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经济的发展范文

国有经济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经济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有经济的发展

第1篇:国有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是对国有企业在国家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总结和肯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经济成分在不断下降,特别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比如,从不同所有制工业资产的比重变化来看,1998年,国有资产占比达77%,2002年降为69%,2007年为51%,到2012年时,不足一半,为49%。而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又需要国有经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如何在国有经济成分下降的情况下,提升国有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11年,熊彼得就指出金融中介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后来,King和Levine(1993)以80个国家1960年~1989年为样本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较为显著和稳健的正向关系。Rousseau和Wachtel(1998)对工业化时期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促进作用。我国在上世纪末以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探讨也比较多,谈儒勇(1999),周立、王子明(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赵振全、薛丰慧(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但王晋斌(2007)的研究则并未证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武志(2010)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提出的新假说认为金融发展的内在质是由经济增长所引致。从这些文献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在逐渐深入,但这些文献重点在于从宏观上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上,而对不同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没有深入。金融危机以来,国有经济的重要性凸现,并得到认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需要国有经济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有经济的作用影响深远。国有工业经济作为我国公有经济的核心,在国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利用1999年~2011年西部十二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国有工业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1. 国有工业经济发展变量。GDP是研究宏观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本文采用地区国有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本文将采用原始数据的对数形式予以代替。

 

2. 金融变量。金融变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非常多,常见的有金融相关比率(FIR)、麦氏指标M2/GDP。由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地区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大,而且金融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本文采用贷款余额占GDP之比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用FINit表示。二是金融支持水平。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企业为了扩展经营规模,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被长期占用的资金,因此要通过长期负债来筹集资金。事实上,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将贷款大部分贷给国企,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本文以长期负债占固定资产净值之比作为地区金融支持水平的测量指标,用SUPit表示。

 

3. 控制变量。影响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需要对一些主要变量进行控制来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首先,生产的发展,既要有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要有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本文以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物质资本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MCit表示,以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来反映人力资本的影响,用HCit表示。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巨大,因此本文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额来反映政府行为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GOVit表示。对三组控制变量的数据取对数,以消除观测数据的异方差。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将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所有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1999年~2012年的统计年鉴,部分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金融统计年鉴》。

 

三、 模型选择与计量方法

 

本文选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面板数据模型根据系数向量和常数项是否为常数,分为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一般通过构造F统计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来予以判断。

 

查F分布表,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由于F2

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须先判断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以避免产生“伪回归”问题。面板单位根检验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特征,可以精确的判断单位根的存在情况。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看出,除金融发展变量FIN在Fisher-ADF检验时处于10%的置信水平,其他变量均在5%的置信水平的前提下拒绝原假设,我们可以认为序列中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所有变量在水平状态下是平稳的。

 

四、 回归结果及分析

 

运用Eviews6.0,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从模型估计结果中看,模型的R2值为0.893 320,F检验通过了置信度为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估计效果整体上较好,因此,本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情况。

 

解释变量金融发展水平FIN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越好。因为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提高社会和企业的投资水平,帮助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可能主要得益于宏观环境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各银行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公用事业建设的支持,在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城市供排水、城乡通讯工程改造、城市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得到全面加强。同时,银行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农业和经济林业,积极支持旅游文化企业,加大对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等项目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贷款投入。由此,伴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资金的投入,使得西部金融发展水平在金融资产的“量”上得以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国有工业经济也随之增长。但是,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按照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资源配置,重点将资源配置在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结构单一,信贷规模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解释变量金融支持水平SUP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性水平比较高,系数也较大,表明金融支持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更显著。因为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工业企业大量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没有银行的支持,难以进行。由于西部地区的客观情况,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科技、人才、经营理念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吸引东部资金和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银行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

 

从控制变量上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系数为正,但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推动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物质资本的影响较大,而人力资本的系数偏小,影响并不显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贡献小,这与西部地区目前人力资本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理念落后是比较符合的。从系数上看,财政支持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本来西部大开发中,特别是初期,西部的发展是一种“强财政、弱金融”的局面,财政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出现负相关,可能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国家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支撑作用减弱有关。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针对金融发展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问题进行研究,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与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特别是金融信贷的直接支持作用,因此,在提升国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的过程中,本文根据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从多个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对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源自资本驱动,物质资本的投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作用明显,金融支持水平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后,资金有外流倾向,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增强投资信心。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要意识到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商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商业西部地区也能够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上取得双赢。

第2篇:国有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趋势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济发展转型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如何重点突出的使国有企业改革顺利健康有序的完成是当前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表明,国有企业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转型,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因而本论文对国有企业的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弊端进行了分析,就影响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进行探究,对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讨论。

一、国有企业的当前发展现状及弊端分析

自从我国国有企业实现改革和经济发展转型以来,一直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挑战,承担着国家计划的重大任务,大力支持经济改革开放,在保障供给和繁荣市场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特别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市场环境,还有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发展而激烈化,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式,市场经营环境比较严峻,资源利用的全球化导致竞争形式的多样化,且我国国有企业的历史顽疾也对经济发展方式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1)市场经营环境逐渐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面对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国有企业依然处于较低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卖方市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向买方市场转变。再加上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促进了我国工业和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但是在高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产品的市场周期和生命周期逐渐缩短,更新速度比较快,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较大的冲击。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形成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思维等也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式有一定的出入。(2)全球化资源利用导致了竞争加剧。当前市场经济是面向整个世界的,随着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国有企业也开始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世界化,国有企业需要调整经济发展形式,向国际化的发展形式转变,打破原有的市场界限,促进国有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全球化格局的经济形式,市场主体增加,竞争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我国国有企业的不可替代地位已经成为过去,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也需要放眼全球,积极利用和吸收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市场准入的开放程度逐渐拉大,使得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再加上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多重挑战,承受较大的竞争压力。(3)历史顽疾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受到较好的保护,因而在企业管理和经营上有较大的优越感,企业结构依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首先产权不明,结构不合理是国有企业的遗留下来的传统结构问题,以国家为单一的投资主体,即便是在股份制的企业结构形式中,依然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政府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的经济结构和管理结构。其次,政企不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大的弊端,政企不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力,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处于转型和改革的重要时期,企业大部分由政府授权经营,通过政府委派的企业监督者和管理者实际上依然属于政府管理的范畴,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依然受制于政府。最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资源要素市场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在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供需矛盾较为严峻,加上市场体系的构建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成为我国当前国有企业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影响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

