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方向范文

经济发展的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的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的方向

第1篇:经济发展的方向范文

一、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积极应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近两年,国家为遏制投资过热,采取了紧缩银根、控制土地、加大“五小”治理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我旗刚刚起步的工业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乌斯太火电厂项目中途停工、一批铁合金、焦化项目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全旗三分之二的煤矿停产整顿,还有一大批项目因达不到国家的产业政策要求而无法建设。因此,如何应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认为应对办法是八个字“区别对待,灵活掌握”:一方面要逐步提高新上项目“门槛”,今后凡投资规模低于3000万元、不符合国家环境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原则上不予立项,要积极引进一批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财政贡献大的大项目在我旗投资建设,逐步提高我旗的产业整体质量与水平,努力培育一批效益好、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一些规模小、效益好、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对地方财政贡献大、能解决就业、能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项目,政府要采取保护措施,适当给予其生存发展的空间,使其逐步发展壮大,就是我们要“抓大但也不能放小”。

(二)着力解决地区产业趋同、竞争加剧问题。我旗与临近旗市同处一个经济发展区域,资源条件、经济类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相似,这就存在一个争资源、争市场、争项目的问题。在这种竞争中,如果我们与临近旗市比资源富集、比区位优势、比基础设施条件,我们没有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具体讲,就在产业发展上,要实施“三产联动”战略,发挥我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发展口岸经济条件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口岸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发挥我旗煤盐、风光等工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煤盐化工产业和风电、光电产业;发挥我旗地广人稀、农牧业人口少、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温棚种植业、舍饲养殖业、沙草产业,实现三产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尽快解决后备资源不足问题。从本次临近旗市考察调研情况来,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灵武等地区快速发展的动力在于富集的资源,支撑在于有一些国家级、自治区级的大项目。相互比较,我旗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面临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资源供给缺口日益加大的尴尬境况。如果后备资源问题不能尽快解决,这将直接影响到后续项目建设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解决的办法,我认为有三条:一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上一批资源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变“挖资源、卖资源”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走出一条切合我旗实际、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形势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项目,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研发一批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有丰富资源保障、发展潜力大的新型产业,同时积极引进一批农畜产品加工等轻工业项目,形成各产业梯度推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三是加大地勘投入。通过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鼓励商业性地勘、拍卖探矿权采矿权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全旗重点资源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力度,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寻找新的、更大的后备资源保障,促进全旗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现状。基础设施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的一项重要条件。从此次临近旗市考察调研来看,各地都非常重视当地投资环境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肯下大“本钱”,这也就应了那句“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我旗在这方面明显滞后于人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不光是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规划、突出重点,不能“撒胡椒面”。我们要借鉴乌斯太开发区和东胜铁西新区的开发模式,举全旗之力选择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具备大项目投资建设条件的地方再开发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园区,资金问题可借鉴东胜铁西新区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模式,只有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要素集中使用,才能在短时间创造出奇迹(这个建议仅供大家讨论、参考)。

二、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目前,煤化工产业和盐化工产业是我旗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完全具备了优化升级、发展壮大的基础和条件。从企业讲,企业素质普遍较高,初步形成大中小梯度递进格局,特别是庆华集团、中盐集团、太西煤集团等大企业集团的核心作用日益显现;从资源讲,煤炭、盐硝资源是我旗优势资源,储量大、品质好、分布广,加之策克口岸的开通和临策铁路的建设为解决产业后备资源不足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从产业链讲,目前已初步形成煤—洗煤—焦炭—电石,盐—纯碱—氯碱—金属钠,日晒硝—元明粉—硫化碱—苯甲醚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在不断延伸、拉长;从后续项目讲,“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中盐40万吨PVC、庆华100万吨煤转油、庆华50万吨甲醇、庆华300万吨重介洗煤、兰太60万吨纯碱扩建等煤化工、盐化工重大项目53个,占规划工业项目总数的56%;预计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新增产值约230亿元,占规划工业项目总产值的70%。因此,煤化工业和盐化工业是“十一五”期间我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支撑,也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将煤化工、盐化工产业作为全旗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努力排除困难,创造条件,力促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众所周知,我旗具有得天独厚的风电、光电资源,据专家测算,全区5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为20.02亿千瓦,而我们阿盟就占到了1.22亿千瓦约61%;加之我旗具有地广人稀、网电条件好、临近宁夏和甘肃电网等优越的建设风电厂条件,得到众多国内外风电企业垂青。目前,宁夏天净贺兰山风力发电

