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概念范文

健康教育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概念

第1篇:健康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丛源.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第2篇:健康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 概念设计 ; 抗震 ;桥梁 ;匝道;延性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郑州市花园路与连霍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是郑州市城市路网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中花园路是郑州市区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通道,是郑州市唯一的一条绿色通道,也是郑州市主要交通北出口之一。连霍高速公路郑州段是交通部规划的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国家主干道的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交通最繁忙的路网中的一段,它横穿郑州市北部地区,是郑州市快速路网中的重要骨架道路。花园路立交桥梁工程:包括C匝道(跨连霍高速)桥、C匝道(跨花园路)桥、J匝道桥、K匝道桥、L匝道桥、M匝道桥、N匝道桥。本文只对C匝道(跨连霍高速)桥梁的抗震概念进行探讨。

C匝道(跨连霍高速)桥:跨径布置为(4x20m+4x20m)钢筋混凝土连续梁+(40.5m+39.5m)钢结构连续梁+(4x20m,4x20m)钢筋混凝土连续梁,部分桥段位于R=67.75m曲线上。上部结构采用单箱多室斜腹板带圆弧断面,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采用矩形带弧形形式,墩顶设置横系梁,基础采用4根φ1.2m钻孔灌注桩。

图1C匝道(跨连霍高速)桥型布置图(单位: cm)

图2C匝道(跨连霍高速)桥桥墩横断面图(单位: cm)

基于抗震设计在城市桥梁设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花园路立交设计工作中, 抗震设计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两个范畴:概念设计和参数设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概念设计是桥梁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欧美规范中,在抗震的概念设计非常重视。经验表明:对结构抗震设计来说,概念设计比结构计算设计更为重要,结构抗震性能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概念设计”。由于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结构计算模型与实际情况的的差异,难以保证理论计算分析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作为正确的抗震设计,必须重视抗震概念设计,灵活而又合理地运用抗震设计思想,使计算工作不至于盲目而且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计算,可以对桥梁的抗震概念设计进行验证,或者对概念设计中考虑不周到的地方进行修正。

1桥梁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结构抗震设计采用的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级设防思想。《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采用的是两水平设防,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的抗震设计,采用弹性抗震设计,第二阶段采的抗震设计,采用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并引入能力保护设计原则。通过第一阶段的抗震设计,即对应E1地震作用的抗震设计,可达到和原规范基本相当的抗震设防水平。通过第二阶段的抗震设计,即对应E2地震作用的抗震设计,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能力,通过验算,确保结构的延性能力大于延性需求。

2桥位选择

选择桥梁建设场址时,应根据桥梁工程的需要,全面掌握场址处的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做出综合分析。应避免将桥址选择在地质情况不良的地方:断层、易产生滑坡的陡峭的山区、存在容易液化砂土或软弱夹层的坡地、大面积采空区等;而开阔、平坦地带的基岩、坚实的碎石地基、坚硬场地土或密实均匀的中硬场地是桥梁选址的有利地区。如必须设置在可液化或松软土层的河岸地段时,桥长应适当增长,将桥台置于稳定的河岸上,而桥墩基础要加强。

3结构方案的选择

3.1 立交匝道桥特点

互通立交的匝道桥,受地形、地物和占地面积等影响,其总体布局跟其他桥梁相比,有以下特点:

a)由于互动立交区匝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可达到30m,如果桥梁刚好位于小半径曲线上,则该桥就可能做成曲线桥梁,且往往超高值较大,故桥梁的横坡较大;

b)由于要在短距离内实现高差,匝道桥往往纵坡较大;

c)桥面较窄;

d)匝道桥有时候要跨越主线或其他匝道,以及非机动车道,因此匝道桥的单跨跨径受到限制,不能减小。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匝道桥具有斜、弯、坡、异形等特点,属于不规则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比较特殊,其抗震设计将更复杂,不仅要满足常规桥梁所规定的构造,而且在某些方面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震害表明,曲线梁桥具有较高的地震易损性,薄弱环节较多,因此其抗震概念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上部结构

