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人才需求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第1篇: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

本方案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现状和本专业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和分析,确定此次调研的问题和目的。然后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自身情况和目标人才市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确定相关资料分析方法。最后通过调研方案的实施和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得出调研报告,为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背景

根据权威部门,截至2016年11月底,山西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055667辆。而且这两年多,山西平均每天新增机动车1190辆左右。截至2017年底,太原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为 1450414辆,当年新车注册190874辆,注销登记17066辆。

2017年山西全省GDP为1497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557元。

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2元,增长6.5%,快于前三季度0.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7831元,增长5.2%;经营净收入2443元,下降8.1%;转移净收入6667元,增长16.2%;财产净收入2190元,增长9.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8元,增长7%。其中,工资性收入5462元,增长5%;经营净收入2824元,增长3.4%;转移净收入2337元,增长16.9%;财产净收入164元,增长10%。

太原市现有汽车维修企业近836家。

随着我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其中城市居民家庭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消费支出增长16.36%,个人拥有的汽车数量逐年增多,对汽车维护和修理的需求增加。

随着汽车技术含量的增加,汽车维修由机械修理为主稍带一些简单电路检修的传统方式,逐步转向依靠电子设备和信息数据进行诊断与维修。许多汽车维修设备生产厂家推出最新的专用检测设备和仪器,为机动车维修行业注入了高科技成分。有了这些专用的检测仪,就可以方便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一)研究问题

由于本专业的不断发展,对未知的汽车市场人才需求,需要确认汽修专业的现状情况,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

1.掌握目前我县及周边地区汽车行业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了解并掌握企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能力要求。

3.加强与汽车行业企业的交流,寻求与企业的深层次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4.提高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知名度。

5.锻炼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的社会活动能力。

6.工作岗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工作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7.确定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四.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方法是:

(1)对本专业的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2)组织调研本专业的专业现状;

(3)确定针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企业调研的范围;

(4)确定采样调查的企业;

(5)设计调查问卷(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6)执行问卷调查。

五.调研设计

(一)调研总体情况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主体为刚毕业的毕业生20人以上,企业5家以上,一线员工10人以上,一线管理人员10人以上以及部分中职院校。其中一线管理人员包含:

(1) 本地区4S店、维修厂等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 本地区汽车汽修厂或4S店,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调研方法

(1)深入企业实地现场观察、考察。

(2)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访谈(见企业负责人访谈记录表)。

(3)发放调查问卷(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4)网上搜索、书籍、报刊、杂志查阅。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类型

根据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消费群体和辅助消费群体)的实际情况,此次调研的问卷包括对汽修专业毕业生发放的问卷和对企业员工发放的问卷两种类型,其中对毕业生发放的问卷采取自填式,对企业员工的问卷以自填式和访谈代填式为主。

2.设计原则

(1)内容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要言简意赅,针对企业员工的问卷要通俗易懂,问卷内容不宜过多。

(2)便于回答。针对毕业生或针对企业员工面访调查,不宜耽误他人过多时间而影响到受访者的生活、休息,因此问卷以封闭式的打钩题为主。

(3)目的性明确。问卷的问题应该覆盖本次调研的4个研究目标,从而保证问卷信息的有效性。

3.问卷结构

问卷内容包含:标题、说明、调研内容和被访者项目

六.现场工作以及资料收集

(一)调研人员构成及安排

1.调研人员安排:此次调研工作将本小组各相关人员联合成立专门的调研组:

(1)组 长:张丽凤(负责编制调研计划、设计调研用表、召开调研会议、控制调研进度、检查评估调研质量、统编调研报告)。

(2)副组长:范常盛(负责落实调研计划、汇总整理分析调查资料、进行费用报销)。

(3)成 员: 彭亮、李赟、梁卫强、田振芳、 靳炜、 叶美桃、王秀林、王金仙、乔露露、吕旭(负责行业企业调研、 简单分析调研资料)。

本次调研共有调查员12名。为方便调研工作的开展,具体人员及其工作安排如下:

(1)调研一小组:5人,分别是范常盛、彭亮、田振芳、叶美桃、王秀林(范常盛为调研一组组长)负责调研问卷的设计与修改、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工作及最终的数据处理和制定调研报告等工作。

(2)调研二小组:5人,分别是张丽凤、梁卫强、李赟、靳炜、乔露露(张丽凤任调研二组组长)负责调研人员的培训、实地调研工作的组织开展。

(3)调研一小组和调研二小组10名调查员以企业员工为调研对象,负责10家以上企业实地调研。

(4)吕旭、王金仙等2名调查员以汽修专业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采取随机电话、网络、面访等方式,负责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发放不少于50份调查问卷。

(二)资料收集

调研所需的相关参考资料和既有研究成果有项目技术小组人员负责整理收集,收集方向和范围为:汽修专业现状资料,人才需求资料,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机构的统计资料等。

七.调研要求

1.人员要求:

所有调查人员,外出调查时要穿校服(没有校服的要求着装正统),要体现学校精神、展现文明风采,绝不能有损害学校声誉的言行举止。

本次调研工作意义重大,任务重、时间紧,各位成员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随机应变,确保调研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2.质量要求:

了解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予以指导。

在调研中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普遍调查与典型分析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检验调查结束的问卷是否完整,有无遗漏,可否补救。

访谈时要注意内容的详细记录(如有必要可录音,供后续整理)。

八.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主要采取书面报告和口头讲解的形式。书面报告将对调研问卷中的每一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以便对专业建设以及企业前期的市场准备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书面报告结构包括:封面、目录、概要、调研目的、调研过程、结论和建议、附录。其中结论和建议是报告的核心部分。

九.情况、费用和时间

(一)企业情况

本次实地调研的企业主要有10家,具体名册如下:

序号

企业名称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具体地址

调研时间

1

2018.1.10~1.31

2

2018.1.10~1.31

3

2018.1.10~1.31

4

2018.1.10~1.31

5

2018.1.10~1.31

6

2018.1.10~1.31

7

2018.1.10~1.31

8

2018.1.10~1.31

9

2018.1.10~1.31

10

2018.1.10~1.31

11

2018.1.10~1.3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费用预算

本次调研的费用预算主要用于调研人员培训和调研活动开展两方面。具体费用安排如下:

项目

细项

费用(元)

时间(天)

参与人数

合计(元)