第2篇:经济发展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地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92-03

近些年,随着国内各地方城市的能源消耗日益加大,社会百姓的生活环境也在逐步恶化,温室效益、臭氧层空洞、酸雨、沙尘等恶劣环境气候的频发,使得国家、地方城市、社会百姓越发关注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内低碳经济的实施与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的改变,地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将面临诸多的难题与考验。

一、低碳经济含义的具体分析

低碳经济的定义有很多种,目前鲁宾斯德教授对低碳经济的描述受到广泛认同,他定义的低碳经济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以地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为保障,实现新型技术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对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并合理利用,进而实现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为特点的生态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强调通过自然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得到较多的经济产出,有效提升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低碳经济还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有效平衡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综合了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问题,而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石油这一类经济项目具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节能减排技术、经济产业结构及社会制度的全面创新,转变人类生存及发展观念,进而改革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及消耗方式。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及使用并不断追求绿色GDP。

二、低碳经济对地方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1.对地方城市贸易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地方贸易在出口方面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严格限制,其他国家通过严格的环保标准及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进行严格限制,这造成了我国地方贸易受阻,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世贸组织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前言中有“不能阻止任何成员方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诸如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所必须的措施”的具体条文、规定,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地方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对地方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随着低碳理念的逐步形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重视,“低碳经济”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很多地方企业产品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以制造、原材料生产这一类的产业居多,同时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地方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面临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国地方企业转换思想,深入研究、分析行业市场环境与前景,通过专业、系统的规划,逐步实施技术革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发挥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倡导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企业及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3.对社会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出口及外销,更多的还是依靠地方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刺激来实现。随着“低碳生活”的逐步深入,地方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得到了全面转化,逐步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并将低碳经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购买环保家电产品,出行时放弃驾车,而选择骑自行车,使用老款手机等方式实现能源节约。随着公交系统不断完善,更多地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有效减少尾气排放;同时,加强对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视,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并全面改善,将低碳环保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地方经济模式的转变,推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4.彻底改善了地方城市的能源结构。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低碳政策为依据,许多地方企业逐步进行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随着对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应用越发广泛,煤炭、石油这一类传统能源的使用范围越发集中、效率逐步提高,通过能源结构的有效调整,能够有效整合、科学利用新型环保能源与传统能源,有利于地方经济、低碳经济的同步发展。

5.有效促进了地方农业生态的优化。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上也实现了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生产与低碳经济的全面结合,有效地改善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并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对地方财税收入的间接影响

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化石能源行业的技术革新,改革产业布局及工业结构,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全面发展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地方政府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并大力引导扶持,对可再生能源使用给予了全面优惠,并引导个人消费,对购买低碳产品给予一定补贴及优惠政策,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地方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经济主要强调可持续性,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使地方政府与各行政主管部门,越发关注低碳经济框架下的企业生存问题、发展途径,以各种科学条款、合理标准来降低运营企业的税务负担。

第3篇:经济发展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农村相较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较为滞后,整体的经济水平也较低,所以,为了能够激发农村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建立我国新农村。通过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进步,甚至有些农村的经济水平已经逐渐超越了城市。那么,面对今天农村的发展脚步,我们要怎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呢?本人将在本文中进行简单解析。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基本上都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文化及科技水平不高,这就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脚步。但伴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也已经得到了提升。

(一)农村经济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所处地势比较偏僻,在经济交流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且文化水平也不高,具有良好经济能力水平的人才也不多,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稳固。而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入经济市场的时间并不长,经济发展受到了地域及当地文化、科技水平的制约使得其经济发展体制并不健全,而且,农村的产品交易主要集中于农产品之间的交易,交易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发挥出货币的流通职能,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营组织建立不完善。为了能够全面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一定数量的经营组织,例如农村合作信用社等,通过这些合作社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团结农村中具有经营意识的农民们参与到经济交流当中,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这就使得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不完善,并没有发挥出其经济推动的最大潜力。

