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

表示声音的词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示声音的词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表示声音的词语

第1篇: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

2、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3、发聋振聩: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4、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5、欢声雷动: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 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

6、鬼哭狼嚎: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7、石破天惊: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

第2篇: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语流音变;普通话;节律;轻声;变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77-03

学习一种语言,如果只是能把每个音素或音位的音发得准确是不行,因为在一个词、一个句子中,只是一个音素、一个音节地发音,使人听起来像在念字,而不是说话。我们说话时,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把一连串的音组合起来连续说出来,用以表达一定的内容和意义。连续说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为了适应发音器官的运动,相邻的音常常因为相互影响而使得某个音发生一些变化,于是在日常语流中形成语流音变。普通话中最典型的语流音变是轻声、儿化、变调和语气词“啊”的变化,语流音变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意义中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也就出现了模棱两可的选择。

一、语流音变中的轻声困扰

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句子里有些音节常常失去了原有的声调而念成较轻较短的调子,叫做轻声。所有的轻声音节发音都变得短而轻,但并非音高都相同,轻声音节在音高上这种差别往往取决于前一个音节声调的高低。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后面的轻声音节念半低调(2度),例如“妈妈”;阳平后面的轻声音节念中调(3度),例如“葡萄”;上声后面的轻声音节念半高调(4度),例如“你们”;去声后面的轻声音节念低调(1度),例如“亲爱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准确把握哪些是必须读成轻声的音节呢?普通话测试中的第二大题是读双音节的词,某些双音节词在孤立的环境下并不能确定是否应该读轻声。例如,孤立的双音节词语“地道”,一种读法是两个音节都去声,作为名词表示地下坑道的意思;一种读法是第一个音节读去声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作为形容词表示“真正的”。两种读法都正确,因此这给参加普通话测试的应试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不同语体、不同风格的节目中也会出现轻声把握不准的情况:例如“棉花”一词,在新闻语体中“花”不读轻声,但在广播对话、主持人节目中“花”就可以读轻声,使语言更加口语化。轻声是普通话中一个重要的音变现象,一个音节(一个词语)要不要读轻声,除了要从词义、习惯分析外,还应结合不同的语言环境、节目形式、广播语体等等方面考虑,所以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们要增加对音节、词汇的了解认识,善于思考与分析。普通话节律的研究中,对轻重音以及词语轻重格式一直以来都有关注。从赵元任(1924)提出的“轻声”概念,到他1968年对汉语重音进行的分类,以及徐世荣、周殿福(1980)提出的普通话轻重格式,都已经为我国语言学界所认同。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人又通过声学实验的方法,对轻重音的声学特征以及轻重音在连续语流中的变化,进行了音长、音高和音强等多方面的考察研究。双音节词语和多音节词语一旦进入语流成为节律单元,其轻重格式将会如何体现,各音节在节律单元内部的主次关系会发生何种变化等问题,在汉语节律研究中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人们对普通话节律的感知和把握,通常是以二至四音节组合为基础的,习惯于把二至四音节的词语作为“囫囵的”整体,当成表意和节律的基本单元加以运用。因此二至四音节组合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轻重格式。而在五至七音节组合中,我们比较难以找到轻重变化的规律。其原因:一是内部结构的组合关系多样,如五音节跨语节可以有23组合、32组合、14组合、41组合、2+轻+2组合等等;二是每种组合的各部分词语一般会保留原来轻重格式的痕迹,使得跨语节中的轻重变化比较复杂。关于汉语节律单元内部轻重音及其声学特征,或许能够从一个角度得出新的结论,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中双音节词语和多音节词语的轻重格式究竟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是很值得探讨的。

二、语流音变中的变调困扰

第3篇: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

(一)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这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演讲语言常见的毛病有声音痉挛颤抖,飘忽不定;大声喊叫,音量过高;音节含糊,夹杂明显的气息声;声音忽高忽低,音响失度;朗诵腔调,生硬呆板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通过演讲活动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立即能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当然,讲究表意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吭吭巴巴,这样便损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

(三)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第4篇: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

象似性(iconicity)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即语言结构直接映照经验结构,主要讨论形式与语义之间的理据化关系,强调语言作为整体的符号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象似性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0世纪40年代,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斯(C.S. Pierce)在“符号三分法”中指出三类符号:图像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抽象符号(symbol)。图像符号(icon)反映符号与其对象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图像就是一种象似符号。比如tick-tock代表了时钟的声音,因为它在听觉上类似于钟表的声音;还有汉字的象形字“山”、“水”等。皮尔斯把图像符号(icon)按复杂程度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次图像”(hypoicon):“意象”(image),符号与对象在一些特征上相似;“图表”(diagram),符号组成部分与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似;“隐喻”(metaphor),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类似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通过考察皮尔斯理论中有关图像符号(icon)特征的论述,论证并发展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原理。语言符号象似性理论是对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任意性原则的挑战和补充,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2 象似性的分类

