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旅游的概念范文

低碳旅游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旅游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旅游的概念

第1篇:低碳旅游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旅游;经济效益;九寨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低碳经济概念的影响。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走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表明了政府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对旅游业进行调整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虽然旅游业作为三大产业中的“无烟工业”,其对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旅游者与旅行社的不规范行为使得碳排放超标,严重破坏了原始森林、旅游景区等环境。本文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九寨沟为例,分析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对九寨沟的经济效益影响,探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现状

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的现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九寨沟在旅游景区与旅游业中强大的影响力来说:九寨沟处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沟内分布着108个湖泊,有着“童话世界”的誉称;而且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九寨沟在国外友人心目中也有着美好的形象。例如:澳大利亚青年大使发展项目的志愿者艾米与蒂姆每年都要到九寨沟为游客讲述环境保护课程,这足以可见九寨沟的世界地位。且从九寨沟每年的游客量数据来看,九寨沟1984年的游客量只有仅仅的27529人,到了2010已达1700297人,年均增幅达17.19%,这足以看出九寨沟对全球各地游客的吸引力。

第二,九寨沟景区管理局高瞻远瞩的措施使得旅游景区与景点都保持完好。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九寨沟的汽油与柴油年使用量在2007年达到高点后,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两者的降幅分别为6.47%与37.48%;同时,九寨沟每年在交通道路与工具分别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改造,从2001到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6000亩;2001年,九寨沟管理局关闭了景区内所有宾馆,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减少了游客食宿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措施使得九寨沟的各景区与景点都保留着最原始的面貌,环境依然优美,生态依然平衡与和谐。

三、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对九寨沟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影响

(一)低碳旅游概念符合当前九寨沟的管理理念

低碳旅游就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自身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碳排放量,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如前所述,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早在1999年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景区与景点的环境与秩序;例如: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培养植物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与制造氧气的功能,创造二氧化碳的自然吸收器与净化器、对游客住宿采取“沟内游、沟外住”的措施,且控制景区游客数量,降低人呼吸与其他行为的碳排放量、对垃圾采取打包运往外面处理等措施。九寨沟的这些措施与低碳旅游的本质意义不谋而合,因此,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完全符合当地的经营理念,降低了沟通与磨合成本,有利于低碳概念更快、更深、更好地渗透于理念中。

(二)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沟的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用的资源远远少于其他行业,并且旅游业的许多资源都是可以循环与永续利用的,因此,发展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将使得九寨地区的经济更健康、更好地发展。第二,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低碳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低碳旅游概念有利于促进景区与景点环境的改善,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将有利于九寨沟旅游业的循环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且也大大降低了景区与景点的环境维护与修复成本,形成更深层次的利益机制。第三,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的附属概念,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将大大推动九寨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三)低碳旅游有利于催生与带动九寨沟景区其他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行业链条,旅游业的发展将深深影响与带动着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景区的住宿与餐饮业、拍摄业、游乐场等等。而低碳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提出将会催生一部分与低碳旅游概念相关的行业,而这部分行业的发展与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形成良性与循环的产业链条,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景区一些行业也会因为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原先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形成新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更快地带动景区经济的发展。

(四)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地区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创新,形成新的经济热点与发展点

低碳旅游在九寨沟的全面推广与普及会大大改变景区及周边地区的衣食住行模式,例如:交通方式的改变,由原来碳排放量较大的汽车、摩托车等方式转变为电动车、三轮车及其他交通方式;住宿上由原来的水泥建筑变换为竹房、草房等;餐饮方面由大鱼大肉变为清淡的习惯;而这些方面的创新将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点,促进九寨沟旅游业往更高层次进步。

(五)低碳旅游有利于带动景区的就业,提高生活水平

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与概念,其发展不仅仅带动其他行业与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促进另一部分人的就业,特别是当地大学生。因为低碳旅游相对于平常的旅游模式,其含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与技术含量,所以,其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将带动景区的新一轮就业潮,继而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

四、目前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然,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并不是一帆风顺,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游客与当地居民素质不足以推动低碳旅游概念的全面普及。虽然管理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与低碳控制措施,然而由于四川九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全面,环保意识也比较薄弱。例如: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游客的选择出发点不是因为环保,更多的是因为舒适、方便与价格;在居住环境的选择上,游客几乎都是出于居住条件的舒适、空调及电视等设备是否健全,完全忽略了低碳与环保的概念。同时,在短途旅游中,大部分旅客为了方便,选择了会带来更多碳排放的自驾出游模式。游客与居民素质和环保概念的低下使得九寨沟推动低碳旅游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第二,九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与水平。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确切的说,是先有低碳经济,再有低碳旅游。因此,在低碳旅游大力推广于九寨沟景区前,首先要发展九寨地区的经济与低碳经济水平,这将极大关系九寨沟低碳旅游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九寨沟地处四川地区,经济基础与实力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而技术创新也不如东部地区;为此,其阻碍了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

第三,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加强。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需要配套设施的加强与完善,而从目前九寨沟的设施现状看,对低碳旅游的准备有待加强,例如:交通、住宿、污染处理等方面。这其中有当地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完善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是当务之急。

五、解决对策

(一)加大低碳保护宣传力度,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环保观念与意识的薄弱是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障碍之一;而如何解决该问题,提高剧名与游客的环保与低碳意识,就需要政府、媒体以及企业加大对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让践行低碳旅游不仅成为公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一种责任,更让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在低碳旅游概念提出之前,九寨沟便在低碳交通设施方面下足了功夫,例如:在景区内强制推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绿色环保观光巴士、修建徒步栈道、推广自行车骑游项目;这些行为既丰富了景区内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且又增加了低碳旅游的乐趣与低碳旅游的环保性。与此同时,九寨沟旅游管理局在编制《智慧九寨专项计划》过程中,又在九寨沟景区内先后举办智慧景区研讨会、发展低碳旅游和如何进行低碳管理的专题讲座以及发展低碳旅游国际论坛,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研究探讨了低碳旅游模式,另一方面对低碳旅游知识进行了宣传普及。

(二)创新与发展低碳旅游的衣食住行方式

衣食住行方式的选择是旅游的重要支撑,也是低碳旅游能否成果推行的关键。据相关数据显示:衣食住行在旅游业总能量需求中占50%的比重;因此,做好衣食住行方面的低碳节能,对九寨沟低碳旅游业的节能空间很大。不同的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差别很大;不同环境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景区、不同类型的食物以及不同环境标准的酒店等各种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碳的排放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建议旅游者尽量以短距离目的地来代替长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尽可能选择以火车等地面交通方式代替航空交通工具;在旅游目的地,可多采取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同时,游客在住宿的时候,尽量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多考虑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等,并且节制欲望,学会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不制造太多的垃圾,为旅游生活做减法。

(三)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制约因素很大部分就是经济因素;可以说,九寨地区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低碳旅游的发展与推广。因此,发挥特色产业,吸引外资,促进当地的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低碳旅游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焦瑞,陈秋宇.九寨沟对我国全面推行低碳旅游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贸,2011.

