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范文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

第1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 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概述

(一)培养目标定位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罗兹等[1]认为应注意以下2点:(1)侧重理论和侧重操作都未免失之偏颇;(2)不宜定位于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赵鹏等[2]认为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为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和综合型素质结构,徐刚等[3]认为必须建立以公共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业务技能和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田喜洲[4]认为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应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有机结合而的,其中素质教育课程群占总课时的50%,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划分为管理学基础课和旅游学基础课两大课程组,占总课时的40%,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可分为饭店管理课程组、旅行社管理课程组和旅游规划课程组三类,占总课时的10%。罗兹柏等[1]认为以一种新的视角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主干课、素质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三大系列来设计。何建伟[5]强调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创新,课程设置的类别除了工具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之外,还要有非专业的拓展课。刘文江等[6]认为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比较合适的,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技能培训为实践推动环节,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要以素质教育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

(三)实践教学

    杨得福[7]阐述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李淼焱[8]对于如何制定实习计划,安排实践教学给出自己的建议。王伟伟[9]认为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就应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要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增强实践教学学时,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并注重分阶段实习内容的不同,尤其注意习时间与旅游业淡旺季的致性。罗兹柏等[1]概括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4种类型:(1)模拟操作实习;(2)现场操作实习;(3)观摩性实习(见习);(4)考察性实习。黄明超等[10]对高校校外实习的有效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四)人才培养模式

    田喜洲[4]认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徐刚等[3]认为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最终发展成为“素质培养型”教育,因此,旅游管理的教育模式必须协调和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校企结合办学模式。张建春等[11]认为高等学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应是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一专多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管理学科给人印象是不需要太多的投入,而旅游管专业由于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在众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上需要较大的投入,另外旅游管理这个专业又比较年轻,往往不是各个学校的优势学科,很难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因此各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上的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师资队伍不精

    目前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半路出家”者居多,学科背景的制约很难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近年来补充进入教师队伍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学历层次不高,硕士以上学历占的比例较小,再加上教师普遍缺乏旅游岗位实践的经验,从而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程设置混乱,教学内容滞后

    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大多数是由其他专业、学科转向而来,如历史专业、地理专业、森林动物保护专业等。这些院校由于缺乏师资,往往根据学校本身的性质和原有专业的特长进行课程设置,而并没有根据企业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设置。另外,由于教师自身缺乏旅游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导致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局限于有限的几本教材上,教师往往还会结合自己原有的专业背景和基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进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偏差。

(四)旅游科研力量薄弱,学术研究水平偏低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到目前为止其自身的学科体系仍然很不成熟。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科研工作难以得到资助,旅游课题的申报较为困难,申报成功的也大都是一些科研经费少的小课题,大课题难得一见。另外国内高质量的旅游学术期刊也太少,学术交流活动也不活跃,以上种种情况都导致我国高校的旅游科研力量薄弱,学术研究水平偏低,从而自然也束缚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院校采用的仍然是普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即强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教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12]。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不加思辩的、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而教师所讲的内容也往往仅来源于教材,未经实践的检验,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与旅游产业的客观实际有较大的偏差,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不能达到旅游企业的要求。

(六)学生的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较为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毕业生在毕业之前都经历了时间长短不一的实习,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实习的要求。学生到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或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去实习只不过是做一些单的重复操作的事情,有些旅行社不让那些有导游证的学生带团,有些饭店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长期把他们固定在某个岗位,而不愿意让学生实习多个岗位,这样的实习不仅不能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得到实践的锻炼,反而会使学生对旅游行业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

第2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理念;立体化实践教学;内蒙古高校

伴随着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也不断增加。随之也出现了一种尴尬的情况: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低、分流到其他行业领域;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却招不到优秀的人才,出现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稀缺的窘境。因此,如何缓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很多高校为了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改革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其衔接作用,使学生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后就可以达到职业上岗的要求。但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定位不准确、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等。因此,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教学,以“高位就业”的培养目标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能力等协同发展[1]。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其目的是不断降低旅游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推动旅游业和旅游教育体系健康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协同创新理念

协同创新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有关创新领域的协同理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了协同创新理念,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联盟,共享资源,开展全方位合作,以培养协同创新人才。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是动态的、开放的模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各主体为了各自的最大化利益进行多样化、跨越式的深度合作与资源整合为本质。高校是协同创新过程的主体,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其他旅游科研机构是其协同伙伴,彼此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得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协同创新理念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符合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概念界定

立体化实践教学是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实践教学整体效用和价值的最大发挥,将实验、实践、实习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政协同合作,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位就业”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既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又丰富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并能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是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内蒙古四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主要是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分别是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5份,达到93.2%的有效率。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与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结果如下: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现状调查

目前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有的是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比较固定,有的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单位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本问卷题目主要针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协同单位及其协同性。通过对数据结果的分析得知,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协同单位大多都是旅游企业,类型较单一,其他类型的企业及行政单位涉及很少。学生实践教学的协同情况显示,83%的院校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12.2%选择了其他企业,极少数旅游专业是与科研院所和其他旅游院校进行合作。因此,调研结果(见表1)显示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形式比较单一,渠道较少。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情况

针对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情况,本问卷设计4个问题,着重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具体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第一,课堂教学模拟频率较高,大部分旅游院校都开设了相关实践课程,学生参与的积极也较高。第二,短期的专业实习参与频率较低,从没参与过的学生占比为38.8%,说明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第三,旅游实训课程参与程度一般,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参与积极性低,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校外实习参与程度很低,从未参与过的学生占比为44.7%,较少参与的学生占比为32.3%。由此可见,部分旅游院校没有开展实训环节的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主要形式依然是课堂模拟、毕业实习,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参与度较低,没有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有效结合起来,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和提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情况调查

硬件设施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满意度较低,多数同学认为教学设施条件还可以,部分同学认为不好,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条件需要继续完善,要紧跟市场发展步伐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情况调查

关于实践教学师资情况的调研主要从教学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师资总体比较满意,有非常满意的有11.2%,比较满意的有15.6%,46.3%觉得一般,25.4%觉得不满意。可以看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五)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情况

本问卷针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七门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具体情况见表1)。调查发现:首先,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导游模拟实训课程,开设率为73.2%,前厅服务、餐厅摆台、客房服务的课程开设率近50%,说明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这些课程;酒水和茶艺服务课程开设率较低。调查结果表明旅游管理实践课程的类别虽然逐年增加,但前厅客房、餐厅摆台等服务技能等必修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加大,课程内容虽然涉及比较广泛,但是缺乏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规划,缺少对教学目标的科学理解,导致实践课程开设比较随意,体系性不强。

三、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且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展缓慢、效果较差的根源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在认知方面有偏差,认为只有高职高专的学生才应该去学习实践课程,本科学生应该学习管理知识,出现了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强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很多旅游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开设数量和类别都偏少,未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校中有部分实验室因为设备老化、陈旧且未能及时维护,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也削弱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度比较低。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起来[2]。因此,培养目标要紧密结合旅游企业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旅游管理专业长期发展等多种需求,采用协同创新的理念,统筹兼顾,构建满足企业、学生、学校多层次需求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旅游院校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首先,实践课程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内容没有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和目标来设置,未能紧密结合旅游市场需求,而是老师根据教学经验设定且内容零散,不成体系。其次,实践教学课程比例设置较低。旅游管理专业是依附多学科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了偏重经济和管理的学科内容,比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学等,实践课程也仅有前厅客房、导游实训、餐厅摆台等课程。总体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对将来的就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再次,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建设满足不了实践发展的要求[3]。目前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已经远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满足不了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加上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旅游企业合作较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