问卷设计及印刷

问卷设计

400

4

3

500

问卷印刷

1000*0.1

人员培训

场地及组织

400/天

3

20

1200

人员费用

加班补贴

60/人/天

7

20

20000

交通补贴

5/人/天

伙食

10/人/天

杂项

项目备用

1000

——

——

1000

总计(元)

——

——

——

——

21700

(三)时间安排

项 目

时 间

负责人员

内 容

调研问卷的设计、修改

2016/5/5

调研问卷的设计及试调研后的问卷修改

人员培训及前期准备

2016/5/6-5/18

1.调研人员的培训

2.调研问卷的印刷

调研工作开展

2016/5/20-2016/5/31

调研人员按安排各自开展调研工作

数据统计与调研报告

2016/6/1-2016/6/8

对调研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调研报告

十.调研工作计划

序号

研究任务

研究内容

调研方式

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

调研人员

调研材料

1

对汽修专业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特色、专业能力、专业现状、专业课程、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

查阅、收集、分类、汇总

书籍:

网络:

2016/4/20-2016/4/25

书籍、网络

2

对收集汇总材料进行分析及确认调研对象

对汽修专业的资料进行专家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调研范围

讨论、分析、查找、确认调研范围

汽修专业毕业生范围

企业范围

2016/4/28

专业汇总材料、毕业生名单、企业名单

3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制作

针对总结的汽修专业的所需研究内容对毕业生及相关企业的人员制定调查问卷表

设计、制作

1.《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2016/5/5

电子、纸质调研表格

4

对调研人员进行培训

对调研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工培训

分工、培训

调研相关人员

2016/5/6-

2016/5/18

调研表格

调研形象

访谈内容

5

对汽修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

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专业课程、工作岗位能力分析、对母校的教学建议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

2016/5/20-2016/5/31

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6

对企业进行调研

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访谈

企业一线员工、一线管理人员、人事访谈、总监访谈

2016/5/20-2016/5/31

1. 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7

调研表格收集、分类、汇总

收集毕业生以及企业的调研表,访谈纪录及调研照片

收集、分类、汇总

1.调研相关表格

2.访谈记录

3.调研照片

2016/6/5-

2016/6/7

1.《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表》

2.《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3.《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跟踪情况调查表》

4.访谈记录

5.调研照片

8

分别对调研表格内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讨论、总结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的相关调研表格和访谈记录

分析、讨论、总结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2016/6/10-2016/6/1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9

写调研报告初稿

写《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业建设调研报告初稿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16-2016/6/2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10

本专业教师讨论记录及总结

针对本次调研和报告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

讨论、总结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25-2016/6/28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5.调研报告初稿

11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1-

2016/7/2

以上有效材料

12

专家讨论记录及总结

职教专家、企业专家、课程专家进行汽修专业头脑风暴、讨论和总结,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讨论、总结

本专业材料调研报告及有效材料

2016/7/3

调研报告及专业教师讨论材料及相关资料

13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5-

2016/7/10

以上有效材料

14

方案论证、学校审定和定稿

组织专家进行方案的论证,学校审定,和最后的定稿

论证、审定、定稿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2016/7/11-2016/7/18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十一.企业访谈提纲

(一)企业访谈简介

企业访谈旨在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主要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本调研内容如下:

1.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分布;

2.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升迁经历;

3.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4. 企业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二)访谈提纲

获悉贵单位在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有一定独到的见解和阶段性的成果,特我们前来拜访调研与学习,希望能得到一定思路上的借鉴和启示。感谢您的分享!具体访谈问题如下:

【人才结构类】

1.贵单位的岗位(群)设置是怎样的?即有哪些岗位分布?

2. 贵单位的岗位设置是依据什么标准或规范?

2. 请简单谈谈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是怎样的?包括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3. 未来三年,贵单位最需要的是哪(几)类人才?

【人才现状类】

1. 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主要来自于哪些途径?专业对口的占比多少?

2. 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缺乏(或者需要进一步提升)哪方面的技能?

3. 您希望应聘人员在就业前达到什么样的能力状况?请举出3-4个结合具体任务的能力描述。

第2篇: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

相比2013年最难就业季,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27万,“更难就业季”马上来临。

但同时,很多企业又求贤若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进而影响到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这种现象反映出现阶段劳动力供给的矛盾与变化。与之相应的是,未来企业应该更多地倾注于构建对人才有吸引力的雇主品牌,否则合适的人才就会流向你的竞争对手。

人才需求“重新洗牌”

人才需求“重新洗牌”的局面目前已经充分显现。

智联招聘近期的“201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年度总报告”显示,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对人力资源行业的影响,也与对企业业务的影响一样,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从热点行业来看,目前风头正劲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人才需求领先于全国总体增幅,2013年同比增长26%,而举步维艰的制造业则垫底。同时,更多的机遇使作为行业“长尾”的小微企业异军突起,相比之下,2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人才需求增速最快。

从宏观经济对人才在各地区流动的影响来看,东部地区的企业正遭遇“结构性减速”,特别是大学生留下的意愿再次下降,2013年38.7%的高校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上广”,而这一比例在2012年、2011年分别是42.1%、53.8%,“逃离北上广”正成为不争的趋势。西部地区则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增长速度明显,并且与之相连的中部地区也表现优异,均超越东部成为人才向往的热点地区。

2014年,随着宏观经济增长逐步趋稳,结构性的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会让人才市场更加活跃,这对求职者意味着选择更多;但对企业未必是好消息,因为这会导致人才加速流失。

最佳雇主核心吸引力的变化

未来,新的形势导致人才需求波动的同时,也推动企业更多地注重内部管理的升级。

智联招聘对中小企业最佳雇主的调研显示:“个人能力提升”、“良好的收入前景”、“尊重员工”、“实现对员工的承诺”、“享受规范的劳动合同及社会保险”,是排名前五项的最重要特征。

这个结果让人感到一丝惊讶:对于最佳雇主的硬性指标,完善的福利待遇原本是第一位的。但调研显示,对于中小企业员工,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这反映出当前人们在物质回报与能力提升之间的抉择。

2014管理风向标

Q:企业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雇主品牌?

