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经济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1篇: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劣势秦皇岛总体经济实力不强,落后于其他沿海城市的发展,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强势企业、支撑产业和知名品牌,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城郊农业特色不够鲜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产业层次普遍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财源基础薄弱,收支矛盾明显,保工资、保运转、保平衡的压力很大。

(二)机遇国家及河北省重视沿海经济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划,“十一五”期间,链接秦皇岛港、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天津港区以及黄骅港的沿海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并组成河北港口集团,全面统筹河北港口资源。2011年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将成为未来几年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为秦皇岛港口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秦皇岛地处环渤海经济圈,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秦皇岛港口经济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宽。

(三)挑战当下国内外经济进入调整期,国际集装箱运输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将进入5%-10%的增幅,因此以需求推动港口发展的模式将要转变,港口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要求;与周边港口,唐山港曹妃甸港区、黄骅港等发展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产业发展重点大都集中于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竞争激烈。

二、秦皇岛临港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以秦皇岛港为依托,加快发展临港经济首先,利用优势,拓展港口功能应在保持秦皇岛港能源大港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铁路交通、公路交通这三个优势,拓展港口功能。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加强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展集装箱运输及国际多式联运,带动有关综合物流服务的共同发展。其次,要加快临港产业经济发展秦皇岛应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加快沿海产业开发,形成产业集群,包括信息服务业和高技术的开发,金融服务业中的证券、保险、银行和信用投资,还包括仓储加工、物流、教育、卫生等。将上述一系列产业集群在临港经济区形成一个良好的规划,发挥其整体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第三,统筹港口腹地,服务“东出西联”战略要加强港口的建设,开展临港经济离不开经济腹地,秦皇岛港的经济腹地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市自治区,主要货种有煤炭、石油、粮食、化肥、矿石等,因此,秦皇岛应拓展港口腹地,促进港口进机关建设,与周边港口联盟,充分利用河北省港口群和沿海综合物流体系,为华北、西北等地区提供便利的海洋运输,提高经济腹地的开放水平,同时加强与京津、陕西、山西、内蒙古、鲁豫的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港城联动,服务“东出西联”口号。

(二)构建新型临港工业产业集群一是以北部工业区和东部工业区为依托,建设以石油化工、玻璃建材、粮油食品、机械制造、服装加工为主的现代化临港加工基地。北部工业区重点发展玻璃原片生产及深加工业,培育壮大优势突出的轻型工业集群;东部工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重大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实力雄厚的重化工业集群,打造我省临海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二是以西部高校及其产业园区为依托,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软件开发、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着力打造西港IT科技园和北部工业区高科技园。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现代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培育海洋经济。

(三)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应该优化临港产业结构,深度挖掘第一产业即农业的综合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做大做强粮油加工、生猪、蔬菜、肉鸡、海洋水产等产业,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综合开发能力。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功能和管理模式,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培育农业物流产业和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拓展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外延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庄园经济。

第2篇: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城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城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城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城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城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城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城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城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城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城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发展,以城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城镇。

第3篇: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林区经济;发展;建议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情况

1.1 对林下资源底数认识不清,资源破坏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林下资源开发规划,没有进行详细的资源清查,对经济植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储虽部不甚清楚。缺乏对林下资源的科学认识,没有认识到林下资源和森林资源一样,必须经过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经营。由于缺乏保护和经营利用意识,一些地方出现了哄抢资源、雇人强摘、乱采滥挖、掠青采摘、私收滥购、无序经营等问题,部分采摘区产量下降,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休养生息。

1.2 加工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企业经营效益差。目前,大多数林下资源仍处在低层次的初级开发阶段,林下资源在开发利用上还停留在“三低一一少” 的较原始阶段,一般只是出售原果等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低、精细加工水平低、名牌产品少,难以形成产业链,造成经济效益低。目前开发利用的林下资源品种中,只占整体资源的很小一部分,对大多数林下经济植物资源,特别足药用植物资源利用少,在芳香油植物资源开发利

用 至今还是空白。在开发利用J-各地都是各自为战, 难以形成大的规模。

1.3 缺乏统一管理与科学技术指导,没有建立规范健全的交易市场。目前,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一股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初级产品。这无形中造成盲目采集, 一哄而上的情况。再加上没有统一管理,没有科学技术指导,从而导致掠夺式采集,使植物资源得不到休养生息,部分资源趋向枯竭。各地缺乏对经营市场的监管,还没有建立规范集中交易场所,收购企业或个人不按规定到当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没有工商营业执照或不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收购环节的混乱秩序,势必导致了竟相压价,职工利益受损,也为非法采摘者提供了销赃场所。

1.4 不能有效落实林下资源保护利用主体和经营利用丰体。虽然日前看林下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工作升展的比较顺利,但仍 容乐观,在各地区域界限不清、以包代管、条款过粗、采集议的保护不力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工作仍有许多细节工作要做,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和艰巨。

二、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1 做好资源清查、科学规划,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各地要在全区林下经济植物资源储量调查的基础上,对林下资源进行清查,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资源到底分布在哪里,蓄积有多少,质量如何。设立资源储量监测标准地,组织专业部门每年开展一 次监测调查,用于预测年度产量、允采量,建立林下资源数据库。根据林下资源现状,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近期利用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而实现林下资源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发利用。只有在搞清资源底数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市场需求择优开发。

