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1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 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2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影响;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02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主要是指1994年确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按照税种的不同把税收收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从而确定了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收入来源。具体到县一级,又因各省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管理体制,但分税制的基本框架没有改变。以辽宁省为例,现行的财政体制仍然是以分税制为基础,同时在2010年省政府又对省与县之间的财政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主要内容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分配体制基本不变,但在省与县之间,将原来属于省县共享税种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全部下划为县级收入,同时县需要向省上解税收以保障省级财力。为了弥补县级财力不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中央到省、市均给县安排一定数额的转移支付资金。此外,还有各种收入增量返还等奖励措施,用以激励县级政府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方面则是通过明确划分事权来确定支出范围,县级事权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行政事务管理等事项,近年来又增加了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应急等事权。县级政府要利用现行体制下取得的财政收入来为上述事权买单。

一、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体上看,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既存在很大的促进作用又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1.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分税制财政体制壮大了财政收入规模,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体制激励作用明显,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现行财政体制,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收入来源,激励地方大力开展经济建设,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提高税收规模。例如辽北某县从本世纪初提出“税源经济”的理念,通过发展陶瓷、绿色食品加工、风力发电、轻工家电、牛产业、通用航空等实体经济培植税源,使县域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驶入了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8.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1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0.3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7.8亿元。

二是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地方财政实力逐步增强。分税制财政体制确立了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的收入结构,上例中的辽北某县通过加大对税收收入的征管力度,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实现了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同时把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控制在80%左右,提高了收入质量,增加了地方可用财力。

三是转移支付调节了地区间收入差异,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分税制体制下从中央到省、市均给县级安排了大量转移支付资金,有效促进了县级发展。本世纪以来,辽北某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连年高于预算收入,财政自给率在最低的年份仅为38%左右,在最高的年份也没有超过70%,大量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农田水利、植树造林等项目均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给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

2.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体制上未能更多让利地方。首先从整体上看,中央在分税制中占大头,地方占小头,而在地方收入中按照省、市、县的层级层层递减,县级收入处于占比最小的地位。这就造成了财力高度向上级集中,县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支持才能保证财政正常运转。其次从税种划分上看,税源集中、稳定性强的收入大都划为中央和省级收入,而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增收潜力小的税种则属于县级固定收入。

二是在共享税种分配上划分比例不合理。例如在工商税收中县级分配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例均较低,而营业税则达到了70%。但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县级主要支柱财源应为实体工业,所产生的主要税收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主要存在于服务业中,而县级受城镇化程度、人口规模等因素影响,服务业远不如城市发达,营业税税源十分有限。此种分配方式,造成了县级政府辛苦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带来的税收却大部分被上级拿走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在现行财政体制中,涉土四税全部属于县级收入,而以土地出让金为代表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县级财力的主要来源。县级政府在发展过程中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选择增加涉土税收的发展路径,这也就形成了“土地财政”、大力发展房地产行业等状况,造成了许多县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负担沉重,商品房库存高企等问题。

四是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县级虽然处于收入分配的最末端,但其事权却一样不少,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最主要的支出事权包括供养全县行政、事业在职及退休人员,保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保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支出,供养五保、低保等优抚人员,弥补企业养老保险缺口等。对这些事权,县级概括称为刚性支出。而在这些支出中还有许多“上级出政策、下级配套资金”的支出项目,例如义务教育的“普九达标”,在上级出台政策后县级只能自行投入资金进行校舍改造,形成了沉重的“普九债务”,再比如公检法公用经费达标、调整工资标准等均由县级政府安排资金,造成了县级财力紧张,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五是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不科学。一方面转移支付缺乏固定约束,分配规模往往由上级说了算,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跑部钱进”就是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的体现。县级财政部门也往往是把向上争取资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不仅牵扯了大量精力而且存在一定的权力寻租隐患。另一方面转移支付的构成不够科学,近年来县级财政收到的转移支付资金多为有固定用途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少有可以自主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这就造成了县级财力难以集中,想办的事情受财力制约往往办不成。