第2篇:低碳旅游的概念范文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但乡村旅游的低层次发展所导致的资源过度消耗和非低碳化的乡村旅游消费,使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甚至对于我国的农村发展体系都是极其不利的。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的核心,与乡村旅游改变如今低层次的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相一致的。由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助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相应地,实践也证明,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种绿色旅游方式,也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双向互动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无论从实现低碳目标还是从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来看,无疑成为低碳经济的最佳载体之一。这说明,发展乡村旅游亦是积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的概念

“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的概念是由一般性的乡村旅游产品的概念演化而来,它是在既保持旅游产品乡村性的基础上,融入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因此,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可以理解为“乡村空间境、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等旅游客体,经过包装整合然后推向市场,并通过食、住、行、游、购等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为载体,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低碳性、低耗能性和低排放性等特征的一种专项旅游产品”。

具体而言,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应该符合以下两大方面的要求:其一,满足乡村化的要求,即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主要地为乡村,由此产出的效益对当地经济带来影响;其二,满足低碳化的要求,即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节约资源和能源,积极开发、采用新技术,从旅游产品生产到使用的每个环节都注意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到最少、使得环境受到的污染最低。

二、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

笔者在科特勒产品五层次结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的自身特点,依照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归纳方法,提出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的构成:

(1)核心利益: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就是乡村旅游吸引物和乡村旅游产品的低碳化形象。(2)一般产品: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中的有形产品包括低碳饮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景区景点、低碳化设计的旅游活动项目、旅游纪念品等等。(3)期望产品: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中的期望产品主要包括低碳化的产品宣传、咨询等信息服务、低碳化的管理体系、低碳化的个等。(4)扩大产品: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中的扩大产品,在概念上与普通旅游产品中的扩大产品是一致,但在具体实施操作上有所不同。例如,景区、景点在实施价格折扣、馈赠礼品等措施时,就不以是否为“团体游客”作为上诉措施实施的依据,而是用游客是否进行了“碳补偿”活动来作为措施实施的标准依据。(5)潜在产品: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中的潜在产品难以具象和描述,它属于供求双方都未曾发现和料到的,这或许是个人经过一段旅程后的某种行为方式的改变、结交朋友、发现产品商机并与供给方形成合作关系等等。

三、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的构建

(一)核心利益(核心产品)的构建

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核心利益是指旅游吸引物和产品品牌形象(低碳形象)。

低碳化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便是在“乡村性”的基础上,融入低碳的概念,换言之,就是从宏观层面上,整体打造低碳乡村。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将全面启动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成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0个太阳能示范村。此举为低碳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搭建了新平台,作为产品供给方要积极抓住这个机遇。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趋同性较强,缺乏建立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的意识,由此构建产品品牌形象变得尤为重要,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乡村游还是一个新的概念,抢占先机树立独特的品牌则具有重要意义。而旅游产品形象的形成是与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紧密相关的。由此,树立起低碳的乡村旅游产品形象则应该参照产品形象的形成规律,在从产品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中,运用各种低碳措施,向旅游消费者传播乡村旅游产品的低碳形象。具体的举措有,使用低碳形象的符号标识、低碳化的宣传手段(如减少纸品的印刷,开展微博游等网络活动,完善电子宣传系统)、进行低碳化的经营等。

(二)一般产品(有形产品)的构建

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中的有形产品主要包括低碳饮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景区景点、低碳化设计的旅游活动项目、旅游纪念品等。笔者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选择按照旅游产品传统的食、住、行、游、购五要素对一般产品进行分类,并以此进行低碳化建设的探讨。具体如下:

1.低碳“食”

在乡村旅游中,“食”成为了不可或缺甚至非常重要的一环,吃农家饭、品野菜等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项目,餐饮业也是一个高碳源。低碳“食”指的是餐饮供给者在为游客生产和消费食品的过程中,使用绿色有机的食品原料,运用低耗能、低排放的生产工艺技术,节约资源和能源,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注意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除了能源创新、技术创新之外餐饮供给者还可以从很多小处着手,逐步向低碳餐饮迈进。例如,采用当季的食材、推出四季菜谱,取消提供一次性餐具而使用消毒柜餐具,取消提供纸巾而改用消毒毛巾,服务员委婉地提醒游客吃素食和节约用餐等。

2.低碳“住”

此处的低碳“住”主要是指住宿饭店在为游客提供住店服务的过程中,采取低碳技术、措施,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具体的改进措施主要有:取消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对每间房空间服务定时处理、改进内部供能设备、采用污水处理系统等。

3.低碳“行”

对于游客而言,交通工具的低碳技术应用以及交通方式的选择成为交通减排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于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方而言,为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通达服务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建设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降低对环节的污染影响。具体改进措施有:乡村旅游景区开通旅游专线车、倡导乘坐公共交通,机动车一律不许进入景区,景区内为游客提供电能观光车或自行车租借服务,景区建设生态停车场,景区步行道采用非化石加工材料铺砌,如鹅卵石等。

4.低碳“游”

旅游活动项目是低碳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游”主要指的开展低碳旅游活动项目。因此,在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的构建中,低碳主题的旅游活动项目策划尤为重要。

在此,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方开展的低碳旅游活动项目有很多,如建造低碳型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景区景点积极开展低碳旅游活动,如植树、自行车比赛、“变废为宝”手工艺比赛等。另外,各乡村旅游景点还可以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遵循独特性原则,策划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低碳乡村旅游活动项目。

5.低碳“购”

低碳“购”主要从旅游纪念品和购物行为方式两个方面体现。具体而言,首先,旅游纪念品要注重低碳概念的设计和生产,遵循就地取材原则,保证产品的地方特色之外,还可以减少原料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其次,在购物行为方式上,要注意减少使用过度包装和塑料袋,创新购物营销方式和购物方式,如可以用“以物易物”的购物方式,废物回收,加强物品的循环利用。

(三)期望产品的构建

期望产品主要包括低碳化的产品宣传、咨询等信息服务、低碳化的管理体系、低碳化的个等。具体而言,就是供给方应加大对产品低碳化服务管理的力度,不仅使游客能获得低碳旅游体验,了解或学习到低碳生活的实质,从而对游客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带来正面影响。

(四)扩大产品的构建

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中的扩大产品,在引用其在市场营销中本意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将扩大产品理解为乡村旅游产品供给者为吸引游客所采取系列促销手段。如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在游客进行“碳补偿”活动,可以通过实施价格折扣、馈赠礼品等措施来奖励游客。

(五)潜在产品的构建

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潜在产品的构建则需要产品供给者善于发现游客的潜在需求和产品的潜在附加值,从而将潜在产品转化为可以直接带来效益的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

第3篇:低碳旅游的概念范文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由于低碳旅游刚刚时兴,学者们对低碳旅游的探讨还未成熟,对低碳旅游概念的界定也众说纷纭。根据“环保旅游说”的观点,低碳旅游是一种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同时将旅游开发、低碳理念、生态建设融入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其重要标志是节能低碳、减少污染和生态环保,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和旅游形式。而根据“绿色旅游说”的观点,低碳旅游的理念源自低碳经济,其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是一种绿色旅游。其要求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同时要求旅游者及其旅游的全过程都践行低能耗、低污染,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的要求。

低碳旅游是个新生事物,其从低碳经济中衍生出来,具有与低碳经济共同的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低碳旅游关注的范围更加明晰。其立足于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关注“低碳”和“碳补偿”;其次,低碳旅游的目的效应更广。一方面其要求旅游者减少碳排放,进行健康旅行,另一方面其强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旅游相较于低碳经济,可操作性更强。低碳旅游具有一系列的技术指标,来帮助衡量和实现低碳的目的。旅游者也可计算出自己旅游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并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碳补偿,从而做到低碳旅游。

二、我国低碳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正在逐步强调低碳旅游的重要性,也在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实现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将低碳旅游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低碳旅游正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之一,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在重视和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设施排碳量高