2.2 加强管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各地必须切实加强对林下资源保护管理,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措施,要加强对采集、销售、加工等环节的管理,通过规范采集行为和经营市场,打击一切乱挖滥采、折枝掠青、私收滥购、盗抢他人资源等违法行为。在开发林下资源时,必须考虑对所利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出现森林资源的破坏和耗竭,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发展林区产业项目,应以资源能白行恢复为原则,植物资源开发应以叶、花、果为丰,避免灭绝性开发。要在严格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开发程度应控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2.3 与森林资源管护承包经营有效结合

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是有效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解决林区长期存在的资源消长失衡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下岗人员分流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实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为林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环境,要充分利用管护经营提供的良好契机,结合立地条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往管护经营上,要进一步规范管护经营责任制,确保承包区责任制的落实,做到经营与管护协调一致。在实施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的同时,鼓励经营承包者利用林间空地通过种植、养殖、采集加工等产业发展林下经济。

2.4 合理规划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根据大兴安岭林区比较偏僻,地广人稀,加之远离城市和工矿区,受工业和现代农业影响较小,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大气环境质量好,具有发展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牛态环境条件。发展绿色食品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形成各种种植专业林场、养殖专业林场等,同时形成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改变“原”字号的商品为深加工商品,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加工深度。蘑点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对全局有牵动力的种植、养殖、采集、加工项目,以及有前途、有潜力、起带动作用的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骨干项目,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5 建立规模发展的林下经济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原果不出区的奋斗目标

在林下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建设方面,必须打破县、区、林业局的区域格局,要根据资源分布特点,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加工企业可以通过经营承包野生林下资源或开腱人工栽培等方式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提高原料资源的储备。从根本上实现对野生资源的有效保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深入研究林下经济植物资源抚育经营技术,改善野生林下经济植物的生长环境,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和产品的不断增加,逐渐实现原果不出区,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职上收入和地方财税收入。

2.6 创名牌产品开拓市场

第4篇: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范例

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环境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各有特点,发展地方循环经济应当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在此借助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贵阳的有关立法背景和实践为例来说明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些注意要点。贵有丰富的磷、煤、铝等矿产资源,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该市的资源优势不但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经济优势,相反却带来资源耗竭速度快、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的三重压力。贵阳市的决策者认识到,作为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以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是一种新理念,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涉及面广,有必要制定符合我国立法要求和贵阳实际需要的地方性法规,以此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等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行为、途径和方向,为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保障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纳入法制轨道。这样,贵阳于2004年正式实施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该条例分“总则”、“规划”、“实施”和“法律责任”四个部分,规定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实施主体及其责任,编制规划遵循的原则及规划的要点和目标,严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项目及企业应采取的措施等内容,并明确了相关的法律责任。这部具有首创性质的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以法律的手段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导清洁生产、污染预防及可持续消费。它不但为贵阳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国家以及地方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注意要点

鉴于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生效实施,加上贵阳的立法时间较早,有些规定难免变得陈旧,因此简单复制贵阳立法模式可能并不可行。不过,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内容也较多属于引导、促进的规定,总体上主要为宏观规范,比较抽象和泛化,亟待地方立法的补充和具体化。这样,当下的地方循环经济立法大有可为之处,当然在这个立法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立法观念上既要高度认识到循环经济立法的重要性,又要具有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应当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建立是一个巨大的、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和导向作用,应当加快制定地方循环经济法规及其具体实施规定,以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4年贵阳市出台《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地方立法勇于创新的一个比较好的范例。它说明,地方循环经济立法要勇于创新,敢于涉足具有前瞻性的领域,实现法律应有的预见性和指引性的价值和作用。

另一方面,在立法内容上既要避免与上位法相冲突,又要突出特色性和实用性。地方循环经济立法应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本依据,并有效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资源特色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宏观的法律指导,其具体的贯彻实施需要相关配套法规的支持。地方上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指导下,制定促进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是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具体化,以使该法在当地的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也可以在该法基础上,提出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的更高目标或标准。此外,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特色和资源特色加强地方循环经济立法。这就要:其一,坚持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场,突出立法的地方特色,提高立法质量,不追求体系上的完整,减少对上位法的不必要重复。其二,突出规制重点,着力解决能耗高、污染重、影响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三,强化执行力度,对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为有硬性约束。

三、对柴达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思考

作为中国的“聚宝盆”,又是国内面积最大(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具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等诸多便利条件。就本文论及的地方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构建情况而言,迄今已出台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意见》、《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项目认定管理办法》、《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和《海西州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和政策性、规划性文件。毫无疑问,这些规章和文件对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为今后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也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不过,从长远的持续发展看,有必要结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进一步开展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调研工作,及时制定出《柴达木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此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法律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统计、监管、考核评价办法,促进地方循环经济发展。在此结合前述的分析结论,对该条例在内容上的规定要点谈谈看法。

其一,要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区域性循环经济规划是地方政府对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进行的安排和部署,是政府进行评价考核和实施鼓励、限制或禁止措施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把规划形成制度化,明确政府和有关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为了避免朝令夕改,还应当在条例中规定经过法定程序通过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改。

