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

政治哲学发展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哲学发展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哲学发展观

第1篇: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

发展哲学研究是哲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运用学理分析的方法,从发展哲学建立背景、研究内容、发展哲学的使命及发展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行分析,以期为发展哲学研究做一点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发展;发展哲学;科学发展观

一、发展哲学建立背景

发展哲学是有关发展的理论创建尝试在哲学领域中的反映。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后,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和瓦解,广大亚非拉等地区的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开始进入发展本国经济的新时期。战争给生产力带来极大的破坏,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为追求GDP增长提供了条件。世界范围内普遍推崇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标的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增长”的唯GDP发展观大行其道。各国片面追求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核心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的确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国家间的相互联系,社会整体向前迈了一大步。在发展的探索历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性、片面性和极端功利性等特点,发展危机随之而来。这个时期的发展并没有真正消除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也没有解决如失业、文盲、疾病、社会动荡、环境保护、两极分化等问题,却增添了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道德失范、暴力猖獗、社会关系紧张、人的伦理和价值取向等发展中的问题,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怪圈。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包括发展主客体、发展代价、发展规律、发展理论及发展价值等在内的发展问题,并在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对发展进行新的理论创建,这种有关发展的理论创建尝试反映到哲学领域中,发展哲学就应运而生。

二、发展哲学研究内容

发展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其包含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是相当的广泛、丰富和多样的。发展本身就内在的包含了其广泛的领域,仅发展哲学的核心范畴社会发展就包含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

20多年前,法国著名发展哲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就曾经追问: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哲学?两者是如何关联的?[1]“佩鲁问题”是一个时代对哲学的叩问。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是人类新时代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每个主体命运的根基。任何哲学总是时代问题的解答。发展哲学是发展实践、发展问题的哲学反思,是对发展目标与发展进程的人文关怀,是发展观深层的逻辑表达和理性批判。“从发展哲学和发展观的关系来看,发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观;从发展哲学和具体的发展学科的关系看,发展哲学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及人的发展知识的概括总结;从发展哲学在社会生活的地位来看,发展哲学是以最一般的概念、逻辑的形式反映社会发展存在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2]

发展哲学主要是从哲学层次上回答为什么发展、发展条件是什么、怎样发展等三个问题。从人类发展实践活动中去考察人与世界关系,这就出现了发展主体和发展客体这两个哲学范畴。发展主体是指在发展过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发展客体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发展就是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科学的发展观,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发展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发展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前者形成发展真理、后者形成发展价值,发展真理和发展价值是反映两种不同关系的范畴,分别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思维向度。发展真理是从发展与客体一致性上进行考察,揭示发展的客观性,方向是发展主体指向发展客体,体现了发展的客观性尺度(即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所设定的尺度,违背了他,人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发展价值则是从发展对主体的效用上进行考察,揭示发展本身的功能和作用,方向是客体指向主体体现了发展的主体性尺度(即人类以自身为尺度,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展真理与发展价值的有机统一就形成了发展规律。因此,发展哲学中主要有发展真理、发展价值、发展规律等三个重要内容。

三、发展哲学的使命

哲学源于时代,时代决定哲学。作为人类智力体操的哲学,必须关注当下,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哲学的使命和任务使其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反映和表达着时代内容和时代要求。发展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在今天现实条件下,真正恢复和重新发现人。发展哲学是真正解放人的哲学,是又一次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复兴和启蒙。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是一种“通过人而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实践的人道主义”。[3]发展哲学真实地立足于人的生存现实,着眼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体现人的生命价值,现实地帮助人克服生存困境,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与生存境界,体现人的尊严,推进人的现实发展和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逐步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在当代中国其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这是由于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论和发展观念,是按其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发展问题进行的典型的西方阐释与解答,本质上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发展需要为根据建立的。而中国社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仅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发展程度、发展目的、发展主题不同,而且还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差异、价值观念、思想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高清海先生指出:“我们要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且还要为人类发展做出努力,就必须建立和创造我们自己的发展理论。”[4]发展哲学在中国要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所面临的根本矛盾及其理论解决为研究对象和历史使命,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内容,以对现有发展理论、发展实践和发展观念的反思与批判、对当今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的观念表达为研究方式和理论路径,而以阐释当代中国人在其社会发展中的存在方式、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为核心问题和目的宗旨。建构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适应本国发展实践的中国本土发展哲学。