由调查可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很多是经济、历史、政治、文学等学科背景的,没有在旅游企业实战的经历和沟通经验,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传授。“双师型”教师比例太少,这成为阻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4]。另外,旅游管理专业还缺乏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有的院校虽然聘请了相关旅游企业的人员走进课堂进行实战经验讲述,他们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无法清晰准确地将自身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况且他们身兼数职,无法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联系,保证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吸纳优秀的骨干教师并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匮乏

实践教学基地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学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目前实践基地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理论教学的发展。表现在:第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规模小,利用率低。设施设备老旧,跟不上社会及理论教学的发展,实训室条件比较简陋,教学软件未能紧跟旅游企业实际发展要求,导致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参与度不高。其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缓慢,未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5]。

四、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实施对策

(一)建立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位就业”目标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宗旨与根本目标,也是缓解目前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降低旅游企业人才的流失率。同时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认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以“高位就业”的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既符合旅游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符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需求,是推动旅游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的强劲动力。因此,该目标体系以“三维立体”教学体系为特征,包括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立体化。“三维立体”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如图2。

(二)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首先,完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教材的规范选择和使用有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帮助。因此,要紧密围绕学生“高位就业”目标,选取紧密联系实践发展要求和职业能力发展要求的教材,注意实用性和系统性。或者鼓励教师、旅游企业、行业专家组成小组共同开发实践教材,这样就能够将实践教学目标、方法、知识等有机编排在一起,兼具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不断推进实践教材建设进步[7]。其次,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图3)。以协同创新理念为背景,结合专业发展需要逐层递进培养,实验课和实训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校外实习则培养学生面对风险、问题时的应变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实现“高位就业”的目标。

(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旅游专业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协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强有力保障。首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与经验。对于现有的缺乏实战经验的师资力量,可以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实战锻炼,以积累丰富的经验;或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还可选派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到国内外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操作规程,为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8]。其次,优化教师队伍层次结构,注重人才引进。旅游管理专业在招聘新进教师时不仅要招聘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学术型人才,又要吸纳有丰富阅历的专业人士,还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或一线服务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或者聘请相关旅游企业,比如国际或国内高星级酒店总监、旅行社经理等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总监,用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

(四)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1.不断强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与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模拟实验室、实训室等,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包括旅游实践中心、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适应了当前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为“高位就业”奠定基础。2.推行国内国外双向实习、双向就业渠道。目前很多旅游院校派学生去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主要的实习单位是酒店、旅行社和相关的企业,实习单位的层次和规模参差不齐,在实习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比较低、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低等,这些问题都暴露出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因此,旅游院校的发展要引入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放宽视野,不断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进一步推进地区与跨地区间的旅游实践教学合作,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验,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内外旅游企业的建设中去,为将来就业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而且,要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开展与国外旅游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打造国内和国外的双向实习就业渠道,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国际视野,又可以为学生就业打开国际市场,深化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9]。

(五)校企政协同合作与发展是必经之路

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校企政协同合作的方式,是实现“高位就业”目标的有效途径。首先,各高校应主动出击,实现与各大旅游企业、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各科研院所等的密切合作,尽力得到有效的政策和资源扶持,为实践教学保驾护航。其次,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10]。旅游院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旅游企业考察学习,并结合旅游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工作,既为旅游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经营利润,又能以科研促进教学。校企政的深度合作是推动旅游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之,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既解决了理论课程的枯燥,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缓解了旅游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错位的矛盾。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真正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位就业”的目标。希望内蒙古各高校能够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彻底摈弃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内蒙古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鉴.实践教学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70-173.

[2]王建民,谢芳.实践教学指导[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53-57.

[3]游上,郭松林.旅游本科立体化教育模式创新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2005(4):125-129.

[4]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教研探索,2008(4):44-45.

[5]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5):118-119.

[6]陈丹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和实施途径[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6):119-120.

[7]杨艳丽.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53-154.

[8]伍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11(1):94-98.

[9]张维梅.旅游管理专业“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104-105.

第3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范文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 名: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证件号码: 422126198609****** 婚姻状况: 身 高: 163cm 体 重: 47kg 户 籍: 湖北武汉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学 历: 专科 专业名称: 旅游管理 毕业年份: 2009年 工作年限: 职 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酒店/旅游-导游/旅行顾问

人力资源-人事助理

客服及技术支持-客服专员/助理(非技术)

职位名称: 客户助理 ; 行政专员 ; 旅游计调员 工作地区: 湛江市霞山区 ; 待遇要求: 1500元/月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一般 ; 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能力: 证书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二级 ;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2003年9月 - 2006年7月 湖北省重点高中黄冈英山一中 高中 2006年9月 - 2009年7月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专科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武汉青年旅行社 时间范围: 2009年3月 - 2009年6月 公司性质: 合资企业 所属行业: 旅游业 担任职位: 人事专员 工作描述: 1、工作对人力资源部部长负责。 2、负责完成公司人事工作任务,并提出改进意见。 3、负责员工人事档案管理,并按所在分厂、部门分类存放。 4、协助员工招聘的面试,负责报到及解聘手续的办理,接待引领新进员工。 5、负责新进员工试用期的跟踪考核,晋升提薪及转正合同的签订并形成相应档案资料。 6、负责员工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分析汇总调查结果,形成结论上报。 7、负责统计汇总,上报员工考勤月报表,处理考勤异常情况。 离职原因: 毕业 所在公司: 深圳金汇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公司性质: 合资企业 所属行业: 金融业(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 担任职位: 客户专员 工作描述: 1.协助客户关系主管制定客户服务的各项制度,为制度的合理性提出数据支持, 2.收集.整理客户需要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服务的具体建议和完善。 3.接待来访客户,协助处理客户提出的一般问题,要求 4.建立客户资料管理系统.收集.录入客户资料,建立客户资料数据库 5.实施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客户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及其评价,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6.实施客户提案工作,负责客户提案的整理.汇总 离职原因: 随家人城市迁移 所在公司: 上海临港豪生酒店 时间范围: 2008年9月 - 2009年2月 公司性质: 合资企业 所属行业: 餐饮、娱乐、酒店 担任职位: 人力资源部人事助理 工作描述: 1 、 协同人事行政主管办理员工招聘、 选拔、 录用、 培训、 调动、 晋升、离职离岗等日 常人事手续工作; 2、 负责草定集团人力资源规划、 员工招聘计划编制、 实施、 及分析工作; 3、 负责集团人事文档的编定、 分类、 下发工作; 4、 负责员工培训计划编制及具体实施工作; 5、 负责集团全体员工考核设计及每月 考核统计、 分析工作; 6、 负责集团“管理大全” 、 重要制度的编写、 完善、 修改工作; 离职原因: 实习期间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专生,但我有着对工作极大的热情,通过大学几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毕业后实习以及毕业后的两年的社会历练,我获得了更好的学习能力和实践适应能力,并且本人做事踏实,为人厚重随和,敢于拼搏和挑战自己。 发展方向: 想从事本职工作,做客户的咨询专员。或从事人事管理的工作。 其他要求: 联系方式

第4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教学;研究综述

[DOI]10.13939/ki.zgsc.2015.15.074

1 引 言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梳理了目前国内旅游电子商务教学文献,并进行了研究展望,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对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起借鉴作用。