其二,要明确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发展经济决不能突破本地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应把本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作为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条例中要明确规定当地政府必须依据上级政府制定的本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建设用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和产业结构。

其三,要加强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产业政策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更是政府规范和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要规定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定期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名录。同时,为保证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要对超过规定总量的重点行业的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其四,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激励制度。要拓宽循环经济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收费制度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鼓励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鼓励产业界的创新和开发。

其五,要建立法律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对有关主体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细则,以对违反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保障该条例的有效实施。

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人文背景,规定绿色消费倡导制度,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要采用法规形式倡导和促进公众通过树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注释:

第5篇: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钢铁行业困局短期难以改观,钢铁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仍在持续。2013年1~2月粗钢产量1.25亿吨,日均产量达212.6万吨,同比增长10.6%,增速比2012年全年上升7.5个百分点。虽然1~2月钢材出口增长加快,但钢材净出口仅占粗钢产量的5.7%,对我国钢铁需求拉动有限,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十分紧迫。船舶行业受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拖累,陷入深度调整周期。自2012年以来,波罗的海指数持续处在1000以下。2013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29亿元,同比下降4.9%,是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全国造船完工56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0.9%;手持船舶订单量1.06亿载重吨,同比下降27.4%,比2012年底下降了 0.6%;承接新船订单5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9%。由于出口船舶在中国船舶业中的分量较大,船舶业具有周期较长的特征,此次航运市场低迷将导致我国船舶工业陷入较长的调整时期。部分行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相对于整体工业增速的回落,汽车行业出现恢复性增长态势。2013年1~2月份,汽车制造业增速大幅提升,对工业和消费增长都形成了一定的支撑。1~2月份,规模以上汽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速比2012年全年上升2.8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汽车总体保有量依然不高,二三线城市将为汽车销量增长提供较大的空间;但伴随着许多城市开始出现交通拥堵、停车难的问题,一些城市已经出台了汽车限购的政策,未来汽车产业增长也很难回到20%以上的高速增长水平。有色金属增速在2012年下降的基础上有所回升。2013年1~2月份,10种有色金属产量621.7万吨,同比增长13.5%,增速比2012年全年上升4.2个百分点。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尤其是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加速,对有色金属尤其是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在主要发达国家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上有色金属价格可能会比2012年有所提升,企业经营困难状况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一、工业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短期工业投资与产出增长出现背离

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1~2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走势连续出现方向上的背离,2012年末表现为工业投资增速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速上升,2013年初则表现为工业投资增速上升,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这主要是受到上游企业库存调整的扰动。从2012年四季起,上游企业对投资增长的预期较为乐观,与基建、地产投资相关的工业品生产明显提速。然而,受全国南北多地区极端气候的影响,实际投资增速却在去年末出现了回落,投资对工业品需求的拉动未能达到企业此前的预期,从而造成上游企业的中间环节库存量较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2013年初的工业生产。虽然年初投资增速回升,但对工业产出的拉动作用减弱。3月份以来,随着气候的转暖,全国各地投资即将进入旺季,通常将拉动钢材等工业品产量出现明显回升。然而,由于企业在2012年末至2013年初的生产淡季已经提前进行了部分备产活动,预计今年二季度投资季节性回暖对工业产出的带动将较为温和。此外,此轮工业经济复苏的驱动力仍较单一,除建筑及相关行业外,其他行业景气度不高,如年初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等重工业设备开工率依低于近两年同期。因此,下一步,工业经济弱势复苏的可能性较大。

(二)长期结构性因素对工业发展的抑制作用不断显现

当前,多年积累的结构性因素对工业增长的抑制作用正在不断显现。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劳动成本上升的趋势逐步形成,推动工业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弱化,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同时,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将不断提高。2013年初,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北京空气质量多次出现“重度污染”。未来5年,我国可能处于环境公害的集中爆发期,工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效应正在受到空前的重视。从工业表象来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到历史高点,面临着趋势性效益下降风险。我国资本边际报酬率在金融危机后骤降,前期低效投资造成的负债恶化难以得到利润回升的有效修复,制造业投资面临低效扩张后的“去产能化”任务。内外部结构性因素开始不断抑制工业投资增长。尽管基建和房产投资增速有所加快,采矿业投资从去年二季度进入加速下行的通道,制造业投资的降幅从去年三季度开始也不断加剧,2013年1~2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却同比下滑5个百分点至17%。如果外需改善幅度有限,未来工业投资增速继续加速下滑的风险,应引起关注。

二、上半年工业形势展望

(一)工业品出口市场不确定性依然很大

与2012年相比,外需形势有所改善会推动出口的增长,但欧美经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复苏之路依然十分坎坷。在美联储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下,美国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有所修复,带动私人部门经济的恢复,但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却在不断恶化,财政支出削减已极大地制约了美国经济增长。2012年四季度,美国财政支出拖累GDP增长1.38个百分点。目前,“财政悬崖”中的债务上限和自动支出削减仍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会给2013 年的美国经济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虽然已经明显缓和,但目前仍停留在金融市场的稳定上,各国对债务的削减必然会对经济形成负面冲击。截至 2012年四季度,欧元区已经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德国经济也意外地出现了0.6%的环比负增长,今年欧元区经济即使恢复至正增长也会相对较弱。欧债危机还存在反复的可能,如今年2月的意大利大选和3月中的塞浦路斯事件对欧洲金融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一些传统工业品出口竞争优势下降;近期人民币有效汇率不断上升,也会对出口构成不利的影响。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3.72,连续5个月创历史新高。因此,外需形势也存在反复变化的可能性,未来工业出口再恢复到20%以上高增速,难度较大。