四、发展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在发展哲学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实践的思维方式,通过系统的多维视角和历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人类社会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社会主体满足其利益、需要,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具有合目的性;又是具有客观必然性,存在客观规律的进程,具有合规律性。社会发展在本质上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对社会发展本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分别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质要求和现实要求,既是对社会发展哲学的创新,也是对人类以往发展观的反思、跨越与整合。

发展问题是在发展实践中各种矛盾的精神表现。问题是哲学之端,“发展问题中的哲学”是“发展哲学中的问题”的来源和基础。在中国,发展哲学的最终根源,最坚实的基础来源于中国本土的发展实践,来源于中国的现实问题。对中国本土问题的反思,始终是发展哲学创新的最根本的动力;始终是发展哲学进行有关发展道路的探索和选择、解决人类未来社会的再发展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具有当代中国特色,须使其真正成为当代中国人自己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哲学。正如刘森林教授所说,他应当“是中国人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5]

作为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现世的智慧,文明的活的灵魂。发展哲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秉承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思想传统,通过与全球发展理论和发展哲学的积极对话实现本土的理论创造,展示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通过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深度反思发展问题、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建构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以人的发展作为发展观的核心。[6]科学发展观是为适应时代和发展实践的需要,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是当代中国发展哲学的最主要观点和成果。其在内涵的深化和丰富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取向、施政理念和工作的总方针、总原则有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可归纳为“六大走向”:其一,从“物本”走向“人本”;其二,从“增长”走向“发展”;其三,从“二元隔离”走向“平等统一”;其四,从“非均衡”走向“均衡”;其五,从“对立”走向“和谐”;其六,从“一时之效”走向“未来永续”。[7]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建设小康背景下突出了发展问题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政治层面上强调坚持效率优先,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在整体平衡推进中强调“五个统筹”,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在形而上学层面上凸显了和谐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发展观的深刻变革,是马克思发展哲学研究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无疑是发展哲学在新时期研究的生长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高清海等.社会发展哲学――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6]孙宇鹏.当展哲学的人本性确立――兼议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切入点[J].中国发展,2004,(01).

[7]赵敏.新发展观的“六大走向”[J].行政与法,2004,(09).

第2篇: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科学发展观;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核心。

《哲学与人生》是提升学生德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教材,只有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念,才能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成就。

一、结合科学发展观制订教学计划

《哲学与人生》属于德育的范畴,而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保证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有所计划、符合社会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要在进行这门课程教学之前,保证学生领会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思想的精神实质以及内涵,还要结合其主要思想内容制定出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保证德育与实际教学目标达到有机统一。在教材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哲学依据以及实际的背景,让学生掌握这种思想的深层次的内涵以及具体的哲学思

想。让学生通过前两个单元的系统学习,明确科学发展观是符合时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从而以此来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后期进行的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人生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一定的历史规律、人的本质认识以及如何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等教学活动中,都要运用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于《哲学与教育》中的一些次要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压缩。

二、保证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满足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要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来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时,要分析我们国家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需要解决的矛盾所在,并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应用对于人类社会产生的种种积极效果和影响,能够对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种种矛盾,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反对各种唯心主义的思想。在唯物辩证法和联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我国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部分和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实际存在的,是不以人的种种意志而发生转移的,这就能够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处理好与教师、同学、朋友、家人和同事之间的种种关系,从而给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在关于辩证发展的内容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之所以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就是因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就是为了让人类社会的前进满足自然规律,这种发展包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等,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问题,从而让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满足与社会相协调统一。在《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的第六课提到了主要矛盾,对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来进行分析,党和政府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核心,就说明他们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主要的发展目的,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国的发展战略综合考虑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发展方法就是要做到统筹兼顾,这说明经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中心,并致力于解决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种种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文化、政治、生态文明建设上面不落后,充分体现了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让学生在这种统筹兼顾思想的指导下,认真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种种关系。

在进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结合思想和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以及实际的社会发展现状之上而产生的,科学发展观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只有保证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

关于人的本质的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构建和谐社会等知识进行重点教育,让学生明白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结果和目标,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产生的种种矛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统一的局面。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课程中,要坚持修生立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的形象,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所发展,要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师德素养,要保证自己的所有教学活动都符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政策制度规定,不做有违常理的事

情,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师德,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贯彻和落实相关思想,并选择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实际现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他们在认真分析自我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树立远大的理想,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创业就业的能力。教师要保证在任何一个阶段的《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都要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其进行引导性学习,这样就能够促使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良好的建议,及时发现不足,并采取方法加以改正。对于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也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其多加鼓励,保证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现状和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质量,通过多媒体软件和现代科技技术对一些枯燥、乏味的哲学理论内容采取生动有趣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来进行教

学,在实际课堂中多使用辩论、讨论以及情境教学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哲学与人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和人生理想的一门课程,如要保证实际教学活动满足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就要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保证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满足实际需求,从而提高这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宁.关于对《哲学与人生》课程加强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2013(07).