在旅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交通工具、饭店、酒店等设施打交道,而这些旅游设施的碳排放量很高。尽管我国在不断强调低碳环保,但交通、饭店的能源消耗依然很突出,汽车尾气是含碳量很高的一种污染,而豪华酒店的奢靡之风,也助长了碳的排放。据统计,在所有交通工具中,碳排放量最高的是飞机,乘坐飞机经济舱排放二氧化碳为133.4千克,头等舱为266.9千克,而乘坐火车的排放量仅为12.7千克。因此,旅游者在选择旅游设施时,应尽量选择碳排放量少的设施,既健康又环保。

2、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污染严重

我国在开发建设旅游资源过程中,大多数仍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甚至很多地方将旅游模式当成工业开发模式,随之带来的是污水、废气、垃圾等到处堆积,给旅游资源、社会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当严重,也浪费了旅游资源,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低碳技术含量低

发展低碳旅游,需要充分利用低碳经济碳减排、碳储存、碳转化以及新能源,而低碳经济碳减排、碳储存、碳转化以及新能源的利用都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需要低碳技术来进行改造。而目前我国对低碳旅游的研究尚不充分,旅游部门或者专家学者对低碳的研究也都停留在对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层面上,研究视角单一,对旅游过程中碳排放的测定以及碳汇机制等技术问题研究还不完善。从国外的先进技术,其技术含量不高,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应用也不足,不仅造成运营成本的增加,也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4、国家投入低碳旅游发展的资金不足

虽然中国是世界GDP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从全国整体状况上看,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发展低碳旅游,但在“低碳旅游”被国家大力倡导和全社会践行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存在发展低碳旅游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可能是国家各投资和管理主体,居于不同的认识角度、利益侧重和经济实力等原因,在需要对旅游行业内相关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并投入适量资金时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而彼此间的步调也难于一致。因此,尽管发展“低碳旅游”的政治、政策、舆论和技术等条件都具备,但因资金投入的不同步、不均衡或管理的不到位,低碳旅游在各地发展也呈现出不同步和不均衡的现象,这在某些地方表现得尤为明显。

5、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低碳意识薄弱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到处乱扔的垃圾袋,还有未吃完的食物,洗手后不关的水龙头,开着小轿车出来旅游等,随处可见。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社会公共环境的维护,同时也影响了他人。游客低碳意识不强,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我国低碳旅游发展问题的策略分析

针对上述我国发展低碳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推行低碳旅游,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同时提升我国的软实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增强旅游者的低碳观念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一切旅游活动都靠旅游者最终实现。因此,旅游者的行为对实现低碳旅游的影响重大,开展对旅游者的低碳教育,意义深远。鉴于当前我国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大量浪费行为,应着力扭转旅游者的浪费行为。倡导旅游者放弃过于追求奢侈的不健康旅游方式,向旅游发达国家学习,崇尚低碳旅游,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旅游者了解低碳旅游的意义和要点。在非必须的情况下,尽量少乘坐飞机,减少自驾游;选择绿色酒店、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少用一次性用品;食用当地食品,多选择植物性食物、杜绝浪费;购物时选用简单包装;游览过程中应尽量妥善处理产生的垃圾,减少碳足迹。有条件的还可以计算出可能产生的碳足迹,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碳补偿。

2、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制定低碳旅游制度和标准

要真正落实低碳旅游,需要政府部门及时出台有关低碳旅游的行业政策和标准,从而约束、规范、引导、调整、激励全体旅游者,使其做到低碳旅游。除此之外,必须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从而激励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发展低碳旅游的同时,必须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并鼓励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促使那些不采用低碳经济模式的旅游企业改变发展模式,并对其征收费用,同时鼓励那些积极采用的旅游企业发挥示范效应,并给予补贴。在旅游行业的标准化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市场运行规则,同时要在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运营、管理以及软硬件建设方面出台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标准,对旅游企业的行为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

四、结语

从总体上看,当前国内外环境都非常适宜发展低碳旅游,我国政府若能抓住此机遇,顺势而行,努力解决发展低碳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强对低碳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低碳旅游产业势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第4篇:低碳旅游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旅游;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16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6

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在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因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什么是低碳、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有不同的要求。正确认识低碳旅游概念是开展低碳旅游规划,实现旅游行业低碳发展的前提。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途径主要有5个方面,既包括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常规的工作方式,也包括使用排放配额“抵消”已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既实现行业发展并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进程,同时为保护气候环境,实现气候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 低碳旅游的背景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排放,自工业革命以来呈现剧烈增加的趋势。全球与化石燃料相关的CO2排放,从1920年的34亿t,增长到2007年的295亿t,增长了8倍[1]。根据不同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值,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继续增加[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为保证气候安全,各国应加强合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3]。减缓气候变化,防止因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重点。《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相对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每年整体减排5.2%,发展中国家此间相对宽松;而在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谈判中,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减缓行动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修路建桥、盖学校、建医院以及建住房等都需要消耗能源,也必然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在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之间找到出路,实现对两者的兼顾,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的构想。

低碳经济术语的首次正式出现是在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5]。

低碳经济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实现低碳经济需要由社会经济的所有行业、多个单元齐头并进、共同推进实施。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也必须与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部门配合,走低碳发展之路。“低碳旅游”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提出并受到关注。该报告由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国际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组织联合研究完成。报告显示,世界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6]。报告同时也提出旅游业的减排目标,在未来15-20年内,将旅游业包括相关运输业的碳排放总量年增长控制在2.7%以内,并最终向整个行业的碳中和方向迈进。

随着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在全球的快速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也被越来越多提及并研究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行动。但什么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以及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区别等问题,尚存在不同看法。

2 低碳旅游的概念

第5篇:低碳旅游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旅游 现状 发展策略

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这种以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恶化为目的的低碳经济模式,很快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步引领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推进,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先后提出了低碳发展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低碳旅游顺势而起。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同时《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要坚持节能环保,推进低碳旅游方式,走生态旅游,低碳旅游道路、。低碳经济时代,如何探索和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低碳旅游的兴起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新兴旅游发展方式,它是旅游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随即得到各国响应。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多种解读,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上是统一的: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

二、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1.国外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

继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提出低碳经济能源战略后,美国于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同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25%~40%。

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的整个旅游业CO?排放量高达13亿吨,占人类活动所有CO?排放量的4.9%,而在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上,旅游部门占到5%―14%

Symbol[A@ 4

Symbol]A@ 。2010年欧盟2020能源战略把发展低碳旅游作为重要内容。2010年10月东北亚地区政府召开 “低碳旅游,从东北亚开始”的主题年会,强调了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东北亚各成员必须共同努力、推动旅游业的低碳变革。

瑞士的阿罗萨市和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替游客设计了“碳消费清单”,记录了游客在该市交通、食宿等信息。市内有许多免费自行车服务点,便于游客骑车旅游。阿罗萨市还拿出部分旅游税金向沼气厂购买碳信用额,实现“碳中和”。

放眼海外,目前在低碳旅游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从政府行为来看,多数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能源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内容。从旅游企业行为来看,多数发达国家的旅游企业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交通运输、旅游酒店设施、低碳旅游宣传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举措。从旅游者行为来看,旅游者有浓厚的低碳意识,乐于低碳旅游,能够自觉在旅游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碳排放。

2.国内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

200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立了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同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也是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第一次明确对旅游饭店、景区景点的节能减排提出要求,为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低碳旅游迅速得到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响应,各地纷纷建立低碳景区。四川燕子沟景区率先倡导低碳旅游,全面引进节能减排设备,净化处理废物,形成燕子沟特色的低碳旅游产业链。山西太行水乡景区利用自行车、小木筏、皮筏艇等交通工具让游客体验低碳旅游。九寨沟、张家界、大兴安岭等许多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自行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低碳行动的重要里程碑。展馆建设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园区内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兆瓦 ,灯光设备采用节能LED光源;公交系统采用电动汽车,使园区交通实现“零排放”。2011年西安世园会采用室内“地源热泵”调温和室外“喷雾”降温系统,用电量降低近半且低碳无污染。华西希望集团的主题公园“花舞人间”将低碳设计、低碳生活、低碳旅游融为一体,被列为全球低碳景区最佳示范。