(二)内需市场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外需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内需对工业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今年1~2月份,消费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成为导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落的主要原因。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3%,增速比2012年12月下降了2.9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消费增长只有 8.4%,增速比2012年全年下降了5.2个百分点;粮油烟酒消费类商品增长也只有12.1%,增速下降了5.8个百分点。各级政府落实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精神,餐饮、粮油烟酒消费将继续面临下滑压力。“新国五条”房地产政策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压与房产相关的工业品消费。201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自上年底温和上涨的态势。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1.6%,增速比2012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但投资的回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刺激政策的支持。其中,基建投资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快速增长,1~2月份增长22.9%;房地产投资也有所反弹,同比增长 22.8%,比2012年全年上升6.6个百分点,2月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从2012年12月的-7.3%上升至14.7%。而由于过去一两年,工业企业盈利状况较差,对制造业投资形成一定制约,弱化了工业增长动能。今年1~2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比2012年全年下降5个百分点。从外因推动工业企稳回升到内生恢复增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未来制造业投资恢复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此外,当前工业领域还处于通缩状态,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已经连续12个月负增长。这对工业企业盈利和工业的恢复形成了较大制约。综合判断,工业发展有望延续恢复增长态势,恢复的基础依然不牢固,预计今年二季度工业增长会略微加快,有望达到10.5%左右。

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工业结构优化调整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扩大企业受惠面,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减轻高科技企业负担;择机扩大资源税改革试点,提高一些矿产品资源税税率。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目标,积极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防止因增收压力而加大企业负担。落实研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加速企业折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探索利用财税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产业升级,构建区域产业发展新优势和新格局。

(二)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保补偿责任机制,引导各类投资者和企业主动调整产品和技术结构,提升节能环保水平。完善产能过剩产业的退出援助制度,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需要淘汰的产能建立鼓励性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转变地方政府直接参与项目策划的不当职能,减少地方政府盲目的投资冲动。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投资、经营决策方面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合理引导企业投资方向。

第6篇: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要确立“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任何单位、部门、个人为了部门利益或个人私利,损害、污染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的,都应受到训诫直至政纪处分。以前,在这方面动真格的少,还远没形成法治的威慑力。

强化四个意识:一是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精简办事程序,将审批程序透明化、即时办理化;从人治思维转到以人为本的服务上来。二是强化监督意识。政府应鼓励并受理一切有正义感的公民和单位对损害工业发展环境的违纪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公、检、法及纪监部门也应有相应受理有效措施。三是强化垂直部门的角色意识,不当旁观者,要当建设者,当改善和维护发展环境的“助推器”。四是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要积极营造“优化济南经济发展环境人人有责”这样一种氛围。

二、打造诚信华蓥

展示我市“公开、公正、公平”经济环境,政府处于关键性的主导地位。推行政务公开,做到政府职能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公开、办事时限公开,杜绝各部门令行不一。其次要抓好政策落实。将制定的扶持、鼓励工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到位,使企业及投资人感受到政府是“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既是企业立市的根本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尽快建立社会企业信用制度,使有不道德失信行为的企业不但自身受到市场的惩戒,还要接受政府的训诫、舆论的谴责,严重的直至法律的追究。对一切保护商业欺诈、逃废债务、财务失真以及经济案件的单位和个人要有相应制度追究责任。要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的资质信用,净化信用环境的基础。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努力解决资金缺、融资难对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束缚

一是政府部门应打造企业科技、信息、统计等服务平台,推动企业机制创新。二是创造条件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促进驻济金融部门与企业互动,加深了解与理解。三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实行经济利益共同体,提倡伙伴关系,鼓励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前提下的多种分配方式。四是引导企业建立共赢经营理念,积极主动与金融部门沟通,密切银企关系。

四、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

第7篇: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示范效应与外部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示范效应,其内部的制度安排和经营机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参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所有的企业,不论所有制成份如何,都必须面向市场,在同一个市场条件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所以,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对国有经济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外部压力,推动着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从民营经济的性质和定义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构造了新的主体,诱发并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发育,民营企业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其次,要使市场经济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扩大,不仅要求进一步开放商品市场(包括其派生形式: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也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民营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要求实现人才自由,资金自由、货物自由和服务自由,这对政府职能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政府对现行各种进入规制进行放松、调整、撤消和废除;要求其取消大量不必要的许可认可项目和环节,由许可制向申报制转变,批准和处理的时间要尽可能缩短。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政府机构改革要实现全面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政府管理体制的目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需要。民营经济不需政府投资,涉及的领域广,覆盖的行业范围宽,就业的容量和潜力大。民营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企业规模来看,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源泉。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使下岗职工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有职工”“铁饭碗”的禁锢中彻底解脱出来,真正树立就业的新观念。