(三)城乡互助体系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放在了城市之上,这样是为了能够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做到城乡互助,这样就无法发挥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导致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经济水平,造成农村经济现状。

(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的经济交流主要是依靠于农产品的交易,这样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对于激发农村的经济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并没有较大的推动性。而且,由于农村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其在经济上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较大,一旦产业链上出现金融问题将造成较大的经济风险。

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一定要能够掌握好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村的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探讨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解决,只有改善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看清其经济发展的方向,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农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发展来全面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产业化,能够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并建立起一个连锁产业和农产品生产链,这样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益,激发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性机构建立的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流动和货币交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农村人民的经济意识,我国政府建立起了一定的农村金融性机构,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对于金融性行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应的金融性机构的信任度不足,这就无法全面推动金融性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全面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性机构的建立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政府要能够重新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投资,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农村文化教育发展方向。文化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文化和先进的科技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么,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文化方向上的开展。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金融性人才,全面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素养以及经济能力,提高他们对经济发展的认知,从而让他们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面建立我国新农村。

(四)经济发展科技化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掌握了高端的生产水平才能够提高产品产量,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发展,通过技术对我国农业的武装,提升农村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

(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程度较低,难以适应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导致其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要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程度,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提倡农村经济的自由贸易,加大农村资金、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优化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要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推动其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申颜芳,赵琳.应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10(03).

[2]戴玉.农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第4篇:经济发展的方向范文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艰难而曲折、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尽管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恢复迟缓、房地产市场和私营经济尚未全面启动,库存调整放慢。由此看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大多数发达国家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经济深度衰退、信贷增长乏力、财政状况恶化,运用信贷和财政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制约,所以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形成规模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

第二,国际产能过剩凸显、各种形式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全球供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对我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稳住外需、扩大内需的政策实施造成新的冲击。为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近来纷纷推出扩大出口和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政策,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以促进制造业升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可见,当前全球的供需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调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将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代价、能源困境等压力将越来越大。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如今已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和传统能源价格上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作出先导性战略安排,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力求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与低碳经济相关领域占得先机。

第四,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都可能对我国转型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带来不可预知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延续,新金融风险却在不断累积。二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不稳定性越来越明显,美元危机、美元引发的风险严重存在。三是全球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在拉大,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将任重而道远。四是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和能源资源的争夺等,潜藏着未来发生局部战争危机,也是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没有理由放松对国内外形势的研判,只有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并坚持好未来发展趋势与重点,才能做到从容而科学地应对,也才能实现我国2020年的诸多既定目标。所以,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第一,这场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并未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或根本趋势,技术进步、产业转移和贸易自由化等重要因素仍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产业转移日趋活跃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机遇。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状况逐步改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已从2009年的下半年开始复苏,2010年上升5%,达到了12400亿美元。

第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多极化国际新格局将逐步形成,安全与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必将为我国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发展,尤其是“金砖四国”的发展,使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4%上升到了2009年的3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了46%。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不仅会相应增大,与此同时给我们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第三,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压力正在转化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动力,传统技术和产业衰落将为新技术、新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只要我国抓好自主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积极推进新产业发展,扭转我国产业处于世界产业链条末端的局面将完全可能。

第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国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和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如今不仅得到不少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而且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体已开始主动与我国寻求深度合作等,也为我国的转型发展和稳定发展带来不少新的机遇。

第五,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来社会需求的扩大,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必将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而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也必然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当前我们已感受到信息对经济的推动力,它不仅在改变着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市场的判断。

第5篇:经济发展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音乐经济学;发展方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329-02

一、对音乐经济活动的探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音乐经济活动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经济效益。音乐经济活动就是音乐活动领域中的经济行为,它包括音乐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储存、消费过程。

音乐经济活动的核心是音乐商品。音乐商品就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 具有有形或无形效用的音乐文化产品。根据音乐满足人们需要的方式将音乐商品基本划分三类:

1.音乐文化型商品,如MP3、唱片、音乐书刊、音乐贺卡、音乐文物、音乐软件、相关的音响器材、乐器等。

2.音乐体验型商品,如音乐表演有偿演出、音乐作品有偿创作、音乐广播和电视频道的点歌服务。

3.音乐附属型商品,如商场、公园餐厅、茶馆的背景音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

这些音乐经济活动都充分利用了新技术手段,极大地提升了音乐的表现能力。“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备受世人瞩目,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必然使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产生更大的消费需求,这些都将促使音乐经济活动的大力发展,音乐商品的需求也将渐趋明显。

二、音乐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经济学以音乐产业链为导向,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及经济价值。在目前传统的音乐产业链中(如图1所示),明显可以看到存在以下问题:

1.音乐商品单一化。音乐商品作为音乐经济活动的核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音乐产业链上音乐商品比较单一,并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音乐商品管理体系不健全。音乐产业链中各机构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互相掣肘的管理体制仍然制约着中国音乐经济活动的发展。

3.音乐商品重复内容过多。目前,中国音乐经济活动中音乐商品大多反映的内容局限于很窄的领域,对于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大众文化的音乐商品仍不多见。

4.音乐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并未显现。音乐经济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而忽略了社会效益,这就是目前音乐经济学呈现出畸形发展,使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群众逐渐脱节。

三、音乐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1.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大力发展公益性音乐经济活动,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但中国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还很明显,音乐经济活动更应履行社会公益责任。

2.创新音乐经济活动政策。创新音乐经济活动的政策,制定积极的音乐经济政策,逐步建立与世界普世规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根本国情的音乐经济政策系统。积极调整音乐经济结构,推动音乐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障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础。

3.提升音乐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音乐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音乐经济活动需要创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鉴赏力的不断增强,对音乐商品的要求愈来愈高,这也从客观上促使音乐经济活动的创新,因此必须制定创新战略,推动音乐经济活动的蓬勃迅猛发展。

4.创新音乐经济人才培养模式。音乐经济活动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人是音乐产业链中最具活力的一环。面对音乐经济活动中人才短缺的难题,音乐经济活动应该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针,一边着手引进,一边自己培养。我们应该在高校中开设音乐经济、音乐管理和娱乐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培养高层次、多领域的音乐专业人才。还应该培育浓厚的文化氛围,举办更多的音乐产业论坛,为音乐创作和音乐专业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机会。

5.规范音乐经济市场。大力保护中国的音乐市场,积极协调音乐与经济的关系。必须合理利用知识产权,尤其是加强网络音乐知识产权保护。目前,中国网络音乐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网络音乐商业模式开始建立,网络音乐管理体系逐步健全。还要坚持促进技术进步与合理可控地利用技术相结合,技术发展对音乐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趋利避害,加强管理。既要发展新兴的网络音乐,也要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音乐产业。

参考文献:

[1] 徐羽中.对音乐经济活动研究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4,(5):62-63.

第6篇:经济发展的方向范文

目前的经济增长是物质主义的经济增长

笔者把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叫做物质主义的经济增长,或物质经济的增长。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增长。这在中国明显表现为汽车等物质财富的增加,汽车、公路、铁路、楼房都在增加,城市在增多、扩大。这些都是物质经济增长的明显标志。物质主义的增长将导致对野生生物生存空间的大量挤占,湿地、荒野和森林会越来越少。根据生态学,我们很容易推出,这种增长必然是有限度的,在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发展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彻底崩溃。在中国强调这一点尤其必要,因为我们的人口密度比欧美大得多。

经济增长不蕴含物质财富的增长。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是经济在继续增长,但物质财富不再增加,即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交换中的物质流量不再增加。未来的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物质经济必须通过绿色科技、生态科技来支持稳态的生态经济。此时,物质生产是一种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已经达到稳态,物质财富不再增长,但物质财富的流动是健康的、不破坏环境的。第二,重点发展非物质经济。重视非物质经济增长是我们谋求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向。

