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

第1篇: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债 城投债 财政补贴 PPP模式

2015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国家鼓励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为债券发行带来新一轮契机。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5号),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

(二)海绵城市试点

海绵城市的申报有两个要点,一是要求目标的合理性,二是要求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性。主要考核以下内容:

1.是否以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为目标。试点城市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是否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要求,排水防涝标准、防洪标准是否达到国家有关技术规范。

2.是否有效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加大政府投入,是否客观评价地方财力可承受度,建设和运营模式是否有效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采取PPP模式部分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是否充分体现“以地方及社会投入为主”,是否能够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有效合作等。

2015年4月2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名单,共16个城市和地区,涉及16个省市;2016年4月22日公布第二批试点城市名单,共14个城市,涉及14个省市(见表1)。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我国发展现状

(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海绵城市”的概念脱胎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德、日对于雨水的管控、处理和英、澳对于城市内涝、水环境治理理念。国外对于雨水的处理态度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视同负担,一排了之”,70到80年代的美国“就地滞洪蓄水”,再到90年代的重视水质管理的BMPs(最佳实践管理)。

在典型的海绵城市模式中,美国提出了“强化建设水敏城市”概念,德国提出了“排水零增长”的水处理相关法案,日本提出了“雨水贮存渗透计划”,英国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澳大利亚形成了“雨水源头控制理念”,新西兰建立了“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体系”。

1.美国:水敏城市建设

水敏城市的建设内容与海绵城市基本相同,但更加侧重于城市生态管理和城市景观建造,综合运用城市建设管理和可持续水系统管理方法,在生态机能的理念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空间布局。

美国通过发行一般责任债、联邦和州给予补贴与贷款等方式来鼓励雨水的科学化处理。一般责任债属于美国市政债券的一种,其发行获得政府信贷及“征税权力”担保,而不是项目收入担保。

2.德国:高效集水

先进的绿地管理水平和排水设施使得德国能够有效的进行雨水收集,并同时进行污水和雨水处理,城市地下管道能够有效地平衡生态系统,完成收集、中转、储蓄整个过程。

德国各城市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雨水费用标准,并将该项资金主要用于雨水项目的投资补贴,以鼓励雨水利用项目的建设。

(二)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现状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到1.5亿元。根据已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试点城市信息,2015到2017年每个城市的规划投资平均规模约为 80亿元,估算我国目前330个地级行政区未来五年内投资总额约为3万亿元。

1.试点城市初见成效,已有成功案例

首批试点的16个城市计划建设项目993个,投资279亿元,截止2016年5月已开工建设且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项目593个,占比59.8%,完成投资184亿元。1部分城市的内涝问题和水环境问题已得到一定改善。例如,作为海绵城市的项目试点案例,金华燕尾州公园的改造取得世界建筑节最佳景观奖,该公园建成后经受住了金华市百年一遇的洪水;遂宁、萍乡在治理城区内涝中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

2.建设因地制宜,各试点城市建设重点不同

试点的海绵城市中有地级市、县级市、直辖市、单列市,地理范围上涉及华北、华南、华中、西北、东北地区,囊括了中国内陆地区所有的有内涝、干旱等问题的城市及地区。在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各个试点城市又推出地方性政策来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进行。

3.摸索中前进,问题待解决

(1)巨额投资,回报机制不明。海绵城市的建设时间长,除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外,后期的维护、运营管理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策的跟进。

(2)PPP撬动巨额资金,收益模式是关键。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国家政策要求是予以信贷支持,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将PPP模式资本的占比作为是否列入试点城市的重要标准。引入社会资本大力推广PPP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基金、众筹、资本证券化等金融组合方式运作。国外相关经验显示,海绵城市项目收益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主要外部收益包括减少地表径流进而防治内涝、降低排水负担、增加供水、改善供气质量和增加房产价值等。在我国,如何发掘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收益点,多元化收益模式,是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和管理中的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一)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规范、指导政策陆续出台。

财政政策上,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中央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政府对海绵城市项目给予贷款贴息。

在金融支持方面,国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除了引入PPP模式外,还通过鼓励债券融资、信贷便利和PSL支持等方式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1)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农发行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信贷便利,将在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期限最长可达30年;积极开展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还将开通绿色办贷通道,提高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贷款审批效率。(3)对于符合使用抵押补充贷款资金条件的贷款项目,可执行人民银行确定的优惠利率。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项目的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可作为农发行贷款的质押担保。

(二)地方政府层面政策支持

在中央和各部委的政策鼓励下,有17个省市相继了地方对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从内容上看,可以概括为5个规划设计导则、7个推进意见、1个详细方案。如鹤壁市出台了详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在鹤壁市的3年投资方案中,总投资34.8亿元,其中建设单位自筹0.1亿元,占比0.4%,地方政府以财政收入支持16.6亿元,占比47.7%,中央财政支持12.1亿元,占比34.8%,社会资本6亿元,占比17.1%。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基本比例为3:1。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运作模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三种途径,一是传统方式,即各部门分段实施,进行碎片化管理来改造海绵城市;二是城投模式,即以城司为主来推进工程项目整体进行;三是PPP模式,即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运营,政府采取补贴和购买的方式进行回收。

PPP模式的应用条件强调四个要素,即界面、产出要求、绩效指标、收益来源。2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说,界面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和三个小类,一是蓄水、保水的绿地、湿地、流域,其中以城市园林生态修复为主;二是雨水、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治理,包括管道、渗水材料的铺建和市政污水的处理。第一类项目公益性较强,且没有显著的盈利模式和结构,对政府的补贴有很强的依赖性;第二类项目有较为清晰的收益结构,即政府付费、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对于PPP模式来说较为合理。从统计的海绵城市计划建设项目中可以看到,属于第二类的项目为22个,占总数的18.8%,投资额为14.09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7%。

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模式的梳理,我们发现现有的试点海绵城市运营模式有如下特点: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都提出了引入社会资本拓展PPP模式,都有较为合理的政府出资和社会资本占比规划。为引进社会资本的投入,地方政府除了采用政府购买、税收优惠等措施外,最重要的是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收益模式进行详解。在这方面,迁安市、厦门和鹤壁市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思路,迁安市将非经营性和可经营项目打包出售,让社会资本获得收益的同时参与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厦门市则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区分开,社会资本只参与经营性项目的建设,公益性项目仍采取政府购买、付费的方式;鹤壁市则将项目进行细分,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融资及运营模式

海绵城市类债券的筛选

我们对企业债、公司债和中期票据进行筛选,基于募集资金用途寻找具有海绵城市概念的债券,并从发行人所在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是否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计划、是否有国开行和国开证券参与、主体评级及债券募集资金项目的偿还方式四个方面进行筛选。

海绵城市类城投债发行募集的主要用途为:(1)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道改造项目;(2)水环境治理,湿地环境与生态保护项目;(3)河道治理及清淤。

我们统计出海绵城市类的债券,其中企业债72只,发行额920.5亿元;中票3只,发行额23亿元;公司债1只,发行额6.5亿元。

从债券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用途上看,污水处理类债券最多,为60只,发行额744亿元;生态环境治理类3只,发行额33亿元;河道治理类10只,发行额117亿元。同时包含污水处理和生态环境治理类2只,发行额46亿元,包含三项内容的1只,发行额10亿元。

(一)项目是否纳入试点海绵城市地方采购计划及中长期财政规划

地方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及中长期财政规划,是对海绵城市类债券募集资金项目的资金支持。在30个试点城市中,除玉溪、大连、上海、青岛、北京外,其余25个城市都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计划中。根据是否已经进行公开招标、完成招标,及政府性文件中是否明确提出将海绵城市建设列入地方政府采购范围的标准,我们筛选出5只债券(见表2)。

上述债券发行人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如图1所示。作为试点海绵城市,重庆市城投企业发行的海绵城市类债券数量最多,为3只,重庆市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在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计划的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二。