2010年,河南200名骑行爱好者“骑游云台山”,河南农业大学组织“单车骑行队” 奔赴,倡导全民低碳旅游;2011年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吸引了5000余名骑游爱好者参加。

虽然我国低碳旅游起步较晚,但政府低碳改革的决心很大,政策要求明确。大型的、具有前瞻性的旅游企业积极吹响低碳号角,从景点开发、景区交通运输、旅游周边设施以及低碳旅游宣传等方面都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旅游者的低碳意识正在逐步觉醒,低碳旅游的群体正在不断扩大。

三、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客观条件分析

1.庞大的游客群体和旅游消费,凸显了发展低碳旅游必要性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入境、出境、国内”三大旅游市场增长较快,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入境过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我国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游客群体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旅游消费增速强劲。若传统的旅游方式不加以改变,旅游碳排放量就会不断上升,直接影响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低碳旅游势在必行。

2.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世界文化遗产40多处,4A级旅游景区800多个,优秀旅游城市300多个,4A以下的游览景区不计其数,大量的旅游景点还在开发之中。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营运等各个环节,都将经历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过程,这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大有可为。

3.全民低碳意识的提升,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011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430人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5.6%的人有过低碳旅游的经历;89.8%的人表示在旅游时会注意低碳环保。85.4%的人认为低碳旅游的优点在于“保护了旅游目的地的环境”; 62.9%的人认为“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在实际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低碳意识越来越强,绿色出行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时尚。

4.低碳科技的进步,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中国科技部出台相关政策,加大了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低碳技术包括减碳、无碳和去碳技术。我国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减碳技术上,已有明显突破;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无碳技术领域,也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在以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为代表的去碳技术方面,与欧盟合作开展的石洞口、高碑店两个CCS示范项目已经启动。总体上说,我国低碳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与先进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我国的低碳技术正处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部分低碳技术已经在旅游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我国低碳旅游发展策略

低碳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共同打造。

1.中央和地方政府引领低碳旅游

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对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等制定严格的低碳标准,并及时地进行监督、检查。让低碳成为旅游企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评级的基本条件;在新的旅游项目审批之前,严格预审项目的碳排放量;对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征收碳排放税,并责令其整改;对低碳的旅游企业,在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以激发企业发展低碳旅游的积极性;对利用新材料、新能源,采用高科技节能减排技术的旅游企业,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运用各种宣传和舆论工具,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低碳旅游,使低碳旅游深入民心,进而演化为自觉行动。

2.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倡导低碳旅游

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在景区开发、建设和营运的全过程中着眼于低碳。着眼于景区游览项目设置的低碳性,着眼于景区建筑设施的低碳性,着眼于景区运行能源和日常管理的低碳性,着眼于景区整体形象的低碳性。制定以低碳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奖罚制度,建立低碳的成本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降耗活动。旅行社要将低碳概念贯彻到经营管理的思路中,从行、游、食、住、购、娱等各方面系统地设计和推广低碳旅游产品,主动传播低碳知识,努力改善游客的消费习惯;旅游交通部门要合理设置交通路线,尽可能多地配置低碳或无碳交通工具,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旅游酒店要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改变经营方式,建设和发展环保型酒店,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必须携手共进,强化低碳旅游的营销宣传,利用低碳旅游资源,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打造低碳旅游文化品牌。用实际行动和自身形象倡导低碳旅游,努力培养游客的低碳消费意识。从而推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者践行低碳旅游

当今时代“低碳风暴” 正悄然而至,“低碳”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旅游者要不断地学习低碳旅游知识,掌握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在旅游的全过程中积极践行低碳理念。在行的方面,尽量减少小型汽车长途自驾游的次数,采用低碳或无碳的交通工具,优先考虑环保低碳旅游线路;在游的方面,尽量选择生态旅游景区或去郊外旅行,自觉处理垃圾,维护环境;在食的方面,应选择绿色无公害食品,减少食品浪费及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在住的方面,尽量选择低碳酒店,节约水电,减少客房用品的更换次数;在购的方面,使用自备购物袋,尽量选择简易包装的旅游商品;在娱的方面,尽量选择低碳设施的娱乐场所,享受低碳环保的娱乐方式。此外,旅游者应该积极参加低碳旅游者身份认证体系和旅游“碳中和”活动,抵消出游产生的碳排放,培养良好的低碳消费生活方式,为低碳旅游的发展作贡献。

五、小结

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已经开始迈向低碳化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一步发展低碳旅游的各项客观条件日臻成熟。然而,低碳旅游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发展过程。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及旅游者三个立体层面共同努力,以期实现整个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更好地实现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张明,刘曦,刘鸿翔.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低碳旅游概念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8)

[3]UNWTO,and UNEP(prepared by Scott D,Amelung B,Becken S,Ceron J P,Dubois G,Gossling S,Peeters P and Simpson M C).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 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R]. Madrid:2008

第6篇:低碳旅游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提高了人民对旅游活动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如不量力而行,则可能带来旅游的负面影响。本文是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对我国绿色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了解我国低碳经济和绿色旅游发展的现状,探讨建立一种主要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的低碳绿色旅游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概念及国际国内研究动态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旅游的概念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在当今社会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对各类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需求与消耗,从而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一种使温室气体排放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模式。简而言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经济。

低碳经济这一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清洁能源的使用结构问题,然后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建立,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同时,当前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对低碳经济发展也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2.低碳视角下的绿色旅游

绿色旅游一词源于国外。工业革命之后,科技得到迅速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了环境与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破坏。人类在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文明”,20世纪80年代,“绿色旅游”的相关概念开始传入我国。对于绿色旅游的解释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近自然以及保护环境特征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前提,远离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亲近大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时尚旅游方式。它与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联系,并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是一种体验和参与式的旅游。本文关于绿色旅游的分析,主要着眼于以广义的绿色旅游为论点。绿色旅游要求旅游活动中的参与者,即旅游消费者、旅行社以及相关行业人员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降低碳排放。

低碳视角下的绿色旅游,是指开发有利于人类健康,让人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同时还应该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开发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并在旅游过程中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的。简而言之:运用低碳理念,推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绿色环保旅游的核心内容。

(二)国际相关研究动态

在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中“低碳经济”一词首次被提出。该白皮书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但并未对其作出明确的概念介绍。而后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做出的《斯恩特报告》中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现今我们所广泛引用的概念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对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的研究,David A. King& William P. Stewart(1996)认为,旅游景区的残留废物主要来自飞机、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较高碳排放量的尾气。如果对旅游活动管理不当,就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土壤冲蚀、土壤紧缩和植被破坏;Geoff McBoyle(1996)认为,绿色旅游应遵循几项规则:应建立在不影响当地人生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原则之上,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必须能给予贫穷者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工具,必须适应当地的承受力并可在美学及生态学意义上进行度量等。Susanne Beckena,David G.Simmonsb,Chris Frampton (2003)研究发现,旅游业能源消耗量与旅游者行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旅游者选择不同的出游方式、不同的住宿设施甚至是饮食方式等,都影响着旅游过程的能源消耗。其中,旅游交通占据了能源消耗的65%一73%,是降低旅游能源消耗的重中之重。