(1)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我国国有企业依然大部分属于粗放型,经营模式处于零散状态,没有形成较好的规模效应,同时产业结构也不够合理,战略性的新型产业相对比较缺乏,低耗能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也不足,企业的发展方式处于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低端水平,不能较好的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缺乏自身产业的相关产业链接。(2)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创新能力是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性因素,从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创新能力依然比较缺乏,主营业为没有得到较大的拓展,新的经济增长领域突破性不大,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竞争力。加上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观念不强,研发投入的程度不够,不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而投入研发的成果也不能较快的转变为生产力,缺乏自主品牌和含金量较高的产业。(3)风险意识不足市场领域的扩大必然导致企业风险的增强,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临更多的世界挑战,因而需要国有企业具备较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风险嗅觉。而当前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同,波动性比较大,而且存在严峻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企业的盈利模式相对比较落后,存在较大的企业经营风险,且随着应收账款存贷的过快增长和债务水平的激增,企业在技术、资源和体制人才上都面临较大的困难。

三、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加合理。在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作用下,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将更加合理,通过改革,一方面积极探索国有所有者行使出资人权利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式,建立较为明晰的产权制度,并有效的落实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保障企业职能实施到位,保障国有股东在内的所有进入企业的代表,能够充分的行使企业职能,并保障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科学化,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营运。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将更加合理化,能够积极稳妥的推动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措施,强化企业竞争机制的科学性。(2)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步伐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改革企业的内部制度,保障企业的劳动、认识和分配制度科学化。进行科学的管理,促进企体制的完善,保障其具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最大效用,同时建立双向选择的劳动制度和多劳多得的管理体制,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最后通过建立科学的经营考核体制,制定符合企业员工需求和企业效益的奖惩制度,保障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加快企业的制度改革和创新。(3)强化企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通过有效的调整国有企业的财政支出结构,使经济发展方式与企业的资金分配情况更好结合,保障在鼓励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转岗分流的经济实体情况下,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再就业机会,更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面对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式,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保障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淑贤,曲亮.浙江国有经济发展现状、成因及其趋势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

[2]李小波,李青.企业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务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10)

第3篇:国有经济的发展范文

1 独特的园艺技术

在世界上最热、最干燥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种植坚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现在种植户已经克服了这些不利因素。澳大利亚的坚果种植者通过园艺技术的应用,在某些坚果的种植方面,在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方面都居世界前列。比如在扁桃种植方面,产出、投入比高于世界水平。在传统坚果市场,懊大利亚美洲山核桃的质量和价格优于美国。澳洲坚果由于源于澳大利亚,在种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面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在地形、土质不好的地带建立了很多面积较大的坚果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致好多美洲山核桃种植的国家包括美国都来到澳大利亚学习这方面的开发技术。尤其澳洲坚果在研究和开发信息方面,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由于特殊的气候,澳大利亚坚果很少染病,这也是澳大利亚坚果生产的优势之一。

2 广阔的土地

在新南威尔士的西南部、维多利亚的东北部、南澳大利亚的东北部把以前附加值低的农作物耕地转变为坚果种植园。在配套了灌溉设施和先进的栽培技术结合的条件下,土地产值从每公顷几百元上升到几千元。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澳洲坚果产业首先种植于新南威尔士的东岸和昆士兰的南部,主要是种植在以前的牧场。现在澳洲坚果种植园已经拓展到昆士兰中部的甘蔗种植园,近年来,甘蔗价格低和环境恶化导致种植户发展甘蔗种植的积极性锐减,而澳洲坚果在该地区的发展让甘蔗种植户看到了新的希望。

3 水利用率高

相对于农作物,用同样的水,坚果的价值回报率要高得多。比如同样用1000 t(吨)水,坚果的总利润是2000澳元,而在水稻和牧草方面,总利润只有100澳元。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水的缺乏,加快了坚果的种植面积。在坚果种植园所用的灌溉系统都是当前最好的和高标准的,几乎所有近来新建的坚果种植园都是用滴灌系统,没有大水漫灌的。在澳洲,水源主要靠河水和自然降雨。现在,新开发的澳洲坚果园也开始增添灌溉系统。

4 纯天然生产

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使农业少受病虫危害。相对于其他国家,澳大利亚位于干旱地区的扁桃、阿月浑子、核桃和美洲山核桃几乎不用杀虫剂,有的甚至纯粹不用。这样不但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食品。相对独立的坚果种植园远离污染源,阳光充足,这也是澳大利亚扁桃和葡萄产量高于其他国家的一个原因。如美国主要坚果种植地加利福尼亚圣华金河谷则污染严重,由于烟雾的笼罩,当地的坚果不能充分地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远不及澳大利亚种植坚果的优势。

5 果园建设充足的资金来源

坚果种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种植的前5 a(年)是没有足够的回报抵消投资,尤其澳洲坚果和美洲山核桃要8a(年)的时间,这种迟回报对坚果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澳大利亚持续17 a(年)的经济增长,保证了投资坚果发展的贷款资金来源同时,政府对坚果的研究项目和市场发展能提供资金支持。另外,还有大量的私人投资。相比之下,在劳动力低廉的国家由于缺乏资金投入,为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他们主要投资到蔬菜和快速成熟的果树上,很少投资到回报周期长的坚果发展上。充足的资金来源是澳大利亚发展坚果强有力的国际竞争优势。