让“资本的逻辑”继续对法律制度起作用

那么,非物质经济是什么样的经济呢?是否就完全不需要物质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以读书为例,按说这是精神活动,但如果没有纸张、电脑等物质载体,就无法阅读。所以,非物质经济是指。注重精神追求,降低对物质的需要和依赖,生产和消费精神价值的经济。

既然生产和消费非物质“财富”仍然是经济活动,就势必不能回避如何对待市场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采取什么路线,是彻底废除市场经济,废除资本的作用,回到计划经济状态,还是完全诉诸市场?还是走某种中间道路?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中国3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市场经济,得益于“资本的逻辑”,得益于私人产权制度的逐渐建立和私人财产权的逐渐明晰化,得益于货币作用的日益增强。我们改变了以前凭身份和政治地位分配稀缺资源的做法。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市场经济和“资本的逻辑”的副作用。目前,中国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受“资本的逻辑”的指导,即政策法律的制定都是为了保证经济增长。这样,各种政策法律就有利于资本持有者(特别有利于官僚资本家),有利于富人。随着经济蛋糕越做越大,并非如经济主义者所预测的那样,所有人都分享到了发展的成果。并且,“资本的逻辑”指导下的政策非常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正日益加剧对生态健康的破坏。

完全漠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是出路。我们很难回到那种仅凭觉悟就焕发出劳动热情的年代。既然人们都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在经济领域就必须继续利用市场机制和资本的作用,让“资本的逻辑”继续对法律制度起部分指导作用。

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让个人及企业以追求私利的热情去实现公共目标呢?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从英国往澳大利亚运囚犯的故事。起初,报酬是在英国按人头付给船老板的,船老板得了钱。在路上就不管囚犯的死活,这显然不人道。如何让船老板把囚犯安全运至澳大利亚呢?很简单,把在英国登船时按人头付费改为到澳大利亚下船时按人头付费就行了。这种方法体现在环保领域,无非就是污染权交易、碳交易等。市场可以通过激励私人企业和科技人员寻找新能源、发明新技术,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当然,仅仅凭市场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政策和法律,才能把负的外部性内部化。

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和科技转向

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不能走出工业文明的困境,走向生态文明,人类就只能走向毁灭。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了,底气越来越足了。但我们应居安思危。在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如果我们不能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将因人口众多而率先走向毁灭。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是走向生态文明。

为实现文明的根本转型,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和科技转向。

前者包括两个方面:一、物质经济绿化和生态化,变线性经济为循环经济。市场在物质经济领域始终要发挥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但物质财富的增长必然是有极限的,我们不可能无止境地修建公路、铁路,不可能无止境地增建和扩大城市。

二、大力发展非物质经济。物质经济达到稳态后,要想继续增长,就必须发展非物质经济。非物质经济主要指文化产业。当然,信息产业也可以部分非物质化。但假如在每个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过程中都要耗费上万吨的水,那就显然不是非物质经济。真正的非物质经济应该就是文化产业,让人们在文化消费中度过休闲时光。非物质经济发展了,就既增加了GDP,又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发展非物质经济必须要有生态思想的指导,否则,文化产业也可以破坏环境。例如,拍一部影片就毁掉一大片树林,拍下了一幅自然美景后却毁掉了一片自然美景,那就不是非物质经济。

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是发展物质经济,还是发展非物质经济,都得借助市场机制。

我们还需要科技的转向。科技转向包括两个要点:由追求终极理论的科学转向理解自然的科学;由征服性技术转向调适性技术。由追求终极理论的科学转向理解自然的科学就是指,科学放弃对终极理论的追求,而致力于理解自然,帮助人类发现自然规律以适应自然环境。

由征服性技术向调适性技术的转变也十分重要。所谓征服性技术就是追求日益强大的征服力和控制力的技术,例如,我们制造越来越大的挖土机,控制规模越来越大的自然过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还只能在三门峡上建电站,到了90年代,就可以在三峡上建电站,这表明我们的征服力越来越大。在医疗领域,制造越来越强的抗菌素,也是征服性技术的例子。我们的技术必须放弃对越来越强的征服力的追求,转向追求调适性的技术,研究经济系统如何更好地与生态系统相协调,人类的经济活动如何能不破坏生态系统。比如,消灭害虫的时候,不是研制毒性越来越强的杀虫剂,而是利用天敌来遏制“害虫”的种群。