(三)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相对国外要晚一些,对低碳经济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鲍健强(2008)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尽管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的介绍各有不同,但是最终表述的内涵却是相似的,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其实质是调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冯之浚等(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缓解当前高碳排放量所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国际压力的需要。

关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旅游,施惟仑、张维瑛(2000)认为,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全面超越了传统旅游,丰富、深化和完善了旅游,使其上升到高级形态。因而,绿色旅游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种最佳定位模式;李伟、黄远水(2003)认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充分协调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循环可持续地利用资源,从而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廖晓义(2004)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绿色旅游更多的是一种环保概念或可持续发展概念,包含了生态保护、环境教育、社区建设和旅游服务四位一体的内容;杨建华(2009)从绿色饭店的视角出发,认为建设绿色旅游饭店有赖于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即统筹配套的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制度保障;马驰(2009)认为绿色旅游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粗放式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不足,说明低碳绿色旅游是十分必要的;文章认为应该合理确定生态承载量、统筹选择低碳运营模式来发展绿色旅游。

二、我国发展绿色旅游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一)绿色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大,绿色旅游的发展则是其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发展绿色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绿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壮大发展,同时对平衡社会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1.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省市的重视。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市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推动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旅游业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的经济效益。而发展绿色旅游,它提倡提供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可能会对旅游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问题。绿色旅游的发展,需要提供良好的服务水平及管理质量,而低碳视角下的的绿色旅游产品,对旅游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较小,节能减排等技术的使用能降低旅游成本,从而提高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2.促进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自身发展需求的能力为原则。发展绿色旅游,是以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维护地球自然系统这一基础之上。在生态环境方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以长远的眼光对待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旅游资源要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并限制旅游目的地接待的容量。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当代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后代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到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保护,旅游产品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情况下,旅游业将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发展绿色旅游,要提供绿色的旅游产品以及旅游服务。绿色旅游产品本身就具有环保的特点。运用低碳技术,相对传统旅游而言,它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会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也会改善。在资源的利用方面,要采用新型能源,如水电、太阳能、自然能源等,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旅游商品方面,采用易于回收且可以循环利用的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中国绿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于改革开放之后,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如今,我国旅游业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奠定了我国世界旅游大国的地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升,绿色旅游也开始得到了发展。但是该领域的研究尚不深入,绿色旅游依然停留在亲近自然的浅显的一面,对其自然的保护存在遗漏,绿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排碳量高

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在这几项旅游要素中,碳排放主要是体现在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这两个方面。 人们的出行离不开交通运输,旅游交通是旅游业不断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国内游客出行人数由2004年的11.02亿人次逐年递增到2014年37.6亿人次。国内游客周转量在数据上逐年递增,在公路、水运、航空三者之间游客周转最多的依次是公路、航空、水运,这三者之间碳排放的高低顺序则是航空、公路、水运。由此可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游客出行人数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出行人数的增加,同时也使得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由此便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旅游饭店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员来往众多资源密集的公共性场所。旅游饭店主要是满足游客最基本的住宿与饮食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它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旅游饭店虽然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目前,我国一些饭店已经开始注意运用先进的技术降低饭店的高能耗,以达到绿色饭店的标准,但是这一方式主要还是体现在一些星级酒店方面,普通饭店在低碳绿色方面并没有多大改变,因而我国绿色饭店所占的比重和比例并不高,旅游饭店的碳排放量依然很高。

2.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污染大、破坏性较大

虽然绿色旅游得到的广泛的重视,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各种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同时对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在发展绿色旅游的过程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为迎合绿色旅游发展的热潮,过度开发资源从而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现阶段,我国旅游资源开发还是处在一种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阶段。旅游开发商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过度注重经济效益,在景区接待上不顾景区的实际接待量,使得大量的游客进入,造成景区拥堵及大量垃圾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虽然保护区得到建立,但是在保护区外面或保护区内修建各类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破坏了保护区内的资源特色,造成景区的生态环境失衡。大量游客的涌入,还对景区内原住民的文化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当地传统文化的丢失,我国现阶段已经有很多地方因为过度开发使得当地的文化受到了冲击,使得原有的文化特色流于形式。

3.低碳技术的含量比较低,运用少

旅游交通作为旅游活动中碳排放量最高的一部分,至今能耗和排放仍然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旅游饭店也是一个高能耗的行业,低碳技术的运用也不广泛,依然存在很多商家只在乎眼前利益,而不愿采用低碳技术对饭店进行改造,使得旅游饭店的碳排放依然很大。

4.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在旅游活动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资源消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存在浪费严重这一现象。这一问题的出现还是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足,绿色旅游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并没有被广大旅游消费者所接受,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浪费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景区的文物或者服务设施进行胡乱刻画和踩踏绿地,损坏了景区公共服务设施,不仅对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同时也对景区内的服务设施造成了浪费。在饭店的吃饭住宿方面等各项消费方面,大吃大喝,造成食物浪费,这一些行为对绿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需要引导教育与改善。

三、对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群体三者共同的配合,相互协作得以开展和顺利实施的。我国现阶段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绿色旅游,它的发展起步晚,不成熟,因此更应该发挥各方的力量促进该模式的健康发展。首先,我们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为绿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便利和建立发展目标;同时市场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社会群体应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使其顺利实施。

(一)国家政策支持

1.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必然离不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依然落后于许多国家,故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条刻不容缓的任务。发展低碳经济,要为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以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在法律上以立法的形式促进和保障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企业对污染物、温室气体的排放,将碳排放量控制在一定的标准内。其次,对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等制定严格的低碳标准 , 并将其纳入星级酒店和 A 级景区的评定标准中 , 加强旅游相关企业低碳的考核制度。对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排污税、碳税和污染产品税等环境资源税 , 从而加快整个旅游产业抢先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

2.制定有利于绿色旅游发展的规划和决策

绿色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方式。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划,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让地区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及规划应该依法禁止或者取缔。政府还要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一些高污染、破坏环境的旅游开发项目要提高银行借贷门槛。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以保证绿色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3.建立监督体制

绿色旅游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利益主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有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有旅游业相关的其他行业,也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和旅游者。为了使绿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能够完善和良好的发展,设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监督体制的存在,可以协调各利益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还可以使得相关政策的落实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使该模式不会成为一纸空谈。

(二)市场积极配合

1.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促进和支持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旅游企业真正可以做到提供绿色服务。因此,科技的创新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旅游业要充分利用低碳技术,努力做到低排放、低污染,提供绿色服务。

旅游饭店作为消耗较大的产业,在住宿和餐饮方面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这些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低碳技术必须要引入到旅游饭店中。同时,旅游饭店也应积极使用相关的创新技术,以保证旅游饭店做到绿色环保。比如,酒店的空调和洗衣机等电器上要使用具有智能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要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降低碳排放,饭店在建筑布局、水资源循环利用、温度控制、湿度保持和垃圾处理等方面也应采用低碳智能新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2.旅行社制定低碳绿色旅游线路

旅行社作为绿色旅游发展的一个主体,直接接近消费者,是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部分旅游者的旅游线路是依据旅行社制定来进行的,为了发展绿色旅游,旅行社应制定更多亲近自然、贴近历史,可以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

享受和受到教育的旅游线路,多开发一些生态旅游等相关产品。比如,自行车旅游、森林漫游、观鸟旅游、滑雪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等。要积极发展“线上旅游”,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和信息传送等功能全覆盖的旅游项目。这些产品不仅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丰富人们的科普文化知识,还为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爱护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旅游交通,坚持“低碳”出行。