6 机械化生产

相对于好多园艺作物,其管理主要靠人工作业,而澳大利亚坚果树的管理和收获全部实行机械化,劳动力投入很少。坚果种植劳动力投入主要在树的种植和加工过程,但用量不多,即使在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中需要劳动力,也可以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雇佣。

7 价格优势

澳大利亚发展坚果生产,强有力的国际竞争者有美国、西班牙、智利、墨西哥、南非、巴西、危地马拉、伊朗、土耳其、中国和印度,同这些国家相比,澳大利亚所生产的坚果质量优、价格低,如澳洲坚果,在国际价格上就有很大的优势。

第4篇:国有经济的发展范文

    旅游业在我国是一个朝阳产业,旅游经济在我国旅游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十分之一。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业和商品经济为基础的,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旅游业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和国内经济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旅游经济还不健全,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经济更好的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1)旅游经济的内涵。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旅游行为主体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旅游活动,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将旅游行为与经济行为进行关联,反映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相关的衣食住行、娱乐消费等方面。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旅游企业经营、旅游市场、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活动的经济子系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首先,旅游经济可以缓解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的就业问题。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在内的各方面,遍及相关的各种行业,也就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以调整我国整体的经济结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再次,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税收,扩大旅游区当地政府的税源,可以促进旅游区当地的市政、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旅游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后,可以更好地展示地方的人文、社会和投资环境,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旅游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二、我国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1)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旅游经济的竞争其本质就是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竞争。随着国内外旅游竞争的不断加剧,旅游产品的质量决定着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还存在很多服务质量水平低下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型的旅游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对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漠不关心,从而导致我国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旅游欲望的增强使得旅游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特别是法定的节假日,各旅游景点尤其是名胜古迹人满为患,使得旅游企业不注重旅游的服务质量建设,只顾当前的利益;其次,我国旅游经济缺乏专业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缺乏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旅行企业人员学历较低,多为中专或高职毕业生,缺乏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导致旅游经营水平低。此外,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行业,我国旅游的对外服务水平不高,旅游签证手续十分繁琐、导游的外语水平较差、服务质量较低、酒店服务达不到国际标准,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国外游客,也就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无法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因素均给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2)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缺乏保障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虽然已经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不到位。旅游业中的管理缺乏综合性缺乏服务性,致使我国旅游经济的管理效果较差,并存在管理错位的情况。其次,旅游经济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旅游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旅游电子商务,导致旅游信息不能及时和有效的。再次,我国旅游的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旅游营销意识的欠缺我国对旅游公共保障投入较小,使得旅游基础公共设施总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最后,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公平,不能在良性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经济。(3)旅游经济产业缺乏促进机制。虽然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还缺乏相应的促进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市场主体不清晰。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旅游经济产业的产品单一、发展方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其次,旅游区域协调性差,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区域性协调,常出现名人故里争夺的事件强买强卖的现象。最后,我国旅游业组 织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机制。当前我国旅游业是受国家保护的,政企不分,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制约了旅游企业的自我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提高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就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我国的旅游业必须要充分认识

    到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经济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提高我国旅游业服务质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不断提高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提高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道德、专业水平,要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服务的质量需要;其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要重视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大培训投入培养旅游人才,对旅游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科学培训,鼓励旅游科研,并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再次,要不断提高旅游业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水平,要对国内外旅游者的服务做到质价相符,诚信经营,不断提高硬件水平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硬件设施的需要;此外,要建立相关的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相关部门要定期游客的满意程度以及投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我国旅游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总体竞争力。(2)完善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良好的保障措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可以达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改革当前的旅游管理体制。将目前行业管理改变为综合管理,改变现有的监督管理体制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服务水平。其次,完善旅游公共保障体系。加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种配套的基础旅游设施,使游客出行更加快捷和便利,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再次,要健全旅游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并及时修改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的基本秩序,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3)完善旅游经济促进机制。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必须建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首先,培育旅游企业并要将其培育成市场主体。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政府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鼓励旅游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调动旅游企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其次,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行为,规范旅行业,建立旅游经济的正常市场秩序;最后,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要不断加强宏观管理,转换旅游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将旅游企业推入市场,使旅游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不断提高旅游国际竞争力,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旅游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旅游竞争压力,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只要我国旅游业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 考 文 献

    [1]王颖.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7):152~153

    [2]朱晶佳.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商贸.2011(12):186~187

    [3]杨红,吴卫东,乔立.新形势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3):210~211

第5篇:国有经济的发展范文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今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二五”规划实施在即,在这个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选择好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如何在低碳发展中做到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很长一段时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问题,最近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做了一些调研和走访后,形成一个初步认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是在其基本解决了工业化带来的传统环境问题之后,倡导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个观念是好的。但是,目前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还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具体的发展路径选择还需要各国根据国情做出选择。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当下应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同时,抓紧对清洁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的利用进行研究,全力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才是现实选择。为实现发展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目标,促成更多的共识,结合我最近的思考,我希望大家在以下6个方面能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是中国必然选择,而追求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是最佳选择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确实为人类构想了一个追求的理想目标,而发展低碳经济也确实为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中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基本国情和实际差别也很大,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模式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绝对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比性。因为这些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走过了碳排放的高峰期,并已通过提高环保标准等措施,使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低端制造业和冶金、化工等高耗能的产业发展已停滞甚至萎缩,部分已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还要加速发展,还要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举的艰巨任务。这些都是满足和完善13亿中国人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同时也必将迎来碳排放的高峰期,不过这也是发达国家曾经历过的。

为此,无论是从应对国际减排压力,还是从国内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身需求等长远的目标出发,在绿色经济框架下,努力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把低碳经济的概念真正落实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实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实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彻底转变发展方式上,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教育和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全力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在内各领域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促进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才是最佳选择。

