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中生;心理健康;学习习惯;人际关系
去年我接手高二(18)班。有一 这样的学生,刚上完第一节课,一下课他马上跑过来,跟我借习题的答案,开始我很不解,因为我刚讲一节新课,很多习题还做不了,可以说他还没做就借答案,但是考虑到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还是借给了他,并告诉他有问题可以找老师解决,他高兴地走了。
在其后的课堂上,他很少听课 ,经常捧着一本课外书,自己在那里做题。也不听课,下课找他来谈话,他还振振有词的说:他从初中开始就是这样学习的,而且成绩一直很好,而且他也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法。高二上学期他很努力,经常问题,而且成绩也还可以,平时他很少和其他学生沟通,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就砸桌子,以发泄,吓周围的人一跳。
慢慢的我发现他的思想非常偏激,不愿相信任何人的话,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劝告,期中考试过去了,慢慢的我发现他开始上课睡觉了,而且怎么叫都不行,找他来问话,他说晚上学得太晚,我劝他还是上课认真听讲,有老师指点,要比他自己看书省劲儿得多,可他说他已经习惯了他的学习方式,这以后他砸桌子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我知道他已经靠自己的能力学不会了。于是找他谈话,表明我是在关心他:并希望他能改变学习方法,上课注意听,否则以后只是越来越难想听都跟不上了,都不知该怎样听课了,我正确的分析了他的原因,他没有反驳,而且有点感激,他跟班主任的关系也是紧张,但对我还是比较认可,所有的科目中数学成绩是最高的。但他不习惯接受改变或是难以改变。结果期末考试成为全班倒数。慢慢的我发现,他的思想越来越偏激,有一次他砸了桌子踢了座椅,周围的人不知怎么了,惊恐万状,我也吓了一跳,事后我问他,发泄的方式很多,比如说可以找几个要好的同学倾诉,或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哭一通,这些方法也不愿意接受。那也不能把你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呀,他沉默了。
从这件事以后,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孩子从爱学习、主动学习到上课趴桌子睡觉,成为班级的倒数几名。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原因何在,我们作教师的应该怎样做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学生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减弱,所以离家出走的学生多了,有的学生想不开就自杀,大学校园里跳楼的多了,退学的多了。舍生堵枪眼,举炸药包的年代,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了,在和平年代里,孩子们不知道珍惜生命,更不知道在逆境中怎样成长。中国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一起参加夏令营,中国的孩子是家长背书包,而日本的孩子是自己背书包,虽说一件小事,慢慢的导致了孩子的独立思考,抗挫能力下降,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的的语句是否还适用于现在的孩子呢?恐怕现在的孩子早趴下了。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值得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其有几个方面的对策:
1 如何面对挫折
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挫折总是与困难、失败、愿望不能得到满足等有关,带有明显的消极气氛和色彩;但是,适当或适量的挫折,尤其是当我们具有了应付挫折的正确手段,能够积极的面对挫折的时候,挫折也有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冲动性与破坏性,如在课间大声喧哗,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见解,激动时敲课桌板等,对班级的一些管理制度发表片面的、比较偏激的言论。在家里,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落”,情绪波动大,不愿与家长谈及学校里的人和事,不再如以前“得意”时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的,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和调节后,逐渐趋于适应。
可见,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能够积极应对挫折以减轻心理压力,顺利渡过对压力反应的“惊恐――抵抗――衷竭”等三阶段的任务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育者应有一定的“先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开学初就应认识到这一情况,在选拔班干部这一工作中应体现选拔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竞争性,让每一个“有志之士”均有再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班干部轮流上岗制,值周班长制及规定试用期等,实验证明以上方法能较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性格稍微内向,情绪反应较为轻微的同学,作为班主任应主动找其谈心,充分肯定其过去的成绩,鼓励其能积极地参与竞争,从而由这一方面的竞争带动其他如学习上的竞争状态,取得良好效果。
2 学习习惯及其培养
平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马虎,作业拖拉甚至抄袭;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有的学生作息无规律、学习无计划;有的学生学习中不爱动脑筋,依赖性强……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是个学习习惯问题,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同时对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学习习惯不良也会直接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也容易形成自卑、敏感或攻击、敌视等性格。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修养、人格健全的人,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一进入高一,我们就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
2.1 培养与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如果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身体有关器官和大脑的疲劳,长此以往会损害身体健康。针对他们在用脑习惯,用眼习惯及正确的写字看书姿态等方面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教其轮换用脑(如文理交替学习等),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2.2 培养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这是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部分。比如在学校里有些学生不愿下功夫自己做作业,抄袭等现象,在老师和家长共同督促下培养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告之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拖拉,对于学生作业中碰到的困难,作为家长老师只能给予启发诱导,决不能越俎代疱,要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告诉他看来的,抄来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经过自己大脑的熟虑,理解后才真正是自己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找乐趣,去体会每一个小小成功后的喜悦。
2.3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要求学生温故知新。可利用上课前几分钟的复习回顾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增强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上新课前要求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要提出问题他必须有预习),然后在讲新课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其收效可想而知。最后是培养与个性有关的学习习惯。个性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性格,它对学习效率有极大影响,也是教育者要矫正其不良习惯中最棘手的问题。这些学生我们要给予极大的热情,安排成绩好又热心的同学做他的同桌,在平时老师也要主动地找他“要问题”,让他感受老师、同学没有忽视他,让他体会集体的温柔。培养或矫正这类习惯我们还是首先从个性上入手,因人而异。
3 人际关系与交往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不少同学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策略,不善于与人交往,常常引起人际关系的障碍,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时间久了自然会影响人的性格,这种同伴关系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及稳定性,同时还具有多样性的形式。
调查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很少对父母及老师表露。由于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自我肯定,也很想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自己能够做什么,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感受的能力以及在集体中所占据的地位。