2 研究现状概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跨库初级检索”,在检索项“主题”下,同时输入检索词“旅游电子商务”、“教学”进行模糊搜索发现,截至2014年12月底,公开发表的文章共有35篇。经过整理得出了文献数量为表征的检索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国内学者对旅游电子商务教学的研究文献中,发表最早的是学术论文《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立体化教材结构设计》(罗建军,2006)。研究成果集中出现在2012―2014年。研究文献总数不多,合计35篇,且本科和中职教育研究数量均少于高职教育研究数量。这一结果表明: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高职《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研究成果相对丰富。

3 研究内容综述

有文献论述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问题,但鉴于数量不多于3篇,且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因此不予详细阐述。

3.1 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综合学者们主要观点,该课程教学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课程管理方面。目前,很多学校虽然意识到旅游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深刻体会了旅游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但对《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集中表现在:开课普及率低;课程硬件设施不完备;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教师教学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学者们得出的一致研究结论是:符合旅游电子商务要求的实战经验、知识体系兼备的师资队伍在高校中还没有很好的形成。目前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电子商务技术及其应用的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电子商务或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强于技术应用但拙于旅游管理的认知。

(3)学生学习方面。学生学习方面问题集中在:一是由于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的原因,导致学生的重视程度就不够。二是学生的基础较弱,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技术基础,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对旅游的了解不多。三是学生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感性认识薄弱。

(4)教材方面。《旅游电子商务》教材和其他旅游类专业课程教材相比,出版的数量相对较少。学者们归纳了现有两种主流教材类型:一是从电子商务专业教材改编而来;二是直接翻译自国外著作;教材内容存在收录的资料数据过时、过于强调个别旅游电子商务具体功能的应用、实践操作内容不够充分等问题。教材形成困难的原因有课程成立较晚、旅游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快等。

(5)实践教学方面。《旅游电子商务》教学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学者们着重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包括学校排课学时分配和教师授课习惯、硬件设施设备缺乏或不完备、课外实习基地较少,以及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且缺乏实践性内容。

为解决旅游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明确目标,提高认识。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提高学校领导层认识;增加课程的总课时,课程性质上应有所改变,让学生在思想上也重视起来。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改变这种现状的首要因素在于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应用研究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建立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引进优秀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担任教学工作、对现有的师资加以培养。

(3)改进教材内容。教材应当由企业从业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学者们着重探讨了教材建设原则,包括符合高职院校特色,重应用,轻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收集行业动态;符合行业需求,在对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分析上编写教材;加强国外旅游电子商务优质课程教材引进工作。

(4)突出实践教学。《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应有50%以上的课时在网络实训室中进行。建立旅游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购买旅游电子商务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熟悉与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公司网站运作要求,同时也应该走出课堂,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在企业的一线上实践锻炼,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

3.2 教学方法研究

截至目前,对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文章,在CNKI数据库中占有相当大比例。该领域研究最早的两位学者为胡苗和兰杨。他们指出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各学校都处于摸索阶段,并提出了应当重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之后不少学者分别就上述教学方法做了详细讨论。董丽媛等从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实施、课后评价与反思三环节对案例教学进行了理论讨论和实施过程说明。王建梅等则从选材原则及来源、分类、问题设置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教学案例的前期准备。夏宇围绕“扬州旅游网”建设项目,提出了旅游电子商务项目化教学方法。王进提出了在本课程项目教学方法中融入“双师协同教学”方式。杨静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情境教学方法,即对旅游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主要包括学习领域定位和学习情景构建两步骤。王新宇等提出了一个可供教学用的小型客房管理系统学习情境设计方案。陈权明则探讨了中职该课例中的情境创设的目标、内容、准备工作和方法等。另外罗建华老师提出了《旅游电子商务》游戏教学法。杨香花等提出了《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课程建设理念。

3.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也是《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热烈探讨的专题,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施措施的探讨。王松等总结了旅游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训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综合项目教学法等,并提出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力、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和网络营销能力三部分。刘勇贤等认为该课程实践体系应分为基础技能实践模块和网络运营实践模块,完善实践教学的措施主要从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安排、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教材的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入手。戴聚岭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实训软件与商品化软件的区别和特点,对实训教学软件模式进行了研究。芮建勋则在开源软件体系下,从实验室功能与定位、系统架构、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功能划分等方面,探讨旅游信息与电子商务实验室的构建方法。

4 研究基本结论、展望与不足

4.1 基本结论

(1)从2006年至今,我国《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论文总体数量偏少,有进一步探讨的巨大空间。且相对于高职层次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本科和中职层次教学的研究还较弱。

(2)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探讨”和“讨论问题―提出对策”两方面,前者占据该领域研究文章最大比例,但发表在专业或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较少。后者主要从宏观层面论述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的现存问题,继而提出发展对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同质化现象存在,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论文偏少。

(3)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且偏重于一般的描述性研究,因此容易导致研究成果产生主观性、经验性特点。

4.2 研究展望

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迫切,《旅游电子商务》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该领域研究前景远大。笔者认为后续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的规范化问题,可大力引入国际水平的优秀文章,积极创新研究方法,重视实证研究与对比研究。

(2)通过运用科学调查方法,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探讨《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3)加强该课程本科教育层次的研究。

4.3 研究不足

本文仅单纯从学者的研究角度出发,将研究内容析出了教学问题与对策、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三大主要类别,这一分类标准可能会导致某些学者的研究观点无法全面获取并阐述,同时,鉴于文献检索方法的原因,可能会遗漏某些文献。

参考文献:

[1]罗建军.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立体化教材结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480):68-69.

[2]王新亮,张金龙.基于任务驱动视野下的《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9):188-196.

[3]李孟东.高职院校旅游电子商务教学探讨[J].职教探索,2011,5(310):168-169.

[4]邵映红.高职《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65):227-228.

[5]苏振,李秋莹.本科旅游电子商务“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64-65.

[6]刑春梅,岳海峰.高职院校旅游电子商务课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2013,6(428):176.

第5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范文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行乡镇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宣州区耕地总面积126.8万亩、水域面积23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38.1万亩,劳动力资源优势及经济发展区位优势较为明显,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如何行之有效地利用好自身发展优势,实现全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关键和先决条件。为此,区委区政府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功能定位的差异化管理。如:针对溪口、新田、周王等山区乡镇,规划重点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旅游经济以及生态农业经济,充分利用山区林木、毛竹资源优势,走生态农业产业化及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2、深化改革,服务发展,实行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差异化。宣州区自2001年以来,乡镇机构历经三次大的改革,由撤乡并镇,到精简机构与人员,再到深化改革,规范管理。目前全区乡镇机构的设置由过去的“分而散”转变成“大办制”的“统而全”。乡镇机构的管理由过去统一的单一模式向精细化的分类管理逐步过渡,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大局,实现差异化配置的新型管理模式。

目前宣州区26个乡镇街道总体上分三大类进行机构设置,即:扩权强镇类、综合发展类和城市服务类。针对扩权强镇类的乡镇,在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方面予以重点倾斜,重点突出小城镇建设管理、经济发展、行政综合执法及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进行机构的整合与配置。其行政人员编制配备为35-55名,较其它乡镇多10-25名。镇党政主要领导按照副县级配备,行政内设机构及所属事业机构的负责人可参照一定的比例,按照副科级配备。对即将退休的“二线”行政人员规定可不占乡镇行政编制,腾出的编制用于补充招录乡镇行政人员;针对其他综合管理类的乡镇,根据乡镇总体发展规划,重点突出自身优势,进行统一的机构设置和差异化的岗位设置。其行政编制配备为20-25名。如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可增设旅游管理岗位;山区乡镇增设茶叶技术岗位;针对城市服务类的乡镇及街道,围绕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工作重心,重点突出城市社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文明建设等职能,其行政人员编制的配备一般在25名左右。