在未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计划的试点城市中,有上海、青岛、大连发行了城投债,共6只(见表3)。

(二)是否有国开行、国开证券参与发行

国家开发银行及国开证券参与程度,从国家开发银行或国开证券是否是债券的主承销商、是否对债券发行进行担保、是否是债券的监管人三个方面进行考量,筛选出以下债券。其中12辽源国资债、14嘉峪关债、15兴泸债的主承销商为国开行和国开证券,并由国开行地方分行进行监管(见表4)。

(三)债项及主体评级

按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进行如下分类:债项和主体评级均为AAA的债券,见表5;主体评级为AA+,债项评级为AA+和AAA的债券,见表6;主体评级为AA,债项评级为AA和AA+的债券,见表7。

(四)募投项目收益模式

债券所募集资金的收益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度量了债券的偿付能力和违约风险。通过梳理海绵类债券的募集说明书,我们大致将海绵城市概念债券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的收益模式分为四类:政府进行回购、收购类项目;经营性收费项目,或企业代建政府付费项目;企业自主运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支持(见表8)。

第2篇: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海绵城市;同心家园五期;水质改善;内涝缓解;环境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40-03

1 引言

为贯彻落实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1]。2014年11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并产生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一时间,“海绵城市”这一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

2 场地概述

三亚市地处于海南省的南部,属于国内唯一的热带季风气候城市,一年中降水量不均匀,干湿两季较为明显,同心家园五期位于三亚河附近,由于临春河湿地和三亚河共生所衍生的丰富的热带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物链,常年的热带湿地为此处带来了无数水禽水鸟的长期栖息,在同心家园路上眺望三亚河和东岸湿地,往往能看到白鹭齐飞的优美景象。

同心家园五期周边绿地的建设可以将雨水储存转化为可用的淡水资源,是有效缓解三亚旱季水资源短缺的途径。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加入属于三亚地方的元素,将城市建设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海绵体。

3 规划设计

3.1 场地分析

3.1.1 周边环境分析

场地四面环水,三亚河20年一遇水位为4.23 m,50年一遇水位为4.50 m[3],每日基本最低潮水高程为0.4 m,最水位为1.8 m。在场地东西侧是居住区,主要使用人群为周边居民,且老人和儿童居多。由图1可知,场地西南角高程相对较高,除此之外场地较为平坦,内部梯度变化差异较小,生境多样性指数较低,且之场地内硬质铺装较多,遇到中至大型降雨,雨水难以存储且雨水下渗缓慢。针对这一现状,在设计中应注意雨水收集及场地地形变化。

3.1.2 场地生境现状分析

由图2可知,虽场地内植物种类较多,但分布较为杂乱,加之场地内无水系,且地势平缓,导致场地内生境结构较为单一。通过计算,得出场地绿地率仅为38.69%,低于三亚41.59%的平均绿地水平;且根据18.96 m2的三亚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得出场地大约可容纳 490人。因此在设计中,应在增加绿地面积的前提下丰富场地地形,结合地形设计安排植被以营造丰富稳定的生境。

场地位于三亚河下游,相对地势平坦,水流流速较慢,但由于场地的特殊性,场地北面受河水冲刷作用较强;且场地西北面河道受淤泥阻塞影响,水流流速过慢。但目前场地周边绿植岛屿较多,虽联系性较差,但其布局结构完全具备构造连通性的带状湿地廊道的潜力。

3.1.3 问题和解决策略

场地面临的问题,一是如何构建合适的海绵城市系统,二是如何在海绵城市系统下与现有场地现状协调,三是如何根据周围居民需要构建特色海绵城市系统,四是如何让场地保持在海绵城市系统下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这四个问题提出三大解决策略:第一,建立符合三亚雨洪水位线的海绵城市系统,由于场地位于三亚河河流之间,四面环水,在建立海绵城市系统过程中需要考虑三亚年遇水位以及潮汐水位的变化来构建海绵城市系统中的高差变化,再通过吸渗水的海绵城市系统实现雨水收集与利用。第二,海绵城市下的湿地合理利用,通过湿地的生态调节改善场地的环境,可以有效的补充水源,同时湿地也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公园生态多样性[4]。第三,完善海绵城市理念下建成公园的监测与管理,通过监测与管理完善海绵城市的理论。

3.2 设计策略

3.2.1 设计构思

根据海绵城市理论,雨水花园、生态停车场、人工湿地等景观是海绵城市常见的设计形式。将海绵城市的6大核心要点渗、滞、蓄、净、用、排[5]与三亚黎族文化、热带植物相结合,建立具有功能完善又富有场地特色的城市公园(图3)。

3.2.2 公园海绵城市系统建立

渗:渗就是将雨水渗透到土地中,在场地中,通过建立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将雨水渗透到地表之下,在设计中运用渗的原理建设有高差变化的雨水花园,将自然生态的美与海绵城市的作用相协调。

滞:滞是将雨水滞留在地表之上,一般运用雨水塘和绿地的高差变化将雨水滞留,在场地中因为需要考虑到年遇水位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将雨水塘建立在湿地植物圈层之后,当年遇水位超过湿地植物圈层的高度后,雨水塘的高差可以充分减少水位淹没场地的危险性。

蓄:通过地表下层的市政雨水管收集渗透下的雨水。

净:通过人工湿地的建立,运用植物净化储存的雨水,而在场地中除了现有的人工湿地外,也多设计了一条人工湿地,除了建设特色景观的作用外,也起到净水的作用。

用:因为储存的雨水除了应用到附近居民区的用水之外,也可在场地自身运用雨水,通过建立水景,形成场地的内循环,既能形成特色景观也能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

三亚的黎族特色符号和场地的景观相结合,既能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也能将景观的文化层面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黎族特色符号运用的雨水花园的亭子中,既能提供休憩场所,也能让居民在休憩过程中感受黎族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的公园其他地块的设计中,除了考虑到景观效果与功能性之外也充分地运用到了海绵城市的功能,场地建设了植草渠步道,步道除了为场地提供一条生态步道之外,在建设的过程也运用到了透水铺装与植草渠,将透水和滞水与步道功能美观性相结合。场地中设计的运动娱乐场地也运用到了透水铺装,儿童娱乐区使用沙地,不仅能快速渗透雨水也能减缓儿童在娱乐休闲过程中导致的身体伤害。

在场地的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形变化,形成丰富的高差效果,不仅能营造变化多样的空间,同时也能通过有变化的地形有效对抗场地不同水位的变化(图4、5)。

3.2.3 植物营造

保留场地原有部分植物,选用乡土植物,以实现对场地及周边生态最小干扰。通过选用抗逆性强,抗风性强,能忍受较大水位变化,对含盐量,温度及pH值的要求低的植物品种。最大限度减少前期投入及后期养护。

通过调查分析,通过不同区域功能的划分,在各区域选取针对性植物,为流域水体的净化和生物保育提供良好条件,以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廊道。

基于场地及周边整体生态性考虑,将场地及周边绿地作为整体,依次划分为缓冲区、淤泥区、保留区、保护区以及开发利用区(场地)。缓冲区位于场地上游,主要承担水质净化,沉降泥沙以及减缓流域流速作用。因此区域内多选择茎叶发达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淤泥区淤泥堆积导致场地左侧河道流速过慢,且河道水位受极端天气影响较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设想清除河道淤泥的基础上,在该河道设立小型溢流堰,以稳定河道水位,并对水体进行曝氧增强水体活力。保留区与场地联系紧密,可作为场地的延伸,以增强与场地间的生态联系,加强区域整体生态稳定性。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与场地植物相类似。保护区位于整体下游,人为干扰较小,可作为动植物的保护区域。并可在保护区设立原木为鸟类提供落脚处。

基于对开发利用区(场地)各部分自然基地、周边环境和功能需求考虑,将场地划分为防汛种植区,湿地保育区,水陆交错区,休憩活动区这四个区域。防汛种植区位于场地东北侧,是以防汛为主的绿地种植坡地,主要种植乔木灌木,并在水陆交错带种植一定水生植物。

湿地保育区散布于场地中,是场地中生境最为复杂的区域,因此在此区域需多样种植多种植物,且层次需丰富。而水陆交错区在一年中水位变化频繁,因此在该区域选取植物,以耐水湿的湿生植物为主。休憩活动区内植物种植需注重景观性,对此植物在色彩搭配及哟斡造上有一定要求。

4 结语

随着海绵城市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建设愈来愈受到重视,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营造满足区域需求的海绵城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理论特点,提出相关地域性营造策略:首先,应优先考虑绿地防洪排涝条件,通过水生态设施与景观相结合的方法,在满足场地使用需求的同时自然得处理场地乃至区域水问题;其次,需关注绿地生境的营造,通过改善区域水系统等方式,逐渐在场地构造出具有一定复杂度及稳定性的生态环境;最后,应将地域文化特征融入绿地的设计之中,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脉络,强化场地文化内涵,最终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王 洁.基于Web的三亚市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2]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R].北京: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

[3]任景景.基于行为分析的海南城市居住区环境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2.