第3篇: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

1.调研内容。商贸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的人才结构及人才需求;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对应岗位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知识及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学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等。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调研对象与方法。为保证调研的客观真实性,本次从行业、企业及毕业生三个方面开展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调研:包括政府的相关政策及行业相关发展规划、调研报告等。通过文献检索、网站查阅等方式进行。企业调研:以两广地区及江浙部分城市中小企业为主,主要是近三年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企业。通过企业走访、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等方式进行。毕业生调研:我校自2007届至2009届市场营销专业部分毕业生。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

二、调研分析

(一)行业调研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大力支持,我国商贸零售行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据统计。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3919.9亿元,比2010年增长17.1%。其中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为71824.9亿元,同比增长24.88%。

我国当前零售业态基本细分为百货店、专业店、超级市场等。其中,专业店的发展最为迅速,在零售业中的份额逐年递增,已由2002年的22.7%上升至2006年的54.9%。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柳州市作为“桂中商埠”也提出,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在1000亿元以上。背靠内地、面向东南沿海和东盟各国,广西基本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商业格局,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根据广西人才网联2012年一季度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提供的职位需求前十位条形图,2012年第一季度,销售类的人才需求达25800人,占比达18.58%,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65人。求职人才数前十位的条形图则显示,一季度的销售类人才求职数为18638人,比销售岗位少7000多个。

(二)企业调研情况

企业调研方面,调研了21家企业,重点集中在柳州、广东、深圳及江苏,发放了150份调研问卷,组织了20多次个人面谈及集体座谈,主要调研数据分析及结果如下:

1.本次调研的大部分企业招聘人员的途径以劳动市场和学校毕业生招聘为主,学校应届毕业生一般需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2.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和人品素质,最不看重的是职业资格证书。特别看重毕业生的实战经验和专业技能,有门店销售经验的学生很受企业的欢迎。

3.调查的企业中,中专学生一般集中在销售岗位。就业单位对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整体评价满意度为96.4%。企业普遍认为中职生的优势在于操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劣势在于创新能力差,不善于沟通交流,个人修养方面有欠缺。

4.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人员主要工作岗位分布为:业务员14%,营业员(含导购员、销售顾问等)28%,文员15%,企业管理15%,服务人员16%,店长12%。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众多中小企业需要一些既有商务知识又有销售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满足终端销售工作的要求。

5.在调查问卷中,95%的企业最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其次是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产品销售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再次是办公软件的使用、会计知识的掌握等,最不重要的是外语能力。

6.60%以上的受调查企业近年内对市场营销人才有需求,对终端销售人员特别是一线销售岗位如营业员、导购员、销售顾问等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因此,我校可加强学生这方面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训练。

7.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表现出很大兴趣,他们希望校企业共同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上岗后能够快速地胜任工作。被调查企业约90%有与我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意向,愿意采用的合作方式有接受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接受学生前往参观实践等。

(三)学生调研情况

学生调研方面,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辅以一定的学生座谈形式,此次调查问卷共发140份,回收128份。

1.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集中在销售和生产一线,约占95%,管理岗位约5%。毕业生选择就业的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就业单位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行业、住宿餐饮行业以及汽车行业。

2.我校毕业生一般1~3个月左右能独立胜任工作。从普通销售人员到销售主管,毕业生需通过1~2年的时间完成。

3.调查中,学生感觉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他们比较缺乏的,较多学生觉得协调沟通能力、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他们的工作帮助比较大,其他知识能力帮助比例不高。

4.毕业生普遍认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比较合理,能够基本满足现在的岗位需要。建议增加实习课时,尤其是在校期间的实操性实习,聘请行家里手,针对社会需要,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建议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增加人际沟通、心态调整方面的课程。

5.部分毕业生感觉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较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的锻炼。希望学校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工作能力,通过实践积累更多工作经验。

6.个别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太相符。毕业生反映,某些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程度不大,希望学校能够在保证基础理论课、核心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工作实际进行授课。

三、调研结论

1.人才培养方向定位。通过对行业、企业、毕业生三个方面的详细调研,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主要面向批发零售行业、首饰制造批发行业以及汽车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商科职业素养,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商品销售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市场营销人才,主要就业岗位为品牌专卖店导购员、店长以及汽车4S店销售顾问等。

2.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从调研中得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一线的销售工作。因此,结合行业、 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应该为培养在中小企业一线从事销售、销售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初中级专门人才。

四、专业改革建议

1.充分发挥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的指导作用,重新设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我校已经成立了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我们应以行业为依托,拓展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的功能,理事分会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变化情况和实际工作需求,通过调查、论证、分析和研讨等活动,确立与人才的目标岗位(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我校制订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教学的监控和评估中给出建议,并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

2.针对学生的目标岗位(群),突出能力本位与个性发展,召开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会,确定岗位职业能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销售岗位群(营业员、专卖店导购员、汽车销售顾问、门店店长),因此,需要邀请用人单位专业人员、教育、行业专家一道召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会,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梳理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要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质(能力)本位”转变,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应变创新能力,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3.在“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基础上,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坚持从企业岗位的需求出发,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加强教学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实战性。教材开发方面,我校应根据企业具体工作要求开发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形态,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材编写模式,开发和推广与企业实际工作相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式教材。在开发过程中,既可以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也可以将原本的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重新整合,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4.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教育。本专业的各课程应针对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注意结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取向,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正确对待本职工作,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

5.建设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实战型专业教师队伍。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定要走专兼职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相结合的道路。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我们可以一方面派送教师参与各种企业内训,增加实战体验,另一方面派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使教学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

6.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针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行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探究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手段上应更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力推广网络教育技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7.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应建立以课堂实训为基础,结合阶段实训、见习,强调毕业综合实习等为主要内容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接轨,让毕业生能尽快符合企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第4篇: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培养方式

一、 国内高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研究

1.人才层次的中间性

高职人才需求是介于高等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的细分人才需求市场,高职教育人才在通识教育的培养方面低于高等本科教育而高于中职教育,而在技能性培养方面的要求高于高等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人才在简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本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掌握简单的的通识理论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

2.知识、能力的职业导向性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需求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高职人才在能力需求方面以某一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以培养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的技术 型和管理型人才以及高技术设备关键岗位的操作人才为主要目的。高职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或者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和多变性

新行业、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这决定了高职人才需求变化波动较大,人才需求呈现多样性分布,社会用人单位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其职业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会因时、因地和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相应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决定了高职人才的 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人力资源结构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1]。

二.高职应用型人才的供需矛盾

近来,我国的大学普遍扩招,每年“入市”的高校毕业生可谓数量充沛,然而由于大学教育一直偏重学术导向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在传统岗位已大致饱和的情况下,就业不容易;另一方面,大量缺乏一技之长的纯劳力型农民工进城后,只能进入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谋生,而且少有学习技能的机会。以上两个问题持续发酵,既在近两年持续引发了“用工荒”,随着低端产业的转出,高端技术人才缺口愈发明显,高端技术人才“断货”成为严峻事实。以广东省为例,近3年来广东中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90万人,对200余万的用工缺口而言,远远不够用。从这个角度看,“用工荒”反映的是中高级技术工人和应用型人才的匮乏,这正在并将持续影响东部区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全国范围内产业向中西部梯次转移的进程,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1.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了有限的岗位竞争