3、突出重点,分类管理,实行差异化的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奖惩体系。2012年,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并出台了乡镇分类目标管理考核的实施意见。根据乡镇办事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将乡镇街道办事处分为三大类进行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即“扩权强镇类、城市服务类和综合发展类”,不同类别的乡镇制定了不同的目标考评办法,突出重点,分类管理,为全区乡镇实行差别化管理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极大地释放了乡镇发展的空间与活力。如:扩权强镇类乡镇,重点是立足于小城镇建设及集镇工业园区的建设,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其经济发展规模和城镇化建设总体水平的考核;综合发展类的乡镇,重点是立足镇域资源优势,突出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旅游业及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考核;城市服务类的乡镇,重点是立足于市、区一体化发展,围绕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积极主动做好城市建设发展的各项基础保障与服务工作,突出城市建设与管理、社区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城市文明创建等指标的考核。此举,有效增强了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机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标的制定更加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充分发挥了目标管理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较好地发挥了乡镇内在的发展潜力和主观能动性。

二、存在的问题

1、乡镇机构设置过于整齐划一,不符合乡镇发展实际。宣州区既有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也有以工业为主的乡镇,还有以城市服务为主的乡镇,由于机构设置数额有限,而乡镇管理的社会事务却是方方面面,整齐划一的乡镇机构设置模式不能充分体现出乡镇各自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工作需要和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全区除2009年对4个扩权强镇试点镇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外,其他14个乡镇政府的行政、事业机构设置均属于统一设置,未作大的调整。

2、乡镇人员编制配备标准单一,结构比例不尽合理。2007年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时核定各乡镇的人员编制数,主要是根据乡镇大、中、小三个分类标准核定,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之处。如大乡镇及合并的乡镇,其所核定的行政、事业编制相对宽裕,一些未合并的小乡镇配备的编制相对较少,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方面工作同大乡镇一样开展,普遍感到人手紧缺。此外,随着乡镇政府职能的快速转变,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涉及的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对服务类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大,乡镇行政、事业编制按1∶1配备已不能满足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需求。

3、乡镇领导职数日益膨胀,“官多兵少”现象较为严重。现阶段我区乡镇领导干部职数的配备不论乡镇规模大小,均统一配备9名,加之乡镇5个行政、事业机构的站(所)长高配副科级,每个乡镇科级以上干部至少有14人。据统计,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占乡镇行政编制总数的45%,“官多兵少”的现象较为严重。

4、乡镇机构的综合设置,实际运行存“两张皮”现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的工作千头万绪。乡镇机构的统一综合设置,难以对应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致使出现一些部门自觉不自觉干预乡镇机构编制事项的现象,再加上乡镇综合设置的机构内部各相关工作职能也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乡镇政府改革的顶层设计推进力度又不大,工作职能难以实质性整合归并,内部运作实际上仍各自为政,分而设之,互不干预,机构整体合力未能真正有效形成,少数机构的设置名不符实、难以运作,出现“上下信息不对称”及“两张皮”的问题,致使乡镇综合设置的“大办制”机构在实际运作中对外统一履行职责难度较大。

5、编岗不对应,实际运行混岗现象较普遍。据统计,2010年全区乡镇“占编不在岗”人员102人,其中乡科级领导干部退居二线33人,外单位借用40人,离岗招商以及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不能胜任新形势下工作需要的达29人。现阶段乡镇的经济发展、维稳、征地拆迁及计划生育等工作压力过大,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多数向这方面倾移,由原本专业技术人员变成“行政事务性”干部,形成了“哪头重、抓哪头;哪个急、抓哪个”的现状,造成了乡镇事业人员混岗。

6、上级条条部门干预多,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阻力大。近几年来,随着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的现象虽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机构编制立法进程严重滞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县、区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有的出于部门利益或政绩考核需要,仍存在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干预乡镇机构编制事项,且部门之间攀比现象较为严重,名目繁多的目标考核和“一票否决”让乡镇党委、政府压力过大,乡镇工作人员疲于应付。

三、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的主体职能,建立“权、责”对等的“三农”发展及服务体系。笔者以为首先必须要从国家法律层面上给予乡镇政府主体功能的明确定位,同时赋予其相对应的农村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什么样的职责,就应当赋予什么样的权限、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尽可能地简政放权,凡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使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做到“能放则放、应放尽放”,乡镇政府同步要切实做好下放权限的有效承接,确保相关权限“放得下、接得上”;其次要充分遵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时期三农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农村工作运行机制及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与满足乡镇政府正常履职的需求。

2、推行乡镇差别化管理,健全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要按照“权责一致、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乡镇政府的主体功能定位,研究确定不同的考评体系,建立健全乡镇差别化管理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在乡镇政府职能定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配备、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以及财税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实行差别化对待,更好地推进镇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3、实行乡镇分类管理,激发乡镇发展活力。根据乡镇所在的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特色,将全区乡镇划分为扩权强镇类(系指经省政府批准的扩权强镇试点镇)、城市服务类(系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服务城市建设发展为主体的乡镇)和综合发展类(系指依托独特的区位及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一定的特色主打品牌、且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或潜在发展空间的乡镇)三大类,科学设置差别化的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评体系,明确各类乡镇发展的总体目标。

第6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云南旅游企业;等级评分法;跨国经营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11-0010-04

[作者简介]孙磊(1978-),男,汉族,河南漯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投资。

跨国经营并取得规模经济效应、获得协同效果是国际著名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因此,云南旅游企业若能成功进行跨国经营将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相关企业提高服务能力、分散国内经营风险、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利于开辟新的旅游人才成长环境,特别是高端旅游产业领域,这也将为后继综合性人才培养创造新的发展目标和模式。

一、云南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云南旅游市场整体特征

云南旅游业在国内起步较早,经过三十多年的培育,已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目前,云南旅游市场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

1.国内外旅游客流持续稳定增长。从1996年至今,除个别年份外,云南省旅游接待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96―2005年云南接待海外游客年均增长108%,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54%;2005―2014年,云南接待海外游客年均增长124%,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69%。

2.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并相对完善。云南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品牌创立、旅游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旅游项目建设方面,A级旅游景区、国家公园等走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前沿,相应的创新延伸业态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等地产项目蓬勃发展;云南创立的国际知名旅游品牌类别不仅涵盖旅游目的地、纪念品、土特产,还推出了包括“云南印象”、“阿诗玛”、“五朵金花”在内的一系列展现云南民族特色的品牌项目。在旅游服务创新方面,云南利用沿边、高原等特色,在GMS区域旅游线路开拓、国际中转游客72小时免签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集传统旅游服务、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新兴特种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支撑体系。此外,旅游网络管理平台、分时旅游度假模式创新、航空+旅游模式创新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旅游业产业要素健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设施、服务和环境等综合配套优化程度在国内均居前列。