[2]李宁.浅谈探究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应用的研究[J].新课程:下,2013(11).

[3]闫承友.提高哲学素养 启迪人生智慧:浅谈《哲学与人生》教学感悟[J].新课程:中旬,2013(12).

[4]杨同卫,郑林娟.提高哲学素养 启迪人生智慧:开设《哲学与人生》大学选修课的体会[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2).

第3篇: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

关键词:企业责任;科学发展;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27-02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企业责任纳入哲学的视野下,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审视企业责任,更能明确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也为企业应承担的责任提供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决定企业肩负着科学发展的责任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发展是协调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这一辩证的发展观为企业肩负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

中国制定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言外之意就是发展有不科学的地方才提出的,与科学发展观相对照,以往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发展中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国从经济发展的程度上划分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现在发展很不平衡,并且有差别拉大的趋势,如果这种不平衡延续下去,会造成人们的心理不平衡,影响人们的情绪,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国在发展中城市发展的速度较快,但没有把农村的发展带动起来,如果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不能填平,差距拉大,就无法实现全国的现代化;这种现象主要表现收入分配不平衡,个人的收入、群体的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拉大。二是发展中出现了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现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距离拉大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的价值取向少了,出现了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现象。三是发展中出现了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由于过于追求GDP,居民生存依赖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遇到破坏。四是发展中出现了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偏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实现管理方式创新。

首先,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把自己的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连在一起,同富国强民连在一起,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连在一起,同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实际问题连在一起,紧紧围绕着发展来进行企业的设计,紧紧围绕着发展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关注员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提高,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突出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强化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在企业,人道主义就是要关注员工的生命价值和人的价值;在企业,人文关怀就是要做到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塑造员工、发展员工、解放员工。过去为什么在一些地区、单位、企业屡屡发生安全问题,就是缺乏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要把发展成果给广大的员工,要以广大员工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企业发展的最高标准。

再次,企业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企业要发展也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在企业主要表现为要坚持政治方向、经济效益、文化建设和社会效应“四位一体”的整体推进,使企业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在企业主要表现为要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使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适应,从而使企业和谐向前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企业主要表现为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发展要求是连续性的,保持内在动力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中断一次性的发展,健康的、正常的发展是持续的,有后劲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最后,企业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企业要发展也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一是要统筹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国内与国际、人与自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是统筹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任何企业都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也不能只顾局部,不顾全局,更不能只顾自身,而不顾友邻,要做好统筹兼顾。

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怎样发展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影响作用。因为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主体,其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问题,涉及到自然资源的问题,涉及到诚信、道德的问题等等,这个市场经济的主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能有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二、历史决定论的发展观决定企业肩负着经济建设的责任

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是历史决定论的发展观。历史决定论的发展观决定企业肩负经济建设的责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必须承担起发展经济的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中的个人、家庭、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都是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其中,个人、家庭主要是作为消费者而存在,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是非盈利的经济组织。惟有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理所当然要肩负起发展经济的重任。

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为什么要承担起发展经济的责任是由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其理由如下:

首先,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组织生产和经营的基本单位,是经济增长的主体。企业是社会生产的直接组织者,只有在企业中才能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构成现实的生产力。企业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构成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如果企业缺乏活力,效益低下,整个国民经济必然是停滞不前。

其次,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企业好比市场经济的细胞,它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生生不息,决定着市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向社会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丰富程度和市场的活跃程度。

再次,企业是社会技术进步的直接推动者。社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手段,成果主要集中在各类企业中,社会上每一项新的科技成果,只有运用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市场的竞争使各个企业不断改进技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并为社会提供更新更高的物质技术装备,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科技进步。

企业在社会发展中要承担起发展经济的职责,就要紧紧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用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职业技能,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千方百计增强经济效益,为社会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资基础。