在2005年统计的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2%,本科生就业率80%,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0%,一些省市甚至没有突破两位数。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调查,2010届本科院校的平均就业率为91.2%,高职高专院校的平均就业率为88.1%,两者逐年都有所上升,但竞争仍然激烈。

2. 大部分高职学生就业质量较低

由于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加之高职生的特殊身份,虽然近几年高职就业率有所上升,但是就业质量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就业的稳定性也难以提高。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59%,甚至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61%。而且,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63%高职高专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这一数据高于本科生的56%,有44%的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大大高于本科生24%的离职率,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由于学历问题,高职学生在薪资、职业规划、职称评定、培训进修等方面处于劣势,有些单位也故意压低学生的实习补贴和岗位工资,使学生的基本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就业质量差。

3.专业设置同市场脱节严重

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扩招,职业院校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每年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11年9月全国共有高等院校2429所(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中普通本科院校820所,高职院校1228所,独立学院311所,分校办学点70所。以重庆为例,截至2011年2月,重庆市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31所, 占全市普通高校总数的58.5%。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潮中,高职院校占到了高等教育的一半之多。

表1 历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校数(单位:所)

但是众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参照普通本科院校或中职院校的模式,导致专业差异化程度不够。而且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有机械加工、农药化工、仪器仪表、锅炉、铸造、焊接、食品加工、话务员和营业员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2]。

第5篇: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毕业生跟踪调查 有效机制

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实现完善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毕业生的质量不仅关系学校的教育质量、信誉和知名度,而且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我校应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动态,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及时了解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专业需求等,同时使学生的就业工作进入一个动态的循环反馈系统,及时了解学校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思想表现、人际关系、心理素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适应工作程度等情况,以及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寻找普遍规律及典型个案,积累就业指导经验,并进一步运用于在校生的就业指导上,使毕业生更加适应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人才规格的多元化需求。

一、职校毕业生跟踪调查现状

这几年来职业学校对毕业生进行过调查,但很抽象,不具体,无法真正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还存在哪些问题、行业的需求等,没有形成一套长期合理规范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或者说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跟踪服务体系。另外这些调查有一些共同点:(一)形式比较单一,即大部分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这样就缺少了和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二)内容相对简单,大部分院校的调查问卷体形比较单一内容较少,不能完全体现出毕业生的情况和用人单位的意见。

二、机制要健全,人员、经费要保障

学校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学校好比是个“企业”,而学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既然这种“产品”生产出来,我们就应该向其他企业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这不仅能了解其动态,而且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此项工作由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就业部门、教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各系、班主任负责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反馈,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在经费上学校要予以大力的支持,可以设立专门的经费,按比例划归系进行管理,从而保障工作的实施。

三、调查内容及范围

毕业生调查可以分为两步,一方面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对往届学生进行调查,两者有效地结合,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在时间上应届毕业生每年进行一次,为期两个月,调查覆盖率要达到毕业生人数60%以上;往届生可以每三年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查,为期半年,调查覆盖率要达到每届毕业生人数30%以上。

调查主要围绕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职业技能、岗位要求、用人单位满意程度,以及单位对学校学生培养存在哪些不足及建议、个人就业是否满意、月薪情况等内容进行。

四、调查的途径、方法

1.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要由就业办与教务部门商量后统一印制、部署,具体实施由各系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学生实地走访由就业办公室、教务部门及各系组成的调查组分片调查,重点是走访毕业生比较集中地区的用人单位。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在填写时内容详细、时间具体,并加盖单位公章。各系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并撰写调查报告。就业办、教务部门根据各系提供的分析报告撰写学校调查报告,并根据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整改措施,促进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2.调查完毕后数据要进行整理,可以建立毕业生跟踪库,及时将学生工作的单位、电话等内容录入并随时进行更新。对于创办了企业或者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毕业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不定期进行走访或电话联系;对一些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毕业生,要多关注他们,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指导。

3.建立毕业生周年聚会机制,学校提供场地,及时向毕业生传达学校这几年的发展情况,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及对学生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建议。

4.班主任在学生毕业前应通过建立QQ群、掌握学生手机或家庭电话等方式保证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实施。

五、调查的目的、意义

1.能更紧密地依托行业,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巩固和建立与用人单位长期的合作关系。

2.能加强与企业联系与交流,进一步开拓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了解企业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竞聘岗位。

3.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服务。

4.能教育和引导广大毕业生进一步认清形势,准确定位,主动就业,诚信就业。

5.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宣传学校,让社会更多的企事业单位了解学校,进一步拓宽就业市场,拓宽校企业合作渠道,与更多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订单培养,促进招生,提高就业率。

6.不仅能了解毕业生的动态,而且可以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更好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学校掌握培养人才质量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表明了学校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鲜明态度。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不仅能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就业市场的基本行情,而且其所反馈的信息可作为学校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和制订下一年度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认真对待,积极进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质量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克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只管闭门造车、不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分析与毕业生跟踪调查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系,符合实际情况的可行性预测,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一个专业有无市场、有无生命力、有无发展的活力,只有通过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才能作出判断,但最终的结果与初始的判断是否相符,是由毕业生跟踪调查来加以验证的。所以新专业的设立、专业结构的调整、招生计划的制订与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预测,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处理好了两者的辩证关系,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有针对性,人才培养质量才可以说是合格的,办学才会有活力,高职教育也才能呈现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第6篇: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会需求;会计人才

会计学一直是高校中的热门专业,曾经出现个别高校近一半的学生都是会计专业学生的现象。但近几年来,随着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逐渐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却不容乐观。根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2010年会计学专业毕业半年就业率已经由2008年位居第3的位置跌至第38位,并成为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因而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就业和失业双重风险。本文对各大就业信息网站中用人单位提交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找到会计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并以此来改善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使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一、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1 中小企业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主角

通过对各大就业信息网站中用人单位提交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性质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无论是初级会计人才,还是中高级会计人才需求,中小企业都居于首位,且占到总需求的一半以上。相比之下,一些大型企业,甚至是一些国有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则非常的小。这种比例自然是与中小企业的规模息息相关的,也是与中小企业在全国所有企业中的数量密不可分,使得这部分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当然,本观点也不排除一些国有企业较少利用网络招揽人才的情况。