3.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主导旅游业运营。借助云南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致力于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各类型企业逐渐成立。其中,云南本土成长起来的主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包括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世博集团)、云南城投集团、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云旅投资公司)、诺仕达集团。诺仕达为民营企业,其他三家为省属国有控股企业。这四家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旗下公司掌控云南众多知名景区、旅行社、酒店、客运服务、餐饮、购物店等旅游业核心要素。如世博集团主要从事旅游景区、旅游地产、会展等产业,拥有上市公司云南旅游,管理着“昆明世博园”等五大优质旅游资源;云南城投集团在连锁分时度假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文化旅游项目设计建设、旅游休闲综合体规划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旗下控股云南城投、云南水务、莱蒙国际三家上市公司,与洲际酒店集团、新加坡悦榕集团、希尔顿、华侨城等国内外知名旅游管理运营商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云旅投资公司作为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代表政府对省内的核心旅游资源进行掌控和开发,肩负旅游投融资的使命,先后在曲靖麒麟生态温泉旅游小镇、版纳勐仑旅游小镇等项目的运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诺仕达集团涉足餐饮、旅游综合体、豪华酒店等领域、在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与销售独树一帜,拥有“七彩云南”、“庆沣祥”、“南亚风情园”等知名品牌,还是麦当劳的特许发展商及豪生酒店品牌的云南区合作伙伴。

4.旅游专业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健全。云南省内业已建立起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教育的全方位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涉及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管理、项目管理、规划设计等旅游服务的各个层面。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机构与旅游企业通力合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外,云南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长期保持对外开放性,与周边国家的交换培养已经成为旅游人才教育中的常见模式,并且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多次承担周边国家的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文化教育类交流和沟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云南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价值衰减,旅游环境质量下降。长期以来,云南以其富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人文资源和高原自然资源吸引海内外游客。淳朴的民风、完美的自然景观、多样的民族文化构成云南旅游资源的主要脉络,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包括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民俗风情的原真性等在内的旅游资源,其内在价值出现衰减乃至丧失的现象。如果按照观光旅游发展模式,到访云南的客流越多,地方生态负荷就越重。尽管研究者普遍强调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持续旅游收入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消耗。目前,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自然区位条件为基础的生态表征在旅游开发进程中已然发生改观,这对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新的挑战。

2.旅游客流由流入向流出过渡。在出境旅游环境渐趋宽松、本地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提高的大背景下,从云南出境到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旅游的消费选择正在形成潮流。此前,旅游管理机构和企业仅仅关注国内旅游客流、入境旅游客流及其带来的收益,但随着出境旅游客流的增长,旅游业不得不面临原有市场的萎缩和海外中国旅游者市场的兴盛。如果仅仅停留在本国国内旅游服务而忽视新兴市场中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和需求模式,则将失去潜在的商机。显然,云南旅游业尚未完全从既有旅游市场的丰厚收益中清醒意识到这一点,跟随旅游者迈出国门的步履起步缓慢。

3.旅游企业同类型项目投资过剩。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由于存在形象遮蔽和叠加现象,同类型、同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难度较之以往增大。加之传统景区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使得旅游投资热点逐渐转向回报率较高的旅游地产项目,其衍生品包含度假村(酒店)、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景观住宅等。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背景下,如何从观光旅游向深度度假旅游转型,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普遍选择了旅游地产作为切入口。截至2016年初,云南旅游地产计划投资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而且企业普遍存在先做起来再销出去的想法。仅仅是西双版纳一地,就云集了保利、万达、雅居乐、云南城投等国内多家一线开发商,投资建设滨江果园避寒度假山庄、告庄西双景、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梦云南・雨林澜山等众多品牌项目。旅游度假热潮是同类投资项目聚集的原因之一,但是开发商也将同时面临空置率过高、销售迟缓的困境。

4.旅游人才的发展空间受限。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高科技人才、紧缺型人才匮乏是目前云南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每年大中专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工作难找或者旅游工作岗位待遇偏低的现状。已就职旅游人才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调查显示,云南旅游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为75%,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士对收入和待遇的满意度不到42%①。这一调查结果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与云南旅游强省的地位不相匹配。由于收入和待遇情况不够乐观,客观上导致了旅游人才向其他省份或者其他行业的大量流失。在岗旅游人才受媒体宣传和行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现象突出。

二、云南省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概况

云南在旅游业经营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旅游业跨国公司。目前仅有的零星旅游业跨国经营项目成效有限,也不足以提升云南旅游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效益。

(一)云南企业对外投资蓬勃发展

在“桥头堡”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云南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经营能力显著增强。

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云南省对外投资额迅速增长。2006年实际对外投资额为4364万美元,到2014年增长到103亿美元,年均增长484%。2015年1―10月,全省对外实际投资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696%。在投资区域方面,“次区域五国”是云南省企业“走出去”的主体市场,以2012年为例,在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五国实际投资共计61亿美元,占同期实际投资的854%。

对外工程承包方面,2006―2014年工程金额年均增长216%;2015年1―10月,完成营业额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79%。在行业分布方面,交通运输、房屋建筑以及电力工程建设占比重较大,以2014年为例,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全年完成营业额77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3748%,同比增长3561%;房屋建筑项目全年完成营业额373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1802%,同比增长1261%;电力工程建设领域完成营业额608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2937%。

对外劳务合作方面,合作派出劳务人员也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呈现出基础劳务人员占比较高、中高端劳务人员占比偏低的特征,如2014年外派中高端劳务人员仅为7%。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云南对外投资的基本格局,即投资项目集中在回报周期较长、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能源领域,对新兴服务产业的投资力度有限,投资视野较为局限。

作为新兴服务产业的旅游业,是东南亚地区诸多国家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至今云南对外投资中鲜有企业将旅游项目开发、旅游景区运营、旅游酒店建设等项目列入发展意向。

(二)云南省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滞后的原因

第一,省内旅游资源丰富,依靠现有景区等资源,短期内依然可以获得丰厚利润,因此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迫切性不强。

第二,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经验欠缺。云南企业跨国经营涉足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工程承包、传统贸易和加工等,旅游相关项目鲜有涉足。跨国经营的主体以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其海外投资或者经营的项目也以大型基础设施和能源开发为主,如中电投云南国际的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云天化集团的老挝万象钾盐项目等。这些大型投资或合作项目通常是在双边政府合作框架下洽接,经营初期政治风险较小。还有一些企业参与的中小型跨国经营项目,涉及范围更广,包含贸易、农副产品加工、采矿、烟草、制药、建筑、交通运输等。如蒙自丰泽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在老挝设立老挝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第三,海外市场经营环境风险巨大。与本土经营不同,境外投资一方面要面临经营、财务、汇率等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还可能会遭遇文化差异、政策法律、劳工环境、政局动荡、自然灾害等非市场风险。

虽然困难重重,但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云南企业走出国门,寻找新的投资和增长空间势在必行。跨国经营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丰富国际投资经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新的形势下实现真正的“双向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云南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区域选择

本文认为云南旅游企业应将跨国经营的区域首先选定为东南亚,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东南亚是中国出境游的主要地区之一,云南旅游企业对中国游客的偏好、习惯相对熟悉,所以可以通过跟随出境旅游者的脚步减少风险;二是云南企业之前的对外投资区域主要是东南亚,从而对当地的投资环境相对熟悉;三是大部分东南亚国家投资环境相对较好,根据等级评分法对七个东南亚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评分,泰国得78分②,新加坡得86分③,老挝得86分④,印度尼西亚得76分⑤,马来西亚得88分⑥,文莱得80分⑦,越南得54分⑧。

四、云南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渠道选择

(一)基于企业绩效的云南旅游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企业绩效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者业绩。鉴于代表云南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四家大型旅游企业的财务数据未全部公开,本文仅从定性角度对云南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1.规模优势。云南旅游企业以四家大型企业为龙头,无论是固定资产、员工人数还是企业效益都在云南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财务优势。这四家企业在资本市场浸染多年,逐步壮大,融资渠道灵活多样,企业负债问题得以控制。以云南城投为例,公司通过上市、发行非公开债券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合理控制公司整体融资成本。