由于匝道桥自身的特殊性,受力复杂,需要采用抗扭刚度较大的截面,且桥梁上部结构的整体性要好。因此,尽量选取具有连续的上部结构形式,避免采用松散的简支梁形式,减少伸缩缝,以防止落梁。抗弯、抗扭性能强,整体性强的现浇箱型的截面形式,是较为理想的城市桥梁抗震设计的备选结构截面形式。

3.3 下部结构

3.3.1 桥墩的形式

匝道桥一般相对较窄,桥墩一般采用双柱墩或者独柱墩,桥墩的刚度相对较小。在地震作用下墩身的弯矩和剪力一般不大,但是位移相对较大,如有较好的限位措施,对于抗震来说,未必是不利的。而对于小半径匝道桥来说,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导致桥墩会产生较大的扭矩,所以桥墩墩身宜采用抗扭刚度相对较大且整体性较好的结构,如独柱实心墩或者空心墩,如采用双柱式墩,应对其进行全桥空间地震响应分析,对关键部位进行加强。

3.3.2 桥墩的刚度

对于连续梁桥,同一联内各桥墩的高度不同而导致其抗推刚度相差较大,则水平地震力在各墩间的分配不均衡,刚度大的墩将承受较大的水平地震力,严重时可能导致刚度较大的桥墩发生破坏,从而导致全桥损毁。如果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偏离,上部结构还将伴随产生水平转动,又可能导致落梁或者上部结构的碰撞,而匝道桥恰好容易符合这两个条件:纵坡较大,桥墩高差将会比较大;在小半径曲线上,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出现上部结构的水平转动。

虽然匝道桥的桥墩高度相差较大,可以通过改变桥墩截面的形式或大小来对其抗推刚度进行调节。对于相对较高的桥墩,可以采用刚度较大的截面形式,或者增加其截面尺寸。如此一来,可以使得地震作用下各桥墩的水平地震相应达到均衡。

如果桥梁位于小半径曲线上,地震来临时,桥墩承受的水平力方向是不确定的,且有扭矩的存在。因此,桥墩截面的刚度在各个方向大致相同将会是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3.3.3 桥墩的配筋方式

提高桥墩的延性对其抗震性能作用巨大,配置数量足够的,锚固合理的横向钢筋,对于墩柱来说,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约束塑性铰区域内的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延性;提高抗剪能力;防止纵向钢筋压曲。因此,箍筋或螺旋筋的间距应小一些。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对塑性铰区横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图3C匝道(跨连霍高速)桥桥墩横断面配筋图(单位: cm)

4桥梁细节构造

4.1 支座

为保证桥梁刚度和质量的平衡,设计时应优先考虑采用等跨径、等墩高、等桥面宽度的结构形式。如不能满足也可通过调整墩柱的截面尺寸和支座等方法来改善桥的平衡情况。其中,调整支座可能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了,效果也显著。当采用橡胶支座后,由墩和支座构成的串联体系的水平刚度为:

Kt=KzKp/(Kz+Kp)

其中:Kt是由墩和支座构成的串联体系的水平刚度,Kz和Kp分别为橡胶支座的剪切刚度和桥墩的水平刚度。

水平地震力就是根据各墩串联体系的水平刚度按比例进行分配的。从上式可以看出,调整支座的刚度可以有效的调整各墩位处的刚度平衡。另外,如果地震设防烈度较高,须考虑将支座设计成抗震支座,以达到减、隔震的目的。

4.2 梁连接方式

匝道桥,尤其处于小半径曲线上的桥梁,桥梁应采用挡块、螺栓连接和钢夹板连接等防止纵横向落梁的措施。

图4C匝道(跨连霍高速)桥梁纵向抗震连接构造立面图(单位: cm)

图5C匝道(跨连霍高速)桥桥墩横向抗震挡块构造立面图(单位: cm)

5桥梁延性设计

我国在2008年颁布实施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中增加了桥梁延性抗震设计和能力保护原则有关规定,增加了延性构造细节设计的有关规定,以期增加初始强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的非弹性变形能力,避免结构在大震中倒塌。