六是县级财政状况没有得到明显好转。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政府本身分配的财权就少,2006年中央又全面取消了农业四税,导致县级财政更为艰难,而乡镇一级更是处于收不抵支的局面。为保证乡镇正常运转,县级往往还要负担乡镇的工资、运转等支出,再加上各类刚性支出,公建支出等,使财政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现行财政体制下的收入规模,仅能保证县级的必要支出,即所谓的“吃饭财政”,不足以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为了筹集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部分县级政府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融资,造成了负债率攀升,债务负担沉重,而几年之后的今天,偿债支出又占用了大量县级财力,使本来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二、对现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培植税源,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也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扭D县级财政状况,提升县级财政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应当遵循有利于增加县级财力,有利于激励县级政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县域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有利于保障县级基本服务,有利于化解和防范财政风险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是要财力下沉,增加县级在分税制中的分配比例。具体包括将消费税等中央税种转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种,给予县级一定的分成;提高县级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中的分成比例;合理划分总分机构税收归属,将石油、电力、通信等大型国企所属的县级分支机构所产生的税收划为县级收入。使县级拥有较为优质、稳定的税源,增加县级财力保障水平。

二是要调整涉土四税的分配。在给予县级一定财力补偿的情况下,中央和省可以在涉土四税中享有一定的分成。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央及上级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力,另一方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盲目发展“土地财政”的冲动。

三是理顺财政投入关系。当前财政体制下,县级政府负担的事权过多,刚性支出压力大,制约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可以考虑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由中央及省对县级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直接投入。在降低地区间的差异,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解放部分县级财力,促进县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四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要提高转移支付的刚性约束,规范转移支付的安排流程,降低上级在转移支付过程中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要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方便县级依照自身发展优势自主支配专项资金。可以考虑在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中,进一步放宽专项资金使用限制,例如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允许县级打捆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等,这样更加有利于县级政府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目标安排资金,集中更多的财力快速促进产业发展。

五是帮助化解政府债务。当前政府债务沉重成为了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财政资金用于还本付息支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上级财政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并不是简单的代为偿还,而是首先解决偿债负担重,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可以考虑由上级财政部门出资对县级到期债务及高利息债务进行置换,待县级财政状况好转再逐渐偿还给上级财政。一方面减轻当前的偿债支出压力,另一方面减少利息支付,节约财政资金。

六是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按照我国“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管理原则,县级政府虽有本级财政的管理权,但税收管理的权力却较为弱化。在现行体制下,国税局为中央直管单位,地税局为市管单位,从行政隶属关系上说,税务部门并不属于县级政府序列。县政府对税务部门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也较低。这就导致了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税务部门与县级政府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有些强化税收征管的政策由于难度大、成本高往往难以执行,造成地方税款的流失。今年,中央充分向基层下放各类管理权限,辽宁省的工商、质监等部门均已完成下放,可以考虑在今后的改革中下放地税管理权,进一步理顺县级税收管理体系,更好的凝聚全县力量做好财税征收。

参考文献:

[1]谭乐义.“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与实绩的偏离[D].山东大学,2016.

[2]高军,王晓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江苏省2004-2009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03).

[3]刘佳,吴建南,吴佳顺.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基于河北省136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01).

[4]郑新业,王晗,赵益卓.“省直管县”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双重差分方法[J].管理世界,2011(08).

[5]刘佳,马亮,吴建南.省直管县改革与县级政府财政解困――基于6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1(03).

[6]张占斌.加强省直管县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J].行政管理改革,2011(06).

第3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1 农业经济的现状

1.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近几年来,农民的收入一直受到关注,加上长期形成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以及种种原因的限制,比如农村道路交通问题、农村市场消费问题等,都影响农民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会起到刺激国内需求,对产生农业经济推进作用。

1.2 农民收入将保持恢复性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需要有三个因素的刺激,一是农产品价格需要呈上升趋势、农民能从农产品出售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农产品区域化的格局不断强化和利用,对城乡收入低的居民具有便利条件,也将会得到这部分群众的关注,有助于农民销售农产品的增加。三是非农业户口的人员收入会持续增加。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农民进城打工、增加收入、的政策措施。另外,全国范围内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大大加大。

2 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建议

2.1 农业经济与投资相结合

发挥和引导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形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各类股份合作企业。大力促进投资的有效利用,鼓励农民把资金集中起来,利用闲置资金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生产上,银行机构方面要放宽信贷政策,扩大信贷面以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投资。各级各部门引用资金或发展农业联营项目,向各种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倾斜,对主导农业产品和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农业型产业基地加大扶持力度。