3.综合效益优势。四家企业运营云南省内知名景区景点和酒店、出租车、度假区,充分证明其产品研发能力及市场掌控能力。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大背景下,四大企业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创新重大项目推进顺利。

(二)跨国经营的进入渠道选择

1.绿地投资。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云南旅游企业大多是综合性企业,在地产投资和酒店建设方面具备一定技术、人才及经验优势。因此,可将绿地投资作为一种进入模式。云南城投在国内旅游地产上就多采用自行投资并管理的模式运营,具备一定优势。企业也可将酒店中一部分用来规划设计云南风格,这一方面能够给中国游客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可以宣传中华文化,吸引外国游客到云南旅游。在进行酒店建设时,云南旅游企业也可对其周边设施、旅游景区、航空线路等进行资本输出,以达到多领域互补协调发展的目的。

2.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是以注入资金或投入实物资产等形式获得企业一定股份,从而进行跨国经营。2011年4月中工国际现金入股了老挝一家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工国际旅游发展(老挝)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价值3700万美元的老挝琅勃拉邦酒店项目。2014年6月29日,由中工国际在老挝琅勃拉邦投资建设的首家中老合资五星级度假酒店――“安纳塔拉度假酒店”项目正式动工。

云南旅游企业之所以多为旅游产业综合经营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大都持有省内多家旅游行业相关企业股份。对于刚刚开始从事跨国经营的云南旅游企业来说,持股海外旅游企业或部分酒店也是不错的进入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前期进入的投资成本,并且有助于借鉴当地经营的经验,对于企业后期投资以及培养相关管理人才有较大帮助。

3.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跨国公司,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合作企业参加了联盟之后一般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但它们为了谋取共同利益而汇集、交换成统一某种或某些特定的商业资源以谋取共同利益。

从国内外竞争环境和企业实力角度看,目前云南的旅游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尚处于管理技术、经验、渠道等都相对匮乏的发展初期,在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有限,市场竞争力、国际经营经验和政策优势都相对薄弱;因此其一旦在与国内竞争环境完全相异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和从事跨国经营时,将不得不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实力强大的旅游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压制以及东道国的保护壁垒,其国外的发展空间会受到巨大限制,因此最好采用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形式进入。面对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借助联盟方的优势,或者是对该国、地区、社会团体甚至消费者的偏好和差异性的了解,或者是拥有全球客源、先进的管理经验、渠道,或者是充沛的资金等,有利于降低进入难度、减少进入风险。

合作伙伴的选择是战略联盟成功与否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一些跨国公司都制定了详细的选择标准,兼容性、能力和投入成了衡量合作伙伴的核心原则⑨。

基于云南旅游企业产品的特点、目标和自身优势,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本土企业之间基于产业链的视角构建战略联盟

世博集团主要从事旅游景区、旅游地产、会展等产业,其产业链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业务,是云南省目前产业链最完整的综合性旅游集团;相较于其他企业世博旅游集团在景区管理以及旅行社的运营方面能力尤为突出,另外由于拥有上市公司故融资能力也较强。云南城投集团在酒店、景区、度假村等的建设与运营方面实力强大,与洲际酒店集团、新加坡悦榕集团、希尔顿等公司合作经验丰富,在“一地置业、多地度假”旅游模式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同样由于拥有上市公司故融资能力也较强。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为加快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而成立的旅游专业投资公司,背靠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云投集团),各类资源丰富。诺仕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旅游资源运营方面的资源和实力在云南省民营企业中首屈一指,其不仅管理景区、酒店的能力较强,建设旅游地产的经验丰富,与外国酒店集团的合作历史较久,而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民营企业的属性其经营方式灵活。

前三家都有明显的国资背景,在境外合作的兼容性较强;四家企业在不同的领域各有明显优势,可投入资源的互补性较强;因此这些企业(包括航空公司)在共同的目标下可以通过分工(融资―景区、酒店等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旅行社招揽游客―航空公司运输)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合作进入东南亚市场。

(2)与著名旅游集团构建联盟进入东南亚市场

鉴于国外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当地对手的强大实力,在存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云南旅游企业也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与国外旅游企业构建战略联盟。此前云南城投、诺仕达均有成功的案例,譬如2008年,云南城投集团投资、洲际酒店集团管理的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作为奥运会的配套项目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正式营业;诺仕达与温德姆集团“豪廷”、“豪生”等知名国际品牌合作,委托其管理自己集团旗下的国际五星级豪生大酒店、五星级七彩云南豪廷大酒店。

(3)与东道国企业构建联盟

考虑到大多云南旅游企业对东道国旅游投资环境不太熟悉、自身品牌实力不强等因素,在存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亦可以与东道国互补性强的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云南旅游企业拥有出境游客源、多渠道融资能力、国内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及丰富的景区、酒店、度假村方面的建设与运营经验,甚至云南城投集团还拥有城市开发的经验,因此可与东道国有共同经营兴趣的旅游企业合作,规避风险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厉新建.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第7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范文

酒店的经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系统,二是软件系统。当前,各层级酒店间的硬件差别已经不大,竞争的焦点集中在软件服务上。酒店员工的服务水平,直接反映了酒店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客人的住店感受,进而影响客人的再次入住愿望。《酒店礼仪》课程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选择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优劣。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论风靡各专业院校,其中的情境化教学设计对课程教学是一项有益的改进。对于《酒店礼仪》课程而言,同样适用。

一、“酒店礼仪”课程性质

《酒店礼仪》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旅游类职业岗位服务与管理的核心课程。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规范性,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都具有突出的意义。

酒店礼仪属于职业礼仪,是指在酒店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并得到共同认可的礼节和仪式。一名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中要展示出良好的礼仪修养,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酒店礼仪的基础知识有整体的了解与掌握,明晰其基本的操作要点、知晓相关的禁忌;明晰酒店各主要职能部门(如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的有礼操作规程要求,能有礼地对客服务;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含:酒店员工的仪容仪表仪态礼仪、酒店前厅服务礼仪、酒店客房服务礼仪、酒店餐饮服务礼仪、酒店涉外礼宾礼仪、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社交礼仪与禁忌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教师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讲授引导法等。

二、“教学情境”的内涵及实现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是源自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职业教育理论。自导入我国后,因其吻合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有着卓著的教改效果,而在各校各专业教育中普及开来。它的实现,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情境化教学设计。

开发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本流程是:对行业企业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状况,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转化确定学习领域,构建课程内容设置学习情境,确定学习任务。

可见,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每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形式上相当于课程体系中的章节,但又有所区别。情境化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尽可能地创设与岗位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与现实工作过程中具体的项目、案例、问题相结合,设计教学任务,提出学习要求,让小组成员分角色演绎,共同完成,解决工作中即将出现的问题。从而构建一种动态的、系统的、凸显学生能够自主、自立、自学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酒店业是综合性较强的服务行业,能够为客人提供吃、住、娱等多种服务。酒店员工在餐饮、客房、前厅、康乐等岗位的对客服务中,展示着自身的素养和酒店形象。《酒店礼仪》课程在通过对酒店各部门服务礼仪知识讲解的基础上,本身需要重点加强实践教学,从而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情境教学,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

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一般是:课前导读、学生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教师做情境描述、介绍学习目标、布置任务学生任务实践、情景模拟表演师生完成任务考核、做评论与总结。