2 工作经验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考核标准

无论是对初级会计人才,还是中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均对工作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且层次越高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越严。通过对各大就业信息网站中用人单位提交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要求出纳具备l到2年工作经验的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具备2到3年的工作经验的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主管、财务经理等中级人才具备3到5年工作经验的用人单位、要求总会计师、财务总监高层次会计人才具备5到8年工作经验的用人单位均占到一半以上,甚至还有一些单位提出需要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由此可见,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优秀的会计人员都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人。

3 本科学历是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会计人才的学历还是比较复杂的,从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层次都有,但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还是比较务实的,会根据不同的岗位以及工作性质选用最适合的人才。通过对各大就业信息网站中用人单位提交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出纳和会计等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大专学历;会计主管和财务经理等中级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才需求绝大多数要求本科学历,也有部分企业要求研究生学历。综上所述,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学历需求并不是一味随层次的升高而升高,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要求硕士、博士学位的较少,本科才是会计人才需要的主力军。

4 会计人才能力的多样化是需求的重点

通过对各大就业信息网站中用人单位提交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工作所需的职业素质,还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方面有三个:一是职称,中级会计人才至少得具备中级会计师职称,高级会计人才大多需要具备高级会计师职称二是执业资格,一些较为专业的用人单位,例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大都要求员工具备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相关行业的执业资格;三是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及会计准则等。同时,我们还发现,用人单位对熟练使用办公、财务、ERP等软件、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较强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用人单位也愈加重视职业道德、学习能力、承受工作压力、风险管控等方面。

二、社会需求变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

1 社会需求变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1998年,财政部会同原国家教委确定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的教学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有些直接遵循了财政部制定的培养目标,有些则在财政部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正。可见我国本科会计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经济高速发展急需人才的当时,该目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随着经济及会计专业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社会需求的中高级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本科学历,另一个是丰富的从业经验。大学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具备了学历要求,但无法取得社会所要求的从业经验。因而,大学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求的中高级会计人才。

2 社会需求变化对会计课程设置的影响

目前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服从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行政及事业单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会计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主要以大中型生产企业为背景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增设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商业流通企业会计、跨国公司理财等课程作为大型生产企业的补充,进而满足了不同类型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的需要。从网络调查结果来看,中小企业已经是会计人才需求的主角,而我国本科会计课程的设置仍然是以大中型企业为背景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3 社会需求变化对会计人才培养方法的影响

用人单位不仅要求会计人才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从业经验,而且还要求其具备多种多样的能力。因而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应该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来开展教学活动。传统会计教学主要采用老师课堂教学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方式,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教会学生在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等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但是,实务中出现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由于从未接触实务,以致于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在考试方式上,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进行考核,基本没有实务操作等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更加没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较上届普遍下降。这充分说明了,现代大学生的能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法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因而,今后会计教学中必须进行适当地改革,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社会培养适合的人才。

1 转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使之符合社会需求的变化

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高校也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来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例如,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多增加一些课外实务方面的练习,多培养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另外,高校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也应适当地增加中小企业方面的学习内容,以使学生将来在就业时能够适应不同的企业类型。

2 建立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主动性、个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和科研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挖掘其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适应复杂社会环境和完成开创性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新浪教育.《201 O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sina.省略.2010-06-01.

[2]新浪教育.《就业蓝皮书15个专业失业率最高》.sina.省略.2010-06-02.

[3]新浪教育.《2009届大学毕业生工作能力满足度普遍下降》省略.2010-06-02.

第7篇: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

关键词: 现状;分析;差异;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12-02

1河北省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概述

1.1 调查目的目前,物流专业人才不仅仅是在量上不能满足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在质上达不到物流人才需求单位的基本要求,造成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物流行业缺人才的局面。探寻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已经成为培养高质量物流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

1.2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是以物流类岗位较多的企业为对象进行,共涉及107家企业,572个职位,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

1.3 调查方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去企业实地调查,按照自行设计的项目进行分类整理。设计的项目包括以下内容: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物流相关岗位名称、岗位描述、岗位人数等;任职资格要求,包括专业技能需求、学历、性别、工作经验、专业技能、英语、证书、综合能力等,然后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河北省物流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2.1 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分析

2.1.1 物流人才需求的岗位分析物流可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涉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岗位需求数量与要求的差异较大。

2.1.2 工作经验要求企业根据岗位的差异以及社会人才供给状况决定对求职者工作经验的要求。对于高层管理人才,各单位均要求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些甚至要求要有8年的行业经验。对于中层运营人才,至少要求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基层操作人才中,需要工作经验的岗位有司机、单证员、调度员、物流采购、配送员,而对于物流员和仓库管理员的工作经验要求不高,主要针对新毕业大学生,不需要更多的技能和技巧,是企业发展的储备人才。

2.1.3 对性别的要求在物流人才需求的岗位中,50%左右的岗位对于性别没有作出要求;35%的岗位需要男性,多集中在需要体力、搬运笨重货物的装卸岗位和仓库管理岗位,以及需要耐力、不断往返的速递和配送岗位;15%的岗位倾向于选择女性,主要从事在那些注重形象、善于沟通的客户服务人员,以及需要耐心细致的统计和分析数据管理人员。由于物流业务烦琐、需要交流的对象众多,出外办公的频率高于一般行业,在一部分招聘的中层运作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中,用人单位也注明了只选择男性。

2.1.4 对学历的需求在被调查的岗位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仅占1%,本科学历的有18.7%,专科学历的岗位超过34.3%,高中或高中以下的学历达到46%。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于基层操作岗位一般人员就能担任,例如装卸工、速递员、司机、分拣员、部分仓库管理员;第二,河北物流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龙头物流企不多,在全国物流百强企业排名中只有一个物流企业榜上有名。由于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竞争水平低下,无力进行新业务的拓展、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也难以吸收到高素质的人才;第三,当前河北物流业本身就是一个人员密集的操作型行业,需要大量操作型人才,同时采用人力代替机器更能节省资金。

2.1.5 对工作态度的需求无论企业的规模如何,企业均要求员工能够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积极性高、作风踏实严谨、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能在较大的压力下保持良好工作状态。这也是企业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