第3篇: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地域性;雨水花园;浙江嘉兴

中图分类号 TU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62-05

A Pilot Study on Rainwater System with Low Impact Development System in Jiaxing City

SHEN Pei-yu WANG Yu-jia ZHOU Hai-ju XU Hai-shu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ity waterlogging and water shortage in Jiaxing City,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 of planning transformation,the water governance in Jiaxing will change mentality and use the concept of foreign 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to carry on the reform of sponge city.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of Jiaxing,the operation of Jiangshuigang green road and the parking lot of Shaoyuan were analyzed,finally summarized the references significance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regional parameters.

Key words sponge city;low 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LID);regional;rainwater garden;Jiaxing Zhejiang

嘉兴市位于浙江北部著名的杭嘉湖平原,襟江带湖,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也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嘉兴虽为江南水乡,河流密布,水系发达,但近年来其因水环境破坏引起的水质型缺水问题相当严重(图1),嘉兴目前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大大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以地表径流污染为代表的非点源性污染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嘉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自然地面逐步被包括道路在内的硬化面所取代。其不(弱)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根据嘉兴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报告,截至2015年,嘉兴的104.35 km2建成区内,不透水下垫面(全硬化)面积达56.01 km2,弱透水下垫面(绿色屋顶等)面积达到6.89 km2,不(弱)透水下垫面占比约60%),而且在嘉兴市平原河网地区,降雨量大而集中(多年平均约980 mm),城市内涝问题也不断加剧。

1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1.1 体情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了如下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10月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部分内容涉及海绵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该导则主要参考了美国关于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

LID理念的核心是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模拟场地开发前的自然水文条件,采用源头调控的近自然生态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营造出一个具有良好水文功能的场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土地开发导致的场地水文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BMPs(美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雨水管理技术体系,最初主要针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通过最佳管理措施来预防或控制非点源污染)相比,LID强调通过分散式、小规模调控措施对雨水径流源头进行控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贯穿于整个场地规划设计过程的场地开发方式和设计策略[2]。

LID体系包含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2种策略。结构性措施主要通过小型雨水设施将雨水回收利用,包括生物滞留池、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绿色屋顶等(表1)。结构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渗透。采用植被或可透水路面材料,增强地面透水性;②滞留。利用植被、土壤良好的吸水能力滞留雨水,使雨水径流总量减少;③蓄水。通过蓄水池、水塘等收集雨水,不仅能减少雨水径流,还能作为灌溉用水或经过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④过滤净化。通过植被和土壤的过滤、吸附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清除雨水中的污染物[3]。非结构性措施包括街道和建筑的合理布局、增加植被面积等。

2015年2月,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确定了包括嘉兴在内的16座城市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5号),从国家层面战略性地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明确指出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并首次提出了径流总量控制的海绵城市量化工作指标: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的工作目标。海绵城市应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的能力[4]。

1.2 嘉兴试点

目前,嘉兴已建成多处于其他江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有较强参考性的试点。从“点”的层级上,已建成如晴湾佳苑、勺园停车场、嘉兴植物园、再生水厂等试点。从“线”的层级上,已建成蒋水港、湘家荡等试点。从“面”的层级,已建成以南湖为中心的18.44 km2示范区。在政策方案上,编制了《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

2 旧城改造案例――嘉兴市蒋水港绿道

2.1 场地简介

本试点位于嘉兴市南湖区蒋水港,改造时间为2012―2013年。蒋水港河道全长约2.5 km,改造区域北至南湖大桥、南至长盐桥新气象路段(约600 m)。到目前为止,北至南湖大桥、南至长盐桥新气象路段均已经改造完成(图2)。其中亲水河道的构成分为4个水深区,正常水位分别为1.0、1.4、1.8、2.6 m(图3)。

2.2 LID在蒋水港绿道中的体现

嘉兴城市以硬化路面为主,不(弱)透水下垫面占比约60%,且硬化路面的排水也以强排快排的形式,增加了排涝压力。同时,道路对沿线周边的水体污染十分严重。路面雨水径流中,除含有重金属、碳氢化合物等对环境危害性大的污染物质以外[5],车辆运行带来的油类等污染物[6]、行人抛弃的废物、从庭院和其他开阔地上冲刷到街道上的碎屑和污染物等最终都将在雨水淋洗、冲刷作用下迁移至水环境中,并对这些水域产生很大危害。在周边有生态敏感保护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的地方,道路污染物对水质、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威胁更需要认真对待[7]。

LID技术主要是尽量把雨水入渗到地面以下,一方面减少了雨水的排放,降低了城市的内涝风险;另一方面减少了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而在蒋水港绿道工程建设中,具体应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有以下几种形式。

2.2.1 绿地建雨水花园,从源头解决周边硬化路面排水和削减污染。蒋水港绿道在施工中通过适当改造,在绿地中建设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是一种生态型雨水渗透设施,具有投资少、蓄渗效果明显、截留净化径流雨水、不易堵塞等优点,它既可设置在城区范围内的建筑物、街道、广场等不透水地面周边,用于收集蓄渗小面积汇水区域的径流雨水,又能在立交桥附近、市郊等空旷区域大规模应用,从而提高立交桥及整个城市的防洪能力[8]。

2.2.2 雨水花园渗透层构造及参数。在雨水花园中,原有的壤土被换成了渗透系数大的材料如砾石、砂、煤渣等。雨水花园的主要作用为滞留、下渗及处理雨水。其主要构造及设计参数为蓄水层0.25 m,种植土及人工填料层0.5 m(孔隙率0.3)、砂层0.1 m、砾石层0.2 m(图4)。同时,雨水花园中设置雨水溢流设施,将暴雨时的雨水排入雨水管道或河道。蒋水港绿道改造过程中将周边硬化路面雨水引入绿道内绿地,可通过改造人形道侧石(拆除侧石或侧石开口)形式,将雨水排入绿地。

通过现场调研与前期资料收集可知,图4、5所示的雨水花园地下层的主要构造及设计参数可能适用于以嘉兴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的雨水花园,这些构造及参数将对后期的地域性参数化研究有借鉴意义。

2.2.3 雨水花园植物选择。在植物生长环境方面,根据雨水花园中种植区不同的水淹情况可将雨水花园种植区分为蓄水区、缓冲区、边缘区(图6)。植物在这3个分区中的配植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耐淹、耐旱特性。边缘区无蓄水能力,植物物N需要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对植物的耐淹能力无特别要求,可选用一般较耐寒的植物,与周边植物景观相衔接;缓冲区有一定的蓄水容积,对植物的耐淹特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要求植物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和抗雨水冲刷能力;蓄水区植物物种耐淹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净化能力要求最高,同时要求在非雨季的干旱条件下也要有一定的耐旱能力[9]。