在许多人看来,资本加上科技,全球变暖、物种减少、能源危机等问题统统都能得到解决。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资本不是万能的,科技也不是万能的,人类造不出永动机就是一个简单的例证。现在的问题是,生态学和主流科学并不一致,一方面有人声称科技就是万能的,另一方面生态学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地球,依赖于生态系统。

必须限制资本逻辑的作用

为发展非物质经济,仅仅诉诸碳交易等制度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改变价值观。如果人们的价值观不改变,非物质经济的市场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物质经济的绿化也不会水到渠成。对于改变目前物质主义的主导地位,笔者持悲观态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部分人的不断论证、呼吁,批判,促进物质经济的绿化、生态化,同时借助市场经济,发展非物质经济。

物质经济增长达到生态极限后,我们必须限制资本逻辑的作用,不再用其指导制度建设和法律制定,而改用生态学和生态价值观。资本主义很糟糕,它把市场经济推向极致了,它让市场侵入了许多市场不该侵入的社会领域。中国社会的市场化程度已很高,且没有与民主法治结合起来。当代中国之社会性腐败与此直接相关。

第7篇:经济发展的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教育改革

Abstract: in the many resources with the exhaustion of the mining area, the wasted lands of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again, be in mining area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economic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ssential problem. This paper, from the mining area of the problems of waste, analy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bandoned min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urse again revival, in mining area of the waste classificati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type of eventually abandoned the revival of the mining area to a different way to open.

Keywords: mineral resources, a mining waste, Renaissance re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basic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level of economic market demand,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the higher education expounded scientific and economic market deman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need that adjust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he market.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and market dem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y, 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化市场对于经济变革与腾飞的巨大贡献,国家发展对于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着结构性重要转型期,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正因为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就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主动的体制变革,满足市场导向上对于人才的需求,坚持教育的社会公益性。

高等教育的多属性特征

目前,国内外教育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教育存在多属性的特点。教育的多属性特点表现在其资源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诸多方面。就这一点而言,高等教育既具有教育多属性的普遍性特征,又具备它独特的属性特点。

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

教育的投入主体以外,教育产品和受益群体也具备社会公益性特征。根据公共产品的分类和属性,我国教育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即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个极端属性之间的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的混合产品。这种准公共产品不仅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而且对于国家而言获得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非经济效益”[ 杨德广、张兴,论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性[U],江苏高教,2002(5)]②,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所以,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产品和受益群体的公益性。

高等教育具有市场化特征

“从 1999 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政策,同时,高等教育投资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拨款逐渐成为政府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手段,许多高校学校的自筹资金(含学杂费收入)与社会筹资已经超过了国家财政拨款的部分。另外,由于高等学校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使我国高等学校具有一定的筹资功能,近年来高校纷纷到金融机构和社会上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融资。这样便形成了以国家投资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高等学校与各种社会组织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为补充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 吴开俊,混合化: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与投资体制变革之走势,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4):49-53]③

高等教育水平标志着社会竞争力水平

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地球村”带来的经济机遇与挑战也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其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水平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高等教育竞争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美国最为明显。

经济多层次需求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产业结构需要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经历了结构性的转变,最为突出是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与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对调(如图2)。

图2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趋势变化

如表1所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措施的实施,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发展的结果。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塑造应顺应这一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表 1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教育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不同,高等教育在各产业间的贡献也不尽相同。适当调整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专业培养建设的项目与比例,以期改善现实中高等教育就业结构和高端人才发展方向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的情况。

区域经济特征需要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通过以下图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如表2)。其中,在校学生数与前3项经济指标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8);高等学校数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高等院校教职工数与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地方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与4项反映区域发展经济水平的指标都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表 231个省市区经济与高等教育指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反过来,经济建设也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也同样有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1.在发展高等教育时,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必须相结合,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高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主要是全日制教学,成人教育可采取电大、夜大、函授和网络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

2.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使专业建设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3.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使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全过程都始终能与生产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四、结论