新西兰学者鲍雷等提出了能力设计原理。在新西兰最先广泛应用能力设计方法,其他国家也先后在各自的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采纳应用了能力设计原理的一些基本概念。能力设计强调构件之间的安全度差异,通过这种差异,保证结构在强震中延性形式的出现,避免发生脆性破坏。同时为了保证结构在强震中延性形式的出现,在高烈度震区桥梁设计中应该重视延性构建的细部设计。

6结语

匝道桥由于其特殊性,在抗震设计中应予以特别关注。概念设计可以总体上把握桥梁的抗震性能,在桥梁抗震设计中起到指导性的重要作用。只有根据具体工程,始终坚持将桥梁的抗震思想贯彻于桥梁设计的全过程,按照桥梁抗震原则,具体实施设计工作,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抗震措施。才能达到结构的良好的抗震效果。

参考文献

[1] JTG/T B02-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 CJJ 166-2011,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第3篇:健康教育概念范文

社会文化视角具有明确的学术定义,即将其当作是在做出身体健康相关的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一系列因素,或将其作为一种对个人过着健康积极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理解,找出这两种定义的区别至关重要。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官方身体健康教育大纲文件指出,社会文化视角,通常指一系列影响个人身体健康观念及行为表现相关的选择因素,这一概念指与社会和文化因素相关的,并对个人身体健康发展产生影响的要素。根据身体健康教育的学术文献,社会文化视角不仅仅是对以上所述因素的阐释,显然,社会文化视角确实涵盖了对这些因素及其对个人身体健康活动的影响的理解。身体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利用批判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分析了学校开展的身体健康教育以及意识形态、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将一整套重塑公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学校的身体健康教育对部分学生有失公平,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害,并且通常与青年人生活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脱节。批判身体健康教育的研究者与身体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变化共同促进了社会文化视角在公共政策中的发展。澳大利亚将原本分开的身体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并且与个人生活和健康相关的身体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使得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身体健康教育的一整套价值观在公共政策中概念化。过去,人类身体健康行为的定义仅仅包含其生物医学方面的意义;如今,身体健康应该从社会视角进行理解,这就要求对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身体健康概念进行重塑。例如,有学者与新南威尔士州一个小学6年级教授个人发展和身体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合作,进行相关的专业指导和训练,内容包括个人发展与健康的社会化本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造成的身体健康行为选择差异。与此同时,社会批判研究者们还专门研究了进行身体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突出强调了社会正义原则对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潜在影响。在一些身体健康教育研讨会中,也有学者尝试指出身体健康的变革趋向问题,身体健康教育必须以各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制度改革和支撑环境为基础。还有一些学者个人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视角指的是研究身体健康活动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阅读”或理解身体健康教育内容的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者们对身体置于制度改革的视野,并从教育改革的文化视角对身体健康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最近的身体健康教育政策涵盖了社会文化视角,如昆士兰老年身体健康教育政策中指出,“如何从社会文化视角理解身体健康活动,并且社会文化对澳大利亚社会中的个人、团体和群体的身体健康价值观有何积极的影响”。

