,人际交流能力较弱
集体活动是增强团体凝聚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儿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将有利于其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它将可以促进自我认识,促进更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调查数据来看,非常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留守儿童占11.25%,比较喜欢的占25%,一般的占42.5%,不喜欢的占21.25%。由此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不高,性格比较内向、孤僻。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外且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长期的督促,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显现的更为随意。据调查数据显示,见到陌生人时,仅有5%的留守儿童是感到新奇,而选择感到一般的占73.75%,选择讨厌的则有21.25%。
(三)心理需求满足度较低,心理不健康倾向较多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留守的现状,留守儿童也是有着自身的需求的,他们渴望与家人的交流与沟通,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在调查中,有17.50%的儿童认为自己时常被别人欺负,36.25%认为有时被欺负,20%认为很少被欺负,26.25%认为没有被欺负。而在被欺负的儿童中,有40%认为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到他人的欺负,35.5%认为是因为自己胆小怕事,18%认为是因为别人挑衅,15%认为是其他原因。这显示出,留守儿童希望得到父母的保护与关爱,但由于其心理需求无法实现,留守儿童将会对父母更加失望,甚至走向更大的误区,认为父母不爱自己。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相对缺乏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处于8~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将帮助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增强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更多的孩子缺乏与父母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使其性格更加孤僻。在调查的80名留守儿童中(如图1),仅有21名儿童固定每周与父母联系一次,更多的是一个月内联系一次或者不固定的联系,而问及其希望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时,有83.75%的儿童希望每天或者每周与父母联系一次,也有5%的儿童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与此同时,表明儿童们希望与父母沟通,希望父母能帮助自己解除困难。但已有部分留守儿童由于这样的长期分离,与父母的亲情关系已逐渐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真切的情感经历,留守儿童形成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的性格特征。
图1 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实际周期和期望周期比较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另外,在其仅有的交流中,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生活等物质需求,心理关注程度较低。调查显示(如图2),有63.75%的家长更多的是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17.5%的家长更多的是交流吃穿住等日常生活,16.25%的家长谈及到身体健康方面,仅有2.5%的家长会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这说明了家长关心更多的是留守儿童的学习等其他情况,而非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使其性格不能健康发展,从而难以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道德品质,而在正常的情感道德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
图2 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时主要交流内容分布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二)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关注度不够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集体,因此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发挥着最直接且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和稳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教育化程度较低,农民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度,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则更是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在所有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情况如下:只有父亲在外打工的占42.5%,只有母亲在外打工的占12.5%,父母亲都在外打工的占45%,其中还有5%的离婚率。父母外出打工的连续时间也是清晰可见的。23.75%的父母为1~3个月,35%为3~6个月,36.25%为半年至一年,而5%为一年以上。这样的外出打工现状,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缺失,且暂时无法改变。而农村家庭的离婚情况也将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期间,其临时监护就尤为重要。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56.25%的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2.5%与母亲一起生活,13.75%与亲戚一起生活,3.75%与其他人一起生活,还有2.5%自己生活。由此显示出,其临时监护人的重要性,他们关系到儿童整个成长状况优良程度。然而这些临时监护人也有着本身的局限性,对于年纪较大的(外)祖父母们,他们普遍自身科学知识匮乏,仅能用传统的观念培养自己子孙,且忽视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问题,这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甚至导致其价值观的偏离。与此同时,部分不完全留守的儿童中,多数也只是母亲留守,而在农村地区女性在家庭中的威望普遍不高,且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据调查结果显示(如表2),农村家庭中父亲的文化程度相对于母亲来说略高,总体文化程度集中于初中阶段。因此,儿童一般不听从母亲的管教,有时甚至会与其发生口角和摩擦,母亲的管教作用几乎难以得到发挥。对于那些与亲戚或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也多数只能得到物质生活上的照顾,心理问题多数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另外,那些自己生活的儿童,更是缺乏各方面关心与照顾,其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表2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三)心理教育缺乏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而在心理教育这一方面农村教育略显匮乏,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不够,也缺乏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演愈烈。据调查显示,仅有6.25%的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课,而在仅调查到的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学生中,仅有1人喜欢,1人一般,3人不喜欢。一方面说明农村学校缺乏心理健康这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说明其教育方法、教育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农村家庭中,儿童的父母多数在外打工,学生的教育问题(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学校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关心与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心理变化和突发状况,是学校特别需要关注的点,但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学校不能与其取得及时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使得留守儿童所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管理所无法避免的障碍。
(四)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错误引导