2.2 农业经济离不开政策力度的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与体制创新,探索各种农业经营方式,寻找乡镇企业的优势,创造新条件,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本区域现有的品牌为基础,切实培养、组建和壮大符合经济规律的,加强乡镇企业的战略性,使发展较强的优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3 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参加相关农业技术培训

农业部门更要支持建立更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的能力培训,加大农业教育基础和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农村中青年群体抓住参加农大、夜大、电大等技术培训机构的学习机会,扩展教育、深入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新观念型农民,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并开展多渠道形式的阶段性的技术与教育培训,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与农业知识的新型高素质农民。

2.4 以市场为导向,加事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对农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与调整,进行专业化生产,集多种经营方式于一体的经营方式,以市场为依托,带动农业基地生产,与基地农户联合,开成种植、养殖深加工产业,形成以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化企业运作机制。

2.5 加大“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带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都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依赖的东西。农业产业的品牌意义,需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性、消费都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定义,如市场价格导向与文化传统等,塑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头的品牌。目的在于如一提到蔬菜,消费都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品牌的其它属性,如价格、品种、质量等。建立农民广泛参与一些各种合作组织或博览会,这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巩固品牌形象有相当重要的熏陶作用,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人的身份人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6 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和调整结构,建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高效、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以从事农业相关的病虫灾害规律与防治的研究,进行农作物高产、高效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农业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等研究,以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真正目的。同时,成立以各省市级农业组织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开发,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完善技术咨询服务,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展第三产业的建设,以发展农业科技培训,信息技术服务为主。

2.7 提高土地的多种方式运用

在农业经济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最主要的运用方式,它主要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养分,从各种耕作措施和田间管理等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也有的地方进行种植植物进行改良土地,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地的营养成分,以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以增加土地的产出率利用率,促进农为经济的发展。

第4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本文对陕南县域经济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概述了关于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人才培育与陕南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特色经济与陕南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与陕南县域经济发展,并对之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陕南县域经济;研究进展;述评



陕西,地理上被秦岭山脉横断,北面是关中和陕北,南面是陕南。陕南从东往西,依次包括商洛、安康、汉中三地,共有3区25县,土地总面积 7.59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6.87%;总人口839.2万人(2010),占全省22.47%。“十一五”期间,陕南大力落实突破发展战略,所辖各县经济突破发展均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陕南本身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化程度很低,特色产业没有形成规模,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加之支出逐年扩大,财政自给率却很低,因此,近年来虽然陕南经济发展较快,但相对于全省而言,各项经济指标均十分落后。据2010年统计数据,全省三大区域,关中县域GDP占全省县域的41.2%,陕北占42.8%,陕南仅占16.0%。关中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全省县域的26.5%,陕北63.8%,陕南仅占9.7%。2010年,全省“十强县”中,陕北7个,关中3个,陕南空白①。

陕南县域经济落后的现状,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关注和思考。近年来,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得以展开,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综合其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将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概括为三大路径:

一、人才培育与陕南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的众多关注者都曾建议把加速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因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生产要素一是人才,二是资金,三是技术和信息。很多县域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资源配置难以得到优化,科技的推动效用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效益转化,从而制约了实时有效的信息畅通和人才、资金的高效流转,致使县域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对于陕南而言,相当时期内,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人力资源,从其来源上来说:一是出自本土,二是由外引进。然而在县域经济现实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陕南发展环境制约,如用人政策、社会保障、薪酬福利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推动县域经济既好又快发展所必需的优质人力资源很难得以凝聚。而由于人才紧缺,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管理、机制、思想等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由于缺失主体,很难落实,成为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沈燕(2006)撰写发表的《陕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一文,是最早关注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章;同时她也是集中关注人才培育对于陕南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者之一。她认为,人力资源因素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而决定人力资源质量的必然因素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推动农村教育改革,整体提高陕南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将是实现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文中,她提出了改革发展农村教育的三种途径:一是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二是因地制宜的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培养实用型人才。[1]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培育陕南本土人力资源,优化本地人口质量,有十分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但是陕南县域经济发展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育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本土现有资源之外,能否全方位开发培育人力资源,引进留住高素质外来人才,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在推动本土人才素质优化升级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能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环境和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陕南县域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这一研究领域目前还十分薄弱,急需政府和学界更多关注。