2.西方身体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学阐释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社会文化视角不断被边缘化,成为身体健康教育中的一种知识存在形式。身体健康教育以及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领域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社会文化知识和批判性参与高等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都被相对的边缘化了。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澳大利亚的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体系中,生物学知识比社会文化知识要突出得多。虽然这些变化知识是在20年前发生的,但是这一领域的某些现象表明,其仍然发挥着学科导向的影响力。实际上,这一假设本身就存在问题。只有将医学、心理学、生物学领域的专家提出的知识进行改造,符合身体健康教育并且改造后的知识是正确的,无争议的,并且为大家普遍接受时,这一假设才可能成立。根据科学学科形成的生物学知识只是被重新组合,然后就应用到初中学生的知识教学中,如此形成的学校课程就是简单化的高级教育课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纲编写者们根据科学学科的学术地位,将可测验的高级身体健康描述成一门要求严苛的课程,这使得上述说法得到验证。在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中,社会文化知识在学校课程中被边缘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达到这样的目标很难,因为英国和威尔士的学校课程历来都重视身体健康教育活动。社会文化视角价值取向的操作性层面上,归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决策问题。从社会文化视角对身体健康行为的研究纳入社会决策研究,教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健康行为选择。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但是二者的学科来源完全不同。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理论主要来自于身体健康社会学,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理论的主要依据是身体健康科学。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以身体健康科学为依据的新的公众身体健康质量提升方案过多地依赖于个人解决方案,因此常遭到社会学家的批判。据此,建议身体健康活动质量的社会决策影响要素,限定在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内想象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一种方法论实践途径。这种方法论的前提是,身体健康行为发生于社会环境中,并且由于我们对环境获得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开始关注身体健康行为本身,而非源于个人在生物医学上的行为变化。教育变革是为了提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变革是为了提高教师和教学工作在效率、效益、责任以及管理上的质量。某些过于宽泛的教学计划工作,例如社会文化评论视角,考虑如何将其融入大纲。也可能导致将身体健康问题归类为一种更为宽泛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询问为基础的活动,其中包含诸如解决问题、批判性询问等概念。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种社会文化动力驱动的身体学习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到普通学生身体训练中。从身体教养概念的发展和意义禀赋上来说,身体健康问题的本质在于改善身体教养或者说提升身体读写能力,增强体质、技能传习、文化传播等多元功能的有效实现最终将取决于身体教养水平。

3.结语

第4篇:健康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内容;问题;发展趋势

教育不仅影响我们的过去,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在学前儿童教育的五大领域内容中,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那么,什么是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有哪些内容?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各种社会和教育活动,运用传播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丰富人们的健康知识,增进人们达成健康的期望和态度,促进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促进健康。这个时期,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危险因素却围绕在幼儿的身边,因此,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消除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细节上大致分为六个方面。

1、日常健康行为教育。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形成提出的,比如起床、洗漱、睡觉等等。

2、饮食营养教育。这一时期幼儿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期,饮食营养变得特别重要,这一时期幼儿容易挑食厌食等等,是不良习惯形成的暖床,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饮食营养教育特别重要。

3、身体生长教育。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自身的生长发育没有任何概念,对于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没有任何正确的解读,因此这就需要成人进行指导和教育。

4、安全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威胁幼儿生存的因素很多,但是幼儿却没有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经常会看到幼儿走失、拐卖儿童的报导,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5、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无乱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存在忽视幼儿心理的发展的情况,导致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心理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6、社会适应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与这个社会密不可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决定着幼儿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健康第一”只是口号。在幼儿园教育中,随处可见的强调幼儿健康教育,但是教师真正让幼儿进行观摩的活动却相对较少,关于健康的鱼的主题课程也相对较少,并没有让幼儿形成健康的意识,还出现了错误的认知,比如说将幼儿健康教育等同于幼儿体育教育又或者将幼儿健康教育等同于幼儿园常识教育。因此,存在着健康教育知识口号的现象。

2、心理健康尚待落实。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家长容易忽视心理氛围的创设,以及幼儿的个性心理、对幼儿的评价等等,好多家长甚至以自我为中心,经常给家里造成氛围紧张的情形,对于犯错的幼儿,没有进行正确的疏导,反而地幼儿进行打骂,对于正在发展的幼儿来说,伤害是相当大的,而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幼儿园的教师重视课堂而忽视了实际生活,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关照不够,导致幼儿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3、过度保护后患无穷。呼吁过度,就容易造成过度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心肝”,有些家长就对幼儿进行耳提面命的教育,这导致幼儿变得胆小怕事,不利于幼儿某些人格的形成,比如勇气,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家长应该注意的。

4、环境创设忽视健康。环境在幼儿成长中占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很多习惯行为的形成与环境密不可分,据调查,现如今很多幼儿还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幼儿生活的环境的改善已经刻不容缓,在幼儿生活的环境创设过程中,必须把健康这一主题设想进去,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积极健康的环境。

第5篇:健康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胜任特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培训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SJYYB-180。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2-02

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引入胜任特征这一研究概念,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模式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胜任特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视角