调研发现,蒋水港绿道雨水花园采用下凹式绿地的做法,中间下凹部分铺有较大块的卵石,卵石中种有一些耐水湿植物。在坡道上还种植一些灌木及地被植物,植草沟也普遍分布。雨季来临时,雨水顺着植草沟流到下凹式绿地中,起到滞留下渗及净化处理雨水的作用(图7)。

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对蒋水港绿道雨水花园中使用到的植物材料进行了分类与总结(表2):通过观察绿道不同区域不同植物的生长状况,可以初步判断绿道采用植物的耐水性与耐旱性,由此指导雨水花园地域性植物的选择。

2.3 生态浮岛

调研发现,蒋水港河道中央及岸边置有生态浮岛。生态浮岛适用于没有空间建设雨水塘或雨水湿地的场所,可通过对生态的重新构造,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同时也提升景观效果(图8)。

2.4 总结

嘉兴生态绿道网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带情况较多,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路线,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建成的绿道,将面临着与传统绿地养护不同的管理挑战。传统绿地养护仅限于修剪、施肥及保洁,由于具有嘉兴特色的绿道需要的养护措施广泛,所以在绿道养护方面嘉兴也有不少实际经验,雨水排入了绿道,因而每隔几次降雨均需进行养护。另外,雨水塘、雨水湿地内需要定期清淤,水生植物到秋季需进行收割等。

3 生态停车场改造案例――勺园停车场

3.1 场地简介

嘉兴勺园停车场位于嘉兴南湖景区的南部、南溪西路北侧(图9),建设总面积约5 200 m2,是供园内参观时停车所用。其中,停车位面积约1 169 m2,通道面积约1 670 m2,停车场共有85个停车位, 是勺园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地。此处独特的设计,有利于地面径流,防止地面过多积水从而影响园区的营业与使用。

3.2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勺园中的体现

3.2.1 铺设专用透水混凝土。勺园生态停车场的表层是使用透水混凝土铺设的,结构见图10。20 cm厚的透水混凝土表层,形成了透水路面和透水停车位。这样的新型混凝土可以让雨水较为快速地流入地下,防止“快排水”带来的水体快速流失以及由于雨水过量而导致的洪涝积水的现象。另外,一方面这一举措也可以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城市环境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保护了地下水,节约了水资源,而且更能够有效缓解因水滞留在路面表层而带来的油类化合物污染地下环境的问题,维护了城市的生态平衡。

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进行了试验。将约20 mL的水浇在停车场路面,模拟雨水下渗,试验发现地面不会像普通的水泥地一样马上变深色,浇下去的水也不会马上四处溢流开来打湿地表,而是慢慢下渗,吸收效果显著(图11)。

3.2.2 植浅草沟。勺园停车场在停车位之间的绿地中植浅草沟,并配以侧石开口(图12)。植草沟沟顶宽0.5~2.0 m,深度0.05~0.25 m,边坡(垂直∶水平)1∶3~4,纵向坡度0.3%~5.0%。植\草沟具有输水功能,具有一定的截污净化功能。这样有利于将硬质停车场中未能及时排出的雨水排入一旁的绿地中,通过植浅草沟的下渗吸收更多雨水,加快雨水排放,避免雨量过大带来的雨水堆积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的现象(图13)。

植浅草沟的植物一般选用当地适种的草坪地被,在保证排水给予过滤的同时也能够带来景观上的美好感受,为停车场增添一定的视觉效果。

3.2.3 铺排地下网状排水盲管。除了地上部分的精心设计,勺园停车场的地下部分更是进行了多样的设计与处理。停车场在地下布设了将近1 km的网状排水盲管(图14)。盲管能够收集地上的渗水,进行统一处理,也可在雨量较大时,调节地下水,减缓地下水的压力,这对解决目前城市中经常出现的积水问题有很大的作用。

3.2.4 地下雨水调蓄池。勺园停车场在地底更是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雨水调蓄池(图15)。在多雨的季节,城市往往会因长时间的强降雨导致地下水的大量积聚,而现有的地下网管不能满足排水需求,不仅会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更会将大量雨水带来的河流污水排入地下,从而对污水厂造成一定的危害。而这样的调蓄池既可以减缓污水的冲击,减少污水厂的压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城市的内涝问题。

3.3 总结

每当下雨天,落在停车场地表的雨水首先通过透水材质浇筑的地表渗入土中;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专门用于集排土中渗水的盲管就会发挥作用,把多余的雨水排放到停车场北侧的排水管道内,地下调蓄池也可以帮助蓄、排水。

自2014年起,经过设置透水路面、建设透水停车位、安装地下网状盲管,并设计了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浅沟等一系列改造后,勺园停车场已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雨水径流。据统计,整个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0%,控制雨量达24 mm。

4 结论与启示

在水质型水资源缺水的大背景下,雨水不应该是负担,而应是宝贵的资源。为了应对城市水问题,嘉兴的城市建设理念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海绵城市的建设相对于传统的市政雨水管理系统有很大的优势。一是在雨水治理理念上变革,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二是雨水就地收集处理,减少径流;三是从原来的单一下水管网建设转而利用好河湖蓄水、道路渗水等多种方式建设。

总体而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滞后于实践,尤其是在本土化、地域性等方面的研究亟待重视,这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有指导意义。

5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S].北京:[出版者不详],2014.

[2] 徐海顺,蔡永利,赵兵,等.城市新区海绵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及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 车武,欧岚,刘红,等.屋面雨水土壤层渗透净化研究[J].给水排水,2001(9):38-41.

[4] 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1):19-20.

[5] 赵剑强,闫敏,刘珊,等.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的调查[J].中国给排水,2001(1):33-35.

[6] 郑远,贾璐,杜豫川,等.道路路表径流污染处理体系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8):155-157,211.

[7] 车伍,申丽勤,李俊奇.城市道路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J].公路,2008(11):30-34.

第4篇: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绿化带设计;排水管道设计;排水沟设计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5-013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5.065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就是在建设城市中,发挥海绵一样的吸水效果,完善公园、道路、绿化、建筑等公共设施后,应用新型的排水方式,利用特殊的建筑结构,有效完成蓄水、渗水、净水等环节,同时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做好水资源的再生和重复使用等工作,保证城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1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整体设计结构

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中必须完善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建立低影响雨水开发体系,由于城市建设都是根据海绵体系建设的,因此通过一些特殊结构就可以完成雨水的渗透、蓄积和净化工作,这是一个有效循环的过程,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水资源,避免对水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还可以调节雨水的径流峰值和径流总量,对一些污染地区进行处理;第二,完善管渠排水系统,该系统要和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有效结合,共同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排放,有效对雨水资源进行管理;第三,建立超标径流雨水排放体系,主要作用是对自然降水进行收集,对城市各个地区的水流进行调蓄,同时在特殊时候还可以做泄洪处理。通过上述三个系统的协同合作,能有效收集、管理雨水,避免雨水四处蔓延对城市造成影响,为了深入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理解,O计了海绵城市在城市道路建设运行结构图,附图如下:

2 海绵城市设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2.1 整体规划的重点内容

在建设海绵城市中要结合整体做好规划,避免设计不合理、水资源处理不当等问题。在建设的前期阶段有效利用自然环境十分有必要,根据城市所有的地理环境,在尽量减小对原有排水系统干扰的前提下,设计城市道路时要绕开天然的湖泊,做好城市道路的空间布局,同时做好与在建或已建项目的衔接,在道路两侧设计出天然的绿化带和人行道,有效滞留雨水,让雨水充分渗透到地下,让大地对雨水进行净化,这样形成的径流的雨水量会非常小,再通过其他设施的建设,有效对这部分水资源进行管理,避免出现径流水量超标等问题,实现道路低影响的建设目标。