亲子关系是形成最早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蒙特梅耶亨及扬尼指出,父母和同伴都没有对高中生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绝对的影响,相反,他们只是满足高中生不同的需要。父母对高中生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控制,教给他们责任感;高中生和同伴在一起,则能满足更多的个人需要,享受的娱乐消遣。而父母对高中生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父母教养方式的直接作用,二是子女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看法所起的作用。经观察、了解,高中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专制型,一切都由父母说了算,子女没有行为的自主决定权。随着高中学生独立、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他们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说服力,他们需一个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对于家长的擅自干扰、管教过严过多,甚至动辄打骂,反感情绪由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决定。心理学家内波尼坦研究表明,在犯罪的男孩、女孩都把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看的很糟,认为父母忽视他们,对他们持敌对和拒绝的态度。
其次是溺爱、娇宠型。与专制型相反,有些家长过分娇宠孩子,把孩子当“小皇帝”,对其百依百顺,即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加追究甚至于包庇纵容。对于高中生能独立完成的事,往往都一概包揽。这样的孩子往往懂得一些事理,又不能彻底了解,缺少一种情感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较多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表现出情感和意志行为上相对的脆弱性,养成学生“碰不得,说不得”,比较任性、较弱、自私,而遇到困难,又会束手无策,甚至自暴自弃。
另有一些离异家庭,更是缺少父爱或母爱,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受到影响,如认知发展受阻,明显的个性缺陷(如软弱、胆小、意志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情感障碍,社交能力差,缺乏爱心,及对新事物不太敏感并缺乏兴趣等。民主、平等。
高中生与父母的良好关系通常是在父母坚持民主教育方式时形成的。高中阶段,个人对父母的认同程度比以前减弱了,虽然好的父母仍是高中生重要的行为准绳,但父母的榜样已不再象童年时期那样,被绝对地、不加批评地接受。尽管高中生在追求独立,但他们仍迫切需要年长者的生活经验和帮助。他们最希望把父母看作朋友和参谋,所以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它能使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社会能力。一个拥有温暖的家庭气氛又享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自主的话,他们就会表现出自信、独立、进取、不顺从。另一方面,如果高中生认为自己得到父母的接受,有归属感,那么他们就会形成一种自我价值感,形成更为灵活的自我概念。同时,感到一定程度的独立也是高中生健康发展所必要的。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对学生具有深刻影响的垂直人际关系。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以及他们与教师的关系更加复杂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不再把教师看作父母的化身,教师的权力也不再那么大了。一个理想教师的身上,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他的个人品质,即“理解”能力,情感反应能力,对人亲切诚挚的态度。也就是说,高中生愿意把教师看作是一位年长的朋友,其次才看重教师的职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后才是善于正确使用权力。鉴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老师的言教艺术就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明确了学校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定,很多学校通过开展心理社团、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学业压力巨大,时间有限,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极其有限。另外,由于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深,很少会有人去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加之一些传统的观念,很少有学生会真正吐露心声,表达自己的困惑。心理健康教育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心理上的帮助,必须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在具体的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的使心理问题得到预防和消除。
二、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生物学科教育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是高中生九大学科之一,它与自然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联系密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入高中生物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得到心理问题的启示,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的措施
1.教师应提高自身心理知识水平,了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中,生物老师自身也必须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心理问题疏导方法,既要教好学科知识,又要教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必要时进行单独辅导,化解学生产生的各种困扰。了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使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以适当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中设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力度。教学不是简单的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而是将生物学科中的知识点结合以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涵盖所学的知识点,又要有能反映学生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目标,也就是说,心理目标不能脱离学科知识的目标。另外,心理目标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好的目标的课堂是不合格的课堂,可见,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
3.在生物教学中寻找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使二者有机结合。
生物涉及到生理健康,与心理问题联系密切。教师应该深层次挖掘生物课本的知识点当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将知识点的教授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授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教授“走进细胞”这一节中,讲到人的生殖与发育时,可以在使学生了解人的胚胎发育的大致过程的同时,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讲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在对科学史的分析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们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培养自己善于发现、认真求实的研究态度,学会在挫折中勇敢战胜困难,调节不良情绪,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通过这些的结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理健康渗透到了生物学科学习中,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体,共同起作用。
4.营造自主探索、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自主发现问题,自己探索答案,不懂的问题结合课本或者向老师求助。学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根据内心的感受和兴趣,探索与发现自己好奇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创造,不束缚压抑他们,才是当今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利用眼神、语言、肢体动作等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例如以微笑点头表达对学生的肯定。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上,而是以积极地心态、语言等学会赞美学生、肯定学生,经常鼓励他们的小的进步,使学生能够有愉快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动力。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会有一种感受:他们对某个老师是惧怕、对立的心态,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下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民主、信任、平等、尊重的关系,充分的接纳学生,热爱学生,学生才会产生愉快、和谐、安全的情绪体验,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的发展。