哈佛大学教授Mc 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正式提出了胜任特征这一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有效的预测个人从事复杂或高层次工作的绩效,并将那些能够从根本上导致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之间差异显著的深层次的特征定义为“胜任特征”。自此,胜任特征的研究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掀起了对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关于胜任特征的内涵界定,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王智等人(2011)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将胜任特征定义为“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本研究认为这一概念界定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

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西方国家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实践与认证、教育与培训方面逐步形成了“胜任特征导向的文化”。胜任特征概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核心指导思想。

目前国内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尚处于引进阶段,有学者在总结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开展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宋国学(2010)认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在考虑组织内、外影响胜任特征导向和绩效的因素基础上,确定符合环境发展需要和岗位发展需要的胜任特征标准,以之作为培训的依据,以之为教育和学习的标准。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先后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引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业教师普遍存在胜任能力水平较低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中小学较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训情况更为薄弱。当前培训现状与从业教师的工作需要和发展需求不能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重技能轻能力

当前,大多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在内容设计上更多地注重于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等,忽略了能够使从业教师做出优秀绩效更关键是胜任特征,动机、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随着从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培训内容必须要及时跟进以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需要着眼于怎样提高受训者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界定培训内容。

(二)重理论轻实践

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仍然是培训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理论化、概念化和学科化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尽心尽力地教授往往因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的指导而令受培训者难以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不能形成并建构出所需的知识或观念来。

(三)重共性缺个性化

个性化设计培训,能够有效第促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然而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受培训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忽视了受培训教师的个性需求,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的培训还不能做到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来系统的组织培训,培训时间短,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系统性设计,缺少连续性,不能有效提高教师胜任能力和水平。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模式,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转变培训理念和方式

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必须从转变培训理念这一根本性问题着手,实现从传统培训理念向以提高胜任特征为目标的现代培训理念的转变。

培训方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培训方式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培训存在的不足。调查研究发现,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体验式工作坊培训是较易为受培训教师接受的方式,对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胜任力有显著效果,可以在培训中多多引入和借鉴这样的方式。

(二)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较之于传统的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胜任特征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探讨论证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据此确定培训内容,是基于胜任特征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

不同群体存在差异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时要分析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范围的教师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因此,做好培训的前提就是对受培训者要进行深入的调查。

(三)制定个性化兼具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方案

组织培训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基础水平培训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既保证了培养效果又有助于增加培训的灵活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持续为受培训教师组织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四)开展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检验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的必要手段,是培训工作的必要环节。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效果追踪机制,能够掌握和跟进受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设计下一阶段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第6篇:健康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教育;概念;必要性;基本方法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近些年来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是指在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比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渡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

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迫切,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措施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学校,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比如,一位平时表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会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在其它方面,还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积极的发展。因此,教师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有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活动为主。

第7篇:健康教育概念范文

【摘要】目的:帮助病人了解自身疾病控制的有效方法,建立一套有效的预防、治疗、保健措施.方法:对护士健康教育技巧进行深入探讨.结果: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增高.结论:针对病人,病种,通过合理的宣教,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增加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存在问题,从中得到及时解决,为促进患者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1 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1]。

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与我们关系密切的是医院健康教育。医院是医疗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实力机构,在健康教育方面有它独特的有利条件。有住院及就诊的患者,他们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又有一定的受教时间,医院可根据防治工作的实例、卫生防病统计数字以及流行病调查结果充实宣教内容。医院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住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病人及其家属所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是针对患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特点,通过健康教育,实现三级预防,促进身心健康。

2 护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2.1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由护士进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2.2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让患者达到知、信、行。知,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护理要点。信,护士用丰富的知识帮助、指导患者,让患者感到护士可信。行,利用护士的影响力指导患者,让患者将护士传授的知识付诸行动[2]。

(1)通过护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2)护理健康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方法。(3)护理健康教育可提高护理质量。

2.3护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广泛的教育对象。(2)丰富的教育内容。(3)多样的教育手段。(4)密切的教育关系:护士是与病人与家属接触最多、最密切的专业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着得天独厚的条件。(5)灵活的教育环境。