三、历史辩证法的发展观决定企业肩负着文化建设的责任

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决定论的发展观,也是历史辩证法的发展观。历史唯物主义在坚持历史决定论的同时,也坚持历史辩证法,这就是承认人类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东西、经济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所决定,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把生产力的东西、经济的东西、物质的东西归结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而且认为社会领域中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精神对物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都有其反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政治、思想、文化各个因素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个历史辩证法的发展观决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肩负着文化建设责任。

文化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切行为,人之所以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因为人有文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穿衣有服装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酒有酒文化,茶有茶文化,旅游有旅游文化,而动物不存在这些问题。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有着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竞争意识。企业文化的内涵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就是有一定的氛围和环境来贯彻好的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二是制度文化,就是用制度来实现贯彻文化,这是企业文化贯彻的途径;三是精神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宗旨等,这是企业最核心的文化。

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是快速反映的速度文化。这种文化是强调企业发展的速度,因为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讲究速度的时代,企业要跟上时代的脉搏,必须有速度文化;二是持续学习的创新文化。这种文化是把学习和创新联系在一起,不学习不可能创新,要创新必须学习;三是适应挑战的竞争文化。这种文化是突出企业具有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知识互补的共享文化。这种文化是要求企业员工做到不同的知识共享、经验共享、信息共享,实现共同提高;五是系统思考的反思文化。这种文化就是要求企业对过去、现在、未来进行系统的思考。

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建设责任的实现,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将企业成功的文化运用推广到全社会,使企业文化在全社会开花结果;另一方面,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社会文化的建设中,应对社会文化建设投入财力和物力。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 匡海波.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辅导员 育人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经实践检验与证明,日益显示出强大真理力量的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更是科学、有效地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尤需结合工作实践加强学习,坚定不移地做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贯彻者、积极落实者和忠实执行者,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外延全面、内涵深邃,具有极强的现实方法论意义。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辅导员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作如下三点思考。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体系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注重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发展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彰显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古语有云:“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构建和谐,人和为先。具体到辅导员工作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为本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以学生为本,在理念上不仅要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同时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需要和学习需求来为学生服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增强说服力,扩大影响力;在工作方式上,要宽严结合、张弛有度,力求严谨科学的工作基调与宽容和谐的工作理念相统一,做到严之有道、谨而有力,宽之有度、容而有理。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道化人,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上进之心,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发扬科学精神、探寻工作规律、讲求科学工作方法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实证求真、理性创新等方面。高校辅导员工作本身即是一门科学,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其中,就要发扬科学精神,实事求是,遵循规律,自觉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学生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将科学精神贯穿于辅导员工作的始终,需正确遵循辅导员工作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实事求是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准则,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符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目标与成才之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辅导员要做到胸怀国家、心系学校、目标长远,不仅要管学生眼前“一阵子”,而且要考虑学生“一辈子”,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与认知能力,积极促进其全面发展,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高实践能力,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一种具有极强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只有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才能落到实处,发挥作用。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辅导员工作重在实践。首先辅导员要结合实践自觉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具体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要坚决清除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做好学生工作的观念和想法,做到和谐工作理念了然于心、科学工作思路胸有成竹;其次在学生工作实践中要坚持和谐理念,发扬科学精神,总结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具体要求解剖自我、审视工作;再次要在破解学生工作难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对于事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心理健康辅助、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等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选准切入点、探索新思路,在攻坚破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困难、新挑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迎难而上、直面挑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辅导员工作,在积极学习、解剖自我的实践中增强科学发展理解力,在构建和谐、服务学生的实践中增强科学发展贯彻力,在遵循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中增强科学发展创新力,在攻坚破难、教育学生的实践中增强科学发展执行力,从而全面、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胡丽雷.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2]孙广军,朱建成.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J].理论学刊, 2004,(07) .

[3]朱其训.论科学发展与教育和谐.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9-30.

[4]刘福垣.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J].科学决策, 2003,(11).