二、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县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05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达7792户,比2004年增长11.3%。其中私营企业84户,增长7.7%。原创:民营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民营经济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5294万元(第一产业根据上级业务部门要求不计算),增长11.2%,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56.9%提高到57.8%,上升0.9个百分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明显上升,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民营经济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5年底,全县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个体户已达852个,广泛涉及饲料、饮料、纺织、皮革、造纸、中药材、竹木加工等10多个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260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3.6%。县农副产品加工龙头民营企业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加工鲜冷藏冻肉2213吨,实现总产值2180万元,增长32.0%,并投入资金800万元完成了技术改造,预计今年可完成产值5000万元,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

民营经济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全县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全县民营工业增加值(包括全部规模以下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6088万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0%,比2004年提高6.7个百分点,超过国有工业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

从规模以上工业看,截止2005年底,在全县规模14个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12个,比上年末净增3个,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85.7%。民营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7768万元,增长24.6%,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全县规模工业中所占比重为83.4%。

(三)民营经济增强了县域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县民营经济投资快速发展,打破了国有经济垄断投资领域的局面,投资领域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2005年,全县民间投资总额已超过国有经济投资总量,民营经济投资完成60112万元,增长33.7%,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为81.6%,比2004年上升7.1个百分点。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民营经济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逐步由非生产性投资向生产性投资转变。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所从事的行业由比较单一的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发展,经营范围由传统的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大型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方向拓展。一些个体私营业主主动上山下乡,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开发绿色产业,农业开发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一批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初露头角,如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嘉龙贡果有限责任公司、金鹰公司、西部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综艺公司××县分公司等,正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挺进。在服务业领域,也由一般业向经纪人、广告业、信息咨询等高层次发展。经营形式向多元化发展。经营范围的逐步放开,民营经济由单一买卖小本经营、小规模投入资金向承包、兼并、购买国有、集体企业等形式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开始跨地区、跨所有制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如山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购买恩施州莲珠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四)民营经济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完善。到2005年底,全县以个体从业人员为主的各种农贸产品市场和工业品交易市场26个,其中专业市场5个。各种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完善。2005年,包括个体私营贸易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商贸流通企业零售额达到37930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9%。

(五)民营经济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民营经济是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2005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为18.1万人,其中,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为2.7万人,占14.9%,比2004年提高5.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进一步优化,一批民营企业家初步涌现。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从业人员多为社会待业人员,闲散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几年来,市场经济大潮迅速荡涤着人们陈旧择业观念,民营经济已由一种生存选择发展到职业选择,成为许多人士追求事业成功,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一些国有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部分高中等院校毕业生,部队退役人员纷纷加入民营经济队伍,大大优化了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结构。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并有一定社会知名度,有的是州、县人大代表,有的是州、县政协委员,有的多次受到省、州党政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

三、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县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自身素质不高,制约了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是民营经济企业主整体素质不够。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工商户、企业主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偏低,不懂现代传媒与管理,法律知识匮乏,大多数企业主,整天忙事务,没深入钻研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企业法律法规、市场经济规则等,与市场经济环境不相适应。二是企业制度滞后。民营企业在实际运作中,大部分是实行的家族化管理模式,行政后勤管理人员中以家庭成员居多,以致形不成管理优势,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创业发展。三是统筹安排差。一些企业主受农业文明的影响,热衷于对与土地的本质特征相近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追求,对公司设立缺乏科学、稳健的财务安排,办厂伊始不问产品生命周期,一上马就跑马圈地、盖厂房、买机器,结果固定资产投入很多,流动资产难以为继,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四是企业主存在依赖心理。一些在争取财政、计划的无偿支持项目上投入精力过多,而用于研究市场、加强营销和内部管理上投入精力较少,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五是人文环境不优。全县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没有形成人才优势。参加劳动和医疗保险是每个企业员工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来××民营企业职工参保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大多数民营业主没有为员工保险,使得一些人才对民营企业感到无安全感,企业员工缺乏事业目标与成就感,走人现象颇多,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及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全县民营企业目前最需要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欠缺成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最大阻碍之一。

(二)服务与政策不到位。××县虽然出台了许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具体落实情况不能令人满意,如:一是一些部门仍然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实际工作中没能很好地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乱收费、乱罚款等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工作效率不高,管理不规范,没有形成公平的经营环境。三是部分执法、执收部门,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执行甚至抵制县里的政策,四是社会信用缺失,部门、单位、个人拖欠甚至恶意逃废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民营经济规模小。尽管近年来××县民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壮大,但相比较而言规模偏小。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较少,使用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非常有限,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发展能力不强,易于解体,不太稳定。

(四)融资难制约企业的发展。目前,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民营经济融资步履艰难,原因有:一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人格信用差;二是无可用以抵押的资产;三是金融界对民营企业贷款有认识误区,认为贷款市场风险及个人前途风险与所有制密切,倾向国有企业。四是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它们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中更多关注风险防范,很难满足中小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及技术开发对资金的需求;五是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担保手续繁、周期长,综合借贷成本较高;六是中小企业担保、融资与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私营企业也不能享受各级政府提供的技术改造贴息贷款等财政优惠政策。由于中长期发展资金的匮乏,以致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虽然看好,却苦于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五)传统行业比重大。近年来,民营经济不断向新领域拓展,逐步涉入房地产、科技与信息开发、生物医药等行业,在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传统产业仍相对集中,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很少。