笔者根据皮尔斯对图像符号的划分,将象似分为意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图表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和隐喻象似(metaphoric iconicity)。

意象象似(Haiman, 1980)指的单个符号在某些特征上与其所指物相似。在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语言符号音与音、音与义相联时声音与其所指事物的相似。典型的语音象似是拟声词和感叹词。拟声词(onomatopoeia)是通过声音的模仿构成的。如buzz, crack, coo, mew, hum, pop, roar等。感叹词 (interjection) 是模拟人感叹的声音而形成的词,如英语的oh,oops,汉语的“啊”等。虽然在各种语言中拟声词和感叹词的数量很少,甚至是次要的,但不能否认这些词是有理据的。

还有一种语音象似称为象征象似。不同音素的组合在发音上和所指之间也会存在着近似的模仿,让人产生某种特定含义的联想。这种联系方式有多种,可以从音到音,也可以是从音到体积、光线、运动和距离等的联系。例如:/gr-/,常表示“沉闷而令人不快的声音”,如groan, growl, grunt, grouse, grumble; /-ump/, 表示圆形体,如plump, chump, rump, hump, stump, dump; /fl-/, 往往与闪烁或移动的光线有关,如flare, flicker, flame, flash; /sl-/, 常与滑、滑动有关,如slide, slick, sleek, slip, slope, slither; /sk-/, 指与表面的接触,如skate, skim, skin, skid, skimp等。

图表象似即句法象似。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句法规则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有理据的。句法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受人类认知的支配,具有比词汇层面更明显的象似性。语言学家们总结了三条主要的句法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原则(iconic distance)、顺序象似原则(iconic order)、数量象似原则(iconic quantity)。

隐喻象似主要体现在语义上,通过特殊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结构来达到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修辞的用法。隐喻象似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表达方式。

3 象似性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象似性理论使语言学习者认识到语言并非杂乱无章,也并非绝对任意,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词平面的音形义到句法篇章层面都具有象似性,认识各层面的象似性有助于英语教学活动。对于艺术类本科生,本身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教师若能将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引入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总结出英语语言学习的方法,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以英语词汇学习为例,在语音层面,学习者通过掌握英语中不同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体会不同音质给人的不同感受和联想,理解含有这种音素的词语的意义。短元音发音短快,要表示急促或短暂或匆忙的动作,可用含短元音的词汇,如hustle and bustle;长元音或双元音因为发音舒缓所以适合表示缓慢的动作,如calm down。边音/ l /和鼻音/ m /、/ n /、/η/以及摩擦音/ s /、/ θ /等听起来比较柔软、低沉而含浑不清,常被用来象征低沉、缓慢、含混不清的声音、状态或性质,如low, slow, soft, rumble, muffle, dumb, muddy, muddle, nerd, murmur, mutter, dim, muzzy。 再如,发音素/ b / 时,首先需要双唇堵住气流,然后突然打开,释放出一股爆发性的气流。许多包含音素的单词都含有膨胀、阻挡、迅速发展、爆炸等含义,如big, blast, bulge, bounce, block, boom, break, brake, burst等。由于爆破音/p/、 /b/、/t/、 /d/、 /k/、 /g/的发音方式使得它们的发音较为短促,显得干脆、刚硬,比其他的音素更能体现各种声响,如bang, boom, rumble, ping, pound, ticktock, clink, clank, clang, grumble, growl等。

这种语音象似现象不仅可以创造出新的意境,而且可以产生出特殊的视听效果,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例如: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Samuel T. Coleridge)

在英国诗人科勒律治创作的名诗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中,清浊辅音的交替使用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摩擦音/f/和爆破音/b/给人深刻的视听影象,让人联想到微风拂过海面,浪花轻拍海滩,白色泡沫随波逐流的景象。摩擦音/s/给人海面平静幽深的感觉。

在结构语义层面,学习者通过总结某些词根/缀的含义,记忆含有这些词根/缀的单词词义。例如,词根gam- 表示“婚姻”,所以这些词语monogamy, bigamy, polygamy都与婚姻制度有关;再加上前缀mono-“单”,bi-“二”,poly-“多”,我们不难猜出这些词语的意义。至于词义的派生,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如nation,可以派生出national, nationalize, nationalization, nationality, nationalism, nationalist, nationalistic, international等词语。同样,由自由词根组成的复合词如daybreak, blackboard, shoemaker 等是不计其数的,而复合词的可论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种象似性是就语言符号内部的关系而言,与外部世界无关。