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工业发展相对较快,而农业发展滞后,致使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加上经济条件的各种限制,使得农村父母不得不把子女留置家中,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另外,由于社会教育制度还没有完善,社会上仍存在一定数量的不良少年,他们是一些不良风气的携带者,整日不做实事,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管教,缺乏及时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引诱,沾染不良习性,从而带来价值观念偏差,最终误入歧途,产生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各种媒体的有效管理,传播出不适宜儿童了解的信息(如:虐待儿童、城乡歧视等),致使众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不良心理,使其更加孤僻、自卑;互联网的不正确传播与引导,也使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逃学、辍学等不良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整天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高度的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
(一)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医生。父母的言行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打工在外的父母更需要与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保持较为畅通的联系与沟通,多关注其生活细节、情感变化,完善整个家庭教育环境。对于临时监护人,也要多关心小孩,避免粗暴式与自由式教育,保持与其父母的密切沟通,将其情况告知其父母,帮助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而对于整个家庭,父母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自己的婚姻负责,保持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家庭。
(二)学校应加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是教书育人的场所。首先,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必要环节。其次,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这有利于强化其对学生的了解,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再则,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展开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了解其想法与困难,帮助其解决问题。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三)社会应更多关心与引导留守儿童
农民外出打工是目前无法改变的现状,所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作为社会人,应当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地弥补其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下转171页)(上接50页)习环境。除此以外,还应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发挥舆论作用,杜绝不良思想及行为的传播,呼吁更多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
(四)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
心理疾病是21世纪的常见病,需要更多关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界的帮助。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出,发挥媒体作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农村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让农村人民了解心理健康疾病的严重性,从而使他们开始重视其子女的心理教育问题,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于政策实施,应该设定明文规定,让有关部门之间进行互相监督,同时针对此项目设立专门部门进行负责,并对每个留守儿童资料进行存档,确保每项政策具体实施到每家每户,保证工作的有效、透明。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2010-10-20.
[2]江苏新闻.南京留守儿童调查 留守孩子成长过程危机重重[N].金陵晚报,,2007-6-28.
[3]南京新闻.在农村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组图)[N].南京日报,,2011-1-19.
[4]邓承杰.从农村离婚案谈留守妇女婚姻状况[]. http:///html/article/201008/20/424410.shtml,2010-10-20.
作者:郭珂帆 周杨 董学成 许雁冰 曹艳阳
【摘要】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个人情绪、人际关系、家庭、学校四方面分析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留守儿童;心理
引言
2011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按常住人口分,河南省总人口居全国第三位。而根据2007年大河网的报道,河南省留守儿童人数在全国名列第一。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隔代教育”等问题愈来愈多。因此,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1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
以开封市杞县为例,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432份,样本回收率达96%,其中留守儿童占86.6%(包括189名男生,185名女生)。数据表明,留守儿童跟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心理调节、人际交往、生活态度上均存在差别。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存在着行为孤僻、内心冷漠、自卑懦弱、自我封闭、易怒易躁等特征。因此,留守儿童存在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1.1 个人情绪因素分析
据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缺乏沟通,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
面对生活中的矛盾,有72%的留守儿童选择的是闷不吭声的处理态度,仅有10%的孩子选择向父母诉苦、16%的孩子采取其他方式发泄,有少数孩子甚至会冲动吵架斗殴。与调查的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胆怯自闭、不敢发泄、不善倾诉的特征更为明显,他们宁愿将矛盾憋在心里,也不愿与朋友或亲人倾诉。长此以往,他们内心的抑郁可能无法得到较好的排解,当矛盾积聚到他们难以承受的程度,便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
当孩子感到伤心难过时,大多数孩子会选择和亲近的人倾诉或者通过自我调节来摆脱情绪,但是,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同时,孩子并不能科学的掌握自我调节方法,进而不能很好地排解内心的不良情绪。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男生、女生面对父母外出务工也持有不同态度。在年龄不等的青少年群体中,一般而言,年龄越大,孩子对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越能表示理解。
据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中只有78%的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而女生中则有98%的人能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男生中仅有53%的孩子愿意父母外出打工,但希望其常回家看看;女生则有80%的人表示愿意父母外出务工,同时也希望父母常回来看看。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相比较于男生,女生对父母的依耐性更小、更懂事、更能体谅父母。这可能源于农村的特殊现实情况。据了解,农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挣得收入和在家务农(主要是种植业)取得收入,因此,每个农村家庭都需要能在家料理家务(洗衣做饭、饲养家禽)的家庭成员。而在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幼龄儿童比例相对较大的情况下,这个重担便落在了幼龄儿童中年龄较长的孩子身上。一般而言,长女承担此类任务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也让小女孩从小能明白父母的辛苦劳累,对于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也能表示理解。