[5]石书臣.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第5篇: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契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尝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植入微视频。这里存在着两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是应尽可能维持传统教学模式的稳定性,这不仅有助于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也避免了因新教法的出现而使学生难以适应;二是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植入微视频,视频内容不超过5分钟而且要相对完整。植入微视频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生动的内容契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满。本文以政治经济学教学为例,就微视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植入措施进行探讨。

一、微视频植入与传统教学模式间的切入点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进行微视频教学。一是教学导课环节。教师在进行新的章节教学时,往往需要通过导课来实现新知识与已学知识间的连接,但最终的落脚点仍在新的知识点上。新知识点的抽象性,使得植入微视频显得非常有必要。例如,在进入价值与价格的新知识点教学时,教师通过导课涉及价格概念时,便可以植入微视频将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展示给学生,同时在视频中对商品的标价给予特写。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所遇见的类似情景。二是教学展开环节。教师在讲授价值与价格新知识点时,根据大纲要求需要向学生阐述清楚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以及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陆陆续续出现了可能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信息,此时教师便可以有选择地植入微视频。例如,在讲解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时,在涉及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向学生展现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实景。

二、微视频植入措施

微视频的植入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一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合理选择切入点。高中政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这些教学内容具有自己的学科特色,需要教师根据导课和教学展开的需要合理选择切入点。而植入微视频的作用在于解释说明,所以在导课和教学展开环节,需要解释说明的地方教师就可以考虑植入微视频。二是在微视频内容选择上应符合现实特征。从听课和调研中发现,部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微视频,但视频内容较为常规并且是由专门教学机构录制而成的。这里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涉及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时,许多商业场景已经成为过去,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最好能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录制相关的商业场景。三是微视频植入应不打破传统教学的连贯性。教师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高中政治教学生态,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优化现行教学模式。植入微视频意在优化教学模式,或者说是锦上添花。因此,微视频在内容设计上应能与上下知识点形成关联,并在严格控制播放时间的前提下保证传统教学模式的连贯性。

三、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以“科学发展观”和国情教育为例,展开教学案例的分析。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的讲授内容为例。“科学发展观”有关内容的教学,在政治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从整体上向学生展现:我国西部沙漠化,以及其他生态危机的现状(如反映山西煤炭产区的环境污染、反映西部矿区的地质灾害等视频)。之后,教师在分步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频播放功能,以小节为单元分别播放。当每一小节播放完??后,教师可以对该段视频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行阐述,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理解。在最后环节,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节奏,并针对该内容的学习建立起师生的互动环节。二是以国情教育的内容为例。教师在微视频的设计上要做到正确地认识历史、对待历史,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第6篇: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想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学习物流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觉得更应该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清醒自己的头脑,使我们的思想永具革命性。要解放思想,我认为首先得走出害怕解放、拒绝解放、乱解放的误区。

一是害怕解放。主要是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老师责怪、怕同学嘲笑。在工作中有时会有很好的建议、措施,但由于“怕”的思想在作怪,不想说,不敢说。

二是拒绝解放。主要是有与己无关的思想,认为解放思想是大到上级领导的事情,对自己来说认为没有解放思想的必要,按照指示办事就行,拒绝解放。

三是乱解放。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是平时学习不够,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我觉得解放思想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第7篇: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

    一、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科学发展观不仅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诉求,而且提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指导即基本的要求,为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1.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诉求。时代精神是对特定时代特征与主题的精神把握,是特定时代的主题在人们观念层面的反映。它深刻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貌、主要任务、人们的观念特征。在任何一个时代生活的国家、社会或普通民众,只有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解决那个特定时代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历史实践的更大进步,才能有国家、社会、个体本身的更好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对外界观念与世界整体精神氛围的积极吸取,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寻求发展、促进发展成为中国的时代主题。但是对于发展和如何发展,中国对于它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摸索、逐步提升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因为以往过度的封闭和贫穷,中国过于追求经济发展,结果导致高密集劳动、高资源损耗、高环境污染,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的隐患。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在促进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对资源破坏、对环境破坏、对自然以及最终对人本身的伤害。随着《寂静的春天》和《增长的极限》等着作的问世,更是极大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使得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的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何减少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自身能够可持续的发展,逐步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项重要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获得了世界性的共识,为人们所呼吁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于对以往发展方式不足的反思和时代精神的因循把捉,及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更是将宗旨放在人的发展上,放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放在人的素质发展上。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作为人之思想改变与思想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而言,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理念纠正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灌输、不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纠正以往工作中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纠正以往工作中方法的不科学性,统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未来发展等多个维度,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本身的提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要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同时也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持续性。