5.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高中生马上面临高考,而高考又被视为判定人生的法官,因此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另外,课业的繁忙使学生无法适当缓解心理压抑的情绪。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其他方面的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防止或者减少学业负担过重产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多教授学习的技巧,引导学生“会学并活学”,避免大量重复机械的题海战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
四、结语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集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1-02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笔者是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结合自身体会,笔者认为当前高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类问题可以说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这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考试焦虑,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严重的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这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加上现在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现在高中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的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在祖、父辈们所布置好的道路上走下去,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因遭受挫折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已不再是新闻。这些事件的发生,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差有很大关系。
(三)因青春期性烦恼产生的心理问题。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高中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高中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有的同学对异性有好感,有的男同学见了漂亮的女孩子心跳猛烈,面颊发热,惶惶不安。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四)因对自己的形象不阂舛产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由于处于青春期阶段,因此特别注意修饰自己的形体、容貌,讲究外表“风度”。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对自己的形象满意的,特别是一些女生,对自己的外貌体形不如别人感到烦恼和痛苦,因而产生忧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有的为阻止身体发胖而引起厌食症,同时还常会以追求名牌消费来补偿自己形象的不佳,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偏激。
针对以上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及心理咨询结果调查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望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建设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10-02
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涯教育包含个人一生全部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都属于生涯教育的范围,是终身教育。狭义的生涯教育是指学校内实施的以达成生涯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生涯教育是指后者。
俞国良教授和曾盼盼博士通过对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过程的分析,认为可以将生涯规划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和应用。[1]从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看,很多学校将生涯教育,同学习教育、人格教育、生活教育一起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主要教育内容。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谈谈本人对高中生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一、从学生角度看,实施高中生涯教育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1、增强所有学生的自信心
应试教育背景下评价标准单一,以文化成绩论成败。在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只有少部分成绩突出的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自信心能得以增强。而大部分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在学校中成功体验少,失败体验多,时间一长,会变得不自信。开展生涯教育,突破了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能全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某些优势在偏重文化成绩的单一标准下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我们将来人生的成功主要就依赖于自身这些优势的发挥。开展生涯教育,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都能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
2、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是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学习动机(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因个体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开展生涯教育,将学生现在的学习与来来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需求,满足求知欲、兴趣、乃至自尊自信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有持久的动力:这不仅有利于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有利于将来高校的学习,甚至有利于终生学习。开展生涯教育,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生涯发展具有终身性,是一生当中连续不断的过程,生涯概括了一个人一生中所拥有的各种职位、角色,要想胜任这些职位、角色,必须要终身学习。
3、帮助学生过充实而幸福的人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过充实而幸福的人生。而我们的一生能否过得充实、幸福,关键是看我们的人生有没有正确的目标,有没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有没有为实现目标采取强有力的行动。高中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正确的目标,并为这一目标不断学习、实践,在学习、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为实现人生目标做准备。
二、对高中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探索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将生涯发展分成五个阶段,高中生处于生涯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从学校学习、休闲活动及各种非正式的工作经验中,对自我和职业进行探索,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据此,我们将高中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定为三个方面: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学会职业决策。
认识自我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了解自己喜欢干什么(职业兴趣),适合做什么(气质和性格),能够干什么(智能与技能),最看重什么(职业价值观),并根据这些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认识职业是学生通过探索职业与体验职业,亲身感受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并适合这样的职业,并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查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学会职业决策是指了解影响作职业决策的因素,知道作职业决策的步骤,并根据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作出科学的决策。
三、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高中生涯教育实践