二、发展特色经济与陕南县域经济发展

很多学者认为,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在于县域产业是否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而特色经济由于是某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发展成型的,具有市场独占优势,从而形成的具有国内外、区内外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因此进入政府和研究者的视野。发展特色经济,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路径选择,也被学者们引入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领域。

王高建(2008)在研究陕南贫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问题时,认为陕南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强的原因除了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陈旧等传统制约因素之外,还在于陕南县域缺乏产业整合,没有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因此,他认为,应该立足于陕南丰富的生物、林土特产、生态旅游等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陕南突破发展的现实选择[2]。王瑞祥、杨文杰、杨雪梅(2008)也认为,县域经济一直以来都是陕南经济区发展的薄弱环节,于是在分析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陕南应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以形成与陕北的革命圣地旅游,关中的历史文化旅游相区别的特色旅游经济[3]。

可见,特色经济是构建在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资源、特色技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基础上的系统工程。因此,今后研究者们不仅应避免着眼于陕南单一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这一视域,而应更多从更广阔区域优势的角度,选择和培育特色经济,避免区域内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真正实现陕南各县区级优势的互补和重组,并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规范。这对于指导陕南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5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县域经济“半壁江山”已经形成,“基石”作用更加明显;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化和集群化更加明显,产业布局向园区聚集;三是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传统产业改造、自主创新、名牌产品建设的步伐都在加快;四是后劲和活力得到了提升。投资和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全民创业热情高涨,一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县域脱颖而出。

但是,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湖北县域经济仍有相当的差距:一是规模小。2008年,湖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江苏的五分之一、浙江的三分之一。二是工业化程度偏低。2008年,湖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仅占其生产总值的35%,而江、浙两省该指标分别达到65.9%和54.4%。三是投入不足。2008年,湖北省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规模为16.6亿元,仅相当于江、浙两省的四分之一。四是市场主体少。2008年,湖北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93家,而浙江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549家。国家农村调查总队对全国县市区的综合测评结果显示:在“全国百强县(市)”中,自2004年起,湖北省没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市)”。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 以期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首先,借助于SPSS统计工具,构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其次,使用《湖北省统计年鉴——2011》的面板数据,对2010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提出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力求能够对推动湖北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二、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模型

(一)因子分析的建模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变量(因子)来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从而使研究简化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式中x1、x2、...、xm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荷载,是第i变量在第j因子上的荷载。aij越大,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密切,aij越小,则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疏远。εi(i=1,2,...,m)为特殊因子,是实测变量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值。Fi(i=1,2,...,m)为公共因子。

(二)实测变量的选取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众多,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产值等。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综合评价来帮助我们准确地量化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厘清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现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实现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2011年的“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使用的指标进行分析,在原统计公报“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列出的80个县级单位38个经济指标中,遴选出12个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实测变量,构成了本文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指标考察体系。这12个经济指标分别是:常住人口(万人)(x1)、第一产业(亿元)(x2)、第二产业(亿元)(x3)、第三产业(亿元)(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万元)(x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x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x7)、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x8)、粮食产量(万吨)(x9)、棉花产量(吨)(x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x11)、招商引资(万元)(x12)。通过对这12个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来完成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

三、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SS对数据作相关性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原统计表960个数据中,有20个数据为0(原因不详),在使用SPSS统计时,为了真实科学,对于缺失值,我们采用取均值来替代。结果显示,在相关矩阵C12×12的144个数据中,112个数大于或等于0.3,占比77.8%,可以认为大部分在0.3以上。其KMO与Bartlett''''s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Bartlett''''s检验在0.0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该样本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的结论。

因子提取。求解特征方程,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得出前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4.8%,说明这3个因子已包含了全部12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载荷旋转。为了使得因子意义更明显,采用方差极大方式,对因子载荷正交旋转。经过6次旋转迭代,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

计算因子得分。使用SPSS计算因子得分,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SPSS计算后得到因子F1、 F2、F3的公式。最终,综合因子F公式可写为:

F=(38.479F1+ 32.060F2+14.303F3) / 84.843=0.454F1+0.378F2+0.168F3(2)