    2.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价值诉求。中国古代就重视人的价值,例如,孟子的民贵思想就是重视人的价值的重要代表。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康德曾提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潜能与价值之中,也突出强调人本身的重要性,强调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没有发展的潜能。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应当“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这些理念都突出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也在多种场合强调人本身的重要性,强调人不是某个固定链条上的环节,也不是某个固定职位上的钉子,更不是人所创造出来的东西的奴隶,人应该占有人最全面的本质,突出强调健全的社会就是应该尊重人的价值,凸显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价值,将人的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直至改革开放初期,以人为本并未得到足够的体现。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硬性灌输、规矩管制等硬性措施,缺乏将大学生看做真正有认知、有情感、有反应的生命主体,对于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挖掘与引导不够。20世纪90年代,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本身的价值,但多停留在书本与口号上,缺乏真正的贯彻力。在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尊重不够,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感受不够重视。因此,使得“以人为本”没有真正贯彻到位。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明确以往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突出人本身的价值。通过现实考察学生的心理与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人都是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着的人。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同样有被尊重、被关注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得到很好的满足,就会促进大学生个体本身潜能的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人的价值的真正认可,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理解,是在认同基础上的积极采纳。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是人的价值主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真正回归。

    3.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价值诉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继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对人的观念导引与观念改变,最终促进作为教育主体的人进一步发展。但是,对于如何发展,如何促进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促进发展这样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未得到真正的一致性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对于发展理念的认识与贯彻也不一致,存在着认识水平的高低不等、认识程度的深浅不一等状况,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发展以及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目标,甚至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提升、促进人的发展。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和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有过于拔高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倾向,提一些大而空的口号,忽视个体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离人性的现实基础,严重脱离大学生个体的现实需要与心理需求。最终,这种忽视或无视人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所批判反思,为后来的现实工作所抛弃。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但仍延续以往单纯意识形态灌输的特性,在对实现大学生发展的具体措施保障上落实不够。对于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政治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技术技能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调适能力发展的综合协调性落实不够;对于大学生的当前发展与毕业后的发展的关系考虑不足;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本身的未来发展考虑也不足。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进步与真正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对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在对大学生现实心理需求、未来理想目标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在对当前时代特征以及社会总体状况理解的基础上,统筹兼顾,设计总体思路与规划理念,在具体的工作落实中现实地促进大学生个体的真正进步与真正发展,就是要保障大学生未来能够真正地发展与进步,就是要在元理论的层面上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发展的科学性。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提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一系列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发展,则缺乏具体设计、程序规划和可落实性。这就使如何实现发展,如何实现协调发展,如何真正促进发展,如何促进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样一些现实的问题没有解决。本质上说,当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问题缺乏理性的、清晰的认识,存在着一时的、鲁莽的发展热情,但对于如何促进学生发展,则缺乏基于全面深刻认识的耐心与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健全、和谐的发展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性化回归。

    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的基本要求

第8篇: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逻辑矛盾;现实冲突;社会技术

[中图分类号]B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9-0007-03

科学发展观“问世”以来,人们关注备至,虽时间不长,但无以计数的论著频繁见诸报刊、杂志和网络,令人目不暇接。人们“智慧”地把几乎所有问题都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以示科学发展的树立和落实,人们“聪明”地把科学发展观当作一句娓娓动听的“口号”,以示其已深入人心并业已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当提倡运用哲学的方法、哲学的视野来思考和研究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睿智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相当多的辅导资料和理论著述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进行了喋喋不休的论证,但注释较多,追问不够:比如,何谓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否就是什么都发展,不留“死”角?全面发展是否就是全面推进,而没有重点?何谓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否就是各项事业一同发展,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是否就是等量发展,而没有差异?何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否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还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和发展之间有没有矛盾?何谓“以人为本”?“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是谁?是人民群众?如果是人民群众,那么不同的岗位(地位)、不同的地区(部门)、不同的阶层(集团)、不同的时期(时代)的“人民群众”是否也有所区别?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在理论层面给不出一个比较合理、令人满意的答案,那么在实践层面所谓“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岂不成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人们如此重视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研究,恰恰表明,在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着“全面与重点”、“协调与差异”、“可持续与发展”的矛盾。这正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困”之所存,“难”之所存。

一、可持续发展的逻辑矛盾

我国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为“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所谓布伦特兰定义。但多年来,人们大多引用这个经典定义,而对这个经典定义的研究,特别是哲学追问不够深入。比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什么?可持续发展与人是什么关系?可持续发展何以可能?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哪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何在?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是什么?