1、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开设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一定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领悟,促进自我了解,以及对生涯的认知,提高生涯决策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生涯发展的目标。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更好地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可以从根本上保证生涯教育在高中应有的地位,使生涯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系统内容,固定的时间,从而促进生涯教育的深入、科学和规范地发展。
在实践中发现,在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深受学生喜爱且教育效果明显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游戏。将团体游戏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的理念源于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认为体验是最有效的学习。通过参与团体游戏,个体可获得大量的直接体验,而对这些体验的反思则可推动个体的成长。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说教常流于形式,只有个体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触发他的思考,继而达到改变的目的。
(2)心理影片。电影应用于教学领域有它特有的优势,它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通过欣赏生涯教育相关的心理影片,可以增强感性与理性认识,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从而促进生涯发展。
(3)心理测量。心理测量是采用专业的心理量表和测量工具对被试者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或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的过程。借助心理测量,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性格、气质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心理特质,也了解自己对工作的价值观和生涯成熟状况,并以此为依据,扬长避短,科学地规划自己的生涯,充分开发自身潜能。
以我校为例,我校从2001年开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中就包含生涯教育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生涯发展。
2、以自我生涯教育为原则,设立心理活动室,开展自我生涯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关于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反省、领悟的教育,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缺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体验,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那么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是失败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基于这个理念,学校不仅要建立心理咨询室,更要建立心理活动室。心理活动室是自主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场所,当然也是自我生涯教育活动的主场所。自我生涯教育拓展了生涯教育的途径,更加注重每个学生生涯发展的独特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以我校为例,我校心理活动室设心情涂鸦区、阅览区、测量区、网络区等自我教育区域。阅读区有自主生涯教育读物,测量区有生涯教育专业测量软件,网络区有生涯教育常用网址与常用信息。学生在此可以进行自我生涯探索、促进自我生涯发展。
3、以助人自助为原则,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和团体生涯咨询。
个别和团体生涯咨询是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自我生涯教育活动的有效补充,也是生涯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个别或团体生涯咨询是借助专业的咨询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在生涯认知、准备、规划、决定、升学与择业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偏差。
对于共性的生涯困惑、偏差,可以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学习、模仿、尝试、探索新的行为方式,解决生涯困惑、偏差,促进每一个成员生涯发展。对于个性的生涯困惑、偏差,可以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心理交谈、心理测量等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使其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涯困惑、偏差,以及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使其自己找到解决生涯困惑、偏差的方法。在解决生涯困惑、偏差的同时,促进学生生涯发展,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 师生关系 辅差工作
步入高中的中学生,正当青春年华,此时的他们,独立意识和逆反意识同步增强,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较大的波动性;他们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他们面对社会在处理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由于他们进入中学生活的最后一个阶段,他们所受的各种内外压力增大,这既可能成为学习动力,又可能造成心理障碍。据调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的现象。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升学率,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分数成了教师、父母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尺度,不能客观实际地给他们制定目标,忽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使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这说明了现实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那就是教育对于爱的缺失,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而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门,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一个途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可用于进行心理教育的素材,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研究教材,挖掘生物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在通过生物学学习植物、动物、人体的生命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心理教育教学最好的媒介。例如:《必修①》中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让学生领悟科学发现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让学生体会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同样,《必修①》中的“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知识,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增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必修①》中的“酶的发现”中美国的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最终用丙酮提取出了刀豆种子中的脲酶,并证明了该物质是蛋白质,这些知识也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在《必修②》中,在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知识时,学生同样可以体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严谨的科学态度、勤于实践、敢于向传统挑战的重要性。《必修②》中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被淘汰”的自然选择理论,体会生存斗争的残酷现实,可增强学生的斗志。通过高中教材中这些科学史的学习,学生明确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同时,使他们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多么重要,培养学生的不畏困难、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中生正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青春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也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喜欢表现自我,但又害怕别人挖苦、打击他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与学生成为朋友,开导他们,减轻学生的畏惧心理及逆反心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谈心,尽力排除他们的内心困惑,克服学生想向人倾诉又难以启齿的矛盾心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以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和学生谈笑,在食堂就餐时间聊生活话题,在课堂提问发言时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例如多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试试”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而绝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满足其自尊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并给予更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他们才能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教师通过强化和心理暗示等措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做好辅差工作,适时对学困生给予个别帮助。