2.2 设计城市道路路面的重点内容

一般在传统的道路路面设计中,要求路面必须倾斜1.5%~2%,这样在重力的作用下,降水会自由地流进排水口,建设绿化带时其要比路面高一些,有利于路面积水的流动,但是在海绵城市理念下进行路面、绿化带设计中,在建设路面时一定要存在一定的高低差,这样当遇到降雨天气后,雨水落到路面上,汇集成径流,由于路面设计中存在一定的高低差,这样雨水会直接向低路面的一侧流动,除此之外,进行绿化带设计中,在其下面设计了排水管,当遇到降雨后,雨水需要先满足周围绿化植被的需求,大部分水资源会渗透到地层中被植被吸收,还有一部分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之后剩余的才会从排水管道中流出。另外,还可以将渗透装置安装到排水管中,在渗透装置的作用下雨水直接进入到地层中,有效对城市地下水进行补给,做好对城市水资源的管理。

2.3 设计道路整体结构层次的重点内容

为了有效管理城市水资源,相关技术人员分析得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路面积水的排放:第一,降雨导致雨水积累在道路表面,可以通过路面之间的间隙将雨水渗透到路面以下,有效排放出雨水;第二,长时间的积水会逐渐渗透到道路的基础层,而在道路两侧设置了排水管道,可以有效排出这些雨水;第三,路面积水直接进入道路基土层进行排放。对于前两种排水方式而言,可以有效降低道路表面的径流系数,达到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但是没有完成对路面的渗透作用,雨水不能滞留到绿化植被中,也不能有效对雨污水进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规范中对这方面有明确的规定,要求道路基层土壤的渗透系数不得小于7×10-5cm/s,城市道路的车流量非常大,而且很多道路的负载高,不能有效对积水实施渗透。传统方式设计人行道路的时候,预制混凝土是常用的材料或者会使用花岗石,但是在建设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时,必须使用新型的透水材料进行道路的铺装,该材料有很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有效降低城市地表热量的散发,在生态保护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中,要求所建设的道路渗水系数在1.0×10-3mm/s范围,地下水表面层和透水层的距离控制在1m以上,下面是不同路面的雨水径流取值范围,路面建设中可以作为参考,保证最终的建设质量。

3 城市中具体的排水设计要点

3.1 设计排水管渗透的方法

在排水管道中进行渗透设计时,要使用特殊的材料,材料一般表面存在很多孔洞,直径不超过10mm,有效对排水管道周围进行填充,该材料还设置了多孔层,可以对路面积水进行有效蓄积,这种新型的排水管有很好的协调性,透水效果好,占用空间小,但在使用过程中这些管体周围会堆积很多碎石,主要是雨水冲刷,运输车辆上掉落造成的,清理时非常困难,碎石容易将管体孔隙堵塞,如果不及时清除将会影响渗透效果。排水管道的设计贯穿整个城市道路工程,城市道路复杂,出现很多交叉口,排水管道铺设非常复杂,线路布置就显得较为冗长,因此在施工前必须经过严谨的设计,实地现场考察,各项数据资料都合格后才能进行城市施工,保证排水管道的排水效果。

3.2 设计排水沟的方法

进行城市道路两侧的排水沟设计中,必须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在建设和设计时要了解当地的生态情况,让排水沟设计和生态有机结合到一起,避免相互影响而出现问题。设计排水沟时其结构层次依次是绿化植被层,土壤种植层,水分渗透过滤层,渗排水层,砂石层。这种结构的排水沟可以对道路雨污水进行过滤,对路面积水进行渗透,同时还能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充分完成水源的循环再生利用。

3.3 设计城市绿化带的方法

绿化带的设计非常重要,可以保证城市路面排水顺畅,海绵城市绿化带设计时其中心一般比周围低,在绿化带中央位置设计溢流式排水口,这样就可以形成下凹式绿化带,有效排除雨水。路面的初期雨水会渗透到绿化带的土壤层中,为绿化植被提供水资源,剩余的雨水会通过排水管道排出,这种设计方式可以避免洪涝灾害的出现,保证土壤的整体渗透系数,当城市绿化通过雨水灌溉达到很好的效果后,植被的灌溉用水量就会相应的减少,节约城市中的水资源。

3.4 海绵城市的优势

传统的排水理念中主要是快速排水,将城市水资源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和湖泊中,导致80%的水资源没有利用就被排掉,但是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雨水可以渗透到道路路基层,对周围的绿化植被进行灌溉,合理利用了水资源,同时有效处理了雨水,对地下水资源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由于人行道使用了透水透气材料,导致城市不透水面积减少,降雨后减小洪峰流量。当大部分雨水渗透到地下后,在道路避免形成的径流会变小,有效控制了径流产生的污染。在大雨过后,道路没有明显的积水,可以让司机驾驶得更加舒适。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分析,发现想要达到理想的排水效果,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要求设计部门和施工部门相互配合,避免使用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利用绿化带、植草沟、排水管道、排水管道的渗透等,有效排出城市中的雨污水。海绵道路可以很好地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减小洪峰流量,减轻排水系统压力,降低雨水径流污染,改善道路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改善城市微气候,因此在以后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毛伟.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城市道路设计优化措施[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

第5篇: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节能技术;应用

引言

水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如何合理的进行水资源的分配,是我们目前市政工作的重点内容。当前市政给排水设计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市政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影响千家万户的正常用水和身体健康,所以,市政给排水设计的节能技术应用十分重要。

1市政给排水设计的内容与任务

1.1市政给排水设计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市政给水排水专项是设计市政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依据。对市政给排水设计而言,第一步需要调查和研究给水、排水工程的服务范围,根据工程服务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条件、已(或拟)入驻企业的需水情况、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居住人口数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情况等要素经科学合理的论证分析,确定设计给(排)水量。总体规划是市政给排水设计最重要的设计依据,它直接影响到工程方案、给水专项规划与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设计。同时,系统性是市政给排水设计工作的特点和要点。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应用科学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设施,通过对水源的选择、采集、净化、输送到用户使用再到污废水收集、输送、处理、尾水排放(或二次利用)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实现“一滴水”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从而使得市政给排水系统的顺利运行。

1.2市政给排水设计的任务

市政给排水系统主要分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

给水工程的设计任务是:根据城市的用水量预测报告,经过经济技术比较选择合理的取水水源,确定取水点,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经水利部门审批方可确定为项目的取水点。源水经净水处理厂净化、消毒后由市政配水管网配给用户使用。配水管网的设计直接影响供水系统合理性。既要满足客户用水水质、水压要求,同时做到节能运行,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

排水工程设计任务是:分流、收集雨水和污废水。市政污水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排水管道、提升泵站和污水处理厂(含污泥处理)。其中,排水管道有分流制管道系统和合流管道系统两个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分流制管道系统将逐步替代合流制管道系统,实现雨、污的最终分流。雨水排水结合“海绵城市”设施进行初期雨水的蓄滞和对地表污染物的截留。污水排水则根据污废水的特性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2节能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一直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可以说水资源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我国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应该在各方面都注意水资源的保护。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政工程成为了城市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建设项目,而其中市政给排水工程可谓是重要的环节。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和使用主要就是围绕着水资源开展,所以想要城市节能就要从市政工程入手,想要节约水资源应该从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开始。我国在节水节能方面已经了很多政策与方针,想要进一步将节水节能运用到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就应该去执行相关的政策方针,同时引进更多的节能技术,利用科学的节能技术达到环保的目的,将有限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合理的降低给排水工程设计本身的能源消耗,充分利用节节能技术,在每个环节都贯穿节能的理念,争取能够达到低能源的消耗,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

3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3.1对市政给排水进行科学的规划

根据每个城市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设计中对水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控制。充分利用供水管道中的压力,在设计的时候就将这份压力算入其中,可以直接供水的地方就不需要再进行加压。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对管道中的水龙头也进行认真的分析,然后针对分析的结果来使用管网叠压供水的加压量。使用变频调速供水的加压方式时,应该注意将变频的技术和管网设计相结合,以节能为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供水的时候采用分区控制,通过分区对水压进行平衡,一部分建筑物采用直接供水,部分采取间接供水,如果水压不足则采用加压,同时对二次循环水进行收集和重复利用。结合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认真分析城市汛期的相关数据,将汛期的承受度列入到设计中,对洪涝灾害进行预处理,避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城市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导致生活生产污水的剧增,在进行污水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对此进行考虑,对径流管道的污水量进行估算,计算其最大的承受力,避免出现污水量过大带来的管道破裂。对生活生产污水进行相应的处理,增大处理量,减少污水直接排放的情况。采用经济节约的排水方式,减少污水排放带来的后续问题和能源消耗。