“低碳”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旅游者要不断地学习低碳旅游知识,掌握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在旅游的全过程中积极践行低碳理念。在行的方面,尽量减少小型汽车自驾游的次数,采用低碳或无碳的交通工具,这种环保的旅游方式既可以让人接近自然、放松心情,又可以减少碳排放量,为低碳旅游创造了更多机会。

(三)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

1.低碳意识教育

发展绿色旅游,必须要提高社会群体低碳环保的绿色旅游意识。社会群体并不单单指旅游消费者,它还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要同时对他们进行低碳环保知识的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影响力。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要宣讲低碳绿色环保的观念,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对旅游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宣传绿色旅游环保观念,提高从业人员、政府工作部门有关人员以及旅游地居民的绿色旅游的意识。社会群体意识的提高,将会大大促进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目标的顺利实施。

2.社会媒体和舆论宣传的引导和监督

提高社会意识,不仅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相对于教育针对的部分人来说,社会舆论具有更广阔的受众群体,使得更多的人员了解到绿色旅游。要想充分地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向群众宣传绿色旅游,提倡低碳生活。比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社会媒体,使绿色旅游知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同时,通过社会媒体对一些有悖于绿色旅游的行为进行适时曝光,可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3.提高旅游消费者低碳绿色旅游的消费意识

要想提高旅游消费者低碳绿色旅游的消费意识,需要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的引导。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做到因地制宜,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做到低碳环保,同时,在旅游的过程中要引导游客养成正确的旅游行为,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降低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做到低碳出行。通过对绿色旅游的宣传,使旅游者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若不好好保护,再多的资源也将被破坏殆尽,因此,必须大力宣传低碳绿色旅游的消费观念,促进我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合理规划生态承载能力

我国研究者高吉喜将生态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生态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主要侧重环境的承载能力,在每一个旅游景区都有着一定的旅游人数的数量承受范围,当旅游者的人数超过这个范围后,必将会对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在旅游景区,必须要科学准确的计算出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承载力,要了解到景区的日承载能力和年承载能力。通过了解生态承受能力,合理规划旅游出行时间,在公共假期将旅游者进行分流,从而方便旅游者的出行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五)选择低碳运营模式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要发展低碳绿色旅游,必须要选择低碳的运营模式。旅行社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旅行社内部的人员教育上推广低碳理念,树立旅游企业低碳的企业形象。同时,要设计低碳绿色旅游线路和提供低碳的配套旅游产品和相关服务,使低碳理念可以被广泛了解。此外,旅行社还要配合政府的工作,宣传低碳旅游的信息,承担起低碳旅游的社会责任。在旅行社的内部运营方面,充分利用节能技术以及互联网,降低资源的消耗。

结论

低碳经济是时展及需求的产物。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基于政府、市场、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它有利于促进低碳排放、保护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旅游,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魏敏.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11(2).

[2] 毛星芝.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2(9).

[3] 张春慧,许小红,谭立新.我国旅游业的碳排放及其测量初探[J].绿色科技,2013(1).

[4] 马悦.低碳经济视角下绿色饭店的现状及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9).

第7篇:低碳旅游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旅游;发展模式;陕西柞水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04-03

0 引言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旅游也随之成为世界人民生活的新方式。而国内,诸多学者也对低碳旅游进行了研究。刘啸(2010)指出,低碳旅游的基础是低碳经济,是指以节能减排为基本思路,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1];罗芬等(2010)通过研究提出了从低碳旅游到碳汇旅游再到零碳旅游的发展轨迹[2];雷琼(2010)认为,主要从低碳交通,低碳住宿,低碳饮食,低碳游览,低碳购物几个角度限制景区碳排放[3];吴艳(2011)也提到,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4];浦云(2010)认为低碳旅游景区的首要方向是创建循环型、城乡统筹型旅游景区,即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开发、旅游活动,并在这些过程中实现资源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5]。

综上,我国学者主要从低碳旅游的概念界定,评价机制,发展导向等进行研究,但尚未从低碳视角提出系统细化的关于秦岭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而对于秦岭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将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低碳旅游在秦岭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而陕南的柞水,有“全国生态示范县”之称,其发展低碳旅游的各种资源相当丰富。本研究以柞水为例,发现其开发中存在的不低碳问题,并针对问题以低碳视角提出系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从小切入点着手,将具有普及意义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推广,为低碳旅游的发展贡献力量。

1 柞水低碳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本研究基于对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柞水溶洞、凤凰古镇及锦苑盘谷山庄等景区进行的考察活动,和向居民、游客发放的调查问卷的整理,对柞水现状做出了如下的SWOT分析(详见表1)。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69%的被调查者支持发展低碳旅游,这表明低碳旅游的发展与推广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通过对当地政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柞水政府在陕西省开展的低碳工作指引下,进行了“低碳生活 生态柞水”环保宣传活动,并且柞水具备发展低碳旅游的良好生态基础。空气质量高于国家二级以上的天数有345天,森林覆盖率高达78%,是陕西省生态保护最为完好的县份之一。且当地盛产板栗、核桃、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有洋芋糍粑等特色小吃。而据调查显示,61%的游客在旅游时很关注特色食品。借此,可引导游客食用和购买当地土特产品,使其在饮食购物上走向低碳化。因此,发展柞水低碳旅游具有可行性。

调查中,有28%的居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居民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原来旅游模式上进行创新,通过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在打造低碳和谐环境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在柞水发展低碳旅游,也是十分必要的。

2 构建柞水低碳旅游发展的新型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及现状分析,发现柞水的旅游发展模式有必要进行创新,并且就柞水资源环境的现状,选择低碳旅游作为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最为合适。为此,提出基于低碳视角的“分阶段,分主体”的旅游发展模式(详见图1)。首先,以政府为主体进行低碳旅游发展的初步引导。然后,调动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并积极发动广大游客亲身体验低碳旅游,推动其在柞水的全面开展。最后,各主体总结发展经验,联合周边地区推动低碳旅游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发展,以实现低碳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

2.1 初期阶段:以政府为主导 当前低碳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人们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低碳旅游的建设发展要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入手。这需要政府在低碳宣传、低碳融资、低碳交通和低碳食宿等最基本的方面发挥作用,引导游客、居民、企业等进行配合,为低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1.1 低碳宣传 ①深入挖掘柞水发展低碳旅游的历史文化渊源。柞水深受我国历朝历代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底蕴熏陶,形成了“热爱自然、万物平等”的传统生态审美精神,这为发展低碳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依托和充足的精神动力。另外,柞水的纯朴民风—热情、朴实、友善和悠闲轻松的生活情调,会让厌倦城市生活的游客找到世外桃源的影子,放松身心。②针对有关旅游业发展的各主体进行低碳宣传。首先,针对游客开展以低碳旅游文化为主的宣传。可通过媒体网络对低碳旅游进行宣传,基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游客对低碳旅游产生认同,促成游客由传统旅游向低碳旅游的历史性转变。其次,针对居民进行宣传,主要强化当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使他们认识到,在追逐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着眼长远利益,重视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然后,针对旅行社进行宣传。主要是引导旅行社将低碳旅游的理念贯彻到旅游产品设计中。旅行社在设计相应旅游产品时应据低碳标准对其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将低碳旅游文化充分融入其中。如可向游客宣传每种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等相关信息。最后,针对景区进行宣传。主要是促进景区在门票、导览图、景物介绍牌和游览路线建设方面的低碳化。对于门票,建议团体游客采取一票制(无论一人还是多人,一同游览只打印一张票,只是票面标注的种类和人数不同),减少使用纸质门票。