(六)知名企业缺乏。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在总量上,更大程度反映到“叫得响”企业的拥有量上,××县民营经济缺乏像鹤峰八峰药业总公司、长友食品公司、华龙集团等在全州叫得响的企业,更缺乏像红桃k集团、娃哈哈集团等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与知名企业缺乏相伴而行的是名牌产品的缺乏。名牌产品的创建要借助产品自身的科含量,更须借助现代工具系列运作。

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民营企业自身建设和政府扶持两方面努力。

(一)加强民营企业的能力建设,从整体上推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具有经营机制灵活,产权明晰,市场机制鲜明等特点。在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思路下,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是大势所趋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因此,当前加强民营企业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市场竞争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制约发展的问题,突破阻碍发展的“瓶颈”,促使民营企业“强身健体”,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民营经济与本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结合点,重点着力四个能力的提高。

一是着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在现代企业里,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一样,都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依托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然而,不重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管理简单粗放,是××民营企业的通病。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认真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在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一要建立起好的企业管理模式。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数是采用亲情化、友情化管理模式,自觉地采用制度化管理模式的企业还比较少。这在企业初创阶段是必要的,适合企业当时的发展要求。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起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或者以制度化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其他管理模式的优点,构建一种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本框架的混合式管理模式,为企业实施科学管理打好基础。二要切实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等。这些基础管理工作,是企业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财务、生产、质量、营销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在做好这几方面基础性的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开展物流管理。三要切实抓好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民营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与活动。民营企业家要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从本县生产力的基础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好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策略等要素,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上。四要认真抓好人力资源管理。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第一因素,人才兴、则事业兴。办企业需要建立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和财会人才四支队伍。在选拔人才、借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取得新的突破,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拘一格,选贤任能,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发展。还要加强人才培养,这是改变民营企业人才紧缺状况的根本途径。

二是着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面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民营企业必须实现由个人经验型决策向民主科学决策转变,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民营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是企业决策者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决策水平和能力。决策者的水平和能力是科学决策的关键。从整体上说,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由于很多人学历不高、文化水平低,致使个人综合素质偏低。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作为企业决策者,要自觉提高政策水平,努力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掌握党和国家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保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善用政策,用好政策,充分运用政策赋予的权力促进企业发展。二是要积极构筑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着力点要放在决策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上。要优化组织功能,在企业班子结构上,要实现优势互补,重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运用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优化反馈功能,在企业的某项决策目标确定后,在实施过程中要严密组织,明确分工,科学指导,加强检查督促,切实抓好决策反馈;要优化计划功能,善于运用综合计划,制定科学决策,对每项决策,要结合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分析,超越企业承受能力的决策项目要坚决取消。

三是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参与国内外竞争成败的关键。提高创新能力,一是要进行体制创新。目前,民营经济资本主要集中在家族式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难以扩大规模,创出名牌。因此,民营企业要适应发展的要求,主动从家族式管理向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管理模式转变,有条件的企业,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权关系,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取早日上规模、上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适应民营经济现有生产力状况的。民营企业要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主动开展科技创新,使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转变,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要进行组织创新。民营经济组织结构不科学、不合理,企业分散、管理粗放,低水平重复生产成为普遍行为,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实施组织创新,积极推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群,发展规模民营经济。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主动通过资本联合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

四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扩大和满足市场需求乏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和原有基础,因地制宜,制定结构优化、优势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略。要在继续兴办投资少、见效快、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运输、中介、修理、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同时,结合实际,合理布局,逐步构建以城市为依托的容量大、吞吐大、集散大的民营经济大市场框架,避免产业结构的单一化、趋同化。要拓宽经营领域,做到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实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环境。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既需要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素质,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同时,还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配置资源的角色转变到为经济发展服务上来,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干事创业、壮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教育,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激浊扬清、鞭策促进的积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要坚持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育,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发达地区超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缩小比较差距的希望所在。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宣传民营经济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提高生产力水平,这完全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爱护、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围。

二是加大服务力度,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从三个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民营经济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结合××的实际,研究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利益,使民营企业在企业设立、税费标准、融资信贷、市场准、对外交往、中介服务以及生产要素配置、保护财产合法权利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有平等的地位。二是营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改变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界人士的合法权益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坚决取消和制止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通过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商讨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三是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方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积极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民营企业疏通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广辟融资渠道,可以尝试建立商业性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业务。同时,民营企业也要提高素质,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争取银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第8篇: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策略;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和保障,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我国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步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一、循环经济促进了企业与社会的“共赢”发展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自循环经济得到公认后,以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完成了循环经济立法,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三大操作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又称3R原则。具体来说“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方法,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从而在输入端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这三项原则分别在生产消费的输入端、过程中和末端起作用,以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可见,循环经济发端于传统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反思、否定和创新,较之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具有更多的优点,是一种更高级更先进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从经济系统生产源头开始,实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促进废物资源化的新思维,将经济活动维持在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能力之内,生产和消费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效的减轻了生态环境的负担,使受到重创的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企业与社会的“共赢”发展。

二、推进企业自主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难点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并未普遍、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行为的自觉选择,其难点在于:

1.产业规划和布局缺乏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在小、中、大三个层面实现,“小”即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中”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生态产业链的建立,“大”则包括由循环型生产所带来的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垃圾处理和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的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消费方式和模式的改变等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和变化。从小、中、大三个层面的单个实现主体的规模来看,基本上呈现的是大、中、小三种状态。因为,对于“小”层面的单个企业来说,只有规模足够大、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例如,辽宁的鞍钢和本钢等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就能够利用自身的产业规模和企业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内部循环生产,并且已经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方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中小企业之间产业生态链的建立很难自发形成,这就对各级政府的产业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小到某个城市内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大到区域经济圈内产业集群的安排和规划,都需要各级政府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企业之间生态循环链条的搭建,以有利于园区内或经济圈内中小企业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但是目前受一些实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的产业规划部门还习惯于仅仅依据企业的知名度、规模、产业内容等传统因素,来进行产业规划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将企业间的循环发展作为产业规划和布局的重要因素,来加以充分考虑和论证的经济决策还不多。在这样的产业规划和安排下,在许多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和废弃物之间根本不存在可循环性,有的园区甚至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不仅没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反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大范围的集中污染。

2.自然资源定价过低

自然资源既包括原材料型的资源,如矿石、林木,也包括传统上被视为公共物品的自然资源,如水和大气。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品价格一直受政府管制,价格偏低,原材料同最终产品之间的比价偏高,间接鼓励了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现象普遍存在。采用现有原材料和技术,企业仍有较大的获利空间;相反,受价格和技术水平的影响,企业如果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新技术进行生产,将面临成本高、产品价格高、市场风险大的不利局面。以我国中部某省一家火电厂为例,这家电厂由于设备陈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和煤碴含量不断增加,每年被环保部门收取的排污费以及生产及环保设备维修费用多达2000多万元。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仍不愿意改变这种“拼资源”的生产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煤电经济仍处于“热”发展期,电厂拼资源,仍能实实在在地捞到好处。2005年这家电厂发电量高达35亿多度,利润4000多万元。用他们的话说,如果投入资金搞技改,就不会有这样的盈利,职工们也不会答应。我国目前不合理的能源利用结构造成的煤电过热现象,给这类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相对较低的煤炭价格给电厂带来的巨大利润,更直接导致了企业对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漠视。目前该电厂二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正稳步推进,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了省级评审。一个耗能更多、规模更大的火电厂又即将诞生。

3.地方政府企业化倾向明显,干预环境执法

近年来,为了地区经济发展和GDP增长,一些地方政府或被动地与企业合谋,被企业俘获,对于企业的不正当行为,甚至违法经营置之不理,甚至纵容和包庇。比如,支持无污染处理装置的企业投资建设,让能耗大、污染严重而排放未达标的企业开工生产,听任企业污染物的随意排放,甚至对环境执法明顶暗抗,阻碍、以致破坏了正常市场秩序的建立和运作。

由于行政权利过大,有时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一些地方政府的企业化趋向和官员的政绩冲突以及有关部门间的权利和利益争夺,不仅以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且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造成诸如甘肃微县超标和湖南岳阳县饮用水源砷超标等一系列恶性环境事件,不仅不能在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上达成合作,反而常常以邻为壑,如鄱阳湖、太湖以及淮河污染等,把环境生态经济的外部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

受地方特殊保护的企业,其法人代表往往享有各种政治荣誉,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身份特殊,但法制观念差,社会责任淡薄,拒绝接受地方环保部门的依法监管。基层环保部门处境困难,顾忌重重,该把关的不敢把关,该检查的不敢检查,该处罚的不敢处罚,该征收的不敢征收。

三、政策建议

要企业自主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需要政府的推进。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以循环经济理念优化经济结构、企业结构

首先,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结构升级。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等高新技术产业。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其次,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在重点项目上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实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资金引导作用,特别是一些出自社会利益的重要科研项目、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应以政府为主导,组织科研开发、财政支持兴建。如东北地区,目前正处于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按期完成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必须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清洁生产的推进上,政府无疑是重要力量,对此世界各国无一例外。清洁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连续应用综合性、预防性环境战略。在产品设计上实行源头减量,在生产工艺上实行过程减量,在原料替代上实行有毒有害物料减量,在物料循环上实行排放减量。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已经陆续出台,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引导和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政府可以通过绿色采购、绿色补贴等措施来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3.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指生产者对于产品的责任,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产品的使用结束后。生产者不仅要对产品的性能负责,而且要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这就使得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选择、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4.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通过市场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供求关系,促进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方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由于环境的恢复和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迫使人们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在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利用科技不断拓展循环链,增加物质产品的种类,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和生态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征收环境税。对有害于环境的活动、产品、服务征收一定的费用,来影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形式,以遏制经济活动中的污染排放超标,这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产品税和污染税则是促使人们按照3R原则进行经济活动的有效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孔令丞 谢家平:循环经济推进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227-235.

[2]方光罗:绿色商业内涵解析及发展思路[J].商业经济.2007,(2):24-27.

[3]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3-96.

[4]曹代功,杨昌明.关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煤炭科学技术,2006(1): 34-39.

[5]张思锋: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与推进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46.