2.4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保护性原则。(5)阶段性原则。(6)程序性原则。

2.5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入院教育。(2)心理指导。(3)饮食指导。(4)作息指导。(5)用药指导。(6)特殊指导。凡需临床特殊治疗及护理的病人都应做好相应的教育指导。(7)行为指导。(8)出院指导。做出院指导不要等到办理出院手续时才匆忙地向患者进行宣教,应在出院前1~2d内完成,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6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讲授法。主要是针对患有相同或相近疾病的多数病人或健康人群通过集中讲授某一专题的健康内容达到向听讲者传递相关知识的目的。(2)谈话法。是护士根据患者和家属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提问,引导其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语言教育是最直接、最简捷、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它较少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层次低的患者最适合语言教育。(3)演示法。是护士配合讲授或谈话,将实物、标本模型等教具展示给患者或家属,或者通过示范性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或所示教的技能。(4)实习作业法。是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一种方法。(5)传单法。是指单页的文字及美术宣传品,可结合实际,针对患者和家属区的需要,比较详尽的阐述某一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和家属以及现有的客观条件,选择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法。

2.7护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1)直接观察法,多用于评价病人及家属操作技能方面的学习效果。(2)书面测验法,注意教育对象的文化水平、视力和体力情况。(3)口头提问法,它可以通过护士的直接提问和与病人的交谈来进行,了解病人和家属掌握程度。

2.8影响护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 首先来自护士自身的影响因素:(1)认识不足,观念转变不够。(2)知识缺乏。(3)资源不够。(4)时间紧张。(5)没有沟通交流技巧。其次是病人和家属方面的因素:(1)观念的束缚:不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2)心理障碍:病人心理是一个深奥莫测的领域,护士满腔热情地为其传授有益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有时并不一定被接受和感谢。(3)身体不适:病人身体不适是不能很好接受健康教育的最常见原因。(4)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接受教育的方法,健康教育的重点照顾者是婴幼儿及老年人。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3],开展整体护理八年多来,我国护理学领域可以说正在实现着三个重要突破。一是护理观念的创新。即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二是护理模式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三是护理健康教育的产生。即将护理工作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护士只有在完成对护理对象的技术护理的同时,也完成健康教育护理,才真正实现了整体护理的目标。另外整体护理也为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能,因此,把护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工作是护理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也使护理领域得到扩展,护理功能得以完善,护理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8.

第8篇:健康教育概念范文

聋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分析

国外,Luetke—Stahlman(1991)等指出,听力损伤可能会损害幼儿在社会、情绪和语言上的发展,即使是中等听力损伤的儿童也可能在与同伴交往和建立友谊方面遇到困难(郑裴和马伟娜,2008).[5]Schlesinger(1976)、Levine(1986)、Greenberg(1993)均认为:听觉障碍儿童的人格特征基本表现为固执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易冲动性、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易受他人暗示等.[6-8]由此可见聋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IqbalandHall(1991)研究显示,[9]会说话前致聋的聋人因为心理障碍长期住院的比例为20.3/1,000,比因为精神疾病长期住院的比例高得多.这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聋生的生活质量.国内,戴梅竟等(1990)以南京市133名聋哑学校的男女学生为调查对象,[10]对智力、人格和情绪反应进行调查研究,指出聋哑学生智商低于同龄正常学生,从聋哑学生与正常学生人格度群体结构分析发现,聋哑学生P型(精神质型)和内向稳定型比例比正常学生高,聋哑学生的SDS(抑郁量表)、SAS(焦虑量表)的标准分均高于正常学生.可见,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普通学生多,需要针对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适合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王玲凤(2004)对浙江省聋哑学校156名聋学生采用自我概念量表和MHT进行调查,研究显示7-9年级聋学生的自我概念,除了在行为因子上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余因子和自我概念总分均不存在年级差异,自我概念对7-9岁聋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11]陶新华等(2007)使用SCL-90调查显示,[12]聋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及正常学生,在总分以及躯体症状、焦虑担忧、抑郁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正常学生.采用社会支持量表测量显示聋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要高于正常学生,采用学习动机量表测量显示聋生的成就动机也高于正常学生,而面对压力,他们的行为应对方式却较多退缩性.陈光华和于政泉(2007)采用SCL-90调查[3]、王美玲和陈国宏(2010)使用MHT调查,[13]均显示聋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还有对聋生认知水平(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思维发展、心理旋转能力与心理投影能力、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发展、推理能力、语言发展)和人格的研究.[5]