2.1.2 低碳食宿 ①在饭店建筑设计上,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和低碳环保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政府可安排专业人才推广建筑节能的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低碳装饰,如推广使用节能装饰灯等,从各个环节上“节能减排”。建立污水、雨水回收处理系统。②在饮食上,不提供一次性餐具,只提供消毒餐具。提供付费使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具但鼓励自带。倡导“五低”“两高”的健康饮食方式;倡导食用应季蔬菜和植性食物;倡导就地取食,选购当地种植的加工工序少的有机食品。在在烹调过程中,倡导使用清洁燃料,并减少油炸烟熏的烹调方式。另外建议游客自带水具,不喝瓶装水。③在住宿上,提倡以中央空调代替分体空调,并制定温度标准以达到节能效果。而且,倡导浴室设备使用清洁高效的太阳能,不设浴盆只设淋浴。引导乡镇的天然居住方式。乡镇的旅游接待设施宜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住宿多选用帐篷露营。

2.1.3 低碳交通 ①开发设计低碳旅游精品路线。确定各典型景区的相对地理位置及客源方向,以整条路线“碳排放量”最少为目标,结合路程长短及游客的时间安排,设计低碳旅游路线,以实现整个区域的低碳交通。例如,以下是据柞水的典型景区设计的“柞水低碳三日游”路线(详见图2)。据图示典型景区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特点,设计“柞水低碳三日游”的旅游路线。经调查发现,柞水主要客源地是西安。而西安在位于柞水的西北方向,兼顾省时,将出游第一站设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然后依次沿东南方向对各景区进行游览。最后,从凤凰古镇及周边山区返回,游览锦苑盘谷山庄后返回西安。此路线恰当利用各景区的地理位置,省时低碳,减少了旅游出行中的碳排放,体现了低碳环保理念。②景区间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实施“单车租赁”服务系统,发展低碳公共交通。推广接近“零排放”自行车旅行。首先建议在柞水建设联系各主要景点的自行车专用道——低碳通道,以满足假期骑自行车低碳出行的旅游者的健身需求。在柞水实施“单车租赁”服务系统,为旅游者提供廉价的自行车租赁服务。同时,也可发展连接各主要景点的旅游公交线,并尽量选择清洁能源的电动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③景区内交通的低碳化。在各景区内推广低碳的活动方式。如提倡游客步行,提供低碳自行车租赁或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服务等。相应的,景区应完善基础设施,如设立自行车停放点、低碳观光车站点等。至于景区内的自行车道和观光车道,则按照“少开发,原生态”的原则,利用原有营林道路或运材道路进行维修,改建和扩建。

2.2 成长阶段:以旅游企业为主导 随着政府对低碳旅游的引导,人们对低碳旅游有了初步认知,预期会产生部分低碳旅游的市场需求。旅游企业应顺应这一消费潮流,迎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促使低碳旅游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低碳旅游概念深入人心。

2.2.1 开发低碳旅游产品 旅游企业应充分挖掘低碳旅游的内涵,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有广泛市场前景的低碳旅游产品。柞水拥有大量的低碳旅游资源,且多是天然碳汇体,是开展低碳科普、观光、养生的理想区域。因此,旅游企业可为所有游客设立一个碳汇账户,鼓励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通过保护环境、野生动植物,体验“碳汇项目”为自己的账户积分,而积分可兑换相应产品和服务,以此鼓励游客减少碳排放。

2.2.2 组建营销联盟 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企业之间组建营销联盟。借此可推广低碳旅游概念,并避免旅游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促进资源整合优化,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2.3 成熟阶段:以游客体验为主导 政府和企业的宣传带动使低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始终是最重要的主体。为使低碳旅游产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势必需要游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低碳付诸于实际行动,将低碳概念融入到整个旅游活动的各方面,推动旅游过程中碳排放的减少。

2.3.1 参观体验低碳风俗文化 ①游览古商铺和民居建筑群,体会低碳理念。建筑院落的格局基本为四面坡向中央的天井,而天井中有暗管将雨水排出室外,称为“四水归堂”。屋顶呈人字形,屋檐采用滴水瓦,防止雨水散布。房屋山墙由下而上,筑有与屋脊齐平的防火墙,以防邻屋失火蔓延。利用房屋结构而非额外设备(抽水泵、灭火器一类的)排水防火,体现了顺应自然、低碳建设的理念。②欣赏与低碳相结合的传统歌舞表演。如柞水渔鼓,汉调二簧等,了解其发展历程及艺术特色,并在其中融入低碳的时代特色。如渔鼓属于说唱艺术,打击节奏较为简单且取材便利,制作工艺简单。所用乐器的制作及演奏形式比较低碳,而且柞水渔鼓表演和伴奏形式丰富多样。因此可创作以低碳为主题的曲目进行变换形式地表演传唱,使人们直接地感受到低碳旅游的无穷魅力。③参与体验当地婚礼。其仪式有找桥礼、上轿礼、牵娘礼等,尤其可体会上轿礼,新娘子出房门上轿,由新郎背上或抱上上轿。并且新郎为新娘封一个红包请求上轿。与城市里各种豪车护驾的婚礼相对比,这种方式不仅低碳环保,而且可感受更质朴、更原始的生活乐趣。

2.3.2 走入“低碳人家”,体味原生态生产生活 春季,体验植树种菜,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夏季,捉鱼虾,采水果,制作洋芋糍粑。秋季,收玉米,核桃和板栗。参与“核桃板栗文化节”,品尝、制作和购买当地“栗子”特色菜—栗子羹、栗子甲鱼等,还有“核桃”系列甜点—琥珀桃仁、桃仁拌柿饼等。冬季,体验特色食物加工工艺。如参与包谷酒、果酒的酿造,可将游客自己酿造的酒贴上标签,封存以供游客之后为此前来品尝;制作腊肉、豆干等。通过体会农业生产过程和农家生活方式,使游客感受人与自然的密切性,深入对低碳旅游的认识。可按体验时间长短的不同对游客进行分组,通过农家乐进行交流互动,推动游客与景区居民的和谐相处,更好地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柞水进行现状分析,创新地提出了基于低碳视角的“分阶段、分主体”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政府、企业、游客的互相配合,最终实现整个地区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将柞水作为低碳旅游的试验区,将科学合理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推广到整个秦岭地区,使低碳旅游与经济效益向着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整体区域发展的优化协调。

参考文献:

[1]刘啸.低碳旅游——环境经济价值实现的新方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37-138.

[2]罗芬,钟永德,王怀採.碳足迹研究进展及其对低碳旅游研究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3):105-113.

[3]雷琼.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与管理探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2(3):61-63.