第5篇: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拟声词;语音;比较应用

语言中凡是以模仿事物或动物的声音而构成的词称为拟声词,也可以称为象声词。在英语中,拟声词被定义为“the naming of a thing or action by a vocal imitation of the sound associated with it”,即“onomatopoetic word or imitative word”。日语中拟声词被定义为“自然界で生ずるの音や声を言音で模写したの一群”,即“声”。各种语言中都有丰富的拟声词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引起人们思维上的联想,比一般的词更具有修辞效果。本文通过汉语、英语、日语三种语言中拟声词在语音上的比较,总结出这三种语言中拟声词的发音特点。

在三种语言的拟声词当中有几点共同之处:都有模仿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发音的词;都有模仿动物的声音的词;都有模仿人情感的拟声词。这些拟声词的使用使语音和语义基本吻合,音和义之间互相联想并产生了用语音象征语义的表达效果。在拟声词的形态方面,表示一次声音用单音拟声词;表示多次音用重叠或三叠式;有重叠音时母音有时有音变。

一、拟声词的模拟对象

1.模拟动物的声音

模拟动物的声音在拟声词当中数量较多,是拟声词的主体。在英语中,这类词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模拟禽鸟虫的声音,如:cock-crow(喔喔声)、hen-crackle(咯咯声)、goose-gaggle(嘎嘎声)、dove-coo(咕咕声)、magpie-chatter(喳喳叫)、sparrow-chirp(叽叽喳喳声)、frog-croak(哇哇声)、bee-buzz(嗡嗡声)、cricket-chirp(喳喳声)。另一部分是模拟其他动物的叫声,例如:snake-hiss(嗖嗖声)、wolf-howl(嚎叫声)、tiger-growls(咆哮声)、horse-neigh(马的嘶叫声)、pig-grunts(哼哼声)、sheep-baa(咩咩声)、mouse-peep(唧唧声)等等,种类繁多,举不胜举。

在日语当中,翻开拟声词的字典,模拟动物发声的词也有很多,如:カカ(乌鸦的叫声)、ガガ(鸭子青蛙的叫声)、ニャニャ(猫的叫声)、こけこっこ(公鸡打鸣的声音)、ワンワン(狗的叫声)、キャキャ(猴子猿的叫声)、ミャオ(海鸥的叫声)等等。

2.模拟自然现象的声音

英语中有描述水声的bubble(汩汩地流)、brawl(哗哗地流),描述风声的howl(怒嚎)、whistle(飕飕)、boom(轰轰隆隆)等。

日语中用ずぶずぶ、びっしょり、しっとり、しっぽり、ぐっしょり来表示下雨的声音,用よそよそ、ひゃりと、すうすう来表示刮风的声音,用ひらひら、はらはら、ちらちら、ぽとりと表示花落的声音。

3.模拟人的情感的拟声词

在英语中,如:aha(啊哈)表示高兴,ow(哎呦)表示疼痛,wow(噢)表示惊奇,ugh(啊、呀)表示厌恶等。

在日语中,如:ぷっと表示笑得噗嗤声,どっと表示哄堂大笑的声音,けろけろ表示放声大笑的声音,めそめそ表示抽抽嗒嗒的哭声,おいおい表示哇哇大哭的声音。

二、拟声词的形态

1.一次音用单音拟声词

英语拟声词的构词方法中,多用单音节拟声词模拟一次性的声音和动作,如:pop(爆裂声)、crack(噼啪声)、clap(鼓掌声、轰隆声)、toot(鸣叫声、嘟嘟声)等。日语中,也有用单音拟声词模拟一次发音的,如:ぐい(形容喝酒时发出的咕嘟声)等。汉语中也存在一次音,如:啪、哗等。

2.音节用重叠或三重叠式

英语中用重叠音节模拟多次性声音或动作,如:pom-pom(机关枪的乓乓声)、quack-quack(鸭子的嘎嘎叫声)、put-put(马达的噗噗声)等。

日语的拟声词中重叠音占很大的比例,显示出音韵上独特的美感,如:がらがら(硬物相碰时发出的声音)、かりかり(咬碎硬物时发出的咯吱咯吱声)、ばたばた(鸟振翅发出的声音)、ぱちぱち(按快门、打算盘或下棋时发出的声音或连续拍手时的啪啪声)等等。

我国古代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用重叠音的方法来构成语言的音乐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声音美,收到了特有的音响效果,可以使人感到有声有色。