二、当前抓好节能减排是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大家知道,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主要有两点:一是抓好节能减排,二是发展清洁能源。目前,发达国家多选择后者,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并正在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而中国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要两者兼顾,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是,在经济保持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同样具有高能源消费、高排放的特征,是不可回避的。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们还面临着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挑战。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源于覆盖全国的低端制造、低端生产、低端加工。特别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变还需有一个过程,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煤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比重仍占60%。为此,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淘汰这些消耗大、污染重、回报低的产业和产品,尽全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煤基醇醚燃料,减少煤炭的直接然绕,是中国未来10年最艰巨、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当前,各级政府在促进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转换、发展方式转变中,必须明确这一点,下决心关闭一大批低水平重复形成的、过时的生产能力,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尽快解决各地耗能高、排放大、污染重的重点企业。

三、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一定要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中国低碳技术

目前,我国的科研体系和生产体系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产品开发能力低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的知识产权,科技投入较低,还无法形成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完整链条。基本还是进行仿制或者为别人生产,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能耗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单纯的以碳减排为核心,贸然的向发达国家看齐,把当前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发展清洁能源上。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依靠商业渠道、花费大量外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人已做过测算,按照中国向世界承诺的到2020年实现40%―45%的减排量,我国每年为此新增的投资大概约需728亿美元。每年花几千亿元人民币做这件事情的代价就非常大了,这对于尚不富裕的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此,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做到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与推动。不仅要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也要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四、现阶段发展低碳的诸多难题待解,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政策,扬长避短改造提升中国传统工业、培育新兴产业是现实选择

大家应知道,把排出去的CO2抓回来看似简单的过程,捕集封存每吨CO2至少需要50―60美元的成本,对于CO2的捕集封存技术美国也十分头痛。美国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就曾说过:“目前的CCS(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将使燃煤电厂正常投资增加10亿美元并牺牲约1/4的能量输出,成本十分巨大”。我国CO2年排放量已占世界第一,人均也超过平均值,假若实施捕集封存,需要投入的资金中国目前着实承担不起。另外,普遍认为是清洁能源的太阳能利用,其实也会带来能耗和污染。因为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多晶硅是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更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有毒有害液体。为此,对于推动低碳技术发展,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客观认识,同时它又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也关系到国际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低碳经济发展必须依托有效的载体,而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正是这个“载体”之所在。我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尽管煤炭在能源结构的比重会有所降低,但其主体地位不会根本改变,唯有把发展清洁煤技术和煤基醇醚产业作为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主导方向,推进以煤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重点发展煤基醇醚燃料,应是我国最近几年替代能源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有效减少煤能源消耗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才是实现中国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现实选择。

五、要正确处理低碳追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展低碳经济确实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赶超世界的契机,但在当前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统筹与协调、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生态的各种关系,决不能一味地追求低碳,而忽视我们的国情。在制定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时,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尤其是决策者们,更应清醒地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不能为了低碳经济而放缓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既要继续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证碳的排放不超标,对待碳排放指标决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更不要盲目去攀比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已经走过了碳排放的高峰期,而中国还没有,中国当前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只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低碳追求的关系,既不能因为完成低碳承诺的任务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影响低碳承诺目标的实现,一定要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六、要充分考虑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

第6篇:国有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 现代农业 循环经济 发展对策

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粗放式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使得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极为低下,并且还严重的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转变农业生产的方式,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当 今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十分紧急的任务。但是,我国在向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从而促进和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现今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正确认识

虽然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导致我国人均农业资源的占有量相对较低。并且,伴随农业粮食生产安全相关问题的出现,以及人们对于粮食需求量的增长,最终造成了在农业发展中过分强调量的增长而忽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都认为,现今中国农业发展正在稳步前进,现在就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为时过早,并且会得不偿失。同时,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认为,若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其资金的前期投入过于巨大,并且在短期之内可能会无法获利,从而打消了生产发展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比较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因为生活较为贫困,认为最为重要的便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增产与增收,他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愿望并不强烈。

(二)缺乏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有长远科学的规划,但是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这一规划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受到各方重视的时间较短,也没有正规的规划体系来指导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推行、落实,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力度也不够。而农业循环经济要想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依据作为基础。比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经济、自然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息息相关,并且还关系到农业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等的每个环节,涉及到各个地区、各种产业以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所以说一些相关的经济理论、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相关技术研究等至关重要。虽然这些在发达国家中都已经得到重视与解决,但是还在处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的中国,有很多领域是农业发展中还没有涉及的。在我国,正是因为没有科学、深入的调研,缺乏长远、正规的规划体系作为指导标准,使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受到技术的制约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其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生产条件也受到较大的限制。相较于我国工业的发展而言,我国农业发展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十分落后的,并且相关的科技水平也较低,使得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技术的制约。多年以来,我国中央以及地方地区的财政对于农业项目的资金投入以及科技研发、服务水平都较低,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落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农业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成果应用严重脱节,更难以形成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正是因为农业先进技术的缺乏,农民即使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农业生产大都是以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以及实施。

二、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要想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普及以及快速发展,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农村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以及教育。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深深的扎根于农民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的认识农业循环经济的价值和发展趋势,增强他们的主动性与自信心。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宣传,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加明确我国在发展农业过程中面对的诸多困难以及挑战,了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威胁,理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以及基本的措施。同时,面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一定要切实的改变政府以GDP增长为目标的政绩观,从而更好地带领地方政府官员,既重视该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也重视农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应指标。比如说,将农业产品投入的结构、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加入到政绩考核的指标当中,引导区域循环经济的逐步发展,加快生态农业的开发力度,让农村地区摆脱农业生产以及经济增长中“有增无长”的状况,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及发展规划