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无疑对经济发展有着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单单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应在保持其社会公益性、市场化特征和贡献于社会竞争力的自身属性,根据经济市场多层次的发展需求,采取调整高等教育形式与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等措施,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 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 教育研究. 2003(02)

[2] 马明. 多视角下的教育公益性[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1)

[3] 刘伟. 全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D].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 安雪慧. 中国三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分析[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2)

[5] 樊华,陶学禹. 区域高等教育- 经济发展复合系统协调性研究. 科技导报. 2005(9)

第8篇:经济发展的方向范文

关键字 环境影响评价(EIA),现状,问题,趋势

中图分类号: B84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指计划开发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评价,即在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的设计中,有关项目在建设和投产后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并进行各种替代方案的比较,提出各种减缓措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活动。中国政府已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划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

二、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环境影响是指开发行为可能引起的环境条件的改变或新的环境条件的形成。环境影响评价是分析预侧人为活动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目的是在保证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控制和减少新建和扩建工程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只重视眼前的、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影响评价能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合理确定地区发展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布局,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盆大决策上都有重要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1970年在美国首次出现以来,至今已近30 年时间,其理论、概念在不断的完善,评价对象更加拓宽,评价方法也趋向多样化。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可概括为:

⑴评价对象由对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转化为对大型综合项目的累积影响评价,由对工程的影响评价扩展到对政府政策的影响评价,即战略影响评价.对于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环境影响给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评价的理解由单纯的环境污染评价扩大到整体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⑵评价的方法由各种单一型方法发展到以适应性方法为代表的综合性方法,并且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模拟和系统控制理论,从而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客观现实情况,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⑶评价的范围由单纯考虑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发展到包括社会和经济影响在内的全面环境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形式。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相结合,并纳入环境规划之中,环境规划部门与环境评价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环境评价、规划、管理成为一个系列化的整体。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发展现状

近20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得到了扩展,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和管理机制得到逐渐完善和发展。1979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的报告书。这种制度要求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即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和绿化地带等作出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自出现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建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环境规划和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许多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学体系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此条款就难以操作。这些抽象、笼统的条款不仅使环评执法人员无所适从,而且成了不少企业不执行环境评价的挡箭牌.对环境评价单位也出了难题,评价等级、深度范围等都难以掌握。

2.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程度不高

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虽然被法律规定为必须遵守的制度,但在实际中经常流于形式。由于建设项目资金大多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后到位,而环评需在可行性报告以前完成,建设单位在项目不确定时不想花钱搞环评,而给环评工作造成极大的压力和困难。环评单位出于支持项目建设,往往迎合建设单位的意图和要求,使得环评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一种履行的手续,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无法显示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小型企业存在技术比较落后,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的现象,而且环境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小型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函待加强。

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度不高

公众参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评议,是一项极为明智和重要的政策。.建设项目的环境问题与周围公众生产生活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关系最为密切,由于缺乏征求公众意见的规定,容易引起新的污染纠纷,导致厂方与公众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民造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议,更应当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但目前群众参加评议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除少数城市外,群众监督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群众参加审议的具体条例和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群众的监督权利还未得到很好地体现。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环境评价不仅关注当代人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需求。

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

我国已制定的一些政策、法律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对于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的特点千差万别,情况非常复杂,从而造成了评价的组织管理不协调与不统一,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具体的环境影响评价指导原则。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将传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政策分析方法、系统论方法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及GIS技术等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并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有机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支撑体系。

2.多部门配合,制定灵活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实现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由国家、地方各级部门从多方面予以支持和配合,各部门构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政府支持系统。决策机构要主观接受并积极参与规划环评,各部门之间应健全协调机制,促使规划环评顺利开展,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被及时充分地考虑到决策过程中。同时,为高效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效执行环评法,应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我国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任何开发活动都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都进行详细的影响评价。因此,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初评和详评。对于小型开发项目或者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只需进行初评即可,对于大型的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则应进一步进行详。

3.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有些战略不适宜公开,或缺少有效的具体方法等原因,导致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不能充分实现。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充分重视公众参与的内容,促使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论证并优化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既可减少工程建设对社会的影响,也可为居民安置,公众和社会团体受影响的补偿等提供依据。环境影响评价中增加了公众参与的内容,可以补充环境监测评价和数学模式预测难以发现的环境影响问题,同时可以为判断建设项目所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而支付的社会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五、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机制。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综合决策的根据和前提。然而,规划环评的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规划环评的有效性。因此,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法律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廷宁,武健伟,王贤,史明昌.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02):67-71.