三、情境教学法在“酒店礼仪”课程中的应用举例

酒店的不同部门因其工作内容不同,对服务礼仪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就需要根据岗位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编排设计。

以前厅部为例。前厅服务是酒店服务的第一站。客人到饭店首先遇到的是前厅内外的服务,宾客对饭店的印象也从这里开始。前厅礼仪服务项目主要包括迎宾接待(门卫、行李员)、总台接待(接待、电话)等。教师在此可设置电话总机话务员服务、订房服务、抵店服务、登记入住服务、问讯服务等情境。

如情境设置之一:“孙小姐为接待公司客户,致电丽港商务酒店前台,咨询饭店客房的类别及相应的价格,并预定下十间客房(类型自选)。同时,咨询了酒店商务用车(车型、距离、价格),并做了相应的预定。”教师做完情境描述指出学习任务目标后,PPT显示丽港商务酒店的客房价目表、酒店车辆租用价目表,小组成员讨论、分角色演绎。在小组成员情景模拟表演时,PPT显示前台电话预定考核表(表1所示),而后师生共同就任务完成情况作出考核评价。

再如情境设置之二“两位客人前来酒店入住,前台服务人员接待,并填写好客人入住登记表。”教师做完情境描述指出学习任务目标后,PPT显示丽港商务酒店的客人登记入住表(表2所示),小组成员讨论、分角色演绎。

在小组成员情景模拟表演时,PPT显示登记入住考核表(表3所示),而后师生共同就任务完成情况作出考核评价。

第8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范文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界对高等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期盼也愈加殷切,不仅需要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现代汽车企业对高校的汽车专业人才还提出对汽车文化人才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不仅要培养汽车技术人才,还要加强对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汽车文化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不言而喻,汽车文化是在汽车发明和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汽车文化包括技术文化、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名人文化、名车文化、车标文化、赛车文化等等内容,可以说不胜枚举。它还包括了汽车驾车者对交通法规及有关汽车的普及知识等。为了理清这些文化概念我们不妨给汽车文化一个分类。

汽车文化大致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叫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物质生产水平,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工业设计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因为它通过特有的方式传达技术的物化美,也体现商品社会中文化的价值取向。工业设计师从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角度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进行综合性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新产品。这一部分知识属汽车专业知识,对于汽车设计和制造人才尤为重要。第二部分是品牌文化,或者叫商业文化。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包括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积淀等等,品牌实际上代表企业的社会形象。汽车品牌文化是汽车营销人才必须要掌握的。第三部分是边缘文化,就是汽车同其他文化种类的结合,比如汽车摄影、汽车会展、汽车运动、汽车报刊、汽车收藏、汽车模特、汽车俱乐部等等。它还包括汽车有关的普及知识、交通法规及基本礼仪等。可以说,现代汽车已经不单单是冰冷的机器,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代步工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平台,包括技术平台,可以搭载各种最先进的技术如GPS、无线通讯、智能驾驶等等。汽车是一个信息平台,可以配备电脑网络,随时获取各种信息。汽车是一个娱乐平台可以加装音响、DVD、电视、收音机等等。汽车是一个生活平台,可以装冰箱、可以调整成卧室、可以去野炊等等。汽车还应是一个社交平台,它可以折射驾驶人的基本道德和礼仪。

可以说,汽车是世界上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汽车是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不仅直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

二、汽车文化人才的类型及要求

在近年的人才市场上,汽车人才无疑是炙手可热的“红人”。在汽车产业的人才链条上,除了设计、研发、制造、营销、维修、服务人才,汽车文化人才将是汽车产业人才链上的“新贵”。汽车文化人才应包括①汽车展示和博览人才。伴随车市的红火,如今各类汽车展、汽车博览会及汽车展示交易活动方兴未艾。在这些展示和博览活动中,需要一批专业的策划、组织和管理人才。这类人员往往需在汽车会展方面具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和会展项目的管理能力;熟悉汽车品牌及品牌文化,了解世界汽车发展史;在汽车及其零部件会展、招商布展、艺术策划、车展媒体设计、汽车模特儿及其舞美艺术指导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在总体协调、展位招商、品牌管理、展会营销策划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②汽车竞技运动与组织管理人才。具体来说,就是从事竞技运动的运动员、教练、裁判,从事商务策划的车赛商务人才,从事车赛竞技组织活动的汽车竞技管理人才以及从事赛车运动发展规律的研究型人才都属于这类人才的范畴。这类人员需掌握国内外汽车赛事的管理法规和惯例,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熟悉赛车运动发展规律,熟悉赛车相关(汽车、食品、服装等)行业的商业合作模式,了解电视转播、新闻报道等传媒运作。③汽车媒体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汽车消费群体的增长催生了与汽车相关的各类报刊、杂志、网站等,这些媒体的运作需要宣传策划、采访报道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具体包括:具有汽车专业背景的广告、报刊、图文、汽车IT、音像媒体方面的高级编辑、高级咨询、高级管理人才;汽车文化服务行业中具有书画、杂志、广告、汽车IT、音像媒体专业背景的高级人才;在汽车媒体、广告、报刊、汽车网站企业从事策划的高级管理人才等。这类人员往往具有汽车文化方面的丰富知识和媒体策划能力,同时有较强的组织策划和导向把关能力,熟悉汽车媒体的操作流程,了解国内外汽车媒体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④汽车旅游及旅游产品开发人才。汽车文化娱乐团体中的管理人才,汽车旅游活动、自驾游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为汽车主题公园或汽车主题旅游项目服务的高级导游和旅游管理人才,以及汽车旅游项目的高级开发人才和建设人才等,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人员通常要有组织汽车旅游活动的经验,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旅游资源。⑤汽车评估与鉴定人才。从事二手车交易评估、事故车车损评估、汽车性能评估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古车鉴赏、分析、评述方面的人才都属于这一范畴,如高级评估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检验师。这类人才需要具有汽车质量、价值、车损评估能力。⑥汽车企业品牌文化推广人才。几乎每个国际知名汽车品牌都有一段传奇故事,通用、福特或者是吉普等企业和品牌的传奇故事在驾车一族中广为流传。目前,国内汽车厂商也开始注重企业和品牌文化的推广,需要一批专业人员。

这类人员需要熟悉国内外汽车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渊源,了解国内外汽车品牌的内涵,熟悉品牌策划推广业务,了解广告媒体操作流程,对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有敏锐洞察和分析提炼能力,有较强的品牌管理和企业管理能力。⑦汽车历史文化的研究人才。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认为汽车文化是“轮子上的人类文化”,自汽车诞生以来,汽车及其相关产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丰富的汽车文化。从事汽车历史文化研究的人员也属于汽车文化人才的范畴。⑧汽车专业教育人才。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人才普遍匮乏,汽车研发、设计、制造、营销、金融、维修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补充大量专业人才,从事汽车专业教育的人才有着广阔空间。除了上述类别之外,从事汽车会展、娱乐、美容等方面的人员,也都属于汽车文化人才。汽车文化期待精英人才。#p#分页标题#e#

三、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汽车专业较为重视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重视汽车技术专门人才,忽视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汽车文化人才,实现高校教育与汽车经济发展的良好适应呢?尽管具体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一些具有原则性意义的策略却是不可或缺的。