2.1.6 对人际沟通能力的需求一般的,岗位级别越高,对于沟通能力的需求也越强,基础岗位对于沟通能力的需求则与岗位性质有较大的相关性,例如,业务受理员、调度员、采购员等对于沟通能力的需求较高,仓管员、分拣员对于沟通能力的需求则相对弱些。

2.1.7 对计算机与英语能力的需求绝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有的单位仅要求能熟练应用OFFICE软件,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求职者能够操作特定的物流管理软件。

对于英语要求与企业的服务对象有很大的关系,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最高,有的岗位例如制单员,一般要求英语四级以上水平,并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仅仅在国家三级及以上。我国的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均达到此要求,满足企业需求。

2.1.8 对年龄的要求分析从调查结果分析,大多数企业招聘员工时,年龄界定在22至45周岁,如果能力比较强,可以破格录用。物流企业在从业人员的岗位调整时,也将年龄作为重要条件之一。

2.1.9 对写作能力的要求当前,写作能力成为企业用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员工都需要定时或不定时的对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建议等。有的岗位需要制定计划或方案等,写作能力要求更高一些。

2.1.10 对营销能力的需求市场营销能力是若干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企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市场营销人员开拓市场、承揽业务,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较高营销能力的人员一直是企业青睐的人才。

2.2 人才需求的岗位技能分析

2.2.1 岗位工作标准不同工作岗位标准差别较大,有的岗位,如盘点员、物流信息管理员、接单员,工作标准相对较多,也比较复杂、繁琐,但工作量相对较少;而装卸工、业务受理员等岗位的工作标准相对较少,比较单调,工作量较大。不同企业相同岗位的工作标准、工作量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例如,生产企业的仓管员与物流企业的仓管员工作内标准差别就很明显,从事不同产品服务的物流企业对仓管员的要求也会有较大的差别。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人才需求量前六位的物流基层岗位工作内容:

①接单员工作标准包括:接收订单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客户的订单进行确认和分类,并由此判断与确定所要配送货物的种类、规格、数量及送达时间;建立用户订单档案;对订货进行存货查询,并根据查询结果进行库存分配;将处理结果打印输出,如拣货单、出货单等。②仓管员工作标准包括:负责仓库日常物资的验收、入库、码放、保管、盘点、对账等工作;负责仓库日常物资的拣选、复核、装车及发运工作;负责保持仓内货品和环境的清洁、整齐和卫生工作;负责相关单证的保管与存档;仓库数据的统计、存档、帐务和系统数据的输入。③分拣员工作标准包括:从储存的商品中将用户所需的商品分拣出来,放到发货场指定的位置,以备发货;熟练开展拣货作业,认真完成每日的拣货任务;做出拣货出库实绩总结和报告;做好拣货设备的定期检查,出现异常及时上报。④调度员工作标准包括:负责协调到站车辆的卸车管理,为货运费用的支付建立相应的台账;负责车辆的调度和安全工作,负责天车工的安全和技能培训,负责运输设备维护和保养管理及协调维修工作;完成经理安排的其他临时性工作。⑤理货员工作标准包括:核对货物品种、数量、规格、等级、型号等;按照凭单提取货物,并进行复核;检验货物包装、标志,对出库待运货物进行包装、拼装、改装或加固包装,对经拼装、改装和换装的货物填写装箱单,并在出库货物外包装上写好收货人;按货物的运输方式、流向和收货地点将出库货物分类集中,填写货物启运单,通知运输部门提货发运;搬运、整理、堆码货物;鉴定货运质量,分析货物残损原因,划分事故责任;办理货物交接手续。⑥物流规划员工作标准包括:建立、健全、贯彻落实公司的物流管理制度及相关工作流程;对公司物流、供应链运作模式及物流配送网络进行规划和设计;制定配送渠道建设和考评的指导政策;根据产品的开发进度,组织评审、制定产品开发各阶段物料需求计划并对其监控实施;组织制定产品开发项目的整体物料预算,监控实际开发过程中的物料使用,并进行物料预算符合度分析;承担新老产品版本切换的预警、方案评审、实施监控等工作。

2.2.2 专业岗位技能需求分析不同企业相同岗位的技能需求存在着差异,与企业的资源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从总的分析结果来看,仍有一定的规律性要求,某些岗位,如流通加工员、调度员、分拣员、物流信息管理员等需要的专业技能水平较高,而装卸搬运工、跟单员等岗位需要的技能相对较少。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在招聘仓管员的时候要求有驾驶证、叉车证以及掌握一些会计知识。

2.2.3 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考核方式分析虽然物流岗位种类较多,企业在考核时都倾向于采取了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物流规划员工作内容是:①建立、健全、贯彻落实公司的管理制度及相关工作流程;②对公司的功能分区进行规划和设计;③对公司物流配送网络进行规划和设计;④承担新老产品版本切换的预警、方案评审、实施监控等工作,保证新旧版本切换顺利进行。其评价且倾向于定量评价,标准实例如表3。

2.3 物流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分析

2.3.1 高学历低素质人才占有人才供给的一定比例现在的高校扩招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大批低素质的人员进入到大学生的行列,给人才需求和供给设置了障碍。物流人才的低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推我扯皮;说三道四;不思进取;挑三拣四;争功夺利;目中无人;泄露商业机密;频繁跳槽等。

2.3.2 高学历低技能人才占人才供给的绝大多数给企业创造效益才是人才就业的基础,技能型人才一直是社会需求的主导,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低技能,甚至零技能。绝大多数物流岗位需要一定的技能,也就导致了物流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技能性矛盾。

3河北省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物流领域的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的物流专业本科教育比较规范,人才培养的质量较好,高校如能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更加适应社会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而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进行一定的改革。

3.1 坚持差异化定位物流专业建设要坚持走差异化道路,每所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院系专业的构成等诸多因素,在某些学科领域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物流专业建设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稀缺”资源,就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如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就应该在连锁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管理上办出特色;如学校在生产运作与管理专业上有优势,应在生产物流上办出特色;如学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上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就应该利用国际货代、国际支付与结算、报关、通关等办学资源,突出货运优势,亦物流专业定位为国际物流方向。

3.2 校企联合,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校企紧密合作,能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解决实训设备和某些稀缺资源的不足、校内实训岗位不足、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能使高职院校教学比较深入、真实地探知社会的需求,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主动性;能够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性和适应性;能够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如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依靠与众多物流企业合作,第五、第六两个学期为学生的顶岗实习阶段,学习企业的工作技能,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此过程中,教师跟踪指导,不仅要进行阶段性的综合知识传授,也要学习企业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素质。

4小结

社会人才需求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考虑社会总的人才需求特征,还要分析不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特殊需求,地方高校更应注意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文/潘文军.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差距、现状、举措[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年(14):70-72.