用综合因子(F)给湖北80个县(区)域逐一计算得分,根据得分高低排名,见表2。

四、因子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建议

(一)因子分析的解释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1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6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l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都是些经济总量指标,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l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第一产业(亿元)、粮食产量(万吨)、棉花产量(吨)、常住人口(万人)5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农业与人口因子;招商引资(万元)指标在公共因子F3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招商引资因子;换言之,可以从经济总量、农业与人口、招商引资三个维度来对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评价。

从求解特征方程计算得出,决定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总量因子F1,方差占比38.5%,其次为农业与人口因子F2,方差占比32.1%,第三是招商引资因子F3,方差占比14.3%。三因子方差累加占比84.8%,说明三因子能很好地代表全部12个指标的信息。

从综合因子得分排名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名仙桃市综合因子(F)得分与最后一名梁子湖区综合因子(F)得分相差很大,说明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位于“1+8”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江夏区等发展较好,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1.2以上,而鄂西、鄂南山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相对很弱,像来凤县、鹤峰县、五峰县和梁子湖区等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0.8以下。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化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45.4%。而经济总量的大小主要还是需要工业产值来给力,因此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首要支撑,是发展的“第一产业”,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从统计公报的各项指标数据也可以看出,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县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业规模总量大,依靠工业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市)”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狠抓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支撑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农业与人口因子F2占比37.8%,比例很高,与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差不多。由此可见湖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因此,湖北省要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了缩小县域间经济的差距,应大力推动不同的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流动,增强经济发达县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使得一般制造业更好更快地流向欠发达的城镇和农村,最终形成所有县域都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

第三,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招商引资因子F3占比16.8%。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利用各种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会等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大项目,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①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N].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②湖北省县域经济2008年度发展报告[N].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③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 2011[M].统计出版社.2011

第6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路径 协调发展 选择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和附近的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谐发展之途。因此,设法发展当前县域经济,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对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1.发展农业综合企业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综合企业是指从事农业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经营活动,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少、农村发展慢,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着力点。

2.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当前,我国大多数县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准确地说应是不发达农业经济阶段,其主导产业仍为传统的农业,工业甚至农产品加工业比重很小,经济效益差。对我国绝大多数的县而言,即使是较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也还只是处在工业化初期,必须把工业经济当成县域经济的主体来重点发展。当今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仍然是工业化,农业发展应当以工业化为方向,小城镇建设应当以工业化为基础。

3.完善信贷管理规定,强化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

突出支持重点,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倾斜力度。一是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对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项目, 特别是县域交通、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 以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对政府确定的试点县, 特别是对信用环境好、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在信贷项目的评估、贷款的审批上优先考虑。三是应坚持“不分经济性质, 不分规模大小, 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 对所有县域地区的企业平等对待, 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县域新兴企业和项目, 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筛选推荐的扶持企业, 给予大力信贷支持。四是调整对县域地区中小企业办理信贷业务的掌握标准。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要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五是积极支持对县域地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对拥有成熟技术及良好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品或专利项目的中小企业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积极予以信贷支持; 对从事出口生产的中小企业,优先办理打包放款和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业务。

4.要优化各种环境

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5.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首先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决策权。其次是加快“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加大省级扶持力度,减少运转层次,提升管理效率。二是要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每年安排部分资金,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三是要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也比较零碎,且政策刚性很强,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结语

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新时期县域经济建设,应坚持全面的协调经济的均衡发展战略。面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应立足现实,借鉴和学习一切有益的经济管理发展经验,加强和创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推进县域经济管理,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渠晓伟.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J].工业技术经济,2007,9(9):33-34

[2]马宗国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12:65-68

[3]赵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3:41-42

第7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县域经济;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够奠定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充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市、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保定市各县(市) 经济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河北省内的较发达的县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保定市GDP总额为2720.6亿元,省内居第五位,就整体而言,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推进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农业在占比分布不均

比如涿州、高碑店市的非农产值比重较高,农林牧渔增加值比重较小,农业在这两个地方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不明显;而定州市农林牧渔产值占比相对较高,达到达到35%,可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又起到了关键作用。

2.乡村人口比例大,城镇化水平低

几个经济相对落后县市的乡村人口比例都较高,除涞源和涞水外,其他几个县(市)乡村人口比重都在90%左右,从劳动力结构来看这些 农业劳动力比重也远高于其他县市。

3.县域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受产业结构层次低和经济运行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保定市县域经济中发达县域与欠发达县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地区差距的扩大使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地 向发达区域流动,将会影响地区间合理分工的实现。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体制制约。区县的责、权、利不统一,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区县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空间很小,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后,县域经济面临着融资困难、土地供给矛盾、发展空间狭小等制约较为突出。