从这一经典定义可以看出,定义者对“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是相当谨慎、小心的。此定义用了两个似乎并不对称的逻辑语句:一个是肯定性的判断,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另一个是否定性的判断,即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一是一否,一放一收,一松一紧的经典定义,尽管其关注的焦点在于“人”,尽管其张扬的哲学是“以人为本”,但由于“可持续发展”小所关心的“人”不是一个人,而是“现代的人”和“未来的人”,所以这个经典定义实际上折射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张力和逻辑矛盾,即人们需要“发展”,人们又需要“限制”,正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得到了统―。换言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需要发展”和“限制发展”的统一,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限制当代人去满足当代的需要的统一。具体地说,“发展”是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发展,“限制”足为满足后代人的需要而“限制”,“可持续发展”中的“可持续”是对“发展”的限制、规范和约束。

―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满足需要,又要加以限制,具体说,就是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或者说,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兼顾与统一;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权益的统―;满足需要与实现限制的统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人类的这―崇高理想与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的矛盾,大概比比皆是吧!

二是美好向往与严峻现实的矛盾。理想的理论构想是完美的、令人向往的,可是现实生产、生活、生命、生态中的实际矛盾和问题却是严峻的。也就是说,这个统一确实难以兼容,是先“发展”,再“可持续”,还是先“可持续”然后再“发展”?“发展”和“可持续”都需要物质、资金投入,传统的“发展”往往是讲求经济效益,注重投入和产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可持续”的投入则往往难以算清经济账,甚至入不敷出,根本看不到经济效益。这就为“可持续发展”设置了―个现实的“障碍”。

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变与保护的矛盾。自从“认识你自己”的神谕被人们接受并主动地认识自身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人也并非“人猿相揖别”以后就成了主体,人的主体地位是在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即在适应自然、依赖自然、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这充分表明,自然界是一定要被人们所的,这既是―个客观事实,也是人们进进社会活动的历史前提。或者说,一方面,人类要生存、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原封不动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环境这是完全的梦呓!一般地说,人类的文明越不发展,自然的生态环境会越好,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理想的事情,国家环境保护局原局长曲格子先生曾经说过:“笔者曾经有机会看到过非洲的一些比较原始的人类生活方式,那里虽然有清洁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但是,居住条件恶劣,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疾病丛生,寿命短促,绝不是一个理想的人类环境”。因此,如何在改变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同时,又适度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如何在两者之间选择―个“度”,并在“度”的范围内去改变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就自然成了一个难题。

四是政治家与学者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可是一般市民、公众与领导发展事业的政治家(官员),理论(学术)工作者的观点往往是有区别的。这是理解、推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之间的矛盾。从现实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实际状况看,政治家(官员)们往往更关心“发展”,这是当代人(老百姓)的需要,

也是政治家(官员)们追求政绩的需要。学者们往往强调“可持续”,为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而奔走呼号。在政治家(官员)中,在领导岗位上的政治家(官员)往往更关注“发展”,而已经退到二线的或者已经退休的政治家(官员)则相对关注“可持续”。在学者、专家中,哲学家愿意对“可持续发展”作形而上学的思考,经济学家比较关注经济的增长,伦理学家更强调入们要善待自然,维护自然的权利.这些“可持续发展”主体之间的矛盾显然是存在的。

五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现达国家,顾名思义是发达的现代国家,因此,那里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心“后现代”问题,追求所谓“后现代”的科学,“后现代”的技术、“后现代”的文化,主张应当“抛弃‘现代性’,否则我们及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都将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且不说后现代主义者罗蒂关于后现代主义“三个悖论”的哲学意蕴,就是现实生活中发达国家也在世界竞争中加快“发展”,当然这些发达国家在“可持续”方面的认是明确的,投入足可观的,因而发展是可持续的。而在发展中国家,处理“发展”与“可持续”的矛盾就是一个极大难题,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事实上很难做到“发展”与“可持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权利的真正并重。这不完全是“政绩”的需要,也是13亿人口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小康”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中蛰伏的诸多内在的,现实的矛盾警示我们,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前,要谦虚谨慎,不要夸夸其谈;要深入研究,不要浅尝辄止为此必须切实弄清“不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根源。

二、不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根源

“可持续发展”观是针对“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而言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者哪些原因导致了“不可持续发展”呢?有人从哲学层面解释,认为是非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所致。有人从管理学层面分析是“公共牧场”理论所致,其实,这些理解既不全面,又没有从根本上作出解答。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确实,可持续发展包括许多方面,如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但其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是一切社会事务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人是一切社会活动及其后果的责任者。换言之,一切社会活动,一切社会成果(后果)都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创造者,也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始作俑者。人自身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关系或矛盾,分析“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固然要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寻找,但不能仅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这是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但人是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有理性,有智慧的社会性存在物,人既有适应自然、信赖自然、在―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的权利,又有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因此,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中,人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与其说应当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寻找,不如说到人的自身去寻找。