要想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且保障这些规划能够切实的贯彻落实,需要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进程[4]。从规划操作的层面上看,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相关企业以及公众的基本责任与义务,从而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中资源保护的有关政策,健全农业生态的有关补偿机制,从而带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那些已经出台许多年且相对滞后的法律法规要及时的进行修订与完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要根据中央制定的法律来完善自己的地方性规章制度,从而提高相关法规的针对性以及可行性;各级政府还要加大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发挥财政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政府可以建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并确保专项资金能够稳定持续的增长;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开展的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可以给予直接的投资或者补贴。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的鼓励农民发展与本地区农业相适应的低碳经济,利用环保以及循环农业的相关技术来发展种植业或者养殖业,对于这些农户,在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方面可以实行优惠,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或者奖励;地方政府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以及区域政策,从而让这些政策整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效应。

(三)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

要想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就一定要加大对于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至今为止,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一些科研人员知识水平较低,对于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于农业循环经济中科研人才的能力培养,制定相关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争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人才。除此之外,一定要建立起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科研投入以及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加大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以及推广机制的建立,建立起范围广、技术高、多元化的投入与推广体系,从而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科研经费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以更好的贴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需求,但是若是要大幅度的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科研经费的投入,仅仅依靠于政府是无法满足的,所以还需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投入方式进行创新,让其走市场化的道路,鼓励以及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入到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投入当中,充分的调动社会各类成员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投入的积极性,拓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如充分发挥农业循环经济科研示范基地、农业领域龙头企业以及循环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循环经济科技推广当中的示范相应和扩散作用,引导全社会积极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来。

三、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对于农业的生产质量和发展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坚持与时俱进,坚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信心和信念,加快农村地区先进的、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密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保证我国农业能够协调、稳定、整体以及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哲.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

[2]马丁丑,王文略,马丽荣.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和制约因素诊断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

第7篇:国有经济的发展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资本、资产、产业及产品层面的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资本层面,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我国建立资本市场的初衷就是为国企改革服务的。1984年我国第一支比较规范的股票上海飞乐,就是由国企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发起设立的。199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正式形成。国企上市,一是为企业治理机制改革创造条件,引入了市场机制;二是为国企脱困提供资金,增强造血功能。当然,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国企改革发展。

从上市公司来看,截至2013年底,沪深两市共有A股上市公司2515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77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8.84%,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61.16%,已经超过前者。从股本总量看,非公有企业总股本也占到了A股市场总股本的31.65%,并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表明资本市场虽然当初是为国企改革而设立的,但已经为全民所用,促进了国有企业和非公有企业共同发展。

从公司产权属性来看,截至2013年底,全国9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净资产的70%、资产总额的58%、营业收入的62%在上市公司;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例接近60%,占中央企业登记企业总户数的一半以上。

从效益效率上看,2010~2012年三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利润率分别为4.9%、5.4%、4.6%,股份制企业分别为6.6%、8.4%、7.6%,总体而言,后者比前者的效益更好,高出了2~3个百分点,说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条道路是有效益、有成果的,是一条可行的路径。2014年,国务院国资委选取中国建材等央企试点混合所有制,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在资产层面,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从社会投资状况看,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投资比重在不断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持续快速提升。数据显示,2001~2013年,我国民间投资占社会总投资比重从44.6%上升到62%,表明我国民间资本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非公有企业还通过发行、投资股票等方式参与混合所有制,获得了实际收益,促进了企业发展。在对外投资方面,公有与非公有经济也协同共进,截至2013年底,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434亿美元存量中,国有企业占55.2%,非国有企业占比44.8%。

从市场投资主体看,各类所有制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共有企业1677.8万户,其中内资企业有1632.6万户(含私营企业1406.5万户,占了绝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45.2万户。国有企业及其下属公司中单一国有投资主体的已经极少,即使在军工行业中,尽管军工集团公司层面仍然是国有独资的,但是其子公司、孙公司等绝大部分是混合的。在对外合资中,国有企业的合资约占四成,非公经济在这方面占有一定数量优势。

在产业层面,多领域全面向社会开放。目前除众所周知的重要领域仍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外,半数以上产业均以民为主,特别是一般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商品零售、餐饮服务业、房地产等诸多领域,非公有经济已成为产业主体。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在积极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国家先后颁布两个“非公36条”后,出台了42个实施细则,在一些行业领域提出了路径图和时间表,落实到国务院各部委和国民经济相关行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目前多个地方政府首选优势产业破冰,圈定了试点国企并限时上报改革方案,先行先试内容为设立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等,其中混合所有制是推进较快的举措之一。譬如,珠海市拟试水新加坡采取的“淡马锡”模式,支持大型企业改组为经营平台、中小型企业整合为经营平台,打造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务、旅游业、港口、商贸会展等平台。

在产品层面,积极推进项目与产品合作。目前,很多产业链和重要项目也都向非公有企业放开了。近期多个省份陆续对外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国有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上万亿元,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银行、铁路等各个行业。如连接内蒙古与江西的蒙西华中铁路就是国内第一条尝试股权多元化的铁路建设项目,由中国铁投、伊泰煤炭、广汇能源等16家公司共同出资建设。

近年来,就连传统的保密性要求较高的军工业务也在产品研制、生产配套等方面逐步向社会开放。军工集团下属公司已率先实行体制内混合股权多元化,既扩大了资本实力,又借助外力完善治理结构,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双赢。我国目前正在发展的一些最为先进的军工项目,也在积极吸纳优秀非公有企业作为供应商,对产品研制进度和成本控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相比,在融合的深度、广度、水平、效果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在融合的方向、路径、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同时在理论和政策上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强化指导,为繁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复兴。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目标在于加快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如何把握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第8篇:国有经济的发展范文