3.重叠时有时有音变

英语拟声词当中的叠音中元音往往有变化,如:ding-dong(叮当声)、tick-tock(钟表的滴答声)、pitter-patter(啪哒声);也有改变辅音的,如:rat-tat(嘭嘭声)、hurly-bourly(喧嚣声)、hustle-bustle(嘈杂喧哗声)等等。

在日语中,重叠音有时有促音变“っ”或拨音变“ん”,例如:くるんくるん(表示滚动的状态)、ビンビン(表示响笛发出的嗡嗡声)、ぴしっぴしっ(冰裂的声音)、きゅっきゅっ(物体之间摩擦发出的声音)。

双音节化在汉语中是常见的修辞现象,汉语讲究词语之间的偶数音节的组合,使汉语有一种匀称、整齐、平稳和舒畅的美感,符合中国人均衡美的美学心理,在语音上比较整齐,往往没有语音上的变化,例如:哗哗、嗡嗡、叮叮咚咚、哗啦哗啦等等。

三、拟声词的语义

英语的拟声词经常用辅音或辅音丛来表示不同的语义,如:摩擦音[r]给人粗糙削利和重浊的感觉,如rasp是一种粗砺的刺耳声、人喋喋不休是rattle、狮子吼是roar、猪嚎是grunt、乌鸦叫是croak、产生于摩擦挤压的唧喳吱声是creak、转盘的噪声是rumble、驴叫是bray、车轮辗过的嘎吱嘎吱的响声是crunch、劈劈啪啪的爆裂声是crack、发出刺耳的刮擦声是scrape、尖锐刺耳的叫声是scream;[m]大多表示低沉的鼻音,如:murmur、mutter、mumble都表示低声咕哝,还有蜜蜂的嗡嗡声hum,哀音声moan;[s]多表示风水的声音;[sk]表示表面的接触,如:skate、skim、skid、skimp;[-sl][-fl]表示沙沙的声响,如:rustle、whistle、ruffle、shuffle;[-ump]表示沉重撞击的声音,如:dump(砰地放下)、thump(砰然的响)、bump(碰撞)、lump(重重地坐下)、clump(用沉重的脚步走路);[-are]表示强烈的光声,如:flare、glare、blare、stare;[fl]给人以飞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空气中飞的动作,如:fly(飞)、flap(振翅)、flit(倏地飞)、flutter(飞扑);[wh]使人联想到发声时的送气声,也有猛烈的动作带动气流的感觉,这样的词可见于wheeze(喘息)、whoop(喘息)、whicker(嘶鸣)、whinny(嘶鸣)、whip(鞭抽)、whirl(旋风)等等。

一般来说,日语中一个音节的子音是浊音则表示迟、钝、重、大、脏等感觉,而清音给人以锐、利、轻、小、美的感觉。如:けらけら指张开大嘴大声朗笑,而げらげら虽然也指大声笑,但着重指笑得有点过分;はらはら用来形容花瓣、树枝、泪水、雨点等轻小的东西一片片一滴滴不停地落下,而ばらばら用来描写粒状物,如冰雹等落下的声音,相当于汉语的啪哒啪哒、吧嗒吧嗒、噼里啪啦的声响。

汉语用单音节或多音节的拟声词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强弱、轻重缓急。由于形声字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单音节拟声词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做声符加“口”旁的形声字构成,如:嚯、嚓、嗖、唰、呸、哇、哗等。双音节拟声词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双声叠韵,如:叮咚、滴答、噼啪、呼隆、哗啦、吧嗒等。三音节的拟声词多为ABB型,如:哧溜溜、噗噜噜、唰啦啦等等。四音节的拟声词多为双音节词的扩展和复合,如:乒乒乓乓、叽叽喳喳、嘀嘀咕咕、稀里哗啦等等。四个音节以上的拟声词如滴滴答答滴、钦匡钦钦匡等,数量不是很多。

中英日三种语言的拟声词除了以上几点相似之处外,由于各自语言的特点,又有一些不同之处。日语是一种音节文字,每个“假名”表示一个音节,日语中四音拍结构的叠词很多,由于音节的结构简单,人们容易背记所有的音节。运用拟声词,是利用其声音的变化,使语句节奏明快,声音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的美感,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日语被称为“一本调子(平板)”,运用拟声词对补救日语音节结构单一,缺乏节奏变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汉语象声词语音的特点是音节匀称,成双成对,有一种均衡美和节奏美。由于汉语中没有辅音,无论在音节的开头还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所以音节结构整齐,音节界限比较分明,再加上汉语元音占优势,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显示了很强的音乐性。