确实,马克思在《导言》中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还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按照马克思的思维逻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反映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对自然的态度和方式,本质上反映着人对人的态度和方式。所以,“不可持续发展”虽然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但其根源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当今全球危机,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其背后则是人与人的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其一,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复杂性-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态度、方式也就不同。

其二,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复杂性。二者之间并不必然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如在环境问题上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有可能牺牲群体的利益,而群体利益也可能损害个体利益。

其三,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环境危机主要体现的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财富积累足以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从国内来看,地方保护主义为了满足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地区、其他部门的利益。

其四,是代内与代际、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动物与后代之间仅仅是一种生物遗传,是本能的、自在自然的,是单向的。而人与后代不仅有生理上的遗传,更是一种社会性的遗传,是双向互动的。所谓自然对人的报复,实质是人对人的惩罚。

其五,个体的、群体与类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这种关系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代内与代际之间关系的综合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总体上折射为个体、群体与类的关系。如果把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化、片面化,就会歪曲人的主体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失去人的完整性。

从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来看,复杂的人与人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殃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危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创造能力的有限性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以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极易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如果“人与人的关系是狼”,那么很可能发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情掠夺和疯狂占有,从而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社会技术创新的当代使命

既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造成的,或者说人与人关系的不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根源,那么,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真正途径就只能到人与人的关系中去寻找。

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作为“技术”,都是由人创造并由人来使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但两者的理论基础、指涉领域、制约条件以及在人们改造世界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自然技术是人的主观目的、人的智力与自然规律和自然物力的统一体,而社会技术则是人类依靠自然、适应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的社会中介-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说:“物理技术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机器和改造、维修机器,社会技术是设计各种社会建构或改造运用已有的社会建构”。通过社会技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通过自然技术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逻辑和事实

的前提。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或关系,只有在这些联系和关系的范围内,才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对此,科学家贝尔纳指出,若干经验领域被纳入科学境界的先后顺序大概是:数学,天文学、力学――。但各项技术在历史上的顺序几乎相反,而是:社会组织、狩猎、家畜……这充分说明,与自然技术相比,社会技术在调整社会关系、把握自然技术开发与使用方面的作用应当是预先的、方向性的和不可替代的、爱因斯坦早就指出:“我想得比较多的还不是技术进步使人类所面临的危险,而是‘务实’的思想习惯所造成的人类互相体谅的窒息,这种思想好像致命的严霜一样压在人类的关系之上。”所以,推进社会技术创新――即创新调整社会关系、改造社会世界、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以抑制自然技术的负面效应,发挥其正面效应,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能已经成为人类在高科技(自然科学技术)面前的永恒课题。

第9篇: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

高速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公共和先导性产业,在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的非常时期,深入开展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快速形成高速公路网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对于快速提升高速公路保障能力和运行水平、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骨干和先导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在高速公路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推动高速公路科学发展。

1科学发展观

1)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始终坚持将发展作为高速公路事业的首要目标。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速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必须首先发展。同时,发展也是解决高速公路和交通运输在发展中积累的一切问题的关键,能否坚定不移地推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检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克服影响和制约高速公路行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行业的大发展。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提高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的能力。

2)用科学发展观内含的辩证哲学思想去认识事物、把握规律、分析形势和解决问题。科学发展以唯物辩证法为活的灵魂,紧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赋予发展以系统、精辟和富有创造性的时代意蕴。坚持全面发展。高速公路因其基础性、公共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高速公路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和谐发展。坚持协调发展。一要发挥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地位和基础作用的基础上实现高速公路同其它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二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高度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最大限度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实现高速公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1)我们**处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的活动,审时度势地为广大职工群众指明了自强素质的必由之路。认识到形势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在更新,要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实于工作之中,就必须加强学习。只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扎根于头脑之中,才能正确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导工作实践。其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要彻底抛弃传统的、固化的思维定式,着力把科学发展融入工作实践之中,积极探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途径。

2)是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自觉地把以人为本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各项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工作中坚持一切以职工为核心,把职工的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的试金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奋发进取,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进而为管理处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