我国体育旅游文化近几年受到人们的热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举办了体育健身旅游主题年活动后,体育旅游产业更是得到巨大的发展,当年我们就向海内外旅游者提供了60项大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游活动,受到中外游客的热烈欢迎,我国体育旅游从此成为一种消费热潮。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发展阶段,与国外体育文化旅游业相比,无论是在发展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从业人数、旅游资源开发程度都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体育旅游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文化,开拓体育旅游文化旅游资源,为我国体育事业,旅游文化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从体育旅游的价值来看,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体育旅游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却已是不争的事实,在1997年,我国旅游业收入110多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是休闲娱乐、体育旅游创收的。而近几年,体育旅游的规模内容不断扩大,体育旅游对国家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大,它作为精神产品不断地拓展着人们的消费领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对提高人们身心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体育旅游文化的价值

1.促进地域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地区影响力

体育旅游产业既是经济产业也是文化产业,体育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繁荣地区经济。比如,体育旅游能够带动体育器材、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其中,有力促进社会就业的发展,为稳定社会秩序,繁荣地区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体育旅游能够吸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这样大大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有力地提高地区的知名度,提高体育旅游城市的社会影响力。以海南体育旅游为例,海南风景优美,四季如春,气候适宜,同时,海南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体育资源,海南成功举办过环岛自行车比赛,在中国体育界影响巨大,海南的铁人三项赛、轮滑赛、职业高尔夫球赛等众多赛事的繁荣发展都为海南旅游提供了巨大的资源财富。另外,海南还拥有自己的形式各异的体育产业,从事体育产业的人员有3千多人,如海南的高尔夫球产业发展良好,以跃居全国高尔夫“大省行列”,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外游客到海南观看高尔夫,人数可达十万人次,为海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海南的就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促进海南体育产业的发展。另外,海南举行的环岛自行车比赛也是规模空前,取得了巨大影响,吸引了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18支车队百余名高手参加进来,这种高水平的赛事同样也为海南带来巨大的收益,为海南体育旅游发展的发展注入无限活力。海南凭着自己独特的地域优势,凭着自己强大的体育旅游品牌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海南体育旅游的成功发展意义非凡。

2.传播体育文化,加强国际交流

体育旅游文化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能够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稳定社会发展,同时,体育旅游也是传播体育文化、体育精神重要途径,能够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在世界范围内,以休闲娱乐,健身强体为目的出游的人数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努力在世界旅游市场抢占商机,借此传播我国古老的体育文化、优秀的体育精神,通过旅游,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提高中国声望。比如,中国山东的的临沂,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2012年中国成功举办了首届沂河文化体育旅游节,在旅游节上,“中国帆板大奖赛”“端午龙舟争霸赛”“摩托艇全国城市邀请赛”三大赛事声势浩大,举国震动。同时,临沂的门球、自行车、轮滑等体育项目活动也很丰富,他们的群众水上项目也非常活跃,沂河文化体育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文化热情,增强了各界人士发展临沂的斗志与激情,促使他们锐意进取,不懈努力,发扬本地体育旅游的决心。同时,这次活动也把临沂的特色体育旅游推向了全国,加大了山东临沂的知名度。相信,只有临沂人民不断积累体育旅游的发展经验,结合本地水利资源充沛的特色,不断探索体育旅游的发展道路,中国沂河体育旅游文化一定能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更大地促进临沂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临沂更快更好发展。

3.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促进人类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

体育旅游文化有个很重要的功能是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有效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体育旅游中,人们的精神意志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历练,人们的审美品位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提高。体育活动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社会风景相结合,不但可以消除压力,缓解紧张情绪,还能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旅游活动所不具备的功能。体育旅游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一定要重视体育旅游,有效地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我们知道云南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发展,有着许多形式各异、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其中彝族体育更是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彝族摔跤、射弩、歌舞等传统的体育项目是彝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彝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在彝族聚集地云南楚雄彝族古镇,每年都吸引来自海内外的大量游客旅游参观,这里的彝人建筑、饮食、婚礼与彝族人体育共同融合,造就了独具特色、充满古朴美的彝人天地,游人在此能感受到世外桃源般的轻松与快乐,在彝族文化中体验生活的惬意与舒心,彝族体育更是以巨大的魅力带给世人美妙的快乐享受。比如在彝族古镇每当夕阳西下,花灯初上之时,游客就能领略到最淳朴最壮观的彝族舞蹈活动,这时,有大批的青年弹起龙头玄,手挽着手,围着火堆开始唱歌跳舞,在清脆的歌声中,他们有节奏,有韵味地跳着,给游客带来无尽的欢乐。另外,游客也可参与进来,在于彝族人共舞中体验生活的美好,感受生活的乐趣。同时,游客还可以在舞蹈之余聆听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个与彝族舞蹈有关的美丽传说,有对恋人阿里阿罗,挺身而出带领百姓制服了带给人们无尽灾难的恶龙,并用火把恶龙烧死,为了庆祝胜利,纪念这对恋人,彝族人常常聚在一起跳舞弹琴,吟唱着“阿里罗”缅怀英雄并祈求平安。因此游客在彝族体育文化面前感受到了最大的快乐,在唱歌跳舞之际,听着美丽的传说,身体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同时,也把古老灿烂的彝族文化带向了世界各地,体育旅游文化有效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结语

第9篇:国有经济的发展范文

一、国外医疗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医疗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

现阶段,医疗成本较高以及长时间等待是刺激医疗旅游市场活跃的主要驱动因素。据海通证券网2018年统计资料显示,有26.5%的英国患者为绕开国内长时间等待而选择出境医疗;有33.1%的美国患者为寻求低廉的医疗费用而跨境寻求治疗,这一现象成为驱动医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同时,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认证的医疗机构被公认为具有极高医疗水准,部分患者在选择医疗时,会选择获得JCI认证的医疗机构。所以JCI认证数量快速增长,也成为国外医疗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截至当期,国外已经有600多家医疗机构获得JCI认证,并且将会以20%的速度继续增长。