英语中的拟声词多为辅音丛开头的词,这与英语语音结构的特点有关。英语语音结构的最重要的特点是闭音节占优势,大量的辅音丛出现在音首或音尾的位置上。英语词的音节参差不齐,不具备汉语语音文字的特点,虽然也有重叠的音,但远没有汉语和日语的普遍。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声韵和不同的声响,用复杂多变、格调不一的声音模仿和因模仿而构成的拟声词构成了美妙的“交响乐”,使语言变得更逼真和富有音乐性,尤其是模拟听觉印象的拟声词采用具有和谐音节的叠音叠韵的语音形式,更具有独特的美感。拟声词的使用使会话更生动,给人以新鲜感,意思表达简洁明了,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简单上口、和谐悦耳。

参考文献:

[1] 郭江华.新日汉拟声词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2] 彭飞.日语拟声词简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蔡振声.中日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4] 于元方.试论英语拟声词[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

(9、10):67-68.

[5] 苏昕.英汉拟声词比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4):

80-82.

第6篇: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动物拟声词;语音;结构;语用

拟声词是以特定的韵律结构直接模拟现实世界的声音的词语,它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并且经常在口语中使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斯多葛派提出“摹声说”,认为原始人类最初就是采用模拟声音来为事物命名的。动物拟声词把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声音与人类语言对应起来。本文将从汉语和泰语动物拟声词的语音、结构和语用方面进行汉泰动物拟声词的对比。

一、语音方面

正如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说:“有些符号是绝对任意的;而在另一些符号中,我们注意到任意性虽然不是完全不存在,但却存在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有理据的。”对同一种动物,汉语和泰语大多模拟的不同,有时甚至相差很远。如我们一般用我们用“唧唧”的声音形容老鼠叫,而泰语用กุก[kuk21];马蹄声“得得”,泰语用กับๅ[kab21kab21]形容;小山雀的叫声“啾啾”,泰语用จิ๊บๅ[tɕib⁵⁵ tɕib⁵⁵];汉语中用“嘶嘶”形容毒蛇发出的声音,泰语用ฟ่อ[fɔː21];然而,有些拟声词却模拟地相近。如汉语中的鸭叫声为“嘎嘎”,泰语为ก้าบๆ[kaːb⁴1 kaːb⁴1];汉语中用“嗡嗡”形容小虫飞来飞去的声音,泰语类似用หวี่[wiː21];汉语中小鸡的叫声为“唧唧”,泰语为เจี๊ยบ[tɕiːəb⁵⁵];汉语中的牛叫声为“哞”,泰语为มอ[mɔː33]。

二、结构方面

汉语动物拟声词和泰语动物拟声词在组成结构上有很大区别。汉语和泰语动物拟声词结构中都有A式、AA式和AB式,如“喵”和“แฮ่[hɛː⁴1](狗的吼声)”,“呱呱”和“โฮ้งๆ[hoːŋ⁴1 hoːŋ⁴1](狗叫的声音)”,“布谷”和“กระต๊าก[kra21taːk⁵⁵](母鸡下蛋时的声音)”。但是汉语中的AABB式是泰语所没有的,如“唧唧喳喳”。而泰语中的ABB₂式、AA₂A₃式和ABAB₂式在汉语中也是不存在的,如“กระโต้งโห่ง[kra21toːŋ⁴1hoːŋ21](孔雀的鸣叫声)”“ซะชอเชีย[sa⁵⁵sɔ33siːə33](唧唧喳喳”“กระต๊าก[kra21taːk⁵⁵]咯嗒咯嗒(母鸡下蛋后的声音)”。此外,汉语和泰语动物拟声词的重叠方式也不一样,泰语是表音文字,因此,泰语拟声词形式比汉语拟声词形式多。

三、语用方面

拟声词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音响效果在实际运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关雎》篇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为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读了此句,我们仿佛看到双宿双飞的两只鸟儿“关关”叫答应和着,意境颇感真切。泰语“เสียงเกีอกม้าด้งกกกก(嗒嗒的马蹄声)”中的“กกกก(嗒嗒)”如身临其境般地让我们看到马儿在眼前走过。

在汉泰两种语言中,有时用同一个拟声词可表达几种不同事物的声音。如汉语中的拟声词“萧萧”的意思有①马长鸣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小雅・车攻》)。②风声。“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③雨声。“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④落叶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泰语拟声词词义的衍生一般是基于某一个特点进行引申的,如กุก[kuk21]这个词的意义有三种:①嗒嗒(手杖之类触地的声音)。②咕咕(一些鸟的叫声)。③唧唧(老鼠的叫声)。而之所以会用กุก[kuk21]这一个词表示这三种声音,是因为这三种声音都有短促、轻快的特点。