目前对聋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采用SCL-90、MHT量表进行测量分析后与普通儿童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陈光华、孙崇勇、王玲凤、王美玲、林于萍、马宏斌).此外还有采用中文健康问卷(陶新华等2007)[12]、中学生自卑心理自我检测问卷(林于萍2000)[14]、儿童自我概念量表(王玲凤2004)[11]、自我效能量表(马宏斌2008)[15]等,对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或将量表各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还有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林于萍(2000)[14]、王美玲和陈国宏(2010)[13]的调查均显示,聋女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聋男童低.综上,调查结果一致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普通儿童低,聋生除了在社会支持上获得的社会支持、成就动机较普通儿童高,在自卑、自我效能等方面均较普通儿童低.但各研究的调查结果有不同之处,如陶新华等(2007)[12]、陈光华和于政泉(2007)[3]均采用SCL-90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的阳性因子不同.主要原因是所选取的调查对象不同,不同学校的聋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同.另一原因是调查时间不同.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间聋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而使调查结果不同.此外,聋生做问卷需要手语翻译老师,而手语翻译老师的不同对调查结果的干扰很大,也会影响调查结果.目前聋生仍存在较普通学生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对聋生投入较普通学生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满足其特殊需求,提高聋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状况及其分析

国外,Hindley(2005)的研究显示有效的早期交流(使用口语或英式手语)及对聋生父母的支持能预防许多心理健康问题.[16]在国外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发展性辅导模式、“辅导-目的”模式、辅导-心理教育模式、辅导-全员服务模式.[17]国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中,刘德芳(2003)指出聋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8]其次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再次是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注重家长的辅导与培训.郝振军(2005)探讨了团体辅导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19]苏州市盲聋学校注重教师培训、校园环境和设施的建设、家长培训,为聋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特色的人文环境有画信(绘画和写信)、双语(中挪聋教育双语实验项目)、网络(QQ、blog、E-mail).[20]在教育实践中,陈光华和于政泉(2007)对沈阳市某聋校47名聋生进行第二课堂的教育干预,[3]结果显示第二课堂对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马宏斌(2008)对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0名学生的研究获得如下结论:通过高校体育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主要的干预手段为采用聋人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同班教育、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成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区服务、采用多媒体进行体育健康教育等.[15]此外,近年来,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多.如,王芳(2008)[21]和韩秀美(2008)[2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徐丽茹(2005)[23]、马宏霞(2005)[24]、史斌艳(2007)[25]、柴丽娟(2008)[26]、蒋春芳(2009)[27]分别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形体训练、体育、地理、数学及活动课中.

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从本世纪开始,研究并不多.已有的研究显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研究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增加了各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范围.其中,较有特色的是苏州市盲聋学校的画信(绘画和写信)、双语(中挪聋教育双语实验项目)、网络(QQ、blog、E-mail).[20]聋生虽然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不如普通学生,但仍可以在语言的书写能力上寻求进步,甚至赶超普通学生.研究也显示,目前国内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特殊学校中进行,聋生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几乎没有为聋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种模式:心理课程、心理训练、环境感染、学科渗透,均已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在对普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提出的六结合式:坚持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相结合、心理辅导教学与行为矫正训练相结合、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相结合、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习策略指导与心理素质优化训练相结合、立足本校大胆创新和对外交流协作相结合,[17]均可以运用到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为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p#分页标题#e#