第9篇: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五大问题

(一)整体发展思路和路径有待厘清,发展模式有待转型

国内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苏南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浙江模式是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苏南模式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珠三角则是主要依靠承接国外和香港产业转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三种模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本质上看,前两种模式走的是自主发展之路,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后一种模式则是依附性发展,容易遭受外部经济冲击,需要加快转型。

淮安等欠发达地区目前以承接东部或周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主要发展思路,走的是珠三角早期的依附性发展路径,虽然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很多县主要承接的是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化工、机械等用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是一些产能过剩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而且所承接产业的规模和体量很有限,无法形成自身清晰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导向,工业化缺乏推手,需要加快转型。

(二)支撑性平台建设滞后,重园区建设轻专业市场体系建设

平台载体建设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各地都比较注重平台建设。但淮安等一些欠发达地区各区县在各种平台载体中并未明确哪些是要着力打造的支撑性平台,哪些属保障性平台。事实上,从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看,园区和专业市场体系是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撑性平台,其他平台都属保障性平台,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两大平台建设。

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不仅是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供给基地,还是产业集群、经济聚集的重要载体。专业市场及营销网络是原材料和产品供给与产品需求之间的桥梁。但从目前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情况看,各区县重园区建设轻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园区只是工业园区,功能单一,没有原材料、半成品、专业设备和成品专业市场做支撑,无法形成高度产业集群和发达的块状经济。

(三)区县园区产业定位不明确,区域间相互恶性竞争

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非常明显,有的以纺织业为特色,有的以珍珠业、袜业为特色,有的以小商品产业著称。这种特色化发展避免了各地恶性竞争,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各区县园区只能依据资源和招商引资情况确定化工、机械及零部件为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发展定位同质化,产业链短而不全,“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还没有形成,导致招商变抢商,手段大多是提供竞相降低的廉价土地资源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园区带动成效不明显。

(四)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识和政策措施,但缺少相应平台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间的张力得以释放是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的一大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也很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各种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缺少平台。更具体地说,园区是中大型企业创业平台,专业市场才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平台。只有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体系解决了中小民营企业创业的平台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民营经济才能大发展。

(五)地市和区县的职能、体制机制亟需厘清和明确

从实际情况看,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地市与区县之间人事、财政等体制机制矛盾已成为县域开发区建设瓶颈,项目审批、土地、规划等管辖权限的制约,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可用财力紧张,融资渠道和手段缺乏使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加之土地指标较少,项目等地、等配套现象突出。地市级政府继续简政放权,保障区县园区用地需求是县域园区建设的保障。

二、应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承接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模式转移,确定民营化发展思路和方向,实现以商带工

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推进工业化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苏南发展模式的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不仅要承接其产业转移,还要承接其发展模式的转移,要实施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建立起从原料到产品生产、销售的较为配套的、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体系,走“建一方市场、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之路,实现以商带工,带动园区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着力培养区县特色产业集群,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实现以工促工

学习浙江经验,发展块状经济。每个县重点围绕一个或几个优势产业形成从研发、 生产到物流、营销一个配套的产业体系, 形成“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布局, 避免各区县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共同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同时, 鼓励支持与发达地区“结对子”, 共建园区,借力发展。引导区县招商引资不仅要注重引资规模,更要注重引资背后的品牌、管理理念、技术平台、市场空间、环境保护、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培养和形成等。

(三)培育人才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提供保障

浙江发展迅速就得益于庞大的营销人员及其营销网络,苏南地区则得益于庞大的技工人才队伍。要摆脱依附性发展,只有着力培养四支队伍,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一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一支掌握营销技巧和营销网络的营销人员队伍、一支具有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政府管理人员队伍、一支庞大的掌握各种技能并具有技术革新能力的高级技工队伍。围绕专业市场建设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三大工程,形成相对庞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队伍。

(四)着力功能配套的平台载体建设,强力服务县域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

物流发展是专业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有形的和无形的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专业市场发展不起来,或者发达不起来。因此,要着力打造物流运输平台;大胆创新,打造金融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功能配套平台载体建设,强力服务县域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

(五)加强各级财政支持,继续简政放权,促进区县园区建设大发展

一是加大国家、省、 地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 每年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县域基础设施、 园区开发和专业市场等建设。

二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很多发达地区都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比如凡是省授予市里的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授予县(市、区)。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削减30%以上。

三是进一步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建议淮安等地原由市级备案的国内企业投资项目,全部委托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备案。市属企业需核准或备案的项目可自行选择由市级或所在县(市、区)核准或备案。除国家、 省另有规定外,省以上审批、核准的项目,由县(市、区)直接上报,同时抄报市级备案。同时,建议总投资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国家另有规定除外)、国省道施工许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下放到项目所在县(市、区)审批。原属市政府审批权限的具体建设项目供地(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方案), 由县(市)政府审批。

四是进一步简化证照办理手续。建议淮安等地,凡县(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符合市场主体登记条件的,在取得法定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文件前,可凭政府有关文件到工商部门办理筹建登记。

五是保障用地需求。 建议淮安等地,已列入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重点建设项目,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同意,可以使用增划的基本农田面积指标,按占用一般耕地报批。市政府根据省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农转用指标和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下达各县(市、区)政府,各地在安排年度计划指标时,应优先考虑试点镇、中心镇用地需要。

参考资料:

[1]徐小佶,韦信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