许多语言里都有着丰富的拟声词。汉语和泰语里都有着丰富的拟声词。本文通过汉泰语动物拟声词语音、结构、语用方面的对比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汉语和泰语在动物拟声词方面表达的异同,同时,对汉泰语拟声词翻译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Gray. I. H.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85

[2] สรบุสยั รุ่งโรจนัสุวรรฌ.โดรงการดําเลียนเสียงธรรมชาติใมภาษาไพย(泰语拟声词研究)[D].曼谷:朱拉隆功大学,2007

[3]郭绍虞.《中国语词的声音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30

[4]劳允栋编.《英汉语言学词典》 [G].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90.

[5]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7.

第7篇: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

面对中考中千变万化的字词题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辨析与比较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如何培养学生辨析与比较的能力呢?仔细研究试题就会发现,题型虽然变化较大,但也有不变的内容。近几年考查的内容均为两方面,即字音和字形。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也应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字音辨析比较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语文中考字词题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字音考查的变化。2009年主要考查字音的正确拼写,2010、2011年主要考查字音的辨析,2012年既考辨析又有比较。面对这样的变化,下面以2012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第二题为例,谈谈应对策略。

2.下列加点的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干涸―禁锢 鳞次栉比―不拘小节

B.祈祷―菜畦 惟妙惟肖―悄无声息

C.迸射―骈进 恪尽职守―刻不容缓

D.伫立―贮蓄 鲜为人知―显而易见

经过对第二题的分析可以发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为:

1.音同形似字。如:伫立―贮蓄。这类比较辨析最为简单,因为这类字都遵循“形声字的声旁表读音和形旁表字义”的造字规律,学生只要把握声旁就可以了。

2.音同形异字。考查内容多为多音字,如“鲜为人知―显而易见”这组词语的辨析中, “鲜”即为多音字,2009年也考到这个词语。2010年中考“参差不齐”中“参”的考查也为多音字。多音字的读音,一般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随义转,因此可以根据字义来辨析。如“鲜”字,若表示“新鲜、鲜明、鲜美”的意义,则读xiān,如鲜花、味道鲜。若表示“少”的意义,则读xiǎn,如鲜为人知、鲜有。汉字中也有不少多音字,因其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不同,而导致了读音的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它的词性来判断它的读音。如“长”作为形容词时读chán(很长),作为动词时读zhǎn(生长)。

还有一些易读错的字,如试题中“祈祷―菜畦”的辨析,其中“祈 (qí)祷”学生易错读成“祈(qǐ)祷”。2010年试题中的“畸(jī)形”学生经常错读成“畸(qí)形”,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日常习惯中错误读法的影响,类似字还有“符(fú)合”常被错读为“符(fǔ)合”,“粗犷(uǎn)”常被错读为“粗犷(kuàn)”。怎样避免这种错读呢?一种方法是换词识别。像“符(fú)号”这个词一般都不会读错,我们又知道“符”不是个多音字,那就能确定在“符合”这个词中“符”也读“fú”。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声旁”来确定。如“粗犷”的“犷”是个形声字,其声旁“广”的读音与整个字“犷”的读音相同。记住了这一点,学生就不会再读错这个字了。受习惯错误读法影响,常被错读的字还有“号召(zhào)”“挫(cuò)折”“剖(pōu)析”“气氛(fēn)”“脊(jǐ)梁”“魁梧(wú)”等。

3.音异形似字。如:干涸―禁锢、迸射―骈进。此类字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最高,2012年试题中16个字音辨析的词语就有8个是音异形似字。音异形似字也是字词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汉字大多属于形声字,但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不能表示该字的现代读音了。就是这类形声字的存在,给识记汉字的读音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像以“真”为声旁组成的字,如颠、嗔、镇、缜、慎、滇等,虽然声旁相同,但它们的读音却是大相径庭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这些词语的归纳整理。在学习其中一个词语的时候,让学生对这一组词语进行辨析,如2010年试题中考查的词语“玷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玷(diàn)污”与“ 沾沾(zhān)自喜、黏(nián)住、拈(niān)花惹草、钻(zuān)研”这些词语放在一起比较辨析,反复诵读,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对形近音异字的辨析比较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二、字形辨析比较能力的培养

2012年沿袭2010、2011年的题型,考点为找错字。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试题中写错的字都是音同形近字,如:辐(幅)射、销(消)声匿迹(括号内为错误字)。这类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学生极易混淆。下面以2012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谈谈应对策略。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真缔 苍海桑田 消声匿迹