[2]刘振,薛宝琪.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平原大学学报,2005,(06):43-46.

第9篇:经济发展的方向范文

【关键字】房地产经济;经济发展;影响

一、我国经济中房地产经济的地位分析

1.我国经济的先导性基础产业

通常,房地产业供应给大众的既有生活资料、亦包括生产行资料,在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当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因素,为此,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当中,房地产业属于一项基础性产业。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房子里进行的,为此与房地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实际活动也与房地产息息相关,所以,房地产的不断发展一定要比其他的产业发展快一些,这主要因为房地产投资的不断开发必然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实际需求的增加,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性作用,为此,房地产是我国经济的先导性基础产业。

2.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指的是,在国民经济任何的发展阶段当中,能够指导、带动其他产业结构的转变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这一类产业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市场发展空间,是具有巨大创新能力的产业,一般这些产业可逐渐的演变成一个国家的龙头产业。

3.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与主导产业不同的是,支柱产业是少数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位置的关键产业,其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占有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主导产业注重的是产业的带动引导性作用,然而支柱产业强调的则是国民经济中产业所占据的比例及在整个市场份额中的多少。

二、房地产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在城市经济当中,房地产属于支柱型产业,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一: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工业并不发达,即便是不少的国家通过发展工业的途径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可是,我国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简单的通过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实现难度是非常大的,我国的各大城市唯有全力发展第三产业,才是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符合的一种发展方式。房地产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性产业,从而可以认为,房地产业是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可促使城市经济结构科学合理化的迅速发展;其二,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可促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准获得非常显著的提升。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升高、消费结构必然会在此过程当中产生质的发展,这对于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城市环境的有效改善是很有帮助的,可吸引更多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2.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

通过几年的发展,房地产才在最近几年发展起来,成为我国一种新兴的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化,对于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城市中集聚了大量的人口,总数是农村地区的几十倍之多,怎样才能够很好的处理好城市人口就业问题是目前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房地产业工作地点一般会设置在城市中心,同时归属第三产业,为此,对房地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才能够促使城市经济发展慢慢的向第三产业靠拢,促使城市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在今后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即便是一个产业经济受损,其他的产业也能够确保城市经济的稳定性状态。保证了城市经济安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下去。

3.维护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我国各行业当中,房地产行业属于基础性行业,这个行业对于员工的学历及专业基础知识并没有特别高的标准要求,为此会促使很大一批低学历的人群参加进来。这些低文化人群在慢慢的参入工作当中后会逐渐的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所以说,房地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经济良好的发展环境。

4.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质量关乎着人们对城市经济的具体评价,良好的城市环境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旅游城市的游客量大大增加,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建设者,即便不会对城市总体规划造成直接性的影响,可是其对于城市细部景观带来的影响力是现实存在的。所以,房地产业对于城市环境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三、西宁市房地产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据分析,“十一五”期间,西宁市住房有效需求量约为720万平方米,商品房开发建设规模达到850万平方米左右。西宁房地产业发展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与此同时,伴随着人们购买力的不点增强、城市房价的适度性增长,为房地产业给人们提供高档次住房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

西宁市房地产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本市以1.06%的国土面积和约几十万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6%的GDP。伴随着整个青海省国土规划主题性能区的明确化,西宁市作为东部综合区域的中心,其辐射及带动作用会获得显著的增强,其与东部地区间的有效协作可促使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房价早已偏离了价值的正常航道,一些城市还出现房价泡沫的现象,而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早已可不容缓。政府调控措施中,强化经济适用房建设是基础保证,接下来就是控制各方面投资投机性的现实需求,预防房价出现持续恶性升高的情况,确保房价保持在客村合理的范围内,达到“居者有其屋”的局面。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的发展下去,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