第8篇: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并延展到国际领域,塑成了当今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国行业企业、政府与高校逐渐形成了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各自在生态圈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各个因素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其它因素的变化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探讨应用型大学如何适应生态圈的环境并利用生态圈中其它因素的优势群求和提升自我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 :应用型;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人才培养

引言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学术型大学更加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点在电子商务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行业企业的发展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跨境电商领域的人才缺口巨大,但是企业却找不到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而高校也苦于脱离行业发展现状而与实际市场人才需求脱节。行业发展现在与高校培养目标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若不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导致人才的巨大浪费,同时给双方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既已形成的跨境电商环境中平衡各个因素特别是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对于发挥行业的优势和引领正确的人才观都有积极的作用。

1、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的组成

在跨境B2B生态圈中,所有的行业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以跨境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由跨境电商企业、服务商、消费者、政府、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以及行业组织共同组成,旨在实现共创、共享、共赢。其中,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方面有一致性,高校在生态圈中扮演何种角色,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关系到跨境电子商务的潜在发展动力的发挥。

2、高校在生态圈中的角色与定位

高校担当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对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对电子商务进行整合,以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培养更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与行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符合行业发展和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合格人才。应用型大学应关注区域经济规划与发展,文化传承与发扬以及政治经济建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实践能力和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为己任,将着眼点立足于地方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侧重于技术应用、素质培养和实战经验。高校在B2B生态圈中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的角色不可忽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质量,也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和发展水平。因此,高校在生态圈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人才方面。

3、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行调整和尽快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

3.1 高校人才培养与工作实际脱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复合型,既有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多数高校的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呈现实训与实际的差异性以及在校岗位实训与工作岗位脱节的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无法做到课堂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毕业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就业率低;即使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也需要进行“二次培训”,给企业造成额外的成本。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曾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要走出去,多到社会上去实践锻炼”,“同学们也可以向企业亮相,为就业做准备”。

因此,今后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趋向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和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毕业生和具有高效就业及自主创业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而这一发展趋势也是当前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所极度缺乏的,也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3.2 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性和特色性

电子商务专业性强,是由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从概念上讲,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环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然而,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行业背景与专业特殊性,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固守传统,应该推陈出新,符合时展的要求,从而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式,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高质量的企业后备人才。

3.3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盲目性

传统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语外贸人才或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巨大跨越式发展带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其中紧缺的市场运营、供应链管理及攻坚能力较强的技术和外语双项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将占到需求总量的70%以上。目前,现有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改革集中于内贸,而涉及跨境电子商务的改革较少,多数改革侧重于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并未涉及到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和提高师资的实战水平。根据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分析报告,我国目前的人才状况如下:行业迅速扩张,人才缺口巨大;电商人才稀缺,流动性大;电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大增。人才问题的核心矛盾呈现在多方面:快速的行业发展速度与人才供应不足;电商企业微薄的利润与高额的人力资源成本;电商行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与传统教育模式(《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以上分析报告为人才培养需要校企联合共建和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跨境电子商务起步晚但增速快,发展势头迅猛。电子商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在高校中如遍地开花,雨后春笋。然而新兴专业必然会面临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匮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当的问题,或是在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人云亦云,互相照搬。于是几年下来,“热门专业”势必变成“冷门专业”,最终出现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导致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毕业生的就业平均水平。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已经使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遇到了瓶颈。

此外,企业在选聘员工时也存在模糊性和盲目性。据有关报告统计,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存在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不高、普及率低、跨境电商人才紧缺等突出问题。企业缺乏人才需求的统一衡量标准,不同行业的企业或是不同规模和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差很大,这一点无疑给高校人才培养制造了重重困难,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出现盲目性的原因所在。

4、改进措施与建议

高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应与行业对接,与企业用人标准为引领,以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为己任,立足于专业办学特色,向人才培养的实战性和操作性方面拓展,逐步探索并构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并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鼓励学校教师去企业定岗进修,成为“双师型”教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体,应在岗位对接、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特色、师资培训和与企业的融合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4.1 专业人才培养对接岗位需求

高校应积极探索及优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内外贸高端技能型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求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减成长周期;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突破了教学内容与设施滞后于行业动态发展的状况,解决了由于学校缺乏资金而产生的教学设备与行业实际脱节的问题,从而能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借助电子商务的专业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山东省多所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已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建立了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外语外贸人才实验室或商务人才培训中心,将企业引入校园,通过阿里巴巴第三方平台引进跨境电商企业批量入驻实训基地的形式,形成校企对接、三方共同培育学生的机制。短短三年时间的实战操作已为当地跨境电商企业输送了上千名合格员工和优秀人才。

4.2 优化专业人才结构突显专业特色

目前各行业相关部门并无出台人才质量和企业所需人才标准,在跨境电商领域,根据近年多数跨境电商企业招人和用人情况,此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应同时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岗位对接有助于应用型大学深入开展专业校企共建,校中企、企中校,实现理论学习和商业实战的零距离对接。高校在选择合作的企业时应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特点,突出本专业的优势,逐步探索和建立特色专业和实现专业特色化,切实实现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以及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三方面的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5、结语

高校与企业合作应本着互惠互利和自愿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战经验和实际的工作环境,双方都应积极主动地做出调整以把握最佳的合作契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可课程体系,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是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3.

[2] 魏志明.基于实训室的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55-56.