B.惬意 抑扬顿错 侧隐之心

C.娴熟 迫不及待 忍俊不禁

D.绽放 五彩斑斓 眼花乱

主要应对方法有:

1.利用形旁表意功能辨析。汉字中约有90%以上属于形声字,如果学生掌握了其形旁表意功能,对辨析形近字帮助很大。如2012年试题中对“辐射”中“辐”与“幅”的辨析比较,“辐”本意是车辐,故为“车”字旁。这里是比喻义,即像车辐一样从中心向外沿直线发散;“幅”的本意为布帛的宽度,故为“巾”字旁,后泛指一切宽度,如幅员。通过这样的形旁辨析,这组字体的不同意义就很明确了,学生书写起来自然也就不会出错。像这样的形声字还很多,如“辨、辩、辫、瓣”这组字体的形旁分别是“刂、讠、纟、瓜”,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取向:“刂”与刀有关(用刀把事物隔开,有划清界限、解剖辨别事物的意思);“讠”与说话有关;“纟”与绳子有关;“瓜”与瓜果类有关。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形旁的表意功能来区别其意义,就能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从词语的结构来辨析。从词语结构入手分析字义、辨析字形正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并列结构词语的字形判断中使用尤其便利。如试题中的“沧海桑田”可依“海”而断定是“沧”而非“苍”,“眼花缭乱”可依“乱”来断定是“缭”而非“”。还有学生常写错“震撼”可依“震”为“震动”断定是“撼”而非“憾”,“山清水秀”“青山绿水”中“清”可依“秀”而断定,“青”可依“绿”而断定。

3.追根溯源辨析法。有些词语的意思因其历史原因而约定束成,尤其是一些成语。这就需要教师追根溯源,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辨析记忆。如试题中“销声匿迹” 为什么是“销”而不是“消”。查字典可以知道,“销”与“消”都有“除去、消失”的意思。但是查找资料可以发现,“销声匿迹” 这个词语出自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因此人们约定俗成为“销声匿迹”。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易写错的词语或成语,它们不属于音同形近而是音同形异,如谈笑风生(声)、按部(步)就班、走投(头)无路。对于这些词语,学生写错的原因主要是只看字面而没有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词语或成语含义的前提下加以记忆。如“谈笑风生”从字面上看,“风”后面一定是“声音”的“声”。其实“谈笑风生”的含义是形容谈话时又说又笑,兴致很高,很有风趣,气氛融洽热烈。风为“风趣”,生为“产生”,并不是指风的声音。理解了词语的真正意义,学生就不会再写错了。

第8篇: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

一、朗诵的基本要求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1.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2.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

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作品内容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鸣,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的到来。进而,我们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的向往、企盼。

(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像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也使人动性。

二、朗诵的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1.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三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四是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1)生理停顿和语法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2)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安排的。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通过增加声音的强度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不止一处,则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谁去南靖土楼”)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你去没去过南靖土楼”)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南靖土楼、永定土楼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

3.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4.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句调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于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末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和降调

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达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2)平调和曲调

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三、朗诵有助于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第9篇: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网络用语;语法;类型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随之人们在语言表达上也紧跟时代潮流。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发现网友们充分运用其灵活的思维创造出许多别有生趣的语言现象。

所谓语法理据,即利用语法手段在原有基本词汇的基础上创造新词或者旧词新用的造词方法。这里所说的语法不单指汉语的语法,也包括外语的一些语法规则。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词,可分为转类型、减缩型、重叠型、衍生型和混合型等。

(一)转类型转类型是指利用现有词语改变其词性和用法的造词模式。

1.名词性转动词性网友在使用一些常见的名词时,或因为谐音,或因为简称,或因为亲昵、形象、隐晦的表达需要,就使这些词具备了新的用法。例如:河蟹:指在论坛中,网络相关监管人员封锁、掩盖负面消息以及屏蔽少量非文明用语的行为。――“和谐”的谐音形式,网友误打求新就代替了“和谐”。

2.名词性转形容词性这类词是用生活中最常见事物的特征带给人们最真实最强烈的感受,来表示人们遇到事情的感想和知觉。例如:磁:关系密切,关系深厚。――两个人关系特别好就是相互吸引的磁铁那样紧密。名词转为形容词。

3.动词性转形容词性用表示动作的词来形容人或物的一些特性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准确的表达出想要表达的韵味。

4.形容词性转动词性这类词大多是网友们利用该词最显著的特性来表示造成这种特性的动作。

5.拟声词性转动词性这类词原为拟声词,用事物或事情发生的声音来表示发生该事情的动作,这种词语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啵:接吻。――用接吻的声音表示动作。