第8篇:低碳旅游的概念范文

一、低碳旅游产业的主要特征

低碳旅游产业是依靠降低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目标经济运行模式。低碳旅游产业主要以降低耗能、污染物和碳排放量等指标为特征,强调运用一切可以降低耗能的手段,达到旅游产业与环境发展相适应,充分保护利用旅游资源,不断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低碳旅游策略的路径选择

当前流行低碳旅游发展策略主要是依靠传统科技手段,它基于科学的碳排放量测定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全过程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找出可以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旅游资源循环使用的方式方法,目前流行的低碳旅游策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

(一)低碳旅游的交通方式选择

随着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应用,可供游客使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利,经过对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测定,汽车、飞机、轮船等传统交通工具已经被认为是低碳旅游产业改革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电瓶车、太阳能车、自行车等健康交通工具的探索和应用。

(二)旅游区耗能的控制与管理

与运输过程相比,旅游区内的实际碳排放量直接决定了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因为70%以上的碳排放量都直接产生在旅游景区以内,包括旅游建筑、旅游消费场所、旅游资源开发等涉及旅游产业的主要环节。这些环节相对封闭自成系统,能量交换形式相对复杂,能量消费不可控因素交多。例如景区内酒店、餐厅、游泳池等消费场所的管理、景区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等。

(三)旅游资源的配置与应用

旅游资源的配置主要指旅游资源的实际开发和使用方式,政府主要通过税费的方式对旅游资源进行配置和优化,例如,不同旅游企业竞争同一个旅游项目的开发权、对旅游项目进行改扩建工程的论证,对耗能高的旅游项目通过增税方式抑制,或是对环保旅游项目予以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都会增强低碳旅游产业项目的发展与应用。

三、现有低碳旅游策略存在的问题

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降低碳排放量的方式方法主要借鉴了在工业生产、城市发展、和新兴行业的减排方法,例如采用节能灯等技术减少能源的使用、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降低景区餐饮服务的运营成本等,虽然这些节能减排方法可以直接借鉴和使用,但供可利用的空间相对有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很难形成降低碳排放量的规模效应。

(一)旅游消费者的不认可

只要条件允许,游客似乎更多追求的是舒适的旅游体验、更明亮宽敞的住宿房间、更丰盛豪华的晚宴,游客的选择似乎总与我们倡导的低碳理念背道而驰。这固然有低碳旅游还要宣传推广的原因,如果游客不接受,那么低碳旅游也只能望而兴叹。只有让消费者接受低碳旅游模式,才能促进低碳旅游产业取得长远发展。

(二)低碳技术相对复杂

我国东北最大的卧虎山滑雪场功能齐全,拥有我国最宽阔的滑雪跑道,经常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可同时容纳5000人滑雪。惊人的电力消耗和水资源消耗也成为了人们诟病这一旅游产业的原因,但是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技术改造致少几亿元的投入,足以将整个企业托垮,而且相关的复杂技术也很难保证滑雪场的正常运营,因此低碳旅游产业发展不能完全依靠现有科学技术手段,必须走出低碳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四、低炭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开发多元化的低碳旅游产品

我们可以给游客提供电瓶车来代替柴油车,也可以给游客提供租售登山手杖服务,让游客亲自体验大自然的瑰丽与神奇。也可以给游客提供非一次性的杯盘碟盏,提供钻木取火的体验机会,让游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各类丰富、形式多样的低碳旅游消费品,不断增加旅游消费者在低碳观念引导下的旅游消费新路径,将极大促进整个旅游产业向低碳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推广低碳旅游产业的目的。

(二)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

低碳旅游的宣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低碳旅游能否有效的推广,在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低碳旅游理应有着更好的宣传途径,例如,加强对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宣传应用,不断在这些新媒体上推广低碳旅游产品;让游客新自参与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低碳旅游当中;景区与游客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实时对游人体验进行信息,不但可以吸引更多旅游消费者参与,而且可以使低碳旅游直接呈现在市民百姓的面前,让消费者直接感受低碳旅游的便利与乐趣。

(三)发展出更加丰富的低碳旅游文化

纠结于细枝末节的节能降耗,不如在旅游产业中贯穿一种低碳的旅游文化。充分发挥出旅游产品中的人文特质,让衣食住行等各环节都有低碳的身影,才是低碳旅游产业的最好选择。因此,我们可以让节庆假日等所有文化活动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节约、崇俭尚德的高贵品质,让民族的精华成为吸引外国游客的主要手段,让低碳本身就散发出旅游的价值。相信在低碳旅游文化的指引下,所有低碳旅游产品都将得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五、结论

第9篇:低碳旅游的概念范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作为“中国温泉之都”和“世界温泉之都”的重庆,发展低碳旅游是打造温泉休闲文化软实力,建设“世界温泉之都”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旅游低碳开发是低碳经济理论中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二、重庆市低碳温泉旅游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企业或组织竞争态势分析方法,通过评价企业或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用以制定企业或组织的发展战略前深入全面的分析其竞争优势的方法。重庆市低碳温泉旅游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如下: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

1、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

目前,在重庆市全市8.2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已探明的温泉分布区域有一万平方千米,温泉点约100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五方十泉”:东有东温泉、桥口坝温泉;南有南温泉、保利小泉;西有天赐温泉、贝迪温泉;北有北温泉、统景温泉;中部有海棠晓月温泉、融汇温泉。这使得重庆温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2、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

重庆大多数温泉基本处于主城区及周边地区,交通发达,可进入性强。其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为发展温泉旅游奠定了广大的客源地空间。

3、温泉开发初具规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统景温泉和东温泉就已得到开发。2002年底,海棠晓月温泉度假村开业,成为重庆现代温泉旅游产业的肇始者。2005年以后,“温泉之都”“一圈百泉”的战略相继提出,重庆市的温泉旅游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2011年和2012年,重庆市分别荣膺“中国温泉之都”及“世界温泉之都”的美誉。温泉开发初具规模,温泉旅游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

1、缺乏独具魅力的温泉文化

国外如日本有独特的“钱汤文化”,国内如珠海御温泉以健康休闲为主题,大量运用中医理论设计具保健作用的“个性化泡汤”产品。而重庆市温泉旅游发展虽然历史悠久,但缺乏独具魅力、具有重庆特色的温泉文化。

2、产品设计缺乏创新

目前,虽然重庆市温泉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开发商基本上都集中于“休闲”的主题。无论是天赐温泉推出的“温泉旅游季”还是西温泉的“温泉旅游节”,都仅限于节假日的促销,除了增添一些娱乐项目外,与平时的温泉旅游产品无太大差异。产品设计单一、缺乏创新。

(三)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1、政策的推进和实施。

2012年两会上, 市政协委员李庆建议:“温泉旅游是重庆旅游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建设低碳型温泉旅游景区,是重庆打造‘世界温泉之都’的重要内容。”

2、温泉旅游热潮的持续升温

目前,中国已步入休闲时代的门槛,温泉旅游作为一种集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在国内温泉旅游发展势头迅猛的大环境下,重庆温泉旅游发展将充满无限商机。

(四)外部威胁(Threats)

温泉旅游属于资源依赖性较强的旅游类型,资源破坏和衰竭将对温泉旅游业产生毁灭性影响,当前,重庆温泉旅游发展多呈现粗放式的开发状态,资源保护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随意开采,浪费、污染温泉资源现象时有发生在发展温泉旅游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是温泉旅游开发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重庆市低碳温泉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应用低碳技术节约能源和物资

笔者网络调查了重庆市温泉旅游建筑设计,了解到大部分景区在建筑设计上,都能适度利用自然光源采光节能。但在能源系统方面,却没有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而造成大量的碳排放。温泉景区尤其要充分利用温泉水的热能,提供景区生活用热水、夏季空调冷媒水兼冬季热媒水等功能。在设施设备的配备上,也应该尽可能的使用节能、水、电设施。如照明使用声控灯、LED灯等;用水使用感应水龙头等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二)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排放,实施碳中和措施

笔者在调庆市温泉系统设计的时候发现,很多温泉景区对中水是直接浪费了,并没有用于二次生产。其实温泉水中的大量微量元素可以用于浇灌、种植等的用途。避免浪费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其次,景区内的大量生活垃圾应飞类处置,遵循“再循环”原则,加大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工作的力度,设立垃圾、废弃物分类回收系统,对其分门别类进行处理,使其最大程度地重新变为资源。

此外,为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达到减碳目标,景区可以通过控制游客数量来实现,也可以大量植树造林,提高景区绿化率。通过提高绿化来增加碳汇,实施碳中和措施,不仅成本较低,技术性要求不高,操作简单,而且能美化景区环境,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

(三)注意保护温泉旅游区的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