2.机制制约执行力较。对区县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机构和人员依赖思想严重,执行力不强。另外,由于过分强调政绩,造成部分项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3.人才保障乏力。区县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人才缺乏,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少,整体科技水平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科技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1.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申报企业研究中心,利用好中心资源、平台、机制对产品进行研发,提高企业的科学创新能力;科研院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创造性,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创建科技发展平台。

真正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中,体现经济价值,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推进技术创新,在促进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求突破。要认真落实关于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争取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专家参与我市关键技术研究,参与或承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抓好一批技术成熟、先进适用,对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有牵动作用的优秀项目进行示范和推广。要加强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与奖励,完善成果评审鉴定和奖励制度,把真正能体现我市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最高水平、最具特色科技成果评选出来并加以重点扶持,使其成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亮点。

3.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主导产业,围绕我市太阳能、纺织等优势领域,努力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入,形成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同时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有条件、有优势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进一步扩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规模。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用信息技术嫁接传统产业。

4.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上求突破。要依托各工业园区,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加快推进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向科技园区和优势企业集聚,形成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实现公共科技资源共享。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董正信,田雅娟.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评价[J].经济论坛,

2008(6).

[2]周民良.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5).

第8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我国已连续7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笔者拟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探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

1、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好项目少。

2、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

3、担保抵押难,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服务弱化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实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只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而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扶持。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扶持县域经济中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3、邮政储蓄从县域抽走大量资金。众所周知,邮政储蓄存款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吸纳的存款只能转存人行,由人总行统一调配。由于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并将吸收的储蓄存款以较高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给邮政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利益,因此,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发展非常迅速,金额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邮政储蓄在存款市场的份额2002年底已达8.48%,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大户。以某县为例,2003年末,该县邮政储蓄转存款余额6,830万元,占该县金融机构同期存款份额10.17%,仅此一项,就使近7000万元资金不能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尽管人总行去年已下达文件,对新增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降息政策,并允许邮政资金与农信社协商后转存农信社用于支农,但往往由于邮储部门提出的利率价格等条件过高而无法实现邮政资金反哺农村,因此,目前邮政储蓄仍然是县域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4.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5.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

6.企业资信状况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7.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目前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窗口指导”因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矛盾而难以发挥作用,再贴现因县级票据市场不发达而寥寥无几,唯一可以运用且十分有效的再贷款因受限额控制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央行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略

1.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功能,拉长政策金融服务的链条,在继续做好对粮棉油购、销、存所需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大粮棉油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品种改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县域经济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3、对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适当控制邮政储蓄增长的速度,建议对邮政储蓄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机构到资金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降低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争抢存款资源的能力,力求把县域资金留在县域里流通。其次,银监会要严格控制邮政储蓄网点在县域的准入政策,原则上不再审批增设新的网点,并有计划地对某些业务不规范的邮政储蓄网点予以撤并。第三,针对邮政储蓄是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实际,可适度向县域经济批配同等规模的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5.大力改善县域信用环境,推进县域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须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一是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督促企业落实银行债权,从而营造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6.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强化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县域经济融资难的关键问题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以自身实力赢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青睐;企业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以取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银行信贷部门的沟通,主动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在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础上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基层央行在促进县域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1、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实施政策引导策略。深入开展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工作,要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增进银企沟通和相互理解,促进银企项目对接和资金融通。主动寻求贯彻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2、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调控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的甚至存在很大悬殊,这就需要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实行区别对待,适当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较大的自和灵活性,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限额的向辖内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审批权限,要求其根据商业银行资金头寸变化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灵活掌握发放与收回,以进一步增强国家货币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要大力发展县级票据市场,为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创造条件。

3、深入调查研究。基层人行有效的调查研究可以反映地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总行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当好参谋。因此,基层央行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特点,探寻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尤其要全面调查货币信贷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研究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的问题,从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第9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县域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县域财政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财政收入分配不合理,出现了地级市限制县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各级政府在事权和财权不统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问题不科学。