网络时代将人类带入到了一个信息多元而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平台上,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类型的信息,这与传统相对封闭的教学相比,内容更为多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多方面地接触信息。这样,学生的理解更深刻,更能促进学生这些心理品质的内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浏览相关的教育网站,观看一些心理健康师的讲座,以及国内外的心理健康活动等。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以往单纯而枯燥的语言描述与实例的简单列举,而是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而动态的网络世界。第一,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学生所接触的信息种类更为多样,如图片、视频、音频以及新闻报道等,多元的信息对于学生更有吸引力,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形成学生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第二,实现学生品质的内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闭塞,学生往往觉得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边而没有引起重视。而网络时代突破地区限制,缩短距离,让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接触到更为宽广的空间,实现教育的开放化。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真实性,这样自然就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而只有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思考与思维的教育,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行为。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遇到挫折时不要气馁,要再接再厉,能够真正地转化为行为,能够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二、利用网络相对的私密性,实现与学生的多向沟通
相对来说,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但是他们也更为敏感。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心里不快,但是他们却不愿意与教师、与父母交流,而是选择网络这一相对的私密空间,如与网友交谈或是在一些互动网站来发表言论。这要引起教师的关注,要意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更为敏感,会喜欢一种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不要只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如一些敏感话题如早恋,就不太适合直接交流,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的私密性来进行沟通与交流,如QQ、E-mail,微信、博客等,让学生将那些埋在心底而不太愿意让家人知道或是不愿意直接交流的话写下来,说出来。这样教师更能及早发现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能够放下心理包袱,做好情绪的自我调节,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教师还要做好保密工作。学生是因为相信教师才把心里的话告诉教师。如果教师不替学生保守秘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形成阴影,甚至会让学生今后不再相信任何人,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加剧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不喜爱甚至会讨厌教师,不仅不会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还会处处与教师唱反调,故意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这将会在学生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既然选择了运用私密性较强的网络交流方式,就要替学生保守秘密,这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一种保护,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利用网络较强的互动性,构建家校一体化教育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无小事,这不仅仅是教师与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重要职责。为此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不要忽略家庭教育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与即时性,与家长达成共识,建立家校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都比较娇惯孩子,这势必会让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与心理行为。如果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重视,或是认识存在片面性,无法与家长达成共识,学生就会形成两面性,在家里与学校判若两人,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只有家校一体,家校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一,网络形势下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更便利、更即时。网络可以将家长与教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即时性。即使家长远在异乡异国,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与学生沟通,与教师沟通,互通信息。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让家校无界限,从而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对症下药。第二,借助网络平台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识不充分,这样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家庭这一主要场所功能的缺失。而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让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家长的重视。而家长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接触到更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信息。此时,教师再介绍一些相关的网站,向家长讲解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发挥家庭教育功效,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死角。
四、结语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
俗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的状态质量。对于高中生而言,他的性格特点,也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趋向和学习质量。在塑造一个人形成良好个性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当前怕苦、怕累,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的高中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抗自卑、抗压力、抗挫折的能力,提高自我的认识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解,改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个性,而且还具备了预防和自愈心理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于外部的诱因,对于社会的行为规范,对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正确的评判和指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调动
外界的环境只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归结于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因此,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除了改善外在环境之外,还要借助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即学生自我矫正,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主动精神。我始终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于一件事情,一项行为,都是要在这两者的斗争之后,显现出来的。不良的行为,只是学生的消极因素略占上风罢了。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搜索并看到本质,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积极的、闪光的、靓丽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消极因素作斗争,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品行。