(二)医疗旅游市场已初步形成品牌标志

根据FMI资料统计资料分析,按照医疗项目类型划分,医疗旅游市场可划分为牙科治疗、生育治疗、骨科治疗等一般性治疗,并且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独有的品牌标志。例如,匈牙利肖普朗(牙科)、日本温泉、泰国SPA、韩国首尔狎鸥亭洞整容、瑞士蒙特勒抗衰老等,已初步产生品牌效应,并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国外医疗市场在呈现出品牌标志的基础上,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据相关数据资料统计,截止2018年,泰国、印度、新加坡3国医疗旅游服务,已占整个亚洲医疗旅游服务市场份额85%;墨西哥跨境医疗患者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增长速度最快。

(三)各国医疗旅游专业性愈加突出

据MTA最新的医疗旅游指数统计,当前已有41个国家参与医疗旅游市场,使得医疗旅游的专业性愈加凸显。例如,印度以专业的心脏手术排名第一;以色列在服务、设施质量方面排名第一;新加坡因在复杂手术流程中具备专业水平成为最受欢迎的医疗旅游目的地;泰国作为全球顶级美容外科中心而成为最热门的医疗旅游目的地;马来西亚因具备一流的医疗基础设施与高技能的医疗专业人员备受消费者青睐。可见,随着医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外医疗旅游业的专业服务能力愈加凸显。

二、国外医疗旅游业发展经验分析

(一)拥有专业的医疗旅游管理机构

随着医疗旅游业蓬勃发展,各国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治病以及观光旅游,均建立了医疗旅游专门负责机构,推动医疗旅游业发展。如印度为发展医疗旅游业,于2015年7月宣布设立国家医疗保健旅游局,保障海外游客治疗质量。这一举动使得欧美国家患者到印度治病旅游数量大幅提升,且中国已经有部分公司开始致力于与印度开展跨国医疗旅游服务合作。同时,马来西亚为支持医疗旅游业发展,成立医疗旅游理事会,并在吉隆坡国际机场设立专柜,专业接待前来马来西亚进行医疗旅游的游客。泰国作为较早发展医疗旅游的国家,为推动医疗旅游事业的发展,专门在其他一些国家设立跨境医疗办事处,为外国游客赴泰就医提供前期医疗准备信息和远程问诊服务。国外其他国家在发展医疗旅游时,也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医疗旅游管理部门。

(二)具有健全的医疗旅游扶持政策

国外许多国家为推动本国医疗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政府每年都会投入重金。据东南亚媒体报道称,2018年马来西亚政府每年都会投入超过50亿美元,用于发展医疗旅游事业,并且将医疗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进行扶持。且马来西亚政府针对与世界知名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私立医院,提供租税优惠政策,并对外国患者占比超过5%的私立医院给予租税减免政策。印度政府也为推动医疗旅游业的发展,对医院征用土地进行补贴,扶持医院发展医疗旅游。同时,印度政府对公立和私立医疗服务机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近几年印度政府对医疗保险费投入已经达到年复增长率39%,进一步推动印度医疗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印度大幅度减少医疗设备进口税,保障私立医院具有世界一流的医疗仪器,提升医疗服务硬件水平,以期推动医疗旅游的快速发展。韩国政府业也非常重视医疗旅游业发展,首尔市政府出资成立整容美容支援中心,积极帮助外国游客联络整容外科医院,进一步扩大医疗旅游市场。

(三)具有先进的医疗技术

亚洲是医疗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以泰国为例,康民医院、三美泰医院是最早通过JCI审核,并获得资格证书的医疗旅游医院。目前,据泰国国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泰国已经有超过60家医院获得该证书,这些医院均向国外游客开放。对于泰国的医疗水平,美国萨利托医疗旅游公司总裁评价,曼谷许多医院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和美国不相上下,甚至已经更胜一筹。同时,作为医疗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新加坡,是拥有JCI认证医院最多的国家。在通过JCI认证亚洲医院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医院属于新加坡,这表示新加坡医院整体医疗水平较高,为发展医疗旅游提供强大技术支持。此外,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同样具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在肝脏移植、心脏搭桥等方面有尤为突出,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前来治疗观光。

(四)具备完善的医疗旅游基础设施

医疗旅游作为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因此,各国为助推医疗旅游事业发展,一直致力于完善医疗旅游基础设施。瑞士作为医疗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拥有世界高级水疗中心、健康中心,以及私人诊所。同时,瑞士已经拥有完善的酒店加医疗合作模式,为医疗旅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瑞士预防诊所和苏黎世柏悦酒店进行合作,推动了瑞士苏黎世医疗旅游快速发展。另外,泰国作为医疗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通过持续培训,不断完善提升服务水平,逐渐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医疗旅游服务集群关系网络,并进一步完善了泰国医疗旅游基础设施系统。德国政府为助力医疗旅游事业的发展,出资设立了350座矿泉浴场与疗养基地,并通过德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語言进行宣传推广,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疗养旅游。

三、我国医疗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医疗旅游业监管力度不足

由于我国医疗旅游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再加上监管机构较为缺乏,导致该行业出现各种乱象。据中国新闻网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仅海南在2019年2月推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监管机构试点,实施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而在其他地区,医疗旅游监管机构试点或相关监管制度并没有出台。在此情况下,国内医疗旅游业从业资质合格率不足10%。同时,我国医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约束。相关机构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涉案金额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免费旅游医疗骗局频繁发生。据中国报告网资料显示,自2014年以来,大连思兰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没有取得医疗相关资质情况下,通过美容院寻找高收入、高消费受害群体,以免费旅游名义诱骗受害人到海外医院进行体检。在此基础上虚构体检报告,谎称受害人系患癌高风险人员,诱其接受治疗并购买昂贵“药品”实施诈骗。2019年1月,浙江公安机关破获该起“以医疗旅游名义实施诈骗案”,共抓捕132名犯罪嫌疑人,扣押假药3000余箱,涉案金融高达1.5亿美元。