研究进展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由论辩型到开始出现实验型.从鲍红安(2000)提出要重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如何针对聋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8]到陈光华和于政泉(2007)对第二课堂的教育干预,[3]实验型研究开始在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现.实验研究可以揭示自变量———心理健康教育、因变量———聋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随着实验型研究的出现,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更为深入.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指导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转变为将方法实际运用到聋生的教育教学中.如:顾瑞华(2009)介绍了苏州市的盲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20]特殊教育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外,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从2005年马宏霞的《体育教育促进高校聋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研究》开始,近几年的研究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备课、课堂教学、学生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中.2008年,何侃等编写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出版,使得特殊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了专业参考书籍,以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更多聋人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聋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聋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证明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提升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有效.但近两年的调查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较普通学生低,仍存在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分析如下.政府及社会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的资源仍不够.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21.1万人,听力残疾2.9万人.“先要吃饱才能吃好”,我国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但部分聋生无法接受正常学校教育,也就无法接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只有提高聋童的入学率,才能提高聋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部分聋生能享受政府与社会提供的充足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整体水平提升不明显.沿海城市的聋校教学环境、设施较中西部城市先进,而各省城聋校又较乡镇聋校教学环境、设施优良.这必然导致不同地区的聋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而使其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部分提升,但整体提升不明显.普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聋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所提升.自1908年心理健康运动兴起以来,我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的资源也在逐渐增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有所提升,所以聋生心理健康水平虽有所提升,但相对于普通学生仍较低.

研究展望

第9篇:健康教育概念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校本模式 大学生 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33-02

笔者前期在对比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典型,引入校本模式的概念并尝试探索其对于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试行。由于是初步探索,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需要对该模式进行合理评估,以弥补缺陷,更好推进。

一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评估

1.知识层面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推进,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能够判断自身心理是否健康,能够辨别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最终能进行自我调适并帮助他人。能够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中,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工科院校课程设置中,丰富心理学等人文课程设置,也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丰富心灵体验。

2.技能层面

通过推行工科院校校本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我探索、心理调适及心理健康发展技能。如学会如何有效学习、如何尽快适应环境、如何适当宣泄压力、积极沟通和交往、管理自我和职业生涯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技能也能够在致力于校本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如对教学环境的利用、特色活动的研发、因人而异的疏导、自成体系的处理技能等。

3.自我认知层面

学生能否在自我认知层面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是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评价指标和最终目的。将心理测试与他人评价及自身分析相结合,更好地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和性格特征等进行客观评价,最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接纳自我。细化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实现心理健康建档全覆盖,使绝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最终实现师生密切交流、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使学生在成长中发展心理,在发展中增长才干。

二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改善

1.消除负性因素

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需要结合学校本身实际情况,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做法中加入一些新尝试,前期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可能会遇到阻碍而无法较快达到预期效果,而这些来自教师、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错误观念负性因素需要及时发现并消除。

教师方面,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修正部分错误观念,引导教师客观正确地认识学生的个体特征与特定行为,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避免出现不对等的单方因素和标签效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不用有色眼镜看待有心理困惑或心理疾患的学生。家庭方面,建立与家长联系的长效机制,及时传达学生的在校情况,纠正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归我管”的错误观念,告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明白学生在出现某些心理问题时需要和学校心理中心共同介入帮扶。社会方面,在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避免社会集体感的淡化,及时消除某些不正确的“现代意识”,如不正确的竞争观、金钱观等的影响,配合学校的主流文化教育。

2.强化正性影响

第一,工作队伍。在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同时需要大力加强现有工作队伍建设,继续发挥其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工科院校中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教师队伍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学生骨干队伍包括校级心理中心助理、院级心理健康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校本模式的构建以这支工作队伍为基础,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线六点全覆盖。

第二,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得以长足发展的基石,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教育,同时辅以普通心理学、创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大学生健康教育、人际沟通学等选修课教育,继续推进课堂教育与课余活动相结合,立足于此类资源,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

第三,特色活动。在保留工科院校常规活动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开发覆盖面更广、参与度更高的特色活动。如在常规的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月、心理热线服务、心理咨询师服务等活动基础上,开展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心灵成长小组、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电影或图片展播、工科求学或求职心理探析、研讨会、学生自我教育和健康图书馆等特色活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和学生共同发展。

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是具备学校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此模式运作下,以本土化的实践教学为重点,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但对于地方工科院校来说,其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内容的专业化还有待提升,要开发具备本土特色的校本教育模式,还需要同本地的其他类别高校多合作交流,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