一、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拓宽德育的途径。1、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我们广播进行专题讲座,开展集体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因此我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都要有心育意识,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服务形式有:⑴面谈。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与辅导老师谈心交流。⑵书信辅导。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辅导老师口头交流的,就采用书面交流。⑶音乐欣赏。我们在谈心室放置一台录音机,当学生心情矛盾又不愿诉说时,让他听听音乐,调节紧张不悦的情绪。
3、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建立一份心里个案分析记录本。班主任教师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找到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巧和策略。
4、学校指导与家长配合相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家庭因素。据调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家庭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何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首要问题。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赢得实效,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我们着力修筑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开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心理教育基本知识,交流先进经验与做法。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二、运用心理教育技术,改进德育的方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似乎什么道理都明白,他们说起来一套套,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了。也就是说,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存在巨大反差。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1、正强化法。在学生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运用各种令人喜欢和愉快的事物给其以奖赏,从而提高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这种方法叫作正强化法。如果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以后他们在类似情况下就可能重新表现为这个行为。我们采用的正强化物有三种类型,物质的,如学习用品、书籍、奖学金;精神的,如老师表现出高兴的体态语,对学生行为进行口头表扬;活动的,如增加自由活动时间,带学生开展各种参观、郊游等活动。
2、负强化法。当学生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撤去某个令人不快的甚至是痛苦的刺激物,或让其离开一个情境,从而提高该行为发生率的方法,叫做负强化法。负强化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逃避条件反射或回避条件反射。如当学生行为习惯不良或犯了错误时,老师给予批评教育,该生认识了缺点与错误并表示要改正时,老师就停止批评并给予充分肯定。教师运用负强化法时做到就事论事,不从整体上否定学生,避免因厌恶刺激撤销不及时造成师生情绪对立。
【关键词】高中生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高中生是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经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基本具备了心理适应能力,但仍需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作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家庭教育滞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一、家庭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溺爱孩子导致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在西藏,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使得父母非常爱他们的孩子。在家里,他们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做任何事情。他们希望孩子的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样孩子们不仅觉得这是对的,而且其他人应该这样对待他,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不仅自私,还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导致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关系薄弱。
(二)父母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一般来说,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期望。目前,大多数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良好。在未来,他们将能够成功地进入一些重点大学,并获得更高的学位。父母的高期望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二,人际期待。在学生教育中,许多家长过多地干预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异性的关系。他们担心他们的初恋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父母干预也更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愿望过于迫切,不仅不能使孩子好起来,反而会使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这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差距,更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感到焦虑、低沉、沮丧甚至极端。
(三)父母感情不和给孩子造成不良性格
我们常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各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争吵甚至打架。我们知道,即使精神健康的儿童生活在充满冲突和争吵的家庭中,他们的心理也会受到微妙的影响,他们的个性也会变得暴力、敏感和冲动。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二、家庭教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通过学校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教育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学校应该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通过与学生和家长有关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当学生周末放学回家,家长也需要控制他们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高中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高中生的健康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在营造家庭环境时,要积极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总是充满欢笑和幸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感觉到幸福和快乐,而且,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让他们体会到爱和关心,从而更好地去爱别人。
(三)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桥梁。在家庭中,沟通往往是最有效的。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超越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许多中国父母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提高了孩子的生活水平。然而,仅仅给孩子一个物质优势并不能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决于他们之间的沟通。只有通过沟通,相互之间才能获得相互信任。它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孩子长大后,他们最想要的是照顾他们的父母。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不应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具体而言,家长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或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交流和理解,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