3.2合理利用中水系统

中水系统是现代社会所以旨在推广的,中水代表一部分未受到严重污染的用水,通过技术的手段处理后达到可循环利用的非饮用水。市政o排水的需水量大,但其中大部分的需求都是非饮用水,所以中水系统的合理利用能够大大减少市政给排水中的水资源浪费。厕所的冲洗、园林的灌溉、车辆及道路的冲洗等都可以采用处理完毕后的中水。中水的使用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加大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对于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通过一定的处理手段将收集的雨水进行再加工,使雨水能够达到用水的标准从而进行再利用。雨水的收集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水的一个类型。

3.3对给水管道进行压力管控

水资源自身存在着压力效应,在流动的过程中会给相关的设备带来压力,管道作为于水流接触最广泛的设备就会出现破损,所以在给排水系统中应该关注对于相关设备的保护,特别是应该对管道进行保护处理,对水压进行合理的调整。日常生活用水需要0.6MPA,常规市政管网中的水压为0.2-0.4MPa,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二次供水的方式来满足高层用水需求,而不需要直接进行加压带来管道压力过大。

3.4运用可再生能源

节能减排不仅仅要考虑水资源,还要考虑整个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所有能源的消耗,所以我们可以将一些绿色的自然可再生能源引入到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太阳能作为现在普遍运用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应该考虑将它利用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太阳能的利用将有效的缓解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也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除了太阳能的其他可再生资源也可以进行考虑,通过科学的研究不断的引入更多可以代替老能源的新可再生资源。

结语

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同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对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节能技术引起高度重视,不断提高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门窗节能工程;施工技术

在我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节能的问题,因为我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能源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对其予以充分的控制,在节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门窗的施工时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将会对整个工程的节能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门窗的节能施工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的控制。某城市的住宅建筑总面积为8000平方米,结构形式是框架结构,建筑总体的高度达到了39米。

1 门窗节能材料的选用

在施工的过程中选择中空玻璃和塑钢型材。在购买材料之前,工程相关的技术人员必须要对材料的性能和质量进行严格使得检验,只有符合施工的要求之后,才能大批量的订货,材料在进场之后,质量部门一定要对材料外观的质量和尺寸规格进行严格的检查,每一种材料生产厂家都应该有其产品质量的检验证书,在对这些书面材料进行详细的检查之后,才能对其予以全面的加工,对施工比较重要的材料在检查质量检验证书的基础上还要检查其使用的年限是不是充分的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2 门窗节能产品的加工和运输

2.1 加工

首先是在加工之前必须要对施工现场所使用的各种材料是否处在检验检测部门所规定的有效期之内,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测量工具的精度,在施工中需要使用的其他工具都必须要定期的对其进行检查,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对其进行随时的抽查。其次是加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审批合格之后的设计图对门窗框和门窗扇以及玻璃进行加工处理。再次是零部件安装之前要对其质量和规格进行严格的检查,看其是否符合国家或者是行业相关标准的规定,如果发现了不符合规定的情况,一定不能将其应用在工程当中。第四是所有的构件加工精度都必须要符合施工的规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行业中的标准来控制。第五是完成加工的构件,按照总量的5%进行抽样检查,每种检查的数量必须要在5件以上,如果发现其中有一件不合格,就需要将数量加倍,再检查,复检合格之后就可以完成质量验收工作。最后一点是所有的零部件在安装之前都应该对为其质量和型号进行检验,保证应用在工程中的所有构件都满足现行的行业标准。

2.2 成品、半成品的包装运输

首先是对出厂门窗框、门窗扇等都要采用工程保护胶带粘贴在材料的表面上,在运输的过程中不能拆开包装,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安装之后出现磕碰或者是磨损的伤害。其次是玻璃材料在运送到施工现场以后要放到仓库当中,对其进行细致的保护。再次纹饰所有材料咋爱运送到施工现场的时候都要放到防潮防雨的地方保存。第四是调运组装门窗或者是使用非金属绳索对其进行捆绑的时候不能产生严重的碰撞或者是积压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门窗出现严重的变形问题。第五是型材在包装之后才能装入运输车辆当中,同时其应该沿着车厢的长度方向进行摆放,摆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保证其严密性,不能让车辆从中穿过,型材的摆放高度一定要符合要求,不能出现脱落的情况,在型材和刚健等硬质材料进行组装的时候,一定要实施一些手段对其予以有效的隔离第六,玻璃在装车的时候需要立式摆放,下面要垫上适量的草,两块玻璃之间应该用胶条将其隔离,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对玻璃进行适当的绑扎施工,这样才能更好的防止车辆行驶中的震动对玻璃产生严重的损害。

3 现场安装施工

3.1 施工准备

3.1.1 施工组织准备。安装作业人员在接到图纸后,先对图纸进行熟悉了解。

3.1.2 上墙安装前,首先检查洞口表面平整度、垂直度应符合施工规范,对土建提供的基准线进行复核。事先与土建施工队协商安装时的上墙步骤、技术要求等,做到相互配合,确保产品安装质量。

3.2 门窗框安装

3.2.1 门窗框在外墙保温及室内抹灰施工前进行。按照施工计划将即将安装的门窗框运到指定位置,同时注意其表面的保护。

3.2.2 将固定片镶入组装好的门窗框,固定片的位置应距门窗角、中竖框、中横框150-200mm,固定片之间的间距应不大于600mm。不得将固定片直接装在中横框、中竖框的挡头上。

3.3 门窗扇、五金件安装

3.3.1 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检查验收将门窗扇按层次摆放初安装调整固定自检报验。

3.3.2 门窗扇在外保温施工完闭、外墙涂料施工前进行安装。门窗扇可以先在地面组装好,也可以在门窗框安装完毕验收后再行安装。

3.3.3 用垂直升降设备将门窗扇、玻璃先后运输到需安装的各楼层,由工人运到安装部位。

3.3.4 上墙前对组装的门窗进行复查,如发现有组装不合格者,或有严重碰、划伤者,缺少附件等应及时加以处理。

3.4 玻璃安装及打胶

3.4.1 固定门窗玻璃,需门窗框抹灰养生后,严格按照《塑钢门窗工艺标准》用调整垫块将玻璃调整垫好。

3.4.2 安装前将合页调整好,控制玻璃两侧预留间隙基本一致,然后安装扣条。安装玻璃时在玻璃上下用塑料垫块塞紧,防止门窗扇变形;装配后应保证玻璃与镶嵌槽间隙,并在主要部位装有减振挚块,使其能缓冲启闭力的冲击。

3.4.3 注发泡剂、塞海绵棒、打胶等密封工作在保温面层及主框施工完毕外墙涂料施工前进行。首先用压缩空气清理门窗框周边预留槽内的所有垃圾,然后向槽内打发泡剂,并使发泡剂自然溢出槽口;清理溢出的发泡剂并使其沿主框周圈成宽×深为10mm×10mm、20mm×10mm的凹槽。将海绵棒塞入槽内准确位置,然后将基层表面尘土、杂物等清理干净,放好保护胶带后进行打胶。注胶完成后将保护胶带撕掉、擦净门窗主框、窗台表面。注胶后注意保养,胶在完全固化前不要粘灰和碰伤胶缝。最后做好清理工作。

结束语

在门窗的安装阶段,施工方应当控制窗安装质量,并注意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节能意识。在门窗的节能监理与验收过程中,应当选择监理资质高的单位进行项目监理,并注意对监理人员进行节能技术的相关培训。对于门窗成品的保护,应当注意安装全过程中的保护,包括安装前材料的存放、运输,安装过程中对材料的保护,以及门窗安装完毕后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陶尚儒.浅谈建筑物门窗节能设计与施工要点[J].民营科技,2008(9).