(一)财政收入过低

兰陵县的GDP和类似县的GDP相似,甚至超过了部分经济实力较高的县级市,但是,财政收入还不到相似县的一半。此外,市管县体制下,县的财政收到地级市财政部门的管辖,上级财政部门在政策和体制的设计上出现市刮县、市卡县等现象,固定收入的划分当中,税源稳定、税额稳定的税种主要归国税管辖,而税源分散、税源变动较大的小税种归县级地方税收。往往共享收入当中,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于税收把控较严格,此外收税难度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十分不利。县级政府收税额不足,国税和地税增量都不足。

(二)地级市和县的事权和支出划分适当

兰陵县尚未试点省直管县,部分财权还是由中央或者省市政府的把握,甚至事权还是中央或者省市把握的,应该由中央政府或者省市政府的事务支出,但是还是由县级政府承担,比如,上级承诺为民办实事和民生保障项目都要求县级配套。地方经济息息相关的工商管理、技术监督、质量控制、国税、地税的事权上收后,使地方把控经济的能力下降,相关的支出费用但是还有由县级政府承担。

(三)财政转移支付水平能力不足,不规范

转移支付差异极大,新旧制度衔接过程不一样,中央政府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意不相符,目前,中央减免一部分县级政府财政税收,往往各级政府虚报部分财政税收,往往资金未到位,国家减免税收为真正到达县级财政,县级财政统筹安排不足,上级有关管理某些补助的资金还未到位,设备购置、技术改造、部分业务费等,财政转移支付出现资金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

(四)政府债务负担沉重,潜在一定的财政风险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支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逐渐加大了投入力度。在财政性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招商引资、拍卖土地、举债等成为地方筹措资金的主要手段。审计后认定的兰陵县政府性债务余额达5.54 亿元,其中直接债务达4.59亿元,是地方财政收入的6.25倍,政府债务负担沉重,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以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能力不足,完善财政税收体系,减少县级政府配套支出,增加对于县级财政的分成,尽快实施省直管县体系,强烈实施省直管县体制等。

(一)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

上级政府直接负责的义务教育经费应该由上级财政安排,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级市政府和县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上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应该共同承担,坚持谁主张、谁承担的,谁给政策谁出钱的原则,建议中央政府将直管的技术监督、工商部分管理权限不再完全垂直管理,更好为县域经济服务的事权和财权适当向县级政府倾斜。

(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

完善财政管理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应该大力提高省级对于县级政府财政税收返还的力度,增加对地方政府的分成,对于营改增的部分,应该直接按照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对待共享的做法,改变企业所得税隶属关系。重点建设项目如兰新铁跌双线建设税收不再直接上划省级,实行属地征收,地方留用。要完善省对县的转移支付办法,并重点向欠发达区县倾斜。

(三)减少县级政府配套支出

强烈建议整合地方各级政府转移支付的项目,规范专项资金分批体系,大力规范转移支付的项目设置,将各年度数额相对固定的转移力度,大力规范到财政体制补助体系当中去,严格节约税收资金,减少任性执政,任性花钱的作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减少县级政府的财政配套,减轻县级政府的财政安排,大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监督体系。减少县级政府无效开支,让县级政府有能力做改善民生等策略。

(四)增加对于县级财政的分成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合理确定税收管理权限,充分体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财权。对县级税收任务的确定,由市主管部门核定与县级政府事权相适应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国税系统任务,上级主管部门要与县级衔接确定,以求任务一致。同时,适度增加县级财政固定收入,减少省与县的共享收入税种,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建议将省级分成的专项收入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全部留给县级支配,对原定的营业税返还超基数部分,省级财政不再分成,在体制上将收入增量全部留给县级。

(五)重视县级政府的债务问题

地方政府的举债一直困扰着国家体系,县级政府往往只能借新债换旧债,县级政府担负过多的债务体系,妥善处理县级政府性债务问题。县乡沉重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基层政府有责任,上级政府也有责任。建议分清债务性质,安排化债转移支付分类解决,对上级债务延长还债时限,使县、乡财政能够休养生息,以体现省上对县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

(六)尽快实施省直管县体系

目前的上级的专项资金存在分配与需要分离、权利与义务脱节,资金分散不利于县级集中财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建议对省级专款分类捆绑切块下达到县,由县级政府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式统筹安排,集中财力办大事,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相关热门标签