1.科学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里可开设综合性的汽车文化专业,专门培养汽车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高层次人才。这种专业设置所培养的人才应是符合“宽口径、厚基础”要求的,可以适应汽车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或子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需要。另外,由于汽车文化产业是多行业和宽领域的行业,所以可考虑在汽车文化专业下面开设有关专业方向,以深化某一子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汽车文化专业特点(即综合性、交叉型的边缘专业)和复合型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汽车文化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体现跨学科、复合型、模块式的原则,既要开设培养文化底蕴和艺术素质的课程,又要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汽车文化专业所开设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尤其是管理学类课程应结合汽车文化产业及其子行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必须是“汽车文化产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避免成为脱离文化产业实际的泛泛而谈的经济管理类课程。

3.加强和完善师资配备与培训。我国高校原有师资配备中,专业文化、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的教师分散在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彼此缺乏整合与交流合作,导致专业文化教师不懂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而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教师又不懂专业文化,这种师资配备结构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是不符合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汽车文化产业专业师资配备必须整合原有院系和专业师资的力量,既要配备专业文化教师,也要配备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的教师,并且要求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彼此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努力使教师成为适应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复合型教师。

第9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范文

旅游业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服务产业,因其辐射面较广、涉及行业多,综合表现强等特点,旅游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核心部分,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载体,它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旅游安全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旅游安全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目的地及旅游项目的安全程度。所以,加强旅游行业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国家对旅游行业的要求和旅游企业自身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理论意义

目前,不仅是三峡库区旅游安全,甚至国内各地的旅游安全都存在一系列的漏洞与不足,因此了解目前旅游安全的现状和旅游安全的存在形式,总结问题,查找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为有效解决重庆三峡库区旅游安全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结合现有法律法规,能够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进一步加强游客对旅游安全感知指数的意识,从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使游客、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三方“共赢”。通过系统了解旅游安全的成因和表现形态,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预防、监督管理旅游安全,提高游客对三峡库区旅游安全感知的信任度,增加三峡库区的旅游经济收入,促进三峡库区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在三峡库区进行调查,实地了解景区安全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万州大瀑布景区的游客为样本发放问卷,以了解其对旅游安全的观点;采用文献研究法,参考中外关于旅游安全的文献资料,综述而提出观点;采用信息分析法。以网络为手段和媒介,获取三峡库区相关资料并分析和信息分类汇总。

本文定位于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障措施研究,从2013年8月开始,对长寿、万州、巫山、奉节、重庆等地的21家旅游企业进行了实地、电话和电子邮件调查,期间发放问卷表500份,回收380份,访谈记录13份,在旅游景区和旅游质监所收集了旅游安全事件记录47份的相关资料。

二、重庆三峡库区旅游安全现状

旅游安全事故是指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涉及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事故,根据旅游者、旅游企业人员的访谈和从旅游质监所获取的案例,笔者将旅游安全事故分为以下类别:

(一)治安事故

旅游目的地的内外部环境是旅游经营者经营旅游景区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者的游览日程安排和人身财产安全同样也会受到恐怖袭击、时政风波、刑事案件的发生的直接影响。

(二)交通事故

在旅游安全事故中,交通事故起数占旅游安全事故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重庆三峡库区旅游安全事故中,旅游游览交通事故(特殊交通方式)、旅游水上交通事故(乘船、漂流)和旅游道路(公路)交通事故已成为其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显著类型。

(三)自然灾害

旅游安全事故也会因天灾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洪水,风雪,雷电等。由于三峡库区地处我国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结合处,其地貌复杂多样、土层瘠薄、喀斯特地貌区域地下常发生裂隙,地表土壤易流失,导致三峡库区的自然环境比较脆弱,容易出现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坍塌等地质灾害。

(四)设备故障

娱乐设施、经营索道及相关专用设备在旅游活动中具有潜在的较高风险安全事故隐患。如2013年7・1洋人街5号缆绳断裂,造成20人落水。

(五)火灾险情

据相关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只是在宾馆内一次性造成50人以上死亡的火灾事故大概有400起,由此可见,防火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根据经营项目的差异,企业经营者需要重点防范森林火灾、电源火灾、厨房火灾、烟花爆竹火灾、香火、工程火灾等六种形式的火灾。火灾的破坏性比较大,不但造成旅游者伤亡、财产损失,还造成旅游基础设施损坏,从而导致整个旅游产业链的破坏。2006年,万州三峡宾馆因安全意识低下,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擅自关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导致整个酒店发生火灾,造成2人游客死亡,财产损失严重。

(六)公共安全事件

公共安全事件是社会影响强烈、矛盾纠纷突出、责任主体认定谨慎的一类旅游安全事故,如游客、身体疾患、食物中毒等。旅游者在食品安全方面最主要表现是食物中毒,多因饮食不健康、水土不服和误食有毒食品引起,在旅游旺季和夏季发生率偏高。身体疾患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因过度劳累或其他原因造成身体健康受损的情况。到旅游目的地因水土不服、天气不适、饮食卫生等情况都可能诱发旅游者的疾病。例如2005年福建晋江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等。

三、预防或解决旅游安全问题的措施

旅游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只有有效的政府监管,企业规范经营,游客主动参与,旅游产品的安全设计,提供安全的旅行服务,有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才能构建一个成熟和谐的旅游环境,为游客带来平安、快乐,为社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贯彻旅游安全方针

旅游安全方针的主要内容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旅游管理的发展必须注重旅游安全,使所有的日常工作防患于未然。即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经营者和服务人员都必须把安全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必须增强旅游相关部门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和防范意识,切实做好旅游安全预防工作。

(二)明确旅游安全责任

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是旅游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旅游安全需要落实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媒体、公众对旅游安全工作具有监督和实施义务,旅游涉及到的交通部门、工商部门、林业部门应该依法执政,制定实施条例,并对旅游安全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

(三)普及旅游安全知识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它的安全意识与自身素养在旅游安全管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针对旅游者开展专门的安全知识宣传与安全技能培训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引导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潜在风险的正确认识,帮助游客培育文明,理性,成熟的旅游消费习惯,围绕“防盗,防欺诈,损失预防,疾病预防,紧急情况预防”提高警惕,“五防”是关键,有效地提高游客规避风险,保护自己的能力。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引进时要着重考察其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对在岗人员要全面加强其安全风险教育和安全技能的培养,提高安全隐患的排查与解除能力。

(四)落实旅游安全任务

景区管理部门要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与健全,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落实到每个安全管理人员身上。旅游景点需要重点实施的任务是:风景区安全设施配置标准;对景点的消防系统的有效运行;风景名胜区风景旅游流的大型活动的实时监控;规范特种设备的运作管理;风景区;旅游日常安全岗位巡逻。

旅游餐饮服务行业必须将消防设备的配置与检修、食品卫生监测与管理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旅游饭店保安系统和监视设备的安全运行;旅游饭店和旅游饭店项目配置和控制功能的监测。

旅行社必须落实的任务:对每一位游客进行参保,定期对租赁的车辆进行安全和资质审核,经营规范的旅游产品,选择安全的有资质的服务机构。

旅游交通企业需要重点实施的任务是:加强旅游车辆配置等级;完备旅游车船营运手续;保证旅游车船司机资质;贯彻旅游车船驾驶规则;严格旅游车船运营管理等。

(五)强化旅游救援保障

第一,实施专业和岗位绑定,以加快救援队伍建设。第二,坚持预防与救助相结合,促进综合设施。第三,采取强制购买与自愿购买相结合的游客人身保险购买措施,最大程度的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六)加强旅游安全监督

充分调动大众人群,对旅游进行安全监督,对于危害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行为和事件必须严格查处,通过网络和媒体加大对社会旅游安全的宣传力度,为创造浓厚的旅游安全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