[2]许金渤,李梅,李荣骞.门窗节能的途径与节能发展的趋势[J].科技信息,2011(12).

第7篇: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高性能清水混凝土;存在问题;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随着绿色建筑的客观需求,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清水混凝土工程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道路桥梁,厂房和机场,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也得到了应用。清水混凝土的施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势必会延长工期,但因其最终不用抹灰、吊顶、装饰面层,从而减少了维保费用,最终降低了工程总造价。本文介绍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标准及其施工技术。

一 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清水混凝土质量验收标准,参考国外有关建筑混凝土的技术标准,并经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多次讨论研究得出结论,在普通结构混凝土验收标准的基础上,还需遵守如下的质量标准:轴线通直、尺寸准确;棱角方正、线条顺直;表面平整、清洁、色泽一致;表面无明显气泡,无黑斑;表面无蜂窝、麻面、裂纹和露筋现象;模板接缝、对拉螺栓和施工缝留设有规律性;模板接缝与施工缝处无挂浆、漏浆等。

二 清水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施工技术的行业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和质量验收标准,给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带来了一些困惑。伴随着清水混凝土在工程实践中的大量使用,出台关于清水混凝土施工方面的规范已成当务之急。通过规范来实现施工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标准的控制,改善清水混凝土工程的过程控制。关于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标准,许多文献已有阐述,但是很少有建立在严格试验基础上结合大量对比试验得出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标准,因此有必要借助试验室条件,在理论基础上得出有一定适用性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

(二)基本研究匮乏

由于清水混凝土的应用起步晚,所以目前对清水混凝土的基本研究相对较少。应该借助于实验室的设备、仪器,较之于工程实际条件,更易于从理论上分析清水混凝土的微观作用机理,从而对清水混凝土表观缺陷的形成、防治、修补和清水混凝土长期使用维护等方面做出理论指导。因此,即使在我国尽管近几年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在结构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却只能凭以往经验及工程实例进行操作,没有具体的规定和强制的标准来指导和检验。

三 清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一)模板体系

应用模板配制:按构件截面尺寸,用高速电锯将胶合板截开,用手推刨将缝口刨平,使模板缝拼接严密,将配好的胶合板钉在50mm×l00mm方木上,然后粘贴PVC板,粘贴材料选用树脂胶。

(二)柱梁角塑钢线条加固

塑钢线条安装后必须顺直且与模板接缝处不漏浆。经过多次试验,塑钢线条安装的施工顺序为:基础承台塑钢线条待承台模板加固完毕后安装;柱子塑钢线条用万能胶粘合在小面模板适当位置,塑钢线条与模板接触面粘贴双面胶带纸,使塑钢线条与模板之间缝隙严密,塑钢线条表面粘贴50mm宽胶带纸,使混凝土表面光滑,用柱子大面模板夹紧小面模板,柱子加固用型钢柱箍,不允许使用对拉螺栓。

(三)预埋件安装

建设预埋件多,保证预埋件与混凝土平整一致和位置准确,是检验清水混凝土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工程预埋件安装方法是在预埋件上锥丝,在模板相应位置钻孔用螺栓连接,预埋件与模板间加垫海绵条,防止二者之间夹浆,致使预埋件移位影响混凝土表面质量。

(四)模板加固

施工时为保证柱模板的刚度和稳定性,在垫层上钻孔,采用螺纹钢筋打入地下50cm左右,地上留出30cm左右。把脚手架杆套在螺纹钢上,形成支撑体系。为了提高清水镜面混凝土的观感效果,柱中不再加对拉螺栓,混凝土侧压力依靠型钢柱箍来承受,柱箍用螺栓在柱外拉紧,对拉螺栓的直径、间距及柱箍的型号应通过力学计算来确定。模板接缝处理需要严密,模板内板缝用油膏批嵌,外侧用硅胶或发泡剂封闭,以防漏浆。模板脱模剂应采用吸水率适中的无包机油。模板因转次数应严格控制,一般周转三次后应进行全面检修并抛光打磨一次。

(五)钢筋工程

为了保证底板钢筋的间距,施工时,要求垫层混凝土表面压光,用墨斗在垫层上弹出每根钢筋位置线和柱子钢筋位置线,柱子钢筋位置用红三角标出,底板钢筋按线放置,确保了底板钢筋位置的准确。柱子钢筋绑扎时,用线坠吊出柱子钢筋上部位置,用钢管固定架固定后,用铅丝将钢筋固定在钢管上。为保证柱子钢筋位置和间距的准确,在钢管固定架上部用厚木板按钢筋间距齿槽,卡在柱钢筋上,木板与钢管固定架用铅丝捆绑固定,确保了柱子钢筋的间距。

(六)清水混凝土浇捣

混凝土浇捣前要落实施工保证措施,现场组织措施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需注意进行模板内部清理,干净后用水湿润方可浇筑,振捣方法要正确。可采用二次振捣法。对于墙体及大体积混凝土,采用自然流淌,按照“一个坡度、薄层浇筑、顺序推进、一次到顶”十六字方针,依据振捣器所振动的范围布置卸料点,坡脚及中部振捣密实,随着振捣的方向向前推进,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卸料高度超过3m时,则采用串筒或溜槽。

(七)清水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早期养护,应派专人负责,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为避免形成和减少清水混凝土表面色差。养护时间应能满足混凝土硬化和强度增长的需要,一般不得少于14天,使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四 清水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项

(一)正常施工注意事项

同一视觉范围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统一,以免影响清水饰面混凝土的效果;模板可采用质量、性能好的国产多层覆膜板,在模板加工和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也能达到相当好的效果;为控制表面裂缝,应尽量选用小直径钢筋,减小钢筋间距。保证混凝土均匀受力,避免混凝土开裂。

(二)冬期施工注意事项

混凝土使用低碱水泥,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混凝土中掺入与非冬期施工外加剂性能相近的防冻剂,避免与前期浇筑混凝土产生色差。混凝土搅拌时间比常温时延长50%时间,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出机温度不低于15℃;加强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保温,保证混凝土人模温度不低于l0℃,以免新浇混凝土冷却过快,影响早期强度增长和观感质量;施工楼层形成封闭的环境,当室外温度低于-l0℃时,在施工楼层采用电暖气片进行加热保温。做好同条件试件的留置和混凝土的测温工作,随时掌握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根据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五 结束语

在我国,清水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与施工,还有待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我国清水混凝土施工操作多依赖人工,施工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但随着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速,随着绿色建筑日渐受到重视,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清水混凝土在我国城市的应用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正华.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和应用[J].重庆建筑,2009(02).

[2]谭皓,张电吉.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1).

[3]梁敬忠.浅议清水混凝土施工的工艺要求[J].中国科技财富,2010(22).

[4]俞海勇,李春霞.清水混凝土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前景[J].上海建设科技,2008(5).