第9篇: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日

一、研究背景

2014年11月,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可以说,当前“互联网+”正逐渐影响到各行各业。在新一轮的改革升级中,各领域将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中探索自己的微蓝海,而企业的升级也必将会带来新一轮的社会经济的变动。众所周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处的变动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这也必然会是互联网相关领域人才市场新的机遇与挑战。而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其中不仅有对人才需求量的攀升,而且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对此,在新形势下,针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对策的描述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文晶等认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基本目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杨善林主要提出注重实践和创新,拓宽专业范围来适应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学计划也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也需要及时调整,这样可以让学生以后也能适应将来的社会岗位需求。管媛辉、肖月认为当前必须大力培养通识型的科技信息专门人才,以适应大系统时展的要求和各企业用人需求。丁献峰指出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对社会公共信息部门产生重要影响,为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可以采取“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本硕直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三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基本可以满足各类型的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赵静杰等认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大模块:教育培养模块、实践模块以及综合运用模块,让学生兼修这三大模块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管理人才市场的需求。

以上各种培养方式虽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但人才培养重心仍放在学校为主体的层面,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已经约定俗成的培养方案。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点,目前仍停留在岗位需求层面,强调培养企业现在需要的技能,忽略了“互联网+”战略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即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培养,过分看重了现有技术,忽视了未来技术的引领能力。而且专家们只从模式等方面进行说明,培养信息人才,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推广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开展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本文将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策进行创新思考,通过对当前培养模式的分析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探究,从而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对策,引导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及大学生自身的生涯规划。

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经济主体为适应新形势必将进行转型升级,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会相应发生一定的变化,下面将从人才需求中的“量”与“质”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从需求数量来看,“互联网+”将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产生巨大的人才市场机遇。一方面“互联网+”理念的推行使得传统行业信息化进程加快,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将对信息管理人才有更大的需求。据统计,全国税务、工商、财务、公安、海关、外贸等系统,虽信息化进程加快,然而信息管理人才不足4%,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诸如搜索引擎、综合门户、即时通讯、网络商务、软件开发等本身依托互联网发展的互联网公司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而从目前来看,互联网企业处于剧增状态。根据2015年底的数据表明,我国互联网上网服务企业总量已达到14.6万家,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就目前看来,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计算机、管理、信息服务。计算机方向,包括软件编程、数据库、网站建立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等;管理方向,特别对口的是信息系统集成相关的市场开发、销售、客服之类的岗位;信息服务方向,如经济信息服务、咨询、科技信息部门、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服务部门,企业经济金融咨询及管理部门。

(二)从需求质量来看,市场对信息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质量方面的需求又具体可以体现在信息管理人才培养规格上。在传统信息管理阶段,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图书馆专业和科技情报专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理论方法与工作组织问题;在技术管理阶段,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着重于经济建设领域中的信息活动的管理和系统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当前,随着信息管理的继续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当下“互联网+”大趋势下,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融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于一体。高校对于信息人才的培养规格,集中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关于专业能力方面,从用人单位的要求来看,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在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中,高校对于信息管理人才在基本信息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数据信息的检索采集存储与处理以及数据分析、软件系统的应用、数据库的管理与应用、网站平台的管理与维护等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较为注重;专业知识上,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人才在以经济、计算机为主的综合知识方面要求较高,高校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上注重经济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管理系统应用等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上,高校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人文素养、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表达、创新意识、IT行业及相关领域敏感意识的提高上,而且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信息管理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三、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高校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之后,在全国150多所高校又陆续建立了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信息学等专业。为满足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要,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调整时,将这些专业合并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本科、硕士、博士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而对信息管理人才,则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由于互联网化程度的加深,对掌握管理学知识及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就业对口情况并不乐观。据网络调查统计,当前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对口及相关的占57.47%,而剩下的42.53%工作与专业无关,也就是说明存在相当一部分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无法实现专业与工作对口。与此同时,供不应求的情况仍然存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上规模的企业在百万家以上,每个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平均最少需要2名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那么全国对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存量要在200万以上,而我国大专院校每年却只有约4万名专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大学生毕业,因此需求缺口仍很大。但这其中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大学生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也就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

(二)专业方向模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领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几乎可在所有领域找到相关联的工作,这就容易产生方向模糊感,而且各高校的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对该专业的理解也不同。各校所开的课程不同,有的偏重计算机类课程,有的则偏重于管理课程。致使一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把该专业当作计算机专业或是管理专业来学,结果使很多学生到大三、大四、甚至到毕业时还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白自己走向社会后究竟应该扮演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角色,还是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的角色等。

(三)培养方案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且具有一定滞后性。据调查显示,在求职过程中用到大学所学综合知识的占35.63%,来源于非大学中所获得知识的占31.03%,而运用到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仅占12.64%。除去学生个人能力等自身因素,信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匹配的问题。而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由于各大高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重视程度较低及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存在交叉性造成资源的匮乏,致使学生在实践练习这一方面的要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据调查显示,有56.32%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偏少,更有24.14%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太少。而缺少有效的实践和实习环节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降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可以说专业教学虽提倡干中学,能力重于知识,但学生良莠不齐,如果专业设置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能力与知识结合,可能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收获并不理想。

(四)生源基础参差不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及管理创新方面的要求较高,但因信息管理人才的缺失,各高校逐渐放开了招生门槛,开始文理兼收。而文科生在应用技能方面普遍不如理科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文理兼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生源质量,成为了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之一。

四、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近年来,由于IT产业发展极其迅速,IT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如数据挖掘、移动互联,网络市场营销、云计算等不断出现,使得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经过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就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针对性对策:

(一)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完善性,特别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和项目设计的开展。针对性开设新兴的社会需求领域专业课程,完善信息管理专业当前四大职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化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模式亟需由教师主导的讲授式向学生动手实践和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为主体的项目制教学转变;微课、虚拟教学环境、团队式学习等新型教学平台有待于丰富和完善,以考代评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进一步有待于向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过渡。

(二)引导学生生涯规划,准确定位。由于信息管理专业设置较晚,与其他专业存在交叉较多,专业自身特色并不明显,因此应在大一开设专业导论课,引导个人尽早了解专业,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明确学习重点方向。同时,要注重如英语、管理、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对人才要求逐渐提高的现状。

(三)因材施教,拓宽培养方向,体现学校特色。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人才需求、文理兼收的学生知识背景和未来职业方向,鼓励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四大主要培养方向,即信息管理与应用、网络商务、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不同方向专业基础相同,但核心课程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尽可能为本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偏好与特长,提供丰富的职业选择方向,也为他们在大学期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提供依据,减少专业口径过宽带来的学习与职业选择困惑。

(四)定期调整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强化核心课程,删除无用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地位。尤其在实践环节,尝试通过综合素质学分来鼓励引导专业学生在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案、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网络营销策划方案、信息系统开发、IT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报告方面展开更多的专业实践。

(五)关注社会前沿的研究,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驱动源,努力保持与社会IT行业变化的同步发展;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同时深入了解“互联网+”,进一步探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协同制造、电子商务、现代农业、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等IT产业的高速发展现状及IT产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文晶,谢海英,王彩荣.以就业为导向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3.

[2]杨善林.信息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6.

[3]管媛辉,肖月.如何培养现代信息人才[N].现代情报,2006.12.

[4]丁献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N].图书馆学研究,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