(二)缺乏独具特色的医疗旅游品牌项目

医疗旅游产品作为关键因素,对推动医疗旅游产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医疗旅游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已形成了特色的医疗旅游服务品牌。例如,以“疗”、“旅”并举,“治”为辅,以医疗服务获得大量客户的泰国SPA,日本温泉等;以“治”为核心,“旅”为辅,依托重点、优质的全套服务获取大量客源的新加坡、德国等。相对而言,我国拥有悠久的医药历史文化,但从医疗旅游方面来说,医疗旅游产品较为缺乏且未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从而制约了中国医疗旅游业发展。以中医为例,中医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医疗产品,被认为是发展国内医疗旅游的“富矿”,可成为国外游客体验中国旅游项目的最佳产品。但事实上,目前我国很少见到专门为外国游客提供的国内中医类医疗旅游项目,且到中国接受医疗旅游服务的国外游客数量远低于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据中国报告网资料显示,截止2019年初,中医药健康旅游在国内旅游产业中的比例不足5%,导致中医类旅游业经济效益并不突出。

(三)医疗旅游设施尚不健全

医疗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水平,直接关系到医疗游客的服务质量和体验。当前,我国医疗旅游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导致许多境内游客也趋向于境外进行医疗旅游。一方面,我国依然缺乏专业化的“医疗+旅游”配套设施。例如,美容瘦身、减肥治疗等基础设施依然停留在传统健身工具方面,很少开发新型旅游健身治疗项目设施。另一方面,部分医疗旅游机构沿用传统线下培训方式,线上培训沟通工具研发数量较少,患者体验感与满意度并不能有效提升。在此情况下,国内患者趋向于境外医疗旅游,而境外游客在体验过传统医疗旅游设施的服务后,也很少再次消费。据携程网的《2018年在线医疗旅游报告》称,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国内有43%的患者趋向于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地进行医疗旅游,25%的患者趋向于瑞士、泰国、印度等国旅游。而境内患者医疗旅游的消费比例仅为12.7%,境外患者在我国境内进行医疗旅游消费比例较低,消费次数较少。

(四)医疗旅游技能专业水平较低

医疗旅游的流程一般包括医学沟通、病历翻译、就诊沟通、愈后休养、观光旅游等,但当前我国相关中介机构专业水平较低,难以独立支撑全部技能服务流程。据《2017-2021年中国医疗旅游行业发展及预测分析》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国内专业从事医疗旅游服务的机构不足35%,其他中介机构多与第三方公司、翻译机构、旅行社进行合作,增加了医疗事故与纠纷的发生概率。目前我国境外医疗旅游主要包括体检、慢性病治疗、重症转诊等,其中境外转诊流程十分复杂,需要专业的医疗资源与服务保障。但是,我国开设境外医疗旅游服务的中介机构,多以传统的旅游方式服务消费者,缺乏筛选境外医疗供应商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根据现代健康报的最新报道,马来西亚某患者在2017年3月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胃肠道间质瘤,同年10月通过境内某省一家医疗机构求诊,寻求针对白血病的3代靶向药物。由于病历翻译不够准确,患者入境之后才了解,没有合适方案进行治疗。因此,我国医疗旅游技能专业水平较低,无法及时为境内外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咨询与治疗服务,已成为医疗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

四、几点启示

(一)构建合法有序的医疗旅游监管通道,有效控制境外医疗纠纷风险

目前我国医疗旅游市场处于混乱无序的发展状态,因此,监管部门应尽快构建合法有序的医疗旅游监管通道。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出台医疗旅游的行政、刑事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医疗旅游行业的监管惩处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境内、境外医疗旅游者的消费权益。另一方面,应提高医疗旅游行业准入门槛,禁止低质医疗中介和旅游机构参与经营。政府监管机构应严格审核开设医疗旅游服务的中介机构,要求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与牌照,包括出境游资质、医院授权书、航空服务资质、转诊资质等;并且,明确划分中介机构、客户以及国外医疗机构的责任,进一步规范签证、医疗诊治、术后随访等环节的操作流程,有效控制境外医疗纠纷风险。

(二)充分挖掘中医药资源及相关文化,打造医疗旅游特色品牌

当前,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设计不同层次的医疗旅游产品,打造知名特色医疗旅游项目。一方面各地区医院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当地中医药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区域旅游及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资源,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例如,可选择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中医保健旅游项目,如针灸、刮痧、拔罐、气功、药膳、药酒、洗温泉等,再配上有关中医文化与历史遗迹的参观学习,可促进医疗旅游特色发展。另一方面,应充分挖掘中国中医药资源和中医养生文化,与温泉疗法、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结合,开发“医疗+温泉+中药”、“医疗+森林+养生”等新型医疗旅游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打造医疗旅游特色品牌。

(三)多方位采用系统针对性培训方式,提高医疗旅游专业技能

根据不同机构工作人员原有工作特点和专业技能,可系统设置培训课程和培训计划,挖掘现有人才资源的潜力,使之能够较快适应我国医疗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语言沟通方面,医疗机构应专门培养相关人员或引入专业翻译设备,为打通异域语言沟通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医疗治疗技能培养方面,应选取精通管理、熟悉医疗专业技能的讲师进行培训;遴选优秀的医疗服务机构及相关医疗服务人员,结合客户服务需求落实服务细节,逐渐形成专业的医疗技能团队。在多媒体技术方面,应充分引入具有远程技能型人才,丰富远程治疗技术场景服务。在此基础上,可充分将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旅游业融合,形成新业态远程服务系统。此外,也可将高科技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形成我国特色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