第8篇: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都市,而城市的集中化发展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的林立。而人类的生活永远离不开水(给水、排水及采暖),从而体现了给排水及采暖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排水及取暖施工要点

在高层建筑施工前期阶段主要涉及一些预留孔洞及预埋套管,在此阶段地下部分有防水要求的墙体预留刚性或柔性防水套管;在结构主体施工阶段需预留给水、排水立管及坐便、地漏等排水孔洞,孔洞直径应比管道直径大100mm左右,这样一是便于灌浆二是安装管道时可以在小范围内调整保证管道的垂直度;当工程主体施工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室内墙面抹灰工程进度开始给水及排水管道的安装;主体封顶后安排管井内管道安装;后期开始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敷设。

一、生活排水管道的安装技术要求:

在现代建筑中排水管道大多都选择U-PVC(螺旋)管材及管件,既有利于降低成本又施工方便快捷并能满足使用功能。

1)排水管道施工时,先安排施工人员进场清理孔洞由下往上依次配管,排污与排气双立管及单立管中心距墙距离见表1-1:

排水立管管卡宜设于1.5-1.8m高处,同一房间内的立管关卡应在同一高度;排水横管支吊架的最小间距可以理解为管外径的10倍,即50管间距为500mm,依此类推。U-PVC排水管需装设伸缩节,且距离不宜大于4m。

2)排水水平管道与水平管道、水平管道与立管的连接,应采用45°三通或45°四通和90°斜三通或90°斜四通;立管与排出管端部的连接,应采用两个45°弯头或曲率半径不小于4倍管径的90°弯头。

3)明装排水管加阻火圈或防火套管:

A、立管管径≥110mm时,在楼板贯穿部位应设置阻火圈或长度≮500mm的防火套管,管道安装后,在穿越楼板处用C20细石混凝土分两次浇捣密实;浇筑结束后,结合找平层或面层施工,在管道周围应筑成厚度≮20mm,宽度≮30mm的阻水圈。

B、管径≥110mm的横支管与暗设立管相连时,墙体贯穿部位应设置阻火圈或长度≮300mm的防火套管,且防火套管的明露部分长度不宜<200mm。横干管穿越防火分区隔墙时,管道穿越墙体的两侧应设置防火圈或长度≮500mm的防火套管。

4)排水U-PVC管道采用胶粘结方式连接时,管切口应平齐,去除切割时产生的毛刺及粉末并使管表面清洁;管材及管件均应涂胶均匀,插接到底,使管内连接处形成一圈均匀的胶圈,以达到更佳的密封效果。

排水横管、支管、地漏安装完成后先做灌水试验确保接缝处不渗不漏后灌浆。

二、管井内管道安装技术要求

主体封顶后安排管井内管道施工,管井内包括生活给水管道、消防管道、采暖管道,由于竖向分高低区供水,管井内管道多,施工前应认真排列各管道位置。管井内给水一般采用PSP、复合管、镀锌钢管,消防采用镀锌钢管,采暖采用无缝钢管。必须采用与管材相适应的管件。管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镀锌钢管应采用螺纹连接,套丝扣时破坏的镀锌层表面及外露螺纹部分应做防腐处理;管径大于100mm的镀锌钢管应采用法兰或卡套式专用管件连接,镀锌钢管与法兰的焊接处应二次镀锌。给水塑料管和复合管可以采用:1)橡胶圈接口、粘结接口、热熔连接、专用管件连接及法兰连接等形式。2)塑料管和复合管与金属管件、阀门等的连接应使用专用管件连接,不得在塑料管上套丝。管井内给水及消防管道应采取防结露措施,用20mm厚橡塑海绵包裹并用胶带缠好,以延缓管道外表面受污染及腐蚀;采暖管道应用50mm厚离心玻璃棉保温,外缠玻璃丝布。

三、生活给水管道安装技术要求

户内给水管道一般采用PPR管材及同材质管件,由管井内给水主管道沿地面垫层敷设至用户每个配水点。

1)管子的切割应采用专门的切割剪,剪切管子时应保证切口平整,剪切时断面应与管轴方向垂直; 管子末端外表面刀刮一斜面,在熔焊之前,焊接部分最好用酒精清洁,然后用清洁的布或纸擦干,并在管子上划出需熔焊的长度; 将专用熔焊机打开加温至260℃,当控制指示灯变成绿灯时,开始焊接;将需连接的管子和配件放进焊接机头,加热管子的外表面和配件接口的内表面,然后同时从机头处拔出并迅速将管子加热的端头插入已加热的配件接口,插入时不能旋转管子,插入后应静置冷却数分钟不动。其加热时间和冷却时间及焊接深度按下表要求执行:

PPR管道熔接时应严格执行上述标准,否则热熔时间过长熔接深度过大则容易形成缩径甚至管内径被封死,而热熔时间过短熔接深度过小则造成熔接不彻底不牢固有缝隙。

2)给水管道垫层内敷设应沿墙边尽量避免与地暖管交叉,遇墙处穿墙洞加套管,避免绕门垛,这样做节省管材、管件,并且地面内减少焊接缝降低跑冒滴漏的机率,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户内配水点给水立管距墙(应为完成墙面,考虑用户贴砖厚度)距离20-30mm为宜。

3)在管道隐蔽之前必须做压力及严密性试验,水压试验时可以整层管道串接(一般2-3个单元),一次打压,注水时每个末端均应排气到有水流出再封堵,压力表不少于两块。试验压力下保压1小时压力降不超过0.05Mpa,然后降到工作压力的1.15倍稳压2小时,压力降不超过0.03Mpa,同时检查各接口处不渗不漏。对于打水压试验的管道如冬季不能供暖时则需用气泵将管内存水吹出,防止冻裂管道。

四、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安装技术要求

地暖盘管施工应在主体封顶之后与地面同时施工,地面有给水管道的应在给水管道安装完成并压力试验合格后进行。施工前,楼地面找平层应检验完毕,记录局部地面标高超出的部位及数据,并应由地面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签字确认。

1)安装分、集水器,由4支膨胀螺栓固定,集水器中心距地350mm,分水器中心距地550mm。分(集)水器管中心距墙距离为50mm(80mm);

2)用乳胶将10mm边角保温板沿墙粘贴,要求粘贴平整,搭接严密; 在找平层上铺设保温层(如2cm厚聚苯保温板、保温卷材或进口保温膜等),板缝处用胶粘贴牢固,在地暖保温层上铺设带坐标分格线的铝箔纸,保温层要铺设平整;

3)按地暖设计要求间距将加热管(PE-RT管),用塑料管卡将管子固定在苯板上,固定点的间距,转弯处间距不大于300mm,直线段间距不大于600mm,大于90°的弯曲管段的两端和中点均应固定,管子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8倍;

4)检查地暖铺设的加热管有无损伤、管间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后,进行水压试验,从注水排气阀注入清水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2倍,但不小于0.6Mpa,稳压1小时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且不渗不漏为合格;

5)地暖辐射供暖地板当边长超过6m或面积超过30m2时,要设置5-8mm的伸缩缝,高度同细石混凝土填充层。塑料管穿越伸缩缝时,应设置长度不小于200mm的柔性套管;在分水器及加热管道密集处,管外用不短于1000mm的波纹管保护,以降低混凝土热膨胀;在缝中填充弹性膨胀膏(或进口弹性密封胶);

6)加热管验收合格后,回填细石混凝土,加热管保持不小于0.4Mpa的压力;垫层应用人工抹压密实,不得用机械振捣,不许踩压已铺设好的管道,细石混凝土接近初凝时,应在表面进行二次拍实、压抹,以防止顺管轴线出现塑性沉缩裂缝,表面压抹后应保湿养护14天以上,垫层达到养护期后,管道系统方允许泄压;

7)供回水主管与分集水器连接后,应进行系统试压:试验压力为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2MPa,且不小于0.6MPa,10分钟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降至工作压力后,应不渗不漏;

8)供热支管后的分配器竣工验收后,应对整个供水环路水温及水力平衡进行调试:系统向地暖管供水时,应选用预热方式,供热水温不得骤然升高,初始供水温度应为20℃~25℃,保持3天,然后以最高设计温度保持4天,并以≤50℃水温正常运行。

结束语:

当前,建筑给排水及采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优质的安装施工质量和科学的管理是保障管网系统高效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而且也可以改进和弥补设计施工中的某些不足。为了满足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提高施工质量,需要施工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才能确保施工的安全、质量、稳定、灵活性,满足民用建筑给排水及采暖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装工程的质量,立足于建筑安装工程的基本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海波《建筑给排水工程监理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的环节》 2002。

[2] 高明远、岳秀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唐楚丁、镇祥华: 《建筑给排水节水与环保》,西南给排水20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