(二)减缩型减缩型是指将较长的词语省略为较短的词语的造词模式。用磁化理论来解释,词语的减缩就属于横向磁化。以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构词单位代表整个词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减缩。本文的减缩型仅指汉字减缩,不包括汉语拼音的减缩。

传统以来,汉字减缩大致可分为两类:简称和数词略语。但在如今的网络中,词语出现了其他形式的减缩和传统所没有的句子缩略。这里我们把网络中出现的语言分为正语减缩、反语减缩及缺语减缩。

1.正语减缩正语缩略是指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的缩略。又可分为短语减缩和句子减缩。

(1)短语减缩有的用短语中几个代表性语素(或词)重新组合成新的词语,如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有的用数词加上相同语素组成新的词语。如4B青年(“苦逼、二逼、、傻逼的青年”的简称)。(2)句子减缩 在页面语中,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减缩造词方式。随意抽取单句(复句)中的几个汉字来组成新的词语。由于有些缩略语不同于常规,不易让人理解,容易让人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我们称之为“随意减缩”。除了三字格,还有一类四字格。这里的四字格只是字数与传统的成语相同,其他特征并不相同,有着其自身独有的特色。是取句中最重要的感叹词、动词、名词、副词、数量词和形容词合并。

2.反语减缩有一类很特殊的减缩,是把一个短语减缩为一个现成的词语。其语义和色彩都与原词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大相径庭。我们称之为“反语减缩”。这类词语多被网友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吐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达到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

3.缺语减缩还有一类更加特殊的减缩。其用法类似于我们所熟知的歇后语。使用人们所熟悉的词语,将其中与说话人意图的字故意省去,之后,用一个“欠”字加上故意省去的字就隐晦的表达了说话人的含义。这种形式表达的基本为挨打或者挨骂的意思,体现了我国文化表达含蓄的特点。

(三)重叠型重叠型是指将语素重叠的造词模式。汉语语法中,名词一般是不能重叠的。但在页面语中,名词重叠的情况随处可见,平时不能重叠使用的形容词也大量出现。①本节讨论的重叠型,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AA式:模仿儿童语言,具有撒娇求宠意味的意味,充满童趣。例如:本本(本子)、车车(车子)、东东(东西)

2.ABB式:对一种社会现象的讽刺或者表示一种黑色幽默。

(1)姓氏+重叠语素,这些重叠语素大多为动词:表示对人物的讽刺。例如: 范跑跑:即范美忠。――四川汶川地震时,范美忠作为教师只顾自己逃生,没有带领学生跑出教室。(2)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重叠:表示劣质工程。例如:楼脆脆:2009年上海一栋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楼整体坍塌。

3.AA哒:这种形式用“哒”来谐音“的”,在形容词后加个“哒”,表达更加亲昵可爱,个性与时尚。例如:萌萌哒:萌萌的。――很萌。此外,用AA哒形式来表词达意的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么么哒”,其中的“哒”并不是“的”的意思,只是一种亲昵后缀。时常会被使用于关系较好的朋友之间,作为表达友好的词汇来使用。

(四)衍生型衍生型是指利用相同语素的词语(类似准词缀),形成词族的造词模式。该形式与仿词不同。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本文主要描述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模因表现型中的同构异义横向嫁接的类型。该类型是指语言的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但内容变了,为另外的词语所取代。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探讨。

1.首语素衍生这类衍生是前面的语素都相同,即具有相同的特征或者共同的遭遇,直接更换后面的内容即可。例如:裸X: 裸辞、裸婚、裸考――“裸”指露出,没有遮盖。现多用来表示夸张或者吐槽无奈的现实。

2.尾语素衍生这类衍生与首语素衍生类似,保留后面具有同样特征的尾语素,根据不同情况更换前面不同的内容即可。例如:X漂:北漂、横漂、南漂――“漂”即漂泊,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五)混合型混合型是指汉字词、拼音词或拼音缩略词的词尾加上英语的语法词缀,由这种方法组合而成的新形式本文称之混合型网络词语。众所周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而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也表现在语法上。汉语语法多靠语序和虚词的运用来实现,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没有动词的屈折变化。而印欧语常用词尾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句法功能的变化。而在网络中,网友巧妙地将两种语法进行了融合,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动词或者形容词+ing: 表示正在进行中的事情或者当前所处状态。幸福ing(幸福中)、恋爱ing(恋爱中)――“ing”在英语中是现在进行时的后缀,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或者所处状态。前面只需加表示该动作或者状态的汉语词即可。

网络是个万花筒,出现了形形的语言现象。因此,笔者对网络中的语言现象进行简要分类,以便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些语言现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生活提供乐趣。(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