1.2 人际交往因素分析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范围主要有学校、家庭和社会。根据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调查显示,67%的儿童喜欢交朋友,并且朋友挺多,而52%则认为他们的朋友只有几个。在这些被留守儿童列入“朋友”名单的同学中,并非所有人都是可以交心的,仅有41%的孩子称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三个或以上。可见,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而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当然,也存在着部分不愿意与他人谈心或是没有合适倾诉对象的孩子,他们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得比较安静。一旦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他们大多选择保持沉默或独自哭泣。这些孩子由于缺乏沟通与交流,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得比较孤僻,成绩也一般不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不良的原因主要是他们长期与父母处于分离的状态因而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连续发展观强调,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会影响到今后所有的关系。而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从小就与父母分离,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1.3 家庭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大多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的少年儿童,其中85%的监护主体是(外)祖父母,47%是单亲;13%是年纪稍长的哥嫂或叔伯亲戚;另有2%的留守儿童无监护人。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一旦经济条件允许,大量在外务工者都会努力把孩子带去自己打工的城市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这些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非常看重。然而,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在选择未来人生道路的问题上,仅有33%的孩子表示了对大学的向往,对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在学校读书深造的渴望。相反,有67%的孩子表示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就想出去打工,不想再继续读书。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方面,客观经济条件。大多数农村家庭有不止一个孩子。在这么多兄弟姐妹的情况下,很多家庭无法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另一方面,传统思想限制。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长兄如父”的观念,很多长子、长女往往面临辍学的情况。
另外,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对自己造成的影响,65%的认为自己在生活方面受到的影响更大,24%则认为学习收到的影响更大,11%认为差不多。然而,在结合与留守儿童家长的交流所得的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却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在与近100位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后,我们发现,有近80%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在生活方面做到了足够的关心,但在学习方面却很多时候都是无能为力,有心教育帮助孩子,自己却没有那个能力。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对于不少留守儿童,就生活质量而言,他们最主要关心的就是伙食方面质量的下降。
而他们之所以认为学习上受到的影响较小,是因为在学习方面他可以依靠的人更多,老师、同学、亲友都可以在学习方面给予他一定程度的关心帮助。
1.4 社会因素分析
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由于(外)祖父母及其他监护主体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或者精力和关注留守儿童的时间有限,不能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微妙变化进行绝对关注。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引导他们心理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对开封下辖的杞县、睢县的8所农村中学进行了走访调研后,我们对8所中学的总课表进行了分析,没有一所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相关心理干预课程。同样,在这8所中学中,随机抽取了4位分管教学的校长和36位一线从教人员(有班主任经历)进行了访谈。关于是否有过针对留守儿童设置相关心理教育课程的访谈中,4位校长中有三位回答从来没有过相关设想或打算,有1位校长回答有过相关的论证和准备,但由于资金有限或者缺少专业人员而放弃。在对36位有过班主任经验的一线从教人员的关于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访谈中,有17名老师坦言自己在做学生工作的同时之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处于心理成长期待学生心理状况从来或者很少有过细致长期地关注。有8名老师对班级中部分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生的家庭背景,交友情况以及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有过密切关注,其中有2名老师有建立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长期观察记录。剩下的11位老师表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刻意传授心理方面的知识,只会在有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并主动倾诉才会关注。另外,在我们的观察过程中发现有6所学校并没有按照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设立校级心理工作室;在设置心理工作室的两所学习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到这些心理工作室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属于应付上级检查的“形象工程”。 转贴于
3 对策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1)自身方面
留守儿童自身应注意自我认知与自我体验的培养。应该学会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2)家庭方面
1.建立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桥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完善家庭教育环境,设置电话、网络等方式,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注意提高临时监护人的素质,在思想和行为上鼓励孩子自觉主动的学习,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并为孩子的发展成才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3)学校方面
1.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心理培训,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
2.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增加孩子们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并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鼓励学生互帮互助,从而完善他们的身心发展。
3.建立帮扶小组
将具有相同问题困扰的孩子排在一组,在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如学习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困惑,帮助学生解除障碍。
(4)政府方面
1.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的保护还缺少针对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建议将缺少针对性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明确,如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职责范围和内容,明确其不当履行职责时须承担的监护责任。切实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增强法规政策的适时性与可操作性。
2.建立监护监督机制
提高当地居民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监护监督机构,对监护人及被委托监护人侵害留守儿童权益时提供帮助。同时要发挥县、乡、村各级委员会的作用,协助监督机构更好地落实相关工作。
3.加大教育设施投入
政府应注意发挥生源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改善寄宿制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给予的关注与支持,从而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用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4.鼓励当地产业的发展
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
动力外流的现象;加快当地工业发展,培养河南当地产业,以接纳更多的务工人员,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5)社会方面
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同时,还可多组织公益活动,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1-154.
[2] 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2.
[3] 吕绍清.中国发展观察.150个访谈个案的分析报告(上)(下)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心理的双冲突.
[4] 佘凌,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学研究述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00-5242(2009)06-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